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篇1

银银合作昭示的组织转型趋势

银银合作并非新鲜事物,在发达国家早已有之,而且久盛不衰。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银行业生存环境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面临日益激烈的内部竞争,还要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挑战,间接融资份额下降,利差收入减少,核心竞争能力削弱。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资金融通上,而有了资产管理、风险控制、信息咨询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仅仅依靠单个银行的资源是难以满足这些需求的。而通过成功地组建战略联盟,银行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化解了一些风险,快速进入市场,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国际著名商业银行几乎无一不是依靠大量建立合资银行和组建战略联盟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事实上,风起云涌的国际银行界合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范围组织变迁的缩影,并不仅仅是银行业,几乎各行各业在20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组织网络化、弹性化的趋势。一体化的庞大企业风光不再,企业更多依靠外包、结盟、技术标准等各种形式来获取外部资源,而不再是一味将所有的价值链环节纳入企业内部。组织网络化转型的深刻背景,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兴起。一方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企业被迫主动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点以寻求差异化市场定位。在这种背景下,灵活地通过各种柔性合作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就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综合经营和金融开放趋势日益明显,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就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它们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业务资格有限,IT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又受到不得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在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另一方面,这些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在其所在的地域有分布齐全的网点和大量终端客户,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掌握着一定的金融资源。就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它们有品牌、人才、产品开发等诸多优势,但是分支结构只是局限于国内一二线城市,发展空间受到局限,而拓展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业务又面临着资本不足、不熟悉当地文化、缺乏客户基础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小金融机构之间搭建合适的平台,将各自的“短板”补齐,通力合作,将是使各类金融机构扬长避短,协力促进金融效率优化的可行途径。

近几年来,一些有远见的商业银行,如兴业、招商、平安银行相继着手通过银银合作寻找发展机遇,在同业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结算、同业融资、票据买卖、债券投资、银团贷款以及担保承诺等多方面的业务合作,银银合作蔚然成风。

银银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银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成为银行借以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形成特色业务、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在同业合作中卓有建树的兴业银行是其中的佼佼者。兴业银行打造的银银平台品牌,吸引了一大批中小银行加入“银银平台”上线业务产品,已日益成为兴业银行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兴业人所自豪的承担银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兴业银行银银平台评析

兴业银行在银证、银保、银基多年来合作实践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1日正式推出了银银合作业务品牌――“银银平台”,致力于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服务专业提供商。兴业银行的银银合作业务以“共享资源、创新服务”为基本理念,通过输出核心的产品、服务、技术,与拥有区域性网点优势的城商行、农信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成长,从而达到中小型银行的和谐共生和多赢局面,并力争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网点服务便利和更优质的整体金融服务。

银银合作理念可以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瀑布,瀑布的上游和下游存在着落差,因此形成了壮观的瀑布,兴业银行和广大中小银行之间也存在着落差,包括在机构网点、人才队伍、业务资格、产品服务、管理能力、IT技术等方面,因此兴业银行可以将存在落差的部分包装成产品向中小银行输送,只要落差存在,银银合作业务就能够源远流长,不断“流动”,产生效益。

目前,兴业银行以银银平台为主导,包括科技管理服务输出、支付结算、资金应用、财富管理、外汇、融资服务、资本与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综合培训等板块在内的银银合作已成为一个体系。例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兴业银行推出银银平台柜面通业务,通过系统联网互相开放网点柜面资源,既解决了联网行客户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实现了其走向全国的愿望,又延伸了兴业银行的网点服务,实现了双赢合作。再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缺少理财产品业务资格,面临客户、资金不断流失的情况,兴业银行在行业内率先推出银银平台项下的理财产品销售业务,帮助合作银行丰富产品线,稳住高端客户。又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IT技术落后的情况,依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业务系统和精干高效的IT技术人员,推出了科技管理输出服务,致力于跨越式地提高合作银行的IT技术水平。

在当今的柔性化时代里,兴业银行通过银银平台这种灵活的资源整合方式,而不是靠僵化的扩大规模、增加分支机构来获取发展空间,这种战略举措充分显示了其高级管理层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战略思维。正如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所言:“未来我们肯定会走社会化道路,有优势的包进来,劣势的包出去,重要的只是在内部如何加强管理。”也许正是有这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银行经营观念,才催生出了银银平台这种先进的银行经营模式。

对兴业银行而言,与中小银行的合作,不仅是寻求商机、培植利润增长点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商业行为践行社会责任、探索合作共赢机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点。在银银平台实际操作过程中,兴业银行通过输出管理和技术、设计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实现创收;中小银行则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留住了客户,提高了竞争力。与此同时,合作各方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各有侧重、合理分工,还有利于强化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避免了伴随同质化发展的重复建设,顺应了构建和谐金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潮流。在价值链分工中,兴业银行重在强化自身的前端分销能力与后端研发和运营管理能力,而中小银行则重在强化拓展客户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兴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值服务等形式以合理比例分享合作机构的经营成果,节省自身拓展业务的前端费用和员工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双重功效。

银银合作业务,拓宽了国内金融机构间合作的思路,开辟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运用差异化的竞争手段突破了金融产品同质化的“怪圈”,驶入广阔的“蓝海”。目前,银银合作业务已成为兴业银行的特色业务之一。截至2008年末,银银平台累计签约客户203家,上线客户138家,联网网点超过1万个,架设了在自设分支机构、战略并购之外的第三条服务通道。通过银银平台,兴业与广大中小银行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带动了一批中小银行共同发展。

银银合作的适用条件

篇2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i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Knowledge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haring 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knowledge sharing for the pres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y, so establishing a knowledge alliance, we can effectively implement knowledge sharing of university and external knowledge-sharing between agencies.

关键词: 教育资源共享;知识共享;大学知识联盟

Key words: educational resource sharing;knowledge sharing;university knowledge allian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92-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尤其是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后,使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口资源大国的转变。但是,受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现实发展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同发达国家比较尚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的投资能力因财力限制尚处于较低水平,高校教育资源仍然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一定区域内突破校际间的“院墙约束”,将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共享,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提高办学效益,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研究大学教育资源共享之大学――大学知识联盟的构建。

1教育资源共享与大学知识共享概念解读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教育部门对其应有的资源打破现有界限,实行共同享用。教育资源共享不仅包括师资共享,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和教育信息等有形资源的共享,还包括诸如知识在内的无形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和内容。实施这种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简单而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就是通过校际合作,实现共同使用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它是指高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方式,还包括对资源共享提供的服务、支持,教育资源共享的决策和执行,教育资源的管理等运行机制[1]。其实质是突破时空和区域的限制,将高度独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有机融合,使彼此独立的子系统或更小的系统开放、互动地联系起来,最合理、最有效地共同享用教育资源的行为方式和运作过程。实施这种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的潜在优势,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的教育资源存量,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益。

知识共享是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方面,尤其对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被誉为知识的工厂,其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日常管理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而开展的。高校知识管理,是指高校以知识的构建、传播、应用、评估和积累为主线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它通过知识共享来运用集体智慧进而提升学校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进行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教师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的意识;搭建教师知识管理和共享的平台,充分开发并合理利用知识资源;进行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知识传授和生产活动;最终实现高校知识资源的深度积累[2]。知识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而知识共享既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先导,也是过程和目标,知识共享与交流是高校知识管理的精髓。知识共享的价值体现在:知识因具有连续增长、广泛复制、创新增值、报递递增等特征,共享知识可以使接受者受益,却没有损害给予者的利益。个人知识深隐于教师个体的大脑之中,如果个人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变为大学组织的知识,大学将不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共享是组织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剂。大学组织中教师通过不断沟通和相互交流,往往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新知识。共享知识可以提高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协作能力,使组织变得更富有凝聚力。但大学现行的组织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知识共享,因此建立知识联盟,就可以有效实现大学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知识共享。

2大学―大学知识联盟内涵与功效

知识联盟(KnowledgeAlliance)最初是企业战略联盟的一种,是联盟发展链的高级阶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外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不仅强调组织间的互动学习,同样重视在知识学习、共享和转移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和新能力。知识联盟带有明确的学习和分享知识的目的,其中心任务就是促进知识流动和创新,打破组织间的边界,进而推动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联盟形式――以向战略伙伴学习知识或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知识为首要目标的大学―大学知识联盟应运而生,它是我国大学获得知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大学知识联盟就其构词形态而言,“知识联盟”是中心词,“大学―大学”则是其知识联盟的行动主体。大学―大学知识联盟,也就是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建立知识联盟关系,即大学在实现某一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与其他大学之间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知识联合体[3]。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日益加速,大学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大学期望值提高,希望大学利用其特殊的资源与“权力”,通过知识传承、创造与共享来服务社会。因此,大学组织结构必须由封闭、内向走向开放,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大学与中介组织、大学与政府部门之间构建知识联盟,形成知识、信息互补和共享的格局,这不仅使大学的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弹性,也使大学的边界变得模糊,尤其是大学间知识联盟的建立,使许多知识共享活动不仅突破原有的大学边界,甚至跨国界运作,大学间知识共享和合作创新成了大学知识创新的一种战略选择。大学知识联盟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大学知识联盟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密切的交流,比较容易获取对方的隐性知识,它是大学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一种最佳形式。

大学―大学知识联盟的主要功效在于:第一,推进大学知识创新,并提高大学知识创新率。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创新为灵魂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任何大学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学科、专业上的先进性;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大大加强,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渗透与扩散加速,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全面地领先。因此,大学―大学建立知识联盟,通过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彼此增强了知识存量、科研实力等,这不但推动了许多领域的知识创新,同时也缩短了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提高了知识创新率。第二,共担费用和风险,避免大学投资的盲目性。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大学的研究与开发成本节节攀升,这些都使得新的科研成果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并面临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自然要从知识自给转向知识合作,通过建立知识联盟,共同承担某些高难技术的科研开发费用,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这不但大大减轻了大学的经济负担,也避免了单个大学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第三,降低知识交易成本,减缓大学财政压力。大学在知识来源方面,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资源投入,生产知识,但一般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投入较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市场交易,但由于知识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易,知识产品的交易费用极高。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出发,知识联盟是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它目标明确,组织形式灵活,能够创造潜移性知识移动的条件。因此,大学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第四,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大学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而知识联盟的目的就是促进联盟双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所以,知识联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组织形式之一。

3大学―大学知识联盟的管理机制构建路径

大学―大学知识联盟是对企业知识联盟的学习与借鉴,这种合作模式,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或个人建立知识联盟时,必然会遇见许多合作障碍。因此,联盟的管理对实现联盟目标非常重要。与对大学内部进行管理相比较,知识联盟的管理更具有挑战性,隐藏在联盟中合作关系背后的相互竞争,更加大了知识联盟管理的复杂性。为保证知识联盟的成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选择互补性的合作对象在对大学自身和多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大学可以从中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挑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互补性和兼容性。知识联盟中的伙伴在知识上应具有互补性。它应该拥有与大学自身知识具有共同基础的、但又是大学知识体系中所缺少的部分;同时,大学还要具备合作伙伴知识体系中没有的、但又是它加强核心竞争力所必需的知识。互补性的知识结构可以将合作伙伴结合在一起,而共同的知识基础又使它们可以认识、理解对方的知识,并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实践表明,合作双方的兼容性是知识联盟成功的基础。然而,在知识联盟中仅有兼容性是不够的。因为兼容性可能对联盟中协作关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一个与自己非常类似的大学能向大学提供多少有价值的知识和思想呢?大学从知识联盟中又能学到多少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用以加强核心竞争力呢?因此,知识联盟中的合作伙伴还必须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它所拥有的组织知识上,它应该拥有与大学自身知识具有共同基础的但又是大学知识体系中所缺少的知识。在联盟中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非常重要。在对大学自身和多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大学可以从中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挑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互补性和兼容性。知识联盟中的伙伴在知识上应具有互补性。它应该拥有与大学自身知识具有共同基础的、但又是大学知识体系中所缺少的部分;同时大学还要具备合作伙伴知识体系中没有的、但又是它加强核心竞争力所必需的知识。

3.2 创新知识联盟的管理机制目前国外大量公司已经设立了首席知识官的职位,并建立相应的知识委员会等机构,这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可以在大学知识联盟体间建立一个知识委员会,设立一个知识总监,以推进联盟高校的知识管理。通过精心设计联盟组织,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并对各方的责任、义务、权力加以明确界定,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识联盟的效率。与管理一个独立公司一样,对联盟进行管理也需要给予下属工作人员强大的激励,促进他们为联盟的成功而工作,而不仅仅是为联盟中的某一方工作。为此,各方都要向联盟派出一些对联盟具有信心并具备适当技能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且保持他们在联盟中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在联盟的设计中应注意到其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弹性,使联盟管理成员能够随时对社会环境和合作关系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4]。因为任何一个知识联盟都不可避免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作者,即使某一个合作者被赋予对日常管理全权负责的权力,对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仍然要征得各合作方的同意。这样,联盟中各方在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使得联盟内部很容易产生领导权限不清、分工不明和决策迟缓等问题,并直接威胁着联盟的效率持久性,也不利于联盟各方的知识学习。所以为了从知识联盟中学到新的知识,大学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联盟中的组织机构,必要时,还要对公司内部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方式做出调整。

3.3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知识联盟是合作双方基于知识和能力而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这种长期性就要求双方的互相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联盟中的相互信任并不会随着联盟关系的正式确立而自动建立,当合作者是大学的主要竞争对手时,信任关系的建立困难会更大。尽管在合作之前,联盟各方都对联盟大学之间的兼容性作过评价,但大学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使两个有着不同发展经历的大学不可能在大学文化、认知模式、商业哲学、价值观、对未来的预期等各个方面取得完全一致。因为每所大学由于发展道路的不同,在学科专业、办学层次、资源条件、校园文化等都会有差异,这就更要求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为了使合作能够真正地开展起来,联盟双方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联盟各方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网络,通过网络渠道向对方同时也向自己大学的其他部门传递知识和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对内对外畅通。这种在各个层面上展开的积极有效的沟通,创造了合作的文化氛围,帮助建立起联盟中的相互信任关系。当其中一方通过行为不断表现出自己对其他各方的信任,与联盟方共享信息,就会反过来激励其他各方采取相应的信任行为,从而在联盟中建立一种良性的信任循环模式。

3.4 促进知识的学习与流动知识联盟是一个知识交换的特殊场所,每一个合作者都期望从联盟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加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知识联盟体系中,知识是其连接的桥梁,学习是联盟成功的保证。对于大学知识联盟来说,不但要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也要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联盟组织的学习能力是指大学在联盟过程中,通过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组织能力,促进对外来各种信息资源的积累、协调、互动和组合,并把从外部获取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竞争能力。因此,知识联盟中知识流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知识的向内流动,它是通过向外部大学学习使外部知识内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知识对外流动,当大学自身拥有的知识在联盟中被合作者吸收之后,这部分知识就被外化。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交流和提高成为每个人的共同需要。

3.5 加强联盟间交流与沟通大学知识联盟不但需要交流显形知识,而且更需要交流隐性知识,因此联盟双方的沟通效率和沟通效果就直接影响双方的合作效果。一般而言,对内流动的知识有助于加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而内部知识的外化则使它们丧失了独特性,减弱甚至丧失建立在这些知识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并使合作者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大学应积极建立各种网络渠道向对方同时也向自己大学的其他部门传递知识和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对内对外畅通。在所有的沟通方式中,面对面的交流对于知识共享的意义最大,它能有效降低信息交流中的障碍,增强合作双方对隐性知识的领悟程度,提高相互信任度,促进知识的完全转移和共享。

参考文献:

[1]杨琳,林雪娇.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5):7.

[2]徐巧娣.高校知识管理浅析[J].理论探讨,2006,(9):87.

篇3

论文摘要:研制并推广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首要问题是构建资源库体系,这涉及到设计资源库结构、开发具有普适性的专业系列课程和确立教学资源库管理机制三个问题。教学资源库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围绕教师、学生、合作企业三方的需求设计,开发具有普适性的专业系列课程必须基于全国各地各校实际,教学资源库管理机制则必须体现共建共享。

由政府财政投人建设启动经费,校企合作研制并推广共享型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其目的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在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上运行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体系是项目建设的首要问题,关键是围绕教师、学生、合作企业三方的需求设计资源库结构,核心是系统开发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专业系列课程,基础是遵循资源标准确立教学资源管理机制。

一、教学资源库框架结构必须满足三方用户需求

教学资源库要以全面支持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为目标,为满足课程开发所需资源提供支持,同时考虑专业教学和合作企业品牌宣传、员工培训的实际需求。数控技术专业设计5层框架结构,具体见表1,并在不同层次设计合适渠道,为教师、学生和合作企业参与建设或使用建设成果提供有效服务。

(一)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高职专业目录对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教育类型、学历层次、学制、生源等已作了明确规定,但就高职专业建设基本要求而言,更重 要的是要确定就业面向,在此基础 上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专业开设基本条件等。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专业调研基础上,以专业调研报告形式提供相应调研数据,并以调研数据作为基本依据科学地确立专业就业岗位。其中,“项目负责人说专业”主要介绍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建设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基本思路、科学依据、具体步骤和工作成果等。

(二)就业岗位及其专业技能标准

根据“双证书”制要求,高职专业要将与就业岗位相关联的专业技能标准纳人课程教学内容中,因此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订能够覆盖就业岗位的专业技能标准。专业技能标准一部分应源自国家颁布实施的职业标准,对于目前确有较大就业需求,但尚未列人国家职业标准的就业岗位,必须在取得企业共识基础上,另行制订相应的专业技能标准。根据“就业导向”要求,还须寻求与用人需求量大的著名企业合作,收集这些企业相应就业岗位的专业技能标准,为开发相应培训课程或特色教学单元等提供原始依据。

(三)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资源库体系构建的核心。首先,要在全国范围专业调研基础上,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方案。其次,要收集不同区域不同行 业背景院校在课程设置基本方案 基础上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方案。 第三,要与著名企业合作,开发相 应的培训课程方案,以便更好地为 毕业生进人这些企业就业服务,更 好地为合作企业培训用户、员工提供有效便捷的教学资源支持。

(四)课程大纲及学习单元

课程大纲除了规定课程名称、学时、学习目标、各学习单元方案外,还需描述本课程与前导、后续和并行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边界,课程配套实训条件,适合做中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师能力培养要求及课程考核方法等。课程内大多数学习单元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适性,最后1~2个教学单元可兼顾课程建设学校所在区域或行业特色,另外也将收集合作企业相关的培训课程大纲及其培训学习单元。各学习单元以教案为核心,设计相应的教学实施内容、学时以及配套的数字媒体教学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将各学习单元数字媒体教学资源汇总在一起进行全局统筹和整体优化,最终形成课程资源研制计划。

(五)教学资源素材

研制的大量教学资源按不同的分类方式重新归类、存放,可以避免教学资源不断建设与完善过程中的大量重复劳动,也可有效支持学校特色课程或特色教学单元的再开发,同时归类存放的教学资源也缩短了教学资源检索的时间,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教学资源素材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按素材表现的主题分类,如各项技术专题子库、行业子库、教学子库、管理子库、其他子库等;另一种是按素材的属性分类,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工程图、三维模型、虚拟作品等。教学资源素材存放可选其中的一种方式分类存放,并加注另一种分类信息作为关键检索词。

二、开发高职专业系列课程必须基于全国实际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为高职院校师生免费提供使用国家经费研制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在全国范围内专业建设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具有普适性的专业系列课程。

(一)调研方案

企业样本数30~100个(有条件的要尽量达到100个),毕业生样本数300~1200个(一个企业中的毕业生调研人选采用随机抽样和全选两种方法确定)。调研企业按规模分类为大型企业(销售额m,m}5亿元)、中型企业(5000万元}m

(二)实地调查

数控技术专业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分布、岗位升迁经历及升迁年限、就业岗位具体工作项目、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企业对职业素养培养具体要求等调研内容,分别访谈企业人事经理、毕业生本人、部门领导、企业领导等四类人员,具体见图1。

(三)数据分析

将调研收集到的企业自主设置的专业相关就业岗位与国家职业标准及就业岗位工作内容进行

比对,将之归纳为规范名称就业岗位,若企业设置的就业岗位不在国家职业标准之列,又确有较大用人需求量,则需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形成规范名称后,再归纳相应的就业岗位。

(四)课程开发

由企业专家、毕业生代表、资深专业教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组成课程开发组,对从专业面向就业岗位征集到的80~100项具体工作项目的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和规范等四要素进行逐一分析基础上,将四要素相同的具体工作项目归纳在一起,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列出每门课程30~50个理论知识点及10~15项技能训练要求,结合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属工作项目的完成过程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最终获得覆盖一个高职专业主要和次要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的10~15门系列专业课程。

数控技术专业的12门专业系列课程按“新学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阶段进行归类和排序,覆盖了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员、三坐标测量员、数控机床装配工、数控机床维修工等专业面向就业岗位,见表2。

基于全国范围内的专业调研,确保了数控技术专业系列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适性,而源于就业岗位具体工作项目确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方法,实现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专业面向就业岗位上的实际工作紧密关联。进人到每门课程设计阶段,按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数据采集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设计每门课程教学实施所需的实训设备与环境配置方案,以此确保课程在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够顺利实施。

三、教学资源库管理机制必须体现共建共享

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教学资源标准审查机制。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各项资源标准是实现广泛共享的基础,研制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遵从统一的术语表,规范专业领域中关键词的称谓和定义,倡导使用为广大教师熟悉的教学术语;另一方面要遵从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技术标准,例如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以及国际通用的LOM标准、SCORM标准等。

篇4

文章通过对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分析,提出了从合作方案、信任协作、书刊流通、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资源共享 风险分析 风险防范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人们对相互通讯和资源共享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为了解决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和用户文献信息需求激增这一矛盾,国内各图书馆纷纷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 解决资源建设投入困难,以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和利益互惠。然而,伴随着图书馆获得服务的灵活性同时,一些新的风险相继出现。例如:不容忽视的合作方案设计风险;信任、协调、合作风险越演越烈;书刊流通风险日益复杂等等①。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其性质是非赢利,经营管理也通常在非竞争环境和缺少利润刺激的情况下开展,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也大都不存在市场经济中注重效果、效率的竞争机制。可是,实际上,图书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质的信息服务,能够创造社会效益;通过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等活动,节约成员馆的成本,并获得一些经济收益,这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具备完善的防范、评估机制,以确保获取稳定的政策、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支持,逐步扩大自己的效应。由此可见,对这样的公共服务机制来说,必须建立和健全风险与防范机制来顺应图书馆业务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较为全面的范围实现技术合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满足读者需求的目标。

二、图书资源共享风险分析

(一)合作方案设计风险

在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合作方案设计阶段处于整个项目建设周期的中前期,合作方案设计阶段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的开始,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其可能存在由选择各成员馆问题、建立时机把握的正确性问题、目标利益冲突问题、所需关键资源能力正确性问题等等引发的风险。

(二)信任、协调、合作风险

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是由不同高校共同组成的特定联盟形式。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各高校之间的信任、协调和合作是构建图书资源共享的纽带。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分散式决策模式比集中式决策模式更为常见。如何协调各高校图书资源共享的运作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其可能存在由各成员馆不履行职责、不按规定完成各自任务问题、败德问题、成员馆中途退出问题等等引发的风险。

(三)书刊流通风险

书刊的流通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各高校之间由于存在着距离问题,出于交通、时间等考虑,学生就近在交通最为便利的某成员馆集中借阅,该校书籍供不应求,而较偏远的成员馆借书平台形同虚设。同时,由于高校书刊不再仅对本校学生开放,那么就会加大书籍的借用范围,增加了书籍的流通量,使书刊的流通保护风险加大,可能会造成书刊不能及时归还、书刊被损坏之后无人可问责、书刊丢失无处可找等状况。

(四)知识产权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共享高校图书馆中的知识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各高校及其整体获取知识的效率以及扩大其覆盖知识面的广度。然而,知识共享却使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知识产权风险。我国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普遍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复制成本的大幅降低,对著作权人利益的威胁与日俱增,因此,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版权风险开始加大。因此,研究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问题无论是对提高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整体运作效率,还是对各高校图书馆谋求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五)成本风险

我们通常用“成本――收益原则”来评价一个项目的可实施性,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也同样适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要求高校社会资本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和个人之间,而非单一的由某主体独自所拥有。这就意味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媒介――书成为了类似于准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本,而不是通常意义上属于私有物品的物质资本。经济学也提到产权的拥有刺激了个人对私人资本的投资,以便获得利润。由于人们能从投资中获益,因此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不会停止。而社会资本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一个主体能使用的,而是具有共享性,并且通过彼此的联系而互相作用。建立社会资本需要各方面的承诺和合作,只要存在单方面的偏离就会破坏这种社会资本,造成成本过大或者共享机制崩溃等严重后果。

(六)服务质量风险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各技术领域的专门化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也促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学生不同的信息需求层次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需要拥有专业性、综合性、系统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等的信息。形成了对共享机制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严峻考验。同时,对馆员的素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风险防范机制

(一)合作方案设计风险防范

合作方案的设计质量对图书资源共享运行的可实施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必须结合各个高校书籍馆藏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切合实际、具有可实施性的图书资源共享的运行和管理方案。对各高校自身拥有和所缺的图书资源的量和种类有正确的认识,对实施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后的合作策略制定明确的规划。进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下沙各高校应该具有各具特色的优秀图书馆文化、出色的图书资源共享联网管理及重组整合理念。

(二)信任、协调、合作风险防范

在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首先要成立一个集中管理和协调的常设的有权威的管理组织,防止各高校"各自为政"以及"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在合理规划各高校图书资源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公平、统一、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奖惩制度,预防相互欺骗或者中途退出资源共享机制的现象出现,同时对积极推进机制运行的行为给以正面激励。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保证交流的畅通。图书馆之间应相互协调、公开协议,建立统一的条形码、图书毁损处罚、奖励等机制,使得各专业书籍互通有无和预防各校标准不一的状况产生。

(三)书刊流通风险防范

资源共享机制首先要事先检查各图书馆之间书刊流通路线、流通方式、人员配置是否合理,辨明其是否有利于书刊流转,是否有利于书刊流通和降低成本②;其次制定统一的服务时间和相应的响应时间,加强对馆际互借的控制,尽量缩短书刊的无效流通时间,采用并行工程方法,优化不同图书馆任务的起始时间,能够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确保书籍的流通顺畅。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图书馆操作经验且熟悉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具体运作的工作人员以降低书刊流通风险。最后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的网络和一整套校际图书馆网络平网制度,及时公布电子信息及图书更新情况,以图书卡的方式,通过校际联网的渠道,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图书馆区域一体化的合作体制。各高校图书馆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之上,如实、及时在校际网路平台上、更新本校图书资源,学生只需通过该网络平台就可以明确哪所高校有自己所需借书籍;同时开通读者实时在线咨询服务。

(四)知识产权风险防范

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应控制在合理使用范围内;使用购买的数据库时应将服务范围确定在各成员馆局域网范围内,不得将数据库进行非法复制、解密、修改,不得删除、隐藏或修改数据库开发商在数据内容中加入的版权声明、权利管理信息等。各成员馆之间必须制定关于知识产权的合同、规章、协议、章程规范各自行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舆论监督,对违反知识产权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借鉴发达国家的信息资源共享经验与教训,颁布各种法规、条例规范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采取公共借阅权制度对作者进行经济补偿,将各方的利益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

(五)成本风险防范

各高校必须制定统一的成本预算,应设置高效的成本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成本管理人员,健全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妥善解决各图书馆之间的分歧,实现管理方式、目标、利益的基本统一,使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成本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各高校应对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各环节的资金需要量及支出时间进行预算,对于自身的资金是否充分、政府拨款、社会筹资能力及相应的能够承受的成本风险的程度具有正确的认识。管理组织对各成员馆的图书储备数量、种类、局域网建设情况、图书馆文化、管理人员状况、图书投资成本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对图书资源共享机制能否增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更新速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整合方案。

(六)服务质量风险防范

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最终目标是为了在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平台上更有效地为读者提供基于知识的信息服务,而各高校图书馆无论是自动化建设还是资源建设的成效最终将体现在对读者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个层面。对此必须建立与使用统一的借阅规则、编目政策、代码与术语等,提高服务的准确性和快捷度。设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设置合理权重由管理组织、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及时听取学生反馈。管理组织在考虑各图书馆实际基础上建立合理分明的奖惩制度,督促各图书馆加强质量管理,并进行检查,联合各图书馆领导进行公开奖励;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解决,迅速找出原因并纠正。在重视读者满意度的基础上,制订不同层次使用者满意程度的评定,同时评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等,做好参考咨询服务,从一般性咨询,课题检索及编制二、三次文献进行评估,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四、总结

由于共享机制中各个成员馆的规模、投入、特性不同,同时整个机制的构建不同于单个图书馆馆藏所要求的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是要求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适应大多数成员馆的需求。鉴于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体系已是事不容缓,极易导致图书馆资源共享目标难以实现。由此本文就该机制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发表自己的观念,提出相应的对策,呼吁建立相应的防范制度。希望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些理论上和经验上的支持,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职能的放大。

鼙疚南?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R414023)和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度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YJX03)成果之一。

注释

篇5

论文摘要:为了缓解居民健身需求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这一矛盾,其有效方式是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机制的支撑,使学校受到了资金、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困扰。

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体现了人们追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价值观念。但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对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缺乏足够的重视,惯以行政力量推动资源共享,并存在着重社会价值轻经济价值的政策导向,致使困扰学校的诸如资金、管理及安全等问题缺乏应有的保障,影响了学校将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制约了资源共享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资源特性、资源共享的本质以及资源共享机制加以研究,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资源潜能尤为迫切。

一、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

资源共享课题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普遍认为是指互惠互利,它是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资源共享也可以看作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流动的过程,资源共享的条件是:资源的拥有者愿意提供资源,使用者也愿意接受资源并且不会损害彼此的利益。资源共享的特点表现为所有成员分担、协作和共同参与,成员之间具有相互融合、一致或者“同舟共济”的关系。资源共享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

二、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资源共享过程中,受错误的资源利用观念影响以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且缺乏具体操作机制,资源共享给学校带来的设施损耗和管理等共享成本的增加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与保障,特别是在涉及有偿共享时,没有成本核算和收费规则,有时共享双方难以达到共识,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此外,对于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后学校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出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给学校造成了负担,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方面的积极性。并且,人们在追求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经济特性,即不论资源拥有者提供资源还是使用者接受资源都是有成本的,对于共享成本人们看法不一,也缺少核算标准。资源能否共享,关键要看这部分成本是否能给供求双方带来预期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资源共享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共享才能实现。

三、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制度安排

在经济制度安排中,常常用经济效率来评价政策导向的有效性。然而,对于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而言,既不能用传统理论中的“产出最大化”,也不能用消费者理论中的“效用最大化”来描述,而是将单纯经济效率包含在内的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资源属性,确定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是保证资源共享的关键。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社会产品(或称社会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又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物品能完全满足公共物品这两个条件,大多数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这两种特性中的一种,这些物品通常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如果某物品在消费上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则称之为私人物品。据此,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作为准公共物品进行分析较为恰当。

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构成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涉及到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学校、居民等多个主体,包括资源配置、协作共享、服务管理、监督评价等共享行为,因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共享机制,调控好资源共享流程中政府、学校与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各环节按一定秩序相互促进,实现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社会经济效率的最佳化。资源共享机制需要破解的是权利配置和利益平衡问题,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应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1.资源整合机制建立的原则:明晰产权,充分尊重资源拥有方和资源使用方的权利;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的确定应遵循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相结合的原则。

2.资源整合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围绕产权,确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地位;盘活存量资源,特别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展有偿共享及市场化配置,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

3.资源整合机制包括:一是完善资源产权明晰制度。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产权主体,解决资源的归属问题。二是建立灵活的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制度。根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取得时的不同资金投入渠道和不同的共享服务对象,可分别采用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

(二)建立成本补偿机制

1.成本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科学核算成本,遵循成本一收益合理原则。

2.成本补偿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改变人们在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即学校资源可以无偿使用,资源共享不愿支付成本。政府和社会要遵循经济规律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发生的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

3.成本补偿机制包括:一是制定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核算办法。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设计寿命(使用年限)、设施条件、开放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办法,为产权单位获得合理的资金补充和经济补偿提供依据。二是制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经费保障措施。依据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结果,编人教育经费投入计划,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度提高经费投人,确保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三是拓宽共享成本的补偿途径。共享成本包含设施损耗、人力物力的投入、资源共享带来的其它成本等,补偿途径以财政拨款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根据场馆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每年予以相应的补偿,对管理人员也予以相应津贴;还可以通过将体育彩票收入采购的健身器材向开放学校直接配发的方式给予补贴;允许学校适当向受益居民收费。

五、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

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需要国家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机构,指导、调整、控制和管理与资源共享相关的工作,即通过不同层级的共享制度对共享行为进行规范。围绕共享机制的内容要求,通常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形式作用于共享机制的运行。

总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人们追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观念的体现,但资源共享不会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作保障,并通过对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合理界定、对共享成本的科学核定、对共享利益的有效调整、对风险的合理规避,刺激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各方的收益,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从而使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

参 考 文 献

篇6

摘要:信息资源共享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归宿,推动着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实践共享理念,通过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在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转型

信息资源作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资源,从本质意义上讲是指经过筛选、组织、加工等环节可以存取和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富于时代特征的概念。人类最初的文献可以看作最早的信息资源,但信息资源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则发端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明显的信息技术特征。它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共建共享的明显趋势,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运作与服务带来了深刻影响,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

1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它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深入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

1.1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首先,信息资源本身具有共享性。在现代社会,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利用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使不同的利用者在同等程度上共享一份信息资源,并且可以不断地反复利用、复制、传递和再生。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一种本质属性。其次,共享是缓解信息资源有限性与信息需求无限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从图书馆的现实来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始终是无限的,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一个图书馆只有与其他区域、其他类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紧密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信息资源的总量和传输效率,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无限性信息需求。

1.2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

信息资源建设经历了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嬗变过程,反映了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过程。藏书建设自图书馆产生就开始了,比较系统的藏书建设概念则确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图书馆系统地规划、建立、组织和发展藏书体系的全部工作。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界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这一概念更能反映图书馆藏书工作的实质,特别是在国家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的推动下,文献资源概念迅速取代了藏书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三者并存的局面,于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与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基本同步,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大致经历了图书馆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图书馆事业发展进步的方向,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3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事业的终极追求

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最大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在每个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现实目标,作为一种最终理想目标可以概括为“5A理论”,即任何用户(Anyuser)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Any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informationresource)。“5A理论”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在历史的每一阶段又是部分地可以实现的,它是图书馆事业永不衰竭的奋进动力,又以每一阶段的具体实践成果让用户在文化、精神、知识上受益。

2公共图书馆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路径

在全社会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是保障用户获取信息基本权益、提高全民信息素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构成和主导力量,要以实践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核心,积极实现组织管理、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的转型,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探索了经验。在全国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探索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协作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本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公共图书馆由图书文献借阅中心向信息服务中心转变。

2.1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

各级公共图书馆是区域信息资源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子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各地公共图书馆要带头突破信息资源系统之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倡导建立当地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文献信息协作网,并发挥好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可以探索开展三个层次的合作。一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包括上下级馆之间的合作、同城馆之间的合作两个方面,在图书文献资源的调配、捐赠、通借通还、文献传递、总分馆建设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二是公共图书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间的合作。在硬件方面,可以实现三者的合署办公和相互依托;在软件方面,可以实现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

尤其对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网络设施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共享工程现有的相对完善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各级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比如读者可以远程登录图书馆OPAC系统,实现书目信息检索及各种数字资源的下载,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三是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图书馆的合作。三方在联合购买资源、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此外,还需广泛开展与情报所、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图书馆的合作,如果不具备馆际互借条件,也可以先建立联合公共目录,为读者提供所需文献的馆藏地点。在文献信息协作网内部通过统一订立或分层订立合作协议,将合作关系固定化、制度化,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人力、资金和组织等保障措施,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建立相应的利益平衡与制约机制,从而为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基础。

2.2建立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

共建信息资源是共享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通过共建可以达到统一建设标准、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建设成本、优化信息资源结构的目的。

2.2.1共同谋划信息资源布局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共同研究和决策,科学确定区域内信息资源合理布局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编制信息资源布局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规定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完备程度和各层次信息子系统的具体目标,提出各系统各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分工协调的任务与要求。

2.2.2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书目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应共同建设由各自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目录联合构成的本区域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使广大用户能够快捷方便地了解当地每一种文献资料的收藏处所和流通信息,为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资料和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创造前提条件。建立联合目录的前提条件是制订统一的编目标准,形成格式形式规范的MARC数据,这样才能实现联合目录的检索,当然也需要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技术上的兼容才能实现无缝检索。我国现有的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地方馆联合采编协作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几个编目中心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对全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不利,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

2.2.3联合购置数据库直接向数据库生产商或数据库服务商购买数据库产品或服务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数据库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光盘数据库、单机版数据库、网络版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联合购买和共享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都能以较少成本拥有数据库资源,提高了图书情报机构的成本效益。

2.3建立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

2.3.1实行同城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在加入文献信息协作网的同一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建立一卡通服务机制,即用户凭借在中心馆办的借阅证可以在任何其他的同城图书馆阅读和借阅图书文献资料,对借阅用户实行通借通还,用户可以就近借书、就近还书,享受最大便利的服务。

2.3.2开展馆际互借通过馆际互借共享他馆资源,是弥补本馆资源相对不足的最有效途径。联合公共目录和协作组织内部的联合目录对馆际互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用户提出申请的非本馆馆藏文献,文献请求馆可以通过查询目录获取馆藏地址,向文献提供馆发出借阅信息,文献提供馆根据双方协议条件提供借阅服务。

2.3.3电子文献传递电子文献传递指以电子的方式请求文献和传递文献。

因特网为文献信息的电子传递提供了有效的传输途径。传递方式通常有传真、E-mail、FTP传输、从数据库下载等方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开发的Ariel目前是许多图书馆和商业文献提供机构进行文献传递的主要手段,我国内地许多图书馆都采用了这一方式。

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着公共图书馆的变革,公共图书馆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必须走共享发展之路。要真正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

机制,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强化共享理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立法机构要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各级政府要把信息资源共享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为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技情报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费条件。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知识、信息保证。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篇7

一、宏观决策系统推出政策和立法

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应拥有打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旧有条框的优先权。相关决策部门应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资源实行共建共享;立法部门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制定符合长株潭城市群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义务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规范和具体内容,使得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有法可依。

二、中观动力系统推动共享机制运转

1.人力资源共享

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人员。由于长株潭城市群三市行政壁垒并未拆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人事、财经实行属地管理原则,故人力资源的共享需要特定的保障机制来促成实施。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途径:在长株潭三市遴选优秀校长和管理人员、教师组成讲学团,根据三市学校需要,采取“订单式讲学”方式,送经上门;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学科联组机构,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统筹城市群培训机构、培训资源与培训安排,分学科、类别、阶段,对三市教师开展培训;长沙市内通过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评优评奖方面的倾斜,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保证每所学校教师数量和师资水平上的基本均衡;对于目前相对紧缺的学科教师,可以采取聘任一批专任教师到区而不定点到校的办法,对区内没有或者缺少这些学科专任教师的学校实行走教制,切实保证每所学校教师专业上均衡。

2.物力资源共享

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物力资源共享主要指社会实践基地、功能教室等教学场地、设备设施、信息网络、教学素材等基本物质条件共享。物力资源共享有两层含义:一是物力资源的开放,既对本校开放,也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学校开放;二是政府由原来的主要以学校为物力投入单位转为以城市群为设备投入单位(当然不排除仍有以学校为投入单位的形式)。

3.无形资源共享

义务教育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学生升学渠道、校名校标、校风校训、校歌校徽、社会形象声誉、独有信息、管理经验等。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共享这些无形资源,一是要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政治体制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体制机制,并严格维护招生秩序,让城市群内小学、初中学生尽可能共用入学、升学渠道,共享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这将对于撬动少数名校利益链条对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钳制,防止学校之间无序的不公平恶性竞争,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产生重要意义。二是可以打破长株潭城市群行政区划疆域组建联盟学校,建立系统的盟校运行机制,盟校共享校名校标、校风校训、制度经验等无形资源。

三、微观操作系统促成共享机制实效

为保证资源共享途径的畅通、有序、合理,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可操作共享平台是非常必要的。在保持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经济、政治体制格局前提下,义务教育资源共享微观操作系统主要包括联席会议和信息网络两大平台。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资源共享联席会议是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支持与指导下形成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民间组织,成员由长株潭城市群内义务教育学校和市区两级教研机构组成,由三市教研机构牵头以召开会议的形式,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通有无、共建共享”等原则,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意见,用以指导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资源共享的具体工作,解决实际问题。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平台中要有开放的师资人才信息,及时公开各类师资人才资源的动态信息。

篇8

关键词:图书馆 资源共建 资源共享 策略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地,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莘莘学子聚集学习的地方,它的主要优势是国家和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学术和科技资源丰富,但服务对象单一,主要是在校学生。相比之下,公共图书馆投入不足,资源贫乏,服务对象呈现多层次化,主要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专业户、工程技术人员、其他从业人员等。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与公共图书馆携起手来,树立共享意识,达成深度互识,为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策略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要达到资源共享,应当首先考虑资源共建,共建是共享的基础。

1.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

所谓机制,是制度与方法相结合的总称。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联合机制

联合机制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所跨出的第一步,联合机制一般分为:松散型联合和紧密型联合。 松散型联合主要指统一选拔领导、制定相关制度、实施进展的方法,在人、财、物等管理保持不变。紧密型联合是一种实质性较强的合并,不仅需要统一领导、严格规范管理制度和方法,也需要规范人力、财力、物力,确保高效精干的服务。

(2)联盟机制

联盟机制是联合机制的紧密延伸,是联合机制更稳定的保障。在网络化的时代,图书馆联盟是促进图书情报机构合作、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最有效的方式。

2.搭建网上联合资源共享平台

利用互联网WEB2.0应用聚合平台,共享资源中大小数据,大到文章和图片,小到每一个评论,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搭建网上联合资源共享平台,使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种不同系统的图书内容达到资源的深度融合。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纸质资源和中外文电子资源,加上公共图书馆优良的设备,许多问题迎刃而解。网上联合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可从以下考虑:

(1)设计方便灵活的共享界面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设计共享界面,为读者搭建一个现代化、标准化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让读者使用时能感受到界面方便灵活,操作性强。

(2)设立信息资源中心,充分发挥中心的带动作用

图书情报机构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可参照国家行政区的划分,在划分的每一级设立一个信息资源中心,由中心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图书情报机构的优势资源,辐射周边,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建立“云计算”进行联合建库,共同协同编目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亿计的信息,达到拥有类似超级计算机一样快速、可靠、容量大等功效的网络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策略

1.开设网上共享解惑或FAQ

共享后网上解惑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解惑对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进行网上解惑,可从根本上解决共享后的网上解惑。

(1)开设在校学生网上共享解惑

在校学生主要指研究生、本科生、大中专生等,网上共享解惑大多围绕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可照搬许多高校图书馆现成的解惑内容,适当增加高职高专学生需求部分,咨询内容主要为:书目查询、信息检索、数字资源的使用、专家导读等。

(2)开设科研人员网上共享解惑

科研人员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博士生、部份研究生等,他们以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网上共享解惑内容更加深入,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更高,网上解惑者随时关注国内外发展动态,新兴学科和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咨询内容主要为:科技查新、文献代查、信息、参考咨询、信息检索、专利信息等。

(3)开设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网上共享解惑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是指各行各业管理人员,包括各级领导,他们以管理和经营为主,网上共享解惑要求知识面广,对他们经营管理起着重大的参考作用。咨询内容主要为:文献代查、参考咨询、信息检索、专利信息等。

(4)开设农村专业户网上共享解惑

农村专业户主要是指农村养殖户和种植户。网上共享解惑不仅要了解农村、理解农民,而且具备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真正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咨询内容主要为:信息服务、信息检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专利信息服务等。

2.提高网上联合资源利用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完成后,创造出信息资源应为读者所广泛利用,如何提高网上联合资源利用率?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网上联合资源的宣传

为了尽快使用网上联合资源为企事业服务,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手段,让社会读者和企业事业单位广泛认识网上联合资源,及时获取有用信息资源。

(2)多渠道、多形式组织读者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分期、分批对企事业单位成员开设网络资源培训课;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开设现场网络资源培训,同时也可以将培训课件放在共享网上,方便读者在线学习。

(3) 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做好文献传递服务

根据科学研究需要,认真调研社会经济、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信息用户的需求热点,开展搜集商业信息、市场调研、查阅专利文件、用户调研报告等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开展的科研课题,协助查阅和提供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料,可进行文献传递,建立网上文献传递服务的质量标准和文献传递服务体系,提高信息用户的信息资源可获取能力,满足其信息需求。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29-02

共享教育资源,是指在特定范围中,统一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实施资源的共享策略。建立健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资源的共享提供有力支撑,贯彻落实资源共享的相关政策,建立管理教育资源的体制,是各院校共享资源在现阶段要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样能明显提高各高校的教育效果。因此,要对目前高校资源共享的情况做全面地了解,尽可能地强化共享资源的力度,这一点将非常重要。

一、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基本现状

(一)积极性较低,意识不强

造成资源共享的最大阻碍是观念问题。当下,由于教育体制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大多数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用尽一切手段争取占有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地位与优势,给学校树立好的形象,不愿与他人共享资源。除此之外,对大部分高校而言,资源共享可以减少经费,提高教育质量,但如果要把自己那些好的、重要的、专业的教育资源分享给其他高校,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这些高校通常只会利用他校的资源,而把自身优质的资源隐藏起来,不参与共享,用一些无关紧要、使用率不高或没有可利用价值的资源与其他高校共享,这就造成了资源只能部分共享,达不到共享的最佳效果。

(二)缺乏整体管理和统筹协作体制

由于管理体制等因素,高校资源一般采用“扶强”政策,这就使高等教育资源发展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而且,大多数院校并未迅速地在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方面进行交流,产生了抢夺资源并重复购买设备和仪器的现象,从而造成教育资源在利用时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此外,因为不论从规模、类型还是层次等方面,各个学校都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对资源共享的需求也不一样。相较于资源短缺的学校,资源充足的学校的共享积极性较低,再加上没有相关组织科学有效地协调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使其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因此,要达到预期效果,就会困难得多。

(三)体制限制,缺少市场调节政策

不重视教育资源的发展成果,缺乏良好的市场体制,是共享教育资源受到制约的首要因素。首先,由于各院校受到高等教育机制的制约,造成高校缺乏独立办学权,在人事编制、专业设置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使校内和校外在利用教育资源过程中互相产生冲突,无法实现和其他部门或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目标。其次,市场调节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已共享的教育资源没有设置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这就造成高校共享积极性以及资源质量和效率得不到保证的现象。由于高校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在保证教育具有独特性的前提下,要将合理的市场调节体制运用到共享教育资源中去。

(四)缺乏灵活合理的评判机制,造成各高校相似

现今,我国基本上是用同一个标准评教所有的高校,遵循着一元化的价值标准,无论是办学模式还是课程设置、科研考核还是绩效评估、教学质量还是学生就业等,都遵循同一个标准和框架,追求同一目的。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标准造成高校发展没有特色和个性,教育方式越来越相似,甚至雷同。而这会导致各学校发展的互补性降低,共享发生的可能性减小。并且,评价指标与资源本身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对数量的过多要求。在此环境下,目前量化指标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评价指标,是用数字来反映现在复杂的教育现象,而那些不能用数字反映的现象并不包括在评价的范围中,这种简单的量化标准使高校只专注于肤浅的科研数据、科研成果数量、课题数量等,反而忽略了内涵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单化,因此,各高校将优质资源予以保留,不参与共享,使得高校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怪圈。

二、建立良好政策,实现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

(一)从根本上转换思路,在思想上真正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形态

首先,要对教育资源共享有足够的认识,特别是高校的领导要意识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不能只限制在网络电子信息资源如数据库等的共享、图书馆资源的共享等上,对科研仪器设备等硬件、教师等人力资源以及优质课程资源等所有与培养学生相关的资源上更要实现共享,要从思想上清楚地认识、了解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因为资源共享牵涉到政府、高校以及个体等利益,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思考,整体把握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降低或清除共享过程中发生的利益纷争,促进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共享不是无偿的,它可以收费,所以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收费,对激发资源提供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确保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对各院校共享教育资源得到的成果以及其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做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从根本上建立共享教育资源的思想形态,让高校领导明白共享是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让他们愿意把自己的资源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对于提供资源的高校来说,资源共享不会造成损失,对一些有损耗、维修费用高的硬件设备可以通过收费来解决,同时,参与共享的高校或个体还可以获取利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不仅使资源教育的利用率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也是资源共享的最优特点。

(二)发扬政府优良传统,从整体层面引导并统一调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并积极建立节约资源、对环境友好的社会形态。为此,各高校也应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做好对大学生相关方面的教育工作。政府要有相应的法规政策,鼓励高校间的资源共享,给其提供法律保障,加大对资源共享的扶持力度,拨出专项资金对那些资源共享做得好、社会效益大的部门与单位进行补贴与奖励,使各方的利益得到均衡。

比如,一些兄弟学校以及社会因某个院校图书馆的开放,能够获取该院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使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该院校在向借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获取借用资源费用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来自政府对其因教育资源损毁产生的损管维修费以及图书购买的经费补贴。而且,该院校产生的社会效应越大,所得到的政府保障也越多。除上述内容外,政府相关主导部门还应将办学权下放到各个院校,让各高校具有独立自,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好、更合理地对专业、人事等进行配置,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对其进行监督引导,从整体上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三)遵循并充分运用市场化规律,构造共享教育资源统筹协作体制

构建一套完整的包含开放性、共享性等在内的理念体制,取长补短,发扬作风,共享教育资源,应增强高校的竞争意识,建立完整的统筹协调体系。为此,各高校首先要构建一个能够明确同一目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体制,提升共享教育资源的力度,确定相同目标和坚定统一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教育资源的交流与整合,从而达到合作互赢、共同进步的发展目的。

其次,运用合理的市场体制,将其摆在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应有作用。同时,应将国家引导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共同调配高校的教育资源。

再次,建立一套各个院校都要遵守的行动政策。构建一系列各院校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以规章制度达成资源共享的战略协同和联盟,在竞争中融合。

最后,建立一套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使合作双方获得利益,得到该得的回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协调制度,是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四)将高等教育评判标准引入资源共享环节,促进该体系不断完善

首先,针对不同高校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再采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众多学校师生都一样的情况,促使高等教育向丰富性、多样化发展。因为被教育者多种多样,所以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以及学校也要丰富多彩。在保障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应当鼓励高等教育向着多样化、优良化发展,增强各院校之间的竞争,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其次,教育评价不能把资源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而是把资源的利用情况、共享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区分学校向外提供的资源及其质量和学校采用外校的资源及其质量,而政府要将其当作该校投入的衡量标准,资源利用率高、利用效果好的高校应得到更多的投入和支持,这样会让高校有充足的推动力,更加努力地寻找可共享的资源,获得优良且数量更大的支持,以此促进高校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值得肯定的是,各个高等院校正在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但总的来说,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因素阻碍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我们只有深入探索制约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障碍,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妥善、协调解决共享过程中的责权利问题,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使美好的愿望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教育改革与当代中国教育家群体的历史责任[J].中国教育学刊,2010,(09).

篇10

一、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教师资源共享就是打破原本高校之间师资不流动,分布不合理,彼此不互补的相对封闭状态,解决高校高质量的教师资源不足,使有限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各大高校可以建立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结合、兼职与专职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流动编制的功能,各高校根据本校外聘教师的比例,可聘任其他学校的教师来弥补本校教师的不足和课程特色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鼓励不同学校相近或相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既可以融合各自的特色,又可以弥补不足。同时吸引企业、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或兼课,充实教师队伍。职业学校通过引进企业、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兼有教师资格和职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鼓励教师跨校联聘、互聘、兼课。

建设师资共享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高校的教师可以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教学技术,教学想法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换。同时可以在平台上公布教师招聘信息,教师也可以自我推荐自己有建树的学科。

另外,高校还可以聘请其他高校的优秀退休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对自己的学科十分熟悉,可以为一些高校在弱势学科上提供即时的帮助。这样,可以缓解有些学校在新兴学科上的经验不足。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利用这些师资通过帮扶和帮带及时培养自己的青年教师。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

教学园区内各高校教育教学上都存在着共性,将各个学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建立园区的信息资源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建设网络平台,解决学生跨校区选课的现实困难,实现网路课堂教学和精品课程网站访问,也可以实现信息、信息检索等,对推进资源共享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搜集各高校精品课程的资源,做出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精品课程库。以此来满足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但还要避免课程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这就要求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跨越了时间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更多的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资源共享手段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在教学园区内,成立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为依托的课程管理模式。在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校际之间的学分管理工作,各校实行统一或相容的联合学分制。达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效果。

采用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满足一所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另一所高校选择专业学习的需要,既不妨碍获得学分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图书资源的共享

大部分高等学校的图书资源基本上都采用本馆管理模式,只对本校人员开放,服务对象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各高校技术力量不均衡,部分学校资源的投入不能发挥最佳效能,更不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无法满足高校的长远发展。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实行馆际互借,提高图书网络化程度,建立长效图书捐赠机制等措施真正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馆际互借可以将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本馆藏书的延伸,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网络图书的数量,方便学生的查阅,缓解图书资源紧张问题;图书捐赠机制可以收集到各个高校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书籍,使图书资源的共享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益。

高校教园区作为中国发展高等教育而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集聚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环境,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改变思想观念,彼此交流,提高园区高校合作和共享意识,实现创建高校教园区的宗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促进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饶勇,饶远.南昌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7,(4):74-76.

[2]龙丽君.教育与图书馆的资源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