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篇1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篇2

(讯)近日,从汕头市经信部门了解到,汕头市将以1000家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市场经营的深度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变化。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拓展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中,汕头市将抓紧开展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编制,组织对“互联网+”的研究,实施互联网与该市工业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生产业的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以及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特征,依托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作用,加速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此外,该市将运用“互联网+”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该市的化工塑料、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制造、文具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为载体,从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定制式柔性制造等六个方面加快该市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同时,该市还将培育发展壮大“互联网+”新兴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业态,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第三方维修维护、协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的应用,培育发展壮大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原材料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拓展工业生产经营的新途径。

记者从《汕头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17年)》中了解到,通过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市计划到2017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率达到90%;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国家和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20家,其中通过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12家。(来源:中国经济导报;文/罗勉)

篇3

陈立东认为,今后一段时期信息通信行业发展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推动行业D型升级发展。要推动网络设施演进升级,积极建设超高速、大容量骨干传输网,并实现100M以上光纤接入服务能力,推动4G网络深度覆盖,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统一部署和商用,加强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内容分发网络等应用基础设施的部署,积极运用SDN/NFV技术优化传统电信网络架构。大力推动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推动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是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信息通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立足现有网络基础,依托先进网络技术,对自身能力进行组合创新,为各行各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篇4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2018—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此件公开)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7月16日

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

(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数字浙江建设部署,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加快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标准化支撑数字化转型,推动我省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统一协调的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完善结构清晰、系统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制定实施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亟需标准,组织开展一批关键领域的标准化项目,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成果,高标准引领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基础逐步夯实。到2019年,形成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涵盖政府、经济、社会各领域,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团体标准为补充,基本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标准体系。到2020年,具有浙江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竞争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在数字化转型领域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50项以上,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项以上,新增全国、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个以上,数字化领域标准话语权显著提升。

——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效应不断释放。进一步深化标准研制、标准化项目建设、标准实施监督评价等工作,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和管理标准化成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标准化规范和引领数字化转型成效不断显现。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系统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强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架构。系统梳理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的短板和需求,制定实施任务清单,构建完善标准体系,确保高标准推进数字化转型。

(二)开放共享,协调发展。着力发挥标准化的互联互通作用,以标准化促进政府、经济、社会等领域数字资源深度融合,助力打破信息孤岛。针对数字化转型多学科融合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着力加强各领域标准化建设的统筹协调。

(三)需求导向,重点突破。以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先导,撬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服务协同等关键领域,优先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亟需标准。

三、重点任务

(一)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政府。

1、构建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框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123466”的要求,完善标准化运行机制,助力争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试点省。围绕大系统、大数据、大平台、大集成建设,构建涵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的数字政府标准体系,加快总体要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管理和技术应用等标准研制。围绕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开放等重点领域,抓好公共数据平台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数据管理中心、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列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打通数据互通关键节点。围绕建立“三大模型”的要求,直面打通信息孤岛的堵点和难点,加快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标准模型。围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数据汇聚、数据平台、数据安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亟需标准的研制,加快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数据管理规范及电子证照库、人口综合库、公共信用库等规范制定。加强政务领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研制,着力破除“三大模型”中标准缺失问题。(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质监局)

3、扩大政府治理标准化效应。加快政府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标准化步伐,强化财政、金融、国资、商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机制建设。健全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结合信息系统建设,将监管要求固化为可量化、可执行、可追溯的全周期标准链和监管模式。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标准化联动应用。加强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宣贯和实施评价,在民政、人力社保、教育、卫生计生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标准化样板。(责任单位: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二)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数字经济。

4、抢占数字经济高地。立足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施标准领航工程,加快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制定实施团体标准30项以上,抢占产业标准制高点。围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柔性电子、量子通信等薄弱环节,推动成立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3家以上。推动之江实验室成为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争取获批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围绕术语定义、产品评估、系统和组件接口、数据兼容、互换模型等国际竞争和市场应用重点领域,加快标准研制步伐,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5、促进新旧动能迭代更新。强化“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数字化要求,促进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标准化复制推广,制定并推广一批支撑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的共性和前沿技术标准。探索开展一批互联网协议版本第六版(IPv6)、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关键技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服务模式标准。在化工、纺织、造纸等重点传统产业开展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标准化试点示范。(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经信委、省科技厅)

6、夯实数字金融基础。以标准化助力数字经济风险防控,围绕移动支付、借贷、保险、基金销售、信托和消费金融等数字化金融服务,加强监管、准入、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网络安全、信用建设等关键标准研制和实施,构建数字金融行业管理和数据统计监测体系。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领域创新应用,加强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化,强化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质监局、浙江银监局、浙江保监局、浙江证监局)

7、助推数字经济创新融合。聚力之江实验室、实体经济、新兴金融中心、新型贸易中心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创新融合标准化建设,加快创新成果标准化。加强与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组织对接,推动以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浙江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有关工作。优先做好之江实验室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标准化顶层设计,围绕医疗、交通、金融、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产品、服务标准研制,及时将有效模式和关键技术标准化。(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之江实验室)

(三)支撑社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智慧浙江。

8、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探索“标准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模式,加快“网上办、掌上办”领域数据采集、分级、交换、质量、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及标准。建立全省社会数据标准化协调机制,构建涵盖教育、司法、文化、健康、交通、地理、金融、信用等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标准库。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商事登记联办、不动产登记管理等全过程标准化,建立公安、人力社保、民政、医疗等领域信息共享标准化路径。强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等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实施与评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9、推动社会治理集成化。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施社会治理事项标准化指导性目录,依托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加快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强政府、企业、个人分层分级分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标准化规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发等环节的安全边界和监管措施,制定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的保护清单标准。开展基层社情民意监测标准化工作,围绕基层治理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标准化项目,开展重要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标准化水平。(责任单位:省综治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质监局、省数据管理中心)

10、推动公众消费数字化。加快数字化消费云工程、云服务、大数据等领域创新成果标准化,促进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应用,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模式标准化水平,推动管理经验和关键技术转化为标准。围绕新零售、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国际先进标准。围绕打响“放心消费在浙江”品牌,探索建立数字化放心消费“三度一率”社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部门协同。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牵头、协调和监督职责,有效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标准制定、实施作用。在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工作专班,统筹各相关部门规划、政策和举措,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及时协调重点工作。

(二)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推荐一批重要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标准实施绩效显著的,按有关规定优先推荐申报省科学技术奖、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承担或参与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优化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融合机制。探索建立数字产业服务认证体系。

(三)强化实施评价。将标准实施与数字化转型政策深度融合,加大标准实施协调力度,强化标准的制度性合力。建立第三方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探索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认证认可模式,培育标准服务市场。每年选定一批重点标准化项目进行标准实施绩效评价,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标准实施信息公开,增强实施绩效评估能力。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办公厅,省军区,省监委,省法院,省检察院。

篇5

>> 浅谈数字化技术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论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 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化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政府投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区域优势形成的影响分析 谈论高新技术产业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金融资源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数字时代对摄影的影响解析 新技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下虚拟现实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下粉丝经济对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影响的研究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国外隐蔽性贸易保护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数字音乐产业发展、创新与共赢”论坛》。]数字时代新技术革命对音乐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可以展望的未来我国的音乐产业应当怎样发展?这些都是我国音乐界、产业界、政府决策部门面临的现实命题。本文拟就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简要结论和若干建议。

本文所指数字时代的新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平台发展的与音乐产业直接相关的数字音视频、计算机与多媒体、广播电视、Internet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因文章版面所限,本文中所论及的“音乐产业”并不包括音乐演出和乐器制造产业,有关上述两个产业的问题另文再述。

二、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音乐产业链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用来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传递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以及企业通过对价值链上活动的组合与创新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注:参见迈克尔.波特著,夏忠华主译《竞争优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版。]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价值链。以下我们试图对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音乐产业链影响的分析作一简要的分析:

1、实物-数据,音乐商品形态的变革

“如果说信息是物质过程的思想内容(意义),符号是表达信息的外显形式,那么媒介就是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注:参见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传统的音乐产业中,音乐载体媒介主要是唱片(包括CD唱片),唱片工业是音乐产业的支柱。音乐商品的形态是实物(磁带或CD)。在数字时代,音乐载体媒介物质已从唱片实物变成计算机数字音频文件。计算机数字音频的格式有很多种,音频格式的不同所带来的音质也不同,其中大多数音频格式是为普通计算机用户构建多媒体计算机而制定的。全球众多的计算机设备及视听设备生产厂商都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格式,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音频格式主要是WAV、MP3、WMA、RAM、AIFF等。作为音乐格式的数据文件一般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占用的实物空间可以忽略不计。音乐商品形态的这一革命性变化,可以实现实体产品的零库存,消除了过去因为滞销而销毁磁带或CD从而造成的损失。使商品的制造成本和存储成本降至为零,直接降低了音乐商品的售价。

2、门店-网络,音乐商品销售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音乐的销售方式是唱片公司将音乐的实体产品如磁带、CD等卖给发行商、发行商再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最后由零售商卖给消费者。卖不掉的音乐产品再退回到唱片公司。在数字化时代这一销售方式发生了转变:音乐的网上销售成为音乐销售的主流模式。音乐的网上销售模式主要是网上音乐商店通过购买或者以利润分成等方式获得音乐版权,然后将音乐产品进行数字化,再在网上把音乐销售给消费者。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发行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作用在逐渐消失。

3、专辑-单曲,音乐消费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音乐消费方式是消费者到一家音像店去购买自己需要的磁带或CD,然后用录音机或CD机来欣赏音乐,消费者购买的一盘磁带或一张CD专辑一般含有10-12首歌曲,而消费者可能只喜欢其中的1-2首歌曲,其余的歌曲并不喜欢但必须一起购买,消费者为不想买的歌曲也支付了费用。但是,在数字时代,这一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当我们需要购买音乐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外面的音像店,而是打开电脑,用搜索引挚搜索自己想要的音乐,然后从网上进行支付后再把音乐下载到自己的电脑、手机、MP3等上面欣赏。或者刻录成CD在CD机上播放。而在网上音乐销售模式下,消费者一般只进行单曲下载,只购买自己喜欢的歌曲,这样下去音乐专辑的销售将会更加困难,直至最终消失。

4、工业化-信息化,音乐产业链的重新整合

音乐产业一般可以分为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和销售等四个环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音乐产业价值链具体为:音乐内容创造(创作与录制)――工业制造(制造实物形态的商品)――商业宣传推广――销售(分销、批发、零售)――消费者。在数字时代,音乐产业价值链演变成:音乐内容创造(创作与录制)――商业宣传推广――销售(网上零售)――消费者。从以上两条价值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时代,音乐商品形态发生了变化,产业价值链中工业制造环节消失了,销售环节变成了网上直销,新进入了网上音乐商店的经营商,音乐实物产品的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将逐渐被淘汰。同时,模拟技术的音响设备制造商被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数字音乐播放设备的制造商代替,音乐产业链被重新整合。

三、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音乐产业融合的影响

产业融合在今天来讲其实质就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其它产业,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业融合在一起,产生出新的产业属性。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边界的消失,融合成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型产业,它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的简单累加,而是一种在原有产业有机整合基础上的重新分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信息技术在音乐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音乐产业逐渐与信息技术、电信、互联网和传媒等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在传统音乐产业中出现了产业革命。例如电信、计算机和音乐产业相融合出现的数字音乐,创造出新的业务和市场(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给企业的经营和活动带来新的商机。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的分析,到2005年底,国内数字音乐的销售额达到37.83亿元,预计到2008年国内数字音乐的销售额将达到112亿多元。[注:参见,《“数字音乐产业发展、创新与共赢”论坛》。]

数字时代新技术在音乐产业的渗入和融合,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出现了以下的一些融合趋势。

1、音乐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音乐产业融合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音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传统的音乐活动主要包括作词、作曲、歌手演唱、乐队演奏、唱片录制、唱片发行和举办演唱会等等。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相关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音乐领域被广泛应用。例如,由于乐谱打印软件的开发,乐谱由原本的手工书写和印刷转变为通过电脑输入和自动排版印刷;随着计算机作曲软件的推广,计算机作曲被广泛应用;MIDI技术在音乐领域中的出现,使计算机根据程序模仿各种乐器的自动演奏;由于数字音频软件的快速发展,唱片制作中的传统录音技术正在被数字录音技术所替代,音乐录制后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通过数字技术录制的音乐很方便地利用网络来进行传输;在举办的现场音乐演唱会中,灯光、音响、摄像和录音等工作都利用了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音乐产业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产业融合给原有的产业的生存将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音乐产业与电信产业的融合

我国今天的电信业发展非常迅速,截止2005年底,我国的手机用户数突破4亿部,电信营业收入达到6373.7亿元人民币。[注:参见信息产业部的《2005年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音乐产业与电信业的融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技术融合。传统的电信业和音乐产业使用的技术是相互独立的,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音乐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利用电信网络和终端进行传输,这就为音乐与电信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其次是业务融合,音乐产业瞄准了市场开始把数字音乐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电信业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为用户提供了许多增值服务。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使双方原来独立的产业实现了交叉,出现了电信与音乐融合的增值服务,如定制音乐手机、提供手机铃声和彩铃下载、提供无线上网业务和在线音乐欣赏等等,统称无线音乐、在线音乐,形成了音乐产业和电信业产业融合。

电信业过去主要通过服务提供商(SP)提供服务,但今天,中国移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无线音乐门户网站(),并与四大唱片公司开展内容合作,拓展无线音乐业务,延伸产业链,

3、音乐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

近年来,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来。目前,中国大陆地区互联网的使用人口超过1.2亿。

拥有网络终端机(个人电脑)的人通过公共线路或专业线路来连接互联网供应商,互联网供应商会提供如下与音乐有关的服务:①音乐资讯;②音乐(如歌曲、铃声、彩铃等)的下载;③在线音乐欣赏;④音乐的P2P服务;⑤新歌试听;⑥唱片、音乐会、演唱会门票的网上订购;⑦音乐排行榜;⑧定制个性化音乐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上提供的与音乐有关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还将不断增加。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快速地提供多种信息服务。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带来大量商机,取代了部分传统的业务,给互联网和音乐产业自身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例如,由于互联网和音乐产业的融合,音乐产业的销售渠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物理分销渠道,转向了网络渠道,使传统的物理渠道的分销商被逐步淘汰。

4、音乐产业与传媒业的融合

目前我国开通的数字有线电视能看到一百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和数字广播。数字有线电视节目包括新闻、经济、娱乐、电影、教育、体育、少儿、音乐、信息、时装等传统的频道和一些新的专业频道。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音乐频道目前就有四个:中央电视台的音乐台、东方音乐、魅力音乐、风云音乐,音乐节目的内容极为丰富。音乐节目的内容主要从国内外的音乐节目制作公司、唱片公司、版权公司等单位购买版权然后使用,还有一部分节目是自己录制的如现场音乐会录像、歌手比赛等等。

音乐的比赛和选秀活动都有媒体的参与。“超级女生”的音乐选秀活动由湖南卫视一手策划,也可认为音乐和媒体相结合的典范,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2005年“超级女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7.5亿元。[注:参见人民网,2006年1月15日《“超女”产业链营收获利大盘点》一文。]“梦想中国”是音乐与媒体融合的另一个典范,通过音乐与媒体的融合,成就了许多年轻人的音乐梦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两年一次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如果音乐的比赛和选秀活动没有媒体的参与,那么这种比赛和选秀的影响面有限,参与的人数不会太多,也就不会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在我国数字电视的普及,电视频道还会增加。电视图像的清晰度还会提高,电视的双向互动也会出现,音乐和媒体必将出现进一步的融合。

四、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音乐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对我国传统的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它将有力地推动传统音乐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促进传统音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的音乐产业中,可以改变传统音乐产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和销售渠道,使传统的音乐产业焕发新的生机,2004年,由于数字音乐销量的增加,传统唱片业的收入增加,唱片公司从手机铃声下载中获得了20多亿元的版权收入,加上20亿元的正版唱片收入,唱片业的收入较前一年翻了将近一番。[注:参见2006年6月28日,《IT经理世界》。]其次、音乐产业的融合有利于资源融合,减少重复投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合并的动因就在于资源共享,时代华纳拥有唱片公司,电影制片厂,出版公司和各种杂志,近年来也在发展自己的互联网业务,想通过互联网来提升传统业务,但收效甚微。美国在线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提供商,它争取受众的手段就是增加网络提供的内容,近年来努力自己开发新内容,两者合并,共享内容和利用网络资源,达到共赢的目的,这值得我国音乐产业借鉴。

我国的音乐产业与发达国家的音乐产业相比,无论在规模,还是在产业集中度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政府应考虑到我国音乐产业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下面针对我国音乐产业的融合趋势,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重视音乐产业的产业融合,抓住产业融合带来的新机遇。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进行宣传和促进,使我国的音乐产业融合跟上世界的潮流。

2、积极扶植音乐产业融合中出现的新业态。音乐产业融合中出现的新业态上如无线音乐、在线音乐等,往往是发展最快、经济效益较好的部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扶植这些新业态,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3、加快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在音乐产业上融合后出现的新的产业体系中,还缺乏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影响新的产业体系健康发展。例如在数字音乐中的无线音乐和在线音乐市场上,缺乏明确的音乐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影响音乐著作权纠纷的解决。因此,政府在音乐产业融合的立法工作要跟上。

篇6

一、数字化背景下我国电视节目在制作上与新技术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节目制作手段也开始逐渐进行着改革。开始运用网络技术、新兴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使得我国的电视节目在制作技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数字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开始广泛地融入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电视节目制作的融合可以促进电视节目制作模式的改革。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电视节目内容的扩充和样式的不断拓展,使节目的收视率有大幅度的提升。其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电视节目在制作、传播的过程中降低成本,节目素材也可以资源共享,有利于完善制作流程,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也可以促进电视节目播出的便捷化。最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电视节目进行数字传输,大幅度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

二、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运营模式

(一)电视节目产前运营模式

首先,在电视节目的资源选取和节目形态的呈现上,近年来,很多电视台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版权模式,再融入本土化的内容之后,收视成果都很显著。例如,《顶级厨师》《中国好声音》以及《百变大咖秀》等节目,都是通过海外节目改版的。所以,电视节目在形态和模式上必须不断地更新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资源是电视节目运营的最基本要素。信息资源作为最具话语权的元素,谁先拥有了这个资源,谁就有了第一话语权。掌握独家报道的资源和特权,新闻报道更加迅速、快捷、真实,对于电视运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拥有自己的节目资源,资源已经成为各个媒体在营销过程中取胜的关键所在。

其次,制作和播出分离的运营模式。制作播出分离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分工明确的需求,主要是将节目内容生产交由其他实体来完成制作,电视台再通过购买节目播出的方法,取得双方的共赢。吸引其他实体的投入有利于凝聚社会中更多的力量来为电视产业的发展服务,可以促进我国的电视产业朝着资金、技术以及人才三方面集约化的路线发展。现阶段,制作和播出分离的运营模式在我国还处于运行初期,很多栏目在表面上实现了制播分离,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体现出制播分离应有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制播分离是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制作人必须充分挖掘这种运营模式的能量,使电视节目有所突破。

《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和播出是一次真正的制播分离。制播双方约定,如果制作播出后的盈利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负责节目制作的公司就需要赔偿浙江卫视;如果制作播出后,收视率可以达到既定目标,负责节目制作的公司就可以共享超过既定目标的那部分利润,且上不封顶。这种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投入、共享利益的方式有利于激励节目制作公司更加精细地投入节目制作,避免了传统方法下节目制作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而出现的节目粗制滥造问题,也可以减少电视台购买节目的顾虑。这种运营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制作公司和电视台的共赢,也有利于更多优质电视节目的产出。

(二)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的互动模式的整合

首先,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整合新媒体。新媒体的大环境下,随着社交网络以及手机上网的普及,电视媒体也有了全新的营销平台。通过微博、QQ等社交网络,人们可以汇集几亿的用户资源,互动模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主要因素。运用网络互动的方式来对电视节目进行营销,是传统营销宣传基础上的全新营销模式,可以随时进行消息的传递,消除了传统模式下只能在固定时间段进行宣传的弊端。借助手机和电脑吸引住受众的视线,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必须学会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整合,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比如,可以通过开通节目网站的方式,对节目的预告片或者节目主题进行宣传互动,也可以开通粉丝交流话题或者建立节目微博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来。

其次,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要注重现场的互动。网络互动是电视节目在营销过程中的一种最为方便的手段,但现场的互动可以和网络互动一起提高受众参与节目的热情。通过与观众进行交流,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融洽节目制作现场的氛围,充分实现现场内外的双向互动模式。这种具有真实性、可以实现大众参与的节目,必将取得很高的收视率,有利于电视节目创造经营收益,同时也可以提高知名度。

(三)电视节目制作后的营销模式

后期运营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电视节目创造出更多的收益。在数字化大环境下,除了一些传统媒体的宣传造势之外,还应当注重利用全新的营销模式。

首先,利用制作和播出分离后的广告的分红来进行运作。在节目制作之前主要以广告的售卖为主,节目受到大众的喜爱之后,就可以通过品牌售卖的方式来与制作公司分享广告的收益,实现节目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可以采取签订协议的方式,如果节目收视率超过既定目标,就可以由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共享广告分成;如果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就要由节目制作公司来赔偿广告商的损失,借以提高节目的制作质量,促进节目制作公司打造更好的节目。

其次,通过新媒体途径进行营销。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和手机用户的增加,电视和手机以及网络三方面的融合可以实现电视节目的网络营销、移动营销以及二维码营销,为节目的后期营销找到全新的渠道。

最后,节目播出后的产业链营销。品牌栏目可以实现第三次售卖,改变了单一仅仅依靠广告来进行盈利的尴尬局面,使盈利渠道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开发节目的市场价值。在《中国好声音》节目播出结束之后,除了对节目衍生品和歌曲的售卖之外,还可以进行演唱会、发片、签约等活动,形成产业链营销。

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政府 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066-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已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智慧城市已经从概念走向实际。本文结合近年来发改委在智慧城市试点方案、智慧城市论坛和筹备工作中所作的思考,对智慧城市与城市经济的思考与理解提出浅见,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智慧城市促进智能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的概念很宽泛,对此有很多理解。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与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其四大特征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和协同运作。我们国家是一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发展、管理、社会、生活”仍然是中国城市化的主题。

智慧城市包括智慧政府、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学校、智慧企业、智慧港口、智慧银行、智慧医院、智慧生活和“放心食品和药品”以及这些智慧行业之间的跨行业应用等方面。这些与城市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区域竞争力紧密相关,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么多的智慧要实现,智能产业必须大发展。智能产业是高端领域,既包括传统制造业也包括新兴产业。高端智能产业可以涉及多个行业。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高端智能产业定位于重点培育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重大成套装备,如节能降耗、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开展的重大工程所需成套装备,如核电、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的创新模式。夯实强大的产业共性技术基础。努力推广标准化战略,重视服务增值,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很有可能推动城市范围内生产、生活、管理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和节约城市中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城市环境污染,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改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新发展形态的城市化道路。

二、智慧城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入落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得到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应打破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条块分割,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是大量智慧项目的系统性整合,将不同的智慧项目融合到一个平台上,互联互通、融为一体,我国智慧城市目前很大程度上仍是碎片化,但正在逐步向融合的方向迈进。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聚合大数据应用”“医疗与互联网结合”“人脸识别,未来智慧商业互动”、大量的实体经济企业参与对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与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大前提。智慧城市发展需要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努力解决居民的就业、生活便利化的问题。只有真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才有可能激发新的创新产品的产生,进而带动整个需求水平的提高。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各种政策平台的作用,来引导智慧城市企业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推动改革创新,打破各部门的数据分割现象,实现跨界整合,扩大需求的目的,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社会。

三、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消费增长

“宽带城市”建设,实施“智慧城市”工程,以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为目标,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建设“透彻感知、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群,推动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电信行业将在投入大量资金,全力推进光网城市、宽带无线城市、畅通网络、信息中心、数字产业、数字园区、数字民生、电子政务等信息化重点工程。

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智慧城市的建成必将为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服务注入新的活力。为政府、企事业、学校等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将继续推动和加深与电信行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将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信息消费作出积极贡献。将加快“宽带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推动城市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四、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与互联网正在改变城市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物质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正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结构面临调整。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把这一主题列为培育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范畴,将会使国家和民众都受益,堪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和跨行业智慧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扩大内需、拉动出口增长堪称是一匹黑马。据有关专家预测,相关产业可带动至少1f亿的消费,为我国GDP带来新的增长点。

总之,这种城市以信息、知识和脑力资源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从而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使整个城市像一个有智慧的人那样,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使绝大多数市民都能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曹剑峰,范启勇.漫谈智慧医疗[J]上海信息化,2011,(3):268

[3]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篇8

关键词:数字经济市场变革企业发展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这使得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成长时期。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优势难以满足竞争的需要。裹足不前将使企业已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变革,塑造数字经济中新的竞争优势。善用技术手段,能够使企业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为自身变革助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调整组织架构,实现职能的优化和组合。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剔除陈旧的机构、组合重复机构,通过结构重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对传统生产部门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提品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络化产品生态系统,实现产品覆盖的集成化,提高消费忠诚度。

篇9

智能制造的欧美版本

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以前,智能制造在国际已经有多种版本,其中最主要的是欧美三国的版本,即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值制造”、美国的“先进制造”。

德国的“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面向2020年的高技术战略,核心内容是智能化生产系统,即在系统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化实时传给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随时通过数据优化价值创造流。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概论》作者乌尔里希·森德勒的观点,理解“工业4.0”有四个要点,即第四次产业革命、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物与服务联网(IOTS)、机器对机器的通信(M2M)。

“工业4.0”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被称为“工业1.0”,其标志是蒸汽机和机械生产设备;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工业2.0”,其标志是电动机和大规模生产线;第三次工业革命被称为“工业3.0”,其标志是电子、信息技术和高度自动化生产;第四次工业革命被称为“工业4.0”,其标志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和智能化生产。简而言之,“工业1.0”是机械化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是智能化时代。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也称之为智能技术系统,它不是独立设备的集合,也不是单纯的互联网,而是由具备物理输入输出功能且可相互作用的元件组成的网络。互联网原来只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现在则是具备万维网接口的任意设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基础是数字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以及网络化的智能组件技术。智能工厂就是把若干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整合起来,形成更大的系统。

物与服务联网是物联网发展的新阶段。物与服务联网,就是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配备一个IP地址,通过标准协议彼此联网,同时也和人联网。物与服务的联网,实质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化服务。

机器对机器通信是指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在电缆和传统电器中早就存在,在“工业4.0”中,主要是增加了由无线服务和标准协议所建立的网络。

根据德国《“工业4.0”白皮书》,实现上述内容需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价值创造网的水平整合,全生命周期内工程学的一致性,垂直整合和网络化的生产体系,新的工作基础设施,跨领域技术。①

英国的“高值制造”。英国政府面向未来的战略是“高值制造”。“高值”是从价值形态上说的,“高值制造”就是高附加值的制造。“高值制造”是一场制造业的革命,它的产业形态是按需制造、分布式制造和产品服务化,它的技术形态是新兴技术群、数据网和智能基础设施。根据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前瞻水平扫描中心的定义:“这场革命由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驱动,同时伴之以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本地化定制生产,走向产品加服务的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化’。”②

“高值制造”战略的主题是资源效率、制造工艺、材料集成、制造系统、企业模式。在主题之下,又分为若干新兴技术群和产业领域。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新材料使制造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变革。

数据网是第二次互联网革命的主要内容。互联网是第一步,数据网是第二步。数据网为数据和网络文本添加结构和意义,基于通用互联网协议实现各种数据、物体的互联,同时把互联网分成专属的“网络分区”,从而改变网络的价值。

智能基础设施与互联网革命密切相关。互联网是在现有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固定电话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的革命将深刻改变基础设施,不仅是数据传输基础设施,还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储存和电力供应,主要是智能电网、传感器网络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拆拼再利用”。

美国的“先进制造”。美国面向未来的战略是高端制造。根据美国科技顾问委员会的定义,“先进制造系指一组活动,它们依赖于信息、自动化、计算、软件、传感和网络等的采用与协调,并运用物理学和生物学开发的前沿材料和新兴能力,例如纳米技术、化学和生物学。它既包括以新颖方式来生产已经有的产品,也包括制造基于新兴前沿技术的新产品”。③简言之,“先进制造”是指采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利用新材料等新兴技术生产新产品的系列活动。

“先进制造”与数字革命相联系。美国工程院认为当前正在发生的数字革命有三个特征:计算能力的持续增长,通信和分析能力快速提高,机器人技术和控制系统的进步。数字革命使高速计算机、先进传感技术和先进材料不断进入生产过程,这必将变革价值创造方式和就业格局,极大地提高生产率。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建议支持“数字驱动型创新”,包括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分析、使用和传播等技术研发。

据中国专家的实地调研,美国正在进入“新硬件”时代。“新硬件时代,是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产业形态。这里说的新硬件,不是主板、显示器、键盘这些计算机硬件,而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造事物。”

上述智能制造的三种版本,“工业4.0”最优。各个版本虽然表述、重点有所不同,但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三点基本结论:

第一,人类正在发生产业革命,这场革命不是把互联网简单应用到传统产业领域,而是互联网、物联网、传统产业三位一体的革命,智能制造是这场革命的典型表现。

第二,此次产业革命的根本特征是智能化,即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全面融合,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物与物、物与服务全面链接,基础设施、生产过程和价值构成重新整合。

第三,数字技术是智能化的使能技术(或关键技术)。数字技术使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新应用、智能工厂、机器人、增材制造和软件设计等众多新技术成为可能,而众多新技术的突破又反过来为进一步数字化提供物理和生物基础。

智能制造与新产业革命

一段时间以来,智能制造成为热词,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单化。很多人以为只要把互联网引入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就实现了。这是从传统发展方式理解的智能制造,而不是从新产业革命的意义上理解的智能制造。作为新产业革命的主要部分,智能制造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与新产业革命的三个要件不可分割的。这三个要件,也可以说是智能制造的三大支柱,就是劳动力知识密集化、劳动工具数字化、劳动对象服务化。

劳动力知识密集化。所谓劳动力知识密集化,是指劳动力不仅接受过专业教育,而且还具有即时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知识与操作交叉融合。

在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中,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知识密集环节与制造环节相对分离,学科之间、理论与实操之间线性接续,互不交叉,因而需要的是专业型的员工。智能制造产业链是非线性的、矩阵式的,各个环节平行运行、交互作用、协同优化,生产系统的复杂性增强;由于分布式制造和产品服务化,产业链已不仅限于企业内部,而是跨企业、跨地域的。这就要求劳动力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有跨学科知识;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主动型人才成为主要需求。这种新型的劳动力既是设计者、研发者,又是协调者、操作者;既懂软件和硬件技术,又懂机械和制造技术。与自动化相适应的是专业化的人才,与智能化相适应的是复合型人才和能力型人才。

需要说明的是,智能制造并不取消专业性,而是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要求全面性,能够融会贯通,理解全局。这种全面性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互联网使海量知识资源能够即时共享,只要愿意,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E学习、APP学习、微信学习、游戏学习等新型学习、教育方式,为劳动力知识密集化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据《欧洲产业和企业数字转型》报告,E学习市场在未来十年间将增加15倍,占全部教育市场的30%。

劳动力知识密集化在就业结构上体现明显。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报告,美国高端产业雇佣了全美80%的工程师。美国由“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的“创意阶层人士”,2000年已经占到就业人口的近1/3,欧洲平均也在25%~30%。美国创意产业的薪酬占到全美所有产业薪酬的将近一半,相当于制造业和服务薪酬的总和。⑤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国为61%,俄罗斯为54%,日本为41%。可以说,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在就业结构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工具数字化。所谓生产工具的数字化,是指数字程序控制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具的虚拟化,以及生产工具与虚拟生产工具之间的交互结构。例如,数控机床就是生产工具由数字程序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就是生产工具的虚拟化。

工业文明的生产工具是大机器,而且是自动化的机器,生产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行,从而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有害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这种情况在新产业革命中改变了。按照IBM工业研究院哈德·鲍姆的观点,智能制造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是五种技术创新,即移动计算技术、社会化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分析和优化技术。它们相互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增值、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也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形态。机器装备等劳动工具普遍使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包括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实时感知、分析、处理和控制,相互交流并与周围环境交流,自动更改配置并存储信息,分布式地自我组织,提供和执行全流程最优化方案。

生产工具的数字化使软件具有了战略意义,软件的研发成本也占据了重要份额。西门子公司软件研发的支出占了整个集团研发预算的大约40%,达到了40亿欧元。据国外专家估计,当前纯工业软件的世界市场份额已达180亿欧元,预测未来每年还将上升8%;工业型软件在有关物流、安全和能源管理领域的额度已超过1000亿欧元。⑥

生产工具的数字化也使生态文明成为可能。数字化使技术体系能够通过提高单位资源效率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全部经济、社会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对废物进行资源化和再利用,把物质消耗和环境污染维持在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的范围以内。

劳动对象服务化。所谓劳动对象的服务化,是指劳动对象特别是劳动产品从物质单体变成从物质单体诞生直至回收的系统,而服务是该系统的主要部分。

工业化发展方式中的劳动对象,从动力上看,是大规模的化石能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从原材料上看,是大规模的钢铁、水泥等矿物质材料;从最终产品上看,是大规模的实物商品,所有产品都是物质实体,从研发、设计开始,在制造终端完成。

而在新产业革命中,产品变成与服务一体化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实体产品,以及围绕实体产品的服务。据陕汽公司提供的数据,目前平均一辆卡车的售价为30万元人民币,但卡车使用以后产生的成本是500万,在卡车整个生命周期内,服务的价值占绝大部分。所谓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系统从产品设计、研发开始,经过制造、售后,直至回收再制造的全过程。

产品系统中的服务,主要包括单体产品服务——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以及单体产品衍生服务——服务是主体,单体产品是载体或工具,还包括无产品服务——与单体产品无关、但经济上有关的结构。其中单体产品服务是最核心的服务,产前服务是指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这是一个以产品为核心,制造商、供应商、用户、创新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参加的设计、研发圈;产中服务主要是厂内和社会的相关生产;产后服务则是从产品诞生直到实体产品消失为止的服务“长尾”。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发达经济体制造业服务类投入占到制造业产出的20%~25%,制造业岗位中30%~55%具有服务性职能,若加上外包服务,美国制造业服务类岗位已超过生产类岗位。据笔者实地调研,2014年,中国智能制造走在前列的陕西汽车股份公司,利润的44%来自于产品服务。2005年世界著名传统制造公司利润的50%以上来源于服务活动,全球500强企业中56%的公司从事服务业。而且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越来越依靠金融、电信、物流等服务性企业,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高端产业每个工人每年从其他商业服务中采购23.6万美元的商品和服务,而其他产业的采购仅为6.7万美元。

智能制造与中国机会

以智能制造为重要内容的产业革命,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敞开了窗口。同时,向中国敞开的还有另外两个窗口,一个是巨大的经济存量的转型,另一个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带来的经济增量。如果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消化期在同一时间重合出现,是老的三期叠加,那么,新产业革命的发生期、新发展方式的形成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期同时重合出现,则是新的三期叠加。如果说老三期叠加困难不少,那么新三期叠加则是机遇大于挑战。

新发展方式形成期提供的第二窗口。新发展方式形成期的机遇首先是大规模实体经济提供的载体空间。我国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实体经济,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物质消耗和环境容量已经走到临界区域;低端外部需求已经接近极限;单纯以廉价劳动力、廉价商品和薄利多销为内容的向下竞争,已经走到尽头,加速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升为刚性需求。巨大的经济存量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以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转变为以人力和知识资源投入为主,即用无形资本替代有形资本,真正转型为一个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的经济体,实现智能型增长。

其次是大规模城市化提供的增量空间。2014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4%。如果按照每年转移1000万农村劳动力的速度计算,10年后还会有1亿人口城市化。城市化必然引起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总量的巨大增长,也必然引起我国消费规模的巨大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大规模升级,相应地也将对智能制造产生巨大需求。我国的城市化是在发达国家城市化完成以后开始的,又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有条件不重复、也不应该重复先发国家传统城市化的老路,即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先发展后转移的道路,而必须一开始就以智能制造、生态经济支撑。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期提供的第三窗口。我国已经度过了温饱阶段,实现了整体小康,正在建设全面小康。2012年的统计公报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而且两个数值越来越接近。从经济规律来看,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阶段,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资料领域,生产和消费水平比较粗放;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不仅有较大的增长,而且会出现重大的升级,同时人们的非物质性消费也大幅度增长、升级。这就为智能制造、高端服务开辟了新的领先市场。

新三期叠加放大了智能制造的机会窗口。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处于中低端,发展很不平衡,存在大量“工业2.0”产业,因此,中国智能制造只能分两路走。一路是大多数弱势产业,必须循序渐进,从“工业2.0”上升到“工业3.0”,然后到“工业4.0”;另一路,是少数优势产业,有可能直接从“工业3.0”进入“工业4.0”。

除了上述两路大军以外,还有一路大军,他们已经处于智能制造阶段,虽然水平不一定是世界最高的。如华为、中兴、陕汽、海尔,等等,他们是我国智能制造的第一方阵。

处于“工业2.0”阶段的产业,以及城市化形成的增量产业,不一定按部就班地从“工业2.0”到“工业3.0”再到“工业4.0”,虽然也有这种可能性。由于新三期叠加,放大了智能制造的机会窗口,出现了“毕其功于一役”的现实可能性,即三路大军几乎同时进入智能制造阶段。我们既要看到老的三期叠加,同时又要看到新的三期叠加,而且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整体上已经渡过温饱阶段,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带来的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正在显现,只要战略选择得当,经过扎实工作,三路大军完全可以平行实现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的中国战略

新三期叠加的窗口已经打开,必须采取必要的战略,为智能制造准备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否则也可能丧失机遇。

人力资源超增长战略。人力资源超增长战略,就是在从2016年到2025年10年左右的时间内,通过投入和优化结构,急速使我国新增劳动人口普及高中阶段教育,55%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如果持续使新增劳动人口的55%达到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就要求高等教育入学率,即在校大学生占该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必须达到55%。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毛入学率在15%~50%,普及化阶段的毛入学率在5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全球有54个;⑦经合组织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

人力资源超增长战略具有现实可能性。一是由于新增劳动人口的减少,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已经处于一个加速减少的时期。据专家预测,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峰值,此后将开始减少,2020年后减少甚至会加速。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已经连续3年减少,分别减少了345万、244万、371万。新增劳动人口的减少是个劣势,但又是个优势,即缩小了受教育人口的基数。二是我国具有适当扩大教育规模的公共财力和社会资本。新增劳动人口的减少和教育规模的适度扩大,使较大幅度提升入学率成为可能。

2013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6.0%。十一五期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每年增加近6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三年增速放缓,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强。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在此基础上,经过努力工作,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到202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可以做到的。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与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为32%)⑧相当。从2014年开始,全国本专科招生总规模已达到当年年满18岁人口的46%。如果全国本专科招生人数每年保持在700万,那么到2020年,全国本专科招生总规模占当年年满18岁人口的比例将超过55%,当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超过50%。十二五前三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每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2020年以后,若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以达到55%。

人力资源超增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仅可以使我国获得自主创新所需的人力和社会基础,而且还能够使这种基础从此长期延续。当新增劳动力资源50%受到大专以上教育以后,即使全社会劳动力走出减少期、再度进入增长期,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仍将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水平,不会降低。这种社会遗传机制,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之一。

实施人力资源超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包括:

第一,实行中等专业学校义务教育。凡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一律免费,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行12年义务教育。

第二,发展多层次应用型大学。除211等高校按研究型大学重点支持外,其他普通高校和大量高职高专院校都应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企业参加兴办多种所有制的高等职业和高等专业技术学校。应用型大学对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活动经费少部分来自财政拨款,绝大部分是市场化的,根据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根据企业合同开展设计、研发等创新服务。

第三,建立全民即时学习平台。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整合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立全民素质教育平台,普遍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的自学教育,随时随地向全体公民开放,三网融合,免费学习,知识共享,最大限度增强科学文化的正外部性,使一切有学习意愿的人,特别是广大农民、工人、战士、老少边穷地区人民、低收入人群能够与条件优越的人群一样拥有优质教育机会。

第四,建立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中学教育废除文理分科,大学教育、科研、实习采取矩阵模式,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课,也可以跨院系参加科研项目,跨领域参加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依托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企业依托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学用结合,以用为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适用人才。

轻资产优先增长战略。轻资产优先增长战略,就是把知识性、技术性资产置于经济发展的首位,优先投资,优先形成生产能力,优先市场准入,使创新型企业在设计、研发、专利、版权、标准、品牌、培训、服务等方面的轻资产投资超过设备、材料等重资产投资。

轻资产优先增长,是国际经济转型的基本趋势。在制造业产业链中,重资产已经下沉到低端,而轻资产则上升到高端,而且以轻资产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投资占比超过有形资产。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14》显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占GDP的比例,美国高达40%,欧盟、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为30%左右,而我国仅为20%左右。据英国学者的一份研究报告,2007年,英国私营部门无形资本投资为1330亿英镑,而有形资本投资为950亿英镑,无形资本投资占比58%,物质资本投资占比42%,前者高出16个百分点。2000年至2007年,英国私人部门生产率增长的2/3来源于无形资本投入。

我国具有轻资产优先增长的知识和技术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超过7000万,世界第一;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13000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二;高等学校2500多个,科研机构3600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30000多个;2014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PCT专利申请量增长强劲,位居世界第三,占全球总量的11.9%;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位居世界第2位。

我国已经具有充裕的公共财力和社会资本。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14年财政收入11140亿元,外汇储备38430亿美元;24个省市的地方总产值过万亿。此外,还有庞大的民间资本。

实施轻资产优先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包括:

第一,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业。围绕新产业革命开展国家计划项目、地方计划项目布局,特别是开展科研体系、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引导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投入轻资产,把科技要素转化为生产性、创新性资产。

在保证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激发全社会非研发的创新投入,包括创意设计、技术转移、技术改造、知识服务、人员培训、品牌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鼓励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支持按需制造、分布式制造、产品服务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支持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

第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别是创新服务业。所谓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是通过服务的科技化和科技的服务化而形成的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等。其中创新服务业是知识最为密集的服务业,包括设计研发服务业、技术转移服务(转移、转化、孵化)业、技术改造服务(节能、环保、信息化等)业、知识服务(云计算、检验检测、质量认证、战略咨询等)业等。

创新服务业无论是内资外资、国有民营,都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技术、高效益的行业,可以吸收大量的科技人力资源就业,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大量的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本土企业以及落后地区的产业,技术落后、生产粗放,是转变生产方式的短板,而且在这些领域市场往往失灵,特别需要创新服务业提供支持。

第三,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必须注意转变发展方式,避免走产业外延扩张、城市集中建设的老路。城市化每走一步,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就扩大一步,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生态化生产为特征的绿色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包括生产质能、太阳能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各生产单元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园区关联产业之间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兴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住宅,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和低碳消费模式,建设绿色社区。大力发展商业、旅游、养老等第三产业,形成持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政企合作的创新战略。政企合作的创新战略,或公私合作(PPP)创新战略,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政府与企业两个积极性,项目来源于企业用户的有效需求,公开征集、公开招标;招标成功后立项,政府与企业根据项目合同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共同完成国家也即企业的具体创新目标。

政企合作之所以是重大创新战略,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的优势是政府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强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其他国家无法做到的;劣势是企业主体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脱节,很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政企合作能够扬长避短,放大我国的优势,克服我国的劣势。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反对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的机械论观点,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与企业协同创新。

政企合作模式在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由于政企合作模式提高了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化解和分散了创新风险,增加了社会对创新的投资,既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又保证了企业和社会资本有利可图,许多国家称之为公共项目管理的最佳模式。

传统科技计划项目的目标是单维的技术目标,而政企合作项目的目标则是三维的工程目标,涵盖研发、生产、经营整个创新过程,既包括技术目标,也包括产品性能、市场占有和行业能力等经济目标,以及综合目标和总体解决方案。传统的科技计划项目往往是科研导向,而政企合作项目则是企业用户导向,项目则来源于企业用户的具体需求,一开始就在需求中研发,研发完成之日就是技术应用之时,也是国家目标实现之时。传统科技计划项目是政府投入、企业配套,而政企合作项目则是企业投入、政府配套,还有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投入结构多元化。传统科技计划项目重立项、轻结果,而政企合作项目则重视商业成功,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实施政企合作创新战略的主要政策包括:

第一,在科技创新类计划项目中实施。除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外,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各类技术创新计划中,如果项目数额较大,均应采取政企合作模式。

第二,探索多种政企合作创新形式。对于竞争前技术(战略前沿技术),政府与大中型企业合作。由政府根据国家需要征集技术创新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与某个大型企业,或分别与一些大型企业签订创新项目合同。对于关键共性技术,政府与企业伙伴合作。先由若干企业用户按照共同需求,签定协同创新合同,结成创新伙伴关系。政府根据国家需求向企业伙伴征集技术创新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与这些企业伙伴总体签订项目合同。对于技术转移,政府与转移伙伴合作,先由中小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签定研发、设计、许可等技术转移合同,然后政府向转移伙伴征集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入门遴选等方式与转移伙伴签订项目合同。

篇10

目前大连发展网络经济既有基础优势也有发展隐忧。基础优势体现在:一是产业基础优势。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但网络经济决不都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抛开必要的客观条件去搞那种单一的网络世界,就会像数年前一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出现网络泡沫。大连则不然,作为知名的国际口岸贸易城市、传统工业基地以及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底蕴的实体经济在我市有着深厚的根基,将网络经济发展建立在这些实体经济之上,也就有了坚实基础。二是对外开放优势。网络经济是互联互通的开放经济,城市越是开放越有利于网络经济生长发育。大连作为东三省地区乃至东北亚区域对外开放的窗口、龙头和核心城市,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开放功能,为网络经济在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三是软件产业优势。网络经济中无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移动O2O模式、众包技术等都离不开软件产业的技术支持。大连是计算机软件产业兴起较早的城市,如今软件企业、软件学校和培训机构、软件产业园区和孵化器等已成规模,实现了从普通软件开发向网络信息服务的转变,依靠本地资源就可满足网络经济的基本技术需求。四是城市建设优势。大连十分重视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2003年率先提出建设“数字大连”,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2010年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2012年提出“城市智慧化”发展目标,2013年又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员会确定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这些与网络经济密切相关的城市建设内容,为今后网络经济在大连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基础。纵观大连,丰厚的产业基础、便利的开放条件、相关的软硬件建设等发展现状,使我市发展网络经济能够站在一个较高起点。众多先知先觉的市场主体,已经置身其中,不仅建立了他们自己的企业网站,而且利用自身的供应链和增值链进入到电子商务环节,跃身为网络经济的直接受益者。目前我市约有7000家电商活跃在阿里巴巴、天猫、淘宝等平台,从事着B2B、B2C、C2C等业务。已经启动的城市智慧商圈的推广,将实现30多家大型商场、超市的WiFi网络覆盖,并形成统一的智慧商圈应用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上述表明,一个以电子商务为牵引的网络经济发展态势,在我市已经形成。但从互联网经济总体的发展态势看,大连尚属网络经济发展的跟进者,与国内那些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大连是与青岛比肩的国内制造业重镇,青岛不仅已经将目光投向网络化制造,而且与德国共同建立了国内首家工业4.0联盟;在大连,有的企业经营者甚至还不知“工业4.0”和“网络化制造”为何物,有的则认为工业4.0离我们“还远着呐”。既非沿海也非沿边的吉林省四平市,居然能将国际大数据巨头亿赞普拉去共同建立了“中国•东北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相比之下,作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大连,为何就没能走出这样一步“先手棋”?上海自贸区获批后,杭州立刻着手申报网上自贸区;可是大连自贸区的申报却缺少网上的思考,依旧拘泥于传统,局限在网下。大连的电商目前仅有7000余家,而对比义乌市来看,义乌不仅有7万多家电商且又都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链接。再与杭州相比,大连目前还没有一家像杭州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那样的大型电商。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大连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在同级别城市中仅排名第12位,显而易见,这样的地位名次与大连的城市优势和城市定位极不相称。

二、大连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资源整合网,凝聚价值链优势

资源整合与价值链凝聚的要义在于,对因掣肘被弃或低效趋汰的资源,重新盘活或增效。资源整合网的根本在于效果,体现在人的思维转变、制度的与时俱进、机构的重组转型、要素的功能提升。一是破除无法(需)整合的思维定势。网络经济是新事物,资源整合不仅是创新发展的需要,而且只有通过整合往往才会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找到新的增长点。二是建立网络化的整聚理念。网络经济的资源整合与价值链凝聚不必像传统经济那样,一定要将资源整聚到某个实体园区,它可以是被整聚到虚拟云端的一种能力。三是配建激励机制助力整合。尽管有些企业认为,网络经济多是改变的渠道形态,商品从线上销售出去和从线下销售出去对自身没多大区别。但如果政府能够思维先行、政策先定、信号先鸣,必能吸引一批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投入行动,最终以资源整合和价值链凝聚赢得市场竞争的更大优势。

(二)发展生产集聚网,推进网络化制造

网络化制造是指通过采用先进网络技术、制造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在企业间异地协同开展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网上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借以提高企业的群体竞争力。它是网络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代表了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连要实现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战略转变,必须紧跟世界工业这一发展大势,积极推进网络化制造。一是加快实施大连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是建设大连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战略,而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为其核心所在。二是搭建统一的“云制造平台”。将分散的制造资源依标准规范进行虚拟化描述和集中存储,进而对企业价值链实施资源整合,为企业间的无缝对接合作创造前提。三是创建全新的“智能工厂”。在云制造平台基础上,创新企业组织形式与生产制造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系统运控网络化分布的生产设施,形成将先进制造技术、智能物流管理等应用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制造”。四是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依托云制造平台、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使大连工业从传统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逐步过渡到灵活的个性化定制生产,这正是推进网络化制造和进入工业4.0时代的基本路径与主要目标。

(三)发展电子商务网,促进商贸服务业变革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发展电子商务基础条件具备。发展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创造新的增长点,还可以让人们认识和了解网络经济,起到一种对网络经济的启蒙与示范作用。一是鼓励商务参与。既要鼓励各类主体依托既有平台拓展市场,如网络专卖店、网上商铺、网上商城等;也要鼓励和指导企业建立门户网站,形成实体店与网店的相互补充、融合发展。二是完善运行系统。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并进,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新型配送方式;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向农村延伸业务,推动居民生活服务、休闲娱乐、旅游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三是辅以政策支持。较发展初期拟化描述和集中存储,进而对企业价值链实施资源整合,为企业间的无缝对接合作创造前提。

(四)创建全新的“智能工厂”,推动生产路径的转变

在云制造平台基础上,创新企业组织形式与生产制造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系统运控网络化分布的生产设施,形成将先进制造技术、智能物流管理等应用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制造”。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依托云制造平台、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使大连工业从传统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逐步过渡到灵活的个性化定制生产,这正是推进网络化制造和进入工业4.0时代的基本路径与主要目标。

(五)发展互联金融网,打造资金融通新平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网络经济的核心。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是,网络经济中的资金融通借助了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所以也将其定义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创新之举,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也降低了信息和交易成本,提升了管理运作效率。没有互联网金融,网络经济的优势将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加快打造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资金融通新平台。一是设置管理机构。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的混业经营更是势在必然,因此必须在改革目前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与混业经营相适应的互联网金融管理机构;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或本公司的互联网金融管理;市金融发展局负责全市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协调全市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二是建立运行系统。包括柜台业务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资金清算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金融决策支持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等;三是加快规则制定。当前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和标准制定已严重滞后,应抓紧出台规范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规则,尽快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六)发展多维安全网,强化管控、防御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