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学习环境;数字化;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59-0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同时受到巨大影响的还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如何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由于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和历史等原因,教育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建设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助于帮助填补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1 学习环境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

所谓“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和推动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和条件。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来看,一般认为“学习环境”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物质部分包括学习空间、工具、资源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条件,而非物质部分则包括教学理论、策略、心理情感状况、学习氛围等[1]。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一样,也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涵却要远远大于传统学习环境:

首先,它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依靠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可以从学校一直延伸到家庭、户外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对于物理设施有更高的要求,常见的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通常包含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卫星电视、多媒体播放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在这些设施上使用的相关软件资源;

另外,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并非从传统学习环境简单“升级”而来,而是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体系结构;

最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师生具备更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

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并提高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使我国独有的文化受到保护并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我国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间团结统一、共同富裕;能够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国家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中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但是,当前云南的教育水平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薄弱,受教育自觉性较差;2)教育基础差、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3)教育效益较差,教育投入与学生合格率不成正比[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帮助缩小云南与其他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2.1 帮助克服地域影响因素,“天堑变通途”

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远程化。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播放设备,可以将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学生走不出来,教师不愿进去”的现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只要学校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点或者光盘播放点,学生就可以在教学点就近接受教学。

2.2 提供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经过精心制作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往往由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制作,内容丰富多彩、质量较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区域教育基础差、师资力量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不足。

2.3 促进教师发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在其中得到发展。通过与学生一同观看和学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找准目标和方法。另外,具有卫星电视或者互联网的教学点,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的质量。

2.4 服务社会,提高群众素质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平时还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如进行干部培训、居民科普知识讲座等,切实服务到社会。这样,一方面帮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开拓群众眼界,帮助培养他们的教育意识和信息意识,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这项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中小学师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受益者[3]。但是需要认识到,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语言、风俗、文化等差异,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理念和政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建设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展开讨论。

3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组成要素

一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由硬件、软件、潜件和“人件”四要素组成[4-5]。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也应当包含这4个基本要素。但是,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起其他地区,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更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充裕的资金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意识来作为建设的保障,如图1所示。

3.1 硬件是基础

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那么自然少不了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传统的信息化学习设备包括由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设备组成的电教室。这样的配置显得有些“落伍”,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大多数学校和教学点依然只拥有这样的设施。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代表当属由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的多媒体教室,这在城市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对于农村边远地区来说,依然有相当多的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硬件建设提供了三种模式:

模式一,由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教学光盘播放点;

模式二,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三,除了具备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设施,还配备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其中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资金投入较小,实现较为简单,可以作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入门配置。

另外,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些“非常规”“非标准”的硬件设施应当引起重视。比如,手机在边远落后地区的普及率要比电子计算机高得多,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带有无线上网和音视频播放功能的手机来辅助教学。

3.2 软件是关键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和血肉的话,那么软件就是灵魂。如果信息化硬件设备上没有软件,就等于是一具躯体失去了灵魂,就好像高速公路修好了却没有汽车行驶一样,没有软件运行的硬件等同废铁。当然,这里所说的软件不仅仅是运行在设备上的工具程序、应用程序等,同时也包含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库等。

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定要加强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一是要尽可能地开发与之所使用教材相配套的软件;二是要开发出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教育资源,供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来学习交流。只有当硬件这条高速公路上跑起了符合少数民族需求、适应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快车,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3 潜件是粘合剂

潜件包括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下的潜件将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构建属于农村边远地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要什么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使用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将硬件和软件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情感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如何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我?等等。可以看出,只有构建一套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帮助本地区的师生真正用好信息化教育资源。

3.4 “人件”是核心

无论是属于物质条件的硬件和软件,还是属于非物质因素的潜件,归根到底都是客观因素,要想使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人件”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由于物质条件较为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学生要想自己利用信息化工具和资源来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会比较困难,因此其主体地位会有所削弱,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得到加强。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更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群体特点,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潜件资源,使用硬件和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会在信息化学习中提高自我。

曾经有一位边远地区的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高原”一课时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手机下载了三首歌曲《青藏高原》《黄土高坡》和《彩云之南》,在课堂上将这三首歌放给学生听,然后讲解这三首歌所描写的情景,学生由此生动地体会到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特点。可以看到,这位教师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但是却实实在在地上了一堂好课。

对于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学习者、传授者、研究者,也是创造者。要让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将工具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就需要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在教师培训中,除了要培训教师操作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基本技能以外,更应该加大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的力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提高教师能力来带动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5 周边因素是保障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政策、资金和社会意识等外部因素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开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仅要鼓励学校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更应当切实地帮助他们,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帮助学校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每年投给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当做好统筹规划,合理使用资金,避免浪费,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转化为效益。

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办教育,群众意识很关键。许多云南农村居民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意识,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入学接受教育,就更不用谈支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政府应当做好宣传,及时向群众汇报和展示信息化建设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居民掌握科技知识,改善生活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4 结束语

过去1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确实实为云南农村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7]。然而必须看到,在努力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推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然有无数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去解答。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来帮助云南基础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提高质量,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及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罗明东.教育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改学,田健.“农远工程”: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4]陈世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四要素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5]徐娟.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

篇2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

“云”理念深入人心

云计算作为一种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宣告了低成本提供超级计算服务的可能。要追溯云计算的历史,也许我们无法真正划清时间节点。据有关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云概念其实从十几年前就逐步演进。云计算被认为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其他任意的服务。随后,云计算由于能与提倡共建、共享、共赢的新一代社会网络完美组合,因而迅速成为业界的焦点。

喧嚣的背后是云计算理念的深入人心,继而成为互联网下一代的核心技术之一。云计算之所以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需求的推动(资源、成本、能源)造成的,它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按需租用资源的业务模式。云计算通过虚拟化IT资源,对现有的硬件资源进行动态的分配和管理,以租赁的方式将IT资源提供给用户,在节省投入成本的同时,平台提供的虚拟机和相关应用的租用还可以节省用户的大量时间。这种节省成本、节省时间的技术模式得到用户的青睐,给平台带来巨大的应用前景。

“云”给教育带来新机遇。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云计算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目前,教育行业已开始实施一些云计算项目。

从优质资源整合到教育云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IT服务模式,云计算正在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同时,承载形式的不同,也在改变着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重新认定,基于云计算技术,教育资源的概念和范畴不断扩大化,计算力资源、平台资源、知识与技能、数据资源、经验和分析,都已经成为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外延。今天的教育资源不再只是单纯的数字信息资源,而是包括了计算、效能和环境的资源,从物理的存储状态,转变为泛在的服务交付。这一方式为用户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平台和方式。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层面,那就是教育云对多种信息资源的重组与优化,最终实现大范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

教育云平台的核心

教育云的本质与云计算以服务为导向的特性无缝契合,使得选择云计算作为基础架构变得顺理成章。云计算平台是一个强大的“云”网络,连接了大量并发的网络计算和服务,可利用虚拟化技术扩展每一个服务器的能力,将各自的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结合起来,提供超级计算和存储能力。

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云,关键是“按需部署”,必须解决资源的动态可重构、监控和自动化部署等,而这些又需要以虚拟化、高性能存储、处理器、高速互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特别注意研究资源的动态可重构、自动化部署、资源监控、虚拟化、高性能存储、处理器等关键技术。

共享教育资源的价值。目前,从国家层面上看,东西部数字鸿沟巨大,教育资源流向明显差异化,对教育公平造成很大的障碍,对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型社会提出挑战;从学校层面看,信息化建设在成绩斐然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系统“孤岛”现象严重,教育资源难以开放共享,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未获得相应的效益等。社会亟待一种实现高效、公平的资源共享方式,而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也正走向以需求为引导,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之路。教育云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教育云是实现学习型社会,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在“云”之上能够建设大规模共享教育资源库,构建新型图书馆,打造教学科研“云”环境,创建网络学习平台,教育资源通过云计算和云存储平台提供给用户,可以节省投资、提高硬件系统的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扩大资源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资源的聚类、共享、升级、推送,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教学可以说是教育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教育云有希望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在高校间开展教学资源的整合,既可以应对高校扩招所形成的对教学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不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所形成的矛盾,又可以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大学生获得优质的受教育机会。

据了解,教育云平台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以及软件服务。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硬件部分,通过虚拟化技术提供基础硬件平台服务;平台服务,包括认证、授权、数据管理等平台服务系统,主要由中间件、数据库以及开发平台等组成;软件服务,是教育云的上层服务,也是教育云的核心部分,教育信息化系统部署在该层,通过统一门户提供服务,是用户获得服务的入口。基于这个教育云的平台以前很多不能共享的教育资源现在可以共享了,对于每个教育阶段都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另外,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云计算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云计算能把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实用计算服务。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计算需求,学校不得不经常购买更新电脑设备。如果使用云计算服务,绝大部分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分布式计算机服务器)来完成,只需让电脑接入互联网即可。

云计算还可以为学校提供经济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软件即服务是云服务的一种类型,Google Apps和Zoho Office就是这种服务。学校接入这类云计算服务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商业软件授权,云服务已经提供,收费低廉,有的甚至是免费。

总之,教育云应该抓住目前这个趋势,整合更为优势的资源放在云端,这是目前教育发展的大势。

篇3

一、资源的“共建”及“共享”

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在课堂,最终的信息化成果也是通过课堂的变化来体现,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最核心的业务。信息化在这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即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共建”主要体现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方便老师在数字教学环境下设计教学方案时调用,使资源的可用性大大加强,同时需要采用配套的信息化手段在教师考核及资源使用等层面推动机制的转变,这样才能够将应用效果落到实处。

在完成资源建设之后,就面临资源“共享”的问题了。资源共享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要素:(1)共享的资源存储在哪里?(2)共享的资源如何能够按照用户的需要随时随地被使用?(3)如何让共享资源由“被动被访”到“主动推送”?

针对第一个问题,需要区域的数据中心,或者借助省/市的数据中心平台来存储这些优质的资源。云数据中心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及安全性是我们在数据中心建设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对应的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问题。

首先“连通”是“共享”的基础,所以要实现各结点的连通性建设,让每所学校都接入到教育网络中。而数字教学资源的特点是生动直观,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主要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或者交互式程序来开展,这样的应用必然对网络管道的服务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更宽的管道来解决管道服务能力问题;另一方面可使用资源缓存技术来解决高并发使用过程中的管道瓶颈问题。这样双管齐下,使用户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

在网络连通的基础上,就要考虑资源的使用环节了。 这正是第三个建设问题所要解决的,通过对资源的使用主体进行区分,根据使用者身份及习惯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这样就将通过搜索功能来实现资源定位的传统方式进行了改变,解决了用户必须要通过主动发起搜索行为来获取资源的被动方式。能够在网络层面即支持新资源的同步传递,用户将会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资源,可以以学校为单位建设热点资源门户,通过信息同步分类机制将最新更新的资源同步到不同身份的用户,化被动为主动。但决定教师是否使用这些资源的因素在于资源是不是优质的(是不是好用)以及资源的使用是否便捷(易用),当然还需配套的激励机制共同作用,使优质资源“通”起来。

二、运维及安全

随着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信息网络的逐步完善,摆在信息化建设者面前的运维及安全问题开始凸显,由于业务与信息化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不再是支撑几个管理业务系统、教学及资源平台,而是能够基于全体教育业务系统的应用对IT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不仅要及时发现信息系统中的故障点,而且要具备提前预防及后续改进的能力。在通过技术手段解决IT故障及问题的同时,又要通过流程的梳理和规范从根源上预防问题的发生。这两方面的工作缺一不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加关注对网络及应用的监控及管理,容易忽视运维流程的建设和IT服务流程的改进,这也正是需要加强和引起重视的。

上面的内容分别从资源建设、使用及管理三个方面概括性地阐明了笔者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从教育资源的核心到使用教育资源的主体(师生)来看,似乎更应关注师生对教学资源的使用体验,特别是针对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的资源使用效果来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建设过程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数据中心、核心骨干网络及数字化校园就像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 优质、稳健、畅通、易用是这个系统的特性标签,根据自身所处的信息化阶段,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内容是成功的关键要素。特别是从资源建设及应用所要达的阶段标目标及效果出发,真正使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实现了教育公平。

篇4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基础设施有待普及和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尤其匮乏;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推进教育信息化仍然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面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要求,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篇5

首先应明确构建目标。针对高校资源开发应用现状,建立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弘扬社会主义爱国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立比较困难的环节,在资源库的建设中,人文精神宣传教育中需要包括教育者情感、素质。在构建目标体系中需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情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开展提供基础条件。高校大学生重要人物是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多元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构建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在构建目标体系中,需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其次,应完善和创新内容体系。依照德育资源开发内容的不同范围政治、公民和道德教育,在诊治教育重点树立物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道德教育在德育资源内容中比较广泛,重点提高高素质人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很多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受众的合理需求,充分给予个体发展,保证思政教育内容贴近大众生活,面对不同时期新情况,需要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二、完善高校信息化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科技产品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同样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科学进步的成果,开发教育新资源,完善高校信息化教育平台,通过科学手段开发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载体,完善信息化教育平台。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方式出现很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样需求顺应时代特征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应用记住,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基础上加工成新的信息因素和信息链接过程。网络信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带来很大挑战,在发展中需要深层次分析网络信息的影响,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平台。在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需要保证构建形式的多样性,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包括科研、学习等方面,将思政教育资源渗透到大学生提倡生活学习中,高校在构建思政教育信息化平台中需要构建交流互动平台,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实效性。

三、创新人文知识资源和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高校资源开发中,实践资源和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需要重视人文知识资源建设。思政政治教育人文资源主要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综合,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发挥在那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中需要树立人为精神培养的科学方向,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加强人文精神培养。在人为知识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开发形式,重视现代媒体的开发利用,结合现代媒介资源,实现媒介价值的最大发挥,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人文知识资源的开发中需要建设知识互动交流性,实现人文活动的学习和接纳,实现高校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在高校实践活动开展中,需要始终坚持资源化建设导向,充分提高思政教育资源的实用性。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中,需要将各类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网络信息的优势。在网络资源的利用中需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按照思政教育一般规律,结合热点话题,向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

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以效益为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情况。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公式公平性原则,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性,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高校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从系统性原则,维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并建立良好的互馈机制。资源配置中,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基础上,创造有利环境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系统整体功能。高校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时代背景确定资源配置的方式和重点,根据时代的要求和问题,确定资源配置计划。高校在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因为资源有限,而忽视某一环节的构造,导致后期在使用中出现诸多问题,不断增加平台的资源,增加维护成本。

五、重视隐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的开发

篇6

记 者:“三通两平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性使命?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有何意义?

王馆长: “三通两平台”任务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与特点,离不开各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以及“2020中国数字教育行动计划”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在十年规划颁布之后,如何确定一个能实现、好记忆、能上口的目标和任务,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直接的背景。技术发展趋势是第二个背景。宽带泛在网络、交流社区、内容开放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这些技术映射到教育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应用,如开放资源、教育社区、智能交互等。这些技术正在改变或预示着人类教与学的变革。在技术的推动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探索,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提供了宝贵经验。基于这三方面,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亲自领导提炼了“三通两平台”的发展目标。“三通两平台”和我们的十年规划、十年目标紧密结合,是对十年规划的前五年目标任务的高度凝练。它承载着加速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加速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尝试融合,推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三通两平台”任务的提出,对于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各方面力量,集中精力打好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水平这一硬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动员令。

记 者: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的总目标是什么,“三通”与“两平台”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来实现?

王馆长:“三通两平台”可以简称为“三通工程”。“三通”是目标,“两平台”是为“三通”服务的支撑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各级各类学校接入宽带并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与学习环境;“优质资源班班通”――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优质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并实现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之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校校通”通的不是一般的网络,而是宽带网。“班班通”通的不是多媒体设施,而是优质教育资源。“人人通”通的是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这三者“宽带通”是基础,“资源通”是关键,“空间通”是方向和机制。有了空间可以促进师生经常性地应用,促进基于经常性应用的数据挖掘,以及由此带来的个性化服务,而这些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本质要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将作为支撑“三通”实现的重要措施,边建设边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应用驱动和创新机制是推动“三通工程”的关键工作思路。国家充分依托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资源中心,汇聚各方面优质资源、提供教育教学应用服务,把国家优质公益性资源免费提供给广大师生,并以此示范、引导和推进“三通”。教育部也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资源应用。教育部确定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籍、营养餐、教师培训、校车、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和支持。近两年将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等信息入库,并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

记 者:中央和地方的资源怎样对接,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王馆长: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充分依托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推动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同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起网络交流、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源建设投入,采取组织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加大紧缺型公益资源、特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力度,完善资源共享服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各地、各企业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共同构建中国教育云。

具体来说,第一个机制:企业竞争提供。大多数一线教师喜欢同行共享的资源,来自教学实践的资源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从整体来讲,还需要系统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包括软件系统和应用服务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只有在平台或在工具层面才可以真正帮助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统一规范,统一标识,多级服务,共享沟通”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教育云建设的基本思路。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接口,实现和企业、地方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用户。同时,还希望为企业服务,减少企业多层审定。实现这个目标才有可能推进机制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投入资源建设。第二个机制:政府评估准入。通过平台建设一套评审标准,建设一套专家评审机制,同时与用户评价相结合。期望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一个最大范围共享、保证师生基本需求的服务平台。各地也要与教研、教学评价结合,提供满足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第三个机制:学校自主选择。学校按需选用,实际上,地方政府和学校、教师,应该成为选择资源的主体。这是机制创新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机制创新方面,我们还在研究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公益性资源,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标准。同时要研究学校资源使用经费应如何从教育经费中给予保证。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开通,定位是“汇聚资源,提供服务,指导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该起到枢纽的作用,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应该共享基础设施、共享优质资源和应用。今年,我们将会继续提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逐步形成以共用服务平台为引领、以学校应用为主体的、以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参与为支撑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新格局。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三个方面,第一是把平台做好;第二是把各地的应用开展起来;第三是怎么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家服务。新格局的形成需要我们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汇聚资源的应用,二是开展评审、评价,三是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和企业。

记 者:如何通过“三通两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落地,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王馆长:第一步,我们要在32个地区(以县为最小的单位)试点,开展以边片应用、日常应用为目标的规模化实验,总结经验。第二步,探讨与区域平台的接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探讨公益和平台的增值型服务,促进根据不同需要来实现优质资源落地。第三步是系统培训。教育部要求我们尽快对整个电教系统开展全员培训,进一步深化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修订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以适应“三通两平台”的要求。教育部在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其中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现代化指标会从督导的角度去落实。现在“三通两平台”将会在下一步教育督导中落实。

“三通两平台”会从两个方面实施,第一是国家层面的号召、宣传和推广,地方的组织实施。第二是教育部通过工程或示范试点来推动。从全国范围的情况来看,“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任务依然很重。2011年,中小学带宽在4M以上的不足20%,地区差异非常大,北京到达了87.5%,有些省不到5%。因此,教育部提出各地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作用来接入宽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很多地方都做了试点,比如贵州、甘肃。广东肇庆就非常好地发挥了运营商的作用,以低成本发挥多个运营商作用,实现了学校宽带接入。“优质资源班班通”,前提就要把网络基础设施通到多媒体教室。所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今年重要工作。我们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一方面存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另一方面也存在设备闲置等问题。在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支持下,今年中西部地区30%以上的教室能够改造为多媒体教室,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有了多媒体,班班通就能够把优质资源通过教师空间送到学校、教室,送到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这个指向是非常明确的。目前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络资源非常多,但是优质资源不多,特别是免费优质资源不多。二是教师和学生共享的资源数量比较大,但是系统化、系列化不够,不能够支持完整教学过程,不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三是智能化资源开发推广难,应用更难。没有应用案例学校不敢用,但产品和服务试用机制没有建立,低水平重复建设状况转变的阻力很大。学习空间人人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形成一个倒逼机制,促使教师带领学生应用,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记 者: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

王馆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举措。多种形式的资源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质量。社会各级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短期内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比如北京的数字学校,它解决了系统化学习的问题,相比以前的资源,虽然说形式单一,但是学生可以进行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成体系的课程就可以解决系统学习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优质教学走向了每名学生,这就可以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当然,除了讲授之外,可能还要鼓励其他形式的学习,比如说智能化的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这些都直接和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技术资源直接相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活。我觉得北京数字学校已经开头,从目前情况看,许多方面,如拍课、录课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北京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的整个思路正在向着“三通两平台”方向发展,是可喜的。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如今,计算机与网络等各项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和各界交流连接紧密,学校日常工作也和互联网连接在了一起,这就为日常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可是,互联网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市场,网上有各种信息资源,要在短时间内精确的取得各种必要信息,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信息化、现代化的背景下,需要充分的使用现代化的操作手段,把网络上的各种相关信息排列组合,使其形成有序的秩序,便于利用。

1 建设创新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

新世纪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深入,各个行业的信息化教育进程逐渐的深入蔓延,在网络信息化的巨大背景下,要求我们不管是在生存建设环境中抑或是工作环境中,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操作技术。尤其是在校学生,需要具备坚实的信息操作技术基础性知识,需要有意识的自觉使用信息技术,拥有良好的信息文化伦理道德。

1.1 明确指导思想

建设主义的内容认为,将认知学习当成理论指导要素,这是因为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了解信息时代的背景变化[1]。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在这一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予以强调,还需要将教师的指导作用给予重视。其次,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作为教学活动的构建者而存在的,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实现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所得到的,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出网络资源的具体性作用。

1.2 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征出发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在模拟或利用数字化音像教材、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课件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这一角度出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施就需要从其特征上予以实施。一、网络化的传输:教学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而实现远距离的传输,此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二、数字化的处理: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中,其是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经过转换器进行抽样量化,然后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此来有效的实现信号接收的可靠性和纠错处理。三、多媒体化的显示:在数字化处理得到有效实施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动画、图像等资源予以利用。四、存储光盘化: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中,光盘虽然体积非常小,但在数字信息的存储容量上却非常的大,一张光盘可以容纳到上千幅照片和3亿多个汉字,而信息的检索和查询也非常的快速。五、系列化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提供不同的教学软件。六:智能化的教学过程:在此教学平台中,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采集、实时监控、信息分析等都能实现,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给予有效的建议和辅导。

1.3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网教育课程应用中的具体意义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技术的在网络课程中有更加深入的意义,主要表现的内容是能够根据资源分类以及具体描述开展各项数据库表结构的操作设计;能够根据更加全面有序的模型,构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资源以及教材的增加、编辑与删减等等各方面的程序内容。总而言之,网络教学资源在网络技术课程的设置中具有非凡含义,应用研究价值突出,不但能够对资源的创建者开展课程开发,并且对网络课程建设而言,更加有重要的意义。

2 信息教育资源的一般性开发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不但具有巨大的数量基础,并且种类各种各样,并且在不断膨胀以及变化的环境背景下,从理论研究上而言,网络信息资源是无穷无尽的。教育工作也只能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研究,在选择具体的重点开发方向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虑。

2.1 针对性原则

网络上虽然有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可是其中的大量信息对教育工作而言开发性价值不明显,并且其中还有各种信息是重复叠加的,教育工作中开发网络信息时,需要将这些不良信息做剔除。而对于那些开发价值不明显的信息,需要选择稳定性较好、信誉程度较高的网站上供应的信息内容。

2.2 面向实际性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等都是高科技的内容,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开发形式,并且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难度也各不相同。在信息教育过程中,各个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网络环境以及信息操作设备的条件略有差异,那么就需要在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按部就班,开发出深度较高的网络信息资源[2]。不能够脱离实际,不然开发出的网络信息技术资源没有具体使用价值,就得不偿失了。

2.3 开创合理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资源存在于网络环境中,所以它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有它的特点,所以在信息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应当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使用最恰当的形式将信息化资源技术呈现给受众。

3.信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积极研究

现代社会之中,公众对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理解通常是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高速公路获得巨大成功的一般基础。社会信息化建设需要全民参与,缺少广大的信息工作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与网络信息的开发就毫无用武之地。积极的开发网络教育利用的就是网络信息基础。网络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互结合诞生的全新产物,是一种全新的知识操作手段,同时也是现代化信息社会中人们需要了解和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式。所以,强化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具有现实性意义。

3.2 强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网络信息属于人类各项基本知识与全新成果传播下形成的具体产物,同时是一种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网络为我们带来的信息是有巨大价值以及发展意义的,从网络中不但能够了解全新的科学技术建筑成果,也能够取得更为先进的生产操作技术和供求信息。针对信息含量广泛巨大的信息网络,等待是万万不可的,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使用各种有效操作办法,完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4 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和现代化社会信息服务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各个组织适应网络时代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途径和现代化工作的发展趋势。可是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此项工作还只是刚刚开始,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是还显得稚嫩,要想成功的话还有更加长远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束春德,朱忠德,刘述祥.网络信息的特点及开发利用[J].莱阳农学院学报,2011,01(22).

[2]万迪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季刊),2010,03(15).

[3]郑小军.网络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新思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04).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技术;构建方式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急需加快对信息化网络的构建,从而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将来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基本内涵,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构建过程进行叙述,由此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相应的有力依据。

一、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的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活动中,信息化网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是一种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信息化网络的核心目的是将职业教育学校打造并发展为数字化校园,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字网络化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最终发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作用[1]。此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更注重对教学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对校园网络的组建,从而为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计算机化、实践性较强的学习环境,由此更好地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另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其中心实质思想就是促进教育实现信息化,使得学校的发展能够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相融合,由此保障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本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

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过程

(一)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重要前提就是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其也是职业学校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硬件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基础设施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骤。一般情况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的构建需要结合本职业学校办学的特点,然后通过科学的规划、布置、实施,才能够有效地将信息化网络覆盖于整个学校,从而构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例如:网络机房、校园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等[2]。

(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是一种可以对网络教育功能的系统进行控制与操纵的设备,例如:网络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网上服务系统等,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的建设程度的高低决定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甚至代表着校园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水平的高低。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对于整体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而言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时候,需要将该环节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实施,从而为整体校园网路系统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保证信息化网络的应用水平。

(三)关于职业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

常见的职业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包括以下几种,例如:电子教案、试题库、各类素材、百科知识等,可以说,教育信息资源是保障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教育信息资源,那么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无法正常开展,由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将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本院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四)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学的建设

当职业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均建设完毕后,信息化网络教学活动才可以有效开展,其通过综合上述所有“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升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由此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有效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

(五)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整体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关系到信息化网络教学实施的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通过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由此使其具备信息化素质能力,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为全体学生提高素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4]。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的基本内涵进行叙述,并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构建而探讨相关建设步骤,例如:网络基础设施的构建、教育资源的构建、网络教学的构建等,由此确保信息化网络技术实施于整个职业教育活动中,从而为学生营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为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另外,职业信息化网络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校赢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外,笔者希望通过叙述能够为有关研究学者和教育同胞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由此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将其培养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全球IT产业发展再次提速,加之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继信息时代这一概念之后,网络时代、智能时代、数据时代等与IT和信息化相关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些新概念的出现,说明全球IT产业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2015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颁布,确定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目标,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得益于国家“互联网+”教育发展,教育部和海南省相关部门多次发文,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汇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巩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设施设备的有效应用。探索基于“班班通工程”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推行在线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通过开展中心校辐射教学点的在线课堂实验,实行主课堂与所带的教学点进行教学互动,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传输到教学点或村小,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切实提升海南省教育信息化水平。

枯燥而单一的“上课+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室里擦拭黑板激起的粉尘,课桌上堆积如山的参考资料,学生背包里塞得满满的书,许多人记忆中的这一幕幕,在一些信息化教育普及的地区已经悄然改变。当今的数字化课堂上,电子课本将教材内容以直观的视、音、图、文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利用智能软件制作生动的课件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翻看电子课本,随时、随地、随需地开展学习,还可以在网上分享学习资料和学习经验;家长也能够通过学习交流平台和师生进行互动。如今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活动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互联网+教育”真正意义上打破阶层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提升教育管理和装备维护水平,形成“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

银风创建“iEDU+”

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

海南银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磊,一直致力于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化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为了推动偏远贫困地区迈上“云计算+大数据+网端成套+移动互联”的第五代教育信息化新台阶,达到教育部“三通两平台”任务目标,邢磊带领他的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研发了“云课堂”系列软件,让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在这个平台上,零门槛、低投入地享用多种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

2014年下半年开始,邢磊开始奔走于海南全岛各地,寻求“云课堂”落地试点。虽然很多人对于他的项目都表示期待和认可,却没人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邢磊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依然开着车在全岛各地奔波。2015年1月份,邢磊在岛内奔波近1.8万公里,按环岛一圈600公里算,这个月,邢磊相当于每天都环岛一圈。有志者事竟成,最终,昌江一所学校的校长终于被他的坚持打动了,同年8月,银风科技“iEDU+”智慧教育云课堂项目在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启动,并于12月正式落地使用。

云课堂是以支撑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为核心理念,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面向家长、教师、学生用户而提出的集学习、辅导、教学、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平台。紧跟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指导方向,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转变,以互联网+理念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云课堂将在各大中小学中的推广应用更加广泛、更加灵活、更加智能,对当今教育体制改革和未来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构建创新的“PPP模式”

目前,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国内不少地方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方资源缺乏、地方债务压力过重而导致教育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足等情况,阻碍国家统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建设工作的脚步。

2016年,银风科技创新地以“PPP模式”投资建设昌江“互联网+”教育项目,推出合同教育服务,形成集投融资、设备集成、系统建设、维护、运营于一体的综合运营服务。该项目已经代表海南省进入财政部的第三批全国PPP项目的示范项目评选库,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智慧城市概念的PPP项目。

该项目通过企业投资建设模式,使政府节省大量教育投入资金,降低政府财政投入的压力,促进政府轻资产运行模式,防止地方债务扩大出现的风险。用户只需支付极低的服务费即可享受项目提供的所有硬件设备、备课资源、应用软件所带来的增值服务,无需提高家长现有通信资费,相关设备等可通过购买服务免费获取,同时通过享有一定的政府资金补贴,减少家庭在购买教辅材、课外读物和家教方面的开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均衡教育的机会。

随着“互联网+”教育PPP项目的落地与推进,银风科技成功转型为“互联网+”教育综合运营商,为学校提供搭建“云课堂”应用系统,及电子书包系统、改建学校基础网络、铺设无线校园网络、配备学生平板电脑、组织人员培训、项目运营维保等服务,为教师提供备授课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在线作业与试卷批改、学科教研与家校互动等服务;为学生提供同步导学、互动课堂、课外拓展、网上作业与考试、在线答疑等服务;为家长提供家长学堂、家校互动、教育社区等综合性信息化服务。

银风科技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校园基础网络薄弱、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后、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教师备授课方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家长、学生、教师、学校之前的随时互动,构建闭环式信息交流管控体系。紧扣第一课堂,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备授课与教学能力,拓展学生学习资源获取渠道,丰富学生课前课后辅导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智慧云课堂 促进教育扶贫

2016年8月起,银风科技着力于海南昌江县互联网教育建设。提升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家目标要求。建设云计算中心、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电子书包、录播教室、无线校园、教育专网等,建设完成后将惠及全县8个乡镇、68所公办中小学校、3万余名中小学生、3000多名教师,达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中的“三通两平台”的要求,构建昌江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和教育公平化。

网络联通后,根据昌江县边远农村较多、教学点分散等自身特点,计划在部分优质资源学校建设录播教室,并依托这些录播系统提供名师同步课堂,建立名校、城区学校、中心校与教学点、薄弱校的一对一扶持活动,实行“点对点”远程互动教学。通过电子屏幕,在录播室与教学点的学生之间实现同上一堂课,教学点的小朋友能和录播室的孩子一起听课、学习、互动,共享优质师资资源,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师备课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银风科技积极响应“发展教育、引进人才、精准扶贫”的号召,向海南陵水大里希望小学捐赠“云课堂”项目,用于援建陵水大里希望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新课堂,支援贫困山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十年磨一剑 今朝等风来

经过十年的发展,依靠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市场动向的深刻领悟,银风科技以智慧教育信息化产品服务为核心,为“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并努力成为中国智慧教育领域重要参与者。银风科技始终坚持“创新进取、务实高效、坦诚沟通、恪守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振兴国产软件产业为己任,与社会各界共同发展。

篇10

今天我想讲两个方面。第一是关于我们在学校转型方面的一些思考。“互联网+”这个词非常热,作为教育来讲也不能置之度外。可以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必须重新审视学校各方面的要素,因为互联网本身具有3个特点。第一,开放性。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第二,互联网是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即师生和生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第三,互联网是一个协作共享的平台。互联网中信息的传播是非竞争性的,而且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它的传播使用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就提升了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可能性。

“互联网+教育”的这种开放性、分布式和协作共享的特点,构成了一种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也为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和支撑。随着移动互联和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我认为,“互联网+”这个概念必将会驱动教育发生很大的变革,自然也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基于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学校的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从原来的以课本为中心的学习内容、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导向,逐步向6个方面转型。

第一,学习的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教室,学生在教室里才叫上课。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结构,使得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从集中式的学习到分散式的学习、从定点学习到移动泛在的学习、从在线学习到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相结合、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对接等。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社会将成为一种无边界、开放的学习环境。

第二,学习的内容逐步从分科走向综合。高度分化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所以学习本身也将在这种情况下失去鲜活的乐趣。随着教学素材的多元化、资源的全球化,学习内容也必然存在多样化。因此,当前的学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材本身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学生的学习从以分科为主要特点,逐步走向跨学科的、主题式的学习。

第三,学校的转型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变成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传统的学校教师支持权威,是课堂的主角。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便捷,师生所获得的信息更为对称,教师再也不能仅仅成为讲台上的智者,因为单纯的讲授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需求。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学生可以学习到他们想学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家长已然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因此,教师的教学由个体方式逐步转变成团队模式,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继承者和统筹者,也必将会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

第四,学校的转型体现在教学方式上,从传统的标准化的培养逐步转化为个性化的培育,因为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化时代是规模化的生产,学校教学随之也呈现出一种班级式、标准化的特点。但是,随着服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个性化教育的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找到他的天赋、挖掘他的潜力,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第五,教育科研也会发生转向,从经验型的科研逐步转向实证跟踪式的科研。传统的科研主要为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演绎,缺少更多数据的支撑和实证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教育科研上可以更多地采集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开展相关培训。

第六,教学评价从单纯的分数排位逐步转变为考查综合素质的大数据分析。我们以前的评价确切地讲是一种评估,仅仅作为一种测评的工具。对于现代学校,评估很重要,而在评估中加上对受评者的激励更有价值。因此,我们更愿意倡导以评价为导向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他们的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修养、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合作等。这就需要不断地采集各方面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然后进行能力图谱的绘制,使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这样的评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有个性地成长。

在信息化背景下,我认为,有三个观点非常重要。一是判断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当前,我们不缺乏信息,更缺乏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到属于他的、为他所用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具有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本领,这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二是学习氛围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氛围决定了学生将获得怎样的成长氛围和前进氛围。因此,教育评价应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找到学生的长处,激励其自信地成长。三是学生学习的胜任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胜任能力的建立,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知道自己的优势、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等。这离不开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均等发展的结构,这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第二部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实例。我们一直在讨论一些问题,即市政府、区政府、学校三个层面在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学校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而我们到底是建立一个标准,还是建立一个平台?是建立一个社区,还是推出一个信息化的参照?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将可能使得我们教育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缺少框架,降低信息化的组建成效。

作为市一级层面的政府,我们觉得在推进学校转型过程中加强开放的环境建设,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搭建好无障碍、立体化的信息交互流通的机制,让信息数据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创建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二是如何将现有的师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融入教育教学主战场,倒逼我们教育教学的变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从具体的工作措施上来说,我们将从4个方面推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建设开放的环境方面的工作。

第一,硬件环境,即构建更加开放的、无边界的学习环境。近年来,上海大力优化基础教育信息化功能,已建成主干带宽达100G的教育城域网,万兆连接所有区县,覆盖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市、区、校三级同时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各区县建立了特色的教育资源中心。市政府加大上海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力度,对基础教育学校实现高速网络覆盖,教室实现多媒体化。上海不少学校正是通过信息化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学校的转型。

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施、设备的标准建设,让所有学校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为每位教师配备移动办公设备,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同时依托“一网三中心”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环境。通过上海城域网,建设实现全市教育单位的高速互联互通;通过市、区、校三级教育的数据中心建设,整合、打通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数据;通过上海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融合、共享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上海教育认证中心建设,实现教育对象全周期一体化的认证信息管理。

到2017年,我们要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技术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所以,我觉得市级政府首先要打造适应今后教育发展的信息化教育环境,这也是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第二,推进课程建设,重点在于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近年来,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学习型社会,由优秀的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力制作重组的课程资源,要在全市落实。同时,我们还将建设EIS数字化实验系统,使理科实验更动态、更便捷、更深入,使基础教育实现从验证性到探究性的转变。实现社会场馆的一卡通,推进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图书馆借阅和体验性学生活动的深入开展,完成1500多所中小学教材的数字化工作。

我们将以教材的电子化为基础,在优质资源汇集与教师备课和教研、学生学习之间建立一体化的支撑和服务。首先,要引导教师参与资源创新。教师不仅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是教育资源的创新和开发者、产销一体者。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并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围绕资源的应用参与教学科研,支撑各级各类教师在线共享;提供学习空间,支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讨论。同时,我们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和学习,形成向教师和学生智能推送资源和服务的机制。

第三,在教育方式变革上,我们近年来围绕教学创新,推进区县和学校深度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教育方式的变革,推进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的、便捷的、高效的、个性化的学习。

第四,评价。近些年,上海的一些区县、学校积极探索学生成长的评价管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上海市普通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全市层面进行统一的规划、标准的设计,统筹各方面的资源,采集来自各方面的数据,使得综合素质评价更为公开、公平、公正。

此外,上海推出了以绿色评价为基础的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监测评估的建设,保障基本教育质量,同时引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服务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利用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学习能力倾向的分析,更好地评价和发现学生的天赋,从而让学生更加科学地选择专业,规划人生。推进学校和区县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体系等能力的建设。此外,我们将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