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习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学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导学案”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案为主,采用导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学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人性化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良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习惯是高中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通过应用导学案讲授高中数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在教师的主导下,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将教师和学生完美的结合和统一,以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
1.导学案教学模式概念
导学案通过教师共同制定,其主要指导参考为新课程规定,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1]。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引导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建立合作学习、共同合作、积极参与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素质,为自身优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习方法的改革,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其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主动选择自学习工具,养成好的习惯。而导学案教学方式显然与这些要求和标准相符合。
2.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原则
导学案教学模式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主体性原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其学习知识的过程需要教师的高度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其学习特点和想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②主导性原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其应负责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有秩序、有规律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及其重要,其是创建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科学学习的教育者;③实际性原则。任何的教学都无法与实际教学相脱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④创新性原则[2]。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通过自己思考和动手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教师过于急功进切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急攻进切的想法,仅仅单纯为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好,利用大多数课堂时间进行复习,而对导学案的应用不够重视,对于实践和情景模式环节的设计非常少。对“死”知识的教学过于重视。同时,很多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并未对其教学内容分类和分级,让学生一时间无法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效率较低。
2.缺乏实践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多数教师在实施导学案教学方式时,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实际动手等没有充分准备。在课堂上,通常将数学的规律和公式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并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如在将三角函数时,直接将cos、tan、sin之间的推导公式告诉学生,让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
3.导学案设计不科学,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多数数学课堂采用导学案方式。然而多数教师对导学案并不是非常了解,在编写“导学案”教程时,缺乏经验,设计的内容过于丰富,而没有系统的规划,没有集合单元和导学案微观,内容不够集中和突出特点,让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多样性思维,过于分散[3]。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过于依赖教师,学习热情不高涨。
三、高中数学课堂应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对策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特点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对导学案教学的重视,并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对课堂内容应深思熟虑。并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评价等,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领域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避免无法消化。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咨询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方式的看法,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注重素质教育。
2.转变教学思想,设计情景教学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视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树立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引导作用。制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案,摒弃原有的题海战术,增加情景教学模式[4]。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亲身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3.科学设计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入方法;案例分析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来进行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给课堂教学做一个合理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导入教学。
一、导入目的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其实也就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让学生把知识和背景联系起来,补充新的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索。同时让学生总结已学的数学知识及理论等。
二、课堂导入方法
2.1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法也就是温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用已经解决的旧知识导入到新的课程里面来,用这种方法导入,能够有效强化学生记住已学的旧知识,降低了对新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新知识。
2.2故事导入法,教师可通过讲一些和课堂内容有关的故事,比如:数学典故、数学家的故事等。
2.3演示导入法,演示导入法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介导入,比如:挂图、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设置疑问导入法,教师可通过设置疑问引入到课题上,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新的课题。
2.5实践法,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从而解决某一个问题。从这个问题上引导到新课题上。
2.6类比导入法,类比导入法就是通过“旧知识”提出一个类似的“新问题”导入新课。这个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新课题的难题,还能在学习新课题的同时巩固旧知识。
2.7情境导入法,就是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和新课题有关的情境导入到新课题。
2.8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也叫点题导入法,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直接点出课题,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三、案例分析
3.1复习导入法案例分析,案例:关于“对数的函数性质”
教师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那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于函数的性质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的?”学生作答。教师做一个总结:我们是从图像上观察到它的定义域、值域等来定义函数性质的,同样,对数函数性质是不是也一样能用这个方法来定义?
教师:好,那我们现在以同样的方法来研究一下对数函数的性质。
评析:教师通过用这种方式,创造出新知识。使得学生巩固所学的旧知识,又能掌握新知识。
3.2故事导入案例分析,案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用故事导入
在古代,有一位象棋大师,国王很赏识他的棋艺,就让其在国库中任意挑选宝物……。教师适时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作答。
评析: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出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3.3演示导入案例分析,案例:求“锥体体积”的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圆锥形容器和圆柱形容器,并让学生观察容器的底和高是相同的,在同底同高的条件下,同时给这两个容器注入水,发现圆柱形容器要三杯才能满,而圆锥形容器只要一杯就满了,所以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教师在这个时候向学生提出问题。
评析:这个方法是从实验过渡到推理上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4设置疑问导入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极坐标”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作答。
评析:这个方法不仅要注意教材的关键,主要是难点设疑。这个疑问要设置巧妙,不能太难,又不能太容易,太难了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容易了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
3.5实践法,案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师在课前就把已准备好的圆形纸发给学生,人手一张,让学生进行下面的操作:
(1)在圆周上标记12个点分别为B1、B2、……B12等分圆周。
(2)在圆内取任何一点为圆心的点A。
(3)使圆周上的点B1能和点A折叠。并使圆周其余点都分别与A折叠,得到12条折痕。
(4)拆开这个圆,发现折痕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刚好是椭圆的形状。
评析:实践法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增加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新鲜感,使同学充满好奇心,让同学对实践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6类比导入案例分析,案例:利用内接球三棱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底*高,三棱锥的体积是V=1/3底面积*高。你们能根据上述的这些方法探究出三棱锥体积与内接球半径的关系吗?”学生通过思考给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给的答案总结出:“三棱锥的体积等于其内切球半径与三棱锥四个面积和乘积的三分之一。
评析:运用类比方法要注意两种知识间的关系,并用恰当的与之贴切的类比,且这种类比要有可比性,让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3.7情境导入案例分析,案例:对数概念
对数概念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老师可以手拿一张纸一次一次对折,这张纸会越来越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实验一次,自己对折,看纸张的厚度到底有多厚。
评析:这个方法的导入,是需要老师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或者是学生熟悉的,如果学生对情境不熟悉,那这个方法显然就是无效的。
3.8直接导入案例分析,案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借助曾经学过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直接对学生提出问题。
评析:一开始就先把问题提出来直接进入主题,并用简短的语言说明这堂课的背景,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上课。
篇3
关键词: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但是,高中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语言理解、心思缜密为一体的课程,并且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尤其是在教育水平较差的农村,更加容易导致大量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化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这种现象。
1.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目前,形成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因素很多,但是,对高中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较差。在农村,有很多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都^差,他们对高中数学问题的理解比较慢,在学习高中数学时经常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而不能灵活运用。所以,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他们依然束手无策;第二,学习数学的方式不正确。对农村学困生来说,他们首先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数学时严重缺乏主动性,长期如此就会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农村高中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不自信,这样也会影响他们的数学成绩,进而形成数学学困生。第四,学习数学的意志比较薄弱。由于很多农村高中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数学学习中,导致他们的学习欲望较低,一旦出现成绩下滑,从而就会导致其形成数学学困生。
2.转化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现状的策略
2.1 培养农村高中学困生的科学思考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这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引导学生不断深挖题目中所隐含的信息,全面思考,并与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例如“某校组织480名师生前往市科技展览馆参观,学校了解到的出租车的情况是:车站有两种车辆,大车每辆限载人数为50人,租金300元;小车每辆限载人数30人,租金200元。请你设计一种租车方案,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这道题要求我们科学考虑实际情况,比如车和人都不可以半数,必须取整数,采用方程进行求解得到“设大车x辆,小车[(480-50x)/30]辆,付租金y元y=300x+20[(480-50x)/30]y=300x+200(160-5x/3),y=300x+32000-1000x/3,y=32000-100x/3k=-100/3
2.2 培养农村高中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也是转化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大举措。高中学生应该形成自主探索意识,从而提高自身对高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旨在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例如:“五名同学分配到A,B,C三个班,每班至少安排一人,甲不能到A班,问有多少种不同方案?”然后,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2]。
2.3 培养农村高中学困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目前,高中数学题复杂并且难度较大,这就对高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某人在公共汽车上发现一个小偷向相反方向步行,10秒钟后他下车去追小偷,如果他的速度比小偷快一倍,比汽车慢4/5,则此人追上小偷需要?”解题的过程为,“s是距离小偷速度=x米/秒人速度=2x米/秒车速度=10x米/秒人在车上和小偷反向走,他下车时与小偷相距10s*(x+10x)=110x米他追小偷,速度差是x,所用时间=110x/x=110秒”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题例,解题思路同样适用于修路、二个水龙头向水管放水、做手工等等我们常见的例题[3]。因此,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寻找出既简单又正确的方法。在基础知识巩固之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做题等训练来发散思维,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还要总结做题规律,做到从特殊到普遍,普遍到特殊的灵活转化。
3.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彻底转变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现状是很困难的,这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等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转化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时,不仅要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成因,然后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现阶段研究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申银燕.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4(12):98-99.
篇4
一、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设置的优势
1、问题链的设置可以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链是想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媒介。因为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不过教师在问题设置中一定不能够急于成功,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慢慢的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吸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在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数学思维会越来越成熟。
2、问题设置可促使学生学习进度明了化
在教学中设置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师可以有效的将一些数学重点、知识点转化为数学问题向学生提问,增加学生对重点的关注,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详略程度判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从而设置出更符合学生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进步。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分析、研究、解决数学问题,还促使教师与学生融洽的相处,距离学生实现高中数学学习目标更进一步。
3、问题链的设置富有创新性
问题链在高中数学中的科学设置,进一步的体现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可以在课堂上思考、分析、研究、探讨数学问题,也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找到解决方案,完成题目的解答,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创新了高中数学教学。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启发,并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促使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学生在高中数学教师的指导下,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数学思维越来越严谨,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库也越来越丰富,这一种学习方法较传统的学习法更有利于学生丰富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善于创新。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通过逆向思维设计问题链
篇5
教育随着时代的突飞猛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高中的数学教学,更讲究有效性,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能够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欲,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有效的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本文就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进行深刻的研究,促使高中数学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进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思考
序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使教学质量与小学效果得到优化与提升,需要实施有效教学法,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最好的指导,激发学生内心对数学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占据主动的位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尽可能用最有限的时间,甚至是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限度的教学进步,最优质的课堂。
一、高中数学有效教学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渴望。一个有趣、愉快的课堂少不了课堂情景,创设悬念就是课堂情景的一种,促使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兴趣和学习欲。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在竞争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喜欢争强好胜,教师要清楚的知道学生的这一特点,并充分的利用,尽可能多的在课堂上创设数学竞赛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致使学生在竞争中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数学才华,爱上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习题课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小的竞赛习题课,已知,sin(B+C-A),sin(C+A-B),sin(A+B-C)成等差数列,求证:tanA、tanB、tanC也称等差数列。问哪一个同学可以最先完成这道题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参与数学知识竞争中去,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度。最后,给学生适当的动手操作空间,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高中数学的学习对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来讲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与方法,适当的给学生安排操作课,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数学习题产生兴趣,主动去学习、去探究。
二、高中数学需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案,都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的,不过,再好的教学方案,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诠释,效果也不佳,因此,教师应灵活的应对教学课堂,以便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最高效的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相关概念及其推导公式”时,教师可以采用尝试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做练习题,利用学生之前对函数知识及三角形的理解,试猜想、推导三角函数的相关公式。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用心的阅读课本,对课本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猜想与推导进行验证,得出最后的结论。相信,这样的指导,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质的学习质量是远远超过之前的单单的授课教学法,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自信,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高中数学有效教学需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学重点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进行的。与此同时,学生也要在第一时间抓住重点,进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然而,有大部分的学生找不到重点,找不到方向,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刚开始就给学生说明重点,也可以在给黑板上板书出来,给学生最好的学习提示。接下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授课声音与授课手势,板书内容,使用的教学工具,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的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有效的用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小故事,小笑话,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自己对知识的疑问,或者说出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其实,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说出自己对数学难点、重点的理解,或者对此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进步,学习的进步,这样的提问,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教师的合理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也为高中数学课堂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是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思考,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保障。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的应对课堂,能够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诠释数学的重点、难点,那么,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渴望就会被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促进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亚环 单位:辽宁省盖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雅芬.PopularCulture—高中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J].基础教育研究.2014(21)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微课 设计 原则 应用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并未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是依照教材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围绕学生需求设置各项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了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微课的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并有效进行应用.
一、高中数学微课的设计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要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实际,合理选择和设置微课教学内容,坚持以生为本,为微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微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高中数学微课的质量.
2.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中很容易出F问题.因此在设计微课时,教师要结合高中数学的知识特点,做好微课时内容和知识难度层次的设置,使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让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关键.在设计高中数学微课时,教师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对微课中展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高中数学微课的制作及应用
1.微课制作
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要把握好上述原则,同时借助网络搜集、剪辑、视频制作等工具,对微课资源进行选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形成短小精悍的资源内容.在网络搜集、剪辑时主要采用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数学资源内容,通过剪辑和拼接对视频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微视频教学内容;视频制作时可以运用视频工具进行拍摄,依照微课主题设置教案,教师依照学生学习情况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拍摄制作成完整的讲学视频,让学生依照该视频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视频还可以使用专业制作软件来进行录制,在微讲台软件中对教学对象进行布局,从而轻松生成各类教学文件.
2.微课应用
(1)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熟悉的场景、内容融人微课中,让学生结合微课中的生活情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等差数列》的教学中,笔者在微课中引入“楼梯”这一情境,让学生结合楼梯中各台阶与底端高度的关系分析等差数列的特征.通过该情境,学生深入了解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2)科学拓展内容,合理选择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微课内容进行严格筛选,依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合理设置微视频知识网络;要对翻转课堂进行强调,通过翻转课堂与学生交流,及时处理学生微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与交流,然后再进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模式
当前,在以教材为中心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从概念、计算方法、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等方面精心备课,课堂步骤按教案设计逐一进行,教学活动是预设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数学教学,把学生看作积极的思考者和参与者,教师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活动是生成性的。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的现状
探究性教学是近几年教学领域探讨的热门话题,研究者见仁见智,有的从教学观念角度研究,有的从教学思维方式角度研究,有的从教学活动属性角度研究,有的从教学手段角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紧密结合实际,注重数学方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2]。在教学方法上:每部分教学结束,予以全部内容的小结,提示重点与难点内容,并布置适量的复习思考题与计算分析题,以理解与巩固所学内容。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2次左右习题课,以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在有关部分可安排选题练习,即自己选题,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可选用创新性教学形式[1]。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模式的难点分析
1.对高中数学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投入一直是薄弱环节。在教学投入不足中,高中数学教学的投入不足更加突出。普遍反映,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以及本身的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学校应在人事编制、讲课津贴、师资培训等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学给予重视。
2.传统观念的影响
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遇到的高中数学学习难点相对集中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构成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说明任何学科对一位学生来说都不是全部。数学在教学时,会让学生在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数学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例题选择的意图必须十分明确,这是例题的讲解及处理的前提。例如,例题的选择意图应该突出这样的几个主题:①前面所学的知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公理及思想方法等)的巩固;②为形成或巩固数学技能所做的示范或加强;③提醒学生数学学习中可能存在的某些缺陷;④针对学生各种能力(包括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⑤进行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或教育[2]。
3.课堂探究形式单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仅采用常规的问答式的方法探究,这种方法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并且所起的教学效果也不如意,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地成为朋友,能够进行互动。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模式实施的策略
(一)宏观把握,灵活机动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求教师从整个数学课程的运作上以及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的视野上考虑我们每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由予数学思维开放等因素导致数学课堂上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很可能会让数学教师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影响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这一点数学教师必须在设计的时候有所考虑,同时也需要转变观念。我们如果将整个数学教学看成一部很长的电视连续剧,那么一节课可以看作其中的一集,不同集之间可以灵活调整,每一节设计得似乎很完美的数学课不见得总体数学教育效果就好,只要能够做到宏观把握即可[3]。
例如,《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一课是高中数学必修――《函数应用》一章的一节数学建模课,用一则招聘启事将书本上的例l和例2两个例题串联起来,在操作过程中主要以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另外,根据重点中学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特点,在完成本节课原有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后再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归纳、验证这一数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以深化。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教学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是受教师自身的智能观(有些教师认为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和倾向性所制约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教学与评估模式反映了教师的智能观、学习观念。许多教师都深信:我们只要把自己理解知识、事物的思路、方法解释清楚,学生就会明白[4]。这种观念错在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主要选择那些代表数学知识的内容,同时也兼顾趣味性。而教师在进行数学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不要一味地讲解,应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创设数学体验式学习环境
多变的数学题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体现出数学教育功能实现的多样性,从学生的整个学段的需要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去设计每一堂数学课,教师完全无须面面俱到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也无须将每一个数学问题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部分典型问题并且有选择性地发挥某些教育功能即可。在具体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的取舍很重要,面面俱到不可取[5]。否则,会让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同时也会阻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结论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实践、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且把数学探究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更要懂得“怎样教”。
【参考文献】
[1]徐立伟.高中数学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4(04):54.
[2]魏常安.高中数学课堂的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4(04):62.
[3]李光临.浅谈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4(06):101.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层次性教学;互动性教学
数学在高中阶段至关重要,它是学生文化知识全面发展的基础性门科。从初中升入到高中后,一些学生难以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原因很多:高中教材梯度很大,高中数学逻辑推理性强,解题技巧性强,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探究不够等。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广大师生面临的迫切任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现在我谈谈个人在高中数学质量方面的看法。
一、以数学新课标理念实施教学
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以新课标理念实施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如何使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共同享受呢?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所要面临的首要任务。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还是主动的自我学习。因此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经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对于教学内容枯燥的数学来讲,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创设有趣而高效的情境是众多教师的共同目标。如何设置若干有效而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呢?依据建构理论:所有问题的提出应与学习者本身所认知的领域相关或相近,如若不然则不会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该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现已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领域出发去探究未知的领域。教学时学生如果被老师所设置的情境吸引,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因此一个有趣味的开始会大大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大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不是很有效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被动开展探究活动的。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丧失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其实是对探究学习本身概念的误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使探究性学习长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就十分重要,因为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能力才能促成探究学习的有效内化。例如,在教学高中立体几何课“正方体截面”时,先利用课件给学生演示“正方体的截面”的产生过程,再引导学生观察动画的整个过程,并让他们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问“在一个正方体中,截面有几种情况”;有的学生提问“其中一个三角形的截面是怎么得到的,像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个”;有的学生提问“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地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在“深入探究”阶段,学生要想方设法对假设和方案进行逻辑推理、合理论证,支持或假设或方案。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调控探究过程,当大多数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抓住关键障碍处进行适当点拨。教师要对主要错误或独特见解进行讲评,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归纳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要坚持鼓励和赞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对探究成果进行系统化、网络化,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三、教学的策略要多元化
1.要深入理解数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我们的数学教学都采用学案教学,在学新课前,学生先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阅读教材,预习新课。这样,可以节省课上时间,提高效率,有足够的时间供同学们探讨交流一些问题。我记得在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时,有的同学不明白例题的解法,我没有直接给出解释,而是让同学主动起来讲解,学生给学生讲解往往更容易接受,最后我再做总结。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2.指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讲不应该再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也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事。数学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和进一步的深造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今天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盏明灯。
3.数学学习应该是“身边的”,更应该是“活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逐渐淡化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数学应正本清源,数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学校也应该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备课、讲课、练习、指导和批改作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推进高中数学完全适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学习策略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思维性、逻辑性、应用性及创新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必须通过多种学习渠道来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逻辑)、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以此提高我们的数学成绩。关于高中数学成绩提高,我们的老师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最典型的就是开展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但数学教学效果还是不稳定,有时好有时不好,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高效课堂中的数学学习方法还不完善、不科学和不高效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深入去探究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学习策略。
一、积极响应老师引导———做好预习准备
第一,我们要在上课之前完成上节课老师安排下来的作业任务,并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复习,为即将到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避免学习知识你内容的脱节;第二,在简单复习后,我们还需要完成上节课老师给我们安排的预习任务,以减轻课堂上数学学习难度,同时也提高我们对新数学的理解及记忆,使我们很快学习和应用到新的数学知识;第三,在预习时,我们要积极老师交流,尤其是预习中遇难难题时,这样有利于提高我们对重难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及信心[1]。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我们就要在课前简单复习之前学习过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然后进行详细预习,预习后要做相关的练习题,此时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以时,就标出来,待上课时仔细听或直接问老师。练习题:已知f(x)=sinx+(sinπ2-x).(1)若α∈[0,π],且sin2α=13,求f(α)的值;(2)若x∈[0,π],求f(x)的单调递增区间.解:(1)由题设知f(α)=sinα+cosα.sin2α=13=2sinα•cosα>0,α∈[0,π],α∈(0,π2),sinα+cosα>0.由(sinα+cosα)2=1+2sinα•cosα=43,得sinα+cosα=233姨,f(α)=23姨3
二、提高自己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接触新知识时,要尽可能找自己喜欢的方面进入,避免自己的学习兴趣被打击;第二,面对重难点知识时,要积极与老师及同学沟通,以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避免因“闭门造车”导致学习进步慢,最终打击自己的数学学习信心;第三,要将其他知识及技术应用到数学学习中,如计算机知识、多媒体技术等,以增添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1-2]。例如,在解答“sin=x”的个数时,我们尽可能自己动手计算,并建立相应的模型,以将解答的内容具体化,然后根据模型设计多种解决方案,如用几何画出y=sinx和y=x的图像,并通过图像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个数,最后利用老师提到的y=sinx,与y=x交点判断法求出题目的答案,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探讨方程sinx=kx的解题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将k以动态的方式用图像展现出来,趁着自己有着浓厚的兴趣继续研究f(x)=g(x)方程解题方法。
三、培养自己与其他学生的“互助,互学”学习方式
第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此时我们就需要向数学学习能力更强的学习进行交流和学习,以找出难题解决办法,如果和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向老师求助;第二,我们要与其他的同学合作学习,以培养的团结合作学习精神,并培养我们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2]。例如,在学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我们要与同学探讨重难点概念记忆方法,以加深我们对重难点概念的理解及记忆。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小组任务,如老师布置的练习题解答等。练习题:已知P={x|a-4<x<a+4},Q={x|x2-4x+3<0},若x∈P是x∈Q的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由题意知,Q={x|1<x<3},x∈P是x∈Q的必要条件,即QP,a-4≤1,a+4≥3,解得-1≤a≤5.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事业是在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及能力水平,尤其是数学知识水平及能力水平,故我们要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效率,最终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故上文从预习准备、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分析了高中数学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于艳艳.关于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
篇10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同学以较高的数学中考成绩升入高中后不久,就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出现“掉队”现象,甚至沦为数学“学困生”.所以人们把高一第一学段称为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上述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与实施就早已成为广大初高中数学教师和数学教研员的共识,也有各种研究成果见诸于报刊,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教材,但基本上是关于衔接知识方面的内容,对初高中教材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并没有在书中得到根本的体现;而对于谁来真正有效实施衔接的操作?在什么时间完成衔接?用什么方式完成衔接?也一直是数学教育界困惑未解的问题.我和唐瑞光、赵中华两位老师从2004年开始对初高中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进行比照分析,经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尝试终于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补充衔接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给初三学生在暑假提供一本完成初高中知识衔接、教材特点衔接、教学要求衔接、学习方式衔接,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它集教材、教参、练习册为一体,便于学生自学,突出可操作性.
2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3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真正内涵
完成初高中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完成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合适的课程(包括教材)以及实施这个课程的有效方式、途径与时间.
3.1衔接教材需要补充衔接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初中教材删减了许多重要的基础知识,如立方和、差公式、韦达定理、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等;降低了一些数学知识与方法运用的要求,如,配方法、分解因式、绝对值、二次函数的分析等.而这些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又要直接作为工具知识或基本技能加以运用,于是给同学们的高中数学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以致于高中的数学学习常出现老师觉得“显然”,同学们感觉“茫然”的情形,所以我们编写的《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就是要补上这些对高中非常重要但又初、高中两头皆空的知识.
3.2衔接教材需要立足学生经验、体现高中教材的特点与要求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及教学要求与初中相比有着质的飞跃与变化,初中教材每一小节对概念与知识点的讲解比较具体、简短,即学即练;而高中教材每一小节对概念与知识点的讲解比较抽象、篇幅也较大、突出原理,操作的例题也无法面面俱到,这必然导致初高中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度性方面、高中教师对学情把握方面、学生适应性方面出现断层.基于这个现状,衔接教材从知识的介绍、例题的编写、练习及习题的设置都应不同与任何一本初中和高中的教科书和练习册,它应当立足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习惯、而又突出从常量到变量、具体到抽象、静止到运动、孤立到联系、定量计算到定性研究、数与形相对分离到数与形相互结合、具体方法的习得到思想理论的分析领悟等方面的转化.《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就是这样一本突出高中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的而又立足于初中学生知识、经验、习惯的教材.
3.3衔接教材需要促成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主动学习的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虽然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实施都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强调了教学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学生年龄特征、教材内容、评价方式等诸因素的制约,现实中初中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的和模仿性学习为主,主动学习的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养成,这与高中学习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同学初中成绩很好,上了高中突然变成了“学困生”,主要是由于沿袭初中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与习惯所致.高中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并且教学要求高、进度快、信息广、难度大,老师不可能象初中那样反复强调,反复演练.于是出现了老师不布置任务,学生不知道做什么,老师一讲就会,学生一做就错的普遍现象.《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从编写方式上,立足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习惯的现实背景,突出自主探究方式的引导,在循序渐进地补充衔接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育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每个例题都要求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如何解,而不是直接给出分析,每道例题后接着就是变式练习,而不是模仿性的巩固练习,以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