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务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 培养基 制备 方法优化
培养基的制备是微生物实验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其配制培养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由于不同方法下配制过程繁琐不一,再加之发酵过程的复杂化影响,对于菌种的生化特性及配制工艺也提出更高要求。一般而言,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培养方法的科学优化主要有单因素法、正交设计试验法、以及均匀设计法、二次回归旋转组合法等,需要结合检测需要来选择方便快捷的优化方法。
一、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室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主要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提供混合养料,其形式有液体、半固体、固体等。对于培养基的制备,通常依照实验要求由专人进行培养和管理。其过程主要有:一是调配基料,结合实验需要,按照配方进行调配,准确称量各成分,并用专用角匙进行秤取,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干粉类培养基的制备,要注意防潮;对于发生结块、色泽异常或基料成分变质等问题则不能使用。二是溶化,按照培养基的制取要求,通常使用蒸馏水。对于自来水也可以用于制取,但需要对自来水中的钙、镁等成分进行处理,由于蛋白胨中的磷酸盐容易与钙、镁结合生成沉淀,需要对自来水进行蒸煮,使部分盐类析出;同时,在溶化过程中不能使用铁锅或铜锅,避免铁、铜等金属离子融入培养基,影响菌类成长。加热搅拌是溶化时必须关注的重点环节,结合容器大小来防止外溢或烧焦,烧糊的培养基不仅破坏了营养物质,还容易产生有毒物质,应重新制备;对于琼脂类培养基只能加热两次,第二次再融化未用完则需要丢弃。三是PH值测定,如利用PH比色计或PH试纸来进行矫正。对于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PH环境,不同培养基对PH值的要求不同,都需要从配方要求上进行矫正。如高压灭菌处理后PH值约降低0.1-0.2,需要矫正时进行上调0.1-0.2。在矫正方法上,通常采用1mol/L NaOH或1mol/L HCL进行调整,需要强调的是,PH值的调整要适度,避免反复,对微生物生长影响较大。四是对沉渣进行过滤澄清。特别是对于液体培养基的制备,需要进行滤纸过滤;对于固体培养基,如琼脂类培养基,在加热后需要用两层纱布夹脱脂棉进行过滤。五是进行分装。针对实验室培养基需要条件,对制备好的培养基要进行分装,如试管、三角烧瓶要用棉塞塞住管口;分装液体培养基时不能超过容器的2/3;不能在管口形成培养基粘连,以免污染棉塞。六是灭菌处理。针对不同性质、用途的培养基,在灭菌方法上需要正取选择。一般培养基采用湿热灭菌法,即高压蒸汽处理,其温度控制在121℃,持续15min;对于含糖或其他培养基需要结合试验要求来进行灭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高温处理时要注意温度及灭菌时间的控制,避免对营养成分造成破坏;对于高压蒸汽灭菌锅要进行定期检定,并在灭菌处理后采用化学变色纸进行灭菌效果验证。七是检定处理。对于每批次制成的培养基要进行检定后才能使用,通常培养基的色彩纯正、无混浊;在检定时对每批次培养基放置于37℃温箱中持续24h,确定无杂菌生成即可待用。八是保存。培养基在制备后不宜保存过久,以量少勤做为主。对于灭菌处理好的培养基要进行迅速冷却保存,避免对培养基成分造成影响。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含染料的培养基要避免光照;对于琼脂平板未用完要进行冷藏;如果时间过长需要进行塑料密封保存;对于肉汤类培养基进行较长时间保存时,应放在带螺旋盖的试管中进行密闭保存;各批次培养基在保存前要做好日期、成分划分,标记清晰。
二、微生物检验培养基优化方法研究
对于培养基的配置,由于发酵机理相对复杂,菌种的生化特性不同所带来的培养基质量问题较多,通常对于各营养成分间的作用机制需要进行优化,以提升培养基的配置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了更好的进行优化,通常需要对各类方法进行比较和探讨。对于单因素试验法是实验室常用的优化策略,该方法假定各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以改变某一因素的水平来保持其他因素的恒定,并实现对各个因素的合理优化。事实上,对于培养基中各类复杂的成分,其作用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这一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预期。特别是在影响因素较多时,往往需要长的试验周期和较多的试验次数。正交设计法是针对多因素、多指标间的相互作用,从统计分析上来优化试验方法。正交法对影响因素的个数没有限制,利用正交表可以实现多种水平下的组合,具有较广的应用可靠性。单因素试验法由于未能对多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正交法可以提升培养基的质量。均匀设计法是依据试验范围采用多种试验点均匀分散的方法,其思路在于对每个试验点进行均匀化,舍弃整齐可比的要求以减少试验次数。需要说明的,对于均匀设计法中对各个因素的试验通常只做一次,当试验条件变化时不宜使用均匀法。通常情况下,以重复2-3次的试验结果来测定试验条件的可控性。相比而言,均匀法比正交法试验次数大大减少,对影响因素、不同水平的测试容量较大,适宜大范围考察;对于实验室试验次数相同条件下,均匀法的偏差更小,更具优势。在微生物试验中培养基的优化方法中,对于上述三种方法尽管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简便,但不能对培养基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也难以进行有效预测。为此,在正交法基础上,加入组合设计和旋转设计思想,利用回归分析法来建立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从而既保留了回归正交设计的优点,还能够实现测量值的最优化。该方法依据数学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方程拟合,以求得最优解和最合理的培养基配方比例,从而获得最佳的优化目标。
三、结语
微生物检验中对培养基的运用较为普遍,对于制备中各环节及要求需要进行认真对待,特别是对于细节的忽视,往往导致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制备优化策略上,结合培养基的发酵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全面对比各优化方法的优缺点,来实现快捷、方便的分析,提升检验工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电缆 过氧化物 绝缘料 XLPE配方
1 概述
XLPE是PE通过交联反应,使分子结构从二维线状变为三维网状,材料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得到增强,耐温、耐压性能提高。PE的交联方法有物理交联(即辐照交联)和化学交联(分为硅烷交联和过氧化物交联)。
辐照交联:采用经过改性的PE绝缘料,将挤出冷却后的绝缘线芯,均匀通过高能电子加速器的辐照扫描窗口完成交联过程。
硅烷化学交联:采用硅烷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与熔融的聚合物反应,形成硅烷接枝聚合物,并在硅烷醇缩合催化剂的存在下,遇水发生水解,从而形成网状的氧烷链交联结构。
过氧化物交联:采用加入过氧化合物交联剂的PE绝缘材料,挤出后连续均匀地通过充满高温、高压氮气的密封交联管道完成交联过程。惰性气体交联,也即干法化学交联。传热媒体为氮气(惰性气体),交联聚乙烯电气性能优良、生产范围可达500KV级。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可达90℃。在130℃温度以下保持弹性状态,相对同等截面的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它的载流量可提高约25%。它结构简单、耐热好、耐化学腐蚀,已被用户广泛地认同。
本文是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开发10kV及以下电缆用过氧化物XLPE绝缘料配方与工艺的具体试验结果。
2 主要仪器设备及原辅材料2.1 主要试验仪器
熔体流动速率仪、小开炼机、平板硫化机、冲片机、热延伸试验装置、绝缘电阻测试仪、XLPE颗粒杂质测试仪、低温冲击脆化试验仪、微控电子拉力试验机、老化试验箱、自动电子密度(比重)仪等。
2.2 主要生产设备
塑料自动加料机、双螺杆挤出造粒机组、三层共挤半悬链干法交联线。2.3 主要原辅材料
低密度聚乙烯、DCP、抗氧剂300。
3 10kV及以下电缆用过氧化物XLPE绝缘料配方的设计原则
3.1 性能指标要求
配方性能指标按JB/T 10437-2004要求设计。
3.2 PE树脂的选择
基料PE树脂选择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低密度聚乙烯2420H,它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2420H的主要技术指标生产过程中,因三种原材料所需温度控制和加热时间不同,加料时分开加入,通过流量控制来实现配比,流量控制详见表2。
挤塑机各温区加热方式和参数控制情况为:DCP:用水加热,温度设在54℃;机头:用油加热,温度设在106℃;机筒:用油加热,温度设在82℃。
5 10kV及以下电缆用过氧化物XLPE绝缘粒料性能及产品放线工艺
5.1 绝缘粒料性能
绝缘粒料用模压法制片,将粒料在115-120℃的小开炼机上塑化、出片,再到平板硫化机上(180±2)℃*15min、压力在15Mpa以上,交联后测试胶片性能,详见表3。
表3 粒料和成品主要性能
6 结束语
采用低密度聚乙烯2420H、交联剂DCP和抗氧剂300研制的10kV及以下电缆用过氧化物XLPE绝缘料配方与工艺,其物理力学性能满足JB/T 10437-2004中YJ-10指标要求;工艺性能满足造粒加工与放线挤出要求。在远东电缆有限公司已经投入正常生产。
篇3
关键词:法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前言
目前,法务会计并没有纳入教育部国家教育专业名录,国内法定会计科目的定义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应属于法律还是会计,尚在讨论之中。在部分已开设法务会计课程的大学,有把它作为法律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会计方向之一。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也配备了会计和法律专业学院,特别是在金融机构中,具有明显的资源整合优势。
二、法务会计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实践教学必须契合法务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
法务会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应对全面的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出现的一些会计业务和法律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的解决。这个学科一直都是一个较为新颖的学科,所以在这个学科之中,不仅仅是需要对于法律方面、会计方面以及审计方面的科目进行很好的学习,还需要对其共同点以及不同点进行整理,从而确定在未来的工作之中如何对其进行审批的目的。
2.实践教学必须体现法务会计专业特色
财经法学专业的方向是将传统的法学和现实社会实践进行结合,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的个人技能参与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之中。
3.实践教学必须符合法务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
法定会计师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职业素质:一是掌握会计,审计和管理知识;二是识别欺诈交易的能力;三是熟悉法律和法规知识,具有法律知识;四是具备沟通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五是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外表露出其本质。六是有崇高的工作道德,独立奉献的精神。而这些素养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培养,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法律诊所,基础实践等方式,强调实践技能掌握法律思维方式,打破会计纪律和障碍,快速适应工作。
三、法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广泛应用于法律教学方法的实践教学中,但目前国内模拟法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强大的教学实践,单调的教学目标等问题,教师指导未达到指定的地位。法医会计实践过程之中有3个较为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点是教学案例的选取,如果教学案例选取的较为简单那么就不是很典型,所以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让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法医会计模拟法庭教学,形成案件很少且较为分散。所以老师就需要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来进行深入挖掘学生们的兴趣,开展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然后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二,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包括法庭案件,角色分配,小组讨论,文件准备,模拟审判,教师评审,绩效考核等。最后,要注意审查摘要审核活动。一般审查的工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点,是通过模拟法庭来让学生代表进行审判,并且进行互相评价;第二点通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具体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第三点,尽可能的创造一些条件,让法院的法官深入校园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2.校内模拟实验
建立法无会计实验室,在高校之中就能够做出很多仿真试验。首先能够开展一些在线的online培训工作,能够让学生通过电子计算上的软件来完成一些财务和会计信息的检查,税务检查,法医会计研究等项目的完成,除此之外,另外一个方面还可以通过仿真数据来进行综合仿真工作的完成,例如:经济犯罪的调查过程之中,一般收集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仿真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审计和调查,找出嫌疑人,形成司法会计专家的建议,来实现个人实操能力的提升。
3.法律诊所教学
法律诊所教育最初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由很多医学生通过对于临床实践进行参考,老师作为咨询部门提供一些专业问题的解答,法律问题,撰写解决方案,指控诉讼服务与有关各方自由法律会计人员培训可以介绍临床法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法律实践相比,法医会计的实践更加丰富。一般从法务会计人员参与业务,在诊所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学生来完成对于各方会员,诉讼价值等事情的工作。
4.校外基地实习
法务会计学生的校外实习分为两个阶段: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在第五学期,实习计划是用专业知识和现实社会进行接触,并且将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的兴趣所在进行结合,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实践工作。例如:检察机关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强化司法会计鉴定、法定会计等方面的培训工作,而律师事务所能够让学生在诉讼等方面有所实践。与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专注于会计技能实践,重点是财务会计数据的收集和识别。努力使实习期间的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次充满法庭会计的实际案件,从而有效改进法医会计和处理能力的案例分析。毕业实践的第二阶段是综合职业培训,通过具体的实际工作能够让学生将理论转化成实际的个人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就业走上社会打下坚持的基础。
四、结语
整合实践教学环节,把握知识,技能和素质在和谐上的整体考虑,分离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整体的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确保整体实现目标。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有基础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教学环节。要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素质的整体培养。基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理论教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素梅.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05(3).
[2]王兰香,等.构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研究[J].河北教育厅,2006.
[3]路广,施卫忠.法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初探[J].第三届全国法务(司法)会计研讨会参会论文,2009(6).
[4]许东霞,孟祥东.法务会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J].会计之友,2008(7).
[5]黎仁华.法务会计概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
篇4
当前,法务会计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发展趋势,业务领域随着经济和法制的发展一直在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完善,现有的司法会计活动已经出现供不用求现象,法务会计在解决我国会计与法律实践问题、完善我国法制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弥补我国司法会计不足和完善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渐显现,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法务会计职业。我国经济领域纠纷案件越来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经济案件被诉至法庭,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还缺乏规范性,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整个经济案件中,经常是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成为整个案件的关键,因此,案件双方关注的焦点也就是会计信息。而法务会计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法务会计人才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欢迎。
2目前法务会计的教育现状
自2001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国内高校试办法务会计专业,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学法务会计方向、云南财经大学的司法会计专业方向,这是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先驱。此后,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展起法务会计教育专业,有政法院校、有财经类院校,也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既有在本科生阶段设的,也有作为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具体的开设方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将法务会计课程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仅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例如,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略显单薄。
第二,在本科生阶段设立法务会计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等。第三,将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硕士学历教育阶段开设。21世纪初,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开始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对外招收硕士研究生,此后,国内其他知名高校也开始法务会计的硕士学历教育,这一举动推动了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制度的研究与业务拓展。第四,招收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在2005年开了招收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的先河。在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时,复旦大学首次开设了“舞弊审计与法务会计”专业,此后,法务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国内其他院校开设,包括政法类和综合类大学。因此,法务会计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虽有所发展,但是后续提升完善的空间很大,需要教育界、会计界、法律界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另外,非学历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历教育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非学历教育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为行业实务输送所需人才;在学历教育发展成熟后,非学历教育则作为一种补充,弥补不足之处。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开始面向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会计师、审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各类商务调查事务所从业人员、在校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提供法务会计培训。
3高职院校法务会计的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就业。就业目标主要是就业范围、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岗位群或者就业岗位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要与社会的基本需要相吻合,反映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各种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应该是各种企事业单位,达到就业目标,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务会计工作基本技能,能实现“零距离上岗”,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取得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要加强法务会计的道德建设。另外在侧重就业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会计能力目标的培养。会计能力目标是指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应具有公共能力或通用能力的职业能力。能力目标就是必须会法务会计基本理论,精通法务会计业务,熟知国际法务会计惯例,具有高尚的道德、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广博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力目标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培养具备会计基本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悉法务会计的基本业务,并且具备法务会计的一些证件。
3.2人才培养的内容
3.2.1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
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注重教育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让学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学生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课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法务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会很简单,让用人单位招到适合本单位的会计法务人员,还能让毕业生能够轻易的找到工作,实现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丰富。
3.2.2重视法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目前在法务会计专业教育中,虽然职业道德教育比较薄弱,但是学校不仅会在加强注重学生的智育以及会计专业技能培训的时候还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视,对法务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以及违背职业道德照成的后果加倍宣传,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其学生法务在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社会责任感方面都变强。能很好的处理个人利益以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不会照成法务会计信息失真,职务犯罪的现象。
3.3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3.3.1建立“双师型”教育队伍是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一点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人员精干,即会实践操作技能又懂理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是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前进的基础。
3.3.2聘请退休的教师
因为在教师中,有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离退在家,有一部分完全可以有精力继续工作,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挖掘其潜力,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缺少的问题,而且也可利用其威望以及影响扩大学校知名度保证学校师资力量的稳步提高,并且可以建立一些网络教室,可以培训年轻老师,在教学、科研上监督和培养,加强优化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3建立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
在确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利用资源加快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岗位聘任为主要内容、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分配形式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竞争机制,吸引充满生机的、高层次的新生力量加盟。通过培训、科研、教研活动和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大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在引进、稳定、培养人才上,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并注重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配置。
3.4实践教学的方法
3.4.1完善实训条件
在课程实施的基础上要是加强学生的实训条件。在课程设置时要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学习同事进行,这样就可以实施“教学工厂”。让缺少实际经验的毕业生,有充足的实训经验,不会在成为制约其高职院校合作的瓶颈。
3.4.2实行校企结合制度
篇5
[关键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高职法务会计;法务会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101-02
1 法务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
学生只会将老师理论上讲的法务会计知识按照固定的模式搬到实际应用中去,至于什么业务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学生却无法知晓,当然也就不会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这就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节。
1.2 理论知识抽象、枯燥
由于法务会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又是很多人不了解的业务,所以法务会计的理论知识阐述应更形象具体,才能有效地传播法务会计的理论与技能。但是目前的法务会计理论还是抽象和枯燥的。
1.3 法务会计教材贫乏
因为法务会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会计专业的边缘学科,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等都缺乏可供参考的资料、教材和经验。从目前的法务会计教材来看虽然有不同程度的更新,但是,教材的更新赶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1.4 实践形式和实践场所单一
当前,高职学校的实践教学是以综合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为主,缺乏实践的氛围,还会有抄袭现象,无法达到实训的目的。而由于校外实践的法务会计岗位有限,同一单位无法同时接受那么多学生实习,很多时候的校外实习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学校无法做到统一安排。因此,校外的法务会计实践大部分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满足不了“量”的要求,当然更谈不上“质”的保证了。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意义
第一,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注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第二,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第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第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快了高职法务会计教学改革的步伐。一体化的教学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练习技能,用理论指导技能的练习、在练技能的同时理解理论知识。第五,“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了教材的建设。以“满足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为前提开发教材、以“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为宗旨编制教材,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快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学有所用。第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一体化的实训教室或实习场地上课,教师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向学生演示实践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践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吸收并消化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既减轻了老师上课的压力,也使得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3 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3.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实践基地为一体,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3.2 法务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改思路
(1)法务会计实践基础。这一层次是法务会计专业课教学的起点,是最基础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首先让学生直接接触教学案例,讲授涉案的会计事项,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直观看到涉案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使他们增强感性认识;然后让他们实际去操作,如查阅涉案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填制办案所需要的涉案的会计事项。从实践又转向理论。通过这种直观的、形象的法务会计活动的循环,帮助学生掌握法务会计实务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2)法务会计专项实践。这一层次是法务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项专项法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及技巧。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涉案的实际会计业务资料为依据,让每个学生都对涉案的会计业务进行独立的专项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专项法务会计实务处理,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法务会计综合实践。这一层次是法务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归纳总结阶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各项专项法务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各项专项法务会计业务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确法务会计业务处理的整个体系。让学生去社会实践,到某一个单位查涉案的会计事项,查一笔违规现金的流向,学生从哪入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学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但不管从什么角度设计什么样的方案,都会涉及法务会计业务的各个方面,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负责各自的岗位工作,同时各岗位在学生中有计划地轮换,就会使学生熟悉整个业务流程,也能使实验室的教学内容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单一走向多样,由教学走向实践。
(4)会计软件实践。这一层次是法务会计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升华阶段,即由手工处理升华到电脑数字处理。高职会计专业、法务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适应现代会计实践的这一新特点,具备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手工会计的模拟实习资料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再加深对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掌握,又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涉台法务;人才培养;知识教育;泰勒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D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法的理性化途径,与法的命运,直接取决于法学内部的种种情况。亦即:端视于对法的形成方式发挥职业影响力的那群人,有何特质而定。一般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只不过是间接的决定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法学教育的方式,亦即:法实务家是以何种方式训练出来的。”[1]涉台法务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特殊的培养教育模式的设计。
一、福建省涉台法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精英取向、职业取向与通识取向之取舍
1、精英取向
将涉台法学教育目标设定为法律精英教育,认为涉台法学教育在于培养具高度理性、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之高级专门法律人才。如有学者提出,学院式法学教育应借鉴日本之“法律职业精英”,侧重精英教育,究其原因精英教育是作为高度经验理性之法治需要;若将法律职业者视作“产品”,应具众多知识、职业道德及品格。
2、职业取向
涉台法学教育的目标设定在培育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要求之特殊涉台法律职业人才,对于有志从事涉台法律实务者进行科学严密的职业训练,使其掌握涉台法律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因此,接受涉台法学教育者可视作进行职业教育或进行职业训练。
3、通识取向
有学者指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系培养涉台法律人才的首要价值标准,平等、公正、正义的民主思想应当是涉台法律人才职业道德质量之应有内容,所以,涉台法学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之一部分,其所提供者系一种通识教育。
(二)强调法之适用取向与着重法之形成取向
1、强调法之适用取向
法学科目教学研究上重视演绎及诠释方法,是自成体系、独具内部理性之学门。强调法之适用取向,涵摄过程倾向静态、实体之概念,适用法律之结果自然也会讲究、预设唯一之正确答案。林钰雄教授曾提到德国法学教育之目的在培养“能正确适用当代法律于具体案件上之所谓有分寸的法律人”,德国法学教育之理念颇能传达强调法之适用取向之目的。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的涉台法务实践人才可以此为价值取向。
2、着重法之形成取向
法之形成取向之训练系在于判例拘束原则,及强调区辨、类比等能力,法之适用能力并不特别被强调,对于找出正确答案亦非其所重视。在强调法之形成能力下,上揭法学教育之内容,在设计出具有论坛性质之程序架构,以便随时可进行理性辩论,促进法律之形成,包括形塑、生长与演化。[2]教育目的系指教育欲设之理想,决定教育发展之方向,指引教育活动之归向,故教育目的不能无中生有,应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下形成。良好涉台法学教育目的之形成,应有下列特征:涉台法学教育目的应能与实际教育情境相关联;涉台法学教育目的应与社会所需涉台法务人才培养相关联;涉台法学教育目的须具有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检验之可能性。
(三)确定培养目标之原则
1、回应社会发展需求
个人不能离群而居,教育重点之一即在设定使个人能适应未来社会,进而有服务社会之能力。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皆有其不同意义之教育目的,例如:民主社会体制之教育目的,希冀培育具自由民主素养之现代公民;共产社会体制之教育目的,以培养身为劳动者为荣之公民;二十世纪以前,教育目的在培育维护传统文化之国民,二十一世纪,应以兼具人文与科技、本土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公民。故,当今福建省涉台法学教育目的应能回应社会变迁下对特殊专门人才的发展需求。
2、调合学习者身心发展
学习者是教育之主体,教育目的的拟定,应能调合学习身心发展,若一昧只求劳力成本、社会效率或国家进步,而忽视学习者主体的身心发展,其效果自是有限。
3、顺应教育发展思潮
教育发展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有变动,而中西教育思想家亦经哲学思辨、透过观察或实证不断提出教育理论,此皆为使教育主体获得最大发展,亦为使社会变迁持续前进,例如:二十世纪初期,杜威倡导实验主义,重视个体经验改造、增强个人适应社会能力;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时代,涉台法学教育发展思潮不只是发展潜能、社会适应,亦强调培养具有终生素养、本土化与国际观之现代化的涉台法务专门人才。
二、从涉台法学教育课程设置观点―兼论泰勒课程模式
Curriculum(课程)英格人早在一八二年即开始使用,美国人约慢了近一个世纪,首见于一九一八年鲍比特所着《课程论》。之后,课程的工学模式成为课程发展的主流,以科技理性、科学的典范来发课程。在这段期间有很多与课程相关的大事件,而最重要的就是一九四九年将工学模式更加理论化、模式化、步骤化,提出所谓的Tyler模式:课程目、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评鉴。其后,Tyler的学生都踏着这样的脚步研课程的发展,课程研究几乎都聚焦在这样的问题上:目标要怎么决定、课程要择什么、课程如何组织和评鉴,所以传统学派之力量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在学教育之课程模式上亦扮演关键角色。
(一)统一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在于:传递学生有关其所生活之世界的知能、提供有关自然现象的事实、传授科学之原理原则、赋予将有关现象理论化与类化的能力。课程能传授年轻人不同文化现象的类别,如所处社会及包社会的规范、价值、传统、与信念,但在这些化现象的教学方式,虽非采用直接或分开之方式传授,却可经由教师、学习者、课程与教学等因素之交互作用,让学习者习得;是故,从某种角度来说,课程一方面系为达到教育目的作用,但另一方只是协助传递人类认定有价值之知能。
以大学教育而论,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何者为重,或需加以统合,均会直接、间接影响到课程之结构与教学科目安排。我国大学教育一向以培育研究高深学术之专门人才为宗旨。但专才教育发展至极点,可能会造成如英国物理学家施诺爵士所指的对立之“两个文化”,或两个以上文化鸿沟的弊端。
(二)大学自治之必要性
大学自治究系如何规定,美国高等教育法学认为大学的任务即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实验和创造之环境,大学在学术基础上自己决定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谁来学,而其中教什么、如何教之决定,具体表现即在大学课程之安排。
德国认为直接涉及教学与研究事项均属于大学自治之范围,大学教师在学术领域中扮演关键,因而对于校园内授课之程与教材以及研究方向,均享有主导地位。教育行政机关或国家应尊重各大学课程自主,不得以命令强制规定课程。其勾勒范围大致包括,学术计划之拟订、教学大纲之订定、教学课程规划、学术研究与教学授课相互协调配合、学术性设施之设置与研究组群之参与、学则与考试规则之制定与执行、教师与研究助理人员任用等人事事项。
(三)泰勒课程目标选择模式
一九四九年,泰勒在芝加哥大学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提出课程设计之法则,即课程目标、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评鉴,详细地说从目标,以至学习经验之选择、组织,乃至评鉴,形成一个循环,根据评鉴而得结果,反馈至目标,备供修正之依据,是故此种模式,亦称为“理性计划模式”有时亦称为“手段──目的计划”。
选择目标最受青睐:泰勒法则可说是一种选择教育目标之过程,泰勒提出的课程计模式相当具有综合性,特别系该模式之第一部分―选择目标。泰勒建议课程计划者应循三个管道──学习者、社会、教材收集而来资料──以确立一般目标,确立一般目标之后,透过哲学及心理学筛选后,进行过滤、修正,何谓哲学及心理学之筛选,以下作一解释:
1、第一重之哲学筛选
泰勒将学校拟人化,视学校为一动态、有生命之实体,是故,其所指哲学之筛选与“学校专注之教育与社会哲学”、“学校接纳之价值”,“学校信仰之内容”等理念,务其所筛选出之目标尽量一致。此部分相当易于理解,在统一课程模式之时期,法律系之课程安排重视实体法、诉讼法及商法部分,与司法实务审检辩人才所需之专业能力不谋而合,在校定课程时代,如台湾地区东吴大学着重英美法,是故其课程选择上,有相当比重之英美法系课程,而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着重在财经课程发展,是故从一年级开始便有相当比例之财经课程,与一般法律学系有所不同。而在福建省的各大高校中,在培养涉台法务人才的课程设置又有多少特色而言呢,我们不得而知。
2、第二重之心理学筛选
为了应用此种筛选方式,教师须厘清自己认定较佳之学习原理。泰勒指出:学习心理学不仅包括具体与固定之发现,而且也应涵盖统一之学习论,以协助列出学习过程之性质、学习过程发生之方式、在何种条件下发生之学习过程、采用那种运作方式等。
以泰勒课程模式观我国法学教育,哲学和心理学二道筛选应如何看待,哲学筛选系一种上位概念,可将之视为各校法学教育目标,法学教育目标各校如何订定,本文认为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当然为最佳,但亦有不以此为限,如台湾地区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前身为商学院所设之财经法律学系,系以培养进入企业界之法律人才为其目标,虽然在培养模式上我们强调差异性,不要同质化,作为师范类的福建师范大学应利用其本身的学科优势,重点应放在培养教育类的涉台法律人才,而属于财经类的福建江夏学院应着重培养通晓两岸财经法律法规的复合性和应用型涉台法律人才,能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提供更加优质法律服务的专业性人才。但无法否认者系不论其目标为何,课程编排却仍以国家司法考试科目作为规划方向,此为我国法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特色之一。
另就心理学之筛选,笔者认为现今法学教育之科目对于刚上大学的学生而言显得过重,试想,新入学学生大约十八岁的生涩年纪,他们便开始学习非常复杂人际关系与社会百态下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与法律问题;以他们有限的社会与其他经验,要了解及处理此等问题,非常不易;更何况法律所讲究推理的高度技术性,或公平正义观念的抽象性,或法律所使用文字的结构困难度,或表达所需的高度精确性,对刚开始学习法律的年轻学子,都造成许多困难。对此等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常属极为痛苦的经验。 就连传统的法学知识在理解尚存如此难度,何况以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涉台法学教育。
三、涉台复合性法务人才培养与国家司法考试之关系梳理
大学的目的在于保存与生产知识,因此大学的涉台法学教育也应该从这个方向重新定位与厘清。涉台法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只是学术的雏形,亦即逻辑的思考与批判的眼光。然而逻辑的思考与批判,必须从对实体法法体系以及法规范目的之清楚了解而出发,欠缺扎实的实体法基础所产生的批判是无根的。在这样的大学法学知识生产过程中,自然培养了日后快速反刍、再生产法律知识的技术与能力,也成为下一步学术生产的基础。自然而然,这样在大学法学院所复制、再生的知识,也正是国家司法考试所要测验出的应考人的门槛要件。这个见解从法学教育与实务应用结合的教学目标出发,对于大学法学教育课程的内涵与设计有所启发。然而在我国一般认为合格的法律人并不以接受过正规法学训练为已足,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者才能被民众普遍接受。[4]因此除了大学法学院的课程必须调整,国家司法考试在结合学术与实务的目标上,势必也要较现况有所改变。
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太过强调法律知识的传授,很难说着重 legal mind的培养。究其原因所在,不外由于法学教育受到国家司法考试的影响,通常都只偏重于与考试有关的法律的教学与解题技术的训练。使得学校教育变成只为培养一些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帮助他们将来能考取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取得任用或执业资格。而大部份的学生也都把求学的重点放在与考试有关的法律课程的学习,至于与考试无关的基础法学或相关的基础科学,便很少有学生肯下功夫去加以研究。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的法学教育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是很自然的,但是,所谓“法律人”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法律人的品格,或人格教育方面,目前就相当缺乏。而我们在着重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性的涉台法务人才时,绝对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部部国家司法考试的机器,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独特的涉台法律视角来坚定自己永久长远的信仰,而不是屈服于短暂的通过司考的自我满足。
参考文献:
[1]刘恒p.从知识继受与学科定位论百年来台湾法学教育之变迁[D].台湾大学.2005(6)
[2]屈茂辉.海峡两岸法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科学版).2006(1)
篇7
关键词:司法会计;专业建设;实践经验
0 引言
司法会计专业作为法学与会计学交叉的复合型专业[1],在欧美国家开办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十年在我国也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热门专业。目前,国内已有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渤海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等10余所院校在会计学或法学相关专业下设置司法(法务)会计方向[2],而单独开办司法(法务)会计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作为国内率先独立开办司法会计(专科)专业的院校,已经教育部和司法部备案,并收录《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目录》。本专业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为:以法律实务和会计实务知识为重点,经过对学生系统的司法会计检查和鉴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3]、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使其能够在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鉴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单位,从事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经济侦查、会计核算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专业建设现状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司法会计(专科)专业2006年12月创设,2007年6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在校生共计29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至今已为社会培养出三届毕业生。
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现已形成14人的教学团队,其中专任教师8人,实务部门兼职教师6人。学历、职称和职业资格结构为:博士1人,硕士4人;高级会计师6人,讲师/会计师3人;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律师资格2人。实践教学条件优越,现有2个专业实训室,分别为司法会计手工实训室和司法会计信息化实训室,并在检察院、公安机关、法院、司法鉴定中心、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单位建立了10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尤其,依托我院公平司法鉴定中心,建立了司法会计鉴定室,并被海南省司法厅树立为社会服务窗口单位,每年承担20余起司法会计鉴定案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多万元。
专业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我院高级司法会计师蒙远鹰同志2009年被评为“全国司法鉴定先进个人”称号,高级会计师王红老师主持的《司法会计检查》课程,2010年被司法部评为部级精品课程,正在建设院级精品课程2门,出版教材或著作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制定了司法会计岗位技能标准,已初步开展了“1+N”《司法会计师》职业资格培训推广工作。
2 专业建设构想
为规范经济活动和适应法律服务市场的需要,以构建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服务平台为载体,以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为契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司法会计专业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按照政法部门基层单位对司法会计岗位的技能需求,加快推进专业内涵建设,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搞好课程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等路径,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成为区域领先、行业先进的特色专业。
3 专业建设探索的措施
3.1 推进行业合作,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3.1.1 明确专业对口岗位
通过与行业合作,结合行业岗位需求,本专业重点为政法机关、鉴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培养助理岗位的司法会计人才,主要是协助司法会计检查、鉴定人员从事助理工作,如检查会计资料、获取会计证据、汇总检查结果、协助制作鉴定报告等工作。目前,由于国内司法会计检查鉴定工作的内容、流程尚未完善,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司法会计助理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将其合理分解后,引入人才培养方案。
3.1.2 分析岗位技能需求
紧跟司法会计行业的发展,通过到行业深度调研,充分掌握司法会计行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共同分析和论证岗位技能,将这些需求分解为会计技能、法务技能、司法会计检查技能、司法会计鉴定技能等,并通过调研和分析,确定这些技能的具体内容和水平要求。再将这些分析的结果提炼出岗位技能需求,作为司法会计助理岗位技能标准的基础,也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3.1.3 厘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行业需求,本专业与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会计、法律、司法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会计核算、司法会计检查、鉴定的基本训练,能够从事司法会计检查、经济侦查、会计核算等基层辅助岗位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提升教师团队素质,促成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互补
3.2.1 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了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我们要求团队成员全部具备“双师”素质,并重点培养3名院级骨干教师。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检察院技侦部门或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挂职锻炼,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鼓励本专业法律教师学习会计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导会计教师尽快提高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安排专任教师到国内外先进院校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鼓励提高专业技术职称,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的整体素质。
3.2.2 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的需要,通过与行业合作,在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审计部门、鉴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积极聘请6名行业较有影响的兼职教师,建成长期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其成为专业团队的重要师资力量。为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承担课程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工作,本专业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薪酬,有计划地安排兼职教师培训和学习。
3.3 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
3.3.1 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
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的要求,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构建课程体系,使其既能将会计知识与司法知识高度渗透,又能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机融合。两者融合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开发复合型课程,编写复合型教材,缩短融合基础,延长融合过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逐步融合,共同实现司法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构建出内涵丰富的复合型课程体系。
3.3.2 搭建开放的教学系统。
针对司法会计工作的实际,依据复合型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计划建设一套符合司法会计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系统。它主要由课堂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并以课程体系为中心,借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通过教学练、对抗实战等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同时,我们把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的内容纳入到教学系统,进而促进技能标准与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3.3 开发复合型精品课程。
司法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是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技能,围绕两项技能,系统地建设本专业的复合型精品课程尤为必要。现已建成《司法会计检查实务》、《司法会计鉴定实务》、《司法会计综合实训》等4门复合型精品课程,实现会计与司法知识的有机融合。然后,在现有建设基础上,依据省级精品课程的规范和要求,逐步高标准地将其建成省部级精品课程。
3.3.4 编写专业校本教材。
根据行业职业标准对司法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按照复合型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在《司法会计检查实务》、《司法会计鉴定实务》、《司法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基础上,编写一系列适合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并配套编写相应的实训指导手册。近年陆续编写并出版《司法会计鉴定案例教程》、《司法会计检查实务》、《司法会计实务》等教材。通过组织编写专业校本教材,以加快理论成果的转换,展示司法会计专业团队的综合实力。
3.4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
3.4.1 完善实训实习条件。
建设期间,力争完成司法会计信息化实训室的建设工作,改造司法会计手工实训室的设施。同时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建立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鉴定机构为主体,以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公司企业为辅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积极与实习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为实习基地提供必要的经费,对实习设施进行改造和优化,实现与行业共建实习基地。
3.4.2 构建实践育人环境。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校内实训室的功能,营造真实的司法会计检查鉴定工作环境,我们与海南公平司法鉴定中心司法会计鉴定室合作,共同建设司法会计实战教学实训室,以充分发挥校内鉴定室的实战作用。借助实战教学实训室,老师直接将被委托的经济案件资料搬到实战教学实训室办理,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现场指导学生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进行检查和鉴定工作,构筑成一个具有实战能力的教学环境,促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对接,形成实践育人新模式。
3.4.3 搭建实习管理平台。
针对实习环节难以管理的特点,我们开发建设了一个互动的实习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设置基地建设、实习管理、实习内容、环节监控、效果考核、意见反馈等模块。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指导教师、辅导员、实习导师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远程指导、管理和监控。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进行远程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司法会计专业实习管理信息化。
3.5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拓展鉴定服务与职业培训的范围
3.5.1 提高鉴定服务水平。
以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依托司法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借助海南公平司法鉴定中心司法会计鉴定室平台,坚持依托行业合作共建,不断提高司法会计检查、鉴定案件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我们每年完成司法会计鉴定业务20件以上,鉴定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高。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步拓展鉴定业务的服务领域和范围,使其成为海南及国内司法会计鉴定业务重要的技术服务基地。
3.5.2 组建司法会计分会。
为有效整合海南司法会计资源,凝聚省内司法会计师队伍,共享最新的鉴定成果和经验。依托司法会计专业,协调与沟通省内政法机关、鉴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在我院发起成立了海南省会计学会司法会计分会,并将其常设机构设在我院。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省司法会计分会工作交流大会,每半年组织一次专家座谈会,使其成为行业交流的主要平台。同时,为社会提供经济案件咨询、司法会计鉴定和业务培训等服务,逐步提高协会在行业中的影响和权威。
3.5.3 推广专业职业资格。
为积极推广《司法会计师》资格证书,依托行业协会,积极争取在公安机关、检察院、纪检、监察等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力争到2013年形成300人的培训规模,行业培训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使司法会计专业成为海南省经济犯罪侦查业务的主要培训基地。2011年,我们完成了针对海南各级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的宣传和推广,并举办了司法会计业务培训班。2012年,针对司法会计鉴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业务需求,开展司法会计鉴定业务培训班。2013年,通过行业合作,逐步在国内推广《司法会计师》资格培训证书。
参考文献:
[1] 张玲.法务会计的学科定位与课程设置[J].财会月刊,2009(06):112.
篇8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繁荣发展,该行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女性知识产权从业者在整个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们不仅以独有的细腻让知识产权行业更加严谨,且以其特有的坚毅让行业充满希望。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务部经理谢红女士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为专利人、律师、第一期全国专利信息实务人才、IPMS(知识产权管理)审核员、竞争情报分析师、PMP管理工程师,谢红女士精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知识产权的转化应用、企业品牌的培育、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等,工作期间获得诸多成绩和荣誉,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肯定和赞赏。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03年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时,鉴于理工科专业出身具备了相应的技术功底的背景,谢红主要负责公司开发与研究时立项检索、申请专利交底方案的专利性检索、技术调查、专利分析报告撰写;在对外项目时出具初步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等。2007年初,谢红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加入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始了知识产权工作生涯。基于领导信任和工作的需要,谢红被委派负责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的知识产权工作并同时负责下属各孵化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目前作为国云科技法务部经理负责国云科技的知识产权及法务工作。
谢红所从事的知识产权工作由原单纯的服务研发中的知识产权工作转变为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其中不仅有制度的建设,也有知识产权获取、维护、运用、保护等方方面面的事务。随着基础工作的开展,也逐渐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企业的中长期规划、战略等层面。因此,工作涉及的面更广,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当谈及扎根于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因和动力时,谢红说:“国云科技是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的孵化企业;专门从事云计算相关产品的研发;是中国领先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由8位国内外教授级科研人员担任核心成员的广东省云计算产业国际创新团队提供强力支持。其自主研发的G-Cloud云操作系统是国内目前安全等级最高的云计算操作系统;作为中国首家自主产权云计算平台,专注于为大型政企客户和IDC数据中心提供全面的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广电传媒、上海证券交易所、曙光、浪潮等知名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基于公司所处的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也具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公司领导极具战略眼光,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国云能够很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工作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此外,公司亦坐落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松山湖;此地生态环境优美,PM2.5常年不过百,也吸引着我扎根于此。”
国云科技的知识产权工作,是从一片空白开始;谢红基本上是从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等管理方面入手。工作主要涉及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搭建;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也从最原始的知识产权积累开始,包括专利的申请、商标的注册、版权的登记等。而根据研发项目的需求;在项目规划、立项,以及后续形成的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等环节,就有关技术或方案进行检索;为项目规划、立项提供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为重要项目提供知识产权布局规划。随着公司知识产权成长历程的积累;以及公司的长远发展需求;知识产权也被逐步提升到了企业的战略层面。为此,与公司领导层及相关同仁一起根据企业生存发展的使命及目标策划、制定了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战略,依据知识战略的需求,分别制定了公司的中长期知识产权目标及实施的年度计划、3-5年规划等,并监督执行。当然作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领导;同时也承担着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层级员工知识产权培训;以及部门事务及同仁的管理工作。
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
目前,谢红作为法务部领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策划、制订与监督执行,知识产权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专业培训,知识产权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随着公司的发展,对知识产权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初的规模化的数量积累转变为对优质专利质量的追求;从单纯的部门工作转变成公司战略的实施与导向;从知识产权作为成本支出到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相应的,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为有效的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推动公司成立了联动机制,各部门积极有效的沟通c配合,使公司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可以激励各部门相关人员积极重视、配合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宣传、培训,使全员了解、认识知识产权;让大家知道知识产权对企业的重要性。就具体事务,多跟关联部门、人员沟通,充分了解实际情况;以使工作的解决办法更加符合大家的需求。经常到各部门,了解情况,充分掌握大家的想法、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不断提升、完善自身处理工作的能力。在公司的战略制定、实施方面,及时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需求以及情况;充分地将知识产权融入到公司战略中。近几年也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投融资方式,实现了近两千多万元的收入。”谢红说。
降低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风险是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制度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设计者,谢红认为,风险往往源于日常的企业经营行为,为有效管控知识产权风险;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就是优化、完善知识产权管理。
2013年,国云科技根据知识产权体系的实际需求,进行了省标(广东省《创新知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用规范》的推行、实施;并于2013年8月顺利通过了省标的认证。知识产权部门向领导层提请导入国标;公司领导对此极为重视,启动贯标工作。
通过贯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贯工作,公司全体员工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更为关注,保护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知识产权氛围及企业知识产权文化。贯标工作获得推荐认证,更是极大的鼓舞了公司员工的积极性。突出表现在专利申请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作为广东省首家、同时也是全国信息技术服务业首家获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推荐认证的企业;通过贯标,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规范了公司各项知识产权活动,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贯标工作为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广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使公司的专利顺利获得了2016年度的国家专利奖。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篇9
一、日本社会内处遇制度概况
(一)社会内处遇制度的沿革
日本的社会内处遇制度起源于江户时代的“人足寄场”制度,而将其予以初步制度化的则是旧的《少年法》。二战以后,为了对付战后因为社会不安而增加的犯罪,日本于1949年制定的《犯罪人预防改造法》正式确立了在1948的新《少年法》中就已经施行于少年的保护观察制度。1950年,日本又制定了《紧急改造保护法》,确立了社会内处遇制度的另外一种重要类型即紧急改造保护制度。此后,随着1953年和1954年日本刑法的部分修改以及1954年《缓期执行者保护观察法》的制定,保护观察制度对缓期执行的成年人也开始适用。至1955年,以《恩赦法》的制定为标志,日本的社会内处遇制度基本上全面确立了起来。
(二)实施社会内处遇的机关
日本实施社会内处遇的机关主要有:法务省的相关部门、地方改造保护委员会、保护观察所。
1.法务省内与实施社会内处遇有关的部门主要是法务省保护局、中央改造保护审查会和矫正保护审议会。其中,法务省保护局内设有总务处、调查联络处、观察处以及恩赦处,它是掌管社会内处遇行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中央改造保护审查会由法务大臣任命的委员长以及4名委员组成,委员长及委员的任命需要得到众、参两院的同意,其所管辖事务为“向法务大臣申请实施特赦,对特定人的减轻刑罚、免除刑罚执行和对特定人的复权”以及“对地方改造委员会所作出的决定在审查之后进行裁决”;矫正保护审议会由40名委员组成,负责回答法务大臣的咨询,对有关矫正以及改造保护的重要事项进行调查审议。
2.地方改造保护委员会设于全国8个高等法院的所在地,由3名至12名专职国家公务员组成。其主要职责为审查许可假释及取消该假释、对保护观察所的事务工作进行监督。此外,其还具有对缓期执行而交付保护观察者决定暂时解除保护观察的权限。
3.保护观察所设于全国50个地方法院所在地,即各地道府县各设一个。除此之外,还有3个支部和27个派出机关。保护观察所内配备有保护观察官和法务事务官,具所管辖事务为:保护观察的具体实施;引导一般舆论,调整和改善社会环境;协助以防止犯罪为目的的民间活动;对恩赦的向上申报,等等。
(三)社会内处遇制度的实施人员
在日本,实施社会内处遇的人员有以下几种:保护观察官、保护司、改造保护法人和民间志愿者。
1.保护观察官工作于地方改造保护委员会和保护观察所,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及其他与犯罪人的改造保护及与犯罪预防相关的专门知识、从事并领导保护司针对各类社区保护观察对象,进行保护观察、人格考察等改造和预防的一般国家工作人员。保护观察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与被保护观察者进行面谈,阅读少年登记簿、少年调查登记簿、刑事记录等资料,和保护司进行充分地交流并制作各种调查计划和处遇方案。由于保护观察官的日常工作细碎而且量大,因此不得不将许多工作委托给在人数上更多的保护司具体承担。
2.与保护观察官的国家官员身份不同,保护司是“具有社会奉献精神,在帮助犯罪人改造自新的同时,努力启发有关犯罪的舆论,从而净化地域社会,为个人以及公共利益作贡献②的民间志愿者。能够胜任保护司工作的人选一般都是在人品及行为上具有社会名望、具有履行职务所必要的热情及时间、生活安定、健康而又有活力的人。他们由法务大臣在听取保护司选考会的意见后直接任命。国家对保护司不支付工资,但是支付进行保护观察活动所需的部分或者全部费用。此外,保护司还享受非专职的国家公务员的待遇,适用《国家公务员灾害补偿法》等法律。保护司的编制预定在52000人之内,但是自1985年以来,其实际人数一直保持在48000人左右,截至2002年1月1日,其人数为49003人。③
3.改造保护法人是以1995年所制定的《改造保护事业法》为依据,由法务大臣许可从事改造保护的民间团体。
4.民间志愿者是指纯粹从民间人士的立场来帮助社会内处遇事业的组织和个人。属于此类组织的很多,比较大和比较知名的有改造保护妇女会、大兄弟姊妹会(Big Brothers and Sisters Movement,缩写为BBS)、帮助雇佣业主会,等等。
由以上日本参与实施社会内处遇制度的人员构成不难看出,日本的社会内处遇制度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即通过动员民众对犯罪者进行社会化改造和保护的热情及能量,从而真正使日本的各项社会内处遇制度落实于民间,扎根于社会。显然,这正是社区矫正得以发挥其作用的关键之所在,也符合了社区矫正制度所要求的民间自治、社区自治的本意。
日本的社会内处遇制度实际上是由各个颇具特色的制度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制度除了包括前述的保护观察制度、紧急改造保护制度之外,还包括假释、缓期执行、恩赦、时效以及社会服务令等,但其中主要的也是具有比较鲜明的日本特色的乃是前两种制度,因此本文以下主要介绍保护观察制度和紧急改造保护制度。
二、日本社会内处遇制度种类之一:保护观察制度
日本的保护观察制度是以对被保护观察的人(被保护观察对象)进行指导、监督、辅导和援助为内容,旨在通过前述措施的实施使其悔过自新,过上一般的正常生活的处遇方法。主要包括终局处分型的保护观察、缓刑型的保护观察及假释型的保护观察。前者是指作为终局处分的保护观察,它是从其它处分中独立出来的,作为一种制裁的保护观察;中者是指缓刑式的保护观察,它是附随于缓期宣告或缓期行刑的保护观察;后者假释型的保护观察则是指与假释相伴随的保护观察。具体而言,日本的现行法中主要规定了以下四种保护观察:一号观察,是指对接受《少年法》第24条第1款第1项的保护观察的人所实施的保护观察;二号观察,是指对从少年院中被假释出来的人的保护观察;三号观察,是指对被假释的人的保护观察;四号观察,是指对被判处缓刑、根据《刑法》第25条第2款第1项的规定附加保护观察的人的保护观察。以下ABC三图是有关四种保护观察从1998年至2002年适用状况的近5年统计数据,④基本反映出了日本刑事司法实践中对此四种保护观察运用的具体现状。
A:新适用保护观察制度的人员数量图
附图
B:结束适用保护观察制度的人员数量图
附图
C:年度末仍在适用保护观察制度的人员数量图
附图
由图表A、B、C可见:
1.从适用数量的总量上来看,日本每年对此四种保护观察的适用相当稳定,无论是每年新适用保护观察制度的人员数量、还是每年结束适用保护观察制度的人员数量以及该年度末仍然在适用保护观察制度的人员数量都没有明显的可以表明适用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此种制度运行趋势的平稳态势乃是日本保护观察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这也是日本近年来犯罪率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重要表现。当然,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正是这种数量总量的稳定才使我们进一步分析每一种保护观察制度适用数量的增减变化状况具有了可以比较的意义。
2.从适用保护观察制度的种类数量来看,一号观察每年新适用的数量有逐年减少之势;二号和三号观察每年新适用的数量则是逐年增加;四号观察的适用虽然在2000年出现了突然增多的局面,但是其总体适用趋势仍然是逐年减少。依照日本保护观察制度四个种类的特征来对一号至四号保护观察进行归类,一号、二号属于假释型的保护观察,三号属于终局型的保护观察,四号则是缓刑型的保护观察。所以一号至四号保护观察适用数量的变化趋势亦大体上反映了日本的司法实践中对缓刑型、假释型、终局型保护观察适用偏好的发展倾向。
三、日本社会内处遇制度种类之二:紧急改造保护制度
紧急改造保护制度是针对刑满释放者等不成为保护观察对象的有犯罪前科者的人,在被解除了刑事程序或者对其人身的限制之后,一旦出现既不能从亲属也不能从社会福利设施处获得援助,或者所获得援助难以实现改造的情况被认可时,根据本人提出的申请,在获得人身自由后6个月以内,由保护观察所根据国家的责任而采取的紧急保护措施。对这些人所采取的紧急必要的保护措施,其主要内容为通过培养其劳动意识,安定职业;调整家庭关系;断绝不良交友关系;改掉出走、外宿的不良习惯;提供适当住宿,选择保护人等,使其顺利地重返社会,并防止其再犯的制度。具体来说,能够接受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人为:刑满释放的人及假释期限届满的人;免除执行徒刑、监禁、拘留的人;宣告判处徒刑、监禁缓期执行、判决尚未确定的人;宣告判处徒刑、监禁缓期执行、未附保护观察的人;以及不起诉的人。
紧急改造保护的措施从持续性的角度来看,有一时保护和持续保护之分:一时保护的内容是提供食物、衣物、医疗援助、支付旅费等;而持续保护的内容是提供食宿。从措施的实施方法来看,有由保护观察所长决定直接进行的自行保护和委托改造保护委员会进行的委托保护两种。以下D、E两图是1998年至2002年有关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数据统计图。
D紧急改造保护制度受理人员的数量图
附图
E自行保护及委托保护的实施人员数量图
附图
D、E两图表的数据表明:
1.日本的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适用逐年增加,并且增幅明显。紧急改造保护制度对于犯罪人重返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国家对个人尽责的有力体现。因此,这种对该制度适用增幅明显的趋势充分反映了日本政府对该制度所具有的重大社会意义的深刻认识,以及坚决贯彻这一制度的决心。除了上表的具体统计数据外,依据日本统计年鉴,在日本,从监狱出来的人中有1/5、被假释的人中有1/4被直接改造委员会所接受,成为保护的对象。但是,不得不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此一制度的贯彻实施本身就颇费财力,加之从事该项制度经营的直接改造委员会不受国民的欢迎,因此该制度陷入了经费困窘的局面,未能有效发挥该制度的价值。由此看来,为了有效地实施社会内处遇制度,确立稳固和充实的经费来源渠道乃是甚为重要的。
2.从适用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对象上来看,绝大多数集中于“刑罚执行终了”、“缓期执行刑罚”、“缓期起诉”这三类人员上,其中又以对“刑罚执行终了”的人员适用为最多。对于“罚金和罚款”、“出劳役所和假释劳役所”、“少年院退院和假释退院”这三类人员适用紧急改造保护制度乃是2002年崭新的制度举措,从紧急改造保护制度总体的适用发展趋势来看,应该在将来也会出现适用上的持续增长。而一个有必要注意的情况是,对于“免除执行刑罚”的人员适用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人数非常少:1998年为3个,1999年为4个,而从2000年至2002年则无一例适用。依笔者的分析,此种局面的出现乃是因为被免除执行刑罚的人员由于不曾真正入监被执行刑罚,因此其不大可能面临出监人员重返社会后所可能遭致的问题,则对其适用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就大为降低,同时这亦可说明为何对“刑罚执行终了”人员适用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比例为最高。
3.图表E所反映出来的自行保护和委托保护的适用现状非常直观和明显:从1998年至2002年,对两者的适用总量逐年增加,这与紧急保护制度的适用总体上的增加趋势相符合。而在这两种紧急保护制度的实施方式上,自行保护的适用逐年增加,委托保护的适用则逐年减少。尤其是1998年时,自行保护的适用总量要少于委托保护,自1999年自行保护的数量就已经超过委托保护,而至2002年自行保护的适用数量超过委托保护的情势已经非常明显。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实施自行保护的“保护观察所”在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贯彻中作用日趋加强。显然,实施委托保护的“改造保护委员会”则有必要改革自身的工作方式,广泛拓展经费来源,尤其是要致力于改善本机构在国民中的形象,从而使自身能够为紧急改造保护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施加更为重要而有益的影响。
四、日本社会内处遇制度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及其启示
社区矫正制度经由其社区性而日益表现出的民间性乃是各国社区矫正制度发展的一般趋势,日本亦是如此。因此,一如上述,日本注重进行充分的民间动员,发挥民间力量对社区矫正制度运行和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这中间,日本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其保护观察制度为例。在该制度中,直接面对犯罪人并对其开展处遇工作的是有报酬的保护观察官和无报酬的民间志愿者即保护司。原则上,两者应当共同协作,进行保护观察处遇。但是,虽然保护观察官拥有与犯罪者改造有关的专门知识,然而在实践中,一方面由于保护观察官的数量要远远少于保护司,另一方面保护观察官还要负责处理数量庞大的案件,因此不能指望其能和保护观察的对象保持适当接触,因此实际上的保护观察处遇便委托给了非专职的保护司。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本来,保护司是在保护观察官不够的时候起补充作用的,并受地方委员会以及保护观察所所长的指挥监督,而在现实中,却变成了保护司负责处遇,而保护观察官则对并非保护观察对象的保护司进行指导监督的结局。在此种情况之下,一方面,保护司也渐渐被官僚化,作为民间志愿者的长处无从发挥,另一方面,保护司本来就缺乏专门的技术知识,其素质和能力显然无法同作为专业人士的保护观察官相比导致其又无法担当实践所赋予其的重任。因此,在日本的保护观察制度中,如何进一步协调好保护观察官和保护司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选择什么样的民间人士来担任保护司实际上直接决定了保护观察制度在实践中的贯彻效果。⑤
日本的保护观察制度中所暴露出来的此一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国人口众多,所以犯罪虽然比例不高,但是罪犯绝对数量却很大,因此我们将来所建立的社区矫正制度也必将面临由于从事该事业的专业人士不足而积极吸纳民间人士参加的局面。而日本的问题应当使我们认识到,对犯罪者的社会内处遇是一项颇具科学性的活动,此一制度应当能够唤起被处遇人员的人性、自尊和良知,因此尽管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到社会处遇中来是一项值得鼓励的行为,也与社会内处遇的社会性、地域性相吻合,但是,应当将民间人士的热情与能力均作为选任其参加社会内处遇制度的标准,这样方能弥补专业人士数量的不足。所以,同时进行社区矫正专业人士和民间人士的养成和培训恐怕是我们当下就需要开展的工作。
注释:
①[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②[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③日本法务省法务综合研究所编:《犯罪白书》,平成十四年(2002)年版。
篇10
根据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事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的通知》(教高[2013]8号)(以下简称《“双千计划”的通知》)和《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文件精神(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各高校进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已经满三年。回顾四年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有诸多问题值得反思,本文从笔者所在学校省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实施情况,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加以思考。
一、如何完善卓越班的?x拔机制
河南科技大学是在2013年首次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学校决定采取单独编班的培养模式,那么,依据什么标准从新生中选拔和独立编班?该校从2013级以来实施了两套选拔和独立编班的办法:第一种方案是根据新生外语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确定个初选名单,加上学院的面试成绩后进行排序从中择优选出了30名学生;第二种方案是在2014级高考招生简章中单列出卓越班计划,直接录取30名学生。思考认为,这两种选拔模式均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种选拔模式中,单独根据外语成绩决定一个初步入选名单有可能将那些法学专业素养高的学生排除在卓越班之外。事实上,在河南科技大学2013级卓越班培养过程中,确实有三四名学生专业课成绩差强人意,在一年学习后不得不被调整出卓越班。第二种选拔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在2014级招生过程中,由于考生和家长对卓越班性质不太了解,结果招录的学生成绩普遍低于大班的学生。2015级卓越班招生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优质生源几乎全部挤入到卓越班,竞争非常惨烈。两种极端情况引起了学校的反思,学校在2016级卓越班招生中又回到原点,采取进校后选拔的模式。究竟哪种选拔模式更科学?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对何为“卓越法律人才”加以准确定位。
《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为重点”。这说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1]。笔者认为,卓越法律人才,应当是发自内心热爱法学事业,秉持权利义务理念,立志法律工作,有较高法学专业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只有把法律当作自己真挚热爱的事业,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卓越法律人才未来的职业选择非常宽泛,既可以从事理论研究,也可以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法律职业精神是不变的核心。因此,从这个标准出发,入校后在新生中选拔组建卓越班将更为科学。这种模式能够将那些真正热爱法学,并且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挑选出来。因此,卓越班入班的面试环节就非常重要。要想选出热爱法学事业的学生,我们就需要在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
二、采取何种教学培养机制
当前,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定制施教,专门制订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单独设班,小班教学,遴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授课,并制定了相关的教学和学生管理配套措施,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运行中既有优势,也对整体法学本科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详细论述如下。
(一)单独编班的问题
一般说来,各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上课的传统做法是大班上课,数百名学生编成一个教学班采用大课堂式、灌输式、讲述式的授课模式。这种做法节约了教育成本,但是不利于师生互动沟通。大班上课的模式,显然距离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差距。为此,该校为了贯彻执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采取了单独开班的教学模式,旨在创新摸索卓越法律人教学方法和路径。多年来,单独编班人数在30人左右,采用讨论式、问题研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小班教学能够指引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think like a lawyer),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逻辑,更多引入问题教学、辩讨教学、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2]。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更加直接、更加畅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高涨,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速度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单独开班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法的试验田。但是,这势必会对大班上课的法学本科教育带来影响。大班的学生对这种教学资源的分配表示不满,希望也能分享卓越班那样的教学改革成果。面对这种呼声,我们正逐渐将卓越班培养模式实施于普通法学本科教育。例如,在为卓越班学生配备校内学业导师的同时,也为大班学生指定校内学业导师;并且加大研讨式教学的力度,增强学生法学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也使得卓越班具有实验的性质,是对法学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经验,应当惠及整个法学本科教育。
(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新要求
围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目标,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必须有所调整,这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前提。与普通法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要在保障本科法学教育内容的系统和完整性基础上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法务能力特色之处是要处理各类利益冲突和矛盾,法律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现代的社会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和公共关系处理能力。为此,我们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意增加了书法、礼仪、普通话、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强化学生知识复合交叉。
2.注重学生实务职业能力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应用型人才,为此,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强化学生司法实践能力、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增设了法律职业伦理、法律实务示范指导、法律方法等课程。尤其是,我们充分发挥“双千计划”实务专家的优势,让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法官、检察官走进课堂、言传身教,感受和学习实务专家的法律思维、职业道德。
3.加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相较于普通法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从难、从严要求。为此,我们要求给卓越班上课的教师必须达到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同时,专业课程要体现专门性、研究性的特征,引导学生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学研究能力,具备运用法学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更加注重“复合”的专业素养、通识教育、综合素质与能力,其知识面应当更广,能够成为通识基础上的职业法律人才,即,要具有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通识和法学基础知识的通识[3]。因此,为了贯彻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其培养目标,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课程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制?并实施课外素质拓展计划,从而提高法律卓越班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1.综合素养拓展方面:(1)课内方面,培养计划专门为卓越班开设书法训练、普通话训练、计算机操作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2)课外方面,举行礼仪知识讲座与训练,定期举办话剧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语言应用、思辨、品德等素养。
2.专业技能拓展方面:(1)课内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中专门为卓越班开设法庭辩论技能训练、法律方法运用、职业伦理等课程,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2)课外方面,开展法律诊所教学,定期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开展疑难案件讨论,组织卓越班学生现场观摩并回答提问;定期开展法庭进校园活动,组织卓越班学生现场观摩庭审;组织卓越班新生到监狱、法院、检察院参观学习,增强其对司法实务部门的感性认知。
上述课程的设置,大大拓展了法律职业素养相关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逻辑性和思辨性、法务实践能力得以大大提升。
(四)探索建立双导师制度
当前,法学教育中一个普遍问题是师资不符合“双师型”要求,即校内的专业教师虽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但普遍缺乏一定的法律实务经验。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教师来源不能仅局限于纯理论或纯实务的人才,而应当是兼具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的师资[4]。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探索建立了双导师制度。所谓双导师制度,就是为每名卓越班学生配备一名实务部门的专家和一名校内教师,从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双重角度指导学生的学习。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将一大批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务骨干请进校园,受聘为卓越班学生的教师,每名实务专家亲自承包指导1―2名学生法律实践,这些学生有机会跟随导师亲自参与案件办理。为了强化对校外导师的管理,我们制定了《校外导师聘请与管理条例》,明确其权利和义务。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法学理论的学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生之间联系与沟通,强化教学管理水平与效率,学院制定了《关于法学卓越班实行校内导师制度的规定》的教学管理文件,对法学卓越班学生从大二开始安排指定校内指导教师,遴选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学效果良好、认真负责、师德优良的19位教师担任卓越班导师,每位指导教师最多指导2名学生,最少指导1名学生,实行精细化、一对一、全程长期指导培养,对学生三年学习过程中的选课、学习疑惑、学习方法、各种考试、论文写作、科研项目申报、法律人的品德养成等事项进行进行全方位固定式长期指导。
三、如何更好地落实“双千计划”
根据《“双千计划”的通知》和《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设置有省级和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高校应当与实务部门互派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彼此单位任职和工作。“双千计划”实质是强调和深化法学理论教育和法学实践的联系,培养一批既具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又有创新法学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来自实务部门的专家如何在高校工作和任职?这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为实务专家安排课程的问题。一般说来,与一般法学本科培养相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务方向课程,例如法庭辩论实务等,这些课程主要就是为实务专家而设置。因此,我们为每位挂职教师每学期安排不少于20个学时的课程,上课采取两种模式:一是专题讲座方式,实务专家侧重从实务方面研讨案例,与学生讨论。这些案例都是实务专家自己办理的案件,这些问题的阐释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解决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逻辑思维能力。二是采取实务专家与理论课教师共同上一节课的模式,理论课教师讲理论,挂职教师针对理论讲实务。
- 上一篇:办公室调研座谈会发言
- 下一篇:传达会议精神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