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制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教育制度特点

篇1

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全球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已经成为衡量各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能否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则是关系到“学习型社会”能否形成的关键所在。从工业化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预示着社会和个人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给教育带来全面、复杂和整体的挑战,必须引起深切的关注和全面的思考。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并非只是教育界的选择,而应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选择,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会在未来的竞争和发展中输在最关键的起点上,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多方面的掣肘和局限,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当然,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创新探索并不是要与以往的教育制度完全割裂,而是要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对历史进行理智、和谐地继承与发展,切不可简单地忽略和否定人类在历史上所做的任何教育探索和尝试,并要知晓以往教育制度建设的缘由和经验,挖掘出具有原创精神和反映基本规律的宝贵遗产作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改革和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主要源泉。比如,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个人的自主学习、家庭的教育功能、行业的教育作用、社会的学力评价、各类教育广泛的社会参与、非正式的技能训练和师徒制、非正规的教育组织和形式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有的教育体系。而在这些方面,中外历史上不仅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就,并有相应的制度探索可资借鉴。再如,在古今中外的办学制度中,公私立教育机构的并存与竞争一直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相得益彰的演进过程揭示了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而在现实和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如果只有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性,只有国家和政府的教育机构具有活力和优势,则“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就是不充分和风险巨大的。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由于在工业化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方面都不够充分,所以在许多相关方面我们还有继续建设和补课的繁重任务,比如说教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有较长的时间去探索。但面对全球信息一体化的现实,面对激烈的教育和人才竞争,与发达国家“等距离”的追赶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必须在继续完成教育近代化实践任务的同时,开始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因此,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而言,这双重的任务与使命都是不容推卸的。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高水平的发展和高质量的人才竞争,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

中国建立的现代教育制度需要适应中国的国情

在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思想和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实现追赶的必要方法和途径。而所谓的“学习”切不可全盘照搬、削足适履,而应认真地进行本土化的修正与改造。因为任何国家教育的发展都与该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传统和社会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而由这些原因形成的差异也会极大地影响教育发展的样态和水平。

如美国在建国前后,曾陆续向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学习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但美国人很快就意识到,若是生搬硬套的学习必定会与本国教育发展的实情产生“水土不服”的冲突。为此,美国在持续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中,非常注意进行具有本国特点,适应本国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特色和教育需求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建设与探索,并在“实用主义”和科学实证思想的指导下,使该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管理制度等,都成为其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卓有建树和颇具特色的美国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教育发展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党和国家从1985年就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原则与方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积极学习和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思想及相关制度时,也都逐渐意识到与本国现实结合的重大问题。比如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德国、日本、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和制度设计都成为中国职教界长期关注和借鉴的对象,相关的职教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的区域进行过探索性的实践。由此,我们一方面发现我国早年学习前苏联的“双轨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利于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融通与互补,致使“双轨制”中的职业教育一轨不仅始终薄弱,而且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发现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虽然在部分国家促进职业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却与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产业制度、人事制度、投入制度等难以契合,我国遇到的相关问题与障碍与别国有着较大的差异;再一方面,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基于行业、部门和家庭等进行和发展起来的职教传统却在现行制度中难以继续发挥作用。有了这些方面的错位,中国的职业教育就不能在制度的充分保障中正常地发展,制度本身的积极促进作用就会被消极的束缚过多地抵消。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必须要以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中国的国情为参照。而所谓的问题与国情不仅是教育界之内的现状,还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与变化。必须在纵向的历史与现实和横向的各领域关系的坐标之中找到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的交汇点,并以此为原点确定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原则与基点。

现代教育制度的构架需要融入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体系

基于上述认识和判断,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并非是在真空中形成的,必然要与本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制度、产业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管理监督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产生千丝万缕、难以分割的重要关系。在近年来中国遇到的各类重大教育问题中,人们普遍发现:有一些教育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形成基本的制度规范和制度保障。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制度、择校制度、教师待遇和发展制度等,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制度、产学合作制度等,高等教育中的招生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毕业生就业制度,整个教育中的投入制度、编制制度、立法监督制度等。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育制度及其相关法律只被视为教育行业的内部规章和内部制度,而不是国家法律和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因而,在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关部委和社会的充分参与,一旦制度确立后,相关的部委和社会各方面也难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使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缺少基本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结果是,在教育教学、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诸多问题上,一旦与其他行业领域发生关系,就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制度障碍,使明确的探索与改革难以前行。

为此,作为现代国家在推进现代教育的进程中,必须首先改变对教育制度的认识,必须将其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必须倚重和精心建设的重要制度,而不仅仅是只对教育行业进行规范的制度。而作为教育界和教育事业的主管部门也必须意识到,不可能仅靠自身的能力和力量就能完全担当完善教育事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业,必须要在制度和相关法律的建设中争取社会与其他行业的参与与支持。而在国家整体的发展思路中,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也不再只是单个行业制度的确立,而应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具体目标有机地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十七大”和国家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教育的问题已经被更多地视为“民生问题”、“满足社会需求问题”、“建设和谐社会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缩小社会差距问题”、“国际竞争和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创新和发展问题”等,大大超越了人们以往对教育的认识,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原则指导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发展思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开拓思路、实事求是,在深入分析教育规律、传统优势、世界大势、本国国情和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基本的教育问题梳理清晰,并分层次将教育的内外关系加以厘清,基于此才能通过具体实践和实验探索逐步构建在社会整体发展体系中的中国现代教育制度。

篇2

关键词:后续教育制度;跟踪教育;处分撤销

高校受处分学生虽然只占学生总数的一小部分,但却是一个特殊群体。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各高校制订的违纪处理规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违反校纪校规,视情节轻重,要受到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五类处分。为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学生出现违纪行为就要给予相应处分。学生受处分后,高校应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后续教育制度。

一、后续教育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后续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心理预警和疏导制度、跟踪教育制度、处分撤销制度、社会支持制度等。通过心理预警和疏导制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跟踪教育制度,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处分撤销制度,给予学生获得重新正面评价的机会;通过社会支持制度,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宽容。建立健全后续教育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后续教育制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与一般社会犯罪案件相比,大部分学生违纪行为的主观恶性不深,社会危害性也不大。高等教育是为了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高校对学生进行处分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

后续教育制度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纪律约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高校的人性关怀。正如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律(包括纪律)所考虑的不是人们都像哨兵一样时时刻刻目不转睛,而是要他们偶尔也能无忧无虑地抬头观瞧灿烂的星空、盛开的花木和存在的必要性及美感。”无论如何,处分学生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后续教育制度讲究宽严适度,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后续教育制度保障受处分学生的公正评价权

我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因此,受处分的学生也同样有权要求学校对其思想品德、言谈举止做出客观、公平、正直、没有偏私的评价。

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是具有公信力的证明,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升学和就业等。后续教育制度能够使受处分学生通过正面教育引导,扭转心理行为偏差,从而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现有后续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真正建立受处分学生后续教育制度的高校是少之又少。有些高校即使建立了后续教育制度,但其管理者仍然存在着“强调处分程序,轻视教育过程”的观念,认为对学生处分就等于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有少数教育工作者以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为由,淡化了对受处分学生的关心和教育,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二)教育管理体系分裂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而不是只有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才管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中存在两个极端现象,教学的往往不管育人,育人的很少管教学,任课教师上完课就离开课堂,其他工作都由辅导员等负责。对受处分学生的教育工作,都是靠辅导员、副书记的个人力量和经验进行,任意性和波动性太大,缺乏科学化、体系化。

(三)跟踪教育制度缺乏

跟踪教育制度主要是对受处分学生进行学业、心理、就业等全方位的跟踪和记录,内容可包括跟踪人、跟踪事项、跟踪目标以及跟踪考核等。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这种跟踪教育制度,有的高校即使建立了类似的跟踪辅导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管理比较粗糙,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1.对受处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深入

学生受处分后,一些教育工作者没有注意运用更多的工作技巧,深入地慰疗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心理补救往往只停留在关注学生情绪状态,引导学生摆脱处分造成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将精力转移到学习中,但却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

2.对受处分学生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许多教育工作者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局限于口头谈话和书面思想汇报,找学生谈几次话,写几次思想汇报就算进行了教育,力度不够,效果也不好,更谈不上根据受处分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也很少有效地利用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教育资源。

三、完善后续教育制度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坚持以教育为中心

科学合理的学生处分模式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是以惩罚为中心,而是以教育为中心。

1.处分方式和手段必须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处分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每一个个体作为“人”的地位的承认及对其人格、权益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突出学生处分的教育目的,才能确保受处分学生的人格尊严、合法权益得到尊重,才不至于用简单的惩罚代替应有的“劝诫”。

2.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权益

高校不能仅从维持管理和教育秩序出发,这有违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处理,应充分体现对学生权益的尊重、保护和实现。

(二)加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1.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制度建设

重视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能极大地推动处分后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者尤其是高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学生处分后续教育,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开展教育工作。

2.任课教师要积极参与

任课教师在承担学生学业指导的同时,也应兼顾学生思想教育等工作,应当与辅导员相互配合协作,积极关注受处分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学业生涯和人生规划的引导。

3.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培训

要以制度形式,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业培训,改善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促使他们科学掌握沟通、指导、教育以及管理等技巧。

(三)强化心理预警和心理疏导

心理预警机制是以预防为主,集学校、家庭、院系、班级、寝室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监督预警机制。应结合受处分学生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辅导工作。心理疏导机制是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如自卑心理、放纵心理、孤僻心理等,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状态的回归。

(四)进一步完善跟踪教育制度

跟踪教育制度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受处分学生心理、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采取全程监控的方式进行追踪考核或阶段性总结。跟踪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受处分学生的后续行为,并对其行为做出及时的修正和鼓励。要尽可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消除隔阂,建立信任。对学生受处分后的心理态度、行为举止、学业成绩、生活状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要强调对学生隐私的尊重,维护其正当利益。

(五)开拓思路,采用多种教育手段

除了主动谈心和定期思想汇报外,应在教育过程中开拓思路,通过素质拓展和集体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受处分学生与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还可推荐或吸收受处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创新人才培训、文化艺术演出等具体活动,发掘和培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六)探索建立处分撤销制度

学生处分制度主要表现为一种约束机制,体现的是约束功能,而学生处分撤销制度,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激励机制,体现的是激励功能。建立学生处分撤销制度,能够对学生处分制度进行弥补。以国家公务员纪律管理为例,我国公务员受到开除以外的行政处分改正错误的,警告处分满半年可予以撤销;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满一年可予以撤销;撤职处分满两年可予以撤销。既然对行使国家权力的公务员都有处分撤销制度,那么,对教育对象学生也应建立处分撤销制度。因此,建立学生处分撤销制度是现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

当然,不是所有的处分都能撤销,达到一定条件的才能撤销。即使处分撤销了,撤销处分决定书与原处分决定书也应当一同存入学生本人档案,以维护学生在校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处分撤销对象可拟定为曾受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的学生。处分撤销的条件可以一年时间为考察期,学生受处分后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后果有深刻的认识和悔改,没有再发生任何违纪现象。受处分后学生成绩无不及格现象,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好评。在此基础上,学生提交撤销处分书面申请后,班级、学院、学校通过民主评议、测评和审核过程决定撤销与否。处分撤销要充分考虑“违纪情节较轻”和“具有明显悔改表现”两个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鹏,王秋芳.高校受处分学生“再教育制度”的构建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

[2]王曼曼.浅析高校如何加强学生受处分后的教育[J].考试周刊,2011.

[3]单正义.学生违纪处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张小芳.高校受处分学生的后续教育制度厘定[J].现代教育管理,2006.

[5]闵辉.高校学生处分的失范与完善[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

[6]刘江涛.高校受处分学生教育研究[J].实践探索,2009.

篇3

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管理史试题

课程代码:100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儒家私学弟子入门时要交纳束脩,这不仅表示尊师,更是办私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2.东汉时期的视学制度表明皇帝对太学的教育非常重视。

3.隋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还兼融佛道。

4.盛唐时期亚洲各国派大量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朝廷给留学生的待遇非常优厚,让他们享受中国官学学生同等待遇,所有官学都向留学生开放。

5.书院最早出现时是作为国家修书藏书的机构,实际上就是皇家图书馆,宋代书院因此得名,宋代书院是官办的教学机构。

6.科举中的“乡试”是指在县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考中者统称“秀才”。

7.洋务派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西学”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及相关思想。

8.我国高等教育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有了完备的学位制。

9.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才正式接收女子教育。

10.苏维埃大学是苏区培养高级专业干部的学校,因此苏大学员直接参与学校行政事务的管理。

11.古埃及的职官学校是为政府培养官员的学校。

12.夸美纽斯在教育首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具体措施。

13.“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对象不断扩大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普及教育的必要手段。

14.英国的国民教育制度起步较晚,1870年出台的《福斯特法案》可以看作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开端。

15.近代日本的国民教育制度始建于19世纪末期。

16.19世纪末在日本出现的“高等学校”是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开端。

17.杜威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儿童的生长,因此提出“教育即生长”。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冲击了旧教育的方方面面,使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成为欧洲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开端。

19.法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年限为11年,即5——16岁。

20.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为了加强联邦对教育的领导,成立联邦教育部,即便如此,联邦也不直接干预学校教育。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________和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2.在汉代一些的私学中由于弟子人数太多,教师难以一一授课,于是常常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种教学方式叫做“________”。

23.唐代官学的学生一律称为“________”。

24.北宋的三次兴学和教育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________,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

25.朱元璋创设了“八股取士”制度,并规定以朱熹的《________》作为标准答案。

26.清政府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是________,它是一所外语学堂。

27.《癸卯学制》分为直系与旁系两大部分,直系为________。

28.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了《________》,从此开始了“六三三”制。

29.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________,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0.“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________的校训。

31.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________、法国和英国。

32.大学的学位制度起源于________。

33.夸美纽斯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他主张,0到6岁的儿童应该进入________学校。

34.1833年法国出台关于初等教育的法令《________》,从此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制度。

35.美国公立学校运动最积极的倡导者是________。

36.德国近代最主要的中学类型是________。

37.20世纪初由尼尔创办的________是一所国际私立寄宿制学校,它被赋予“世界自由学校的代表”。

38.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生长的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的生长、________的生长和道德的生长。

39.英国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44年颁布的《________》。

40.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实行________的教育管理制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察举制”有哪些主要的教育管理功能?

42.简述元代书院管理的官学化表现。

43.简述民国初年教育部的建制特点。

44.简述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具体内容。

45.《1944年教育法》作为英国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确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何在?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篇4

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实现主动学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三、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优势,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

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创造特殊的学习情景,是网络教学的又一显著特点。多媒体信息的形式,可以是文本、图形、图表、也可以是声音、图像甚至是三维动画。我们经常是多种信息形式同时使用,通过各种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内容,使高度概括和十分抽象的原理、概念变得具体、生动易于理解和记忆。由于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学生很容易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甚至扮演某种角色。他们可以在虚拟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在虚拟的图书馆里浏览,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口授、板书、提问、作业等几个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善于灵活运用,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并注重教、学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最佳的效果。由于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情景化和共享性,使教手段更加丰富,学的方法更加新颖、多样,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习变得主动,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刻板与沉闷。网络可以将某一专业的知识,按照其相关性联接起来,使思维的脉络更加清楚,有利于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教师在制作自己的教学课件时,能注意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方面下功夫,就能有效克服对各孤立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从整体上、更深的层次上认识所学专业知识的本质。传统教学的交流点限于师生之间,交流方式限于语言交流。网络教学则打破时空界限,所有上网的教学参与者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除了语言,还有文件、数据、图表、图形、图像,网络还提供了共享性的学习界面,为众多学生协同工作、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探讨、解决某项难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将使网络教育变得丰富多样,异彩纷呈。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5.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育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打造一种充满活力、彰显灵性、人尽其才、各取所需的新的职业教育制度。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与依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以互联网应用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改革传统教育的突破口。在当今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职业教育学校课程的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整合就是在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合理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帮助教师教学为出发点,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各专业教学中,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是对传统教学的新挑战。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各专业教学过程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把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作为重点;学生则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宰和学习的中心,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这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一种变革。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专业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由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和实践能力。教学模式也由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二、任务化的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内容转化为具体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任务呈现出来,作为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和训练对象。如在文秘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把“办公桌的整理”作为文秘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接受任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填写表格能力。

三、探究化的教学过程

任务提出之后,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动画和图片等相关资料对任务有基本的了解,有条件的也可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围绕相关任务进行探究讨论,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并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讨论。教学过程由教师为主体的传承型转变为由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材是主要知识载体的状况,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中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筛选、重组和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在当今信息时代,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同时使学生通过虚拟软件制作并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的模拟练习课件进行训练。在护理专业,我们通过虚拟现实软件,设计制作了“输液训练”虚拟现实课件,让学生学习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创新化的教学目标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工具,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培养人才的高级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能力,使他们成为能满足企业需求和适用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篇6

【关键词】 “六艺”教育 现代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61-01

纵观整个教育发展史中,经历过夏朝的“以射造士”和商朝的“以乐造士”之后,西周的教育更趋完善,开始以“六艺”作为当时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是整个西周教育的总内容,也可以说是整个奴隶制社会的官学。《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可见, 所谓“六艺”教育,指的是六种基本技艺和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六艺是两两相对,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个大的方面:礼、乐是一对,即第一方面;射、御是一对,即大二方面;书、数是一对,即第三方面。

1 “六艺”教育

西周“礼”的教育可分类为以“五礼”为内容的国学和以“六礼”为内容的乡学。礼的教育不仅在养成礼仪规范,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来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有效地维护奴隶社会秩序。礼虽修外,但却能达到制内的效果。因此,“礼”成为传统“六艺”教育之首。而“乐”的产生和礼一样有着较早的历史。西周的乐教包括乐德、乐语、乐舞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乐”的教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正所谓“音之起,由人心生也”1。乐修内,在整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

“射”指的是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的是驾驭车马拉战车的技术。“御”跟“射”是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他们是集军事和体育于一体的一种训练。从夏开始,就特别重视军事教育,到西周,更是把军事训练作为其中重要一项。并且,西周的作战方式是车战,这就决定了“射”“御”教育的重要性。军事方面的专门训练在现在普通大众教育中不多见,大多是用于专门的人才的培养,但是,体育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现代教育中依然重要,许多考试中都有体能测试和体育达标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倡导培养“德”“质”“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书”指的是书法、文字。汉字发展到西周,已经相当成熟。据文献记载,西周时就已经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六书”,还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可见“书”的教育在当时也是极受重视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的识字教学、启蒙教育、汉字研究都是受到其影响的。“数”指的是并不单是今天我们说的算法、数学,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西周创造的计算方法和历法在当时都是出于世界先列的。正所谓“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2,从中也可看出“书”、“数”在西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代教育对数学的重视也是有目共睹,是基础教育三大主课之一,同时对于塑造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都有巨大作用。

2 “六艺”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1 “六艺”教育是一种兼容并蓄、兼采众长的教育

“六艺”教育从语文、数学、天文、体育等多个层面创立了一种综合的教育,在重视“礼乐”的同时兼顾其他多个方面的发展。而我们的现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不够全面。教育培养的大多也仅仅是理论片面的知识积累者。2001年开始,我国实行教育新课改,高中由以前的文理分科变成了偏文偏理。乍看起来,仿佛教育改革真的在朝着综合、全面的方向发展,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改革只是名字的改动而已,还是没有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只懂书本,不切实际;只懂一科理论,不懂综合学习等,这样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也是必须改革的。

2.2 “六艺”教育是既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重视道德修养水平的教育

“六艺”教育中,“书”“数”的教育过程就是知识的掌握过程。“六艺”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本的理论的知识,还要求掌握使用的射、御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重视“礼”的教育。整个社会的运行都离不开“礼”。受教育者要学习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遵守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虽然这里的“礼”更像是统治阶级试图控制人民的工具,但它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2.3 “六艺”教育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教育

可以说,“六艺”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也是一种兼容的教育,更是一种实用的教育。西周时期的教育,除了进行必须的“礼”“乐”教育外,就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当然,知识的传授大体就是我们所说的“书”“数”;而技能的训练基本上就是“射”“御”,但同时这几方面又是紧密结合的。“书”“数”教育不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射”“御”的实用性更是不必多说,培养出来的人才文武双全。

中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教育制度和观点,我们需要从古代的教育思想精华中汲取营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我国的广大受教育者寻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朱丹.《论“六艺”美术教育思想》[J].《魅力中国》,2010年03期.

篇7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示范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欢迎你们对我校教育技术装备进行督导检查。

示范小学现址修建于1984年,使用至今近30年,经有关权威部门鉴定属于D级危房。学校原址建筑面积1900余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11700平方米,其中操场面积6300平方米。根据省政府《关于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将我校校安工程列入2010年安全工程项目学校。新建校舍规划总面积3735平方米,可容纳670名—700名学生就读,安排130名住校食宿师生,双轨制,服务半径8公里,服务村庄12个;涉及2000户居民,7000余人。工程计划投资370万,其中开行贷款270万元,其它资金100万元。我校新建教学楼和宿舍工程手续已经基本完成,现阳泉市国建设计院对该工程已设计完毕,图纸正在送往省有关单位图审。图审工作预计本月完成。示范小学现有学生428名,其中一年级66名,二年级69名,三年级79名,四年级82名,五年级56名,六年级56名。教师39名,其中小学高级职称教师14名,本科毕业6名,除两人为中师毕业外,其余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39名教师全部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证书。双轨制,12个教学班。我们将乘重建东风,驾创新之舟,风雨兼程,与时俱进,我校必将成为一所管理科学化、教育素质化、设施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的现代农村小学学。我校在教育技术的管理应用方面荣获县教育局“教育信息技术远教资源运用先进学校”,县教育局“学校优秀博客”、“远教资源运用优秀校长”、年、年连续两年获得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优质学校”,多次代表县参加市组织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其中《最美的花》荣获一等奖,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培养,注重特长培养,年至今,在全国少儿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被评为“素质教育特色单位”。先后有100多名同学荣获金、银、铜、优秀奖。多次参加平定县学生电脑绘画活动我校参赛学生作品有五名学生获奖。

在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我校非常重视教育技术装备的运用,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应该作为当代教育的一个“制高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这个“制高点”,可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带动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促进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可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年至今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20余万元,市财政补贴7万元,建立了校园网,建起一个微机教室(31台),8个多媒体教室,其余4个教室为电脑电视模式教室,网点覆盖每间教学、办公用房,极大的方便了老师教育资源的查找、收集和利用,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前提条件。由于全校教师形成广泛共识,教师、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六年来,在市、县电教馆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校积极推广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师资培训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在我校由普及、应用阶段上升到了探索与创新阶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优化组织机构建设,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化

1、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实施的前提。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各学科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决策、组织协调及经费保障等工作。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所有工作。学校教导处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各级组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网络。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抓好制度建设是适应现代技术装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校在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有效整理的基础上,生成各种规章制度。如与校园网络管理有关的《网络维护管理制度》、《校园网站更新条例》,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关的《计算机室管理制度》、《办公室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多媒体室管理与使用制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评价制度》《电教硬件、软件借用制度》等。学校还根据实际制定了各个器材室的使用制度和借用制度,一些制度还正在建设与不断完善之中。通过制度建设与应用,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3、树立超前意识,规划发展远景

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我校领导班子立足现实,明确目标,对我校未来三年教育技术现代化及综合发展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重点工作是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及软件投入,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继续营建一支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又精又专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现教育教学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现在我们12个教室在原来班班通的基础上,由过去的两个个多媒体教室扩展到8个教室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在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工作方面,我校根据市县级电教馆的课题研究方向,结合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确定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二、加快软、硬件建设,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的完善以及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近几年来,在联校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设施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应用高水平”为基本原则,加快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步伐。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硬件建设。年至今投资20万元新添到拥有50台计算机,装备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实现了多媒体进教室。年建立了校园网站,极大方便了教学的应用,几年来,学校共购置学生机、教师机51台,多媒体8台,学校还积极筹措资金,先后添置了刻录机一台、扫描仪一台、数码相机一个、摄像机一个、小型复印机1台、三位一体打印机一台等设备。县教育局和学校、地方共同投资添置了音体美术和卫生器材,把学校建设成了符合学校规模和办学标准的规范小学。

三、强化师生培训,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运用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搞好这项工作关键在师资。教育终身化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学校作为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把“新技术”作为师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加强以搞好网上教研、网上学习观摩为内容的培训,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标兵,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培训,力争做到校长懂、骨干精、全体通。为此,我校采取“以点带面”、“经常化、制度化”的原则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把它当成自主学习的工具。网络世界非常精彩,那里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校博客上阅读,让教师养成每天网上读书的习惯,以此促进理论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

在学生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校除按国家课时计划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外,重点抓好课外兴趣小组的训练工作。我校面向学生开设了电脑兴趣小组,并配有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应用计算机的水平,促进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近年来,我校多名学生电脑作品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竞赛中获奖。如年以来霍曼等同学设计制作小学生电脑作品中9人获奖。

四、加强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建设,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装备,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教育技术装备的目的就是使用,管理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使用,发挥装备最大的价值。实验要保质保量完成各学科教科书要求的必做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了更好地使用好实验器材,我们都采取提前和实验员预约的制度,实验员的办公室就设在图书室,紧挨实验室,既方便科任教师联系,也便于实验员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随时掌握实验情况,实验完毕及时进行清理,检查有无损坏,如果有恶意损坏,要请损坏的同学照价赔偿并请科任教师签字)。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运用的直接结果是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多。近五年来,我校在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方面作了以下工作。(一)、建站。学校开发了自己独立的校园网站,精心制作主页,通过校园网站传达上级政策、学校信息、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教师研究成果、进行校际交流与对外宣传。(二)、建FTP数据库。学校重视教学资源积累,建立了资源库。通过自主开发、网上接收与下载、校际交流等途径,不断充实学校的资源库,教育资源分类存储,供教师方便选用。(三)、配备的音乐器材和美术器材我们除了正常的上课充分运用以外,还利用节假日组织有特长学生练习萨克斯、小号、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的运用。我们的原则就是用着总比放着好,学校也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充分培育条件我们首先保证由专业的教师任教,开足开齐艺、体课,学校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乒乓球队、美术队等,充分培养、挖掘学生艺、体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随着我校体育设备设施的完善,学生的课外活动都开展得十分得丰富。(四)、我们除了上好正常的信息技术课以外,在暑假和星期天培训学生电脑绘画,幻灯片制作等。(五)、学校图书室除了想学生全天候开放以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写读书心得和体会。在图书的应用方面我校根据农村学生阅读面窄、课外阅读时间不够的特点,在课内时间开展阅读课,让阅读课进入我们学校学生生活,规定每个班由语文老师组织,图书管理员协助(阅读后学生记下要点,写读书体会、感想等)。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学校原有的一些书籍有些太陈旧,学生不太喜欢阅读,加上好多都是较长的文章,学生一节课也无法阅读完,基于这种情况,学校拿出了一些经费,订购了一些学生喜欢看的,对学生发展很有影响的一些书刊,如:《作文导刊》、《文学赏析》、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写作也在一定程度有所提高,学生爱看书了,能够静下来读书了,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了促进作用。(六)、学校的卫生器材基本满足学生磕磕碰碰之用,有创可贴,消毒液,学校还聘请了有资质的村医做为我们的校医,学生在校期间有什么病都能及时找到医生,做到了保证学生有病不耽误。卫生管理制度健全,艺体设施完好。保管员对体育器械经常检查、维修;卫生室药品管理符合有关要求,没有存放和使用过期药品的现象,每年主动配合存镇卫生所院防疫站对全校学生进行体检和疾病预防,有统计分析,健康资料齐全,保存完好。

五、抓实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应用,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水平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优化;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包括学生的创新意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培养创新人才迫切要求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式教学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发现、探究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变为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现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优化信息资源和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过去的电化教学由辅助于教学的手段转化为系统的信息资源配置,因而使各类知识信息以最佳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要想培养创造型思维,就必须利用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思路。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的正是丰富的、多样的、生动的、多层次的教学信息,以满足学习者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需要。如在教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我准备了大量的与非洲有关的资料。有非洲野生动物的视频、非洲风土人情图片、各国的国情资料等,让学生全面了解非洲,并提出了大量的疑问。

教育技术的发展,已使过去传统的电化教育由辅助于教学的工具手段转化为支持现代化教学的系统的教学环境,不仅是设备或硬件配置在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变化。比如,远程同步学习方式、远程自主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方式、非集中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等,这些都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依托于网络进行的分散的、个体的、协作的、同步的学习方式,为今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提供了方法、手段和形式上的支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有支持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环境,教育技术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上的支持。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时,应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教授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禁止学生玩游戏,实际上WINDOWS98自带的游戏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放等操作。而且只有不断的思考,归纳游戏的规律,才能提高游戏的成绩,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再如在“中国行政区”在教学中,我利用“中国行政区的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行政区的形状、位置,同时也记住了省会及简称。玩是人的天性,只要善于引导,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在玩中学、学中玩,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法。

三、拓宽认知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育中应用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为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使传统的说教式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如在教学中国地理《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课时,我在课件中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气候特点,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现象的视频,如台风、寒潮,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空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1

篇9

关键词: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模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根本因素,教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各种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为新形势下我国的各项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动力,在教育方面我国出现了一种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即远程教育。在现代社会,远程教育具有广泛及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它弥补了传统校园教育模式的不足。

一、远程教育模式的概念

所谓远程教育,是指随着近年来网络及信息化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中处于准分离状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范畴的一个新兴名词,它的实质为多媒体通信教育,即借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通信网络为媒介的一种教育形式。经过远程教育,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及信息,完全以自己的兴趣或习惯探索这种非线性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同时学生亦可通过网络通信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信息的搜索、处理、设计及传递,这样既有利于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设计、利用和管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创新性。远程教育模式则是通过运用网络技术所探讨出的一套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及视频课件则是现代远程教育最主要的模式。

二、远程教育模式的特点

远程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校园教育的一种不同方式和手段,但是对于教育的概念而言,它与传统教育的实质是相同的,即它们同属于教育的范畴,是多元化教育的两个并列的分支。远程教育仍然是以检索、整理及传授知识为目的,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学生在校园课堂上可以直接得到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远程教育时,学生亦可运用网络及信息化技术获得教师传授的知识。远程教育具有自己的新特点:

1.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

现今社会,我们绝大多数人接受的还是传统校园教育。传统校园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在学校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科学文化知识(主要为理论知识),它注重的是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即采取的是英才教育。但传统校园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知识的更新速度慢及教学资源不丰富,而远程教育恰恰能避免传统校园教育的以上不足之处,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可以说相对于传统校园教育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主要表现在远程教育的内容要比传统校园教育的要丰富:一方面远程教育资源是经过多方的网络在线检索、设计及处理而得来的,这就丰富了远程教育的知识体系及知识面。另一方面,在选同一学科的前提下,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高校接受教育,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本学科内容的全面性及丰富性。

2.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式

远程教育在教学与管理上,具有开放性。传统校园教育因为自身的封闭性,培养出的英才甚少。而作为与时俱进的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远程教育,却是开放性的。这一点即为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远程教育的教学与教学管理更加灵活。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或思维方式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较大,所以这就要求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3.扩展了学习资源体系及获取渠道

在传统校园教育模式中,学生拥有的主要学习资源主要为纸质教材(课本)以及可随时拥有的课文录音带。在学习资源的享有上,传统校园教育存在一定的劣势或不足。而在远程教育模式中,学习资源体系及获取的渠道均是通过网络而进行的,以单元为中心的多种动、静态学习资源的整合,这些资源主要以课程学习指南、网上预习材料、网上复习资料、多媒体网络课件、各单元补充材料、教师授课视频或语音、相关知识网址链接、课程学习论坛等为主要获取渠道。从学习资源的获取上看,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非常之广,这样就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知识体系,学生在远程教育课堂上可以获得更加全面、更丰富的知识。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网络技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模式,可以使现代教育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使现代教育向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改革。

2.对网络技术下的远程教育模式进行探讨,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校园教育的相异性,在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上更加先进。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论;财务管理;本科教育

一、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0多年来,我国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与其它专业教育一样,遵循现代教育理论,采用现代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在规模数量、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

财务管理学专业从独立出来开始。其教育目标始终没有被明确地界定过。甚至于那些致力于财务管理学教育的教师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宗旨、目标、前景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虽然也有学者对财务管理学专业教育目标下过定义,如汪平的“致力于财务理念和理财技术的训I练,以培养专门化的、高素质的理财人员为直接目标”,“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一流的CFO”。但这一目标定位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教育目标单一,过分强调培养“完人”,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学生批判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二)财务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经过10多年的努力,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四种类型:一是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是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专业课打基础的;三是专业课,是集中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中心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实践环节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四是跨专业、跨学科课程,是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立的,多以选修的形式开设,以利于学生在专业化基础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种课程体系构建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总体模式的缺陷;二是具体内容不完善。

1 从总体模式上看。这种课程体系安排的基本特点是:财务管理课程定位于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等显性文本,追求的是标准化的答案和思维,忽视课程的生成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程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分类设置,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和教材编写的规范性,它是一种凝固的、静态的课程,与教育创新和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怀疑精神的要求不相适应。

2 从具体内容上看,上述模式下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存在不完善性问题。在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已走过百年历史,财务管理的课程水平较高,形成了由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理财学等学科门类构成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即便这样,西方理财学原理的内容也相对较弱,特别是它过分注重财务管理的技巧性、忽视人文性的特点很明显。在国内,目前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争议较大,以专业核心课的安排及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按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二是按财务管理环节安排;三是按财务管理的主体安排;四是按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安排。争议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结论,而且教学实践中矛盾突出,如内容重复、遗漏、老化等。

(三)教学过程的封闭性

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财务管理教师的中心任务,教师把学生作为某一抽象的群体来认识,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依据逻辑顺序,分解一系列问题和习题。为了教学的顺畅进行,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具体教学进度、课堂讲授内容及具体环节作出精密、细心的安排。上课只是努力实旋教案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学预案。课堂只是教师预案的回放与展示。这种“录像式”的封闭式教学过程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和潜在能力的开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我国财务管理的教学在方法上承袭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典式;二是讲座式:三是推导式;四是科普式。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只重视具体理财技术的传授,而对具体的技术方法外的人文社会知识关注不够。财务管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财务思想、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不够重视,只大量地讲授财务的计算,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网络导向法、试验教学法等符合财务管理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教学手段方面,以黑板、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仍占主导地位,教学课件往往被作为板书的替代物,对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远远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要求。

(五)教学效果评价的片面性

目前,财务管理教学效果评价仍然是以理论为主、笔试为主,以知识的死记硬背为主。“标准化测试”盛行,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开放性、多元性、不确定性,不能为学生的创造性的、不同的见解留下空间。

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植于现代教育理论下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是其主要根源。支撑现代教育的思想支柱是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认为人有一个普遍的本质,因而主张用统一的手段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在这一理念下建构的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表现为:

(一)理性的预设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基于理性主义,主张教师充当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在理性、集体、制度、秩序的原则下,预设理性的教育目标,并在目标的导向下,把严密组织好的、有顺序的、带有结论性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于是在教育实践中便有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评价方案,这种预设有助于缩短学生掌握间接知识的时间。但是,它忽视了学习的动态生成性。

(二)封闭的教学过程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论述了课程实施的四个步骤:教学目标的预定;教育经验的选择;教育经验的组织;教育目标结果的评价。这种现代教育观认为:目标必须预先确定,而且一旦确立就无法更改。其它三个步骤都是围绕目标是否实现而进行的,这四个部分构成一个孤立的可循环的系统。

(三)单向的输出过程

现代教育观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

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习的榜样,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学生是旁观者,是预定真理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容器,处于受控制、被支配的地位。

(四)工厂化的制造过程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一些人把用来提高工厂生产力的模式――科学管理模式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以效率、标准化为基础,他们认为,如果工人包括教师能够按令行事,那么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制造更多的产品。正如丘伯利在《公立学校管理》中所说:“学校是将原材料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中各种需要的工厂”。通过这种方式,作为原材料的青年,便被磨制成没有个性,但标准化了的产品。

三、后现代教育理论视角下的财务管理本科教育

在国外,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肯定的影响和贡献。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将后现代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如利奥塔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集中陈述了知识价值的变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此种形式只占少数;二是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引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此种形式占多数。相比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著作,有关后现代主义教育的著述并不算多,真正产生影响的则更少,主要有:斯拉特瑞著《后现代时期的课程编制》;罗宾・厄休与里查德・爱德华兹编《后现代主义与教育》;威廉姆・多尔著《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皮纳著《课程理论化:概念重建主义者》等。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以及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学者的理论立场和观点各异,所论述或涉及的教育问题也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教育目的,有的侧重于教育制度,有的侧重于教育研究方法,有的侧重于教育的认识论基础。有的则侧重于学校课程等等。不过后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一般均对教育的认识论基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利奥塔尔和罗蒂对后现代知识论的观点是突出代表。

后现代教育理论在国外已经成为相对完善的体系。尽管如此,笔者还没有发现将后现代教育理论直接用于财务管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事例。

后现代教育理论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倡导多元化和差异性、提倡交流与合作、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的教育主张,对于克服现代教育理论的固有缺陷是有益的。特别是后现代教育观的主张与财务管理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的融合性,为我们研究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理论和进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角。

(一)批判科学主义,有助于我们在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以人文视角理解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真正使命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我们摆脱单纯的“技术”视角,而从“技术”视角和“人文”视角思考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真正使命,思考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流的CFO,还是培育人格、关注人生、关注人生意义的实现。

(二)否定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在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采取“复杂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对二元对立思维的消解,有助于我们将财务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多层面性、不确定性特征纳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并对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进行复杂的、有机的建构。

(三)质疑理性主义,有助于我们在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过程中重视人的“全面性”

从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的解构中,我们应该置换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视野,一方面,关注生活与教育的密切联系,不能将教育仅仅视为一种传授理性知识、发展理性能力的活动,而应将教育视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全面性,使人成为一个既有理智又有丰富情感的健全人,而不是标准化了的“理财工具”。

(四)消解权威话语,有助于财务管理课程和教学的建构

在后现代教育理论看来,权威背后是三大主义:一是基础主义,真理是一切知识之为知识的基础,是全部学科围绕的中心及思想统一的标志;二是表象主义,其实质是主张以理性的、知识的和理论的态度看待一切问题,从而将科学、理性等推上了优先地位;三是普遍主义,其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对权威话语的解构,启示我们应该消除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的权威话语的影响,建构多元化、差异化、开放化、平等化、本土化、动态化的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和教学体系。

由此,笔者认为,从后现代教育理论出发,研究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理论和进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既有实践意义,也有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