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篇2

关键词:驻马店市;中小河流;防洪研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ZhuMaDianShi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flood control are discussed, and some perfect investment mechanism, increase investment; Strengthen the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management system; To speed up the hydrological stations nets construction, make up for the hydrological station network is insufficient; Increase the rescue drill flood fighting strength flood control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ZhuMaDianShi;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Flood contro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南部,西起伏牛山、桐柏山余脉,东至安徽省临泉、阜南县,北临漯河市和周口市,南临淮河,地势西高东低,从山区向丘陵和平原区过渡。全市总面积15099Km2,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其中淮河流域面积13450 Km2,占全市总面积89%,其余属长江流域1649Km2。市境内主要闾河、北汝河、慎水河、黄溪河、文殊河、三里河等20多条中小河流。驻马店市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气候上具有过渡特征,区域内的洪水产生成因多属雨源型。洪水和降水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大都集中在6~9月份,驻马店市是易洪、易涝、易旱,大水大灾,中水中灾,小水旱灾,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频发,驻马店市一些中小河流曾出现几次较大洪涝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充分暴露出了防洪标准偏低,以及防洪基础、水文监测和预警薄弱等主要问题。所以,重视和加强中小河流防洪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 主要问题

(一) 治理投入不足,防洪基础设施薄弱,防洪能力降低

中小河流治理属地方项目,主要由地方负责筹集治理所需资金。由于驻马店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张,收取的水利基金有限,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治理不够,全市中小河流沿河两岸多无堤防,附近的大部分农田或村庄的地面高程低于或接近河岸处的高程,防洪标准一般都在3~5年一遇,达不到规定要求,而且,在经过多年的超负荷运行后,仅在上世纪50~80年代治理过,后期从没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疏浚治理。分布在中小河流上的涵闸、桥梁、水库等多数防洪基础设施大部分已老化,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普遍存在河床淤积、阻水严重以及排涝能力差等问题。由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抗洪能力的降低,只要稍遇暴雨,就会造成洪水下泄困难,倒灌入农田和村庄,积涝成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灾区的财产损失也明显加大,制约了驻马店市——粮、油、棉生产基地的经济发展。

(二) 水文站网密度严重不足

目前,驻马店市仅在中小河流上设有三处水文站,1处水位站,水文站网密度严重不足,存在大量水文信息监测空白区,水文监测资料少,信息不全,导致缺乏成熟的洪水水文预报和水文气象耦合预报方案,主要依赖于气象暴雨预报,不适用于驻马店市降水产流及汇流情况的复杂性,不能满足防洪除涝的需求,此已成为驻马店市洪水灾害防治中的薄弱环节。

(三) 人类活动影响加大了洪涝灾害风险

由于中小河流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较多中小河流受到人为侵占,近年来有日益加重趋势,导致河道乱采乱挖,围河围湖造田,危及河岸安全,缩小行洪面积,降低行洪排涝能力;在河道行洪区域种植高秆农作物,影响行洪;沿河区域修建道路、楼房等大量弃土以及流域内下垫面植被破坏,导致流域汇流输沙量较大,形成河床淤积;农民在河道内修建的临时房屋,一般建筑标准都较低,易被洪水冲毁,进一步加大了洪涝灾害风险。

(四) 防洪减灾实践经验不足

中小河流防汛经常出现年年防汛不见汛,防汛意识淡薄,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里,此容易造成缺乏必要防御洪涝灾害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一旦遭遇暴雨和洪水,一些干部往往束手无策,缺少应对措施和能力,导致大面积受灾,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二、 对策和建议

(一) 完善投资机制,加大投入

随着国家对水利投入力度的加大,政策倾斜,驻马店市应借此契机,力争多渠道、多层次争取资金,并形成长效机制,对全市中小河流进行系统治理: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改造或新建水文站网、涵闸和桥梁,除险加固病险中小型水库等防洪基础设施,使之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切实提高抗洪防洪能力。

(二) 强化中小河流管理制度

健全驻马店市中小河流分级管理体制,可采取“谁投入、谁受益”+“统一防洪调度”的模式。结合各中小河流的实际情况,将责任的主体分解到各河段,强化责任意识,并建立合理的考评与奖惩制度;尽快出台驻马店市支持水文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驻马店市财政专项水文投入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宣传制度;建立中小河流基本情况、工情、水情月报或季报制度;建立中小河流巡查和抽查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水政执法制度;健全中小河流暴雨和洪水研究制度等。

(三) 加快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弥补站网密度不足

针对驻马店市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密度严重不足等实际情况,驻马店市委和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匹配资金改造升级现有的王勿桥、立新等站的测报设施及设备。为弥补水文监测站网密度严重不足,根据专家研究分析并经科学测算,急需新建中小河流水文站16处,分别位于奎旺河、慎水河、黄溪河、文殊河、三里河等中小河流上,水位站11处、多要素站15处、雨量站277处。驻马店市委和市政府也应大力督导地方县委和政府积极配合市水文系统尽快落实新建水文站的征地、建设等有关事宜,加快水文监测站网建设步伐,便于水文部门尽快为防汛指挥部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提供服务,提前作出防御安排,提高抵御洪涝灾害实效性和准确性,更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利用收集到的水文资料,也便于深入研究其暴雨和洪水特性及规律,完善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预报预警方案。

(四) 加大抗洪抢险演练力度

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抵御中小河流洪涝灾害的宣传,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防灾意识。扎实有效地组织人员进行抗洪抢险演练,让广大群众掌握有关知识,增强干部和群众防御洪水的自救互救能力。

篇3

关键词 暴雨;气候特征;天气系统;对策;广西宜州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016-01

宜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偏西,云贵高原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较频繁。暴雨是宜州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极易引发山洪暴发、江河暴涨和低洼内涝,给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笔者根据宜州市1961-2010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暴雨发生的规律和变化特征,可为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对提早做好防御工作、减少因暴雨而造成的灾害提供一些对策。

1 宜州市暴雨特征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规定: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0mm为特大暴雨。以北京时间20:00为日界,每出现1次降雨量≥50.0mm的为1个暴雨日。

1.1 年际变化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1961-2010年宜州市共有暴雨日数239d,平均每年有4,78d;其中最多的年份达11d,出现在2008年;也有2年没有发生暴雨,出现在1963、1967年,暴雨年际变化较大。出现大暴雨日数30d,约2年出现1d,最多一年有3d,出现在2008年。日最大降雨量307.4mm,出现在2008年6月15目。少阶段,1961-1965、1966-1970、1981-1985、1986-1990、1991-1995年为偏少阶段,平均每年出现暴雨3.2-4.6d;而1971-1975、1976-1980、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年为偏多阶段,平均每年出现暴雨5.0-6.8d。偏多偏少阶段约20年1个周期,每20年的前10年为暴雨偏少阶段,后10年为暴雨偏多阶段。21世纪的前10年有些波动,预计2011-2020年宜州市暴雨将出现减少的趋势。

宜州市暴雨日数随时间的演变趋势:20世纪60年代是暴雨日数最少的时期,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32d,只有3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d以上;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明显增多,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57d,有7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d以上;20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减少,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39d,有4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 d以上;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偏多,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56d,有7年暴雨日数在5 d以上;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的前10年,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1.2 季节变化特征

统计分析发现,1961-2010年宜州市12月没有出现过暴雨,1-11月均出现过暴雨,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夏季(5-7月),共出现暴雨日数153d,约占暴雨总日数的64%,尤以6月最多,占暴雨总日数的27%;春季(2-4月)共出现暴雨日数23d,占暴雨总日数的9.6%,暴雨集中出现在4月;秋季(8-10月)共出现暴雨日数58d,占暴雨总日数的24%,主要集中在8月。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共出现暴雨日数5d,占暴雨总日数的2%。除夏季暴雨最多外,秋季暴雨比春季多,是春季暴雨的2.5倍,冬季暴雨最少。

1.3 时空分布特征

暴雨时空分布不均,其时间分布大致为一年中两头少中间多,暴雨发生的月均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发生在6月。90%的暴雨出现在汛期(4-9月)。在空间上分布为西、南部多于北、东部。

2 宜州市发生暴雨的天气系统

影响宜州市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高空槽、低涡、1氐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冷锋、台风。从历史资料统计得知,宜州市出现暴雨以地面锋面和500hPa低槽共同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70%;以中低层低涡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24%;以热带气旋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3%。

3 宜州市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宜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偏西,云贵高原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复杂,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多为石灰岩丛峰山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与海洋接近,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4 1961-2010年宜州市暴雨造成损失个例

2008年6月8-17日受高空槽、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影响,宜州市出现连续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据全市已建成的自动观测站资料统计,累计雨量大于250.0 mm以上的有12个乡镇、大于500mm以上的有1个乡镇。这次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38.8mm,是常年6月同期平均降水量的1.43倍,累计雨量最大的出现在宜州市龙头乡。达688.8mm。受持续强降水影响,全市境内的中小河流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大片农田被淹,低洼地带出现严重渍涝,龙头乡内涝积水最深达9m。据宜州市民政局统计,暴雨发生期间,全市16个乡镇受灾人口20万人,紧急转移1.5万人,房屋倒塌297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911.3hm2,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

5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对策

5.1 工程防御

对山洪沟和泥石流沟采取疏浚沟道、开辟泄洪道、上游建库栏蓄、修建堤防及拦挡措施等。对山洪滑坡可采用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措施。对存在病险的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使其安全程度达到设计标准。对山坡水土保持治理,可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包括修筑山坡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工程措施;进行植树种草,栽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木等植物措施以及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种植、横坡栽植、间作套种等保土耕作措施。

5.2 制订防洪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系统和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在暴雨洪涝灾害易发区和中小流域建立压、温、湿、风等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及水情监测站,提高灾害监测的预警预报能力。

5.3 加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建设

通过建设天气预警广播网、气象信息有线网、天气电视频道、兴农网、手机短信等,将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快速传递给有关乡镇、村屯及群众,实现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接收和广泛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4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的群防群策网络和体系

每年在汛期来临前,进行应急救援人员的组织、应急救助的装备、通信、资金、物质准备。演练、培训与宣传发放避灾明白卡,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

5.5 建立灾害速报制度

当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及时将灾情发生详细情况报告防灾减灾中心,进行灾情评估。

篇4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2、治理措施

2.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篇5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but the flooding also restricts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agging flood control project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urban flood control, the managers are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floods and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is old, causing the flood control measures can not follow up. 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floods occur frequently, which has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 economy, but also pose a threat to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mass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flood control in plain city, proposed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flood control.

关键词: 城市防洪;现状;措施

Key words: urban flood control;status quo;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71-02

1 平原城市的洪涝特点

我国平原一般分布在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地区,因历史上河水泛滥冲积而成,地势平坦,便于人类生产生活。分布在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数量众多,人口密集,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的工厂企业分布集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势特征,其遭受的洪涝灾害也与其他地区不同。由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这些城市都位于水源充足,水网密集的区域。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条件。一方面城市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洪水泛滥又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平原城市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暴雨集中,城市上游河道水量宣泄,下游河道水位升高,积水排泄不畅,滞留城区所造成的灾害。洪水形成以后,受平原平坦地势的影响,洪水宣泄缓慢,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2 城市的发展对防洪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工厂迅速崛起,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积不断向扩张,同时城市空间向上向下蔓延。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道路的大规模大面积的增加,也对当地的水文水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表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土壤的天然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沉陷,降低地面坡降,影响泄洪。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滞后的防洪设施无法承受日益扩容的城市对防洪方面的要求,造成近几年来多地大中小城市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挫。

3 平原城市防洪现状

3.1 防洪工程标准低,建设滞后 随着平原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人口激增,重要设施和重要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过去城市的工程设施和防洪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内河、堤防、排洪沟、暗涵和排灌站等,这些防洪工程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建设标准偏低,大中城市一般是10到20年一遇,一些小城市也就3到5年一遇。经历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逐年减弱;堤防被建筑物侵占;路桥口、险工险段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险情;排水涵洞和排灌站等防洪建筑物老化失修,在洪水来临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排泄和疏导作用。在暴雨长期持续时,外河水位往往高于城内地面高层,加大了洪水宣泄的难度。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投资于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有些城市为了完善环境的需要,对通过市内的河道加大了治理,但是过多重视河道景观效果,而忽视其防洪能力的提高。

3.2 城市经济发展过快,规划不合理 由于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的不足,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过快,洪水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过速,水资源紧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也是造成城市洪水滞留的一大因素。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长远思想。过多考虑建筑物的规模数量、广场的面积、道路的宽度和景观设施的表面效果,而缺乏防洪减灾的远见思想。特别是大面积住宅小区,只考虑容积率,而不重视绿地面积的规划;城市大部分道路建设不设绿化带。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和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逐渐增多。自然湿地不断被侵占甚至消失。地表透水面积不断减少,原有的坑塘、水池被填平,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汇流集中,宣泄不畅,又缺乏一定储存能力的洪水滞留区,暴雨降临时必然造成洪涝灾害。

3.3 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 城市防洪工作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规划,建设,水利,电力和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管理,目前这些部门在城市防洪任务中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的沟通,各司其职,自行其事,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使防洪管理工作难以奏效。

3.4 防洪预案操作性不强 防洪预案编制人员不专业,不了解当地水文情况,不实地调查。文字套用,流于形式,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组织调度可操作性不强,抢险人员、防洪物资储备得不到落实,造成洪水到来无法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有效抢救。

3.5 防洪除涝技术落后 防洪减灾仍停留在人海战术,抗洪救灾的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含量不高。先进的机具和仪器鲜有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洪水形势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和迅速调度。防洪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不实战演习,缺乏经验。

3.6 人类对防洪减灾重视不够 生活在平原城市的人们,由于便宜的生活方式,长期安逸劳作,防灾意思薄弱。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由于多年未经历灾害的发生,对洪水灾害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主动防范意识差。对突然降临的洪水缺乏逃生的有效应对,也是造成近几年城市洪水灾害中人员伤亡众多的原因。同时工厂企业也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在防洪减灾设施和措施上,有些多年前建起的防洪设施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面临洪水只能“望洋”兴叹,任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 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城市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4.1 大力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防洪设施 对原有的防洪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扩挖断面,加高堤防,拆除违规障碍。对排涝涵管及排灌站进行改建,提高其宣泄能力,有条件的把原属人工操作的主要区域的排灌站建设成自动化操控的高标准排灌站,提高其排洪效率。在城市低洼地区建设滞洪区。随着城市的扩容,原有的防洪工程即使提高防洪标准,也难以涵盖日益发展的城市防洪要求,这就急需增加建设一批新的标准高,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工程和设施,来满足要求。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建议中小城防洪标准制定为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大中型城市和重点城市为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

4.2 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 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

保留天然的坑塘、低洼地,增加洪水的承载量。增加城区的透水面积,减少径流系数。保证城市充足的绿化面积。为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人行道铺装和地上停车场尽可能应用有透水能力的花砖;楼顶种植花草,建成空中花园,一方面净化空气,一方面增加雨水蓄积面积;在沿道路两边留有适当的绿化带。

4.3 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防洪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对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过程明确划分责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洪涝发生前有预案,洪涝发生时有跟进,洪涝发生后有补偿安抚。

4.4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预案 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在城市防洪预案中还应制定完善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措施和安全体系。明确专业机动的抢险队,后备人员名单,畅通的通讯方式,充分的物资储备等资源。

4.5 推广先进的科学防洪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管理;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的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防洪调度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4.6 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 对地面有沉陷趋势的城市严格禁止开采地下水,以立法的形式,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必要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充。

4.7 警钟长鸣,做好防范 相关部门在宣传工作上应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防洪减灾意思深入人心,普及防御洪涝灾害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警惕性,增强自救的能力。鼓励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洪减灾宣传和管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5 结束语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城市洪涝灾害又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扼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有效的防洪措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维护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

篇6

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到天城检查指导工作。现将我县2005年汛期防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冬春、初夏干旱严重,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大雨、单点暴雨天气突出,并且分布不均,局部地区暴雨成灾,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由于受偏西气流影响,6月28日20:00时左右,我县受系统主要冷锋切变的影响,全县大范围内普降大到暴雨,此次降雨历时2—3小时,强度大,致使我县竹园、卫泸、新哨、虹溪、朋普、弥阳6个乡镇相继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造成705人受灾,倒塌房屋34间。农林牧渔直接经济损失1130万元,农作物受灾面积23160亩,其中,粮食作物8430亩、其他作物14730亩,农作物绝收2955亩、粮食作物绝收1740亩;公路中断5条,毁坏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58万元;水利设施损坏堤防5处,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灾害造成我县经济损失1393万元。

二、面临的困难

一是近年来气候异常,天气复杂多变,汛期强降水天气偏多,多局部暴雨天气,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危害程度重。二是病险水库多,我县116座水库,有58座带病运行,所以今年的防汛任务十分严峻。三是我县财力紧缺,仅靠县级财政难以承担对病险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费用。

三、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困难,我县的防汛工作立足防大汛、除大涝、抗大灾的思想,坚持全面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防汛备汛,确保我县小坝塘以上水库安全渡汛,不垮一库一塘,努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职责,强化水利工程防汛安全责任

为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强化防汛措施,保证各项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县人民政府于6月10日专题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04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我县防汛抗旱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会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二00五年防汛责任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防汛责任制,明确14件小〈一〉型水库、9件重点小〈二〉型水库、甸溪河河段和病险水库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小〈一〉型、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的防汛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岗位责任人已在半月刊《天城》上公告;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4月28日前各乡镇都落实并公告了辖区内小型水库的防汛责任人;各村委会公告辖区内坝塘的防汛责任人;竹园、朋普两镇公告了辖区内甸溪河段的防汛责任人,接受社会的监督。层层落实,逐库到人,使各项安全度汛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层层抓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使防汛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二)抓好汛前检查,及早消除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4月下旬,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四个检查组分别对全县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库塘的引、放水沟、放水闸、涵、溢洪道等设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乡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短时间内无法处理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

(三)以防为主,做好水利工程安全防洪预案

为使汛期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全县的水利工程按照《天城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弥政发〔2003〕45号)进行应急抢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对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重点小〈二〉型水库及病险水库制定了一库一策、一库一案的防洪预案和度汛计划,并对雷打滩水电站的度汛计划和防洪预案作了审定,编制了湖泉生态园防洪预案,同时对部分干涸的库、塘进行清淤除障。

(四)储备物资,确保安全度汛

我县防汛重点主要是甸溪河竹朋段,防汛物资大部分用于甸溪河竹朋段河堤的坍塌修复处理,其次用于库塘、沟渠的修复。目前,县防汛办共储备102立方米防洪桩,2.5万条编织袋,其他零星物资由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县供销社储备备用;按防大汛、抢大险的要求,县级和各乡镇都落实了以武装部、民兵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

(五)抓好防洪工程建设

1、虹溪排洪遂洞工程。全长4084.21m,最大设计流量为每秒29m3/s,概算总投资2684.79万元,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截止6月30日,完成隧洞进尺2852.87m,该工程建成后,可彻底解决排涝面积3500亩,排洪量241.72立方米,能有效地保护虹溪镇33000多亩烤烟、17000多亩水稻以及部分玉米、蔬菜等其他农作物不受洪灾袭击,减少受灾年平均经济损失749.95万元。

2、甸溪河竹朋段河道治理工程:甸溪河全长170km,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竹朋段,由于河道弯道大,坡度缓,淤积严重,阻水突出,只要有大的降雨,甸溪河沿岸就不同程度受淹,灾害严重时造成10多万亩农作物受淹。2004年改河三段,由原来的2.6km截弯改成了0.8385km,缩短了1.762km,建设溢洪闸7道,过流能力达500m3/s,共投资900多万元。

3、针对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县对病险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下达了蓄水计划,要求严格按计划蓄水,坚决杜绝擅自超汛限水位蓄水,有效预防水库险情的发生。

(六)密切注视水情、雨情的监测预报

自5月1日以来,县防汛办针对我县的防汛情况和天气的变化趋势,及时向县气象局、乡镇水务所、3件中型水库和小〈一〉型水库了解当地的降雨情况,每早8:00—8:10分收集整理各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尤家寨水文站、江边街水文站的江河流量情况,以及州县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经整理分析后及时通知各乡镇防汛领导小组负责人,做好防灾抗洪的准备。

(七)加强值班管理,及时沟通信息

进入汛期以来,为保证防洪信息及时传递,各乡镇和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也相应成立了防汛领导小组,每天24小时值班,领导参与值班或带班。要求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做到密切监视水情、雨情、灾情及天气形势,一旦发生灾情,做到及时上报。县防汛办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查。当遇到重大灾情发生时,及时了解详细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篇7

关键词:河道治理;护坡护岸;水生态环境

1 概述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深入,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气候和环境,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升温,植被的逐渐减少,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率逐年上升。这些年来,我国的防汛建设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建立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完善防洪指挥机制,提高水库堤坝的防洪能力。虽然这样,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区不断发生洪涝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小型河流洪涝灾害所造成的,随着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政府也应该把目光转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必须首先了解成因,他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气候条件变化快,缺乏监测设备,没有预测技术,人员投入少,能力不足,防洪难度大。二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洪水同时伴随着泥石流产生。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四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一些地区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五是防洪标准低。为了节约资金,防洪标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防洪能力不足,遇到一些极端情况,就容易发生水灾。

2 生态护坡所面临的问题

2.1 相关问题及产生原因

由于我国当前城市用地紧张,而人们喜欢依山伴水的生活环境,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边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面积越来越小,河流宽度越来越窄,为了泄洪的需要,将河道挖深,取直,这样的结果,使得对护河岸堤的建筑强度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的费用越来越大,但是破坏了河道两边的生态环境,其生态功能逐渐减退,河道成了专门的泄洪通道,失去了河道两边景观休闲和娱乐的功能。虽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部分地区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采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思路,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尝试还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但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从水利主管部门到具体的设计人员,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比较片面,思想高度不够,模糊不清,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应技术的应用指导,由于实际设计时时间紧任务重,设计资料不全面,没有相关领域的生物资料,使水文地质勘探资料都不齐全,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习惯用传统的方法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思路方法,并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依据和标准,在河流整治全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2 解决方式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形势下,面对现有问题,在解决城市河道的治理问题时,区域市政的规划相结合,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扶持,进行退地还河工作,拆除原有的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使用生态护坡建设技术,尽量还原原有的天然河道,创造适宜水生物生长把生态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投入人力物力,不是修建一条条规模不同的臭水沟,而是要建造一个适宜人居住的河岸环境。因此,生态护坡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应该不断进行,努力提高,需建立一个适合实际操作的,完善的科学体系。

3 生态护坡的设计要点

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 几种生态护坡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液压喷播植草护坡。这种方法是将槽子,改良剂,肥料,纸浆和粘合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水搅拌均匀后,通过液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这样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操作方法简单,两个月后就能实现绿化功能,适用范围广,防护效果好,但不适用于靠近水的地方,只适用于护坡的背水面防护工作;

方法二,人工种草护坡,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简单播撒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法的草种播撒不均匀,天气对其影响较大,近年来已经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客土植生植被护坡,将保水剂,粘合剂,抗蒸发剂,植物纤维,复合肥料和腐殖土经过专业机械混合,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然后将选好的种子喷洒到客土中。利用这种方法,土壤与坡面结合牢固,普通的透气性好,机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植被保护效果好,基本不需要维护,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优化配置,但同样只是用于背水面。

方法四,蜂巢式网格纸草护坡,这种方法是在整理好的边坡坡面上,利用混凝土框架砖,平铺成正六边形网格,在网格内,填充种植土,然后再种草或者是铺设草坪一种防护措施,其优点是受力结构合理,可以有效分散泼面雨水径流,防止破庙冲刷,施工简单,外观整洁,美观大方,但同时造价比较高,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

以上的几种方法,在使用选择方面应该与当地的情况相结合,选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充分调查,广泛取证,才能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方法。

5 结束语

在满足防御洪涝灾害的前提下,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建造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景观,再考虑到安全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效果,把过去的由混凝土组成的人工建筑河堤,改造为由水系和土体以及植物互相联系,适宜生物生长的,自然状态的生态护坡,现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生态护坡建设技术,是一个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现代水利工程学,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一体性的工程。推广生态型护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艺,建设一个绿色环绕,水质清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学校环境,是我们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8

[关键词] 长乐市新区 防洪排涝 对策研究

1 概况

长乐市地处闽江口南岸,东濒东海,北沿闽江,南毗福清,西界闽侯,土地总面积723.56km2,辖12镇、2乡、4街道,2009年底总人口67.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新区位于首占镇和营前街道,北至营前恩顶山,南至京福铁路,东至董奉山山脚,西至营前洞头村和闽江沿岸,规划面积20.38km2,其中建设用地14.99km2,现人口3.45万人,规划人口18万人。上洞江从南面流向新区,并从这里汇入闽江。

2 洪涝水分析

2.1 流域情况

上洞江是闽江的支流,发源于长乐市玉田镇大溪赤岩山,流经玉田、首占、营前等乡镇,于营前水闸汇入闽江下游。上洞江主河道长29.82km,平均坡降2.34‰,流域面积109km2,主要支流有茶山溪、龙玉溪、东渡溪等,中下游区域内河网密布。上洞江下游河道受闽江水位和潮水影响,上洞江流域水系见图1。

图1 上洞江流域水系图

2.2 洪涝情况

上洞江上游支流多,河流短促,下游河道受闽江水位影响,每年5~6月份的雨季以及7~9月份的台风季节,洪水来势凶猛,暴涨暴落,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新区在治理洪涝灾害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新区周边为低山、丘陵,主要洪水来自山洪,上洞江出口处山洪面积占70%,上游河道坡降陡、汇流快,产生的山洪峰高量大,下游新区河道坡降缓,易受闽江洪潮水顶托,造成新区内严重涝灾。

(2)上洞江流域内基本无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流域内现有水库控制集雨面积较小,无法调控上洞江洪水;上洞江河口的营前水闸老化严重,闸顶高程偏低,当闽江水位较高时,洪水会翻越闸顶进入新区。

(3)新区河道过水断面较小,河道宽度较窄,目前排涝标准大都只有1~2年一遇,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排涝标准要求。

(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区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不透水地面的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单位面积的产流量剧增,同时原作为滞洪区的低洼地区(如池塘、河沟等)被填,使得调蓄能力减小,加重内涝。

(5)长期以来,上洞江流域河道缺乏全面、长远的规划,部分桥梁及违章搭盖等形成卡口,影响河道行洪。

2.3 洪涝水分析计算

对于上洞江流域内汇水面积在10km2以上的溪流采用推理公式法和地区综合法进行计算,经比较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对于上洞江流域内汇水面积在10km2以下的溪流(截洪沟)采用推理公式法、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经比较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上洞江干流及支流洪水计算成果见表1。

表1 上洞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设计流量计算成果表

河流名称 控制断面名称 集雨面积

(km2) 不同频率涝水最大流量(m3/s)

P=2% P=5% P=10% P=20% P=50%

上洞江 阡中 40.6 523 424 349 270 167

赤屿 57.2 627 504 413 322 197

洋门码头 88.2 890 715 585 455 280

营前水闸 109 1050 849 694 540 329

茶山溪 汇入上洞江口 15.9 253 208 173 140 89

龙玉溪 汇入上洞江口 14.7 210 171 141 111 68

东渡溪 汇入上洞江口 8.06 126 104 87 69 43

城区各片区涝水采用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设计涝水成果见表2。

表2 新区内河涝水最大流量计算成果(10%)及规划最小河宽表

片区 内河(截洪沟)名称 汇水面积

(km2) 长度

(m) 设计流量(m3/s) 规划最小河宽

(m)

营前片区 洋中厝河 0.288 569 3 5

五涧河 0.414 604 4 5

三落排河 1.110 915 11 8

青兰河 3.890 843 39 13

邹厝河 3.458 1463 35 12

邹厝西河 0.776 658 8 5

邹厝东河 1.469 1136 15 8

长限河 0.887 613 9 5

首占片区 首占河 7.499 3826 76 24

上洋河 0.861 2453 9 5

上洋一支河 0.861 608 9 5

上洋二支河 0.194 505 2 3

勤政河 5.929 1512 60 21

健身河 4.729 1481 48 16

莲心溪 3.39 1126 34 12

岱边溪 2.385 3179 24 10

截洪沟(1) 0.686 1019 7 2(梯形底宽)

截洪沟(2) 0.997 1586 10 2(梯形底宽)

经分析,洪涝水设计成果合理,符合地区暴雨洪水特性。

3 防治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防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县级城市防汛工程的现状问题

目前,县级城市的防汛防涝工程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给城市防汛工程增加了难度在工程方面,城市防汛体系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规划设计滞后,致使城市排水系统承受巨大的排水泄洪压力,排水系统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在防汛思想认识上,没有防大汛、抗大汛的意识。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市难以防御大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城镇化运动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频次显著增多。短历时局部强降雨致灾性很高,但其预测预报难度较大,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许多城市水文、气象站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降雨强度和范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地面硬化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改变了城市洪水形态。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较平顺,雨后汇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更加困难。市政设施积水监测站点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掌握城市洪涝发生、发展状况,不利于及时预警信息。

(二)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市防洪减灾工作,但这些城市同时设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城市防洪指挥部,存在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防汛机构尚未延伸至基层组织,城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防汛机构存在人员和设施不足、岗位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电力、气象、城建、园林、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出现职责交叉、衔接不顺甚至管理缺位。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致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时城市防汛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四)防汛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县级城市防汛工程体系主要涵盖了城市排水系统、河道、防浪、堤防等,许多工程由于缺乏维护和加固,在防汛中成效不大。而对于县级城市来说,财政是防汛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往往由于财政问题而致使许多防汛工程建设停滞或者维修加固工程无法开展,有些县级城市没有将防汛工程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总之,财政问题是困扰县级城市防汛工程展开的一大屏障。

(五)防汛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县级城市发生大范围洪涝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防汛宣传的力度不大,市民在防汛方面的思想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一旦遇到洪涝灾害时无法采取自救方法,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 关于做好防汛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方面,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改善监测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优化布局,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报精度,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改良预报方案。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科学预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设置简洁易懂的警示标志,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预警信息的手段,提高信息频次,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保障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为公众争取足够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二)建立城市防汛机构,健全各项防汛措施

成立县级城市防汛指挥部,有办公场所、交通工具、专职专业人员和办公经费等,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防汛领导责任,及时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汛前防汛检查工作,将防汛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并督导驻城市各单位防汛准备工作,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考核;参与城市规划,提出防汛工程建设要求;严格落实水利专家会商制;落实各项防汛工程措施;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演练;积极争取防汛保障经费等。

(三)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村庄为单位的防汛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设备储备,定期开展防汛演练,确保险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所谓“治”是指要治理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县级城市雨水管网建设的标准多数不高,而且使用多年,排涝能力大大降低。遇到强降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因此,每年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市内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防汛工程设计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城建规划与防汛工程建设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尽量保持二者建设的同步,排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对城市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置,适当开挖城市新河道、湖泊,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扩大城市水面率,使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迅速下泄;改造现有城市硬质化现象,通过铺设透水砖及保留部分原貌,加大地表径流入渗,经济条件好的县级城市远离市区新建部分小型水库,既有防汛功能,又能解决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加强病险度汛工程的除险加固,河道疏浚、防洪堤防及防浪、防潮大堤等工程建设,是沿海、临河和山区县级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

(六)开展城市防灾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将城市防洪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避险自救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通过专题网站、电视、广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防灾互动平台,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结束语

城市防汛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做好防汛工程建设,减少强降水带来的损失,努力提高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反应能力,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确保县级城市安全度汛,平安度汛。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07-20

篇10

【关键词】城市水利 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水利的支撑,要建设持续健康的生态城市,就需要以区域水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城市各项社会与经济活动中水利活动的管理,从而确保城市发展与水利建设的均衡性。为了在城市区域中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必须控制和监测水资源,加强对各项水资源的保护、调节、控制、管理及治理,在地区和流域之间进行合理调配,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1 城市水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洪涝灾害防治标准低

多年来,我国虽然采用除险、加固等多种手段加强了对城市防洪的管理,但洪水问题仍是威胁城市安全的一大危害。在一些县城或者小型城市中,防洪体系尚未构建,对洪水灾害的抵抗力几乎为零。而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路面硬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暴雨等产生的流量排除难度加大。另外,存在于城市排涝系统中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现有城市排水泵站多为早期建立,老化严重,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排水泵站排涝模数远远低于城区排涝要求。

1.2 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满足了快速膨胀的城市人口需求,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需要更多的水资源,然而受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问题日益严重。用水短缺现象普遍出现于用水高峰期或中等干旱年。在北方,为有效解决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多通过跨流域调水、开发水源或节水等措施来实现,并且加大对个别重点城市的供水量。但与此同时,多数地区仍存在集中排污或过量利用地下水等问题,从而对区域内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产生严重影响。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必将造成水资源的枯竭,进而严重影响水资源的供给。所以,做好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利用对于城市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3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在于过低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率。高度集中的城市用水导致城市排水量大,大量成分复杂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江河必然对水体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对地下水及江河水造成污染,进而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而上游及周边地区工业、农业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处理也严重影响了沿岸水体的污染,进而加重了下游城区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加之日益严重的城市酸雨问题,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受到进一步污染,使得饮用水资源污染不断严重化。

2 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2.1 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安全直接受城市洪涝标准的影响。要保障城市水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构建和改造,构建完善的防洪设施,通过提高城区排水能力来降低城市因洪涝灾害而遭受的损失,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排水区域的划分及排水管网的铺设首先要坚持分散布局、就近排放的原则,以排水布局现状为基础,以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的目的。还要通过对内部排水管网及排涝河道的治理来理顺排涝水系,综合治理排涝河道,确保排水畅通。还可以采用管网铺设、泵站扩容、河道整治等手段,重点治理重涝区,对现有排水设施的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从整体上提升城市排涝标准及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河塘及水面的保护,充分利用其调蓄和排泄能力,有效缓解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2.2 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

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要求城市水利建设工作,其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其核心内容。首先要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构建节水型社会,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其次要对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通过降低工农业污染排放量对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还可以采用雨水排污系统分流措施对生活污染进行处理。还可以通过节水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行发展生态农业,配套续建灌区,改造渠网,改革耕作制度,对施肥、施药方法进行革新,对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养殖业和农业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加强绿化对水土进行有效保护,加强对乱砍乱伐行为的禁止以保护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同时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力度和进度。其次可以通过运用可降解垃圾袋、推行垃圾袋装化以及专人专车收集并处理城区生活垃圾等措施,对居民住宅的垃圾道进行有效改造,大力改造旧城区环境,使其生活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同时,还要对城市河湖水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大面积建设城市绿地和绿化带,尤其要在河流两岸进行绿化带建设,在水体生态区之间构建纵向联系体系,提升涵养肥力和固土保水的能力,通过减少地表径流,扩大透水面积实现对水文循环以及水生植物布局和河床基质的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水土流失、净化水体、缩小并稳固洪泛范围的目的。

3 结语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经济、环境及资源的健康发展是以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运行环境要求我们对水资源加强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全面节约、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从而实现水资源及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善荣,黄金军,陈阿萍.浅谈生态水利在城市水利设计中运用[J].湖南水利水电,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