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计划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计划的意义

篇1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那么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一)一、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出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通过持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三、学期目标

1、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家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呼劳动技能。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并祖国的初步知识。

4、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2、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让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

3、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相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6、重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对于点点滴滴进步时时给予关注。

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的方法,如课堂内各种形式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在成人指导下,进行多种渠道的资料调查。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讲故事,用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感染、教育他人。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二)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

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上学真快乐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2、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

第二单元:祖国的生日

1、认识我国的国旗、国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知道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感受人们迎接国庆的喜悦心情。

3、用实际行动迎国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第三单元:美丽的秋天

1、引导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找到秋天,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和表达秋天的美好。

3、体验、感受秋天的美好,在与秋天一起玩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秋天、找到快乐。

第四单元:我爱我的家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

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五单元:冬爷爷来了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周了解我们的学校

第三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

第四周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去

第五周国庆节放假

第六周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第七周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机动)第八周我爱秋天

第九周和秋天一起玩

第十周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我的家

第十三周我是家里的小主人第十四周好玩的冬天

第十五周奇妙的冬天

第十六周新年到了

第十七周过新年

第十八周送给新年的礼物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周考试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范文(三)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重点,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使他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是大不一样的,对于刚上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新的学习方式??他们会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然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尽快去适应,否则很容易给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惧学等不良情绪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这就要老师有耐心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局限,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并以自豪、愉悦的心情面对新的变化。那么老师要做到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并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教材的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切实需要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

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编写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四、学期目标:

1、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

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

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常识。

4、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法设想: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念、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5、以直接学习为主,并逐渐向间接学习过渡的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6、重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对于点点滴滴进步时时给予关注。

篇2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将理论知识和实操按项目进行教学,使理论和实操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长期以来职技院校基本是按传统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组织教学,这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是有益的。但职技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从事设备操作、工艺制定、工装筹划、调整试车等的技能人才,实践性强,因此在学校学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现场工作所必需的能力又不具备,使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

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长,特别是对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都实际要求,使职技院校毕业生在理论领域“缺乏理论”应用领域“缺乏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学时太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课程不断出现,专业课程被明显缩减,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短时间内很难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中,概念抽象,理论繁琐。例如在数控机床的原理分析,原理图多、文字叙述抽象又无实物接触,学生难以掌握。

3.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上讲到的新机床、新工艺由于其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教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工程实践,和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4.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由于大学的连年扩招,职技生源整体素质下降,学生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目前职技院校的教学一直将理论课和实习作为两个不同的环节进行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实施一体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内容

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课按项目分模块,理论教学围绕实操的具体项目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容易理解,学习实操技能时容易掌握,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实施一体化教学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分模块

对于教材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去,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将教学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有机组合,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块,同时突出重点知识的重点安排。

2.理论知识的配备

模块的划分是以实操项目为依据,在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中,根据模块特点及要求,对各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设置。任课教师根据模块的特点及相关知识的配备,对各模块的内容进行组织及准备。

3.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设置。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从业人员调查,经过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

四、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体化教师不仅要能讲授理论还要能指导实践,也就是我们说的“双师型”。理论教师没有生产经验和实习教师不具备理论课教学的能力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因此作为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理论授课、技能指导、组织教学活动三种能力。

1.理论授课能力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实践的效果,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能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应用教材、打破传统讲授法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具有以下能力。

2.操作技能指导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集普通教师和工程师素质于一体,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

3.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角色要发生相应的转变。现代教学重先是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平台。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角色。美国课程教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掌握知识。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和环境三个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一种特殊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设计实训课题时,尽可能的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再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既和课本中的原理密切相关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训情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总结

一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能够使理论学习的内容及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在理论上找到答案,二者相辅相成,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能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完成实践工作,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实现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巧萍.生本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现代教育论丛,2002(5):6-20.

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意义 工作

一体化教学是针对职技院校以往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分阶段安排而进行改革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以培养合格技术型工人为目标,以职业技能教育为核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下面就如何开展一体化教学谈些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一体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差异

一体化教学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许多改革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变脱节为融合。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安排,往往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课,待把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告一段落或全部学完这门课程,再进行实习实践活动。有的甚至是待各门课程全部学完,临毕业时再安排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实践活动。由于实习实践活动的滞后,学生课堂所学理论到实习时难免生疏甚至遗忘,造成了学与用脱节的现象。而一体化教学法是理论学到哪,实践活动就跟到哪,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二是变“抽象”为“形象”。传统教学法一般是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办法开展理论教学,这对刚刚跨入职技院校大门的学生来说,有许多专业设备、设施甚至是专业工具、专业术语都是从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乍听起来,倍感陌生和抽象。而一体化教学法是边教边学、边讲边做、边演示边看。如在讲解数控车床、切割工具等内容时,都有实物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听了就会觉得非常生动、形象。

三是变流离场所为固定场合。传统教学法大都是在学完理论课后,到校办工厂或不固定的企业车间去进行实习实践活动,有的甚至是让学生自找门路联系实习实践单位。实施一体化教学法,学校配设了实训室或专业教室等专门用于一体化教学的设施,使学生有了固定的学习场合。一体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在教材的制作、选用、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学计划的安排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仅仅从一体化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重大突破和改革这一点来说,是不容置疑的。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实施的意义

一体化教学除少量必须安排的现场教学外,一般都是课堂教学。只是课堂选择在具有专业教学设备或教学教件的实训室或专业教室里授课。授课方法是边教、边学、边做。不难看出,这是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实现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达到一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实施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学生一边听教师讲授,一边实际操作,符合教学实践性的原则,有利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二是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三是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尽快进入角色;四是一体化教学符合教学系统性、连贯性原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五是一体化教学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六是一体化教学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总之,一体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做好几项工作

一体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许多工作必须跟上改革的步伐,积极行动起来。

1.建立健全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实训室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都是教师按教材课本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满堂灌式的讲授方法,而一体化教学则是教师边教、边示范。学生也跟着教师边听、边动手操作。因此,根据院校开设专业的特点,一体化教学使用的实训室的各门课程都需要配备网络输入系统、计算机、投影仪及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和教具等,同时还要配备一套完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控制系统,使得教师可以随时把授课时的操作步骤传送到学生计算机的屏幕上,让学生可以直观完整地学习到授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也能实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操作进度以及他们完成操作任务的熟练程度和精准度。可见,传统教室并不具备这些条件,需要构建、改建新的实训室才能使一体化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因此职技院校要按设置的专业、招收学生的数量等新建、改建一批实训室。之前,还要制订周密的计划、拿出完整适用的规划,添置、改造必需的教材教具等设施设备,使每一位师生都能身心愉悦地在实训室开展教学活动,完成学业。

2.造就适应新形势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所以使得教师队伍出现了一部分专门教授理论课的讲师和另一部分专门教授实践课的技师。两类教师,各司其职,各自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便于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实施一体化教学方法,无论是理论课讲师,还是实践课技师,都存在使理论、实践融为一体和知识更新相互转型的问题。为了实现成功转型,针对技师把精力长期用于授课方面,而对社会在技能发展变化的趋向、社会对技术的实际需求、高科技工艺的引进等无暇顾及以及不能及时掌握新技能等问题,要专门安排时间,支持他们外出观摩和到相关院校深造,使之跟上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潮流,提高理论水平。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讲师,也要组织他们深入社会实践岗位临摹实践、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使之掌握新技能、新知识,并将学到的实践本领带入课堂。从而使讲师和技师既有较深厚的理论根底,又具有熟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技巧等本领,打造一支适应一体化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一体化教学水平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提倡、鼓励、支持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师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转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感染力。多媒体教学还能拓展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能保持较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使一体化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篇4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

要想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科学的教学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并以“程序”的方式,“运行”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的需要及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个整体的设想,并提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环境、评价方案等整体计划,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方法,为下一阶段的教学作好准备。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融会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各教学环节,集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于一体,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规划,实现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首要和关键的问题是关注和强调学生的“学”。是把学生的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并据此对其进行的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工种)教学计划计划》及各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必须学习与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确定教学目标。

在“尺寸链”课题的机械维修“一体化”教学中,笔者确定教学目标为:能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解决综合的实际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

从专业(工种)的生产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卓有成效的重要因素。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包含能力训练项目、工作任务安排等内容,教学地点可在一体化实训教室、仿真实验室,也可在企业的生产车间,由专业教师、企业外聘教师按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考核。同时,也可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

在“尺寸链”课题的机械维修“一体化”教学中,笔者设置了2个教学情境:(1)工艺尺寸链、(2)装配尺寸链,6个能力训练项目,13个能力训练任务,参见表1、表2。

3.教学信息资源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针对教学课题,设计出能指导或引导学生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种类、方法或手段。即指导学生解决诸如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可以用何种手段或方法去获取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实际问题。

在“尺寸链”课题的机械维修“一体化”教学中,笔者对信息资源作了如下设计:(1)已讲授的知识点提前布置学生复习,新知识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逐一解决。(2)已学技能布置学生在操作中不断规范并熟练,新技能则以现场教学的方式演示讲解。

4.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本课题“教学设计”的框架下,把学什么、学多少、以什么方式学、什么时候学等交给学生自主决策,教师在教学过程只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让学生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和发现,自主获取知识及技能。

在“尺寸链”课题的机械维修“一体化”教学中,笔者只组织学生分好学习小组,以在本课题“教学设计”作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效果,参见表2。

5.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价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评价设计,其实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技能的多少,最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评价的形式上,可分为学生个人自评和小组评价两种形式;在评价内容的设计上,细化“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做到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篇5

关键词:一体化 项目教学法 培养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45-01

1 为什么要进行一体化教学

现如今,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基础课方面的教学只注重向学生机械的传授较为系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仅限于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不是以岗位工作中相应知识的应用方法、工作形式和工作条件等为教学目标,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不相互依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上理论再到上实践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严重缺乏教学效果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学生都有同样的感悟:在学生上理论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感觉枯燥无味、知识模糊,同时,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与巩固。学生到上实践课时理论知识没有及时的应用可能就忘得差不多了,这样一来理论课就没有明显的效果,从而会导致理论与实践都没有很好应用。既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明显,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我们就需要开展一体化教学[1]。

2 一体化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协助。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指导者、组织者,学生自己制定计划、个人或小组独自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更加注重对工作任务与教学知识的联系,努力实现让学生能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的掌握知识,并使理论教学的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相关联,因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改革中一直提倡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时间的主人”等理念,真正付诸实施,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和容易,而项目教学法正是能使教改理念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可以实施的项目任务,根据任务完成的步骤设计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以所学的理论知识为解决相关问题的钥匙。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证明:不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授课时间上有了保证与体现,而且课堂质量大为提高,学生听得更认真,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混合编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关心、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使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项目任务的成功中找到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能在项目任务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既实现了个别差异和整体进步的有机统一,促进强弱相长,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课后继续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任务提供场地和器材,是应对学生个别差异,促进整体进步的有效措施。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一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探究、发现;二能使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使自己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上不断创新。

3 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为了提高一体化项目教学的效果和效益,教师对一个教学项目的教学过程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以《电工基础》学科为例说明一下。

应用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教学教师需应用一定的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向学生播放自制的电路安装幻灯片、录像等。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则可把整个安装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如:划线、敷线、安装木台、安装电器元件等几个部分,自制每个部分的分步安装示教板,来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电路图和安装示意图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应用幻灯片还是自制分步安装示教板,教师都必须研究透教学目标,尽可能把教学上的细节考虑得多一点;对整个安装过程的操作要领、技能技巧加以详细的讲解示范操作,教师按照操作顺序,每讲解示范一个部分,即要求学生模仿操作练习一个部分,一直到安装结束。希望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技巧的能力。

4 影响一体化教学法的要素

影响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大要素:情境要素、任务要素、组织要素、过程要素、资源要素、评价要素六大要素。情境要素是开展项目教学的首要因素,也是教师实施项目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情境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因素,不同的情境将引出不同的问题,带来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完成项目任务。任务要素是指学生要以具体的教学阶段整体安排项目任务的学习,整体设计学习活动,以对“任务”的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基础,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组织要素是项目教学法最常见最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过程要素是指学习的过程不能局限于书、课堂、网络,而是仿效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资源要素是指根据项目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教师需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大量有效的资源供学生参考。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自己组织资源。

5 应用“一体化教学法”的几点感悟

应用“一体化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学会了应用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知道了知识技能的“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的价值,懂得了什么是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建议各职业学校要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资源情况,因地制宜的使用该教学方法,而不能盲目套用。建议各学校结合教学实际及培养目标的需要,先从学校领域和模拟领域出发,由教师自行设计一些围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涵盖一定知识内容的“基础性项目”,积极编写有特色的项目课程,探索积累“项目教学”的经验,然后搞一些类似德国学校的综合性强的、相对复杂一些的要求比较高的“装配”产品。学校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密切校企关系,逐步使教学项目与市场接轨,不断提升项目的实用性[2]。

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相适应。将项目教学法巧妙的运用到一体化教学中,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可以把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具体化,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内容变得形象化。这样一来,我们培养的技术工人就会显示出接受过中等职业学校专门化教育的专业优势,一体化项目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此。这只是本人进行一体化教学的一点体验,还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交际意识;口译教学

口译,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能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际更为方便。口译要面对的不仅是不同的语言,更是不同的文化。因此,口译员不仅应掌握语言,也要熟知不同的文化。

     一、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美国近三、四十年兴起的一门学科,近十多年来也成为我国外语界的热门课题。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口译员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载体, 穿梭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中,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是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根本保证。因此,口译员只有按照符合文化性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使译语真正做到准确、得体、流畅。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口译的影响

(一)词语概念差异

由于汉英词语在各自的概念上难以对等,因此汉英词语不可能真正地对等。比如我们把“房子”译成了“house”,而事实上“house”在西方指的是小别墅,就是两三层的带草坪的房子,因此,这种译法有很大的问题。又如把“小吃”译成“snack food”。在美国,“snack food”一般相当于中国人平时吃的“零食”。而我们的“snack food”足以给美国人当正餐。

   (二)思维差异

其一,中国人喜欢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事情, 如“也许”、 “差不多”等,而西方人运用语言时比较注重准确性。其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迂回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直线式,这也对口译产生影响。其三,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所以经常会说一些谦虚的话,但是西方人士却往往实话实说。所以,很多时候中国人的谦虚用语会被当作真的是能力不行,因而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所以,译员应该考虑到听话人的心理,采用归化的方式来进行口译。

(三)语用差异

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的习惯表达方式,一句在某种文化中引起好感和友情的话,直接翻译到另一种文化中,也许会引起误解。例如,当西方人表达感谢时会说“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而中国人根据汉语的习惯回答“never mind”,西方人就会感到奇怪和不解了。这是因为“never mind”在西方人看来是接受道歉时的应答。

   (四)风俗习惯差异

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体现在如何打招呼、告别、宴请等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见面时会问“你吃过饭了吗”等问题。如果译员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西方人就会认为中国人喜欢打听别人私事,而实际上这是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相当于“hello”。如果一个美国人提出建议“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他仅仅是在邀请别人和他一起去吃饭,这句话并没有包含谁付钱的信息。所以,这句话不能翻译成“和我一起吃饭好吗”,因为这句话在汉语里就暗含了讲话者会付钱的信息。

   (五)价值差异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观念。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个人主义代表进取向上的精神。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影响下的口译教学

   (一)提高口译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口译教师,要有开放灵活的态度,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乐于接受不同的事物并对其保持高度敏感性。

   (二)设置真实的口译场景。仲伟合指出,教师使用“三角对话口译”、模拟商务访谈等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包括跨文化交际技巧在内的口译技能。

   (三)开设关于译员母语的文化课程。译员要把自己的文化介绍给其他文化,就要对自己文化熟练掌握。

     四、结语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讲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大约需要5 年的努力;透彻理解一种文化,则需要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口译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这无疑对口译者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口译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口译者更好地为口译实践服务,真正地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语言对比[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篇7

药剂学课程的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课程内容;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课程内容。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师从讲授理论到实践操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讲授与专业操作同步进行。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呆板的课堂模式,也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传统二元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固实践操作的规范和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药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每个剂型为一个项目,通过预习,学生补充完成项目材料,以达到熟悉整个项目过程以及了解学习目标的效果,并利用班级群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在班级内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氛围。每个项目中均包含了理论学习、模拟演练、仿真练习与考核、实践操作等环节。项目具体过程如下:

环节一: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校企合作药店,给学生创设药品销售的场景,分角色模拟演练药品销售。最后再由教师对该剂型的类别、特点、适应人群等进行总结。

环节二: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教室,讲授产品生产相关设备以及生产流程的理论内容,借助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中的三维动画以及操作录像,将这一抽象的难点生动地讲解。

环节三: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药剂实验室,基础操作的练习,例如粉碎、混合、过筛、制软材、制粒、填充胶囊板等。这些操作虽然都已机械化,但是学生通过操作可以真正领会该操作的要领以及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正如自动化设备预设参数进行传统药物煎煮、熬制的效果永远没有办法取代人工熬制一样。

环节四: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仿真实训机房,学生通过游戏式的反复练习,熟练地掌握真实制备环境的设备操作流程以及要求。仿真实训软件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重复练习,也能避免机器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

环节五:教师将上课地点设定在药剂实训室,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车间进行重点设备的轮岗操作练习,例如生产人员、QA人员、QC人员等。操作内容包括物料的准备、设备的检查和操作、清场的过程、过程的记录与监督以及产品的检验等,结束后进行多维点评。

环节六:所有项目结束后,组织班级学生前往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轮岗实习。

三、对我校开展药剂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1.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我校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善了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改变了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反思

我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应用时应关注以下问题:

(1)“理实一体化”模式过程中不能忽视理论教学。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药剂学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的时候,不能过度削减理论课,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理论知识不重要的错觉,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可以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层次和脉络,相关知识点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2)“理实一体化”模式依然需要融入多种教学手段。由于企业GMP管理的要求,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每一个生产车间,播放真实药厂车间录像、带动学生对相关岗位行为进行讨论和辨析、制作设备三维动画、课程导入采用新媒体互动方式等方式可以弥补缺陷和不足。

(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应当紧扣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药物制剂专业中职生以药品零售企业(药店)和药品生产为主,尤其是我校药剂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每年都在90%以上,药店药品零售岗位成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集中的岗位。因此,在进行药剂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制剂生产为实践的重点,而剂型特点在药品销售过程中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除此以外,在实施过程中,要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加恰当高效地运用到药剂学的教学中,以下问题也是需要不断探索去解决的:

1.如何管控学生在不同的授课环境下的课堂纪律,并确保学生的听课效率。

2.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不负责的教学,是不合格的教学。虽然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优越性,但一样需要必要的质量保证体系来护航。学校如何建立适合的质量保证体系来确保教学质量。

篇8

关键词: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认知心理学;评价

在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美国著名化学家Breslow.R指出:“考虑到化学在了解生命中的重要性和药物化学对健康的重要性,在医务人员的正规教育中包括不少化学课程一事就不足为奇了。今天的医生需要为化学在人类健康中起着更大作用的明天做好准备。”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能被更好地消化吸收,我们从认知心理学入手,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授课方法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化学实验教学里,教师往往强调和重视知识的讲授,从实验讲授到实验的整体控制,教师是实验室的主导者,学生是跟随者,这就使实验教学形成了“教师讲―学生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里,虽然也能完成教学计划,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体会不到自己积极思考、全程参与的乐趣和意义,感觉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实验过程和意义探究不深,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提不出问题,碰见问题自己不能分析解决的现象。因此,转变化学实验教学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急需改革的问题。我们可以以认知心理学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

二、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学习时知识表征和信息加工过程,把人作为主动的信息加工者,主张人脑在接收外部信息时应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学习到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选择、整理、分析,结合有关知识,选择其主要的、有用的信息,抽取其本质,把它们储存在大脑中。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结合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规律,创设可以激起学生进行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在教学活动中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原认知技能,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主管理,引导其进行自主性学习。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提倡在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处于“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再去启发。怎样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实现从“教师讲―学生仿”的旧模式到“学生求―教师授”新模式的转变。

三、以“花生油的提取及油脂性质”实验为例,应用认知心理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教法改革探索。下面以具体实验为例讨论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花生油的提取及油脂性质”是一个步骤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验,由制备实验和验证实验两部分组成。我们把它安排在实验课的后期,待学生通过前期实验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和技能后进行。在讲授过程中,我们结合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策略展开教学,力求使“教师讲―学生仿”的旧模式转变为“学生求―教师授”的新模式。

1.激发注意的策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策略指人会对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以保证大脑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有力武器。在实验的开始,我们没有对着实验讲义一项一项地照本宣科,而是以设问式开场:“我们今天做的实验是花生油的提取及油脂性质,大家知道平时我们生活当中用的花生油是怎么制得的么?”这个问题一下子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一些自己家中曾用传统工艺“压榨法”制取过花生油的学生,他们的回答更确切,一堂实验课在师生的对话式教学中展开。在学生进行了简短的讨论后,由教师引入正题:压榨法属于物理方法,是不是可以用化学方法制取花生油?这样就简洁有效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过渡到实验中来。

2.提高思维的策略――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策略是指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总体思路,是带有原则性的思维方法,是主体接触问题或目标后的思维决策选择。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考虑到,花生油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于固态的花生中,可以用高中时学过的萃取法使花生油发生相应的转移。这一原理学生都理解,但具体怎么操作他们都感到无从下手,这个时候的学生就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他们自己发现了问题,当然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当“学生求―教师授”新模式中的角色了。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用萃取法做实验,先要有萃取装置,在实验中可以采取直滴式脂肪提取器,同时讲解其原理和使用要点。用这种方式讲实验仪器,学生明白每一种仪器的选择都是为了满足实验的需要,而不是仪器已经摆在桌面上,随便用哪一件都可以。

有了萃取装置,还需要合适的萃取溶剂,教师再次征求学生的意见,与他们讨论。学生通常会根据他们原来学习的知识建议使用花生油等溶解性较大的有机溶剂,但是有机溶剂的种类这么多,到底选择哪一种呢?学生们又困惑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讲实验药品了,综合考虑实验效果、环保性、试剂的常用性、价格等方面,实验选择用氯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明白了选择试剂的原则,而不是仅停留在本次实验用什么试剂的简单层面上。同时,因为学生是医学专业的,可以简单介绍氯仿在临床上用作麻醉剂的利弊,使这种药品作为化学、医学学科的交叉点,激发医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讨论完萃取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个实验是综合实验,在制取花生油之后还有一个性质验证实验,需要用纯的花生油,因此还要将萃取到的花生油和萃取溶剂相分离。教师可以介绍一下花生油和氯仿的沸点,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做过的实验,学生通常可以自己提出常压蒸馏分离混合溶液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要点即可。

3.实验操作以教师示范为辅,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

实验课上教师操作示范非常重要,是理论讲解所不能替代的,但在示范的过程中仍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比如:实验中需要切花生,教师不需要马上示范,可以先询问学生怎么切比较合适?学生可能说切得越细越好,因为可以增大萃取反应的表面积,教师可以再提醒学生细小的花生虽然反应相对充分,但很容易堵塞仪器且易随溶液溢出,学生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可以自己想出办法,切大小合适的花生薄片。再比如常压蒸馏的加热装置,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实验中加热火候很重要,但用电热套很难控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往往能想到以前实验中用到过的水浴加热法。在实验的巡回指导中,当有学生提问时,教师不是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先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再一起解决问题。

四、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在实验的讲解中,我们始终注意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启发式、提问式、设问式、讨论式、图解式、示范式等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不再是教师给学生讲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整个实验,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大方向的引导者和疑难问题的解答者,从而实现了从“教师讲―学生仿”的旧模式到“学生求―教师授”新模式的转换。

我们在12个平行班的学生中采用新旧两种授课模式做对比授课实验,结果显示:

1.采用“教师讲―学生仿”旧模型式授课的班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是忙于埋头记笔记。因为教师没有把学生考虑进来,因此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的注意力逐渐涣散,对教师讲的要点记不清楚,动手操作时出错率高,提出的问题有深度的不多。在实验完成后写实验结果分析时,学生往往无从下笔,不会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分析实验的成败。

2.采用“学生求―教师授”新教学模式的班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回答问题踊跃,同学间、师生间讨论热烈,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实验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主要充当实验实施的辅助者,从“讲”实验变成了“帮助”学生做实验。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了实验方法,实验的每一步推进都经过了他们的思考,所以他们对实验原理、仪器药品、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实验要点记得更清楚,问的问题大多经过了更深入的思考,如“如果实验不用氯仿,用丙酮会怎样?”在实验结果分析中,学生往往能自己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找出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还有的学生能在实验设置上提出大胆的设想。在实验操作时间上,虽然讨论、讲解的时间稍长,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因为学生操作前做到了心中有数,动作比较迅速、准确,因此相比采用旧模式教学的班级需要4个小时左右完成的实验,新模式班级的学生普遍可以提前半小时左右完成,做到了又好又快。

五、教学体会

通过利用认知心理学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所做的一点探索,我们发现,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求―教师授”新模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回忆、探索、整合知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相互协作的意识和素质,使学生能从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上更深入地体会、理解实验设置,同时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进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改进方法,进一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使化学实验教学成为化学教育和整个大学素质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成长的环境、先天的基因、父母的影响等都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给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为了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差异化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深入研究,它要求老师在开展教学时关注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并结合教学的整体要求和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取得进步,并推进班级中学生的共同进步。差异化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

一、认识差异化教学理念是前提

加深对差异化教学理念的认识是开展教学的前提。新课标要求,老师能够认识到每一名学生都是人才,并能够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恰当地引导他们。因此,在教学之前,老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班级中每一名学生都看做是独立的个体,并结合个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教学的内容,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基本观念。老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价值观,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平等地对待学生。此外,还要针对学生的特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为了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建立差异化教学理念,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帮助数学老师认识到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老师可能会觉得小学知识并不难,只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即可,其实不然。实践中,学校要引导老师认识到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调动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组织老师参加差异化教学小组教研,深入理解差异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教学中开展教学研究有助于老师深入理解差异化教学的概念,学会更多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当中;第三,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保证差异化教学的运用效果。通过统一培训,有助于老师第一时间接受先进的教学思想,保证老师能够在学习阶段更为深入地理解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提高老师对差异化教学的认识,保证老师能够自如地运用差异化教学这一教学理念。

二、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是基础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导向,还是老师需要关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保证差异化教学顺利开展,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是基础。这一目标的制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性格特点、情感变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等多个维度制定科学的差异化教学目标,从而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都能够深入了解知识的基本内容,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倾向于统一的目标。例如,在“认识乘法”的学习中,一般老师都仅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能够认识乘法的含义,会读、会写、会运用乘法算式。这一教学目标是依据班级中一般学生的学习要求制定的,对于学困生和优秀生而言似乎有些不公。而使用差异化教学模式之后,就需要结合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以兴趣引导为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证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含义的同时会读、会写乘法算式。针对中等学生,要订立会读、会简单运用乘法的目标。针对比较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乘法知识。通过设计差异化教学目标,保证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认识乘法,减少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限制,促进学生发展。

三、差异化教学融入课堂教学是关键

在传统的“满堂灌”“一刀切”等教学模式当中,优秀的学生想要突破,学困生想要有所进步,都是教学中的难题。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将差异化教学引入到教学当中就非常迫切了。

在学习“厘米和米”的时候,由于班级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幼儿园不同,有些学生已经知道了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公式,而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这一概念。因此,老师可以先结合填空方式讲解线段和测量单位的基本概念,让已经知道的学生能够复习知识,没有学过的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生活中的实际事物进行分析,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还可以设置层层闯关的内容,在游戏氛围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练习题中体会米与厘米的运用情况。

四、使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是重点

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为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脱离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入新鲜的“血液”。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将自己与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合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方式开展教学,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在“分类统计”教学中,想要在有限的时间依据不同标准找出题目中的不同类别,对小学生而言并非易事,也经常出现学生找不全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态,可以将班级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小组合作做好统计。分组时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保证组间同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小组中不仅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统计的方法,也在组内成员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优秀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保证老师深入了解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老师要将差异化教学深入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以结合教学实践发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初一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为了搞好初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使其健康成长,特制定此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中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好,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特定的环境,性格良好;一部分同学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属外向型性格;一部分同学沉着冷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偏向内向型性格;也有极少数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偏差,如性格孤僻,忌妒心强。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的知识,用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以使自己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初一年级思想品德内容都围绕着"珍爱生命、新的学习环境"这一中心内容来编排,内容编排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第一册由六课书组成。书的内容编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时代感,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实践环节等推陈出新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具体措施:

1、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2、上课之前教师先出示所讲内容的提纲,学生根据提纲预习,然后教师根据提纲讲解。

3、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自己收集相关的实例,带到课堂教学法中进行交流。

4、初一政治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心理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抽象,对课文中的理论阐述很难理解,所以教学法中采用结合实例的方法来理解知识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例和同学们搜集来的实例,使知识点形象化

5、利用课本中的小栏目进行讨论,归纳,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完一节课后,利用练习中的活动材料组织同学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对此章进行课外辅导。

7、习差的同学多进行课外辅导。

四、教学进度(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