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篇1

1、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中对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临床标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结合临床,准确进行实验;

(4)病原学诊断需准确、合理;

(5)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报告实验的结婚;

(6)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现代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为采集恰当的标本,从而要求临床医师能够获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标本。细菌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了解知晓人体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实验时,应联合临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恰当的临床实验标本由临床医师提供,然后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从而更加的为患者负责。微生物室应在涂片结果,敏感结果以及最后结果出来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对病情做有力的报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应对各种检验项目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参与医院感染疾病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有:加强对病原学诊断、微生物抗药性以及环境、器械的监测;加强医院的消毒与灭菌;对流行病进行试验,并加以控制。

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医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

(2)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的教育工作;

(3)对消毒隔离加强管理;

(4)对抗菌性药物进行试验,快速准确试验的报告。

临床微生物室对微生物的检验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若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微生物的感染问题,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及时与控制感染的科室进行必要的联系;一般提醒临床对于病菌的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扩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经常定期抽调人员去参与医院进行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微生物菌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正确消毒对微生物菌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包括正确的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察,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参与对特殊耐药细菌的实验工作并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临床微生物室应定期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这将对临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对实际临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微生物学要求紧密结合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对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快速进行,判断要准确,并且应即有速度又有质量对实验结果做出报告。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实验结果与临床尽可能的相符。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并能对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或是对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医院应切实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从而为服务临床做到更好的服务。利用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能来进行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需通过检验系统,从中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对病原学的诊断及微生物检验报告,为治疗、诊断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医学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和控制病原体的效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应加强对微生物标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写出对其的研究报告,为医学临床提供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包括:获取标本信息,并且学会妥善保存与保护,提高对微生物的检验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学会多种对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式,还包括系统鉴定程序,以及对检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

篇2

学生进入微生物室工作时,实验室负责人必须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并签字存档。其主要内容包括:

1.1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工作要求、检测范围、工作流程等,使实习生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概况。

1.2介绍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微生物实验室是病原菌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实验室中的一些事故、伤害以及与工作有关的感染主要是由于人为失误、不良实验技术以及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务必做到“有菌观念、无菌操作”,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自身不受标本的侵袭,也确保周围环境不被污染。

1.3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标本的采集与接收、检验项目和仪器的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的室内质控等内容,要求学生们在上岗前仔细阅读并掌握实验原理、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内容,这样能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1.4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操作系统软件,强调标本接收、编号、录入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介绍拒收标本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如何做好临床沟通及记录工作。

2强化实验技能的培训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自动化的仪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上机前的标本处理仍需要手工操作。操作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决定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形态学判断非常重要,需要依靠技术人员的个人经验,因此必须加强实习生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实习生掌握从接收标本,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区划线接种,到对标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这一过程。要求他们对镜下菌落进行描述,能够辨别临床常见细菌的菌落特征,并与染色结果结合起来。同时对于触酶、氧化酶、凝固酶、KIA等基础实验、K-B法药敏试验也是通过反复操作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对于全自动或半自动的微生物仪器,我们要求学生们掌握其基本原理并熟悉仪器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除了临床标本的处理,我们还要求实习生参与染液的配制、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等工作。这样经过一轮的实习,学生们不但能够熟悉自动化仪器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而且能够熟练掌握传统手工鉴定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各级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工作。

3增强质量控制的意识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核心是检验质量,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保证是一个连续的质量管理系统,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这个过程只要某一环节出现误差,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影响到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因此,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全面的质量控制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其内容包括3个方面:

3.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来说,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包括医生检验单的申请,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识、保存和运送,如痰标本的留取好坏、血培养采集血液的时机和血量、留取尿标本的最佳时间和注意事项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项目包括培养基、试剂、诊断血清、染液、药敏纸片等,定期用标准菌株对各种染液、培养基、试剂、诊断血清、生化反应管、药敏纸片、鉴定和药敏板条或卡片等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每天记录冰箱温度,环境、仪器的温湿度,如果超出范围立即报告老师及时处理;仪器的运转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等。

3.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检验报告的填写是否正确、检验结果发送是否及时,检验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等。

4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篇3

关键词 生物学 奥林匹克竞赛 IBO CHSBO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是全球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并且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从中学阶段就开始培养一批热爱生物学、献身生物学研究的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浓厚兴趣,创造性地解决现实中生物学和生态学问题,培养未来生物学家为宗旨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这项活动可以大大激发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大幅度地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补充后备力量。下面将从国内外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发展以及竞赛试题来分析其差异。

1 从IBO和CHSBO的起源和发展看生物学竞赛差异

1.1 IBO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生物学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就根据其他自然科学和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功经验首次提出举办IBO活动的倡议。1989年由比利时、原苏联等6个感兴趣国家发起生物奥赛组织,并于1990年7月在捷克斯洛伐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IBO)。自此,IBO每年举办一届,迄今为止,已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参赛,IBO已成为国际范围内中学生展示生物学方面聪明才智的最高竞技舞台。

1.2 CHSBO的起源和发展

为了选拔优秀队员参加IBO,1992年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组成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首次组织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China High School Biology Olympiad,简写 CHSBO),并于1993年首次参加了IBO。自1992年以来CHSBO已发展成为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联合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生物学科竞赛活动。不同层次的比赛,无论是考试的范围、重点、难度,还是命题的特点和要求均不相同。通过开展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系列活动,最直接的意义是我国选手在IBO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促进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发现和培养未来生物科学优秀人才,提高中学教师素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方国家对生物学和生物学奥赛的重视较早,很早就形成比较稳定且相对独立的生物学奥赛研究理论体系和选拔体系,并制定相关的生物学奥赛辅导教学计划,而我国对于生物学的重视程度较西方国家晚。虽然自1993年我国选手参加IBO以来,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纵观我国IBO的获奖选手,大都集中在某些地区的部分学校,且大多实验能力较差。这反映出我国各地区生物学教育和竞赛发展的不均衡。

2 CHSBO和IBO试题的差异分析

CHSBO是选拔参加IBO选手的平台,在我国多层次的生物学竞赛试题中其试题的难易程度与IBO试题最为接近,都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各占总分的50%。CHSBO试题分别由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轮流负责组织命题,鉴于我国选手与国际选手在生物学实验上具有明显的差距,从第五届开始,CHSBO分数相同的情况下以实验分高者为先。这反映了我国对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视,也反映了我国生物学教学与国际生物学教学接轨的趋势。

2.1 理论试题的差异分析

2.1.1 题型和题量的差异

IBO理论部分一般分为A、B、C三部分,A部分为4或5选1的选择题,共60~100题。B部分为着重于智力开发的多选题,共40~60题,错选扣分。C部分为多样化的其他题型包括连线题、是非题、填空题等,共5~10题。CHSBO理论考试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共90~100题;第二部分为多选题共25~30题,考试时间为3 h。因此,从题型和题量来看,IBO题量更大,题型更加富于变化。

2.1.2 考试范围及覆盖面的差异

就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而言,IBO和CHSBO在生物学的领域的题目和所占比率都是相同的。其中植物解剖和生理学15%、动物解剖和生理学15%、行为学5%、细胞学(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25%、遗传和进化15%、生态学15%和系统生物学10%。但在实际考试中IBO与CHSBO考查的范围和覆盖面却不尽相同。CHSBO重点考查参赛的中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全面掌握高中生物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普通生物学》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并对大学生物学9门主干课程(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等)有一定的了解。而IBO考查覆盖面更为广泛,要求全面掌握考纲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很多题目与现代生物科技和前沿生物学知识及人类所面临的生物学问题联系紧密,与时俱进性较强。

2.1.3 试题难易程度的差异

IBO和CHSBO理论部分的竞赛纲要规定试题应当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技能以及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尽量减少单纯考识记的试题,最多不超过25%。通过分析历届IBO试题,发现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生物学中最本质的科学问题,形成系统化的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实际中能够灵活的迁移应用生物学知识,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IBO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分析、综合、类比、推断、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生物学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而CHSBO作为我国选拨优秀中学生参加IBO的一种方式,其试题中识记类题且的比例较IBO多,难题比例较IBO少,考查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题目较少。

2.2 实验试题的差异分析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实验对于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发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生物学实验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以及各方面能力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IBO对于学生的生物学实验能力要求也较高,从IBO实验考试的内容来看,包括植物解剖及生理学、动物解剖和系统及生理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近年来IBO赛题和实验难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增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的内容和难度,同时考查了很多新的实验技能,注重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IBO实验考查部分共4个实验,每个实验考试50~60 min,总计4 h。

根据IBO官方指南(2003年11月第12版),竞赛对选手实验能力的要求基本上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科学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设计实验,做出假设和预期,进行试验(观察、测量、分类、变量控制等),结果和数据的记录与表达(曲线、表格、图表、示意图、照片),结果解释和得出结论。② 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如放大镜、显微镜、实体镜的使用、绘图以及准确表达绘图的能力。③ 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实验方法,如细胞生物学、植物解剖和生理学、动物解剖和生理学、行为学、生态和环境科学、分类学、微生物学方法。④ 基础物理学和化学的试验方法。⑤ 统计学处理数据的能力。

CHSBO实验部分要求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各种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研究生物学科学的思维、技巧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仪器,能对实验过程、结果的数量、质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目前CHSBO正在从开展原有的动、植物、生化实验,扩展到开展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和行为学实验。CHSBO实验试题包括3个实验,每个实验50~60 min,主要为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和生物化学实验。

由于在我国很多学校有关生物奥赛的实验设备比较落后,所以CHSBO中实验部分较IBO考查范围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选手在IBO部分实验的成绩不容乐观(表1、表2),与国际上生物实验水平的差距成为了奥赛辅导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缩短我国与国际生物奥赛差距的举措

为了缩短CHSBO与IBO间以及我国选手与国际选手生物学奥赛水平上的差距,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 建立奥赛辅导教师培训机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没有生物学奥赛辅导教师的培训机制,很多中学生物教师对生物学奥赛知识理解不透彻,建立相关的生物学奥赛辅导教师培训机制,有助于中学生物教师扩展生物学知识,较好地制定生物学奥赛辅导计划,提高奥赛辅导能力和教学能力。

(2) 处理好生物奥赛培训与中学生物学教学之间的问题。生物奥赛教育不是常规的通才教育,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生物学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是一种英才教育。因此,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奥赛教育与中学生物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切不可对立起来。中学生物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提高广大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智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生物奥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生物奥赛与基础生物学教育才能相互促进。

(3) 扩大CHSBO试题覆盖面,促进CHSBO题型的多样化和与时俱进性。随着IBO的不断发展、完善,考查的知识越来越灵活,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全面,也越来越前沿化,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类比、推理等高层次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奥赛辅导的教材有限(主要是《普通生物学》、《生物学奥林匹克指津》),引进大学生物学教学资料(如《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订阅展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刊物,以了解当前生物发展的动态,以扩大CHSBO试题覆盖面,注重CHSBO试题的前沿性,促进CHSBO题型的多样化,逐步与IBO试题接轨。

(4) 加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投资,充分利用校园周边设备资源,保障奥赛实验的顺利开展。在我国大部分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硬件设备相当落后,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和生物学实验竞赛。对于中学生物学实验硬件设施的匮乏这一难题,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加上部分地区的生物学实验设备教育投资,同时充分的利用周边的设备资源,譬如学校可以和附近的花木场、工厂、生物技术公司、大学等联系,建立奥赛实验基地。保证生物学奥赛实验的顺利开展,以逐步缩小我国中学生生物学实验能力与国际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鲍红宇.未来生物科学家的培养[J].生命世界,2013,287:26-27.

[2] 秦浩然.参加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 促进我国生物学教育的发展[J].生物学杂志,1995(3):46.

[3] 丁钉.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简介[J].生物学教学,1996(5):40-41.

[4] 刘剑秋,陈寅山,郑鸿霖.福建省参加全国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引进与咨询,2000(2):4-5.

篇4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病例定义

自2012年7月8日10时以后,在该餐馆就餐的人员中出现的腹泻(≥2次/日,并伴有大便性状改变)或者不发热但伴有恶心、呕吐、腹痛3种消化道症状之一的病例。

1.2 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7月9日16时,本次事件共报告12例病例(男1例,女11例)。其中有4例病例自行服用氟哌酸药物治疗病情未控制,随后去医院就医,其余病例均直接到医院就医。有2例病例进行了隐血试验及血常规检测,结果隐血试验均为阳性,其中1例血中性粒细胞为86%,淋巴细胞为7.0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7.54×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为0.67×109/L。另1例血中性粒细胞为84%,淋巴细胞为1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0.85×109/L,血红蛋白为153 g/L。所有病例均给予头孢唑肟钠进行药物治疗,另根据病情的不同调配使用其他药物,最终控制了病情。但未能及时对呕吐物或排泄物等在用药前进行留样以进行实验室检验。首例病例于2012年7月8日13时30分发病。无危重病情病例。

1.3 临床特征

所有病例均出现腹泻(最多为10次/日)、腹痛、恶心、呕吐(最多为20次/日)等症状,部分病例出现脱水、头晕(占83.33%)、头痛(占50.00%)、舌、手足发麻(占25%)等症状,均无发热症状。腹痛部位为上腹部的占58.33%,脐周的占41.67%;腹痛性质为绞痛的占50.00%,阵痛的占25.00%,隐痛的占25.00%;腹泻物均为黄色水样便状。

1.4 潜伏期及人群分布

1.4.1 潜伏期 潜伏期最短为1 h,最长为4.5 h,平均为2.3 h。

1.4.2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15~岁组1例,20~岁组8例,25~岁组2例,35~岁组1例。

时间分布:首例病例于2012年7月8日13时30分发病,随后14时1例,14时30分1例,15时1例,17时30分1例,18时30分3例,19时1例,19时30分1例,20时2例。从可疑进餐时起在第一个小时之内发病的有5例,在第二个小时之内发病的有3例,在第三个小时之内发病的有2例,在第四个小时之内发病的有2例。

空间分布:学校8例,美发店2例,企业2例。学校、美发店、企业均在该餐馆附近。

1.5 餐史及用餐食品

通过对病例近3 d内的就餐地点、就餐时间及用餐食品情况进行询问调查发现,所有病例均于2012年7月8日在该餐馆用过餐,其余时间均无共同地点进餐史。该餐馆提供凉面、凉皮、黄瓜、花生、豆芽、面筋等食品,12例病例均食用过该餐馆的凉面(其中4人仅食用了凉面),除此之外,分别有7、5、4、4、3人食用过凉皮、黄瓜、花生、豆芽、面筋。

2 餐馆现场卫生学调查

2.1 现场情况

该店无营业执照及卫生许可证。销售的凉拌面是隔夜制作后放置的。店内环境杂乱,无独立厨房,菜品清洗池设在店门口,功能并没有规范地区分。

2.2 样品采集情况

分别采集了使用工具(刀具、砧板)、储存用品(冰箱内壁、锅)、洗涤用品(水池)、可疑食品(凉粉、凉面)共计13份样品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志贺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细菌总数检测。

对负责制作饭菜的厨师进行了肛拭子采样,样品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志贺菌、葡萄球菌检测。

3 实验室检查

3.1 检测依据

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 4789.30—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GB/T4789.14—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GB/T4789.14—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GB/T4789.4—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弧菌检验》(GB/T4789.7—2003)进行检测,并按照《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原则》(GB14938—1994)进行处置。

3.2 检测结果

砧板、凉粉、冰箱内壁1、冰箱内壁2、冰箱内壁3、锅、水池、肛拭子等样品所检项目结果均为阴性,刀具及凉面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其余指标均为阴性。

4 讨论

区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例均在食用了该餐馆食物后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且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均无发热,提示为一起疑似食源性疾病。2例病例隐血试验阳性及血常规指标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提示为细菌感染的可能。4例病例自行服氟哌酸药物,未能控制病情,表明该病情相对较重;12例病例均使用了抗生素头孢唑肟钠进行药物治疗,另根据病情的不同调配使用其他药物,很快病情得到了控制,进一步提示了此次为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本次疑似食源性疾病发病潜伏期较短,未超过72 h,由此可以提示为一起食物中毒\[1\]。通过对三间分布的描述研究发现,年龄分布属于中青年人群,这部分人群在该餐馆附近工作、学习等,中、晚餐易于选择在餐馆就餐。通过对12例病例的餐史及用餐食品调查,提示该餐馆的凉面为可疑污染食物。当天气温为27℃~33℃,相对湿度为88%,加之凉面为隔夜制作,均有利于细菌繁殖及释放毒素。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凉面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淀粉、奶及奶制品、肉、鱼、蛋等食品后,可在室温下(22℃左右)大量繁殖而产生耐热肠毒素B或其他肠毒素,100℃ 30 min只能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而不能破坏其毒素,后者可引起恶心、呕吐、中上腹痛、腹泻等症状。呕吐剧烈,可呈胆汁性,腹泻呈水样便或稀便。体温大多正常或略有升高。大多数病人于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2\]。

综上所述,可以判定这是一起由于在该餐馆食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此事件提示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在作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调查时,必须坚持尽可能的在用药前采取足量呕吐物、排泄物、剩余食物等标本,以提高对食物中毒病原菌的检出率。②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以提高检测水平。③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餐饮的监督管理和相关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避免因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缺乏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④ 普通消费者应了解食品卫生基础知识,做好自我保护工作。

5 参考文献

[1]彭文伟,李兰娟,乔光彦.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0-142.

篇5

【关键词】产学研 生物工程 应用型本科 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理论知识,还应掌握生物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且应用性强。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不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经济需求出发,都应当与产学研全面结合。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以贺州学院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生物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生物发酵、生物制药以及环境生物处理和食品加工和设备的生产、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三大类课程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原专业以微生物体系为主,拓宽至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酶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适当增加了上游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和下游加工过程(生物分离工程等)的课程。建立并完善了由化工原理、发酵工厂设计和生物工程设备等专业课程组成的工程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5]。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构建了包括由实验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知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对于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开设32学时的独立实验,对于《化工原理》《发酵工程原理》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专业课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开设24学时的实验。对于《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分离工程》和《发酵工程设计》等专业课,开设16学时的实验。增设了3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程:《马蹄脱毒技术》《山楂发酵产品工艺学》和《制茶工艺学》。为了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专业实践模块由课程设计、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产学研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以产学研为依托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

(一)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以生物工程创新实验、专业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为主要依托,建立生物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基地。贺州学院一直很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新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购置了全自动果蔬生产线、微生物发酵系统和生化检测系统等仪器设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以市内外生物工程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认知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与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嘉宝速冻食品公司、广州花卉中心、广西农科院、广西科学院、贺州市农业局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书。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开展讲座。实习基地每年都接纳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教师的科研课题与企业需要相结合,有利于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来说,丰富了教师的科研课题,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三)依托实习基地,构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新模式

以产学研合作课题为切入点,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和科研单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深入基地,进行完全现场环境的实践训练,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培养机制[6],在老师和基地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既可以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又可以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双赢。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10多名学生直接到达安基因生物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厂、广西农科院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企业和科研单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带动了生物工程行业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将科研渗透到教学中去,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搭建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使科研工作成为提升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手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课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老师申请的项目有“中田大山楂高产栽培与育苗技术研究”“鸡血藤悬浮细胞培养及异黄酮类合成的代谢机理研究”“贺州马蹄优质品种选育、有机规范栽培技术研究”“贺州油茶优良品种离体再生技术研究”等20多项省级、厅市级项目。在2016届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中,有60%的毕业论文课题来自教师科研项目。学校还设置了由学生自主申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班的学生每年都有2~3项大学生创新项目,且一些成果已在高水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不断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获取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专业和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以职业资格证书来检验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生主要通过化学检验工、微生物检验工和食品检验工等资格培训与考核,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产学研背景下,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也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实习和锻炼。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已有4人挂职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5人参与企业“特派员”工作。“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有力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方式,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娟,陈文强,霍科科,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 103-106.

[2]王娣,石中,曹珂珂,等.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研”培养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J].广州化工,2011,39(23): 159-160.

[3]王陶,李文,陈宏伟.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3): 591-597.

[4]何满辉,赵宏霞,万君.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13(2): 194-196.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 动物福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03-03

一、探索背景

近年来,虐待动物事件频频发生,社会人士呼吁政府部门建立相关法规惩处施虐者,保护动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已成为共识。当前在很多高校的医学、生物学、兽医学等专业领域的教学以及科研中都涉及到实验动物[1]。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现有学生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499人。本人在指导学生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动物福利问题,出现了在实验过程中给动物造成非必需的痛苦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某些高校大学生频频上演的虐待动物事件,不仅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甚至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各大高校,尤其是医学或者兽医学学校开设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物福利观、增强动物保护意识、善待动物、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以后的科研以及社会生活中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各种动物资源。

二、动物福利的概念

1976 年,休斯将农场动物福利定义为“动物与它的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1988年,Fraser 提出动物福利的目的是在极端的福利与生产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1990 年,台湾学者夏良宙提出,从动物立场而言,动物福利可以简述为“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动物康乐就是动物自身感受状态,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美国动物福利专家称,动物应有五大自由:转身自由、舔梳自由、站起自由、卧下自由、伸腿自由。英国农场动物福利法规定有“五不”:无营养不良、无环境带来不适、无伤害和疾病、无拘束地表现正常行为、无惧怕和应激。

我国学者在解释“动物福利”时指出: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而动物福利的概念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心理。动物福利包括物质(身体) 和精神两个方面,通俗的讲就是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要人道,尽可能的减少痛苦、不得虐待动物。动物福利所强调的不是我们不能利用动物,而是应该怎样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要尽量保证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动物福利实质上是以人为本位的,是指在动物保护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们给予动物的保护措施使其康乐,而人类也可以从中更好地受益。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探讨

动物福利概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善待动物、倡导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平衡, 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保障。目前,动物福利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更是在国际贸易中设置动物福利壁垒。而我国的动物福利发展状况相对落后。

《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该课程需兼顾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全方位探讨动物保护问题,论述动物保护的内容和意义、动物的痛苦、动物的保健、动物福利、动物异常行为、动物试验、人类娱乐活动等和动物保护的关系,同时还应分别介绍家庭宠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等保护概况、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介绍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动物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掌握常见动物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参与到动物保护的行动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针对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的矛盾,需合理安排课时,从而达到全面地学习动物福利保护的目的。课程教学计划是 32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

表 1《动物福利保护概论》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共32 学时)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

1 第一章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 2 9 第九章 畜禽的保护 2

2 第二章 动物的痛苦 2 10 第十章 实验动物的保护 2

3 第三章 异常行为与动物保护 2 11 第十三章 家庭动物的保护 2

4 第四章 动物福利与畜牧生产 2 12 第十五章 经济动物的保护 2

5 第五章 动物的保健 4 13 第十六章 园养动物的保护 2

6 第六章 动物试验与动物保护 2 14 第十七章 野生动物的保护 4

7 第七章 人类娱乐活动与动物保护 2 15 合 计 32

8 第八章 动物保护立法及动物保护组织 2

2.教学方法的探讨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明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模式,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型性教学。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大学生对动物福利问题的认识,引发大家的讨论,同时配合采用课程报告等方式进行辅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促使学生们深刻了解动物保护的内涵和意义。例如,2012年10月发生的四川“虐猴男”笑着活剥猴皮事件;2016年7月13日发生的天津虐猫,小猫被切掉半张脸事件;更有2015年3月31日,成都某大学生因与宠物店老板协商不好退款金额,当场虐死仅两个多月的小猫等等。这些损坏动物福利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人们也将注意力转向了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群体。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竟会如此残忍,面对幼小的生命,因自己的一时愤怒,竟然活活虐死小猫,不禁引起人们对青年学生动物福利意识淡漠的担忧。而发生在2016年7月23日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泰国普吉岛大象在海啸中救孩子” 事件,又代表不同的动物角色立场。此类教学方法的重点和难点是尝试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表达观点和如何把握动物利益和人类利益的平衡,对每章教学重点教师应当做到精讲并反复强调[2]。

重新审视和组织教学内容,建立优化的动物福利保护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讲授经典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跟紧学科发展前沿研究动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除了使用规定教材外,同时将国内外其他的优秀教材引入到课程内容中,作为学生的主要参考书。此外,还可以介绍与动物福利保护相关的中英文杂志,以及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供学生进行查阅,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2)创新性应用研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帮助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4-6]。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传统的知识获得过度到知识和能力的并重。最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通过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有效整合,借助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热点研究问题,如“实验动物的福利”、“经济动物的福利”的问题等,开展以3-5个学生为1小组的专题演讲。这一教学模式,将会大大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让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寻找和学习知识。同时,此类教学方法的开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查找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20%+20%+10%+50%的方式,分别是期中基础知识测试、热点研究问题完成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期末开卷综合测试。最后,为了让课内课外结合,同时提高设计效率,可以容许学生课内将笔记本电脑带到教室,课上完成大部分设计,课下继续完善,并且课下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典型问题老师集中讲解。课下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邮件、QQ或者微信同老师交流

(3)专题短片回放, 丰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动物保护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或经验为基础,感官可以使动物保护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这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经典短片回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创造愉快自由的学习情境,会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相关知识的动机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类教学模式更加直观性,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动物福利保护概论》集各种动物的保护于一门课程中,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7],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野生动物行为的观察更加直观和形象。通过播放记录动物短片,如实验动物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迅速了解实验动物的操作过程,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教学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播放关于学生动物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动物福利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动物福利问题的甄别,并将知识点贯穿于短片中,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中需注意的动物福利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4)科研专业知识的融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专业的最新动态及相关科研成果写入课堂教案或讲义,融入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科动态和走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8]。例如,在动物福利和畜牧生产章节中,关注畜牧生产过程中的最新研究动态;关注动物传染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注重动物的健康问题;关注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将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引入课堂,例如为提高母猪饲养管理中的动物福利问题而研发的智能化母猪饲喂管理系统,让学生们了解现代化畜禽生产的发展方向,以及动物福利概念在生产中的渗透。另外,以科研式教育为辅,能使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形成特色,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5)组织参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和流浪动物收留机构

去动物园参观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流浪动物收留机构、民间动物救助站等,切实体会动物福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直面受伤动物带来的震撼可以强烈刺激人的内心,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注重与动物福利保护人员的交流,认真体会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并且反思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观看救治好的伴侣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也能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动物的情感。

(6)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全面发展

《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承担《动物福利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师应当具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需要了解动物立法、饲养管理、行为学、防疫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学科动态和走向,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切实保障动物的福利,要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加深对动物福利内涵的认识,定期接受以实验动物福利规章制度、相关技术为主的培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潜移默化中使动物福利的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

四、小结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动物保护概论课程的学习,能使大学生们认识到动物保护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动物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教师作为高素质人群更加责无旁贷。将《动物保护概论》作为选修课引入到高校大学生教学体系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动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动物福利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学生掌握了动物福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

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任务艰巨的工作,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永刚,闫秀明,胡立磊.高校动物实验教学与实验动物福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 (2):208-210.

[2] 董晖,李磊. “动物福利”教学设计 [J].生物学通报,2010,45(10):20-23.

[3] 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84-87.

[4] 王晓泉,刘晓文,彭大新.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4-25,30.

[5] 刘新,方芳,陈冬梅.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热带医学杂志,2008,8(8):884-885,888.

[6] 徐大勇,李峰.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81-84.

[7] 闫大任.《动物福利与保护》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 (5):54-56.

篇7

【关键词】中职卫校 检验专业 检验技能 技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4-01

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职业教育最为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在中职卫校学生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了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取专业检验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职业教学的目标,中职卫校需要着眼于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从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改进,提升学生的实践检验能力。

一、中职卫校检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职卫校检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检验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学脱节问题,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教师的专业技能问题都会影响检验技能的教学质量。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对专业课今后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了解不够,学习的目的不是很明确,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当前很多中职卫校的检验专业教学尚未形成体系,学生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同时,学校在注重基础课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将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检验技能缺失。良好的教学,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检验教学方式缺乏认知,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忽视实践教学。

二、提升学生检验技能的有效方式

中职卫校学生的检验技能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基本技能,二是专业技能。教学中,需要以基本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完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在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基本的技能训练,实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巧妙衔接,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一)完善基础课教学,改进实验课教学形式

基础课教学是培养中职卫校检验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基本教学内容,在考察实践需要的同时,编写相应的教材,同时改进实验课教学形式,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改进需要以实际需要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编写教材时,章节全面,实验课与理论课巧妙联系,时间安排上也要合理。在教学中,增添设计性实验的内容,教师提供标本,像是尿液、痰液等,让学生自己配制培养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合作单位,提升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同时,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及时反馈操作问题,增设讨论环节,可能提升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检验技能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增设检验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将检验技能训练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在教学环节中融入现代化的设备是十分必要的,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改善实验条件,为强化检验技能训练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在微生物检验中,学生可以利用高端的检验设备观测微生物,获取系统的知识概念。在实践的教学中,需要模拟实践场景,将教学与临床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具有实践意识,同时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操作,随意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检验技能的训练,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在旁指导,中职卫校需聘请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提升专业的技能。强化检验技能训练,需要花费时间,学校专门设置实践技能检验课,专设实验室,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完成技能培训工作。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单一的教学形式、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当前中职卫校检验专业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实践教学的环节,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同时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动手能力,在课余时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比赛,一对一的给予学生专业化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样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意义重大。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导,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中职卫校检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专业检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专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人才的需要,因此,中职卫校需从实践出发,更新教学形式,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篇8

关键词:新形势 有效 生物 竞赛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竞赛是发现与培养尖端生物学科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课外科普活动。近年来,高中生物奥赛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但随着奥赛在高考中不加分或不能保送政策的出台,导致许多学生对生物奥赛并不感兴趣,参加的学生非常少,有些学生即使报名了,由于担心会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不够积极主动。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物竞赛并取得好的成绩是许多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在高中阶段如何有效进行生物竞赛辅导,希望能引起更多优秀教师的关注,可以分享到他们的成功经验。

一、辅导老师的准备工作

1.竞赛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生物竞赛知识容量大,考查范围广,难度大,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完成辅导任务。我平时就注意搜集竞赛课件,按照自己的思路对课件进行加工整理,辅导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讲解,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外还下载了配套的辅导练习,这些练习可以用于讲完一个专题后进行训练。我的大部分课件都是在百度文库和中学学科网下载的,不过都需要账号。

因竞赛涉及许多的大学教材,学生很难把这些教材都弄齐,我又在网上找到了多本大学教材的电子书,e书联盟上就有不少(生物化学,植物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等里面都有)。除了网络资源,剩下的资料就在就是书店购买了。

2.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最大支持

好的成绩是在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才能取得,为了解决生物奥赛辅导教学场地、教学设备、送考以及培训等一系列问题,我校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竞赛辅导教师与学校领导、年级领导、班主任的协调会,并由班主任转告家长,及时通报竞赛培训进程和培训计划,以期得到学校、班主任和家长的全力支持,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3.制定科学的辅导计划

奥赛辅导时间紧,内容多,参考许多同行们的一些做法,我将竞赛辅导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需确定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按时按质完成阶段目标,以利于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阶段,主要任务是复习和巩固初中生物学知识,完成高中生物的全部教学内容,且渗透生物学思想及方法,关注国内外生物科技动态 (如诺贝尔奖等),在内容上可以适当拓展,但不要过深过难,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为竞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分专题讲练阶段,主要是根据竞赛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科目将辅导内容分专题,分别是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形态与分类、植物生理学、植物形态与分类、微生物学、遗传与进化、生态学、动物行为,讲授的先后顺序根据专题的特点以及对其他专题的影响进行编排,比如细胞生物学很基础,对其他专题理解有帮助,所以放在最先讲授,动植物分类有关知识大多需要记忆,较早上学生很容易忘记,所以将其放在最后讲授。这一阶段可参考大学教材中有关内容,如《普通生物学》、《基础生命科学教程》或一些专门的奥赛辅导资料。

第三阶段为强化训练阶段,也就是大量做模拟题、真题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进行分专题训练,省预赛前以高考题和模拟题为主,同时熟悉历年联赛题,预赛后进行模拟测试。根据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以利查漏补缺,完善知识,进行适当的考前心理调节,让学生学会如何克服考前的紧张心理。此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1]。

二、组建生物竞赛小组

1.宣传动员,发挥榜样的力量

大多数学生对竞赛持一种观望状态,要多向学生宣传生物奥赛有关方面的信息,列举成功的案例。参加竞赛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生物学科的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获取知识能力,通过竞赛成绩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并在自主招生中具有一定优势。此外我还列举上几届竞赛获奖学生的成功事例,如张泽坤同学,2010年取得生物竞赛全省第三名(一等奖)的成绩,并在当年成功考取中科大少年班,还有王伟涛同学因竞赛成绩优秀获得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资格并以高分考取该校。说明只要有兴趣,处理好竞赛和正常学习的关系,就不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最让学生放心和受益的一面。而且生物竞赛从某种意义上讲,非智力因素所占的成分可能更大一些。多投入,早做准备,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2.精心挑选竞赛苗子

选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往往能将事情做成功,对参加竞赛辅导学生的最初筛选也是相同的道理。首先自愿报名,然后建议学生自我鉴定看是否符合生物竞赛人选的要求:爱好生物,生物成较好(班级前5名);意志力坚定,能吃苦耐劳,自学能力强;将来想从事与生物有关的专业(如学医等);想通过生物竞赛获得较好大学自主招生资格;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等。我告诉学生只要你满足其中的三点以上,你就是一名优秀的生物竞赛选手。

三、竞赛辅导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生物奥赛涉及初中、高中和大学内容,知识点多,如果单独靠老师上课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内容都教完的,所以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相当的重要。因此,我辅导的时候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合理引导的方式开展的。先让学生把初中和高中的教材熟悉,写出知识点的提纲,把知识网络化,减少记忆的难度,且这部分内容我不用专门的课时来讲解,只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在培训中还要定目标、压任务、提要求,使学生学有压力、学有动力、学有效率。

2. 教学目标定位准,抓住重点求突破[2]

高中生物奥赛涵盖了大学教材中十多门学科的内容,如果教师不确定好教学目标,不抓住重点,不讲究辅导技巧和方法,盲目地让学生去学习、钻研,犹如是大海捞针,耗时耗力。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备考,同时也会失去努力的动力。培训辅导的重点应该是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三大学科的基础知识,而难点是有关生理、生化、生态以及分子与遗传等科学前沿知识。所以应及早定位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大纲,同时也要确定培训的教材。

教学上要紧紧抓住重点主干知识,通过主干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竞赛必考的知识点做拓展和延伸。不但要注意各章节内的知识联系,还要注意生物学各学科间的知识渗透[3]。如:在学习基因工程讲解农杆菌转化法时课本中提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我就顺势把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做了比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综合的知识,并能轻松自如地应用。

3.轻记忆、重能力的培养

生物竞赛试题虽以选择题为主,但试题灵活多变,纯记忆性题所占比例在下降, 而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逐年增加的很明显。因此,平时辅导应注意引导学生把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如学习植物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并挂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历年生物竞赛的实验试题,更是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实践和领悟生物科学发现的途径, 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R与创造能力。因此通过生物竞赛赛题的训练, 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等方而,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4.适时进行心理调节

高中教学的目的, 不仅仅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灵敏的感观能力,更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说实话,竞赛辅导,不管是对我,还是我的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很大,我们对竞赛都抱有很大的希望,学生们非常看重竞赛结果, 考前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 我就告诉他们参加竞赛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获的好成绩,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淡化竞赛结果, 告诫他们竞赛并不是学习的全部,只要自己平时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无论结果怎样,不应该留下遗憾,万一不行,还可以通过一年后的高考弥补。总之,越临近考试,越不提竞赛有关的事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应考环境,相信他们,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

以上只是我在生物竞赛辅导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且作抛砖引玉之用。生物竞赛辅导是一件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和研究,期待有更多的教师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汪训贤:《生物奥赛培养的八原则》,《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3期

[2]邱国强:《浅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物奥赛辅导》,《中学生物学》2014年第3期

篇9

【关键词】大学 海洋环境科学 培养计划 特色课程

1.引言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处于一流的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根据自身的特点、特色进行合理定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是二本学院的立足之本,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计划的设置。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以海洋环境科学为特色的培养方案的设置。

2.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根据学院确立的以“理论基础适度、专业特色明显、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制订以海洋环境监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

3.培养计划设置的原则

根据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提出的环境科学的人才培养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能力”的基本原则;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制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因此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应有的作用,培养海洋环境领域的实业人士。

4.特色培养计划的设置

4.1地方建设的需要

浙江是个海洋大省,省政府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遥感应用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及外海远洋渔业开发技术等作为科技兴海战略的重点领域。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临港石化、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海洋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压力,海洋污染现象日趋严重,培养海洋环境科学的急需人才,是满足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事业对人才的需要。依托地方发展以海洋环境监测为特色,区别于其它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学生。

4.2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要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其核心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科学尤其是海洋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一般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够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海洋环境科学的基础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海洋环境法、环境评价与规划、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以及环境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具备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3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而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在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时,应当注意向灵活性、多样性发展,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特色辅助课程、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强化课程。培养计划80%以上涵盖了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科学实验与实践的内容。结合舟山地方特色在环境学中增设了海洋环境科学(双语);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中我们开设了海洋管理学、海洋专业经济学、海洋与环境法、海岸带综合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自然科学中开设了海洋生态学、海水腐蚀与防护、化学海洋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地学(双语);环境技术科学中开设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海岸环境工程、港口环境污染防治、海水分析化学、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环境科学实验有海洋生态学、海水腐蚀与防护、海水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一(一周)、环境科学综合实验二(三周);环境科学实践教学有社会实践调查(一周)、认识实习(一周)、专业实习(十周)、毕业论文(十周),其中基础实验128学时,专业实验256学时,专业实践26周。

4.4培养计划特色的体现

课程设置突出海洋特色,使学生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生态学、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水淡化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实验教学突出海洋特色,指导学生利用海洋环境科学技术、方法进行海洋环境污染的调查、海洋环境容量的分析、海水养殖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资料的整理挖掘、环境影响的评价和环境治理等系统的研究过程。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实习基地建设突出海洋特色,已与浙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监测中心、浙江海洋研究所、岱山、嵊泗、秀山海水淡化厂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约,建立了多处具有海洋特色的教学实验基地、教学改革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依托当地的涉海类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不仅为学生的综合技能锻炼和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多个选择。

科学研究突出海洋特色,环境教研室教师有近二十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基金有四项,都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容量分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污染环境的修复等有关,学生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新苗计划、校级科研项目都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呈相关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计划体现了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培养的学生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进行,不断更新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的指导思想,同时更新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时代适应性、创新性的复合性人才式。

本项目得到了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c2010040)和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的资助,还得到了环境科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大力帮助。

资助信息: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处教学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家军,俞亚萍.由大学人才培养计划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22(8):80-82

[2]宋凤敏.闵锁田.刘智峰.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改革与修订[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9):11-12

篇10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我们不断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师生互助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首先是充分利用校内食品试验室,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期进行1~2次生产实习,在季节性的生产旺季进行课程大实习,学生可选择相应专业的教师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由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是有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结合部分专业课程,由任课教师为带队教师进行实地专业学习,例如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工艺的主要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食品质量与管理控制措施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再次是根据食品企业的用人需求,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2~3个月的实习,实习期满后经过学生和公司双向选择达成就业意向,学生返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直接到公司就业。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试验装备,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院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与校情实际,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为核心,以结构合理为目标,以建立激励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思想道德好、业务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师资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老中青、职称等结构合理、有专业和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学术水平较高的梯队。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受到社会和食品企业的青睐。

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计思路

专业设置应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原则。“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则为满足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社会发展和需求。根据现在的现状及形势发展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有4种知识体系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和免疫结合探讨研究相关问题[7~8]。因此我们按照食医相融的原则,多学科结合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食品理化分析及微生物检验的技能,懂得食品生产与食品加工的科学原理,具有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有机化学、食品微生物试验技术、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概论和生物统计。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专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我们在考虑专业课程时包括了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加工中的质量控制、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食品理化分析、食品风险监测与评估、食品法规与标准和食品原料安全学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选修不低于21.0学分。包括食品原料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学、食品加工与流通安全控制、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添加剂和市场营销学等课程。教学实践体系设置考虑到社会对食品标准化、质量与安全方面人才需求的量大且层次多,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及毕业后广泛的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设计实践课程包括食品工艺学综合试验、食品微生物试验技术试验、食品卫生学试验、食品分析综合试验、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技能强化等,保证实践时间和实践效果。总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可以影响到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形势的需要,是我们高等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不同学校定位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差别。我们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科学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有这样,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才能办成具有一定特色、显现良好生机和活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