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动化专业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动化专业学科评估

篇1

1、自动化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对应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评为第一,2006年评为第二,2011年研究生培养评为第一,2012年评为第二。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国家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家首批一级博士点授予权,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4、采矿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5、机械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篇2

[关键词] Excel VBA;成绩管理;雷达图;综合能力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78

[中图分类号] G64;TP3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132- 02

0 引 言

与纯理论学科相比,工科类学科除关注理论基础外,还要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全面展现学生对此门科目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因此,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考察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评估方法对检验和提高工科类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评估方法综合全面的要求必然带来复杂性提高的问题,由教师纯手工操作完成工作量较大。因此,本文尝试在Excel平台上利用VBA开发一个自动进行成绩分析与学生综合能力分析的程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因人为操作偏差而导致错误评估结果的概率。

1 评估方法

1.1 班级成绩评估

班级成绩评估以学生平时基础实验成绩、期末实验考试成绩、理论笔试成绩和综合设计实验成绩为样本进行统计计算,生成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优秀率等典型参数指标的成绩分析报告,可以客观展示出该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准和学生成绩的高低差距。

1.2 个人综合能力评估

以往对于学生的考核,往往只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准,这样的考核方法比较片面。在更注重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科类科目中,卷面成绩的考核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科目的理解掌握情况。因此本文设计了多维度的评估方法来展现学生在某学科的综合能力。这些维度包括学习态度、理论基础、实验能力、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中代表学习态度的是该生上课的出勤率,代表理论基础的是该生理论课成绩,代表实验能力的是该生实验课的综合得分,代表钻研精神的是该生一学期内在开放创新实验室实践的时长,代表创新能力的是该生在各级专业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为直观展现学生在这5个维度上的表现,考虑采用雷达图作为载体。

雷达图分析法是综合评价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从多个角度对一个事物做出总体的评估,尤其适用于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作出全局性、整体性评价。

对于教师来讲,通过雷达图可更方便地掌握各个学生的情况,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通过雷达图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2 程序设计

2.1 Excel VBA简介

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是Windows应用程序的通用控制语言,能实现办公自动化。它不仅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和分析功能,也可以通过编程进行各种操作,实现多种复杂应用过程的自动化,为用户提供完备的二次开发功能。

由于日常成绩登记与统计普遍借助Excel来完成,因此,在Excel文件中嵌入VBA程序即可直接实现成绩统计的自动化。

2.2 程序整体介绍

本系统以电子系3个专业学生的实验、理论成绩以及在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实践创新情况为数据样本和研究对象,通过在Excel原始成绩表中嵌入VBA程序并开发操作界面,实现“一键式”地对班级和学生个体进行专业能力分析与评估的功能。系统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用户可以选择对所要分析的专业和获取的报告种类进行勾选,并通过“设置”按钮对优秀值和及格值等关键参数进行修改。以上设置完毕后,点击运行按钮,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析报告。

该系统后台主要由考试成绩整理模块、试卷分析模块、学生综合能力分析模块组成,分别实现对原始成绩数据的整理、班级考试情况的汇总和学生个体专业能力的综合评估功能。

2.3 程序各功能模块设计

2.3.1 考试成绩整理模块

考试成绩整理模块实现了对3个专业学生的原始成绩数据进行计算的功能。原始成绩数据包括学生平时基础实验的成绩(其中学生如果缺勤,则此次实验成绩为0分)、期末实验考试的成绩、理论笔试成绩和综合设计实验的成绩,这些原始成绩数据都是教师录入的。平时成绩是平时基础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实验综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实验考试成绩、综合设计实验成绩综合计算得来的。在本系统中,三者的比重是4∶3∶3。此比重值可根据不同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此部分的计算使用Excel的Work sheet function库函数来自动完成。

2.3.2 班级成绩分析模块

要了解某个班级的整体成绩分析报告,在运行界面上勾选“班级报告”并点击运行按钮,系统会自动生成该班级的成绩分析报告,包括此班级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优秀率等参数指标,并用柱状图显示此班在各个分数段上的学生成绩分布,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该班级的成绩情况。

该模块VBA程序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生成的班级成绩统计报告如图3所示。

班级成绩分布柱状图如图4所示。

2.3.3 学生综合能力分析模块

在该模块中,使用雷达图对学生个体的各方面能力指标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价。

模块运行时,程序会自动查找该学生信息,并根据此学生所有科目的成绩及开放创新实验室的出勤率和竞赛获奖情况等,统计计算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生成综合能力指标雷达图。

该模块VBA程序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

生成的学生综合能力指标雷达图如图6所示。

该雷达图包含学生学习方面的5个维度:学习态度、理论基础、实验能力、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该雷达图可以看出,学号为10102140301的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论实践水平均较理想,但在课外实验创新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鉴于其良好的专业基础水平,不妨建议其参加课外专业竞赛,以提高专业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3 结 语

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范畴,更注重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因此建立一套简洁有效的成绩管理和学生综合能力评估机制,对提高我国大学生质量和水平有重要意义。

本文设计了基于Excel VBA的成绩管理与学生综合能力分析程序,既能快速对各个班级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又能分别展现每位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方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也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该工具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已获得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续还将研究考察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方法并将此功能集成到本工具中,以期对学生各方面的专业能力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杰莱,斯太德.Excel 2007 VBA与宏完全剖析[M].郭兵英,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张强,刘飙.Excel 2007与VBA编程: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控制类课程 课程群建设 措施

【基金项目】2013年3月,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课程群结构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Y13-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5-02

一、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必要性

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改革逐步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尤其针对学科特点进行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高校建设的核心环节。近年来,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课程建设中涉及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方式、课程内容调整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开展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还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作者结合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课程之间联系紧密,对本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对控制类课程统筹布置,优化课程和学时安排,合理布局开课时间以及课程内容,才能保证控制类本科生通过本科学习,具备扎实的基本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建设必须以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

课程群指同一学科内服务于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举措和有效措施。当前,诸多高等院校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的课程群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概念、内容、方法及体系构建没有统一标准和有效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作者根据自身在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实际经验发现:目前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教学尚存在些问题,如课程之间衔接不充分、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有些课程内容缺失、课程实践环节偏少。更为重要的是有些控制类课程远离实际应用,造成学生就业后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无法体现出控制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优势。因此,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二、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

从本质上说,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是为了实现现代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对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革新。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人才培养特点及专业特性,要充分考虑社会对控制类人才的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方向、设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要不断调整课程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课程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优质教材撰写和选用,以增强控制类本科生学生面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凝练控制类课程群内容、优化课程群体系

控制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此课程群目前存在门数多、学时多、相互之间重复交叉、实践教学薄弱等缺点。因此,可以考虑在重新修订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对目前控制类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等)课程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注重课程间协调发展,合理安排授课顺序(经典控制现代控制智能控制),将课程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合并融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修订和编写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同时注重控制系统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的应用和学习。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控制类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图多、公式多、需要展现的动态过程和变化特性较多,在课堂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为教师节省了大量作图和书写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讲解分析原先基本原理和晦涩问题,使学生学习控制理论不再枯燥乏味。另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及网络技术,通过开发教学网站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突破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极大便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及师生互动,这样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在网站上,学生可通过网站答疑、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交互式方式随时进行学习和实践。

(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

讲授控制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大多担了多项科研课题及工程项目,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将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并针对实际课题进行简化后搬进课堂,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力和兴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实践经验。并且注重学生实际工程调查,广泛收集科技资料,使教学、科研、工程有机结合,适应控制类专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加大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开放综合性专业实验室,筹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培养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具体措施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结合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技术领域课程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充分吸纳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实践性强、课程知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造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

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应涵盖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扩展知识和综合能力课程等几个方面。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课程群中的专业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的技术内容进行凝练,并针对性的开展基础实验、工程训练、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课程内容方向;构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课程群师资团队建设

针对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特点,成立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团队,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适时负责对课程内容调整,教学知识更新,教学成果校验等主题工作,力争躲到每年调整一次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另外积极开展就业和社会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建设基于项目引领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积极鼓励团队成员开展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提质创优活动,形成良好的课程群建设氛围。

(三)课程群教材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材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手段,建成集纸质、电子、网络教材为一体化的特色课程群教材系列,同时避免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重复,剔除陈旧过时技术内容,为师生提供知识内容更新、能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教材。另外,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高质量优秀教材,丰富教材体系和内容。

(四)课程群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

自动化专业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应提升教学教改理论水平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教研教改和科研作用,紧密结合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开展与本专业休戚相关的工程类应用技术项目研究和实践。

四、结论

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是对现有自动化课程的改革和优化,优化控制类课程群课程结构、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从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实践经验,提出从凝练控制类课程群体系优化、信息化技术利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原则,并从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和课程理论和教学研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了控制类本科生课程群建设措施,对自动化控制类本科生知识面、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梅,陈立潮,吴志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改革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2]张富忠,罗成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电子技术,2003(15).

[3]王桂林,宋秀红.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的理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

[4]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Z1).

[5]黄祝明,胡亚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6]王嘉才,杨式毅,霍雅玲,于倩.课群及其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S1).

[7]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

[8]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

篇4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介绍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700余亩,建筑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两万余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高。

学校形成了以理工学科为主体,以生命科学为特色,涵盖理、工、农、文、管、教、艺等7大门类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3个学院,设有41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省级品牌专业各1个。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优势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

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生物学与制药工程

省级品牌专业:生物工程

“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制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大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现在工厂化、机器化、信息化生产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推动力,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技术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不仅仅只适用于电力领域,它的适用范围都比较广,无论是机电领域、工程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建筑领域、餐饮领域都会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所以说,它的应用领域广阔,发展前景也是很光明。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

第一,自动化概念的提出。上个世纪50年代,自动化的概念提出,同时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由西方传入我国,自动化开始逐渐与电气相结合。第二,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20世纪60年代,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技术进行结合发展,逐渐衍生出真正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第三,应用领域广阔。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技术,又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技术。现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工业、医疗、军事、航空航天、国防、农业、商业等众多领域之中。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工具设备因素影响。工具设备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最为基础性的环节,如果没有一个质量过硬的工具设备,没用一个协调运作的设备构造,没有一个安全、合格生产的环境,那这些都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影响[1]。第二,信息技术因素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所依赖的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如果没有一个更加科学精密的、更加发展进步的信息技术系统和信息技术模式的话,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也就很难得以有效发展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化高速宽带技术,这些技术都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工作环境因素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作环境很重要,因为技术本身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比如,工作的温度、湿度、空气污染程度、冲力、离心力、电磁干扰程度等等工作环境都会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正常运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第四,学科因素的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建立、发展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上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与物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20世纪后半叶的快速发展是得力于物理学科源源不断的知识信息提供。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容易出现人为主观干扰问题

现在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主观的干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是一门先进的科学化技术,在技术更新、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技术差距,有的人会这样理解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并主观操作、运行;有的人又可能那样去理解和操作,这种人为的主观干扰会严重影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平台建设,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研发费用,无形中加大了系统的运载负荷。

(二)在某些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还跟不上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的科技的日新月异,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运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来进行相关的管理、相关生产,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运作效率,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理念的更新,现在在某些领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现在主要是应用于工业领域,比如大型工厂化机器做工、大型工程化施工,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操作不当就会产生安全问题隐患;另外,现在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已经被逐渐应用于商业之中,像是一些信息化运营和生产的领域,在这过程中又可能出现信息被盗用、信息泄露等等安全问题[2]。

三、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大创新力度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要想能够良性发展,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和过程,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应该顺应经济、技术国际化发展趋势,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理念和技术经验,提高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更加科学有效,企业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利与弊,在比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性的创新,真真正正地发挥出创新的价值和力度。

(二)构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计算机信息化是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的要素,应该积极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及时收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先关信息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对应性分析评估,用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对接,在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之下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安全和稳定,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有利于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三)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保护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相关方面的技术性指导,设立相关专业性机构和部门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考察、评估和发展模式改良,在政府层面颁布相关政策性法规对技术加强政策性保护,政府的技术指导和政策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3]。

结语

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变得更加广阔,它的发展空间也变得更大、更宽,但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发展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认真对待发展,用积极的行动切实去实现更高程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晗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32):173.

[2]赵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419.

篇6

一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程序

教师的职业资格已多元化。在新的教师资格模型中,除了对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理论功底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有一些要求外,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二是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发现问题;三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四是能够讲授理实一体化课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鉴于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注重职教师资培养的特征,制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人才要达到的具体状态。人才培养方案是重要的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程序要规范化和标准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和执行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出我校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理念,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程序如下图1。

图1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程序

突出核心能力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与社会高技能人才比对具体体现为:(1)知识面广:既具备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本科生的基本知识,又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2)技能强:既掌握传统操作技能,又要掌握现代加工制造技术;(3)设计能力强:具备机械类通用夹具设计能力,还具备典型机构、模具及高级技能鉴定考核试题设计能力。

二 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

1 确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特点,制定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标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专任教师教学考核标准》等教学工作标准;针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聘请企业、职业院校教师等人员参与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手册》《实习实训教学指导工作手册》《学生实习实训安全预警机制》等,如下图2所示。修定和完善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等。

图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管理

2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针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建立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制定《人才需求调研及毕业生反馈管理办法》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过程监控体系。

(1)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第二,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第三,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即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

(2)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由院、系(部)、室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设置委员会、教材委员会及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务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3)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第一,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系(部)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第二,教学督导监控――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研专区全新登场,对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第三,专项评估监控――通过校内新建专业评估、优秀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评估等,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利用评估的诊断功能,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4)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第一,听课制――学院领导、督导组、系领导以及同行业相结合的听课制。第二,学生评教制――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第三,双向选课制――学生按班级选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也有选择任课班级的权力。第四,新教师上岗考核制。第五,末位淘汰制――学生评教排名末位者停课进修,再次排名末位者转岗或分流。

三 “三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1 推行“三师型”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学生科学引导问题

所谓“三师”就是培养“教师、工程师、技师”的“三师型”复合型人才。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学院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因为学生正确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迫切需要引导,经社会调研后经常主办一些学术讲座和社会需求讲座,让学生拿到真正符合其职业发展的有用的证书,该考的证书一定要考,不需要考的不要分散学习精力,宁缺毋滥。

2 推行实践教学、实训实验教学,解决管理和学习效率的关键问题

培养高水平的“三师型”的人才,必须有先进的实训实验教学基地。而在实训实验教学基地现场教学,可迅速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如何组织和管理以及提高在基地的学习效率成为关键问题。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在实训教学基地的教学效果。

3 使毕业设计符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

目前的毕业设计大都流于形式,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学校支出资源和财力而得不到相应的效果,实为可惜。因此急需探索毕业设计符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可聘请企业的中高级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但同时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来约束、监督,使他们切实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到企业去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4 招生“3+2”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朝着“双证书”的目标培养,可尝试“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即从一些大专院校中招收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来我校学习两年,满足了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四 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体现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实施教学的基本工具,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强了对地方特色教材建设的引导。目前培养职教师资人才的教材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真正符合教学要求、利于人才培养的好教材还不多,许多教材虽冠规划或立项教材之名,却并没有能够真正体现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特色,作者水平和教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实践性教材仍严重不足,且缺少企业专家或一线岗位技术人员参与,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内容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管理部门的职业技能要求缺乏有效衔接。我校正在组织一批优秀教师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教材开发工作。

选择具有本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特色的课程,编写针对本专业职教师资培养的特色教材,力求遵循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和规律,将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教学、高校的培养环境和职业院校专业师资的实际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内容的选取,应分析本专业职业域中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关系,课程内容的难度,必须适合高校本科生层次专业学习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努力实现“四个融合”。一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融合;二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三是专业内容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四是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叶澜.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教育研究, 2006(8).

[2]孙翠香. 职教师资培养: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职教论坛, 2013(25).

[3]肖蕾. 具有创新能力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13(12).

篇7

关键词 专升本 图书馆 现状 发展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馆舍面积小、馆藏文献缺乏、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图书馆发展建设中应大力改革创新、强化图书馆整体队伍建设、提升现有人员专业素质,优化服务水平。笔者就所在地区四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进行探讨。

加大馆舍、馆藏投入、合理规划、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文献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知识信息支柱。经费紧张、经费短缺是专升本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馆舍、馆藏的主要因素、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评估体系中,有两个标准:一是生均图书100册或年新购图书6册/生;二是馆藏结构要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笔者对所在地区四所高校统计,多数院校图书馆藏书在升本前一般在40万册左右,而在校生规模一般在7000人左右,馆藏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

对于馆舍而言,专升本院校图书馆面积均在6000-10000平方米之间,平均在1-1.5平方米/人,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生均2.03平方米的标准相差甚远。

在专升本过程中,为达到验收标准,大都采取突击采购图书的方式来增加馆藏量,尽管使馆藏数量达到了本科院校的馆藏要求。但难免出现重量不重质,馆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另外升本后本科院校的馆藏大多由原来多校合并而成。专科学校图书馆再升本前的馆藏,升本后“过时”的很多。

升本后,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读者数量的不断扩大,原有学科专业范围的不断延伸和新学科专业的设置等因素,使得科研、教学类文献的专业性、层次性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很不协调。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升本后高校快速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围绕本科教学、科研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购高质量文献资源,保证藏书的有效性、针对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特别是本校新开专业,重点学科领域的书刊。按标准进行加工、及时投入流通。还要注意电子文献信息的采集,以电子文献信息补充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侧重网络数据库和全文电子图书的购置和引进。与院校专业紧密配合、咨询、统筹规划电子资源建设、积极引进适用性强、本校读者利用率高的电子图书与数据库。从而形成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高质量的数据库。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录用缺乏规范性,进人渠道较多,人员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以及复合型专业人员缺乏。

非专业人员多于专业人员,大部分环节和岗位的工作实际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和专业程度不高的人员承担。即使有受过图书情报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但也是个别情况,所占比例很小。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九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应逐步达到60%以上。实际上当前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以本地区为例),大专学历占60%,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一小部分。加强馆员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馆员培训,提升专业队伍水平。建立关内业务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职工在职学习。有计划的开展岗位培训,可以短训班的形式,通过馆内集中学习、业务培训和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一线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管理的培训。一方面使馆员掌握图书馆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充分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跟上图书馆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步伐,另一方面还要熟悉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小故障,保证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图书馆员还要具备先进、高超的获取信息和信息再造的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兄弟院校、地方图书馆馆员进行业务理论交流或请相关专家和业内的学术权威进行指导。

3引进专业人才,改变馆员结构。有计划的引进图书情报、计算机、外语和有关本校学科所需的优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

在馆员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发挥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使馆员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高校图书馆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理论和技术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员最基本的信息素养要求。

优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基础差,底子薄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处于传统服务、常规服务、低层服务阶段。因此在流通服务工作上,要不断完善提高传统化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应由传统的服务模式向个性化服务转型,从阵地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型。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1如对新入学的学生,应给他们介绍本校图书馆概况。传授一些图书馆的基础知识,信息知识以及简单的光盘检索技术,网络应用技术;针对有基础的读者较详尽的传授计算机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2在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流通阅览参考咨询工作。设立读者意见簿,开设读者意见箱。定期召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议和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意见和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3保证充足的开馆时间,适当延长开馆时间,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延长服务时间是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读者的一大愿望。

总之,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度发展。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再造,馆员职业规划,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鸿滨 《试论专升本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难点及对策》

【2】李静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养成》

篇8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共识。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多方面的一体化,它包括了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案一体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考核一体化等。

1. “一体化”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纲领和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社会的需求,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为导向,制订一体化培养目标,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各技能模块又都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

(1)电气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工电子 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工程、电力拖动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电气设备、自动控制装置、供配电系统、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实验、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2)电气技术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以自动控制、电力拖动理论为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对电气设备、自动化设备、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等实施控制和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学生在掌握控制原理、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同时,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一体化”教学大纲 根据“一体化”教学计划,课程一旦确定以后,每一门课程都应制定出教学大纲,编写相应的教材。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

教师在应用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要求。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

3. “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材选用和编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 科学 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选用和编写“一体化”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各模块内容的比例,注意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的分配。

“一体化”教材的科学性表现在书中内容体现了根据课题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性:统筹安排每一个模块的顺序,使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实用性:抛开纯理论的讲解,以生活实例和社会需求为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有效性: 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4. “一体化”教案 “一体化”教案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可操作性。教案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决定了教学的结果,所以教案的编写在教学环节中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编写,需要老师充分理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前,备课压力在加大,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为解决备课的问题,减轻老师的备课压力,丰富课堂内容,各课题老师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

5. “一体化”教学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加强一体化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是融教室、实训、考工等于一体。需购置和自制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了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 学生的潜能,培养综合性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6. “一体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直接就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技工类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生产第一线,所承担的工作是把成熟的技术规范、技术知识应用于现实生产并转变为产品或直接的服务。也就是说,技工类院校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种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在从事技工类院校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除要求他们在所从事的学科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要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篇9

关键词 实验教学;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47-03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in Experiment Teaching//XU Yinmei, CUI Jiarui, WANG Shangjun

Abstract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past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gnor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constructed the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djusted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tructure, to strengthen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tc,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come qualified appli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nova-tive abil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1 前言

据统计,我国工程教育规模至2013年已居世界第一[1]。在高校工程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如工程教育与实际工程脱节,工程教育体系不够健全,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教师本身工程基础知识和能力欠缺……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工科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基础知识,在实际问题面前手足无措,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2]。由此可见,我国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所以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和教育部第二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特色专业,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忽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设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调整实验课程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工程素养,使实验教学内容更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更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2 建设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中心建立了“以验证实验为本、综合设计实验为主、创新实验为优”的“三层式”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以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第二层次以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该类实验融合多门专业课程或一门专业课程的多个知识点,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综合实践技能,如自动化实训实验项目;第三层次以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启迪学生的专业设计与创新能力,此外还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和科技创新实验室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按照三层次教学体系,建设自动化实训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新功能实验室,构建了从基础课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实验室的一体化实践教学链,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体系当中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构建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二者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都需要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过去,实验设备多是教学仪器,偏重于理论验证,与工程实际应用设备相差太多,造成实验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使学生缺乏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基本能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为此研制一套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平台,建成自动化专业实训教学平台,进一步强化教学体系当中的工程实践应用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实验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生产过程的工程特色。

该平台以实际工业系统为原型,涵盖完整的自动化工厂实训系统,包括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制造自动化等多个行业子系统。实训平台包括多个典型的工业控制过程,例如:张力控制系统描述了钢铁领域的轧机控制系统;多热工参量控制系统描述了化工领域的锅炉热工参数控制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描述了工业装配一体化系统;钢铁行业废水处理系统描述了钢铁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的过程(混凝―沉淀―过滤―杀菌工艺);等等。通过各个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典型工业过程。

实训平台中课程涉及面广,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工程、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机及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PLC、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相关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分解与组合的基础上,以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开发的方式要求学生实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

基于实训平台,引入主动式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导,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在实训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

该实训平台可以完整地、前后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强化了教学体系当中的工程实践应用环节,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了解典型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工艺流程。为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相应的训练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实验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生产过程的工程特色。

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训练,不仅了解了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提升了专业认同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设计能力。

4 建立创新实验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学院近几年先后建成了三个创新实验室,并面向全院学生全天候开放,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购置必要的研究设备和相关图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SRTP)项目活动及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硬件条件及场地。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开放制度,由相关教师及实验人员共同管理。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先提出申请,对创新项目作简要说明,提出需要借用的设备和图书,申请批准后由实验室统筹安排进入实验室。除了创新实验室之外,所有专业实验室在满足实验教学任务要求的前提下也向创新活动开放,接纳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些都对本科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依托创新实验平台及各专业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自2008年以来,学生在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类竞赛中获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5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20项;市级一等奖70余项、二等奖100余项。通过完成创新项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培育了团队协作精神。

5 加强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为本科高年级学生提供多层面的就业培训,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掌握这些产品的开发、调试技术,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占得先机。先后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和利时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借助企业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切合工程实际需求的各类培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主办专业竞赛(如西门子杯、AB杯自动化应用系统大赛等),通过比赛过程中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解决,使学生了解自动化专业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促进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工程技术的兴趣,也培养创新能力、协作精神,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

6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针对实验教学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在实验内容中增加实际应用系统的介绍内容。如电机及运动控制实验中增加了介绍数控机床电机控制系统的内容,教师对系统的组成、功能、工作原理给学生做详尽的介绍,学生可以看到实际的控制板、电机,并能自己动手操作一下,了解系统的软硬件构成,并就相关问题与教师直接交流。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反响热烈,大大激发了深入学习的热情。

此外,在实验资源库中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典型运动控制系统的案例,如变频空调控制系统、轧钢过程中的张力控制系统等,分析系统工作原理及软硬件实现。学生在课下通过学习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电机是如何控制的,控制系统是什么样子的,弥补了实验设备与工程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也开阔了眼界,对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促进。

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3],不能满足工程教育的能力培养要求。改变传统预习报告的方式,在实验之前,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验平台资源库中相关的实验室概况及实验设备介绍、实验相关的课件和实验预习要求进行预习,要求根据预设问题进行预习工作。通过预习问题的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实验预习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升[4]。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并通过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故障排除由学生完成,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把关。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实验结束后,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不能是简单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罗列,要求必须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实验结果回归理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再一次对理论知识进行确认,并对理论知识的理想情况与理论实际应用的差别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立足理论知识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7 结语

通过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及结构调整、校企合作及实验教学改革,解决了原有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的问题,注重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自动化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李文君.正确评估中国工程教育质量[J].教育与职业,

2015(1):54-56.

[2]李兰平.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5(1):36-37.

[3]张雪,李玮,李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89-92.

篇10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23-02

【Abstract】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ity, a new teaching reform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both market demand and learners’ needs was proposed, which benif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Practice for three years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training plan was effectiv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oster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

一、前 言

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我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由于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专业培养方案(计划)是静态的,制定一次,使用四年。在许多应用型的学科领域,譬如机械工程学科,四年内存在较多的知识更新,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专业培养计划四年不变将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一种方法,基于此方法建立的专业培养计划可使教学内容对“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变化”做出快速适应与调整,将专业培养计划的相对僵化转变为动态适应。[1]

二、改革思路

自1996年石河子大学挂牌成立以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合校初期,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2002年,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试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为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由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机械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及其知识结构以及能力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CAD/CAM、柔性制造等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知识技术使传统的机械类本科专业领域的内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006年,本专业再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方案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我校“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宗旨,以培养适应兵团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社会,面向市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人才为目标,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全过程系统化地提出如何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构建多元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观念,全面落实“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做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根本原则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基本框架,致力于培养以“素质好(个人)、基础好(专业)、上手快(业务能力)、转型快(适应能力)的事业骨干”为基本规格的本科人才。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

三、具体措施

1.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三段式”的课程安排

设置用于集中实践实训环节的小学期,构建集技能训练和创新活动于一体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组织模块化。实践教学可由课堂教学模块、指导实践学习(共性)模块、自主实践学习(个性)模块、社会实践(多样化教学)模块组成,如:挑战杯、机械设计大赛等活动。开发兼具训练、创新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项目,确保每学期都有至少1门课程需要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编写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实验、学习、设计、制作、研究和调研活动结合起来,尤其在实验中增加综合实验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唯有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会受用终身。[2]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开展项目化教学。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向,在学科专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培养方向,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企业和学校的结合,密切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将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与发展。在课堂中学习理论,在实验室学习技术,在社会学习技能。强化国内外交流,将前沿的科学技术融入课程,创新实践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将课堂推向社会(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将社会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对原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清理、制定、修订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新体系运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

3.合理配置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为使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达到整体最优,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按照整体优化原则和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改革方向,在学校公共基础平台修订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优化课程组合,将一些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的课程进行重组,加强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设计、制造人才的窄专业培养方法,给学生们传达一个信息,即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的任务是一种通识教育,专业内容不仅包含与机械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适应与机械相关的边缘学科,为此,新一轮培养计划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分流培养。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学科前沿性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理论基础类课程、理论提高类课程、双语教学和能力培养课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把最新的工程设计理念与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制造业的发展。如将CAD/CAM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绘图基础理论与手工绘图到计算机绘图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对力学、电学、机械三大课程依然保证学时,夯实基础。在这些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软件工程与应用)、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快速成形等技术)和现代设计与制造方法等,使学生有接受新技术挑战的能力。并且,在重视机械学科前提下,强化政治思想、人文素质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企联合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行业知名企业的数量,建立应用型实习基地和设计型实习基地。应用型基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设计型基地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和提高研究开发能力的条件,二者结合,按照“应用型模式”来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并兼顾设计、分析、开发性人才的培育,走多样化、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之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骨干人才,推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让成绩好的学生充分得到发展,成绩差的学生不掉队。尝试分层培养模式:2+4+4培养方案,即20%的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40%的学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扩招前本科毕业水平),40%的学生成为现场应用工程师(应用技术型人才)。[3][4]

4.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系统化学习中的过程管理,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智力的发展重于知识的获得,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以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为本,注重基础知识并强化实践教育,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确立“需求驱动、技术引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基本教学思想,缩小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差距,改变以往“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重动手能力训练、轻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面。学生实践课程的成绩可由各实践教学模块共同组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

四、主要成效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已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05级、06级、07级学生中实施,在新旧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上有个别课程做了调整,运行情况正常,受益学生人数达300余人。2006年在机制、农机专业的教学中,我们首次采用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取代以往的机械原理中的凸轮设计,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加强,提高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期并成立了“机构创新小组”和“惠鱼机器人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机构创新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知识进行机电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能力。在亲自动手搭接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增加知识覆盖面。促使学生从科目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其中机构创新小组设计制作的2件作品获得2008年新疆兵团赛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惠鱼机器人小组”获得2007年石河子大学SRP立项,并通过验收,效果反映良好,04级2名学生毕业设计由于选题新颖,设计独到,被评为校级优秀。3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以“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本领过硬,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欢迎,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04级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8%。

五、结 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坚持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挥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志卿.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49~53

2 王跃辉.机械设计实验环节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