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中的商机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中的商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危机中的商机

篇1

自打这金融危机一出现,厂家和经销商都开始紧张。

厂家担心的是经销商捂紧钱袋子,不肯打款,不肯按计划的进行市场投入。更担心他们关门歇业,使厂家的付出前功尽弃。在这个节骨眼上,经销商群体若是出现集体反水,降低与厂家的合作等级,拒不服从市场管理等等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这经销商,同样也在担心厂家能不能挺过这金融危机,特别是自己垫付的那些费用是否还能足额拿回来,库存的产品是否能及时处理。毕竟,每一个厂家的突然倒闭,都或多或少的会带死一群经销商。

因此,作为厂家来说,如何稳定经销商群体,以及确保厂商合作关系的持续,则成为当前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考虑了。

第一、给经销商以坚定的信心

作为厂家,在经销商面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心,表明态度。并付诸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那么,厂家老板具体应向经销商群体表达哪些内容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理性看待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以前有,今后也还会有。尤其要强调,金融危机只是阶段性市场操作难度加大,但不会导致市场整体性的崩溃或是需求消亡。通俗点说,只是阶段性灾难,而不是根本性毁灭。并且,通过度过这次金融危机,还将会为今后

的其他类型市场危机积累经验和应对策略。

寻找积极因素

金融危机的出现,必然会影响现行的市场需求和运行规律,从而导致新需求和新规律的出现,例如金融危机会导致农村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新型农村消费者的出现,城市化建设转由乡镇建设,政府优惠性政策的持续出台等等。冷静对待,提早分析,这其中蕴藏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和市场需求。

强调有利于自己的市场变局

金融危机爆发是宏观因素,而不是厂家自身的问题,因此同行也肯定会面临相同困境,这时候强调自身的优势,反而能激发更强的斗志。生意好不好做,很大程度上与竞争对手的多少和动作有关,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做很能赚的生意,一旦竞争者数量多起来了,马上也就没什么钱赚了,现在闹金融危机了,诸多同行都开始纷纷消极悲观,牢骚满天飞的时候,也就是说明在收缩战线,在退缩。当竞争对手退缩的时候,自然是进攻最好的时候。

将信心高调地传递给经销商

给经销商信心不能完全靠口说,得有具体行动。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时若是厂家的预算充足,完全可以做个关于金融危机的专场研讨会,请非常知名的专家解说,营造出财大气粗的景象和气氛。如果费用较少的话,则可考虑采取厂家高层进行全国经销商巡回拜访,各个安抚的方案,还可化解经销商之间串联,导致消极情绪弥漫。若是费用很少,可以做个关于金融危机的专题刊物,寄送给全国经销商。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厂家高层的表态和其下属员工在经销商面前的态度得保持一致,可千万别出现厂家老板语气坚定的说有能力有信心渡过难关,而厂家的业务人员却在经销商面前说这下麻烦大了,我们厂这次可危险了……必要时,得要通过严肃的纪律性来确保业务人员在经销商面前的态度问题;第二,尽可能早的赶在竞争对手前面,以此来对比其他厂家(竞争对手)在此方面的无动于衷,让经销商感受厂商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比照其他厂家的消极或是回避思想,坚定经销商加强与己方合作的信心。

第二、引导经销商转移注意力

金融危机来了,经销商老板一般都唉声叹气,忧心忡忡。作为厂家,在明确的表态后,紧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转移经销商的注意力。如何有效的应对金融危机,作为厂家也不能马上拿出一个成型的方案,这需要一个时间段去摸索和研究。在这个时间段内,也不能让经销商闲着,或是干等着厂家给办法,得要迅速转移经销商的注意力。

那么,具体向哪里转移呢?就是引导经销商去面对比金融危机更现实的危机、更可能解决的问题,例如税务危机、内部人事管理危机、成本控制问题、隐形亏损问题等等,这些危机或是问题,正是每个经销商老板每天都在面对的。其实,这金融危机是在天上飞的,目前还没怎么完全落地。而前面所说的这些税务及人事危机,却是非常现实的摆在老板面前的,也是让经销商老板们很是头疼的。以广大私营经销商老板的自身能力水平而言,这些属于管理层面的问题恰恰是其短板所在,也是制约许多经销商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在以前,生意好做的时候,这类问题很容易被掩盖过去,作为经销商老板也不太关心这些。再说了,即便想关心,也腾不出更多的精力出来。现在闹金融危机,生意清淡了,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多了,

可以腾出手来处理这些事情了。

经销商老板所头疼的这些税务或是人事问题,在厂家这边,却不是个太难的事情。因为经销商公司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厂家在若干年前就已经经历过了。在技术方面,完全具备对经销商的技术指导能力。厂家可考虑成立一个专项工作小组,专司为经销商解决这类税务、人事、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以缓解经销商老板的燃眉之急,也是有效的转移经销商老板的注意力。若是厂家自身的技术手段有限,还可以考虑在外部引进专业技术咨询公司为经销商群体服务,这费用成本均摊下来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却能赢得经销商的人心。

第三、借此机会建立全新的厂商合作模式

危机也是转机,目前的金融危机也可以作为改革现有厂商关系的良好契机。在传统的厂商关系中,厂商双方是以产品为纽带,以利润作为利益关联点,措施无非是给产品、给政策、给费用、安排旅游开会发奖之类,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结果是新产品越出越多,政策越来越优惠,市场费用投入越来越大,经销商的抱怨却有增无减。这其实是条死路,因为无论怎么投入,客户永远不会在单一利益层面承认满足。必然是胃口越搞越大,甚至在众厂家之间

互相挑唆,引起大家鹬蚌相争。

现在闹金融危机了,厂商之间传统的利益分配结构被打破,若是厂家不管不问,必然失信于经销商,若是单方面增加投入,一来存在成本问题,二来也没法有效满足经销商的胃口。其实,还有第三路可以走,就是建立全新的厂商合作模式。这里所指的全新厂商合作模式,是指厂商双方在产品合作的基础上,增加厂家对经销商的技术支持服务。这个技术不仅仅是

产品销售或是运作技术,而是经销商公司整体提升的成套技术。

在中国,绝大多数经销商都是从私营个体户的形态发展起来的,管理模式粗放,经营手段简单守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弊端所在,传统形态的经销商正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减少。于是,经销商的个体户形态必须要向公司化形态转变,转变过程中,经销商必然需要大量的管理技术来支撑。这个时候,厂家应该拿出自身的管理技术优势来,协助经销商的转型,重新建设经销商公司的前后台系统,实现整个公司的整体改造和提升,从根本上协助经销商站稳脚跟,促进其持续发展。并且,从单纯的经营业绩出利润,转向由经营利润和成本管控组成的双向利润稳定体系。这种改造所应对的,不仅仅是当前的金融危机,而是现在和今后的一系列危机,是从根本上解决经销商公司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在经销商看来,这个是治本而非治标。相比之下,这金融危机也就算不得什么了。再者,患难见真情,这样的厂家才是值得长期合作下去的。对于厂家来说,这种协助经销商整体成长的新型厂商合作模式,必将是未来厂商关系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值此金融危机之时,加以实施验证磨合,亦是良机所在。

第四、样板的打造

任何一个厂家,也没办法在短期内把所有经销商的改造工作都完成,但可以集中精力先打造几个样板出来,然后再以样板的力量来影响更多的经销商,为后期的逐层实施打下基础。作为厂家,在明确相关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或是对经销商公司化思路之后,接下来就得要选择样板,集中精力把这几家样板经销商的工作实施到位。然后以区域现场会,样板经销商全国巡讲的形式,在全体经销商群体中实施传播,扩大影响,以此来转移经销商对金融危机的

注意力,以及推动更多的经销商加入到公司化改造的项目中来。

第五、引导经销商在危机中进攻

经销商在当地有竞争对手,厂家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不少竞争对手,什么时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就是在竞争对手消极、退缩的时候。现在金融危机使得很多厂家老板信心丧失,收缩战线,控制投入,无论是这些竞争对手的内部还是他们的厂商关系,正是最为糟糕的时候,也是发动攻击的最佳时候。作为厂家,可选择部分把握性较大、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市场,联合经销商一起发起主动进攻,利用对方的退缩,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并以此来鼓动全国经

销商,厂商双方形成合力,利用此大好时机攻击竞争对手。

第六、启动储备经销商体系

不是所有的经销商都能被厂家鼓动起来的,也不是所有的经销商都具备长期合作的价值。其中,必然也会有些经销商出于自身的实力或是思路问题,仍然坚持自己的单方面经营思路。此类经销商保留下去一方面价值不大,另一方面还有可能会将消极情绪传递给其他经销商,这类后进经销商就得考虑进行淘汰了。淘汰后,新经销商的补充工作就得马上到位,所以,储备经销商的接触和开发工作也还得同步启动,未雨绸缪。对于一些拖后腿的经销商,当换则换,宁可花费精力去培养新经销商,也别耗费在与老经销商扯皮上。

以上几点,更多的是从经销商角度来谈的。毕竟,在厂家管理经销商的这个事情上,绝大多数厂家还是坚持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至于经销商群体是怎么想的,怎么看待的,甚至是经销商真正需要什么,很少有厂家对此能有深入研究。危机环境下,如果厂家能够在

篇2

【关键词】促销,边际变动,广告,利润,需求价格弹性,折扣券,价格歧视

在平时收到的宣传单或报纸上,各种各样的促销信息堆积如山。最常见的当属大型百货商店的促销广告和各种快餐店的折扣券了,关于季节性新品上市和清仓促销信息,诱惑着消费者的眼球。

一、商场促销的原因

促销简而言之就是促销就是营销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期中降价和折扣是我们最常见的两种形式,按照供求关系的模型,我们很容易可以知道价格降低,需求增加,从而销售量提高。但是商家进行促销的原因远不止这些。

我们常见的促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特殊原因(将要过期的食品、将要过季的商品)进行的促销,另一种是商家为了加大宣传而进行的促销。第一种促销的原因是考虑到了边际变动,对于一些即将失去商业价值的商品而言,商家如果选择通过促销降价而将其卖出,它所得到的的边际收益看似可能会减少,但是如果卖不出去的话,过期产品的边际收益将变为零,同时那些需要储存起来留待明年继续销售的产品由于存货成本的增加,它们的边际成本会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商品滞销等原因,不能及时收回货款,也会影响商家的资金流通,从而带来潜在成本,所以对于那些有特殊原因而急待卖出的商品而言,促销会增加商家的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成本,从而使利润更大。

第二种促销往往是由于新产品上市而进行的促销,这一种促销方式更多的是在加大产品和商家的品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认可它们,是一种变相的广告。人为的促销增加了人们对拥有商品的欲望,它更多地操纵了人们的偏好,可能你进入超市的本意并不是购买正在促销的那种商品,但是由于促销的展台或是展台前拥挤的人群吸引了你的注意,所以你也会考虑要不要自己也买一些,其实你本来并不打算买;但同时它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产品质量信号,只有财力丰厚,并且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十分有信心的商家才会投入促销宣传,从而招揽更多的持久性顾客。消费者可以通过促销的规模来判断一个商家的产品质量信息。

二、促销商品的选择与需求价格弹性

商场进行促销的原因是想取得更高的利润,那么它就必须要考虑价格变动对销售的影响。制定促销计划的时候首先就是要选择进行促销的商品。

如果要使总收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必须要考虑需求价格弹性,如果物品是缺乏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将会引起总收益的增加,虽然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但是因为物品缺乏弹性,人们对价格的反应程度比较小,所以需求量的减少比例小于价格上升的比例。相反,如果一件商品十分富有弹性的话,那么价格下降往往会引起总收益的增加,此时对该类产品进行适当的促销,往往会取得更高的利润。

举个例子来说,食用油类和食品类等生活必需品无论价格如何上涨,其需求都不会有大幅度变化,因为对生活必需品等商品来说,其价格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不敏感。相反,奢侈品的价格如果很高的话,其需求就会大幅下降,但是因为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商场便可以采取先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后再打折,会让消费者充分享受打折带来的利益与满足感,让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因为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化率,这样也会使得商场收入增加,因此这类商品常常会被商家列为促销商品。

虽然理论上商家应该对奢侈品进行降价促销从而增加总收益,而不是对生活必需品进行促销,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大商场对食品、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降价促销,而且降价幅度有时候会很大,实际上商场对不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一种宏观把握,它们往往是通过对蔬菜、水果肉类的降价促销来吸引消费者眼球,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里来,再通过销售其他昂贵的商品以确保商家取得充足的利润。

三、折扣券与价格歧视

折扣券是商家进行促销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是折扣券使商家可以实行价格歧视。价格歧视通过对支付意愿不同的顾客进行划分,从而使更多的对物品的评价大于边际成本的顾客都买到了物品,并被收取了其愿意支付的价格。更多互惠的贸易得以进行,减少了无谓损失,从而使商家获取了更多的市场剩余,增加了利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麦当劳餐厅会经常发放折扣券,折扣券使麦当劳公司实行了价格歧视。麦当劳公司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愿意花时间将折扣券剪下来保存,并在下次就餐时带来。此外,剪折扣券意愿与顾客对物品支付意愿和他们对价格的敏感相关。富裕而繁忙的高收入阶层到麦当劳用餐弹性低,对折扣券的价格优惠不敏感,不可能花时间剪下折扣券并保存随时带在身上,以备下次就餐时用。但低收入的家庭到麦当劳用餐弹性高,他们更可能剪下折扣券,因为他的支付意愿低,对折扣券的价格优惠比较敏感,从而成功地实行了价格歧视。

四、促销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促销使商品的价格降低,我们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取得我们需要的商品,增加消费者剩余;此外,促销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商品相关信息,它的作用有些像广告,它可以是我们对同一类型的商品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更好地选择想购买的商品。

篇3

以广告为主营业务的中国7家传媒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相对较好,2008年广告业务较2007年增长34.34%,远高于同期五大类传统媒体广告刊登额14.8%的同比增长率,而且毛利率高达41.87%,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8.19%,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11.11%。

净资产收益率是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根据7家传媒上市公司公布的2008年财报,进行杜邦分析后发现,以广告为主营业务的传媒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8.19%,低于沪深两市1351家上市公司的同期平均水平(10.35%),而其平均每股收益为0.25元,也低于沪深两市的同期平均水平(0.30元)。事实上,2008年也仅有博瑞传播和新华传媒两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总体平均值。

主营业务利润率相比前几年有较大下滑,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1.11%。电广传媒、中视传媒两家经营电视广告的公司,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为0.65%和5.51%,远远低于2006年的20%;东方明珠和博瑞传播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是23.05%、19.08%,但相较2006年高达40%的表现,也呈现出下滑趋势。

造成传媒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低的原因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新媒体又层出不穷,关联媒体在市场中承受着较大压力有关。据了解,传媒上市公司普遍缺乏一种内生性的成长动能和竞争能力,上市公司盈利的提高高度依赖关联媒体集团的扶持,一旦媒体集团实力下降、无力扶持或调整优惠政策,则会对上市公司业绩造成重大打击。另一方面传媒公司最近几年进行多元化投资,多数投资项目刚刚上马,并没有进入盈利期,因而总体上拉低主营业务利润率。

目前,中国传媒产业处于高固定资产投入、利润来源单一的不成熟阶段,总资产周转率并不高,2008年传媒企业的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54,与产业横向相比,相形见绌。

另外,传媒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财务保障能力,但并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2008年,7家传媒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15%,低于国内上市公司50%的平均指标。从经济学上分析,流动比率在2左右、速动比率在1以上比较合理,更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传媒上市公司的广告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按理说,净资产收益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也应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前所述传媒上市公司2008年广告业务较2007年增长34.34%,远高于同期五大类传统媒体广告刊登额14.8%的同比增长率,而且毛利率高达41.87%,但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8.19%,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1.11%。其原因有三:第一,传媒上市公司的管理相对粗放,三项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仍然较高,导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降低;第二,公司募集资本一大部分都流向多个行业,普遍实行多元化经营,项目投资回收期变长,如有线电视网络、新媒体业务项目、发行物流渠道等,造成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第三,印刷发行等其他主营业务的利润率偏低,例如印刷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5%,再加上2008年前三季度新闻纸价的影响,发行量下降以及发行单位成本持续上升,这些都拉低了整体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每年第一季度是广告行业的传统淡季,春节假期减少了广告投放的天数,加之2008年末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悲观预期,也使得企业缩低了广告预算,传媒上市公司平均收入同比增长7.42%,利润同比增长-11.33%,毛利率为30.95%(因北巴传媒2008年底有资产注入,不作为统计指标)。进入第二季度,政府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效果的 逐渐显现,房地产、家电、汽车等行业回暖,纸价下跌等都对传媒广告行业形成有力支撑,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步复苏,广告行业将回暖。

篇4

根据县委的安排,x月27日至28日,我参加了在xx市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给我的感受很深很多,给我以震动的有这么三点:

第二点,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县的发展是在先后关掉卷烟厂、造纸厂、黄姜加工厂等一批支柱企业,经历了大量职工下岗,财政税收减少,支柱产业萎缩的情况下取得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去年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不错的。这可以从两个指标的比例来分析,一是去年我们的财政总收入占gdp的10%左右,能够达到这个比例在全省是不多的,一般的县市区都是4%、5%左右;二是去年我们的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0%,而全省一类县市区的平均比例也只有68.7%。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是健康的,发展的效益是较好的。

第三点,未来发展的压力很大。现在,全省各县市区的发展可谓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尽管去年我们的各项经济指标与自己比,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在全省排名大都处于靠后的位置。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自我加压,奋起直追,以超常规的举措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无法与江夏区、仙桃市这些武汉市周边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相比,但我们完全可以与全省其他37个山区县市比。通过这几天我对其他山区县2008年各项指标数据的认真分析,我相信,只要全县上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努力工作,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今年我们的综合排名前进十多位,占到山区县的中等位次是没有问题的,再经过明年的努力前进5、6位,到后年争取进入山区县的前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下面,通过借鉴外地发展县域经济的先进经验,结合我自己的思考,我就如何抓好我县今年及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谈六点体会。

第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汽车一响,黄金万两;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改善我们的发展环境,而且也能够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xx这几年经济发展为什么快?如果没有京九铁路、鄂黄长江大桥和黄黄高速公路的修建,xx想招商它也招不进来,汇源不会来,娃哈哈不会来,伊利也不会来;再比如团风县,如果没有阳逻深水港码头的建设,他们提出的打造中部最大的钢结构产业基地,就是纸上谈兵,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郧县如果没有汉江二桥的建设,没有“郧十”一级公路的即将兴建,那么“统筹城乡、区县一体”的目标也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而已。因此,我们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年的第一要务,尤其要把加快汉江二桥和“郧十”一级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作为今年的重中之重来抓。

第二,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委早就提出了“项目兴县、开放活县、工业强县”的工作思路,完全符合我县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工业是现代化的“总开关”。在县这一级搞经济工作,一定要紧紧扭住工业化的“牛鼻子”,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一要加快县域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围绕四大主导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以科学的规划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高水平的产业聚集区;加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产业优化和产品升级,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提高县域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二要加快壮大县域工业的规模。要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以“成长工程”为抓手,推进中小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三要加快发展产业集群。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工作措施,在形成特色、培植龙头、打造平台、配套服务上下功夫,突出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第三,要狠抓招商引资。我观察到,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招商引资工作都搞得好。县委已明确提出,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今年保增长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还不明显。我曾在商务局谈到一个观点,就是招商引资的额度要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23个亿里面起码要有11个亿是招商引资引来的,而11个亿里面至少应有5个亿是工业投资项目,这样的投资结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因此,下一步我们要切实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的突破。

第四,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目前,在县级领导这个层面,对环境建设是高度重视的,主要的问 中心代办所有证照和审批行为。

篇5

中国经济增速正在经历一个阶段性的放缓过程

一国经济增长既受宏观政策和短期需求变化的影响,更取决于特定发展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的研究显示,到2010年“十一五”结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基本走完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进入“十二五”之后,中国将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为此,党的十提出了在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尚存在很大差距,东部地区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中部、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新疆等个别省区仅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

我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整体进程,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首次迈入工业化中期50%~60%的标准下限内,但低于工业化后期标准近10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国内以“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来统计城镇人口,这样有约2.1亿农业户籍人口被归入城镇人口,但并不享有城镇人口的各项福利和消费水平,现有的城镇化率可能高估了我国实际的城镇化水平。

基于工业化的规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会逐步放缓。从他国经验看,二战后实现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如日本、德国、韩国等,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在人均GDP达11000国际元(一种独立于国货币的虚拟交易货币,主要采用多边购买力平价比较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为统一货币)时,无一例外出现了经济增长下降的情况,降幅达到3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路径,与这些成功追赶型经济体比较接近或相似。2011年我国人均GDP接近9000国际元,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今后一两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从基数因素看,中国经济总量已十分庞大,基数巨大使每提升1个百分点的难度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从发展条件看,加入WTO带来的全球化红利日渐减弱;人口老龄化趋势使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已十分突出。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升级困难。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表明经过30余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很有可能已经开始。从2010年二季度起,我国GDP累计增速就已经进入连续下滑通道,经济增长明显偏离了1978~2011年9.9%的平均增长水平。这是我国自1992年以来经济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所有这些都可能预示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也预示着本轮经济调整不同于以往的短周期调整。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虽然我国已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期,但总的来看,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人均收入尚不到6000美元,仍处于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长的动力和潜力依然较大。

按照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社会产出主要由资本形成、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等三个因素决定。从资本形成来看,中国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社会投资仍有很大空间。一是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据国家发改委预测,未来十年我国城镇化潜力依然很大,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0个百分点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城镇人口总量达8.4亿左右。以过去十年数据测算,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每个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下来需要的基础设施、道路、桥梁、住房的投资,大约在30万~35万元。如果到2020年前我们要实现约1.8亿劳动人口的城镇化,那么意味着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而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其消费习惯和消费支出将发生改变,由此也将释放出持久和长期的消费潜力。二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推进。中部、西部部分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中西部的加速发展将对中国经济增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劳动投入来看,中国人口红利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一是中国人口总量未来20年仍将保持增长状态。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2033年前后,中国总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15亿左右;中国劳动力总量(15~60岁)则在2012~2015年达到峰值9.5亿人左右,之后缓慢下降,到2030年仍能维持在9亿人左右。二是中国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011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员就业比重为34.8%,远低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时10%左右的水平。以10%计算,若中国到2030年劳动年龄人口保持9亿人,则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应在9000万人左右,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2.7亿,至此到2030年以前我国预计将向城镇转移1.8亿左右劳动人口,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的空间仍比较大。三是按照“刘易斯拐点”理论,中国人口红利减退为零的标志是: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工资水平与城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工资水平基本接近。现在看来,两者之间仍有差距,从人均收入水平看,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虽然近两年差距有缩小趋势,但仍远高于世界1.58∶1的平均水平。部分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并非因为农民返乡务农而是选择在家乡附近务工。虽然人口红利还将持续存在,但中国人口将面临迅速老龄化的新矛盾。按照我国现有的人口结构与政策,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8%左右,到2030年可能接近27%,接近法国、日本等国目前水平。中国总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

从要素生产率来看,新一轮改革将逐步释放制度红利、创新动力,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下一步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的破题,改革仍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未来十年通过要素重新配置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高速增长的潜力越来越小,技术创新将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合考虑以上正反两方面因素,中国经济将由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而进入平均6%~8%的中速增长阶段。从具体时间分布来看,未来将维持3年左右8%上下的增长速度,然后过渡到6%~7%的增长速度。这一增速要比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下降2~3个百分点。进入新增长阶段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转移仍会持续,但速度逐步放缓,提升效率的重点将转向非农产业的行业内和行业间。与此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加快,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也将趋近于非农产业的水平。这样一个变化图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

未来十年中国金融及政策走势

中国金融走势展望

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假设未来十年中国GDP平减指数(以CPI增速近似替代,下同)平均为4%左右(人口红利衰减导致劳动力成本普遍持续的上升,农民外出务工机会成本随之提高,这将会提高我国未来的农产品价格增速,推动食品价格上涨;能源资源价格体系改革所逐渐积累的价格上涨压力;世界宽松货币政策传导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以及居高不下的货币存量等因素,都给国内经济带来潜在的通胀压力,温和的通货膨胀可能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常态)。那么到2020年时名义GDP将达到118万亿元人民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测算了未来十年部分金融指标的发展情况。

中国M2的计划增速是基于GDP及物价水平确定的,另外再适当考虑货币深化或是控制流动性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投放。为应对未来十年相对高位的通胀压力,预计中国未来十年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即M2的增速与GDP和GDP平减指数之和相同。这表明,到2022年,中国的M2绝对值将从2010年的72.59万亿元,提高到250万亿元,年均增长14.5万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

从国内信贷角度来看,中国信贷占GDP的比重已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趋势。考虑到未来十年国际收支渐趋平衡,人民币汇率日趋接近均衡汇率,逐步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我国汇率改革的一个既定方向,今后央行作为第三方主动参与国内外汇市场买卖的行为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我国货币投放机制逐步转向内需主导型信贷投放为主的基础货币投放。2012年以来,新增外汇占款占新增M2的比重快速下降,很多月份甚至降至10%以下,所以,人民币贷款增速基本上与M2增速保持同步,未来十年期间年均增长11%,揭示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75万亿元人民币,2022年人民币贷款余额与GDP的比例将与2011年相同,约为1.2。

中国金融政策走势展望

金融业综合经营限制有望放宽,银行业资本监管更趋严格。在金融机构跨业投资步伐加快,各类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形成并发展,以理财产品为主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将会继续推进。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得到政策认可,为金融机构进一步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扩张明确路径,宏观层面将会把重点放在构建和完善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上,一行三会将建立并完善分工明确的监管协调机制。未来五至十年,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将在于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全方位金融监管体系。从宏观审慎监管层面来看,将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等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从微观审慎监管层面来看,对商业银行监管四大工具(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的要求更为严格。2012年6月,银监会正式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正常时期国内系统性重要银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同时,严格资本定义,扩大风险覆盖范围,要求完善治理结构,强调科学分类和差异监管,细化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要求等等。总体来看,中国这些监管原则积极地体现了国际监管新标准的趋势;同时无论是监管标准的设定、还是监管指标的定义,以及对实施时间的要求,又都明显高于国际标准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金融业组织体系。首先,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迎来政策机遇期。国家将重点支持证券公司做优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民间及境外资本投资保险公司,支持证券业和保险业专业机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发展。其次,深化资本市场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未来中国债券市场将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债券市场容量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金融产品创新将引领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市政债、资产证券化和结构性产品(如CDS)等。建立可持续的市场化的城镇化融资机制,必须鼓励以城镇化建设未来收益为支撑发行市政债。大力发展以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为特征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以解决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发展结构简单、信息透明的基础性信用衍生产品CDS,有利于完善市场信用风险分担机制,为参与主体提供市场化手段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管理工具。二是股市融资门槛有望降低,股市也将发挥更强大的融资功能。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完善再融资制度和投资者回报机制等。股票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建设持续推进,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最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小微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

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如果未来十年国际国内不发生类似本轮金融危机的异常情况,中国政府将从实体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出发,完成这两项重大金融改革。3~5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近期,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为重点,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强市场主体定价自律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为市场主体自主定价提供更大空间。近中期,以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为重点。构建涵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基准利率体系,促进形成完善的收益率曲线。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优化市场化利率传导渠道,为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风险缓释机制和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中期,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各项基础条件,择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将市场均衡利率的发现和决定权转交给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金融市场基准利率进而引导和调控各类市场利率,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五年内“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目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共40项资本项目交易,我国实现可兑换、部分可兑换的项目共计30项,占全部交易项目的75%。五年内将稳步推进和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短期内,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中期内,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长期来看,将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逐步以价格型管理替代数量型管制。“十二五”期间,重点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和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以便利跨境融资为重点,加快改革信贷业务外汇管理,深化外债管理体制改革;以扩大个人用汇自为着力点,进一步放开个人其他资本项目跨境交易。同时,可以从四个方面纵深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是继续通过国际贸易推行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结算货币。充分利用货币互换对双边贸易的推动作用,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并进一步通过双边或多边的货币结算协议安排来确立人民币的区域结算货币地位。二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金融市场。加快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布局和经营。扩大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深度,为境内外人民币提供投资渠道。加大人民币衍生产品创新力度,为国际市场上人民币提供投资和避险的工具。三是结合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建设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扩大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和发行规模,并逐步扩大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主体审批范围。四是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积极培育新加坡、伦敦等多个离岸人民币中心。

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改革重心转向“走出去”。未来十年,中国将着眼于境内境外两个金融市场中配置各种资源,谋取更多的境外净资产收益和自然资源配置的控制力。对外开放的目标,不仅局限于过去吸引外国资金、金融机构、操作技术的低水平思考,而是要放在国内国际两个金融市场间的平衡中考虑,参与国内经济、金融事务,争取在国际金融平台上的更大话语权。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境外资本,开展与境外机构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鼓励金融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有利于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和企业“走出去”的对外金融服务体系。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未来十年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社会融资总量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为国内银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增量空间。而国家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这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议价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商业银行进行主动的经营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宏观背景。

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推动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进入快速通道。首先,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未来银行业主要信贷投向产业将由制造业转向“生产业”,“三农”、民生、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技术等产业将迅速发展,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其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稳步增长,未来十年是私人财富急剧变动的时代。银行零售客户开始逐步扮演“投资人”的角色,投资范围不断扩大,资产管理要求更加灵活。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与资产管理相关的个人业务都将加快发展。

城镇化带来的机遇。首先,城镇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城市群的交通与信息互接互联、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公共交通、道路改造、水电气设施、通讯、环保、住房开发等基本建设仍将大规模开展。其次,伴随新型城镇化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对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及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传统产业则向内陆和小城镇转移,产业驱动由简单加工、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产业升级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国内产业梯度转移、技术创新领域的金融需求将明显增加。再次,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催生巨大的金融需求。每年约1300万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引致巨大的消费金融需求。一是迁居城镇的居民原住房拆迁、补偿以及购买新房等都需要金融支持。二是农村转移人口收入和生活品质提升,城镇化进程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集聚,推动餐饮、商贸、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必将为结算、信用卡、消费信贷等提供巨大机遇。三是农民离开土地迁居城镇后,创业行为增加,小微企业融资和个体性经营贷款需求也将增多。四是农民工及其家庭的迁移,将带来城市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快速发展,促使民生领域金融空间不断拓展。最后,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对金融的依赖程度将会增加。未来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推进,使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农产品深加工以及产成品销售等资金需求量增加。

综合化经营大趋势、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对外开放战略将推动商业银行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步入新阶段。首先,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可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大型商业银行有望以控股方式继续介入证券、信托等非银行业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综合化经营范围。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对外开放战略助推商业银行国际化。国家支持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稳步推动境内机构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继续推动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为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契机。大型中资银行可以把本地营销服务优势与母行人民币业务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国际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未来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可能导致银行业成长速度放缓。一是负债增长难度加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消费将逐渐取资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与之一致的是,中国的储蓄率也将逐渐降低,这势必将会对金融机构的传统储蓄业务造成相当的冲击。二是资产业务增速可能缓慢下降。未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预计银行信贷增速很难明显提升。据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预测,再过十年,银行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总量比重可能降至30%~40%,与美国大体一致,未来留给国内银行业的信贷增长空间已经不多。

社会融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一是中国储蓄率比较高,直接融资又发展滞后,储蓄资源集中在银行体系,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导致企业高负债运营,同时社会融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尽管定义不同,但“影子银行”客观存在且有一定规模。目前,“影子银行”提供的资金基本还是在实体经济当中,如果影子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落后产能,或者一些资质状况不佳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风险。同时其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一些交叉性金融产品容易滋生跨市场的风险传递,因此在鼓励金融业务多元化的同时,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有效监管。

国内监管加强将强化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经营约束。第一,未来一段时期,商业银行不仅面临推动实施新监管标准的要求,也面临分类监管、提高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资本约束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近五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达20%,资本消耗年平均增长则高达25.8%,商业银行通过外源性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约1.33万亿元。据测算,如果5家大型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平和内源融资比例,2014年将首次出现资本缺口405亿元,2017年资本缺口累计将达到1.66万亿元;如果利润在现有水平上下降30%,则资本缺口在2014年达3836亿元,在2017年则累计达2.82万亿元。依靠外源融资(资本市场)的资本补充机制可以短期内缓解资本金的压力,但长期必须通过内部积累建立新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盈利能力,并加强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第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传统负债业务的盈利空间,迫使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步伐。

利率市场化挑战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后,中国存贷利差不断收窄将是大势所趋。存贷款利率将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变动频繁且走向更难预测,经营成本和利息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这要求商业银行提升利率定价能力和研发规避利率风险的衍生品的能力。

金融脱媒挤压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空间。金融脱媒对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优质客户流失和业务份额下降,包括存款、贷款的客户和资金都会流向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从而导致银行成本增加,盈利减少。未来加快银保、银证合作,争取同业存款,全面向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之外的领域渗透和扩展,仍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应对脱媒化挑战的首选策略。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传统市场空间。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会推动社会资金向证券、保险业分流,影响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拓展空间。二是继温州金改之后,支持民间金融规范发展更被提到国家金融规划的高度,民间金融进一步趋向“阳光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客户尤其是小企业客户形成有力争夺。

警惕结构调整中的潜在风险。首先,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可能使得经济高涨时隐含的风险充分暴露出来,要重点关注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债务、小企业贷款等业务隐含的风险。其次,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支柱性行业在未来十年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信贷结构调整将明显加剧;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扩张,将导致企业和行业结构出现更为剧烈的优胜劣汰调整,该类贷款的信用风险可能提前暴露;而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尚不成熟,也可能会带来局部或个别风险。

篇6

[关键词] 无痛胃镜;普通胃镜;临床研究;安全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2-34-03

Comparison of safety and efficacy between painless gastroscopy and ordinary endoscop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LI Junyo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Panyu District Shiji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14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ainless gastroscopy and ordinary endoscop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Methods 215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who received gastroscopy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1 to Februar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Ordinary gastroscopy group (1293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oral lidocaine for oral and pharyngeal anesthesia.Painless gastroscope group(863 cases) was treated with single drug propofo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he changes of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oxygen saturation during gastroscopy were observed. The gastroscopy successful rate, the operating tim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small lesion, the discomfort during gastroscopy and the complication after gastroscopy were analyzed. Result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in of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and oxygen sat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gastroscopy in painless gastroscope group and ordinary endoscopy group. The surgery discomfort in painless gastroscop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rdinary endoscopy group (P

[Key words] Painless gastroscopy; Ordinary gastroscopy; Clinical research; Safety; Efficacy

电子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疾病诊治的金标准[1],然而胃镜检查常会引起恶心、呕吐、呛咳、误吸等不适,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恐惧心理,致使某些患者不配合检查而延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目前,患者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无痛胃镜检查,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对检查过程的恐惧[3],并且能够减少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呛咳、误吸等不适反应的发生率[4],但对小息肉的检出率及咽喉部、贲门、胃底等部位的黏膜损伤的并发症暂无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无痛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2156例上消化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严重脏器疾病及物过敏史者均排除在外。其中男928例,女1228例,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组别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食管炎 消化道肿瘤 胃息肉(钳除或电切) 其他

无痛胃镜组 371(43.0) 219(25.4) 162(18.8) 16(1.8) 46(5.3)* 49(5.7)

普通胃镜组 541(41.8) 377(29.1) 218(16.9) 27(2.1) 37(2.9) 93(7.2)

注:与普通胃镜组比较,*P

表2 检查前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组别 n 时间 血压(mm Hg) 心率(次/min) 血氧饱和度(%)

收缩压 舒张压

无痛胃镜组 863 检查前 123.7±13.5 74.7±9.7 77.1±12.3 97.6±2.4

检查中 111.3±12.7* 67.4±8.1* 65.7±10.5* 95.5±4.1*

检查后 121.5±13.4 73.4±8.6 76.2±8.7 98.3±1.7

普通胃镜组 1293 检查前 122.8±15.2 70.5±10.3 79.2±9.7 96.3±3.7

检查中 138.9±17.3* 81.6±12.1* 90.2±10.6* 91.6±2.8*

检查后 132.2±15.4 81.2±11.2 81.6±8.5 96.7±3.1

注:与检查前、后比较,*P

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42.1±10.2)岁。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1)普通胃镜组(n=1293),平均年龄(42.3±9.7)岁,男601例,女692例,BMI (22.3±3.1),其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541例,消化性溃疡377例,食管炎218例,消化道肿瘤27例,胃息肉钳除或电切37例,其他93例。(2)无痛胃镜组(n=863),平均年龄(41.9±13.1)岁,男407例,女456例,BMI(21.6±3.5),其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371例,消化性溃疡219例,食管炎162例,消化道肿瘤16例,胃息肉钳除或电切46例,其他4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BMI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主要疾病分类中,两组胃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术前确定患者无检查禁忌,准备电子胃镜(奥林巴斯V-70)、多功能监护仪、气管插管器械、人工辅助呼吸设备等。所有患者禁食8h以上,禁水6h以上,取左侧卧位,鼻导管吸氧(2~3L/min)。两组患者均用监护仪动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次数。

普通胃镜组:检查前5~10min含服利多卡因胶浆,行口腔咽喉部麻醉,常规方法插镜。

无痛胃镜组:检查前5~10min直接吞服利多卡因胶浆,检查前先建立静脉通道,按2.0~2.5mg/kg剂量给予静脉注射丙泊酚(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H20051842),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呼吸平稳后,开始行胃镜检查。根据检查时间的长短及患者反应,酌情追加丙泊酚注射液。术后观察患者15~30min,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离开,当日进食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1.3 观测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判定标准:(1)血压异常:收缩压>140mm Hg或90mm Hg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查前、中、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两组患者检查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痛胃镜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在检查过程中与检查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而普通胃镜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则出现明显的升高,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有所下降,两组血压、心率异常及血氧饱和度异常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见表2。

2.2 两组患者检查中不适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无痛胃镜组恶心、呕吐、呛咳、流涕等不适反应43例(5.0%),明显低于普通胃镜组1252例(96.8%)(P

2.3 两组慢性胃炎患者检查时间比较

两组慢性胃炎患者均顺利完成胃镜检查,无痛胃镜组一次完成率为100%,普通胃镜组为93.7%,有部分患者因感到呼吸困难而中途中断。无痛胃镜组一次完成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P

2.4 两组患者小息肉检出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普通胃镜检查检出息肉37例,检出率为2.86%,无痛胃镜检查检出息肉46例,检出率为5.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4)。普通胃镜检出≤5mm息肉29例,检出率为2.24%,

表3 两组患者诊治过程不适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恶心、呕吐 呛咳 流涕 呼吸困难 合计

无痛胃镜组 11(1.3)* 18(2.1)* 8(0.9)* 6(0.7)* 43(5.0)*

普通胃镜组 923(71.3) 69(5.3) 217(16.8) 43(3.3) 1252(96.8)

注:与普通胃镜组比较,*P

表4 两组患者诊治过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呼吸抑制 咽喉部损伤 喉头痉挛 贲门撕裂 胃底黏膜损伤 下颌关节脱臼 合计

无痛胃镜组 2(0.2) 8(0.9)* 2(0.2) 1(0.1)* 1(0.1)* 0 14(1.6)*

普通胃镜组 0 108(8.4) 6(0.5) 19(1.5) 235(18.2) 2(0.2) 370(28.6)

注:与普通胃镜组比较,*P

表5 两组慢性胃炎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一次完成

[n(%)] 中途中断

[n(%)] 操作时间

(min)

无痛胃镜组 371 371(100.0)* 0* 3.61±0.68*

普通胃镜组 541 507(93.7) 30(5.5) 5.68±1.17

注:与普通胃镜组比较,*P

无痛胃镜检出≤5mm息肉39例,检出率4.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4),普通胃镜检出>5mm息肉8例,检出率0.62%,无痛胃镜检出>5mm息肉7例,检出率为0.8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93)。见表6。检查后1 h内对患者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98.7%的患者对无痛胃镜诊治过程满意,显著高于普通胃镜组的31%(P

表6 两组患者小息肉检出率的比较[n(%)]

组别 ≤5mm息肉人数 >5mm息肉人数 合计

无痛胃镜组 39(4.52)* 7(0.81) 46(5.33)*

普通胃镜组 29(2.24) 8(0.62) 37(2.86)

注:与普通胃镜组比较,*P

3 讨论

近年来,电子胃镜已经成为上消化道疾病诊治的主要手段,其中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普通胃镜、无痛胃镜及超细胃镜[5]。无痛胃镜是指在麻醉前静脉滴注物,从而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减轻检查过程中的痛苦。目前用于胃镜检查的物主要有丙泊酚、枸橼酸芬太尼、异丙酚和丁卡因等[6],本研究中的无痛胃镜均采用丙泊酚单一药物进行静脉麻醉。丙泊酚是快速镇静药,可抑制眩晕及膈肌痉挛等不良反应,但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中发现无痛胃镜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波动相比普通胃镜组明显减小,与岳伟等[7]的研究报导一致。无痛胃镜操作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波动小,安全性高。

Jeong等[8-9]的研究表明,无痛胃镜组患者术中恶心、呕吐、呛咳等不适的发生率明显少于普通胃镜组。本研究发现,无痛胃镜组患者术中不适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低于普通胃镜组的96.8%(P

本研究表明,两种胃镜检查术均安全可靠,但是对于无严重心、肺功能疾病的患者,尽量选择无痛性胃镜,因为其对疾病诊治的有效性优于普通胃镜组,并且在诊治过程中,无痛胃镜有效减少了患者由于紧张、恐惧、躁动等因素导致的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痛苦小,耐受性好,所以明显增加了操作的成功性及诊疗的准确性,所以安全性、有效性更高。但是由于麻药使用中若推注速度较快会使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等情况,因此胃镜操作时要准备好抢救药品和设备。

[参考文献]

[1] 杨亚莉,史志红,许明策,等.食管静脉曲张在无痛胃镜下套扎治疗临床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11,16(1):19-21.

[2] Schindler G,Schindler R.Assisting at gastroscopy[J]. Gastrointest Endosc,2003,57(3):381-383.

[3] 王贵齐,于桂香,鞠凤环,等.咪唑安定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治疗过程中的镇静作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3,9(1):9-11.

[4] 欧阳丹.78例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6:91-92.

[5] Shawihdi M,Thompson E,Kapoor N,et al.Variation in gastroscopy rate in english general practice and outcome for oesophagogastric canc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ospital episode statistics[J].Gut,2013,12(1):4-9.

[6] 李岩,孟瑞霞.麻黄碱与异丙酚、芬太尼配伍用于无痛胃镜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2):36-37.

[7] 岳伟,张丽,郭强,等.无痛苦胃肠镜技术应用十年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2):97-99.

篇7

一、企业战略剥离简述

1.战略剥离的概念。所谓战略剥离是指企业将部分的资产、业务或者其自身的子公司出售给其他公司的现象。通常企业实施战略剥离由两种目的,第一种则是将剥离作为某项业务的退出战略。第二种则是基于企业自身内部战略目标的调整,从而将相关的业务或资产进行出售,并最终促进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大幅度增长。

2.企业实行战略剥离的动因。按照动机不同可将企业实施战略分离的原因分为战略反馈理论和理论。基于战略反馈下的企业战略剥离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较高或者经济效益不佳时,处于发展战略方面的考虑实施战略剥离策略以增加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或摆脱其自身的经济危机。理论是指在企业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时,相关管理部门会根据对公司运营状况进行有效地监控,从而利用战略剥离的手段提高公司自身的价值,并使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战略分离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2009年到2013年上海市和深圳市的1253家上市企业进行研究,从而对经济转型下的企业战略剥离进行了具体分析。选择2009-2013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因为再改时间内我国上市公司的剥离活动较为皮频繁,且相关企业保留了剥离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在本次研究中,为了详细掌握企业并购和剥离的详细信息,主要以制造企业为主的AINOFIN资产交易数据进行重点整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交叉验证。

2.变量测量方法。对于变量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企业单位年限内剥离的业务数量与剥离资产总值。在本次研究中,因变量是企业对其名下资产或业务的剥离强度,而自变量则可以分为与战略反馈方面有关的自变量以及与因素相关的自变量。对于战略反馈方面的自变量而言主要包括了并购强度、剥离产业的多元化程度以及剥离后企业获得的实际收益。对于并购强度的具体测量则是指企业单位年限内进行收购其他公司业务或资产的次数,而对于产业的多元化程度则可以用企业并购的产品总数或并购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行业数。

而对于变量而言,其主要包括了剥离后企业业务的所有权集中度以及独立的董事比例。对所有权集中度的测量则主要依靠Chen测量方法对企业所并购资产的前十大股东所占的股份比例进行具体研究。而相对于所有权的集中度的测量工作而言,独立董事比例的测量工作比较简单,其主要是指对外部独立董事占并购总资产的董事会成员的比例。

3.统计方法。对所选取的1253家上市公司进行战略剥离后的抽样统计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则是根据相同企业对不同资产进行剥离将产生多个观测值的原理,对企业剥离后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上市企业在进行剥离后具体的财产收益。第二种方法则是将资产或业务的剥离数量作为因变量的一个指标,从而进行企业剥离资产后的效益分析。对上述数据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在本次研究中需要应用泊松研究法来进行影响剥离次数的因素分析,同时需要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影响企业所剥离资产价值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在这5年中,有将近60%的上市企业至少实施过一次企业剥离活动,且所研究的上市企业的剥离频率在这5年期间内保持平稳增长,从根本上说明了中国上市企业的剥离、并购与重组越来越普遍。

在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上市公司平均在3个行业中展开企业的剥离业务,这充分说明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从事的业务方向为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剥离资产的所有权集中度进行分析可知,我国上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度普遍较高,且所取1253家上市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度的平均值为0.62,说明了在进行企业合并或重组后,前十大股东所占的所有权比例为62%,由此可知,在大多数的上市企业进行资产的战略剥离后,通过增加股东的股票份额,巩固了股东在上市企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根据企业进行战略剥离后,独立董事比例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关系来看,大多数独立董事的相关系数(均值,标准差)都低于0.03,因此,就上市企业战略剥离后独立董事所占的企业股东中的比例而言,基本维持在3%左右。

篇8

关 键 词:市场定位;比较优势;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郾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3-0022-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发展,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对称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资金需求额度小而频率高、抗风险能力差,难以得到银行的融资;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整体实力、知名度、业务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约束,陷入了放贷难、经营效益低下的困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两难”并存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正确,大都采用“跟随型”市场战略,缺乏自己的经营特色,其业务类型与大银行雷同。这种市场定位及其经营策略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困难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因此,确定正确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充分发挥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对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市场定位

(一)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与具有强大市场功能的大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以下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1.中小商业银行的地理优势。近年来,由于我国对企业发展强调“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了培育“双大”(大企业、大客户)、“双龙”(龙头企业、龙头项目)等客户战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销县支行和无效网点,把总部和分支机构设在城市中,以接近它们的目标客户――大公司,这导致在大客户稀少的中小城镇,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网点稀少;即使设置了基层行,在资金使用上也是存多贷少,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又进一步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行为,以致于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集中的中小城镇,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真空”。而中小商业银行在上述地区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较容易满足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避开与大银行的直接竞争,形成对区域性市场的有效占领。

2.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与成本优势。在我国,由于企业不受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制约,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特别突出。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在借贷过程中经常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信贷交易中处于信息劣势的银行蒙受经济损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银行必须要做大量的信息搜集工作来避免或减轻道德风险。但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信息搜集相当困难,且单个企业所需资金额度不大,交易成本较高,因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往往趋向于收缩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而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熟悉所经营地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市场前景,了解企业所属类型及借贷历史等相关信息,与客户存在“关系型”融资联系,具有信息优势,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委托层次少,决策迅速,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实际操作成本远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

3.中小商业银行的体制优势。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的制约,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政府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步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轨,把优质客户作为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规模效益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融资动力不足。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核销以所有制来划分,政府可以对国有大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补贴”国企出现的亏损或破产,而中小企业的呆坏账却不在核销范围之内,由此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后顾之忧和“惧贷”心理。我国全国性的中小商业银行,大都采用股份制,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银行的经营者以“三性”为经营目标,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必然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借贷市场。其次,中小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公共“义务”的“包袱”小,因此对中小企业放贷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决策效率高,能够更好地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4.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的构成及经营状况非常复杂,需要采取更多的策略和手段,在有效满足其资金需要的同时,保证贷款安全,这就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而开展业务创新,中小商业银行比大银行有着更大的优势和潜力。首先在人力资源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虽然已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造,但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国家任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受到较大的制约。而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较多的人才,员工结构优于国有大型银行,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其次在资金资源方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虽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都好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

(二)牢固树立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的市场定位

中小商业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良好发展,关键要看能否根据市场差异来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避免与大银行在同一市场恶性竞争。在我国,不仅有大型企业,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种差异化的市场需要多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而我国的大银行更愿意以较低的成本对大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近年来其业务重点逐渐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集中,二级行和县级行信贷业务日渐收缩。这种经营策略,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中小银行必须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差别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有效占领中小企业市场。这种准确的市场定位,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使中小银行获得可观收益,从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调整的思路

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难的“两难”现状,表明中小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合理的经营策略。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略调整,使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1.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争取海外上市。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大多采用股份制,股权结构广泛,在体制上存在优势,但股权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体制优势的发挥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动性、有效性。如股权结构中政府依然占据核心,这就使政府干预不可避免,股权过分集中于地方政府或单个企业集团,缺乏制约机制,影响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解决各中小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优化股权结构,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在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同时,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在资本充实后,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争取在境内外上市。这样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筹集长期、稳定的资本,提高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市场监督,提高透明度,形成良好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2.采用更加灵活、高效的信贷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和产品创新。虽然中小商业银行具有业务创新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不同融资需要,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在现有的外部环境下,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挖掘内在潜能,采用更加灵活、高效的的信贷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和产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临时性、紧急性、额度小等特点,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一级法人、二级管理”的扁平式管理优势,以及决策链条短、速度快的特点,实施特色支行特别授权制度,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及时满足中小企业客户资金需求。如可以实行区别授权管理模式,根据信贷风险等级确定授权限额,对低风险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实行总行授权支行直接审批。对部分抵押贷款,可以灵活采用最高额抵押方式,一次抵押,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既简化了审批手续,又缓解了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快适应中小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的产品创新,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开发多种金融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金融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的贷款服务。

3.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确保授信风险的有效防范。虽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存在地理优势、信息和成本优势,但由于我国信用体系极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信用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融资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限制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应更充分注意信贷资金运动各阶段的密切联系,根据信贷资金运动的不同特征,决定各阶段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利用各种渠道,切实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将信贷风险降为最小。如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的办法,通过政府部门的特有职能,正确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誉和发展潜力,有效解决银行在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充分发挥政策差异的作用。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目前是以所有制而不是按业务功能划分类型,使得中小商业银行面临不公平的市场待遇,在业务经营范围、产品的品种和网点的设置上受到严格限制,严重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比较优势的发挥。在不能彻底改变现有外部环境的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政策差异优势。因为政策差异也就意味着市场分割,意味着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因资本力量有限或受国家法规的制约,多数只能在一定区域从事银行业务,分支机构的设立也限于总部所在地区,市场范围相对狭窄。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当地的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容易准确把握当地的经济特点,对当地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更熟悉;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机构正在从农村、小县城撤出,为中小商业银行让出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更应以发展区域性业务为主,充分发挥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周立,戴志敏.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曹晋升.企业发展中的银行融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跨国经营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52-03

[作者简介]郭振(195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所长,国际贸易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贸易竞争力;孟卓(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贸易竞争力。

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电子化方式完成商品(服务)贸易活动。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流通环节联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和手段,对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把握契机,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一、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现状

目前, 在我国登记注册的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99%,超过1000万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同时也是我国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信息获取、经营管理、资金渠道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仍存在差距,尤其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要开展跨国经营仍然面临严峻考验。

2012年8月1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包括同一企业在不同平台上注册但不包括在同一平台上重复注册)已经突破1650万。这一方面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有了飞速进展,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中仍依赖于传统渠道,在跨国经营中应用电子商务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二、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劣势分析

1资金短缺、融资难

开展跨国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企业运营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原始资本积累和外部融资。其中,外部融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尽管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银行出于规避高风险的考虑,对中小跨国企业的融资顾虑重重。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远比不上大型企业,又面临融资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在资金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2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风险与利益并存。在获取了高额利润及良好商誉的同时,企业还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市场风险,例如自然、政治风险,汇率、财务、经营风险,以及制度、文化差异等风险。尤其在后危机时代,外需疲弱常态化,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大,对中小企业来说,获取利润如同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经营中又会受到财力的限制,如果无法应对风险,就会随时面临破产的危险。

3信息缺失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财力以及人力去建立起广泛的国际经贸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因此在跨国经营中准确把握时机搜集、分析、评价与企业运营相关的各种市场信息,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使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很难取胜。

三、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1电子商务具有全球化特性

电子商务基于互联网这一全球开放的平台,拥有与生俱来的全球性,它冲破了地区和国家间经贸活动的各种障碍,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促进了企业走向国际化。立足于电子商务的应用,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了区域和国界的限制,企业贸易的整体运营也更加灵活。中小企业不必再因为营销力量的不足而导致运营空间不足,应用电子商务平台每时每刻都可以为全球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低成本与高效率

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通过网络便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处理,仅需支付低廉的网络通信费用便可完成交易,大大减少人、财、物等资源的耗费,减少了各种繁冗的中间环节并降低了交易成本。另外,大部分交易单证可以直接利用网络传递,既节约了纸张费用又缩短了结汇时间,提升了资金周转率。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其低成本,降低了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门槛以及运营成本、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低成本的网络广告逐渐代替传统广告的巨额投入,却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对资金实力不如大型企业雄厚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跨国经营有着传统商务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3方便快捷高效

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利用互联网和连入互联网的终端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信息的瞬间传递,大大缩短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程序和流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快地获取市场信息, 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这种方便快捷的特性为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子商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增强。

信息的时效性在企业的跨国经营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时,如果仅依靠传统方式去获取信息则远远不够,它们无法像大型企业一样在这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很多时候得到的信息已经失效。利用电子商务, 无论是信息还是接收信息,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拥有相同的信息市场资源,使得自己获取的信息达到真正的即时化。

四、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但是其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分割区域限制严重,信息闭塞。在电子商务应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

1对开展电子商务认识不足

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缺乏网络知识, 没有认识到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 因而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另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回报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对此一直持观望态度。事实上,后危机时代外需疲弱给大型企业带来种种不利影响,正是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抢占国际市场的重大机遇。

2缺乏规划与维护

很多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做出了尝试,却仅仅局限于建立企业主页,缺乏全盘规划和后续的网站建设。网站的建立仅仅是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的第一步,能起到宣传企业、接触更多客户、传递交易意向信息的作用。中小企业利用更多的是网上服务功能,例如网上收款、售后服务等。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不能仅仅为了赶潮流, 而应该有规划地逐步完善自己的网络系统, 真正做到利用电子商务推进自身跨国经营能力。

3信息化水平较低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甚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但由于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能充分认识信息共享在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重要性, 因而企业对此疏于管理、被动应付, 致使网上的信息时效性差且不全面,甚至好久都不会更新,网上数据的可用率低。

4国际电子商务人才匮乏

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跨国经营,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商贸理论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适应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趋势。而我国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的运用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人才相对匮乏,已经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

五、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的对策

1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我国中小企业想充分应用电子商务实现跨国经营,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站进行企业产品与形象宣传,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开展跨国经营做好前期准备,循序渐进,并定期对网站进行更新维护。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要务实,从企业实际出发。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国经营时,网站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多媒体资源及英文网页的制作。除了对外公开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建设外,还要注重企业内部网的建设,以期实现企业整个运营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使企业内外达到信息的及时交流共享,这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

我国中小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时,除了注重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外,还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的即时性、全面性,通过网络搜索与筛选掌握对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客户的最新需求、国际市场的潮流动向、竞争对手的各类宣传、东道国产业政策的变化等。

3重视国际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在我国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专业化的国际电子商务人才,尤其要重点培养精通电子商务技术的骨干力量,鼓励相应网络系统业务人员的实质性参与,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跨国经营的系统化建设落到实处。

4优化电子商务系统,提高利用效率

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尽管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息系统,在跨国经营中却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优势,应用电子商务要强调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在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整个商务活动中,无论是信息交换、交易磋商,还是合同订立、货款交付、货物转让和报关等贸易及服务功能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传输和处理,这也是电子商务的基本功能。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电子商务销售网络开发用户资源和贸易机会,取得订单、销售产品、结算货款,在跨国经营中减少中间环节,节省交易时间,从而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总之,我国中小企业在后危机时代要把握全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国际经济的发展浪潮中争得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洪妮浅谈我国国际贸易如何应对电子商务[J]电子商务,2010(2):285-286

篇10

为规范期货经纪公司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国发〔1998〕27号),现就期货经纪公司变更登记及提高注册资本金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期货经纪公司变更股东、住所、法定代表人及注册资本金,须先向中国证监会地方派出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同意后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对审核合格的期货经纪公司换发《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企业持《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和有关文件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变更登记。

期货经纪公司变更名称,须先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核准,再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换发《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

二、期货经纪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最低限额由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其中货币资金应占一定比例。

期货经纪公司股东人数应符合《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投资比例原则上不受限制,但不得规避法律变相成为独资公司。新股东应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期货经纪公司接受出资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期字〔1996〕16号)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