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教学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教学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教学制度

篇1

【关键词】核心医疗制度;神经病学;研究生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76-02

核心医疗制度是临床诊疗过程中每个医务人员必须执行的医疗规章制度,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诊疗质量。我们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核心医疗制度对神经病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1.核心医疗制度在新的医学教学形式下的作用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医学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招生的扩大使研究生数量明显增加,教学资源也更加丰富,对教育的要求更加现代化和高精化[1]。但是我们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也发现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许多学生为了考研,在本科学习阶段忽视临床实习,将主要精力放在外语学习和考研准备上,导致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低下,并且对临床诊疗常规不熟悉。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由于找工作、做科研,在临床上时间也大为缩短,易为毕业后的临床工作造成隐患。

医学研究生除了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完成一定的科研论文准备工作外,必须在病房进行临床“三基”能力的锻炼,以提高研究生的医学诊疗能力。以往的临床学习是研究生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科室日常诊疗活动,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学习。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带教老师的临床水平、工作和教学态度,以及研究生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随意性很大。很多研究生只是被动的参与临床工作,当医生危机感与责任感不强,到实际工作中明显能力不足。

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教育形势,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模式被用于医学研究生的教学中,如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2-3]。而我们发现,作为临床医疗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医疗制度的教学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而且对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规范化培养非常关键。

2.不同的核心医疗制度对研究生教学的作用

不同的核心医疗制度对研究生教学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将分别阐述:

2.1 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在神经内科,科主任查房每周至少一次,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三次,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要求至少每两周教学查房一次,查房时要求相关下级医师参加。进入临床学习的神经病学研究生基本安排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带教,分管4-6张病床,要求在上级医师查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查房过程中上级医师要查看研究生体格检查手法以及病历质量,对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甚至对研究生与病人沟通的技巧都要进行指导。在具体执行中尤其注意神经系统相关检查手段及量表的应用,如每周需要进行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智能评定量表(MMSE)和焦虑、抑郁等心理评定量表。对常见疾病如脑血管疾病、癫痫、多发性硬化等还要重点检查有没有严格按照临床路径执行,诊疗措施是否按照目前相关指南规范化处理。

通过三级医师查房制度让研究生明白必须把自己当作住院医师看待,而不再只是个学生而已;使研究生必须全面掌握自己负责床位病人的情况,对临床诊疗程序有了直接实践经验,也增加了研究生的责任感和相互协作的团队感。在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的实行中,上级医师讲述的国内外先进的循证医学理念和学科研究进展,以及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迫使研究生多看本专业和相关学科基础和临床知识,增加了临床学习的动力和竞争意识。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2.2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神经内科要求首次病程记录必须由本科医师完成,研究生则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通过自己采集病史并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来完成病历书写,在记录时严格注意时间、位点内的医疗行为。好的病程记录可以促使研究生加强对病人病情的细致观察,全面掌握病情变化,时刻提醒自己做医生应该对病人尽的义务,从而起到规范自己临床工作的作用。通过和上级医师的病历记录对比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临床思维的局限;而反过来,由于上级医师有自己习惯的临床思维模式,研究生有时候通过规范的病史询问和对病人的密切观察,可以完善病人的资料,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实施,可以帮助研究生及时发现诊疗过程中的不足,增加独立思考的机会,提高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加强了研究生对医疗文书的法律意义的重视,反过来进一步自觉规范病历书写,促进临床医疗质量的提高。

2.3 值班、交接班制度。日常值班、交接班是医疗行为中最基本、最固定的方式,参加人员多,连续性强,因此可以作为研究生临床学习很好的载体。

为了充分利用日常值班、交接班制度的教学优势,神经内科对研究生做了明确的要求:①严格遵守医院工作纪律,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整体转变。②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程序。要求研究生不得单独交接班,必须先向带班本科医师汇报;遇到患者有病情变化,必须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不得自行处理。跟随老师会诊,扩大交叉学科的知识面。在此过程中逐渐训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③医德医风培养。通过师生间传、帮、带,使研究生注意学习在临床工作中同事间相互协作的和谐关系,遇到问题用积极的方式处理,以保证临床工作秩序及医疗行为正常开展,减少医疗隐患,避免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通过日常值班、交接班制度的执行,加强了研究生对医疗规章制度的切身体会,使研究生全面了解到科室所有患者的情况,扩大了对疾病病种的掌握程度;也增加了其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参与感和责任心,对毕业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病例讨论制度。包括疑难病历讨论和死亡病历讨论。神经内科规定凡遇到疑难病历、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的病人,均应组织会诊讨论,尽早明确诊治方案,避免不规范治疗。死亡病例则在病人死后一周之内进行,重点是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神经内科要求研究生轮流进入监护病房,跟随上级医师一起学习神经科危重症的管理。神经内科急重症病人较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龄病人越来越多,其中以脑血管疾病多见。这部分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而在住院过程中常易并发感染、多器官衰竭的合并症,由此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4]。神经科监护病房病人住院时间长,用药复杂,会诊科室涉及广泛,要求研究生具备更强责任心,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变化;这也要求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穿刺等有创操作,熟悉各种监护设施的观察和使用。通过对危重症病人的管理,系统学习急重症诊疗措施和抢救技能,锻炼自己的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

在监护病房期间,疑难病历讨论和死亡病历讨论较多,这要求研究生先对诊疗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遇到交叉学科的问题,多查阅文献资料,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而通过讨论,验证自身的观点,吸收讨论精华,扩大临床视野。在每一次讨论中研究生都可以获得一些经验和教训,促进他们加快掌握对各种危重症情况的处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临床诊疗各种的兴趣和参与感,对提高临床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5 医患沟通制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和我国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想要得到的医疗信息越来越多。而医疗保险改革的不成功,政府对医疗投入严重不足,以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都导致了现在我国医患关系过度紧张,相互不信任。临床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走上医生的岗位,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加强医患沟通意识和技巧的训练尤为重要。

神经内科严格规定研究生不得单独接诊病人,必须跟随值班老师进行诊疗活动,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简单的初步沟通。在病人住院期间重点学习上级医师与病人及家属就病情变化、有创检查及有风险处置前后、贵重药品使用、发生欠费、急危重疾病转归等项目的沟通方式。在实践中让研究生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如尊重对方、耐心倾听对方的倾诉、同情患者的病情或遭遇、愿为患者奉献爱心的姿态并本着诚信的原则进行。同时还要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发现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不要自己处理。

通过加强研究生对医患沟通制度的认识,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而通过对研究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增强了他们以后当医师的信心;也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以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质量,尽可能避免以后工作中出现医患矛盾。

总之,医疗核心制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临床诊疗中,在医学研究生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成为一种有力而且必需的教学工具,对帮助医学研究生在神经病学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宜辉,王雷,柏建鹰,等.新世纪的临床医学教育[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268.

[2] 彭斌,倪俊,徐蔚海,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在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0,5:782-784.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2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各高校的招生规模正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以及目前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存在极大的隐患。本文通过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运用社会政策的理论提出一些解决方法,而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并完善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及核心理念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1]”由于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由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到“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但这一过程一直面临种种问题,受到各方的质疑与批评。到了最后的“市场调节”占据了主流思想,受到广大好评。但很快大家又会发现,市场并没有像政策制定者认为的那样能很好地解决福利问题。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加大等等严峻的问题,各国的学者在新的福利政策的基础上又重新对以往的福利政策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从中认识到片面最求其中一种东西都会达到与预想相反的结果。从中社会政策者决定突破以往的二元思维模式,以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革方案。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核心理念

发展型社会政策最核心的意思是如何将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结合,它是基于市场和政府共同产生作用的。在这一核心理念最具代表的观点有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建立的以自由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理论[2]、梅志里(James Midgley)提出的社会发展的制度理论[3]、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倡导的社会投资型国家理念[4]。

总而言之,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发展的结合,关注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其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社会投资,调动人们去积极地参加经济建设从而促进国家成为有活力的经济体。因此社会政策就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能够为发展型社会政策提供帮助,并且这二者是相互并存,相互促进的。第二,为了加强贫困人群的生存能力,加大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高度重视建立如教育、医疗卫生和职业培训等一系列支持就业的系统,从而能够让这一群体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机会参加一些经济活动。第三,对一些社会问题的预防应重视中长期战略而不是短期的战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因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就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提前干预,并主张运用事前预防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以建立增进家人、个人等经济活动能力的支持体系。总而言之,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其人民生活基本条件的承诺,这也是国家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之一。

二、中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现状

(一)公费医疗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1952 年的高校公费医疗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政府承担80%,剩下的20%分别由学校和学生本人自己承担。同时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医疗费用是全额报销还是部分报销。所以学校就拥有了学生看病的绝对控制权力。一些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一是对自身的病情不了解其次为了节约医药费用,到校医院不找医生看病就直接开一些比较廉价的药从而延误了病情。虽然规定较为复杂的病情可以转院,但这也要经过校医院的同意才可以,许多学校由于顾虑学校的支付能力而较少考虑学生疾病的严重性,一般都不会提出转院对于主动提出转院的学生或其家属都会遭到校方拒绝。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般校医院只会指定学生到一个固定的医疗机构看病才能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学生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去选择看病的医院,否则学校不予报销。这样导致了许多学校低标准的医疗缺陷,使得很多大学生对这种状况感到很不满意。其次是医疗费用排除了公费生和自费生,而费用只是针对一些日常轻微的疾病面对重大疾病却束手无策,对重大疾病的医疗体制是不存在,一些意外事故和伤亡就更没有保障。尤其是身居偏远郊区的大学生,若遇到突发性疾病,校医院是治疗不了的,大部分的时间都要花费在送到市区大医院的路途中,这样不仅延误了病情,对生命也构成了危害。因此学生抗大病风险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许多学校规定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医疗报销的费用不能超过10万。因此目前的公费医疗制度也没有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并且一些重大疾病的费用就成为了医疗空白。

(二)校医院医疗水平低下医疗工作人员态度不佳

由于许多高校经费有限,在医疗设施方面的设备极其简陋,只能应对平常的一些小疾病。同时一些医疗工作人员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和医德滑坡等现象,对一些学生的病情敷衍对待。高校医疗水平的限制无法给予学生有效地医疗服务,所以大部分高校学生对高校的医疗情况和药品质量有很大的意见。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一般都不会选择去校医院看病。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面临着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节约成本都不会选择去大医院看病,不考虑疾病的严重性而怀着校医院能报销的心态去校医院看病,这样有可能导致误诊漏诊的情况发生。

(三)商业保障存在问题

商业保险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是针对高校的研究生和二级学院,对其他的学生是没有保障的。然而商业保障公司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学生医疗费用的赔偿不可能会像公费医疗那么高,这样就加重了学生个人的经济负担,尤其是贫苦家庭的学生。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对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启示

(一)坚持用发展型社会政策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理念进行创新

发展型社会政策认为,对社会的教育、医疗等投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的状况看来,高校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极大的缺陷并没有有效地得到实施。笔者认为高校医疗保障制度有缺陷其政府在治理方面是存在问题的。例如,按照国家规定,每年应给予每位学生40-60元的医疗补助。一些高校的学生大学四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分补助,甚至去学校指定的医院花钱治病治疗费也一分都不能报销。因此,对于大学生医疗保障的投资,可能他们认为是单方面的付出,看不到这种投资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鉴于此,要处理好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地方政府治理方案必须要创新。比如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中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原则。

(二)强化政府的主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占主导作用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只有政府承担起对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的责任,才能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不仅是由于政府在职责方面的缺失,还有高校自身对学生的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归咎于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所导致。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第一,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政府应将医疗保障对象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第二,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应由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分担,但考虑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且无收入来源。因此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主要应由政府承担,建议国家承担比例为80%,学生承担20%。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交。第三,建立大学生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具体的资金筹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医疗保障机构每年划出一部分到医疗补助金中;政府财政拨款;个人、单位援助或者是学生自己出一点。

(三)培育多元化的行动主体,建立共同参与机制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遭到抵制或扭曲。虽然对高校医疗保障的一些政策已经存在,但是并不能说明它已经被广大学生们所认可并贯彻实施。中国一直是一个官本位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府的全能导致社会公民组织不能成为推动社会政策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善良的政府一定注重对社会风气、社会公德的培育,而如今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问题与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想办法让广大民众接受社会政策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需要一场对社会政策的普及运动,不仅让政府高层官员,也要让广大民众认识社会政策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效用,明确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主导作用,以利于参与和推动政府选择对全体国民现在和未来负责的社会政策”[1]。近年来,针对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各级政府也都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政策实施的最终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政策只当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缺乏“长远的”,“事先预防”的考虑。因此,就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而言,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现实,在指定社会政策时,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预知未来的挑战如何,从而制定出长期的政策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将问题的严重程度缩减至最小。

注释:

[1]、凯恩斯:《凯恩斯文集》(下),王丽娜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年,第343页.

[2]、[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英]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篇3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比较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卫生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高等医学院校中本科医学教育质量和实践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实现医疗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日本医学院校留学工作十余年,结合自身所参与的医学教育实际,将从医学本科招生与学制、教学改革这两方面进行比较探讨。

1.招生与学制的比较

虽然我国高校医学本科学制调整在即,但现阶段一般仍为5年,部分高校本硕连读设置为7年,本硕博连读设置为8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每个院校每年招生人数约在150~500名左右,但近年的生源质量不断降低。而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其本科学制设置为6年,每年医学本科都是高考中最热门的,也是考取难度最大的专业。此外,日本每个院校历年招生人数都严格控制在80~100名左右,具有较高的生源质量。

2.教学改革的比较

(1)课程体系的比较。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始积极推广和运用PBL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教学体制和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有效学模式,仅仅采用理论讲解为主,无法充分让学生从中受益。而日本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借鉴西方的教学改革模式,积极推广PBL教学模式以及样板核心课程,优化整合培养方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加强案例实践教学,以便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师。

(2)临床与基础教学的比较。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和基础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无法进一步推广和研究,难以突破基础加临床的教学模式。而以笔者留学的日本大学改革先锋筑波大学为例,其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改革。对基础教学的内容与课时重新编排,与临床教学提早进行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此外,在基础课堂学习中有效融入“楔形”教育,让学生能够提前学习专业课程,这样有效满足了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需求,将临床教学与基础教学加以结合,便于病理、解剖等相关知识的集中讲解,促进医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3)临床技能培训的比较。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临床技能培训一般是在第三年下学期进行,并在第四年进行临床见习。以往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在进行临床技能培训以及临床见习时往往是在病人身上进行。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以及临床见习资源缺乏,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采用SP教学法。而日本医学高校学生见习于二年级开始,实习于第四年到第五年进行,并在第五年的学习中融入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长的实习和临床见习周期。日本的学生在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时,因法律层面影响,只能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模拟操作。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临床诊断操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只能依靠强大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制度来弥补。目前,随着SP教学法的普及,日本高校也广泛应用该教学法,便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日本本科医学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与规模,形成了一系列实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临床实践能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本科医学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我们也将在扬州大学的教学改革中吸收并结合自己特点进行试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提高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我国本科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吉翔,董卫国,朱俊勇,等.中日本科医学教育的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7):1―3.

篇4

现有的考试方法不能全面考查学员的临床方面的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如有的学员创新能力不突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学习主动性差、参与程度低等[2]。我院也对毕业后医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注重学员的个性特征及个体能力的培养。

1.培训和考试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医学专业学制与学位制度比较复杂,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有3年、5年、7年、8年等多种学制长期并存,给临床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因为起点不同,对于7、8年学制学院毕业的学员有可能是重复教育,浪费时间及人力物力;对于3年制学院毕业的学员可能起步过高,学员不能够理解和消化。这就给各培训基地教师带来很多麻烦。

1.1教学方法单一、不全面。

当前医学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考试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考试以闭卷为主,方法单一、综合性试题少,不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3],考不出学员的真实水平;考试内容不规范,考试管理措施不力,等等。因此,如何考、考什么内容,采取什么评价标准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2学习主动性差。

毕业后教育学员已经有医院接收,不存在考研和就业压力,但在实习时往往养成被动的习惯:创新能力不突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学习主动性差,参与程度低,等等[2]。许多学员毕业后没有行医执照,不能单独管理患者,极大地影响学员的学习效率,导致许多学员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我们尽量让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管理患者,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1.3带教医生不积极或不重视。

部分医生临床工作很繁重,导致带教意识淡漠。

1.4大势所趋。

当今全国乃至欧美、印度都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不论是精英式培养,还是证书式考取,想获得专业医生资格都要经过严格考试。

1.5医学模式改变及医疗环境紧张,这就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医生,在他们处理复杂的医疗问题时得心应手。

2.教学改革方法

我们根据毕业后基地学员分配不同级别医院、不同专业、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按毕业时是否是学士、硕士需要安排不同学制的临床培训,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分为毕业后3年、2年不同学制,而且按专业安排了长短不一的二级学科轮转时间,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大纲。这给培训基地带教老师带来麻烦:对一个学年里不同学制的学员,教师如何给三年不同年资学员讲课;每个基地学员不多,教师讲课重复次数多,费时,易烦,直接影响到临床教学效果。

2.1尽量学减少临床教室负担

每年度新学员来院后,都利用一周时间要求基地学员掌握规章制度、病历书写、医患沟通、无菌操作、抗生素应用原则、急诊抢救等,组织各相关科室对基地学员统一学习。平时组织各级学员听取全院范围各学科带头人、专业人员的讲座,进行学习,平时科内利用查房、讨论病例对学员进行讲解。

2.2增大平时考核比重

每位学员均有学习档案,基地将学员平时的出勤、回答教师提问、课后作业、(二级科室)平时测验等情况与出科考试成绩评定挂钩,将平时学习测评与出科考试一并评定学科成绩,可提高学员学习成绩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毕业后的教育考试不同于基础课阶段和实习阶段。为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做到考试有趣味性,学员在二级科室学习时不定期地小考,尤其是口试,学员平时在病案讨论会上的发言次数、临床操作质量和水平都可计入考试成绩。以此形式进行平时小考,并要求占一定综合考试成绩比例。重视平时考试,不是增加考试次数,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上级带教医生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以及平时的临床操作、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每个科室均采用出科总结性考试占60%、能力考试占20%、平时考核占20%、带教医师评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每年度作评比,优秀学员给予奖励。

2.3变通考试形式

变部分理论考试为完全操作提高技能的考试,我院统一制定各科技能操作项目、扣分标准,尽量量化临床技能的考试成绩;采用提供有限资料的考试方法,通过病例的诊断、检查、治疗方案,用药原则及其药物作用,等等,灵活地以开卷、半开卷小测验等方式检测学员学习状况;教学项目采用口试的方法,如利用晨会、查房、手术、会诊、病例讨论、夜查房等各种不同场合的讲解,随时考查学生的问诊技巧、查体手法,根据学生对临床上常见问题能否完全说明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疾病发展过程、出现相应症状处理方法、进一步诊疗计划是否正确、全面,来综合评定。

2.4根据教学项目由基地进行统一年度考核的方法

教学医院是学员接触临床的桥梁,更了解年轻医生易出现的问题。我院承担临床、口腔、放射、药学、精神等不同专业学员的培养任务,根据大纲要求的不同,也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考核。除每个二级科室出科考试外,每半年、一年全院学员统一考试,经过统一考核,再用统一标准评定个学习基地教学和学员的学习情况。

2.5采用执业资格模拟考试来代替课程考试的方法

我国目前医学生毕业后要参加职业医师考试,考取行医执照后才有资格行医。所以我们参照“三基”、照执业医师考试的理论、技能进行指导及考核。

2.6科研技能培养

医生要有领略前沿知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平时上级医生指导学员进行综述书写,并尽量参与科室内课题的一般工作,使之了解科研方法。

3.教学结果

通过问卷和上一年度学员出科考试成绩比较,2010年度学员满意度较高,工作、学习效率大幅提高,临床能力显著改善,沟通能力、诊断能力均有所提高。由此可见,要采用多种考试形式和理论、技能操作综合评定学生的考试方法,让学员轻松学习,同时还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学员多方面的临床技能及个体能力。

4.讨论

当然,以上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1)不能涵盖全部,如团队精神。(2)有些测试不能量化,如口试、过程考试、病例分析等,计分教师只是根据经验评定登记,要细化评定标准。(3)技能考试比例加大,但学员管理患者少,动手机会少,必须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技能实验室或标准化病人的支持。(4)教师既要担负临床、科研任务,又要管理教学,负担加大,这就要求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教师也要有监管措施;进行教学方法培训,集中学习,保存提交教案;有奖惩措施,优胜劣汰,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与晋升、深造资格挂钩。(5)考试监管力度不够,带教老师容易医出人情分。我们学习北京毕业生基地评分办法,把实习手册和考核手册分开,考核手册在各科教学秘书之间签字移交,教师认真填写,既做到分数保密,又做到手册不丢失。同时还建立科教科抽查制度、考勤制度。(6)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毕业后面对形形患者和繁重工作压力,医生有一个完整人格极为重要,教师要教会学员如何排解压力,在处理复杂事务时保持“平常心”。合格的临床医师的最基本要求是:“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能够以患者为中心、实践为导向,具备向公众提供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所应有的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变部分理论考试为完全操作提高技能的考试方法就是依照这种要求提出来的。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但要有科学的思维,而且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医学是实践科学,要想成为好医生就必须多实践、多动手。学员要靠自己的刻苦努力,抓紧时间做到多听、多看、多做,从而掌握会做、会讲、会写三项过硬的本领。

考试改革首先要改变重理论考试轻技能考试的观念,逐渐增大并提高技能考试比重。尤其毕业后基地学员,他们多数是研究生毕业生,经过多次严格的理论考试,基础扎实,一般欠缺的是临床技能,这就要求带教医师必须是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由他们带领重点培训。引导学员加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学员的执业技能、执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毕业后教育培养目标是具备临床思维和基本医学理念,加强对学员执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斌,王占齐,吴淑萍.论临床教学应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J].医院管杂志,2007,14,(5):375-376.

篇5

一、法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形成

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历史悠久,是正规意义上的学位制度的起源地,其博士生的培养及博士学位制度更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和仿效的成功范例之一[1]。18世纪以前,法国的学位没有严格的评定标准和程序[2]。法国大革命后,古典和近代医学教育制度通过建立新大学,实行专科医师制度,扩大教师队伍,理顺学位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得以沿革和发展,为现代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后,法国政府又通过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建立优选淘汰式的培养原则,设置统一、单一的博士学位,加强临床实践等教育改革,形成了法国目前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

二、法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

1.学制长,培养目标明确:法国医学教育是世界上学制最长的高等教育之一[3],一般为9~11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学习为期2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教学课时不低于540学时。第1学年完成基础学科的学习及1个月的实习后,学生必须参加严格且通过率极低的国家统一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第2学年的学习[4]。第2学年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有400学时的临床实习。理论课程有解剖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社会科学和化学等。第2阶段学习为期4年,相当于我国的硕士教育,基础理论课时约为520学时,同时需要完成80~100h的选修课程。第1学年用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和临床技能培训,也是第1阶段学习的延续。后3个学年采取上午在医院实习,下午在学校上课的模式,必修课程有血液学和药物学等,同时还开设了人文及社会相关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等,选修课程有法律、人类学和社会学等[5]。第3阶段为学制3年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学制3~5年的专科医学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博士教育[6]。该阶段学习偏重于临床实践,辅以少量的理论学习。学生承担全日制病房工作,国家支付工资,具有处方权,但身份仍然是学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毕业后主要在私人诊所工作,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而专科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科医生,毕业后主要在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2.采取“精英式”培养模式:法国医学教育入学门槛低,淘汰率高。通过高考或者具有等同于高中毕业学历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医学院校第1学年的课程学习[3]。学年结束时,学生必须参加国家严格选拔的第1次会考,只有8%~20%的学生通过考试,成功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7]。在第6学年专科医学学习中,学生必须参加国家第2次会考,只有不到50%的学生通过考试后有机会继续专科医学学习,其余的学生将转至全科医学学习[8],这种“精英教育”保证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3.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法国的医学教育非常注重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医学生从第1阶段的第2学年即开始接触临床实践,并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从第3阶段便开始全日制的临床实习并且履行“住院医生”的职能,这种注重临床实践的培养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3个阶段的医学教育中,通过学习经济学和教育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1.建立淘汰分流和中间出口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纵观各国,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而我国却将其变成大众教育,违背了医学教育规律[7]。在“以五年制为主体、八年制为重点、三年制为补充”的医疗教育改革思路下[9],积极借鉴法国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严格的筛选、淘汰和分流等措施,提高学习的竞争氛围,是保证“精英教育”的必要措施。这样既可满足医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供需平衡,又可为政府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2.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疗卫生人才理应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课时比重,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医术精湛并富有人文素养的医疗卫生人才。3.以临床为导向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临床实习在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至少要达6年时间,而我国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时间普遍在4年左右。因此,应在培养阶段增加临床实习课时,同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PBL)、以案例为导向(CBL)、以团队协作为导向(TBL)和以探究为导向(RBL)等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比中法两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及教学特点可见,法国非常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达到从业医师的50%左右,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3]。法国每年约有2/3的医学生在完成6年基本医学教育后,注册第3阶段的“全科住院医师”学习,成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能够提供经济、方便、可及、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对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吴志功.法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2007,11:41-43.

[2]蒯强.法国的公共卫生教育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6:24-27.

[3]刘钰晨,梁勇.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分析及其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2013,41:107-112.

[4]胡畅路,陈俊国.从美国和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看中国临床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21-423.

[5]蒯强.法国医学院校第一和第二阶段教育改革的进展[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4,28:68-72.

[6]许涛.法国高等医学教育概述[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3.

[7]孙宝志.全球视野下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34:1-4.

[8]赵全明.对比法国医学教育思考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2,16:315-317.

篇6

辽阳市第八人民医院医务科医疗卫生管理工作,辽宁辽阳 111001

[摘要] 医院科研教学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基本保障。该文从医院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医院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做了详细阐述,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只有实施科教兴医才能不断提高救死扶伤的能力和满足人员对医疗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

[

关键词 ] 医院;科研;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34-02

医院科研教学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基本保障。医院要结合大量的医疗实践,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发展新的医疗技术项目,深入系统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开拓新的医学领域,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救死扶伤的能力和满足医疗技术日益增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1]。下面就如何做好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做几点分析。

1 加强宣传教育与制度建设

做好每年项目申报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全院具有申报资格的医务人员开会进行专题部署,详细解读申报项目的指南要求,通过定期组织专题研讨、讲座、座谈会等形式针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解答。将科研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之中,在医院中层干部例会上,定期将科研工作管理情况在大会上向全院进行通报。制定科研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完善监管措施,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强化制度教育,严格制度管理”的管理体系。

2 领导重视,建立组织机构

做好科研教学工作,领导重视是前提。医院每年召开院、科两级领导座谈会,认真细致研究医疗工作与科研教学工作的关系及我院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座谈,使大家认识到了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做好这一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还使医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国内外医疗发展动态有所帮助,进一步促进医院的发展。

为加强科研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医院成立了由院长担任组长的科研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医疗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科教科设在医务科,配有教育干事,负责医院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实施与管理。为全面了解我院各科室科研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了解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发展思路、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科或科室对于今后的科研方向有何规划,同时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服务临床一线的意识,医务科制定了医院科研及教学工作调研计划,参加各科室的早晨交班,通过与学科带头人及各科室人员交流,了解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了解学科或科室对于今后的发展有何规划,进而提炼医院今后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发展思路。

3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科研能力

我院对科研教学工作遵循“重视人才、重视科研、提高质量、确保成果”的原则,对人才的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医院每年都要通过考试、面试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千方百计吸引人才来该院工作。使他们在学校培养和医院工作实践锻炼的基础上,参加一定的科学研究,使他们成为既掌握临床医疗技术又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使他们逐步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总结实践经验,扩大知识范围,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法、思维方法和组织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大胆设想、勇于实践,树立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的科学作风。设立科研教学指标,吸引、激励、发展和留住人才,形成合理人才梯队[2]。

4 积极做好科研工作的选题与研究,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选定科研课题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科研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只有课题选正确,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如课题选择不当,就会走弯路甚至失败,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选题必须以研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疾病为重点,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自己新的设想、新的见解、抓住新的苗子,认真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要效果明显。注重科研氛围,强化申报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指南、申报时间、申报条件等内容[3]。医院每年年初都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科研立项工作,并提出具体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改变原有的科研运行体制,制定或修订一系列科研管理规定和办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就是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条例细则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医务科进行积极动员、大力宣传,组织医务人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可以先选定一个方向,不断积累,形成前期文章,加强引导,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医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提高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推进医院科研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科研教学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让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提前了解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和计划;积极组织项目申报,申报过程中对申报书审查严格把关。在科研办公室内部管理方面,要每周进行一次学术交流会,使科研办公室人员及时沟通,了解情况,以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对科研工作有突出成就的要给予奖励,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使他们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为,形成良性循环,多出成果,推动医院发展。加大奖励力度,重点向科研第一线的人员倾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为了鼓励全院科技人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奖励在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在院科技人员,争取高层次的科研课题,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著,推动该院科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6 健全教学制度,做好医院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技术水平,更有利于医院医、教、研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医院成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耳科、眼科以及各医技科室的教学组15个,定期召开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该院的临床教学工作。职能科室、各教学组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作用,在全院形成了讲学习、重教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该院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教学制度,来实现教学工作的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各教学组年初制定教学计划,有计划、有质量的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各小组的学习,各个科室定期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考核。另外,医院还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专家来院进行授课,对我院教学工作进行指导,提高我院教学能力。

很多实习医生对自己的要求是,通过实习阶段来学会哪些手术的基本操作或者掌握哪些疾病的临床诊治。他们非常重视“怎么做”,却很少思考“为什么”,因此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复习就忽略了[5]。加强对临床实习生的管理,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对临床技能进行全面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医院要求科室和带教教师要对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学科要进行8项以上的基本操作,带教教师必须做到每周3次以上教学查房,科主任必须做到每月3次以上教学查房,通过对病历书写、技术操作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实习生独立处理疾病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教学科研管理分册(2版)[Z].

[2]王晓艳.医院临床科主任科研教学绩效考核指标探讨[J].管理观察,2013(14):147-148.

[3]蔡蔚.重视科研项目申报,提升医院科研水平[J].中外健康文摘,2012(46).

[4]郑红,陈善明,师锦波.我院如何做好临床教学工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1(15):651-652.

篇7

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它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核评价等[1]。因历史或体制等原因,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不尽相同。本文拟从毕业后第一学位(或证书)授予情况角度对国外的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可资借鉴之处,并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1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分类与借鉴

高等医学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大学专业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教育层次和形式有所变化,或强调学历,或注重资格,或突出学位,各不相同。以目前情况看,按毕业后的第一学位或证书的授予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1博士学位授予型

以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医学院指南》(2000年及截至于2003年6月30日的补充资料)为依据统计,全球有近半数(49.36%)的国家和地区为医学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有的国家授予内科学博士或外科学博士学位)[2]。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是此类型的代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医学教育是在4年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进行的。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为已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再攻读4年医学课程,毕业授予医学博士(MD)学位。它们的医学教育制度中有三个可值借鉴之处:设置入学考试。世界各国高校的入学制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考试制度”,一种是“证书制度”。考试作为一种标准,被用于决定学生是否能升入高校,而证书制度是学生凭中学毕业证书或其他证书就有进入大学的资格[3]。美国的本科毕业生在申请进入医学院前必须通过美国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MCAT),加拿大的学生入医学院前也要通过文、理和面试三方面的考试[4]。医学院特设的入学考试,保证了医学生的水平和质量,也保证了医学教育的精英特性。在学期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美国医师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共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一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Ⅰ),在第四学年结束时必须通过第二阶段的考试(USMLEStepⅡ),否则他们将不能进入临床实习(Clerkship),不能毕业,也不能成为住院医师。实际上,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使学生获得实习期间和日后行医所必须具备的合法资格,也是避免引发医疗争议和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加拿大的医学生在毕业时也要通过一次标准化考试,以标志其知识和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否则不能从事医疗工作。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生毕业后,需申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培训后,其身份还只是全科医师,若想成为专科医师则需再经过几年时间的专科培训以获得资格。这样一来,由全科医师负责社区居民的普通疾病诊治和专科疾病转诊,不仅提高了医疗保健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1.2学士学位授予型

据统计,授予医学学士类学位的国家占总数的21.79%,其中以授予内科学学士学位或外科学学士学位的占绝大多数[2]。此类国家主要以英国、瑞典、新加坡等为代表。高中或大学预科毕业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5-6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后,即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作为5或6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大体上与我国现行5年制的医学本科教育相似。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尽管医学也属于普通本科教育形式,但由于有一整套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以及对医学院校每年的招生严格控制,因此在其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医学教育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精英教育水准;医学生毕业后,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严格限制招生名额与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比如,英国高校的招生对象为获得高中会考毕业证书的人,但其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等专业由于名额有限,一般都采取筛选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3]。瑞典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对象只为自然科学班级毕业且成绩达到4.8分以上的高中毕业生[5]。新加坡医学院每年招生不足300人,本科教育采取“严进严出”的方式,入学后还要通过每年的年考,由于最后一年的学位考试要求很高,评分极为严格,因此通过率较低,而未通过全数考试就不能被授予学士学位[6]。从另一项措施来说,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都已建立起一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强调标准的严格性、统一性,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扩展到大众化高等教育中[7]。毕业后区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岗位。据调查统计,英国的医学毕业生中,除10%改行或不能毕业外,大约有30%的人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成为专科医师,30%选择成为全科医师(Gen-eralPractitioner,GP),其余30%不详[8]。全科医师的培训是从注册前住院医师(JHO)训练开始,由皇家全科医学学院来管理,为期3年。而专科医师的培养是由诸如皇家内科学院、皇家外科学院等各专科性皇家学院承担,从高中毕业进入医学院学习直到完成专科医师训练期共计需要12-14年时间,周期非常长[8]。瑞典医学院5年半的学习只是成为注册医师之前的训练过程,要想成为注册医师,要通过考试获得医师执照,还要做18个月的助理医师。之后,如果要选择从事专科工作,要继续接受4-6年的专科训练,方能成为专科医师[5]。在新加坡,其第一医学学位为内科学或外科学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是行医的必需资格。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硕士学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之一。也就是说它将学位培养与专科医师培养适当地衔接,区分了全科和专科医师的培养途径[6]。实际上,上述几个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国家公费医疗保障制度,如英国的全民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HealthServicesystem)、瑞典的全民医疗保险政策和新加坡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成效并有效降低国家财政在卫生保健领域的浪费,通过设置全科医师作为初级保健服务系统的“守门员”,使绝大多数居民对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入性大大提高,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明智之举[9]。

1.3医师证书授予型

高等医学教育只注重资格、资历或实际能力的训练,而不将学位问题放在第一位,医学生毕业后,获得医师执业证书,或毕业后通过国家医学考试成为注册医师。这种类型的高等医学教育形式在全球约占18.59%[2],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德国大学的医学专业实行定额报名,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医学生入学考试(TMS)。医学院学制为6年,期间分为4个教学阶段,并参加4次全国统考。毕业后能否成为临床医师,不在乎是否获得学位,而必须通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拿到结业证书;之后必须进行2年临床培训,获实习证明书者可申请开业许可证,成为正式合格医生[10]。对部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且答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1]。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分学校理论学习6年和临床住院医生实践2-5年,没有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层次之分。6年理论学习结束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按比例分流为两个培养方向,未通过者转入2年的全科住院医生临床训练,通过者(1995年通过率为50%)继续攻读专科医学文凭,需要4-5年。“专科医学文凭”为法国临床医学的最高学历[10,12]。可见,德国、法国的医学生主要以获得证书或文凭的形式毕业,虽然也设医学博士学位,但这并非是从事医师职业所必需的。德国、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设置的入学考试。德国的医学生入学考试,采用定额形式,其竞争十分激烈,这样能保证生源的质量,也确立了高等医学教育继续保持精英性的品质地位。多次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德国,医学生在校6年的理论学习期间,每个学习阶段都要通过国家统考,毕业后还要通过国家医师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进入临床训练[10]。法国医学院的学生在6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也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13]。在校期间参加国家设立的医学考试,从而获得一定的行医资格,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必需过程,这可以让实习医师合法地接触病人而不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区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就业岗位性质。法国医学生毕业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按比例分流成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两个渠道[13],有趣的是,博士学位不是成为专科医师的必需资格,恰恰相反,特别注重技能训练的专科医学文凭,才是医学教育的最高身份证明。另外,其按比例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分流方式,是国家确保有足够卫生人力资源在基层服务的重要手段。#p#分页标题#e#

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分析

2.1基本情况

相对而言,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其过程比较复杂,但结果十分简单。学位类型。目前我国的医学学位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又分为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科研学术型和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的专业技能型两种。学习年限。主要有3年制医学专科教育(毕业时不授予学位)、5年制(部分学校是6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7年制本硕连读医学教育(前5年为医学本科教育,完成者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两年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毕业授予医学硕士学位)和8年制本博连读医学教育(毕业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纯粹的研究生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习年限为2-4年。获得学位的途径。在我国,高中毕业生根据高考成绩和填报的志愿可能就读三年制高职专科,也可能就读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大专文凭的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学习2-3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获得者和硕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继续深造,通过考取上一级学位的医学研究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实际上,学位的攻读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专科毕业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生也可以采用同等学力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在我国,并不严格限制非医学专业人员报考医学研究生,有些在职人员也可通过申请在职学习获得相应的医学学位。临床实习资格问题。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中,临床医学的专科生和本科生最后一学年进入临床实习,七年制本硕连读或八年制本博连读的学生最后三个学年均在临床实习,此外,大部分临床专业的研究生也至少有1年时间在临床工作。这些学生在进入医院之前均缺乏必要的合法身份,因为他们一般在毕业第一年后方有资格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在读期间没有设立国家统一考试,使临床实习生从事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毕业后的身份。在我国,不论医学学位的有无,无论学习年限长短,也无论学习方式如何,任何一个医学毕业生,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这就是我国医学教育制度唯一最简单的地方。

2.2存在的问题

入学门槛太低造成医师培养质量的鱼龙混杂。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许多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等精英性质的专业,也进行无限制的规模扩大。如此一来,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只要参加高考,达到相应层次的录取分数线,都有可能成为医学生。此外,入学门槛低还体现在专升本考试中,专业戒的跳转并无限制;医学研究生的报考也不受其原先专业的限制,甚至也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的方式跨越学位。培养层次过杂形成医学教育的唯学位错误倾向。我国目前医学专业的学习年限长短差异过大。毫无疑问,短学制由于时间有限,理科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等素质类课程偏少,即使是医学基础课程也是“短平快”,因此其发展后劲有限,即使通过专升本或考研,也无法根本性地改变起点学历的水平。另一方面,从专科到专升本再到本科、研究生,为了追求学历和学位,许多医学生不断地应付入学考试、不停地重复学习相同的医学课程,也造成学生时间和精力、学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临床实习合法性缺乏引发医疗纠纷事件增加。我国医学生在校期间,未安排任何涉及医疗合法性的国家统一考试,亦即在临床实习前并未获得作为实习医师的基本资格。实习生因为缺乏合法身份,连了解患者的病情都属于侵犯患者隐私权,更不用提实际的医疗操作了。毕业后从业岗位相同导致社会不公现象加剧。应该说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别,掌握知识的偏重不同,而我国医师培养的出口单一,没有明确的岗位分流。这将带来多个方面的不公平性问题:①无论学习年限、受教育层次的差别,都是当然的专科医师,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②所有专科医师都只愿意留在高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也留不住专科医师,实际上也不需要专科医师,导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③决策者主观上希望大专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去缓解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但卫生保健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农村居民没有理由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服务。

篇8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批判性思维相关影响因素的思考

部队通科军医职业素质构成研究

眼科开展案例教学法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不断改革探索培养卓越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优化三个效能载体提升高校内涵建设水平

医学生“职业身份形成”教育方法探析

科研机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及思考

基于专利分析的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分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制度的实践分析

医学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重

在公共卫生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互联网+”时代心血管病学教育新模式探索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北京某三甲医院管理人员出国培训意向调查分析

从学情调查探析高教改革的若干细节问题

加强小儿神经内科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神经外科精准定位技术的规范化临床教学模式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认证制度是国民健康的基本保障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

医学教育课程考核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专科医院手术室实施专科护士分组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医学学位培养点评估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现场实习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医学教育管理》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与体会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三级综合医院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体会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带来的困惑与挑战

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优势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继续教育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学研教协同的T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应用探讨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某三甲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前后医生工作满意度比较研究

典型病例结合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儿科医学;教育模式;专科培训;

作者简介:苏苗赏,男,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儿科医学教育。

2016年教育部批准全国八所高校开始重新招收儿科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这对儿科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恢复不等于照搬从前,如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构建适应时展需求的儿科本科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儿科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儿科医学教育的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儿科专业本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儿科医学系本科教育的建立

50年代初,北京、上海、沈阳等医学院校开始筹建并招收儿科系学生,学制五年,培养方式是选择部分医疗系学生,在第五年安排到儿童医院实习,接受儿科医学教育,毕业后从事儿科工作。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中国医科大学即当时沈阳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和重庆医学院等院校设有儿科系,并建立儿内科、儿外科、传染病等教研组,开始自己编写教材和制订教学大纲,实施有关儿科医学生的培养计划,为各地儿科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后,原先的儿科医学院校恢复儿科系,湖北、南京、温州、青岛、新乡、河北等医学院校也开始筹建儿科系。次年还恢复了儿科研究生培训制度,并且开始制订儿科学专业教学大纲,编写《儿内科学》、《儿外科学》、《儿童传染病学》、《儿童保健学》等教科书,统一了全国儿科医学教育的教材,为保证儿科学专业教学质量起到很好作用[1]。

二、儿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五个专业调整为临床医学一个专业,儿科学专业即停办。该决定一方面是规定了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内、外、妇、儿并重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也是对儿科医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全科医生的基础上,通过毕业后严格、强化性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儿科专业医师[2]。对于这种形势的改变,全国医学院校纷纷改变原有的儿科医学办学模式,来适应目录调整及社会对儿科医师的需求。至此以后,儿科医生主要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选拔,进行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2-3年;其二是本硕连读医学生,学制为7年或8年,毕业后获得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取儿科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儿科医疗工作[3]。但由于儿科专业性强、社会家庭期望值高且儿科医师报酬相对低下,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选择从事儿科专业的优秀学生极少,再加上长学制或研究生培养的儿科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招生人数限制等原因,导致儿科医师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医疗需求。为了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可能带来的“儿科医生荒”,2016年3月教育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等八个省市医科大学新设五年制儿科学专业,确定从7月起招收本科学生,并力争到2020年每省或自治区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教育。

三、儿科本科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解决思路

1.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学专业的健康发展[4]。近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规模的扩展,并没有使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基层医务人员仍然缺乏良好的医学培训,因此人们宁可排长队在三级医院就诊而不愿在基层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对比内地的儿科医学教育,香港特区卫生署鼓励公立医院专科医生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以便充分利用卫生资源[5]。因此,缓解目前儿童就医难的问题,需加强基层儿科医生的专业培养。

2.课程设置。

21世纪儿科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营养不良、传染性疾病(麻疹等)、感染性疾病(败血症等)的患病率大大降低;而肥胖症、心理行为异常、遗传代谢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睡眠障碍等大幅度增加。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儿科医学教学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此外,还应该注重儿童身心健康的全人教育和医疗服务。因此,要求适时改变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增设儿童心理学、睡眠医学、急诊医学、家庭护理、卫生保健方面等课程,使医学生获得更多、更新而且更为实用的临床知识,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教学内容按专题编排,如保健、生长、发育、行为、营养、防护、青春期问题、新生儿问题、常见急慢性疾病、儿科急症等,涉及到儿童医疗服务多方面。也可以参考美国儿科教学,适当增加外科如矫形、急腹症、儿童眼耳鼻的体检及常见皮肤疾病等部分内容。

课程设置应注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养。无论是儿科学总论或分论的教学内容,处处需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6]。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从课程选择和数量上看,为开拓学生的视野,除学院设立的核心课程外,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3.教学方法。

对于知识量大又相对抽象的基础课程,进行课程整合是必要的。不同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出医疗典型案例,将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使得基础医学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晦涩。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PBL教学法等不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应定期开展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是培养临床思维最有效的方法。

4.临床技能。

患儿家长的不配合,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操作机会越来越少,为克服这一困难,学校在临床技能培养方面应该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临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培训基地,模拟医院场景,配备临床教学使用的模拟人及模拟教具,通过模拟实习,缩小实习与临床实践方面的差距。在见习或实习阶段,最好由固定的医师带教,全面负责学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治及诊疗操作,以及危急症病人的诊断与抢救处理能力的训练,实际操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及时发现实践中暴露的问题,纠正其错误。定期讲授本科诊疗新技术、新进展知识教育,查房时注意抽查提问,以了解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诊断及处理医疗问题的能力。

5.综合素质。

篇10

【关键词】非直属医院;驻点教学;管理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15—01

非直属附属医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医学教育质量, 也关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坚信教学相长的理念,同时,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也能带动医院的发展,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加社会知名度[1]。由于非直属附属医院从单纯的医疗单位转变而来的,普遍存在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 教学意识淡薄, 普遍重医疗、轻教学; 第二,临床教学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第三, 教师的施教能力较弱, 教学效果欠佳; 第四, 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 教学活动随意性大, 规范性差[2] 。非直属附属医院要做好驻点教学,必须具备条件:教学意识加强、各级领导重视;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必备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改革创新临床教学模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仅就我院六年来开展的驻点教学工作,重点介绍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 提升教师的教学意识,加强对驻点教学工作领导,

1.1 增强教学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强化教学意识,正确处理医、教、研三者的关系, 使医疗、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形成良性循环。 自上而下强化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 并在政策、制度方面明确导向, 促进临床教学工作,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全院上下达成共识:医院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增强综合实力, 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既需要借助医学院校的名牌效应, 也需要依靠医学院校的科研优势、进行学科建设, 更需要在临床教学工作中教学相长, 提高临床带教医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3] ;从而彻底改变重医疗、轻教学的意识。

1.2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驻点教学管理机构,加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医院在组织上、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2.1由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科教教育科具体负责临床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安排,并与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保持密切联系,反馈教学信息。设立专职班主任。将临床教学工作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1.2.2 组成院级领导、科教处、教研室、科室教学干事构成的教学分级管理组织结构,加强教学体系建设,特聘教研室专职副主任主抓临床教学工作,明确专职教研室主任的责、权、利,享受医院中层干部待遇。明确教研室副主任职责和工作时间,规定教研室专职副主任,必须有60%的时间,用于临床教学管理工作。各病区设立专职教学干事,从而保证了临床教学的实施和质量。教学任务层层落实,确保驻点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2 完善驻点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2.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我院为了顺利完成驻点教学任务,参照江苏大学相关教学制度,制定了适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的一系列制度,如《试讲制度》《教学工作督察制度》《教师工作规范》《学生管理规定》《班主任工作职责》等,从而规范了教学工作流程,明确了各级教学工作人员的职责,保障了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坚持教学督导制度 主要是专家、同行和学生共同参与实施的教学督导;每学期开始,科教处都要制定一份听评课计划表,要求教学副院长、科教教育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深入课堂进行检查性听课,每学期每人不少于2次,并及时填写听课记录,定期公布听课情况。学生对每位任课老师课程教学质量作出评价;旨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及时反馈。

2.3 实施考核督查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引入教研室及科室教学考核KPI指标[4] ,包括:教学制度落实,教学讲座、查房及病例讨论开展,出科考核,病历书写,典型病例教学课件收集,听评课记录,带教情况反馈等,每月进行督导检查,做好现场点评,跟踪整改,结果与科室,个人绩效考核挂钩。

3 完善各项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按照驻点教学要求改善医院临床理论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立了电子图书馆。改造并启用3400平米的科教大楼,设立5个标准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1个,投资200万元购置心肺听诊训练模型、全功能电子人综合模拟系统-HPS模拟人、妇科检查和胎儿分娩模型等医用模型及设备;高标准建立面积达1000平米技能培训中心,有效改善我院教学条件和设施。配备标准化病人教学中心(模拟门诊) 满足开展客观化站点式技能考核,加强临床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及年轻住院医师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用于医学生学习、技能培训及考核。模拟诊疗“病人”均扮演特定疾病的角色,并对医师的问诊过程做出评价反馈;教学条件和设施符合教学基地要求,达到直属附属医院标准,确保驻点临床驻点教学的质量。

4 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升驻点教学工作的能力

教师,是驻点教学的主体,是开展驻点教学最重要的条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直属附属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4.1 重视师资队伍组建 对新任课教师进行严格遴选:热爱教学工作,有良好的交流技巧与沟通能力,将圣驾教学观摩学习、教师岗前培训和开展试讲课等应作为入选的必备条件。

4.2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针对临床理论授课、临床见习带教等不同教学环节,分对象、分层次,按轻重缓急,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地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高等教育方针政策、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实施技巧、多媒体制作技术、教学研究方法以及临床见习带教规范、教学查房规范、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及考核评价标准等主要内容的培训。认真执行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了解临床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明确临床教师的职责和任务。

4.3 开展评优工作,激励教师工作热情 每年开展了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带教老师、先进教研室及先进教学集体等评先活动。对教学意识强、教学效果好、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晋升晋级的重要条件。

4.4评聘卫生、教学双职称 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师一般都不具备教育系统职称,对驻点教学任务完成是一个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2006年以来年鼓励教师向学校申报讲师等教学系列职称的评审工作,组织老师参加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培训,提升教学方法和能力,组织老师学习普通话,鼓励老师参加国家普通话等级测评,鼓励教师努力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将临床教学工作纳入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调动临床老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4.5开展讲课比赛,培养教学后备力量

通过跟班听课和观摩教学,我们将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一定教学水平的临床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每年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做好常见及典型病例收集工作,每季度由研室组织常教学课件评比,优秀课件网上公示,我们除给予一定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外,并将获奖作为年度评优及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重要条件。

5 创新临床教学方法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按照现代医学模式观念教学, 实行启发式教学, 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实现由灌输式向启发引导式教学的转变、由复制式向创新式教学的转变,促进临床教学效果的提高,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5.1 利用驻点教学优势,尽早接触临床实践 医学教育强调早期接触临床,驻点教学模式使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医院度过,由主管病人的教师完成教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直接或间接地与病人接触,获取更多的临床信息。对季节性强及临床比较罕见的典型疾病实施因时施教、情景( 模拟) 施教,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未甚至晚间时间进行床边案例教学。鼓励驻点学生积极参与医院开展的各种学术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活动,拓展视野和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

5.2 实施导入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新型导入式教学法[5] (case based study,CBS),它是根据问题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ming,PBL)原理设计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它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病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5.3 重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 在见习教学过程中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和临床基本操作等,。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医院组织技能培训,完成实习前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并按标准作严格的临床考核。

5.4 建立优秀典型教学病例库,制定病例收集制度,每月要求科室提交典型教学病例课件,并将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中。

6 加强学生学习及日常生话管理

班主任担负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及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是班级的组织者,也是教师和学生问题的纽带[6],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工作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的理念,严格制度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风建设。

6.1 坚持学生自我管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建立值日班长制度,班级事务工作责职分工,各司其职;畅通的师生联系沟通途径,建立师生QQ群,定期举行师生座谈会, 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6.2 制定晚自习值班制度,实行每日考勤制度;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公正对待每—位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6.3 利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条件,组织活动 加强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组织开展一日游活动,邀请著名心理学讲师开展心理卫生辅导活动,参加工会组织文体比赛,团委组织各种志愿者活动等。通过集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其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多年来的临床驻点教学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1)领导重视是开展驻点教学工作的基础。(2)规范化、多途径的各种培训是提高临床教师施教水平的有效途径。(3)完善的教学规章制度和健全的教学督导体系是教学活动有效远行的前提和保障。(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是激发临床教师工作热情、弘扬其进取精神、增强临床教学活力的有效措施。由“医院”到“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不仅仅是名称的简单更改,更意味着医院职能发生了变化,非直属附院必须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教学工作,使每个老师,把教学工作作为培养医学事业合格接班人的义不容辞的职责,驻点教学可充分利用好医院现有教学资源,促进非直属附院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人才梯队建设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科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达到医院、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傅行礼耿华昌魏海霞等 围绕驻点教学共建附属医院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年6月第27卷第3期94-96

[2]李 壮, 潘小炎, 李雪斌, 等. 我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能力建设的思考[ J]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 2) : 309-311.

[3]王德炳.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J ] . 医学教育, 2005, ( 2) : 7-10.

[4]蔡志毅,杨通河,江素云等构建附属医院教学KPI 体系[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年 第9 期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