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云计算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云计算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日照图;图形逻辑;思维秩序
引言:
日照图问题虽素为高考难点,但其核心要素却仅有两条:一是太阳光线(或直射光线);二是晨昏线(圈)。太阳光线直观反映了太阳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变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线则从细节上描述了昼夜产生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重心应该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间的图形逻辑,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事实上,人们却更乐衷于一些“快解秘诀”或“独门技巧”的研究,而不愿为“思维之塔”的点滴积累洒下“真诚”的汗水,故常形成欲速不达的尴尬局面。在此,本文将聚焦“图形逻辑优化”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三地理复习中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格物致知、明析数理,搭建空间“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图”教学的最大困难仍在于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极度缺乏。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环境差异,通过“实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维视图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温地球“经纬骨架”的空间影象,为日照图分析提供空间媒介和逻辑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经纬网
环节1:实物演示,定义经纬。
操作简述:(1)呈现地球仪,要求学生指认地轴、纬线、经线并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位置、长短、方向等)。之后,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点(如,图1中点Q)的运动,理解纬线的动态定义(即,地球上任一点自转的运动轨迹)。(2)展示地球仪剖面,指认地球半径(R)、纬度(β)、经度(α),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的数学含义。
设计目的:认识经、纬线,打造日照图的空间“骨架”。且借助纬线的“轨迹说(动态定义)”赋予“骨架”运动的灵气,从而降低经度(或角速度)、线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为经纬网中几何逻辑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图示模型,明晰数理。
操作简述:(1)引导学生绘制地球经纬“骨架”示意图(如图1)落实基本概念,并呈现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经纬网。(2)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体、给出地球平均半径,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或分析:两条纬线(纬差1°)之间的经线长度;两条经线(经差1°)之间的纬线长度;球面上两点(可以是特殊点)间的最近距离。
设计目的:通过绘图和计算强化经纬网构建的空间影象、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逻辑计算能力,为线速度公式推导或昼(或夜)长的理解和计算作好铺垫。
该方案从概念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指认、绘图、计算等,帮助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感性到理性对经纬网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空间和逻辑基础。
二、图文互换、以图释文,架设“语言”桥梁
地图历来以“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倍受关注,但,焦点却多集中于读图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语言”之间的逻辑沟通。其实,高三日照图的教学中若能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或把一些简约或深奥的地理图示“翻译”为文字,将为文字与图形的逻辑对接创造良好的机会。
案例2 太阳高度及其分布和计算
环节1:图解定义,转换思维。
操作简述:呈现教材(湘教・必修Ⅰ)定义: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作出如下补充并图示:(1)太阳可据需要看作是一个质点或平行光柱;(2)某点的地平面即过该点的地球半径的切线。
设计目的:克服文字定义抽象、空洞的“缺陷”,将其转化为图形,填补学生空间概念的空白、转换思维角度,为后续的理性计算提供支持。
环节2:自主作图,多维探究。
操作简述:(1)指导学生据图形定义,分别绘制“两分两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并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2)基于“光柱”影象,引导学生理解并绘制“过太阳直射点的日照纵、横剖面示意图”,助其从“球面距离”的角度认识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关系(即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等距等值)。
设计目的:通过图示直观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规律,导出太阳高度研究中的“距离”意识,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等太阳高度线(某时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的判读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过程”使知识结论更具建设性。
环节3:推导公式,拓展应用。
操作简述:(1)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图解正午太阳高度,得出计算公式:H=90°-|φ±δ|,并将公式地理化,即: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球面距离,用纬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导学生计算:赤道、极点、纬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日内最小(即0时)太阳高度(h)与直射点纬度(δ)的函数关系。其中0时太阳高度的计算,即是基于“距离”的原则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拓展应用。首先绘制太阳直射任意点(Z,纬度δ)的日照图(如,图2),其中Q(纬度β)为所求点,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设计目的:变定性分析为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通过应用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几组特殊结论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反应速度。
该方案通过两个“转换”将太阳高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一是文字定义的“图形化”,揭示了“太阳高度”的几何内涵;二是数学公式的“地理化”,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
三、图图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逻辑线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压力,传统的“结论(或技巧)式”的日照图教学早应淡出高中地理的课堂,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因“惜时如金”而将“过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实,图形也许是解决“课时”与“效率”之间矛盾的更好的手段。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认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该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案例3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环节1:动画模拟,连环绘图。
操作简述:分段回放“两分两至”时地球日照模拟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说明、图示各节气晨昏线与阳光(尤其是直射光线)的关系,了解晨昏线的内涵(如,昼夜分界线;太阳出没地;太阳光与地球切点的集合等)及特点。
设计目的:多角度认识晨昏线,为日出/落的地方时和方位判断、昼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线与太阳高度之间的联系等提供基础。
环节2:释图明理,纵向联系。
操作简述:引导学生将绘制的图形按直射点位移轨迹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进一步探究晨昏线的“运动(南北摆动、线位西移)”基本规律,并具体描述(语言、文字)或图示(如图3)。主要内容包括:晨昏线位移的原因、特点(如,方向、速度、范围等)及其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关性。
设计目的:了解晨昏线运动的基本规律、意义,建立晨昏线或纬切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动态联系,把握规律本质,减少记忆难度,提升应用和探究能力。
环节3:定量计算,理性归纳。
操作简述:(1)给出昼长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线昏线),结合纬线“轨迹说”,引入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导学生估算“日照图序列”中指定纬线(如极圈、极点、赤道等)的昼长(定量计算)。(2)结合计算启示,总结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设计目的: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后续探究(如,感知昼长等问题)提供知识准备和理解参照。
该方案以两组概念(晨昏线、昼/夜弧)为支架,通过看、画、说、写、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过程,由易到难、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步步为营有效建立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四、有序归纳、精心提炼,成就“临门一脚”
日照图素以“仪态万千”为莘莘学子所惧。其实,日照图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看似“泾渭分明”实则“千丝万缕”。因此,高三“日照图”教学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构图要素中的“两面、三线、五点(表1)”,化繁为简、把握本质、适度提炼,就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案例4 日照图判读的技能突破
环节1:“陈图”再现,要素指认。
操作简述:呈现日照立体和平面图重温日照效果,并回顾指认各构图要素。
试题解析:上述命题本质都是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题1信息呈现比较常规,命题2、3则属“无线考线”,它们通过简化图形构成、补充文字说明,将“等太阳高度线”的考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单一上升到多维的层次。基于有序推进或适时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三道命题的本质都是基于:球面距离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故P点经度均为110°E。
设计目的:通过典例解析和实战演练,以求达成“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问题指向判别能力”的目标。
该案例三大环节指向分明、立意渐深:环节1通过“陈图”指认整合先期获得的诸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模块知识,提炼日照图的核心构图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和几何关系;环节2选择性列举高中日照图常考问题和信息参考点以为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导;环节3用“习题(典例、精练)”变“被动识记”为“再生建构”,不断集成和提升学生的“日照图”学习及解析能力。
结束语: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高三日照图判读能力的培育策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但切忌断章取义的“快餐式”教学。在此,本文仅籍以抛砖引玉。回顾多年高三“日照图”教学中的“挣扎”,笔者觉得有几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值得关注:①施教过程中,应将“看图、绘图、析图”贯彻在整个“日照图”教学过程之始终,注重图形意识的潜移默化;②关注图形呈现或组合的方式和秩序创新,减少简单的“炒冷饭”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③强化知识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逻辑梳理,培育日照图判读的再生能力,避免“越教越不懂”的混乱局面。总之,寓教于学,教学相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分类;应用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的过程中,为个人生活与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信息资源日益壮大的今天,仅仅依靠原有的计算机技术已经不能够有效的运作,需要通过技术的革新,为大数据运算提供基础,要改变以往的计算机使用方式,将传输信息、信息向应用信息转变,借助计算机的网络使用优势,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性能,实现单个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局面。
一、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简述
1、计算机网络云技术的发展背景
计算机网络云技术的出现及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Web2.0相关技术及相关理论得以不断成熟、不断应用,计算机网络云技术已经逐渐的从商用的实验性网站发展为普遍应用的校园网和其它诸多应用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网络商业模式的变化。在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技术发展中,主要是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现阶段的使用困境促使的。在传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中主要有以下一种弊病:一是地层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费用问题。为了满足居民用户和企业的信息资源的使用需求,需要通过基础设备支持信息的搜集与运算,而往往设备的建设体积较大,成本较高,并需要短期内就施工完成,这就给企业带来了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并且在居民的使用中,及时使用的用户较少,对信息资源的应用有限,但是在地层基础建设中还需要大型基础硬件的使用,投入的成本和使用的现状不成比例,也间接了提高了使用的成本。二是传统的计算机技术没有伸缩使用性能,针对不同的业务量不能够进行实施的运算调整,在少数的使用用户中仍旧进行大规模的信息服务,提高了服务成本,没有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没有开发新资源的时间。在传统的计算机使用中,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维护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基于地层设备的大规模性,就耗损了大量的人力资员在维护管理上,没有过多的时间与能力开发新资源和新业务,制约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2、计算机网络云计算内容
云计算具体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加以的一种服务形式,其中全部涉及到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统称。有关云计算的概念具体包括的是超级计算机、网络计算以及集成技术等所存在的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分的基本概念。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借助于数据在分布式计算机上大量分布,保证用户数据中心的运行能够类似与互联网,进而将资源切换至需要的应用中,并且按照需求访问存储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云计算以其自身服务形式提供所需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给用户,由于该平台能够得到比以往集群系统更加大的规模以及更加广泛的优势,因此,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的平台有着较强的灵活性,而且有着明显的技术优越性。
二、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种类与应用
在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应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私有云,二是公有云。私有云主要是针对个人使用的,相反的公有云是针对企业或商业组织使用的。私有云和公有云在服务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成本费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用户在进行云计算的应用中,要正对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两种云计算的特性,选在一种或是两种兼有的服务系统,但是这种两者兼有性知识针对企业中不同的使用环境建立的,在个人用户中无法实现两种云计算的共用。1、服务的延续性。私有云计算比公有云计算相比具有更好的连续服务使用性能,这主要是由于私有云计算中连接的服务器和网络环境较少,减少了网络故障发生的频率,并且具有较少的用户使用环境,避免了外界环境过多的干扰。2、安全性。计算机安全性是使用性能中的重点应用问题,而公有云是安全性能较高的网络服务系统,这主要是由于公有云的使用用户大部分都为企业,在信息监控和防火墙等技术的应用中加强了服务支持,保证了用网环境中数据信息的安全使用性,并避免了共享平台中信息的泄漏。3、使用成本。在计算机云计算使用成本的比较中是相对而言的,并且要根据使用信息资源的高低来决定,若是信息资源的使用量较大,并要求使用的质量较高,那么就要通过私有云计算来提供服务。反之,则采用公有云的使用。4、监控能力。为了保证企业和商业组织在使用计算机中的安全性,在云计算技术中采用了监控能力的使用,针对庞大的公有云企业用户,其监控能力进行了优化提高,促进了金融等行业的安全性使用。
三、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其优势
构建云技术过程的首个步骤就是服务器架构的建立,其对云计算中的IAAS部分加以充当。就当前来说,尚且没有将针对云计算服务器架构的专门、统一的标准制定出来,其实现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比如计算区域网SAN和附网NAS等,这些服务器架构技术均是较为常见的。在NAS文件的系统集群当中,各个节点均是互相影响及互补的,其中最小的单位就是文件,在集群中保存文件,那么便能够计算出文件中的数据,避免了在诸多节点上计算的冗余性。SAN是紧密结合型的集群,当保存文件于集群中后,能够分解成若干个数据块。与集群中的节点相比,各个数据块间能够相互进行访问。当客户将访问请求发出后,节点借助于访问文件的不同数据块,进而对客户请求做出处理。在SAN系统中,可用节点的数量的增减响应请求,并且提升节点自身的性能。
四、结语
计算机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服务质量问题,还通过对底层技术设备的改进,节约了服务的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开发,改善了传统计算机中的应用缺点,实现了通过大量数据信息的应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今后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奠定的运算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适用性最广、应用效果最佳的科学技术之一,云计算必然会带来更快速的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宁.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研究[J].电子制作,2015(04).
篇3
1946 年2 月15日,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诞生, 计算机行业也随着它应运而生,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也迈出了第一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 从最开始的个人电脑到后面的Client/ Server架构、万维网WWW、E-mail 等的出现, 信息时代便以一个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但随着用户的增加, 服务器的负荷越来越重, 信息时代第一次出现了瓶颈。为此, 开始出现了分布式系统、P2P 计算、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 )等。这些技术的出现, 将信息时代推向了高峰, 信息以爆炸的方式增长。2006年, 全球产生161EB(E byte = 1018 , 即10亿G字节)的数据, 印成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0倍; 2007 年全球产生280EB数据, 全世界平均每人45G;而人类历史5000 年的文字记载只有5EB(如图l)。
图1 信息增长图
大量的信息交互,计算资源和储存空间的浪费、能源消耗日显严重、数据中心硬件建设和管理维护的成本在不断上升, 加上移动宽带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接人, 给互联网系统带来了更多的负载。如何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成为互联网当前发展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为此, 云计算逐渐的走向了历史舞台。
二、什么是云计算
所谓“云” , 就是指在用户使用资源时, 可以有弹性的根据用户需要而随意扩展, 用户只需要交付相应的费用, 便可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发展来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 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它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服务和强大的计算能力, 改变了传统以PC 机为基础的生产模式, 最终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分享内容和互相沟通的方式。目前, 对于云计算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云计算仍没有普遍一致的定义。
从商业性质上来讲, 云计算是一种服务。它作为一种可扩展性和具有弹性的、基于IT支持能力计算方式的、通过网络技术以服务的形式(as a service )向客户提供服务(如图2 )。传统模式下,企业建立一套IT系统不仅仅需要购买硬件等基础设施, 还有买软件的许可证, 需要专门的人员维护。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还要继续升级各种软硬件设施以满足需要。对于企业来说, 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本身并非他们真正需要的, 它们仅仅是完成工作、提供效率的工具而已。对个人来说, 我们想正常使用电脑需要安装许多软件, 而许多软件是收费的, 对不经常使用该软件的用户来说购买是非常不划算的。而“ 云计算”通过建立网络服务器集群, 向各种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在线软件服务、硬件租借、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它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 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气那样使用计算机资源。企业只需要向云计算服务商用时付少量“租金” 即可“ 租用” 到这些软件服务, 从而节省许多购买软硬件的资金, 降低成本, 节约资源。
图2 云计算模型
从营销方式上来讲, 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说到:“ 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 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它代表信息产业由硬件转向软件、软件转向服务、分散服务转向集中服务的发展趋势。
从资源运用上来讲, 云计算是一种大规模的资源融合的思想。它将计算资源、储存资源、应用服务资源都集中在一个虚拟的资源池里。本地用户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需求信息, 远端就会有成千上万的计算机为你提供需要的资源并将结果返回到本地。这样, 所有的处理都在云计算服务商所提供的计算机“ 云” 来完成。解决了本地计算机的计算资源和储存资源的浪费问题,使资源达到最大化共享。
三、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virtualization )是云计算系统核心支撑技术, 它不仅将各种计算资源及存储资源充分整合、高效利用, 还降低了IT成本, 而且还增强了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虚拟化的定义是为某些对象创造的虚拟(相对于真实)版本, 比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存储设备和网络资源等。它是表示计算机资源的抽象方法, 通过虚拟化可以用与访问抽象前资源一致的方法访问抽象后的资源, 可以为一组类似资源提供一个通用的抽象接口集, 从而隐藏属性和操作之间的差异, 并允许通过一种通用的方式来查看和维护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可实现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相隔离, 它可以将单个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 也可以将多个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资源。虚拟化技术可分桌面虚拟化、储虚拟化、计算虚拟化、平台虚拟化。
(一)桌面虚拟化
“桌面虚拟化”(Desktop Virtualization )是用户使用云资源的重要方式。在云平台上存放着完整的用户桌面资源, 利用云终端设备, 通过网络连接到云平台, 就可以使用自己的桌面资源。这有点类似于无盘工作站。但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
(二) 存储虚拟化
“存储虚拟化”是将整个云系统里的存储资源进行整合, 统一管理。用户只能使用自己所获得的存储资源。这些存储资源会在本地虚拟成一个本机硬盘, 而用户并不知道这些存储资源具体在什么地方。
(三)计算虚拟化
“计算虚拟化” 是将用户所需处理的信息发送给一台虚拟的计算机进行计算, 而这台虚拟的计算机可以是由一台物理终端组成, 也可以是有成千上万台物理终端集合而成。它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所获得的计算资源而定。
(四)平台虚拟化
“平台虚拟化”是集成各种开发资源虚拟出的一个面向开发人员的统一接口, 软件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在这个虚拟平台中开发各种应用并嵌人到云计算系统中, 使其成为新的云服务供用户使用。
四 、“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 它的应用都在不断的扩展, 服务方式也是日新月异。目前, 云计算主要有以下三种服务方式, 如图3 所示。
图3 云计算服务架构
(一) 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一as 一a 一Service)
SaaS, 它主要通过WEB 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应用软件服务。服务商提供维护和管理软件、提供软件运行的硬件设施, 用户根据需求通过互联网向云平台服务商订购应用软件服务, 服务提供商根据客户所定软件的数量、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收费, 并且通过WEB 向客户提供软件的模式。这种服务模式的优势是, 降低用户信息化成本, 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一as 一a 一Service)
PaaS, 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可制定、可开
上接第234页
发的平台服务, 它将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服务商提供应用开发环境、服务器平台、数据库服务、电信能力开发服务, 并以Sa aS 这种方式传递给用户。典型代表有Google App Engine,Salesforce的平台, 八百客的800 APP。
(三)基础设施服务Iaas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aaS, 它将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服务。主要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出租、以及容灾备份、负载均衡、网络加速、综合信息等服务。服务商将“ 云端” 基础设施, 作为计量服务提供给客户。它类似于托管中心, 它将内存、I/O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 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存储资源和虚拟服务器等资源
五、 结束语
“云计算” 是一个新概念, 虽然在商业上已经有许多应用, 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才能更快、更安全的为用户提供服务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研究的话题。总的来说, “云计算” 作为一种大规模资源整合的思想理念, 为用户提供了按需取用和具有弹性扩展的服务, 是IT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l〕 李开复. 云中漫步—迎接云计算时代的到来
〔2〕中国新闻网. 云计算技术的产生、概念、远离、应用和前景
(3)戴元顺. 云计算技术简述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电商企业;云计算;云会计;应用
云会计在各个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这不仅是由于云会计能够给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工作等方面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云会计的应用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客观的收益,因此,各企业为了增加其竞争力度,纷纷应用云会计系统软件技术。于是,本文就云会计应用于各企业当中应用要点进行分析陈述,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人了解云会计在企业的主要作用。同时,将目前应用到云会计的电商企业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相关建议以及措施,从而使得云会计的系统软件技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电子商务领域中。
一、简述云会计的定义
云会计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人们在会计工作中想要得到更高的效率以及希望会计工作能够获得较多的效益,为此,相关科学研究者以及设计师便开发了一种满足人们会计工作需求的系统――云会计。云会计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的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以及会计决策等服务,因此,云会计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会计工作中。另一方面,关于云会计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软件服务提供商与企业用户两方。第一,对于软件服务提供商来讲,云会计服务是由硬件基础与软件基础组成,硬件基础最主要的就是计算机平台,其他硬件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器、集成管理系统等,而软件基础有以下几种内容构成,例如: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各种组件、保证会计电算化正常工作的各项服务等。因此,云会计就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通过云计算机技术而建立起来的。第二,对于企业用户来讲,通过相关服务系统以及软件来处理会计工作的内容,只需要通过支付服务费即可享受这种服务。云会计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计算机为平台,通过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即可享受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服务。
二、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中“云会计”的应用要点
本文这里将云计算进行简述,以加深读者对云计算的认识。云计算是通过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数据中心虚拟化等设施而发展过来的,它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设施而为企业提供信息管理业务的服务。而云会计的概念以上都有简单的陈述,这里就不再介绍了。云会计所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那么“云会计”的应用要点有哪些方面?
(一)解决成本。云会计是通过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用才可以使用其系统进行会计工作,关于使用资源的多少以及使用长短都可以根据企业自身需要来进行选择。企业通过云计算等基础设施来进行管理工作,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而且还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另外,还不需要支付基础设施的成本费用,而且还可以通过云计算来获得最新的基础设施以及软件平台,从而企业管理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获得最佳解决方案。
(二)维护。在云计算没有研发出来之前,企业会计电算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并且还需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而考量成本费用以及安全使用问题,而其中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产品通过软件供应商安装以后,其维护与安全都由企业自己管理,如果一旦发生软件破坏,就会花销更多的价格来进行对其维修。不仅如此,企业还需要对硬件的维修、升级、管理、维护等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而云计算的发展促进了云会计的出现,企业通过以租赁的方式来运用云会计系统,如此一来,大大节省了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采取这种方式不仅不需要投入相关维护管理人员,而且也不需要考量安装与维护会计信息系统的时候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因此,云会计的应用使得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推动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管理。由于云会计所提供的服务都是针对性、专业性的,因此,企业对其应用的时候都能很好的满足其对会计电算化的需求。同时,云会计还可以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技术,从而使得企业能够避免出现会计电算化方面的风险,并且还能够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云会计的应用能够给企业会计人员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四)可靠性。云会计将所有基础设计以及互联网连接的服务器集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将会计电算化软件以及数据根据企业会计人员的需求存放于不同的地方。另外,云会计中还包括服务方提供的虚拟化数据库管理、专业通信设施以及收费机制等,因此,在这专业团队的管理下,企业相关会计信息资料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并且与传统的数据中心相比较而言更有优势。
(五)拓展性。由于云会计是通过云计算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它具有云计算的技术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点体现:一是可以在硬件冗余故障的时候能够自动切换;二是可以自动升级,同时,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不会中断停止服务,加上存储容量不再受到物理硬盘的限制,而可以有效的对数据容量进行扩充,从而保障存储容量负载均衡。因此,在应用云会计的时候可以及时有效的调整中心信息系统,从而满足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需求。
三、分析云会计在电商企业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性问题。由于云会计是在云计算机的平台上进行的,同时还需要互联网服务器的支持,因此,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很容易将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料泄漏出去,它的安全性是我国社会所有企业对其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很多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防护意识,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解决的措施,例如:使用高级加密算法、安全协议等,但是会计的资料、客户信息、企业信息、电子资金等还是频频出现问题,因此,为提供云会计服务的开发商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建立完善的认证、防护体系的云会计平台已成为软件技术开发商们的首要工作,同时,也成为电商企业是否选择其软件技术的参考因素。
(二)法律界定问题。随着互联网的环境以及技术水平的发展,有不少国家软件公司开发了这项软件技术,而大多数企业都是向国外公司购买来的服务,加上各国的会计准则以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存在着差异,因此,就会出现互联网交易的归属地以及发生问题的纠纷,而这时应参考的法律却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以至于云会计不能够在全球性电商企业中被广泛应用与推广。
(三)适应性的问题。由于云会计是云计算机的平台上的产物,其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但是其借助的其他相关信息平台的开发商企业都不可能是一个国家,因此,这些信息平台都会按照各自国家的商业模式以及文化习惯来研发制造出来的,因此,云会计的应用面临着适应性的问题,如果对云会计的适应性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解决的话,则会给应一体化集成的电子商务的云会计系统的推广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
四、提出几点相关建议与措施,以解决电商企业中云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需要建立完善、健全的安全体系。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云会计的安全保护方法是加密算法、合法算法、安全防御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不少“黑客”、竞争对手、不乏经济犯罪分子等来获取云会计中的信息或者将信息资料破坏掉,因此,还是频频发生企业内部会计相关信息泄露的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来保障云会计系统软件的安全性,以保障其能够正常使用。那么底商企业该如何防护云会计信息资料的安全呢?这就需要电商企业进一步完善安全系统,对安全保护方法进行完整性、不可否认性、真实性认证,从而保障企业相关信息资料的安全。其中,进行完整性的认证都是为了保障企业所存储的信息资料、电子资金信息以及管理信息不被恶意更改,而不可否认性的认证是为了防止有不法经济犯罪分子冒名进入云计算软件系统中而破坏企业的相关重要数据。
(二)需要完善法律规定。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法律界定问题,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杜绝这个问题纠纷现象的发生,以保障云会计系统软件能够在全球性电商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所以政府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加快对其推广而制定出相应有效法律、法规等,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保障云会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而且使得云会计的应用得到了规范而杜绝出现纠纷的问题,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一定的安定作用。
(三)需要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保证云会计系统软件技术适应于各个地区与各个国家中,电商企业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得云会计能够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另外,各国家、各地区电商企业可以选择一个固定日期来展开交流活动,将云会计目前使用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使得云会计中的问题得到快速、集中的解决,不仅提高了各企业间共赢的意识,而且推动云会计在电商行业走上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为电商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语
本文将云会计在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要点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陈述,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几点相关建议与措施,从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云会计在电商企业中的应用,不仅为企业节约更多的经济成本,而且推动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俊.电子商务征税尚需时日 中小企业需未雨绸缪[J].玩具世界,2011(08).
[2]韩小威,郑璐.改进我国税赋繁重的税制建设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
[3]王棣华,杜晋贤.浅析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12).
篇5
前言
这几年,云计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人们给予了云计算极大的关注,所以说云计算必然会代替旧的算法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市场一些人们的大肆宣传云计算被人们放大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且是无所不在的万能的技术。所以对于云计算的描述出现了一些浮躁跟炒作的嫌疑。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云计算模型以及它的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对云计算的概念跟云计算这门技术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什么是云计算
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提供了云计算的一种技术形式,云计算可以提供动态变化的能够伸缩的并且可以虚拟的计算模式。云就是一种比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是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在起作用。以前的云都是电信网现在才应用于互联网和基础设施等比较抽象的表达。
通过云计算把大量的数据都放在计算机上,这个计算机不是指本地的计算机或者是远程的服务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进行访问,企业可以把大量的信息资源都转换到客观应用上去。也就是说,计算机现在像水电一样作为一种商品在流通,这样不仅费用低而且利用起来也方便。因为它是按照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的。
二、云计算系统的组成
前端包括用户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以及云计算系统登陆程序。不同的云计算系统具有不同的用户界面。以网络为基础的邮件系统一般都借助IE或Firefox等网络浏览器登陆。其他云计算系统具有各自不同的登陆程序,用户可以运行登陆程序接入网络。
在讨论云计算系统的时候,可以把云计算系统分成两个部分,比如说前端跟后端,这两者之间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连接的。前端指的就是用户的计算机跟用户的客户端后端指的就是系统中的计算机群也是云。
三、云计算的技术分析
3.1编程模型
通过编程模型的实现可以简化分布式编程和高效的任务调度,对于编程人员来说可以将精力放在程序的本身,这样使云计算环境下的编程变得十分的简单,通过Map程序将数据分成不相关的区块,这样就可以分配给大量的计算机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一种分布式运算的效果,然后再将结果进行输出,通过这个过程就可以对许多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而且速度还非常的快。云计算本身是一个灵活高效而且成本低并且可以节能的信息运作的一种新型的方式。通过编程的模型可以得出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把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分拆成无数个比较小的子程序然后再进行数据处理。
3.2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通过采用分布式的存储方式来存储数据,可以通过冗余的存储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云计算系统可以广泛的采用数据的存储系统。通过分布存储技术可以提供容错的功能,并且可以给大量的用户提供一个总体性比较高的服务,对于主服务存储数据文件系统所有的元数据,包括一些名字的空间和访问的数据信息,可以从文件到块的映射以及块的当前的位置,而且还控制了系统相关的活动的范围。
3.3虚拟化技术
对于虚拟化技术来说,它是云计算的核心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将各种的计算及存储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且可以高效的利用。从云计算的特征来说,主要体现在虚拟化和分布式以及动态的可扩展性,云计算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环境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就出现了虚拟化的技术,虚拟化技术作为云计算的核心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数据中心的部署和管理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的方式。
四、云计算在当前多业务云的架构设计的重要性
4.1计算云的设计
业务的部署主要包括计算资源的分配和调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从计算和存储之间不论脚本或者是API是否有标准的接口都可以通过脚本和API来进行关联。所以,对于多业务云的构架设计可以考虑把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分开。
在计算云的过程中,关于业务处理的关键是模块,需要人们进行快速的部署和动态的加载,可以考虑灵活的伸缩。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业务处理仅仅是一个执行者,计算云真正核心的内容是管理中心和调度的中心,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的项目是设备的管理、业务的管理、以及在线升级的管理,对于调度中心来说,需要根据系统的CPU、内存以及磁盘的空间和话务量这些资源,在一定的控制能力下,可以进行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调度,对于云计算来说,它里面的资源是公共的,但是从调度中心和管理中心来考虑可以知道资源是私有化的。这就体现了厂商需要提供一定的技术水平,可以用来考验设备的稳定性。从逻辑上来说,管理中心和调度的中心是两个不同的功能,但是从物理上考虑却是可以合成的。
云计算还有一种设计方法是这样的,对于语音类的业务来说,它对实时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在计算资源建设过程中解决网络的传输带宽,并且考虑处理流程增加方面带来的影响。对于数据类业务来说,更加接近于互联网的业务,对于设备的利用既不能过于均衡也不能充分。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云计算技术,为了更好的利用云计算技术首先需要尽量的实现业务跟逻辑的分离。并且在引入分布式和分布式的文件系统之后,需要进一步的考虑各种应用的模块的独立性和并发性。对于分布式的物理数据库来说,这并不是所需要包括的一部分。
借助云计算技术进行业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利用多台的低端设备联合起来进行业务的实现,而且对于每一个层面来说,都需要考虑众多处理节点的横向以及可收缩性,这样从系统的模块来说,就可以随意快速的进行缩小或者是放大。对于多业务的总体的实施需要考虑到虚拟化的应用,虚拟化的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程序跨平台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对系统的快速的部署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使计算资源的弹性和无限的镜像得以实现,可以考虑把计算的资源进行虚拟化。
4.2存储云的设计
实现多业务云的架构可以考虑在构件存储云的时候,做好预期,是希望可以像磁阵一样对外提供标准的存储接口还是希望像数据库一样对外提供标准的SQL。对于这两者进行最简单的区分就是存储云是否包含分布式数据库。通过以上的分析,由于一些应用需要运营商来进行提供,而对于应用的二次开发来说,则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
比如说电信业务,可以想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云计算的处理技术对日志进行相关的处理。对于统计报表来说,由于统计源具有多样性,而且统计的数据跟时间也是紧密结合的,考虑到当前这个阶段不适合用云计算来实现了。
五、结语
在云计算技术实现的多业务云给人们带了了许多的方便,使用者逐渐的增加研发的领域,希望找到更优化的算法。通过对云计算模型的广泛应用,确实解决了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云计算技术实现的多业务云的构架的设计可以解决在实际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有效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和个人带了比较多的受益和方便。
参考文献
[1]欧阳新志,管天云,李世亮等.运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多业务云的架构设计[J].电信技术,2009,(12):85-88.
[2]何晓东.浅析云计算技术及其在企业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3,(2):154-157.
[3]袁丹丹.针对云计算技术的安全问题进行相关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篇6
程平和何雪峰将云会计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并向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云会计的理解可以分别从企业用户和云服务供应商的角度来进行简述:云服务供应商应该做到计算机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云计算和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选择维护工作,只需要关注所提供的软硬件设备以及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否合适,能否有效的完成企业对于系统的一些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它仅仅关注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本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所要求的价格是否与所提供的服务相匹配,不关心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本身情况。因此,云会计更类似于一场企业和云服务供应商之间关于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交易。
2云会计在运用中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
云会计的出现给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服务,但是不得不看到,云会计的使用也让企业面临一定的安全问题。因为云会计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对信息的储存,那么这些信息就没有与其所在的物理位置上一致,导致企业在进行云计算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大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在这样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当中,云计算的服务很难保证对企业相关会计信息的百分之百安全。(1)会计信息的存储安全问题。云会计的使用的确给企业处理会计信息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会计所采取的储存技术是虚拟的、分散的,所以对于客户来说,并不知道其相关信息到底储存在哪个地方,那么,由于信息大量的增加,确实会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问题产生较大影响。对于企业来说,其会计信息储存的完整、机密是最重要的。那么对于数据加密,企业也要充分考虑到是否周全、可靠,能够让加密起到其重要作用。但是,作为客户,很少有能够了解数据加密的专业知识,因此,往往加密工作也是交给了相关的服务商。由于使用云会计的企业越来越多,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这样一来就给相关服务商进行数据加密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尤其是在管理上,信息量大意味着就要扩充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受到利益诱惑是否能够坚守不将信息泄露也很难确定。另外,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黑客或者竞争对手为了盗取对方的会计信息而进行各种病毒入侵,通过相关技术探入到对方的会计信息库,对其会计信息进行恶意篡改和非法获取,这些安全问题都是非常严峻的。(2)会计信息的传输。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传输时候通常并不需要复杂的加密过程,往往只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简单讯号。但是,当会计信息传输到云端的时候,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就出现了问题,是否能够完整输入到云端,是否能够安全到达云端都是未知数。因为这个传输过程取决于服务商,所以,要注意在进行会计信息传输的时候要让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建立一定难度的加密保护措施,防止用户的信息泄露。同时还要注意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务必要设置多种信息确认手段来防止信息在互联网流动过程中出现载体变化的问题,也通过多重确认手段来有效防范自己的财务信息被非法截取、篡改或删除,所以一定要务必注意信息的安全问题,包括传输、完整、使用各个方面。(3)会计信息的使用。会计信息的掌控权在于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会计信息作为企业最核心的商业机密就务必需要相关财务人员和财务管理者有自身的职业操守和保护意识。因此,当前云会计服务的重点就在于如何让会计信息能够安全,能够有效防范非法人员的篡改、获取和使用,能够保证在信息流通过程中不被非法人员被盗取。不难看到企业在通过云会计处理财务工作的时候,财务人员警惕性不够高,保密意识不够强,通常只是设置一些简单的密码,很容易被盗取和破解。另外,由于有的财务人员在角色分配的时候不到位,权限设置不合理,以及软件自身的一些缺陷导致会计信息在处理和流通过程中留下一些关键痕迹,一旦被黑客侵入,这些信息就会被完全盗取,由此,整个企业的会计安全出现隐患。
3提高云会计下企业会计信息安全的建议
(1)云技术。云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秘钥管理技术,加强对访问者的身份认证,加强网上数据库里会计信息的保密性,防止云计算供应商及其他不相关人员看到数据,还可以通过和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提供加强会计信息传输中的安全,加强在会计信息存储、使用等不同时段防御黑客、恶意软件入侵的能力,为中小企业安全使用云会计提供保障。(2)云会计供应商。作为云会计服务的供应商,应该做好保护企业会计信息安全的工作。为了防止突发事件,供应商还需要做好云会计网上数据库上会计信息的日常备份以及异地备份,保障系统异常时能够快速恢复企业会计信息的数据和历史数据,防止重要财务信息丢失。此外,云会计供应商还要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提高本身技术,保障云会计使用用户的日常业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安全。(3)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中小企业自身管理的漏洞和大意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企业自身管理来说,首先要规范会计信息软件使用员工的授权,每个员工根据工作内容设定云会计系统中相应的权限,每个账号的开通、变更和删除都需要通过部门领导的审批和记录。同时,还要经常审核每个员工账号的权限与其工作职责是否相符,检查离职员工账号是否删除,加强员工对账号密码的保密性,保障本企业会计信息不被无关人士泄露或删除。(4)国家相关监管规范。国家相关部门在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当针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云会计的发展以及云会计供应商提供相关的法规标准。首先,要建立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的法规。我国目前针对云会计的标准还不够完善,我国云会计的技术也还在起步发展中,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国内云会计发展情况,制定适合的云会计标准,规范云会计市场,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云会计市场,保障云会计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云会计供应商的资质评估工作。要规范云会计市场,提高我国云会计发展水平,就要做好云会计供应商的资质评估工作,建立适当的行业门槛,筛选出优质的云会计供应商,保障中小企业使用云会计时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云会计的大背景下,会计工作一定要重点落实安全问题,信息安全工作要放在首位,才能够保证会计的工作不会出现安全问题,提高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王娟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智慧管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能耗增值服务;智慧校园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推进,已然进入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社会中,各方的发展也已是几何级速度的发展,在这个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推动社会前行的大潮中,对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能管理由“绿色环保,打造节能型社会”作为一项国策写入“十二五”规划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目前,科技创新管理的概念普遍被大众所认知。管理中有一个被一再提及的词语――量化,其归根结底是对数据的需求体现。即量化要求的结果是数据的产出,这里的数据既包括管理中表面的数据,如被管理对象的数量、状态等属性基础数据,也包括对基础数据通过管理模型分析后所得到的具有决策依据功能数据,数据是实现管理智慧化关键。
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化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变革原有的管理模式。[1]具体表现为,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系统,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能耗大数据潜在价值的挖掘,随后,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决策数据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这对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其能力尚停留在能耗数据的采集、存储、统计以及初级的简单报警上,对于管理智慧化显得力不从心。为了适应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的需要,应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为有益补充,建立具备对能源,特别是能对水电能源具有监控、预警、测算、系统联动和消费支付等管理决策及服务延伸能力的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系统。这将是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由传统的信息化管理转型为能源管理智慧化的初期阶段,两种管理方法对于数据的处理及运用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二、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的普及,学校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而学校后勤管理就是对在校后勤情况的全方位管理。[2]其中,能耗管理是工作的难点与重点,学校是否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运行,[3]均与后勤集团能耗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节约型校园概念的提出使得学校在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遵循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型校园文化的校园。[3]目前,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主要依托于多年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在这套制度上经过业务流程提炼后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制度化。各地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经验累计,在校园能耗统计、校园能源审计、校园能效公示、需求管理、分项计量等方面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做到了不同部门、单位间的有效协调。在管理模式上采用了根据学科门类、各单位性质、事业发展情况、使用水电需求,科学合理定量,将水、电能源消耗指标分配到各有关学院和部门,对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统筹协调,兼顾利益,量化管理,促进节约水电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能耗管理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推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2)管理信息化。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自身管理的需要,高校后勤集团对于能源管理工作也做了业务的流程化定制,并依托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工业设计、环境工程等学科,自主创新、自主研发了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分为计量采集部分、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存储系统,以及用户交互系统等几个主要部分。完成了能耗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展示,有效地数据处理方法提高管理中对于数据统计的需求。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水平,通过系统实现了能耗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高效管理,提高社会效益。
(3)存在的问题。如上,简述了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制度与监管系统。制度与监管系统有效的提高了管理的水平与准确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下列举最为表层的三种。第一,设备的改造优化。高校中诸如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等用能热点比比皆是,仅就采用何种照明器具一项,就存在不同的说法,但很大一部分取自于照明器具厂家的宣传与器具参数,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给出设备改造优化的决策方案。第二,消缺的即时高效。在能耗估计的过程中,由于设备和人为的因素会造成故障的出现,即时做出故障报警,迅速消除缺陷是节能的重中之重。举例而言,校园供水会存在水管爆裂故障、笼头节点故障、人为使用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单靠人员巡检和制度约束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采用更新的技术手段,才能做到有效的管控。第三,用能指标的制定。在上文中提及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模式是根据学科门类、各单位性质、事业发展情况、使用水电需求,科学合理定量,将水、电能源消耗指标分配到各有关学院和部门,超标自负。实际上这里所谓的科学合理定量并没有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一阶段的用能历史数据“大致”确定现阶段的用量,看似合理,但并不科学,缺少合理的指标定制模型。
二、管理系统的智慧化变革与应用
对于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而言,仅就目前的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化的设计目的是在与管理制度不断的交互完善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变革原有的管理模式,[1]这也包括原有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的功能,但绝不是简单的系统升级。所有的管理变革均以建立新的管理智慧化平台为基础,提供“能源管理+能源便利+校区通信”的高校能源管理云服务。
(1)信息系统的变革。第一,系统架构的改变。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所采用的传统C/S或B/S架构已经不能适应智慧化的需要。智慧化是建立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提炼决策数据。传统的系统架构,能耗数据的采集密度对于分析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加之,高校的扩招、扩建,分校机构的设立都对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改变需求。就目前发展而言,其系统架构应该包含:数据采集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关系型数据库服务和模型计算服务等部分,以及任务调度、安全管理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底层支持。第二,存储方式的更新。系统架构的变革,为了适应更多的数据需求服务,这势必产出海量的能耗数据,随之而来的将是数据存储问题。以往的数据库服务器及热备方式很难适应海量数据的压力,建立或委托数据云存储业务将是最终的出路,有效的数据存储将是后期大数据分析的坚实基础。第三,大数据的分析,如上一、二小节所讲,系统架构的变革与存储方式的更新皆是为了海量的能耗管理数据而进行。对数据做了如此之多的支持最终为了什么?这些数据有何意义呢?答案就是大数据分析。例如,Google通过全美各地区搜索H1N1及流感相关关键字频率和分布,得出疫情暴发警报;对冲基金通过全球Twitter用户每天关于情绪的关键字进行以亿为单位的数据分析,用以为买入和抛售股票做参考依据;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警方通过数据分析,第二天抓获嫌疑犯,制止再次作案;这些都是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的决策。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准确的预测是最大的竞争力。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化的核心就是对用能做出分析,根据结果做出科学的预测及决策。这也是智慧化与信息自动化的区别。
(2)应用功能的变革。目前,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的数字化能源监管系统具备实时监测用能情况的功能。智慧化依托于大数据分析及高效的分析模型为平台带来更多功能。能耗报警方面将不完全依附于计量终端的硬件功能,而是通过特定时段的用能数据分析,确定问题,并通过监控页面、短信等方式推送报警信息。例如,用水管线的查漏报警和超指标报警等。节能测算,为用能改造提供依据。通过对实验对象更换用能设备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该改造方案及所采用的设备是否真正做到了节能。指标规划,高校能耗管理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能耗定额管理。通过能耗历史数据的环比、同比,分析能耗大户用电趋势,结合人员设备总量,为能耗指标的合理分配提供支撑。系统联动,管理智慧化要求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动响应,如能耗监管系统与课表系统、宿管系统的联动数据共享,达到根据课程及生活作息数据,利用能耗模型控制重点部位大型仪器开启与关闭时间,通过能耗合理性分析,加强重点部位能耗监控。
(3)管理的最终蜕变。大数据分析带来决策与预测依据,可以对特定用户提供用能合理性分析服务;通过对线路负载数据的分析,判断线路负荷是否正常,做出警报预测,即时整改。多系统协作,将延伸能耗系统的增值服务,如用能消费的支付手段,可以结合第三方支付系统完成用能的缴费。这样,无论是实体充值点,或是移动支付,都能方便快捷完成支付动作。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智慧化带来高校能源工作由管控到服务的最终蜕变。
三、新技术驱动下的发展方向
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是智慧校园的数据核心区域,其发展中涉及的互联网(数据通讯)、移动互联网(支付)、物联网(采集传感器)、安全监控、电信(通话、短信)都在产生海量数据。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它不仅使世界充斥着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而且其增长速度也在加快。信息爆炸的学科如天文学和基因学,创造出了“大数据”这个概念。再则,云计算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新概念,正在成为未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4]
高校后勤集团能源管理将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变革原有的管理模式。最终形成能耗云平台,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能源监管将以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逐步演进为智慧化能源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念根.雾霾锁城倒逼传统能源智慧变革[J].智慧城市,2014
(3):60.
[2] 谢珊.学校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成都电子科
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
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试行)[Z].2008.
篇8
关键词:智能用电技术;系统;构架;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智能用电技术相关概念简述
所谓智能用电,通俗来讲是指通过对电力的智能化掌控和支配,以及通信技术支持下的电力信息终端交互功能,从而实现电力的优化配置、节能环保、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便捷。智能用电这一概念的提出与低碳经济下的节能用电需求和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政策是密切相关。
智能用电技术涵盖了高速实时通信、智能电能表、智能采集、双向交互和需方响应等多方面的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高级量测技术、控制理论和图形可视化等学科交叉的技术集群。
1.高速通信技术。主要功能是将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分布到有条件的小区和居民家中,满足用电数据采集和交互信息传输,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组网技术的抗干扰能力,包括3G在内的公网通信的语音、数据、视频传输以及信息安全技术。
2.智能电能表技术。智能电能表属于多功能电能表的范畴,新一代智能电能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人力解放出来现实自动抄表、自动测量管理。自动抄表功能还包括抄手和存储智能燃气表、智能水表等表计的功能,自动量测管理不仅包括对动态浮动的快速响应、切换、实时结算,还包括记录异常的用电擒故康,对自身硬件运行状况进行自我诊断、评估、修复。
3.智能采集技术。主要是指对居民用户用电信息进行电能量、负荷数据的采集,用电设备数据采集、在线诊断和实时数据的远传。根据实时采集来的信息,能够实现对负荷、整点电量、月累计电量、己购电费(量)、剩余电费(量)等日常用电数据的实时统计。
4.交互终端技术。该技术基于网络化、人机交互、融合业务与功能,凭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网络平台,可直接向用户显示用电信息、警告信息及电价政策等相关内容,用户还可以通过简单操作,主动查询历史用电记录、历史缴费记录、历史数据统计图形等其他信息服务。
二、智能用电管理系统
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是通过分析电能的使用情况和储存情况,通过计算机之间的联网实现数据流通,尽可能地保证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一般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包括主站和子站系统,通过在主站和子站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进行统一的智能用电管理。
1.主站系统。主站系统一般设置在以地区为单位的电力公司系统,任务是对一个地区的电力资源使用和储存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通过及时监测用户的用电量,并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对电网负荷采取平峰填谷的调节措施。
2.子站系统。子站系统通常是设置在基层的变电所,通过对负责范围内的用户用电量进行监测,及时将数据反馈给主站系统,使主站系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子站系统还要承担负责范围内的电力设备维修和维护工作,将故障信息进行统计后汇总到主站系统,使主站系统结合运行状况进一步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率,降低故障带来的损失。
三、用电终端智能化
1.智能电表。智能电表是每一个用户实现智能用电的关键,通过应用智能电表,能够利用计算机实现远程记录,自动对用户的用电量和费用进行管理,而且可以跟据电价的浮动进行自动结算。
通过应用智能电表,首先可以使用户通过互联网对用电信息状况进行了解,及时在网上查阅用电费用,利用网银进行缴纳,可以节约双方的时间。其次可以起到对用户进行消费引导的作用,通过对用户提醒阶梯电价和用电高峰时段,使用户能够改变一些用电习惯,避开用电高峰期,不仅可以节约一部分电费,而且能够减轻整个电网的压力。最后智能电表可以避免出现漏电和窃电的现象,减少电力资源的损失。
2.智能用电终端。智能用电终端是用户所有智能用电设备的管理核心,智能用电设备是继传统用电设备之后的一种新型设备,可以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管理。通常智能用电终端与智能用电设备之间能够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换,智能用电设备将用电信息传输给智能用电终端,由智能用电终端发出指令后反馈给智能用电设备,以进一步调整智能用电设备的最优化运转。因此利用智能用电终端对用户的智能用电设备进行控制,不仅能够实现对智能用电设备进行监控,而且可以依照用户的想法通过智能用电终端对智能用电设备进行管理。
3.智能插座。目前的大多数用户的用电设备均存在待机耗能的现象,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城市中家庭每天平均待机能耗大约在15-30瓦,将所有家庭的待机能耗进行汇总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造成了电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现阶段出现的智能插座,可以很好地对家庭用电设备进行智能化控制,减少资源的浪费。智能插座的技术含量非常高,通常涵盖了通信和网络技术,具有显示和监测的功能,通过感应电源的使用情况,可以做出自动的切换工作,不仅能够进行过流保护,实现用电安全,而且能够实现用电设备信息的监测,在待机时自动关闭电源。
四、智能互动式管理用户用电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的用电管理,智能互动式管理方式已经在一些地区实施。首先电网工作人员可以为用户提供及时的用电信息数据,使用户能够随时掌握电力使用情况和用电余额,在网上进行自助缴费,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其次供电方也可以在考虑区域内用电负荷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用电优惠方案,对用户的用电方案进行指导,进一步利用智能用电终端对智能电器的使用进行合理控制。最后用户与供电方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供电方,进一步优化供电方的工作。
五、结束语
现代能源进一步紧缺,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的传统火力发电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利用智能用电技术进一步节约电力资源和促进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RFID技术;物联网;信息处理
物联网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应用场景,同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物联网技术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RFID技术属于物联网系统感知层技术,主要用以感知数据。该技术经过长时间应用,已然成熟,能够对大量物品实行唯一标识。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信息处理当中。
1 信息融合技术
1.1 物联网信息融合理论
所谓信息融合,指在不违背部分准则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多源信息综合为一体,并对其进行分析,是为了令各类型应用的分类任务得以实现所进行的处理过程。依照信息提取水平的不同,可将物联网内信息融合技术下分为四个层次,具体如下:低等水平融合、中等水平融合、高等水平融合以及多级融合。该分类方法中,多级融合是由低、中以及高等水平融合综合而成。因此,也可将信息融合技术细分为三个层级,即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以及决策级融合。针对物联网而言,数据级融合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录入数据中的噪声完全消除。特征级融合以及决策级融合存在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得同实际应用相关联且具有应用价值的信息。
1.2 物联网信息融合常用算法
第一,数据级融合算法。所谓数据级融合指在原始数据采集完成之后,对数据的融合。其融合特点为所有信息必须保证同质,若信息不同质,则不得于该层级内融合。该阶段融合技术较为常用的融合算法有以下两种。
(1)加权平均法。与其他算法相比,该算法最为简单,无需借助其他步骤,便能对传感器所获取的信息实施线性加权平均,从而预估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目标运动轨迹某一定点的坐标位置。然而,利用该算法进行融合之后,对比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可使用增大权重的方法向用户反映部分信息是否具有突出作用。
(2)特征匹配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两种信息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完成图像之间配准映射转换的建立,最为常用的便是ICP算法。可通过对真集合的方式进行改善,通过对无误差使用危险性最优化的算法直接完成最小化操作。同传统ICP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数据处理速度快,且精确度高,收敛区间扩大等多个优点。
第二,决策级融合算法。决策级融合指预处理不同质数据、可信度分配以及识别与提取特征值时所建立的最佳决策。该级别融合可有效融合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同时对融合之后的结果实施分析以及判定,建立决策与建议。同之前级别的融合相比,该级别融合属于信息融合的最佳层次,具有良好的容错性、适用范围较广。使用较为频繁的识别方法为专家系统。该系统是由推理设备、知识库以及解释设备等共同组成。专家系统分类较多,基于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如有以规则为基础建立的专家系统,以框架为基础建立的专家系统等。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决策级融合算法所使用的系统为专家系统。
2 云计算物联网数据处理
2.1 常见数据模型及建模思想
RFID数据模型的建立,直接影响了基层RFID原始数据存储以及显示的方式,同时也会对系统整体形成明显的影响。因为RFID相关应用规模相对较大,而且往往容易产生大量数据,且数据呈分布式的存储于各个组织当中。因此需要效率更好的软件,“云”便是选择之一。工作人员在设计模型过程中,需将上述因素均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较为常见的RFID数据模型有以下两种。
(1)DRER模型。DRER,又称动态管理ER模型,该模式为西门子RFID系统中间部分所使用RFID数据模型。该模式对数据管控可能使用的实体转化为静态,或是呈现动态的实体,具体内容包括Obcejt、Reader、Location以及Transaction,将实体之间的交换转变为以状态为基础形成的动态关系或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动态关系。DRER不仅能够完成实体与实体之间联系的定义,同时也建立了如何对数据实施筛选的规则引擎,使得系统更为智能化。能够自行对底层系统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过滤以及处理,从而将所有原始数据转化为系统运行需要的数据,同时也能为上层应用提供追踪以及追溯功能。
(2)RFID-Cuboid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是对某一独立在早期运动过程中会成组进行移动的物体的观察,组内任意物品的记录均能组合生成为一条记录。同DRER对比,RFID-Cuboid模型属于成静态的模型,用以挖掘数据。并非属于动态的模型。该模型共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Fact、Measurement、Map以及Stay。其中,Fact模块同DRER模型当中Obcejt与Location表功能基本一致,都记录了关于物品完整的初始数据信息。然而,该系统使用Stay表以及Map表完成对数据的压缩。Stay表是因物品呈成组移动方才存在,可以将组这一概念引入,把从属于同一组内的物品记录统一压缩为一条记录。Map表则可以实现组与组之间物品的映射,借此体现组内物品的细化。该系统最为明显的特点与优势是其支持用户进行统计类或是路径类的查询工作,在引入gid概念以及Map表基础之上,用户能够搜索指定物品当前的路径信息,在Measurement表的支持下,用户可直接利用搜索获取有关类型的统计信息。
通过对上述两种模型进行分析,可知RFID数据模型设计的思想如下:第一,物品同RFID必须保持对应。但是过程同RFID阅读设备之间并不存在特殊关系,可以对其进行动态的改变。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关系较为固定。过程可利用RFID阅读设备标记物品流入过程的实际时间以及流出过程的实际时间。第二,该波形不仅有权利获取初始RFID数据,同时也拥有权限取得一定量同上层业务逻辑有关的数据,尤其是有关RFID便签实际流向的订单信息以及物品发放与收取的有关信息。第三,应用RFID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往往某一过程不会将打包装箱以及拆包拆箱的操作一同记录。故而,相同过程仅仅记录某一独立物品的打包操作或是拆包操作。第四,系统组织内往往包含有数个处理过程,组织能选择将部分处理过程对外暴露,或是把该组织的处理压缩为一个过程。凡是组织选择对我暴露的处理过程中都可以视为独立处理的过程,过程标识具有唯一性。第五,“云”的使用。“云”是一种能够完成自我维护或是便于维护人员维护与管理的一种为虚拟状态资源,通常需要集合大量服务器,如计算服务器、宽带资源以及存储服务器等,将其统一存储于某一位置,则该位置便是“数据中心”。同时,用户通过专业的软件可直接对数据中心内的内容进行访问与管理。由于管理软件本身具有一定智能性,加之部分资源能够实现自我维护,所以维护工作大大减轻。
云计算具有以下优点:其一,规模大。“云”集合了大量服务器,使其具有极强的计算能运算能力。其二,高可靠性。“云”可以运用数据多副本容错,或是计算节点同构相互转化等措施,使得云计算所得结果得到保证。其三,虚拟化。无论是企业,还是用户均能于任何位置通过任何终端获取“云”的服务。应用软件在“云”内某一部分运行,但用户无需确认应用运行的实际所在位置,仅需借助笔记本或是PDA等终端,便能通过网络自“云”端获取各类型服务。由于“云”具备上述优点,大部分企业开始通过云计算进行物联网数据处理,以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同时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2.2 数据模型建立思想
所谓数据视图,指从一个或是多个基础数据库表中按照用户的实际需要而建立的虚拟数据表格,其设计与传统关系数据库基本相同,也可以使用E-R图表用意表示模型。
数据模型图基本如图1所示,其含有如下实体:处理过程、组织以及物品。具体关系如下:第一,多个处理过程从属于相同组织,关系表示为1:n。第二,过程同过程存在关联关系,关系表示为1:n,其中包含有抽象过程同实际过程中的关联以及前向处理工程同后向处理工程之间的区别。第三,物品同物品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关系表示为1:n。针对物品打包操作以及拆包操作,均需从时间属内进行抽取。第四,处理过程同物品之间呈观测关系,关系表示为1:n,包含有四个属性: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目的过程以及源过程。用以表示物品流入就出处理过程的时间。
3 物联网中实时数据处理。
物联网主要通过建造实施数据感知以及处理系统模型完成对数据的实时处理,数据获取是否及时取决于能够及时获取有关数据并及时进行处理。RFID技术主要负责获取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上传至应用服务端内。RFID是构成RFID数据处理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传感设备获取数据之后,需通过中间件的处理以及分析之后,方能传输至上层供其所用。大部分中间件结构均需利用数据采集接口手机RFID阅读设备读取成功的数据,之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层次化处理,如数据清洗、融合以及对复杂时间的检测等。若存在不含有任意语义信息的初始RFID数据,可对其进行转化,使其成为上层应用程序能够直接使用的数据,供应用服务端内进行处理。处理数据过程中,在保证系统实时性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具体可通过如下方式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以及完整性。
3.1 数据完整性的主要类
数据完整性主要类共有以下几种核心类。Integrity Validator类和DateQueueManager类。该核心类主要运用于数据缓冲队列管理当中,针对各个获取的垫带实施数据缓冲。具体类图如图2所示,利用addDate函数将所获取的数据添加于对应的队列当中,而timeCheck函数则负责对各个函数时效性进行检测。getDataQueue函数同addDateQueue函数则负责对队列进行操作。
3.2 数据完整性验证算法
过程在对RFID进行处理过程中,应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过程中所产生数据的完整性进行调整。通过系统内所有约束条件对数据进行检查验证,以此确认过程内物品是否发生了物品异常问题。完整性验证的顺序应按照约束条件所具有的递进关系逻辑,即首先进行QTVconstraint检测,其次实施UNQconstraint检测,最后完成CTMconstraint检测。
因为RFID数据所具有的流特性,所以,数据在验证过程中,RFID所搜集的数据需要缓冲时间。物联网系统运作时,物品流动于各个过程之间。故而,在处理过程之间,物品需按照订单的形式发出,而过程中针对各个接受的订单建立对应的缓冲队列。并于长度固定的时间窗口中处理物品,即把已经获取的RFID数据划归于与之对应的队列当中,并就目前队列内的数据实施完整性检测。数据完整性算法具体如下:
foreach id in idSet do
order getOrder(id, orderList)
queue getQueue(order, queueList)
queue.enQueue(id)
ifqueue.time
if order.num≠queue.size then
handleNumError()
else if order.idSet≠queue.idSet then
handleUnqError()
else
boxList order.getBoxes()
foreach box in boxList do
itemSe getItemSet(box)
if not (box∈queue.idSet and itemSet queue.idSet) then
handleCtmError()
end if
end for
end if
else if queue.time>order.timeWindow and queue.isFull() = False then
notifyOrderTimeOut()
else if queue.time
continueWait()
end if
end for
该算法当中,需输入RFID数据集合idSet,过程获取的订单列表orderList,订单数据所处的缓冲数列为quequeList。系统可输出处理结果,也可能输出关于结果错误及错误类型的报告。
篇10
Abstrac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oday, some technologies came into being, such as HTML5, WEB2.0 technologies. These technologies enable the emergence of Web App. Web App does not need to download and install, and is a kind of application in the browser. Although the use of Web App light application is very convenien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duplication of work and technical detail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ghtweight software should focus on the realization of specific functions, the user's ease of use and experience of the design. To solve the repetitive work is to inject the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MDA) into the Web App development, and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from the code as the core to the model as the core. In this paper, a MDA based Web App is used to develop a framework MDWAF (Model Driven App develop Framework).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proved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 platform independent model in MDWAF.
P键词: 模型驱动架构;Web App;平台无关模型
Key words: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Web App;platform independ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05-03
1 绪论
现如今移动端智能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且手机主流系统份额逐步拉近,这使得App制造行业逐步兴起。App又分Native App和Web App,其中Native App就是下载后安装在系统中的应用,而Web App是依赖浏览器生存的。Web App的优势就在于跨平台性好,可以减少开发成本;数据存储在云端,用户数据一致性好。使用模型驱动的原因就是Web App本身结构简单,但是重复繁琐的工作比较多。模型驱动正好可以解决此问题。
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就是将模型驱动的思想加入Web App的开发当中,主要阐述的是平台无关模型(PIM)的建立环节。此前的使用模型驱动思想的软件开发工程中的PIM建立使用的一般是类图和时序图结合的方法,但在移动端设备中,这种结合方法并不理想,本文就应用了类图和状态机图结合的方法,寻求了PIM的定义和转换规则。
2 简述MDWAF
Model Driven Web App develop Framework(MDWAF)开发框架由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开发者使用的本地开发工具,使开发者通过MDA实现Web App的快速开发。
第二部分,云端服务支持。将Web App存储在云端,可以实现Web App的推送功能。
第三部分,运行于移动终端的Web App引擎,为最终用户提供Web App运行环境的本地支持。
3 平台无关模型的建立
在WDWAF架构下,在经过需求分析阶段后,开发人员需要建立平台无关模型(PIM)。这就需要用到UML中的状态机图和类图。因为Web App是事件驱动的,所以我们需要状态机图来表示在运行工程中由于事件而产生的状态变迁,类图是用来详细描述每个状态的静态结构。首先来看一下需求模型的建立。
3.1 需求模型的建立
本文中的需求模型是通过EMF技术实现的,需要使用元模型的概念Ecore和XMI来实现模型的持久化。XMI通过标准化的XML文档格式和其他模型定义了一个数据交换模式,通过样表的输入将模型转变为XML文档,通过XSLT技术将UML转换为XML。需要通过元模型来看出类概念,关联概念,属性概念,操作概念,状态概念,变迁概念,动作概念和触发事件概念。图2表示的就是在MDWAF架构中UML的模型如何转化的XML的过程。
根据整体的转换概念可以从状态机图和类图模型中,抽取相关的定义来加以转换,这一部分将在3.2中进行介绍。
3.2 平台无关模型的定义
在Web App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据MVC的三层思想,基于HTML和Javescript技术利用事件驱动的考虑Control层的建立。依据MDWAF架构,文中提出了以下几条改进的定义。
定义1:一个具体的页面可以定义成一个四元组:
SP = (Id, Models, Forms, Events)
Id 用来标识一个网页页面;
Models当前状态对应的页面内涉及的数据模型;
Forms 页面内部的页面布局和UI;
Events 软件是由事件驱动的,代表了在此页面中所有的能用操作触发的事件集合还有触发此事件的操作集合。
定义2:Event是个三元组:
Ev = (Triggers, Description, Operations)
Triggers 事件的触发者;
Description 对此事件的具体描述,Descrition与Triggers可以一同作为对一个事件的具体标识;
Operations 包含了对这个特定事件所有的操作集合。
定义3:Operation是一个四元组:
Op = (Id, Para, Result, Type, TagetPage)
Id 用于标识当前的操作是唯一存在的,以保C操作的唯一性;
Para 是此操作的输入参数列表,其中包括用户的输入操作和系统必要数据;
Result 为具体的回传数据的参数列表;
Type 是用来标识此操作的具体类型;
TagetPage 是页面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操作有不同的页面变迁,当前页面到目标页面的变迁可以用SP->SP∪SP’来表示。
通过以上的定义可以将文档结构写出:如图3。
xmlns:wbmodel,xmlns:wbforms 和xmlns:wbevents定义了数据、视图和事件的元模型。WADF是WDWAF架构中的数据文件部分,需要遵循上述定义。
3.3 需求模型到平台无关模型的转换
根据上述MDWAF中需求模型的定义和文档结构可以提出如下的转换规则:在状态机图中每个除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的State可以对应生成一个Page,我们可以将规则表述为:
规则1:
For State in State Machine Diagram
if(!IntialState && !FinalState)
create Page
Page.Id = Serialize()
状态机图中的变迁在Web App中是有事件触发的,所以是由Event表示出来的,我们可以将此规则表示如下:
规则2:
For Transation in State Machine Diagram
Create Event where Page.Id = TransationStartId
Event.Triggers = Transation.Event.Triggers
Event.Description = Transation.Event.Description
Event.Operation = Transation.Operation
Operation命名规则是根据每个变迁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来对应描述一个ScreenPage内的操作。映射规则如下所示:
规则3:
For Transation in State Machine Diagram
Create Operation to ScreenPage.Operation where ScreenPage.Id = TransationStartId
Operation.Id = Transation.Operation.Id
Operation.Para = Transation.Operation.Para
Operation.Result = Transation.Operation.Result
Operation.Type = Transation.Operation.Type
Operation.TagetPage = Transation.Operation.Type
在对状态机图进行转换的同时,我们需要对对应的类图进行转换,我们需要根据类名来对页面进行配对,将类图中的所有的组合部分转化到Models表情下的数据模型中,将类图中的属性分门别类地映射到Model中。规则如下:
规则4:
For Class in Class Diagram
If(Class is single)
Create Model to ScreenPage.Models where ScreenPage.Id = Class.Name
For Attribute in Class
Create Attribute to Model
Model.Attribute = Class.Attribute
通过以上的几个基本转换规则,可以将需求分析中建立的类图和状态机图模型转换为PIM的描述文档WADF。至此关于PIM的转换就可以基本完成。
4 结论与未来展望
针对模型驱动开发模式中Web App开发中的平台无关模型的建立工程,我们需要注意的技术细节还有很多,而且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完全地摒除。本文中结合WDWAF框架提出了基于WDWAF框架的三个定义,并将定义与类图和状态机图结合,找出四条转换规则。
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首先是服务平台没有选定,下一步的首要工作是获得服务平_的支持;其次是需要通过XSLT样表生成XML文件,但是生成工具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编写;最后在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后,将着手进行实例建模。
参考文献:
[1]Miller J M J.MDA Guide Version 1.0.1[EB/OL].http:///mda.
[2]OMG. Object Management Group, 2010. (retrieved on 22.10.12) http:///>.
[3]Ashbacher C.The Object Constraint Language Second Edition,Getting Your Models Ready for MDA,by Jos Warmer and Anneke Kleppe[J]. The Journal of Object Technology, 2003, 2(6):1-39.
[4]Pandey R.Object constraint language(OCL):past,present and future[J].ACM SIGSOFT Software EngineeringNotes,2011,36(1):1-4.
[5]Grose T J, Doney G C, Brodsky S A. Mastering XMI: Java Programming with XMI, XML and UML [J].Computer Bulletin, 2003,45(2).
[6]Sanchez D,Batet M.Semantic similarity estimation in the biomedical domain:an ontology-based information-theoretic perspective[J].J Biomed Inform, 2011.
[7]蒋楠,丁祥武.基于模型驱动元数据管理策略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1):188-190.
[8]Maciel A, Sankaranarayanan G,Halic T,et a1.Surgical model-view-controller simulation software framework for local and 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J].Int J ComputAssist Radiol Surg,2011,6(4):457-471.
[9]於良伟,袁泉,霍剑青,等.基于XML和XSLT的模型驱动构架[J].计算机工程,2010(6):49-51.
[10]薛振伟,吴志杰,杨德成.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软件开发模式研究[J].兵工自动化,2007(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