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课程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课程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课程教学总结

篇1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性质;教学的开发思路;教学内容和要求;课程考核

1课程性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涉及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综合性高,应用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旨在使学生了解WSN和ZigBee协议规范的基础知识,为进行ZigBee项目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2课程设计理念

在本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循“项目为载体,模块递进”的原则,在夯实学生WSN和ZigBee协议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对ZigBee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引进ZigBee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体现WSN的教学实践。将专业教学过程,技能训练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开发性和有效性。

3课程开发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要实现课堂案例教学和实践任务导向教学相结合,将项目式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以真实项目为对象进行工作导向组织教学,从教学过程和形式上体现“学”和“做”的紧密结合。课程模拟完成企业“项目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项目导入(实践)学生思考、分析、回答、教师评议、总结(理论)扩展应用(实践)的方式进行,使授课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2]。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教师要成为教学策划和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3]。

4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项目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嵌入式系统开发、程序设计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联网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4]。

5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大模块: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片上系统、ZigBee网络协议、TIZ-Stack协议栈的使用,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6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核根据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而定,是形成性考核;结果考核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定。本课程对各学习模块的考核标准如下文所示。6.1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阐述WSN的特点、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6.2无线片上系统(1)会对芯片GPIO相关寄存器进行配置。(2)根据开关Led的原理,会设置Led驱动。(3)会切换时钟源来控制时钟频率。(4)能够设置外部中断相关寄存器。(5)会使用串口通信收发字符串。(6)能够获取片内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并能通过串口发送到上位机。(7)会根据定时器中断配置步骤来会配置T1寄存器,完成T1中断程序。(8)会设置睡眠定时器的定时间隔,会设置系统功耗模式。本课程的教学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也不是一种向学生灌输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金龙,邓人铭.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

[3]李强.浅谈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模式创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2):30-35.

[4]施炯,杨亚萍,梁丰.“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06-107.

篇2

1.1研究对象

作为“智慧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综合能力的物联网工程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将“物联网工程”设置为独立的一个专业。物联网技术导论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物联网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主要讲授物联网从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到应用层的整体技术流程,以及每层的关键核心技术,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概念,整体的专业技术框架有重要意义。

1.2实践教学中的现有问题

目前对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平时留有课后作业,课程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以下问题:(1)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物联网多学科交叉、密切联系行业的特点。学生反映物联网涉及学科非常多,仅每个学科简单理论概念的讲解,就已经非常庞杂,学生很难把握其脉络。且现有技术的应用与行业背景密切联系,单纯的理论讲授效果不佳。反映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往往答非所问,或者完全无法理解题目意思。(2)一考定论,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现象突出。但是由于知识点繁杂,突击背诵效率不高,且不及格率较高。(3)死记硬背现象突出,对技术理解不深。对于物联网产业环境和应用流程的理解和技术在应用中的创新上,有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均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平时的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死记硬背的技术点掌握得尚可,但是碰到综合应用题,大部分同学就不知所措。面对以上主要问题,现有的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思想必须改变。否则,不光是导论课应有的目的不能达到,还直接影响后续物联网专业课程的教学。

1.3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改革成果总体来说并不多,公开文献较少,这与物联网工程本身是新专业,物联网导论课程本身涉及技术较多,知识体系复杂都有关系。已有的一些改革方案如下:文献[1]提出物联网导论的课堂要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即将课程内容归纳提炼,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其次,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把生活中物联网的实际应用案例渗透到整个教学内容中。还强调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辅助教学,例如播放物联网相关理论与技术相关视频和短片,加强互动,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文献[2]提出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讲授内容忌深、忌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献[3]提出改进课程大纲设计、提升教师能力、改进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以提升物联网导论课的教学质量。文献[2]与文献[3]所提措施,对物联网技术导论课和其他课程都适用。实际上,在已进行的几届学生的教学中,我们已经使用过上述方法,事实证明,此类广泛适用于一般课程的方法并不能解决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中的具体问题。而文献[2]所提改进课程大纲、教学资源等,其实是涉及到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的问题,已经有教育部牵头的教学指导组在负责梳理,本文暂不讨论。文献[1]提出了一些比较具有操作性的课程教学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提问启发,案例讲解,多媒体互动教学。实际上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已经使用了这些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例如:提问启发,如果问题简单,学生还基本能够回答,如果问题真的是启发式问题,而且是书上和网上都查不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则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完全没有思路,更不要说回答问题。案例和多媒体互动在本校理工类课程中的使用也已十分广泛,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也不例外。上课过程中也给同学们播放了相关视频短片,行业应用短片,对比没有播放这些案例的情况,学生的理解程度确实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也比较有限。如果是跟播放视频直接相关的设计类问题,学生根据视频还能回答部分内容,但是要求学生从该视频的技术方案做延伸,更换应用场景,则大部分学生又非常茫然。例如:课程中有播放精细化农业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从感知、传输到最后数据处理与反馈服务都做了说明。学生观看后,如果问该应用领域问题,比如前端要用什么传感器,部署在哪里,学生还能回答。但是,要学生变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技术应用在另一森林防火场景中时,部分学生还能把类似要用的传感器列举出来,但是不知如何部署。这说明要加深学生对物联网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仅靠观看案例、提问启发是不够的,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2过程与实践化的课程改革方法

2.1原因分析

根据课下座谈,统计课程出勤率,考试通过率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我们认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虽然已经用案例视频,多媒体互动等教学方式,但明显还不足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其二,虽然有课程作业,平时提问和抽查,但是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仍然只占少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我们提出过程与实践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2方法的具体内容

对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提供多种课外实践参观机会,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融合;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同学,采用过程化考试方法,督促其平时努力学习。(1)实践化教学:物联网是多交叉学科,知识点非常多,光靠课堂教学肯定不能尽善尽美,所以要加入实践教学环节。①在课外布置思考与设计题目,指导学生自学,并自主解答问题、动手设计简单的物联网应用。如果有较为优秀的学生,让其在课堂上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②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增加实践能力考核环节。将作业、演讲、课外参加的比赛情况等都当作考核方式,按合理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改变以往期末卷面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立物联网实训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器材等。我们与四川省成都市物联网产业联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借他们的物联网技术展示厅让学生实地了解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2)过程化考核:以上考核方式加上学院的过程化考试系统,分阶段进行上机考试,最大程度避免一考定论、突击应付等不合理现象。目前的具体操作是:当讲完一阶段(感知,传输,处理)即上机考试本阶段技术要点,成绩以比例计入总分,最后课程完结还有一次总体性考试,4次考试成绩的加权总和才是本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并算上平时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作为最后总评成绩。这样一来,12周课程,每隔三周就有一次阶段考试,加上平时的抽查与作业,有效督促了学生的平时学习。

2.3方法实施的效果

2011年本学院设定物联网专业,2012年开始开设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2013年进入实践化教学,14年引入过程化考核,图1显示了历年课程的考试情况,以60分以下为不及格,80分以上为良好。图1很清楚的显示,刚开始时物联网技术课程的不及格率高达约30%,后来引入实践化教学后下降至12%,到最后引入过程化考核后直接下降到7%左右,而良好率逐年上升,连续2年保持在70%左右,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3总结与展望

篇3

摘要: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物联网行业的特点,阐述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提出基于分流培养模式的层次化教学内容设置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组成原理;分流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03-02

一、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之一,在整个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对于学生完整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系统地建立计算机整机的概念,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重点高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主要是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相关教学改革研究也主要是针对上述计算机类专业展开的,很少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展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然而,教育部自2010年批准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国内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我校于2014年也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针对新开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及物联网行业的特点,有必要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展开新的研究,以使本课程更好地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后m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物联网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并总结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适用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把握内容的基础性和新颖性,既注重基础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同时,又要跟上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增加新进而实用的相关知识点。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到教学学时的有限性,设计部分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而构建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的教学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基于分流培养模式的层次化教学内容。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物联网工程专业以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物联网涵盖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是一门具有涉及领域广、学科交叉性强和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的学科,物联网系统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因此,面向物联网工程专业,本课程的授课内容还需要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问题。

1.物联网工程专业对嵌入式相关内容有较高要求。英特尔构架事业部副总裁兼嵌入式与通信事业部总经理唐迪曼指出“物联网的核心基础:嵌入式”。指出物联网是嵌入式计算系统一种新的应用,比较传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物联网应用的层次更加丰富和复杂,既有表现在传感层上的实时应用,还有在计算和网络应用层上的海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联网与嵌入式计算系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融合。嵌入式计算技术已经成为物联网行业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大部分内容是面向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类而设置的,而面向嵌入式类的,如面向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类的授课内容几乎没有涉及。而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有很多与嵌入式相关的课程。

2.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前后课程设置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不同。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多核/众核处理机硬件日趋普及,使得昔日高端的并行计算机呈现出普适化的发展趋势,并行计算系统已成为各类计算系统的基础。然而,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在本课程之前并未设置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本课程之后也没有计算机系统结构、编译原理等课程。因此,需要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际情况,根据前后课程的设置来构建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例如,原先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介绍的新进技术,如多处理器、多核、流水线技术等有必要有取舍地引入到本课程中来。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物联网的行业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基于分流培养模式的层次化教学内容设置

在我校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借鉴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的部分授课内容,同时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采用了“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一书的部分内容,将本课程由原来的9个部分优化为7个部分,去除了原有课程中外部设备部分内容。并将原先第2部分(计算机中数据信息的表示)和第3部分(运算方法和运算器)的内容进行合并,弱化了运算部件设计部分的内容,此部分内容可在实验课程或后续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中重点讲解。同时,将系统总线和输入输出系统进行了合并,并增加了异常控制流部分内容。优化后的授课内容如下:第1部分是计算机系统概述,第2和第3部分分别介绍高级语言程序中的数据和语句所对应的底层机器级表示,展示的是高级语言程序到机器级语言程序的对应转换关系,即数据的机器级表示与处理和指令系统;第4部分和第5部分着重介绍与程序的运行密切相关的硬件部分―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组织,即中央处理器和层次结构存储系统;第6部分介绍打断程序正常运行的事件机制―异常控制流;第7部分主要介绍程序中I/O操作的实现机制。其中,每个部分又包含了3个层次:基础与核心、专业特色和新进技术和知识点强化。

1.基础与核心: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最基础与最核心的内容,是本门课程重点讲授的内容,与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相同,但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需求,做了部分优化。

2.专业特色与新进技术:本部分内容结合物联网工程的专业特色,考虑了嵌入式计算系统在物联网应用系统中核心与基础地位,设置了部分以ARM和MIPS为实例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并行计算系统的重要性及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后续课程中没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引入了部分新进技术,如流水线方式下指令的执行和并行与存储器层次结构。

3.知识点强化:本部分内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是训练和强化学生建立整机概念的重要环节。拟以高级语言程序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为主线,将该过程中每个环节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P联起来,以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并建立起整个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对指令在硬件上的执行过程和指令的底层硬件执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程序的调试、性能优化、移植和健壮性保证等方面的系统能力,并为后续的相关课程打下基础。最后,考虑到课时的限制,我们设置了部分培养和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开发基础等内容。

四、结束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地位决定了合理设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在面向新开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时,需要考虑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物联网行业的特点,同时要考虑新技术的发展,并结合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袁春风,张泽生,蔡晓燕,等.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7):110-114.

[2]刘卫东,张悠慧,向勇,等.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8):48-52.

[3]高小鹏.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的技术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4,(8):53-57.

[4]蒋永国,洪锋,董军宇.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核心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5,(21):3-6.

篇4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知识点讲解难、原理演示难和案例应用难的问题,提出一套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包括课前知识探究、比较讲解、仿真演示和创新案例设计等方法。

关键词:

物联网工程;无线传感器网络;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比较讲解

0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1]。近年来,物联网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开设,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有其独有的特征,如知识范围涵盖广等。对于其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像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这类核心课程更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进行改革和创新[2]。

1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地位

物联网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开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可能有差别,但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会被设置成核心课程或必修课程[3]。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课程,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点涵盖范围广,在课堂教学上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也较多和复杂[4]。

2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点讲解难,知识点涵盖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与通信、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在课堂讲解中,学生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往往觉得晦涩难懂,最终放弃听讲。(2)原理演示难,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很多原理在课堂教学中较难演示,学生只能在理论上接受,不能建立形象化理解。(3)案例应用难,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应用实验,但学生往往难以找到突破口,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需要中,一方面是不善于寻找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方法探讨

3.1课前知识探究

物联网专业学生需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专业技能,课上所学内容是有限的,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广泛涉猎,但往往他们又是迷茫的,不知从何学起以及学些什么。“课前知识探究”是建立教师引导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抽取出下次课堂教学中的前提内容,即学生需要提前了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课程的信心。最后以多种形式进行总结汇报,如写成科技综述、PPT课堂汇报等。这种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主要过程如下:教师布置任务,多以“主题”形式展现;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学生通过知网、百科、文库、技术论坛等网络资源库进行更全面的信息获取;形成汇报文件,以PPT讲稿呈现;课堂10分钟讲解。比如在学习“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前,让学生提前总结整理“数据融合”的概念由来、发展历程、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等信息,下次课堂讲解预留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进行演示讲解。课前知识探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分析、总结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这种探求方式获取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课堂讲授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

3.2比较讲解法

比较讲解法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但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堂教学有着独特的良好效果,主要原因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在层次结构、知识框架以及应用特征上都具有参照性,而计算机网络又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较为熟悉的课程。教师在讲解中通过比较突显所需掌握知识的特征、难点和重点。主要过程如下:①通过比较法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了解一些概念之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揭示出来;②通过对比图或者表讲解异同,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差别,深化记忆。如图1所示是开放式系统互联网络参考模型(OSI)和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的对比图。在协议、安全以及应用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比较讲解法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比较学习会发现很多知识有相同点和不同点,若不去比较,可能会把相关知识的概念、原理、现象等混为一谈,这不利于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准确应用;善于比较则可以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3.3仿真演示法

WSN是一门实用型课程,在课堂上需要形象、立体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比如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的,路由方式是怎样的。在课堂上只是讲解路由协议或者算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仿真演示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我校使用了ATOS-SensorSim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系统,如图2所示。法后,学生基本能给出他所要设计的家居系统的物理层解决方案,采用哪种介质传输,哪些设备并给出原因和性能说明。每次课会抽取1~2个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通过创新案例设计法,建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经历过初期的挣扎和迷茫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顺利地完成设计。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充分理解一个系统的产生流程,从需求分析、框架设计、软硬件选择到子部件的设计、集成、测试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个环节的工作以及差异,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4结语物联网专业是新兴专业,物联网课程的教学应该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作为物联网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提出的包含课前知识探究、比较讲解、仿真演示和创新案例设计等4部分的WSN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在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实践后的成果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物联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它是一款功能强大、配置简便的WSN专业模拟系统,具备算法过程演示、算法分析和调试等功能,通过配置参数,可实现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算法自动运行、运行过程显示、实验结果统计和实验结果图自动生成。通过模拟演示,学生直观了解WSN的组织结构、传输过程及算法应用等;学生也可以验证自己所写的路由算法,并对结果自动分析,这种仿真演示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4创新案例设计

创新案例设计教学法是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提炼业务需求,自主设计基于WSN的解决方案。在课堂中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在自己设计的案例中,具体的设计实施在实验课中完成,整个过程教师给予指导和重要知识讲解。基本过程如下:学生在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后提出创意设计思路;教师帮助确定设计思路的可行性;学生学习新知识后将知识应用到创意设计中,完成文档编写或编码;学生课堂讲解知识在自己设计中的应用;提交最终设计方案。比如设计“基于WSN的智能家居系统”,在学习WSN的物理层概念、主要技术以及设计方法后,学生基本能给出他所要设计的家居系统的物理层解决方案,采用哪种介质传输,哪些设备并给出原因和性能说明。每次课会抽取1~2个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讲解。通过创新案例设计法,建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经历过初期的挣扎和迷茫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顺利地完成设计。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充分理解一个系统的产生流程,从需求分析、框架设计、软硬件选择到子部件的设计、集成、测试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个环节的工作以及差异,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物联网专业是新兴专业,物联网课程的教学应该有其独特性和创新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作为物联网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提出的包含课前知识探究、比较讲解、仿真演示和创新案例设计等4部分的WSN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在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实践后的成果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物联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王靖淇,沈海,常状.智能物联,芯系未来—英特尔助力物联网教育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5(13):109-110.

[2]傅骞.从优化管理到促进创新—物联网教育应用目标发展概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69-73.

[3]张务农.物联网发展图景中的教育变革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21-26.

篇5

关键词:“互联网+”;室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1 研究背景概况

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社各行各业的融合成为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互联网+”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全面融合,并深化所有传统行业的创新构建。中国的“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绝佳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它与“互联网+”技术的相互结合必然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室内设计及其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室内设计正逐步向智能化设计方向发展,室内设计教育也必须与时展相适应,所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2 中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中职学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从1957年开始,至今已有将近60年的历史。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发展,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仍然停留在“工艺美术教育”的观念上,有当代设计教育的内容,但与当代所言的“设计教育”还有相当大的距离。[1]课程之间没有连贯性和时代性,缺乏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和综合训练,仅注重单项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过度依赖设计工具,造成设计作品往往只是模块库之间的生硬组合。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到来,室内设计人员如果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将面临被淘汰的窘境。

2.2 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中专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在专业上没有基本的艺术修养,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成长和发展联系起来,没有学习目标,主动性差,缺乏兴趣,最终难以在专业学习上取得进步。

2.3 毕业生就业率低,教育水平明显滞后于社会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以技术性操作为主,学生希望在工作中检验学习到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市场需求的人才与学校人才输出出现了偏差。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本专业的就业率为90%,自2012年后逐年递减,2016年室内设计专业就业率仅为68%。

通过分析,当前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两种常见问题:一种是教学与时代、市场脱轨,设计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种是虽然打着与市场接轨的旗号,实际效果却与目标相差甚远。前一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不接受新的事物,抱着原先的教学模式不放,墨守成规,没有升级或更新课程中被时代淘汰的内容,而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被削减,甚至被取消。后一个问题是因为教学模式力图与市场接轨,急功近利,一心想着学生学习一些课程后就能够快速上手干活,但却忽视了一个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与长期发展,最终难以达到教学的实际意义与目的。

中职学校如何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培养新型人才,转变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3 中职学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1 明确创新的目标与思路

在现今的室内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课程还是脱胎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关于基础知识和设计基本方法的教学,就知识结构来说已经不能很好地对接当前的经济模式。[2]针对中职学校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行业必然要经历思维的转变,相对应的室内设计教学也应当融入更多互联网思维,并结合未来的趋势做出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工作室制度,依据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分组学习,以实际操作为基础,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交叉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况,从而有效提高当前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3.2 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确立

建立“1+2+2+4”教学模式,设置“互联网+”与室内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1+2+2+4”教学模式。“1”指一个载体,即“互联网+”技术;第一个“2”指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第二个“2”指两种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即信息技术教学和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的信息收集,不仅大大提高设计前期资料收集的容量,进而提高了效率,而且能与当前的市场接轨,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市场信息,也改变了教学模式的被动性。这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室内设计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并将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去。“4”指四个基本教学流程,即导入、教与学、评价、总结。导入就是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增加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学习能力,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筛选和整合,与传统的训练方法相结合,从而转化为最终的学习成果。

3.3 建立联动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机制

建立联动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发展的教学方法。广泛开展企业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创新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建立校企合作,按照企业设计岗位的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设置课程教学方案,广泛开展企业项目导向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创新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3.4 对接职业标准,搭建创业平台

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未来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需要衔接时代和市场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室内设计创新创业电商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的空间,对外出售自己的设计作品、装饰产品等。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及运用,从而提升整体创业能力,为未来就业与创业建立较好的平台。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新技术的出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室内设计及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作为从业者或专业教师,应当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专业的特殊性出发,从培养新一代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以开放的心态探索符合时代变化的室内设计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应用型 物联网 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8

0 引言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地方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的产业。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年11月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基于此立项,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分析市场需求,规划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同、项目带动实践等方式落实方案,力争培养物联网专业学生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1 物联网工程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人文社科教育等知识结构外,要求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市场需求的RFID工程师、智能物流工程师、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Java工程师(物联网web方向)、无线传感网开发应工程师等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开设对应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为学生适应社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具体实施战略

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前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大量的调研,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企业+专业”的产学研用实践人才培养,坚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即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将项目引入教学设计,进行“边做边学”和“项目学习”的改革尝试,通过组建一支致力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学团队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来完善。同时根据课程的相关性,划分出不同的专业课群组,并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通过创新学分的设置,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

2.2 将就业信息作为反馈完善教学设计的PDCA循环

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大学从入学到毕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开环的教育系统,而应该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有效信息反馈到教学设计当中。PDCA循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也发挥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PLAN指教学计划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DO指教学执行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实施;C指教学检查评估,A则指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信息总结改进,完善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文件实施体系。

就业反馈的信息包括:就业岗位,就业要求的知识体系,社会需求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等。PDCA也体现在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项目的形式带动理论教学,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理论,通过验证性的实验理解理论,然后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理论和实验的内容,最后和企业的项目实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反馈到又一轮的学习中。

2.3 深化校企合作

在合作原则上,坚持互惠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校内外两种资源,提升合作实效。在合作的理念上,学校的专业发展结合企业的产业,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企业进行项目的合作等等方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服务社会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对结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把企业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引进教学,做到产教融合。

2.4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实施订单培养

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服务专业面向产业,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实现订单培养,在企业、学生互选的前提下,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在确保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根据企业需求,安排企业急需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在确保毕业生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毕业实践与企业试用期打通,使学生尽快地融入企业生产。通过校企合作,增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提高专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与贡献率。

3 战略新兴人才培养面临转型挑战的对策

3.1 调理管理、更新观点

观念根深蒂固,管理和利益需调整,高校的专业沿袭以往的方式,培养人才与地方人才脱节,存在重学历、重书本理论知识,轻能力,轻实践等问题。没有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学发展及利益受到阻碍。地方高校转型为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观念和师资队伍不适应,转型要排除观念上的障碍,更新观点。

3.2 引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以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的理念来推进教学改革,师资队伍非常关键。需要高质量、有实践经验、有技术专长、有专业知识的教学团队,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老师自己的科研服务教学,理论的研究带动科研,做到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3 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建设

整合课程,编写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大纲和讲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合并,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在课程建设中,调整好网络通信,物联网应用开发,嵌入式技术应用等系列相关课程的整合,调整好各内容的学时学分的分配,理清各课程关键的知识点和对应实验的理论要求,着重点放在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力争培养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4 小结

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通过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人才的需求,引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制定培养方案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的PDCA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科研与应用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来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努力培养好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乔柏,莫祖波.民办高校如何服务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科技企业――以广西南宁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27):84-84.

[2] 吴韶波,文江川.“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3] 张培颖,郑秋梅,宫法明,朱连章.CDIO 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14(12)(总第 282 期):21-22.

[4] Ke Qiao, Jun Yuan,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CDIO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ce Program”,Proceedings of 2013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ICEA 2013) Volume 30.

[5] 秦晓.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un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课程教育研究,2014.11(31).

[6] 李长友,谭正航.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优化.高等理科教育,2014(2).

[7] Wei Longji.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And Establis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lliance In Travel Agency Industry To Secure Personnel Support――Take Qingdao As An Example[A]. Proceedings of 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C].2014.

[8] 胡天佑.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高校教育管理,2014.11(第8卷):21-24.

篇7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24-01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院校的电类专业大都开设了此课程。本课程内容多,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的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时少、内容多,该课程一直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课程,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物联网设备、产品测试与维修、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节点产品的辅助设计、制造、物联网工程系统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够承担各类物联网业务技术支持、维护与应用工作。因此物联网专业中电路与电子技术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目前高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以本科院校的内容为参考,偏全偏难偏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不能很好地吸收知识,课程学完后,连最基础的高、低电平概念都没有掌握,因此,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

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纯粹由上课听课,课后作业不主动完成,学生往往后面部分学了忘记前面部分,而本身此课程的学习是前后关联紧密的,越学就越不懂,导致学习兴趣缺失。

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考了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企业调研及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积累,项目组最终确定了引入“五环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什么是“五环模式”

所谓“五环模式”,由“项目导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制作实物”和“总结与评价”五个环节组成。下面简单介绍“五环模式”的具体内容:

1.“项目导入”环节,任课教师的活动包括三个内容。

(1)借助实物展示和虚拟实验平台,导入项目任务及目标、展示项目结果,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

(2)利用虚拟实验环境的EDA软件,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后可以得到哪些知识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3)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按照适合协作学习的分组办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具体的完成时间和成果的评价方式等。

2.“制定计划”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对该项目的任务目标进行分析,确定任务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充分应用已掌握的前序知识,确定任务的实施步骤,为任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3.“实施计划”环节,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按照已制定好的计划逐步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指导,实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应用已学习的知识完成工作任务,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职业岗位能力。

4.“制作实物”环节,学生在完成设计电路的电路图指导下,进行实物制作,制作完成后,进行调试。在调试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理论的仿真进行对比,分析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

5.“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在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然后接受他人的评价和教师的反馈。同时,学生在汇报和听取同学汇报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自己与其他同学的成果,查找不足,反思其成败。

“五环模式”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五环模式”的实施

根据“五环模式”的内容,项目组的教师们注意寻找电路较为简单且知识覆盖面较广的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项目组成员确定了11个项目:电路基本元器件的识别、应用和测量;电子制作手工焊接技术;基尔霍夫定律的仿真实践;二极管三极管的测试;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装配与调试;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实现;信号灯的逻辑控制;简单抢答器的电路与试验;由触发器构成的改进型抢答器;编/译码及数码显示;计数显示器。确定了项目后,根据“五环模式”的内容,在教学中设计了主要的教学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如现代化教学方法、理仿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等的运用。在两届学生的课程教学中实施,效果较好,验证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直观教学 仿真 互联网 循序渐进 教学设计 创新能力

一、引言

信息技术成为影响最广泛、应用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极大地扩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空前地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与电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 为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开创了新天地。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电工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显得深奥、枯燥乏味,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相关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力却很大。信息技术手段以其多媒体化、网络化和交互性等显著优点受到各方面的青睐。在高等职教领域,关于信息技术和电工电子专业课整合的研究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电类基础课程的有效整合应用将会给教学效能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多媒体与实物教具相融合的简单教学方式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是利用互联网,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和音像资料进行有效的结合,图、文、声齐全,是满足现代社会教育教学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辅工具,它虽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合理地运用这种现代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将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课件将极大地考虑课程教学按部就班的规律,不再是枯燥简单的理论叙述,变复杂、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为动态的演示,能够较为直观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同时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触及到的课程教学效果。

纯粹的黑板板书教学,在计算、分析、推理中和教师控制课堂情景魅力上有非常好的效能,但因为教学内容繁多且抽象,又要联系很多的电路结构图,所以非常难以在需要的规定学时里把大纲要求的电工和电子的内容讲透且使学生深入理解,但是纯粹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内容容量能够增大,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放映速度相对较快,大致上能够完成必须的授课内容,但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注意力会比较集中,没过多少时间注意力就会分散,甚至无法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而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利用实物教具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由较为直观的现实现象通过课堂活泼生动的教学上升到较为严谨的理论分析,可以克服学生盲目且被动地接受理论的状况,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容易接受。

例如讲解三极管这部分内容时,当讲到通过载流电子运动来分析电流放大以及分配原理的时候,所涉及的知识点极其微观和抽象,但是如果应用flas,却可以直观、动态地体现它的工作状态和过程。当讲到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时,因为该部分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那就采用举例分析、板书讲解且辅助于推导过程则更适合同学消化这个重要知识点。对于每堂课而言,教师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手段,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努力活跃气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Multisim 仿真与原理研究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为了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环节中实践有效教学,可以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地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与学合一,并且将它作为教科研改革的重点。例如,在实行二极管的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进行电流整流的教学中,利用仿真软件这个电子平台,创建几种二极管电路,应用工程环境自带的虚拟示波器,引领学生对示波器的输入、输出波形进行观察比较,这样可以方便的掌握和理解整流的原理;当加入滤波电容到整流电路上时,观察输出波形与之前未加滤波电容时的输出波形相比发生的变化,通过理解这些变化,也可以深刻地理解电容滤波的原理;引领学生通过改变电容容量或者改变负载电阻阻值,观察输出波形较之前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深刻地理解改变电路参数对滤波性能的影响。

Multisim是EDA仿真软件中相对比较形象化的虚拟电路软件。该软件的工作界面简单易学,操作方便,非常直观,原理图和模拟工具箱都在一个窗口内,仿佛在实际的电子实验室中进行操作一样。它也同时提供了仿真测试的仪表、仪器和元器件,其仿真的功能非常强大,也同时具有频响分析、瞬态分析、交直流分析等各种各样的分析手段,可以方便、直观、形象地对各种电子电路进行分析和仿真,非常符合电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需求。

例如当理论课讲掉三极管共射、共集放大电路等知识点后,利用计算机网络便可在仿真软件环境中搭接好共射、共集的电路,在它输入端输入10mv的交流信号,应用虚拟的示波器观察输出的输出信号,可以相当直观的看到相反相位共射的两个信号叠加,而且输出信号的幅值比输入信号要大得多;但是对于共集电极同相位,输出信号比输入信号稍小一点,但是近似相等。我们也可以改动元器件的参数、电路结构,对电路进行启发、提问、引导、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相当方便地解决学生只能凭空想象的一些问题,再例如当讲解正弦振荡电路的先增幅振荡,后面稳幅振荡的振荡建立过程时,单纯靠学生是相当难想象出来的,况且在实际的实验室里面用示波器也无法看到起振时候的增幅过程,只能看到稳幅过程。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上利用仿真软件中的虚拟示波器,便可以清晰的看见稳幅和增幅的过程,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增强了传统教学容易疏漏的缺点。

利用仿真软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电路,仿真电路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克服了实物操作实验对场地、仪器、安全等的依赖性,也可以弥补传统的不容易实施的实验,进行故障分析。从而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互联网教学模式,丰富学生思维、扩大视野

由于高校的扩招,学生越来越多而导致学时非常紧张,许多学生的疑难点在有限时间的课堂上常常无法真正搞懂。网络教学将网络信息资源和课堂教学融合起来,成为电类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络教学整合的平台具备讨论、作业、教程、管理、备课、聊天、通知、邮件等功能模块。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快捷高效的互动性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和“学”不能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可以远程共享学习资源。学生通过教学网站可以随时登陆教学平台下载查看教师的习题、电子教案、实验、作业、在线自测、在线学习等等要求,在网络上也可以提出应该被解答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合适的条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及时地进行网上答疑,总结归纳难点和重点,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

合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电类课程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在传统的电类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指着胶片上的图片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电子元件的原理、结构、应用等等方面的知识点。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吃力地讲解、学生却学得枯燥且乏味。但是借助网络进行欣赏教学,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达到因才择教、因才择学的理想层次。比如,在稳压、整流、滤波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上课前可在网上下载大量资料并进行整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常用电路的结构、电压波形、工作原理、应用、电流流动等。把不同种类电路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影像,调动学生的各种各样感官,利用经验知识进行综合的加工提炼,从而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抽象、繁杂的重难点问题。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模式整合中的问题

任何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备两面性。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电子教案、手写教案应当合理应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电子教案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对于新教师来说,纸质教案相对电子教案却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手写教案能够加深教师对备课内容的熟悉程度,从而能够增加上课教师的流利程度,板书写的时候还可以更加的工整规范,这样也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说电子教案和手写教案应该因人而异地合理运用。

2.切勿滥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

多媒体的应用应当因教学的内容而异。对于演算过程相对复杂而且繁多的教学内容,应用板书是比较能令多数学生接受并且理解的。例如当讲解静态工作点计算和用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进行电路分析时候,这个部分是电子技术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该门课程的核心模块,并且计算量相当大,计算过程也相当的繁杂,相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便利和快速,用板书在黑板上一步步的深入解剖,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六、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把教育从繁重的应试教育和知识传授中解救出来。在电类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课程教学依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在电类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在改进质量,提高和培养学生实践、理论、创新能力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下去,我们要继续发挥教师的调控和主导作用,搞好教学设计过程,合理应用、不断完善多媒体和软件网络资源建设,为学生营建一种探究、自主的学习氛围,调动和依靠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贺天柱 吉武庆电子设计竞赛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的启示[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王旭卿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技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陈寿根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4]黄力 赖兆磬 葛祥友 高职嵌入式系统教学与实践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篇9

1网络营销课程的主要特点

1.1课程理论体系不统一

目前,网络营销课程理论体系分为三大流派:其一是以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的“4P延伸模式”,其实质是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基础上撒上一层“网络”的“胡椒面”,其理论体系较完善,但在网络营销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其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模式”,侧重于网络营销技术知识和技术方法,但对于网络营销方法与策略应用讲述不够;其三是以网络营销策略方法为主的“策略创新模式”,侧重于网络营销策略体系的构建。以上三种模式的课程理论体系在各高校并存,国内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

1.2网络营销涉及知识广泛

网络营销并不是仅仅在网上设计一个网站单纯卖东西那么简单,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网络营销横跨经济学、管理学、网络信息技术与营销四个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课程既涉及到经济学特别是网络经济学的理论,如网络经济的三大定律、正反馈效应理论、网络效应理论和网络经济供需均衡理论等,又涉及到网络信息技术,如RSS,网站设计,搜索引擎优化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术语;同时必须要考虑如何对网上消费者进行细分?网上适合卖什么产品?网络市场如何细分?如何在网上展示产品?如何宣传网站?网站如何打出特色?如何付款、如何进行物流配送等等,这些都需要考虑,所以网络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1.3网络营销应用性强

网络营销理论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概念、规律、方法与技巧都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经济和营销环境的变化,经常会出现一下新颖的网络营销工具,如SNS、微博、威客、飞信,这些新兴网络技术迅速被应用到实践中,这就要求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时时关注网络新动态,新方法,新工具。上述特点表明,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科学,又要讲究艺术,强调权变,注重体验。因此,网络营销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建立网络营销人员应备的智能结构。学生在网络上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实践能力的锻炼及理论结构的理解掌握,都是网络营销教学中需要考虑的环节。

2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思路

2.1理论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网络基础建设务实推进,移动互联网加快发展,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等,共同推动了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营销作为新兴事物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出现很多新兴网络营销模式与方法,如B2M运作模式,网络联盟推广方法等。然而,作为一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提炼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网络资源,时时关注网络营销发展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新颖、丰富的网络营销知识。

2.2注重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多,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和消化,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思考时间少,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解代替了学生思维,教师认识结果代替了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有它的合理性、继承性的一面,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较难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适应时代潮流和专业需要。现代的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在方法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对于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实践中去掌握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且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总结的能力、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探索知识的精神。

3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3.1以网络资源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

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清楚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网络营销教学可以引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首先,让项目教学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在学期开始就给学生布置综合任务,让学生自由结成团队,比如针对某公司制定网络营销策划方案,进行项目策划。随着课程的讲授,更具体的将项目进行分解,即具体任务落实到每节课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具体任务,进行讲解和实践。这样在每节课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并要求学生做课堂PPT演示,老师和班级同学参与点评,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淘宝等C2C平台开设网店,训练商业意识和商业技能;要求学生开设博客,参与各种威客、维克、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web2.0网站的个人推广任务。

3.2网络收集并及时更新教学案例

从网络营销现有各种教材来看,往往过多注重理论讲述,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带来一定的不便,所以通常对于网络营销教学,案例分析的比重应该远远大于其他课程。然而,教学材料跟不上网络营销发展的速度,网络营销书籍中适合放到课堂上讲授的网络营销案例很少。作为授课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网络上去,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收集案例。如通过下载一些企业的网络广告,让学生讨论这些企业的营销策略和企业定位;或者可以直接登录人人网与开心网这两个社区网站,分析两家网站的目标人群,网站特征,网站的盈利模式。另外,在授课中可以放映一些视频资料,如我国各地方卫视与婚恋网站合作的相亲节目,淘宝网与湖南卫视共同推出的电视网络互动节目“越淘越开心”,以及各种网络视频网站播放的热点问题,通过这些视频片段的引入,导出本课知识点,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很受学生的欢迎。此外还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收集资料,例如让学生对百度与google的搜索引擎方式进行差异分析,通过网络查阅这两个企业的信息,登陆两家搜索引擎推广网页的现场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作用,熟悉掌握搜索引擎的应用。最后,对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的课件进行及时更新,如利用学生收集、整理、展示的资料丰富教师授课课件。

3.3开通网络教学互动辅助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并且不少教师都有自己的网络工作室,这样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料、课件与学生共享,但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程度仍然不够。在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的心态是十分必要的,但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状况直接对教师和其他同学讲。这就需要一种能够与老师进行教学交流,并且能够让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网络博客、微博和网络社区是近年来新兴的网络营销工具,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集聚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网络营销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这些网络_[具,加强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些平台,每个学生都开设网络营销专业博客,撰写专业文章,发表评论,进行搜索引擎优化、友情链接及博客推广等具体网络营销实践活动,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师的博客,了解更多课堂上没时间讲述的内容,学生还可以提交学习成果或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同学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建立网络社区来满足不同年纪学生之间的交流,毕竟学生之间更方便了解彼此的情况,有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他们来说也更愿意相信。同时,高年纪同学还可以给低年纪的学生提供各种经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总之,通过网络博客、微博和网络社区,搭建一个更好、更方便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网络营销有效工具的使用,更好地实现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篇10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直到现在,创新教育就一直被重视,无论从幼儿教育还是高等学校教育,都应当将创新教育视为重中之重。作为我国青年力量军的一部分,中职学生,更需要接受创新教育观下的全新中职教学。中职由于近些年来的扩招,入校学生文化课素养较低,计算机水平也普遍较低。这就造成了在招生后,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素质水平各有高低,男生可能偏好电脑游戏,对基础操作略有掌握,而女生可能大部分掌握知识较少。但对于刚进入中职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值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对计算机互联网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操作内容操作部分,对于理论基础知识来说,学生们可能就提不起兴趣,逃避理论知识和课程。在理论知识学习上的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所以首先得解决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好地实施在创新教育观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1 开展课外知识学习,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与激情

在人人皆知创新、人人都喊创新口号的今天,在做着创新工作、创新事业的人却不是那么多。这就要究其原因,创新本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基本素质,创新也是需要专业的人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思维观念、想法的转变。所以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来说,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兴趣才算是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源泉。首先教师要明白,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这些计算机的知识应用非常广泛,智能手机、智能通讯工具等都会涉及此,教师不能只按照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流水账式的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学习全方位的知识,才能让学生脱离传统的思维和学习禁锢,发散思维,才能提升创造力和创造意识,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教师应当给迅速拓展计算机的相关课外知识,提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例如,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说一些IT界的趣闻趣事,“苹果给iPhone充电”的新闻,智能虚拟现实,“2016是VR元年”等等相关有趣有科普性的知识。这些事物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借用这些新闻和知识来引出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更直观、更实际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举例说为什么现在互联网犯罪猖獗,账号密码被盗十分频繁,几乎很多学生老师都有经历过,这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进而老师可以引出计算机病毒以及木马的相关知识,这些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所实现的。

2 创新教育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闻名的教育大国,自古至今都是十分注重创新教育。现今世界格局的紧张,科技树的不断攀升,各大强国都在不停地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当今的中国教育,更要将创新提升到更高层面。新时代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创新观念和相应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面对就业等问题。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的关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教师应当与学生双向的学习,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十分有益。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要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只有培育出创新型的新世纪人才,才能适应我国的新时期与新时代。

3 创新教育观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施

3.1 改变教学观念

在新时期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下,教师应当牢记创新教育,不能恪守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应当起到表率作用,不断地学习知识,给自己充电,只有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教授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只教教材上的内容那都是传统的教学,何谈创新教育。教师应当借用课外知识和发散的思维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师应当全面的了解学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专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位学生都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应当多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务。最后,教师要明确教育学生认清是非,分辨对错。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学习网络,才能更好地贯彻创新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3.2 改善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能就用着一本教材,给学生普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文字性的知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可能很难提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设备的普及上,学校也有了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不少教师已经开始利用起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上机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学生在学校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本就没有多少,老师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大部分时间都由教师来进行示范操作。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与教研组应当多开设创新教学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除了基础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外,配上学生们喜爱的上机操作,基本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易于掌握的。但是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和上机操作外,教师还应当布置课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学习的状态。例如布置一些需要借助互联网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在课下,在休息的时候,学生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自己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还可以建立QQ群等,与学生多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还可以便捷的在群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探讨与思考。

3.3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在新时期的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们应当懂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以及思维方式。古有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儒家教育的大智慧,当下的我们更需要学习。创新教育,这其中的新就是发现每个人的新奇之处、不同之处。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每个学生个性,教师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发现有独特想法和思维的学生,教师应多多观察和发掘其有特点的地方,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观点。对于学计算机来说,有的学生喜欢编写程序,有的喜欢3D引擎制作,有的喜欢制作网页,甚至有的学生会对计算机的硬件较为感兴趣。对于这些学生不同的喜好,教师应当鼓励支持学生坚持自己的爱好。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当予以所有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他们所喜欢的领域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想象。这才是创新教育的实质体现。若有的学生偏好打游戏,教师也不应暴力的制止,而是予以开导,了解其真实的内心想法。另外对于一些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教师应适当的与这些学生多进行生活与学习上的沟通,但不能过于明显和频繁。可能还有部分爱耍小聪明的学生,教师应当多设置一些较难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有时候也可以搓搓他们的锐气,让学生懂得谦虚。

3.4 建立较为完善的线索引导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免不了一些对于教师来说最为基本的操作教学。但教师应当考虑到,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扩张影响,很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刚开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当一视同仁,从最为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开始教学。例如计算机基本硬件的认知,Windows画板的教学,打开、绘画、保存作品退出等等。到了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在教会学生基本的操作后,应当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个excel表格,在过程中将不会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探讨,最后可以请教老师。这样的教学同样也适用于word文档和PPT的教学与学习。

在计算机的各软件操作界面上,会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的地方,例如“选项”、“索引”,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教师应当引导而不是给出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习未知的知识。

3.5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

在我国大部分学校,很多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灌输式的教学,基本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以及是否有兴趣接受知识。有时候就会出现,学生难以接受的教学理念和较有深度的知识出现,而学生难以学习或学习起来困难较多。在创新教育观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应当多注重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和兴趣。如若出现学生对此内容较难接受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只有找对目标,才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