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年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音乐教学年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研究的动机
近年来,我国高中音乐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音乐教育事业呈现一派生机,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连最基础的音乐教育都无法得以开展。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虽然高中音乐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许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摆在首位,音乐课形同虚设,很少有人真正关心重视艺术课程的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适应新时代、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而更好地开展高中音乐教育对促进社会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
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空前提高,引起社会深刻的变革,我国正进行着历史以来规模、力度、难度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各地师资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在不同的地区有效实施新课程标准就成了笔者研究的目的与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例论证发、问卷调查法等。总结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的概括和现状研究,从中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提出音乐教育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解决措施,使其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得到完善和发展。
。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改个案研究
罗燕平在《石家庄市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新教育人才观、尝试教学新模式;建立良好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开展第二课堂和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加大音乐学校社会力量办学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教学内容上处理好“美育”与“求知”的关系;音乐课内容要倾向于民族音乐等方面。”
(二)普通高中音乐课改课堂教学研究
周媛在《浅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姜丽荣在“浅谈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中提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过分强调少数同学的专业训练,忽视了多数同学的素质教育。
(三)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改教育教学的理论探讨。
周媛在《浅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提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姜丽荣在“浅谈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中提出音乐课“信天游” 式的课堂教学,严重阻碍着《新课标》的贯彻和实施。毛哲茹在《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教”与“学”》中提出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以上文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同时笔者发现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1.全面发展、个性培养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素质教育的提高。
2.全方面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学校应必要采取强制性的检查与监督手段,要有音乐教育学期计划,学年目标,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措施。
3.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大于对学习结果的掌握
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结束语
根据各地区在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改革形势下,笔者围绕“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研究和反思”的课题,不难看出高中音乐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路径虽有明显的优越性,但也难念有一些不切实际和一点盖面的情况,不过,我相信通过《课改》的实施,各地区的老师们都有了一些新课程的概念,给未来的音乐教育提供更好的保障。愿高中新课程改革能更顺利的执行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平.《对普通音乐教育改革的两点认识》[J].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谢苗苗.《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初探――以上海四所高校为例》[J]. 上海音乐学院
[4] 周媛.《浅谈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以连云港市新浦区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为实力的调查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5] 毛哲茹.《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教”与“学”》[N]. 西安市 ,2010
[6] 钱丽.《对高中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思考》[N]. 嵊州市崇仁中学,浙江嵊州 312400 , 2012
[7] 王万龙,姜丽蓉.《 浅谈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N]. 榆林市第二中学、米脂县沙家店学区,2011
篇2
关键词:高中;舞蹈选修;艺术实践;多元化;弹性化;灵活化
自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高中课程方案》,在高中音乐学科下面分设鉴赏、歌唱、戏剧、舞蹈、创作和演奏六个模块,供不同学校选开,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中学舞蹈教育便成为了一个热门选修模块,许多学校陆续开展形式各样的舞蹈教育实验课,一度让大家感受到开展舞蹈教育的价值,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舞蹈教育在一些地方开展出现的种种难题,如,教材的实施、场地的配套、人员的安排等。笔者就近几年来在教材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总结出一些经验作以下阐述:
一、农村中学舞蹈普及教育之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舞蹈教育基本上都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施的:一是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主要针对全校舞蹈特长生的准专业舞蹈教育;二是将舞蹈课列在正式课程表内,打破班级或年级界限,以课程班为单位,面对某一学段全体学生的普及型舞蹈教育,即笔者在本文中的主要阐述对象。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而舞蹈更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其表现的领域更体现了一种技能性特点。因此,学习者不能仅仅靠听课去学习,而要多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及知识、技能。
我国舞蹈普及教育的现状大致为:幼儿园高于小学,小学低年级高于小学高年级,中学阶段是舞蹈普及教育的薄弱环节。虽然,我国的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已有几个年头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及主观意识上的缺乏等因素的限制,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受到的美育教育极少,进入高中后又要面对残酷的“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学生身上沉重的学业负担并没有减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遍遍的演练、一次次的诵读,大多数在读高中学生都有点抠肩、驼背,缺乏形体美感意识,更谈不上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例如,2011学年度,在笔者所教授的高二舞蹈选修4个班共146人中,因兴趣爱好而选修舞蹈的学生有117人,约占80%,其他原因选修舞蹈的学生有29人,约占20%;其中有舞蹈基础的特长生有2名,只占总人数的1.4%;无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有144名,占总人数的98.6%。
就中学生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张白纸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作为一线的教师首先应理解和把握好舞蹈选修课程“以提高素质为主,培养能力为辅”的教学方向,即舞蹈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修养为主,不应过分强调对学生技术方面的要求。只在适当的范围内对身体各韧带、肌肉进行延展训练,使学生亲身体会人体语言的美妙。因此,当教材所设定的艺术实践目标(即技能与表演方面的要求)与现实学情之间出现较大出入时,需要我们教师灵活掌控,从中找到平衡点,以保证教材的有效实施。
二、依据实际学情,灵活掌控实践目标与内容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倾向的学生可做“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拓展性要求”。教学的内容可以随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艺术实践目标的多元化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与舞蹈》教材为例:第四单元《中国古典舞》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欣赏、学习中国古典舞作品和基本动作及舞蹈组合,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认识美。其中,本单元的实践部分――《跟我学――古典舞基本动作》中出现了像搬前腿、踹燕、探海、卧鱼等技巧性强、对身韵要求较高的舞姿动作。对于本人所面对的这样一个不具备任何舞蹈功底和常识的学生群体来说,是无法完全达到教材所设定的目标的。于是,在教授这一章节的实践部分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本单元的艺术实践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教材提供的实践素材只作欣赏用,通过教师或舞蹈特长生的亲身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古典舞的手形、手位、脚型、脚位作为基本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准确到位、舒展而不松懈。
(2)把由各手位、脚位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舞姿作为发展性要求,让学生通过自行组合形成不同舞姿,并掌握动作的名称,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认识的过程变为再创造过程。在这一阶段中,艺术感悟力较好的学生就能做出比较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教师在对这些舞姿进行适当的纠正指导之后,再引导学生一起将做出的舞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小小的组合并能合上音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动作运行路线、动势特点、用力的方法等,从形、神、劲、律等方面去感受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一般也都能够完成两到三个简单的舞姿动作。
(3)把课后继续欣赏一到两部中国古典舞的经典作品并写出分析舞蹈的艺术特征的小论文作为拓展性要求,利用网络资源,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
2.艺术实践内容的弹性化
(1)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时不足是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都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整个《音乐与舞蹈》选修课程总计只有十八课时,我校选用的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与舞蹈》教材内容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仅以十八课时来教授这门博大精深、艺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面面俱到,必将导致泛泛而谈,最终的结果就是学得快忘得也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取舍。
以教材的第三单元《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为例,我国有56个民族,教材重点列出的有藏、蒙、傣、维、朝鲜5个民族。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及动作,了解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并能掌握动作变化、发展和规律。受课时所限,在这一章节中,我把藏族舞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专门学习藏族舞的基本动律,探究其音乐节奏的特点、民族服饰、体态动律特征及其风格形成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每组自选一种少数民族舞蹈,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性地学习探究这一民族音乐、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能在下一次课时,各组上来当小老师,讲解这一民族舞蹈并能做出两到三个本民族舞蹈的典型动作,以此作为学习过程的评价。
(2)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灵活调整实践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教学对象,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对发挥学生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例如,教授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时,在清一色女生的班级,我就以女性身韵元素为主要实践内容,突出动作的柔美、抒情;在男生较多的班级,我则以男性的身韵元素为主,突出动作的稳健、阳刚之美。这是因为女生往往比较能配合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地学习男身韵动作,而让男生学女身韵动作相对要困难得多。
3.教学方法的灵活化
高中音乐新课程把培养兴趣爱好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喜欢并且愿意在课堂上舞动身体,身为教师在上课时应自始至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能及时地对教学素材和教学节奏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例如,教材所提供的藏族踢踏组合,动作典型集中,比较有代表性,但略显单调。为避免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乏味,我在原有素材基础之上加入了队形变化,让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这样每位学生都能看到教师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动作,教师在圆心还能保证其听觉、视觉不受影响。让一个学生以退踢步、打招呼的方式引出全体学生的舞蹈,相同的舞蹈动作由各分组一应一和地错落完成,避免了单一动作的枯燥乏味,舞蹈最后在全体学生手拉手、跳踢步和“巴扎嘿”的呼喊声中结束。这样的编排大大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既增进了感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施以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使学生受到最大限度的艺术熏陶,为顺利完成高中舞蹈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9-01.
[2]贾元林,金浩.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9-01.
篇3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1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学期工作,特制定新学期个人工作计划如下: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有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计划,做一名合格负责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浏览教学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三、教研工作计划: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观念。
1、本学期将以自学、交流、听讲座、写体会、网上讨论等形式认真系统地学习《课程标准》,逐步树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并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2、积极、主动地参加省、市、区、校各级的课改培训和学习,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切实转变观念。培训和学习中,要积极参与,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课改精神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勤于反思,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不断练习基本功,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本学期,学校任命我担任政教副主任,主管学校卫生纪律工作。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做好工作,我作如下安排:
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管理条例,在纪律上,有班主任的密切配合,抓好学校的纪律,做到当天的事当天处理,根据相关条例严处严重违反校规校级的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卫生工作。
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但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2
一、重视高中音乐教研,提高我省教师《音乐鉴赏》之外的五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能力。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在经历数年之后,《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已经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以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但《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演奏》、《创作》、《歌唱》等五个模块开设极少。为提高高中教学模块的开课率,XX年我学科将把教研的重点转向了这五个模块的教学研究。
二、深入基层服务一线教师,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
为巩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开拓音乐课程改革的领域,以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困惑为研究对象,努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XX年音乐学科将深入教学一线,开展送教上门、送培到门等活动,与教师们共同探讨、研究和解答新课程实施至今依然存在的疑惑,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做到在实践中收获,校正中前行。
三、深入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新一轮音乐课改中,教师们比较困惑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唱歌课教学、如何使学生通过课堂乐器的学习、演奏,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等此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老师们的困惑,计划由我学科牵头组织部分市进行此类课题研究,申报省级课题。
四、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的音乐教研员队伍。
教研员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引领人,为提高各级音乐教研员的教科研能力,使他们更好服务一线教师,XX年我学科计划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计划培训到县、区及音乐专职音乐教研员。
五、建立省级音乐名师工作室,推动地方教研工作的开展。
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建立5-10个音乐名师工作室,通过帮、带、扶等措施、通过公开课、论文撰写、网络教研等活动,培养、打造一批名师,推动地方教研工作的开展。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3
为了及时、规范、有序地做好20xx年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特制订我校职称评审工作计划如下:
1、3月26日,将常教人【20xx】4号、5号以及武教人【20xx】9号文件上传至卜弋小学校园网,通知全体教师学习,使大家清楚了解20xx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精神要求。制定职评工作计划,成立学校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
2、3月30日,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宣读、介绍文件精神及我校职评操作流程。教师个人依据申报条件自主申报,办公室审核、汇总。
3、4月8日,自主申报者公开述职,公开展示申报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等方面的实绩材料,根据本单位的择优推荐名额数投票选出择优推荐申报人员名单并于校园网公示。
4、4月13日下午,赴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上交《20xx年XX市中小学、幼儿园推荐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信息表》和教育理论考核与教科研水平测试费(教育理论考核50元/人,教科研水平测试50元/人)。
5、5月7—8日,到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领取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水平考试准考证。
6、5月9日(周六)上午9:00-11:00,教育教学理论、教科研水平考试。考试形式:开卷考试。
7、5月28日,以校为单位,安排相关人员携带介绍信到教育局人事档案室(区行政中心一号楼6楼东)复印拟晋升人员任现技术职务以来的各年度《年度考核表》,并审核盖章。
8、5月下旬,学校相关工作小组组织做好择优推荐申报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学生满意度测评”、“教师政治思想表现考核”和“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工作。
9、5月下旬,晋升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课堂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形式:规定时间和内容,指定地点借班上课。具体时间、地点、内容、要求等另行通知。
10、6月上旬,以校为单位报送并领取相关材料。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 “四公开” 汇报材料(纸质一份);
(2)《学生满意度测评汇总表》审核、盖章;
(3)领取《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纸质表、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成绩单等有关职评材料。
(4)缴纳职称评审费,高级400元/人,一级200元/人。
11、6月下旬,以校为单位报送相关材料。地点: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1)报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纸质表每人一份);
(2)所有申报中、高级人员均需上交近期1寸彩色照片1张(照片反面写清单位、姓名、拟评职称、学科)。
12、6月,申报中、高级人员上传评审材料(6月份从评审系统中下载使用方法和附件模板);学校网上公示评审材料;学校完成三级审核;区教育局审核资格条件并上报申报晋升人员名单,完成评审材料上传工作。
篇4
然而,目前的教师专业培养中,较少关注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技能差异、理念差异,较少遵循以“师”为本的理念,没有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大多以教龄为依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培养,无法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创设更好环境。此外,由于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由一所学校单独进行的教师专业培训无法很好地借助区域内其他学校的优质师资、培养条件,实现区域内优质师资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近几年来,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清晰认识教师培养的形势,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创新精神,以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优化、充实、提高”为指导方针,遵循目标驱动性、层次递进性、实践可行性和评价激励性等原则,构建教师区域性分层培养模式,追求“整体、均衡、优质”,力图通过上位的管理机制,打破单纯以学校或学科为单位的各自为政的格局,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实现跨学段、跨学校的优势整合,有意识地为各个层面的教师提供最佳指导,并督促其沿着适合自身特点、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路径、方向以持续发展,从而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在具体运作中,海盐县教育局教研室把教师分成三个层面,落实培养任务。第一个层面,教师全员培训。按学科、学段,分别对全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升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的水平,并将培训效果、效率和效益转化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推动力,使之尽快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第二个层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以主题式、师徒结对式为主,帮助青年教师开阔眼界,转换视角,提高理论水平,改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科研方法,形成一个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科研型青年教师群体。第三个层面,名优教师再提升培养。组织名优教师(特别是特级教师培养人选)参与高层次研训,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突破专业发展“高原期”,成为具有崇高精神力量、精深专业知识、扎实教学功底、精湛研究水平、较强引领能力、强烈合作意识的名师。这三个层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递进的发展过程中,鼓励教师从低层面向高层面跃进。
一、教师区域性分层培养的策略推进
(一)形成区域性教师分层培养的组织框架
1.找准教师培养的基点
海盐教研室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真切了解教师专业培训的实际需求,为建构“区域性分层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针对“你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惑”,45%的被调查者依次认为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理念和行为转变”“教学设计”“课堂效率”“优秀率和合格率的提高”“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又如在“培训建议”中,教师普遍希望培训者要了解受训群体的个性特征,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多加强理论应用性培训,多加强研讨互动,最好采用一对一的辅助方式。
2.优化培训资源的合理配备
以往的教师培训,很多培训部门一厢情愿地用“拉郎配”的方式,使教师处于被动的“专业化”状态,“合作”也苍白无力,容易形成虚假的“克隆现象”。因此,海盐教研室积极倡导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的自主、开放、滚动、和谐的“紧密合作型结对制”,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配制形式,打破学科、单位、地区之间的壁垒,让优秀教师与不同的受训教师,实现优质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这个多向的、滚动的、交叉的体系,有利于形成广泛的教师学习与科研团体,激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生成更多的创造性策略,形成教学技能的多样化。
(二)构建教师区域性分层培养的基本模式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海盐教研室在问卷调查、下校调研,掌握丰富的第一手师资状况的基础上,不再单纯采用以教龄为依据、以学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模式,而是根据教师已有的认知水平、教育经验和发展需求,实现区域性、分层次、动态化的培训模式。
1.师徒带教模式
青年教师和非本校、本地区的优秀教师“师徒结对”,采用合作研究、案例研究、随堂研究、网络(博客)研究等方式,通过传、帮、带增强专业切磋,合作协调,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2012年的“师徒结对”活动中,师徒双方签订“结对协议”,明确结对周期、双方职责(包括理论学习、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论文撰写等)。每学期末召开“师徒结对”工作经验交流会,并督导考核,对优秀指导教师与受导教师给予嘉奖。
2.团队互助模式
以较大群体为着眼点,加强教研共同体、学科中心组、学科基地等团队建设,通过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理论的观课反思、专题研讨等,对教学实际问题和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研究,分享智慧,共同发展。到目前为止,海盐县共组建了24个学科基地,分别以一所优势学校为龙头,建立学科基地网站,实行捆绑式考核。在这个共同体中,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群策群力,交流分享教育智慧,实现均衡发展,整体优化。
3.导师引领模式
借助教研员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进行运作,组合一批相对固定的学科教师,在教研员(名师)指导下,进行诊断分析与行为跟进,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获取新的教育信息和教学策略。2012年,韩耀强主任成立了工作室,定期开展高层次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培育专题项目,帮助成员打造鲜明的教学风格,扩大成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工作室甚至对各位成员定出量化指标,如每年在省级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不少于2篇,至少承担1次县级及以上的公开课或专题讲座;每2年主持一项市级及以上课题并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
4.主题研究模式
人员组成比较灵活,多根据教学需要,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研讨,使参与的教师进一步明确方向,逐渐介入课程建设与实施,解决教学问题,获取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效学习。海盐县小班化教学研究共同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这一共同体由七所学校组成,每次活动,把“小班化教学”这一大主题分解为“合作学习”“导学案”“教师干预策略”等小主题,按照“收集、学习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小主题设计课堂实践问题诊断反馈与跟进”的基本流程操作,使每一个轮回、每一个环节都紧扣主题,彰显研究的深层意义。
5.骨干先导模式
由本土(或外聘)专家对骨干教师进行高位的先导培训,包括教研活动预设、教研活动监管、教学质量分析、课题主持等,使之在区域培训、校本研训中发挥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管理与指导,提升教师的群体水平,打造优秀教研品牌。这几年,海盐教研室既发挥本土专家卢明、朱益群、邱月亮等的引领作用,也牢牢依托嘉兴教育学院、浙江省教研室、华东师范大学等高品质的科研单位,邀请朱建人、魏林明、梁旭、方张松、胡惠闵等专家作专题报告,极大地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传递了教育的智慧。
(三)发掘教师区域性分层培养的运行策略
1.目标导向,过程管理
个人发展规划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海盐县教研室要求各受训教师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合理规划个人发展目标(包括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与个性化目标),制订出体现操作性和递进性的阶段目标与阶段措施,体现适切性、个性化。同时,加强教师践行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管理,使之呈现小步递进、逐步提升的发展轨迹,并通过教师自评、考核认定等方式,评定发展目标的达成度,适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目标与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自我设计。以一学年为单位,从课堂教学、实践运用、教育科研、交流互动等方面入手,明确具体指标及相应策略,努力以量化与质化互为表里的方式呈现。(2)导师磋商。导师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顶层的界面、更为长远的前景、更为科学的前瞻,诚恳地与培养对象协商,帮助他们补充、调整与完善。(3)共同考量。由导师和培养对象一起,督查个人规划的执行,及时纠正错误,找到改进策略。
2.分层推进,整体优化
(1)学科教师常规培训。首先是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围绕某一问题,邀请外校、外共同体、外地专家名师或学科中心指导小组,对受训教师进行专项指导。走出去,就是以区域为单位,与优秀学校搞好横向联谊,分期分批派教师外出学习,与名师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系,随时沟通信息、交流技艺。其次是组织培训班,听讲座,看课例,从研究教学对象到教师应具有的素质,从运用教学方法到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容量等,引领教师理论指导实践,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再次是集体备课、对比研讨,就某一课的教学任务,以区域为单位,集体备课。之后,深入分析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形成共识,为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构建理性框架。特别要遵循“个人钻研―集体研讨―课后反思”的流程进行操作,个人钻研是基础,集体研讨是核心,课后反思是关键。第四是成立区域共同体。由于各校发展不平衡,海盐县教研室本着“均衡发展”的理念,让部分优秀学校(包括学科基地)与薄弱学校结成教学研究共同体,促进薄弱学校良性健康发展。主要分三级联动:一是校本培训,这是区域培训的基础;二是片区培训,以教研共同体为单位,借鉴同质学校的培养经验,取长补短,获得基于学校自身个性的再发展;三是全县培训,更多地探究具有指导性的区域培训的理论模型、实战框架。
(2)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首先是成立学科培训班,由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统一管理,分层培训,分类指导。成立培训班,不是简单地把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安排时间,搞搞讲座,或者听几节课就算完成任务,而是在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学员成长档案。其次是跟踪培训,促进个体提高。一方面,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带青年教师“上路”;另一方面,选出部分重点对象,采取分科包干的办法,进行重点打造。具体方式如下:随机听课―课后诊断―策略跟进―课堂教学再实践―课后诊断―再提炼教学思路。这样反复历练,不断促进其尽快成长。
(3)名优教师培训。首先,组织名优教师参加高端培训,如海盐县特级教师培养人选培训班、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嘉兴市名师培训班、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培训班等,使他们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其次,开展“提高教学效率”等专项研究。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学校为单位;第二步,以教学研究共同体为单位;第三步,以全县为单位。这三步中,根据名优教师的特长,重点对亟须解决的问题作出正确诊断,进行小专题研究。再次,建立以“教师成长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为主旨的教研员工作室,如“小小”高中物理教研工作室、特级教师朱益群工作室,形成以“浓厚学习力、缜密研究力、和谐向心力”的文化管理境界为发展愿景的组织,形成“专家引领―同伴诊断―自我反思―共同提升”的成长模式,使工作室成员逐步走上教学艺术之路,完成从“教书匠”到“教育专家”的蜕变。
3.按需定培,彰显个性
只有适合教师需求的教师培训才是最有效的。海盐教研室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探讨优化培训要求及内容,体现“关注共性、凸现个性”的原则。教师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因而,通过教研网、学科基地网、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等载体,提前把“培训菜单”挂出来,任由一线教师自主选择,这就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与平台,满足了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保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同步推进,确保各层面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每年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完善区域性教师分层培养的评价体系
1.细化指标,完善自测
以教师“前测”能力为起点,分层制订发展目标。每名培养对象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自我制订具体的评分标准,并通过评分标准的构建,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海盐县教研室和导师予以科学指导,及时修正难以达成的目标或不能超越的目标,使发展目标都能得以顺利实现。
2.阶段评估,审视进展
以学年为单位,以诊断解惑为主要目的,进行一年一次的阶段性达标度评估。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师自主参与、主动发展,确保每名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师训任务,在师训过程中切实提高专业能力,海盐县教研室制订了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学分认定表,每项认定表都有具体的评价项目和分值。
3.注重实践,强调过程
对教师的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教师发展的过程。海盐县教研室将培养、培训的评价贯穿于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以课程为载体,以实践为重点,采用以“评价―改进―再评价―再改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促进教师行为转变。同时,注重创设宽松的氛围,鼓励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与他们一起分析、探索和讨论,在肯定优势的同时,也能诚恳地提出不足,一起寻找改进教学实践的方法,提高反思能力。此外,激励教师勇于实践,设计有效提问,进行有效回应,进而在一次次实践、探讨、反思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
4.选择方法,呈现激励
海盐县教研室深知如今对教师的评价不应是一种“背靠背”的考核,而应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为此,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导师评价、组织评价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自我评价,即通过自我评价反思,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成绩与特长,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帮助教师确立自我发展的新目标和未来专业发展方向,这是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转变的良好途径。同行评价,主要指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对执教者、教材及学生学习情况作出教学价值的判断,便于执教教师不断反思、总结,从他人的教学得失中汲取经验。导师评价,由导师对培养对象作出全方位、全过程、综合性的评价。组织评价,即教研室、培养对象所在学校对教师工作实质作出评价,注重过程,突现个体差异。
二、教师区域性分层培养实践的成效
实践证明,教师区域性分层培养是适合海盐县教师需要、促进海盐县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促进了不同教师的自主发展
区域性分层培养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教育理念得以转变,教学行为得以优化,教学效益得以彰显:有利于教师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理性上的升华;有利于教师准确自我定位,激发向高一层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浓厚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迅速促进专业成长(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思想更加牢固,专业素养更加优良;名优教师教学技艺更加娴熟,专业风格更加彰显;教师群体更加优化,教学上的城乡差异逐渐消除)。如韩耀强主任指导的王建峰老师获得华东六省一市物理专业委员会“优质课”展评一等奖,自己也在年会“教研与校本教研”专题论坛中作“聚焦真实主题,下放话语权”主题发言;又如信息技术教研员丁光明指导的钟战华老师参加在辽宁大连举行的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并获得了一等奖。到目前为止,海盐县共有在职浙江省特级教师5人;嘉兴市名教师25人,占全市的12.82%;嘉兴市学科带头人35人,占全市的11.95%。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已经初步打造成型。
(二)推动了海盐县教育的持续发展
在深化和完善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和网络教研三大教学研究共同体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区域性分层培养的推进,使各个层次的教师都可以在这一工作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行动方向。通过不懈努力,各所学校(幼儿园)师资水平、发展状态都趋于均衡、优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逐渐成型,并自下而上形成了一种通畅有效的执行力和比学赶帮超、创先争优的精气神。从学校来说,如元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学科基地连续五年被评为嘉兴市一等奖,海盐高级中学获得嘉兴市高中音乐学科基地市二等奖(非高考学科第一名)。在强有力的师资推动下,海盐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都呈现持续高位发展的态势。2012年,海盐县中考总分平均分稳居嘉兴市第一,超出嘉兴市平均分22.66分;全市144所初中学校,校总分平均分前36名中海盐县占7所。2013年,全市前72所学校中海盐有8所,前36所学校中海盐有5所。2012年高考,410名学生上一本分数线,文理一本上线率为17.13%,比全市平均高出3.5个百分点。2013年高考,499名学生上一本线,文理一本上线率为17.68%,继续保持嘉兴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