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避免暴雨灾害的措施

篇1

刚才,省里召开了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急会议,会上相关部门领导发了言,各部门对汛期防汛工作提出了要求,特别是魏宏副省长对我省当前严峻的防汛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抓好落实的要求,请市级各部门和县区务必抓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受极端天气影响,今年入汛以来,我市先后发生了几次点暴雨天气过程,其特点是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加上去年“5·12”和“8·30”两次地震灾害,破坏了相对稳定的地质结构,极易产生山洪,引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市进入主汛期以来,区金江、盐边县桐子林等乡镇,先后发生点暴雨,造成严重损失,尤其是昨天凌晨发生在莲镇和撒莲镇的点暴雨,历时很短、强度很大,6小时降雨量高达200mm左右,是历史上罕见的,暴雨产生山洪,引发泥石流,已造成23人死亡、6人失踪、41人受伤,大量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房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近2亿元。根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30日前后,我市还可能有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防汛形势的严峻性和防汛任务的艰巨性,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加强防御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防灾措施,确保不发生因灾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

二、明确责任,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一)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抓好工作责任落实,将防汛、地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灾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乡镇及村组,做到任务到人,形成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负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有专人监测,有应急预警预案,必要时,在暴雨来临之前进行人员疏散,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若因责任缺失、工作有盲区,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

(二)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好防汛预案。根据汛前、汛中防汛检查情况和雨情、水情、汛情预测预报,要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预案,并认真熟悉预案,确保预案中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抢险救灾中,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旦发生险情,领导要靠前指挥,提高处置力。

(三)切实落实防汛抢险队伍和防汛物资。要从实战要求出发,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落实部队和专业抢险队伍,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防汛抢险队伍实战能力。各级政府、各单位要按要求储备充足的防汛抢险机械、器材等防汛抢险物资。

(四)加强汛期值班。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家防总印发的《防汛抗旱值班规定》、《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办法》,进一步加强防汛值班,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持信息畅通,确保政令畅通和信息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实行领导带班制,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掌握雨情、水情、汛情、灾情和工情,快速、科学、高效处置灾害突发事件。

三、强化措施,切实做好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立即开展汛期大检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立即组织开展汛中防汛地质灾害安全大检查,对本地区、本单位的防洪设施、尾矿库(坝)、矿井矿山排水、建设工地、道路桥梁、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力防御措施,限期整改,确保安全度汛。特别是水利、建设、国土、交通、安监等部门,要根据各行业的特点,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

(二)做好病险和震损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病险和震损水库是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今年是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震损水库恢复任务的关键一年,一些水库正在实施除险加固和震损恢复,各县(区)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科学制订安全度汛方案,强化预测预报,合理安排工期,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三)抓好险工险段的安全防范。去年地震使大量工程设施存在安全度汛隐患,确保这些震损和水毁工程安全度汛责任重、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排查,逐一落实责任,制订安全度汛方案,细化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确保险工险段安全度汛。

(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点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已成为我市防汛工作的突出问题。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预工作,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做好山洪灾害预防工作,加强监测预报,扎实做好灾害防范和应对的各项工作,全力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篇2

关键词:华阳;暴雨;副热带高压;山洪暴发

中图分类号:S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013-02

1引言

华阳景区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十一五”十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地属汉中市洋县北部的华阳镇,距县城76km,海拔800~3071m,境内森林覆盖率95%以上,朱q、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四大国宝”在这里繁衍声息,被誉为“动植物天然资源宝库”。华阳古镇在秦汉时期形成集镇,唐、宋均被设为县治,有“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之称。华阳地处秦岭南麓,是洋县的暴雨中心,暴雨造成的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常给景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影响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2010年8月13日、2011年7月29日华阳大暴雨天气过程(下称“8.13”大暴雨、“7.29”大暴雨)及灾害进行分析,以期为景区暴雨天气预报和暴雨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

2华阳景区暴雨特征

华阳景区气候多变,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2008年开始景区内先后建立了吊坝河、板桥、华阳、卡房水库4个自动气象站,年平均气温11.0℃,极端最低气温-14.5℃,极端最高气温35.0℃。分析近5年的自动站降水资料,可以看出华阳是洋县的暴雨中心(图1),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以华阳站为例,汛期(4月1日至10月15日)平均降水量1035mm,多于汉中市年平均降水量,暴雨出现在7~9月,年暴雨日5.6d(景区内有一个或以上站出现暴雨即为一个暴雨日)、大暴雨日1d,暴雨特征表现为历时短、强度大,且大都出现在夜间。

3“8.13”、“7.29”大暴雨天气成因

汉中盛夏大降水的产生和暴雨落区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紧密相关。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减弱东退,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台风活动等,配合西风槽、高原槽的东移影响都会给处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汉中带来大降水。。

这两次暴雨发生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较强,汉中处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中,蒙古及以北地区为宽广的低槽区,后副高东退,蒙古槽东移南压,其底部影响关中和陕南,低层700hPa关中地区有人字形低涡切变生成,其纵切变直接影响陕南,加剧了幅合上升运动发展,对华阳大暴雨的产生非常有利。

暴雨的产生需要充足的水汽供给。“8.13”大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和低层来自南海的水汽输送。“7.29”大暴雨水汽同样来自南海,在南海生成的热带风暴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其北部的偏东气流带来的水汽沿着副热带高压向北输送至暴雨区。

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暴雨的必要条件。分析暴雨开始前最近一次汉中站的探空(20时)TlogP图,两次过程汉中上空均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存在,湿有效对流位能都在2000j/kg以上,K指数大于40℃,沙氏指数小于-1℃,大气层结很不稳定,随着北方冷空气侵入触发强对流产生。

华阳多暴雨,地形起了重要作用。华阳地处秦岭南麓,来自南方的偏南暖湿气流在山前堆积强迫抬升,加剧了垂直上升运动的发生发展,是华阳暴雨多的直接原因。

4“8.13”、“7.29”大暴雨灾害分析

2010年8月12日晚到13日凌晨洋县北部、佛坪中西部出现强对流天气,华阳是大暴雨中心,降水从12日21时开始到13日09时停止,卡房水库站12h雨量176.3mm,华阳站121.4mm,1h最大雨量66mm。大暴雨造成洋县北部4个乡镇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房倒屋塌,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水利设施毁损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华阳景区受灾严重,古镇东西河堤多处冲毁,猴山滑坡、十里亲水长廊多处毁坏,景区道路严重塌方,直接经济损失6576.6万元。

2011年7月28~29日汉中的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洋县的华阳再次成为强降水中心,华阳景区降水从28日21时开始到29日9时停止,华阳站12h雨量达141.4mm,小时最大雨量41.3mm。大暴雨造成多个乡镇受灾,华阳镇灾情最重,29日凌晨山洪爆发,致使东河河水暴涨,景区西风雨桥、东河大桥、县坝虹桥被洪水冲断,6座铁索桥被冲毁,河水涌入古镇,主街道积水深达1m,大量房屋进水倒塌,电力、通讯中断,29辆观光车被洪水冲走,2000名游客和群众被迫转移,景区内各景点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华阳两次大暴雨均出现在晚上,降水从21时开始,雨强逐渐增大,0时前后达峰值,后雨势减弱,早晨7时雨强再次增大出现次峰值,9时降水停止,小时雨量分布如图2。

5暴雨灾害防御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森林资源。清理疏通河道,加固水库、河堤、桥梁。

(2)重视旅游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在危险地段设立洪涝灾害警示,禁止暴雨期间旅客进入森林峡谷。

(3)做好气象服务,及时暴雨预警。旅游和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健全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机制和应急防范措施,在景区安装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等媒体设备,畅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传送。气象部门做好天气预报服务,特别是汛期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注意做好短临预报、及时暴雨灾害预警,避免气象灾害损失。

6结语

华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陕西的重点旅游项目,也成为了盛夏的暴雨中心。华阳的暴雨发生在西太平洋高压东退、西风槽或高原槽东移的环流背景下,直接影响系统是关中地区的人字形低涡切变,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山前堆积强迫抬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对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当地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趋利避害,保护生态环境;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健全旅游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机制和应急防范措施;气象部门重视旅游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做好暴雨、大暴雨天气预报,及时预警信息。确保景区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云,陶诗言,张顺利.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J].大气科学,2003(6).

[2]赵彩萍,荆肖军,李艳红,等.城市暴雨内涝预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9).

篇3

【关键词】 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中图分类号】 TU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45-01

1 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①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②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③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2 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2.1 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

2.2 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①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③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④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一个重要依据;⑤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2.3 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篇4

一、20*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年降雨786.3毫米,较20*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篇5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建议;山东阳信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15-02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环境下所产生的社会与自然的生产过程,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都与自然天气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在生产这一过程中,因为天气异常或者由于天气变化所导致的农作物产量减产等行为,称之为农业气象灾害。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这些农业气象灾害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还给农民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关农业生产当地的气候变化,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控制,更好地防灾减灾。

众所周知,农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需补充营养,但是这些条件的前提需要明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如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变化,致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全球气候急速变暖,再加之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致使农业减产甚至颗粒不收。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同时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水平。

1 阳信县气象灾害概况

根据近30年阳信县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阳信县境内经常发生的自然气象灾害有干旱、涝灾、暴雨、冰雹、大风、干热风、连阴雨、霜冻、低温等。其中旱、涝灾害是阳信县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常频繁交替发生。有历史记录资料以来,1986―2015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出现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涝每3.0年一次,是气象灾害中导致农业生产损失最大的灾害,且旱灾明显少于涝灾。2010年8月阳信县境内出现连续暴雨天气,累计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县9个乡镇全部受灾,农田大面积积水,排水困难,内涝严重。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因抗灾能力差,倒塌严重。据统计,全县农田受灾面积34 680 hm2,绝产面积6 759 hm2;损坏房屋6 395间,倒塌房屋5 855间;转移人员7 488人;受灾人口136 000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 530万元。

大风冰雹灾害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第二大气象灾害。大风多发生于春季,其次为夏季,夏季大风多伴有雷雨冰雹发生。冰雹一般多出现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风冰雹灾害发生几率为36.7%,在自然灾害中仅次于洪涝。

2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使农作物处于缺水的状态下,无法正常地生长。这种现象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越大,会出现减产和绝收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死亡,给农民的经济损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阳信县干旱发生类型主要分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连旱等,其中以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春旱和秋冬连旱影响时间最长。

2.2 洪涝灾害

涝灾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3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造成阳信县涝灾发生的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强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时强降水和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根据阳信县土壤结构和地理环境,短时强降水或持续性强降水一旦达到暴雨或以上量级,受影响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会造成局部或大范围农田发生内涝,致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3 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灾害是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旱涝灾害更具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时间短、突发生明显等特点。由于天气系统的不稳定,在大气中形成强对流天气,经过大气的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响,加剧了风雹天气的产生。大风冰雹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较为严重,出现时会对农作物的枝叶、茎秆和果实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且不利恢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阳信县大范围种植梨树,鸭梨生产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大风冰雹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往往致使鸭梨大范围落果、果实受损,影响鸭梨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灾害的预防措施

对于干旱的预防,气象部门应该做好中长期气候趋势的预测分析工作,加强对天气系统变化的监测,及时做好预警,给农民提供完善的农业生产建议。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适时开展人工降雨(雪)作业,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还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的形式,加强植被建设,对预防农作物旱情发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涝灾害是夏季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预防暴雨灾害,一是要早预报、早预防,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及早做出预报,各部门及时做好准备,为提前防御打下基础。二是要做好天气跟踪服务,一旦县域内降水量接近或达到暴雨,气象部门应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势态发展,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和农民防灾提供可靠的气象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关部门做好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防御机制,加强对农田内部水的排涝工作,注重排涝设施的维护,降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 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农业生产和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相关单位要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统一部署,协调各个部门,联合协作,共同防御气象灾害,建立科学有效的防御体系。对气象灾害的发生能够做好提前的预案,进行有组织的防御、指挥。另外,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进行预防,做好监测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把气象灾害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造成气象灾害的原因主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预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了解。气象工作人员要根据气象变化做好监测,及时对灾害发生进行测报,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在农业生产过程要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增强抗灾减灾的能力,保障农业高效和优质生产。

4.3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明确在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破坏力,明确预防灾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气象灾害时,也能够快速合理地进行响应,达到预防灾害的效果;其次,增强气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灾意识,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农业损失,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总效益。

4.4 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由政府主导,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业灾害保险的机制工作,联合商业保险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统一协调,建立保险新模式,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补贴模式,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稳定农业发展。

4.5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造成气象灾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环境的变化,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发土地资源,并利用我国水资源,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统筹安排农业生产活动,避免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出现改变甚至恶化情况的产生,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气象灾害。

5 结语

总而言之,需要认识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将科研和气象业务结合,同时依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对相关农业气象工作展开相应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气象服务。另外,建立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做好对于突发事故或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农业生产本身会受到气象变化影响,所以需要加强气象灾害工作的监测和预测,重视农业生产中因为气象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受灾情况的发生,保障作物的增产增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于璐,蒋慧亮,王春华,等.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6(3):156.

[2] 李建朝.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4):296.

篇6

关键词 玉米涝灾;原因;综合防御技术;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62-02

商丘市地处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东部,是西北大陆冷空气和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剧烈交绥地。变性大陆气团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在商丘市盘踞时间的长短及其对峙次数的多寡对商丘市旱涝影响很大。商丘市的地理纬度使得商丘市夏季接受的辐射强度大,使得上述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商丘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多种气象灾害,不是久旱无雨,就是暴雨成灾;既有高温灼苗,也有低温伤禾;雷击雹砸风摧,灾情多生。要获得商丘市玉米生产的丰收,必须对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及特点进行认真研究,以便采取有效的防御对策[1]。笔者根据多年的试验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商丘市玉米涝灾的成因和综合防御技术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为玉米生产提供服务。

1 玉米涝灾定义

由于雨水过多而造成的玉米大面积灾难性减产或绝产,称为涝灾[1]。当降雨量过多时,在平原洼地地片中,雨水聚集,排水不良,土壤透气差,作物根系较长时间缺氧,根际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根系呼吸受阻,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的能力降低,致使作物光合速率减慢,光合产物明显减少,造成玉米大面积、大幅度减产,形成涝灾;田间较长时间渍水,根系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酒精等有毒物质,导致作物中毒死亡,形成涝害绝产。

2 玉米涝灾发生频繁

1949—2012年,除1968年特大旱灾时未发生涝灾外,全市每年都有受灾面积不等的涝灾。平均每年涝灾耕地面积5万hm2;受涝耕地面积在15万hm2以上的大涝灾18年,发生机率为29.03%;受灾耕地面积在20万hm2以上的特大涝灾有7次。涝灾给商丘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困难,是商丘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3 商丘市玉米涝灾形成的原因

3.1 涝灾的气象原因

极地大陆气团与海洋气团交绥是造成商丘玉米涝灾的主要原因。7—8月,副热带高压北移,东南暖湿气流与极地大陆变性气团常在商丘市境内交绥。当两气团都较强大时,在商丘市境内交绥后移动缓慢,便会出现商丘市境内的连阴多雨天气。并且常在锋内形成气旋,产生暴雨。商丘市各地的旱涝,决定于两气团交绥的位置和锋面南压东移的快慢。如果两气团交绥于商丘市东部,且势力均较强,锋面移动又缓慢,则永夏虞发生涝灾;如果两气团频繁交绥于商丘市西部,且锋面移动缓慢,则西部民权、睢县等地发生涝灾。

3.2 涝灾的地势原因

商丘市只有永城的小部分丘陵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排水快,虽暴雨多,但只能造成土壤流失,不会形成涝灾。在平原低洼地区,由于排水缓慢,暴雨积水常常滞留时间较长,伤害或致死玉米,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或绝产,酿成涝灾。

4 涝灾的特点

商丘市涝灾出现频率大、灾情重,涝灾年际间、季节间变率大,地区间分布很不均匀。涝灾常常是由暴雨造成的。

4.1 涝灾发生频率大、灾情重

商丘市涝灾几乎年年都有,大涝灾2~3年发生1次,特大涝灾平均每9年发生1次。并且有大涝灾、特大涝灾连年发生的机率,例如1960—1964年连续5年发生大涝灾和特大涝灾。涝灾造成的灾情重,1949—2012年,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7%,特大涝灾时受灾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9.4%~47.5%。可见商丘市涝灾发生频率之大、灾情之重。

4.2 涝灾灾情年际间变率大

虽然商丘市几乎每年都发生涝灾,但涝灾灾情变率很大。1968年全市未发生涝灾,1964年的特大涝灾使受灾耕地面积几乎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1960—1964年连续5年发生大涝灾或特大涝灾,而1977—1984年连续8年都未发生大的涝灾。

4.3 降雨量和暴雨涝灾季节间变率大。商丘市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翌年2月)四季降雨量分别为50~120、350~600、100~200、15~50 mm,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10%~15%、60%~70%、15%~25%、3%~5%,四季降水相对变率分别为45%~65%、35%~65%、50%~70%、70%~80%。特大暴雨(24 h降雨≥200 mm)出现次数也随季节降雨量而波动。据统计,1951—1986年,商丘市67次特大暴雨,其分布为:5月、6月各5次,7月31次,8月24次,9月7次。夏季出现特大暴雨次数占82.98%,春季、秋季分别占7.46%、10.44%。

4.4 涝灾伴随暴雨出现

暴雨骤至,使平原洼地积聚大量雨水,短时间无法排泄,田间积水,形成涝灾。1949年以来,商丘市每次严重涝灾几乎都是由暴雨造成。

4.5 商丘市旱涝灾害同年同季出现

1949—2012年,除1964年全市全年涝,1968年全市全年旱以外,其他60年商丘市旱涝灾害均同年出现,多表现为春旱、夏涝、秋旱。在夏季又常出现前涝后旱或前旱后涝的现象。

5 玉米涝灾防御技术

涝灾是对商丘市玉米生产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在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要想防止涝灾发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根据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的防御对策,尽最大努力,减小涝灾对玉米造成的经济损失。

5.1 植树造林是防御涝灾的有效战略措施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农田复种指数,增加大地绿色面积,就能减少贴地空气的温度梯度,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地表蒸发量,也就能减少暴雨发生次数,降低涝灾的危害程度。

5.2 合理配置作物品种和播期就能减轻涝害影响

玉米生育前期和后期都可能发生涝灾,发生机率后期大于前期;播种期早生育中期适逢水涝,播种期晚苗期会受水淹。商丘市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9月明显减少。玉米需水最多的时期是花期至鼓粒期。如果玉米需水最多的生育阶段与降水量最多的季节符合较好,一般就能获得高产;如果符合不好,就会减产。由于受前茬作物小麦的限制,玉米播种期不可能很早。因此,玉米必须种植早熟高产品种,生育天数以90~95 d为宜;同时力争早播种,如果播种时间分别为6月上、中、下旬或7月上旬,那么玉米生长发育与降雨时间分布相符合的情况分别为较好、大部分符合、1/2符合、大部分不符合[2]。

5.3 采取农田管理措施降低涝灾影响

5.3.1 地势较低的洼地易涝地片,可修台田和排水沟,降低涝害影响。台田宽度和排水沟深度依洼地地势和雨涝时田间常年积水深度而定[3]。

5.3.2 增大耕层深度,实行秸秆还田,可减轻旱涝灾害影响。当前农村中土壤耕层一般在15~20 cm,由于土壤吸纳的水分少、根系浅,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如果土壤耕层加深到30 cm左右,并结合施入秸秆和其他有机肥,就能有效减轻旱涝灾害的影响。

5.3.3 玉米遭受涝害后及时追施氮、磷、钾肥或氮、磷、钾三料复合肥,能显著减轻涝灾影响。当玉米遭受涝灾时,耕层土壤中水溶性氮、磷、钾多被淋溶而随径流流失,土壤中可被玉米吸收的氮、磷、钾养分大大减少,不能满足玉米继续生长发育的需要。玉米常因涝后缺肥,叶片变黄或淡绿,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光合产物明显减少,而导致籽粒减产。涝后及时追施氮、磷、钾肥,可使叶片恢复绿色,根系由于得到足够的营养可迅速恢复生长发育,避免涝后因缺乏营养而使根系早衰[4-5]。因此,玉米受涝灾后及时追施氮、磷、钾肥是降低涝灾损失的有效措施。

5.3.4 锄地或中耕松土。涝后及时中耕或锄地,可疏松土壤,增加透气性。

6 参考文献

[1] 崔彦宏,李伯航.玉米的涝害与防涝[J].农村科技开发,1997(6):27.

[2] 李晓杰.浅议玉米的涝害与防治抗涝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信息,2009(8):8.

[3] 高晶.玉米减轻涝灾措施[J].农村新技术,2010(17):5.

篇7

关键词:黄土滑坡;机理;防治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loess area, the loess landslide for countries and people bring significan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asure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system research of loess landslides forming conditions,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paper expounds the loess landslid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analyzes the irrigation type loess landslides and heavy rains on loess landslide, loess landslide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of loess landslide formation mechanism, sums up the wound for preventing,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simple processing, eradicate the landslid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landslide disaster, put forward the change of landslide geometry, internal drainage, retaining wall, slope reinforcement, landslide treatment measures.

Key words: loess landslides; The mechanism;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引 言

黄土是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多孔隙弱胶结的特殊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中、下游的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和青海,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也有零星分布,总面积64万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3%。黄土特有的大孔隙、湿陷性和低强度特性造成多发的环境地质灾害,如地基沉陷、崩塌、坍塌、滑坡等,其中黄土滑坡具有频发性、广布性、复杂性和灾难性,严重危胁人民生命财产和水、电、交通等工农业设施安全,成为黄土地区一种典型的灾害现象。

长期以来,国内外致力于研究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发展变形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在国外,太沙基[1,2]是从土力学方面研究滑坡机理的开拓者,他主要从滑带土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来揭示滑坡机理,同时也注意到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之后,赫佛利[3]、摩根斯顿[4]等定量地研究了孔隙水压对土体强度的影响,捷尔[5]关于土体蠕变过程的研究把滑坡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在国内,许多工程地质学家和土力学家以及滑坡防治专家对滑坡形成的条件和作用因素、滑坡的受力状态、滑带土的强度变化规律、滑坡的破坏模式及发育阶段等与滑坡机理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代表人物如徐邦栋[6]、张倬元[7]、王思敬[8]、高根树[9]、王家鼎[10]等。

1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

黄土滑坡的形成受内因(内在因素)和外因(诱发因素)两个条件控制,有利于斜坡破坏的内因决定着其潜在的不稳定性,外因又将促进这种不稳定性的不断恶化,最终形成滑坡灾害。滑坡形成的内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构造、地下水分布、植被作用,外因包括水的作用、地震作用和人为作用。

1.1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

黄土地貌是在古地貌的基础上经现代综合地质作用下的产物,其特点是千沟万壑、丘陵起伏、梁峁逶迤。黄土斜坡是黄土滑坡形成、发育的物质环境,斜坡地貌特征决定了斜坡内部应力分布状态及地表径流特征,特别是坡形、坡度与滑坡关系密切,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地形起伏和缓,坡度不大,而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坡,大多是比较稳定的;而高陡山坡,常使斜坡上的软弱面处于临空状态,使斜坡上部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黄土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等,含易溶盐,具有颗粒点式接触大孔性结构和粉粒叠盖式多孔性结构,整体结构疏松,干重度小,孔隙度大,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同时,黄土层土质不均匀,常存在粘土等夹层,强度低,抗剪、抗压强度对水具有敏感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黄土层特别是其夹层软弱带(面)在水的作用下会发生软化、泥化现象,导致其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斜坡便失稳滑动。

除了黄土岩性和结构条件外,地质构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黄土滑坡的形成与发展。如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高山、低谷,为滑坡发育提供了良好的临空条件;构造运动造成地质体中出现众多的软弱结构面,新构造运动又改造着这些软弱结构面、地质构造面的产状,控制了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及滑坡范围同时,这些面常有较高的粘粒含量,易积水,使斜坡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

干旱半干旱地区黄上斜坡的调查资料显示,植被对黄土斜坡稳定的作用是显著的,多数滑坡发生于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这是因为植被能够改变地表层新近堆积黄土的结构构造,使地表一定深度内的松散黄土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持力层。同时,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及雨水下渗,增强了蒸发,有效阻止了坡体内水的补给,有利于坡体于中、深层位干燥,保持其固有强度。

1.2产生滑坡的诱发因素

水是产生黄土滑坡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对天然斜坡的不利作用主要包括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水位上升,河流侧蚀、水库(湖泊)浪蚀、降水(融雪)下渗等。地面径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坡面的冲刷,对坡脚、天沟和侧沟的浸湿和冲刷,渗入坡体中引起土体重量增加和强度降低,渗入节理、裂隙产生静水压力,促进冲沟、陷穴、落水洞的发展等,不利于斜坡稳定。河流、水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侧蚀岸坡,使其增高变陡,坡体内软弱面暴露,坡前物质被河水冲走而失去支撑,增加了斜坡的不稳定性;二是河流、湖泊平水期和洪水期水位的变化,改变了地下水排泄、补给条件,形成很大的动水压力,使斜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地下水在诱发滑坡发生方面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浸润坡体内软弱结构面,使其抗剪强度显著降低;二是富集于隔水层顶部,对上覆岩土体产生浮托力,降低抗滑力;三是溶解土体中易溶物质,改变土、石成份,降低其结构强度。降水、融雪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①降水沿节理、裂缝下渗,或充填裂缝,增加坡体内的静、动水压力;②降水渗至隔水层富集,产生浮托力;③降水停留黄土体孔隙中,形成孔隙水压力;④软化斜坡土体,降低土体强度;⑤增加坡体含水量,导致坡体自重增加,增大滑坡下滑分力。

地震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表现强烈,中小地震几乎年年发生,而这里正是我国黄土的主要分布区。地震会造成大量黄土滑坡,且其数量由高烈度区向低烈度区逐渐减少,地震作用对黄土斜坡的破坏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直接破坏岩土结构,降低岩土体内颗粒之间的固有联结力;②引起坡体中粉细砂层、饱和黄土层液化,发生流动;③增加坡体下滑动力。

人类修建住房、道路、水库、工厂、矿山,进行农田灌溉等人为作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斜坡,使其失去其原有的稳定状态,发生滑坡。例如,农业灌溉可以通过改变黄土斜坡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间接影响斜坡稳定性;爆破、机械振动与地震作用具有类同的破坏作用;切坡与加载致使斜坡产生变形破坏,乃至失稳滑动;矿藏开采致使地面凹陷体周围的黄土坡体应力重新调整,改变区域地下水排泄条件,使黄土斜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促使滑坡活动。

2黄土滑坡机理

滑坡机理是滑坡孕育、发展直至破坏致灾的全过程,是滑坡灾害预测、预防、预报和有效防治的基础。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滑坡,有着不同的形成机理。按照成因可将黄土滑坡分为灌溉型黄土滑坡、暴雨型黄土滑坡、工程型黄土滑坡和地震型黄土滑坡四种。

灌溉型黄土滑坡是灌溉水诱发在塬边形成的、主要由黄土组成的滑坡(典型代表为黑方台滑坡)。灌溉引起黄土含水量增大甚至达到饱和状态,当黄土斜坡下部存在饱和黄土层时,地震、振动都有可能使黄土发生液化,液化的黄土层几乎没有阻碍黄土斜坡滑动的粘滞力存在,造成土体强度丧失,在上覆黄土下滑力的作用下会促使该土层产生流动,加速黄土斜坡的失稳过程,最终形成黄土滑坡。同时,灌溉水可引起土体内水分的季节性冻融,造成地下水富集、滑带土体强度降低及斜坡区静、动水压力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黄土滑坡的形成。

暴雨型黄土滑坡是指由暴雨作用诱发、与暴雨同步或稍微滞后发生的滑坡。暴雨诱发黄土滑坡的机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由于雨水渗入作用,软化和泥化,产生滑带软弱层,土体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2)土体孔隙被水充满和饱和,除了产生动水、静水压力外,还使有效应力减小;(3)大量地表水进入土体后起到了加载作用。在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暴雨型黄土滑坡。

工程型黄土滑坡是指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机械振动、斜坡后部加载、前部切割等活动,造成斜坡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如坡体应力重分配、坡体结构调整、地下水排泄系统变化等,进而形成坡体失稳滑动的斜坡灾害现象。人类工程活动诱发黄土滑坡的过程可描述为:稳定山坡工程活动(开挖、堆载、机具振动)坡体内部应力平衡被破坏(应力重新调整)自重及外荷载的作用(抗滑力与下滑力失衡)土体沿应力集中带剪断坡体整体下滑形成黄土滑坡。

地震型黄土滑坡是指由地震活动而诱发的黄土斜坡失稳滑动的现象。在地震力作用下,黄土体被剪断、解体结构破坏,土颗粒被抛起形成多级斜抛运动(波浪状),粉尘化悬浮形成气垫层,土体在地震停止时获得初速度并在气垫层上运移,在高速远程运移中形成黄土瀑布或土流,最终崩滑堆积形成松散黄土体。

3黄土滑坡防治方法与措施

3.1黄土滑坡防治方法

滑坡防治是基于对滑坡灾害的认知程度、防治能力,针对滑坡灾害位置的重要性、防治的可行性而采取的预防或根治滑坡灾害的手段。当前滑坡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绕避、监测预报、简单工程处理、彻底根除滑坡灾害。针对不同的黄土滑坡,应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绕避:对于规模较大的滑坡或滑坡群,因认知程度低、防治困难或整治工程耗资巨大,缺乏经济实力,同时又具备避开条件,宜采用绕避措施。该方法适用于工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勘察、可行性研究),不仅可避免滑坡危害,将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可以减少投资。

监测预报: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不可避免(无法阻止致灾)的滑坡,监测预报是一种廉价,且效益显著的滑坡灾害预防方法。它利用滑坡活动的规律性,通过一定的监测手段,随时掌握滑坡的动态规律,及时迁移、搬迁滑坡危害区的人群、设施,减小、降低滑坡危害性。该方法适用于难以治理的滑坡(以研究为目的监测预报除外),其目的仅在于减灾。

简单工程处理:对规模不大、性质清楚、危害不甚严重的滑坡,且采取简单工程措施(如减重、压脚、排水等)进行处理,能够稳定滑坡,而不会造成山体的进一步恶化,可考虑采用简单工程处理的滑坡防治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存在滑坡条件、尚未变形的山坡(边坡),一旦出现滑坡变形,最好配以根治措施,以保证滑坡的永久稳定。

彻底根除滑坡灾害:对危害严重,不能绕避,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滑坡,采取根治手段(如抗滑挡墙、抗滑桩、锚索、截、排水工程等综合措施)是必要的。该方法的使用与社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需做效益对比、分析。

3.2黄土滑坡防治措施

对已经查明滑坡性质,致灾严重,预防或简单工程措施难以消除滑坡危害,而又难以避免的滑坡,宜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目前国内外治理滑坡的主要有改变滑坡几何形状、排水、支挡、斜坡内部加固四种措施,这些措施综合使用可有效控制滑坡灾害,避免灾害损失。

改变滑坡几何形态:主要是消减推动滑坡产生区的物质和增加阻止滑坡产生区的物质,即通常所谓的“砍头压脚”,通过对滑坡前部加载(压脚)增加抗滑力,对滑坡后部(主滑段和牵引段)削方减重(砍头)减少下滑力,以达到稳定滑坡目的。

排水措施:水在滑坡灾害中的不利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故有“无水不滑”之说,黄土滑坡亦不例外。除地震造成的黄土滑坡外,与水无关的黄土滑坡并不多见。滑坡排水措施包括将地表水引出滑动区外的地表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地下排水,常用的有集水明沟、排水暗沟、排水孔等。

支挡结构物:当改变斜坡几何形态和排水措施不能保证滑坡稳定时,常采用支挡结构物如抗滑挡墙(重力式挡墙、锚杆挡墙等)、被动桩、墩、沉井或斜坡内部加强措施如锚钉、锚索、抗滑键、支撑盲沟等来防止或控制斜坡岩土体运动。支挡措施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1)支挡结构物应依据地形条件布置在滑坡的中前部,对于简单的中、小型滑坡可设置于滑坡前缘,对于中下部有稳定岩层锁口的滑坡,可将其设置于锁口处;(2)如滑坡出口在坡面的较高处,可视地基情况设置明洞,或其他锚固措施,如锚索、框架锚索等;(3)对于大型、复杂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级或多级支挡结构物;(4)支挡结构物的基础必须置于滑面以下一定深度,布置应视滑体地质条件、推力变化,选择多个断面,设计不同截面。

斜坡内部加固:斜坡内部加固包括对坡面、坡脚的加固和对滑带土(软弱层带)的加固两个方面。坡面、坡脚加固依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常用的方法是系统锚杆、素喷、锚喷、锚杆格子梁等工程措施;滑带土加固在一些小型滑坡上曾试用过灌水泥浆、打砂桩、旋喷桩、焙烧法、电渗排水法、硅化法、沥青法等方法取得成功,但时效性还难以定论,故目前应用还不多。

4结论

本文系统总结了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机理及防治措施,得到了以下结论:

(1)黄土滑坡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结构构造、地下水分布、植被等内在因素的控制,水的作用、地震作用和人为作用等外在因素进一步诱发了黄土滑坡,内因决定着黄土滑坡潜在的不稳定性,外因又将促进这种不稳定性的不断恶化,最终形成滑坡灾害。

(2)按照成因可将黄土滑坡分为灌溉型黄土滑坡、暴雨型黄土滑坡、工程型黄土滑坡和地震型黄土滑坡四种类型,并从机理上诠释了不同滑坡的形成机理。

(3)针对实际情况,滑坡防治可采取绕避、监测预报、简单工程处理、彻底根除滑坡灾害四种方法。滑坡处治可采取改变滑坡几何形状、排水、支挡、斜坡内部加固四种措施或综合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TerZaghi K.. Mechanism of landslides. In S. Paige(ed) Application of Geology to Engineering Practice, Geologieal Society of America, Berkey, 1950:83-123.

[2] TerZaghi K., Peck R.B..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NewYork: John Willey & Sons (2nd ED), 1967.

[3] Haefeli R.. Creep and Progressive failure in snow, soil, rock and rice. Proc.Sixth Intern. Conf. Soil Mech. Found. Eng., Montreal, 1965(36):134-147.

[4] Mogenstem N.R.. The Influence of Groundwater on Stability. In stability in open Pit Ming (Brawer C.O., and Milligan V. eds.),Society of Mining Engineers,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Metallurgical and Petroleum Engineers, NewYork, 1971:65-81.

[5] Ter-Stepanian G.. Creep of a clay during shear and its theological model. Geotechnique, 1975,25(2):229-320.

[6] 徐邦栋,王恭先.几类滑坡的发生机理及有效防治措施. 铁路崩坍滑坡论文报告集[C]. 西安: 1982:93-99.

[7] 张倬元, 王士天, 王兰生.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8] 王思敬, 王效宁. 大型高速滑坡的能量分析及其灾害预测.滑坡论文选集[C]. 成都: 1989:117-124.

篇8

【关键词】 张家界 暴雨 诊断

1 天气形势分析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西北部,武陵腹地,总面积是9563平方千米,是山原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湖南的暴雨中心之一便是张家界,也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在夏季频繁发生灾害性天气,主要灾害便是暴雨天气,对当地经济与旅游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张家界在2010年7月8日到9日20:00产生了暴雨,具体集中在永定、武陵源和桑植中东部与慈利西南部地区。降雨特点是较大强度、较广的范围以及持续时间长等。时间较长的强降雨致使大量乡镇稻田被淹没,严重损害了农作物,倒塌房屋、山体滑坡、损坏了基础设施。暴雨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性,灾害严重,2次连续暴雨直接造成全市水利设施、基础交通设施、农业经济损失为5.17亿元,也造成8日返航备降航班达到8个,给机场民用航空飞行带来极大的保障压力。

2 大气环流形势特点

2.1 大尺度环流背景特点

在大尺度环流稳定形势下产生了2次暴雨。平均等高线体现出了2次暴雨期间中层对流层的大形势特点,亚洲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阻塞形势,东北冷涡南部持续分裂低槽迅速南下携带冷空气,进一步产生了暴雨天气。稳定维持的孟加拉湾低槽,其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对于维持低层西南涡十分有利,同时西南气流的稳定性为发生暴雨制造了十分有利的输送水汽环流条件。稳定少动的东部洋面副热带高压,造成减慢了南支槽和东北冷涡南部分裂的短波槽移动速度,并且持续加强与合并,短波槽减慢移动速度影响了低层西南涡。

2.2 低空急流与西南涡的彼此作用

提供水汽与动量为中纬度暴雨与强风暴的重要机制是低空急流,经过统计说明,低空急流和暴雨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一般在低空急流风速左前方最大值出现暴雨。维持低空急流与发展高低空环流的耦合相关。经过分析高度平均图可知,南亚高压对暴雨区上空进行了控制,等高线密集区的南部,也就是高空急流右侧入口区,通过涡度方程与位势倾向方程可知,高空形成极强的辐散,强烈的低层减压,稳定维持这一形势,一方面造成低空西南急流的维持,将大量的水汽与不稳定能量向暴雨持续输送,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和维持西南涡。2次大暴雨受到了西南涡的直接影响,西南涡在暴雨期间始终维持,同时张家界地处西南涡的东北象限。

3 动力与热力及雷达回波分析

3.1 充沛的水汽条件

通过对张家界2次连续暴雨过程中的比湿场分析发现,9与11日比湿全部超过了12g/kg,其他时间则是在6-10g/kg,发生暴雨不仅需要具有充沛的水汽,还需要在强对流区域辐合中持续输送水汽,而地层水汽通量辐合是水汽辐合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超过800hpa边界层中占据了极大比例。通过分析水汽通量散度场可知,在川渝7月8日20:00产生了一个东北到西南方向的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随着沿切变线向东移动的低涡,张家界在9日几乎全部都产生暴雨;由于东退的副高,沿切变低涡东移,张家界11日产生流域性暴雨。可知,暴雨多发地区便是移动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的前方。

3.2 动力条件

在发生暴雨中高低空急流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暴雨存在着极好的相关性。张家界在7月9-11日出现了2次连续暴雨,在此期间始终都南北摆动着一条江淮切变线,同时南侧切变线产生了西南低空急流,急流中心风速全部超过12m/s,持续较长时间。西南与孟加拉湾的水汽被西南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源源不断的输送,为降水提供了大量水汽。低空切变线两侧风向风速强盛辐合,形成了剧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发生强降水。在湘中到华南7月7日已经产生了一支12m/s中心风速的低空急流;8-9日逐渐加强了这一低空急流,并且达到了18m/s的中心风速,10-11日不断增强了低空急流。形成的高低空急流耦合造成有效加强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了发展或者维持上升运动。左前方对应低空急流轴降水强,在9和11日张家界市产生了暴雨。低空急流在12-13日08:00减弱为14m/s,虽然张家界减弱了降水,但局部还是产生了强降水。

通过分析可知,在上升运动中都会发生暴雨。对流层以及以上在7月8日20:00之前是下沉区,对流层下层在8日20:00-9日08:00迅速增大了垂直上升速度,上升气流向对流层上层扩展,出现了对流层下层的最大上升速度,对流层上层也形成了一个速度上升中心,说明对流层是上升运动并且伸展到高层,发展对流层十分旺盛。极强的上升运动抬升低层的暖湿气至高层,有利于释放不稳定能量,这一时间正是发生暴雨的时间。

3.3 雷达回波

对组合反射率因子产品采用恩施多普勒雷达观测材料科学分析,发现张家界2次连续暴雨过程降水特点是混合型降水积云回波。降水回波区从7月8日开始从鄂西南逐步进入湘西北,19:30之前主要是层状云的回波特点,20-30dBz回波强度弱降水具体在慈利县;回波在7月8日22:00之前表现为小尺度局部强回波,在慈利县南部出现了45-55dBz回波强度;在张家界中南部22:14逐渐发展为带状横向的回波,产生了若干个对流单体,以后沿西南方向各个对流单体逐渐发展且移动,在永定区、武陵源以及桑植县南部45-55dBz强回波维持了较长的稳定性,导致上述地区产生了大暴雨。由于北抬副高加强西进,强降水在7月9日晚上持续北抬,在桑植西北部主要集中了张家界的强降水,通过雷达回波演变分析可知,从黔西北到渝东南以及鄂西南35-50dBz的强回波出现了一条东北西南方向的带状回波,向东北方向移动,强回波体现出了列车效应,造成了桑植西北部出现了大暴雨;随着逐渐东退的副高,强回波在10日晚开始南压,开始对张家界西南部造成影响,在移动中不断合并发展最终壮大。

4 暴雨防治与减灾

暴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产生暴雨灾害链的主要原因是灾害之间的因果关联。为了有效实行减灾,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分析形成暴雨灾害的环境与灾害链的因果关系,采用监测、减弱等方法,对灾害链中的能量、信息之间的联系有效截断,进一步实现对暴雨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防治和减弱的目的。

4.1 造林植树

造林植物可以有效对水土进行保持,避免泥沙在降雨季节进入河流,损坏田地、抬高河床,同时对沙化耕地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还以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4.2 科学选择建设房屋与道路的地址

在勘察道路阶段,相关部门应当对勘查地质和水文气象工作有效加强,而设计线路人员应当按照工程地质、水文信息确定对道路、建设房屋影响极小的设计方案。

4.3 预处理隐患点

对容易出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隐患点实行事前治理、定期检测,同时利用科学的工程方法实行预防,尽量降低发生灾害的可能性或者灾害引发的损失。

4.4 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气象情报的作用

气象情报不但对防御灾害发挥了指导作用,还能有效增加旅游、环保、生态等方面的附加价值,推动增产。

形成暴雨灾害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生虽然无法避免,但是只要根据暴雨灾害的特征,采取合理的预防治理措施,就能够尽量降低暴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应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逐步构建识别暴雨灾害的预警制度,以便可以有效预警暴雨及次生灾害。

5 结语

发生暴雨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的水汽,还需要向强对流区域辐合积极输送水汽,而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导致了水汽的辐合。发生暴雨区域的前方是未来水汽通量散度中心的移动方向,对暴雨落区发挥了极好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张东升,罗植荣.湘北一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学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09,(4).

篇9

论文摘要:盐津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 、崩塌、泥石流、危岩、地面裂缝、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多种地质灾害并存 ,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大气降水强度 、河水淹没和侵蚀作用、地形地貌 、岩土类 型、地质结构 、地震及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等相关。针对该县 目前地质灾害形势 ,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 合、全面规划 、综合 治理”的防治对策。 

云南省盐津县是全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县,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成为云南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之一。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盐津县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 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的进一步恶化,人类工程活动的 日益频繁 ,地质灾害有着 发展 并蔓延趋势 .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制约当地 经济 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盐津县地质灾害现状及成因 

1.1盐津县地质灾害现状 

盐津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境内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 263m,最低海拔 330m,山势以中高 山为主 ,呈南高北低状 ,地形险峻,山势陡峭 ,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山有 四季 ,十里不 同天”的地理气候 ,夏季炎热 ,冬季湿润偏暖。由于人多地少,森林覆盖率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环境十分复杂。随着工农业生产 、城镇建设、 交通 建设和其它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工程活动 日益频繁 .对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破坏 日趋严重,特别是横江和白水江两岸斜坡岩土体处于超荷载或重荷载状态 ,不合理的开挖以及沿江地带洪水的淹没与冲刷作用,导致了多处斜坡变形、建筑物开裂等,地质灾害尤为突出。

盐津县境内共有地质灾害点有 90个(条),主要分布在盐井、普洱 、豆沙 、庙坝等乡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 、崩塌、泥石流、危岩 、地面裂缝 、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多种地质灾害并存。近几年来,在盐津县十个乡镇 ,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 298个 ,其中滑坡 114个 ,不稳定斜坡 123个 ,危岩崩塌 43个 ,泥石流沟 15条 ,地面塌陷 2个,地裂缝 1条。其中,具有一定规模 、稳定性差 、危险性高 、危害程度大的重要地质灾害点有 90个 (条 ),含滑坡 30个 ,不稳定斜坡33个 ,危岩崩塌 19个 ,泥石流沟 8条 ,较为严重的有县城滑坡群、庙坝乡滑坡群、柿子乡滑坡群、中和镇滑坡群 、普洱镇滑坡群等。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地质环境的 日益恶化 ,严重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87年 12月 12日,由于连降暴雨,普洱欧家扁村发生山体滑坡 ,造成 6人死亡;1988年 8月7日,盐井镇由于连降暴雨产生山体滑坡造成经济损失 250万元 ;2001年 9月 13日,中和乡中堡村茶园一、三社 由于连降暴雨产生山体滑坡,并引发泥石流,造成 6.3ha耕地及 35间房屋被毁 ;2002年 8月 12日,由于连降暴雨,庙坝乡民政村皮匠沟产生山体滑坡 ,造成 7户 13间房屋被毁 ,22人死亡,7人失踪,4人受伤,摧毁桥梁 1座,损坏省道(柿子至牛街)1 000余 m,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余万元2002年 8月 8日.原艾 田乡仁和村高洞子社由于连降暴雨,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产生山体滑坡,造成 4间房屋被毁 、5人死亡。由于地质灾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3 849.34万元,受威胁资产 43 116.40万 元。 

1.2盐津县地质灾害成因 

盐津县地质灾害类型多 、分布广 、危害大的原因主要与大气降水强度、河水淹没和侵蚀作用、地形地貌、岩土类型 、地质结构 、地震及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等相关。 

①县境内滑坡地层为中生代“红层”,岩性以泥岩 、页岩和砂岩为主 ,岩层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遇水易软化 ,中一强烈风化 ,地层倾 向大致与坡 向相反,形成逆 向结构斜坡 ,主滑方 向与岩层倾 向相反属基岩切层滑坡。 

②县境内山谷和斜坡地形绝大多数位于软岩斜坡地带 ,斜坡原始坡度较 陡(近 45),斜坡临空条件好 .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而软质岩体抗风化能力弱.表层岩体风化强烈,在其表部形成较厚 的松散土体,其透水性大于底部泥页岩 ,在接触部位易形成软弱带 ,而导致滑坡 。

③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高强度降雨后 ,造成岩土体饱水 ,物质容重增大、抗剪强度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地质蠕变而导致滑坡。 

④河水对边岸淹没或冲刷,造成斜坡受浮托力和动 、静水压力的严重影响 ,斜坡易失稳下滑。 

⑤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使环境条件更加恶化森林的乱砍滥伐 ,矿山的乱开滥采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 ,致使地质灾害频有发生 。如庙坝乡境 内 5家石灰厂在生产过程中管理松懈,监督不到位 ,把石灰渣长期堆放 、存储在 白水江 、乌撒溪和干沟等河岸最高水位线以下斜坡地段 ,在 2006年 8月 28日和 9月 7日晚,由于天降大雨 ,石灰 厂跨塌。河水暴涨 ,大量石灰渣冲人河中,导致大量鱼被毒死,造成白水江水污染事故。 

⑥盐津县是地震多发地区.2006年发生有两次5.1级 、一次 4.7级地震 以及频繁连续不断的小震今年,全县又发生了三次较大的地震和无数次余震加剧了岩土体的破坏 .形成一系列地质构造(如大大4~/.b的裂缝 ),成为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2 盐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盐津县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 的影响.尽管政府部 门已引起高度重视,有的放矢地编制了防治规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教育 ,制定防灾预案 ,有效地降低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多样,当地经济技术条件落后 ,加之对地质灾害认识不足 .地质灾害仍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不乐观 ,防治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 

①对地质灾害重视不够。区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 .各职能部门、部分乡镇和基层组织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到位。

②地方财力匮乏,严重缺乏治理经费。由于地方财力匮乏 .治理经费不足,专项治理地质灾害的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等。 

③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每年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加之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多面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致使地质灾害点的调查不到位 ,对很多隐患点无法深入调查和进行预防,致使地质灾害仍然频繁发生。 

④地质灾害防御宣传不到位。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淡薄 ,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如森林的乱砍滥伐,矿山的乱开滥采和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充分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不按操作程序施工等不规范、不安全生产引起的地质灾害和工程事故频繁发生 ,致使  自然 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的事件屡有发生。 

3盐津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措施 

针对全县地质灾害存在 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盐津地质灾害的防治应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3.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多面广 ,成灾 因素复杂突发性强,形势十分严峻。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国土资源部门承办、有关部门配合、广大群众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把自然 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日常安全管理。把防治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村组干部和灾害隐患点村民。切实做到职能部 门主动抓,干部群众联合抓,群防群治,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领导认识到位 ,责任明确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资金投入到位。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到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健全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制 ,健全完善灾情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通讯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全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做好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预测预报。 

利用 现代 科技手段技术指导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全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引入现代技术和手段,建立全县地质灾害信息库,对重点地段的危险性作出判断 ,采取 科学 的应急防范措施 ,作为监控现有地质灾害点的依据.有条件的地区,对重大滑坡、崩塌隐患点设立适当的自动或几何变形监测点,做到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建立医疗救护组、秩序维护组、搬迁安置组和抢险救灾调度组 ,分别承担灾害发生后 的伤病员施救维护灾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失确保灾害发生后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3.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构建人与 自然 的和谐 发展 全县地质灾害绝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息息相关,”天灾 ”难测 ,”人祸”可防,坚持”以防为主 ,标本兼治”的方针。围绕以人为本,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普及预防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帮助广大 农村 地区尤其是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掌握地质灾害监测 、撤离避灾的基本常识提高农村基层防御地质灾害的意识和群测群防水平 .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使灾害多发 区群众掌握灾害突发前的主要征兆和发生时的紧急处置办法及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山区和居民点建设管理,帮助山区农村进行房屋选址、建设 ,避免把房屋修建在山洪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切实减轻灾害损失。 

3.3规范工程开发建设行为,使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应遵循 ”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对在工程建设中不按规划设计方案操作 。不作灾害危险性评估,不作地质勘察的施工队伍或个人 .违章作业,冒险蛮干引发地质灾害的,要依照有关 法律 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对破坏环境或擅自在松散岩土体或建筑物体上增加荷重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和处罚。今后城市规划和建设 中,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于其中.特别是要重点整治大关河和白水江岸边的滥挖乱建和危岩附近的开山取石现象。 

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安全生产隐患 、生态环境等 问题 ,县国土资源局、煤炭 工业 局、建设环保局等部 门要相互配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检查督促并监督采矿权人认真制定防灾减灾方案和整治措施 。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矿山 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3.4建立群防群治 网络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群防群治要重点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的纽带作用,做好上传下达信息反馈工作,按地质灾害易发区防灾预案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对预报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斜坡、陡崖、古泥石流沟(堆积区)做好巡查、监测遇临灾险情时采取紧急避让措施 ,避免人员伤亡暴雨期 间要结合当地的天气预报 ,并按群防群治网络的责任区落实到乡镇 、单位和监测人。直接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直接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送达到受威胁人员手中,将防灾措施落实清楚凡有地质灾害隐患的乡镇.应立足于本辖区地质灾害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制定 出防灾减灾预案.明确辖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灾区,进行分类管理监测信息工作要做到灾害易发区 日测 日报 ,定人定岗监测.随时洞察灾害变化发展态势 ,保持上下左右的信息联系,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便于灾害调查组及时对辖区内险情明显的区域或已发生灾害的范围、成 因、危害程度及发展态势展开全面的调查 ,以有利于产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人员、物资的转移、避让及撤离疏散到安全地带。 

4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 ,在防治灾害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运作机制, 总结 经验教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降低因地质灾害传播作用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生存环境与 经济 建设协调发展达到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 

参考 文献  : 

篇10

在海南,整个国庆长假,人们都在暴雨中度过。上百个村庄被淹,多个市县发生洪涝灾害,其中三亚多个路段严重积水,车辆无法通行,进出市区只剩下一条通道。

据介绍,受降雨影响较为严重的陵水、琼海、万宁等市县,多个村庄被淹或被淹没。其中,陵水县椰林镇有5个自然村被洪水围困,转移人口1 480人;英州镇有2个自然村被洪水围困,转移人口1 020人,一个村受山体滑坡影响转移人口400人。

琼海市目前有100多个自然村被淹,整个市区被洪水淹没,市内交通中断,车辆无法出入,琼海市境内上游牛路岭水库正在以1 000m3/s的速度泄洪,情况较为紧急。万宁市紧急转移人口12 000多人,有15个自然村被淹,四五个自然村被淹没,万宁市所有的水库目前均在泄洪中。

由于连续5天强降雨,雨水漫过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及平行国道,东线交通大动脉完全中断。

据海南省民政厅5日10时30分统计,陵水、万宁、白沙、琼海4市县初步灾情显示,暴雨致16.76万人受灾,2人失踪,同时,海口秀英港因抗风等级8级及8级以下客滚船停航造成的滞留旅客数量进一步上升,截至5日18时,港口滞留旅客已达6 000余人,滞留车辆1 400余辆。

降雨还导致万宁、琼海、三亚等市县城区发生洪涝灾害,其中,琼海市区龙湾大酒店等处被水淹,车辆无法通行;万宁市警备区等小区也被水围困,居民只能呆在家中静候暴雨停止;三亚市迎宾路、凤凰路、荔枝沟路等多个路段发生严重积水,车辆无法通行,出入三亚市只剩下榆亚路一条通道。

暴雨的形成条件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在我国,暴雨的水汽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偏东方向的东海或黄海。有时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水汽同时来自东、南两个方向,或者前期以偏南为主,后期又以偏东为主。我国中原地区流传“东南风,雨祖宗”,正是降水规律的客观反映。

另外,地形对暴雨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

旅游时遭遇雷雨怎么办

遇雨马上穿雨具,不要因雨小而不穿,淋到落汤鸡再穿就来不及了。

雨具永远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背包的侧袋、顶袋或主袋顶部。

不论背包厂商如何夸耀其产品的防水性,加罩一个防水罩在背包外是必要的。背包内的衣物、睡袋等要用防水袋或塑胶袋包好,硬壳保鲜盒可用来装易碎怕潮的食品、药材、底片或火柴等杂物。地图一定要注意防止被雨浇湿,而且要放在好拿的地方,如雨衣口袋或背包顶袋。

在雷雨中遭雷击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天有不测风云,雷电交加之时,还是小心防范为妙。在雷雨之中下面几点很关键:

不要在巨石下、悬崖下和山洞口躲避雷雨,电流从这些地方通过时会产生电弧,击伤避雨者。如果山洞很深,可以尽量躲在里面。

不要在雷雨中骑车或骑马,更不要放风筝,雨中放风筝,会引雷击身。不要躲在旷野中孤立的小屋内。成群的建筑物则是避雷的好地方。离开高地,不要在树下避雨。汽车内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就算闪电击中汽车,也很少会伤人。如果在游泳或在小艇上,应马上上岸。即便是在大的船上,也应躲到甲板之下,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物品。

当城镇居民遇到暴雨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m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行车时遇到暴雨怎么办

驾车出行,难免遇到雷电、大风、暴雨等剧烈天气,该怎么办?

有关专家说,暴雨中行车,因能见度下降,地面湿滑,有时还有雷电大风等剧烈天气,应打开汽车小灯,握好方向盘,小心驾驶,注意行人,低速行驶,慎用制动(因轮胎附着系数低,制动距离会更长,极易出事)。

遇特大暴雨时,千万不要冒险行驶,应选择较高安全地带停车。不熟悉的路况,不要涉水通过。千万不能急加速,这样飞溅的雨水容易被进气管吸入,造成损伤。

应尽量放慢车速,小油门谨慎前行。打雷时,要关好门窗,待在车内。如不小心车子进水熄火后,千万不能再进行启动,否则发动机将“报销”。应尽快联系保险公司,并通知4S店施救。也可请路人帮忙,将汽车从水中推出来,尽快修理。

如紧急需出车,遇有暴雨必须行驶,则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先将空气滤清器拆下或将进气软管抬高,或将排气管用橡胶软管接高。使汽车的进、排气口尽量远离水面,减少发动机进水的可能性。不了解积水深度不要轻易地让汽车涉水。行车时尽量躲避对方来车行驶时所拥起的水浪,必要时可停车让对方汽车先行通过。采用挂低档、少加油、慢而匀速行驶的方法通过,尽量避免让水进入排气管。

暴雨预警信号指什么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蓝色: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黄色: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

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橙色: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

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

4.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红色: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