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调研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气象服务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

篇1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调研;思考;山东莱芜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42-02

莱芜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在全球及全国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发生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莱芜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频发的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指出:“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依靠科学,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莱芜市气象局通过广泛深入的基层调研,全面了各级用户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合作模式,对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充分发挥气象为农的职能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莱芜农业发展现状

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丰富的光热水资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使莱芜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农产品尤以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莱城区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钢城区是“中国蜜桃之乡”。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以姜、葱、花椒、蒜为代表的“三辣一麻”产品驰名国内外,生姜、大蒜种植面积一般在1.33万hm2左右,南部山区黄金蜜桃种植面积一般在0.53万hm2左右。

莱芜虽然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耕地面积较少,但农业特色较多,农业种植分布界限清晰,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主要以特色果品种植为主,其中北部山区以樱桃、花椒种植为主,南部山区以桃种植为主;东部山区以烤烟种植为主;西部平原是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主要以大蒜、生姜种植为主,常年种植大蒜面积1.33万hm2,是莱芜农业的支柱性产业。由此衍生了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储存、运输、旅游、餐饮等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等涉农组织。近10年来,莱芜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各种蔬菜大棚、反季节名优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现代温室和大棚、基地发展较快,成为莱芜农业的主要支柱。

2 莱芜主要气象灾害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腹地,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频发,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的明显暖化,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发生更为频繁,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通过对1950—2010年莱芜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在莱芜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高温、寒潮、连阴雨等,其中以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为重。而风雹、冻害、连阴雨已成为近10年来影响莱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3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3.1 调研对象

根据当前莱芜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为使调研内容更加有的放矢,切实了解不同层次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真实需求,莱芜局制定了详细的调研对象,包括果农、菜农、粮食种植户、大棚种植户、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企业的负责人等。

深入林果种植区,调查了解果品种植分布情况和近年来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程度,以及果农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走进蔬菜、果品、花卉大棚,详细了解设施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田间地头,面向农民了解露天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涉农企业详细了解他们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和制约信息传播的主要瓶颈;走进农业合作组织了解他们的气象服务的需求。

3.2 调研方式

调研主要采取面对面座谈的方式,业务人员认真倾听调研对象的需求,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调研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3.3 调研结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业务人员深切体会到不同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不同,现将用户需求整理如下。

(1)莱芜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林果业比较普遍,果农在果树发育的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不同,春季果树萌动和开花期特别关注霜冻、强冷空气、大风等灾害天气,而且3~5 d的天气预报尤其重要。果实成熟期特别关注连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在信息的获得上,有很多制约因素,莱芜市北部和南部山区多数自然村不通有线电视,看不到莱芜电视台天气预报,果农只能参考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些短时临近预警信息更是无法获得,只有极少数果农使用手机短信,严重影响了果区气象信息的覆盖度和防灾避灾能力,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加,如2011年的一场冰雹给南部山区部分果农造成4 000多万元损失。

(2)设施农业的关注主要在冬春季节,生产者尤为关注大风、强降温、连阴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而且短时临近预报对他们做好防范也特别重要,生产者特别渴望得到一些灾害天气的防御指导和受灾后的补救措施指导。在信息的获得上,用户大多数是依赖电视天气预报,农忙季节往往错过收看天气预报时间。只有少数用户使用手机短信业务。多数农户反应,常规的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其需求,如能从天气变化角度预报未来天气变化对设施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科学专业的指导意见,将会给设施生产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益[1]。

(3)大田露天种植的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特别关注某一时段内气候的变化趋势,如春、秋季的冷暖趋势、旱涝趋势、作物生长季的灾害趋势等,关键农时季节的3~5 d天气预报,如春耕、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季节,农户特别关注未来1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呼吁,要扩大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度[1],让基层农业工作者和农民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真正体现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所在。

(4)一些涉农企业格外关注气候的年景趋势预测。部分涉农企业的负责人有手机短信业务,大多数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部分企业还通过网络。

(5)典型的农业合作组织,如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特别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及天气趋势预报。该合作社董事长介绍说:如果在灾害天气来临前1~2 h能得到信息,就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4 莱芜为农气象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掌握的基本情况,莱芜局经过分类整理,制定了周密的气象服务方案,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突出重点,全力做好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1 全力做好特色果品气象服务

莱芜南部和北部山区是莱芜重要的果品基地,南部山区生产蜜桃、北部山区以花椒、樱桃种植为主,花期的冻害防御被列为春季气象服务的重点。为此,莱芜局一方面加强作物生发育期观测,另一方面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紧紧围绕樱桃节和桃花节,做好各种预报预警服务,并通过多种媒体播发,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4.2 跟踪做好特色种植气象服务

姜、蒜种植依然是目前莱芜的特色种植,莱芜局从种植到收获跟踪做好气象服务,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和天气状况制作服务材料,指导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重点做好春季的生姜播种期预报,秋季的大蒜适宜播种期预报、大蒜春季冻害防御、返青期灌溉预报、生姜病虫害防治、收获期预报等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3 跟踪做好设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莱芜极端天气频发,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莱芜冬春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增多,低温寡照天气成为影响大棚蔬菜生产的头号杀手,2007年,莱芜局在大下农场建立了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每周一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周报,通过局业务网和政府网对外,在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预警信息,通过12121语音信箱、电视天气预报滚动字幕、新闻媒体、网站等载体播发,指导种植户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损失,广大种植户反映较好。

5 当前莱芜局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为农服务产品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精细化需求,服务对象大部分还在决策层面,不能真正面对基层用户。服务产品也仅限于完成目标考核和部分决策服务,服务方式还是传统的网站、专题服务等形式,服务产品业务化、大众化,尽管目前开展了针对性较强的农用天气预报、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服务技术与内容整体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精准农业的市场需求。

(2)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产品单一。目前莱芜局有农气业务人员1名,有时还有其他兼职,技术力量薄弱,服务产品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为农服务工作的要求,前沿知识的获取相对贫乏。如何引进前人的研究成果,快速提升特色农业气象农业服务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2]。

(3)气象信息的传播瓶颈问题仍然突出,一方面是亟需信息的用户,另一方面手机短信流量制约,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莱芜局制作的服务产品大部分是以决策服务为主,渠道主要是网络和专题服务,对各类协会、合作社、产业体系等组织信息渠道还没有有效的机制。

(4)农村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相对匮乏。

6 建议与思考

(1)建议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上级业务部门对基层台站的业务技术指导,加强服务产品的开发,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2)加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根据服务需求,成立专门为农服务团队,加强农作物生长状况观测以及与农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反馈、解释应用机制,针对用户需求,开发专题服务产品。充分发挥农民专家传、帮、带的作用,长期在生产一线的种植户,生产经验丰富,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强[3],加强与这些专家的沟通联合,将其经验为我所用,将进一步提高莱芜局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防灾信息传播网络,使各级乡镇领导、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组织负责人、种植大户能够及时接受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争取防灾减灾的主动性[4]。同时打造优质服务产品,优化12121信箱内容,体现服务产品的实时性和快捷性。提高社会各界对12121信箱的关注,推进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尝试利用“气象+供销社+农户”、“气象+合作社+农户”、“气象+协会+农户”等模式,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7 参考文献

[1] 邹俊丽,张艳,王太生.岱岳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

[2] 张旭辉,商兆堂,王俊,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出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2-1333.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明显增多,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发达。近年来南阳市开始逐渐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已无法真正满足当前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1.1需要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南阳市有些地区还在进行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气候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运用气候资源,指导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好气候论证,进行科学调度。

1.2需要丰富专门为生态农业提供气象服务的产品

南阳市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情况,对于生态农业展开相关调研工作,实地了解生态农业对于气象服务的真正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并针对报告做好分析、研讨、锤炼,以开发制作出专门为生态农业服务的产品。不断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继续做好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其他特色专项气象服务,使预报服务产品多元化、专业化。

1.3需要拓宽农业气象传播途径

现阶段,南阳市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广播、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虽然,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大部分的农民朋友获取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借助于电视机。再加上南阳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水平落后,有些地方通讯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致使农民气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气象信息无法及时顺利传达到农民手中,如果突然发生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信息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送达,势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1.4需要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生态农业对天气预报的精准度要求比较高,而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比较多,不仅仅受大气运动的影响,还会受到地形作用、太阳活动以及植被分布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到不利影响。再加上气象预报用语还不够细致,单凭借晴雨表述不可以真正展现天气的各种变化,这会让农民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发生歧义,所以,还迫切需要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2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2.1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机制

要结合南阳市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气象业务岗位职责,做好气象服务的合理分工,使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向规划方向运行。同时,要加大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从各方面提升生态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全面促进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对产业结构进行指导并调整,趋利避害,使产业能够取得最大效益。尤其是在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及新的农业技术等项目方面,需要提供详细的气候分析资料。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也要结合气候条件采取相关措施。气象部门要熟悉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导农户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切实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大力拓展气象信息渠道

充分凭借电视、广播、12121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各种移动媒体、互联网、气象信息员和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形式,实现气象信息在全市各县各乡镇的全覆盖;至少要保证有一种方式手段在5min以内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到90%以上的行政村,在这里就需要做好农村地区村民手机号码的统计、录入、联网工作,如此便能够借助于手机短信及时实时气象信息,确保农民朋友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天气预报信息,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利的气象信息指导。

2.4积极开展生态农业专题气象服务

针对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制定气象服务方案,细化服务内容,积极运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制作服务产品,或利用省局下发的业务指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或订正,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提出针对性农事生产建议,服务生态农业生产。加强对可能给生态农业造成影响的大风倒伏、干热风、冰雹、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的动态监测、记录工作,同时还要针对这些极端天气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工作,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农民有效防灾减灾。

2.5加强生态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部门应结合农事活动、发育期、作物长势、产量结构等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深入研究气象服务产品,可以研究开发农田生态灾害天气预报、洪涝、低温冷害、干热风、干旱指数预报等产品,推广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6大类型生态模式,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进行精细化开展。加强气象信息的宣传和科普力度,凭借多样性及专业性产品切实为南阳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及指导作用。

2.6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能力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科技研究,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将精细化预报评价指标与效果有机结合,积极面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把握气象现代化发展方向,以生态农业需求为牵引,充分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业务技术的进步和成果转化,努力提高气象现代化、精细化预报水平和能力,使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完成气象服务生态农业的重点任务。

2.7加强同农业部门沟通合作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同农业部门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推动农业气象信息与资源的资料共享。在关键农事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会商,加大农情和气候趋势性分析和判断的工作力度。双方联合对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土壤墒情等开展小气候区域监测,探索和扩大农业生产重大情况的预报、追踪和反馈渠道,指导农民搞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8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将气象服务人才的需求列入本部门的人才战略规划,同时,要不断充实南阳市各地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要求信息员覆盖全市各乡镇、农村,确保达到100%。同时,要安装使用气象信息员管理系统,对气象信息员履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生态农业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气象服务技术骨干,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尽量更好的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指导。

3结语

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复杂、繁琐的艰巨工程,其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需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精细化的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切实为构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作者:贾成刚 单位:南阳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探讨;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92

东港市是全国百强县,是辽宁省农业经济和水产养殖较为发达地区,位于辽东半岛东南端,属南温带湿润地区大陆季风气候,北部有山区,南部地势低洼。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影响下山洪泥石流、台风、渍涝、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较大,每年都因气象自然灾害而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成为气象因素较为敏感的行业,同时对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如何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使气象部门在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东港市农业发展现状

东港市是一个农业大市,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694,654万元。全市共有耕地面积8.53万hm2,粮食作物总产量422,000t,其中水田5.33万hm2;旱田耕地面积4.53万hm2。全市水产品生产总量374,579t,从事海水捕捞船舶3,741艘,年捕捞量107,500t;海水养殖面积48,472hm2,年产量225,517t;淡水养殖面积6,181hm2,年产量41,137t。

2 东港市主要气象灾害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临江、临海气候复杂多变,山洪、泥石流、台风、渍涝、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较大,每年都因气象自然灾害而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12年8月3日,受台风“达维”影响,全市遭受暴雨强风袭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832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达2228万元。

3 东港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3.1 气象为农服务基础薄弱,服务产品单一,缺少高学历,专业化的服务人才,技术力量薄弱

气象为农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这样才有提供可靠服务的硬件保障,目前气象部门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较低,从而很大程度制约着为农服务的水平和成效。

3.2 宣传教育缺位

相关机构受人力财力及管理体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缺少气象知识在农民中的宣传和教育,使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致使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员较少。

3.3 气象信息更新及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时间性较强,如果气象信息传递得不够及时,农民不能够及早的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为防御气象灾害做好准备。

3.4 气象服务信息服务渠道不完善

农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电话及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气象信息,主动获取气象信息的农民比较少,再加上目前基本设施不到位、服务网络不健全等问题,气象服务无法直接延伸到农户、延伸到地头,当出现暴雨、台风及寒潮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时,通常是通过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但很难及时进行传递。而且冰雹、雷电等灾害发生的时间往往只有几min或几个h,因此,不能够及时将这些灾害性的预报传递给每一位村民。

3.5 服务产品不适应

在进行群众调研过程中,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民代表认为,当前气象服务产品单一、粗浅,不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新需要[2]。目前气象预报以常规晴雨、温度、风向风速为主,其它气象要素基本不作预报;产品指导性不强,针对不同行业、品种、低于和具体农时农事的专业、专项产品不多,对重要天气过程的影响评估和影响后的追踪、延续服务不够,服务效果不明显。

4 东港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发展对策和建议

4.1 人才及设备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息息相关

现阶段,气象工作中设备及人员问题仍然存在,要想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变,就必须气象部门要引进先进设备,重视人才培养,提升相关人员的技能,加大培训力度,要走出去引进来,多去学习兄弟单位服务经验充实自己的服务技能,从而使其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2 加大气象宣传力度

通过和农业、植保、水利等部门联合开展讲座培训,将气象为农的重要意义和为农服务的典型案例,使农民真正认识到气象可以使农业收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田间管理离不开气象,病虫害防治离不开气象。通过气象日和防灾减灾日进行气象宣传,使农民认真对待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和对农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提供的农事建议。

4.3 采取多种手段对农村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进行完善

与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的绿色渠道,及时插播关键性的气象预报、突发性的雷电、暴雨等预报、预警,为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4.4 拓宽气象服务信息服务渠道

在农村建立专用气象预警系统,将在村委会和人员密集地区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与气象警报接收机、手机短信和在各村24h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相结合,以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及接收。

4.5 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涉农企业进行双向沟通

第一时间了解农民朋友的需求。在省科研所的指导下完善水稻生产全过程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预报、防灾等富有特色的精细化专题服务产品。定期开展农田调查,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过程,及时开展针对性特色服务。针对东港市农业生产结构和气候特点,创新开展特色农产品服务。加强重要天气过程的影响评估和影响后的追踪,做到服务的延续性。

5 结 语

农村的气象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加强和完善农村的气象服务工作,是今后气象部门的重点和难点,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农民提高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认识,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规划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案,也需要各个气象部门的积极配合,以更好更快的解决农村气象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是气象工作更好的为农服务。

参考文献

[1] 邹俊丽,张艳,王太生.岱岳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调研与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

篇4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村;探讨;江西乐安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乐安县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乐安县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乐安县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等。但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目前乐安县在全县16个乡(镇、场)均配备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各村也配备了兼职气象信息员,但这些人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很难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村,更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2.对策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

2.2 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通过电视、互联网、专题资料、手机短信、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4.参考文献

[1]鲁金舟; 刘家清. 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A].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 年

[2]浙江省气象局调研组.浙江省农村防雷减灾工作调研报告[A].第二届浙江省防雷减灾科技论坛[C],2008年

篇5

一、主要工作

1、健全领导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委的要求,**各参学单位均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负责人为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主任,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有人抓、有人管。各参学单位党员干部均能按照要求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各单位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规范,并做到归档成册、分类保存、便于查找。

2、周密部署安排。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各参学单位立足工作实际,均制定下发了本单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各单位对学习调研阶段的日程、主要内容都作了详实的安排;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均带头上党课,给广大党员做出示范,水产局还安排了班子成员轮流上党课。在学习形式上,各单位结合实际,彰显出各自的特色。如农业委把每周星期一、三的下午作为集中学习日,并及时组织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夜校”党组集中学习;林业局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时间表,具体到每一天都有具体安排,都有专人落实,还邀请了县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局负责同志就如何预防涉林渎职给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堂警示课,教育林业干部要把握好人格底线、纪律底线和名利底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产局在每周一下午集中学习之后都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县委宣传部讲师进行理论辅导;水利局每月末召开机关干部大会,就上月学习情况向党组汇报,并布置下月的工作。气象局结合第49个“世界气象日”,邀请城关中学一年级学生到局参观学习,并安排业务技术人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进行了科普宣传,向同学们讲解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地球,爱护大自然,教育同学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等良好习惯,同时对小学生掌握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进行了测验和回访。在学习内容上,各参学单位不但把原著作为学习的重点,而且还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加强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做到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的双提高。

3、宣传发动深入。深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各参学单位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一是召开动员会。各单位均召开了动员会议,对学习活动作了全面部署和统一安排。二是多形式宣传。各单位通过横幅、网络、简报等形式,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大造声势,广泛宣传,营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如农业委利用农业信息网和横幅等形式宣传活动的主题和本单位的特色;林业局除开设宣传栏外,还组织全体职工积极建言献策,每周向活动办报3份信息;水利局编印了2期简报,开设了宣传栏,结合今年水日编印了水利法律法规并由中心窗口等等。三是组织对学习科学发展观原著情况进行了测试。各单位测试结果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4、广泛开展调研。一是发放征求意见表。各单位均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的形式梳理出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农业委将征求意见表发至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然后由办公室对收回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对梳理的意见由党组会进行集体研究,决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二是进村入户,座谈调研。各单位均能按照县委要求,围绕本单位工作重点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主要负责人和班子其他成员均就各自分管的业务工作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农业委围绕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会同财政、建设等单位深入到全县22个乡镇和示范村,就农业产业化、村庄整治、社会事业发展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和调研;水产局就机关作风建设、渔业特色精养、水资源环境保护三个重点课题分别派出调研组深入湖区各养殖企业和18个涉渔乡镇进行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气象局在汛期来临之前,由班子成员带队,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预警、防雷安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深入到北浴、高岭、汇口等8个乡镇进行走访座谈调研,并通过调研,建议县政府在各乡镇、完小和灾害多发地的村布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并作为公众公共服务和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建设。

5、督查指导有力。为保证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各单位也加强了对本单位下属单位学习活动的指导和督查。如水利局对局机关和下属单位派出了6个指导检查组,同时明确指导检查组的工作职责,加强对下属单位的督促检查,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要成效

通过学习调研,各单位普遍感到收获不小,受益匪浅,学习实践活动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各参学单位明确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了**干部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提高思想认识,使**干部认识到开展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引导督促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使“要我学”的思想转化为“我要学”,激发和调动了**干部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克服了学习讨论前存在的“重复”、“厌倦”、“无用”的消极情绪,消除了“懒”、“躁”的不良心理;通过宣传发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党员干部能主动学习教育读本,了解学习内容,各单位纷纷表示,要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沟通交流,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2、明确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责任感。各单位联系本单位工作实际,自觉增强了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尤其是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口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单位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自身思想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服务决策和领导水平,在新起点上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边学边实践,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各单位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评边改,立学立行,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县农业委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制定了《农业委机关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乡镇兽医站运行机制工作实施方案》;种植业管理局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万余元,筹建**种植业网站,创新服务平台,拓宽业务新的增长点;农机局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过程中,简化办理程序,主动放弃休息日,方便农民群众,同时针对今年农民购机热情高涨的实际,先后组织农机校教员到高岭乡枫林村和佐坝乡碧岭村进行技术培训,另外还在高岭乡枫林村成立了全县首家农机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而且还提高了农机手的综合效益。县林业局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了富有林业特色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清明节期间,通过出动宣传车和发放张贴防火通告以及加强对重点乡镇的督查,确保了今

年清明节期间无火灾险情发生。县水产局在学习活动中,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检验学习成效的标准来抓,与复兴镇党委、政府一道妥善解决了一个老户的生活困难问题;在每个乡镇3-5个示范点(户)的基础上,遴选10个作为县级示范点(户),并分别明确1名领导联系,安排1名技术人员,制定1个发展目标,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县水利局围绕群众关心的重点水利工程问题,会同财政、发改、卫生等部门组织对2008年农饮工程验收和督查。县气象局针对本单位人少的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了机关制度建设,变过去每日的签到考勤为向每人发放一张日志表,并于当日报局办公室,大大提升了气象工作的效率。

篇6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需求;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2-01

Pres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LIU Zhi-peng 1 SUN Qi 2 BI Ming-lin 1 SU Hua 1

(1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2 Lingyu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eteorological is close,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mands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agriculture;meteorological service;present situation;demands;development tendency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人类劳动干预,控制生物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密切,因此了解当地气候资源环境,及时准确获取天气、气候预报信息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要[1]。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承载着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研究部署,在国家、省、市、县4级气象机构内,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形成并得到发展,气象为农服务已成为气象事业的基本业务[2]。为农业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除日常气象预报外,还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温、干旱、洪涝、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便于人们提前做好各项防灾准备。二是提供春播、秋收气象服务专报,月、季、年气候预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价分析,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预警等决策气象信息服务产品。三是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网数据,提供降水、气温、风力、地温、土壤墒情、干旱程度、作物长势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准确分析天气条件,及时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充分利用云水资源,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防御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五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及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3]。

2 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过程需要及时了解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因此,农事活动季节以及作物生长期的各种气象预报信息成为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土壤墒情监测,干旱程度分析,春播、秋收气象服务等农业气象预报;寒潮、大风、冰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及相应防御措施;一年之初,当地当年的气候年景预报等。

对于设施农业来说,受温室小气候影响显著。温室作物生长发育与气温、地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诸多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象部门要依托先进技术及观测设备,及时提供各项气象要素的监测信息,加强倒春寒、连续阴雨、局地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对于农业发展项目开发的气候适应性论证,同样需要气象部门提供详细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和农作物区划的信息,分析并诊断当地气候条件利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把产业结构改变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加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气象信息,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因此,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3 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趋势

3.1 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是气象服务工作立身之本,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科技进步,全力以赴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加强气象服务能力的必要措施。农业生产依据及时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有效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2 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

研发和完善干旱、霜冻、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开展对特色种植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的研究[4]。进一步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其中包括大田作物服务产品(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监测信息、干旱监测与预报、气象条件与作物长势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初霜冻预报)、设施农业服务产品(实况监测信息、设施内气象条件预报,冰雹、大风、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特色农业服务产品(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预报、果实膨大期天气预报、林果采收期天气预报)。

3.3 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气象服务

组织完善和推广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组织建立包括乡镇政府、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服务用户库,建立涉农专家联盟队伍。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以及其他涉农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及时传播出去,为春播、秋收和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3.4 建设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联动,努力推进气象与涉农各部门、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需求的融入式发展。加强全面、深入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人才资源共用、信息产品共发。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工作。

4 参考文献

[1] 郑大玮,张波.农业灾害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 “三农”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对策;云南禄劝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32-01

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天气因素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多种因素。自气象部门开展天气预报工作之后,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已经有所减弱,农民可以结合天气预报或者气象信息来进行农事安排或做好防御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因此,气象部门一直将提升气象预测和监测的能力作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工作,以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禄劝县是云南省昆明市下辖县之一,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地,自东北向西南呈现出阶梯状缓降,地势高低悬殊,有明显的“立体气候”。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禄劝县的洪涝、干旱、低温、冰雹等造成的危害也在逐年加重,已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农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阻碍禄劝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禄劝县气象部门来说,应将农业气象发展放在首位,将“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做好,降低气象灾害对禄劝县造成的危害[1-2]。

1 禄劝县“三农”气象服务现状

禄劝县以农业为主,对气象服务需求较大,禄劝县气象局早在“十二五”之初就启动了改革步伐。从2010年开始,在禄劝县南北两侧分别建立起了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1个二级气象观测站,不仅服务于乌东德大型水电,同时还提升了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南北2个气象观测站的建立,使禄劝县天气预报精准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之后气象部门又在禄劝县中部建立起一个半径为150 km的多普勒雷达,在各个乡镇内建立起的自动气象站、两要素气象站及能准确预测温度、降水、风向、风速、气压和湿度的六要素气象站共141个[3-4]。

烤烟是禄劝县境内主要农作物,自2014年出现冰雹灾害后,烟办独立出资再加上多方的筹资,在禄劝县烤烟种植区域内38个方位开展了人工防雹作业。2015年禄劝县烤烟大获丰收,提升了烟农经济收入水平。

为了将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位农民手中,禄劝县各个乡镇安装455块气象电子显示屏,既可以气象部门传递的天气预报、气象预警信息,还能将县委、政府部门的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农事信息等第一时间内向基层进行传递,使“三农”气象服务进一步延伸到了千家万户,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2 存在的问题

2.1 庀蠓务产品缺少针对性

因禄劝县境内农业产品种类较多,农作物品种不同、种植地域不同,其生长发育时间不同,需要提供的气象信息也不同。当前,禄劝县“三农”气象服务中仍然存在过于宽泛的问题,虽说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是却缺乏针对性。因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的沟通较少,提供“三农”气象服务产品时的科技含量较低,指导性不强,信息覆盖面太窄,很难适应于精细化的农业生产发展。

2.2 农民缺乏对气象工作的认识

农民接受知识水平有限,对气象相关知识掌握较少,缺乏对气象工作的认识。可能是气象部门未做好气象相关知识宣传、农民了解和接受气象信息渠道较少。另外,相关领导没有重视起气象知识的宣传工作,加上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纪较大、接受的知识水平较低的人群,很难对“三农”气象服务提出合理的建议。

2.3 专业人员不足,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禄劝县气象局内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专业人员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剩余的专业人员较少,很大一部分人专业知识老化,很难满足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的要求,工作人员大多将重心投入在农业气象观测上,“三农”气象服务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少。

3 对策

3.1 加强气象人员为农服务的意识

气象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三农”气象服务水平,需要不断强化气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提升每位气象人员为民服务意识。禄劝县气象局应对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之后才能提供农民所需的气象服务产品。气象部门应加大对重大病虫害、生态气象观测的研究,争取为农业气象提供精确的监测数据信息。

3.2 加强与农业部门、农户的沟通联系

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的联系,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到农技站、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乡镇政府、粮食加工企业等调查,充分了解禄劝县农业生产水平、种植情况、防灾减灾能力现状,掌握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主要农事和关键农事活动,获取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等。结合具体情况,拓宽服务产品形式,开发服务产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3.3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为解决基层专业气象服务人员短缺问题,禄劝县气象部门应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气象人才,加强本单位气象人员培训工作,提升气象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安排培训课程时,不仅要有相关的天气、气候和农业气象方面的课程,还应包括有现代农业科技、地理等方面的课程,不断拓宽每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4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杨再强,赵小艳,等.我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82-85.

[2] 王高芳.农业气象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2(6):115.

篇8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探讨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 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篇9

 

[概况]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基础业务质量稳定高质。全年共各类气象服务材料180期,手机服务、预警短信发送近万人次。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为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防灾抗灾、减少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梅汛期预报服务、夏收气象服务、持续高温气象预警和“千岛菜花节”气象保障中获得社会好评。

[业务建设]加大气象业务设施建设。市气象科技预报中心正式落成启用。需搬迁的“兴化国家气象观测站”正式立项,开始建设。张郭、缸顾、钓鱼、下圩、老圩5个四要素站和东鲍、荻垛双要素站建成,“十一五”期间全市乡乡有自动气象站的目标全部实现。本站新建了能见度观测仪,气象自动观测能力得到加强。年内先后为全市65个村安装了气象显示屏、GPRS气象信息预警接收机。在为高效农业服务的基础上加强科研,全年在《江苏气象》上发表文章两篇,中国气象报发稿4篇。

[依法行政]开展防雷管理服务下基层活动,主动上门走访双乐、九寿堂、金扬子等企业进行调研、座谈和培训。专题会议研究企业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和意见,加强对防雷企业申办行政许可的帮助指导,得到了广大防雷企业的一致欢迎。气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方式有所创新,在以往与市级安监部门联合宣传的基础上主动延伸,探讨有关施放气球安全宣传和监管措施,组织编写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并在“防灾减灾日”活动中宣传。深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全年开展培训10多场,培训人员2000人次,通过各类专题活动共计发放气象安全宣传材料6类、16000份,接待市民、学校等咨询、参观1000余人次,市民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市委书记贾春林、市长李伟、副市长顾国平多次到我局检查指导气象防汛服务工作。市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有所加大。

 

 

 

 

(钱慧晔)

篇10

关键词 农业气象;气象服务;农事气象站;电视

中图分类号 TN9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27-03

近年来,气象部门为加强“三农”气象服务,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在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大了气象事业建设投入力度,气象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菏泽市是农业大市,但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多年来,笔者一直积极探索公共气象服务和为农服务模式,努力整合各类资源,多方位、多渠道提升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3年菏泽市气象局以电视天气预报为载体,拓展创新节目服务内容,开播《农事气象站》节目,开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赢得了广大农民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1 气象信息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节目开播前菏泽市气象局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利用农资会、林交会、牡丹花会等大型活动发放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对象是农民及农业生产者和农资企业代表,发放问卷356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农民获取气象信息主要渠道是电视,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其次是气象科技指导,再次是农业经济信息。反映最多的问题主要是天气预报还不够准确、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和次数不能满足需求,传统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窄、产品单一、信息不够丰富等[1-2]。农民的要求主要是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大气象科技指导力度。

2 当前农村电视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服务产品单一

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专业天气服务、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农户不能及时得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迫切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准确地得到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大风、暴雨等气象信息。

2.2 气象信息渠道有限

当前虽然气象信息传播渠道较多,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12121声讯电话、户外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但因消费观念的影响,电视仍是获得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农忙季节,农民不可能及时收看电视了解天气,所以即使雷雨、大风、冰雹等短时、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农民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

2.3 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低

一方面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气象科普知识在农村普及率较低,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懂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专业影视制作人员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在节目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对生产建议概括的不够全面。

2.4 气象信息产品缺少针对性

气象信息产品针对性问题包括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要使气象信息发挥作用,产品服务要有针对性是前提。目前,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基本上是一般气象信息,缺少针对性强的农用气象信息,削弱了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3 开创农业气象电视服务新模式

3.1 节目定位

《农事气象站》节目的定位从气象角度出发,结合电视媒体的特点,普及农业气象知识,指导农民生产,达到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提高气象服务效益的目的。政府部门和生产部门通过了解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农民通过了解天气变化的最新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安排,求得合适的种植管理方式[3-4]。指导服务性、科学普及性、适用针对性是做好这档节目的关键和立足点。

3.1.1 指导服务性。深入研究,结合农业特点,制定科学的指导内容,细化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得出更有效、更适用的农业预报指导服务,真正做到电视节目为农服务指导性作用。

3.1.2 科学普及性。农业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是节目的需要,更是通过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指导农民准确使用农业气象信息。在节目内容上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保证科学准确的同时,创作出观众乐意看、看得懂的气象为农服务节目,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1.3 适用针对性。为农服务节目的观众是农民,农民才是节目真正的主人,理应帮助农民处理生活中的切实问题和困惑,要真正了解农民需求,适应当地实际,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强化服务功能,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节目内容,解决他们最迫切的现实需求。

3.2 丰富节目形式,提高实用性

在《农事气象站》中,打破以往节目只有主持人在室内说、讲的单一模式,不定期地加入对农业专家的采访,充分调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力求节目做到好看、实用,突出节目的专业性、农业性、气象性。

在节目制作形式上,一是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进行技术指导,解疑答难,使农民及时掌握病害发生规律,进而有根据地采取合理用药防治,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专家所讲的内容都是当下最重点的农业资讯,也是农民朋友最关心的问题,使节目更加生活化,更加贴近农民朋友的需求。二是改变传统技术指导方式,进行田间现场培训。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农田生产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方式,主持人与农业专家到田间现场、地头现场授课、现场示范,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授技,为农民进行田间现场培训。三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多用通俗易懂、农民能够理解的语言,减少学术性太强、太专业化的语言。例如在农情提示中,改变了以往简单的注意晾晒、注意收割这样的提示,改为某日在某区域有高温天气,注意暑害防治和瓜果高温,注意日灼预防这样更加区域性、详细的提示,使得节目更加专业化。四是充分运用三维动画、表格、情景再现、特技处理、音效等多种表现手段,增强可视性,使抽象的科技知识更加直观生动、通俗易懂。在叙述方式上,讲求娱乐性,尽量故事化、生活化。

3.3 发挥电视服务优势,优化服务内容

3.3.1 作物播种期预报。根据土壤墒情和适播期气象条件入手,结合近期天气变化情况,依据各类作物生长特性,预报各类作物的开始、最佳及最迟播种期以及相适应的农业气象措施。建议各级生产指挥部门提前做好播种工作,指导农民抓住有利气象条件抢播抢种。

3.3.2 小麦成熟期及最佳收获期预报。根据冬小麦返青后的天气气候条件、冬小麦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未来天气趋势预测小麦收获期预报,为小麦的收获和晾晒提供气象保障。同时,加强对短时大风、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的观测预报,减少突发性天气对小麦收获的影响,全力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3.3.3 农业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气象、气候条件与农业病虫害的关系最直接,是影响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和消亡进行气象指标分析,重点预报病虫害初发期和盛开时期,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3.3.4 农业干旱监测预报预警。利用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数据、农气观测站农情观测数据和干旱灾情数据和未来降水趋势预报,根据地势、蒸发量、实测土壤相对湿度、土壤墒情、遥感墒情等,预报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干旱等级及对各类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提出合理的防范和生产建议。

3.3.5 农作物产量预报。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气象条件、耕作、施肥、病虫害控制、品种特性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尤为明显。针对水、热、光在作物生长季节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作物特有的生物学指标,逐一地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各种敏感期供求关系上的利弊和有无重大气象灾害及其危害程度与防御措施,提出适播品种,指导作物布局、生产措施及防灾时段,并根据当年的气候状况预报出各种作物的丰、平、欠年景。

3.3.6 初霜冻预报。霜冻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严重的霜冻可导致小麦、棉花和水稻大面积死亡,造成巨大损失。秋季出现的第1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愈早对作物的危害愈大,一般危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指导选用耐寒和早熟品种,合理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霜冻对秋收的影响,确保作物在霜冻来前充分成熟。

3.3.7 春霜冻预报。每年春季前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春霜冻。春霜冻常常是冷空气南下使侵袭地区降温,加之夜间晴朗无风或微风,地表及植株表面大量辐射散热,因而形成霜冻。春霜冻出现的越晚,对作物的危害越大。提前提供准确的春霜冻预报,并对易受春霜冻危害的果树和越冬小麦提出预防方法和措施。

3.3.8 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每年的9月10—20日,是我国秋收秋种的主要时段,针对秋收秋种的最新进度、天气影响情况及未来趋势等,预报秋季作物开始、最佳、最迟收获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3.9 经济作物专业服务。经济作物对自然条件的选择更严,技术要求更复杂,产品的经济价值也较高。对一些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提供优质、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如产前针对季节的气候变化科学安排农业生产;产中掌握天气的冷暖晴雨,采取措施避免气象灾害,提高产量;产后的储藏、运输、加工更需准确天气信息。对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作物,从育苗技术、栽培技术、农药和化肥合理施用等技术方面进行专业气象服务。

3.3.10 气象信息的再加工。由于农民知识有限,对气候变化和灾害天气的成因、发生规律、防御措施以及相应预警信息了解不够,在平时节目中结合农民需求和接受能力适时讲解,尽量可视化、通俗化,增强观众的理解力。

3.3.11 其他。采集本村农业特色产业信息、农产品价格和供求信息、招商引资信息、劳动力资源信息、旅游资源信息等,及时。

4 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重视播后服务,创建反馈渠道。对观众而言,有兴趣就会有关注,有关注就会有要求,有要求就会有反馈,在反馈得以满足时,新的传与受会重新开始。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加强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反馈,既可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使我们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节目内容、传播策略,介绍实用的农业知识,满足各层次、各方面的要求,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播农民之所盼,使其成为一档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

5 参考文献

[1] 周忠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服务性研究[J].青海科技,2006,13(4):36-38.

[2] 刘江贤.农业电视节目策划36计:CCTV-7《每日农经》实战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