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主要内容

篇1

    (一)商标国际注册。商标国际注册涉及申请人名义、地址、人名义、地址,人名义、地址(若被指定的话),申请国际注册的商标,商标原属国注册日期、注册号,商品和服务名称及其所在的类别,原属国名称,指定保护的国家,国际注册申请号、日期、注册日期、注册号等; 

    (二)商标国际注册的变更。商标国际注册的变更主要涉及商标所有人的各项变更,人的各项变更等: 

    (三)商标国际注册的续展; 

    (四)指定保护的驳回; 

    (五)商标的无效决定; 

篇2

一、内部审计的目标及地位的确定

内部审计是相对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而言的,在企业或组织内部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自我约束、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贯彻企业经营决策、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管理活动。它对于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保证企业的健康良性运行,起到纠正和督导的作用。内部审计具有以下目标:(1)促进实现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它要求单位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单位经营管理中努力作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2)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经营目标),它要求单位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不断提高营运活动和管理效率。(3)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报告目标),可靠的信息报告为管理层提供适合其即定目的的准确而完整信息,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保障广大投资人的合法权益。(4)促进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资产保全目标),资产的安全完整是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5)促进企业遵守国家法规(合规目标),守法和诚信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短期发展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合规性目标要求单位必须将发展置于法律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

内部审计的地位可从审计机构的设置中得到体现,只有恰当地设置了内审机构,合理地确定内审地位,内部审计才可能有效的履行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从目前来看,有隶属于纪委、隶属于总经理、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监事会这四种模式。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内审机构设在董事会,将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地位,同时也使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灵活性:既便于为其委托人服务,又便于与其经营管理层联系;既便于对管理层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又便于为其管理层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总之,将内审机构设在董事会,保证了投资者的目标与审计目标保持一致,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发挥。

二、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

内部审计的职能,历史有不同的认识,如查账、监督、评价、控制、管理、服务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内部审计的功能,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入,一种或者两种职能已不足以反映内部审计的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早在1990年修订并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声明》中就指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功能,它要提供所检查的有关活动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评价已上升为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内部审计在履行评价职能的同时,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但并不仅仅是为了监督,它还具有协助本组织人员加强控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等作用,而且后一种作用日益显著。

三、内部审计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从以上内部审计职能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不是某一事项、某一类业务的单一审计,也不仅仅是离任审计,或是涉腐审计,而是全面审计,其审计的范围十分宽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财务日常核算及收支审计:一般指财务报表审计,主要内容包括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收支状况、生产经营成果、借货和自有资金的流向以及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同时还要针对企业财产物资、成本费用、债权债务、经营损益等项内容进行审计。其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和监督企业收入核算是否准确、支出是否合规、成本是否合理、存货是否真实、实物资产是否完整、长短期投资是否按规定核算、利息股利是否如期收回、债权债务是否清晰。财务日常核算及收支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最原始、最基本的内容。通过这一基本审计,可以对一定时期经济业务、生产经营状况及成果进行最基本的评价。

2、经济效益审计:一般是指对企业一定时期或重要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审计。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核实企业提供的经济效益数据是否真实有效、是否核算准确。通过这一审计,可以发现差距,看到不足,同时还可以针对生产经营中各个核算环节进行分析,找到增收节支的改进措施,进一步挖掘出深层次的经济效益潜力,从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3、内控制度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既立足于会计,又不限于会计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及其动态改进过程。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货币资金控制审计;(2)采购与付款审计;(3)销售与收款审计;(4)工程项目控制审计;(5)对外投资控制审计;(6)成本费用控制审计;(7)担保控制审计;(8)预算控制审计;(9)固定资产控制审计;(10)存货控制审计。在进行具体内控审计时,要把握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并注重选择关键控制点进行审计。

进行内控制度审计要始终把握两条最重要的原则,一是各项业务的内控制度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二是授权批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是指那些如果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的行为应分离。不相容岗位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授权批准是指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批准的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一般授权是对外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特别授权是对外办理例外的、非常规交易事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如重大的筹资行为、投资行为、担保行为等。建立授权批准体系,要在以下四方面进行明确:(1)授权批准的范围;(2)授权批准的层次;(3)授权批准的程序;(4)授权批准的责任。

4、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通常对企业的主要领导(一般指总经理)在确定离任的同时,由董事会安排对其任职期间内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和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董事会章程和董事会决议的执行、完成情况;对财政、财务法规的遵循情况;对任职期间完成考核指标情况;资产安全完整及保值增值情况;重大投资运行及收益情况;是否有与公司未结清债务等。离任审计在原有财务审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使企业领导者依法治企的责任更加明确。

5、或有事项审计: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

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日益加剧,或有事项已成为企业不得不时常面对的问题。进行或有事项的审计,也显得尤为重要。或有事项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2)未决讼诉、未决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3)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4)产品质量保证。或有事项审计的程序:(1)向管理当局询问:询问或有事项的存在及其会计处理情况。尽管询问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有意舞弊,但可以发现其忽略的或有事项;(2)查阅会议记录。通过查阅会议记录,可以了解为他人债务担保,未决诉讼和未决索赔等情况;(3)获取声明书。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获取书面声明,保证其已按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进行了正确处理,以了解已经存在的或有事项;(4)向银行函证。向被审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函证,了解贷款担保、应收票据贴现等或有事项情况;(5)查阅会计资料。如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应收账款验证其坏账准备,了解其预计的坏账损失是否合理;根据销售收入验证保修费用的计提是否充分等。

四、内部审计评价报告

通过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审计活动,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发表的意见、建议,即内部审计评价报告。内部审计评价应遵遁如下原则:(1)坚持依法评价、客观公正的原则。审计评价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种财经制度的规定,符合审计界、会计界公认的标准。审计评价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带有丝毫的主观、感彩。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使审计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2)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谨慎性原则。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缩小被审计单位的成绩与问题,对成绩要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要如实反映、适当确定并直报董事会。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偏不倚,公允公正。审计评价要坚持“审到哪,评到哪”的原则,只有已经审计的事项才能做出评价,未经审计的事项不能评价。对证据不充分的审计事项不做出评价,政策法规不明确的和评价标准不明确的也不作评价。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尽可能多地采用“中性词”。(3)审计评价应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的原则。企业经济活动涉及人、财、物各方面及产、供、销各环节,审计机构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每个方面、每个环节的经济事项作出评价。在具体审计时应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观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力求揭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4)审计评价要与审计建议紧密配合。内部审计评价的目的在于督促、帮助企业认真执行会计制度和国家有关的财经制度、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开展审计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审计建议,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基本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39-02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单位内部科学高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各高校的扩招,高校对基本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对资金安全与效益的监管和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日益严重的高校腐败多发生在基本建设中,造成国有资金损失。那么,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充分调动自身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基建项目的审计,对于保护国有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反腐倡廉,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基本建设内部审计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组织架构不科学、不合理或职责分工不清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也是出于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而非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已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高校,也是具有“形”而不具有“质”,应由高校内审部门履行的职责要么没尽到,要么委托中介部门履行。

(二)内部审计未经适当授权,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应有的客观性、独立性和职业谨慎。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所审查的活动之外,衡量是否独立的标准是内部审计活动是否受到干扰。独立性可以理解为部门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在审计活动中不受任何来自外界的干扰,独立自主地开展审计工作;部门上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享有经费、人事、内部管理、业务开展等方面的相对独立性,不受管理层和其他方面的干扰和阻挠,独立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三)内部人员不具备应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内部审计方法滞后

目前,高校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往往只有一名专职人员,有的院校甚至只有兼职审计人员,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审计人员业务结构单一、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背景多为财务会计专业,不具备招投标、工程预决算审计、基建项目审计的专业知识,不能胜任基本建设审计工作。审计方法一般采用传统的事后审计。

二、高校基建项目审计的重点内容

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所进行的确认和评价活动。其内容包括对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审查和评价。特别是对施工阶段的过程跟综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施工阶段的审计主要是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隐蔽工程的勘验、主要材料及设备的价格确认、工程进度款的拨付、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的认定以及索赔事项的核实等各环节业务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目的是促进施工过程规范管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一)主要隐蔽工程勘验的审查

检查综合单价中的项目特征、工作内容是否发生改变,实际施工是否与图纸或变更相一致。

(二)主要材料及设备价格确认审查的主要内容

投标文件中对主要材料和设备已明确“厂家、规格、单价的,进场使用前应由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确认”。厂家、规格与投标文件不同时,经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确认和同意使用后,重新确认单价;投标文件中对主要材料和设备没有明确厂家、规格,但材料单价已明确的,进场使用前应由施工单位提供厂家、规格、单价;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共同对厂家、规格、单价进行核实,如果实际价格低于投标价格较多的,应与施工单位共同定价和洽商确认。招标文件中规定暂估价的主要材料、设备,应由建设工程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不须招标的应由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和审计机构分别询价后共同确定。主要材料及设备在进场使用和安装前,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应进行验收。

(三)工程进度款支付的审查的主要内容

审查施工单位填报的月度工程价款结算书是否真实、准确,是否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相符。检查工程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的真实性,并审核计价方式是否与投标报价一致;当实物工程量与施工图纸不符、施工项目与施工合同不符、施工材料发生变化时,应在洽商基础上对工程进度款进行据实调整。

(四)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审查的主要内容

审查设计变更的程序是否合理、合规,分析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变更应严格审查,防止施工单位利用变更增加工程造价;对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应进行分析,属于设计粗糙、错误等原因造成的变更应提出索赔;对建设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应分析变更的理由是否充分,并对不同的变更方案进行测算和筛选,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检查设计变更的真实性,分析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对工程量清单报价工程,合同中有相同或类似于变更子目的综合单价,按合同中单价执行;合同中没有的价格按招标文件及合同约定执行;只是项目用料(包括规格)改变时按相似或相近项目的综合单价进行换算,且只计算主要材料价差;对综合单价中的项目特征、工作内容发生改变的,应相应调整其单价;施工签证的发生是否真实,是否为施工图预算或工程量清单中未包括的内容;施工签证反映的事项是否准确,涉及工程量核算的计算式及图纸是否完整;施工签证内容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既签量又签价、既签量又签消耗、既签单价又签总价的问题。

(五)索赔费用的审查的主要内容

审查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事项是否真实,是否实际发生;索赔的内容是否准确,责任是否划分清楚;索赔的程序是否规范;索赔的证据是否真实,各类索赔费用的计算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充分。

三、做好高校基建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审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

内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内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单位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应在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领导下,定期向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递交工作报告,汇报内部审计活动的目标、职权、责任、工作计划开展的情况以及审计中的重要问题,包括重大风险披露、重大控制缺陷与改进事项、发现的舞弊情况等。

(二)适当授权,提升内审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只有把基建工程审计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多方面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业务经费及办公设备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基本建设,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切实履行好审计职责。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制度是确保依法依规开展审计工作的保障

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对被审计单位与项目的硬性规定,也是对内审机构与人员的规范性约束,因此,必须通过制度来规范基建管理、审计、财务等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行为,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保持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审人员应熟悉与基本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预算及业务流程政策,掌握审计、内控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与所执行审计工作相匹配的经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单位的业务活动,并不断通过继续教育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慧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何海栋.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王胜.全面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in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s

XUAN Da-hong

(Finance section,Qiqihaer university,Qiqihaer 161006,China)

篇4

关键词:国企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国企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指的是建立于组织内部的、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检查、评价、监督活动,不仅可以用于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和监督,还能用于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行检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国企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目前来看,国企内部审计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内部审计职能不清,与企业发展脱节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审计对国企内部审计造成很强的约束力,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界定并不明晰。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不仅要受到内部审计的监督,还要受到来自政府的审计监督作用,国企内部审计受到政府审计的巨大影响,导致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职能没能明确划分,增加了操作难度。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企业内部审计是由内部人员组成,是企业的组成部分,其工作开展与企业密不可分。审计人员不仅应履行审计职能,还应该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陷入两难境地。同时,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清,不重视审计的重要性,甚至以不配合、不支持的态度来抵触审计部门的工作,导致审计独立性差,审计的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三)内部审计的观念、方法落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国企内部审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渠道受阻的原因,导致审计工作的效率低下,审计工作仍然以传统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为主要内容,企业审计档案的完整性较差。

(四)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大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公式化、形式化,导致内部审计范围经常发生变动,审计的依据也非常不稳定,加之经济效益的审计动力缺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经济责任测评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制度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内部审计的监督力量也软弱无力。

(五)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基本由会计人员组成,在长期的工作中,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变化情况的分析,导致知识结构相对老化,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在审计工作中,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在经济预警、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漏洞。

二、国企内部审计的方法与对策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经历了改制重组的历程,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生机。国企的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内部监督机制和调节机制,增强企业经营的科学性,国企强化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一)强化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及管理机制对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强化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作用。首先应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的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即企业内部的各种受托关系,企业管理是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的需求。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来看,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督协调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业务经营、企业管理组成了现代企业发展的轴心,在相互促进、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中不断发展。

(二)制定合理的审计制度,明确审计职权范围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科学性、规范性、经济性、规范性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审计制度,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制等方法,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同时,还应该明确审计的职权范围,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企业内部审计的职权范围应包括以下两项:一是要求各单位按时报送相关的文件资料,对对这些文件资料进行取证审核;二是应出席所有的会议,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处理。

(三)明确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单位预算或财务计划的执行及决算;二是经济效益;三是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四是建设项目决算;五是经济责任;六是内部控制制度;七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企业应根据经营情况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工作的重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进行审核,同时强化内部审计的功能性及经济责任,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为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应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审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审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五)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着的经济,企业的发展应紧跟市场变化情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此,应加强设计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对企业来说,则应该规范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保证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以促进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成功完成了体制改革,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国企的健康发展。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应强化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作用,加强审计制度建设,以明确的制度规范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应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后,应加强审计人员培训,以促进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20-02

对于企业来说,加强风险管理控制都比较重要。无论是什么企业,其内部都存在风险,要想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及时预防风险和化解风险。近年来,大部分企业都开始加强内部审计,实现内部审计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结合,并取得显著效果。因此,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来说,应当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和主要内容。要想研究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当中的作用,必须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控制相关内容。在明确企业风险管理控制问题的基础上,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以及风险管理控制概述

针对企业内部风险来说,其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当企业内部风险产生之后,会导致企业经济受损。风险存在客观性以及可识别性,另外也存在可控性等特点。总的来说,风险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第一个是风险因素,第二个是风险事故,第三个是损失[2]。

针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来说,是企业相关人员在制定战略后实施的一个过程,通过识别风险来加强风险管理控制,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不仅涉及风险识别,还涉及风险衡量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就是为了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经济损失,提升组织运作效率[3]。而内部审计属于一种保证活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为企业增加价值,促进企业正常运作,还可以改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情况,最终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因此,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过程中,内部审计应用价值较大。

二、内部审计结合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动因研究

(一)企业内部风险逐渐增加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发展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内部风险也逐渐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从根本上降低企业风险,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加强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提升组织价值,还可以明显提升组织经营效率,因此审计人员参与到风险管理控制当中也变得理所当然。

(二)内部审计部门尚待发展

近年来,企业审计部门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发挥作用也越来越大。针对企业审计部门来说,其一直在寻求更重要的领域,为了最终获取更高的地位。针对企业相关部门来说,其对内部风险管理控制十分重视。因此,内部审计参与到风险管理当中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地位,还能提升内部审计水平。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中意义重大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融合内部审计十分必要。第一,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可以客观识别风险。对于企业内部风险来说,其存在不对称性等特点,往往这个部门产生风险,要由另一个部门承担,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紊乱,还会导致企业内部道德风险出现。因此,要想正确识别和控制企业内部风险,必须进行综合考虑,而对于一般的业务部门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比较难。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其不属于管理部门,就可以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和识别,进而采取相应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第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其处在董事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可以参与到内部风险策略制定过程中,另外还可以进行风险控制策略调控[4]。第三,对于别的业务部门来说,会受到管理当局的打压,会导致风险管理控制效率降低。但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不受相关限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可以把评估建议报告给企业董事会,从根本上解决内部风险问题。第四,对于审计部门来说,其具有比注册会计师更高的能力和优势,能够全面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和内部风险产生情况,且其风险管理控制责任感更强。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中的积极影响

对于内部审计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两者都可以消除企业风险,但两者所扮演的角色存在差异性,内部审计其实就是第二次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情况监督[5]。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当中的积极影响比较大,应用作用比较显著,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在内部风险环境分析当中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的企业内部风险环境分析当中,必须保证内部目标等符合环境条件和发展状况,还要考虑现有的发展资源,必须重点考虑主要风险[6]。针对内部审计来说,在内部风险环境分析当中,可以有效评估固有风险以及剩余风险。随着办公智能化的发展,实际的风险控制工作人员变得越来越少,企业内部风险性质也有所改变[7]。因此,对于企业管理部门来说,必须了解合作者的风险,要把纠正措施当作主要内容。而自动化系统无法真正识别相关变化。而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全面掌握风险环境相关因素变化情况,明确企业内部风险变化情况是否和形势变化情况相符,最终把分析结果结合在审计报告里面,为后期决策奠定基础。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当中的积极影响

在内部风险识别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应用模板分析方法等,准确识别单位自身风险,还可以准确识别合作者自身风险,在很多企业管理控制部门当中,由于不了解供应链企业运作情况,导致一系列风险无法预测[8]。而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还能在采取情景模拟的方法的基础上,评估管理层风险识别准确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遗漏风险。

(三)内部审计在风险评估当中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的内部风险评估当中,必须加强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都要评估。对于不同的风险种类来说,各部门评估结果都存在差异性。而内部审计人员具备特殊地位,能客观公正研究风险假设条件,准确评估风险并提出有效建议[9]。

(四)内部审计在风险反应以及控制当中的积极影响

针对风险反应来说,企业必须在掌握风险情况之后,做出最终的风险处理决定,要么进行风险避免,要么进行风险接受,要么进行风险降低。这个工作难度比较大。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分析风险回报情况是其核心工作,其可以有效评估风险并做出正确的风险处理决定。而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测试相关控制程度的基础上降低内部风险。

(五)内部审计在风险信息沟通当中的积极影响

在实际的风险沟通过程中,企业必须把相关沟通信息传送到对应部门当中,为后期制定风险控制对策奠定基础。另外,对于风险管理相关信息来说,必须传送到与之相关的部门当中。只有保证信息及时送达,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产生率。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起到一个证明作用,及时掌握信息传递情况。

(六)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控制监控当中的积极影响

对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来说,必须加强长时间监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掌握风险环境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了解风险控制系统更新情况,还能在长时间审计之后,明确风险管理控制相关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从根本上降低内部风险发生率,而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当中,加强内部审计十分重要,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万寿义,崔晓钟.内部审计价值变迁的结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88-94.

[2] 程永泉,冯义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及其在企业构建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应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65.

[3] 胡继荣.基于ERM框架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2):146-152.

[4] 张纪军.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大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煤炭技术,2013,(11):280-282.

[5] 陈晔.浅析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改进[J].中国经贸,2014,(14):287-288.

[6] 刘正军,范晓阳,吴永兰,等.我国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分析研究[J].经济纵横,2009,(2):90-92.

[7] 赵婷婷.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85-87.

篇6

一、内部控制评审的内容

(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内容有:主要负责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单位组织结构的设置,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执行人的素质以及日常管理情况等。

(二)风险识别及评估,主要内容有:针对单位和村面临的各类风险,必须建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加以防范,减少损失。

(三)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内容有:内部控制活动的健全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指被审计单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健全,合理,有效的程序。

(四)内部控制的监督,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效果,必须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其中的薄弱环节加以修正,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控制评审的程序

(一)事前准备,是指首先内部审计人员根据被评审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有关工程技术,法律财务,计划等方面知识。其次调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职能,机构设置,功能及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确定评审的重点内容和环节,最后制定评审实施方案,要求方案在明确评审目的,范围的基础上,确定重点评审的内容和控制点。

(二)现场评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按照评审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并将结果记录与工作底稿为综合评审提供依据。

(三)评审结果,在审计报告评价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作出综合评价,并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点以及纠正的措施和可能引起的审计风险。

三、内部控制评审的方法

(一)对内部控制进行健全性测试常用的方法有文字说明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着三种方法互有优缺点,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应针对不同单位,不同业务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也可结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可采用两种方式

1、业务程序测试,即选择典型业务,按即定处理程序进行检查

2、功能测试,即对某个控制环节,选同种业务进行检查,看内部控制是否发挥了作用。常用的技术方法有证据检查法,实地观察法,重复执行法等。

四、内部控制评审标准

(一)对内部控制健全性测试的评审标准主要是健全性,合理性。就是分析该项系统中是否对应当控制的关键点都设置了控制,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分析内部控制系统的布局是否合理,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是否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关系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47-03

一、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

从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上分析,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依照可靠的信息、经济政策、战略发展计划、企业管理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资金的平稳运转,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有效利用,并且最终促使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施和完成。但是在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机构的设置,审计和控制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审计和控制政策以及规范等方面往往容易混淆,无法正常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所应有的功效,所以不能给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足够的支持,无法实现现代企业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以下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缺乏独立性

企业常常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混为一谈。在一些企业中,上级部门要求的内部控制工作以及相关的资料,往往都推给审计部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上级领导所强调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条文规定,并没有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再加上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具体细则和工作职责不太清楚,对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不了解;更有甚者,对于内部控制工作所需要的资料都是通过现场编造的,极大地降低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有限,再加上企业没有开展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辅导工作,使得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分工不明确,业务开展较为单一,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开展一些简单的财务审计、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工作,使得审计和控制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严重受到限制,无法将具体责任落到实处,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时间久了工作人员也疲于应付,更加降低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工作人员由于分工不明确,使其在实际工作当中随心所欲,而且传统的规章制度不能及时的进行优化升级,大量的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监督力度不够、审计和控制工作生硬以及与企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以上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有利地位,因此必须要区分内审与内控的工作及责任。

二、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之间的关系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内部审计做出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以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对项目实施的适当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进行监督,并且对资源的使用状况和项目总体目标实现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内部控制则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以及职责分工制度。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为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因素、风险评估、经济活动、信息交流以及监控等。通过有效地组织起内部的经营活动,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协调以及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以下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一)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当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所谓的特殊性是指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工作彼此间并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小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及其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能够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管理以及控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此外,还能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体制当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失控问题、失控程度以及潜在风险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预判,并且对内部控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度,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然后将这些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给企业的最高决策者。由此可见,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顺利实施以及运行的一种重要的保障措施。

(二)企业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再控制

企业的内部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再控制。即企业的内部审计既具有内部控制工作的共性,同时还包含其他不同于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对独立的要素,而这种相对独立的要素,主要是指企业的内部审计肩负着对内部控制工作的一种再控制的职责。具体内容包括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筹划与执行过程进行客观性评价,并且与其他管理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监督内部控制工作的政策以及工作流程的可行性、有效性,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措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内部控制的完善以及不断发展,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范围的不断延伸和变化,这些都必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三、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研究

在企业内部管理当中,审计与控制工作通常需要共同参与一些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修订,这其中内部审计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需要提供企业内部管理的咨询服务,而且还需要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总之,内部审计就是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措施以及手段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效果。以下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如何确定审计重点,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内部控制工作计划,是审计部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提出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以及重点审核环节,并且以此为依据,编制季度、年度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然后审计部门需要根据工作计划实际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情况以及一些新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修改以及补充,从而确保工作计划顺利实施。此外,还需要配合企业上级部门以及有关领导制定一些专项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二)组建内部控制工作小组

根据制定完成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的内容、难度以及时间进度,结合企业上级部门以及有关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所设立的一些特殊要求和规避原则,组织具备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审计人员以及聘请有关学者,组建内部控制工作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出工作小组的组长。组长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小组工作人员下达内部控制的具体任务、工作量、完成时间以及其他一些注意事项等。负责对小组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主要业务技能的培训,为日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编制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内部控制方案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由内部控制工作小组的组长负责。内部控制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标、审计与控制工作的具体时间、范围、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以及小组成员的职能分工等。编制内部控制工作方案主要是为了给内部审计提供一个工作依据,使内部控制工作到达预期的目标。由于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以及各种风险因素的制约,如果在面对这些突况时不能作出准确的预判,并有效地控制风险因素的进一步扩散,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是应对突发事件、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可以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以及评估,并且根据风险类型以及影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建立风险控制体系转化风险因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四)熟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和内部控制程序有效识别风险

在进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管理内容以及工作流程进行详细的了解,确保能够有效的掌握诱发风险的一切因素。信息的深度以及广度是决定风险预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用人激励机制,将一些潜在的重大风险因素进行分离或者分散,实施各种有效的风险控制。同时需要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客观的识别主要风险,并且主动回避一些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例如筹资风险、企业管理风险、人才培养与绩效考核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及时、准确有效的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督促制定风险防范工作计划,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优选审计项目

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评价筹资以及进行投资管理,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行以及在会计核算等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效果。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以及项目的制定,应该以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最终确定。只要存在风险,不管风险所表现的内容是工作计划的偏离程度、企业资产的潜在损失,还是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都应该视为重点的审计对象。此外,绩效考核与会计核算的差距较大、企业的资产或者投资额度较大、内部审计的工作时间较长、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变更经营预算或者业务流程等都可以归结到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当中。

(六)重点进行管理过程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是以有效识别风险因素为主要任务,相应调整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强化内部管理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则是确保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必要手段,在制定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应该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价以及信息交流等内容。企业最高决策者应该根据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内容,设立职能机构、岗位划分以及运行机制,通过各种控制机构、岗位职责进行彼此协调配合以及互相监督,防止企业员工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重大的违规行为,确保企业利益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此外,企业最高决策者通过内部控制工作,还能够及时的掌握战略发展目标的实施情况,对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能够进行及时纠正,确保企业运转的各个过程以及各个环节的操作行为符合预期的目标。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能够促进最高决策者不断的完善自身建设,优化管理体系,实现科学管理,合理分配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企业经营以及管理的水平。系统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促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的内部审计要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执行情况以及控制效果,将投资、资金以及预算管理控制内容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整体,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工作混为一谈,导致内部分工不明确,无法将具体的工作细则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区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工作及责任。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并且阐述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风险识别的角度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责任,通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相互配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因素,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瞿曲.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

[2] 李小青.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7,(01).

[3] 杨雄胜.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篇8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价值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56-02

Abstract: In responding to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s, internal audit of commercial banks must be conducted in a way that adds valu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Value added internal audit of commercial banks could be fulfilled by carrying out the audit following up strategic decisions, risk-oriented audi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udit and by improving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To ensure a value-added internal audit,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change the audit idea, build a scientific internal audit system, innovate internal audit method, and invest more in building internal audit talent teams.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l audit, adding value

一、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简述

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4年制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中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应该符合经济金融运行的特点,通过独立、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系统地、规范地评价银行的治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通过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意见,间接的为银行增加价值,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9年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的提出,标志着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这一目标的确立。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内部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系统评价,促进各管理职能、项目目标、社会目标及员工发展的实现来增强组织的获利能力,并增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该定义不仅强调了内部审计与组织目标的趋同性,更强调了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增加组织价值以实现组织目标。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义为:“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以价值增值为导向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注重内部风险的把控及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评价,在找出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的同时,积极的提出改进措施,在提高运作效率的同时,满足战略需求,致力于价值创造力的提高和改善,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从传统的合规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发展,“为组织增加价值”是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程序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迫切需要

面对当前新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内部审计应当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从公司全局和战略角度加强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增强对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对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提前预警,对重大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切实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实现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必然要求

随着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要求也日益严格。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职能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遵循国际通行的专业框架与实务标准,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层次。

(三)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找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发挥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目前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而风险管控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参与银行的风险决策,不断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将创新发展与风险控制能力同步提升。

三、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途径

(一)关注公司治理目标,开展战略决策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需代表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密切关注高级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行为。围绕公司整体战略决策、面临的重大风险等问题进行战略决策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业务经营体制、机制与流程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向董事会汇报,为董事会作出决策提供依据。

(二)关注行业风险变化,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密切关注内部业务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行业性风险。科学的选择高风险的行业进行持续性、重点性审计跟踪,揭示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确保国家金融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和商业化运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注公司经营管理,开展绩效管理审计

绩效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是内部审计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也是传导贯彻落实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主要措施。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金融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当构建高性能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海量多样化的审计数据进行高效分析,探索创建切合大数据关联分析的绩效管理联动审计新模式,形成全覆盖、智能化、一体化的绩效管理联动审计新格局,

(四)关注新型审计领域,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首先,通过建立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其次,实现审计重心由低向高转变,要把审计重心更多地放在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通过分析控制力、执行力、决策力、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审计结论,作出符合职责的审计评价。最后,建立领导干部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数据库,在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时,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获取相关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商业银行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内审组织保障体系

为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向增值型发展,保证审计行为既符合程序规范,又要针对增值转型的现实需要,要建立健全以审计章程、审计管理办法、审计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等为主要内容的一套审计制度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内容,以统一审计内容,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为增值型审计提供制度层面的支持。

(二)研究科学的审计方法体系

基于提高审计的增值目标与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效率、质量、风险、责任之间不断进行权衡,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又能规避审计风险与责任,进而满足所有权监督需要的审计方法,从而实现审计目标。应当对现有的内部审计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创新,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审计规划、审计实施、审核查证、审计记录、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和审计管理的方法体系库。科学的运用审计方法,以保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实现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

(三)完善非现场审计技术

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功能。及时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向全系统推广,使得全行都能使用有效的审计方法,充分发挥非现场审计功能,逐渐实现非现场审计自动化,改进非现场审计运用方式。建立非现场审计远程监控的常态化运行机制,落实规范、有序的非现场实时监控,将审计关口前移,不定期地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审计监督,实现非现场审计协同作业及资源共享,确定风险监管的区域重点和业务重点,实现对被监管单位风险的即时、动态、全面监控,将审计工作由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实现对重要事项、重点业务及重大风险点的持续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核实、消除风险隐患。

(四)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业务经营转型的需要,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快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新型职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培养内部审计人员树立现代审计理念和大局观,引导内部审计人员将增加组织价值贯穿到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去;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的岗位轮换制度,定期让内部审计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轮岗交流,既保证了向管理层不断输送人才,也将经营管理层的优秀人才引进,为内部审计部门注入新鲜血液。

[参 考 文 献]

[1]马志娟,黄杉杉.对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3):22-25

[2]毕翼.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月刊,2013(12):6-8

篇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应的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定义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顺应外部环境发展,为内部审计职业界提供的发展指南。

1、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90年代后,西方国家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普遍加大。主要因为产品技术变革速度加快,多元化、国际化经营扩张战略引起的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所有这些业务使企业经济交易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了,而相应的控制环节难以同步实施,这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何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为内部审计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定义提出了内部审计应评价和帮助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

2、企业治理结构转变

西方国家为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活力实行的放松管制运动和随之而来的企业兼并浪潮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例如管理层的薪水补偿计划,董事会职能和结构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放弃消极投资开始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员工人力资本的激励等新兴的企业治理方式。作为企业内部的评价机制,如何对企业治理方式提供有效的指引就成了内部审计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也体现在新定义之中,即要求内部审计应评价和帮助企业改进“治理程序”。

3、企业内部组织战略重组

适应以上情况,许多西方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纷纷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和调整,将一些非核心部分的管理活动转由外部专业化公司承担。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率并为组织增加价值、增强竞争力。新定义中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要求,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突出其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篇10

二、认真学习相关业务,及时了解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各项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对学校是否按政策规范收费、对作业本费的使用及结算情况、日常公用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审计,保证内部审计在落实本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中的作用。

三、对学校的财务收支、经费管理工作和食堂伙食费收支情况做到了一期一审,并及时上报审计工作报告,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根据学校经济活动特点,今年我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有1、对学校的各项收入进行了审核,内审小组认为学校的所有收入都及时入账,并纳入了学校的财务核算,无隐瞒、截留挪用、转移学校收入的情况。

2、对学校的各项支出情况,包括教师工资、绩效工资、经补贴、伙食费等支出情况进行审核,重点审计了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有没有损失浪费等行为,内审认为均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各项支出均属合理。

3、对于学校的资产构成情况,经审计认为货币资金按规定办理了收付手续;固定资产做到了帐帐相符、帐物一致;各类往来款项作了相应清理。

4、对学校的负债也作了相应审计,学校从xx年后没有产生新债,更没有举债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