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话技巧范文

时间:2023-03-28 11:1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议讲话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议讲话技巧

篇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舟山连岛工程建设有关单位的代表们:

今天这次会议,对于饱受大海阻隔之苦的舟山人民来说,(来自)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标志着舟山连岛工程前期工作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舟山市委、市政府,向关心、支持舟山连岛工程建设的各位领导,向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参加评审工作的各位专家,以及为金塘大桥初步设计文件的补充、完善付出辛勤劳动的有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交通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支撑。改革开放以来,舟山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立足舟山市情,依托海岛得天独厚的港、景、渔等自然资源优势,以后来居上的气势,全面实施“登陆”战略,以期实现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赶超经济发达地区的理想。在这气势恢弘的“登陆”战役中,加快舟山交通现代化步伐,倾全市之力建设连岛工程,实现海岛与大陆的陆路连接,是我市迄今为止作出的最具现实和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

作为舟山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舟山连岛工程的建设,对于开发我省海洋资源,加快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实现舟山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省委、省政府对连岛工程建设极其重视,在2003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将加快连岛工程建设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将连岛工程中规模最大、最为关键的金塘大桥项目列入省“五大百亿”工程。此后,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交通部、发改委等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连岛工程各项工作飞速迈进,截至目前,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立项工作均已完成,西堠门大桥初步设计在通过部省专家的联合审查后,已经得到省发改委的批复,并已于5月20日全面复工。根据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5]10号作出的“抓紧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尽快正式启动大桥建设”的决定,为力争实现大桥在2008年建成通车的工作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金塘大桥勘察设计工作进程,落实各项招投标和开工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而今天召开的审查会议无疑是最务实、最及时的实际行动。

篇2

会议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搞好会议报道是新闻记者的一大职责,很少有记者没有接触过会议报道的。所以,会议新闻如何走出老框框,一直是新闻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会议报道是一种枯燥的、程式化的东西,实际上,我们许多的会议报道确实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会议报道真的就那么没意思吗 ?肯定不是,没意思的只是记者没有带着积极寻找新闻的心态去参加会议,而是为报道会议而报道会议,于是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干干巴巴,没有价值,没有可读性。

会议并非不出新闻,关键是发现新闻的眼睛和处理会议新闻的技巧。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范敬宜说过,“会议所研究、审议、决策的内容都是新闻富矿,里面包含着很多读者关心的新闻信息。关键是看我们的记者能不能从读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选取角度,能不能用新闻的眼光来捕捉会议中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能不能用新闻的手法和新闻的语言去挖掘会议当中涉及的、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生活……”

会议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对象。顾名思义,会议会议,就是很多的人聚在一起议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参加会议的人来自各方面,有着不同的背景,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只要不是形式主义的,会议对我们记者来说,都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新闻富矿。那么多人聚在一个会议里,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提供着各方面的情况和动态,这种发现新闻的机会除了会议,还有什么地方有呢 ?特别是大型的高级别会议,参会的许多人都是万众瞩目的,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如政府官员、企业家、理论家、艺术家,个个是“明星”,他们即席讲话,或阐述一个观点,都可能构成新闻。现在他们都来了,你可以有机会去一个个交换名片,也可以一个个“抓”来采访了。

所以,会议报道不能不要,但会议报道必须改革,必须创新。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会议需要全文或摘要发表公报、消息、讲话、评论外,对一般会议的报道可以打破会议程序和有关框框,采用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各种别出心裁的形式给以报道。

主题选取。这是一种比较省事的方法,就是选取一个主题报道会议。要求这个主题必须合乎会议的主旨,不能乱贴标签;必须是受众关心的话题;必须有新意。在此基础上,对那些主题十分明确和单一的会议,只要有新闻价值,可直接点题加以报道。对综合性会议和多主题的会议,由记者提炼出报到道的主题。会议的标题不能就会议写会议,这样反而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可以抓住内容重点,改写会议标题。

摘要播发。可根据其新闻价值和受众的需要来确定,既可全文播发,也可摘要播发,或者另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

内容变通。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如果满篇都是空话套话,都是“认识”、“要求”,难免令人产生厌烦的心理。写会议新闻要善于把会议的内容“变通”为新闻信息,淡化说教味,增加信息量。特别是对于电视新闻的报道,不能把所有的画面都使用会议镜头,而是可以把相关内容的影像资料穿插于会议画面中,这样可能更有说服力、生动性。

巧选角度。要根据会议精神,从领导的一句讲话中或会上的花絮里,找出好的新闻角度和思路,找出新鲜材料。

节外生枝。记者要抓住会议报道之外又与新闻有关的新闻去做,这需要记者凭借新闻敏感去“意外”发现。

不拘一格。新闻体裁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会议内容的不同特点,我们还可以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传播会议中的新信息。比如,会议侧记、会议花絮、人物专访、新闻评述、答记者问、现场报道、解释性与分析式报道等。

摘要要点。我们有的记者总感到会上的东西都很重要,哪一项内容都不敢放弃,结果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常常被淹没在面面俱到中。这就需要我们,分清所开会议哪些具有广泛的普遍宣传意义,哪些只具有局部或行业的宣传意义,哪些是受众的关注点,哪些是少数群众的关注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不计其余,摘其要点,选择最优价值的东西予以报道。

就会论会。无论什么样的回忆,都会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体现组织者的思路,反映领导者的作风。会风总与党风、民风紧密相连。因此,新闻记者可以就某种会议的本身写出新闻来。

剥离分解。有人把会议报道看成是报道会议,开幕必“隆重”,闭幕必“圆满”,无论开幕还是闭幕,都得列人数、排名次、登讲话,报道内容照顾到方方面面。对此可采用剥离分解法,从中分解剥离出一些政策信息、经济信息、新闻信息。至于会场内外同会议有关联的,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侧记、一个趣闻、一个亮点,都可作为会议花絮来播发。同样也可为新闻生色、增光。

篇3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对于职场人来说,好口才会为职场人际增色,为团队沟通助力,为团队协作加油。更现实的是,随着团队合作的日益紧密,需要当众讲话的机会越来越多,职场人必须练就当众讲话的口才,才能更好地完成交流思想、传授方法、传承经验的工作目的。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一个人能面对多少人当众讲话,他的事业就能做多大!”

下面是讲话的4个阶段,大家不妨对号入座,评估一下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所处的阶段。

A.想讲:渴望在众人面前讲话,表达自己的心声;

B.敢讲:无论在何种场合或是面对何种人群,都有当众讲话的勇气;

C.能讲:在敢讲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思所想,能让听众听懂;

D.会讲:讲话逻辑清晰、表达准确、内容深入、语气语调生动、行为表情富有感染力。

上述4个语言表达“等级”,如果您已经达到“会讲”的阶段,那么恭喜您,您已经掌握了一项纵横职场的有利武器。

好的当众讲话能力不是天生有之,更非“可望而不可即”,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逐步实现。要练就好口才,无非是训练技巧和大量练习。以下这些技巧在实践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对快速提升讲话能力却非常有效。

技巧一:练胆量,做“焦点”

生活中,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表现。在有些人面前,会无话可说;而在有些人面前,却可以滔滔不绝、妙语如珠。不妨想想,当我们信任一个人,对一个人有好感时,我们在他她面前感到安全、舒适、放松时,“话匣子”自然就打开了。

是否说得出、说得妙,关键在于讲话时心理上是否舒适、放松。可以说,心态左右着我们讲话的兴致、内容和频率。

人们面对上级领导、面对诸多同事的眼光包围时,很少有人能做到毫无压力、侃侃而谈,紧张不安感自然产生,尤其对于那些在集体活动中总是躲在角落里的人们,他们的压力会更大。对于这些在领导和上级面前“露头”打怵、一当众讲话就结巴的人来说,首先要消除他们对领导的“敬畏”之心,这不是要大家不尊敬领导,而是要放大胆量,在内心将领导和上级首先视为可信任之人、朋友,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外,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在同事、朋友面前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想法。其实,这种训练不必多么专业,完全可以随意而为——如果走在路上,你可以假装迷路,向一个看上去不太容易打交道的人问路,如果可能的话,试着多和他她闲聊几句;你可以在路过菜市场时主动和小贩们就菜价的涨落寒暄几句……或许一开始会害怕被拒绝,表情会不自然,但随着这种随意的训练逐渐积累,你就会对“处于众人视线包围之下”这件事不那么敏感和不适。

以平等心对待听众,与他们的职位、身份无关,与是否与其认识和熟识无关。与爱有关,与内心是否有底气和“胆量”有关。

技巧二:思考和换位思考相结合

在一些需要讲稿的正式发言场合,人们起草讲话稿通常注重于遣词用字的准确。诚然,讲稿应当用词准确、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但笔者认为,在为讲稿字斟句酌前,应先以思考和换位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去设计讲稿的总体架构,使讲稿层次分明,角度合理。

笔者接触过一位极会“讲话”的企业家,他在组织讲话稿时,通常要做多方面的考量。以他参加的一个业内交流会为例,讲话前,他通常要站在自己和他人的角度思考三个问题:

1.讲话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想借行业交流之机宣传公司,提升公司的知名度,那么讲稿内一定要设置公司介绍的内容,尤其是公司最具特色的企业理念和对行业发展的独到见解。

2.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 身处同一行业中,各位听众在员工管理和拓展业务等方面往往面临着同样的困惑,那么,本公司在员工管理方面独特有效的方法,或者在拓展业务方面另辟蹊径的成功案例,对其他企业的经营者有所启发,这种话题大家一定会感兴趣。

3.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讲话内容 将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重点,用60%的时间详细阐述;公司推介是次重点,以30%的时间加以介绍。余下的时间经整体统筹后,将讲话时长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

这位企业家朋友在准备讲话文稿前所做的工作就是思考和换位思考。在准备正式场合的讲稿时,一定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架构。

技巧三:找到谈话的感觉

调查显示,声音要素在讲话中对听众的影响力占38%。语速太快或太慢,声调激昂或低沉,对讲话是否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很多人的讲话不能吸引人,就败在声音技巧掌握不好上。

要掌握声音技巧,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与听众的沟通感。当众讲话不是演讲(真正的演讲除外),所以,尽量不用演讲的语气讲话,否则会显得极不自然,缺少现场沟通感。

其次,要有“谈话”的感觉。当你感到无法把握讲话时的声音“调门”时,不妨想象一下平常与同事、朋友一起时聊天的状态,用这种状态去面对众人,就能轻松找到“谈话”的感觉。

最后,在讲话节奏上要有适当的停顿。讲话时没有节奏的控制,似乎讲完就算完成任务,这是许多人在讲话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殊不知,适当的停顿可以给自己和听众留出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显得讲话有节奏感,易于控场。

要培养讲话的节奏感,可以先刻意地在讲话时多停顿几次。值得注意的是,停顿时一定要用逆势呼吸——口腔和鼻腔吸进新鲜空气,气体通过肺下沉到腹腔中,充满腹腔,讲话时,腹腔中的气流带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这样说出来的话中气充沛,心态也更放松、更从容。

技巧四:运用微笑和目光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仔细观察周遭,似乎没有人不会笑,但能在讲话时保持微笑的人不多,而让微笑发自内心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微笑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对于听众来说,微笑的讲话者让人感到亲切和没有距离感。

此外,坚定、自信的目光也能在讲话中为讲话者加分。讲话时,目光要与听众有所接触,也就是目光要落到听众身上并适当停留。要做到目光坚定、自信,有必要在平时多做训练,譬如和别人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

当众讲话,怎样做到和每个人都有目光交流呢?技巧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听众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找几个代表,每次只和其中一个人进行目光接触。

篇4

关键词 电视新闻;会场;画面;拍摄技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20-01

会议摄像拍摄的技巧其实很多,这里笔者就把工作实践中的拍摄技巧和需要注意事项总结如下与大家

分享。

1 机器设备检查好,心中有底不慌乱,会议新闻要拍好,黄金十分钟要抓好

对摄像记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会议新闻拍摄的关键。我们记者接到采访任务后,一定要把机器设备检查一遍,看看摄像机内的电池够用不,录像磁带(或内存卡)还有长可录时间,采访时需不需要带话筒线和三脚架。只有把这些都考虑好检查一遍了,才能在采访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遇到问题才能及时解决。

在县级电视台的新闻采访报道中各类会议报道居多,而会议新闻的拍摄,是我们最常见的报道,会议新闻要拍摄好,往往抓住会议刚开始的前十分钟。因为,会议刚开始的前十分时间里,一个是参会人员到的比较齐,另一个就是参会人员注意力比较集中精神比较饱满,这时拍出的画面才有神采。所以我们记者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该拍摄的镜头画面都给拍摄好。

2 "静态画面为王道,长了短了都不好,变焦前后定五秒,“来回”推拉最糟糕

在拍摄会议新闻时,要大量拍摄定镜头,这要求记者站被拍摄对象前面,用摄像机对着被拍摄目标进行拍摄,这样拍出来的静止画面才能平稳。每个静止镜头时间也不能拍的太长和太短,长则无“生气”,短则 “零散细碎”后期不好剪辑。会议新闻报道,拍摄领导特写镜头一般7~8s,下面听会人员镜头5s即可,参会人员镜头可成组拍摄。在拍摄主席台上领导特写时,镜头要与拍摄人物眼睛水平,拍摄下面参会人员时可以适当俯视10~15度角,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才有立体层次感。另外,会议新闻不要经常使用变焦镜头,只有特别想要突出现对象时才用变焦镜头,如“两会”报道期间可以突出人大、政协会徽,可以从大景推到会徽上或从会徽上拉开,突出“两会”的庄重。此外,使用变焦镜头一定要先固定拍摄5s后,再慢慢平稳的推近或拉伸镜头进行变焦,想要表达的画面出现在镜头中后,再固定焦距拍摄5s。这样拍出来的变焦画面就会很平稳、流程。

3 移动拍摄尽量少,镜头乱晃不能瞧,九十度角上身转,两脚不动镜头摇

记者在拍摄时,尽可能避免边走边拍摄。我们说到了摇镜头包含水平摇镜头和上下摇镜头,拍摄摇镜头时也要避免来回摇动镜头。拍摄每一摇镜头时,都应在其前、后应固定拍摄5s,这就是我们说到要有起幅和落幅,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看起来比较稳定、自然。拍摄摇镜头时,尽量要用三脚架,这样的拍摄的画面稳定。如果受场地限制不能使用三脚架时,用手托稳摄像机,两脚分开站好,手臂肩膀托稳摄像机,利用腰部力量平稳、匀速转动90°左右,这样才能保证拍摄出来的画面流畅自然。

4 "顺光拍摄影像好,逆光补偿效果好,手动调白色平衡,光圈调焦出特效

拍摄会议新闻时,尽可能顺光拍摄镜头,即被拍摄对象面向光源。这样被拍对象受光均匀,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好。如果是受场地坐位或其它因素所限,必须采用逆光拍摄,如参会有人坐在窗户下面,背后是窗户,出现拍摄逆光时。可以使用摄像机上的逆光补偿键,这样拍摄的画面虽然会显得苍白,但是被拍摄者就会出现面部发黑现象。还有就是要学会使用“白平衡”功能键。目前的专业摄像机都具有自动白平衡功能,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满足拍摄需求。但是在光线特别暗,还光线特别强以及某种特殊的光线条件下,自动白平衡效果就达不到理想状态,就需要我们手动设置白平衡了,用手动设置白平衡拍摄出来的画面才不会出现偏色。

5 画面构图调整好,背景不要乱糟糟,静止镜头最重要,简单纪实又可靠

拍摄会议新闻时,除了给领导拍摄特写时,一般情况下不要把被摄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央,特别是侧面拍摄成排参会人员时,要注意画面构图,拍摄对象要居中,上边不要切顶,两边要有留白,为了突出拍摄主体,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才会显得整齐美观。在拍摄会场人员时,我们拍摄前排人员时,还要注意他们身后的与会人员是否坐的端正。要拍摄好的画面,镜头的“平”和“稳”最重要。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这样拍摄出的画面才会既平又稳。如果画面抖动不定,使用再多的特效、技法都是徒劳。

6 远近中景相结合,画面多变效果好,成组镜头多拍摄,后期制作好剪辑

会议新闻拍摄时还要注意特写、近景、中景、和大景相结合。一般拍摄时,可先站在会场后面拍摄一个带有会标的全场大景10~15s,就可以到主席台前拍摄出席会议的领导;然后,拍摄下面参会人员镜头,可以在一个镜头里面三个人、或四个人,连续拍摄几个类似镜头,形成成组镜头,在后期剪辑制作新闻时看上去视觉比较有美感。领导讲话时,可以从正面、左右侧面40°角三个方位,拍摄讲话时特写10~15s,这样后期制作时就好剪辑需要的镜头了。同时还可以拍摄几个中景以及与会人员中听会、记笔记比较认真的抓拍几个特写。这样远近中景相结合,新闻画面才不会显得单调乏味。

电视会议新闻拍摄技巧有很多,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但是众多的电视新闻从业者在长期的理论研讨和实践应用中,电视会议新闻摄像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律性和技巧性,每个从事电视新闻的摄像记者都应该掌握这些摄像技术与技巧,并能在工作活学活用,通过工作实践不断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提升技能,不断提高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给广大观众呈现出优美的画面。

参考文献

[1]郭艳民.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篇5

其实我觉得首先就是要解决紧张问题,因为我所了解的很多无论是职业还是兼职的主持人,私下里聊天都非常的健谈,但是站在了几百人几千人的面前,可能感觉就不像几个人的聊天那么放松了。一旦紧张,大脑状态就不对了,很影响水平的发挥,甚至你要表达的思路和内容完全的乱掉。其实我觉得每个人在很多人面前讲话,都有一个从最初的紧张逐渐到放松的过程,这个也确实需要时间和场次经验的积累。

我记得我最紧张或者说突破性的一次经验就是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竞选MBA学生会副主席的那次,面对几十个老外和中国同学,我站在台上用英语进行着竞选演讲。虽然以前也有过很多人面前讲话的经验,但是那次当时毕竟不是用自己的母语在表达,我明显感觉自己左腿小腿肚子在抖,而且是疯狂的抖,根本不受自己控制。其实之前我是进行过充分准备的,但还是没什么用。等最后勉强微笑着说完“Everyone in this room is a pearl and I would like to be a string to make us a priceless necklace.”(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珍珠,而我愿做一条线把大家串成无价的项链)这句话,大脑一片空白的问我同学,“你看到我刚才小腿肚子在抖了么?”“没有啊,感觉你还挺镇定的”,我只能说谢天谢地了。另外那次有个老外,就是照片右边那个高个子男人,叫David,死看不上中国人竞选MBA学生会主席,看到局面中国人占优,临时决定和旁边那个印度裔的女孩子宣布联合竞选co-president(联合主席获得两人选票之和),当时我就心里骂,“摆明和我们过不去嘛,临时起意,不想我们中国人当选,co你妹啊co。”还好最后我们胜了,出了口气。(除了当初我的竞选策略比较合理,到现在我还很感谢那次去投票的中国同学,毕竟中国学生当时已经很多了,确实需要有人表达少数种族的声音,我只是那个发言人和服务者而已。)

我觉得可能每个人在众人面前的演讲或者主持都需要类似的一次经历,以后再站在台上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死都死过了,前面就无所畏惧了。另外我想说很有效的一点,就是既然作为主持人,会议开始前都会有彩排的机会,甚至哪怕只是上去拿麦克试试音响,你也要把握住,大概感受一下会场的形状,观众的位置,然后争取能在讲台上待几分钟。我觉得最有用的心理暗示是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参天大树,站定在舞台中央,然后你就想像自己的气息从脚部——好像树的根系一样开始蔓延,直到会场的各个角落,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个会场,这个空间就是你的。既然在心理上,你是这里的主人,这里的组织者,你的紧张感也会大大降低。我觉得大家可以尝试下这种积极地心理暗示。不过室内和室外有点区别,因为室外没有边界,你感觉不到那种气场的约束。我主持过人最多的会议也是一个室外会议,地点在北京农展馆外面的露天广场,现场除了嘉宾还有大量的市民,得有几千人吧,乌压压的一群人盯着你看。是山西农产品项目进京推介会,我也不知道山西那边怎么想我去主持农产品推介会的。(当时和我一起在台上的还有后来在人民日报上写《省长日记》而名声在外的刘维佳副省长,和我一起站在北京秋天的凉意里。)看着那么多人又没有墙,我就想象人群大概的整体形状(通常为方阵),囊括眼底,大概气息能到那个边界就好了。这就是我感觉室内室外的主持的区别。

通常等到会议真正开始了,如果之前没有人介绍你或者说会场规则,你就是整个正式会议的第一个“出声”的人,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说下静场词,第一是为了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第二是为了把杂音压下去,提醒大家会议开始了。不要上来就说“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因为可能你自我介绍都做完了,别人还没听清你在说什么。要结合会议内容,想出来大概2-4句静场词,一般是类似于五言或者七言的诗。比如“投资金戈铁马,赛场亦显英雄”“商品期货方兴未艾,股指期货起航”“蛟龙探海腾云去,金兔抱月携桂来”等等等等。慢点读,声音浑厚高亢一点,就能起到静场词的效果了。等到真正的会议开始了,眼神一定要稳定,最好是注视着最后一排的观众的中央的位置,这样有种看最大局面的感觉。另外最好不要A4纸的稿子,因为第一,你的目光集中在稿子上,不和观众交流显得不自然;第二稿子太大挡脸(这个也是为什么电视节目主持人用手卡的重要原因)。

篇6

【关键词】 同声传译;质量评估;技能训练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工作者活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他们在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构筑起一架沟通桥梁,让不同思想载体可以越过形式障碍自由畅行。在各种翻译形式中又以同声传译工作者所具备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较高,也因为他们所处工作环境和施展才能的平台而更多进入到业界视野,同时也受到市场高度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专业同声传译人才十分紧缺。目前主要工作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国际化程度较高大都市,至于在某些国际高端科技领域或前言学科合格同声传译人才仍是寥寥无几。因此,同声传译近年来已被政府部门列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

1 同声传译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在港台地区又称“同步口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思想和情感,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同步速度表达出来传递给听者一种口头翻译形式。同声传译一般指会议同声传译,因此世界很多地方又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坐在特制翻译箱(booth)里通过耳机接听原语发言人讲话,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发言人讲话内容用译入语传达给大会听众,听众则用耳机选择需要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仲伟合,P146)同声传译单位时间工作高难度决定了它的工作强度很大,所以译员们通常是两三人一组,每人工作15-20分钟后轮换。

与交替传译或其他翻译形式相比,同声传译特点和优势显而易见。①时间效率高: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时间较交传也会节省近一半。同时可以保证讲话者连贯发言,不影响或打断讲话者思路,也有利于听众对发言全文通篇理解,因为思绪不必象交替传译那样不时被翻译介入而打乱。②译入语语种多:同声传译可以借助电子科技设备,实现在同时进行多语种翻译,更好为各国到会者提供个性化服务。③翻译可准备性强:大型国际会议召开前,译员往往可以提前拿到发言搞,早做准备,提高翻译准确度。同声传译使得会议主办者和参与者可以大大节省会议成本和时间,因此越来越多国际会议使用同声传译作为主要翻译服务形式。

2 同声传译的起源

同声传译最早始于1919年巴黎和会。实际上,口译每一次大发展都是与重要国际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巴黎和会上代表开始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翻译进行谈判,部分谈判环节则采用了同声传译,这也被认为同声传译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开始形成。后来,二战后纽伦堡军事审判法庭上(1945-1946),由于当时战犯多,涉及语种各异,如果采用交替传译方式审判可能要持续很久。而此前,美国人发明了一种使用耳机听辨原语,同时使用麦克风传送译入语翻译设备,也就是现在国际会议上使用的“同声传译”设备。同声传译第一次得到相当大规模采用,效果不错,于是1946年联合国会议开始正式采用同传,会议时间缩短了一大半,经费也相应减少许多。同声传译在中国首次使用是1952年在北京召开亚洲地区和平会议。时至今日也不过是50多年发展历程。

3 衡量同声传译质量的标准

根据同声传译工作要求和单位时间内高难度、高强度信息转化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同声传译工作质量。

3.1 语言内容达意与信息完整:信息忠实准确无疑是评判翻译质量决定性因素。信息忠实要求译文主体信息完整、准确,逻辑清晰、联贯,译文过渡连贯、自然。译文风格既要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又要同原语风格基本一致。这里准确是一种相对的准确,如果过度讲求准确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结果只会影响翻译效果。信息完整指同声传译中信息传达全面性,根据口译场合不同,通常应至少传达原语信息80%以上,最好能传达90%以上。因时间压力在翻译时会对一些核心词或者核心句之外修饰成分进行取舍,这就决定了它译出率只能维持在这个比例。但所翻译出来句子必须是一个完整、通畅句子,能够准确表达或者传递相应信息。

3.2 翻译及时性和联贯性:高质量同传要求译员能做到即时传译,能让译语双方信息传递和交流顺畅进行下去而不延误。老一辈杰出口译工作者曾谈到,口译最高境界就是让交流双方感觉不到翻译存在。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境界。无论是有稿视译还是无稿翻译,翻速都不可落后演讲人太多,最多落后一句;当然也不可以跟太紧,否则会由于语言结构差异而影响到信息传递全面性。译员表达需清晰,语速平稳,声音从容自信。在翻译过程中无长时间停顿,或者过多“嗯”,“啊”等口头禅。由于同声传译中时间压力大,译员要面对不断涌入信息,并快速进行语言编码转换,因此同传译员表达要迅速,但不急促,不能给听众造成听觉负担。译员语速可以慢一些,但是必须让听众感觉你翻译和思路没有与发言人思路及演讲脱离。

3.3 译入语言易懂性:“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对译入语言要求相对宽松,灵活。同声传译要求语法规范,用词基本恰当,专业术语到位。”(林郁如,2006:270)。

4 同声传译的入门训练方法

同声传译是一项高要求、高强度双语对等转换活动。提高同声传译技能很重要一条途径是自我训练,因为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得到专业训练,而且也并非人人都可以进行同声传译系统学习。它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双语基础,还要有敏捷反映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广博知识面;此外还应具备较好连续传译基础。同传译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原语接收、输入、理解、转换、表达等一系列信息处理环节。因此,他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一脑多用”,即边听,边记,边思考,边翻译这一前提性基本功,因此在同传训练初期需要多任务训练(multi-tasking)。

“多任务训练”目的是让译员同时做到“一心多用”和“全神贯注”。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要完成两个“听” 的任务:一是准确无误听入原语信息,二是听出自己处理过的译入语信息,以确保译文质量。为了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译员学会在同一时间既要合理分配精力又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林郁如 2006:270)。

在此笔者根据自身口译学习经历及工作实践,并参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同传小组”首席翻译仲伟合总结同传训练方法,总结如下:

4.1 影子练习 (shadowing exercise),这是一种最基本训练边听边说方法。是用同种语言近乎同步地跟读发言人讲话或事先录制好新闻录音、会议音频资料等。

该训练目的是培养译员分配注意力能力(split of attention)和听说同步进行同声传译技能。刚开始训练时,可以紧跟原语重复,随着重复能力提高而逐步拉长跟读语与原语间隔。跟读原语时不仅仅是鹦鹉学舌,要做到耳朵在听(原语)、嘴巴在说(同种语言复述)、脑子在想(理解原语内容)。在跟读完一段5-8分钟讲话或新闻之后,训练者要概述出原语主要内容。在训练随后阶段,可以安排“干扰”练习,就是在听、说同步进行同时,配合手“写”活动。如顺记数,倒记数,简写句子等,以进一步提高精力分配能力。影子练习视个人基础与相关潜力可以持续3-5周(每周2-4小时),练习形式相对灵活、自由,在听广播、看电视、听报告时都可以做练习,但应从易到难,从母语跟读到外语跟读,从慢速跟读到快速跟读。学员在练习中觉得可以尝试用译入语同步复述时就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练习了。

4.2 原语概述:此练习是在影子练习延伸。就是学员用原语跟读完一段讲话内容后,停下来凭记忆力对刚刚跟读内容用同种语言进行概述,归纳讲话内容核心思想,主要信息。这是检验跟读时训练者是否做到“耳到”、“口到”同时“心到”方法,可以先归纳中心思想或大意,然后再逐步补充细节。

4.3 目的语概述:这一练习是在原语概述基础上加入“双语信息转换”任务,目的是巩固听说同步能力并过渡到真正同声传译。练习时译员不必拘泥于原语句子结构和细节内容,而是培养用简练清晰译入语传达原语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因此不要过度关注原语语言形式,而是要学会驾驭原语基础上摆脱原语束缚,用新语言形式传达原语信息。如“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continued economic development. Here and in Hong Kong decades of explosive growth have taken a toll on the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air and water pollution,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raffic congestion and deforestation. not only does this discourage further economic investment,but it also makes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Guangdong to enter into the next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可以用译人语――汉语概述为:“环境保护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过去广东和香港在这方面已有过教训。//环保是广东吸引更多投资使经济更上一层楼的保障。//” (仲伟合 P146)

5 小结

同声传译是一项专业性强,技能高,强度大工作,它不仅要求译员有扎实外语知识,良好双语口语表达能力,广博知识面还要能熟练运用相关翻译技巧,只有把这一切资源调动起来,把各项能力发挥出来才能较好完成一项同声传译任务。另外,由于这类工作往往是涉及到国际大型会议或活动,涉外程度深,规格高,更要注意翻译工作质量和翻译工作者良好形象。本文只是简要的阐述了同声传译入门技能的培养,扎实的外语基础是必须的前提和要件,而获得这一基础更是一个长期和艰辛的学习过程。笔者希望所做的这点笔头工作能为那些有志投身入该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郁如 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斌华 口译:理论・技巧・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同声传译;多任务;一脑多用

前言

同声传译,顾名思义,是一种译文产出和原文表达几乎同时进行的翻译形式。它以其迅速、省时、可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的特点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青睐。同声传译自20世纪20年代登上国际社会的舞台以来,已发展成为拥有数千从业者、具有特定的工作方式、职业准则、专业设备和训练基地的一门特殊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同声传译使用的场合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今同传这一翻译形式除了常常出现在国际交往场合,如国际会议、专业研讨会上之外。如今在各大媒体上也频频出现。

作为同传译员,首先需要掌握的技巧就是“一脑多用”,即边听,边记,边思考,边翻译的基本功。为了学会这个技巧,往往会采取“多任务训练”。其目的是将“一心多用”和“全神贯注”达到完美结合。笔者就“多任务训练”的形式做了如下探讨。

一、原语跟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训练边听边说的方法。做法是同步跟读发言人的讲话或讲话录音。刚开始训练时可以紧跟原语重复,随着重复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拉长跟读与原语的间隔距离。在该训练的后一阶段还可配合“写”的活动,如顺计数、倒记数、写简单的句子等,以进一步培养精力分配的能力。练习的材料和形式应从易到难,如做这类练习时最好将自己的跟读录下来,以便监听发音是否清晰、自然、语速是否平稳适中。

例如听一段速度较快的VOA或者BBC原声录音,一般可以有三种训练方法,即单纯做跟读训练,看看他们能不能完全跟下来;在做跟读训练的同时,要求学生手上写数字,比如要求他们从100写起,99,98,97这样倒退着写,培养多项任务同时处理的能力;在完成跟读和干扰性训练之后,马上要求学生用原语概述所听到的原声录音的内容。

二、原语跟读与原语复述。这是检验是否“耳到”、“口到”并“心到”的方法。做法是跟读之后再用原语复述跟读的内容。可以归纳中心思想和大意,然后再逐步补充细节。

例如听一段英文或中文材料的录音,要求学生跟读之后,用原语将其内容复述出来。刚开始可能会比较困难,可以先让学生复述大意或者中心思想,然后再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做相应的补充。久而久之,这种操练的效果就会凸显出来。

三、原语跟读与目的语复述。这一练习是在“原语复述”的基础上加入“双语信息转换”的任务,以便更好地为同声传译做好准备。进行这类训练时不要太关注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要学会摆脱语言的束缚,努力抓住原语表达的信息内容。这是在原语概述练习进行一段时间后将概述原语内容用译入语进行。目的是巩固听说同步并逐渐过渡到真正的同声传译。练习时译员不必过度强调句子结构和具体内容,而是培养用简练的译人语传达原语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信息点。

例如,听到下面这段中文同传材料:

“很高兴出席首届香港影视娱乐博览的开幕典礼。博览会把香港影视、音乐、数码娱乐共冶一炉,盛况空前。欢迎各地朋友来到我们这亚洲国际都会。香港朝气蓬勃、热闹缤纷。各位此行会看到这里丰富多姿的生活,就像港产功夫电影一样,动感十足,绝无冷场。”

可以用目的复述为:

“I am delighted to be here at the Grand Opening of the Entertainment Expo Hong Kong -- the first of its kind -- pulling together the film, video, digital entertainment and music industries into one mega-event. And I would like to welcome all of our out-of-town visitors to Asia's world city. Hong Kong is indeed a vibrant and lively place. During your stay, you'll have a chance to see that life here is almost as action-packed as a made-in-Hong Kong kung fu movie.”

结语

同传职业具有报酬高、专业要求高,压力大等特点。根据联合国的考核标准,同传译员须具备几大“功夫”:两种语言基础扎实;口齿清楚,临场应变能力强,具有“闪电般的思维”; 知识面广,词汇量大;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顶得住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充沛的精力以及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极大的工作强度。因此,为胜任同传工作,接受正规培训是重要和必须的一步,而“多任务训练”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为了更好的掌握“一脑多用”的方法,在多任务训练中采取三种形式,即原语跟读、原语跟读与原语复述和原语跟读与目的语复述。笔者希望这些探讨可以供同传译员作为工作参考并且为此领域专家学者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著,汪家荣,李胥森,史美珍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篇8

我我今年*月份到办公室秘书科工作,在各位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对新的工作环境由陌生到认识再到逐渐熟悉,努力做好领导交办的每项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同志相比仍感到自己在知识、能力和工作作风上有很大差距。围绕这次作风整顿,针对自己平时的工作情况,认真查找自己在思想、业务和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剖析,以便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更好的开展以后的工作。对前阶段的工作不足之处很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未尽之处还请领导和同志们多指点。

一是在业务能力上离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仍需不断提高。前阶段接触的工作主要是对文件的核对、印发,参与会议记录并写会议纪要等。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感觉在工作当中还不够细心,在文字的校对、数据信息的采用、行文的标准规范等方面不时有疏漏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强责任意识,对交办到手中的工作,要做到严谨细致,确保不出纰漏,不给工作带来任何不利影响。

二是在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综合知识水平方面还有差距。平时只满足于读书看报,对一些典型的文件资料和领导讲话没有仔细的研究,对读过的文件有不明白之处,一略而过,不求甚解,不能透彻理解领会文章的实质和指导思想。没有仔细的研究,自然就学不到文章的精华,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今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特别是对领导的讲话要努力抓住其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使自己写出的文章达到有预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三是工作作风不够踏实。在平时工作中,工作主动性差,遇到问题总是等领导指示,不积极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思想;缺乏敬业精神,对文字人员应该掌握的一些数据和常识,只知道大概,没有搞精搞细;对领导交待的工作,只满足于一般的完成,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没有动脑想办法怎样将其做的更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自我加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要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工作质量,切实做好每项工作。

几天来认真学习几位领导的讲话材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实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紧学习。一是多看,看经验丰富的同事是怎么做的,处处留心皆学问。无论级别大小、年长年幼都是自己学习的对象,见多才能识广,开阔视野。从思想品德、知识结构、理论观点及语言表达技巧等各方面系统学习,深入分析,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二是多读,就是把理论学习与读书看报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主义、*思想、*理论,把握其精髓;同时对中外名著,党政调研文章、领导讲话等凡是能见到的,都要尽量去读,抓住要点、掌握实质并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去粗取精,活学活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理论修养,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多思,文秘工作要求脑勤、手勤、眼勤,勤思很重要,经常思考,脑子灵活反应迅速了,才能迅速领会领导意图;才能更好的汲取优秀同志的好思想、好作风,培养爱党为民之心,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树立爱岗敬业的好品德。

篇9

常说“沉默是金”,人之言语是他行动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枪易愈,舌伤难痊。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到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个乘客都纷纷逃离。

有道德的人,决不泛言;有信用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我们说话也要适量,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开口,尤其当有陌生人以及比我们有经验和更多了解的人在座时。因为我们说多了,便是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

少说话固然有好处,但人既在社会中,要与人交流,就应该说话。若要说话,就应当掌握说话的技巧,研究说话的艺术。

在任何场合,说话要言之有物,否则便应少说。要说,则说自己经历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戒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能温暖人的话,说能为人解忧解苦的话。自己无把握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造谣中伤的话不要说,粗言秽语不要说。

在日常生活中要掌握好说话的量,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更要注意做到言简意骇,不要夸夸其谈,滔滔不绝。

篇10

关键词: 职业知识 侦探式精神 团队精神

一、引言

口译是跨越口头语言沟通障碍的一个桥梁,是需要通过专门训练而获得的技能,也是一门高要求的艺术。口译员的能力构成包括扎实的双语基础、娴熟的口译转换技巧及语言外知识。吉尔谈及口译理解时提到了语言外知识,即对世界的理解或百科知识(1995:78)。在一份关于国外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中,王斌华和穆雷指出口译职业实务、程序及规范方面的知识是译员能力构成的重要部分(王斌华,穆雷,2013)。可见非语言知识对于口译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在高校口译教学中增加非语言知识十分必要。

然而,非语言知识在口译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部分院校的口译教师没有丰富的口译实战经验,往往过多依赖教材,忽视了非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正如鲍川运教授指出,本科生口译课并非职业化口译培训(鲍川运,2004),本科口译教学过程注重的还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对非语言知识的教育。其实非语言知识像行业知识、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等,可以让本科口译课更好地与研究生口译课程衔接,更好地与市场接轨。

本文针对的是本科口译教学,而不是研究生的职业化口译培训,所提到的非语言知识涵盖行业职业知识、侦探式的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笔者认为这些知识能够揭开口译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有机会更多了解口译现场情况,对口译职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为将来职业做出合理的规划。

二、口译职业知识

谢天振教授在《论翻译的职业化时代》中较明确地提出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概念,他表示新时代下翻译教学的理念需要进行调整,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训练上,而应融入职业操守、职业能力方面的知识。

目前传统的口译教材大多为口译介绍及专题练习,口译介绍部分一般包括口译的概念、模式及应用等。口译练习时缺乏口译经验及职业知识的分享,就会抽象、枯燥。职业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口译员的工作状态、工作前景、口译标准,还有口译员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从而比较理智地决定以后是否从事口译工作,从事什么领域的口译工作。

口译职业知识的获得途径有很多,第一,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职业口译员博客,像双子同声传译工作室、同声传译姚斌的博客等,内容涉及口译的方方面面,反映口译工作的最鲜活的面貌,一些博文专门探讨口译技巧的运用和有趣的口译轶事,这些知识超越教室有限的空间和教师自身经历的限制。第二,引导学生关注口译大赛、大会,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口译大赛。在这些行业盛世中,国内各大院校纷纷参加口译界的华山论剑,亮出自己的口译培养模式,如2015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口译大赛就是很好的一次机会。教师可以鼓励有条件有兴趣的学生前去观摩,这是掌握最新口译职业形势、研究动态、见证口译教学成果的最直接的方法,对有志从事口译工作的学生是莫大的激励。同时,课引导学生阅读每年的口译大会或大赛总评,如2012年刘和平、许明撰写了“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一文来总结当年的全国口译大会。第三,口译教师适当介绍一些口译的主要培训、服务机构,如世界上雇佣口译工作者最多的两个机构――欧盟和联合国,它们的网站介绍了口译的类型、运作方式、如何申请成为他们的实习生或译员,提供了口译数据信息。欧盟口译司SCIC推出了视频播客节目,采访实战经验丰富的译员或译员培训官,对口译员的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好的见解。欧盟及联合国口译网站是行业知识、行业数据重要的来源地,这两个机构是口译工作者心中的麦加圣地。

口译准备是口译职业知识重要的方面。在2013年“全球化背景下的口笔译”国际研讨会上,穆雷教授提到了翻译教育与现代语言服务业之间的脱节问题(伍志伟,韩莹)。在本科口译教学中,口译工作准备教育可加深学生口译服务客户的理念,更好地理解口译工作。译员准备包括实际口译工作中的各个注意事项,上课难以做到详尽,但是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举一反三,如设备的操作,如何应对口译中的突况,发言人讲稿的增减变动,会议议程的调整。笔者的一个学生曾反映在课堂模拟口译中,她拿到新加坡嘉宾的准备讲话稿是中文的而会议中讲话人讲的是英文,她说当时特别紧张,不知如何是好。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告诉学生口译中变化是常态,口译员能做的就是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冷静的心态应对各种出现的情况。职业知识的补充能帮助学生日后更顺利地进入口译市场,缩小课堂与市场的差距。

三、侦探式的探索精神

欧盟口译总司前口译员及口译培训官Dick Fleming提出优秀的译员应该是个“能言善辩的侦探家(eloquent detective)”。在欧盟口译总司的一个口译播客中,他解释了口译员所需的侦探式的素质①。首先,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在口译开始之前,要详尽查阅背景知识,保证翻译的时候能听得懂专家的话,跟得上说话者的内容。其次,优秀的译员要做侦探一样优秀的倾听者。听的时候要抓住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脱离语言的外壳,追寻语言的实质,这和北京语言大学重思维训练培养理念是一致的。北语团队认为培养学生职业口译的思维能力和获取语言深层意义的操作能力,即对信息的抓取、理解、分析、处理和存储能力是口译培训的核心(刘和平,许明,2012)。在听的过程中,译员带着探究式的态度去听,采取相应的口译策略如预测、逻辑关系构建,译员处理原语的能力会得到提高。此外,Dick Fleming认为在分析原语信息的同时,译员应像侦探一样思考讲话人的意图何在,讲话人为何这样说;为了达到他的意图,他是如何组织语言的。综合说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等问题之后,译者就可以推断出讲话人的态度究竟如何,生气还是不耐烦,甚至可以判断出讲话人的性格如何。Dick Fleming还提到若译员在会前能查询到发言人来自哪个国家会对翻译有帮助。如果译员能够以侦探式的严密态度去做口译,一环扣一环理清逻辑,那么翻译的质量会大有提升。

Dick Fleming提出的侦探式精神是译员思维习惯的一部分,是积极的、具有前瞻性的,能增强后续信息的可预测性,口译教师要对这种思维习惯的养成予以引导。

四、团队精神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2015年的口译行业标准第6条规定为了保证译员的身心健康及口译的质量,口译员的数量必须要得到保证。如果交替传译须译入两种语言,需要至少两名译员,同声传译每译入一种语言,每一个箱子须有至少两名译员。此外,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一个译员单独承担同传任务②。在口译员行为规范第6条里也明确提到国际会议口译协会会员有义务给同事提供帮助和和协作。口译工作,特别是同传,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波兰翻译研究Agnieszka Chmiel认为同传译员约每30分钟换一次不仅是为了减轻疲劳,而且是为了译员间相互帮忙(2008)。因此,本科口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一些任务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举行模拟会议,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后对模拟翻译的感受进行讨论。此外,在授课中,教师就要抓住机会渗透团队合作的理念。比如说告诉学生做同传时,对同传工作的评价是一个箱子一起评价的,因此译员要相互帮助,把工作做得更好。

五、结语

非语言知识的培养如职业知识、侦探式的探索精神、团队精神是本科口译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能让学生对口译行业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提升职业荣誉感。侦探式的探索能有意识地加强语言外信息的搜索和分析,学会更好地准备翻译任务,加强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设计一些团队协作的任务,教师培养团队合作的自觉。以上几个方面的非语言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解行业,团队合作,加强思辨能力。这是对传统以语言技能为主的培训的一个有益补充,从细微处着手,提高大学口译教学的质量。

注释:

①http:///tag/dick-fleming/

②http:///page/6746.

参考文献:

[1]Agnieszka Chmiel.Boothmates Forever-On Teamwork in a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Booth[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8(2),261-276.

[2]Gile 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5.

[3]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4]刘和平,许明.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2(5),53-59.

[5]王斌华,穆雷.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兼谈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