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空公司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空公司人才培养

篇1

(编号:gjd-07028)研究成果

[摘要]回顾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合作办学历程,简要归纳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民航运输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民航运输

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航合作办学概述概述

上航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航空公司,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多元投资商业化运营的航空公司,2002年10月在上海证交所正式上。成立后的上航面临民航专业高学历员工匮乏的窘境,当时民航专业院校全部归属民航总局系统,毕业生主要提供总局系统的各大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引进人才比较困难,也没有引进人才的优势。上航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协商校企合作办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1994年5月18日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航空运输学院,就此,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家非民航总局系统的专门培养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学院应运而生。

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6次续签了校企联合办学议书,学院按照民航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培养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民航运输人才培养与民航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专业方向逐步拓展,专业与产业之间达到比较好的链接效果。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被评为十大“中国高校一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之一,荣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民航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1 校企合作办学正成为航空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航空运输学院,是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校企产学合作,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三大学科为主体,培养民航运输专门人才的二级学院。

2 突出实践创新能力是航空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实践教学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验证。因此,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这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运用能力的培养。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成功智力的发展,包含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和技能的参与,可以说,没有缄默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个体实践能力的发展。然而,缄默知识的获得是很难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加以传递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只能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学习,从中亲自感受和体验到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缄默知识,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重要的知识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并由企业指定指导老师参与带教,为培训教师和接纳学生实习锻炼的实习基地提供了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院还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上海飞机制造厂、柯莱货运,东方远航物流、春秋航空公司,上海国际货运航空公司等单位开辟实训基地,使学生可通过在机场,航空等企业各个岗位的实习,亲身感受到了民航运输业的运作方法。另外,学院的实验中心由于突出的航空知识科学普及的教育作用,被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基地。

通过采用产学研交替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实行3+1或2+1+1或2+1学制,克服了民航教育与民航实践的脱节现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如:飞行技术专业,校企双方通过“3+1”或“2+1+1”模式的探索,将第四学年的飞行实践教学环节按航空企业的实际要求,全部安排在海外训练基地进行: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双方通过2+1模式的探索,将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公司的培训要求相衔接,将第三学年的课程全部安排在航空企业进行,内容包括原先聘请公司方讲授的课程、实习环节以及中国民航局规定的岗前培训等,尤其可贵的是有登机实习的机会。

3 实验室建设是航空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民航运输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获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能力。

为此,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通过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依托校现代工程实训中心,建立了一批培养创新能力的专业实验室和交叉型综合实验室,如航空货站模拟实训实验室、航空物流案例分析室、民航客货运实验室、航空机务CBT实验室,航空发动机实验室,飞机拆装实验室等,并由企业指定指导老师参与带教,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锻炼提供了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

4 职业导向课程设置围绕民航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目前,民航企业紧缺的岗位多达数十种,对各类服务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都有需求。仅航空公司和机场,就需要空中乘务、国际客运、国内客运、航空物流、飞机维修、安检,航空服务,载重平衡、生产调度、市场营销……各类岗位分得极细,仅技术商务类岗位就多达70几种。另外民航企业技术含量高,设备、技术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要积极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扩充。

从上表工商管理(航空经营管理)和物流管理(航空物流)两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程的统计情况可以发现: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特色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此外,邀请民航领域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如《航空电子设备》、《波音737基础》的双语教学等,较好地适应了民航业岗位细分,技术更新快的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航空公司 核心人才 流失

近年来国有航空公司飞行员流失现象突出,我国航空公司要真正在国际航空界站稳脚跟,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大力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并且能留住人才。“黄金系千,不如一贤”,可见人才远胜于和重于钱财。人才是决定航空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科技进步水平的能动性资源,飞行员作为航空公司的核心人才,如何稳定飞行员队伍对于推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核心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1 供求问题

快速发展与变革中的民航业,使得飞行人才供求倾斜,“计划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飞行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飞行员除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模拟机训练外,还要积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飞行经验。由此,超预期的航空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周期长(按照现有院校培养模式,飞行员从进入航校学习到成长为一名机长,培训周期少则7年,多则10年。即使是军队转业的飞行员,也需要经过至少三年的各项过渡训练,才能效力于航空公司)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飞行员的短缺,尤其是经验丰富的高级飞行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中国民航运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超时飞行

现在中国大多数的民航公司并不缺飞行员,缺的是真正进入一线飞行的运力,这也是造成普通飞行员超时飞行的重要原因。普通飞行员每月要完成80~100小时的飞行计划,但飞行大队或飞行部的领导因为要兼顾行政工作,每月要少飞一定的时间。由行员的工资主要来源就是飞行小时费,所以业内规定,对这些兼具行政身份的飞行员,按整个飞行部的平均飞行时数给予补贴,也就是说从飞行部小时费总额里扣除。这样,这些兼具行政身份的飞行员,每月只飞30~60小时,同时拿着公司给予的至少50小时的补贴,领取超过120小时的飞行小时费。有些飞行领导甚至将计算时间长、容易延误的航线都安排在自己的飞行计划中,再尽其所能地安排小时费高的模拟机训练或可以直接拿现金避税的本场带学员飞行。但要完成整体的飞行任务,一般飞行员们只能面临超时飞行问题,从而造成了资源紧缺的表象。

同时,由于国内很多中小航空公司机型五花八门,改装频繁,机务培训、航材备件等各种成本较高,所以一架飞机就算有85%的上座率,也要每天飞15个小时才能保本。只有多飞行才能赚钱,飞行员的飞行计划当然要安排的“比较密集”。

1.3 管理体制问题

国有航空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甚至整个公司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问题。

第一,薪酬水平偏低,薪酬制度缺乏激励。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薪水待遇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差距也很大。并且,不少国有航空公司仍然采用陈旧的行政岗位级别工资制度,造成大多数飞行员基本收入低于部分行政人员。缺乏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以及在员工看来缺乏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严重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成为飞行员跳槽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航空公司还存在对飞行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由行员的短缺和管理者观念的陈旧,各航空公司倾向于给飞行员安排繁重的飞行任务,减少对其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培训时间,从而妨碍了飞行员个人素质和业务适应能力的提高。此外,飞行员职业成长也只有晋升为管理者一条通道,这就导致某些国企的飞行队伍里官本位思潮盛行。一些职业取向和价值定位不同的飞行员感到前景渺茫,找不到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的结合点,因此,一旦有机会,这些飞行员就会选择外流。

第三,国有航空公司还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国内大部分航空公司还是保持着传统的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单向传达。航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要通过多层领导才能传达到基层,基层员工的意见也不能顺畅地反应到高层管理者,基层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的问题也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这容易进一步激化飞行员与航空公司之问的矛盾,最终飞行员不得不选择跳槽这一条路。总体说来,我国国有民航企业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相对落后。

2 预防核心人才流失的应对策略

随着民航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人才合理流动、由市场进行配置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飞行员紧缺的现阶段,还无法完全靠市场配置核心人才。从长远看,解决飞行员流失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航空公司的共同努力。

2.1 加强政策引导

2005年5月,国家民航总局、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飞行人员流动管理,保证民航飞行队伍稳定的意见》,从建立依法有序流动机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稳定飞行人员队伍、完善飞行准人和资质管理、加大飞行人员培养力度等五个方面规范飞行人员的流动。但《意见》只能起到基本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飞行员离职事件迫切需要《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培训合同条款在培训费、违约金、赔偿金等方面做出细化的规定,从而平衡双方的利益,以避免或减少纠纷。更为重要是,民航总局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探索飞行人员有序流动的市场机制,适时研究建立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等中介组织参与管理的飞行人员交流服务组织,搭建公开透明的人才交流平台,促进飞行人员的合理流动。

2.2 建立专业培训基地

制定“航空知识”普及宣传规划,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航空夏令营、航空表演、航空旅游等各种形式的航空知识宣传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热爱航空、献身航空”的兴趣和志向,.为航空事业的发展培养潜在后继人才。这主要是需要国家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扶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重视和支持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国家要像美国(faa)那样重点在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及对重要设施给予资金保证,这也是社会公益投资,符合政府投入的范畴;通过社会赞助和学员的学费来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航公司办培训基地,广开培训民用航空核心人才之路。

2.3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管理机制

航空公司要解决核心人才流失的问题,还得从自身找原因和出路。

第一,建立正确的用人之道。首先,要雇佣与自己公司的文化理念相匹配、最适合岗位要求并有潜力的员工,而不是选择学历最高的或条件最好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人才。目前阶段,对我国航空公司来说,应该抓紧推进的是清晰定义与战略定位相吻合的企业文化,然后改变传统的聘用方式,公开选择有企业文化个体特征的人选。

第二,建立一套内部晋升路径(包含若干条晋升路线)和规范的内部流动制度。企业应事先为不同类型的员工设计不同的晋升路线,称“职业梯”(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新员工到企业后,部门领导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应与员工进行一次有关其职业生涯设计的面谈。告知员工企业的晋升制度和路线,了解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的定位。同时结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及员工的特长和能力,设计他的职业发展道路并备案。通过职业生涯设计的面谈,使员工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不断追求职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为企业做出贡献,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离职率。目前,我国航空公司基本上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升迁阶梯,虽然建立了技术升迁路径,但也局限于“总飞行师”、“总工程师”等传统做法,而没有将技术升迁和管理升迁两者同步并行设计、严格角色界限定位。

第三,建立健全以薪酬制度为主、多种激励方式共用的激励机制。行业特点决定了飞行人才是航空公司的核心人才,因此,企业的薪酬政策应向一线飞行人才倾斜,建立依靠业绩和飞行技能来支付报酬的制度化体系。可以借鉴国外航空公司的成功经验,即建立基于企业战略和员工个人需求双重考虑的报酬体系,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企业要重视对薪酬方案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企业和员工之间就薪酬问题达成共识。一些飞行员认为企业存在“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情况,航空公司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就薪酬方案和企业的管理决策等问题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员工的公平感。

第四,加强公司与员工间的交流,增强企业文化激励。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经营指导原则与优先发展战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管理人员不断地加强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他们会在公司显眼的位置贴上员工守则和公司未来的工作计划,还会常常以广告的形式告诉员工公司的前进方向。如此一来,员工们时时刻刻耳濡目染公司的经营原则与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与原则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员工的思想。不仅要加强员工与公司的交流,还要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一个好的团队必须上下一心,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因此,公司应该经常组织员工一起活动。比如,组织元旦晚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或者有关公司方面的知识问答。类似这样的活动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协调性,增强员工之间的感情。如此一来,大家会同心协力,为公司努力。公司还必须给每个员工足够的信任。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信任就等于肯定,来自公司领导的信任是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前提。但是信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必须用实际行动,并且利用长时间来培养。这样员工对企业有感情,就不会轻易离开。

不重视人才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不重视人才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人才更是一个公司的立足之本,航空公司也不例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和稳定一大批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核心人才队伍,是航空公司发展的战略需要,是保证航空公司在国内外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徐益清,丁治国.航空飞行人才流失的背后[j].中国人才,2007(6):29-30.

[2] 唐洁,冯莹宁,肖亮.从美国西南航空的用人理念看我国航空企业人才发展之路[j].民航管理,2008(9):79-80.

篇3

1.1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政策条件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健全政府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统筹有力、运行协调的管理体制,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产教结合要求教育与产业保持密切联系,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内容要反映产业的内容,教育的培养规格要反映产业的员工标准,教育的供给要满足产业的需求,教育界和产业界始终要保持良性互动。民航业的职业道德反映了民航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产业经济对劳动力的内在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也是产教结合的另一种表述。产教结合使得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从而使教育成果符合市场化的需求。而行业职业道德是产业需求和产业标准对人才培养的浓缩性要求。行业职业道德植入到民航高职教育之中,正是产教结合的内涵体现。通过民航职业道德思想的植入,厘清行业发展的现状,凸显行业发展需求,为民航高职教育提供了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这种模式也符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规划发展教育方针。

1.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

在20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操作型和实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理念对物质匮乏、生活处于贫困线的中国人来讲发挥着巨大的经济作用,为中国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性人才。事实上,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高等院校结合为具有培养人才主导功能的有机整体。在人才培养模块上,教育只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而忽略人才的系统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无疑是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所在国家的发展和环境息息相关。中国正在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向中等发达的工业国家转变。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实现人们更高质量的就业和终身发展、为了本地区更高水平的小康和现代化而存在。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和结构,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两个发展纲要看,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提高。高职教育已经从单纯注重技能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方位发展的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民航高职院校是以民航业为背景的一所高职院校,是培育具有行业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通过民航高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仅仅具备一定的动手应用能力,而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创新能力,是很难胜任民航业的专业岗位。民航业拥有多种类型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的特性都不尽相同,但大部分的岗位都强调员工工作认真细致及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单纯只具有岗位的技能性,是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而员工的这些生活品性,都能从行业职业道德中培养出来。因此,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既是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可能性上看,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平台。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对接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高职院校以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市场化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高职教育应依据企业要求不断调整课程安排、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以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航业职业道德是关于民航业员工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的总和,是指人们在民航业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民航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因此,民航业职业道德可以反映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通过民航业职业道德渗透性教育,学生对企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把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民航业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对接,把企业的具体管理规范引入到课堂中,使同学能深刻感受到以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能更快融入企业中。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即2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1年在民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对接的办学模式,为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行业职业道德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行业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2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

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宏大目标,从行业战略发展看,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先进的技术、良好的设备,也需要优异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自身的素质涵养、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民航业在国际地位的崛起。从必要性上看,民航的国际竞争力与民航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相一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步伐的加快,国际化的轨迹越来越明显。民航的发展速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民航强国梦是中国梦的内涵之一和延伸,是中国国力强大的综合体现。因此,民航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系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民航国际竞争力包含技术指标、发展指标、服务指标、人员素质指标等,这些指标都与行业职业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航业职业道德对提高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企业归属感,规范行业相关的制度,落实行业法律成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立一套适合民航发展的行业职业道德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提高民航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行业在国际的影响力。在西方国家,民航的发展已经日益成熟,卡塔尔、迪拜这些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A380客机40多架,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就更多了,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A380则不到10架。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A380在国内航线还是处于亏损状态。由此可见,中国的航空业仍处于发展期,成长的空间比较大,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民航国际竞争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看到成果。民航的良性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作为指引,通过行业的职业道德指引,民航业的科技研究才能不断创新,民航业的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民航的人才才能充满活力。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的人才争夺相当激烈,民航的国际影响力常常也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行业的职业道德培养了行业从业人员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个人品质,培养了从业人员把安全稳定作为行业生命线的严谨个性,培养了从业人员谦虚认真的工作作风。总而言之,行业职业道德与民航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民航业的长效发展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引领。民航高职院校注重加强与行业单位的合作。为了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了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民航高职院校除了和国内的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外,还同国外的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如卡塔尔航空、阿联酋航空、加拿大航空,等等。通过中外航空公司的比较性研究,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有利于为我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通过国外和国内的航空服务、航空维护、航空建造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出具有民航特色的行业职业道德。利用行业职业道德,不仅能培育出民航业各个岗位的优异人才,还能提升民航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中国民航的国际影响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可能性看,首先,通用的航空服务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

民航业在公众视野里,多以第三产业或者是服务业呈现。全球的通用航空公司都在争抢世界的客源。在旅客的心目中,哪家航空公司可以作为自己出行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这家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而这种服务质量的要求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行业的职业道德使得行业的企业文化得到伸展,使得企业能按照自身的要求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在通用的航空服务领域,依据行业的标准,企业秉持“服务周到、热情大方、善于沟通”的服务理念,尽量满足乘客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位乘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各大航空公司根据其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在服务顾客中各不相同。如加拿大、卡塔尔这些国家和香港地区,走得是家庭路线。他们创造的文化理念,让每一位乘客上了飞机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使他们身心都放松下来。而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走得是时尚、青春路线。飞机上的乘务人员,一色青春靓丽。她们着装时尚大方,性格温柔体贴,懂礼仪、善笑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从而使客人忘记旅途的疲惫。这些企业文化的展现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员工没有基本的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企业难于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变成现实的社会文化,难于将自身的文化理念向社会推广,难于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行业职业道德不但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给予员工职业信仰,还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这个企业的全面发展。民航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培养员工优秀的行业习惯上。在航空专机上,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面带笑容,态度亲切。笑容训练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相当辛苦的过程。专业的空乘人员,需要口含筷子长时间练习,以达到最好的笑容尺度。尤其知名的航空公司,对笑容的要求更为苛刻。在整个过程中,员工积极配合,努力完成企业布置的任务,攻坚克难,任劳任怨。这些正是行业职业道德精神的内在体现,充分发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支撑作用。民航高职按照企业的要求,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的学生送往企业的一线,再由航空公司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尤其在通用航空服务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熟练掌握各项岗位技能、岗位礼仪,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了人才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民航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航职业道德的指引。随着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航空公司迎来了发展潮。航空公司竞争力的加强,需要行业职业道德的指引。航空公司从国外购买各种型号的客机,对客机的维护、管理以及整个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的建构等,都贯穿着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不像销售能产生即时的经济效应,它产生的效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在起作用。如航空公司的地服部门,长期从事着旅客的接送和行李搬抬任务,工作单调而繁重,工作时间不稳定,常年两班倒,尤其是春运期间,他们为了广大的乘客能顺利坐上飞机回家过年,只能默默坚守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一次南航实习生的访谈中,有一位学生谈到:“作为不能回家的孩子,真的很心酸。但是当看到乘客们坐上飞机,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内心还是很感动。航空公司为不能回家的员工举行了各式各样的联谊活动,减轻大家思乡之苦,这些都让员工感觉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这次访谈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无论是民航企业,还是航空公司的员工,都遵从行业职业道德精神指引,从人性的原则出发,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服务。这种价值体系不仅能促进航空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还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了从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变。

3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

的向往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民航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汇聚。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学生对民航业的向往是推动民航业人才输送纽带的关键。而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为民航业人才的供给提供了一个契合点。

3.1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民航高职教育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显性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后现代化工业时代里,我国的民航业取得惊人的成就。2014年民航总局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74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9亿人次、货邮运输量58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0.5%和5.3%。通用航空飞行59.8万小时,比上年增长5.6%,基础建设投资780亿元。民航资源网曾公布一个数据,2014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达4200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0%。在航空业高度发展的黄金时间,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民航业的发展为行业类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在我国,行业类高校只有五所,分别是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随着近几年航空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类院校已经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服务于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一线蓝领工人,出现了员工招工难、流动性大、专业背景欠缺、态度不端正等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与民航业本身所特有的行业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行业对员工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容易出现新员工因为承受不了行业压力而大量的离岗,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作为行业类院校,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正是解决此类难题的良方。民航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毋庸置疑,民航业是一种把安全当生命的事业。在航空公司里工作,认真细致已成为行业人的基本共识,从业人员任何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空难发生。在航班将要起飞前,机务维修人员要对飞机零部件进行反复检查;机内服务人员要对机舱内是否存在危险品,各种飞机配套设施是否完善进行反复检验;机场安检人员要对乘客的行李进行反复检阅,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航班能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而做的准备。航空公司的地面服务和保障人员,经常要加班加点,晚上上夜班,常年出现三班倒的现象。航班延误的时候,还要忍受旅客的责备和谩骂,没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而民航高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业职业道德的价值观,把民航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标准融入到专业化教育中,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体会到行业的要求和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和需求。这方面正体现着民航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期望是培育具有奉献意识和创新性的企业从业人员,这也正是民航高职培植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奉献意识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道德上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生价值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和自身需求的满足。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对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职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职业本身就是为协调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而存在的,它的本质是从属于社会而不是从属于个人的。民航高职植入行业职业道德将职业道德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扩大到平时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以达到民航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道德是促使这些职业内涵提高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基础知识教育不同,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实用人才。民航高职教育培植行业职业道德,是把职业道德渗透到职业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性和道德人格性结合起来,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大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定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学生的就业期望是民航高职院校培植民航职业道德的隐性要求

据2010年、2011年的数据显示,民航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薪酬待遇相对比较高。因此,民航高职院校的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期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职业选择方面,学生倾向于有自我发展空间和物质报酬稳定的岗位,但是不能太辛苦。在职业理想方面,同学们存在思想困惑和错误认识。尤其是从事航空公司地面保障服务的同学,他们不了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价值,对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都存在较大的困惑。在职业态度方面,强调个人利益,敬业精神比较缺失。这些观念的形成,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因素,其中还掺杂了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民航高职职业道德的普及是对这种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修正,培植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对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积极影响。不少高职学生对个人发展持现实的态度,他们关注眼前,对以后的职业责任很少考虑。通过职业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同学们在择业观上不但要关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而且对劳动付出也要有所思考;在敬业精神方面,注重奉献意识,不以功利目的为主。在工作岗位上,加强实干精神。因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纠正了民航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就业率。民航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注意学生在实习、就业时就业期望的转变。因此,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从职业习惯、职业核心价值体系和职业教育实效等方面植入行业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对行业的适应、抗压和奉献能力,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从可能性看,首先民航高职植入行业职业道德是培养职业习惯的理论基础。民航高职院校是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行业标准和行业要求决定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案。在整个行业的要求下,学校管理采取着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以安全稳定教育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培养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行业职业道德的植入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有益于学生对工作性质的全面了解。通过行业职业道德的推行,加强学生责任感、危机感和社会感,使他们能提前适应这种行业压力的存在,有助于降低企业岗位流动性,为企业高效运行节约成本。行业职业道德本应是民航高职教育范畴之一,由于这种教育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没有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篇4

1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方式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现代学徒制对缓解高职学生就业困难、高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高技能人才短缺等问题。

充分借鉴西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该院通过在厦门航空公司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2013、2014、2015届部分毕业生开展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组建“厦航学徒制试点班”,建立针对“厦航学徒制试点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飞机维修专业生进行学徒制试点。学生前两年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全部在厦门航空公司完成,如能按时完成学业,直接留在公司工作。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师资交流,落实校企的互动机制,包括共同授课、教学评价,实时反馈机制等。形成规范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保障体系。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基于“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措施

引导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各环节,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建立相对完善的基于行业标准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形成一种政府主导、企业和学校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2.1 加强企业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层次较低,工学结合不够密切的现状。让企业认识到参与高校教学、接收学生实习及对其培训可以为企业自身储备优秀的人力资源,同时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活力。让企业把参与人才的培养看作自己的责任。

2.2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围绕教育教学总体目标逐步开展,需要配套完善师资队伍及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进程的规范性。同时,应该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融合基础理论、职业技能、专业素养等多方面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各项组织实施规章制度。另外,相关的监督考核体系也应该完善起来,以便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2.3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与产业脱节。改革僵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学徒制实施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现代学徒制在实现产学结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现代学徒制从体制上将教育与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采用弹性学制和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单位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课程。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又是师徒。要求教师必须在理论基础上精通专业操作技能,也就是必须达到“双师型”能力标准。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要有达到规定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水平,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各自所具有的优势,以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符合实践教学的各项要求。

2.5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招生、实习、就业一体化

篇5

关键词: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是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人生历程中,职业生涯占据着主体地位,是人生中极具价值的经历。职业素质是一个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素质的主体与核心。劳动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就能够更加顺利的就业,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并且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反之就难以在社会中立足。航空服务专业所要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及专业素质的民航运营服务与管理的人员,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民航事业。

一、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定位

(一)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航空服务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将很容易与社会脱节,不能适应民航业的建设发展需要,就很难顺利求职就业并取得成就,自身的人生价值也难以实现。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培养高职业素质、强适应性的合格航空服务人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已变得极为重要和刻不容缓。

(二)职业素质的涵义

所谓职业素质,就是指劳动者在先天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性作用,决定劳动者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个性、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情况等方面,能够综合体现出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

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其工作岗位,得到更快地发展。按照民航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逐步提高职业素质。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的内容以职业道德、情感、信念为核心。

(三)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航空服务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所能从事的就业岗位比较多,总归来说都是航空服务一线服务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从民航服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来看,民航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有四点:符合行业要求的外型条件、良好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扎实的职业技能。大多数航空企业对航空服务业的学生从事民航工作的思想素质也有所要求:一是热爱生活与工作,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二是努力工作,不怕吃苦;三是不怕失败,充满自信;四是注重细节,把握全局。

航空服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能力和素质。在理论知识上,航空公司各部门的业务内容、工作流程、服务要求等相关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知识,基本的公务文书的写作知识,服务礼仪的知识,社会交际的基本知识,以及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等,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在能力上,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应当具备对航空各部门的服务工作和管理能力,办公软件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良好的交际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等;在素质上,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文修养,具有服务和团队意识,能吃苦耐劳、敬岗爱业等。

(四)航空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成

航空服务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要结合学习过程和工作情境,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身份和职业身份相融合,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建立与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要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实践教学要强化能力培养,校内建立各种实训室,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其次是积极开展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岗前培训,与民航企业寻求积极合作,对本专业毕业生进行职前培训;第三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努力与企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培养出一批具有航空服务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民航事业更好地服务。

二、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根据航空服务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性质,并且从航空公司以往对求职者的面试过程能够反映出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航空服务分为两大块,一是飞机客舱服务,二是民航地勤服务。航空服务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飞机客舱服务,它的服务质量能够直接体现出整个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航空市场竞争激烈,航空公司要想占领市场、取得乘客的信赖,直接为旅客服务的空姐的外在形象和服务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航地勤服务方面,工作人员良好的仪容仪表和服务表现也能够起到体现民航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形象的作用。具体来说,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热爱工作,时刻保持工作激情。航空服务工作并没有一般人理想中那么美好,那么轻松,实际上民航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并且作为服务行业,一旦自己的服务工作没有达到要求,有可能受到旅客的投诉,所以成为一个航空服务人员,一定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做到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对旅客热情、有礼貌,能够抵制外在环境的诱惑,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第二,努力工作,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能够吃苦耐劳。航空服务工作服务流程复杂,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十分辛苦,面对复杂的乘客类型,随时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和各种突发状况,需要工作人员灵活应对,这样的工作压力是十分大的,没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是做不好服务工作的。

第三,较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民航作为一个服务行业,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并且长久的生存。航空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各种类型的乘客或货主,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更多的乘客,就必须提高企业各基层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应当成为航空服务专业从业人员的一种自觉思想。

第四,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航空服务工作需要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乘客,每个人的性格和说话的习惯都不一样,航空服务专业从业人员一定要学会沟通的艺术。在服务工作中,一句话的不同往往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面对不同类型的乘客需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如对待老年乘客,一定要耐心,不厌其烦地细心地为其解答各种疑惑;对待乱发脾气的乘客,一定要从始至终保持平和礼貌的语气,微笑服务。

第五,努力学习,掌握各种业务知识。航空服务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比如相关的地理知识、气象知识、飞机的设备组成等等。比如,一个空中乘务员,在飞往某个国家或城市前,首先需要了解该航班目的地的基本概况,还要了解该航班航线途经的国家城市的基本情况,还有紧急情况的处理办法、服务技巧以及飞行中的工作流程等。可以说,航空服务工作人员,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不但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还要有丰富的内在知识储备。

三、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侧重方向

航空服务专业与其他专业有着本质的职业区别,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地面服务岗位和空乘岗位,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职责包括提供优质服务、确保乘客安全和展示企业形象。民航企业对工作人员有着较高的职业素质要求,员工在个人形象举止、语言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和处理异常与突发事件能力方面都要符合企业服务标准中的职业要求。为了让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和达到企业职业要求,学校应当更加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要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依照航空服务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自主的展开系统化、综合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应当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是培养良好性格和品格。航空服务工作需要时刻与乘客进行沟通交流,每天将在机场和飞机上与各种类型的乘客直接打交道,性格开朗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相反性格沉闷的人可能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航空工作人员将会承担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比如空中乘务员的工作,飞行航班航线时差的不同,飞机上各种难以应对的突发状况,性格刁钻的乘客,都会给空中乘务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没有任劳任怨的品格,承受不住工作压力,就难以胜任这项服务工作。在学校教学中,教师需要经常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学生随机组合,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活动任务。组织多样的班级活动,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并能够养成容忍他人和关心他人的品格。

二是学习礼仪知识。航空服务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是“掌握知识、强化能力、养成素质、善于实践、具有较高礼仪修养的民航服务人员”,对于礼仪知识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传授礼仪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操作技巧。该课程强调扎实的服务礼仪理论基础,着重教授航空服务礼仪技能,需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在实际教学中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在实际的训练当中,主要强化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语言表达、礼仪规范等方面,使学生逐步达到民航企业的要求。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航的服务性质,理解服务性行业的职业特殊要求,培养对突发事件和问题的应对能力,让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学习微笑服务。微笑往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构建出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一个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微笑会使人倍感亲切,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是一种礼貌与涵养的表现。经常微笑的人会让人觉得更具亲和力。航空服务工作是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工作人员要学会微笑服务,微笑服务不仅仅是表达一种情绪,更重要的是与乘客们感情上的沟通,微笑能够表达出一种“我愿意为你服务”的态度。微笑好比剂,让人在于其交往时感觉自然轻松,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微笑服务并没有那么简单,在学校里,学生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同学往往都会冷眼相对,但航空服务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对每一个人都要热情友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言传身教,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用自己的言行带动整个班级学生,让学生都能做到以微笑待人。形成微笑的习惯,在以后的工作岗位自然能够做到微笑服务。

四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航空服务人员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乘客,需要经常用外语与人交流,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外语水平是有较高要求的。对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听和说的能力。航空服务人员一定要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掌握紧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航空服务专业外语教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突况,如飞机发生紧急状况,乘客乱发脾气等情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练,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结束语

航空服务专业的职业素质培养要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出有着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够更好适应航空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为航空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先梦瑜.如何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J].考试周刊,2013,(50) .

[2]裴绍亮.“航空热”后的冷思考――浅谈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10,(12) .

[3]金良奎.基于职业素质要求的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管理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1) .

[4]洪玲,刘秀丽.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定位及构建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

[5]王艳霞.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办学水平的探索[J].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3,(3) .

[6]宋颖.浅谈航空乘务专业职业养成教育[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8) .

篇6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春节期间,从上海到夏威夷火奴鲁鲁一周有20多个航班,其中3/4为该航空公司,而东航从上海到火奴鲁鲁,每周却只有两个航班。

近年来国内主要航空公司,都在积极引进远程宽体机型,积极开拓国际航线,而类似夏威夷航线的情况,则凸显出国内航空公司“飞出去”所面临的尴尬:国内航空公司在产品设计、市场开发等方面,与国外航空公司还存在不小差距。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市场研究部部长朱庆宇说,“春节期间,如果单独考察东航从上海飞火奴鲁鲁航线的航班,可能上座率很高,也是盈利的。然而,这个季节性市场却掌握在国外航空公司手里。中国航空公司要想‘飞出去’,还需要调动更多资源,全面提升服务和产品整体设计能力。”

重启“飞出去”

“如今,国内民航市场竞争依然非常激烈。但三大航已经开始将新增的运力,主要投放于国际航线。”中信建投交运分析师李磊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民航企业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开拓和营造国内市场方面。在中国国际航空客运市场上,处于滑坡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一五”末期。

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在2011年5月举办的“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透露,在中国国际航空客运市场,2005年中国航空公司的市场份额为45.3%,到2010年下降至44%。

以国际航线最多的国航为例,“十一五”期间,国航主要引进的为窄体客机,目的是为了争夺国内和中国周边航空市场。

国航等航空公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变。面对市场开放条件下国外航空公司的竞争,国航此前开通的国际航线大部分盈利无望。国航不得不痛下决心,确定采取以国内支撑国际和国际国内航线并举的发展战略。

这实际上意味着国航面向国内市场的转型。此前国航的机队以适合国际飞行的远程宽体客机为主,国航为此引进窄体客机,改变自己的机队和航线结构,以增强国航的国内运营网络,提高盈利能力。

开拓和营造国内市场的努力,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回报。来自中国民航局的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民航业实现了“井喷”,当年旅客运输量累计2.3亿人,同比增长19.7%。也正是由于这次“井喷”,使中国民航业扭亏为盈,当年共实现利润122亿元。

“井喷”之后,国内民航业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统计显示,2010年和2011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分别为2.68亿和2.92亿人,分别同比增长16.1%和9.20%。而民航业的利润总额也在2010年达到351亿元的峰值后,2011年回落为260亿元。

“必须培养中国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一个理由。”朱庆宇说,“此前,中国国际航线上,乘客主要为外籍旅客,但2005年、2006年前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整体上中国旅客已经开始多于外籍旅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航空公司的市场份额,仍然是偏小的一方,就说不过去了。”

2011年3月,东航总经理刘绍勇曾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航未来五年将大力拓展国际化市场。而国航此前也宣布,“十二五”期间引进的飞机将以适合国际长线飞行的宽体机为主。

破解海外短板

为了加速国际化步伐,各航空公司正开始全面向国外航空公司学习,试图逐步适应国际市场。

南航北京分公司工作人员王疆民在本世纪初,曾经被派往印尼,负责南航广州飞雅加达航线的运营推广工作。2000年前后,南航广州飞雅加达的航线,每周只有2班,却处于亏损状态。而现在南航在该航线每天都有一个航班,并已经实现盈利。

王疆民介绍,“当时被派管理人员往往没有海外工作经验,既不熟悉当地市场,也不了解当地法律,甚至无法过语言关,无力领导当地员工,反而被当地员工‘领导’”。

王疆民介绍,这之后是一个不断地向当地优秀航空公司和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学习的过程。通过派驻有经验的管理者以及实行人员本土化策略,南航的航班逐步为人所知,然后通过改善管理流程,提升机上餐饮及转机等服务水平,实现了这条航线的盈利及扩张。

国航对标的是国际航空业巨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2000年,国航开始与汉莎航空公司合作实施代码共享,为旅客提供中转、为常旅客提供积累里程等服务。汉莎航空是“星空联盟”的创始发起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底,国航通过“星空联盟”的多项软硬件审核,加入该航空联盟,使国航的服务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虽然国内航空公司,经过多年学习,在国际航线运营方面,取得了大量进步。但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与国外优秀航空公司相比,中国航空公司的缺陷还是比较明显的。在提升整体服务方面,三大航仍然有较大空间。”

朱庆宇有多次坐飞机飞国际航线的体验。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更新较快,飞机较新,娱乐设施也更完备。一些国外航空公司,即使他们有部分飞机比较陈旧,但他们的飞机维护得很好。在服务方面,虽然国外航空公司的空姐年纪更大一些,但服务细致入微。在大量的细节方面,我们还技不如人,这反映的其实是航空公司的管理问题。航空业要想提升竞争力,这些细节的改善,都应该走到前面。”

对于三大航加入航空联盟,朱庆宇认为,航空联盟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大型航空公司发起成立的,目的是要打通其航线网络中的断点,反映了他们的理念和需求。这些国际化的航空公司之间也在进行激烈竞争,他们需要拉更多航空公司加入自己的阵营。当然借力是相互的,加盟,也延伸了中国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满足了旅客签转等要求。而且我们也从中学到了管理技术,在优化运营流程,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为我们的国际化提供了帮助。

“但中国航空公司目前在航空联盟,主要是参与方和执行方,加盟,解决的也只是局部性问题,中国民航‘飞出去’还缺乏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和策略。民航企业要想抓住中国商务和旅游出境‘爆发式增长’的市场,还需要提升整体竞争力。”朱庆宇说。

在王疆民看来,国内各大航空公司正处于由国内运营商向国际化运营商转型的节点上,要想成为大型国际化网络型航空公司,还有一段距离。王疆民介绍,中国航空公司的网络还不完善,他乘坐过的中国公司的国际航班,走的是“断头路”,换乘不便,成本更高。即便是有代码共享或航空联盟等方式,各航空公司还是会优先照顾本航空公司乘客转机,特别是在航线旺季,不如去坐外航的班机更为方便。

国际化的战略设计

“国际航空市场,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例如,美国某航空公司希望获得到中国的航线,往往都是美国高规格的政府代表团访华期间,政府高级官员坐镇与中方展开谈判。中国民航‘飞出去’,也需要中国官方支持、配合。”朱庆宇说。

在朱庆宇看来,改善空乘人员的服务以及飞机硬件设施等措施,相对容易做到。对航空公司“飞出去”而言,需要从优化管理向整体设计这一更高层次迈进,提前进行整体性的战略设计,提供适应市场的产品,避免盲目投放运力,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航线网络,形成良性循环。

“一些国内航空公司产品设计的视野比较狭窄,只看到了空中运输这一个环节。事实上,空中运输只是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消费者大多希望获得旅游、住宿、餐饮等与空中运输相衔接的服务。航空公司要想获得竞争力,就应该主动牵头来组合提供完整的消费产品,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旅游、旅馆业来组合航空服务。航空货运也一样,需要提供门到门的物流服务,才更能吸引客户,不能坐等快递、物流业来组合航空服务。”朱庆宇表示。

他说,“三大航都有自己的旅游板块,但没能更好地与运输部门合作,设计出好的产品。真正的民航强国,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包括要带动民航飞机研发生产的进步。”

国际航空市场有其特殊性,因为每条航线连接的另一端的国家都不一样,因此国际航空市场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国家、地区的市场,每个市场都得区别对待,两端发力,因此“飞出去”需要针对细分市场,制订多个方案。

“航空公司要特别注重人才培养,需要既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航空公司大局,又能熟悉某个区域市场的人才。欧美和日韩航空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而中国航空公司,这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朱庆宇说。

朱庆宇介绍,“国内航空公司驻外人员经常轮换,刚对某个市场了解,又换人了,即使布置长期目标,派驻人员仍然难免会有短期行为。”

国外航空公司在这方面往往有长远考虑。例如大韩航空派驻中国的工作人员,回国后仍然在公司的“中国办公室”这样的机构做支持中国市场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当前方的工作人员与海关、机场协调,或在招聘等等方面遇到困难,这些资深人员可以有效地协调解决。同时,这些国外的航空公司,在政府公关方面也更花功夫、下力气。

篇7

关键词:民航;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23-03

一、通用航空喜迎春天,人才短缺渐成发展瓶颈

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并称为民航的“双翼”。作为民航业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用航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航业强弱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国家“十二五”规划将通用航空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201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发展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加之2010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其它一系列实质性的配套支持政策,都表现出国家层面对发展我国通用航空的强烈信号。自2011年以来,民间资本大量涌入通用航空领域,多地政府相继建立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我国通用航空迎来“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在形成。截至2012年底,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146家,适航在册的航空器总数达到1320架。[2]然而,类比美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状况,我国通用航空在机队规模、作业时间、飞行和机务维修专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预期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如图1所示。[3]

然而,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要持续蓬勃发展,除了依靠政策和资本,更应把通用航空人力资源建设作为战略基础加以高度重视,大力开展与产业相关的飞行、机务、空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质证照培训和专项技能短训,为行业储备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输航空的发展举世瞩目,但通用航空基础仍十分薄弱,发展格局极不均衡。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通用航空从业人员13100余人,其中飞行人员近2000人,约占15.3%;机务维修人员近3300人,约占25.2%;管理人员近2900人,约占22.1%;其它人员4900,约占37.4%。就机务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如图2、图3所示,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在学历层次、知识水平、人员结构、事业发展、培训机会、薪资福利等方面与运输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2012年民航直属院校4000余名机务维修专业毕业生中,90%以上进入到了运输航空公司和相关维修企业,特别是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更愿意到航空公司发展,而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这种“招之不易、留之亦难”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多年,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主要瓶颈,科学规划和实施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已相当紧迫。

二、我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通用航空“不均衡、不系统、不景气、不入流”的发展局面,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1年被认为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新元年,健全落实相关适航规章,科学规划和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构建高效的持续安全保障体系是助力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内容。就通用航空维修系统而言,机务维修人员和维修保障体系对于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和持续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然而,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现状在许多方面与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长期以来,我国运输航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民航机务维修人员持续旺盛的需求,这对民航院校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基于学生就业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考虑,民航院校专门针对通用航空机务维修养成学生的人才培养较为薄弱和滞后,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尚处于摸索阶段,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2.通用航空企业基于成本考虑,除了局方规章要求和自身运行必须的维修人员证照等刚性培训外,往往对其他培训重视不够,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培训、持续安全理念与规章培训、班组团队管理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等。2013年上半年我国通用航空连续发生多起严重不安全事件,通用航空企业的持续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和人员的持续安全教育培训是保障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通用航空企业应积极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重视机务维修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切实提升机务维修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3.与现代运输航空器相比,通用航空器的新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系统原理与结构都较为简单、维修技术的宽度和深度有限,这容易使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产生“一招鲜吃遍天”的技术自满情节;而且通用航空的作业时间相对运输航空更加灵活,没有航班准点压力,平衡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运行管理流程也较之松散,这种状况除了可能给维修系统带来安全监管漏洞以外,还可能导致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对持续培训和新技术学习的懈怠,对适航法规的习惯性违章,对安全管理体系等新理念在思想上不能完全同步,从而影响整个通用航空的持续安全与产业发展。

4.民航院校或培训机构专门针对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的培训能力不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一,缺乏通用航空培训的硬件资源,如系统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飞机和相关零部件实物等;二,缺乏具有丰富的实际通用航空维护经验、且拥有局方授权的相关证照的培训教员;三,缺乏能够根据实际的通用航空维修需求开发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训课程和评估体系的综合能力。

5.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机务维修人才培养基本情况。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输送复合型人才。作为民航高校,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民航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为“民航强国梦”助力。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自1956年建校以来,以培养民航飞行员为核心,坚持多学科综合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世界知名”的蓝天大学。2001年,学校正式确立了“以飞为主,综合发展”的办学思路,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民航核心专业发展迅猛。事实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校之初的1956年和上世纪80年代中叶。2005年5月,学校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正式设立航空工程学院,将培养应用型民航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核心目标,按照“全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行业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学院现已开设有六个本科专业,两个专科专业,和一个“民用航空器维修理论与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民航飞机维修领域的全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5%以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民航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院校。

三、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民航机务维修系统资源分析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机务维修系统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工程能力和核心维修能力严重缺乏。作为维修系统核心要素的机务维修人员,对通用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航空器事故链的系统性分析能力、适航指令与服务通告等技术文件评估处置能力、维修数据分析与维修方案优化能力和航空器深度维修技术研发能力等4项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民航院校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我院在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软硬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1.学校目前运行有各型飞机230余架,执管着我国最大的通用航空机队;2.学校建立有一整套完善的从航线到大修的通用航空技术和维修保障体系;3.学校拥有近600名成熟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技术人员队伍;4.我院拥有长期坚持安排理论教师到学校机务维修一线实习锻炼的优良传统。如何充分发挥好如此丰富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做好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体系建设和实施规划,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1.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通用航空机务维修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师资培养。继续加强“学历+技能+英语”的特色培养模式,突出通用航空维修基本技能培训和民航专业英语教学。研究通用航空“基础类、固定翼类和旋翼类”教材和课程群建设,为学生建立较为完整和动态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知识体系架构;探索跨学科的横向教学小组教研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艺术水平高超的通用航空教学师资队伍;增强理论教师与我校通用航空机务维修技术人员的交流,发挥带动和互动效应,形成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通用航空发展的长效机制。

2.深化职业培训机构功能,探索基于147平台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008年4月我院取得CCAR-147维修培训学校资质,是获得该资质的首家民航院校。在国外,147维修培训学校是培养输送机务维修人员的重要途径。局方应当进一步加强147维修培训机构持续符合性的监管力度,引导和鼓励147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院校应积极探索养成学生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课程补差和技能培训优化,实现即满足学历要求又符合行业规章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喜的是,我院已于2011年10月在CCAR147平台上成功与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开办了第一期直升机维修基础培训班,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拥有毕业证还能取得了维修人员执照。机型培训方面,利用147平台进一步探索与通用航空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通用航空机型取证和培训力度,创建中国最大的通用航空机型培训基地,切实解决通用航空发展对维修人才的迫切需求。

3.积极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通航产业、维修企业、学生就业和科教事业”共兴多赢的新举措。民航院校应增强对通用航空产业和企业的人才服务意识,通过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学生参与来落实好卓越工程师计划。安排学生到维修生产一线实习,通过参与通用航空企业的维修生产环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在通用航空发展中可以大有可为,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事业观,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机务维修工程技术人才。为此,我院在2011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中分出一个直升机班,2012年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招生中专门开设了直升机方向,率先展开直升机方向的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探索。

4.丰富实训教学资源,创新针对通用航空维修的基本技能培训。机务维修是一个高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工种。技能是机务维修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倡议的培训理念,机务维修人员不仅仅要“知道怎么做”,更应以“做”的方式去满足工作的要求。2009年10月我院获批为四川省第四批省级高校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德于心、技于形”的机务维修实训理念逐渐形成。所谓“德”,就是要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持续安全意识和“三老四严”的机务维修职业品德;所谓“技”,就是要锻炼学生娴熟的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和按手册/工卡操作的标准施工能力。针对通用航空发展,应积极研发“基础技能+机械系统+结构维修+航电系统”的通用航空维修培训课程体系,加强英语双语教学,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通用航空维修精品培训项目。

5.调研产业发展和企业运行,探索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在职复训新模式。相较于运输航空,通用航空维修系统较为薄弱,机务维修人员工程能力普遍偏低。如何提升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整体业务水平,除了民航局方应该前瞻性地开展好维修人员培训机制和要求的统筹规划,民航院校也应该更加积极关注谋划产业发展,在通用航空维修新技术、维修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维修流程、维修可靠性管理、维修班组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地探索,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通过在职人员复训来切实解决企业在维修运行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和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为民航院校带来了历史机遇。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民航院校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发挥“智囊团和实践者”的作用,更需要民航局方的统筹引导和通用航空企业的高度重视,从建设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出发,共同把人才、科教和体系创新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工作抓好抓实,促进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持续安全发展,实现民航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李家祥.中国民航人要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J].中国民用航空,2010,(3).

[2]中国民航局.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3,(5).

[3]General Aviation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of USA.2012 General Aviation Statistical Databook & Industry Outlook[R].

篇8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逐步从浅层次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但由于校企双方在组织文化、价值观、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企业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对其知识技能的满意度,尤其在纪律、团队、责任心等方面差距较大。要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融通,缩短毕业生进入职场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就必须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使学生通过先进企业文化熏陶,熟悉热爱专业,提高职业素养,将观念与行为方式融入企业,为将来顺利进入职业领域,成为企业合格员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素质教育,按企业员工的标准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办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批适应民航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一、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中

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途径,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原则,以培养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为核心内容,以争取企业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式。先进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开放而张扬。高职学校应加强对与专业相应的企业文化的研究,重视对学生企业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将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精神渗透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而有效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的文化对接。先进企业文化的渗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教学模式的创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专业课程的教学等方面的全面参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聘请各大航空公司专家,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基于校企共育的“主体定位、多向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定位”是指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适应民航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空中乘务员和民航地勤人员,“多向分流”是根据本专业学生不能全部满足在民航相关岗位就业的实际,在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就业意愿与特长,实施分流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四个“一体化”、校企密切合作的教学过程及分流教学、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空中乘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校企共同建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反馈教学科目、教学重点,按合格企业员工的标准教育培养学生。

2、将竞争、优胜劣汰等企业原则引入空乘专业招生、就业工作中

在武职校企共育的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从招生、实习到面试都由航空公司全程参与,共同培养,实现学校与航空公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招生时对有志报考本院的学生进行提前面试,由国航、东航等航空公司人力资源部领导和学院专业教师组成评委团,实施专业面试,面试严格按照航空公司招乘流程,按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对适合做空乘和地面服务的学生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学生发放合格证,获取报考本专业的资格,高考后按分数由高到低录取,单招学生也按此标准面试。这样,学生一入校便能感受到竞争、优胜劣汰等先进企业文化氛围,大学期间本专业也将以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按这种标准多次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这样,学生就业时就能从容应对各个航空公司的面试,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成长。

3、校企合作进行专业介绍与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入校完成军训后,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来自航空企业的专家,资深民航乘务员等)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告知学生在校三年的培养方案,并聘请行业专家做诸如“我的空乘职业生涯”等形式的讲座,邀请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现身说法,告知学生如何利用三年在校学习时光,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顺利进入就业岗位,进入企业后又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如何获得晋级和优厚待遇,如何可持续发展等等。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聘请企业专家授课,加强对学生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使学生了解这份职业,让其具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导向性,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神,使其在校就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熏陶。

4、营造具备浓郁先进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实施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吸取企业文化中优秀的元素,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武职空乘专业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学生,企业派员常驻学校,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其中企业按照民航企业的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加强先进企业文化熏陶。学校则以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为标准,建立职业素质养成平台,实施职业养成教育,促使校园文化与先进企业文化对接。

按照“重素质养成、重能力培养、重语言提升、重形象塑造”的思想,建立标准化职业素质养成体系。以礼仪训练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切入点,做到学生着装规范化(统一着空乘制服,化职业妆)、礼仪训练日常化,从课堂环境、生活环境、仪容仪表跟踪检查等方面,进行建设,并以一名合格空乘人员所需综合素质为标准,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职业素质塑造,逐渐形成本专业独特的标志识别系统,形成一种渗透空乘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5、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文体和社团活动,营造先进企业文化氛围

通过技能竞赛等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这几年,本院空乘专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民航总局与金通航空培训公司主办的全国空乘院校空乘技能大赛,每次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参加的“爱在蓝天”等全国空姐大赛活动,成绩斐然。同时自己组织了湖北省空乘专业技能大赛等赛事,通过大赛历练,使学生不断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让其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熏陶。

通过第二课堂、社会服务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知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本院学生积极参加世界杯女足抽签礼仪活动、城运会礼仪活动、亚运会引领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与服务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二、将先进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改革中

1、校企合作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邀请民航人力资源部领导和空乘出身的企业专家参加,聘请校内外课程专家直接主持,进行空乘及民航地面服务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空乘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客舱设备运行、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等行动领域,并将这些行动领域按照教育学有关规律,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构成空乘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每一学习领域在对企业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后,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进行整合,建立主体学习单元,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为依据,设计模块化学习情境,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空乘专业课程体系,突现民航先进企业文化特色。

2、素质教育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空乘职业特征,空乘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通过空乘形象塑造、民航服务礼仪、形体训练、社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气质,礼仪规范,彰显民航企业对员工形象气质的要求。其次,第一年基础应用英语的学习,第一、二年专业英语的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满足民航企业服务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旅客的要求。再次,通过客舱设备运行、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机场要客服务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后,通过世界历史文化、航空运输地理、客源国概况、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美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3、在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中渗透先进企业文化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通识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应具备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即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普遍适用的知识与能力;专业课程培养胜任某一职业(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拓展课程是培养从事相近专业以及跨专业工作的能力。

通识课程也要注意渗透先进企业文化。以思政课为例,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家提出压缩思政课的要求,本专业老师与专家研讨,并与思政课老师进行交流,要求思政课也要与专业相适应,要培养符合企业、行业要求的学生,走工学结合之路。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比如人品、敬业精神、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同时,也要将先进企业文化渗透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教师应立足学生的专业、职业的实际,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组织、职业规范、文化氛围,然后将其融汇到思政课理论教学之中。再以体育课为例,空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能胜任繁重的航班工作任务,因此应将体能训练纳入体育课教学中。

4、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先进企业文化

在客舱设备、客舱服务、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等实训课程别注意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先进企业文化内容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保证飞行安全”是民航企业的第一要务,实训课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操作飞机设备和实施机上安全检查的良好习惯,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程更要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临危不乱的素质。在客舱服务课程实训中注意培养学生资源节约、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面接受先进企业文化教育。聘请国航、南航、深航等国内大型航空运输企业的技术骨干指导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是专业课程的最后一项,也是企业工作的开始,学生将进入全面真实的企业环境,以实习员工的身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接受企业全方位管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在这个阶段学校要积极配合企业,教育学生遵守员工纪律、接受企业管理、提高职业技能、爱岗敬业,以便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5、聘请企业专家授课,直接将企业文化带进课堂

聘请企业的技术权威、技术大师定期到学校举办讲座、技能演示观摩课。东航武汉分公司、南航湖北分公司客舱部的经理、书记,天河机场领导受学校邀请,每学期定期给学生做讲座,举办技能演示观摩课,将企业对民航客舱服务员、民航地面服务人员的要求,对员工的成长规划及日常管理,通过这些讲座与课程告知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长期聘请企业专家、民航资深乘务员讲授实践技能课程。聘请国航、南航、深航、天河机场等各大民航企业及管理机构的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比如,本专业聘请的楚天技能名师盛美兰(原海航客舱部总经理),每年集中给本专业学生讲授客舱服务课程,她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课堂和日常生活管理,在教学中将学生按班级划分为乘务大队,各班再每六人划分为一个乘务组,以乘务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活动,每个乘务组展开竞赛,各个乘务大队也进行比较,完全按企业管理要求对学生进行课堂和日常生活管理。

6、将先进企业文化要求纳入课程考核标准

在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训考核中模拟企业业绩考核办法,将形象气质、礼仪礼貌、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服务质量等纳入实训课程考核中,综合评定学生实训课程成绩。在课程考核中实行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多元化评价标准,将企业评价标准纳入课程考核标准。

总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空乘专业以来,特别重视对民航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注意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职业养成教育。因此,该院空乘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尤其是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和认同。

【参考文献】

篇9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摘要]空乘专业是适应民航及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该专业极强的行业背景因素及明确的就业指向性,使得学生的职业目标多是成为与民航服务相关的岗位从业人员。因此,除了制定和采纳适应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更应努力探索和加强与航空公司的联系与合作,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立足于专业现状分析,从促进校企合作、岗位精英教学、实习学习对接、加强学生管理四个角度探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

关键词 ]校企合作;精英教学;学生管理

近年来,民用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许多院校紧跟时代步伐开设了空乘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办学竞争,空乘专业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必须给予重视的重要问题。民政学院外语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于2006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学生数量、办学条件、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由于行业的催生,同类专业办学规模急剧膨胀,毕业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本文立足于专业现状分析,从促进校企合作、岗位精英教学、实习学习对接、加强学生管理四个角度探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专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空中乘务人员主要指在民航客机上从事旅客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须有一定英语或其它语种的听说能力,具备一定客舱服务、社交礼仪、空防安全、医疗急救等相关知识。随着国家民航业的快速发展,空乘专业目前整体就业情况比较乐观,呈现良好态势,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亟待反思和克服。首先是本专科不同学历的专业竞争。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是打通学历瓶颈制约的突破口。其次是师资力量。空乘专业是一类尤其注重和体现岗位技能的专业。学校比较缺乏具备充足岗位经验的一线教师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在课程设置上,由于与企业岗位的对接不够紧密,难免出现一些理论与实践课程某些层面的脱节或缺失。再者是学生素养。由于空乘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的学生外型姣好,却存在部分学生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自制力和纪律观念薄弱的现象。而空乘这一职业却对空乘人员有着相当严格的纪律要求。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观念亦是日常教学必须兼顾的事项。在实际工作当中,囿于人力、财力的制约,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生管理模式依旧在摸索之中。

二、提升专业竞争力的模式

1.加强与民航公司合作

空乘专业是立足于民航及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岗位实践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需要了解民航基本知识,熟悉民用航空器的性能、结构、使用方法;掌握民航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空乘、客货运输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空乘专业极强的行业背景因素及明确的就业指向性,使得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多是成为与民航服务相关的岗位从业人员。因此,除了制定和采纳适应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丰富和拓展实习实训资源,更应该扩大与航空公司的联系与合作,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与航空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既可以及时获取招乘信息, 组织学生参加面试, 又可以通过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学生的面试通过率,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实习的机会。

2.岗位精英一线教学

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首先,校内教师需要通过顶岗实践来增强专业技术能力,获取行业最新动态,从而提升校内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水平,同时加强专业教师与航空公司的联系,为及时有效的双向交流打开窗口。其次是引进行业一线优秀从业人员来校任教,精确定位教授内容,便于学生掌握最贴近实际工作的岗位技能,同时有利于对理论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双向精英教学是配备完备的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安排课程设置,保证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以达到学生能够更快、更多、更全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保证。民政学院外语学院空中乘务专业是外语学院的特色专业,也是学校的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本专业建有客舱服务训练舱、专业形体训练房、专业化妆间、安检实训系统、值机实训系统等多个校内专业实训室,这为我系的实训教学提供了优良平台。同时,我系从南航等航空公司引入空乘人员作为一线教学实训教师,着重从民航基础知识和旅客服务技能两个层面加强训练,使得学生全面掌握民航服务岗位及相关工作任务、知识、能力与素养要求等信息,提升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3.实习学习有效对接

为适应空乘专业的发展,跟进航空业市场的需求,充分考虑到专业和就业方向的特殊性,空乘专业以“1+1+1”的培养模式为宜,即专业学习年+专业过渡期+专业实习年。专业学习年学生应以专业课知识,航空服务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自身身体素质的加强,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应以完成规定的必修、选修教学内容,按时参加考试并获得合格成绩为根本。通过本年度学习,学生应掌握客舱服务知识、客舱服务礼仪、客舱广播、外语听说等基本专业知识,并通过飞机客舱模拟舱进行实践训练,加以强化。专业过渡期学生须了解民航相关知识,包括熟悉机型、了解客舱设备的操作等,并通过实训练习、学做结合,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下按照专业岗位能力要求掌握相关技能。同时适当为学生提供应聘、实习机会,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空间;因此,必需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学分获取情况进行评估。完成良好者可有计划准备空乘类面试;稍有不及者应及时给与指导和督促,为应对面试预留充足时间。专业实习年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能够熟练提供旅客机上服务、能够操作客舱设备并应对诸如应急处置、紧急撤离等岗位任务。本学年学生则以进入航空公司相关岗位实习为主。岗位实习首先是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团队协作以及职业目标的基本认知,同时以技能实践考核、资格证获取、后续课程学分获取等具体内容为参照,以确保学生实习实训的效率和预就业评定,为学生如期毕业、顺利上飞奠定基础。

4.加强日常学生管理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从业者适应职业需求、实现职业目标的根本。空乘专业学生需要在时间观念、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方面加强自我管理。学校亦可考虑制定相关规定加以规范和监督,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综合考评结合起来,作为评优评奖、推介招聘的参考依据。比如,养成良好的早读习惯,既可以克服惰性,又可以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提醒自己合理把握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自主阅读习惯则可以很好的拓展知识面,修养身心,戒除浮躁,提升涵养。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以更多的耐心,更好的应变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投入学习和实习,以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顺利实现职业目标。

三、结语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岗位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学院争取整合优势资源,通过与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共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空乘专业学生在符合航空服务岗位对外貌、身型等条件的前提下,努力通过在校学习和形体训练提升个人形象气质和外语水平。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方能成为岗位所需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而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屈静.结合行业特点,试论空乘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1)

[2]赵影,钟小东.关于空乘专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6(6)

篇10

关键词 航空职院 毕业生 就业

就业观就是个人职业规划和选择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根据社会、心理因素、历史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选择未来职业。航空职院历年来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1 以服务为宗旨,为毕业生提供“阳光就业服务”

学院成立了由政府、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近20人的就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邀请杰出校友、成功人士到校讲座,引导毕业生珍惜工作机会、准确定位、果断选择。把就业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企业文化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成才观。提出“把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进行到底”的工作思路,积极引进优质就业资源,搭建校园就业平台,不间断地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做到“长流水、不断线”,直到每一位毕业生都落实就业岗位,学院80%以上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实现就业。招聘周期甚至延伸到毕业生离校后,通过信息平台、网络、QQ等就业信息,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争取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有的毕业生在第一次就业失败后,又多次返校重新择业直至成功,毕业生再就业服务已成为我院就业工作新亮点。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突出重点,照顾全面,明确建立“一对一,人盯人”帮扶责任制,帮助就业弱势毕业生实现就业。对帮扶对象实施就业心理疏导、信息帮助、就业推荐、落实经济资助政策。

2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搭建航空特色就业平台

学院提出“立足航空、面向国防、服务地方”的就业工作思路,以航空工业为依托,开发航天、民航、空装、海装、船舶、兵器等国防企业就业市场,拓展国内知名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了稳固的“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通过努力,学院已成为“中航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牵头组建湖南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为毕业生优质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机械、电气等级大类专业中,毕业生到国防工业就业比例达到60%以上,每年向国防工业输送600多名优秀毕业生。张家界拥有世界绝版的旅游资源,“十二五”期间,张家界年旅游接待规模达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专业人才年需求量超过8000人。学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演艺公司、张家界大峡谷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和张家界中国国际旅行社等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专业发展定位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为本地现代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旅游类、经济类专业毕业生成为抢手人才,全市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中,我院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

3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优质就业原动力

学院依托行业和地域优势,与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黎阳航空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空空导弹研究院等160家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主体专业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以生产型课程体系、生产型实训基地、生产型教学方式为特色的“生产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00多个规模化“就业基地”。产学结合,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先后开办“沈飞班”、“南车班”、“南航班”等45个订单班。根据行业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及岗位核心技能升级的需要,建成以飞机制造技术、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数控技术和旅游管理专业为引领的航空制造类、航空维修类和旅游类等重点建设专业大类,建成一批精品、特色专业。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年终就业率超过95%以上,对口就业率分别为70%以上。

4 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部分用人单位达成合作共识

先后前往中航工业132厂、中航420厂、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工业贵州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中航30厂、中航第608研究所、株洲北汽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调研。通过航空工业领导、部门负责人及往届的毕业生优秀代表进行了座谈和走访,就航空高职学院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相关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经过生产一线锻炼的航空高职学院毕业学生,在航空制造行业和航空公司飞机电气、仪表、无线电、雷达等修理、装配和调试、故障诊断和排故等岗位,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航空企事业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99.61%,优良率近80%。学院毕业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靠得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应有贡献。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对掌握知识与获取技能的长远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较少,只看重眼前于职业能力和实用知识的获取,对于企业文化、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育没有收起足够重视。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本着构建具有特色专业、校企共同创新、教培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以生产型课程体系、生产型实训基地、生产型教学方式为特色的“生产型”人才培养模式,航空企业领导明确提出开展对基层技能型人才和专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积极引进是航空企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同时希望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常派老师到单位进行调研,重点开展对航空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最大限度的缩小单位成本。同时希望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能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校内考工、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体现“职业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以此促进技能性、生产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有效促进航空职院毕业生阳光就业。

5 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要树立正确择业观念

从近年来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每年的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此种变化既是客观存在又是辩证存在:随着航空企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环境的迁移,毕业生能留在大城市工作与留在小城市就业相比,综合发展的优势留在大城市工作比较明显,但个人发展的前景不如留在小城市就业好;到航空工业就业,因学历偏低晋升、晋级的机会却小了得多。这就要求要引导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要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以达到阳光就业。

一是要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前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己专业、能力、兴趣、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因素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既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能妄自菲薄,准确地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确定好自己的社会位置,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二是要着眼于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个人就业需求并不等同于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在强调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择业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喜欢才会认真的去做,才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也能为社会做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把社会需求作为选择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要有一种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是航空工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能够转变就业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根据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点,改进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实习见习制度”,提高就业能力。解决他们缺乏实用技术和社会实践经验的问题,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社会密切配合,尽快使毕业生实习见习制度化,帮助他们为走向社会做更充分的准备,同时应让更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向毕业生开放实习见习岗位,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择业愿望与现在航空工业单位现实相衔接。

四是要发挥自身优势,选择自主创业的途径。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不仅要有多次择业的心理准备,而且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创造新的职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学院要全面树立以航空高职学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充分做好人才需求调研,加强职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能力建设,形成具有优势特色产业相关专业,将企业的生产过程融入教学之中,提高教学培训质量,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增强针对性实用性,不断强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和领域,将航空企业的生产过程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建立起与航空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吸引航空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同时改革职业人才质量评价制度,逐步建立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