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师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级技师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截至目前,山西全省已投入20多亿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0余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百余座,省、市、县、村四级服务体系2803处。山西省共培训合格沼气生产113902名,基本满足了农业部要求的每50户户用沼气1名沼气生产工的要求。
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是农村沼气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能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提高沼气使用率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站长任济星介绍说,山西省高级沼气生产工只有1253名,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全省仅分别有7名和3名,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仅占沼气生产工的9.1%,远远不能满足每座大中型沼气3名、每处服务体系1名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的数量需求,更达不到农业部对“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的要求。针对沼气生产工实训费用高、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导致高级沼气生产工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山西省制定的农村沼气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对解决这类问题进行了――部署。
一、狠抓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项目、不同工艺特点建设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动手能力差问题。在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培训鉴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申请立项建设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沼气)新技术综合服务基地,逐步建成完善的农村可再生能源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将山西省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确定为省级三沼综合利用实训基地;将在建的榆次区王郝村大中型沼气工程等确定为省级大中型沼气实训基地;将在建的各市级区域沼气服务站确定为市级沼气培训服务中心;在每县选择2-5个村级服务点,作为县级沼气实训基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山西省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获得副高以上职称或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在沼气行业有突出造诣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中择优选拔建立授课教师库;从全省范围内择优选拔具备高级以上资格的沼气生产工建立实训教师储备库。
篇2
关键词: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24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产业经济结构持续不断地转型、调整和升级,我国对于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实际需求日益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以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尤为突出和迫切。因而,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国内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到2008年止,在全国的普通本科学校中,工科专业的在校生大约770多万人,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35.9%。然而,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1)当今的工程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学科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及工程实际训练方面仍然存在明显欠缺。(2)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因而与工程企业严重脱离。(3)自身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多数授课教师缺乏工程具体实践经验,使工程教育的教学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4)工程教学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相对落后,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简单和单一。等等诸多问题突出。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产生背景和特点
2010年6月,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11”、“985”高校――天津大学召开了主题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卓越工程师”计划正式启动会。该项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即为全面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创新和实践,全面提升中国工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水平,大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先进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后,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考核及测评,我国教育部与此同时批准了我国第一批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覆盖全国的61所高校。我国目前开设有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达1003所,“卓越工程师”计划预计自2010年计划实施10年的时间。截止2015年,计划能够参与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高等学校预计达到约200所,占开设工科专业的高等普通本科院校数量的20%左右,预计能够参与本项计划的大学生数量约10万人/年,占工科专业本科生数量的10%左右。其中全日制工科硕士生约7万人/年,占全日制工科硕士数量的大约50%。具体来讲,“卓越计划”的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着重对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工程创新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2)强调产学研的合作,使企业和行业深度参与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整个过程。(3)明确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的高度战略要求以及服务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包括的内容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快速推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及层次。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体指导思想是:应当树立面向全球、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工程的崭新高等教育理念,以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为导向,以工程理念为指导,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对课程体系重新统一、系统的构建,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综合素养以及工程实际与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的选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择专业,应重点选择那些传统产业以及国家新型战略产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并且要结合当前学校的特色以及优势。
3.“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一般可以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以及学校内部培养标准等三个层次。通常来讲,通用标准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全国层面的国家级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一般是以通用标准为行动指导,具体到本行业(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各种要求;学校内部培养标准一般是在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的指导下,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本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用以体现本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4.“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企业和各个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其培养过程一般包括在校的理论学校和到工程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本科生的学生工程实践时间的实践累计不能低于一年。人才培养方案应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制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各专业培养标准,具体到该计划的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的重新设计,工程实践课程的系统安排,提供工程实践活动的行业(企业),安排工程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条件,对指导实践活动教师的配备,等等一系列条件做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
5.“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应具备在工程企业工作的工作经历,确保在本科生阶段有不低于六门的专业课程由具备“双师型”的教师任教。
四、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学研合作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保障。国内应通过政府引导和激励,鼓励各个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人才执行过程的参与等,使“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各工科高等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特点,针对不同企业Σ煌“卓越工程师”人才的不同需求,建立起多层次、多目标的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和学校的不同需求。
3.建立有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评估机制。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是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实践环节效果的评估机制,可以准确、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的保障。
4.创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不断创新和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新模式,对其他学校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他们的不足,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的符合性,使“卓越工程师”人才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郭香敏,刘宇.卓越工程师工程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职业技术,2011,(09):125.
[2]李旭伟,闫涛,孙海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校实践教育改革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4,(06):25.
[3]曹然彬,任志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向构建――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践行“卓越计划”为例[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03):1-4.
篇3
关键词 小麦;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安徽阜阳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24-01
安徽省阜阳市是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小麦年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1/6左右。小麦是阜阳市秋播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利益,同时对粮食安全保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阜阳市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粮食绿色生产的要求,全力实现小麦绿色安全增产。现将阜阳市小麦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良种准备
根据阜阳地区的地力、土壤、气候、自然灾害、病虫害情况特点等,选用具有丰产稳产、抗逆性强、抗病虫等优点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播前晾晒,药剂拌种或包衣,降低病虫危害,提高种子质量。目前,阜阳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有淮麦22、淮麦29、济麦22、新麦21、烟农5158、周麦27等。
2 整地
近年来,阜阳市小麦播种整地机械化率几乎达100%。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深翻可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使秸秆还田技术得到很好的应用。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土壤松紧适度,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地面平整状况好,符合小麦播种要求。正确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1]。
3 精细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提高抗旱能力。因此,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
实践证明,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半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10月15―22日,春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18―31日。具体确定小麦播种适期时,还要考虑安全越冬情况、病虫害、麦田的肥力水平等,合理选用不同小麦品种。
确定合理的播量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根据品种特性、播期早晚、地力水平等原则选择适宜的播量。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基本苗宜稀,播种量宜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播期宜早。经实践研究,大田种植半冬性小麦适期半精量播种150~180 kg/hm2,春性小麦播量180~225 kg/hm2;实行精量播种试验田块可控制在150 kg/hm2以内[2]。
播后应适当进行镇压。现在地块普遍应用秸秆还田和旋耕机械处理,土壤比较松散,小麦播后进行土壤镇压,可以有效地碾碎坷垃,使土壤变实,使土壤与种子接触,有利于根系的下扎,减少黄苗、弱苗和死苗现象的发生;同时,播后镇压还有效降低了土壤透气性,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增强了土壤的保水保墒能力,促进种子对水分的吸收。
4 科学合理施肥
在小麦绿色增产栽培中,既要降低肥料的使用量,又要实现增产。因此,科学合理的施肥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基肥可施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种肥一体化播种时施测土配方肥600 kg/hm2。拔节肥于小麦拔节期结合雨水施尿素90~120 kg/hm2。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1%~2%尿素1~2次。叶面施肥可延长叶片的功能期,有效预防干热风的危害。开展“一喷三防”时,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混配,一次喷施,同时达到防虫、防病、防早衰[3]。
5 病虫草害防治
麦田病虫草害的发生直接影响小麦的丰产丰收。因此,要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治,降低危害程度。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抓住关键时机,采取有效措施,用好对路农药,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化学防治中要注意选用能有效保护天敌且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确保生态环境健康,达到绿色增产的目的。
5.1 病虫害防治
如果后冬或早春偏暖,加上较高的土壤湿度,小麦纹枯病、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就会重发,应随时注意病虫发生发展情况,及时防治,阜阳地区常见麦田病虫害有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地上害x(蚜虫、麦红蜘蛛、粘虫、吸浆虫等)和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种衣剂的应用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
小麦拔节初期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立即施药防治,可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300 mL/hm2,或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 250~3 000 g/hm2,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45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75~900 g/hm2,兑水450~600 kg/hm2,在上午有露水时,对准麦株基部喷雾防治,重发田块施药7~10 d后再防治1次。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白粉病病叶率达20%时,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25 g/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900 g/hm2兑水喷雾防治;防治锈病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如烯唑醇或腈菌唑叶面喷雾;小麦扬花初期选用烯唑醇、咪酰胺、克百菌、戊唑醇(立克秀)、氰烯菌酯、苏锐克、速保利等防治赤霉病,此时正好也是防治白粉病、锈病、吸浆虫、蚜虫的时间,可用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氢钾、杀菌剂、杀虫剂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4]。
防治蚜虫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蚜威、40%氧乐果或10%吡虫啉兑水喷雾;防治麦红蜘蛛用40%氧乐果乳油1 000倍液均匀喷雾,或用20%敌敌畏200 g拌毒土50 kg撒施麦田,均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吸浆虫,可在中蛹期选用50%辛硫磷乳油200 mL,加水5 kg,均匀喷在20~25 kg细土上,拌均成毒土施入土中,杀死虫蛹;成虫盛期选用乐果乳油、菊酯类等高效低毒药剂喷雾[5]。
5.2 除草
田杂草密度高、草龄大、危害重,冬前化除效果较好,应在平均气温5 ℃以上、天气晴好、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及时开展化除,消灭杂草危害。化学除草应根据麦田草相结构,正确选用除草剂,根据药剂说明配好药液,按照正确方式施药。防治播娘蒿、泽漆等阔叶杂草,可用3%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春收)悬乳剂750 mL/hm2,或50 g/L双氟磺草胺悬浮剂75~90 mL/hm2,或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锐超麦)水分散粒剂75 g/hm2兑水600 kg/hm2茎叶喷雾[6]。防治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可选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600~900 mL/hm2,或15%炔草酯微乳剂450~600 mL/hm2,或7.5%啶磺草胺(优先)水分散粒剂1 872.5 g/hm2,兑水600 kg/hm2茎叶喷雾。有的地块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可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 mL/hm2+1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600~900 mL/hm2,兑水600 kg/hm2进行茎叶喷雾[7]。
6 适时收获
在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期,趁晴好天气,及时机收、晾晒。注意割茬高度应根据小麦的高度和地块的平整情况而定,一般以5~15 cm为宜[8]。割茬过高,易造成部分小麦漏割,在保证正常收割的情况下,割茬尽量低些,但最低不得小于5 cm,以免切割泥土,造成切割器磨损。
7 参考文献
[1] 张金榜,任丽英,程心杰.界首市泉阳镇小麦轻简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105-106.
[2] 张桂芳.阜阳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3,33(7):118.
[3] 查长久,程建娣,李云飞.阜阳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37-138.
[4] 龚平.浅谈稻麦两季田小麦的“轻简化”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4(12):16.
[5] 景姣玲,王小泰,段福翠,等.小麦撒播旋耕简化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8(9):24-25.
[6] 刘磊,刘凤洲,曹凤格,等.小麦优质高产简化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3(11):10.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文化意识调查培养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是“文化意识”。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在整个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的。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避免学生因文化迁移而出错。同时,文化具有演化特点,语言也应该合着时代的节拍,展示给学生鲜活的语言与文化。文化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何为文化意识?根据《高中英语标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about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ofculture)。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eawareness)o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强文化理解力。意识与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正确的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选择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而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又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为了更深入研究高中生英语学习方面文化意识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我在本校高三年级部分班级进行了文化意识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有效问卷89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其中喜欢英语、文化意识强的学生归类为高分组,共有28人,对英语不感兴趣、缺乏文化意识的同学为低分组,共有9人,其余归类为一般情况,共有50人。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对文化敏感性强,理解文化的自觉性好,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对英语学习感兴趣,能享受英语学习;较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不足,在语言输入或输出上有理解障碍,未能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文化意识淡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英语时更多的是机械、被动地学习一点语言知识,忽略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信心明显不足。
调查结果表明了高中生英语学习文化意识上的差异影响英语学习成绩。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并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式。”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on曾说过:“学习他国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更有兴趣、更有目的地学习英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英语教学:
(1)充分认识培养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2)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要教给学生文化意识,我必须首先学习并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了解中英文文化的差异。
(3)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为外语教学目标,尽可能渗透文化知识,指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无论是使用何种教材,还是自己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都要先考虑它所包含了什么文化知识,让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贯穿白己教学的每个环节。
(4)我把文化意识的培养建立在科学使用教材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渗透相关文化信息,拓展文化学习空间。新编SEFC教材收录了多种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为课堂教学中文化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生动有趣的素材可以营造出一个个准英语环境,搭建一个个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通过讨论,对话,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风俗,特别是在交际中让他们学会准确表达自己,并在交际中传递文化信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得以实现。
对于科学使用教材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通读教材,把握单元主题,有的放矢地培养文化意识。下表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2文化教学的总体要求。
这里以Unit4,Book2为例具体说明我的做法。
本单元的文化知识主题是Nature-Wild-lifeProtection,文化交际要求初步学习Inten-tions&purposeso紧扣主题,我在课前精心准备了关于这一主题的图片,包括不同的动物、鸟类以及人们用它们的皮毛做成的luxurygoods,两个视屏片段,WildGeese和ARhinoWar,一首英文歌曲,HealTheWorld,还有关于WildlifeProtection的一些素材。在课堂组织上,我首先以一幅关于美丽的丹顶鹤(red-crestedcranes)的图片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Wildlife的热爱。然后观看视屏片段WildGeese和ARhinoWar,通过观看和听说训练,让学生了解Thestoryofmigratingbirdsisthestoryofpromise.Theypromisetoreturn.Thejourneyoverthousandsofmilesisfullofdanger,servedasinglepurpose,survival.Their而grationisafightforlife。让学生明白Whyisthenum-berofrhinosdeclined?让他们分享他们的感受Howdoyoufeelwhenyouseetherhinoisbeingshot?接着以图片展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动物的不公平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WildlifeProtection的关注,紧接着让学生对问题Whydoweneedtoprotectwildlife?发表看法,然后我及时给与反馈Wildlifeisnaturalresourceanditishumanfriends.Theycankeepthebalanceofnatureandmakethewholeworldcolorful.Toprotectwildlifeistoprotectourselves.这时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期待了解更多,于是我利用教材Warmingup所提供的信息,通过设问①WhataresomeendangeredspeciesinChina?Why?OOWhathasChinadonetosolvetheproblem?OOWhatchangeshavetakenplacesinceChinatookactiontoprotectwildanimals?渗透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了解了本国的,同学们自然很关心世界的情况,于是我们顺理成章进入阅读理解let’sgotoseehowwild-lifeisintheworldbyflyinginachairwithDaisy.这里我采取任务型教学,让同学们带着任务阅读,当他们自己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他们已经了解到世界上的一些WildlifeProtection情况了。
其实教材中包涵了许多文化知识,只要我们用心发掘就能提供给学生培养文化意识的机会。如本文中就不断出现TheWWF,于是文章整体理解结束后,我不失良机,TheWWFappearsthreetimesinthetext.Whatisit?又让学生学习了TheWWFisanorganizationthatworkstosaveendangeredwildlife.TheWorldWildlifeFund(WWF)wasfoundedintheUKin1961.Theirmottois"Let’sleaveourchildrenalivingplanet.”Theirlogoisapanda.当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后,我不忘创设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于是进人RolePlay。所创设的情景是:SupposeyouareamemberoftheWWFandyoumeetanendangeredanimalinyourmagicaltripinnature.Youinterviewtheanimalinordertofindoutwhattheirlifeislikeinnature.
要求:Roleplayinpairs一oneisamemberoftheWWF,andthe-otherisanendangeredanimal.Use"why,soasto,inorderto,sothat,inorderthat"inyourconversation.在让学生准备的同时,我播放了歌曲HealTheWorld,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井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歌曲的主题与课堂教学主题一致),更指导了他们更多的学习方式,听歌唱歌也是学习。毫无疑问学生能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表现,沟通地道而自然。还是紧扣文化主题,同学们表演结束后,我让他们讨论Whatshouldwedotoprotectwildlife?创设更多运用语言交际的机会。当然讨论后我都会给与反馈,因为这是对文化知识学习的进一步指导,建议是stopkillinganimalsbuttrytoliveinharmonywiththem;stopde-stroyingthehabitatofanimals;stopusinganimalstomakeluxurygoods…更引用了ChiefSeattleoftheSuwamishTribe’slettertoPresidentFranklinPierce里的一句话Ifallthebeastsweregone,menwoulddiefromagreatlonelinessofspirit,forwhateverhappenstothebeastsalsohap-penstotheman.Allthingsareconnected.WhateverbefallstheEarthbefallsthesonsoftheEarth.最后升华教学Wehaveonlyoneearth.Let’sprotecttheworldaroundus.课后通过作业①SurftheInternettoknowmoreaboutwildlifeprotectionandendangeredanimals.OOWritetotheStudentTimes;
Asastudent,whatwillyoudotoimprovetheenvironmenttoshowyourconcernaboutwildlifeprotection?更拓展了学生对WildlifeProtection的了解和进一步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与交流。对于学生的作业,我把它看作一个让学生互相交流的好机会。通常我会把好的作业张贴出来或在课堂教学上与他们分享美文美句,有时也让学生互改,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相互欣赏。
事实证明通读教材,把握单元主题,有的放矢地培养文化意识,能让英语教学更自然得体,更有意义,收效更大。上述是笔者在我校2005年12月全省开放日上的一节公开课,得到在场老师的一致赞赏。
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重视教材利用,把握单元文化知识主题与文化交际要求,用心挖掘教材,搭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桥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同时渗透了学法指导,潜移默化品德教育。
(5)利用选修课,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高一阶段,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要求开设了选修课,这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天空。于是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好机会,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在2004一2005学年,我和备课组成员一块开设了《走遍美国》的教学。通过观看学习这一系列真实的美国人生活片和听读其中的对话,学生不但了解到美国人日常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还学习了中美文化在称呼、问候、道别、赞扬、致谢、隐私等方面的差异,甚至学习了他们的理语,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日后跟美国人的交往。在2005-2006学年,我自己开发了《英语幽默》课程,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幽默,从而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经过两轮的选修课教学,我体会到选修课不但是师生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文化意识的好机会,更是我们体验异国文化的乐园,其开发的空间不可限量,我将更珍惜这个教学机会,学习并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内容本身既广又杂,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我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高一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所以我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主要结合教材单元提供的文化主题,指导他们及时上网了解更多的知识,并在课前5分钟给机会他们做报告,此外还要求他们阅读订阅的报纸Stu-dentTimes上的文章。高二,他们英语学习能力增强了,我要求他们读背《新概念2》,个别能力好的学生读背《新概念3》,继续要求阅读StudentTimes上的美文,鼓励部分同学订阅TheTwenty-FirstCentury.高三,他们学习任务繁重,我并没有放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继续要求阅读StudentTimes上的美文,要求有能力的同学订阅TheTwenty-FirstCentury.对于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光指定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明确阅读的具体要求并要检查落实,及时反馈。比如,我要求学生把所读过的文章的主题及围绕该主题的词汇做好读书笔记,把他们欣赏的好词好句收集起来,把遇到的中英文化差异收录起来,写下某个方面的感想,有时还要求写读书笔记,定时检查,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和发现间题,优化教学。定时定期地我会提取一些热门话题或典型的作品,象教学必修课课文一样在课堂上和学生一道学习,并指导他们课外阅读的方法。这一做法能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7)高三复习,增强文化意识。
篇5
一、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激活创造性的思维
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在化学教学当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教师在备课当中除了要备好各种教学任务外,还应深入的钻研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出有思考价值的内容,通过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中的兴奋点,学生思维一旦引发,就会激发学生去探求未知知识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变换设疑及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探知欲望得以维持,并且不断得到强化.这样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与疑问的过程中,保持着饱满的情绪及比较亢奋的思维活动.
设计问题情境方式有很多,从教学中简单总结如下:(1)矛盾法.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时提出如下问题,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需要加热这样自相矛盾的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来解决问题中的矛盾,这样学生就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形成思维的合力来解决问题.(2)出其不意法.如在讲原电池时,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是,活泼的金属做负极,创设镁、铝和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让学生判断其负极.这样创设一些与学生知识相反的问题,或把学生置于一个陌生知识的环境中,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环境中.(3)模棱两可法.创设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能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能够积极探索.
例如:在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有这样的实验: 实验一是用相同的铝片分别与同体积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盐酸和硫酸在相同状况下反应,发现它们产生氢气的速率相差很大,铝与盐酸产生的氢气速率更快.
实验二是用质量相同的两块铝片(一片是含有杂质的铝,含的杂质以碳为主,另一是纯铝)与相同体积、浓度的稀盐酸发生反应,发现含杂质的铝与盐酸反应更快.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探究其中原因,引导学生讨论可能出现的可能情况.
同学认为:由于反应的其他条件相同,实验时产生氢气速率不一样的原因,有下面这几种可能:
原因Ⅰ:氯离子存在加快反应速率,而硫酸根离子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原因Ⅱ:硫酸根离子存在会减慢反应速率,氯离子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原因Ⅲ:氯离子存在加快反应速率,而硫酸根离子存在会减慢反应速率;
原因Ⅳ: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都加快反应速率,但氯离子影响更大;
原因Ⅴ:氯离子、硫酸根离子会减慢反应速率,但硫酸根离子影响更大.
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引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并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猜想.这样不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被激发并且能加深学生探究科学的信心.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设立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用不同方式给以鼓励,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来得出结论,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来表达自己的结论.这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的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反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以严师的面孔出现,那么学生就会对老师敬而远之,学生在课堂之上就不敢讨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遭到抑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课堂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好思维的方法和规律,那么学生才能按照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注意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比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提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入手,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方法,理论依据是什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得出怎样的结论,还能延伸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就有章可循,就会形成很好的思维惯性,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的思维有形化,就是把自己的思维用语言、板书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中得到思维方法和规律的浸染.因此,教师在展示时要有序可循,不要让学生一头雾水.在课堂上提问,是我们发现学生思维过程的方式,在学生答题时,随时给予指导.
三、巧妙利用电教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学校中基本上每一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投影仪、实物投影机等的直观优势,可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使问题具体化,学生能够获取生动、鲜明的材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把甲烷、乙烯、苯等的结构展示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还有如晶体的结构,核外电子的运动,酸雨的腐蚀等等,当一些有毒的实验无法演示,一些需要动态图像展示时,电教手段就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电教手段成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重要载体.
四、拓展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篇6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因此,在我国,大学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工科院校或者说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以及党的十七大的主导思想“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指引下,在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以工科为主的大学的工程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开放,如何培养符合国际需求的工程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紧迫问题。现今在各类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的大学校长、专家等经常共同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以及现代大学的发展,并一致认为,在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培养符合国际需求的工程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紧迫问题。经济全球化促成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国际化,当今大学的工程教育必须考虑到国际化的大背景,必须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项目开展的力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国内以及国际需求的工程人员。
一、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和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正在形成。它推动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人才资源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战略问题的研究,并根据本国国情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和各种有效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以及合理地使用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塑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日本:日本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许多高校和企业合作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如短期研修,送学生出国实习;短期留学,派学生出国交换学习;选拔留学,派遣高校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培训。高校和企业特别注重培养提高学生或员工的英语交流能力。除把学生或员工派到美国等地学习外,还开展专门语言培训,请来自英语母语国家的教师编写英语教材,发给学生或员工自学;鼓励学生或员工参加英语培训。许多日本企业如日本电气公司开设了国际培训中心,实施国际化教育。对国际企业人员进行语言、国际商务、国际管理、海外工程项目等培训,推动公司国际化进程;对驻外人员进行语言培训、国际实务培训、国际经营培训、外派之前集中培训,形成了较完备的国际培训体系。
2.美国:美国政府,还有高校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外国人才。首先,制定开放的移民政策招揽人才移民。美国政府多次修改移民法,不断放宽对技术移民的限制,明确提出,对于学术、专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才,一律优先加入美国国籍。其次,制订优惠的留学政策吸引别国人才。美国各大学相继推出各自的留学教育优惠政策,为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提供“研究助理”、“教学助理”等带薪的职位,以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并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各种便利。第三,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抢夺外国人才。美国在高薪招聘人才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科研人员的成就感。第四,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在国外就地取才。美国在海外的跨国公司大力推动公司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本土化,利用国际人才为公司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述各个国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无疑对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教育改革方面,教育部门应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实国际化教学内容。即通过加强与国际间优秀的大学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加大互派留学生的力度;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进行学生的海外实地培训。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精益求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办学水平。聚焦政策和资源,发展和壮大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有潜力的学科,持续地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借鉴国际办学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培养学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国际型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型的竞争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全面融入国家和宁波城市发展,发挥高校的知识外溢作用。我校是市属高校,应该为宁波市经济战略服务,为增强宁波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现今跨国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实践也在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必然要求工程教育拓展工程实践的全球性内涵,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仅能满足国内工程建设的需要,还应能满足跨国工程建设和他国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国际化实践能力培养应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我校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友好工科类院校之间进行教学、科研、师生互派的合作,为我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带来了很多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开展与国外工科类大学的交流与双边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机会,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交换项目,开展海外招生项目;与国外政府、高教部门和私营企业合作,开展海外学术项目、部门发展项目以及合作研究等,加大学生的项目交流活动的力度,以培养属于自己的优秀工程师。
二、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些做法
我校是一所工科为主的工程类高等院校,2010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五个专业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了更好地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海外专业经历背景、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根据《宁波工程学院2009~2015事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校拟定了行动计划和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实施卓越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工程。我校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境外学习和文化交流等活动,资助学生赴海外企业专业实习,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支持高水平工程教育的中外合作项目,鼓励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工程师。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招收更多的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促进学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特色的形成,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接受海外工程教育,分批、分期组织学生赴境外实习;深化与现有国外签约院校的合作,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互派“专业实习团”等;根据5个卓越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尝试将“3+1”培养模式中的一年实习环节放在海外友好院校进行,请国外教师指导我校学生毕业设计,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国外资源,设计出更具创新特色的毕业成果;以我校五个试点专业为重点,联合国际交流组织机构,寻找相应专业的实习岗位;扩大对海外专业实习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海外专业实习意识。优先资助卓越计划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或企业研修。通过派送海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培养一批具有赴海外带队能力及经验的老师,同时将这些老师纳入“双语课程”或“全外语课程”的师资队伍当中,通过实践发展教学。
三、工程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改革措施:
1.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工程教育国际化意识。工程教育观念国际化就是要将本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国际化的视野而非一国的角度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进行考查,从而确立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具体的教育措施。更新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是加快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和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师人才,培养可在全球范围内就业的工程师人才。
2.加强专业建设,适应国际化需求。在工程类专业建设中,应积极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被国际执业机构认可的工程类专业品牌,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根据本国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宽工程类专业口径,继续强化工程类优势学科,采用信息化、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工程类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结构设置,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工程类学科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中,加强同工程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流国际化专业师资。专业教师队伍国际化是保证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专业工程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通过聘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企业实践经验的外籍专家或教师,担任全外语课程。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及口语能力为重点。高校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专业教师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数量,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或企业研修,通过提升教师素质,培养一批能胜任“双语课程”或“全外语课程”的师资,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4.加强合作交流,多渠道搭建海外实习平台。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互换互派、学分互认、学者互访、国际合作办学等,通过联络海外友好院校,互派学生实习团赴对方院校进行专业实习,请国外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国外资源,设计出更具创新特色的毕业成果。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开拓海外专业实习项目,积极与各种国际交流组织联络沟通,发展海外专业实习项目。
总之,通过推进工程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可促进学生国际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有利于个性发展。可深化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
[2]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3]裴文英.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7,(6).
篇7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37-05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以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我,根据具体工作和职业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1]。
在课程设计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开始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开始致力于推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主要培养14~19岁学生的沟通、合作、自我管理等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并把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内容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中[2]。90年代以来,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纷纷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1998年,为了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突出职业院校的课程特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4]。但各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引入并不成功,主要是标准不够细化,难以落实。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按照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对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活动元素提出了技能要求,并组织童山东、戴士弘等编写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把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等7项能力,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有了明确的能力培养和测评标准[5]。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了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还原了学生的职业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呈现可视化的工作成果,为学生习得并构建职业核心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热点,受到普遍重视。各国的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更好地适应职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我国的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中,也都明确提出了重视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任务,而要培养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培养是突破口。
(二)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生
与当前各高职院校仍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念不同,用人单位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岗位任务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大。这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职业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反映出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而实际工作是复杂多变的,所以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要解决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这种人才培养的错位,就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学习和工作,这样才能在专业技能教学中融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表1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学生能力比较
数据来源:270家用人单位和32所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项目内容设计
根据瑞斯尼克的智力社会化观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供学生学习。所以,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教师关键是要创设项目化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去完成任务[6]。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适应力和迁移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在专业教学中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应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项目化课程内容,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思路由针对岗位特定技能向为学生适应岗位技术革新、职位变迁、职业变化作准备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由针对学生的当下就业向针对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转变,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点。
(一)以“一体化”思路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行动导向,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遵循一体化思路,即项目化课程中每个项目应该包括的要素“项目目标――项目任务――项目教学实施――评价方式及依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详见图1。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受损。
图1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要素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职业化项目
在每门课的课程设计中,首先,根据必要的程序性知识确定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项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实施方式和评价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培养,因此,在项目化课程中应该设计职业化项目来加强学生的行动和操作训练。每个课程项目的教学内容都应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进行设计。在训练某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时,课程内容中可以按能力点逐一训练,在每个能力点的学习内容上设置案例,具体来讲,可以设置包括具有以下因素的“职业化”项目,详见表2。
(三)以学习领域组织职业化课程“培训和学习包”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包含所有的职业活动要素,即按职业活动的过程形成“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中可能涉及多个知识系统,在教学中不追求该知识的系统描述,只选取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必需的知识点,以“知识够用为度”原则组织学习。所以每门课程项目的设置都应参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中的活动要素设置单元,在每个单元学习前,引述《标准》中培训测评的内容,作为培训和达标的指引。为了将内容组织合理并使学习者清楚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手册和学习材料,合成为“课程培训和学习包”,详见表3。
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解决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就需要研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一)引入全真的企业“职业环境”作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
企业职业环境与校园学习环境有着明显差异,“职业环境”强调以“财务资金”为纽带来激励员工尽最大努力来完成工作,而传统的学习环境以教师来约束督促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长久以来已经形成懒散学习习惯的高职学生时,这种约束督促作用明显不如企业“职业环境”的约束力强,这是造成当今高职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改善这种局面,应将企业的运营环境应用于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和学中体验企业式工作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成就感。
具体来讲,任何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是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下展开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企业工作的延续,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公司制下运行的,这是任何一门课程应该贯穿的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具体情境的不同可以为课堂选择不同的公司管理体制,班级中的每个团队都应该变成有实际业务的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目标、范围、方式、订立合同、谈判等,学生业务经营的好坏主要通过“虚拟货币”(分数)来体现。在这一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和“学”。教师由幕前转到幕后,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扮演某种特定的职业角色,在工作中“边做边学”,作为企业的一员和作为某种职业工作者从感知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参与企业实际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7]。这种课程背景的转变可以实现企业“职业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约束条件发生了积极变化:从教师的督促约束变成了企业环境下的“资金”约束。
(二)以“七步法”教学程序作为教学基本流程
融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教学项目实施流程应该包含“告知目标―引入任务―训练准备―训练―深化―归纳―评估”七个步骤,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都应该涵盖这七个要素,详见图2,从而使项目教学具有可执行性。
图2 “七步法”教学基本实施流程
(三)针对不同情况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每个项目的情境支配下,每个任务都要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可以应用学徒制、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基础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详见表4。
表4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选择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最适合用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生必须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四)根据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都会什么技能,所以传统评价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掌握,考试分数成为学习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职业教育课程以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能采用分数评价的方式,应改变过去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而采用以动手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该模式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如项目分析、采访、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多层次评价内容,如知识点、核心能力点、职业标准或职业核心能力考证等,多元评价主体,如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要素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
(五)教师要从“知识技能传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工作活动”中掌握技能,可能不会按照书本来进行,所以课堂会相对“混乱”,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什么都不管了,相反,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5种能力和5种技能,详见表5。具备这些特质,教师就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表5 高职院校“全能型”教师特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吉小炜.英国职业教育倡导的核心能力及其实践过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21-22.
[3]肖德钧.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培养途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36-38.
[4]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41-42.
[5]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17-19.
[6]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5-27.
[7]尹金金.基于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3.
Study on Project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re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O Yang, FENG Qi-Li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篇8
关键词:人本化;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结合课题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模式,结合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成功之处,将差异化理论灌输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构建较为适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线、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等为契机,以政府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为准则,遵循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改革趋势,充分体现专业定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的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认知及成长规律、符合会计专业特色教育,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有的思想保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较为人本化的指导思想。具体包括: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会计专业及学校的长足发展。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市场需求各具特色,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恰当的市场细分,找准自身的定位,采取差异化的培养策略。
(二)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不同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在培养过程中加以系统化的引导教育,才能求得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职业的延展性发展。
(三)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线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现行市场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兼具良好的基础素养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成人、成才兼顾的原则,通过开设综合化课程、实施职业引导、成立多样化社团、开设各类比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二、确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借鉴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成功之处,以及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适当地运用差异化理论,确立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分阶段地分流出技能生、个性特长生等细分类型,以适应具体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低端领域需求内寻求可延展性的发展。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专业技能特长生为主,兼顾个性特长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
(一)专业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专业技能特长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这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沿着专业梯度发展规律而定,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其培养目标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具备一定的写作、计算机操作等基础操作,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修养和情操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个性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个性特长生展的职业规划要根据特长不同而设,辅助学生走个性发展路线,其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塑造扎实的个性特长功底,并兼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素质,具备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特长型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特长生还是个性特长生均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标包括素质、理论和技能、证书四个方面。具体为:以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基本素质目标;以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初级会计核算理论,特别是企业会计具体准则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理论知识为理论目标;以综合专业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技能、电算化操作技能、写作技能、社交技能等各种技能为技能目标;按照课程设置中的证书计划获取相应证书的证书目标。
三、设置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结合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在符合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教学计划,设置具有职业面向并符合市场需求的合理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适当提高实训课程,在具体教学安排时,按照工学交替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其次,要丰富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个性特长生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加入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如文艺、体育、音乐、写作等课程。具体要求为:
(一)课程体系设置要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主要对接的是社会基层岗位,主要有出纳、会计核算、结算等会计基层岗位以及其他文员、业务员、坐席等社会基层岗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重新整合,应以提升技能为核心,将岗位职责中的工作任务有效转化为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即围绕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如《出纳实务》、《基础会计》、《出纳实训课》对接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对接成本会计岗等。同时专业必修课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同时,按照工学交替方式,有效地分配理论及实训操作部分,较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设特长选修课,如写作、计算机操作、音乐、绘画等课程,并将其穿插在专业课体系中。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学生职业延展性的发展
根据学生个性阶段性分流的同时,辅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路线,让学生有目标可循,并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择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求实现学生的职业延展性发展。具体操作是在课程体系中穿插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延展性教育。针对技能特长生展开的职业规划要沿着专业梯度发展(如图)规律而定,分别是对接前岗位(文员、业务员、仓管员等)、初级会计岗位(出纳、核算、成本会计等)、中级会计岗位(总账会计、会计师等)、高级会计岗位;针对个性特长生展开的职业规划要根据特长不同而设,辅助学生走个性发展路线。
(三)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证书教育为主线
证书包括专业证书、综合素质证书、特长证书等类型。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证书教育为引导,提升学生的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将考证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相匹配,合理地进行教学编排及课程开设。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使学生发挥教学过程中第二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双主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要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传统方法,同时也要引入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及引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优点,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类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基础会计相关理论课程课采用讲授法、练习法传统方法的同时结合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启发式教学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可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学工具应用于各课程教学领域,并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网络及实训室等硬件设施条件将抽象理论具体、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双主体”教学模式。
五、实施综合化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要结合市场差异化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根据目标市场细分,确认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低端个性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要构建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具体包括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法、综合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社会化的评价标准等。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为了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要求,一改传统的双主体评价及权重分配。在原有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基础上加入行业企业、学校社团及学生会等组织,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以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针对专业特长生,评价主体由学生、班委、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班主任、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等组成,按照一定的权重(其中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的权重高于其他主体)将各个评价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针对个性特长生,评价主体由学生、班委、参加的社团、学生会、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班主任、特长比赛活动等组成,按照一定的权重(其中参加的社团、学生会、特长鉴定组织的权重高于其他主体)将各个评价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方式要体现差异化,呈现多样化现象。传统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较多依赖于考试方式。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要实施过程性评价及多样化评价方式,并将行业技能鉴定、校级技能鉴定、实训操作、答辩、口述、涉及、考察、调研、现场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进行多样化评价。同时还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及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被评价个体的差异化,结合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合理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三)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职业取向,以全面提升知识、技能(或特长)、素质为目标,并体现三者的统一。考核中应增加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体现潜在能力及特长的综合业务题或者案例分析题,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专业技能知识,做出个性化的答案,以此对其专业知识、总结运用能力、应变力进行综合考评;还应增加除考试以外的其他评价方法,在方法多样的同时体现评价内容综合化、多样化。
(四)评价标准的社会化
评价标准要能围绕目标市场的需求定位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让行业企业介入评价,构建社会化的评价标准,让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创新人才评价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评价,还要将评价推向社会,让行业企业专家介入评价。具体将学校的考核、证书考试及校企合作单位的考核相融合,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还要对实习生、毕业生做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实习、工作情况,并及时做评价标准的调整,真正做到评价标准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l]白永红.中国职业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1.
[2]袁雪飞.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3(12):128-129.
[3]何丽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实现路径[J]. 文教资料,2013(15):113-114.
篇9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目标;引领带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1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外企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急需要一大批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基础技术型人才。而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我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中,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形成了一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省获批的15所院校之一,其中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我校5个示范骨干建设专业之一。借助此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机遇,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与荷兰泽兰德(HZ)大学Delta Academy合作开设了“综合水资源管理技术”专业,以合作项目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工作。
一、建立明确的国际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专业既有适应中国经济以及环保产业高速发展的行业优势,又有学院地处国家级化工产业基地的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综合水资源管理技术》系我院引进荷兰HZ大学Delta Academy先进的教学计划、教材等教学资源而开设的一个中外合作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必要的环境污染物监测治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在环境保护技术应用以及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交流等岗位的复合型、技能型国际化人才。中荷合作班学生在完成国内三年学习并取得专科毕业证的基础上,可申请去泽兰德大学(HZ)继续攻读本科学士学位。依据学院和专业建设方案,本合作项目拟定如下建设目标。
1.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管理机制。以国际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指南,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为手段,以培养适应我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技能型环保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规范科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其管理机制。
2.优化合作项目设置,创建优势项目品牌。在前期合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荷兰HZ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优化综合水资源管理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强化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水资源管理)合作项目办成国内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品牌项目。
3.抓合作契机,建设高水平双语教师队伍。以学院和专业发展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和海外直通车项目的优势和契机,选派骨干教师赴海外进行职业教育理念、双语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的进修与培养,建设一支适应我院中外合作办学需要的高水平基础英语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形成核心教学力量,大力培养和提升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完全达到出国学习的英语水平要求,创立我院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品牌,并辐射全院的英语教学。
4.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我院的国际交流合作品牌。紧密结合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实际和需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原版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籍以及教育管理办法,大力推进中英文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办法,促进我院的教育国际化进程,打造学院的国际交流合作品牌;以合作为手段,创建中外合作专业精品课程和英语授课精品课程。
二、形成鲜明的国际人才培养特色
1.高水平的专业知名度。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教、学、做一体化”多功能实训基地,基地设施完善,技术一流,是一个集生产、教学与科研与一身国家级专业实训基地。(荷兰HZ大学(http://hz.nl/HZ/EN/)的荷兰名称是:HOGESCHOOLZEELAND,是荷兰政府创办,并且由荷兰教育与科学部直接拨款和管理的应用科技大学,该校是荷兰教育部注册的国际性国立综合性大学,连续多年荣获全荷兰学用结合型(高职)大学前十名。该大学的理念是:未来HZ大学的学生将会活跃在世界各个领域。综合水资源专业(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隶属于HZ大学Delta Academy),专业不仅具有荷兰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的专业优势,而且由于该校所处河流、沼泽、半咸水、盐水等不同类型水资源混杂的区域,为专业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HZ大学的综合水资源管理专业已在为荷兰名列前茅(详见:http:///2010/school/2010-06-06-97.shtml)。
2.高水平的国内教师队伍和外籍专家教师队伍。本合作项目拥有一支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双语教学能力强的国内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外籍专家教师队伍,国内教师队伍已有6人赴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游学、进修,50%的中方专业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6门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由HZ大学精心选派的专业主讲外籍教师和专家全英语授课,其中部分外籍教师为HZ大学从荷兰国内著名高校、国际跨过公司以及政府所聘请,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知识及技能同步提高。
3.畅通的交流途径和合作方式。在学生出境、出国交流方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努力为合作专业学生提供畅通的出国、出境交流学习的机会,并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和政策:首先,每年选派优秀的专业学生到HZ大学进行1~2月的交流学习,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其次,学院不定期邀请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外高校的学生、老师到校,与专业学生进行交流;此外,学院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不仅定期邀请大仁大学的环保专家来学院进行访问、讲座外,每年还选派优秀学生去台湾大仁科技大学进行一学期的游学访问。同时台湾、荷兰高校的环境类学生来校游学也给我院学生提供了拓宽国际视野的渠道。近3年来,每年学院安排50名教师到海外、境外交流访问。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引领带动作用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其本在建设,意在示范,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或专业,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职业院校和专业提高自身发展水平,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向前发展。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通过以中外合作项目的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逐步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综合水资源管理)中外合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适应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同时不断引进吸收HZ大学先进的实践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资源,如Practice、Project以及Field work等,并进一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这些合作项目的建设,该专业整体实力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2009和2010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环保气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首届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上,该专业代表队连续两届获得团体一等奖,并获得个人单项一等奖13人次。2009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0721班相继荣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环境专业社团“寸草环保协会”先后获得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颁发的优秀奖;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等单位评为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以及暑期“三下乡”调查报告一等奖。所有的这些成果和荣誉的获得,使得该专业在全院成为了标杆专业,形成极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其他相关专业由此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相应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总之,高职教育在我国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最有条件也最有能力开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探索,由此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孔韬,陈汉平.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1,27(1):6-9.
[2]刘伟.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树立及策略[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1-14.
篇10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本位 ;职场导向;专业意识;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87-03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毕业两年后,仍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的人数只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50%。大学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导致企业付出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务成本。因此,高职学生专业意识培养不容忽视。
一、台湾高职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基本情况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教育大环境逐渐改变,加上少子化等因素,台湾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顺应教育大环境的转变,台湾大同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大同学院”)勇于创新,闯出了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改经验,其中在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机制建设上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台湾大同学院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高度认同和热情投入,专业学习主动积极,专业活动认真参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大同学院毕业生流向追踪调查显示,2013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不含升学及服兵役),专业对口就业率达70%(不含自主创业人数),毕业后转行的学生不多,大多在与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行业就职。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同学院在学生专业意识培养上是成功的。
大同学院在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上已形成独特和完善的运作机制,其经验在于: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上注重考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培养手段和方法,及时予以职业兴趣和专业认同的引导和强化,培养过程重视产业市场和专业教育零距离对接,“职场导向”的理念始终贯穿在专业意识培养全过程中,形成了多元、长效的培养运作机制。
二、两岸学生专业意识培养比较
(一)职业教育学制的不同
台湾的职业教育学制同大陆有很大的不同。新的教育形势变化迫使台湾技职学校变革求生,实施多元入学方案,其中就包括确立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即从国中(大陆为初中)开始就实施技艺教育学程、综合高中专门学程及高中附设职业类科。也就是说,台湾目前的职业教育从国中(初中)就开始渗透,培养发现有技艺学习兴趣的学生并予以职业意识的引导,到高中更是充分尊重并引导学生未来的升学选择,并提供专门学程进行兴趣引导入学。这种多元入学的好处是,选择就读技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经过慎重选择,从国中或高中开始经过职业课程学习就确立了职业取向,并对选读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职业认知,因此入学后他们热爱专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认识和计划。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陆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通过全国高考、部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或在部分地区推行所谓高职“3+2”模式试点招生录取。无论是哪种招生入学途径,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前的专业意识培养都是不足的。
(二)培养机制不同
大同学院从学生本位出发,以职场为导向,构建生活辅导机制、学习辅导机制和职涯辅导机制,并利用台湾“UCAN大专校院就业职能平台”对学生进行职场共通职业能力测试,形成了多元、长效的培养运作机制。
生活辅导机制:包括新生始业辅导、新生家长座谈会、班导师机制、午餐约会机制、Office hours机制(一周某个时间段在办公室等待学生前来进行生活或专业咨询)、系学生会干部座谈会、全系师生座谈会、导师辅导知能研习等。从新生入校开始,即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络互动机制,专业导师、学会干部齐抓共管,共同帮助学生认知专业,树立专业意识与学习兴趣。
学习辅导机制:包括宣导选课机制、证照辅导制度、班导师机制、学习预警制度、补救教学制度、教学助理制度、建置职涯进路图、辅导学生历程档案、“生涯兴趣量表”评量测验等。其中的“生涯兴趣量表”评量测验、建置职涯进路图、辅导学生历程档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协助学生探索及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教学助理制指聘请同专业的高年级学长担任专业教师的教学助理,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辅导,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疏导;学习预警制度、补救教学制度是针对专业学习成绩较差学生设立的,一般都会先同学生家长沟通,进行预警,学校和家长共同找出原因,课业导师都会单独约其谈话并进行专业辅导,班级教学助理也会参与学习辅导。这些举措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学识能力和专业实务技术能力,使学生学有所获,更坚定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
职涯辅导机制:包括系友会实务讲座、举办企业参访、职涯教育课程、就业博览会、建置学生历程档案、毕业生流向追踪机制、服务学习机制等。大同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产业市场和专业教育零距离对接,如邀请本专业领域事业有成的学长回校开办讲座;聘请业界专家开展职业讲座;设立“双师学堂”制,聘请业界师资介入专业课堂教学或业界师资与学校专任教师同堂授课;鼓励教师不定期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访交流,进行职场模拟体验活动,感受职场氛围;鼓励学生到就业博览会(人才市场招聘会)求职应聘;要求学生在“学生历程档案”中建立个人化职涯平台,记录学习历程规划、设定生涯、职涯规划,与学长分享毕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系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加未来进入职场的优势;建立全校性的毕业生流向追踪机制,将毕业生追踪调查资料回馈至教学及课程调整,同时发现并推广专业学习榜样,以增强在校生的专业学习信心;建立专业导向的“服务学习”机制,鼓励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后,积极投入社会活动,提供校外志愿服务,把专业学习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认知专业,培养专业意识和服务社会的态度。大同学院的职涯辅导机制构建无疑强化了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坚定了学生的自我职业取向。
台湾UCAN大专校院就业职能平台的导向机制:建立学生职场共通职能能力测试平台,该平台包括职业查询、职业兴趣探索、职能诊断、能力养成计划、诊断咨询服务五个模块。该平台能帮助学生通过完成平台测试项目进而认识及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提供诊断结果和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可行性方向,从而确定学生从事某种职业要达到的核心能力、态度和品格,使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
大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也有一些措施和方法。如新生入校,各专业都会开展一些专业教育活动,各专业也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专业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访。相比大同学院的做法,除了培养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专业意识培养上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没有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没有真正关注行业或职场的需求,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或已形成的某种机制)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强调“面”的培养而缺乏“个体”的针对性。
三、台湾高职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的启示
充分利用大陆高考制度改革的契机,在普通高中做好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工作,在部分高中开展对接试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职业类型的选修课供学生选读,并在招生工作中做好专业宣讲和动员工作,从源头上培养发现有技艺学习兴趣的学生并予以职业意识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确立“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协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尤其在新生入学阶段,要认识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以职场的能力标准为导向,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未来的职业取向,引导学生了解进入职场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态度和品格,带动学生积极投入到有目标有方向的专业学习。依据职业兴趣理论对高职院校入学新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让新生清晰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
以职场为导向,对接产业需求,“请进来”(业界师资)、“走出去”(专业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职场氛围,树立专业主体意识、角色认同意识、专业目标意识以及专业自尊意识。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聘请企业业师作为主讲教师,增加课程的业界背景和说服力;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各专业组织学生定期到相关企业参访并形成制度,支持学校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平台建设。
从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职业取向出发,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专业学习辅导机制、职涯对接辅导机制,并从制度层面进行监督、激励和落实。如设立办公室约谈机制,让专业导师与每一位学生一对一沟通交流;设立专业教学助理制度,搭建学生与专业教师紧密互动的桥梁;成立系友会并定期举办系友会实务讲座;聘请优质业界师资介入专业课堂教学并形成制度;构建专业导向的服务学习机制,鼓励学生把专业学习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专业意识和服务社会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唐作,但惠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9):29-32.
[2]沈洁.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应用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10(7):9-10.
[3]王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8.
收稿日期:2014-07-14
作者简介:黄海(1965- ),男,湖南岳阳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n Training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in Taiwan and Its Enlightenments
HUANG Hai
(Changsh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 上一篇:森林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