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大棚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鸡大棚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鸡大棚建设方案

篇1

一、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与决策

1、温室大棚智能化监测控。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数据,在专家决策模型的支持下进行智能化决策,自动控制生产设备。也有通过电脑、手机、触摸屏等终端,实时远程调控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加温补光等设备,调节大棚内生长环境至适宜状态。如宜兴的温室大棚环境智能控制系统,集数据、图像实时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和预测预警、信息、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南京蔬菜温室设施智能控制系统,在荷兰引进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完善环境无线检测、环境因子显示和实时播报、分级智能控制远程管理(故障诊断)等功能。张家港葡萄种植大棚智能监控系统,能自动采集葡萄园内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参数,实时视频监控大棚内的葡萄生长情况,通过上网、触摸屏等实现随时随地访问系统,及时获取葡萄园现场信息。

2、畜禽养殖智能化监测控。通过实时采集养殖区资源信息,实现养殖环境因素远程调控,逐步实现饲喂、繁育、粪便清理等环节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控制。如南通市规模鸡场智能监控管理系统,能对鸡舍环境进行检测,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报警,通过无线终端远程控制鸡舍内的灯光、风扇、水帘等设备,记录温度、湿度、光照等基础数据,与鸡舍饲养密度、品种、健康情况、肉料比等建立关联模型。如东众大牧业养鸡场应用该系统后,养鸡场用工量减少35%,减少鸡场环境应急反应95%以上,养鸡成活率由93%提高到了98%以上,经济效益提高了20%以上。常州市康乐农牧有限公司从德国引进整套母猪大群饲养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对母猪耳标识别及GPS信息系统的操作控制,能对所有母猪进行单独的个性化饲喂,从而保证良好的母猪体况;对母猪、猪舍环境异常自动报警,母猪生长性能数据自动汇总,并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远程调控猪舍内温度、湿度、饲料、饮水、清粪等。

3、水产养殖水体环境智能监测控。宜兴市农林局与中国农业大学研发了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具有数据实时自动采集、无线传输、智能处理和预测预警信息、辅助决策等功能,可实现对河蟹养殖池水质特别是溶解氧的监控与调节,有效改善河蟹生长环境,提高河蟹产量和品质,并减少对周边水体环境污染,每亩增收1000元。南京GPRS水体在线监控系统可自动监测水体温度、PH、溶氧、氨氮等与养殖有关的理化因子,随时观察养殖水面环境,掌握池塘增氧、水泵等设施运行状况和突发事件。一旦水质发生问题,微孔增氧系统自动开启,均衡增加水体溶氧。系统应用后,青虾摄食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强、生长速度加快、规格明显增大,亩增产15%以上,亩增效达到600元以上。

二、畜禽养殖环境监控与疫情防控

为加强疫情监管,宿豫区利用移动摄像和光纤宽带网络视频传输技术,建成禽类防疫视频监控系统,采集全区禽类规模养殖场实时全景视频信号,全面、直观、实时监控禽类生产全过程温湿度等要素,实现远程调控与监管,有效防控疫情,在为养殖户提供远程指导和诊疗服务、加工企业科学制订加工计划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江阴、泗洪县奶牛全部使用动物标识,一畜一标、一禽一环,确定了畜禽个体标识的唯一性,提高了生产管理和疫情防控水平。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

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物流数字化,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跟踪和溯源。2004年南京市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质量溯源等五大环节数据信息库,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真实、高效传递,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动态监管。江阴市以RFID(射频识别标签)为主要信息载体,依托网络通讯、系统集成及数据库应用等技术,建立了“放心肉”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实现由政府监管的集养殖、屠宰、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追溯系统,确保每块放心肉“来可追溯、去可跟踪、信息可保存、责任可追查、产品可召回”,让广大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惠山精细蔬菜园传感网管控系统利用温度、湿度、气敏、光照等多种传感器对蔬菜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数据化管控,可实现对蔬菜从生产、检测、销售等环节全程可视数字化管理,确保蔬菜生长过程“绿色环保、有机生产”。

篇2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如何使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脱弱”?汉阴县在发展中摸索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来提升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

秦园现代农业园区内,工人轻松地操作着飞速旋转的机器。安康市秦园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吴伟生介绍说:“我们采取一体化流水生产线,把秸秆、玉米芯、稻壳等废弃物变成营养丰富的杏鲍菇。以前几个人干的活,现在由机器全干了,人只要按下按钮就可以啦。”该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科研开发、生产栽培、保鲜销售于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入社,发展食用菌53.3 公顷。

涧池绿硒园区内大大的广告牌子上印着:安康绿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一核心、两基地、一特色、一品牌”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占地138 公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核心区已建成1000 m2温室大棚11 个,标准化钢架大棚10 公顷,高标准育苗联体大棚1.3 公顷。试种的国内外新、特、优蔬菜紫茄、彩椒、多彩圣女果等已成功上市。

走进园区设施蔬菜大棚,就像进入了春天。红红的番茄、嫩绿的黄瓜,棚内的反季节蔬菜甚是惹人。公司管理人员符江边走边说:“‘安康绿硒’富硒蔬菜品牌先后被认定为‘中国著名品牌’和‘陕西设施蔬菜名优品牌’,公司已与安康华润万家、民生家乐等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且已在城区数家超市及十余家小区蔬菜专营店上架销售,价格比普通蔬菜贵50%以上,前景很是被看好。”

五一现代农业园区是汉阴县着力打造的精品园区。几个工人采完灵芝后正在歇息,我们走上去闲聊。交谈中得知,王婶一家5口人,其中大部分租给了园区内的公司,租期20 年,租金为350 kg/667m2水稻折市场价,去年拿到地租900多元。同时,他们在公司打工,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一年能收入万余元,比种粮划算。

据了解,汉阴县已规划城关五一、涧池紫云、蒲溪秦园等现代农业园区18 个,覆盖6个镇39 个村,园区规划总面积3455 公顷。目前,全县已获认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 个、市级2 个;认证富硒品牌6 个,认证有机农产品主体6 个、有机产品19 个,获中国著名商标1 个、陕西省知名品牌2 个;园区区域内生猪饲养量达38 万头,林下养鸡15 万只,大鲵养殖1.4 万尾,设施蔬菜建棚面积达233 公顷,食用菌生产1250 万袋,种养苗木花卉1000 万株,建有机农产品基地100 公顷,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00 元以上。今年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9 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增加值5.94 亿元,同比增长6.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624 元,同比增长699 元,增长17.8%。

■来源:《陕西日报》

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阳光操作”

2013年2月18日,记者从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从2013年起,陕西省将对已执行9 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流程进行改革,今年首次将农机购置补贴纳入“一卡(折)通”发放程序。通过严格规范购机申报、全价购机、申请补贴、核实公示、资金兑付等流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全面实现“阳光操作”。

为此,省农机局和财政厅联合制定了陕西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变“差价购机、市级结算、直补企业”为“限定品种,指标控制,全价购机,县级结算,一卡到户”的新机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

新方案规定,县(区)级人民政府将成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求切实担负起把总关、负总责。农业、农机、财政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明确要求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

合理确定补贴机具种类,在补贴机具的选择上,既要加强政府引导,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购机自,让农民从补贴目录中自由挑选,自主决定。

2013年,省财政还将安排省级农机购置补贴专项工作经费500 万元,市、县两级则分别按照机补资金总额1%的比例落实机补专项经费,列入市、县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顺利进行。

省农机管理局局长何存贵表示,“一卡到户”能够进一步保障资金安全,切断了农机企业和基层农机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链条,最大限度保护购机者利益。资金结算环节下放到县,拉近了资金使用和监管的责任距离,同时减轻农机企业垫资压力,为机具降价创造了空间。

■来源:《陕西日报》

2013年1月北京中荷园艺产业对接会召开

(本刊讯)2013年1月20日~26日,荷兰水果、蔬菜与园艺产业代表团访问北京、山东、上海等城市。该代表团由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荷兰绿港主席、荷兰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制造商协会会长作为团长。包括荷兰发展银行与荷兰水果贸易协会在内的11 家企业与机构组成,共约15 人。

篇3

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1-6月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济总量(GDP)达到5958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完成计划的54%;财政收入达到406.5万元(其中国税62.5万元,地税344万元),完成计划的3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5%;固定资产投资达5863万元,完成计划的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27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完成计划的53%;工业总产值达到1160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5%,完成计划的5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3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3%,完成计划的64.2%,新引进企业3家;计划生育率保持86%。

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村(社区)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全面落实了民生、困难群众、维稳三本工作台帐,认真完善和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村(社区)干部的培训;全面推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严格按照村(社区)干部管理办法,由镇纪委和镇督查室实行月考核与年终工作考核相结合,坚持每月定期通报各村(社区)工作情况,逗硬奖惩,从而加大了对村(社区)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力度,确保村(社区)工作无“短板”,使工作更加有序运转。

二、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发展软环境。

以提升整体形象为目的,继续抓好环境管护工作。一是科学合理配备人员,实现“网格化”管理。分段、分时间负责管理,加大对环卫、绿化、路灯、摊位、车辆、建筑工地、广告宣传等的管理和监督,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人力保证;二是科学合理配备设施,增加物力投入。三是科学合理制定管理办法,确保有一套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由党委、政府牵头负责、统一指挥和安排,各级干部和部门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实现工作新突破。

一是新区开发拆迁和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共有拆迁户102户,现已拆迁70户,占总拆迁户数的69%;二是新区24米(宽)道路已建成,30米(宽)道路正在抓紧施工,计划8月底前完成;三是新区蓝湾一号住宅小区建设于2月29日进场施工,三星级酒店和大型超市建设方案已审定,于3月29日顺利进场施工,计划8月底完成政府综合大楼暨政务分中心建设工程。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完成示范片工作任务。

在产业发展上,全镇共有养殖大户140户,其中养猪大户140户,养鸡大户11户,养兔大户5户,养牛大户2户,建成养羊基地1个;在响滩村引进业主发展设施农业,共种植大棚西瓜200亩,猕猴桃240亩,糯玉米70亩,大棚蔬菜220亩;在民居建设上,风貌打造三个标段已完工并验收;已完成我镇8个村860户农房风貌打造的摸底工作,现正在实施;完成了三合碑村、人和寨村60户民房聚居点建设,现正在完善配套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完成道路硬化7.98公里、县镇管渠道病害整治、淘淤工程113公里,整治堰塘6口,新建蓄水池2口,优化村级组织配套设施,逐步实行“1+6”服务功能,新农村示范片成效力争在10月底前通过省级验收。

五、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总量。

1、着力推进工业发展。做好现有企业的培育和技改,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规模以上企业为纽带,搞好配套协作,大力发展配套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产业支撑。现已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家(瑞泰针织制品有限公司、红深木业有限公司、亿能保温材料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办理入规相关手续。

2、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省农科院科研基地、旱作科技专家大院的科研示范作用,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高标准农业科研基地、高产优质高效种植基地;二是依托温氏、隆生农牧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生猪和小家禽畜业发展,将打造成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农业生产、对接市场、服务农民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3、开创三产新格局。一是突出发展物流、社区服务和外派劳务等新型产业;二是提升服务业档次。找准文化与餐饮、娱乐的结合点,打造具有特色的餐饮、休闲、娱乐产业,蓝湾一号小区、三星级酒店和大型超市建设方案已审定,并进场施工。

六、三件为民实事扎实推进。

一是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00户。现已完成82户,占计划的82%;二是新区开发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蓝图和昊昇房产、三星级酒店加快建设,新区开发拆迁共有拆迁户102户,现已拆迁68户,占总拆迁户数的67%,新区24米(宽)道路已建成,30米(宽)道路正在抓紧施工;三是引进和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个,力争完成2个。现已引进的瑞泰针织制品有限公司、红深木业有限公司、亿能保温材料有限公司3家,现正在办理入规手续。

七、促进社会管理,扩大服务功能。

教育、文化、卫生、计生、民政、劳动保障等工作展现各自的社会功能和效益,并健康向前推进,同时,积极发挥了“三本台账”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1-6月,共收集民生信息69件,困难信息190件,稳定信息17建,现已办结253件,把控安全稳定形势的能力逐步增强。1-6月征收社会抚养费60余万元,农村小额保险工作完成3200人,比上年增长113%。

八、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发展能力。

一是继续深化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人心;二是继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领导班子和谐,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做好党员示范单位和示范岗活动评选,树立正面典型,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优化党员干部队伍;三是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对镇、村干部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扎实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密切干群关系,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严格按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做好一事一议等工作,树立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彰显廉政文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维稳压力大;

篇4

(一)粮食高产创建稳步实施。全镇境内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形地貌为平原,土壤类型为潮土、褐土,85%左右为二级地,其余为三级地。小麦、玉米是镇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6.7万亩左右。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新品种应用于推广工程等国家、省市级科技工程,有力推动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强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在西石庙、宋庄等九个村规划建设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1个,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实现小麦平均亩产622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5年来年均增长8.7%。

(二)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坚定不移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主导优势产业。抓好品质蔬菜园区建设。坚持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特色化、服务组织化的的道路,全镇累计发展大棚480个,占地1732亩,先后建成了聘新蔬果、蔬果、葡萄、西红柿等蔬果特色产业基地36家,经济效益达3000余万元。发展规模畜禽养殖。先后有4家养殖场改、扩建项目被立项,争取扶持资金38万。全镇生猪存养量1.99万头,年出栏生猪4.1万头,2012年生猪饲养纯盈余1200多万元;肉鸡存栏18.2万只,年出栏肉鸡近100万只,2012年肉鸡养殖纯盈余300多万元;肉鸭存养量27.5万多只,年出栏肉鸭近200万只,2012年肉鸭养殖纯盈余570多万元;水貂、狐狸、貉子等皮毛动物存养量6万多只,占全市饲养量的60%,2012年纯盈余1500多万元。大力推进林果发展。目前,全镇各类果品1195亩,花卉苗木519亩,经济结构调整1554亩,发展经济林1350亩,形成了以苹果、葡萄、梨、桃、冬枣、日本甜柿、樱桃等为主的50多个品种的特色生态林果村,形成了以成屯苹果、邢寨柿子、南朱油桃、磨庄葡萄为主的特色果品种植基地的“一村一品”格局。

(三)农业基层基础不断强化。加强村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镇66个村都配备了动物防疫员、技术指导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家。其中,以土地为纽带的合作社15个,畜牧业9个,农机服务业4个。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2.7亿元,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总值16582万元,培训合作社成员1830人次,年底按股分红1155.6万元。由于服务体系的完善,2012年,全镇人均纯收入实现11002元,增长20.0%,五年年人均增长11.6%。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了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孙岗标准化养鸡厂建设;完成了1.15万亩的标准良田建设工程;实施了涉及14个村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投资完成了478万元的小农水建设项目;投资976万元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四)生态农业取得突破进展。完成了个村的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共安装太阳能路灯盏,且%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沼气建设完成个村,建成户用沼气池户。截止目前,全镇累计已发展处沼气服务站,拥有台沼气抽拉车。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工程个村,完成改厕个。2012年,全镇绿化总投资达586万元,造林总面积1770亩,其中道路绿化446亩,平原绿化1220亩,完成防护林300亩,经济林100亩,栽植各类树木29.5万株,种植花卉苗木460亩,农田林网4600亩,完成市级绿化示范村6个,森林覆盖率达37%。

(五)农村形势实现和谐稳定。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召开了专题动员大会,制订了《镇党委、政府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建立了信息化监管平台,做好数据更新和管理维护工作。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重点加强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工作。目前,已有个村申报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申请财政奖补资金万元。全面落实惠农政策。2012年共完成小麦良种补贴面积68584亩,争取补贴资金685840元,统一供应良种51万公斤,实现了小麦良种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得到明显提高。

篇5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

乡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目标任务

大小春粮食面积4.54万亩,粮食产量1.348万吨,出栏优质生猪6万头,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占45%,耕牛出栏900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1万人,劳务收入1.25亿元,培训农民工28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6%,达6945元,农村城镇化率提高1.7%,造竹0.5万亩,发展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社3个,硬化乡村道路20公里,提灌机具改造20台/140千瓦,新购置农业耕种机具20台,农业机具补贴3万元。完成灵官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扫尾验收申报工作,实施好后安、宝合土地整理工程和五桂元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建章立制,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完成扶贫解困人口620人,做好农业综合统计工作。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房屋产权确权颁证,深化完善林权确权颁证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宣传工作。

2、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3、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摸底、公示、确权、颁证等工作。

(二)抓紧做好春耕生产工作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是农业工作的关键,村社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间,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问题,关心贫困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农资问题。一是动员友邻互助;二是协调信用贷款。帮助解决好农用物资,千方百计避免老百姓因买不起农资而延误春耕的现象发生,为农民春耕生产打牢基础。。

2、加强抗旱,注意塘库蓄水,确保农业生产

根据气象预测,今年旱象将持续发展,各村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宣传,增强人们抗旱意识,人人参与抗旱,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能,一是要对现有塘库进一步落实责任,有专人管理,注意蓄水。二是对提灌机械进行检查,该维护改造的要及时维护改造,确保春耕提灌。三是充分利用小型单项水泵的作用,千方百计保春耕。

3、政府加强监管力度,配合工商、物价、供销部门加强对农用物资市场的监管,杜绝伪劣农资流入市场,坑农害农。

4、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农技站、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农业种植技术、畜牧饲养技术的培训,确保粮食增收,畜牧增效。

(三)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农技站、水管站、扶贫开发办要组织规划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完善工作,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农业。

2、农机站做好规划,争取项目资金,对乡内提灌机具进行维修改造,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组织农机手培训,协助财政部门做好农机具补贴及时发放,做好农机管理工作。

3、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做好村道公路硬化规划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和财政奖补资金,硬化村道10公里。

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投入资金,建设林区公路。

5、配合国土迅速启动宝合、后安土地整理、协调工作,争取提前完成土地整理工程。

6、做好五桂元村整村推进规划的基础设施规划项目。

(四)注重产业发展,强化示范农业

各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坝区村做好生姜集中成片规范化种植,岩区村要注意脱毒马铃薯的集中成片规范化种植。

1、继续抓好专合社大棚生姜基地发展,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生姜3000亩。

2、做好以专合组织统一加强对甜橙基地的指导管理,带动整个基地全面发展,确保基地产生效益。

3、帮助葡萄种植专业户成立专合组织,争取各级支持,做大做强该项目。

4、做好马铃薯基地发展,多种“脱毒”优良品种,形成规模产业。完成造竹任务5000亩,零星植树造林9万株。

5、抓好竹产业发展,做好红岩片区绿色长廊和高速路、321国道沿线的竹产业发展。

6、做好畜牧产业发展,一是做好生猪养殖规模户、场发展;,二是做好四坪、谊合、后安村的林下养鸡产业。

(五)加强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农业保险

1、加强宣传力度。实施农业保险,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努力完成水稻保险21500亩,玉米保险4600亩,油菜保险200亩,马铃薯保险5800亩,高粱保险1200亩,蔬菜保险1400亩,蓄水池保险134口。

2、能繁母猪保险6990头,育肥保险15500头,商品林和公益林保险73145亩,农房保险1640户,沼气池保险1000口。

3、小额人身保险参保率30%,力争40%以上。

4、及时发放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

(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一是有扶贫互助周转金的村要认真做好资金的发放、管理和账务的上报工作,切实发挥扶贫周转资金的作用。二是做好扶贫解困工作,各村要做好2013年扶贫解困规划,落实好帮扶对象和项目,责任到人,确保2013年扶贫解困人口620人。三是做好2013年五桂元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制定好实施方案。结合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农村电网改造和其它项目,整合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的发展,确保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完成。四是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七)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农业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致富能力有效的必要手段。畜牧兽医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协调配合,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和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00人次,畜禽养殖技术培训1500人次,农民工送县统一培训280人,农业机具人员培训150人。

(八)做好农业安全防范,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1、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确保我乡森林资源安全,发放森林防火资料10000份,发放到各农户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张贴,严防森林火灾发生。

2、做好人畜饮水安全工作,对已建立的人畜饮水站或池要严格按照消毒处理制度操作,落实专人负责,确保人民饮上安全水和放心水。

3、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对畜禽的防疫力度。做好畜禽四季防疫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畜禽产品进行严格检疫,严防病死畜禽产品流入市场,危害人民健康,确保人民生活安全。

4、做好疫情、灾情和防洪、防汛应急预案,出现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生产财产的安全。

5、做好农村沼气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印发沼气安全使用常识,禁止随意下池清理,建立管理报告制度。

(九)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五保等民生工作,确保龙凤和谐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篇6

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云南农业大学对口帮扶楚雄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前场镇是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聚居贫困乡镇之一,木署村98.9%人口都是彝族,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植、经济林果和畜牧方面的收益,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

走访帮扶村 精准把握“贫情”

全省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启动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与姚安县签订“十三五”校县合作协议,云南农大和产业研究院成立了“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干部与贫户结对帮扶,专门研究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扶持贫困户早日脱贫。

每次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领导干部精准分析每一贫困户致贫原因,研究制定每一贫困户脱贫计划,认真落实每一贫困户帮扶措施,用实际行动带动全校帮户干部真心扶贫。帮户干部入户走访时,不仅详细了解贫困的现状,养殖、种植专家们还一次次地为贫困户现场传授专业技能,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解决常见问题。截至目前,学校共派出帮扶干部202人次,走访贫困户116户,走访贫困群众449人,填写帮扶联系卡116份,提出脱贫建议465条。

选准特色产业 开展产业扶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把握“贫情”,理清需求清单的基础上,云南农大和产业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反复进行数据整理和精准分析,结合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挖掘当地的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制订出木署村的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方案,即发展冷凉山区生态蔬菜产业和地方优质牛羊养殖业。

在木署村扶贫点建设100亩“云南农业大学生态蔬菜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区”,展示多样化品种高原生态蔬菜园艺技术,培训木署村的贫困户种植生态蔬菜的技能,树立木署村生态蔬菜产品品牌,帮助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达到脱贫的目的。

“生态蔬菜生产技术”将高原适应性多品种类别蔬菜农田园艺和先进灭害技术配套示范,组配最佳生态种植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药和肥料施用量减免、农田废弃物收集制度;展示灭虫灯、熏蒸器、驱避器、性诱器、粘虫卡等器械和精准机械化施用设施,显示生物农药、肥料的应用效果。同步实现推广适用种养殖技术,将贫困户培训为种养殖能手,构建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技术及配套物资协作服务体系,降低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形成生态优质蔬菜的产业链等多方面的共赢。

成立合作社 实现互助共赢

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带工作组深入到木署村部署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在实地调研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后,与楚雄州政府、扶贫办、姚安县的县乡村各级负责人进行座谈,就发挥校村资源优势,建设无公害化蔬菜种植基地,成立合作社进行沟通。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联合楚雄州、县共同向上级部门申报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搭建产业发展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将木署村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联合起来组建“木署村生态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机制方面,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较好解决了山区空心村、贫困户面临的缺人、缺钱、缺技术、缺销售渠道等瓶颈困难。

此外,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将产业扶贫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协调2014届毕业生创立的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作为农产品采购方,将学校挂钩扶贫村的姚安山药、天申堂萝卜、新华白芸豆等特色生态农产品作为消费商品,集中采购送到学校,直接卖给教师和学生食堂。这个模式把广阔的消费市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脱贫链接起来,有力推动山区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基地示范带动 发展生态蔬菜

蔬菜产业基地以农大蔬菜IPM种植技术推广示范项目专家组为技术支撑,开展“云南农业大学生态蔬菜秤示范”,展示多样化品种高原生态蔬菜园艺技术,树立木署村生态蔬菜品牌,帮助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生态蔬菜生产技术示范区,将高原适应性多品种类别蔬菜农田园艺和先进灭害技术配套示范,组配最佳生态种植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最终达到减免农药、化肥施用量和病虫害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的目的。

同时,开办蔬菜生态种植田间培训,将贫困户培训为生态蔬菜种植能手;成立蔬菜合作组织,构建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技术及配套物资协作服务坐标系 降低生产成本。农田和蔬菜产品无污染、无农药残毒,带动辐射前场镇优质蔬菜生产,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增长。

合作社规划建设百亩无害化蔬菜种植基地,通过逐步建设完善现代化的农业配套设施,建成具有科研、推广、示范及产业培植等功能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一期露天栽种蔬菜10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苦苣、生菜、大白菜和青笋瓜。二期规划建设大棚20亩,主要用于蔬菜育苗,严格按照无害化蔬菜种植技术操作,发挥引导、示范、培训与教学等作用,带动农户依托基地有序扩大种植面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实现蔬菜产业的规模与品牌效应,让村集体经济和种植户得到发展。

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与姚安县开展校县合作挂钩扶贫以来,按照“便民修道路,发展扶产业,落实抓干部”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科技扶贫为主,多种扶贫方式并举”的立体扶贫工作思路,把学校农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同姚安县当地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

真情真扶贫,制订完善的脱贫规划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成立了“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根据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的实际,向姚安县选派7名厅级干部、113名处级干部,结对帮扶木署村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选派6名骨干教师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派驻了村支部第一书记。帮户干部分期分批,累计11批次深入木署村入户走访,实现了派出的帮户干部遍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一对一”对接,“面对面”交流,建立了联系,摸清了家底,

分类梳理贫困现状,深入分析贫困原因,研究制定贫困户精准帮扶计划,完成“一户一计划”的要求和任务,共收集到244条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和建议。组织经济管理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相关学院、部门,深入姚安县、乡镇、村组和农户实地调研,编制出前场镇木署村精准脱贫规划,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扶贫措施。

除此之外,针对木署小学存在的困难,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资助了10万元资金,帮助木署小学建盖餐厅与围墙,捐赠了120套课桌椅;向村委会资助4万元修建了厕所与洗澡间;还争取了25万元资金硬化了木署村处署地至罗家箐村庄道路。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改善了木署村的教学与生产生活质量。

多措并举,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云南农大、产业研究院通过多种途径协助姚安县、乡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姚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良种推广、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木署村生态蔬菜种植、前场镇玉米节水灌溉与青贮玉米种植、木署村罗家箐进村道路硬化等工程,在前场镇建成优质大蒜、马铃薯、青花菜、山药、百合等近10000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实施千亩连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新增土地500余亩,新建输水管线50余公里、水窖510多个;引进滇撒猪配套系、奴比黑山羊等优良种畜500余头(只)进行本地畜禽养殖品种改良。强化科技培训与教育扶贫工作,提高当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组织专家教授200余人次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科技培训班60余期,实施了“千名乡土兽医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000余人次、现场指导农民群众8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10000份;建成优质林果推广示范样板基地近800亩,带动当地近15000亩林果的改造提升;协助争取并实施各类项目10余项,到位项目资金近400万元。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生活动,累计救助了贫困生400人次;累计捐赠电脑、教学课桌椅近200套,科普图书15000余册。

“六个一”计划 确保农民脱贫摘帽

篇7

一、一年来的工作

(一)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到12月底)

——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1124万元,同比增长8%

——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89万元,是年初预算的212%

——招商引资实现746万元,引进项目3个

——人均纯收入预计达2434元,同比增长10%

——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再创新高

*年,我乡借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商招商、对外招商等方式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亲商、安商、富商”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使外商进得来、留得住。

——中昊选煤厂完成投资230万元,目前,厂房及附属建筑已全部建成。

——汽运公司项目。汽运公司通过找准市场,强化管理,狠抓服务质量来引进外来资金注入,盘活了企业,提高了效益。

——枭龙面粉厂投资98万元,为我乡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三)、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继续落实上级“惠农”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100亩,新发展规模养殖小区12个。

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经济作物比重,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证了全乡畜牧业生产的安全。

(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积极争取到上级资金和地方配套修建乡村道路20公里,改善了全乡的交通网,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给群众致富奔小康铺设了快速通道。

(五)、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面貌大有改观。

今年以来,我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设立办公场所,购置办公桌椅、档案柜、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抽调专人办公,深入到各村进行实地勘测,与群众座谈,以群众意愿为主完成新农村中心村建设的选址、规划,同时“三图一书”已绘制完成,目前全乡完成5个中心村共23个居民点的前期各项工作布署,已通过县新农办验收合格。

乡党委政府围绕“村风文明”的要求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的开展为契机,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不断丰富全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计划生育长效机制,建立计生责任制,加强对计生优抚政策的宣传,稳定计生工作队伍,对在计生工作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个人,给予了坚决责任追究,促进了全乡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做好维护稳定各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专职人员,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治安联防队员、巡逻员、十户联防等群防组织作用。高度重视安全生、食品安全,加强对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的检查整治力度;狠抓严打整治,确保社会稳定。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要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严打方案,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对刘庄矿区周边进行重点整治和防控,积极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民事纠纷调解工作;狠抓治安防范和民兵夜间站岗巡逻,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全乡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我们高度重视稳定,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群众反映的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靠上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堵住了诱发各种矛盾、纠纷、集体上访的源头,使问题有效地解决在基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了社会稳定和谐。

(八)、积极做好塌陷移民拆迁安置工作

为更好地服务好刘庄煤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塌陷移民拆迁安置办公室,具体负责塌陷移民拆迁安置,通过做大量的细致工作,目前毛圩塌陷区移民首期拆迁群众300户,900多人已入驻新居,确保了煤矿的正常生产和塌陷区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九)、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各类民生问题。一年来对全乡五保户进行重新核实,目前323户330人五保户全部建档纳入应保对象,对供养标准及名单及时公示,全部打卡。对优抚对象及时兑现优待金。对重点优抚对象给予免费体检一次。对受灾困难、特困群众及时发放救灾款物给予救济,共发放面粉34.8吨,款6.155万元,棉被50床,方便面750箱,大米3吨,食用油25箱。对倒户房认真逐户核实,落实上级有关政策,及时拨付建房款,目前已全部入驻新居。同时对全乡86户287人低保群众办理了农村低保,并打卡发放钱款。

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对参保户符合条件的全部兑现补助资金,同时为23户困难对象争取到医疗救助金3.1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

对离职村干部进行了重新申报,对符合条件的9名老基层干部完善了申报手续。

(十)、其它工作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重点对全乡荒废地进行认真统计,积极做好土地复耕工作,完成复耕土地600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07年中招成绩跃居全县前列;与此同时还较好的完成了城建、土地复垦、环保、殡改、统计等工作。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支柱型企业较少,发展后劲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农业产业链条需进一步拉长,应着力培育农业龙头公司和品牌产品。

3、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刘庄煤矿处在我乡境内,除做好自身的工作外,要为拆迁群众做好安置,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需有很多工程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财政吃紧。

4、上级对古城政策支持力度需加大。古城所处的特殊区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复杂局势相对比兄弟乡镇多,有些问题涉及到现行政策规定以外的,没有上级的政策支持,操作起来难把握。

三、*年工作计划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乡新起点、新目标、新任务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做好塌陷拆迁安置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主谐社会的关键一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做好*年工作意义重大。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局,以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强力推进城镇化为突破,强抓机遇,加快发展,以建设颍上北部明星镇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完成1203万元,同比增长8%;

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09万元,比07年预算增长22%;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7369万元,同比增长66%;

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2458元,同比增长10%;

招商引资计划实现500万元,引进项目2个;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三)主要工作思路和措施

这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强化项目建设,着力做大做好工业化文章。

要把加快工业化作为我们工作的重心,实现工业经济在全乡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狠抓工业项目,增强发展实力,重点抓好星海面粉厂扩大规模和橡塑厂的规模扩大;狠抓个私经济发展,增强发展活力,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重点扶持和做强建材、交通、运输、饮食服务业,通过强力扶持,使这些企业产品和服务上规模。

2、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加速全乡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创新方式,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继续发挥我乡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区位优势的载体作用,集中力量进行招商,努力形成强大的招商网络,力争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大力开展“亲商、安商、富商”活动,对重点项目意向,要完善落实责任制,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完善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全乡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

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借助塌陷移民安置,使我乡城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搞好城镇的经营和管理,吸引更多的农民和企业进入城镇,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完善各类基础设施。认真抓好二期、三期移民安置区规划建设工作、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快速通道、古绳至余庙枸园子公路建设、新农村中心村建设工作,改善人居环境。

4、继续强化“三农”工作,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发展壮大涉农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力争使2家农业企业成为品牌。同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邹王养鸡等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其次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集中抓好今冬明春全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落实好“两免以补”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全乡农村富裕劳动力培训转移,提高劳动输出成效。再次,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养殖小区建设,扩大规模养殖,对养殖专业户尽快搬迁到养殖小区,远离居民区,减少环境污染。

5、狠抓社会治安稳定,创建平安古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做好群防群治工作,充实乡联防队人员,建立综治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新条例,坚持实行领导接待日和领导包案责任制,充分发挥综治、、司法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源头和萌芽状态,确保全乡社会大局稳定。认真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加强对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的检查整治力度。

篇8

一、实践与探索

仙桃、天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巧解资金难题,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县域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仙桃市牢固树立抓龙头就是抓农民增收,抓龙头就是抓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抓龙头就是抓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采取了“三个并举”的办法,大力兴办龙头企业。即引进外地的与发展本地的并举,支持国营的与扶持民营的并举,发展市级的与发展乡镇的并举,使全市出现了一个竞相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好势头。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发展大小农产品加工企业108家,在建的3家。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家,过5亿元的2家。2004年,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达56元,占全市当年人平增收的17.5%,安排城乡劳动力就业3.2万个,占全市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21.4%,提供税收0.8亿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的18.2%。

湖北绿生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回乡创业的李克荣邀约三个老板,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的一个屠宰加工厂。为了帮助这家企业高起点进行建设,仙桃市选派了1名畜牧专家驻厂指导,确定了一名领导,组建了一个专班,具体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帮助该公司请省农业厅、华农大的专家到国外选购优良原种,到商务部设计院请高手规划设计,申报无公害产品证书,从而使该公司选择了一流的设计方案,选购了一流的设备,选定一流的加工工艺,生产出了一流的产品。公司今年屠宰量将达到20多万头,计划三年内出栏生猪100万头,屠宰量300万头,饲料产量6万吨,销售额40亿元。

鹅肥肝作为“世界三大美食”佳肴,具有营养、保健和美味三大特点,特别是肥肝通过脂肪沉积而形成,但所含脂肪大多是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它可以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胆固醇类物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减轻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健康长寿有益。因此,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市场供不应求,每公斤售价280元(35美元)。适应这一市场需求,仙桃三伏潭镇引资成立了盛胜鹅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今年元月开工,6月底正式投产。公司从法国引进优质朗德鹅原种,繁育鹅苗供给农户,农户按标准化生产流程为企业生产成鹅,企业按高新技术生产鹅肥肝,产品顺利打进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市场,走进沃尔码超市。全国最大的鹅业加工企业――上海梅林正广和公司见其产品后,正在与盛胜鹅业公司商谈,打算共同打造世界鹅业加工王牌。当地农户每养育一只成鹅,可纯收入20元左右。按养育期70天、一户规模养育达100只来计算,仅农闲时间养鹅这一项副业,就可为一个农户每月提供1000元的纯收入,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仙桃郭河镇从浙江引进“外婆家”品牌,进行草鱼加工,日收购鲜鱼10万斤。这改变了原来仙桃鲜鱼向武汉输送的流向,使武汉大东门市场的鲜鱼开始向郭河输送,同时,有力地抬高了当地鱼价,使每公斤鲜鱼上涨了0.3-0.4元,大大提高了农民养鱼的收入。该企业还着力提高现代信息管理水平,以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销售,用户可以直接在网上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较好地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品牌。

天门市始终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运用资产重组机制组建龙头企业,运用利益机制发展龙头企业,运用民营机制壮大龙头企业,运用招商机制兴办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目前,全市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60家,年创产值33.4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3%。其中产值过1000万元的企业10家,过亿元的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龙头企业年加工生产农副产品120万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健康集团畜特公司是一家具有10万头活大猪生产能力、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是全省供港活猪的主要基地之一。为了促进养猪业发展,公司与农户签订仔猪产销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规范双方经济行为,由健康猪场提供种猪、配种、防疫等技术服务,农户严格按要求饲养,公司负责按保护价加收活猪,带动了500多家养猪户的发展。企业因此也日益壮大。2004年,猪场出栏生猪7万头,完成销售收入6800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

天门拖市永康油脂厂依托当地的菜籽和棉籽进行油脂加工,年用原料20万吨,出油5万吨,较好地解决了当地油菜和棉花种植户的销售问题,保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板块。

仙桃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全市15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其中,郭河的生态养鸡、三伏潭的鹅业、毛嘴的生猪、陈场的鸭、张沟的网箱养鳝、胡场的水产、沙湖的湘莲、杨林尾的服装,在全省乡镇中,规模均首屈一指。彭场,更是闻名全国的无纺布第一镇。由此形成了九个“单打冠军”。

彭场镇聚集了无纺布加工企业116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3家,中外合资企业6家,工贸合作企业40多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33家,通过ISO9002、CE认证企业50多家,基本形成了无纺布生产――制品加工――包装装饰完整的产业链条,年出口集装箱标柜12000多个,出货值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已经成为全国医用卫材定点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彭场镇位置偏远,也不是原料产地,无纺布产业能够形成集群,主要在于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专业分工和产品系列完整相结合,有利于产品的配套,有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有利于品牌效应的发挥。

沙湖镇党委、政府分析当地地理环境,认为种莲大有可为,便抓住机遇,引进湖南“万荷堂”莲业公司从事湘莲深加工。同时,规划海拔22.5米以下的低湖田全部改种湘莲,每年递增5000亩,目前已达到2.5万亩。这样一个特色产业便逐步形成。全国湘莲产量,我省占70%,仙桃占全省的30%以上,沙湖又占了仙桃的35%。1公斤湘莲今年最高卖到13元,沙湖2000种莲户,人均增收500元至800元。

天门市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依托骨干企业,形成五大产业集群,提升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成田制药公司为核心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2004年产值2.6亿元,利税达6700万元;以东风华泰轮毂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铝轮毂产业集群2004年产值3.5亿元,利税2000万元;以干驿木工机械厂为核心的木工机械产业集群2004年产值1.5亿元,利税1500万元;以健康油化、永康油化、得力油化为核心的农副加工产业集群2004年产值2亿元,利税1600万元;以稳健医药纺织有限公司为核心的医用纱布集群2004年产值5亿元,利税2500万元。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的产品占有国内45%的市场份额,业界有“北沈阳、南天门”的美誉。

在农业上,天门按照一村或几村一品、一乡或几乡一业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调整布局,组织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了“板块农业”新格局。即以平原主产棉区为主体的50万亩稳产高产高效棉花生产区域;以汉江沿线为主体的10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区域;以丘陵地区为主体的50万亩优质稻、10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区域;以城郊地区为主体的大棚菜、大棚花卉等设施农业区域;以滨湖地区为主体的200万只优质水禽养殖区域;以湖区、库区等大型水面为主体的工厂化、专业化名特优水产养殖区域和以健康集团等为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在三元猪养殖区域。同时,围绕龙头企业,突出地方特色,建成各类农业商品基地260处,总面积65万亩。

3、建设现代城镇,统筹城乡发展。

城镇化进程中,仙桃提出一个新理念:把小城镇当做小城市来建设。通过“高点规划、适度超前;拉开格局、提升功能”,实现从“镇”到“市”的跨越。以城镇建设为载体,搭建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的平台,仙桃市彭场镇收获颇丰。彭场围绕无纺布产业的发展,按照“一年建成无纺布一条街,三年建成无纺布工业园,五年建成无纺布工业城”的总体构想,狠抓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建设。4年多来,共投资3000多万元,升级改造镇区道路10公里,新修园区道路4公里;维修改造和新铺给排水管网12公里,架设工业供电专线3条共30公里,拉开了2平方公里彭场新区发展的骨架。同时,工厂建到哪里,市政设施延伸到哪里,城镇服务拓展到哪里,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良好的产业环境成了无形的招牌。一时间,南非中央卫材来了,芬兰阿根斯公司来了,美国阿尔法公司来了,香港禾合集团来了……

全国明星乡镇仙桃毛嘴镇,已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区。紧贴318国道,依次建有生猪交易大市场、饲料批发市场、农贸产品市场;宜黄公路引线旁,是一片新建的居民小区;镇区西南一片,集聚着18家工业企业;道路三纵五横,把小镇梳理得经纬分明。

仙桃在招商引资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十分注重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他们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辐射和吸纳功能,有效改变了过去乡镇工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仙桃市有意识地规划和培植了3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乡镇工业集中区,引进300多家工业企业和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扎堆发展,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市政府今年22号文件规定,新征建设用地,其投资强度应达到每亩45万元,容积率(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之比)在0.5(轻工业)或0.8(重工业)以上,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不超过7%。彭场镇集聚了116家企业,他们的办法是向内部挖潜,向空中发展,向存量要地。仙福纸业引进香港隆盛集团,投资5000万元扩规改造,地没增一分,产值增长10倍。

二、经验与启示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的转变和工作着力点的调整,使仙桃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健康和协调,使天门积蓄了发展的力量和后劲。仙桃和天门分别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生力军。今年上半年,仙桃市生产总值71.1亿元,同比增长11.5%,招商引资协议资金60亿元,实际到位15.7亿元。天门市生产总值51.2亿元,同比增长12%,新建扩建跨年度建设项目111个,计划投资额36.6亿元,实际引进市外资金8.29亿元。仙桃、天门的发展给我们以可贵的启示:

一是转变增长方式必须把“一主三化”作为基本方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扭在一起抓,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对此,仙桃郭河镇党委书记王永有深刻的理解: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把工厂作为农业的加工厂和仓库,以深加工为纽带,把农业和工业串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强调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同时,学会反弹琵琶,用城镇化牵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转变增长方式必须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重要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而是必须真正面向市场,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尤其要抓住现有特色农产品,把特色规模做大,尽快形成区域经济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像抓工业一样,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加快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产品品牌化。要成为农业强市,还必须有较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需要盘活现有的设备,充分挖潜,充分利用;需要引导现有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及时切入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

篇9

关键词:融资担保拉动

溧阳市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市),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农业开发潜力大,农业投入资金需求大。为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种养大户的信贷支持,溧阳市政府出资200万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全民事业性质的“溧阳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04年、05年、07年,市政府又追加出资740万元担保基金,以增加担保基金盘子。

九年多来,溧阳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本着“重点扶优、关键解难、及时救急”的指导思想,着重做好对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加工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所需资金支持,有效解决了农业开发项目在生产起步、产品升级、品种改良、规模壮大和生产救急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难、担保难、增收难的问题,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担保中心开展担保业务860笔,为788家农业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96亿元,其中2011年度为133家农业企业,担保贷款133笔,担保金额10311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九年来,因担保贷款的运作而拉动农业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增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实践及体会

1.1 借鉴他山之石,构建担保体系

溧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工作,并明确要求农工办负责抓好这项工作。为借鉴他山之石,我们组织人员专门到江阴市进行考察学习,学习江阴市如何筹措1000万元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如何按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江阴市富民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具体做法,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增强我们的感性认识。其次,多次到我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进行咨询学习,弄清整个担保业务中的每个环节与程序。通过学习和借鉴江阴的做法及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又及时制定了《溧阳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包括成立担保中心的目的、宗旨、经营原则及基金设立、机构设置及职责、担保对象及条件、担保程序及额度、担保赔付和责任、监督和管理等内容,共八章三十五条。按照《溧阳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管理办法》的要求,为加强对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市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主任,市委农工办、市财政局、市农林局、市信用联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监管会)。市政府从预算内资金中安排200万元作为首期农业贷款担保基金,明确以市涉农银行为主要合作银行,开展担保业务。同时由市委农工办出面成立了“溧阳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

1.2 坚持经营原则,实行规范运作

担保中心自成立以来,以“保本经营、控制风险,平等自愿、公平守信”为经营原则。为了规范运作,降低风险,担保中心和信用联社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做到严把五道关。一是把好项目认定关。紧紧围绕农业贷款服务“三农”的宗旨,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主要为市场知名度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具有一定特色的规模种养基地、种养专业户;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提供融资担保。项目的可行性是资金规避风险和农业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认定项目时,我们坚持三家会审的办法,企业、银行、担保中心三家意见一致,才能认定项目。去年八月上旬,上黄镇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一个农药新产品,急需资金扶持上马,为了确认该产品的市场可行性,担保中心、银行的同志专程到产品鉴定会上听取了专家和用户的意见,认定后当场拍板,同意支持,赢得了专家和用户的好评,当场就与用户签订了250吨的销售合同,解决了该公司的燃眉之急。二是把好业务关。手续繁琐不行,不规范更不行,为了方便企业、规范程序,我们把企业用于担保的资产评估工作改为由担保中心到有关单位帮助办理,这样既减少了办理程序,又减轻了企业负担。担保中心与市涉农银行合作开展担保业务,担保总额按存入基金的六倍予以控制。农业贷款担保利率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担保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一年。担保中心和银行严格遵循《溧阳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和金融部门的有关规定,按程序逐级审定批准,做到程序规范、出证合法、发放可靠。三是把好反担保措施关。反担保措施的落实是担保工作的重点环节。担保中心本着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既慎重、又灵活的方法落实好担保责任。在采用担保申请人自有资产抵押、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担保等反担保一般形式外,我们根据农业项目一般都具备土地承包使用权的特点,大胆尝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第五款“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业务,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进行抵押,得到了受保农业企业的普遍认同。天目湖玉莲珍稀茶果场现有珍稀白茶400亩,特种水果150亩,茶树将进入盛产期,需要大量投入,急需资金扶持,但企业又没有足够资产担保,我们就将企业的茶园、果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从而保证了当年的及时投入,为下年盛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把好风险关。担保中心和银行重视担保贷款运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贷款担保申请程序严格按照《溧阳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基金管理办法》进行操作,对每一笔担保业务,担保中心和银行都坚持深入到镇村、企业、农户实地考察,认真分析担保申请人的信誉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资产实际情况、贷款用途、还款计划等情况,既保证每笔贷款发挥应有作用,又把担保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去年八月份,市凤凰山茶果园艺合作社戴留保要求贷款200万元,在天目湖镇准备租用农田1000多亩与台商联营搞大棚设施,接到申请后,担保中心和银行同志认真分析,认为戴留保以前从没涉及此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再加上高效高施农业技术要求高、投资金额大,建议他逐步扩大规模,加强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水平,最后戴留保接受了这个建议,同意贷款100万元用作基地改造和适度扩大规模。五是把好事后跟踪关。担保中心与银行积极配合,对受保业务形成放贷银行及担保中心双重监控服务机制,并做到经常相互交流,相互通气。03年7、8月份,我市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干旱,这对农业种养企业造成了致命的威胁,担保中心与银行默契配合,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连续一周深入到受保企业进行跟踪调研,为受保农业企业抗高温干旱出谋划策。新昌镇陶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建筑老板陶峰投资2000万元兴办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由于陶峰对茶果生产技术不熟悉,以致在高温面前束手无策、心急如焚。担保中心、银行的领导及时赶到现场指导他采用人工引水浇灌后,在茶叶根部加盖稻草保墒,防止烈日灼伤茶苗的办法抗旱,结果保住了500多亩高档白茶,陶峰对担保中心和银行非常感激。由于我们的严格把关,从担保中心成立以来至今,担保贷款没有发生代偿情况,到期还贷率99.42%。担保贷款跟踪情况正常,暂无发现不良状况。

1.3 突出支持服务,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九年多来,担保中心与信用联社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着眼于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产业,着重做好对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加工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所需资金支持,有效解决了农业开发项目在生产起步、产品升级、品种改良、规模壮大和生产救急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难题,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1.3.1 扶优。就是为有规模、上档次、发展势头好的优秀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供发展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中南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化工部定点的农药生产企业,自1999年以来,先后承担五项省级科研项目,一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有三个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主要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04年企业又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新产品,市场前景较好。但苦于流动资金不足,很多项目无法正常生产,担保中心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对企业和产品展开调研,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为企业首期担保50万元。一年下来,中南化工实现销售790万元、利润80万元。随着担保中心连年对该企业的担保,银行连年放贷,2011年,中南化工实现销售2300万元,利润350万元。而且新型复配农药“赛特净”、“稻丰盛”也得到了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肯定,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1.3.2 解难。就是帮助懂技术、精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立志发展种、养、加、销,但又缺乏周转资金的专业户在关键时候解决资金难题。竹箦兴竹畜禽养殖场吴明,原是正昌公司饲料厂一名下岗女工,妇夫俩曾在南京汤园大型养鸡场工作8年,丈夫曾当过养鸡场生产场长,吴明出身兽医世家。2003年1月她租用常州监狱原机械化养鸡场30多亩土地,108间房屋搞蛋鸡养殖,但仅靠个人资金投入则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担保中心与银行通过调查核实情况后,担保中心为其担保50万元贷款,使她顺利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蛋鸡养殖场。到2009年底,该场发展到30000只蛋鸡的生产规模,现每天可产蛋1500多斤,可获收入5000多元,全年销售收入近300万元。利润达60多万元。并已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确认为无公害蛋鸡生产基地和常州市名特优农副产品。

1.3.3 救急。就是帮助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种养专业户和农业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急资金问题。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是一家以开发高档白茶、时令果品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近几年来,企业已投资近2000万元。近年开发的500亩白茶,由于品种品质优、品位高,因此市场前景较好,去年白茶产量已达到3500斤,销售收入近600万元,已给企业带来了回报。但2003年的持续高温天气,茶园遭受到严重的干旱,如不再及时灌溉抗旱,近200亩白茶将面临枯死的结局,企业负责人濮爱玉心急如焚,请求担保中心与银行给予支持,经过调查后,我们及时帮助解决了100万元贷款担保,增添了茶园喷灌设施,从而确保了白茶的正常生长,为企业挽回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2 思考及建议

思考之一,农贷担保机构的建立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西方,国家和农民之间要经过一个中间结构,这个中间结构就是市场结构、法律结构和产权结构。有什么事农民都是通过中间结构来解决,如农协、协会、担保公司等。目前,我国随着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稳定,随着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军农业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观念的逐步升级,优质、安全、保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时尚,农业领域存在着无限的商机。因此农业信贷的需求正日益彰显出来。但是当今的农贷又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贷,那时的农贷主要局限于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化肥)的小额春贷秋收。现在的农贷投资性强、规模大、时间跨度长。作为国家金融部门习惯于工业信贷、商业信贷,对项目性、投资性农贷往往难以决策,作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由于申请国家金融部门贷款的手续复杂,门槛较高,以致只能望而生畏、望贷兴叹。农贷担保公司的设立是长期以来的救农贷向商业性农贷、投资性农贷发展的阶梯。它既为国家金融部门是否可以放贷提供决策,担当部分风险,同时又为农民兄弟、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提供项目可行性分析,提供市场信息,为他们指点迷津。这样达到了银行降低风险、农业企业获得资金支持、政府间接提供零距离服务的“三赢”效果。为此我们建议进一步增加担保基金的盘子,并坚持每年有所增加,以适应增加农业投入的需要。

思考之二,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是农贷担保工作的生命所系。农业是露天工厂,受自然的影响较大,高温、干旱、台风、冻害、瘟疫、病虫害、洪涝灾害等不可抗力常常会给农业项目带来致命的打击;农业项目生产周期长,种植业一般要3~4年才能有所收获,养殖业一般要一年左右,加工业从种植到收购、运输、贮藏、加工、销售时间跨度也较长;农产品市场变化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难有计划、按时序、大批量投放市场,经常会出现生产多了价格就便宜,生产少了价格就昂贵的局面,以致好收成高产量不一定有高收入高效益;农业项目还受土壤、立地条件、品种、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由此可见,农业项目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当然巨大的风险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关键是如何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的风险规避降低,主要取决于项目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及经验积累,开发什么项目,用什么方案去开发,有一个科学决策的问题。项目的风险规避了,降低了,农贷担保的风险也就规避了,降低了。鉴于农业项目的季节性、自然性、不可逆转性,我们建议设立农贷担保风险基金,对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

思考之三,加强各方协作,是担保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农贷担保涉及的面比较宽,手续比较多,且关系到是否依法有效。由放贷方与贷款方的合作,贷款方与担保方的合作,抵押物登记方(工商、建设、土管等)与贷款方、担保方的合作等。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抵押难、手续繁、利率高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①金融部门对农业担保贷款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利率下浮到最低点,真正体现对农业的支持力度。②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为民房抵押找出路。现行政策规定,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其房屋虽有房产证,但不能作为抵押物抵押或交易。建议在现行法律、法规范围内,研究新对策,对被列入城镇或中心镇规划区的农民宅基地,由政府确权为或征为国有土地,土地上的农民住宅列入城镇私房管理,由农户补交土地出让金后,换取国有土地使用证。③适宜放宽个人信誉担保额度,由于近年来国家公务员等个人工资性收入有所提高,因此有固定工资性收入来源的自然人一次性担保额度可适当放大。④担保法规定的办理抵押物登记部门,要从真正服务“三农”的大局出发,开通便民登记通道,为农贷担保工作保驾护航。

思考之四,市场化运作,是农贷担保工作的必然选择。设立担保基金,成立担保中心(事业性质),是担保工作的初级形式。由于担保基金的筹集渠道少,基金的收益仅限于有限的担保费收入及基金本金的存款利息收入,但其承担的责任却是无限责任。这种运作方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过大,责任风险很大。而适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并按《公司法》的规定成立有关部门代表组成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融资担保工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建议在农贷担保基金运作的基础上,尽快成立溧阳市农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春林.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7).

篇10

一、地震灾区的基本情况和经济地理特征

汶川“5・12”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一次地震,举世震惊。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绵竹、什邡、安县、彭州等,相邻地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受灾最重地区来看,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因此,恢复重建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超乎人们的想象。

(一)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状况

地震灾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龙门山山脉,地质构造非常复杂。重灾区主要位于3条北东向断裂带上,分别是都江堰―江油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和藏汶断裂带,少部分位于南北向断裂带。

震区内地貌气候复杂,平原、丘陵、高原、高山均有分布,部分地区相对高差悬殊,多高山峡谷,河流强烈切割,在夏季局部集中降雨时,极易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山多地少,高山地区土地零碎、土层瘠薄、地表渗透性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恢复重建必须考虑当地的地质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

英国达勒姆大学灾害研究室主任登斯莫尔过去8年来一直在研究活跃的四川断裂带。他认为,强烈地震之后伴生持续的山体滑坡是一个正常现象,在“5・12”地震之后,有些地区的河床已升高了2到3米,河水破堤而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地震灾区在今后几十年内都可能面临洪灾威胁。

(二)社会经济状况

四川灾区地震前靠近成都和德阳的都江堰、彭州市、什邡、绵竹等比较富庶,工业、旅游业、养殖业比较发达,其他地区则比较落后。大部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较低,尤其是汶川、平武、青川、茂县、理县、汉源县等山区县,收入水平很低,部分人需要政府救济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2007年,受灾最重的北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31元,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8%(全国4140元)。从消费支出来看,食品消费仍占主要部分,恩格尔系数较高。阿坝州恩格尔系数为0.586。广元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北川县还要低,至2007年底,贫困人口31.04万人,人均纯收入2275元。省定贫困村675个,其中山区村379个、丘陵村268个、平坝村27个。震区土地数量少、质量差。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土地来看,四川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面积平均仅0.98亩从,占全国平均水平2.11亩的46.4%。河谷、平坝乃至丘陵地区耕地资源质量稍好一些,但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山区土地资源相对多一些,但土地贫瘠、耕地质量差,主要靠经济林和畜牧业,由于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的原因,土地资源更为稀缺。

(三)民族文化状况

地震灾区是10多个少数民族的聚(散)居地,羌、藏族多,其中羌族的四个主要聚居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均为此次特大地震的重灾县,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而茂县的羌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达89%,占到全国羌族总人口的26%,是全国羌族最多的县。

从民族与文化状况来看,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既包括独特的建筑文化,也包括特有的民俗与生活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及其文化,既是四川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

二、村镇必得重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村镇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多数是农村,所涉及的人群大多为农民,因此,灾区村镇重建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地震除了对农产品供给影响作用比较短期之外,对农村产业结构演变、就业形势变化、投资消费水平与结构变化以及乡村旅游业发展,都具有较为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灾后恢复重建,不仅要针对地震造成的直接破坏进行恢复建设,而且更要对经济发展进行重新布局和更高层次的谋划。在这些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大更多。

(一)土地稀缺和地震破坏使部分地区住房重建和生产恢复面临极大困难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农村经济带来巨大的直接损失。四川省委农工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农业方面,农作物受灾面积356万亩,损毁农田101万亩、农业生产大棚设施5.3万个、沼气池53万口,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102亿元。在畜牧业方面,牲畜圈舍倒塌损失55.12亿元,饲料损失39.78亿元,畜禽死亡4349.58万头(只),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84亿元。在林业方面,林木及林地损毁151.5万亩,林区道路损毁2436公里;林区房屋倒塌21万平方米、损毁112万平方米,林区水电、通讯线路设施损毁3112千米。林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

地震和多次余震及造成的次生灾害致使大量农田被淹、被毁,导致农田面积急剧减少。即使没有被毁的耕地,有许多也因滑坡等原因覆盖了大量土石,使耕地的肥力和耕作性能降低。有许多农民既失去了耕地,也失去了赖以居住的宅基地。即使政府在异地帮助建筑了永久性住房,但未来的生计仍面临极大困难。地震时被转移的灾民多数属于这种情况,他们被暂时安置在板房里,是恢复重建中难度最大的一批人。北川县震前总人口16.1万人,土地16万亩,人均土地0.97亩,中低产田占88%,以坡地为主,25度以上的土地即达8万多亩。地震中滑坡损毁了大量农田,现在人均0.5亩都不到。震后农村人口13万人,劳动力9.9万人,确定无疑的是,最少1/3的农民难以回到原住地。青川县是四川盆地与陕甘交界的山区县,震前人口25万人,耕地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有4.6万亩,其中,80%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人均纯收入2683元,其中,4.5万人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99个贫困村。震后,土地和水利设施大量损毁,贫困人口增至11万多人,绝对贫困人口增至5万多人。从这两个县来看,现有土地和林地资源,不仅没有可能使农民致富奔小康,而且不能使他们很好生存。面对农业对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严重下降的情况,大量灾区农民必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灾区农民没有思想准备,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从短期看,在灾后3-5年内,灾区将注入数千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大量基础设施、房屋将被重建。这可为灾区群众提供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和餐饮服务

业的大量直接就业岗位,通过地方政府组织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和与外来企业签订合同,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较大部分灾区群众没有外出经历,非农就业能力弱,还有一定比例的致残劳动力也面临着就业难题。从中远期看,随着农业发展、灾民搬迁和移民工作开展,灾区就业量将有较大幅度缩减,大量劳动力向区外转移就业是必然趋势。

(二)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损毁严重,恢复生产的资金缺口巨大

汶川大地震给震区农村基础设施带来史无前例的破坏,令以前投入不足、年久失修的农村基础设施雪上加霜。大量温室大棚、圈舍、鱼池、农业机械、农村户用沼气池等遭到严重毁坏,乡村供水设施和供水管道几乎瘫痪。许多学校校舍、教学楼、医院等房屋出现整体垮塌。同时,汉族文化遗存毁损严重,羌族、藏族聚居区的村落环境及文化建筑也遭受重创。

这次特大地震对灾区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地震造成大量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被毁,大批畜禽死亡,致使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的下游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原料而停产、减产;也有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毁于地震之中。另外地震中四川主要旅游景区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坏,地震不仅造成受灾区域交通、通信等公共设施的破坏,使得入川旅游变得困难重重,而且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更重要的是地震后游客信心重建、心理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汶川大地震使农村生产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水利设施和农机方面,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75亿元,直接威胁灾区群众饮水安全。机电提灌站损毁1.37万座、机耕道1.74万公里,农机系统损失30亿元。地震造成的停电乡镇1307个,停电村10457个,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农民的生活需要。安县28座水库(中型1座、小1型6座、小2型21座)都不同程度损毁;江河堤防损坏29处,长42.4公里;全县7220口山平塘损坏5576口,其中严重损毁2391口;灌区工程损毁水利枢纽4处、重点建筑物680处、渠道403公里;这些工程都是几十年不断投资积累的成果,短期内修复不仅投资缺口大,而且点多面广,工程量很大。这些工程直接影响生产和居民的生活。此外,在茶坪河、雎水河上游还形成了大小27处堰塞湖,其中高危2处、次危1处、低危24处,不仅覆盖了十分稀缺的土地,而且给下游居民带来了不安全感。

农业生产资料毁坏严重。温室大棚倒塌,圈舍、鱼池毁坏、农村户用沼气池、农业机械损毁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被毁损,生产力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而经历过地震的老旧水库、堤坝的输水能力会减弱甚至丧失,后期灌溉用水严重缺乏,对农业生产将造成比较长远的影响。

(三)房屋等固定资产损毁严重,恢复重建任务艰巨

汶川地震对农民房屋等固定资产造成巨大破坏。灾区大部分农村房屋受损严重,一些村庄被地震吞噬,大量农村房屋破损或倒塌。据四川省委农工办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农村住房倒塌100.45万户,314.87万间;损毁321.21万户,1606.04万间。大量灾区群众住进自行搭建的窝棚和政府组织搭建的活动板房,临时安置人口达到820余万人。

离开原住地的农民目前最关心的是永久性房屋建设问题,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震后回到家乡,要等房屋建好家属得到安置后再外出打工。政府也把建设永久性住房作为重中之重,计划年底完成住房建设任务的60%。政府的任务、农民的期盼、金融界的支持汇成住房建设的热潮。北川信用合作联社及时开办了“重建家园专项贷款”业务,已发放贷款59户,共计人民币262万元,平均每户4.44万元。根据北京城市规划院的设计,不考虑涨价因素,住房造价5.6万元,政府补贴2万元,需要贷款3.6万元,靠打工,10年才能还清。但建筑材料短缺、施工力量不足等因素,使政府补贴的大部分被建筑材料涨价和劳动力价格提升所吞噬。我们看到了帮农民设计的住房图纸,确实既宽敞又漂亮。但农民住进漂亮的住房后,会发现债务和房屋一样高,从而成为难以甩掉的沉重负担。什邡市住房建设需要砂石600万方,而什邡本地只能采集300万方;需要木料10万方,而当年只能砍伐木材5万方。住房建设速度加快导致建筑材料短缺,短缺又是建筑材料涨价的根本因素。

(四)通往村镇的交通设施破坏严重

地震造成农村公路等交通设施严重毁损,重灾区大部分村镇通信中断。在交通设施方面,根据四川省交通厅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资料,地震灾害造成四川交通基础设施损失560亿元。

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青川等位于深山之中,地震之前交通设施就不太健全,地震又对交通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通往汶川县城的道路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抢通。通往农村的道路一大部分还不通,致使一部分灾民回不到原来居住的地方。要把通往农村的道路全部恢复或比震前有所改善,到底需要多少钱,没有人精确计算过,但所需资金肯定不会比住房重建少。交通设施的中断对恢复重建尤其是原地重建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即使步行可以回到原来的居住地,但建筑材料的运输、未来农产品的外运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更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

(五)龙头企业在地震中也受到巨大损失,影响农产品价值的实现

四川农产品非常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及分散生产等原因,农民的收入并不高。近年来,龙头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一头对接农民,一头对接市场,克服了千家万户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但在本次地震中龙头企业损失也很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龙头企业受损845户,仅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交通中断,农民回不到居住地,使成熟的农产品难以收获和运出,不仅使农民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给龙头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龙头企业储存的原材料和加工基地损毁严重,致使资金链断裂,也影响了未来企业的运营。

(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受损严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汶川大地震使震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重大破坏。由于大面积山体滑坡、塌方,林木大量倒伏、断折或被埋,林地面积缩减,灾区多年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的成果破坏严重,初步统计灾区森林覆盖率直接下降2.05个百分点,四川全省森林覆盖率因此下降0.5个百分点。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对生物物种的影响有待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很大问题。

汶川大地震给震区村镇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在直接损失方面呈现全面性特征,地震不仅使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毁损严重,而且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均受到较大破坏。在间接影响方面具有深远性特征,地震除了对农产品供给影响作用比较短期之外,对农村产业结构演变、就业形势变化、投资消费水平等,都具有较为长远的影响。因此,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地

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恢复建设,而且更要对村镇经济发展进行重新布局和更高层次的谋划。

三、震后村镇恢复重建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将震后重建同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

地震灾区涉及四川、甘肃和陕西共计51个县,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乡镇1271个,行政村14565个,2007年末总人口1986.7万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重点放在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上。地震之初,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满足灾区人民的基本需求,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很好地做到了。接着,又开展了对口支援,进行了过渡期住房建设,使灾民得到了很好的安置。现在就要考虑灾民长远的发展和脱贫致富,不能仅仅考虑住上牢固的或漂亮的住房。灾后重建,要避免搞“面子工程”、“目标工程”、“花架子工程”。盖一些漂亮的房子是容易的,政府补助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企业和全国人民捐一点、灾民个人借一点,建一个比震前更大、更坚固、更漂亮的住房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借的钱是要还的。建房子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灾民的生计问题。要把震后重建同灾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据我们调查,震区尤其是深山区在震前所拥有的耕地就很少,交通极为不便,生活非常困难,震后的生活也可想而知,如果就地重建其生活不会比震前更好。有些村,震前多数劳动力在外地打工,其收入多数来自于打工收入,地震使他们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震后重建再欠债,不知要多少年才能还清。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震后重建要考虑灾民的生计,而不是仅仅把住房建好。但灾民将近2000万人,短期内完全脱贫致富在财力上不可能,所以要有重点、有步骤,不能全面开花,操之过急。不能把速度搞得过快,也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根据我们的调查,震区的情况差别是很大的。可分为若干类型,根据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如首先可将震区分为平原区、浅山区、深山区三类。深山区可分为交通通达型和交通不便型。交通不便地区再分为地质灾害多发型、耕地等资源短缺型和资源丰富型。本次震后重建的扶持重点应是深山中交通不便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和耕地资源短缺地区的灾民。这些地区政府应作为震后村镇恢复重建的主体,其他地区灾民是恢复重建的主体,政府则进行某种程度的帮助或补贴。

类型划分不能简单地以县为单元进行,有的以县为单元,有的应以乡镇为单元,有的应以村为单元。如都江堰的虹口乡,乡政府所在地交通比较便利,但所辖一些村庄处在深山区,交通非常不便,地质灾害也比较严重。对就地重建的政府只能给予一定数量的补贴,对异地重建的应以政府为主体,既要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也要考虑就业和实现小康的目标。对跨组、跨村、跨乡异地安置的做法似应重新考虑,表面上只是责任下放的问题,但后遗症更大。因震区资源短缺是共同的问题,再把其他组、其他村、其他乡、其他县的灾民搬迁过来,会引起当地人的不满甚至强烈反对,短期内通过做工作可以搬迁过去,但矛盾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认为这种异地重建并不能解决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震后重建比较可行的思路是:积极推进地质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成都德阳绵阳平原地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集聚产业和人口,把应搬迁的灾民转移到上述城市的郊区从事二三产业;同时,在江河上游地区、地质断裂带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尽可能地减少居住人口,使留下不多的人口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脱贫致富,尽快实现小康的目标。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并使其发扬光大,不宜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就地安置,应当在成都平原或浅山区集中安置。对一些人口稠密、超越资源承受能力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外迁移民,必须考虑到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族融合的问题。应选择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并在新建村镇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二)坚持城乡统筹,将震后重建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城乡统筹就要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如户籍制度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成都作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将其试点范围扩展到周边的震区,在补偿、住房安置、就业等方面不管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要一视同仁,不能再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或农村户口必须安置在农村,城镇户口必须安排在城镇。农村户口的灾民也可以安置在城市甚至大城市。相对来讲,在城市安置或在城郊寻找安置地点比在农村地区安置更容易,更不宜发生。搬入城镇的灾民和城镇居民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当然也不会直接发生矛盾;灾民纳入城镇住房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聚众闹事。在城市生活的灾民更易于就业。短期可能发生不适应的情况,但经过一段适应期以后,会很快适应城市生活环境,他们的后代很快会成为不折不扣的城市人。对搬入城市的灾民不能放任不管,应关心他们的居住和就业,并适当提供帮助和服务。如就业培训,介绍就业,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创业。

大中型城市具有成熟的公共设施、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众多的再就业机会,靠近大中型城市进行灾民安置,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

震后重建工作应打破狭隘的行政区格局,临近交通干道进行城镇布局,有利于促进灾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城镇是二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城镇人口和部分乡村人口的居住场所。城镇震后重建关系到产业的恢复、人口的安置以及社会稳定。城镇震后重建要坚持规划优先,实现空间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应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布局调整,以城镇布局调整和功能完善促进产业发展。

城镇空间布局不是短期行为,要兼顾区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重建规划来规划城镇。必须在综合考虑地质结构状况、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民族文化状况的前提下,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内进行科学选址,实施村镇合并和易地重建。布局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与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有机结合。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较长,易形成产业集群,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区域应围绕产业链集中建设城镇,以便更好地解决就业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农业和旅游业,应视土地资源和景点资源利用情况,围绕一定的产业链、生态链进行村镇布局。

应加快恢复重建城镇的服务功能,让城镇为辐射区域乡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商贸服务。积极推动城镇对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畅通,恢复被毁损的教育、医疗、商品服务、行政服务等功能,让城镇与辐射乡村实现有机的统一,让受损城镇与外界更快对接。根据城镇功能,本着与区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和产业相协调的原则,制定城镇建筑物和住房标准。结合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按照资源禀赋特征和区域

特征,在环境友好的条件下,重建城镇特色产业。恢复重建城镇的商品集散功能,为受灾区域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提供场所。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尽快就近就业。

地质结构安全、生态环境稳定的区域可以原地重建、恢复城镇。可将分散的自然村、中心村集中到城镇中去,在集中建设中减少风险。

震后村镇重建在空间上应当以“集中居住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疏密布局”方式,形成功能明确、有机联系、高度协调、生态安全的村镇空间系统。城镇集中可以使居住空间和产业空间在地域上实现集约利用、紧凑发展,实现居住和产业空间功能互补,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步优化;农村适度分散居住方便生产和生活,如养猪、养羊、养鸡,秸秆利用、沼气利用等等。

新农村建设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并不仅仅是新房子、大房子,住房面积应以适用为原则,以经济条件为保证,不是越大越好,要鼓励农民把钱用在生产发展上而不要把钱全用在住房建设上,甚至举债建大房子。安县方碑村震后重建,让农民自己选择,3至5口之家住房面积大多在70至90平方米,户型有的选择2层,有的选择1层,占地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相对于某些地方政府为灾民提供的100至150平方米户型,方碑村房子小一些院子大一些的户型更适合农民的要求。震后农村住房建设应坚持适用、牢固、整齐、美观、集约用地和富有特色的原则。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将震后重建同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

四川地震灾区包括阿坝、雅安、都江堰、绵阳、德阳、广元等地的山区,主要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大地震后,这个靠近龙门山断裂带的特殊区域,需要在发展思路上认真思考。震后重建必须要考虑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主体功能区,对禁止开发地区要将人口全部迁出,对限制开发地区要减少人口数量,有步骤地迁移人口。

震后村镇重建,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住房和产业的简单恢复,而应当结合资源环境、生态特点与地质条件,在安全的前提下重新规划当地的人口分布、产业类型与布局。汶川、北川、青川等地,本身属于各类自然灾害多发区,尤其是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生态环境脆弱,被列为限制开发地区,部分地区还属于禁止开发地区。因此,必须异地重建的不应在原址重建,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一定下定决心将灾民迁到安全的地方。

龙门山区域是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的生态屏障。长时间的森林采伐,使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地震又对生态造成进一步的破坏,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岷江流域既关系到成都平原水资源的保障,又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震后重建必须将生态保护置于最高的位置。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实施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集中发展,优化布局,重点推进,通过交通基础建设、财税政策、用地政策、产业政策等,引导人口、经济流动和资源配置,村镇重建要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结合起来。成德绵平原地区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应被确定为重点开发地区;而阿坝、广元、雅安的许多县应属于限制开发地区甚至禁止开发地区,村镇重建和布局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

重点推进生态经济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探索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村镇重建要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结合起来,与岷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和治理目标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为成德绵提供水资源保障。高度关注水资源安全和岷江、沱江、涪江综合治理,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补偿政策。

探索飞地工业区的建设,推进生态补偿政策,分享发展成果,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方式,除继续延长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外,还要加大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让自然界休养生息,要科学造林并借鉴当地老百姓治理生态的传统经验,变堰塞湖为植树造林和恢复湿地的资源,要解放思想,生态关键地区的老百姓应就地转为林业工人,成为保护山区生态的建设者和卫士。

地震给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也更加紧迫。要抢抓时机,加大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给自然界修复机会。要抓住震后重建机遇,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补偿机制。城市应给山区的农民和政府一定数量的生态补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应给上游地区的政府和居民一定数量的生态补偿。

(四)坚持协调发展,将震后重建同缩小区域差距结合起来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政策的基本目标。地震灾区多数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中的落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很低。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人民进行了无私的支援,但并不能根本解决收入水平低、不得已而居住在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区的问题。震后重建应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入手,从更大范围考虑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相对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才是震后重建的根本问题。解决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主要应解决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既可通过提高GDP的增长速度、扩大GDP总量来实现,也可通过减少人口数量来实现。根据地震灾区的情况,其人口已大大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人口数量过多的情况下,不仅对当地生态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根据我们调查,四川灾区农村的农户要依靠大农业达到“小康”水准,种植业经营户应有30亩耕地,林业经营户应有50亩林地,这意味着灾区农村的长远发展本来需要有大量的人口转移到东部地区或本地区的城市。事实上,在地震发生之前,这一地区的劳动力总体转移速度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地震发生后,一方面这里的资源承载力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这里已经流出的劳动力却大量回流。有的回流农民经政府动员重新出门务工,还有的回流农民等待领取政府的永久性住房建设补助资金,并着手建造房屋。无疑,与全国的情形一样,农民在农村不断建房,建房以后又不断翻新,而使用率只在70%左右,这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四川灾区农村的农民住房使用周期大约是20年,农民的积蓄每20年就被住房投资耗竭一次。这次因地震灾难使农民再度集中进行住房投资,以更大的规模重演过去的故事。从目前的救灾形势看,这种浪费难以避免。地方领导事实上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囿于体制问题而难有作为。有的县市鼓励农民搬迁异地建房,但补助资金还不到1万元。农民异地搬迁建房也很难因放弃原来的宅基地和耕地而获得补偿。

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出地震灾区乃至西部地区,留下的人依托增加的土地和其他资源,就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东部地区虽然人口密集,但据专家测算,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还有很大空间。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已出现了“民工荒”,这些人迁移过去,可为这些地区提供稳定的劳动力资源,有效地缓解“民工荒”问题。但东部地区的政府从自身利益出

发,宁可出钱,也不要人。因为现在要的不仅仅是“农民工”,而是“农民工”的一家,要解决户籍、住房、子女入学、最低生活保障等等问题。但应该明确,这才是真正的大局,这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也符合东部地区的长远利益。如果仅给一点钱,不仅解决不了贫困问题,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威胁。东部地区不愿意接受震区转移出来的人口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央政府应下决心,说服东部地区的政府服从大局,像安置三峡移民那样,安置震区的灾民。并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这一思路尽快成为现实。

四、促进震后村镇重建的若干建议

通过对地震灾区地质、经济和社会文化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震后重建任务是异常艰巨的。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生态为上、居住为先、生产为重。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政府、民间和市场统筹。抗震救援过程中政府表现出十分强大的动员力量和资源配置力量,同时人们也看到了民间巨大的筹资能力和动员能力。震后重建既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也要利用民间和市场的力量。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根据灾区所在地地质情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灾民安置方式,加大异地安置的力度

对需要异地重建的灾民凡震前在外地务工的,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其职业比较稳定的,本人及家属可将户口迁至打工所在地。在放弃老家住房重建和承包地的同时,打工所在地政府应解决廉租房、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我们认为这是震后重建中的重大举措,中央政府应强力推行。应制定具体的政策和实施方案。《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已有这方面的内容:“鼓励规划区长期在外地务工经商的农村人口及其家庭成员,转移到就业地安家落户,就业地应当在居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我们认为,这一政策的落实需要更具体的政策和方案,仅靠鼓励是难以奏效的。建议国务院制定专门的办法或条例,使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都有章可循,作为震后重建的重大举措予以落实。

四川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据四川有关部门统计,震区中外出务工人员共计225.94万人,共涉及115.9万个家庭。外出务工举家迁出的共计11.9万户,迁出人口32.41万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躲过了这场灾难,举家迁出的人也躲过了这场灾难。如果他们举家迁出,安置重建的任务就会大为减轻,对生态的压力也会大为减轻,当地政府的负担也会大为减轻。当然,将200多万人、100多万户的落户任务全部由打工地政府承担起来,也不太现实,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难以承受,但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财政状况比较好,承担此项任务不会有什么问题。

对在东部地区打工的需要异地安置的灾民,据四川有关部门统计,到东部地区务工的人数共111.66万人,占外出务工总数约50%。按每户4口人算,共计27.92,万户。

地震灾区中四川盆地的大中城市地震中基本未受损失,这些城市应成为安置异地重建灾民的重要基地。像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及其他县级市,人居环境好,经济比较繁荣,二三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灾民安置在城市,有利于他们长远的生计。只要解决了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其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就可通过市场得到解决。建议在这些城市的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廉租房,按每户60平方米计算,每平方米成本价1000元,6万元即可解决一户灾民的安置问题。一旦这些灾民在城市就业、收入水平提高之后,房租可随之提高,对购买了商品房的家庭,可将廉租房收回,再租借给其他贫困家庭。

上述城市应优先安置地震中失地的必须异地安置的灾民。根据四川省统计的资料,本次地震损毁的耕地达20万亩,按青川县人均1.1亩耕地计算,失地农民有18万人,按每户平均3人计算,共有6万户,这部分人要进行异地安置。按廉租房的建设成本每户6万元计算,建房资金需36亿元。这部分资金可在东部地区对口支援的资金中解决,国土资源部应核定用地指标。

少数民族村镇为了保持民族特色,可选择毗邻交通干线,远离地质灾害,有一定经济发展潜力的地方建设村镇。村镇建设应突出民族特色,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和生态产业。在可能条件下,尽可能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以便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除了投亲靠友、自主转移等方式应予鼓励之外,根据库区移民的教训,跨组、跨村、跨乡安置的效果是不好的。除了灾民很少的情况下,建议尽量少采取这种方式。

就地重建的,政府只能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补助,提倡集约和节约。最好不要设定时间目标和规模指标,也不要强令银行发放贷款。对于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不可设定今年要完成60%的任务。我们认为,农村永久性住房以不设时间表为好。给农民的资金补助应永久有效,这样有利于农民统筹安排资金,也为今后采用更灵活的政策做好准备。

(二)加快生产设施的重建,并将此作为恢复重建的重点

地震中损毁的生产设施,如灌溉体系、防洪设施、排水设施、牛羊圈舍、仓储设施等等,应抓紧修复,争取尽快恢复功能。像小型水库、山平塘、斗渠、毛渠等过去都是农民投资投劳修建起来,由于地震的损毁,功能不同程度丧失。有些在震前由于年久失修,功能已不完善。不管是否因震灾损毁,在恢复重建过程中,给予支持和补助。并发动群众在冬季完成,以免影响春季的利用。我们在调研中,地方干部曾多次建议,政府对生产恢复的支持要重于建房。生产不恢复,影响农民的收入,使人心很难稳定下来。有些规模较大具有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后,可建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政府担保的生产恢复贷款。对于小型水利设施的恢复、灾毁耕地的整理等项目,应先行拨付资金给县(市)乡(镇)政府使用,事后报账,不要求资金配套。要密切关注明年灾区农业生产的具体困难,确保明年灾区农业丰收。

灾区村镇产业重建,要加强科技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提高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基层农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和示范户作用,坚持广度与深度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延伸相结合,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成效评价体系。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加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

救灾资金的安排应适度向农业发展方面倾斜,并考虑设立灾区农村发展专项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捆绑使用。从目前形势看,灾区城市区域的恢复和发展能够通过市场渠道获得大量资金,但农村领域的恢复和重建不容易从市场渠道获得支持,政府投资应扮演重要角色。可以考虑分别设立灾后农村发展专项资金,包括生态恢复专项、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农民集

中安置专项和灾毁耕地恢复专项(包括灌溉渠系)等。

(三)重视农业龙头企业的灾后恢复和发展,以尽快重建因灾断裂的农业产业链

对于从事农产品运销和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应适用和延长现行优惠政策。在信贷方面给予农业龙头企业更大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的恢复及价值实现的作用是巨大的。没有龙头企业,震区的农产品既销不出去也运不出去。为了使龙头企业尽快恢复,在贷款方面应给予特殊支持。可通过政府设立的贷款担保公司为这些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使这些企业尽快运转起来。保障明年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四)建议将德阳、绵阳、广元和阿坝一并纳入成都“城乡统筹试验区”,扩大为“川中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这个做法有助于通过改革措施提高救灾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在调查中注意到,成都在救灾工作中已经有一些体现改革精神的做法,而其他县市有很强的学习愿望。有的县市还派出人员到成都学习,但因为体制的限制,很难运用成都的经验。

(五)重视灾区村镇的社会重建,提高灾区村镇的社会管理水平

有关部门已经颁布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在社会事务方面主要是各类公共机构的硬件建设,这是重要的,但是不够的。我们建议,要重视灾区特别是灾区农村社会的制度建设,增强灾区农村社会的活力。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慈善机构、民间志愿者组织、妇女组织和其他愿意支援灾区建设的组织的作用。要通过扩大民主、扩大开放等改革措施提升政府形象,改善干群关系。可以在“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的架构下实现这些目标。

提高农村灾民板房安置区的管理水平。因许多板房的入住率不高,建议对承诺放弃板房的灾民给予适当补助,多出来的板房面积分配给现住灾民,改善板房区的生活条件。板房区集中安置大量灾民,如服务和管理不当,容易诱发矛盾冲突。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和灾民把板房作为临时性住房,而未将其作为过渡性住房,板房过密,功能不完善,有的三代人住在一个板房内,很不方便。建议制定并板房区管理与服务指南,建立各种社会管理机构,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文艺体育娱乐场所,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发生。

设置既符合当地产业优势、又符合灾民传统生产习惯和劳动技能的产业项目,引导资助灾民自主经营,解决一部分灾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组织各种免费培训班,提高就业技能,并鼓励青壮年外出打工;安排板房区的灾民子女就近入学,减免相关学杂费,消除外出打工者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