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的现状及趋势

篇1

【关键词】社区服务;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我国中小城市占城市总数的30%左右,中小城市的社区服务建设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度。研究和推进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推动中小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的发展阶段性任务。相较于沿海一线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起步晚,投资少,人们对于社区服务的意识薄弱。因此,中小城市社区服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格局相较于大型城市有着显著地过渡期的特征,造成了诸多问题。如: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权限不明确、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社区建设资金匮乏等。本文就这些出现的问题,切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当前我国社区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权限没有得到明确划分

我国的社区服务管理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其弊病优点都得到了透彻的分析,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尚未解决,社区管理的“政社统一”,具备着行政管理和自治管理集于一身的特权,居民并不能充分的进行自治,而我国政府也并没有减轻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巨额负担,同时在保障居民自治权利的情况下,却并没有充分的让居民进行自治管理,社区的管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行政管理而非自治管理。社区服务的职能划分不清,使得管理情况出现混乱,无法准确的行使职能,导致行政效率下降,无法建设一个满足政府和居民需要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2、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在我国,因社区管理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并没有专业的从职人员,因而,社区管理服务任务的整体素质不高。而商业性的“社区服务”并不能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接收,对于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并不十分满意。因相较于其他行业,社区服务人员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和体系,导致社区服务人员的整体文化素养不高,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而且,大多数社区服务人员为退休离职职工,年龄较大,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其相应的服务态度和质量自然无法保障。这种状况的出现严重影响着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准。

3、资金的匮乏将严重制约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较于其他行业,社区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较低,但是要求的资源却是较多。社区服务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就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投入,而在我国政府的资金投入大约占整体资金投入的30%左右,其余的资金需要居民进行自行筹集,这一点将严格限制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财政资金不富裕的情况下无法对社区服务的资金进行更加进一步的支持,那么资金的匮乏将会是严格制约我国中小城市社区服务水平提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针对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有了问题,就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作者就以上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解决措施。

1、严格划分社区服务的只能,准确把握行政手段在社区服务中的介入深度

在社区管理服务的体系中,应当严格规定政府在社区服务的具体职能,同时明确划分各个单位各个级别应有的权利和权职,鼓励居民的自我管理,同时行政政府应当撤出一部分在社区管理中的行政管理,不能够出现政府包揽社区管理服务的现象。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居民应当充分发挥出自治管理的优越性和积极性,充分实现社区自治管理文员会进行自治管理的目标,社区自治管理委员会应当更明确的实现由社区管理政府、企事业单位代表、社团法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进行共同组成的自治委员会,并不仅仅是由政府行政人员的行政单位。政府行政人员仅仅负责监督和督导作用,并不直接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而每一位居民更应该直接成为社区建设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2、多方筹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政府投入资金的基础上,社会更需要进行筹资来完成社区管理建设的进行,多方的筹资行为更是无可避免的,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同时可以打出自身社区服务的品牌,吸引企业、社会团体的赞助和捐赠。同时资金的使用情况已经要高效率,透明化,保证每一份的资金使用都记录在册,都用的好,用的必要,是实现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3、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一个优秀的社区服务队伍就是一个优秀社区的集中体现,每一位优秀的社区服务人员都是一个社区服务体系中的精英。即使我国在社区服务方面的起步较晚,但是依旧拿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社区服务队伍组成方案:以专职人员为核心,以兼职人员为主题,以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了我国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重中之重,应当以政府为牵头人,联合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诸多具有专业培训能力的场所对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统一测试,严格规定其工作者的工作级别和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相关的专业性的社区服务性质的培训机构,并且积极联合和引导公会、妇联等半官方的政治团体与社区服务行业进行互帮互助,让他们也进入到社区服务的大家庭中,共同为我国的社区服务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国政府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一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更是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实现社区的稳定与和谐,解决失业人员在就业问题的良好手段。为了构建我国城市和谐社会,就需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健.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629

篇2

关键词:城市老年妇女;社会参与;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存和发展权;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181?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妇女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妇女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在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下,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阶段我国的老年妇女具有文化程度低、生活保障低等生存劣势,关注老年妇女的生存质量是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我国对老年妇女相关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老年妇女生活状况的描述性分析;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在人口调查普遍开展的背景下,开展了包括老年女性在内的老年人相关问题的定量研究,但是关于老年妇女的专题研究仍然较少;第三个阶段是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引起了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妇女问题的关注。目前,研究我国老年妇女的专著仍然较少,对于女性老年人的研究仍处于老龄研究中的边缘。从1979年2月到2011年11月,中国知网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以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章中,以老年妇女为主题的论文共有5696篇。目前学界对于老年妇女的研究主要有2个特征,第一,是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关注老年妇女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活动;第二,是从人口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关注老年妇女的人口特征、医疗保障待遇和社会生活状况。关于老年妇女社会参与的研究主要在集中探讨老年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行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价值。

针对老年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行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价值这一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老年妇女平均寿命比男性长,参与社会劳动的时间相对就长。老年妇女退休年龄早,继续参与社会劳动的精力旺盛,并且她们在整个老年群体中数量多、比重大,可以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发挥她们的作用。[1](278)老年妇女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应得到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社区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都以老年妇女为主体,老年妇女如果能积极的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献计献策,这样必然会推动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老年妇女能够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继续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继续社会化。[2]

针对老年妇女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观点有:老年妇女的家务负担重、社会参与机会少。由于长期存在的家务劳动性别分工,许多中国老年妇女承担着照料家人(包括老伴、儿女及孙辈)的责任,家务负担重,社会参与率较男性低。[3]城市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情况较好的老年妇女的社会参与活动主要侧重于身体锻炼和娱乐活动。老年妇女在退休后的交往圈由业缘、地缘逐步退缩为姻缘与血缘,社会空间由开放型向封闭型退化。[4]老年妇女具有惰性文化心理和血缘偏执意识这两种负面文化心理。惰性文化心理是指老年妇女的依赖心理、容忍心理、随大流心理和淡漠心理。在家庭关系中,主要表现为依赖和容忍;在社会关系中,主要是随大流和淡漠。惰性文化心理减弱了老年妇女自养自立的能力和意识,而血缘偏执意识使老年妇女更多地依附于家庭和子女,缺乏社会交流,容易导致孤独和寂寞。[5]

综观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论述了老年妇女参与社会的积极意义,并指出针对老年妇女退休后精力仍然旺盛、身体状况良好的特点,可以适当推迟其退休年龄,鼓励通过社会参与来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和减轻赡养负担,但以上研究仅从抽象的层面指出政府、社会和家庭对促进老年妇女社会参与所肩负的责任,缺乏对老年妇女社会参与的特征进行细致地分析,没有对影响城市老年妇女的社会参与的相关因素进行更细致地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涵义的界定主要集中在对参与范畴的争论,如老年人从事的是否是有报酬的活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否包括家务劳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否包括政治文化活动等。

笔者认为,把老年人参与的所有与社会产生联系的活动都看作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容,过于宽泛,不利于区分老年人的纯个人闲暇行为和社会参与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本文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应是指老年人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利益或需求的满足,通过合法途径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其它社会成员、社区和社会产生联系和互动的过程。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基于老年人参与意愿而做出的选择,是老年人为满足自身需求而参与的活动;第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是指在参与的过程中,会与社会中的组织和他人产生互动和交流;老年人种花养草、读报看书等纯个人或家庭行为,不应属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第三,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形式较为灵活,可以自发地组织参与,也可以在社区和社会团体的组织下来参与。

篇3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老年中医护理;调查;分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9-02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篇4

【关键词】服装设计;新形势;教学改革

近两年来我国服装出口率下降,而国内传统服装经营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电子商务模式成为服装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与改革,从服装设计理念到服装设计思路以及服装设计实践都必须紧跟时代总趋势。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设计人才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也应当与互联网、自动化服装生产相吻合,这样才能为我国服装市场源源不断的输送血液,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服装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衰退,我国服装行业也从鼎盛时期逐渐转冷,面临着向国际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国内服装市场受电子商务的影响其传统经营模式饱受挑战,电子商务的极大便利性致使服装的流行周期极大的缩短,服装设计的时效与寿命也不断锐减。当前高校却并未能在短时间内结合服装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做出有效的调整,尽管大部分服装设计院校都试图迎合当前服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服装设计教学采取更接地气的教学调整,但这些调整无疑是艰难而浅薄的。仅仅从教学时间、课程安排以及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等方面做出较小的调整依然难以满足未来服装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新时期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拥有敏锐的设计的思路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同时拥有深厚的设计功底和熟稔的设计技巧,更需要具备独立完成设计创新的实力。这就要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给予学生思维上、实践上、服装相关流程熟悉程度上适当的教育,否则,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将成为未来服装市场的硬伤,严重阻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显然,当前,我国服装设计院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思路,更无从谈教学实践。

二、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服装设计专业是非常注重创新与实践的一门专业,只重视理论讲解而轻视实践无疑是难以满足服装行业发展需求的,纵观国内外优秀的服装设计大师无不是设计理念新颖、设计作品经典、设计细节精美的行家里手。因此要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设计师,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既然要进行改革,就需要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解析,其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般人看来服装设计就是裁缝、衣服样式的制造者。事实上服装设计是技术、艺术、潮流的高度融合,服装设计师与裁缝千差万别。但略有在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对设计理论过分重视,而对设计思维、设计实践则只是略有涉及。服装设计院校的课程安排往往也是理论课程占绝大多数课时,而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启发、动手能力培养相关课程则少之又少。这不仅难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培养学生设计技能,甚至对学生实际设计能力是莫大的打击,而该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往往与社会脱节,进入社会后也难以成为有用的设计人才,极大程度的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第二,教学内容传统守旧。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倾向理论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但就其理论内容来看,十年如一日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不分阶层的教学模式简直味同嚼蜡。理论教学内容过分枯燥传统,而新教学内容又十分缺乏,特别是对流行性服装行业相关技术与内容的教学十分匮乏,这导致高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与服装企业难以对口接轨,在就业阶段备受打击。第三,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服装设计院校的教学方法是单一而传统的,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讲台夸夸其谈,学生在台下鸦雀无声,是各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模式。这与当前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严重不符的。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难以独立进行服装设计,也难以获得设计创造性,换言之,在这样的教育摇篮里难以产生优秀的服装社人才,这又与服装设计院校开展服装设计专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第四,教学成果验收体系缺乏。服装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是传授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学科,学生在学校接受几年的专业教育,到底收获几何?有没根据教学目标如期的获得教学知识?这需要高校定期的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核,学校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从中发掘教学的不足之处。然而,当前多数高校的考核也仅仅是以理论考核为主,对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考核严重缺乏。这容易给院校和学生双方都造成教学成果的假象,本专业教学更难进步,对院校专业教育的改革是即为不利的。

三、新形势下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呼应素质教育,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艺术能力的高质量设计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适应服装行业对于服装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开发等岗位的人才需求,让本院校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即可成为各服装企业的热门人才。基于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分配,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实训,并开展服装设计赛事,积极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动用一切技能,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进程中成为未来服装行业的中流砥柱。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服装设计院校课程设置并不是越复杂、越多样越好,应当通过与服装企业的深度接触,同时对服装行业当前发展趋势充分了解,以调研、考察为手段,根据当前服装行业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发展方向的服装设计人才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而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当开设不同深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避免各方知识的重复教授,是学生产生疲乏情绪。3、加强教学实践教学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将来面临的岗位是多样性的,从服装设计到服装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和岗位都对服装设计人才有所需求。特别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服装设计相关岗位又有了新变动。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时,应当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到各服装行业的岗位进行实践,充分了解服装行业的每一个流程。这里所指的深入服装行业的岗位了解服装行业流程并非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进入服装企业进行见习,而是应当由学校与服装企业进行接洽,教师带领学生在企业内进行细致的教学讲解,甚至进行动手实践。通过不断的与社会进行接触,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服装设计的生命力,对服装行业的发展也具有切实的体会,才不会在走出校门的瞬间茫然失措。此类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方向提供指导,学生在具有就业方向与目标后,学习状态更积极。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果是可观的。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分流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结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服装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更趋向个性化,对服装新颖度的需求也更旺盛,服装的流行周期极大的缩短。高职院校面对日新月异的服装市场需求,培养具有创造性、实践性、艺术性的优秀设计人才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从服装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所侧重。高职院校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紧随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才能不断进步,顺应时代积极的进行改革,才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杨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纺织报告,2016,04:54-56.

[2]梁燕.行业新趋势下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艺术设计研究,2016,02:121-128.

篇5

关键词:重庆;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

2015年9月22日重庆国际时装周盛装启动,作为西南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和时尚之都,重庆的服装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可谓高歌猛进。由重庆纺织工业联合会、重庆服装行业协会,以及设计师协会共同着力举办的一些相关赛事和秀场推广活动,为重庆年轻设计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似乎预示着属于设计师们的时代即将到来。

1 重庆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发展环境

根据2014年重庆市服装设计师协会内部的统计:重庆目前已有200多个本土独立设计师品牌。在独立设计师品牌数量增加和兴起的背后,预示着服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观念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但是,从客观角度分析重庆独立服装设计师所处的整体服装产业环境,其优势和问题一并存在。

1.1 发展环境中的优势

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低,这是近年东部沿海地区服装生产企业向西南转移和拓展市场的主要原因。第二,市场空间潜力大,重庆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稳定,2015年上半年GDP增长列全国第一,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第三,政策优势明显,服装行业发展受到了来自地方政府和外来投资者、行业协会的关注与扶持,并在税收、品牌建设、市场培育、设计师人才培养方面创造和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与优惠补贴。第四,日渐成熟的服装消费群,有逐渐成长中的时装消费群体、泛时尚化新生活方式的流行,这些都为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培育土壤和生长环境。

1.2 发展环境中的问题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服装产品结构单一,对重庆在售的本地服装品牌和外埠服装品牌进行调研可以发现目前的很多服装风格类型趋同,特别是女装的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第二,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如广州中大、浙江柯桥等纺织面辅料比较完善的市场,同时配套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也不够成熟,采购程序繁琐,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价格成本。第三,技术性人才缺失,有经验的成衣工人,特别是经验丰富的技术成熟的服装板师稀缺。

2 重庆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发展现状

2.1 重庆设计师品牌目前发展情况

目前,重庆独立服装设计师的构成包括:服装高校毕业生、教师、海归设计师以及部分非专业的服装设计爱好者,这些设计师最大特点是以80、90后的年轻血液为主,拥有全新的设计和经营理念。其中部分设计师品牌经过短短1~2年的发展,已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实体概念店、参加showroom,入驻设计师集成店,拥有不错的口碑和知名度。但与前者形成反差,也有相当一部分设计师品牌籍籍无名,产品营销尚未达到收支平衡。并且有的设计师品牌销售情况是“墙内开花,墙外红”,在重庆本地的销售量差强人意,但是外地销售比较看好。

2.2 重庆设计师品牌发展中的瓶颈

(1)品牌实力和产品水准参差不齐。重庆独立设计师品牌大多处于发展阶段,品牌之间在资金、设计等整体实力上不同,加上整个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其产品水准与国内的成熟设计师品牌相比差距明显。尤其在高级定制方面存在软肋,部分品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仅停留在向消费者传达概念的层面,只有概念没有实质设计等问题,顾客的消费体验满意度并不高,这也是导致客户资源不稳定的原因。

(2)缺乏稳定的客户资源和资金支持。独立设计师品牌的风格多以创意为主导,锁定专属的目标消费群体,所以培养稳定的客户资源尤为重要。而目前重庆独立设计师品牌中,从前卫新锐、本土文化到高端礼服几大类型的代表品牌被消费者了解和熟知的寥寥几个,处于起步的独立设计师需要到处寻找客户资源,没有稳定的客户资源资金回笼困难,独立设计师工作室的运营也会出现问题,陷入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尴尬境地。

(3)受到产业链尚不完整的一些限制。虽然重庆市政府及行业相关部门已经加大扶持力度,计划以主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在巴南、渝北、万州、江津、合川等区域重点打造几个服装产业基地。但目前的燃眉之急是独立设计师品牌普遍对面、辅料的要求较高,而重庆的面辅料市场,甚至国内一些较大的面辅料市场都很难与国际市场面料流行同步。加上独立设计师品牌的产品品质定位“少而精”,愿意的合作加工源难觅,这些原材料以及加工资源的匮乏都是限制独立设计师发展的主要原因。

3 重庆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建议

3.1 抱团取暖,积极参与行业组织提供的各种平台

很多独立品牌设计师在创业初期都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例如宣传推广、客户资源、生产销售等层层环节。个体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这让很多设计师无暇专注于设计创作。如果加入行业协会,或者建立和组织本土独立设计师团体,由行业协会牵线搭桥可以整合和提供更多的服务信息和行业资源。独立设计师团体互相之间可以增加交流学习,互相建议献策,达到共同进步、谋求发展的作用。

3.2 政策助力,多方支持重庆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

重庆市政府、相关行业组织机构还需在扶持本土独立设计品牌的发展中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在创业贷款、税收、扶植基金和奖励,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的经济支援。同时,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课程,让独立设计师了解和合理利用一些创业优惠政策,熟悉商业运作的规律,为品牌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持续有效的帮助。

3.3 提高自身,树立“重庆智造”设计师品牌形象

独立设计师终究是整个品牌的核心和灵魂,强调设计的原创性、为消费者提供不可替代的设计产品和消费体验,是增加消费者与品牌粘性的关键。作为独立设计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目标消费人群的职业、着装目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消费习惯等因素,深挖品牌的文化内涵,依靠独树一帜的风格来满足特定消费人群的需求,树立重庆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鲜明形象。

4 结语

虽然相比国外和国内一线城市,重庆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起步较晚,但是伴随西部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新兴消费观念的逐渐流行,这些独立设计师们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日益成熟的市场和产业链,平衡好商业价值与原创设计之间的关系,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一批代表重庆制造的新生力量登上国际时装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张荞.西南地区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地域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5(7).

[2] 李克兢,张璐.中国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推广模式的现状及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5(3).

篇6

关键词:皖西文化;民间艺术;服装产业;品牌打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传统民间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在为复活和重新演绎传统民间艺术不断做出努力.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服装,将会成为皖西民间艺术新的传播媒介.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同时位于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在规划中,涉及到了振兴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等产业布局.因此作为轻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皖西的服装产业发展的人才是匮乏的,同时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也不够,导致皖西地域文化影响力较弱以及服装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拟通过对皖西民间艺术内涵的深入分析,挖掘其艺术精髓,探索如何更好的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皖西地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1皖西民间艺术的地域特征

皖西地处江淮之间、大别山北麓.战国时期,该地区是南北文化,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交汇地.战国中晚期,皋陶文化与楚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一统皖西.因此,该地区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艺术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民间乐舞、民歌、民间戏剧、民间工艺几个方面.

1.1民间乐舞

(1)流行于皖西的民间曲艺,主要有“四弦书”、“小调胡琴书”、“淮词”.其中的四弦书又名“四股弦”,因其说唱用四根弦胡琴作伴奏而得名,它起源于六安,流行于皖西地区;小调胡琴书也是皖西地区特有的曲种之一,主要流行在舒城县.四弦书是以胡琴书为母体,独立发展起来的,而胡琴书中残存的专以民间小调演唱曲目的形式,被艺人保留下来了.

(2)产生于皖西的民间舞蹈主要有“十把小扇”、“十二月梳”、“打五扇”、“肘阁”.其中的“十把小扇”产生于六安县,流行于皖西广大农村,已历100多年,它的唱词是通过10位农家姑娘对手持扇子上的10幅画面的赞美,抒发了她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十二月梳”产生于六安县,流行于舒城、金寨、寿县等地,它的画面生动活泼、绚丽多姿,歌词生动形象、朴实优美,节奏舒缓流畅、委婉动听,舞蹈开始,10个新娘身穿大红袄,下系百褶罗裙,左手拿一把椭圆形镜子,右手拿一把梳子,边梳边舞出场.

1.2民间戏剧

流行于皖西的戏曲剧种主要有庐剧、京剧、黄梅戏等.其中庐剧诞生、发脉于霍山、六安等皖西地区,是皖西亦是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大型庐剧《程红梅》、《妈妈》等,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

1.3民间工艺

皖西民间工艺有剪纸、舒城竹席等.民间剪纸属皖西翁墩剪纸极具特色.首先,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四灵(龙、凤、麒麟、龟)、四兽(狮、虎、象、豹)、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菊、竹)、八仙、门神、寿星、招财童子及琴、棋、书、画、佛八宝、道八宝等;剪纸文字有:“福、禄、喜、宝、万”及“四季发财”、“春福满堂”等吉利词语.

其次,技法独特.全部用剪刀铰出的单色剪纸.很少采取先勾图,后剪裁的方法,大多对照“样子”,或凭头脑记忆直接剪铰.再次,贴近生活,技艺创新.由于受到一些现代文化的冲击,翁墩剪纸在载体上也有了一定创新,以适应时代.同时,张玉柱也是皖西剪纸艺术家的突出代表.他不仅可“剪”,而且会“撕”,尤其是他的撕纸艺术,堪称一绝.皖西另一种民间工艺品———舒城竹席,它是皖西传统汉族手工艺品.据专业人士介绍,舒席从竹子的选取到制作工艺都十分讲究,经破竹、切篾、起篾、分篾、撕篾、煮篾、刮篾、编织、扭头、收边十几道工序,而且全是手工操作.

2皖西民间艺术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随着时展,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皖西民间艺术需要新的载体去诠释,将会使民间艺术的精髓与商业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作为现代时尚的领头军———服装设计领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提炼,将其融入到服装设计中,以展现色彩、造型和设计手法给服装带来的全新视觉形象.

2.1皖西民间艺术中纸艺造型、色彩和手法的运用

纸艺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设计形式又具有无限的设计开发潜力,可以说纸艺兼具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所以纸艺的设计元素的应用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青睐.皖西民间工艺中的翁墩剪纸造型,以其独特的造型元素而成为服装造型和图案新的设计点.尤其是近些年,复古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兴起,服装设计师纷纷寻找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契合点.例如,有很多设计师试图在针织中融入纸艺的美学内涵和形式.一些针织纱线结构的创新让纸艺和针织服装的结合成为了可能,如针织面料中较细的纱线,以剪纸艺术的创作手法来制作提花,手工艺感强,彰显奢华,突出了女性的柔美特性.针织面料强缩绒的出现,使得针织服装设计中运用折纸设计工艺成为现实.因此,皖西翁墩剪纸中一些特有的纸艺元素造型开发价值较大,与服装设计的融合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纸艺的色彩提炼,可利用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来进行.即随“意”用色.皖西翁墩剪纸艺术中,剪纸的采色,都来自皖西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如娶新媳妇、生孩子、过新年等,作者会根据这些节庆,进行“意”的造形与选色.单色剪纸在喜事中常用红、黄等颜色,这几种颜色在其象征意义对人们心灵感染的同时,其古朴、明快而又纯美的色彩同样形成了视觉冲击.

民间纸艺造像手法也给服装设计带来更多的设计空间.如皖西民间剪纸中的“剪”和“撕”手法创作将丰富服装面料的造型.剪纸,是一种纸艺镂空技术,在通过刻画具象或抽象图案给人在视觉上造成透空对比的艺术享受.“剪”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为以线为单位,沿着线迹,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做刀剪处理(不是剪空的镂空处理),在垂直的状态下线形剪开处会呈现出自然的立体拉伸效果,并会随着人体的动作产生变化丰富的透空肌理.不同的图形将会产生不同肌理效果.“撕”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是指用手撕的方法做出材料随意的肌理效果.“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面料上直接进行手撕处理,利用面料撕裂后的垂坠感使面料自然下垂,展现了放荡不羁的粗犷风貌,秉承了设计手法多元化的设计理念.

2.2皖西民间艺术中乐舞的造型和色彩的运用

皖西民间乐舞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可利用民间舞蹈中“十把小扇”和“十二月梳”善用的水绿色、品红色、大红色等色彩,将其融入到现代服装中,以体现民间舞蹈的艺术神韵,且不失时尚性.“十二月梳”中的新娘着大红袄和百褶罗裙的服装造型也给现代服装设计师更多的灵感,[2]可以此进行款式的创新演变.

2.3皖西民间艺术中竹席工艺手法的运用舒城竹席是皖西民间精湛的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值得借鉴,服装设计可从它十几道制作工序中提取一些设计手法来进行创作.例如从“刮篾”中可提取“磨”和“雕”的手法,从“扭头”中提取“拧”的手法,还有竹席的编织工艺.“磨”和“雕”的手法和“刮篾”异曲同工,都是一种打磨和雕刻.“磨”,是指利用水洗、砂洗、砂纸磨毛等手段,让面料产生起绒、磨旧的艺术风格.牛仔面料的磨旧脱色效果也许我们并不陌生,如牛仔裤上的脱色水洗效果,使人的大腿看上去更加美观和动感.同时该手法还使牛仔面料在渐变色变化中更具层次感,它将给多维图案的造像中增添更多的色彩肌理和视觉空间效果.

“雕”的手法可运用到针织服装中,使用厚重的棒针所结织出的简单组织,如平针组织、双反面组织等,不仅有一种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的感觉,同时体现出针织服装的立体结构.从竹席工艺中提炼出的“拧”就是扭转,控制住材料的一部分而绞转.在面料上对某一局部进行“拧”的动作,拧转角度近似360度,可以得到一个曲线造型的放射性褶裥,连续几次360度拧转,就可以得到一个螺旋形褶裥的立体造型,可根据拧转方向与大小的变化进行创意肌理设计.竹席的编织工艺是较为重要的,“编”,在服装设计中指运用编、织技法形成的镂空效果.不同的编织材料会形成各异的镂空风格,运用光泽感且质感细腻的线进行编织,不同针法的组合可形成千变万化的镂空图案;运用质地较粗糙的线或布条进行编织,所形成的图形就较为规则、单纯.运用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编织方法,会产生丰富的结构艺术美感.

3皖西民间艺术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皖西地区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一些服装设计师、品牌策划师、服装营销管理人才、生产机器设备、政府资金和政策激励措施等都是相当匮乏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民间力量应联合推动地区服装企业的转型,力求从加工复制型向品牌原创型企业转化,文化则是品牌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大文化体制的改革,深入开发民间艺术的品牌价值.不仅能够增加服装设计品牌的附加值,还可以传承皖西地区的民间艺术的精髓.

皖西民间艺术和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是对地区服装品牌精神的彰显.通过民间艺术不同的元素的整合运用,将给现代服装设计增加更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也是与当前服饰的复古风潮、民族特色、多元文化的流行趋势相吻合的.皖西民间艺术和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是地区服装品牌升级的保障.品牌文化是一次充满忠诚的信仰之旅,皖西民间艺术与服装设计的结合有助于该地区文化自信的建立.当前,中国服装品牌正面临着国际品牌的全面竞争,很多世界级品牌能够获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拥有成熟的工艺和设计,更多源自它们背后的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因此本土品牌价值的实现工作势在必行,民间艺术作为一个突破点,应深入的挖掘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史红雨,徐航.皖西漫步[M].北京:出版社,2003.47-50.

〔2〕姚治中.皖西古代史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25-140.

〔3〕华梅.服饰与风格[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61-70.

〔4〕严鸿和,席国柱.安徽服装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J].现代经济,2007(6):150-152.

〔5〕孔宇欣.民俗文化在北京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3(1):121-123/133.

篇7

关键词:高级时装定制;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30

1高级时装定制

1.1高级时装定制的概念

高级时装定制的概念,国际上是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高品质生活方式,服装设计师从个人的身材、从事的职业和本身的气质等条件出发,为他设计和定做高级时装。

时装界的高级定制拥有着高不可攀的特权,高级定制的超前创意,对于将来流行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许多设计元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到成衣的制作,是将会成为流行的时尚方向标。

1.2高级时装定制的起源

高级定制业起源于巴黎。18世纪中叶,英国裁缝查尔斯・弗莱德里克・沃斯把自己设计的一套高级礼服推荐给巴黎的上流社会,让大家按照偏好随意挑选,并为客人所选的衣服进行手工缝制。最后将自己的名字缝制在礼服上,为自己的作品做个标记。人们称其为“HAUTE COUTURE”――高级时装屋,设计师本人沃斯被誉为“高级时装流行之父”。

高级时装诞生后,又有了些其他规定,如后来设立的高级时装协会对“高级时装屋”的条件做了一些苛刻的要求,如必须基本应用传统手工缝制:单件衣服起码至少要投入100―400个小时的经历,才能称为高级定制。

1.3构成高级时装定制的条件

高级时装定制的精髓必须要有独特的构思、完美的缝制和合理的工艺,整个制作服装涉及到的工艺保证要让人员做到手工操作,经大约4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单品。单件服装只对应单个消费者,这也是它的五一无二性,同时也是服装的价值体现。总体上说高级时装定制包含如下必要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高级时装定制的工作室必须设在时尚之都――法国巴黎,而且必须能够参加当地“高级定制服女装协会”主办的两次高级定制女装(Haute Couture)SHOW。第二个条件是每次展示作品中,由首席设计师完成的不能少于75件。第三个条件是有多于3个的非兼职的服装模特。最后的条件是要保证它的每个款式的服装不能机器完成,原则上借助手工制作,同时服装件数不能多。法国工业部需要经过最后的审核,各方面符合标准后,下文批准,具备这样的过程才能被叫作“高级定制服(Haute Couture)”。高级时装定制主要分为量身高级定制、个性化高级定制、奢侈高级时装定制。

2高级时装定制的现状

2.1欧美高级时装定制的发展情况

19世纪60年代到末期,高级时装定制被称之为“沃斯的时代”,这是高级定制时装的产生和成衣时期。之后划分为“贵族化高级时装”和“民主化高级时装”。法国流行色委员会主席纪靳明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世界各国的服装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都穿一种风格的服装,时装的艺术精神和创造成分都会减少,那么世界文化将会失去它的丰富性。在时装界,主导的设计师风格的巴黎高级时装逐渐过渡到中产阶级为市场定位的高级成衣。高级时装设计师也逐步迎合顾客喜好和市场需求,在做好高级时装的同时,不断推出对应的成衣品牌和二线产品,由之前纯粹的“艺术时装”过渡到民主化的“现实时装”,比之前更加平民化。

2.2国内高级时装定制现状及分析

2.2.1国内高级时装定制现状

我国高级时装定制发展较慢,到目前没有完善和成熟的模板和标准以供参考,再加上本身起步也比欧洲晚很多,据统计,我国的高级时装定制目前有很多实体店面,但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高级”定制,设计师主要偏向于定制,并没有做到真正的高级时装定制。大多数的高级时装定制店到最后展示出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工作室。因为不论是从客户的身份、地位、职业方面,还是从工作室的管理模式、运行规模等,都达不到高级定制的需求,而且服装价格方面也偏向于定制。欧洲的高级时装定制还包括了很多单品的艺术作坊,比如珠宝和刺绣,配饰上还有金银饰和花饰,配件方面还有鞋包等,这些不仅提高了高级时装定制本身的品质,同时它的客户群体也得到了扩大和丰富。所以我们国家的高级时装定制必须完善和调整,比如增加一些箱包和鞋靴的单品工艺作坊,使之能够单独生产,辅助高级时装定制,并为之积累人脉。

2.2.2国内高级时装定制成功案例分析――郭培“玫瑰坊”

郭培作为中国服装设计协会的早期成员之一,有100多名员工组成的专业艺术团队,各种职位都有分工,其中包括资深设计师、制版师和高级工艺师等,她主推中国服装传统工艺,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郭培的服装作品个个精彩,主要赢在精湛的刺绣手工艺上。每年春节联欢晚会几乎都能看到“玫瑰坊”的定制礼服,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独具特色。比如2008年的高级时装会中,有套金光闪闪的“大金旗袍”,仅服装的刺绣,她让用100多名员工做了两个月的工作,工时加起来也有5万个小时,如果按照一个工人工作的时间来计算,要整整15年的时间。这件超级豪华的艺术品同时也创造了很多数字奇迹:拥有28000颗人手钉绣的银扣,有数千轴欧洲银线,有200多斤的重量,这就是她赫赫有名的童梦奇缘时装会,她的工艺极其复杂。刺绣还是她的顶级手艺,她的刺绣作品对色彩的要求很高,对色彩的材料要求也比较苛刻,同时讲究不同的次就针法,出来的作品在辨色、配色和拼色做文章,形成微妙的色差,肌理上也有凹凸不平的质感,整个绣品将中西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满了神秘感。

2.2.3国内高级时装定制现状总结分析

中国高级时装定制发展仍然处在发展中阶段,存在诸多问题,行业运作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缺乏相关的行业法律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媒体的宣传力度也较弱,尤其是时尚媒体的传播力度不够。如果把时尚行业比作是一个金字塔,那么高级时装定制应该是处在最高处塔尖的位置,虽然我国的高级时装定制正在走向国际化,市场也在不断扩展到国际社会,但是我们事实上离所谓的“塔尖”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到今天为止,高级时装定制的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寻找出路,也在不断加强自身技能,同时我国的高级时装定制的消费群体也在不断更新知识,国内奢侈品市场的需求也不停的加大,我国的高级定制产业必将会向着国际化,高级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级定制时装。

3国内高级时装定制的发展策略

3.1依靠加深高级时装定制的文化内涵价值

高级时装定制必须重视文化在品牌发展中的内涵价值,尤其是要从产品设计、文化传承上下功夫,要既能看到中国的文化元素,又要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并传承下去;郭培的玫瑰坊就是着眼民族文化,重视手工艺的传承,将古老的“京绣”工艺、传统民族图案等用到时装设计中,中国元素与流行趋势结合后在她的服装设计中以一种完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真正做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化高级时装定制本土服装品牌,另外除了玫瑰坊,东北虎和夏姿陈也都是典型的具有文化内涵价值的高级时装定制品牌。东北虎的特色是中式婚礼服装和颇具特色的华服,这些都是服装的内涵所在,展示了传统的创意元素。高级时装定制特别注重客户的信息保密,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东北虎品牌凭借文化内涵成功的打入了国外市场。另外中国的皮影戏等元素御用到服装设计中的品牌还有夏姿陈,善于用不同更多文化作为主题元素。

3.2依靠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高级时装定制非常重视材料的选择和设计的考究,同时更加重视传统的工艺和手艺,这是高级时装定制最具魅力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更加注重传统工艺的打造,将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起来就再次成为高级时装定制的发展新方向。纵观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国际上有名的设计师,都是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得很完美,如此他们的设计作品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在日本,三宅一生就非常擅长将东西方结合起来,打造西方设计与东方文化的完美呈现,从而将日本时装的魅力发挥出来,三宅一生的好多作品都很具有代表性。传统织物因为他而变得不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三宅一生通过对面料的压缩和变形,独创了皱褶面料,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服装概念,因此被命名为“一生褶”,也正因为如此,三宅一生的品牌及服装在业界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如三宅一生的设计中巧妙的将中国的各种刺绣技巧和传统工艺,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贯通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既发展了传统工艺,又打造了高级时装定制的奢侈品服装品牌。

3.3依靠高端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

我国高级时装定制行业可以依靠高端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谋发展。在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是时装界最早使用品牌许可的。依靠高端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有偿的给加盟商品牌的许可,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大品牌之间的合作,寻求发展与升级的道路。最后达到多元化经营的目的。高端品牌之间也可以实施许可策略,实现共赢。众所周知圣罗兰设计师对服装质量的追求是苛刻的,所以企业若贴上YSL的LOGO,人们就认为服装的品质是过关的,与此同时企业只需要交给圣罗兰公司一部分收入,将这部分收入作为收益金交给这个公司,每年如此,所以这笔高于1亿美元的收入就是纯利润。

4结论

随着我国内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上也得到了改善,人们更多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崇尚个性的展现,再加上与国际社会的往来逐渐的增加起来,人们要定期参加一些不同的场合,出席各种类型的聚会,所以对个人的着装也越来越考究。追求时尚个性的风潮也随之席卷全国,高级时装定制比之前更多的受到人们的喜爱。相比整个服装产业而言,它属于奢侈品产业大类,所以肯定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流行,这也是这个产业的独特性所在。但是“定制”也不全是奢侈品,为特定人群进行的个性化设计制作近期也在逐步增多,高级定制的时期已经到来,随着高级时装定制的成本的逐步降低,价格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高级时装定制正在成长为将来服装市场的主流业态方式。

参考文献

[1]所云霞.高级时装历史与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

[2]程悦杰.服装色彩创意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分层教学法

1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常言道:“服装的灵魂在结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内容试架起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桥梁,对服装专业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1]。立足于新的职业教育背景,教师应在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培训,推动服装专业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性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制图能力,进而培养其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其学习和设计制作能力。

1.1正确评价、科学分层

教师应结合中职服装专业教学内容及计划,借助考试结果分析、调研等形式,深入把握学生在服装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情况,从整体性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形成关于学情的调研结果报告及科学分析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分层。一方面,教师可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进行分层。基于服装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往往以服装理论基础、服装工艺操作、服装应用设计能力3种维度为分层参照标准,将学生分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应用设计能力”“理论基础薄弱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理论基础较扎实而实践操作能力差”“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较差”等层次[2]。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学生身心成长特征为依据进行分层。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思想意识构成对服装专业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3]。同时,中职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立足于育人育心。因此,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时,应以学生人格心理为重要参考因素。具体来讲,可以学生思维与记忆的感觉型和动觉型、个性倾向性和气质性格、智力和非智力等心理学维度为参照标准,将学生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感觉型和动觉型(工艺操作型)、模仿型和创新型等不同取向[4]。在正确评价、科学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活动。

1.2尊重学生、人文分层

从传统的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来看,其往往是在教师权威性理念的影响下实行师本教育,教师是专业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遵循教师固化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未能在提升自主性的过程中自由组织并表达对服装结构制图的认知和想法,也就难以在此过程中获得创新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需要遵循生本教育,即既要尊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也要充分尊重和彰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以学情作为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应用的基本依照。例如高年级学生对结构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已经有了明确的把握,那么在开展结构制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其自主思考影响制图的因素以及可以采取的制图策略等,以学生自主制图代替教师示范制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5]。

1.3以分为主、统分结合

传统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活动往往遵循统一示范讲解—巡回个别辅导—统一反馈—总结的步骤开展[6]。将分层教学法有效应用于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活动中时,需要在统分结合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以结构制图为主体内容的服装专业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课标要求,确立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在示范讲解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反馈。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对学生学情以及心理的调研,对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引导相应层次的学生实现专业性成长。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训练。例如,可以采取少讲多练的形式,让自主学习、创优创新;可以实行精讲精练,使熟能生巧;同时还可以通过“面对面、手把手”地反复演示讲解[7]。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层教学模式中,无法将分层与断层划等号。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4以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导向目标

从本质上来讲,分层教学模式的价值基础在于公平教育,那么在将其实际运用于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中时,需要把握好公平与分层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一种平衡状态[8]。虽然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活动的开展应朝着整体的教育目标努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基于每位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其实现逐步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寻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目标、学生与任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最佳结合,为学生设计带有差异性的学习和项目操作任务,引导学生在接受任务挑战的过程中,从标准款式、到生产单位要货样式、再到个性化设计风格层层递进,深入体会服装专业结构制图的基本内涵及实际操作技巧[9]。当然,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服装市场提供必要的人才和设计支持,因此,在围绕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群体的市场意识,引导中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借助市场调研等形式,了解服装市场的基本现状及实际需求。例如,经过市场调查,了解面、辅料市场和不同品牌的风格;通过电子信息查询,了解最新的时装信息和流行趋势,积累设计师手稿资料、成衣市场品牌信息等资料,以此增强中职院校服装专业结构制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0]。从这一角度来看,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应根据学生不同基础及实际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基于自身能力拓展知识范围,加深专业认识,使每位中职服装专业学生都能借助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2分层教学模式下中职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的具体策略

2.1重新整合教材知识体系,融入趣味性教学因素

从中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和态度来看,普遍存在基础性较差、学习热情不足的情况,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中职院校所用《服装结构制图》教材前三章内容基本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服装专业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初便教授给学生与实际相脱离、集枯燥性与理解难度于一体的理论知识,往往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服装专业尤其是结构制图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服装结构制图的学习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在对《服装结构制图》教材知识体系加以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融入趣味性教学因素。如在讲到人体外形与服装结构的关系时,教师只要让学生明白“服装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是由人体的外形决定的”这一知识点即可,因为以后可以通过一次次实践加深学生的印象[11]。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绘画练习,使其可以更加直观地把握人体外形与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2.2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开展基本技能训练

服装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都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基础人体测量、服装面料特性的了解、服装工艺的结合等内容作为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12],应引导学生加以系统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服装制图基本技能训练。在开展技能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应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使其自主把握服装制图设计要求及规律,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服装样式,运用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理论来把握服装样式的变化规律和决定性因素。例如在裤装的结构制图教学中,需准确掌握西裤的款式制图,充分掌握西裤的结构特点,然后在西裤的基础上改变部分结构[13]。在开展实训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长度、部件、变形等方面的变化把握款式变化的细节,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服装常用款式结构制图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结构变化的各种方式,为服装结构制图的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素材。

2.3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篇9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区域差异;Theil指数

我国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增长迅速[1]。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974.63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3538.1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8.16%,远高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率。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发展具有支柱性作用,也为我国增加就业、提升城市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将有利于认识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Theil指数是衡量各地区之间空间发展差异的常用指标之一,并通过分解成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可进一步解释纺织服装业发展空间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其表达式如下[3]:

其中,TP为纺织服装业省市间的总差异,TWR表示地带内的差异,TBR表示地带间的差异,Y为全国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之和,N为省市总数,yij为第i个地带第j个省市的工业总产值,ni为第i个地带的省市总数。当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分配于各省市时,TP为零;当集中于一个省市时,TP达到最大值lg (n)。

根据通常的划分方法,东部地带主要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安徽、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西和山西等8个省份,其余划为西部地带。由于数据缺失较多,故未包括在分析样本内。所用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二 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以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各省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水平,并在Matlab软件中利用Theil指数的计算程序,可得2005-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1)。由于分析的样本数为30,故Theil总指数的最大值为1.477。对比分析结果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很大,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但随着纺织服装业的地区间转移,这种集中性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即Theil总指数由2005年1.181逐渐下降到了2011年的0.919。实际上,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其工业总产值之和在2005年占全国的78.72%,发展到2011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为69.06%,故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区域不平衡性。

进一步由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的分析结果可知,这种高度的区域不平衡发展主要来源于东部与其他地带间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带内部的差异。而东部地带间差异与地带内差异的不断降低,也是全国区域差异不断缩小的主要来源。再者,中部和西部的发展水平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故其地带间的差异为负数。从地带内差异及其变化来看,中部与西部的区域内部差异较小,但总体上都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

表1 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三 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再以各省市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比其就业人员数可得劳均总产值的数据,从而可衡量各省市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通过计算Theil指数可得2005-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2)。总体上,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较小且具有所缩小的态势,总差异指数从2005年的0.078有波动地下降至2011年的0.072。

进一步地,总差异主要来源于中部地带间的差异和西部地带间的差异,即2006年之后,中部地带间的差异基本在0.040~0.060之间,历年都贡献了总差异的50%以上,发展到2011年,其差异贡献率甚至达到了90.16%;另一方面,西部地带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东部和中部的差异明显,故其负值也较高。由之可知,尽管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劳动生产率的地带间差异仍十分明显。这与规模经济的作用也不无关联,即相对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业通过规模生产也可以提升其劳动生产率。

表2 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四 结语

近年来,随着产业分工的快速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也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巨大以及劳动生产率地带间的差异明显表明,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转移过程仍较缓慢,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仍未有效发挥,纺织服装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未显现,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也有待提升。在纺织服装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应注重规模经济效应的提升与资源优势的发挥,这不仅有利推动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也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从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小鹃. 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及分析[J]. 山东纺织经济, 2013, 202(12): 9-10.

[2] 李伟舵, 何昱.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及政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3(8): 90-97.

[3] 苑林娅. 中国收入差距不平等状况的泰尔指数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4(1): 30-37.

作者简介:

篇10

那么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该如何培育和管理人才?又如何留住人才?专业院校的人才培育现状又如何?一些民间的办学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真正契合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人才教育的现状和困局在哪?有何出路解决?

本期分别采访了企业人才培训咨询服务机构的总裁杨大筠、上海“时尚之都”培训机构院长李运和上海某服装院校教授,分析目前服装行业人才的现状和结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思路、对策和认识,展望未来服饰行业人才发展之路。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杨大筠向记者介绍说,服装企业缺乏高质量专业人才,是整个行业的通病。根据对深圳600余家服装品牌企业30多万从业人员的调研表明,该地区服装高素质人才短缺出现严重的不平衡态势。其中一部分具备相关学历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而大批基础技术员工来自偏僻地区,进入企业后,仅仅是经过简单培训之后由师傅带领上岗,他们只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却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服装行业在上个世纪末快速发展,使那个时期的进入者赚得了第一桶金。这种高利润、高回报的投资现象,使得众多企业蜂拥而入。由于盲目地追逐利润,企业并没有做好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对诸如商品企划师、陈列设计师、高级制版师、高级物流经理以及高级生产经理等岗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又或是在职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从而制约了这些岗位人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可_见,做服装业的人很多,但懂服装业的人却少――这就是中国服装行业的“人才现状”。

杨大筠认为造成专业人才缺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行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专业教育资源短缺。有关教育体制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服装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不少专业院校所试行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在缺乏大量有效训练的情况下进行的,毕业生虽被分配到企业,但实际能够运用的技能又能有多少呢?人才招聘会上,诸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正说明了这样的问题。一个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企业至少需要花2~3年的时间进行再培养。可是有多少企业有能力培养出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答案是“非常困难”。仅有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令企业头痛;而仅有经验没有理论基础的人才,又令企业心痛。因为每个企业发展到_定阶段,就迫切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型人才和具有专业素质的各类技术型人才。

专业教育资源的短缺同样不可忽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教育已历经了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服装设计、营销还是视觉艺术等,都有着多年的市场考验。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延伸出了许多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如商品企划,采购学等,这些专业教育也的确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国内在这方面却比较薄弱。据了解,ZARA在进入亚洲市场选择办事处时,除了把法律、政策、税收等列为重要参考条件之外,还把人才列为主要参考事项。

无论是品牌、产品还是店铺运作,最终都离不开‘人’来操作。只有加强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才能拉近我们与国际名牌竞争的差距。

专业人才培养的背后

《中国服饰》:您是如何看待我国服装行业现状以及服装院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

李运:长期以来,国内基本都是以外贸加工为主的企业。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中小企业以加工“大路货”和依靠“较低价格”来维持薄利的生存方式,在政策成本、劳动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诸多成本要素刚性上升的情况下难以持续赢利。企业的紧缩必然会影响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培训类院校生源也出现了很大的不足,年龄层次普遍偏小,而且很多是高中毕业没有任何一点基础的学员,他们在父母的压力下被动地前来学习,而非自己的兴趣爱好,导致了学习劲头散漫。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对以后的招生势必影响很大。未来的发展应该是根据国情以及国家的相应政策法规,结合学校本身进行一些相应调整,来培养适合行业发展要求、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某服装院校教授:服装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在20世纪后阶段发展最快的行业之_,直到现在都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出口输出国,纺织教育是不可能被取消或取代的,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由于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加工成本的提高,产业结构方面正在作调整,产业的规模有可能会缩小,虽然在总量上可能不会减少的太多或太快,但在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上肯定会缩小。

服装企业还是需要很多人才的,但目前出现两难的情况:服装企业找不到设计师,而毕业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与产业的脱节。这也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着的问题。例如教材落后于产业现状,实际上教材永远都落后于产业现状,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的教材超过产业现状,教材必须从现有的产业现状总结出经验和理论,社会上很多人不懂这些,所以列教育的报怨也很多。当然有些是我们能够克服的,就像作课程的结构调整。还有和企业密切联系,把学校设在一个产业比较集中的地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院校将来发展是把学校建设成国际先进的和国际接轨的服装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挑战

《中国服饰》:面对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及转型,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人才的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某服装院校教授:中国服装企业急需打造高档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中低档品牌领域,众多的品牌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和竞争力,但在高端领域,国产品牌几乎还是_片空白。很多世界顶级品牌加工基地就在中国,我们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达到了国外一线品牌的水平,但为什么我们就只能依靠帮别人加工挣点小钱,而人家却赚取着品牌背后高额的利润呢?这与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国内的设计观念和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们的文化无法进入国际主流时尚圈,国际时尚圈不承认我们的文化,这与国家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

学校所做的对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产业、企业紧紧结合,教师会直接去做或带领自己的学生去做一些服务于企业的科研项目,通过自身实践所得的经验直接反馈到课堂;二是服装教育的国际化,很多国际上的院校都和我校有直接的交流与合作,把学生送出去进行学习,或者把教师送出去进行教学交流等。这样最直观的好处是教师的水平提高,而受益最直接的是学生,这对于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拉进了接轨距离。

人才的建设一直是我们长久以来在思考的问题,目前可行的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结构作些调整,包括从生源抓起。中国的生源最不缺,但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学生总体的质量一般,对时尚的理解力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差异。其次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只有体制改良,中国院校的人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常这也不是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做多大努力就能改善或改变的事实,包括国外院校也会或多或少存在这一问题。

李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太满意,且认为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完成角色的转变。此外,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摆正自己的心态是很重要的,而这一点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提前做好准备,同时还需要学校多加引导。一直以来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是用人单位反映的最大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保持和用人单位联系,聘请有作为的企业家和设计师来授课,为学生联系就业初会,将教学工作与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同时希望能改革陈旧的规章制度,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达到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