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酒文化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与酒文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与酒文化现状

篇1

摘 要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经历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和制约着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在当今国际文化大融合,国内“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大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而且还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作为武术人,对推进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形式的发展和国际化传播,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 休闲体育 武术文化 研究现状

休闲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体育也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被更多的人接受,休闲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中介,它将以各种形式、方法和手段满足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涵着诸多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民俗学、艺术、宗教等文化内容。在今天国际文化大融合,国内“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大时代背景下。将武术文化的推广放到休闲体育的大环境下,不仅丰富了休闲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更是为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促进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针对其所蕴涵的哲理和功能,有关人士从休闲的视角出发,从深挖武术文化底蕴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

在对武术文化大众化传播的研究中,专家从武术文化内涵、传播方式、传播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高雪梅在《浅谈武术文化传播方式与传播特征》中通过人际传播、媒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化传播等方面阐述了武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当然也有人对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冲突和共融做了有关的探索并着重对武术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出现的问题做了分析。在武术大众化发展和推进的研究中周玉芳等人曾在《武术大众化与全民健身的推进》中提出将武术作为全民健身首推的健身项目[1]。

现代社会谈到时尚,人们往往将时尚与美的事物相联系到一起。在一些时代,正是因为武术蕴涵美使得武术成为当时一种时尚运动形式。专家邱丕相在《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性》指出武术套路的美是一种距离美,是经过创造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美。俗话说艺术是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武术套路的艺术美的表现来挖掘武术时尚美将会是将武术与时尚相集合,来发展武术的好的手段。

定茜在《浅析中华武术文化的美学特征》中指出,武术美的本质是人的力量在武术运动领域中规律性与统一性的感官显现,反映的是人与武术运动的审美关系[2]。

专家郭志禹的《武术形神论》对武术的形与神的高度统一和谐做出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武术形体应具备:五体匀称、形健质善、心动形随意领先、眼随多精神、神为精魄风格鲜[3]。

养生作为武术文化的一部分,武术的养生价值已经成为学者越来越关注的研究对象,许多武术养生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著名武术文化学者邱丕相在《太极拳修身养性价值论》一文中,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探索并得出:太极拳对人的修心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包括:1.陶冶人的和谐观念。2.培养人的最佳情感。3.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4.尚直觉,体悟拳理与人生[4]。俞金英对道家养生文化出发寻求现代人追寻的健康理念。

阳媛媛在《休闲视域下我国民间武术文化价值的开发》中谈到。即便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虽然在民间以武术技击性能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生态”已经逐渐淡出,但其积淀下来的健身、修心、养性等文化属性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休闲文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越来越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认可[5]。

尹碧昌在《文化政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研究》中认为,中国武术文化发展不应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体系,要与国家宏观文化政策衔接,与社会主流文化同步,应在政府主导下培育有文化独立品格的武术特质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

张峰在《武术本质的文化审视》中认为:1.武术是“文化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实质上是带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运动。2.武术文化是“习武人”对武术中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进行的“人化”,是“习武人”的一种存在方式。3.武术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自律理论”,武术文化的研究应以寻找武术自身的“原点”为出发点,使武术成为“物理实在”意义上的工具,使得民族文化的弘扬有了“物”的依托,不再是一种口号般的宣扬。

刘硕,韦蕾在《从武术的健身功能谈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中总结出,武术从生理角度出发能够全面锻炼人的生理机能、武术健身理念的形式多种对样、武术动静结合、延年益寿。同时指出武术在国家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推广措施。

综上所述,在对武术文化传播的研究中较多的集中在针对武术文化的价值、功能等方面,而对于革新目前的武术市场,创新武术休闲市场还没有达到一种乐观的格局。而休闲体育学科在我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该学科相结合无疑是的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休闲体育的研究意义就是推动武术文化大众化普及。应该鼓励有关人士在研究武术休闲市场领域施展才能、大胆创新。通过多种发展渠道分析武术在发展推广中的主要市场竞争力,研究武术的资本、文化精神和政府介入在构建市场竞争力中的作用,以期待武术的发展达到和谐完美的市场再造。

参考文献:

[1] 周玉芳,王长琦.武术大众化与全民健身的推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2] 定茜.浅析中华武术文化的美学特征[J].体育世界・学术.2010.5.

[3] 郭志禹.武术形神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3.

篇2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网球文化;发展趋势

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

一、网球文化的概念

网球文化是人们通过从事网球活动所形成的网球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财富总称。根据文化哲学的区分,网球文化结构区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网球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

网球文化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有形的、可见的物质产品,网球的这一面是在不断变化中逐渐完善、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它日臻完美、功能越来越丰富、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在变革中不断提升;它的另一面则是无形的各种价值的总和,这一切最终体现为网球文化。

二、网球文化的演进过程

网球文化是伴随着网球游戏的创立而产生的,也伴随这项游戏的升华而完善发展形成的文化体系。最初在法国宫廷产生,带有一种宫廷气息的纯娱乐健身性的象形文化。随着现代网球运动的传播、推广、充实、完善,分阶段地逐步形成组合性的现代网球文化的当代体系。以1912年国际网球联合会创立于巴黎为标志,世界各国网球赛事频繁展开,表现为以竞技性为本体特征的跨国网球文化初步形成,规则与竞赛制度文化建立并走上国际化轨道。随着这种文化性(文化、知识、智慧、科技、人文、修养、素质、道德品位、制度创新)的不断发展、演进,世界性网球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物质与精神的社会价值观加速提升,使网球文化成为一种艺术化、国际化、产业化、人文化多元素交融下的高水平竞技文化(表1)。

三、现代网球文化的维度特征

从网球运动的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界认为文化大致包含三个层面:器物、制度和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网球文化分析得更细致一些,分为七个维度:器物、规则、技术、风俗(风格)、战术、理念和语言。各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始终处于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表2)。

四、网球文化的发展趋势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中国网球运动文化的主体形式是外来传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网球文化的发展也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网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种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网球信息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网球文化形式内容将更丰富多彩,在网球运动面向全球各地域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网球运动进一步成为跨国的运动,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中得到提高。

2.网球制度文化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网球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它们数十年来保持着大师级人才辈出的局面,其成功要诀主要得益于稳定而优化的制度环境,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内容与规律,制订中国网球文化的法则和法规制度,加快职业化的进程,提高举办网球一级赛事的水平,完善网球俱乐部制度等,让网球运动的开展更加规范,更加普及。

3.网球人本文化的发展趋势

网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系统文化。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只有开放并不断产生对外交流的系统才可能促进自身系统的完善和增长。本土网球文化和通过网球全球化发展而遭遇到的非本土体育文化的交流形成体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正是在体育文化互动过程中才可能充分表现本土体育自身的文化特性,求得相互认同。

4.网球器物文化的发展趋势

网球器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运用物质手段调节网球文化的发展,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球器物的发展也会呈现多元系列、多样化产品,这样必然会带来网球器物的革新,进而会对网球制度、信息、人本等文化有所影响。

总之,网球文化的发展是多维度的,每个维度都需要与世界体育体制和世界体育发展趋势接轨。从器物到人本,从观念到制度,本土网球文化与非本土网球文化的碰撞才会产生出本土网球文化的新形式,从而在体育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网球文化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芳,雷少华.对网球运动的社会文化审视[J].体育与科学,2005,(2):71-73.

[2] 朱征宇,陈德志.珠江三角洲地区“网球热”的文化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32-34.

[3] 薛岚,董大肆.论球类运动的文化属性[J].体育与科学,2006,(12):19-21.

[4] 梁高亮,刘轶.关于中国网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14-117.

篇3

论文关键词:酒店;文化建设;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人们满足了对物质需求之后,便逐步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一点在各个方面凸显。酒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它的品调高雅,个性突出,文化氛围浓,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因此酒店文化建设是现代酒店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一、酒店文化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店的文化则是酒店的经营理念、酒店精神以及酒店全体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它渗透在酒店经营整个过程中,是酒店的灵魂。酒店的价值所在就是酒店全体员工提供的服务。而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决不仅仅是靠提高科技含量、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所能达到的。它通过利用酒店文化的微妙性来管理员工,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素质,才是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增强酒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酒店文化的基础建设

酒店的物质文化是酒店的基础建设。它包含酒店的硬件定位,也就是酒店的硬件设施它包含两个方面:1、要给顾客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它包含酒店的地理位置,周边设施及道路交通情况,酒店内部布局环境如灯光,格栅等等;2、给员工一个什么样的后勤保障,其中也包含了给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及奖惩制度等。它也包含了对员工物质教育,以及员工的物质观等。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之天性,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这是物质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影响员工与酒店关系的最重要的环节。

(二)酒店的精神文化建设

酒店的精神文化建设核心是在充分汲取和借鉴中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在酒店建立起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营造一个宜人的特色文化氛围,并运用有效的经营管理,达到培养高素质员工,实现高质量服务之目的。从我国的酒店精神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低层次,“酒店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酒店精神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大多是传统文化在酒店中的缩影或变形。目前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是比较低的,我国多数酒店服务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故而,酒店文化的建设需要酒店全体员工的努力,并且员工本身综合素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在这种酒店文化里,管理人员是环境的创造者,是维护者和保养者。 现代酒店企业个管理层,应该认识到:成功之道不是理论计划而是人,衡量一个主管的才能应该看他是否能最有效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作为主管最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带动团队,适当激励和尊重员工成就,同时营造好的环境来为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技能服务,这才是员工满意的精神文化境界。酒店的精神文化可以是一个口号,但不是一个只长在口,不长在心的口号,不是没有内涵缺乏实质内核的口号,因此,确立以关爱员工为前提下的员工满意为主导的企业精神文化,必须在酒店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必须在酒店员工行为活动中得到反映;在协调酒店内部人际关系上,应成为一条原则;在无论何时何地的工作状态上必须得到认可;在服务态度上应有此境界。使满意的员工持续塑造满意的酒店,满意的酒店成就满意的员工,酒店与员工良好互动,共同发展。

(三)品牌文化建设

品牌文化发展战略指创造良好的酒店形象,提高酒店的知名度。良好的酒店形象,较高的酒店知名度不是随意就能够得来的,是酒店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而形成的。它是酒店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酒店建立竞争优势和未来盈利的基础,拥有一个强势品牌是酒店竞争力的源泉,它可以为酒店创造长期优良的经营业绩;品牌具有提升酒店价值的作用,品牌特色越鲜明,就越容易获得顾客的认知,越能增强顾客的购买信心和顾客忠诚度。一个好品牌是提升酒店竞争力最为有利的武器。

二、酒店的文化与其竞争力

酒店竞争力,指的是酒店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利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酒店的当前经营业绩,还表现在酒店的持续发展能力。酒店竞争力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外部的“卓越”,更多的是一种内部支撑外部卓越的能力。酒店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和精神底蕴。健康、优秀的酒店文化才是形成酒店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篇4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向文化需求转变,那么文化消费日益成为大众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文化产业的终端并起到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文化消费,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精神文化产品或服务方面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上。目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文化消费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具有时尚化、高科技化、大众化等特征。此外,由于文化消费以物质消费为基础,因此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富裕程度,可见文化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反映出一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

二、文化消费的意义

(一)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文化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可作为衡量一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为根据马斯诺“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们总是在温饱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需求,比如文化需求。此外,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又是评价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程度、社会文化环境和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而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又能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变化。可见,文化消费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因为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

(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进行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素质。此外,人们在文化消费数量、质量和能力上的差异性,能把人、群体与组织严格区分开来,同时也是评价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而培养良好素质,不仅需要实践锻炼,还要通过学习教育。其实学习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消费的过程。因此,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通过不断鼓励文化消费来完成。

(三)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生产决定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对文化生产又具有反作用,可见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此外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由于自身精神文化需要,会产生继续消费的意愿,同时也会对现有的文化消费项目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以促进文化创新。

三、我国文化消费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消费每年大都保持在20%以上增长速度,2010年已达到1万亿元左右。从消费结构来看,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人均食品支出比重可达35.7%,而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仅为12.1%。从增长速度来看,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05年增长169.6%,而文化消费支出仅比2005年增长127.4%,可见我国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文化消费潜力不足。

此外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民营剧团进入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各种文化旅游、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新型文化消费方式得到长足发展……,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数量及质量必将日益提升。

最后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决定,这将促使我国政策向文化产业倾斜,以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四、我国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消费总量较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比偏低

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44%时,居民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总量应该达到10900亿元。然而拿2010年数据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已达8000亿元,但遵循西方国家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计算,增加值应在5万亿元左右,可见文化产业产值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低,与我国人均GDP水平不匹配。

(二)消费格局不平衡

从文化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居民消费书籍报刊的比例为16.03%,文娱消费中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61.73%,而农村居民消费书籍报刊的比例仅为3.72%,其他都用于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消费。此外,从文化消费热点看,人们大都热衷于休闲消遣性、娱乐性方面等消费。

(三)文化消费服务体系不完善

文化消费贯穿于整个文化产业之中。然而,由于目前文化市场规模偏小,无法形成完善统一的畅通渠道,导致我国文化产品制作成本较高,从而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

(四)文化产品供给不丰富

文化消费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文化市场的产品供给。增加文化产品供给将有效地促进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然而由于我国文化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品制作水平低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而限制了我国文化消费的发展。

五、发展我国文化消费的对策研究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引导人们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文化消费观念体系。建立积极、健康、向上,并适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民参加社会文化实践,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强化对文化消费的经济调控

加强文化消费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控力度。主要表现在加强文化产品供给、重新定位消费主体、优化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同时还应积极鼓励高层次、高质量知识文化产品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而限制低俗、劣质的文化产品的进口规模与市场份额,形成本国文化消费为主、有益外来文化消费为辅的文化消费结构。

(三)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建设

文化消费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规范,因此要加强文化消费建设就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及法律法规建设工作,防止部分文化企业误导消费者,忽视消费者需要,损害消费者礼仪,防止价格失衡和消费者私人信息外露,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长寿,张学敏.促进文化消费、提升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J].经济论丛,2011(08).

[2]房宏婷. 论我国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0).

篇5

【关键词】 公共交通 线路规划 城镇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具备相对比较成熟的公交规划体系,但对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相比,天津市公交整体建设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环城四区及各县区中,公共交通甚至处于起步阶段。提高镇区公交运营覆盖率,填补公交空白,改善城镇及新建小区居民出行、调整规划站点、构建科学合理而人性化的公交网络,将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居住品质、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提升作用。

津南区是天津市四个环城区之一,位于中心城区、滨海核心区和大港区之间的几何中心,是天津城市“双城双港,相向拓展”发展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津南区公交规划为例,以解决现状问题为导向,阐述了在公交线路布局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研究。

1 公交现状及症结分析

津南区内现状运营的公共交通线路共36条,其中19条为中心城区线路,对区内群众服务能力较弱,17条为区域线路,承担区内主要公交客运流量。近年来,公共交通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与城市建设的步伐相比,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公交优势地位不显著,公交出行率较低。

(2)站点设施缺失严重,少数线路无站点设置,招手即停、乱停乱靠既容易埋下交通安全隐患,也有损市容市貌。

(3)大部分线路采用人工售票、分段计费方式,容易造成收费标准混乱,在售票员与乘客之间产生纠纷,影响公交的正常运营。

2 公交线路规划关键问题研究

2.1 覆盖性

2.1.1 空间覆盖

公交线网规划不仅要满足公交线网指标,还要充分考虑公交线路沿线受益人群最大化,使公交线路尽可能的靠近居民区、学校及大型客流集散点。一般来说,居民出发点与公交站台的步行距离越近,乘坐公交就越方便,公交出行分担率相对高;反之,公交出行分担率下降。据统计,95%的乘客认为最大的步行时间在15min以内,步行距离在900m以内。

2.1.2 时间覆盖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交通越来越紧密,乡镇居民往返于中心城区的频率越来愈高,工作、生活两城落户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城区公交运营时间较长,末班车时间一般在晚九点至十点,而乡镇公交末班车基本在晚七点左右,这就给很多商业型、娱乐性客流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故乡镇公交规划不仅要考虑线路长度延伸,还应考虑在时间上与城区相关线路的衔接。

2.2 线路限制性条件

2.2.1 路段条件

道路网是公交线路运行的载体,公交线路布设应尽量避免在道路条件差的道路上布线,例如路面过窄、路面质量较差或者交通事故多发的路段,确保公交线路的正常运营及乘客乘车的舒适性。

2.2.2 通行条件

在道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还应考虑公交线路布设路段的交通运行状况,例如对于途径集贸批发市场、学校等的道路,应进行现场踏勘,调查是否具备公交通行的条件。若公交车辆难以通行或者会造成长时间延误,则应选择相邻道路布设,避免交通阻塞。若必须经过该路段,则需对堵塞路段进行清理或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

2.3 公交场站设施设置

城市公共交通场站中,停靠站与乘客关系最为紧密,其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公交的服务水平。公交停靠站的设置形式与时机应慎重考虑,过早建设可能会出现设置停靠站的地方“荒无人烟”的现象,后期建设又会造成道路资源的浪费。公交停靠站存在的价值是方便交通参与者,它的设置不应该只考虑“有没有”的问题,应更注重“好不好用”的问题。

3 政策措施保障

3.1 坚持公交优先的路权分配原则

公交大客车的道路利用率是自行车的4倍,是小汽车的10多倍。小汽车人均占用停车面积相当于公共交通的16.6倍,在城市道路与停车场面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公交车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使用效率。目前,津南区私营出租车规模日渐扩大,加上具备低价优势的出租摩的受到了低收入人群的青睐,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乱停乱靠现象随处可见,充裕的道路资源被侵占严重,交通拥堵时有发生。私营出租车为便于搭载乘客,将车停放在公交站牌前,阻碍了乘客的视线,迫使乘客站在行车道旁等待上车,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

3.2 合理的票价制度

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公交票价制定过程中,需要从出行者出行距离、出行成本、公共客运企业的运输成本、客流、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等进行综合考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城乡公交票价模式有一票制、递增式、累进式和分段式递增票价四种模式。

津南区公交线路分为两种,一种是连接中心城区或者滨海新区线路,出行距离较长,宜采用分段式递增票价;另外一种是服务于区内的公交线路,以中短距离出行为主,建议采用一票制票价,票价以1~2元标准为宜,并适当实施老年人优惠政策,提高公交的公众吸引力。

4 结语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要通过有效的保障体系来实现。公交优先发展是一项长足的事业,公交规划为公交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公交规划的效果要得以实现还必须经过各方面长期努力积累。

参考文献:

[1]许庚,李兆海,白翰,等.中小城市常规公交线网布设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1,(27):310,328.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现状

文化理念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的质量关乎公司的利益。因此,研究文化产业的创富情况与发展质量很有必要,可以直接反映出公司的盈余状况,将创意转变为创富,追求更高的文化产业经济利益。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当前学术界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但权威定义包括如下两方面:

(1)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 K.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指的是“在GAAP所允许情况下,灵活利用各种会计政策,促进经营者经济利益、企业总价值的最大化的行为”。

(2)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 Schippe认为盈余管理上指“公司管理层借助于蓄意管理报表对外报告这一方式,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的最大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

根据这两种定义方式可知:首先,盈余管理主体通常为企业高管人员;其次,盈余管理客体所面向的是企业审定之后的利润总额;再次,盈余管理手段丰富,可采取会计手段,也可采取非会计手段;此外,盈余管理旨在实现个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大力扶持,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之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前景乐观,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面,仍存在极大地可能性。

(一)为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而开展盈余管理

就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势必需要在客户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对于客户而言,考评该公司优劣,无疑看其经营状况,如此种种均体现在报表中。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势必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很多上市公司业绩并不理想,因而需要粉饰报表,利用盈余管理树立其良好的形象。

(二)为实现融资而开展盈余管理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势必需要进入资本市场,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并非易事,上市公司对于财务数据、报表的审计要求极高,特别是对于营业收入、利润等的要求,因此,为了提升知名度,获得足够的融资,促进企业发展,势必需要对报表加以粉饰,实现指标要求,取得足够的收益。

(三)片面追求业绩而开展盈余管理

就管理层而言,其薪金约20%都同业绩考核挂钩,加之公司也会为管理层设定相应的指标上限,如果管理层达到,将会获取更丰厚的物质奖励,如此将会极大地刺激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导致管理层为提升自我报酬而加强盈余管理。

(四)利用营业外收入开展盈余管理

文化产业起步晚,因而很多上市公司业绩并不理想,存在大量债务,但为了实现发展,其不会将不良信息显示在报表上,因而更倾向于采用“营业外收入”科目,实现盈余管理。

(五)利用关联方交易实现盈余管理

关联方交易是一种十分独特的交易方式。就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较独立交易而言,关联方交易的信息、监督、管理成本小,交易成本少,因而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法律视角而言,关联方交易法律上平等,但实质不平等,存在滥用对公司控制权之嫌,交易活动违背等价有偿原则,危害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由于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因而关联方很多,为此,关联方交易也成为其开展盈余管理的基本手段。

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一)利用博弈论,加强盈余管理治理

在盈余管理治理中借鉴博弈论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企业会计法准则和相关法律的规定是一种协议,这种协议是在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高级治理层之间达成的。在实际状况下,为了追求各自的最大化利益,国家有关部门与企业会做出有悖于协议的行为和动机。会计准则原本是基于大众的利益角度制定的,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人民大众的利益,企业应当遵守协议的规定, 即使会损失一定的利益。双方都不会去破坏约定的协议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因此,加强盈余管理的关键在于防范,只有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博弈论思想,透彻领悟其中的核心理念。

(二)从监管角度,加强盈余管理治理

对于盈余管理而言,必须注重加强监管力度。具体而言,应包括如下方面:政府、社会、内部监管。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上市公司贷款、股票发行报告的审批,特别要加强事前监督,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样等方法对其进行公开会计报告审计、监察;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监督,明确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满足形式方面的独立性,使其都能实现实质上的独立,通过会计师审计保障上市公司不存在重大错报、虚假等不良行为,保障其财务数据的可靠性;此外,企业内部应加强监督,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五大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加强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沟通、职责分离。

(三)构建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

就上市企业而言,其业绩计量指标包括财务、非财务两大类指标。前者包括基于盈利、基于剩余收益、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计量方法。其中,基于剩余收益的计量方法考虑到了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同股东财富增加目标的一致性,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计量方法不单纯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还属于一种十分全面的财务管理与激励框架。对于非财务计量而言,包括市场占有率、质量与服务、生产力、创新、员工培训等,这种计量手段更直接,具有长期性。就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必须从盈余管理防范、治理角度出发,选择科学的计量方式,同时兼顾业绩的合理衡量,这是最为关键的。

盈余管理行为是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共性问题,普遍存在的多样化管理措施,明确化管理动机,复杂化管理手段。虽然新的会计准则抑制了一部分盈余管理行为的进行,但在文化产业上司公司中这种抑制现象并不明显。我国当前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针对上述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理,进而达到最终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高校大学生文化的文化生活,同时,不同的体育竞赛活动,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高校的体育竞赛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体育竞赛活动的稳步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内涵能够通过体育竞赛充分展示出来。

1 高校文化建设与体育竞赛的互动研究

1.1 高校竞赛活动的现状研究

运动竞技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同时各项技术规则也已经十分成熟,并且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竞赛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校园内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还有体育标志性建筑等实物的建设,可以彰显学校的文化内涵。然而在校园体育竞技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调查显示高校年度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率小于0.5%,多数学校体育经费在1~3万元。部分高校真正用于体育竞赛的经费少之又少。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比赛经费预算,每逢大型体育竞赛,例如,4年一次的省大学生运动会,比赛费用只能单独计算。

在开展规模和频率方面,我国高校体育竞赛也存在一些问题,体育竞赛活动的优点是项目较多、时间短,统一安排、便于管理;不足之处在于竞赛活动的跨度较大,通常是几年举办一次,竞赛次数少,周期较长。因此导致教练员、运动员参加竞赛活动的次数较少,使教练和学生没有足够时间锻炼,无法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近年来许多高校也陆续建了现代化的体育场,基本上每一所大学都能够有自己的体育馆或体育场,用来举办校内体育赛事,或者承接一些校外的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是以育人为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体育场馆的建立,为高校体育竞技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便利的条件。从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2 高校文化发展现状研究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文化能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通过无声的方式去感悟学生,使学生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些学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普遍存在着启迪较少、娱乐较多的的现象,这样使文化交流不够充分。一些校园与社会存在隔阂,还有一些学校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认为除了学习之外的娱乐活动不重要,这样导致了许多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甚至产生对娱乐活动的抵触情绪,这样对学生的性格和爱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加复杂的要求,校园文化应该符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将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区别开来,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无意之中将社会和校园的文化混在一起,它没有充分凸显出学校的哲学信念和目标要求,丢失自己固有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独特魅力。

2 高校体育竞赛和文化建设之间的作用

2.1 体育竞赛对物质文化的作用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部的表现层面,其大多是以文化实物的形态表现出来,它与精神文化不同,具有直观、显性的特点,非常容易被公众借鉴和发掘。高校体育竞赛活动需要良好的环境、还有训练硬件设备,这些实物都属于体育物质文化,体现着高校对于体育发展的重视,同时,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体育竞赛能够促进高校物质文化的发展。这些物质会反应出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体育竞赛物质文化的重视力度。

2.2 高校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竞赛活动的影响

高校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是通过语言、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影响、渗透和陶冶的作用。绝大多数高校都拥有体现自身特色的运动场、体育馆等体育竞赛活动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在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时候,校园文化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体育馆的外部形状、内部构造,都体现着高校的文化内涵。校园体育竞赛和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 校园文化与体育竞赛之间的互动

体育竞赛的发展水平与竞技状态,本身就体现着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与文化气息。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高校定期举办体育竞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对于形成积极奋进、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8

关键词:花卉;花卉产业物流;鲜切花

一、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在近代,我国花卉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在前五年,花卉没有形成一定的“商品”量,在种植业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进入“七五”,我国花卉业开始迅速恢复和发展,经历了1986~1990年的恢复发展阶段、1991~1995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1996年以来的巩固和提高阶段。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花卉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花卉生产初具规模,为现代花卉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据统计,2005年我国花卉生产面积为81万公顷,花卉销售额为503亿元,出口创汇15426万美元。全国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64908家,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8334家,从业人员440.11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2万人。花卉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对花卉的需求和消费量逐渐增加。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各类花卉市场也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到2005年,全国共建成花卉市场2586个,成为花木的主要集散地,形成了专业化的流通网络。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包装、保鲜和冷链技术的应用,花卉交易基本不受地域限制,全国花卉大市场大流通正在逐步形成。

二、我国花卉物流现状分析

物流环节是花卉流通中最关键的方面,贯穿于花卉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整个产业链。花卉产业物流是指花卉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实体和信息流动过程,它包括花卉产品生产、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我国花卉物流的运作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花卉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花卉物流已初步形成体系,共有花卉物流企业近七千家,形成物流设施提供企业、生产销售企业及外资企业共同参与的花卉物流格局。云南、山东等省份是我国花卉的主要生产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含东北)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形成了花卉产品的主要销售和运输市场,日本、新加坡、俄罗斯及中亚地区是我国花卉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航空、铁路和公路三大运输方式形成了我国花卉产品的运输网络。

(二)国内物流网络不断完善

华北地区主要围绕北京及其周边城市以及东北方向发运货物,发往北京的货物大约有50%是中转发往其他城市。华东地区主要围绕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发运货物,这一区域大部分花卉运输是采取直飞方式。华南地区主要围绕广州、福州、厦门、南宁、深圳等城市发运货物,其中广州是货量最多的城市,但事实上发往广州和深圳两地的花卉,60%以上是再通过陆路口岸转口至香港。

(三)国际物流潜力巨大

我国花卉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年升高,随着我国花卉品质的不断提升和物流业的发展,今后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鲜花量将加大;在航班增加、运力充足等条件下,新加坡和吉隆坡市场有望成为我国花卉产品在国外的一个销售中心;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的气候正好与处于北半球的中国云南相反,开拓澳洲市场可以缓解夏季云花低迷的局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东欧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市场,对花卉产品的需求量较大,随着内陆港口的逐步开放以及物流运输的多样化,我国花卉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四)花卉物流质量逐渐提高

目前,花卉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市场,生产者、贸易商、物流企业和航空公司都参与到了花卉物流大军中,各环节上都有不同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较几年前都有了很大提高,基本能满足不同客户各方面的要求。

三、我国花卉物流发展的问题

(一)物流技术落后,鲜切花缺乏全程冷链运输

鲜切花品质50%取决于种植,50%来自采后处理和冷链运输。全程冷链运输,包括从产地的采后冷藏、短途低温保温、长途可冷藏运输、抵达市场后的短途保温运输和终端消费地批发市场的冷藏。我国花卉产品的采后处理水平参差不齐,而运输环节往往又存在设备投入不够,多个部门运输协调配合能力差的因素,较难实现全程冷链运输。只有个别企业的个别时段和运程上,能够进行冷藏运输或低温保温运输,而且报关、报检及在机场待运的四五个小时中,却很少进行冷藏和保温,加之运输过程中的多点往返和多次搬运装卸,往往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二)包装水平低下,严重影响花卉产品的品质

用低档装备包装高等鲜花以及“挤压式”的包装现象较为普遍,花卉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挤压式”的鲜花包装,每件货可省去几十元的运输成本(箱子购置成本、到目标市场的短途运费等),但鲜花到达客户手中时品质已严重下降,鲜花损耗率高达20%以上。

(三)货代公司小而散,缺乏专业的花卉物流公司参与

花卉产品的货代公司小而散,以云南为例,仅航空货运公司就达40家左右,由于航空货代公司多而杂,实力不均衡,争抢客户、经济纠纷等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从事花卉物流服务的公司以运输企业为主,因而只能提供单一的物流运输服务,缺乏能够提供保鲜、冷藏、分类、包装、运输、配送等一条龙的综合性全程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无论是花卉的种植者还是批发商,更看重低价的运输,很少考虑花卉的保鲜和保质。

(四)花卉产品价值低,加大了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花卉产品的售价迅速下降,利润降低,运输成本在花卉总成本中的比例增大。例如,云南到达北京、上海等地的航空运价,已降至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但在国内部分地区如昆明至乌鲁木齐、长春等城市以及昆明至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运价依旧居高不下,阻碍了花卉产品的外销。

(五)物流成本高,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因出口量少,附加值低,花卉物流处于弱势地位,目前我国出口至世界各地的花卉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例如,出口荷兰的鲜花每公斤空运价格至少需要24元,加上购花成本,出口到荷兰的百合总成本至少每支10.6元,而荷兰本地生产的同等质量百合售价折合人民币每支仅五六元。国际航空运费偏高使我国花卉外运出口运输成本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减弱。

四、我国花卉物流发展思路的建议

(一)扶植专业的花卉物流企业,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我国当前从事花卉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由搬家公司和运输公司组成,物流技术滞后,保鲜和运输设备落后。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水平的提高要求物流服务商具备整合物流活动和沟通产销信息的能力,做到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节省时间,减少搬运装卸频率,降低损耗,节约成本。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培育和扶植花卉产品的专业物流企业,弥补花卉物流服务主体缺位,是当前花卉物流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促成鲜切花的全程冷链运输

首先,科研机构加强对先进冷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其次政府可注资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完善冷藏运输设备;再次,物流企业要加强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实际操作水平。此外,简化报关、报检程序,改善机场地面应急服务,提高现有冷藏设施利用率,防止由于航班、天气变化和其它突发原因而导致在机场、口岸滞留或者等待时间较长的鲜切花品质降低的现象发生。总之,全程冷链运输需要动、静冷藏保鲜设施的结合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三)规范物流服务程序,建立花卉物流行业标准

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的指导作用,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传统物流企业的服务管理行为。一方面通过协会所进行的工作防范和制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出轨行为;另一方面由行业协会依据各种花卉产品的物流特点,建立标准程序,形成统一的花卉物流运作标准。

(四)逐步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

花卉产品的特点和人们的消费习惯要求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有机结合,为生产者、经销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和最终消费者提供多方交流和贸易的信息平台。花卉物流信息系统为花卉产品的产销地区获取信息提供技术支持,是物流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有机结合是未来花卉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结束语

我国的花卉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环节在花卉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整个产业链条上起着衔接和促进作用。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品位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物流环节将成为制约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瓶颈,适合我国国情的花卉物流发展思路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兰明,高会东,朱启臻.河北省盆花市场流通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2、邵王乐群,赵文英.我国鲜切花物流发展问题的探讨[J].西部林业科学,2004(12).

3、曹建昆.云南花卉产业的物流现状及其发展[J].大众科技,2005(12).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流行文化 现状调查 影响对策

当代社会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文化打破原本固守的空间,走向融合。流行文化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作为人们梦想的象牙塔,也是无数思想的汇聚和争论之地,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渗透,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个人主见、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等产生了影响,而且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能够正确认识流行文化的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对待流行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然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流行文化的概念

对于流行文化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顾洪英认为:“流行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定生活方式。它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夏建中认为:“流行文化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张士军认为:“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特定的年龄成员为受众,以批量生产为特征,以追求规模商业利益为目的一种类型文化。”总的来说,流行文化就是被大众喜欢、广泛传播并且热烈追随,具有流行性、娱乐性、易变性、共享性和商业性等特点的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的现状与成因

(一)大学生流行文化的主要现状。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流行文化中网络文化占53%,娱乐生活占13.50%,流行影视占10.74%,流行服饰占10.25%,流行文学占9.26%,现状总结如下:

1.网络文化相当盛行

随着网络的普及,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了诸多好处,如网上图书馆等提供了学习平台;微博等提供了交流平台。有些不利因素,如很多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

2.娱乐生活多元开展

娱乐生活文化是人们工作之余从事的一种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活动消费项目。如休闲运动、旅游摄影等。它有利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互动交流;有利于丰富社会经验,开阔眼界;有利于增强人际沟通能力。不过过多的娱乐会增加经济负担和消耗时间,但对大学生来说总体利大于弊。

3.流行影视广泛传播

流行影视是指博得社会群体或大众的普遍喜欢,并在长时间内被讨论和模仿的影视作品。譬如《阿甘正传》等励志类电影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鼓励;也有一些影视对金钱进行不正当宣扬,在大学生中间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此外,流行服饰、流行文学等也颇受当代大学生青睐。

(二)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流行的基本原因。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流行的原因中缓解压力的方式占29.06%,追求时尚的心理占26.70%,社会经济的发展占18.62%,文化全球化和商业媒体的推动分别占12.02%和11.63%。

1.缓解压力的方式

大学生一方面迫切要求长大,另一方面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乃至自身的沉重的学习、就业等压力,他们内心压抑;大学生长期接触的是一本本枯燥无味的课本,而流行文化中的那些宽松、自由的东西,能够极大地缓解大学生学习等各方面压力。

2.追求时尚的心理

追随潮流,爱好时尚,是大学生都喜欢做的事情。很多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解最新潮流资讯、看演唱会等事情上,这些都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尚内容。作为青年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通过这些东西张扬个性,表达内心世界。

3.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流行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流行文化是经过商业运作而制造出来的商品,是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文化,会最大限度地攫取市场利益。经济利益促进流行文化的快速普及,因此流行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此外,文化全球化和商业媒体的推动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大学生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此项在调查中占41.87%。流行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流行歌曲、影视、网络等,它都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学校课余生活中,大学生常常借助周末文化广场、校园文化节等活动相互交流,表达对文化生活的思考。

2.大学生流行文化培养了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24.48%。流行文化的流行性和易变性,使得它始终走在时代前端,这种新奇的文化内容,使大学生形成了追求自由、善于创新等个性,并且能够使大学生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

3.大学生流行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7.14%。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现在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着新时代所推崇的方向发展。创造激情、追求进取等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正逐渐在大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实践创新。

此外,在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模糊了大学生的理想追求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46.01%。大学生流行文化张扬的生活方式,常常打破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规划。面对新奇多样化的大学生流行文化,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在其中进行“探索”。一旦没有做好自我管理,渐渐地便会偏离原来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淡化对远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2.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理念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6.95%。政治教育是严肃严谨的,毫无娱乐性可言,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大学生流行文化接近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使一些大学生更愿意追求轻松闲适的流行文化,而排斥抽象、理性的教育。

3.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5.07%。由于大学生流行文化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难免有较多商业性的影子。大学生处在一个对新奇事物好奇的阶段,容易受到那些不良流行文化的影响,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样便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有可能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

此外,在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理念等方面有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四、消除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流行文化的认识,正确对待和传播优良的流行文化。

大学生应进一步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对流行文化的正确认识;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譬如经典的文学作品等,大量地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品味其含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智慧的启迪;课余时间,多参观一些艺术展览,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分辨积极的流行文化和消极的流行文化,做到正确宣扬优秀的流行文化,不传播不良的流行文化。

(二)学校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做好正确的思想引导。

学校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培养一支既懂教学又具流行感的教育队伍,加强对流行文化教育与引导,并且将流行文化当中的积极理论引入课堂,多开设一些文化鉴赏类课程,发挥流行文化的独特的积极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大学生感兴趣的传播手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并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时,高校可以运用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表达形式,例如微电影创作、辩论赛等形式,传承社会主流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

(三)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流行文化保障系统。

引导流行文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发挥力量。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良流行文化产品,逐步完善流行文化市场的制度,使流行文化市场运行有法可依,从而构建良好的流行文化保障系统。文化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对不良流行文化生产者的惩罚处理力度,强化社会主导性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禁止低俗文化、消极文化的传播,遏制商业炒作的低级、庸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雅俗共赏、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

(四)社会承担文化监督的责任,做好文化生产。

社会各个部门需要承担文化监督的责任,创造能够弘扬社会主导价值规范的、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优秀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各界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多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手机的功能,传播社会优秀文化。同时,提高教育机构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为增强全社会运用流行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供保证。宣传、新闻、出版社等传媒部门,在关注物质利益的同时,要肩负起文化传递、文化育人的功能,坚持先进文化、积极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创作有思想、有品位、有内涵的流行文化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创作一些优秀主旋律的文化内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排斥不良流行文化,让其无滋生的土壤,让每个大学生在健康、绿色的社会环境之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军华.论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人力资源,2013(4).

[2]熊艳华.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3]潘政.浅析流行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J].小作家选刊,2013(3).

[4]杨志群.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9).

篇10

【关键词】蛋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传承人;文创化

一、蛋雕艺术的历史沿革

蛋雕艺术即是以各种禽类蛋壳为载体进行雕刻创作的一种技艺。春秋时期,管仲曾于《管子•奢靡》写道“雕卵然后沦之”。这是有关蛋雕最早的史籍记载。自明朝以来,民众自发尝试在蛋壳上雕刻简单的文字图样,并赋予其吉祥的喜庆意味,现代蛋雕艺术由此发源。蛋雕艺术并非为中国所独有,欧洲于六世纪就曾出现寓意“重生”的复活节彩蛋,这一习俗直至今日仍然盛行。在俄罗斯等地,民众更是尝试于蛋壳上镶嵌珠宝等珍品。在中国,蛋雕作品多为传统文化载体,书法、绘画、雕刻等技艺浓缩于作品之中,匠人运用阴刻、阳刻、浮雕、镂空等方式将个人构想呈现于蛋壳之上,或用以讲述历史故事,或用以呈现神话典故,因此广受民众喜爱。近年来中国的蛋雕艺术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于蛋壳上进行彩绘等装饰,并不破坏蛋壳完整性;另一种则是直接于蛋壳上进行雕刻,在蛋壳表面留下凹凸质感乃至镂空的纹样。

二、蛋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桎梏

中国蛋雕艺术传承历史悠久,但当下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现行蛋雕作品局限于民间手工制作,且因原材料的特性致使成品率低下,流通于市场的精品蛋雕更是寥寥无几,传统的蛋雕技艺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发展桎梏:首先,传承人的流失及缺位。因原材料自身特性(如蛋壳脆弱难以雕刻等),蛋雕艺术要求制作者需经长时间反复机械的练习,以此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与纯熟的雕刻技巧,这就导致蛋雕技艺者的培养时间十分漫长。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年龄的不断增长,传承人才缺位的现象也愈发突出。据相关资料显示,当下中国蛋雕艺人年龄集中于40至60岁之间,①乏味枯燥的技艺培养过程并无法有效吸引新生代传承人参与。如若未能及时在社会层面加大蛋雕技艺的宣传力度,拓展传承人群体,蛋雕技艺注定只能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其次,宣传力度的不足。蛋雕艺术是蛋壳上的“舞蹈”,小巧精美即是其最大特点,受限于原材料特性,其技艺只能运作于“方寸之间”,这导致部分群体对其产生“雕虫小技”的刻板印象,认为其技艺不足挂齿。且因原材料极易破碎,作品成功率低,不具备大规模机器生产条件,匠人投入的时间及精力成本往往无法与社会预期价值有效契合,民众更愿意将目光停留于“物美价廉”的手工艺品上。加之蛋雕作品不易保存,民众更倾向于选择根雕、竹雕、木雕等欣赏价值差别不大,但更易于保存的作品,社会缺少有效途径帮助民众了解蛋雕艺术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再次,传承方式的滞后。区别于其他相对独立的手工技艺,由于蛋雕艺术还需制作者具备一定的书画基础,因此从学徒到合格的蛋雕艺人直至艺术家不可避免需要历经多年技艺与经验的积累打磨。在手工艺人的带领下,学徒在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机械实践与反复练习中领悟、提升技艺,再由模仿向创作转变。这种缺少系统书面记载和体制模式的传承手段导致时间成本巨大且效率低下,并无法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如若蛋雕技艺无法找到更佳的传承方式,极有可能陷入传承困境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蛋雕艺术保护、传承对策

(一)加大对新生代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蛋雕艺术是非遗历史长卷里一抹宝贵的亮色,理应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任何非遗技艺的传承工作,其核心皆在于传承人群体。针对蛋雕此类注重实践与培养的非遗手工技艺来说,老一辈传承人受限于年龄及精力等因素,已无法有效承担起传承、保护与未来发展的重任。而相较于老一辈传承人而言,新生代传承人更具工艺创新的视野、理念、精力及知识储备,能够保证自身承受住高强度且枯燥反复的技艺生产工作,且具备长足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因此社会应将重点聚焦于蛋雕艺术的“新生代传承人”群体。②针对有志于蛋雕艺术保护,能够将蛋雕技艺融入市场性运作的高素质新生代传承人,政府应当大力加以支持鼓励,通过政策保障该群体基本生活的同时加大对他们的物质激励,以此促进青年蛋雕技艺人才的成长,鼓励青年从事蛋雕传承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蛋雕技艺前沿的优秀带头人,从而为蛋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拓展新的传承方式蛋雕艺术传统的授徒方式因其小规模、小范围等局限性已无法完全适应非遗传承的基本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将非遗传承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从而培养出一批理论知识与技艺手段相结合的新时代传承人。对于蛋雕技艺而言,传统的口耳相授固然可以保留最原始的核心技艺内容,但其传承的封闭性很难支撑技艺的现代化发展,而传承人一旦去世或离开行业,技艺就会面临断层甚至失传风险。③因此,如何寻求新的传承方式并使得这一技艺能更好地发展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这要求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打破小范围传承的固有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蛋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比如,蛋雕手工艺人除现有的成立工作室等手段供市民参观学习、授徒教学之外,同时可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新媒体手段去扩大蛋雕艺术的宣传面,让更多的群体有机会认识蛋雕、了解蛋雕、喜欢蛋雕、传承蛋雕,进而有效推进蛋雕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蛋雕文创化发展与前景研究

在当下非遗传承工作形势日益严峻的环境之下,除转变非遗传承人选拔培育模式及传承方式外,只有通过面对市场发展的商业运行机制,将传统手工技艺非遗融注于文创化发展之中,才能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技艺的可持续发展。④蛋雕艺术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同样可以适用于非遗文创化发展,借市场商业化运作来实现保护传承。以蛋雕技艺为例,除加大宣传力度、增大受众面积等具体举措手段以外,传承人仍可尝试文创化发展的新思路。即创作者将一定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融入蛋雕作品的制作之中,适当衍生一些蛋雕的文创产品,通过展览会、体验馆等形式将其宣传推广,在提高非遗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寻求新的销售途径。对比研究市面上较为成功的文创企业与文创产品,手工自制或许是蛋雕艺术发展的新途径之一。例如苏州博物馆推出的苏绣体验,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便利贴和手工纸雕灯等文创产品,都是将手工技艺与文化传承聚焦于物质载体之上的成功范例,此类模式无疑为蛋雕艺术的文创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蛋雕艺术的趣味性强,制作者如若能够亲手将个人喜欢的图案或文字雕刻于蛋壳之上,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在构思、绘画、雕刻等环节的情绪投入与精神集中,极易吸引参与者投入。此类活动除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等特点外,蛋雕的原材料成本也较为低廉,只需禽类蛋壳即可进行雕刻活动,具有宣传推广的巨大潜力。可见,在引导受众亲自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历史文化的普及宣传,蛋雕技艺的文创化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大有可为。

五、结语

蛋雕艺术是非遗文化舞台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与极高的欣赏价值。在面对传承过程中如知名度低、传承方式滞后、传承人缺位、市场狭小、受众匮乏等问题时,通过进一步扶持非遗传承人等举措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同时积极寻求新的传承途径等方式的基础上,可以逐步改善蛋雕艺人的生存状况,并以此推动蛋雕艺术的创新发展。同时,文创化概念的加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蛋雕艺术保护工作中的迫切性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引入市场资源,以合法的商业化运作促进了蛋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满足非遗传承的新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施展,周星宇.关于“非遗文创化”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八项传统技艺开发为例[J].文化产业,2019,(21):7-10.

[2]郑天皓.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人文天下,2019,(18):63-67.

[3]施展.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的优势和困境——以河南省为例[J].文化产业,2018,(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