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范畴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的范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科技部将涉及创业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债券等利用全社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工作统筹为科技金融工作。金融科技现有的各种形式包括:创业投资、银行科技贷款、农业科技小额贷款、科技担保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科技保险、科技债券发行等,以及金融与财政结合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贴息贷款”、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对非正式金融的带动方式。它从多个侧面诠释了技术创新与金融深化之间的相互支撑和促进作用。
然而,现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更多地局限于传统而单一的贷款,且对科技企业的创业贷款供给规模并不大。我国创业投资增长迅速,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创业投资接受国,但与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仍相距甚远。创业投资的财政引导资金施行顺利,所设计的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和投资保障机制合理,但对民间资金的吸引不够。科技保险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保费收入和风险保额都达到一定规模,但其产品种类较少、辐射面较窄,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的高风险要求。资本市场“新三板”试点有一定成效,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有39家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但全国其他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力度不够,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限。
因此,构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是解决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匮乏、根本扭转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专门针对科技人才的创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设计适宜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不仅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金融深化的理论演进和实践运行提供了范本。
二、文献综述: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有文献对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著述较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科技金融理念的阐释,建立信用担保、服务平台;以知识产权等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建立科技银行;金融企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创业投资的引导资金;以及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科技企业及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进行资源整合,初步构建一个集政策、产品、中介、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基于联合信用担保的商业模式(朱瑞博;华斌,2010)。以知识产权为质押载体,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构建市场化的可推广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周丽,2009)。
建立科技银行,是将中小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融合的一种路径,美国硅谷银行是一家为科技、私人权益机构提供从种子期到成熟期各阶段全面金融服务的银行,它在经营战略、盈利模式、风险控制、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关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对如何拓宽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都有借鉴作用(武岩;幕丽杰,2009)。中国首批科技银行于2009年1月10日在成都正式亮相,银监会先后批准成都银行高新支行、中国建行成都高新支行为首批科技银行,并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浦东(乐隐,2009)。
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外在形态的产业集聚也会通过影响金融发展环境和推进金融业集成创新从而优化金融生态,中小企业的集聚生存优化金融环境,当集群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内的高生产率与创新能力实现(杨京星;张荣刚,2006)。而金融企业集群是复合型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它的资产专用性、企业能力、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决定了金融企业集群的效率边界,具有区域金融创新优势、金融风险缓释优势及生产经营效率优势(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2005)。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是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初创发展阶段,设立的由政府出资引导民间资金广泛参与的一种融资方式(Chen,2010)。相比于北美和欧洲,中国的初创引导项目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Xu,2009)。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更进一步健全,才能形成健康的风险资本市场(Dauterive and Fork,2004;Pukthuanthong and Walker,2007)。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明显,但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缺乏有利的制度安排(戴志敏,2002;李心愉,1999;李永周,2004);在美国1983-1992年期间,风险投资对产业创新的贡献率达8%(Kortum and Lerner,2001),风险投资的高回报总是与发达的股票市场相伴随,快速的资金周转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创新(Giudice and Roosenboom,2004)。同时也设立了完善的风险退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主要以IPO和并购为主,而德国以股票回购退出为主(徐加;徐祥柱,2002)。通过信息熵与物元可拓法的风险投资决策模型、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初步筛选风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投资动态利润评价函数进行评估,对后续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唐明哲,2001;马蒙蒙;蔡晨;王兆祥,2004)。通过期权定价模型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控制风险(Dixit and Pindyck,1995;Ekern,1988;Copeland and Weiner,1990)。
这些文献所分析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多具有单一性,与我国现有科技金融需求相适应的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还有一定差距,以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为框架的金融创新设计具有迫切性。
三、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运行与设计
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是为科技型企业在各个环节提供所需要的融资。是否能达到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升级换代的实际要求,成为衡量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效率的核心。按现有模式来看,凡是对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都称为科技金融,而这种模式多以贷款和财政补贴的方式存在,较少涉及保险、证券。按发达国家的标准,不仅贷款、财政补贴不应属于创新范畴,就连科技保险、资本市场如纳斯达克等在目前看来都不应归于创新的范式。但我国的科技金融服务起步较晚,现有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发展保险和资本市场也可属于金融创新范畴。根据我国实际,金融产品改进、资本市场创新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运用,是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运行的基础。
篇2
【关键词】金融业业务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有了较快的发展,对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业务外包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业业务外包风险防控措施。
一、金融业业务外包的定义及分类
金融业业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原本由自身负责处理的某些业务活动委托给服务提供商进行持续处理的行为。金融机构业务外包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业务流程类,如贷款催收及清收和票据及凭证传送等;第二类是专有技术类,如软件研发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第三类是管理支持类,如服务监督和档案保管等。
二、金融业业务外包的作用
1.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金融机构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可以把自身有限的资源用于发展其核心业务,提高其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
2.节约成本
由于外包服务提供商一般是专业化服务、规模经营,相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运作费用较低,因而业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金融机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
3.转移风险
金融机构将部分风险较大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的同时,该项业务的风险也被转移出去,如保安押运和守护等,这样金融机构将少承担或不承担该业务的风险或损失,有利于该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
三、金融业业务外包须关注的风险
目前金融业业务外包的以下两类风险须引起关注:
1.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
(1)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未对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外包服务提供商实施有效监督,导致服务商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不符合金融机构总体战略目标。
(2)创新能力降低:金融机构由于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从而导致信息科技创新控制能力降低,影响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3)业务中断:支持业务运营的外包服务提供商无法提供相应服务而导致业务中断。
2.业务流程外包的风险
(1)道德风险:以人力资源外包为例,服务提供商为了扩大自身的利益,挑选不符合发包方要求的人选,并为其隐瞒真实资料,产生外部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服务提供商为发包方提供的员工与发包方内部员工的待遇存在一定差别,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在物质诱惑下诱发犯罪,产生内部道德风险。
(2)资金损失:资金损失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催收及清收外包业务上。金融机构将需催收清收的项目提供给服务提供商,由其实施对欠款的催收清收,如果金融机构只根据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数据统计清收数额,而不与被清收客户进行核对,则服务提供商有可能隐瞒实际清收数额,使金融机构遭受资金损失。
(3)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如金融机构呼叫中心的外包,须将客户资料打包发给服务提供商,客户在咨询、投诉、查询等过程中,服务提供商也会掌握部分客户信息,若呼叫中心服务提供商透露出去,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重大经济损失或陷入法律纠纷。
四、金融业业务外包的风险防范对策
针对上述风险,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防范:
1.将业务外包管理纳入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内,对业务外包的立项审批、财务资金审查、招投标管理、服务提供商选择、合同审查、风险监控和业务外包后评价等进行全流程控制,努力防范业务外包风险。
2.对外包服务提供商开展尽职调查。在选择服务提供商时,应做好对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尽职调查,如外包服务提供商的资质能力、技术能力、专业经验和服务质量,以及经营声誉、风险控制能力等。涉及多个外包服务提供商时,应对相关服务提供商进行关联关系调查。
3.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金融机构要审慎考察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外包实施能力和执行方案,并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包括重大风险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以及确保业务活动正常经营的应急机制等。
4.签订保密协议。为防止客户信息外泄,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外包服务提供商与其签订保密协议,保障客户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莉,吴绒,李楠.金融外包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2]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高技术产业
中图分类号:F830.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高技术产业获取金融资源的渠道主要包括自身投入、政府财政支出、金融机构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等,但因其无实质性资产的特性,想要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科技金融由此产生。政府除了出台有利于高技术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还介入高技术企业的金融融资,如设置资金池以便加大金融机构和风投机构对高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
一、科技金融和高技术产业
科技金融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技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业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科学出版社.2009年.]。至此,不同的学者赋予了科技金融不同的定义,科技金融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高技术产业是指运用当代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对基础研究的不断投入。对于投入高、难道大、辐射范围广的技术研究,需要更多的企业、金融中介机构和政府的通力合作,在这种背景下,科技金融资源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显得尤为迫切。
二、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从直接方面来说,科技金融资源作为一种资本投入,给予了高技术产业有效的资金支持。从间接方面来说,科技金融资源除了提供资金支持,还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进入,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企业管理,甚至进入决策层,加强对高技术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成长。总之,科技金融资源不仅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在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上有一定的作用。
科技金融主要包括科技财政资源、科技金融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等,即由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构成。公共科技金融主要是指政府对于科技企业的财政投入和优惠政策等。市场科技金融则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等。对于政府财政投入即公共科技金融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效应,学者之间是有差异的。多数研究表明,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的发展是有正向作用的,但是李左峰等(2012)认为同时存在正向和反向作用,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水平,同时还受到管理水平、研发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市场科技金融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效应,则相对统一,认为都是具有正向作用的。本文主要探究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科技金融从内涵角度可分为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两个方面,公共科技金融本文以R&D内部经费支出中的政府资金来度量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以R&D内部经费支出中的其他资金来度量市场科技金融。R&D内部经费中的其他资金是指去除企业自身投入资金和政府资金后的R&D内部经费支出,与市场科技金融的内容范畴基本一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绩效来衡量,而产业绩效又可以通过其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两方面来衡量。文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来度量其盈利能力,以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度量成长能力。高技术产业具有业务集中的特点,其利润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因此本文以利润指标来代替主营业务利润指标。以上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为了剔除价格的影响,对统计数据进行GDP指数平减。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9年至201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剔除数据缺失的省份后,共获得121有效样本。在实证分析中为了增加变量的平稳性,对上述变量取对数。
因子分析。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高技术产业绩效的相关变量做KMO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结果显示为0.624大于0.5,表明选取的变量显著相关,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通过出成分分析法对高技术产业绩效的相关变量提取主成分,共提取出2个因子,方差共献率为89.336%,由此测得高技术产业绩效的测量值。
将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与高技术产业绩效分别进行Pearson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854,说明在0.01水平上科技金融与高技术产业绩效直接显著相关。
本文以高技术产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下:
高技术产业绩效=7.226+0.189*公共科技金融+0.196*市场科技金融
由上述公式可知,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绩效均有正向促进作用。
四、结论
经过实证研究表明,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表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投资都能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公共科技金融,市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作用几乎是齐头并进的,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也离不开包括金融机构、风投机构等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篇4
(一)影子银行定义
影子银行(The Shadow Banking),又称影子银行体系(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格罗斯于2007年首次提出。格罗斯在其文章《小心“影子银行”系统》中指出,“影子银行就是现代金融体系,因为它囊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商业银行以外的几乎所有金融创新。”[1]尽管近年来不断有人重新对影子银行下定义,但大体都是以格罗斯的定义为基础的。简言之,影子银行就是除传统商业银行外的其他金融组织及其金融衍生品。
(二)经济法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背景
通过经济法达到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的目的是时下世界各国正努力或尝试进行的改革措施,这种措施的推出有一定的背景作支撑。
1.政治背景
二战的结束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尽管冷战格局曾经让世界担忧,但随着多元格局取代冷战格局,国际环境整体的发展方向是健康良好的。在二战结束的60余年中,虽然小规模战争时有发生,恐怖组织袭击也未曾间断,但世界整体的政治环境是和平稳定的。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之中。然而,经济全球化也有弊端,其中之一便是一旦一国遭遇经济危机,便很容易波及他国。
2.经济背景
和平稳定的世界政治环境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各国经济沟通越来越密切。二战结束后,金融行业的快速创新、新金融组织不断出现、新金融产品不断产生是世界经济的一大重要特点。从金融创新速度较快的国家汲取经验,也是经济全球化带给其他国家的“福利”。虽然各国的资本实力、金融政策和经济环境各不相同,但在金融创新方面,各国却有着逐渐趋同的态势。这种金融行业的特点使传统商业银行不再是金融体系中的绝对核心,在它们之外,更多的金融组织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使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再只依靠传统的商业银行。然而,各国金融政策都是强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这些监管并不完全针对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就是通常所说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自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影子银行又不在监管政策的管控之下,这使得金融领域的风险通过影子银行爆发的概率大为增加。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影子银行的资本占有率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此次危机的出现与影子银行的扩张及监管状况是分不开的,“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2]这样的国际金融体系现状迫切要求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3.法律背景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经济主张,在此经济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对国际金融法制进行改革的法律主张,这种主张主要针对的是目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无序状态。现代社会的金融格局大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首先,在19世纪后期世界各国确立了国际金本位制。该体制以黄金的固定价格为基础,在将一国货币与黄金价格进行换算的基础上,利用黄金从事国际贸易的结算。其次,二战结束前后建立起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以美元作为基础,通过相对固定的汇率保证国际资本的流通。然而,美元的货币价值无法长时间的保持稳定,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必然难有稳定性的保证。最后,以浮动汇率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体系建立起来。当然,牙买加体系没有完全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因此,牙买加体系也没有完全摆脱不稳定因素。对于当下的国际金融秩序现状,多数人认为是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因此有必要进行国际金融法制改革,而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又是国际金融法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法与秩序的一般理论
(一)法的秩序价值
法的存在具备一定的价值,而法的价值既体现了法的手段性,也显示了法的独立性。具体而言,为实现一个价值范畴,法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此时,法作为手段或促进或维护价值范畴的实现,法的目的价值由此体现;而法不仅是作为手段来实现目的,在它发挥手段作用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涵义,使其自身有了独立属性,法的形式价值由此体现。针对秩序价值而言,它是法所试图维护的对象,同时也因发挥维护作用而使法自身具备了秩序价值。法的秩序价值是法的价值的其中一种,与自由、平等、正义、效率等价值一同构建起法的价值体系。在法的价值体系中,不同价值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对立也有统一。但无论如何,其中的每一种价值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缺失了任何一个价值,法的价值体系都是不完整的,或是说这种“体系”还算不上一种真正的体系。如此一来,法的每种价值都具有各自的内涵。
法的秩序价值是法的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价值,“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法律不能保障社会处于有秩序的状态,就谈不上对自由、平等以及其他价值的保障”。[3]法的秩序价值体现了法所贯彻的安全原则,即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一个安定有序的环境,人对安全的诉求成为了法的价值追求之一。同时,法的秩序价值也体现了法的可预测性要求,即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时,法的秩序价值可以保证人们对自己的活动是否合法有充分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法发挥着一定的指引作用,通过增强法的可预测性,指引人们的活动向合法方向发展,避免因法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不安心状态,进而避免人的活动萎缩。
(二)经济法与秩序价值
经济法是对法进行划分后的一个法律部门,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国家经济活动,规范国家经济运行。可以说,经济法与秩序价值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因为经济秩序是社会秩序的重要构成,同时,在社会整体秩序中,对经济秩序的维持也是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经济法的背后承载着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经济的发展受益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例如,汽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上了汽车,这当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也由此增加。此时,对于人们来说,究竟是舍弃已经获得物质利益而追求一种安定的生活状态,还是忍受风险的可能发生继续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便成为一个难以抉择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法虽然竭力维护秩序价值,但法与秩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张力更加明显地体现于经济法与秩序价值之间。但与此同时,经济法与秩序价值之间也有着难得的“和谐”。众所周知的是,经济法不同于商法,商法属于广义的民法范畴,立法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主体的商事关系上的。而经济法实质属于行政法范畴,立法的目的是为行政执法者提供执法依据。由此看来,经济法自身也有维护经济秩序的鲜明属性。经济法与秩序价值的这种辩证关系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经济法对影子银行监管秩序价值的体现
(一)维护金融有序状态
以加强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为重要内容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需要各国通过经济法进行各方面的调整,以维护本国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序状态。美国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与资本市场,美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其金融体系也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尽管世界其他各国与美国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逐渐体现市场的作用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的。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着根本的供需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爆发规律。在某次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会加强对经济的监管,而在监管一段时间后,政府的介入又会有所放松,直至市场的作用再重新起主导作用。在上世纪20、30年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距今最近的,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在那次经济危机中,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应对。美国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二战以后,市场在美国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国政府也在不断放松监管。影子银行在二战之后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在美国,影子银行的成员很多都是比较成熟的投资者,在政府眼中,“保护普通储户和个人投资者的利益是重中之重,这也是监管当局自大萧条以来吸取的教训所致”。[4]对影子银行本身监管的缺失,以及整体经济政策监管的不足,两相结合,造成了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政策的约束。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是影子银行不断增多的助推力,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却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不稳定的金融市场,即便能够创造再多的利益,一旦发生一次金融危机,那么多年的积累都会在瞬间蒸发。于是,规避风险、追求安全成为更多人愿意选择的路径。经济法在此时当然要有所作为,国家通过立法,在宏观上对经济运行起调控作用。具体到影子银行而言,将影子银行纳入到国家金融监管的范围内,则会将存在于影子银行内的不规范行为予以消除,并有效地降低影子银行内存在的金融风险。如此一来,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金融行业的发展会是有序良好的。
篇5
关键词:金融IC卡行业应用;范畴;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0-0067-05
依据公开信息估计,当前各商业银行已经发卡或者在谈的金融IC卡行业应用项目达数百个,涉及社保医保、移动支付、商业会员、交通市政、旅游休闲等多个行业。尽管金融IC卡行业应用是新兴的业务领域,但是发展迅速、影响范围广泛,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和竞争焦点。为了抢占市场先机,确保金融IC卡行业应用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清晰界定其范畴特征,梳理细化发展策略,准确把握其内在的规律要求。
一、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范畴探析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理解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范畴。从较宽范畴看,金融或者银行都属于具有显著特征的行业,相应地金融应用也应该归属行业应用的范畴。从商业银行的立场看,该视角的丰富内涵和外延不仅会造成分类归纳、特征描述、策略选择等进一步的认知过于复杂,也会降低业务拓展、实践创新的操作性,继而影响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较窄的范畴看,是从商业银行的立场出发,相对金融应用而言去理解金融IC卡行业应用,能够避免较宽范畴视角的繁杂,较为清晰地把握其本质特征。因此,本文基于较窄的范畴讨论金融IC卡行业应用。
从商业银行的立场看,金融IC卡行业应用(下文简称“行业应用”)指由非商业银行(含信用社,下同)作为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方,通过加载到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金融应用的IC卡中,能够实现其行业目标并且成功满足客户需求的应用。行业应用不包括银行卡的金融应用。其中,金融应用包括借记应用、贷记应用和电子现金应用。
行业应用具有四个特征。首先,行业应用提供方为除商业银行以外的机构或个人。即银行卡的金融应用不属于行业应用。对于商业银行,无论是银行卡的借记交易、贷记交易、电子现金交易,或者是以此为基础的投资理财、转账结算、冻结挂失、预授权等等,都是传统意义的金融应用。与过去相比,银行卡介质由磁条升级为芯片,除了安全性大为提升以外,金融应用没有产生实质差异。基于银行卡芯片介质背景下兴起发展的行业应用,则是全新业务,不应包含纯粹的金融应用。
其次,行业应用既可以与金融应用无关,也可以与金融应用有关。由于行业应用不是元素级别的概念,可以存在很多层级,因此某些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从不同的层级角度分析,也可能包含着部分纯粹的行业应用。
再次,必须通过加载到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中实现。在银行卡磁条介质背景的联名卡业务中,非银行联名方的业务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行业应用。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卡号的简单识别,与芯片化介质业务内涵存在质的差异,并不属于本文的探讨范畴。因此,IC卡行业应用必须且只能通过加载到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金融应用的芯片中实现。
最后,能够成功满足客户需求并且实现应用提供方的行业目标。即只要客户愿意并且履行了应用提供方的要求,已经具备了实现应用目标的全部条件,就能够成功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分类及特点
行业应用范围广、内容多,可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等进行分类。本文基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视角,总结几种常见的分类(见表1)。
(一)与金融应用无关的IC卡行业应用和与金融应用有关的IC卡行业应用
与金融应用无关的纯粹IC卡行业应用,是指在实现该行业需求目标时,不涉及资金结算、核定、记录等内容的应用。例如,在门禁通行应用中,授权名单范围内则允许客户通行,否则不允许通行,就属于纯粹行业应用。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是指基于行业应用需求,牵涉到资金交易或者资金变动的应用。从质的角度看,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可以拆分为纯粹的行业应用和基于行业应用的金融应用。例如,社保应用就属于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在社保应用中,持卡人享有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权益的身份凭证,相关信息记录和信息查询等都属于纯粹的行业应用。而社会保险缴纳、待遇领取、医疗费用结算后的费用支付等均牵涉到资金的变动,就属于基于社保行业应用的金融应用。从量的角度看,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可以分为涉及资金数额、结算量大和涉及资金数额、结算量小的行业应用。这里的涉及资金数额、结算量大小是相对而言,例如,当前社保应用就可以归属于资金数额、结算量较大的行业应用。
(二)有行业标准IC卡行业应用和无行业标准IC卡行业应用
行业标准是指由具有行政职能的部门颁布,对行业发展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或要求。例如,城市一卡通、燃气IC卡、自来水IC卡等行业应用遵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相关标准,IC卡道路运输证等行业应用遵循交通运输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社保应用遵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相关标准等。如果没有基于行业标准实现的行业应用,就属于无行业标准的IC卡行业应用,例如,某些会员联名、校园卡应用等行业应用。
(三)系统性IC卡行业应用、区域性IC卡行业应用和局部性IC卡行业应用
系统性行业应用是指能够覆盖全国范围乃至更广范围领域,影响的客户群体广泛,例如,社保应用、居民健康应用等。区域性行业应用是指能够覆盖某一区域(全省或者全市)范围领域,影响的客户群体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内,例如,能够用于身份识别、跨多商户购物、享受多重公共服务的市民卡。局部性行业应用是指能够覆盖某一特定合作对象范围,影响的客户群体限于合作方的客户群体,例如,校园卡应用、景区休闲应用等。
(四)银行主导IC卡行业应用和非银行主导IC卡行业应用
在向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过程中,方案规划、流程设计、业务实现等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实施,行业应用合作方协助共同推进实现,即为银行主导的IC卡行业应用。否则,则为非银行主导的行业应用。
(五)按照传统习惯,具体到特定IC卡行业应用项目进行相应分类
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均使用此分类,例如,社保医保、交通市政、旅游休闲、商业会员、石油石化、移动支付、公益环保等,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应用项目的增多,类别也会越来越多。
前述四种是基于某一视角或者特征,对行业应用进行抽象判断后分类,优点是描述相对简单,概括全面,缺点是容易忽略掉特定IC卡行业应用项目的个体差异。第五种分类的优点是能够清晰、准确地分析描述每一类行业应用的特点,进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缺点是类别过多,分类过细,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把握。
三、金融IC卡行业应用的发展策略
看好行业应用的业务前景,商业银行纷纷把其作为新兴的重点发展领域,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争抢市场发展先机。商业银行业务竞争激烈,造成了行业应用项目的合作成本逐渐升高,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投入都转嫁于银行。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项目多、精品少”、“前景好、发展慢”、“投入大、收益小”的趋势。同时,由于是伴随银行卡芯片化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全新业务,IC卡行业应用业务的商户拓展、运营模式、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等存在显著的差异,也普遍存在成本投入大、实现周期长、重复研发建设等现象。归结起来,主要在于发展行业应用业务的策略缺乏或者模糊所致,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战略定位,遵循IC卡行业应用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
(一)优先发展策略
是指在发展行业应用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实现策略方面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发展具有“有所为”类特征的行业应用,在成功的基础上,按照需要逐步发展初期“有所不为”类特征的行业应用,具体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在众多的行业应用中,商业银行应该优先发展与金融应用有关的行业应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资源也是稀缺紧张的,在新兴业务领域,应该集中资源发展能够尽快形成适宜业务模式的方面。商业银行具有金融应用优势,优先发展与其相关的行业应用,有利于提升行业应用和金融应用的协同效应,增加服务的整体价值,不断改进客户体验。在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按需逐渐推广到纯粹的行业应用。
其次,在与金融应用相关的行业应用中,应该优先发展资金交易频繁、结算金额较大,或者沉淀资金较多的行业应用。从现实案例来看,主要由商业银行承担发展初期的投入,巨额的投入也加重了部分商业银行的负担,由于市场的培育需要时间,影响商业银行,尤其是规模较小商业银行的积极性。资金交易频繁、结算金额较大或者沉淀资金较多的行业应用除了能够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外,也有助于减轻或者部分减轻商业银行在初期阶段的投入负担,奠定向行业应用合作方让渡部分收益的基础,进而调动所有参与方的积极性。同样,在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按需逐渐推广到资金交易不多、结算金额较小或者沉淀资金较少的IC卡行业应用。
最后,在具有上述特征的行业应用中,应该优先发展商业银行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业应用。无论是金融应用还是行业应用,对于客户而言,金融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由商业银行牵头探索形成运营模式,有利于行业应用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初期发展阶段,银行居于主导地位,能够减少协调成本并提高效率,尽早进入行业应用的产业化成熟运作阶段。当然,虽然商业银行居于主导地位,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相关合作方的合理诉求,如果忽略参与方的利益,也肯定不会形成成功的业务模式。同样,在成熟的基础上,也可以按需逐渐推广到商业银行居于非主导地位的行业应用。
(二)精品带动策略
是指要形成一个或者几个客户数量较多、覆盖面较广、口碑形象较好、影响范围较大、相关方满意认可的行业应用项目,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应用的发展。
精品行业应用项目具有客户接受度高、社会形象好、相关方积极性高的特征。尤其是新兴业务领域,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商业银行、应用合作方等相关方从了解、熟悉到接受,需要有个过程,精品项目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不但能够影响更多的客户群体,而且能够提供良好的经验和范式,为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行业应用提供借鉴。从竞争视角来看,如果某家商业银行率先探索出了成功的商业模式,打造形成了精品行业应用项目,就取得了在行业应用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在精品项目的带动下,还会吸引更多的行业应用合作方和客户,形成其在IC卡行业应用业务发展领域的良性循环。
精品行业应用项目还应该具备快速复制的特征。行业应用的发展是基于银行卡的IC化产业升级实现,“一卡通用”和“一卡多用”也是现实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因此,行业应用的繁荣相应地也存在跨行业、跨地域的诉求。对于精品行业应用项目而言,必须具备适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且能快速复制的特征,否则,只能是一个成功的特定项目,不能归属为精品IC卡行业应用项目的范畴。
(三)统筹推进策略
是指适应IC卡行业应用业务发展长期性、变革性的特点,商业银行要多方面考虑,全方位推进行业应用的发展。传统业务经营中,也存在工资、银医通等公私业务条线联动、前后台部门共同拓展市场的情况,但主要是基于增强市场竞争或者维系客户的主动选择行为。而对于IC卡行业应用业务,涉及商业银行传统的总分行、各业务条线和前后台部门等各个组织,实际已经模糊了现行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分工的概念,无论各部门或者条线的意愿如何,只要发展行业应用业务,就只能被动地参与相应环节。因此,要基于营销拓展、创新研发、系统支持、风险管理、运营维护、目标协同、绩效考核等全方位考虑,形成全行发展合力,站在全行的视角统筹推进行业应用的业务发展。
(四)着眼长远策略
是指应尽快具备IC卡行业应用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计算机电子技术背景,磁条银行卡不仅连通了所有商业银行的后台系统,而且成为零售业务加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金融IC卡则进一步连通了行业应用提供方、解决方案提供方和商业银行的后台系统,把金融生态有机融入了整个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金融IC卡应用时代,现金存取、刷卡消费等已不再是银行卡功能的全部,金融IC卡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业务方面,金融IC卡与各种行业应用融合,业务模式创新的类型和速度精彩纷呈;渠道方面,可借助移动支付有效复合移动通讯网络的优势,大大拓展便捷性的服务空间;技术方面,可以充分发挥IC卡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打开广阔的创新空间。
同时,IC卡行业应用业务也可有效突破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不同类型的IC卡行业应用,还是同一类型的IC卡行业应用,针对特定商业银行,根据战略定位和自身优势,均可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保持差异化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在满足差异化战略连续性内在要求的同时,商业银行也要随着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应动态研究IC卡行业应用的发展规律,进行动态管理和灵活调整。管理调整不是对于原有战略选择的否定放弃,而是主动进行的改善优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长期保持并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获取整体价值的增加。
(五)借助外力策略
虽然在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但是,由于行业应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客户和社会而言,有个熟悉接受的过程。因此,除了商业银行自身外,也需要借助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推动行业应用的发展。
借助各级政府力量。一卡多(通)用既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和集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IC卡行业应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商业银行应尽可能获得各级政府对于PBOC金融标准的支持力度。一般情况下,从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考虑,各级政府支持PBOC金融标准也责无旁贷。
借助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力量。一是推动研究解决业务发展中的共性困难,加大强势IC卡行业应用提供方的协调力度,尽可能降低或者避免商业银行在业务合作中的不平等情形。二是加大行业应用不正当竞争的监督力度,严厉惩戒虚假宣传、无底线价格战等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维持良好的IC卡行业应用发展环境。三是尽快落实金融IC卡应用推广工作相关的财税补贴、价格倾斜等措施,运用经济政策加速推进IC卡行业应用发展普及。
借助媒体力量。除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教育渠道外,也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影响优势,共同营造IC卡行业应用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新闻媒体,正确引导IC卡行业应用对于方便群众生活、节约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对金融IC卡功能用途、使用流程、挂失补办等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介绍报道,尽快使社会各界了解、熟悉、接受IC卡行业应用,共享技术创新、服务优质、文明进步的社会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有关问题答记者问[DB/OL]. ,2011-3.
[2]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DB/OL]. ,2012-9.
[3]赵本阳.商业银行发展金融IC卡行业应用探究[J].上海金融,2011,(9).
篇6
【关键词】P2P 网络信贷 风险监管
一、P2P网络信贷行业发展的现状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P2P借贷公司数量截至2012年已经达到300余家,其放贷总额亦比2011年高出2.7倍,达到228.6亿元。艾瑞咨询集团表示,P2P网络借贷在未来两年内我国贷款总额中所占比例仅能达到27.6%。然而,相关分析亦表明,P2P网络借贷的交易份额将在其相关法律条款和投资理念不断普及的情况下逐渐增加。
P2P网络融资业之所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取得如此庞大的发展规模,这与其高度的便捷性与超低的门槛不无关系,并且,它的发展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降低了融资成本,真正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P2P网络融资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我国对高新产业技术的创新欲望,大大加快了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二、P2P网络信贷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监管缺少法律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对P2P网贷业的行业界定一直是各空白,也因此一直处于无机构监管状态,使该P2P网贷业经历了较长的自行混乱的发展时期。直到2014年P2P网贷业才正式纳入银监会监管范畴,并于2014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12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虽然这两则条例为我国P2P网贷业以及P2P网络平台进行了行业与业务的定性,但仍只是对我国P2P网贷业与P2P网贷平台的发展做出基本的规范与发展方向的引导,暂时仍没有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正式的法律法规出台。
(二)投资者的维权存在困境
P2P网络借贷平台因准入门槛普遍较低,大部分超过50元即可进行投资,而部分“宝宝类”网络理财产品更是1元起购,大部分P2P网贷平台对投资人的资本来源审核大多简化处理,这就使得P2P网贷平台的投资人群体十分庞大,若P2P网贷平台出现关门倒闭的情况,这些投资者都面临切身利益遭受损失的情况。在我国大面积的P2P网贷平台关门倒闭的案例中,平台负责人往往会直接跑路,即便是不跑路的也难以提供有效的财产抵押拍卖以偿还广大投资者的损失。投资者对自身损失的利益不知该向何人追讨,深陷维权无门的状况。这是也是我国除开缺少监管法规之外,P2P网贷业中还缺少针对投资者利益进行保护的法规,投资者在进行维权时,没有一部可依的法律进行合法维权,只能通过“网贷天眼”、“网贷大本营”等网络媒体上自己的维权意愿,但真正能得到回应的只是少数,少数冲动的投资者还会采取过激的措施如打造平台营业点、强闯政府机构部门等违法方式进行维权,这正是我国大部分P2P网贷平台的投资者维权难的现状。
(三)平台缺乏充分风险准备
金融业中大部分子行业中的机构都会设立风险准备金,这是在该行业基本法中有过明确规定的事项,例如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期货交易所的风险准备金等。P2P网贷平台既然已经被纳入银监会监管范畴,理应设立风险准备金,但就目前而言,银监会的相关条例还没有针对这一问题提供法律依据。而我国P2P网贷业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大部分P2P网贷平台的第三方信息中介身份十分微弱,部分P2P网贷平台甚至存在自营业务或者与同集团内部的其他公司存在直接的资金流转,这将对该平台投资者的利益产生极大影响。在设立风险准备金的同时,还应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加以监管,而不是平台自身身兼建立者与监督者的职能。
(四)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缺失
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发展比较缓慢,导致P2P网贷平台的投资人对融资方的资信信息难以充分了解,同时,平台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选择性的隐瞒部分融资方的资信信息,进一步加大了投资人的评估成本,提高了其投资风险。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缺失并且短时间内难以完善的情况下,银监会应引导P2P网贷业组建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估机构,针对P2P网贷市场的参与者尤其是融资方的资信信息进行专业细致的审核,提高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并予以充分披露,以此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提高其投资收益。
三、引导P2P网络信贷行业规范发展的措施
(一)健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思维式的民间借贷,P2P网络借贷相关业务的所有的资金、材料、法律手续等都是借助互联网完成的。因此,民间借贷纠纷、网络金融等问题在P2P网络借贷过程中时有发生。因而,在民间借贷与互联网金融两个方面同时实行P2P网络借贷监管势在必行。为此,相关部门及时完善了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有法可依,促进其规范发展。
(二)加大行业透明度及自律性
作为金融市场各行业的基本准则,行业自律对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的P2P网络借贷行业而言至关重要。因而,为提高行业透明度,提升该行业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P2P网络借贷必须加强其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规范其资金运营,指定有效的自律标准和监督体系,增强第三方机构在其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等方面的监管,提升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行业各项业务的运营和自有资金实行隔离管理,进而实现其自律制度的完善。
(三)强化P2P网站信息安全技术
为保证平台的开发和数据库管理方面的安全性,P2P网络借贷平台必须不断加强其网络科技研发,提升其网络科技整体水平。为避免遭受非法网络攻击,平台自身须对已有数据进行备份。此外,稳定的平台业务运营、借贷过程的流畅性、个人信息和资产数据的审核与保密、客户合法权益的保障皆为P2P网络借贷平台提升去网络科技水平的重要使命和目标。
(四)积极开展社会化征信体系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不仅阻碍了P2P网络借贷行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速社会化征信体系的完善已经刻不容缓。征信体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严格对借款人资信评估的审核,防控因坏账而导致的资金风险;二是增强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社会服务价值,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缪莲英,陈金龙.P2P网络借贷中社会资本对借款者违约风险的影响――以Prosper为例[J].金融论坛,2014,(03).
篇7
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的成立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体现了央行正积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全面运用于包括且不限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理财、零售、银行业务、保险等领域的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于是监管科技(RegTech)应运而生,从全球范围内看金融科技最新发展与监管科技的走向趋势,为新情况下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新思路。 监管科技兴起与演进
所谓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落脚点在于金融,英文表述为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的缩写。其概念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是来自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通过创造可以为社会广大群体适用的金融产品,使得广泛的社会阶层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构建在新技术上的金融模式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运行方式,传统监管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由此有人提出了以技术对抗技术,用监管科技(RegTech)应对金融科技的想法。
监管科技是与金融科技相对应的概念,意在指技术与监管相结合以应对新的金融科技,英文表述为RegTech,是Regul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监管科技被定义为一种应对科技创新带来金融行为合规问题的新技术,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有一个经典描述:“运用新技术,促成达成监管要求。”
监管科技作为从金融科技概念引申出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是金融科技的分支,其具有实时性、高创新、专业性强等特征。相比传统监管,监管科技具有三方面优势:第一,促进企业去合规,提升配合监管的能力;第二,改变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进行监管的方式,使监管实时动态,强化对市场的检测能力,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第三,改进监管者监管方式,降低监管难度、成本,比如美国存在大量监管科技服务公司,专门为客户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以降低合规成本。 发展趋势与问题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减少合规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有效弥补了我国金融发展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体现出“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用户指向性”(customization)等特征,依托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业态呈现出互相重合又高度细分并存的特点。在一系列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规模大、创新原动力强、风险防控需求紧迫这三大特征,因此有必要加速结合最新科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FinTech)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科技有三大突出优势:
优势一:移动支付世界领先,推陈出新
以蚂蚁金服、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不断创新,移动支付所占比例不断扩大,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了打造“无现金社会”的口号。其科技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识别领域,比如现在已经相当普及的指纹验证支付、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虹膜支付、声纹支付。除了生物识别,未来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也将会对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优势二:征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助力普惠金融
2015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目前看,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公司突破最大,其构筑在其本身评分体系中的用户,已经可以用信用分数直接进行共享单车的押金抵扣、借还雨伞充电宝,甚至与卢森堡开展了基于信用分档牡缱忧し务,已经超出了原有征信应用领域的范畴。个人征信根本上就是为普惠金融服务的,个人征信服务最大的价值与盈利点就在于作为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数据,普惠金融的开展需要征信数据以减少贷款风险,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普惠本质。
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填补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与个人金融服务的欠缺,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蚂蚁金服以及其芝麻信用体系等做得很好,但建立“互联网+”、大数据金融资产、征信体系等不光是金融领域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的新趋势。
未来农村金融的开展还得靠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个人征信以及信用体系,只有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全覆盖的个人征信体系,农村的金融服务才能解决,所以个人征信与普惠金融的结合对于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非常重要。
优势三:整合互联网与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人工智能赶超美国
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行商大数据的整合将会实现1+1>2的效应。个人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参与并推动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中国联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中国第一家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目标是将来会引入更多数据,在多方数据基础上研究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由于电信运营商有互联网企业一些不具备的优点,比如运营商数据在处理风控、精准营销、小额信贷、贷后预警、盗刷、电信诈骗等问题上相对成熟而且有历史积累,数据更加精准、更加动态,两家的结合,对于大数据的价值有着巨大的提升,实现了对个人准确的信用画像,去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就帮助中国联通与京东金融成功地进行了数据整合。
京东金融与中国联通合作只是第一步,未来将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进行全面合作,将三大运营商各自的优点整合起来,甚至和中国银行业、广电集团的数据进行整合。此外,深度学习作为最近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高度依赖大数据,通过模拟人脑的训练方式,让机器可以进行自动学习,而该技术的应用也让蚂蚁金服、腾讯、谷歌、百度、Facebook等公司的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因此中国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井喷阶段,短期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保持领先,但长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反超美国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目前来看中国金融科技亦面临三大主要问题:
问题一:区块链市场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监管态度审慎,发展相对滞后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点对点支付;第二,多方交易,即通过技术构建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基础;第三,智能市场,包括任何形式点对点交易实时划转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约”实现头寸自动调节的开发等。具体来说涉及交易所、保险、众筹、基金、股权交易等细分领域,潜力巨大。
区块链最直接的应用还是数字货币,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否定了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合法地位,并宣布将推出人民银行版“数字货币”,由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无法得到合规身份,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转入暗网(dark web)被用以洗钱,这值得引起警觉。
对此,学界呼吁“网开一面”,保留一个想法或者说窗口――小额公开发行的数字货币,具体额度由证监会来定,这对股权众筹、中小企业融资、债券融资的相关业态可能有重大突破。
问题二:股权众筹相对停滞,急需政策松绑与支持
由于受到P2P专项整治的影响,我国众筹方面的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投资者也是谨慎支持,投资相对保守,这就导致了目前几乎整个众筹行业处于一个濒临死亡的状态,而在国外特别是英国,最有活力的还是股权众筹。但是通过对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进行结合,股权投资领域依然有作为的空间,德国已经有依托以太坊平台的the DAO项目,这对于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在FinTech和RegTech上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新技术如何与人民银行监管体系相结合,如何将RegTech体系化有了一些成果,将在之后陆续推出。
问题三:金融科技过度依赖互联网金融,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金融科技概念虽然非常火爆,但包括大数据、征信、支付等优势项目都集中于互联网公司与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直接参与了大多数金融科技创新,而中小微科技企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发展潜力巨大,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金融科技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完成转型,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面临融资困境,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相信随着政策与市场态度的调整,将会迎来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科技在中国大爆发的新时代。 技术驱动转变监管思维
面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不断累积的风险与技术漏洞,如果固守传统监管理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毒攻毒”,以技术驱动型监管思路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RegTech应对Fintech。
当前金融科技监管的根本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层可以通过监管科技的技术手段,去主动解决数据获取、收集、分析、储档问题,并能够实时、有效地发送指令,监管由被动变主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处在一个平等获取信息的地位,通^数据共享形成一个有机交互系统,降低监管成本,真正实现实时、可预测、自上而下的,以技术支撑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金融统合监管体系与主动、精确的监管数据收集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第一,金融统合监管体系需要构筑金融统一监管委员会,对银行、保险、债券等金融领域实施统一监管,构筑大监管格局。在这一委员会基础上,实施金融统合立法,形成金融商品、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三位一体,互相呼应的统合立法格局。
第二,建立主动、精确监管数据收集体系,明确相关规则,建立数据申报、分享、辩伪规章制度,打通地方与中央、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在这一体系中积极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数据的精确性与主动性。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英美德日澳等国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交流,我们会在今年7月前往英国考察英国金融科技企业现状,了解英国的政策动态与监管科技发展情况。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支持;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54 ― 02
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加。随着国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配置,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但是,农业科技企业自身信贷吸纳能力弱,农业保险作用未能发挥,农业担保体系弱小,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上满足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多方面因素制约了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
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贷款条件严格、程序复杂,农业科技企业很难满足贷款要求。目前,由于农业科技企业多属于成长型企业,受资产结构不清、发展前景不明等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普遍较高。对此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贷款采用商业贷款管理,贷款必须满足抵押条件,并经过银行及科技部门双重审批。即使农业科技项目符合贷款要求,科技创新主体还需要有不低于项目总投资20%的资本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其他企业法人为其担保,贷款门槛高。商业银行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发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厂房作抵押,大部分还规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东房产,民营企业还需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并要求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贷款门槛较高,多数小微型涉农科技企业很难达到。
(二)农业科技预期收益不稳定、成果估值难弱化了自身信贷吸纳能力。农业科技发展一般开发周期长、投入大。正常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6-8年完成,一项新技术需要3-4年完成。而且,在农业科技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农业科技发展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研发成功难、预期成果估值难、成果转化应用难弱化了农业科技自身信贷吸纳能力。信贷吸纳能力较弱。商业性金融机构从利润收益、风险管理、贷款责任等角度出发,介入意愿较低,不愿为企业,尤其是成长初期的企业办理此类高风险贷款。据统计,截至2013年2月末,齐齐哈尔市风险投资资本投入到新农业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金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9%和0.67%,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较为谨慎,对于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
(三)金融制度安排和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不利于支持科技创新业务开展。农业科技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可抵押资产较少的特点,但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执行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审贷标准,企业在创新产品产业化之前难以得到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同时,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知识产权质押、农产品抵押、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发放规模有限。而且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升级为产业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无形资产价值认定非常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
(四)农业科技相关险种有待开发,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由于农业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而黑龙江省单个农户经营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有效规避农业生产过程的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弱,急需参加保险转移风险。但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迟缓,导致投保的农户与企业少,受灾损失难以分散,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目前,黑龙江省开办涉农保险业务的机构主要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人保财险公司,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12年,种植业保险覆盖面积仅为8551万亩,仅占全省农作物植面积的39.2%,赔付金融仅为11.71亿元。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年均损失20亿元左右,旱灾损失10亿元。
(五)担保体系弱小,放大能力不足以支持农业科技信贷需求。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贷款安全,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质押物或通过第三方进行担保。但企业能满足银行抵押要求的资产少,缺乏有效的质押物。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用机器设备等作抵押,金融机构认为此类设备更新换代快、折旧率较高,变现价值低,影响保障效力,不同意作为质押物。同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中小企业担保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目前,黑龙江省目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机构有110家,有一定经济实力担保的政策性机构仅有50多家担保机构,年担保能力仅为100多亿元,而且担保机构主要集中在省内大城市面向制造业、流通业,县级面向农业担保机构相对弱小,甚至没有担保机构。与农业科技企业和融资担保需求相比,农村担保机构无论在数量与还是担保能力上都有较大差距。
(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僵化,融资成本偏高。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处于政策性扶持而又完全商业化运作的特殊经营特征,加之农村金融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企业信用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利率已经远远对城镇其他企业的贷款利率,严重削弱了农业科技企业的贷款有效需求。2012年我省有的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年利率11.358%,与农户贷款利率一样,融资成本高于城市企业和居民, 超过农业科技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和承受能力。
(七)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某种信息交流不畅、沟通机会少等原因,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的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金融机构与科技、农机、农技等部门联系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性质和经营风险缺乏掌握,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认识,导致同时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也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模式,提高研发效率。鉴于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及外部性的特点,应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推动、院所保障、金融支持”的研发推广模式。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支持,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及保障措施,设专项经费重点推进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环节。企业要发挥在产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校、科研机构要建立科技转化机制,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金融部门要建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风险投资与风险保障相结合的多元化金融支持机构,合理满足农业科技资金需求。
(二)从制度层面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提高金融支持的有效性。金融机构要根据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农业发展银行把涉农企业在研发育种、农产品改良、土地改良及高效灌溉等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纳入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拓宽贷款主体、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授信额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满足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开展设施农业、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业科技多元化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要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为质押的融资业务,简化质押环节,完善技术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操作流程标准,探索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模式,开展股权质押融资和中小企业股权信托融资,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展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低风险业务,既降低了银行风险,又有效弥补产业化的资金缺口。
(四)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发挥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一是延伸农业保险体系。在农业较为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建立农业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农业生产分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保险公司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三是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针对农业大灾之年出台对保险公司的有效补偿机制,弥补保险公司承保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损失。
(五)金融化运作,优化财政资金的引导效能。各级财政在自身财力范围内,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探索建立对农业科技企业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奖励补贴机制,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财政农业资金的金融化运作的新形式,政府与民间金融组织建立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合作研发机制,资金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效能。
篇9
一份看似平常的科技部调研报告最近在高层引起重视,其主要内容就是设立国家科技发展银行。
这份报告指出,科技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融资瓶颈对其制约却越来越严重,为了让科技和金融有效结合,有必要建立专业的、国家级的科技发展银行。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内部会议上多次表示,全力支持设立国家科技发展银行。金融监管层领导也对此积极评价,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报告上签署了“此建议很好,望有关部门抓紧时间研究设计”的意见。
科技发展银行呼之欲出。科技部相关人士表示,今年3-4月份,科技发展银行将进入具体设计阶段,包括银行的职能、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
弥补缺位?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对本刊记者说,国家科技发展银行是针对可金融化科技资源设立的专业银行,基本职能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育成、高新技术园区的壮大和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化等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在目前的银行体系中,恰恰缺乏与科技资源融资结构相匹配的银行。政策性银行没有针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的业务;全国性商业银行没有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而区域性商业银行也根本就没有把科技创新活动纳入业务范畴之内。
我国现在有小企业800多万家,其中科技型小企业占了很大部分。这些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占到GDP的40%多,是除农业之外的第一大就业领域。如此重要的一支科技与经济创新力量,却在国家的金融制度安排上缺位。
北大教授萧灼基是科技发展银行的坚定支持者。他说,应该成立中国科技发展银行,最好放在北京。
刚从亚洲金融中心新加坡考察归来的萧灼基认为,我国科技领域“金融很落后”,科技企业的成长缺乏金融支持。如果设立一个兼顾科技资源特点和金融特点的专业化银行,有一支既熟悉科技又深谙金融的经营团队,则可以通过该银行的平台消除很多不对称信息,有效解决金融和科技结合的难题。第一家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深发展”对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就是明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向《财经界》表示,发展中小企业已不能完全依靠现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创新。科技发展银行的设立,意味着以国家科技发展银行为主导、各大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科技融资体制将浮出水面,从而打通科技与银行之间的通道。
开发银行,可以有效地弥补因现有银行体系及银行功能上的缺陷,“刘燕华说:”它既可以对商业化、产业化的科技资源提供针对性极强的商业金融服务,又可以通过金融创新调动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领域,还可以为国家投入科技领域的财政资金与完全市场化的民间资本找到衔接平台。“
更为重要的是,在WTO规则约束下,政府投入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环节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政府需要从直接投入转为间接投入,而设立专业化的科技发展银行,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融资便利,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另类生存?
据透露,科技部对科技发展银行的规模已有大致规划:初始资本金不少于30亿元人民币。资本金的来源大致为:科技部通过整合和调整资源,认购5亿元股本;中央财政认购5亿元股本;53个国家高新技术园区认购15亿元股本;金融机构认购5亿元股本。在经过2-3年左右的成功运作后,科技发展银行可以进行定向增资,包括考虑把资本金从30亿元增加到60亿元。
规模易定,定位难求。据悉,科技发展银行定位在国家政策性银行,形成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并重的专门为科技资源服务的银行。
有人提出,如果定位在政策性银行,这是不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政策性银行改革”的组成部分呢?而如果定位在商业银行,那么是否会引发资本金来源、吸纳外资机构等新问题?
刘燕华说,科技发展银行一旦设立,其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金融机构,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投资等方式在其中发挥作用。在科技发展银行的运作中,政府只扮演推动者角色,真正的经营运作要按市场化原则进行。这一点可以参照印度小企业银行的一些做法。
科技部认为,在目前的科技资源中,可进行金融化的科技资源很多,比较适合运用银行工具的科技资源主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投融资安排。故科技发展银行的服务对象也应该锁定在这三类。
研报告负责人房汉廷告诉记者,科技发展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银行,为有效地落实其在发展和支持科技创新中的特殊作用,业务计划可以设定为强制计划和非强制计划两类。
强制计划包括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科技工程、科技创新行动等提供融资安排。在执行这些业务计划时,科技发展银行必须完成国家设定的目标,通过其桥梁和杠杆作用,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扩大社会资金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对于这类业务计划,政府要把科技创新的政策性与科技发展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非强制计划主要是科技发展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一些经营指标。
出,可以参照美国的经验,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可以贷款持股。商业银行贷款目前不能占有企业股份,目的是防止“关联交易”,防范金融风险。但是,由于高科技企业本身的特点,信息高度不对称,银行不持股就很难掌握。如果这样的话,银行贷款实际上已经含有股权投资的味道,将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业经营。这已经突破了现有的金融体制框架。
难忘“中创”?
对科技发展银行的市场前景,科技部表示乐观。目前无论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是国家53个高新技术园区,以及重大科技专项,其对投资的需求和可为金融资本带来的回报,都足以支撑个性化、专业化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康运营和发展。
有反对者认为,我国的科技资源与美国相比差得很远,而现实是连美国也没有科技发展银行,我国目前不能支撑这样一家金融机构。
另外,政策性银行也未必希望增添一个“新兄弟”。国家开发银行有关人士明确告诉记者,“将业务拿给我们做不就行了,何必再麻烦重新申请?”
记者采访时还发现,科技部的中下层官员对当年的“中创”一直心有余悸:“这家银行会不会成为又一个中创?”
1985年,中国成立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当时的国家科委、财政部分别持股40%和23%。中创是一家以金融业务为核心,以投资国内外市场的新技术、新型管理及新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三新”产业为支柱的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但是,1998年6月,中创因“严重违规经营,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被中国人民银行关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的李佐军博士尖锐地指出,科技发展银行不能定位于国家政策性银行:“我国政策性银行现在也要改革,事实将证明,如果定位于政策性银行,可能会重蹈中创的覆辙。”
李佐军说,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把风险转嫁到国家财政,最后再转嫁到全体纳税人身上,是典型的“小集团”思想。他认为,国家成立科技发展银行是个好事,不能搞国有独资,也不必全部实行民营,最好采取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要多元化,而且股东的引入可以采取竞争方式,不必设限。
以新金融工具促科技成果转化――专访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
本刊记者萧荣
《财经界》:科技部作为主要领导部门,如何解决科技企业的“资金之渴”?
刘燕华:科学技术部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主管部门,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大量科技成果一直存在不易转化的问题,尤其是转化链条中金融工具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是被我们忽视的主要因素。
《财经界》:在新形势下科技部怎么考虑进行资本运作,怎样用好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以获得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刘燕华:经过前一段时间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的开展,看来科技部同银行界、金融界的合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体制机制上有一些突破。例如,对重大科技专项实行证券化融资;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型企业设立专业化的科技发展银行等等。即使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用评级体系试点、发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债券等方面推进也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
篇10
关键词:网络融资;信用风险;技术风险;问题
1 我国现阶段的融资背景
(一)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自筹资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府扶助资金。
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的资金构成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其次,是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政府扶助资金所占比重最少,一般在5%-10%左右。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
(一)中小企业自身内部方面
(1)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给银行的贷款带来了重大的风险,打击了银行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了一些中小企业要想得到很好的融资,首先要得到银行的信任,即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给自己的融资提供机会。
(2)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一些企业法人信用意识淡薄,造成企业逃债等现象,还存在着企业并非主观上没有信用,而是企业本事没有能力偿还,这在现在的融资市场上,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一些能力强,信用度高的企业是银行竞争的重点。
(二)金融结构问题
我国现阶段还在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主体,而没有完善的金融体系,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顺畅。同时,银行把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大型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从而忽视了一些中小企业,造成它们融资难。
(三)政府支持力不够
2 网络融资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一)网络融资的含义
网络融资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所开展的企业与银行及非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活动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网上银行信贷业务,即应用互联网和网上银行技术,对传统银行业务通过电子渠道完成;其二是网络贷款业务,即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获取客户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银行资源和外部资源充分整合,办理全流程线长操作的信贷业务。
(二)网络融资的必要性:(1)为企业的投资提供保障;(2)企业发展的需要;(3)弥补企业日常资金缺口的需要。
3 网络融资的风险管控问题
网络融资风险控制是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电子商务合同,电子商务的侵权行为等障碍,都会影响到网络信贷的健康发展。
(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威胁人们生存与生活的风险。而在网络融资过程中,基本基于网络虚拟的条件下,信息技术与安全技术便成了重中之重,在网络金融环境下,网络融资运作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的所有业务均要暴露在网络中。各类交易信息包括客户信息等都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在这些过程中,均存在可能被篡改,盗取,泄露的风险。此外还存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等众多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信用风险的广泛存在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在网络融资这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中,随让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商务交易资金流和物流的有序流动,提高了资金交易的信用度,为用户提供了技术支持等服务,这种信用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与银行信用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中小企业目前的信用企业还是不够完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还存在缺陷。政府及民间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还处于培育过程中。
目前来看,网络融资主要针对有电子商务行为的中小企业,因此电子商务行业特征以及行业风险将传导至银行的信贷资产。
(三)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为网络融资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环境,但网络融资涉及的诸多法律范畴仍然缺乏明确界定,如网络诈骗行为的责任认定,网络曝光行为的合法性等法律风险。政策方面,存在监管制度空白,在网络融资规模扩大后这个问题也会逐渐凸显。
4 网络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前预警,积极应对。
(1)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将信用风险将到最低。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信贷准入标准、融资总量、担保方式等因素,适度降低准入条件,使更多的企业可以得到信贷支持。
(2)探寻担保模式。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选择一批在电子商务领域机制好、效益好、守信用的专业担保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同时,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下,选择不同的担保模式,适应不同的企业规模和日常管理工作。
(3)找到适中的定价方法。商业银行应该把定价作为经营客户管理风险参与竞争和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加强精细化管理,实行差别化服务。
(4)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在保障网络融资业务安全方面,从技术上、法律上保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实现身份真实性、信息私密性、信息完整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
5 政策建议
加强对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机构的监管,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府扶持力度。政府部门也可以考虑安排一定财力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推动银行小企业贷款投放,减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完善社会基础信用体系,保障交易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周平.项目融资及其风险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1(13).
-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营销策划书
- 下一篇:社交媒体的积极方面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