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学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5-02
一、引言
当前,按照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要重视对小学生素质的教育,加强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小学生教育教学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也促使小学教育教学方法要进行改进,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要根据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变化,创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这与小学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的小学生素质具有紧密关联。因此,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积极利用和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将新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这对教师与教育教学管理都是新的挑战。要使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法进行解决。
(一)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滞后
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工作者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比较大,使得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很难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难以在实际的教学与管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在教学评价标准方面,有的学校还存在着应试教育思想,这样不能培养出较好的综合素质的学生,也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意识与素质需要提高
一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存在的问题不进行深入分析,对教育教学管理措施不进行创新,这种学习意识与创新管理意识比较弱。这使得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有距离,也难以有效融合。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管理者在自身素质方面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一些教师缺乏对小学生个性的关注,忽视了小学生的潜能,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三)教育教学管理还不成熟
由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标准还处于推广与适应阶段,一些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目标与方法,在摸索与适应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必然存在着盲目性,甚至存在着混乱。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与准确的教学方法。
(四)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还不健全
当前,一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还比较封闭,缺乏与学生家长、社会等开展积极合作,仅仅依靠学校的内部管理,忽视了对学生教育教学中问题的探究,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反馈,这样就不利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不仅仅存在于学校,还包括学生生活的家庭与社会,这些情况都能够反应着学生的动态,如果小学忽视了这样的管理,就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也阻碍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与准确性。
三、创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确立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必先转变管理观念,要以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引。小学要举办相关的培训,开展学习新课程教学理论,坚定贯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要摒弃陈旧的应试教育理念,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要以素质教育为本,制定更为全面、详尽的评价学生素质的考核标准体系。
(二)增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小学要积极发挥教师在课改中的主体作用,要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与投入,给予教师激励,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与素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知识。这样就为真正落实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奠定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三)制定教育教学的管理目标
为了指引教育管理者的努力方向,小学应制定教育教学的管理目标。这样对教育工作日常工作进行有效规范,有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小学要重视家长与社会方面对教育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积极与家长、社会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这样才能开拓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路,也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四、结论
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进行探讨,得出当前的小学教育管理方法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创新,教育管理者要掌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质,有针对性地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小学教学管理水平。要将人本管理思想融入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进行培养,这样才能满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宋美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探[J].学周刊.2012,(19)
篇2
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石,关系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小学教育管理是小学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是持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来提升管理的实效性。
一、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校领导应该重视对管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思想,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小学教育管理方法,以此来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管理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如果不能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就无法实现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小学教育的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勇于探索和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进而满足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二、优化师德建设,提升师德境界
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师德师风建设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师德师风关系到教风、学风、校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想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一方面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努力工作,关爱学生并实现自我成长。从学校领导角度讲,重视师德建设也是学校常态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教师不忘初心,教书育人,以良好的教风来为义务教育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将教风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激励的效果,配合学校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奖惩制度以及组织教师接受教育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以此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升教师的师德境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制度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制度是保障,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应该坚持抓好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学校规范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并监督制度落实到位,不走过场。当然,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者不可能每一步都做好,尤其是在制度建设方面难免有错误或漏洞,应该主动去寻找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修订和弥补,应体现现代化素质教育和人性化管理思想。此外,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让人发展,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服务的,所以, 小学校长应该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提升学校管理的实效性。
四、深化教学教研,搭建创新平台
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将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开展工作的关键位置,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需要围绕教学教研来进行。尤其是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应该持续深化教学教研,为广大小学教师搭建创新平台,通过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此外,为了激发教师追求进步的热情,应该持之以恒地开展听评课制度,树立典型课例,发挥名师导航作用,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
五、营造人文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篇3
关键词:小学校长;教学管理;改进方法
一所小学想要成功,需要坚持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在当今的社会上,小学学校的管理活动已经不能仅靠校长的经验来进行管理,而要靠科学与人文结合。以前的小学管理中,校长注重的往往是怎么处理一件事情,很少会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但是在现在的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校长既需要考虑对学生知识的教育,也要考虑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因此,小学校长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学校实行有效的管理教育,让小学向着成功迈进。
一、更新教育观念
小学校长要想在教育和管理学校和学生的时候有所创新,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只是要求知识水平高,也要有能力,并且对能力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学校是学生能力养成的地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因此,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以人为本。一方面,校长应该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负责的理念,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走出学校以后依然能够自主地完成事情。另一方面,校长要用多种方法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为提高教育水平提供自己的力量。
教师还要有依法治教的理念。虽然校长要用多种方法来鼓励教师,要增加教师教学的乐趣,但是在对学校的纪律管理、财务管理和校园安全等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办事。校长可以组织教师学习自身修养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素质,增强法律法规观念,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在教师的带动下,也可以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提高办学层次
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受到家长的广泛重视,因此家长希望为学生选择好的学校。小学学校要想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定要提高办学层次。(1)要有好的育人环境。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因此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学生来说很重要。领导的观念要改变,学校的领导要改变传统的领导位置观念,与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平等的关系,优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2)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校长在对学校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努力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来营造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学校的各种学习设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校长在管理好校园内部的同时,也要努力争取到外部的支持和帮助。(3)学校安排的课程要适应新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课程,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要安排一些趣味性的课程,让学生从中选择,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培养。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素质是学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有好的学校,首先要有好的教师队伍。(1)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的道德和品质等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教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有良好品质的人。因此,学校一定要把教师的师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利用各种评价机制等来加强教师的教育。(2)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只有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中教师才能有更好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通过努力,形成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认可教师的才华,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提高工作和科研的积极性。除了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外,还要给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展示自己,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教师足够的时间来抓课堂教育。除了给教师提供这些以外,学校还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进修培训机会,只有在不断的进修学习中,教师才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转变教育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要想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办成成功的学校,需要校长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主要从教学观念、办学层次和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努力,办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现代化文明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方法;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1802
0引言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是高校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学习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出生的大学生的性格、思想、学习方法和以前的大学生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具备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背景,思维独特、个性鲜明且有一定创新潜力,其悟性和自学能力均较强,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用的便捷,又给他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丰富途径。有的大学生表示,不一定坐在教室里才能学到想学的知识,在网络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可能更加丰富实用。因此,《管理学》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因势利导,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何随着大学生的经历、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管理学》课程在高校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重要?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决定的。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著名管理人余世维在其管理知识讲座中,不止一次提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硬”环境,而“软”环境还比较欠缺。这里的“软”环境主要指管理知识、管理能力以及具备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社会的现实需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拥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奠基性的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管理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筹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最优化原则,即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求出最优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原则叫满意原则,即满意的就是合适的,而满意的不一定是数量上最优的。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都是想达到最优效果,追求最优化原则:管理知识满堂灌,唯恐学生学得少。这种形式的教学反而使得学生怨声载道,一学期下来教师与学生都疲惫不堪。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角色定位问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似听非听,甚至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堂课就是在那里读课件,索然无味,没有与学生的任何互动,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管理学》课程不像难度较大的数学类课程,需要教师“手把手”教学。但是教学过程能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变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启发教,却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需要思考的。
2.2案例教学问题:选择不当,效果不好
管理理论的应用常由企业实践结果来检验,不管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可以作为教学的案例。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案例教学贯穿始终。然而,就目前高校的管理学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来看,教师们多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套用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案例教学模式,直接选用他们的教学案例,亲自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案例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因为国外的一些管理学教学案例,多数来自当地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生产实践,针对性较强,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普遍缺乏企业生产实践训练,这些案例操作起来,难免会出问题。
2.3内容选择问题:理论较多,实践较少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理论较多,学生实践较少,造成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积极性不高,认为学无所用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问题,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带上了镣铐,教师虽有让学生多参加实践的想法,却不便提出。
2.4教学方法问题:传统较多,创新较少
首先,教师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多是按部就班,走传统路线,和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约束有一定关系。其次,管理学自身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缺少认真细致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创新。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无趣味,因此参与度不高。最后,从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角度来看,学校教师被过多地要求做科研,常常以论文多少来作为奖励、晋级的条件,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花心思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3《管理学》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法
有一档电视节目是探讨“钱学森之问”的,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说过:中国高校目前不缺少科学家,缺的是非常懂教育规律的、能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者。仔细思考后,笔者尝试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启发式”教学法不是一种对学生放任自流的方法,而是一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有所悟的一种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引导为主,学生唱主角,教师观察其兴趣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3.1树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根本,需要实现教学中的“五个转变”: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教学相长;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从而达到,教育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管理者,这种学习管理者角色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经过这些转变,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得到了“鱼”而且学会了“渔”的技能。
3.2教学案例选择:适合为宜,最好独创
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不宜选择太偏离学生生活的案例,而应当独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当然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还是要有,可以采取经典与独创穿插的方式。如:在讲“计划”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大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案例;在讲“沟通”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案例;在讲“组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如何加强学生会的组织工作”案例;在讲“创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增加“学校门口的快餐店有何创新之处”等。这些自编案例,均来自学生的身边,学生对其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搜集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案例、反映当前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特点的案例,以适应管理学的教学需要。
3.3强化实践教学:寻找机会,增加实践
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多渠道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环境,寻找及创造机会,强化实践教学,具体可从下述途径展开。
(1)课堂上的训练。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如视频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训练法、案例探讨法等,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2)企业实践。学校要加强与本市企业的沟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练的平台。可以邀请企业知名人士给学生开设讲座;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管理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可以安排学生周末、假期的实习工作,直接感受实际的工作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增加实练,避免纸上谈兵。
(3)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直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实践教学的方式。因为,教师的科研课题多来自教师对现实管理问题的思考。学生沿袭教师的疑问,引发学习探究兴趣,以教材中的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构建模型、最终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科研实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
3.4启发式教学:兴趣不同,效果相同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学生类型不同,其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了。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推荐学生读名人传记,课堂十分钟讲述心得体会。据悉,现在的中学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课后看几本文学名著,上课的时候讲述心得体会。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些名人如何白手起家,如何淘得第一桶金,如何将企业由小做大,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通过思考,认识其中蕴含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精髓,比我们上课时强调十遍、二十遍都有用。
(2)引导学生看名人讲座,课堂十分钟讲述心得体会。笔者认为,百家讲坛、余世维的管理讲座、陈安之的营销讲座、金正昆的礼仪讲座、优米网的一些名人视频等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同学们观看的。好的讲座视频,可以给人带来思索,可以培养学生的悟性。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也是这样,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
(3)循序渐进式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学习。现在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没想过要好好学习,一天到晚玩网游、看网络小说。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 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学生观看一些有相同经历而现在却很出名的企业家的成功案例,来激励他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玩网游、看网络小说。比方说让他们思考:怎么进行网游推广,怎么管理网游企业,怎么进行小说网站设计,吸引顾客等,这些都和管理学知识有关。
4结语
21世纪,全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其中竞争最激烈的莫过于人才的竞争。据悉,退休的比尔·盖茨,并没有闲着,而是投身于美国的教育事业,为美国的将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高级人才,其采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本文尝试对《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入“启发式”教学法,目的也是抛砖引玉,希望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合格、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3).
[2]杨宝宏.对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EB/OL].学海网收集整理,20080826.
[3]张东艳.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2,(4).
篇5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1.引言
管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同时,管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就如何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不断展开研究,在探索中求创新。
2.管理学通用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实验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简练、生动、准确、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和原理。该法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讲授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将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管理学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辅以讲授法。但讲授法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案例,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用于教学的案例是一种运用语言形式或各种视听手段而描写的特定管理情景。案例将企业带人课堂,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例的阅读和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老师和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并加以总结,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法的模式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看法,分析、总结;其特点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达到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4 学习团队教学法
以学生团队学习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有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或小组),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把抽象的教材、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团队,由各团队全体成员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团队通过学习,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同学展示,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长。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5 角色演练法
角色模拟练习可以是在课堂上穿行,即通常所说的演练,也可以是有计划安排的角色演练。即兴的角色演练是在学生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全凭学生的临场发挥,要学生做好一件或几件事情,目的是用来训练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比如我们在课堂上曾设计了这样的角色模拟情景:你发现了领导的决策错误,你该怎么办?你如何去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这个角色演练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可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2.6管理游戏教学法
游戏练习方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受场地、道具等限制,游戏的选择和开展有一定难度,如结合实际条件开展管理游戏,同学们的积极性就非常高,并且可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收到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管理冲突时,设置几个学生宿舍调整冲突事件,冲突双方经过激烈辩论,最后采取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五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妥协解决了冲突问题。
2.7故事引导法
巧妙运用故事,创造互动的交流机会,引导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它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性,就具有更强的说服作用。例如一位商人在经商管理中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员工、管理公司、说服客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样将故事教育法运用到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也能发挥作用。
2.8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高职教育越来越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向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转化,提高他们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信息量的明显增多,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的增多,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除了传统方法外,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习的效果:
3.1 网站教学法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并设立相关专栏,提供课下辅导资料、案例等。还可以运用留言板开辟课下讨论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畅所欲言,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无记名的形式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建议,使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
3.2课堂演讲法
通过整理学生的电子来信,笔者发现,管理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存在一个问题一一心理上的不自信。针对此类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简单演讲,用管理原理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认识,使学生产生学习管理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准备。
3.3教学生活化
学生没有管理经验,这给一些管理理论的教学造成困难。管理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从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取材,学生所在的家庭、班级、协会、学校等组织,以及学生们所关注的娱乐新闻、故事、电视剧等都存在管理的问题。学生们只有学会用管理的思维去思考一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才能深人地掌握管理学。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还可激发学习兴趣。
3.4教学开放化
原来的管理学授课主要是通过黑板、粉笔、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的。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主要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幻灯片的演示,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媒体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如在讲授科学管理理论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纪录片,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官认识;还可以播放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知名企业CEO访谈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结束语
管理学教学的探索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并持之以恒。同时,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这些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积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就能全方位提高管理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孟建国,管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篇6
一、“听课”与“走课”
“听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常规工作,也是校长在学校管理教学中必须做的一件事,它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但侧重的还是在考查教师教学工作。听课时,校长必须在教室里呆40分钟,听完课后,问学生,上课时他们为什么要做那些学习活动,很多学生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教师要他们这么做,或干脆就说不知道。这些课带有很多“表演性”,校长并不能真正了解课堂教学,且每天所观察到的课堂有限。“走课”,是校长教学管理的一个新举措,与听课有所不同,是指校长不进课堂,仅在教室外走廊上,以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边走边看,时间可长可短,短到两分钟,长则十多分钟,对课堂教学情况做出观察和诊断。这个过程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非常真实,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校长调整管理教学的相关决策的依据。
二、“走课”的价值
首先,“走课”使校长经常走进课堂,拉近管理者与课堂的距离,为讨论学习主体(学生及其行为)、学习客体(课程等)及学习成绩等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其次,“走课”使课堂观察更有目的性,它将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关计划与发生在课堂中和学生身上的可观察变化联系起来,是校长进行教学管理、领导教学改革的基础之一,并使校长等管理者不断具备教学领导能力。再次,“走课”有利于改善与教师、学生的关系,解决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
三、“走课”的几种形式
1.常规式“走课”
常规式“走课”在每间教室外停留时间比较短,一两分钟而已。主要观察课堂教学常规、学生精神状态和教师教学风貌。同时,可以看看教室卫生,教室环境。如果发现有个别班级学生上课纪律不好,课后可找老师沟通交流,请他加强课堂常规训练,强化纪律,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发现某班级教室布置很有特点和新意,在了解情况后,在全体教师会上作适时的表扬。
2.专项式“走课”
专项式“走课”是指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专注于观察、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而巡视。例如,某一时段学校抓学生的文明礼仪,那这一阶段的“走课”重点便是关注学生课堂上坐、站和回答问题时的情况。
3.研究式“走课”
研究式“走课”是校长带着某一方课题和困惑走向课堂。观察教师的课堂,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综合式“走课”
综合式“走课”即全面巡视,全面观察,有优点讲优点,有问题讲问题。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他必须面向全体,抓好全局,在巡视中发现的一切问题均要记进脑中,并予以解决。
四、“走课”的程序和步骤
1.事先预设“走课”的焦点
要使“走课”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操作性,就必须为每一次“走课”事前设定焦点问题。以下是“走课”时设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
(1)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地传达给了学生?
(2)教师使用什么教学策略,是否每次都用相同策略?这堂课的策略合适吗?
(3)教师怎样设计教学才能鼓励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运动?
(4)怎样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教学中?
(5)怎样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气氛?
(6)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被充分调动,学生是投入学习了吗?学生的学习成果被展示出来了吗?
2.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
“走课”时使用的记录:
姓名: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学科:______________
形式:全班()小组()伙伴()个人()
学习目标:
教师正在做什么?
学生正在做什么?
评论:
3.交流、反思与实践分享是校长“走课”的主要目的
通常在“走课”结束后以两种报告的方式进行反馈:一种是一般性的,主要是陈述和报告小组的观察、询问结果,可以是全校性的,在全校校教师会议上陈述;另一种是个别化的,主要是关于不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就个别化报告而言,校长“走课”结束后,一般会当场留给教师他所发现的问题,以引发教师对课堂、课程与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比如,你在课堂上让学生做题,学生做正确的有多少?您觉得今天学生发言积极的原因是什么呢?通常教师会立即回答,也可不回答,以后再回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真的需要回答,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反思自己教学的机会。
五、“走课”容易引发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起初教师会对“走课”感到不自在,对其有一种抵触情绪,认为学校对自己不信任,担心校长“走课”的背后有什么别的动机。此外,“走课”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和“查堂”引发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1.要消除教师的顾虑,建立起校长同教师之间的信任感
帮助教师认识到“走课”是非评价性的,它没有威胁性,它将学校所持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计划,与发生在课堂中和学生身上的可观察变化联系起来,是校长进行教学管理、领导教学改革的基础。主要是通过与教师交谈,共同决定“走课”观察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并通过培训让教师认识到“走课”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是一个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而不是惩罚他们的手段。
2.可利用全校教职工大会的机会做有关“走课”的准备
发给教师在“走课”过程中将使用的相关表格资料,并向其说明表格上的每一项内容是考查什么的,这对教师取得教学成功有何辅作用。
篇7
一、通过参加各种小学科学教学竞赛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决定教学效率的高低,各种各样的科学教学竞赛活动能更快的让教师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小学课堂都开设的科学教学科目,并且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语文、数学等主科来说,仍属于边缘学科,而且学校以及社会并未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关教学热情,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热情,而科学研究却表明当人在处于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多种形式的校园科学教学竞赛或是区域间的科学竞赛活动,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够直接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竞争能够在某方面激励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批阅,最终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竞赛活动,教师也需要阐明相关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教学,让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并且有所学习,这样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科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所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温度的测量,怎样认识实验用具,怎样操作实验用具,并且如何进行有效地实验数据记录等。在教师演示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在每一个步骤所选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演示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温度计放到烧杯中时温度计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标准的状态,而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忽视这些细节,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会和教师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学生们的出错点,更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就会明白自己实验的错误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再次操作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学习到温度测量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操作、纠正,最后学习到正确的方法,对这一课的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究活动才是科学学习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出错地方,并且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及时地更正,到达学习的效果。
三、通过科学实验方法让小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
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实践课堂;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管理的效率。实践课程是中职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顺利地完成实践教学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为此,中职要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致力于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效率。
1中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管理力度不足
在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实践课程逐渐增多。其中包括校内外实训、校企合作、学生职业实习等多种内容。实践课程的复杂性要求提高管理的效率。但现今阶段,我国中职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学校的开办信心不足,教师队伍的实力不断降低。这样导致实践条件降低,实践经费不足,更何谈管理。学校的管理态度不端正,学生进入学校后,就缺乏统一的规范的管理,教学计划模糊,教学内容单一且枯燥,实践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设备,且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学,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学的发展。
1.2缺少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
中职教学体系不完善,在实践教学管理上,缺乏理论指导。中职要做到标新立异,将重点放在工学结合上,围绕这一主题,快速推进校内生产型的实践。但由于体制和制度的缺少,这一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尚不能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多数中职学校招收的都是初中毕业或者未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学校本着利益第一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管理,教学模式严重落后于教学需求,教学管理模式不健全,在实验、实践设备上均存在缺失。对管理自身而言,管理手段单一,系统性不强,对中职发展不利。
1.3教师观念落后,制约了教学改革
随着高校的扩招,中职的被认可程度不断降低。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自身,都对中职产生了怀疑。对中职发展而言,这无疑是消极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职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有信心,同时,多数中职教师是该校毕业的优秀学生,中职教师观念落后,对学生管理缺乏必要的方法,甚至放任自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专业知识不扎实,无法满足工作的基本需求。另外,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的认识不深,不能积极推进中职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果十分低下,教学内容单调、重复,影响了中职的发展。
2探析如何加强中职实践教学管理
2.1树立科学的中职教育理念
对中职教育而言,首要问题就是改变其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理念是推进中职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在教师认识到中职教育的现状,并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确保中职的发展。教师要做到创新能力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更要关注如何实现教学管理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引导和感化来梳理学生的就业观,使其主动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解放思想是我们对中职教育的要求,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确保中职教学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建立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公平竞争的体制。各中职院校管理应相互学习,讨论,致力于制定一套真正适合中职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
2.2构建中职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
对于中职而言,提高学生的素质还需要从结构清晰的教学管理机构入手。中职多年来的发展中,忽视教学管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气氛不佳。对中职发展而言,只有明确中职的教学特点,并且建立实践管理体系,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中职与高职和高校不同,接收的学生在素质上、基础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要建立其优势,就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培养一线的操作人才。我国各个行业的专业操作人才均存在缺口。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建立学校、院系和专业之间的层次性的结构体系,可以教务管理为基础,以教学委员会为具体的管理对象,充分利用中职现有的资源实现实践教学以及对教学的评价。对中职实践而言,要始终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致力于形成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建立实训基地,从实际上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确保中职的优势体现。另外,中职还应加强对管理的重视,增加对教师管理、课堂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投入,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来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构建。最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要具有综合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如某些学生的管理能力强,可以在确保实践的前提下,给予其适当的管理任务,为其日后工作打好基础。总之,中职学校应在教务管理的基础上,保证管理的整体性与完善性,明确管理任务,确保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执行,并且在中职内部形成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2.3构建独立的中职教学管理体系
中职教学管理推动构建,不仅需要独立的理论体系,还要求构建与之相对应的实践体系。中职教育独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具体思路为:制定与学校发展相符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目标制定总体教学计划和阶段性的教学计划。结合中职自身的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对其实现过程进行评价和鉴定,在教学中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性;根据已经制定的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以便于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根据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反映情况来确保实践,时刻保持教学创新。总之,只有保持每个环节的实施,才能最终推进我国中职院校的课程课堂教学管理。
2.4应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
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发展,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过程,都应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的使用,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从而使管理方法更人性化。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教务网站,形成并建立中职独特的品牌。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来推进中职的教学管理,使中职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总之,在中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中,要以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方式,注重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通过实验室的信息网络建立来加强实验管理。实现文件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最终确保我国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结语
实践已经证明了中职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如何建立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其思考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中职教学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别,在课程和方法的选择上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基础。一方面,从职业能力的提高出发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总之,中职教育的教学管理十分重要,促进其发展就要从根本上入手,对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贺美珍,郭睿.浅谈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8):95-96.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实践
高等学校首要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是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大学教学的实践过程来实现。在大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形势下,大学教学方法通常与教学效果和高等教育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如何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管理,是高校管理者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实践研究的意义
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教学方法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重要影响,为实施素质教育理念,高校教师都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对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教学方法创新和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但是,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如何结合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达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也不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通常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方法必然从“重视教”向“重视学”转变,高校管理部门、教师也从“研究教”向“研究学”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一个学校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的理念,把握科学的改革原则,找到有效的改革实施方式,经管理实践验证后将改革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和推广,将对高校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度不够
学校各级领导虽然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但大多数院校、系部领导多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或某个学科的专家,绝少是教育家。他们在办学理念、思维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是技术主义的,缺乏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把握,最典型的就是,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重数字化的刚性管理轻人文化的分类管理。在教学方法上,同样以技术主义相对待,只是强调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很少有激励教师探索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可行性措施,说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
2.教学管理部门观念陈旧狭隘
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小事,只是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政策环境等的系统工程。由于观念陈旧狭隘,所以,教学方法改革仅仅被看作是教师个人的事,没有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上加以重视,没有形成从上到下、从干部到教师、从教学到管理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3.基层单位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较少
高等学校的教研室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对提高育人质量具有直接且重要的作用。教研室在教研活动中,虽然经常研究教学改革,但往往偏重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协调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及其相关经验的交流较少。这种状况反映出,在基层教学管理中,对教学方法改革尚缺乏有力的推动。
4.教学检查中对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的检查和分析较少
高等学校的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在各项教学检查和工作总结中,对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的检查和分析较少。随着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工作的开展,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益完善、各项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力度加大,如教师的教案检查、多媒体教学课件检查、试卷和毕业论文检查、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检查等,对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各种相关检查乃至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总结中,都少有针对教学方法改革状况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这无疑难以从宏观层面上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
5.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教学方法的指导被忽视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一年都有大批青年教师走上课堂。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各高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学校专门组织了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包括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等内容的培训,但对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改进教学方法却缺乏具体、深入的指导;有不少高校还对青年教师实行了导师制,选派了较优秀的中老年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一些青年教师反映,大多数指导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指导较少。因此,很多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时,不知怎样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满堂灌”或“读讲稿”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需加强教学方法的指导。
6.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推广力度不足
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每一所高等学校涌现了一批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学习和推广。但调查发现,这些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或者没有系统地归纳总结,或者只是在一定范围的教学研讨会上稍微提一下,就被搁置一边,很少由学校、院(系)有组织地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学习和借鉴。因此,许多教学方法改革的宝贵经验和做法难以得到广泛、深入地认知和推广。
7.对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
高等学校对使用多媒体技术培训力度不足。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对采用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不够,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三、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的实践
1.提高认识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功能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要使学生不仅习得知识,而且在课堂上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培养,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讲,不参与思考和分析,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教与学不能互动,培养上述种种能力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可见,必须充分认识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育人功能的极端首要性。
2.加强领导,保证改革有序进行
校、院(系)两级都要加强对教育教学手段改革工作的领导,各院(系)要制订相应的措施,保证改革有序进行。高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高度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等观念落实夯实,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规范管理轻方法创新的工具主义做法,制定有利于调动教学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性的政策,大力营造提倡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加大力度,全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关心改革,并把实施改革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和评优的重要内容。
同时,学校将积极以奖励等形式从经费上支持实施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基于现代技术的学习、网络教学,视实际效果确定奖励额度。各院(系)要积极划拨配套经费,同时保证奖励经费合理分配到有关教师,充分保护和发挥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3.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方式上由“倡导改革”到“有组织的革命性变革”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彻底的超越,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革命性变革,必须在高校内部形成自表层到深层协同转变的规模效应,必须有明确和实际的举措,形成一种文化和制度。大学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应是大学物质层、技术层、组织层和模式层的协同转变。物质层,比如多媒体教室及其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台等),是表层化的东西,也是比较容易转变的。技术层,涉及师生日常教学的基本活动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辅助活动,技术层面的变革基本上是渐进性变革,它对原有能力的改造和提升不具根本性,实际上“倡导改革”的着眼点往往在这一层,改革缓慢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长期滞留在这一层不再继续深化。组织层,包括组织结构、教学流程、管理制度、高层管理等,与技术层主要是在单个价值子系统内实施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不同,组织层才从根本上涉及教学工作的全面,影响所有教学环节的运作,决定更大和更高层面的转变。模式层,它是决定教学系统本质特征的关系结构,主要包括大学教育教学的机制、体制和大学文化,大学教学方法革命性变革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心法,核心和终点都在于模式层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只有模式和文化成功进行了转型,大学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才能成功。
4.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指导
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指导,需要从多个层面展开,着重抓好3项工作:一是在教研室内部,讲授同类课程的中老年教师,结合此类课程特点,与青年教师多作教学方法的交流。二是指导教师在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过程中,把教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予以高度关注,并适当跟班听课,了解青年教师的上课情况,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作深入具体的指导。三是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中,把教学方法的培训列入重要议程,聘请优秀教师言传身教。当然,青年教师也要主动和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争取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并勇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5.加大教学方法研究、交流和推广应用力度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都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各级教学管理中,要把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教研室应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交流。二是学校和二级学院(系)召开的教学研讨会,应该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较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三是在各类相关的教学检查和总结中,应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树立具有优秀教学方法的教师典型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典型,并对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和应用,从宏观层面上将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6.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效果
(1)切实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设施的管理。多媒体教室由教务处负责统一安排使用,并负责协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技术保障和资产管理,确保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努力提高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率,扩大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门数,提高采用多媒体授课的学时数,并做好多媒体设施利用情况的登记、汇总工作。
(2)有重点有选择地实施多媒体教学。各院(系)应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有重点地选择实施多媒体授课的课程,严格审查不适合运用多媒体的课程,防止不适合的课程占据多媒体教室。在实施形式上,要避免“一刀切”,允许采用全程多媒体授课、部分多媒体授课等多种形式,可以购买课件,也可以自制课件。院(系)要加强对多媒体授课效果的检查。
(3)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务处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组织多媒体设备使用的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培训,提高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的能力和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鼓励教师自行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
7.大力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
(1)切实加强对教学设施的管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设施,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技术保障和管理,后勤集团(或物管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及清洁卫生,教务处负责统一安排使用,各院(系)负责安排和培训专业教师,推荐和提供教学软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技术培训与网络教学培训,图书馆负责对师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培训。
(2)努力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微格教室等要加强管理,全天开放,引导学生将先进技术手段用于学习。相关部门要制定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英语在线学习系统和微格教室的《使用细则》,各院(系)要明确规定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使用总量和频率。全体教职工都要引导学生将网络用于学习。
(3)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优化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将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作为今后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考核验收指标,凡校级优秀课程必须实施网络教学并取得较好成效。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是不断完善与优化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用的主要载体是网络课程课件(光盘和文字教材可以作为辅助的载体)。课件的设计要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和学校制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管理办法》。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应具备教学资源库、网上作业系统、网上讨论系统、网上测试系统等。网络教学平台必须随着课程计划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对已经实施网络教学的课程要切实做好维护工作,使之不断优化。
(4)分层次实施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可分为2个层次开展:第一个层次是以网上课程为核心,将教学的全过程计算机网络化。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校园网)实施多媒体化的理论教学、课内外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可通过网络自学、测验、提问,以及进行网上考试、师生双向交流等。第二个层次是网络辅助教学,即在保留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把网络作为传统面授的补充,主要是借助网络拓宽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有效环境,包括在网上提供电子教案(或课件)、参考资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答疑、讨论、测试等。
8.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1)教师角色由“播音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在当前,这种“口语+粉笔+黑板”的传道授业模式正逐步被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的多媒体形式替代,教学过程由讲授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掌握新的知识,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主动地进行构建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定性东西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认识情境、架设认识桥梁,为学生发现知识作铺垫,让学生自己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发现新知、认识新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地位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演员”,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发现者、探究者和创造者。
(2)由教“知识”转变为教“方法”。教学应该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转移到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把侧重学习内容,转移到侧重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法的指导,通过理论的讲授,将学习方法和举一反三的思路教给学生。
(3)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那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学生乐于接受的程度,才决定着教师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如何实现呢?主要靠感染。这种感染是用教师的职业精神去感染,用教师对学生深情的爱去感染;用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感染;用教师风趣幽默、抑扬顿挫、音容笑貌去感染。这样的课堂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致勃勃、思维活跃。
(4)以学法带教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传统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现代教学必须突出学法指导。一是在教学中体现学法,使教和学统一起来。二是不仅给学生知识形成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指导学生会迁移。四是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
(5)突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如分析判断能力、概括综合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等。教师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6)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品质。过去,我们判断正误,学生得分高低的依据是学生的答案是不是符合课本上的标准答案,是否照老师讲的方法去做。正是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了学生只会围着教师、书本转,养成了安于现状、没有主见乐于抄袭的学习态度,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改革不合理的、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如能及时、适度地作出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启发、点拨学生,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海燕.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中的误区、盲点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8-169.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1、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进阶,近年来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各级各类的高职院校遍布神州大地。但在诸多的高职院校中,很多都只把发展焦点放在如何提高院校收益上,对如何办好高职教育,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却不是很重视。高职教育是一类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其在我国正式创办的时间也相对不长,这就要求教育者和管理者要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对教学的管理方法,既要使高职院校符合一般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要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特色,要灵活运用教学管理手段,使得各项教学活动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和调控,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方法: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受到观念的引导,尤其是对学生的教学工作,绝对不能忽略教育教学观念的巨大作用。教学管理者只有通过在开展工作中运用先进的管理观念才能使得校风学风取得进步,进而对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高职院校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潜能。高职院校的本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满足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目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要尽可能的满足不同专业学科学生的学习需求,突出关爱的重心,做到以人为本,将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发展视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生命线。也只有满足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才能使得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中充满积极性,也能使其在这种和谐自由的环境中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激发。
(2)明白学生是高职院校中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当教学管理者建立健全管理方法时,必须要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使得制定出来的学校政策是学生的动力,而不是约束他们发展的阻力。学校学籍管理、管理方案制定、教学课程设置及考试考核等都能够视为是为学生服务的平台,在保证学生遵循基本规则的基础上,使他们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同时突出专业技能的成长。
(3)在学校管理中,教育者并非唯一的教学管理者,要有选择性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不仅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在共同管理中互相交流想法的意见,互相体谅共同解决,也能通过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使学校建立起良好的教育教学反馈系统,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同时,得到学生真心的拥护和支持,建立起学生和管理层之间的和谐关系。
(4)提高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教师是教学管理方法的最终落实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教师应该是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结合体,只有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调节管理与实施二者的关系,同时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长久的保持生命力和活力,不会脱离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
(5)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大环境,通过美的环境来树人。这种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的看待,一是具象的生活工作环境,二是抽象的学习交流环境。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人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美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生活价值观。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需,亚圣少时便因孟母三迁而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这种抽象的环境对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更甚于具象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学校的环境建设也应当作为一项教学管理工作来抓,管理好校内环境的同时还要定期配合相关部门来排除学校周边不安定因素,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真正的芝兰之室 [1]。
3、强化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无疑是教师团队的建设情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根本所在。
自从这些年国家逐步大力扶持高职教育以来,各个专业许多教师纷纷投身职业教育,甚至一部分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师也很乐意来高职院校进行兼职教学,但这些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扎实,但却并非都适合高职教育的需求,实际操作技能的缺乏,教学方法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并不太适应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作为一类特殊的教育类型,其最大的特点是职业化教育,突出职业的特性也是高职教育最大的优点,只有强化教育学生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以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主,才能让学生毕业即是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解决:一是建立全新的人才聘用模式,摒弃传统的人才引进方法,职高院校可以从对应的行业中挖掘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之所以强调实际工作经验是为学生的实际学习铺下良好的教学基础,这也是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优秀的高职教师往往是本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居多,在他们实践工作一定年限后返聘回学校任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二是可以对现有的学校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这一部分教师理论扎实的优势,也能最大程度的将科研学术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成果;三是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应聘,教师的工作待遇及各项福利要做到落实到位,并对做的好的有吸引力的部分加大宣传力度;四是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内部和谐、外部协调、结构严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效管理团队;五是建立明确的奖罚制度,使多劳者和善于劳动的人有制度的保障,同时也给那些懒散、没有组织观念的人以严厉的惩罚,始终维护学院的整体利益不受损害[2]。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新媒体运营方案策划书
- 下一篇:简述云计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