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心理健康总结

篇1

Abstract: Teacher is the center of the education plan. Good teachers create good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the "child abuse" incidents of preschool teacher alert the society should concern about preschoo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of preschool teachers in recent years and make prospects, hoping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is group.

关键词: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

Key words: preschool teachers;mental health;educational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55-02

0 引言

教师,自古以来,都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期望。教师被认为是道德的楷模行为的典范、对学生充满了爱心与耐心,但当前不断发生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如给孩子背上刺字,到浙江温岭的“揪耳朵”为“好玩”,再到广西撕裂孩子的耳朵等,却让我们触目惊心。幼儿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们此时多数时间都是和教师在一起的。因此,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可以说是刻不容缓。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并做出研究展望,希望引起研究者更多的研究。

1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和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采用scl-90进行调查。如山西地区研究[1]发现有阳性症状反应(或称为轻度症状,即有一项及以上项目≥2分的,下同)的比例是24.2%,有明显症状反应(或称中度症状,即有一项及以上项目≥3分的,下同)的11.2%;广西地区的[2]发现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2.17%;山东地区研究[3]发现总分≥160的比例为11.9%;广东地区的[4]发现阳性项目为61.9%,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4%;四川某地区研究[5]发现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占总人数的37.4%;此外陈小异[6]研究35岁以下的青年幼师发现阳性项目比例为47.18%,有明显心理问题比例8.7%,比中小学教师比例低;而且民办教师的心理健康严重程度显著低于比公办教师。还有研究[7]表明民办幼儿教师显著低于一般人群;沈阳地区研究[8]发现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占23.6%,等等。尽管各地结果不尽相同但总体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表现明显的是强迫、焦虑、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性等。横断比较研究[9]发现幼儿教师在scl-90工具上各因子均值有所变化但总体均值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逐年增多,其中尤以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的增多最为明显。但也有元分析[10]发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普通人群,且2006年之后的好于2006年之前的。

与此相关的还有以下两类研究。

第一类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该类研究有使用郭文斌[11]编制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也有使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直接施测的[6][12],但研究结果一致得出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第二类是幼儿教师的幸福感研究。心理幸福感研究方面,宫山的研究[13]发现心理幸福感不是很高。在职业幸福感研究[14]发现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面:济南历下区[15]和郑州地区[16]幼儿教师主观幸福观处于中等水平。

2 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原因研究

从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的研究[17][18]中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角色冲突。幼儿教师多为女性,女性在承担工作角色的同时社会还要求扮演好家庭角色。但毕竟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二者难以兼顾,时常造成左右为难,心理负荷加大进而影响身心健康。②经济收入低,工作任务重。幼儿教师工资低但工作时间却很长,经常在家还要做幼儿园的工作。找不到自我价值感的同时还会引发家庭矛盾、角色冲突等。③社会地位低、关系复杂。幼儿教师尤其小班教师似乎是保姆一职且个人发展前途有限,因此个人价值得不到认可和发展。而且现在孩子多娇惯但家长对教师期望较高,幼儿教师得“管”但“管”的度及如何“管”很是复杂,因此师生相处很有压力。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整体的一个困惑。④社会支持。收入低工作时间长,顾不了家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较低。这会给他们的自我概念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⑤个性特点。一般而言,个体的A型人格(急性子)、内向、消极的应对方式及外控型等特点更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3 应对策略的研究

该方面研究多是理论性的经验式分析。总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①增加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社会环境。如社会的尊重(尊师重教)、家长的认可、增大社会扶持力度提高待遇等;②幼儿园改善幼儿教师评价体系,从其他方面增加教师的职业价值感或自我成就感。评价体系不够人本化,不能得到尊重与体谅等,也会造成自我价值感降低,进而影响心理健康。③加强自我调适。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某些客观因素(如“保姆”似的角色、现在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期望等)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懂得一些自我调适的策略对于降低职业因素对自我身心健康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帮助。

4 不足与展望

2004年[19]已总结出的问题到目前仍处在解决当中:

①研究方法简单,测量工具单一;②缺乏各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探讨;③取样范围小,缺乏跨地区比较研究;④部分研究结论不统一;⑤干预性策略多是宏观性调整策略,缺乏心理干预策略等。

今后应当:

①丰富研究方法。纵横向研究设计及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②对各影响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为制定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提供指导;③进行纵向研究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④扩大研究视角,加强心理干预性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福兰,邢少颖.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究,2002,1(2):82-83.

[2]于欣欣,李萍.广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36-138.

[3]李艳,尹华,卜雪.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182-183.

[4]史滋福,陈小异,张庆林.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广东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6(10):48-50.

[5]刘亭,陈朴,曾宾.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3):22-24.

[6]陈小异.青年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130-134.

[7]左瑞勇.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其生存状态、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金芳,王永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6):163-166.

[9]汪海斌,陈海燕,桑青松.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3(5):42-48.

[10]王娟,贾林祥.近十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4):12-17.

[11]郭文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北十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3):115-118.

[12]张晶晶.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0):19-22.

[13]宫山.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及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5):13-16.

[14]邓丽仪.广州市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中山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0.

[15]张欣玲.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徐莎莎.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7]卢秀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自我调节[J].中小心理健康教育,2013(13):51-52.

篇2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二、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1)乐于学习,发展智力;2)适应生活,学习自理;3)悦纳自我,具有自信;4)乐于交往融入群体;5)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

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五、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

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是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

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六、幼儿教师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为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作出应有努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幼儿园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得失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设立专门的心理档案,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再次,改善环境,创设良好浓郁的心理氛围;最后,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

篇3

一、教师应首先具备幼儿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以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事例,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为此,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有关幼儿心理学理论,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教师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为此,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参观,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把幼儿的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重点,日常活动中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叹鼓励孩子的成功。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意识

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就需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或积极、或消极的。因此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创造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幼儿的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要为幼儿创设安全和自由心理的环境,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慎重,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并引导幼儿参与讨论,让幼儿自己思考、判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师生关系。(2)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必要的,但评价应客观公正,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尊重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特殊儿童”。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3.创造鼓励性的环境。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幼儿在行为上是他律的,最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比如一次做游戏时,许多孩子用豆粒摆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个幼儿只摆了一条直线,且面露难色。这时我就过去对他说:“挺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棒。”这个孩子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他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摆了架飞机。”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的创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经常地、及时地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能有效地增强幼儿的信心和勇气。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

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在幼儿的活动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我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的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有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整齐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拾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时,我通过“学做”“滚地雷”“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又如,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帮助幼儿克服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再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区域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我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拟定出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四、家长培训,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篇4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孩子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孩子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孩子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1 幼儿心理情况

1.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2.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2 心理素质的标准

1.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总结,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爱好。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篇5

关键词 幼儿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卫生

“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及相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和提高他们将来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成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但没有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幼儿心理卫生的鉴别与诊断等相关知识。为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笔者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

一、总体思路

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幼儿教育。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 (《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 的理念。整合现有幼儿心理学大纲,增加中职生心理健康知识及幼儿心理卫生知识,让幼儿心理学课程覆盖面更广,更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紧迫性。指导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的方式方法,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信心,微笑面对人生。

二、具体做法

(一)整合课程,适时添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所使用教材划分为四个模块,讲授幼儿心理学一般问题模块时添加心理健康的标准、评定及测定,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等知识;讲授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模块时添加相关心理训练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幼儿的记忆”内容时,除了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 如“ 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等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的训练, 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记忆能力的方法;讲授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模块时,添加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知识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女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情感强烈,富有热情和激情, 容易走极端,同时其心理具有闭锁性 ,一旦产生消极情感,自己不会排除,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讲解“幼儿情感的发展” 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改进教学,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外, 还特别重视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教给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添加了中职生恋爱心理辅导,教会学生分清爱情和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讲授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模块时,添加角色扮演的心理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个体在不同游戏中的不同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此外还要适当添加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的幼师心理学教材及幼儿卫生学教材中对于幼儿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在见习和实习中也反映经常会遇到个别幼儿有一些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但因缺乏幼儿心理卫生的知识而无法对其行为进行鉴别,更无法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预防。因此,幼儿教育的工作实践要求幼儿心理学教学教师给学生讲解关于幼儿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的鉴别、心理护理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幼儿心理卫生常识作为独立章节添加,重点讲解关于幼儿“多动症”、“自闭症”“幽闭恐惧症”,“习惯性咬指甲” 等常见行为问题的常识及保健知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为学生实习和见习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中职生正处于个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完善自我,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讲述第三模块“气质”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学会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在讲述“性格”时,教育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会学生克服不良性格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形成挫折意识,学会采用积极的方式,总结经验教训,变挫折为动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丰富课程内容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诸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幼儿园教学视频、优秀心理学讲座、音乐、动画等,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学习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班级凝聚力,同时也更能激发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采用课前班级演讲(心理故事、励志故事等)、幼儿心理学知识竞赛、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通过以上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有关幼儿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要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情境;体验;心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14-0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结构,以及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心理素质的高要求,都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是心理形成的启蒙期,所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现在很多幼儿园非常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具体的富有操作性的策略却很少,从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目前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比较笼统和单一,从心育活动组织形式来看,说教较多,难以促成幼儿内心的感悟和自律的形成。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情境体验是心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是指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有一定形象为主体的,便于幼儿身临其境的场景,通过幼儿的参与,获得内心的感受,从而达到优化幼儿心理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情境体验式心育的多种方式和策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幼儿整体心理素质,促进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促进幼儿园健康教育特色的建设。

理论价值:通过研究探索有利于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培养途径,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幼儿心育提供有效的方式参考。

创新点:本课题研究以情境为心育的切入点,重视环境对幼儿心育的影响,将体验放在首位,重视幼儿的身心参与,避免了心育的说教式教育,这样的方式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情绪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幼儿的情绪情感是实现有效教育的保障。

(二)情境教育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情境之中,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因此,情境是幼儿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

在南京师范大学顾荣芳老师主编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中,曾提出“由于学习者的年龄越小,生活阅历越浅、逻辑思维水平越低,越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和理解学习的内容,于是‘体验’成为当前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践别关注的话题”。因此,体验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情境体验式心育的多种方式和策略,形成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幼儿整体心理素质,促进教师对于幼儿心理教育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

1 研究情境体验式心育情境的分类和创设的方法。

2 研究情境体验式心育活动组织的策略。

3 研究情境体验式心育游戏的特点和内容。

4 研究情境体验式心育主题活动的内容和组织策略以及情绪创设的方法。

5 研究情境体验式心育操的特点和选材、创编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法

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和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丰富课题理论知识。同时,总结本园现有的资源,整合社区资源,精选适合本园的资料和教育资源。

(二)调查研究法

调查我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发展需要和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纳入研究内容。

(三)运用个案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根据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实施情境体验式心育多种方式的实践研究。

(四)运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借助所掌握的幼儿心育的知识,对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教育问题不断进行反思和集中式案例分析,然后整理归纳,总结所获得的经验,最后将其再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教育的效果。

(五)运用个案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

研究体验式心育的成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和纵向比较,了解情境体验式心育的成效。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探索了体验式心育中情境创设的分类和创设的方法

第一,情境的分类

在情境体验式心育中,我们将可以创设的情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

1 从教师的指导角度进行分类

它可以分为预设情境和生成情境。预设情境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心育目标而事先创设的情境。生成情境是指教师从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根据某些事件,把握其中的教育契机引发的情境。预设情境和生成情境之间不是孤立的,两个可以相互穿插,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

2 从设定的心育目标角度进行分类

心育内容有很多,所以,教师要对其有侧重地进行梳理,以一个目标为主线,选取其中富有操作性的内容。

3 从实施中的活动形式角度进行分类

情境的创设除了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还可以采取一定的形式呈现,心育中常用的情境一般包括问题情境、冲突情境、选择情境等。

4 从情境真实程度的角度进行分类

它可以分为模拟情境和真实情境。模拟情境就是通过材料或者表演再现某个事件或者场景。在幼儿心育中,我们应尽量多利用身边的资源,创设真实情境。模拟情境是在缺少条件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补充和再现。相比之下,真实情境优点在于幼儿体验深刻,利于其社会性的认知和发展,弊端在于难于控制,准备和操作起来较复杂。模拟情境的优点在于便于创设和控制,能有重点地凸显所设定的教育目标,弊端是幼儿的认识易停留于表面,其效果依赖于幼儿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

5 从幼儿活动的形式进行分类

从广义的范围讲,幼儿本身就生活在情境之中,一日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情境。它可以大致分为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两种。教师可以借助预设或者生成的方法进行创设。

第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 实景烘托法

即以实物为中心,创设一定的背景和氛围,让幼儿在特定情境下活动,或者将幼儿带人到一个真实的情境。

2 图画再现法

即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不在眼前的情景,或者以形象生动的图画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暗示。

3 音乐渲染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音乐对人的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音乐渲染活动中所需要的气氛,引导幼儿进入一定的情境。

4 表演体会法

表演游戏是幼儿很喜欢的活动,也是进行心育的有效形式。因此,我园开发了心育表演游戏,通过改编经典童话或者创编身边的故事,形成剧本,让幼儿从表演中获得心育。其作用可概括为:第一,通过担任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情绪变化。第二,通过参与整个过程,感受参与、合作的快乐。第三,通过给观众表演,克服胆怯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品质。

5 语言描述法

这是一种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某种情景,带动幼儿情绪或者激发幼儿想象,使幼儿用心体验的一种方法。比如小班的玩具经常会被丢到地上,教师就编了一个故事《哭泣的玩具》,用生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了玩具不能回家的心情。幼儿听了很感动,就主动做玩具的好朋友,送玩具回家。

6 情绪感染法

教师是幼儿交往中的重要他人,因此,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感染法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情绪,创设一种情感氛围,从而感染幼儿,帮助幼儿体验的一种方法。比如快乐情境的创设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积极的回应、身体的接触、友好的态度等等。

(二)总结了情境体验式心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在组织一节情境体验式心育活动中,其中有两个核心元素要重点把握,一个是情境中的体验,一个是体验后的理性提升,只有体验而毫无提升,或者只有枯燥提升而没有情感体验,都是很难达到教育效果的。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一过程,使情感体验和理性提升密切衔接,发挥作用,我们总结了八个策略:

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需要在活动前后做许多铺垫,在这些铺垫性质的实践――体验过程中,儿童的感受才真正深刻”。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引发幼儿的思考。情境就是为了幼儿某些心理现象出现而创设的,是为幼儿的迁移和分析做铺垫。

2 原始体验产生冲突

没有经过教师刻意的要求和引导,让孩子真实地反映内心的行为是一种原始体验。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保持事件发生的真实性,使其更加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从而突出矛盾和冲突,激发幼儿深刻的情感体验,引发幼儿思考。

3 理性思考积极讨论

当出现认知冲突时,幼儿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思考的动力,寻求问题答案的兴趣。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帮助幼儿理性分析其中核心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再次体验感受改进

在讨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些简单的方法,因此,要实验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就要进行第二次体验活动。活动结束后,幼儿首先体验到的是成功感,也就是比第一次更加有效,体验到找到方法后的愉快情感。

5 对比效果开拓思维

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地方,即引导幼儿把第二次体验活动结果与第一次进行比较,再次领悟方法的重要性和精神方面的感受。当幼儿领悟其中的道理后,再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能不能在突破难点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或者在交往合作中应该需要怎样的完善,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让幼儿积极开拓思维,不仅克服难点,还要做得更好,即怎样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6 三次体验效果感悟

当幼儿在协商讨论出结果后,再进行第三次体验活动,这一次与第二次又有不同。第二次还在忙于解决“难题”或者是处于懵懂的阶段,而这一次就是一个冷静思考、理性操作的阶段,效果和精神状态又与第二次不一样,比第一次更加专注,更加沉着和冷静,由原来对于表面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化和内化。

7 生活迁移应用拓展

当三次体验活动结束后,幼儿已经完全理解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和社会活动中的教育目标。然而,这些仅是体验的过程,社会领域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使幼儿更加社会化,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因此,这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幼儿把体验过程中的认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其更加适应社会。教师可采用图片、讨论、举例、判断等方式进行。

8 实践强化隐形延续

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而是以后生活实践中不断的参与与强化,形成一种规则和习惯,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因此,活动结束后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认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自身做起,让活动继续隐形延续下去,即活动小结和延伸的目的。

(三)研究了情境体验式心育游戏的特点

心育游戏是情境体验式心育方式的又一重要形式,它与其他游戏有很多不同点,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它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体育游戏是心育游戏的载体

首先,体育游戏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其次,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因为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幼儿具有勇敢、坚强、自制、意志力等良好的品质;第三,通过体育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交往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把体育游戏作为心育的载体,让幼儿在此情境下,体验各种心理感受,从而促进心理的发展。

第二,关注心理是心育游戏的核心

心育游戏不同于普通的体育游戏:首先,游戏情境的创设来自于幼儿心理的发展需要,比如大班合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就会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幼儿相互合作的游戏;其次,教师的指导更重视幼儿的感受,比如跨跳障碍物,我们关注的不是挑战高度,而是幼儿克服恐惧心理,自信心的获得,在此幼儿的感受、体验和心灵的成长是第一位的。这是心育游戏围绕的核心。

第三,幼儿参与是心育游戏的关键

选择体育游戏为心育游戏的载体,正因为它的参与性、有趣性、符合幼儿好动的心理特征。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参与,都会有心理的感受,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因为,心理品质的培养更多地是内在的、潜在的内化过程,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此,幼儿参与是心育游戏的关键。

第四,身心并重是心育游戏的目的

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注重身心并重才是心育游戏的目的。

(四)设计了情境体验式心育主题活动

我们以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情绪为目标,以培养幼儿快乐的感受、友好的交往、积极的合作、真诚的分享、努力的成功、满怀的自信为内容,设置了六块情境,其中包括:1.开心情境;2.成功情境;3.自信情境;4.分享情境;5.合作情境;6.交往情境。心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不是一节教育活动就能解决的,更需要在一日活动中的渗透,因此,我们以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实施点,创设各种情境,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成长,开发了以情境为核心的心育主题活动,现以中班自信情境为例,介绍其主题框架(见表格)。

(五)开发了情境体验式心育操

早操是幼儿每天进行的锻炼方式,如何利用这一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为此,我们开创了心育操,它是借用体操的方式,通过音乐的选择、歌词的渲染、动作的编排、队形的变化、幼儿间的互动与合作,达到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优化幼儿品质目的的一种韵律操。

首先,音乐的选择非常重要。音乐是心育操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更多地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比如小班应该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快乐情绪和初步萌发幼儿爱他人的情感,因此,我们选择音乐《您好》《我爱你》;中班需要激发幼儿自信的情感,我们选择了音乐《我真的很不错》;大班则以培养幼儿勇敢品质为主,我们选择了《不怕不怕啦》。

其次,歌词的渲染也很重要,幼儿既被歌词感染,又可以边唱边做,情绪更加积极向上,单纯的音乐和口令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比如小班心育操《我爱你》的歌词:“我爱你,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小草,我爱你,大象”,幼儿唱起来朗朗上口,甚至还能创编歌词和动作,在温馨快乐的氛围中得以熏陶。

第三,在动作的编排、队形的变化上,我们不仅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还重视幼儿之间的合作和集体感。比如队形之间的呼应、幼儿之间的动作配合以及班级之间的配合等等。

篇7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物质基础。因此,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并求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现代幼儿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果仍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就不能体现现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讨论在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一代花朵。

1.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1.1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本文对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出了下列的方法措施:

(1)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2)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3)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时,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伤害的生。

(5)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生活能告诉幼儿很多事,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幼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告诉他们道理,远远强于在日常教学中的条条框框。

(6)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这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2 加强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幼儿园新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那怎样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安全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呢?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经验,得到了下列的一些结论。

老师和家长老是担心孩子这儿摔了,那儿碰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大包揽。因而导致幼儿胆小,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所以我们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他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但减轻了我们负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早晨幼儿入园时就检查幼儿所带的物品,对于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要及时没收,并告诉幼儿这些玩起来是特别危险的。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

外出活动时,要求幼儿有秩序的排队行走,不推也不挤,上下楼梯更要注意,一步一步稳当的行走,出去后听本班老师的口令,不要走失自己;在玩大型玩具时,按老师的要求去玩,不攀登大型玩具,不抢着玩,做游戏是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危险的动作,游戏活动结束后要立即归队。

入厕时,让他们按顺序分组排便,洗手,不玩水,不做危险动作,不推不挤小朋友。地面湿滑让幼儿慢慢行走,教师看护,确保幼儿的安全。

在下午离园时,家长没来不能离开座位,陌生人接不能走,更不能一个人独自跑出活动室,走时要向老师说“再见”。

幼儿只要了解了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了解了这些安全规则,那么,幼儿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容易多了。

2.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起步阶段,有个好的开始能减少孩子在以后生活过程中走的弯路。所以心理健康对幼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1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主要包括:

(1)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

(3)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橫向比较。

2.2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培养。

(1)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各科教学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严格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

(2)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渗透于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家庭的作用,孩子的家庭的时间远长于在幼儿园的时间,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

3 结语

篇8

一、创设适宜环境,形成良好的心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无声胜有声”的独特影响。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身来和他们讲话,倾听他们诉说苦恼,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人格,遵从他们的意愿,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在这样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幼儿没有顾虑,没有压抑,就会有话敢说敢讲,遇事敢想敢做。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独特造型的建筑设计能令幼儿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能缓解幼儿的压力,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二、利用同伴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被视为“小皇帝”。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各班可根据需要创设计算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娃娃家、商店、医院、餐厅等多种活动区域。幼儿每天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各区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对一些特别的孩子应给予特殊的关爱。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不合群,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向老师问“早”,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平时从不举手发言,做事慢腾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与同伴游戏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如每天他们一来园,老师就让一些主动、热情的同伴约他们,商量是玩“手工区”还是“娃娃家”等,在玩的过程中多和他们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慢慢地他们便由被动变成自觉地参与,并且有了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在活动区玩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的交流和感受。渐渐地这些孩子在同伴的影响下会有明显的进步。

三、开展多种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活动是幼儿园进行教育的载体,也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活动能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在设计活动时,可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任务,体验成功。在安排活动时,保证幼儿有充足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满足幼儿各自的心理需要,愉悦其身心。在开展活动时,为幼儿创设参与活动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进行操作体验,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评价活动时,教师要以激励为出发点,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所做的努力,关注幼儿的进步,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健康心理

篇9

关键词:幼儿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时光飞逝,我们迎来了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外面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相对稳定的内心世界受到的撞击也越来越强烈。“心理不健康”这个词也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天真烂漫的幼儿也受到了波及。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80年代就给全人类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孩子是否都健康呢?回答是否定的。据有关资料表明,上海地区4~16岁心理偏常的少年儿童约占总人数的15.3%。于是,一个新的课题放在了我们幼教教育工作者面前,那就是幼儿除了在校接受文化教育外,教育工作者也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造成儿童心理偏常现象的原因众多,也很复杂。那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除了幼儿园教师以外,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一般要数父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取决于儿童所处的心理环境,而家庭是其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早期环境留给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渠道实现的,儿童所受的影响可以表现为爱与接受、或者是丢弃与不接受。对于儿童的心理教育,家长应当而且可以去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家庭生活中,绝大多数父母对儿童身体健康的照顾是不容置疑的,但生活质量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问题的重视。孩子们如长期处在这种不良的情绪感受中,就会造成心理偏常。

其次,是学习重负使幼儿心力交瘁。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是“小皇帝”,一家人围着他转,这可能是孩子幸福的一面,可是又有谁去多留意他们的“痛苦”呢?除了在幼儿园一天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外。离开幼儿园之后,有的还要马不停蹄地奔向各种补习班、艺术班,这样的负荷别说是未成年人,即便是成年人也吃不消。可能,有些幼儿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强一些,他们能够接受这样的挑战。然而对大多数幼儿而言,由于心理、生理发展水平所限,这无疑是给他们制造痛苦,摧残他们的心灵。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有的幼儿精神恍惚,产生焦虑症等心理障碍。

再次,是环境影响。这些年来,我们都生活于楼房之中;同时,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后也往往生一个孩子并搬出与老人分开居住,故当前三口之家居多。由于这个缘故,独生子女失去了和兄弟姐妹甚至是邻居孩子一起生活、互相学习的机会,无论是玩具、点心还是父母的宠爱都被他独享,因而难以培养“谦让”“互助”的精神,也不懂得怎样与别人分享乐趣,更不知世界上还有人与他享有共同的权利,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总体说来,学龄前儿童心理偏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当前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当今的社会,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的现象在人们生活中越发普遍,它将构成对我们健康的一大威胁。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使命感,积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目前幼儿心理偏常的特点,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一、重视心理教育,并将其纳入幼儿园培养目标

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出发,我们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在重视幼儿智、体、美、劳诸育发展的同时,重视心育的发展。只有真正重视了,防治幼儿的心理偏常才有一个基本保证。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关注差异和用爱施教是预防心理偏差的重要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地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幼儿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教师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要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和辅导。

对幼儿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幼儿、感化幼儿,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有一个小朋友,有口吃的毛病,别的孩子都叫他“小尾巴”。嘲笑他的人多,和他玩的人少;他自己也感到很失望,变得很孤僻,老用发怒的眼睛瞪人。我接手后,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这个孩子头脑很聪明,就是缺乏自信心。我给他讲了古罗马演说家克服口吃的故事,帮助其正确对待自己的缺陷,树立自信心。在班上的一些活动中,点名让他去做,一些活动让他当主角,充分发挥他的优点,对其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一年之后,他的口吃减轻,有人叫他“尾巴”,他也不再觉得是有意嘲笑,性格开朗了许多。小朋友们都愿意跟他玩,乐意帮助他,他也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了。

三、帮助家长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作为教育工作者,使家长了解到,在家庭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减轻心理偏差的重要基础。家长应该懂得,令人满意的家庭生活对孩子适当的情绪发展必不可少,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家庭生活的气氛中儿童获得他所接受的最初的情感经验,这些经验决定了他是否能获得个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抚慰,孩子的安全感就会被焦虑、抗拒和憎恨的情感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另一方面,在儿童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去引导行为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决定了幼儿的哪些行为会消除,哪些行为会保留,并进而影响其整体的心理状态。

篇10

一、幼师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幼师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学习的问题

刚刚进入中职校园的幼师生,暂时摆脱了中学、小学时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早读课的死记硬背,晚自习的题海战术。在学习上可能稍有一些轻松之感,感觉幼师的生活很惬意。可是好景不长,接踵而至的专业技能课,比如视唱课、钢琴课、手工课、舞蹈课,等等,刚开始时,幼师生还觉得新鲜,感兴趣,慢慢地积累下来,老师每节课又要求回课,幼师生开始有了压力,这种压力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地释放,长时间下来就形成了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

厌学问题是目前幼师生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原因之一是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比如:一个标准班级50人,90%的同学(45人)不学习,上课看小说,照镜子,修眉毛,玩手机,做手工,等等,而班级剩余的10%的同学即使想学习,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也变得不喜欢学习了。原因之二是部分幼师生根本就没有从事幼儿教育的意向,她们只不过是父母意愿的履行者。笔者对刚刚进入学校的幼师生进行了一个随机调查,发现在整个幼师生群体中,有76.8%的同学不知道幼师是什么职业,将来做什么。她们之所以来幼师上学,是因为中考没有考好,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否则也不会选择上幼师。由于不是幼师生自己的意愿,造成她们入学后动力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厌学。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幼师生各种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最繁琐、最复杂的一部分。大部分幼师生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认识和评价他人,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因材施教。幼师生的人际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师生与教师的关系。

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幼师生的不公正、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幼师生产生的厌烦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幼师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情绪异常等问题。幼师生学习期间,教师仍然是幼师生心中的权威,所崇拜的对象,她们仍然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爱护。

2.幼师生之间的关系。

幼师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自己的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些同学流露出孤独感,她们想与同学搞好关系,但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异往。

幼师生的异往面对两个现实矛盾:一是原来男女共校,且比例相差不大,而现在女性占绝大多数,男性少得可怜;二是长时间生活在单一的女性群体中,而社会是两性共处的。于是幼师生怀恋过去的异性朋友,尤其是在单一女性群体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可克服的弱点暴露出来的时候,随着自身性心理进一步成熟,更加渴望异往,但受到现有生活环境的限制,她们缺少与异往的机会,性心理得不到满足。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的相应对策

学校要分析导致幼师生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对其存在的心理困惑,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可以通过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的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幼师生提供更多的疏导机会,使其心理困惑得到及时疏导,确保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对幼师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师范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幼师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心理健康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健康理论课和心理健康实践课。前一部分为幼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后一部分是在幼师生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帮助幼师生有效处理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二)设立心理健康热线

事实证明,心理健康热线十分有利于教师与幼师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幼师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心理健康热线可省去幼师生害羞的忧虑,这样可以使教师一对一的解决幼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由于幼师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幼师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幼师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四)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师范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幼师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目的。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阅写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幼师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