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管理细则

篇1

第一条为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根据《**省旅游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从事旅游业经营和管理的,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本办法所称旅游业,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交通、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服务的行业。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的行业监督管理工作,计划、工商行政管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建设、交通、电信、商务、卫生、文化、体育、公安、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宗教事务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旅游管理工作。

县(市)、郊区人民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的行业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鼓励、支持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开发本市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商品。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八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新建旅游景点、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以及新建、改建、扩建的旅游基本建设项目,应征求旅游、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意见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九条旅游景区、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应与旅游区总体规划相适应,建筑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区的居民文明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依法维护旅游区的旅游秩序,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第十一条在旅游景区、景点,禁止擅自采石、采矿、挖沙、取土、葬坟、砍伐林木、捕猎野生动物、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旅游资源的普查工作,指导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第三章旅行社

第十三条旅行社的设立和经营按照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执行。《旅行社管理条例》未规定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对全市旅行社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实行宏观调控。

第十五条旅行社根据业务经营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请设立非法人分社和门市部(营业部)等分支机构。

旅行社与其设立的门市部(营业部)应当统一旅游路线和产品、统一组团活动和导游安排、统一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得将其设立的门市部(营业部)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变相形成新的旅行社。

第十六条旅行社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不得作虚假宣传。

旅行社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并保证提供的服务符合保障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事宜,应当事先向旅游者作出真实的说明和警示,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旅行社对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按照国家规定收费,旅行中增加服务项目需要加收费用的,应当事先征得旅游者同意。

第十七条旅行社与旅游者应当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合同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旅行社的名称、地址,旅游者的姓名、住址、性别、民族等基本情况;

(二)旅游的期间,旅游的景点、时间和线路以及购物等专项旅游活动安排;

(三)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内容;

(四)旅游费的详细构成和标准;

(五)交通、食宿标准和价格,景区、景点门票价格;

(六)旅游意外保险;

(七)违约责任和纠纷的解决;

(八)双方约定的其他内容。

旅行社提供格式合同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遵循公平原则并向旅游者作出明确说明。

第十八条旅行社组织、引导境外旅游者(团)住宿、就餐、购物、娱乐、乘车船,应当安排在旅游涉外定点单位。

第十九条旅行社不得采取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旅游业务,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其他旅行社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其他旅行社的名称;

(三)诋毁其他旅行社的名誉;

(四)委托非旅行社的单位和个人经营旅游业务;

(五)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旅行社按《旅行社管理条例》规定向旅游管理部门交纳的质量保证金,属于旅行社所有,主要用于以下情形给旅游者造成损失,但拒不承担或者无力承担对旅游者的赔偿责任时,由旅游管理部门从中划拨支付其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费用:

(一)旅行社因自身过错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质量标准的;

(二)旅行社服务未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三)旅行社破产造成旅游者预交旅行费损失的。

旅行社不得将其缴纳质量保证金的凭证用于担保。质量保证金因旅行社不履行法律义务而被依法冻结或划拨的,旅行社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补足。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按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旅行社有权向旅游管理部门查询其缴纳的质量保证金情况。

第四章导游员

第二十一条导游员的管理按照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执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未规定的,按本办法执行。

本办法所称导游员,是指依法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

第二十二条实行导游员资格考试制度。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公民,可以申请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凡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导游员资格考试,取得导游员资格证书,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导游服务公司登记的,可由市旅游管理部门组织向省旅游管理部门申请领取导游证。

具有特定语种语言能力的人员,虽未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旅行社需要聘请临时从事导游活动的,可由旅行社申请领取临时导游证。

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取得导游证和临时导游证人员的名单。未取得导游证或临时导游证的,不得私自从事导游业务。

第二十三条导游员必须在旅行社或者导游服务公司从业,进行导游活动必须经旅行社或者导游服务公司委派,不得私自承揽或以其他任何方式直接承揽导游业务。

旅行社或者导游服务公司应当依法与导游员签订劳动合同或对其进行登记,依法向其支付劳动报酬、有关福利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第二十四条导游员应当持证上岗、佩带胸卡进行导游活动,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依照旅行社确立的接待计划安排旅游者的旅游活动;

(二)就可能发生危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情况,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并按照旅行社的要求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传播中华文化,讲解**自然人文情况,介绍风土人情;

(四)按其职责权限处理旅游中遇到的意外事件,并及时报告旅行社;

(五)尊重旅游者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听取和反映旅游者的意见和要求。

第二十五条导游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其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其正当的业务活动。导游员必须拒绝旅游者提出的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第二十六条导游员不得向旅游者索要小费、兜售物品,不得欺骗、胁迫或串通旅游经营者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不得收受回扣、私收佣金,不得擅自增加、减少、变更或中止旅游项目,不得将境外旅游者带往非涉外定点单位住宿、就餐和购物等。

第五章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和旅游定点单位

第二十七条实行旅游涉外定点单位管理制度。餐馆、商店、车船公司(队)、娱乐场所、医疗保健机构等企业、事业单位申请成为旅游涉外定点单位,由市旅游管理部门批准,报省旅游管理部门备案。并发放旅游涉外定点单位的标志牌和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旅游涉外饭店符合星级饭店标准的,按国家标准评定星级。未评定星级的饭店,不得使用星级称谓进行宣传、经营。星级饭店不得夸大星级进行宣传、经营。

第二十九条实行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制度。旅游经营者可以申请旅游定点单位,由所在地县(市)、郊区旅游管理部门批准,并报市旅游管理部门备案;城区由市旅游管理部门批准。

旅游定点单位的申报条件、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由市旅游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条旅游定点单位和旅游涉外定点单位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公开服务项目和服务收费标准,明码实价;

(二)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或降低服务质量;

(三)不得擅自收取外币;

(四)不得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虚假服务信息或虚假广告;

(五)不得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

(六)不得欺诈、勒索旅游者;

(七)不得假冒其他旅游经营者名称、注册商标和质量认证标志;

(八)不得串通其他单位和个人制造垄断,损害旅游者和其他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

第六章旅游者

第三十一条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三十二条旅游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选择旅游场所、项目、服务方式,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自主选择旅游商品;

(二)了解旅游项目、服务的真实情况,要求旅游经营者提

供旅游项目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三)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的条件,拒绝任何形式的强制交易行为;

(四)获得人身、财产安全保障;

(五)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

(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改正、给予赔偿或向有关部门投诉、;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三条入境旅游者在本市旅游与境内旅游者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十四条旅游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

(二)尊重旅游地的和民族风俗习惯;

(三)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区的历史文物等自然文化遗产;

(四)爱护旅游公共设施;

(五)遵守旅游秩序,维护旅游安全与卫生;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七章旅游景区景点管理

第三十五条旅游景区景点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门票价格依照国家规定由物价行政管理部门合理制定,经营者不得擅自定价、调价、强行出售套票或者减少服务项目变相涨价等。

经营者应当将核准的收费项目、标准、批准部门等事项在显著位置设置的收费告示牌上明示。

第三十六条凡在旅游景区景点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有关部门许可,在指定地点经营,不得随意摆摊设点和流动兜售商品,不得纠缠旅游者,不得强行交易。

第三十七条旅游景区景点内不得从事下列娱乐活动:

(一)有损国家和尊严的活动;

(二)伤害民族感情、妨害自由的活动;

(三)封建迷信和活动;

(四)、赌博活动;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八章旅游安全与卫生

第三十八条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加强旅游安全与卫生管理工作,建立旅游安全定期报告制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经营者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

第三十九条旅游经营者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旅游安全与卫生管理的规定,建立安全与卫生管理责任制,配备安全保卫人员和卫生设备、设施,对导游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旅游管理部门应对旅游经营者的安全与卫生措施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者,不准营业。

第四十条旅行社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旅游饭店和旅游涉外定点车船公司(队),应为自愿保险的旅游者代办人身保险。

第九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旅游、建设、物价、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交通、市容、民政、商务、公安、文化、体育、卫生、林业、水利、宗教事务等部门应相互协作,对旅游景区、景点的价格、市场、环境、交通、安全和卫生等进行监督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第四十二条旅游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维护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监督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公开投诉电话,建立旅游投诉制度。

对旅游者提出的投诉和赔偿要求,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做出答复;受理投诉的旅游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做出答复。

第四十三条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经营者实行公告制度,公告包括开业公告、变更名称公告、变更经营范围公告、信誉等级公告、停业公告、吊销许可证公告等。

第四十四条旅游管理部门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旅行社、旅游涉外定点单位、旅游定点单位和导游员的定期检查工作。

第四十五条旅游管理部门应会同审计部门建立健全旅游审计制度,依法对本部门和国有旅游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十六条交通运输、旅馆、餐馆等服务业经营者以旅游服务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应接受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市场进行检查,内容包括:

(一)旅游经营者守法经营情况;

(二)旅游区旅游秩序;

(三)旅游安全卫生状况;

(四)旅游设施设备完好情况;

(五)依法应当检查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八条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须持省人民政府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并佩带行政执法标志。对不出示证件和不佩带标志的,当事人有权拒绝接受检查。

第十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旅行社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旅游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15天至30天,可并处人民币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条旅行社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第十九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一条导游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旅游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报省人民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吊销旅游证并予以公告。

第五十二条导游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向旅游者兜售物品,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欺骗、胁迫或串通经营者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由旅游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报省人民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对委派该导游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责令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旅行社违反《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员违反《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其他规定的,由旅游管理部门分别按《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四条旅游涉外定点单位、旅游者及其他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旅游管理部门依照《**省旅游管理条例》、《**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进行处罚。

第五十五条旅游管理部门受理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投诉,经调查情况属实的,应当根据旅游者的实际损失,责令旅行社予以赔偿;旅行社拒不承担或者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旅游管理部门可以从旅行社的质量保证金中划拨。

第五十六条旅行社、导游员、旅游涉外定点单位、旅游定点单位、旅游者及其他单位和个人违反文化、环境保护、卫生、价格、反不正当竞争、工商、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十七条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提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一章附则

篇2

第一条为加强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以下简称集贸市场)是指在本行政区域内,由若干生产经营者入场以集市贸易形式进行农副产品的批发、零售交易,有固定经营场地、设施、管理机构的经济组织。

第三条集贸市场由企业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个人依法开办和管理。国家行政机关不得开办和经营集贸市场。

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集贸市场应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第四条集贸市场和入场经营者以及与集贸市场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主管集贸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

公安、消防、交通、规划、税务、物价、技术监督、卫生、畜牧兽医、农林水产和环境保护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集贸市场建设和开办

第六条集贸市场的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住宅小区配套规划,按照农副产品的生产布局和销售流向,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合理设置。

批发和零售市场的面积应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批发市场应有必要的仓库、车场、装卸场地等设施。乡、镇集贸市场的零售市场除设置固定摊档外,还应有一定的场地给自产自销的农民临时入场经营。

经批准的集贸市场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七条集贸市场建设应遵循防火、安全、卫生、通风、方便、防止噪音污染及不妨碍交通的原则。

第八条集贸市场建设可依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内外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个人均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投资建设市场。

第九条建设集贸市场,政府在用地、用房等方面应当优先安排。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十条开办集贸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申请开办地方批发市场的,需经市政府商业管理部门核准后方可办理注册登记。

第十一条集贸市场未经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商业和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不得拆迁或改变用途。

第十二条开办集贸市场不得占用道路、街、巷。本条例实施前已占用的,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必须将其纳入城市改造和建设规划,限期清理或拆除。

第三章集贸市场管理

第十三条集贸市场应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并按有关规定制定各项保障市场正常交易秩序的管理制度,对场内的行政、治安、防火、卫生、计量、商品质量、物价、通讯、秩序等方面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场内设置公用标准计量器具、投诉点和投诉电话;接受与场内经营管理有关的投诉,并及时处理。

第十五条场内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时应佩带胸章,秉公办事,文明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六条入场经营者必须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集贸市场规章制度,依法纳税、缴费。

第十七条集贸市场交易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八条入场经营者必须在集贸市场按合同约定或管理机构指定的地点进行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禁止在集贸市场经营下列商(物)品:

(一)法律、法规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

(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三)毒死、死因不明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品及其制品;

(四)含有未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添加剂、色素的食品;

(五)含有国家规定不得使用的农药或残留农药超标准的蔬菜、瓜果;

(六)灌水肉品、有毒的水产品;

(七)超过保存期限或变质的食品以及其它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卫生规定的食品;

(八)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九)伪劣商品;

(十)法律、法规规定不准出售的其他物品。

第二十条集贸市场禁止下列行为:

(一)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掺假,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二)使用无检定合格印、证或者超过检定周期以及经检验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三)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计量器具;

(四)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五)缺斤少两;

(六)使用涂改、假冒、过期的肉品检验(检疫)证;

(七)伪造、涂改、出租、出借、出卖营业执照及其副本;

(八)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九)强买强卖,骗买骗卖,欺行霸市;

(十)法律、法规禁止的其它非法交易行为。

第二十一条批发交易可采取买卖双方对手交易、委托或交易、拍卖交易等方式。

批发市场可以组织代购、代销、代贮、代运输;可以自营收购、批发或组织产销直接挂钩、联合经营等。

第二十二条经营畜禽批发业务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疫或检验。

第二十三条批发市场的交易采取议价、拍卖方式进行,其价格接受政府价格调控。

第二十四条固定摊档的经营者必须亮照(证)经营。

自产自销农副产品农民临时进场,应在集贸市场内指定的地点经营。

零售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第二十五条在集贸市场内经营熟食品的,须持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合格证》。生、熟食品必须有适当的隔离措施。

第二十六条在集贸市场内经营牲畜肉品零售的,必须持有《肉品检验证》。

第二十七条集贸市场的零售价格实行批零差率管理。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三款、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由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可对有关部门的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占用道路、街、巷开办集贸市场的,由公安、市政、工商等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予以取缔。

第三十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国家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其规定;没有规定的,依照本条例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以三十元罚款。违反第三款规定的,由物价管理部门按国家关于商品明码标价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二条集贸市场及其管理人员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的管理职责,并因而导致入场经营者发生严重违法行为的,应承担监督管理不严的责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它管理部门视其情节给予处罚。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进入集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篇3

【关键词】 会计准则; 资本市场监管规则; 盈余管理

一、引言

根据Healy和Wahlen的说法:盈余管理就是为了使受利益影响的企业或个人,在企业基本经济状况方面产生误解,或者是针对企业向外界公布的会计数据合约的结果,以对财务报告和交易设计的分析来重新制定财务报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以分三方面来表述:一是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二是盈余管理需要在什么方面着手,具体包括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向以及盈余管理结构、程度;三是怎样进行盈余管理(如直接的会计工具或构造交易、事项等非直接会计工具)。从上面顺序来看,第一、第二方面甚至于第三方面都在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影响下,但是只有第三方面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产生联系。因为从资本市场、合约和政府监管这三个方面来看,资本市场监管机构会一直影响盈余管理的具体目标,也影响盈余管理工具的选择。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制定的规则对有些管理动机本身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和其具体想要达到的目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关系不大。会计准则的具体规范,只针对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工具的选择和构造交易事项,假如其中的某些交易或事项被会计准则规定不计入当期损益,那么就不能用作盈余管理。

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的影响

适应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因为增加利润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目的,那么其盈余管理最终的目的指向就是避免发生亏损,或者避免因为持续亏损使股票被停牌、摘牌。这些冲销行为的表象是使利润降低,当期收益大幅下滑,实质上对下期公司盈利的快速恢复有利,且起到保牌的作用。证监会只是从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些会计业绩指标来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和再融资资格进行管理。而有些上市公司因为盈利能力较差,面临被迫停牌和摘牌的局面,因此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以保住股权再融资资格和避免被特别处理,避免被停牌、被摘牌等。基于适应资本市场监管要求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这一点,我国的证监会其职能就是对资本市场进行监管,不同的监管规则会产生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证监会如何才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行为进行遏制呢?是不采用会计业务指标,还是重新制定?这些实际操作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脱离会计指标的实质性监管是不现实的。因此,证监会在保证其实质性监管的前提下,不断更新有关的会计业绩标准、指标,对监管规则进行补充调整。盈余管理三方面的表述说明,会计问题范畴不包括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各种有利益冲突的个人或公司之间的利益比拼,如何选择盈余管理工具、如何进行交易、如何进行事项构造时才会用到会计准则。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直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这在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和股权再融资监管规则的变化轨迹,反映在1998—2010年的三个时间段,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说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审计师身上承载着人们长期以来遏制盈余管理的希望和责任,但是,盈余管理和现代企业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合约安排融合在一起。政府制定的一般性、通用性的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是不全面的,经理人可以制定剩余的会计规则,这些权力由注册会计师行使监督责任(谢德仁,1997),这就使企业的盈余管理成为了可能。这样,制定会计准则的部门就不能及时发现和完善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它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是苍白无力的,它的稳定性无从体现,也不能长期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以及审计师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指导,削弱了在降低成本板块会计准则的实质功能。因为,设计交易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也正是会计准则管理的空白。因为交易可以更新,所以应用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进行遏制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化解、减弱盈余管理的动机才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其中,对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进行修改,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才能作用于资本市场监管规则。

由表1关于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迁的三个阶段可以判断出以上结论的正确性。通过分析1999年、2001—2006年、2010年的样本可以判断出债务重组的可能性和财务状况恶化之间的关系。

上市公司在1999年的盈余管理,是通过债务重组产生的效益取得股权再融资资格,以及避免企业的亏损现象发生,这样就使得有些财务并不困难的公司也会进行债务重组,谢德仁(2008)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谢德仁对1999年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是不是产生债务重组没有直接关系。在2001—2006年的样本中,那些能够避免亏损的上市公司,也不能通过债务重组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原因是: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在这个期间规定,债务重组所获得的收益只能算进资本公积里,对那些有股权再融资资格的公司来说,进行债务重组依然得到债务重组,使得净资产收益率中分母变大,分子不变,收益反而降低。这样就保证了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就是因为财务状况不佳所致。2010年的样本体现的是:债务重组可以增加当期利润,但不能由此进行股权再融资,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不能把债务重组当作盈余管理的形式。对那些有被停牌、摘牌危机的公司来说,因为其财务状况困难,就可以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这样具有摘牌或停牌动机的ST和*ST公司在我国的盈余管理研究中,就作为财务困难的样本,使得盈余管理的界定产生了困难。以下是针对这些提出的研究论题:

A1:1999年样本显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的发生与其财务状况关系不大。

A2:2001—2006年样本显示,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债务重组呈现反向行走趋势。

A3:2010年样本显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越好,该公司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越低。

以上论题如果通过检验,说明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发生作用的是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而不是会计准则。从这个层面上讲,改变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才能遏制盈余管理行为。由2001—2006年与2010年样本比较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发生的理由与财政部遏制与否无明显关系;由2010年和1999年样本比较看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发生与证监会遏制与否有明显关系。

四、研究数据的来源和研究设计思路

应用于本文的样本,时间跨度大,在此期间,宏观经济环境在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也发生着迥然不同的变化,同时,对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也是证监会一直进行的工作,这样在债务重组样本中无可避免会发生偏差,所以笔者不去比较所有样本的财务状况,而是建立一个LOGIT的回归模型,来对债务重组和财务困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对照。采用谢德仁(2008)的模型进行验证:

其中,t表示债务重组发生在哪一年,1表示发生,0表示没发生。有效的财务指标是t-1年或t-1年末的,它能有效地预示企业的财务情况,包括GPR(主要业务利润率),OPC(经营性现金流比率)、TNRA(总资产周转率)、LEV(资产负债率)、QUICK(企业短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即速动比率)等指标。公司规模、上市年龄、行业和除1999年及2010年的样本年份也受回归影响。

因为1999年和2010年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有可能通过债务重组发生,但是发生在2001—2006年期间的债务重组,其收益不在公司的利润范围里,只能在账务上进行分类整理,这样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就会落空。为了对此进行掌控,在1999年模型中对样本中的ALOSS(避免亏损动机)和EFQ(保股权再融资资格动机)进行了调控,而在2010年,因为债务重组不影响股权和再融资资格,所以仅调控了ALOSS。笔者研究的债务重组样本是720(44)家、6 957(608)家、1 350(175)家,数据从WIND数据库中获得。巨灵证券的信息系统、金融界所属网站及上市公司所属资讯网对本数据提供了主要依据。

五、相关结果和情况分析

表2为1999年、2001—2006年、2010年样本模型回归结果。

表2显示:

1.在1999年的样本中,公司盈余管理因素被剔除,OPC和LEV在10%和5%水平线上对公司债务重组作用明显,其他反映公司财务困境的变量都不明显。EFQ只与因变量在10%水平上呈同升和同降的正相关关系,ALOSS在这里作用不明显。这就证明1999年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发生与财务困境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不排除有其他样本的出现,诸如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不是因为财务状况的艰难,或者是为了避免亏损,也可能是为了获得股权再融资资格,这同样说明只要进行了债务重组,财务状况一定是不容乐观的。

2.2001—2006年的样本中显示:1%水平线上,GPR、TNRA、QUICK这些因素都和因变量呈现负相关关系,LEV在25%水平线上和因变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在这个时间段财务困难,成为产生债务重组的关键因素之一。

3.2010年的数据样本显示,若不采取办法遏制规避亏损动机的发生,公司的GPR(主要经营的业务所产生的利润率)、TNRA(总资产周转率)以及公司的规模、上市的年龄等变量,都会影响公司的债务重组。这说明,发生债务重组取决于财务状况的好坏,财务状况越差越易发生债务重组。公司规模的大小、上市时间的长短也直接影响着是否发生债务重组。在剔除其他干扰因素(如避免亏损动机)后,除主营业务率不明显外,其他变量表现仍然明显。这也表明,2010年债务重组的原因就是财务困难。当然,从ALOSS与因变量的关系层面上来看,它们呈现正相关关系,从而可以看出,债务重组可以使这些公司避开亏损。这也从侧面说明会计准则不能对其进行遏制,而必须依靠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本身。

从表2的回归结果分析,针对A1、A2、A3的论题,经验证存在,从而说明1999年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的产生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关系不大(这里特别指出:具有EPQ盈余管理动机特征的表现最突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发生频繁,且和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明显联系,这种情况尤其在2001—2006年和2010年期间的样本中表现明显。以上数据和分析表明,上市公司所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就是为了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相适应,这也说明,资本市场派生出的监管规则在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中比会计准则作用明显。

六、论证结果

本文通过以上数据研究对比了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制约和影响,通过验证认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就是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监管的需要,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成为改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切入点,而会计准则有其局限性,所以并不能起到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遏制的作用。研究数据表明: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成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和盈余管理目的之间的纽带,而会计准则没有此作用。资本市场监管只是起到证监会、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参与者三者之间合约性质的作用;证监会有权参与修订“合约”,它修改的合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随之发生改变;上市公司会基于各种目的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对此负的责任比重较小。因此,合约的修改、监管方的责任划分、信息披露的灵活应用等,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作用。在公认的程序框架下,立足于基本的财务会计概念和原则才能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只能使交易成本增加,不能在遏制盈余管理行为方面起到相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川.新四项减值准备、审计任期与独立审计意见[J].财经论丛,2004(6).

[2] 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J].财经论丛,2005(1).

[3] 杜英.事务所的任期、会计师轮换与审计独立性——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财经论丛,2010(6).

篇4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的精神,以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管理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细则》的重要意义,把贯彻实施《实施细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强化公共场所经营者作为公共场所卫生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减少群体性健康损害事件的发生,着力在全市建立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监管有力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工作任务

(一)切实提高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重要性的认识

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对于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健全卫生监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做好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的作用,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二)抓紧开展《实施细则》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把学习、宣传《实施细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具体工作安排。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宣传工具,通过电视宣讲、公益广告、悬挂标语横幅等方式,以组织开展《实施细则》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实施细则》宣传活动,普及公共场所卫生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监督员全面掌握《实施细则》的内涵,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要督促、指导公共场所经营者加强《实施细则》学习,组织开展行业自律教育,引导公共场所经营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三)依法履行卫生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方案。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需要,制定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队伍和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体系,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抽检工作。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法律制度依法行政,督促公共场所经营者切实承担起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检测任务,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测、评价等工作。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整体工作效能,提高监管水平。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宣传培训阶段(5月1日—6月20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组织开展《实施细则》宣传和培训活动,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和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6月21日—9月15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各自职责分工,依照各项工作计划和方案开展公共场所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和评价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9月16日—10月15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公共场所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自评,并形成书面总结于年10月20日前报至西宁市卫生局法监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实施细则》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有效的落实《实施细则》的实施,细化工作任务,真正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篇5

一、眼操评比:

1、不认真做眼操说话吵闹的一人次扣1分。

2、眼操时间随意走动不遵守纪律的一人次扣2分。

二、早读评比:

1、认真读书,讲话吵闹的一人次扣1分。

2、早读时间随意走动不遵守纪律的一人次扣2分。

3、迟到一人次扣1分

三、卫生评比:

1、教室、走廊、清洁区发现有废纸、食品包装纸、袋,果皮、核,一件扣1分。

2、桌椅摆放不整齐的扣1分。

3、劳动工具摆放不整齐的扣1分。

4、抽屉不整洁,有废纸扣1分。

5、讲台不整洁扣1分。

6、随地乱丢果皮纸屑的扣5分。

四、早操评比:

1、入场或退场过程中有人说话或打闹的,每人次扣1分。

2、做操时不认真,打闹或讲话、说笑的,每人次扣1分。

3、集队缓慢入场迟到或不按规定顺序入场的扣2分。

4、升旗仪式过程中有不尊重国旗的行为的,(指吵闹、打逗、不敬礼、不唱国歌等)一人次扣2分。

5、升旗仪式中不佩戴红领巾的一人次扣1分。

五、路队评比:

1、路队不整齐,有散队现象的每人次扣1分。

2、不排路队,放学后仍滞留教室的,每人次扣1分。

3、排队回家过程中离开队伍买零食的,每人次扣1分。

4、排队回家过程中有打逗追逐现象的每人次扣1分。

5、放学铃响后20分钟静校,如果仍有学生逗留,每人次扣1分。

六、自行车评比:

篇6

第一条为规范机动车驾驶人社会化考试场地建设、审核和监督管理,根据公安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第139号令)及其考试工作规范和公安安全行业标准《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GA1029-2012)、《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监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1027-2012)、《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和考试系统使用验收规范》(GA1030-2012),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以下简称“交警总队”)《甘肃省机动车驾驶人社会化考试场监督管理办法》及市政府《白银市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定、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机动车驾驶人社会化考试场(以下简称“社会化考试场”)是指:依法按照规定程序申请招标,由白银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以下简称“交警支队”)审核使用、监管,具备机动车驾驶人考试条件、依法开展场地驾驶技能考试(以下简称“科目二”)、实际道路驾驶技能考试(以下简称“科目三”)并适用于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和摩托车等准驾车型的场所。

第三条社会化考场建设采取自愿投建、自负风险的原则,根据本市考试能力的实际情况,按照满足考试需要、合理优化布局,便民利民,优先县市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公平竞争、公开择优的原则,申报相关部门,依法通过公开招标等程序选定社会化考场。

第四条支队负责统一管理考试场、考试设施和考试监管系统,不得交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个人管理。

考试场建成后交警支队进行初验,合格后报交警总队进行复验。经复验合格后,对考试场进行备案,开通考试接口。考试场验收依据《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和考试系统使用验收规范》进行。

第五条社会化考场的建设应当依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39号)及其配套标准进行,考试设备必须经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认证认可;考试场考试系统必须接入全国统一的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监管系统;接受交警总队和交警支队监督管理。

第六条社会化考试场建设方负责考试场及监管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考试设备、考试用车以及配套设施等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承担纳入考试监管联网所需的硬件设备购置和网络租赁费用。

交警支队考试中心负责对考试设备、考试用车监督管理并负责考试预约、考试员调派、考试实施、学习证明制作、考试成绩录入、驾驶证核发等涉及考试的其他业务工作。

第七条社会化考试场一经批准使用后,考场名称、考场地址、考试科目等基本信息不得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向交警支队申请,交警支队同意后向交警总队备案,交警总队在考场备案信息中进行修改。

第二章设立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申请设立社会化考试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管理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违法经营记录;

(二)法人拥有考场建设用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土地的使用性质应当符合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相关法律规定,并经国土和规划部门批准通过。

(三)考试场地建设、路段设置、车辆配备、设施设备、考试系统以及考试项目、评判要求应当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社会化考试场科目二、科目三考试应设在同一场地,不得分散设置,考场占地面积应保证各科目考试的顺利开展。

科目三考试场地选定在实际路段进行的需经辖区相关部门批准后设置。考场内配套设施要完善且有便民服务场所;符合安全、畅通、有序的原则,不得设置在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

(四)建立场地、车辆、设施日常检查,考试系统日常维护,考试工作台帐记录管理,考试异常情况处置等完备的考场运行管理制度;

(五)配备保障考场规范运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

(六)考试智能评判系统设备取得具有国家计量认证资质和国家检验机构认可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的检验合格报告。并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申请设立社会化考试场的程序:

(一)方案审核:社会化考试场建设方向交警支队提出申请并报送建设方案和相关资料;由交警支队组织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对有关凭证资料进行核实,对拟建的考试场地进行考察、评估并提出审核意见,符合公安部交管局、交警总队关于社会化考试场的设立条件和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方可具备竞标资质,准予参加公开竞标,并由交警支队在《备案登记表》内签注审核意见并加盖单位印章。

(二)公开采购:按照政府采购相关程序要求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招标成功的准予建设。

(三)社会化考试场建设方提供的凭证资料包括:

1.书面申请报告;

2.土地使用证或土地租赁合同;

3.组织或企业的有效身份证明;

4.考试场设计平面图和场内设置分布图;

5.其他相关材料。

第三章考场设置及运行

第十条社会化考试场设置应满足以下运行要求:

(一)考试场地应实行封闭管理,设置门禁系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考场内,将考生与社会人员有效隔离;考试场地与办公区、侯考区、生活区等区域之间应设置封闭隔离设施;设置对考场全方位实施有效监管的监控设备,实时播放考试过程,提供监督音像资料。

(二)各科目考试场应设置候考区、待考区、考试区,并具备相应的配套服务功能。

1.侯考区、待考区、各项目区应安装高清视频摄像监控系统,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并接入支队监控系统。科目二、三考试场应当设置场地设施分布图、考试路线引导图、场地运行服务规章、考试组织动态信息等相关信息公告设施,设置公共广播系统。

2.侯考区:设置群众等候休息区,配置数量足够的休息座椅,提供饮水机、常用应急药品、公用电话等便民服务措施;设置安全文明教育宣传区,悬挂、放置或张贴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图片;在醒目位置设置考试流程、考试须知、考试工作纪律、车管所“九个严禁”、两台视频播放器(一台用于播放宣传片,另一台用于播放考试场内考试实况)、考试及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考试民警姓名、照片、警号等警务公开信息栏;同时公开考试工作人员姓名、照片、举报投诉电话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设置查询台,方便考生查询本人的考试视频资料。

3.待考区:设置安检门、门禁系统;配备自助式储物柜;设立电子安全检查系统和考场电子设备屏蔽系统,杜绝考生将电子通讯设备带入考试区;设置考试监控显示屏,实时播放考试现场画面。

(三)科目二、科目三考试场地建设必须符合《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和其他相关规定要求,场地规划布局要科学合理,应统筹考虑交通组织、考试路线及出入口、功能布局、绿化及空间环境等因素。场地应按人车分离的原则布置分隔、导流、无障碍通道等设施,合理组织人流、车流,确保安全。场地设置的标志、标线要清晰准确,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科目二、三考场应有效隔离,避免交叉影响。场内应配备照明设施和设备。必须为考生提供完善的公共卫生设施、确保冬暖夏凉等必备的配套设施;以及能满足使用需要的停车场地。

(四)场地的消防设施必须齐备,人员集中区要设置应急消防通道,考试场地消防要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

(五)配置与考场自身规模及考试科目设置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年满十八周岁,具有法律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

2.遵纪守法,无违法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属于从事过车管业务工作的人员,三年内应无不良记录。

3.具有高中或中专(含)以上学历,具有从事驾驶人考试业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十一条考试场地设置应符合《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甘肃省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建设验收和管理办法》、《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监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交警总队提出的其他相关工作要求外,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科目二场地总面积不得少于20000平方米;总面积不包括办公场所占地面积。考试场地设置考试车发车区,倒车入库、侧方停车、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直角转弯、曲线行驶、模拟刷卡(遥控)式自动门考试、模拟雨雪冰冻路面等7个考试项目。考试项目可以组合和循环的方式设置,项目衔接处应设置缓冲路段。

(二)考试场地道路与道路之间采用绿化带相互隔离、场地绿化率≥20%;考试项目按考试车型分类设置。

第十二条科目三考试场地设置必须符合《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要求,考试路线应当满通流量、考试项目和里程、考试路段(至少为3条)。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低速载货汽车、残疾人专用小型自动挡载客汽车考试里程不少于3公里,在白天考试时,应当设置模拟夜间灯光的考试。考试路段设置上车准备、起步、直线行驶、加减档位操作、变更车道、靠边停车、直行通过路口、路口左转弯、路口右转弯、通过人行横道线、通过学校区域、通过公共汽车站、会车、超车、掉头等16个考试项目以及考试路线、考试项目的标志、标线符合规范。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应当具备计算机评判考试系统。

第十三条科目三考试道路设置必须符合《甘肃省机动车驾驶人道路驾驶技能考试长距离实际道路考试实施细则》的具体要求。

第四章考试车辆及系统设置

第十四条考试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的要求,科目二、三考试车辆必须依法注册登记,考试车不得用于教学培训。

(一)科目二考试车至少配置5台。

(二)科目道路驾驶技能科目三考试车至少配置5台。

(三)科目二、三考试车辆必须安装车载人像识别系统,科目三考试车辆还需配备语音识别系统,并接入支队车驾管业务监控系统;不进行考试时,考试车辆和考试系统不得用于驾驶训练。在安装车载考试设备、调试和维护考试系统时必须由交警支队系统管理员、驾管负责人在场监督。

(四)考试车辆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性能检测机构检验标准和要求,每年进行安全技术性能检测。考场建设方必须做好考试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对出现故障的应及时排除。对已不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的考试用车,要及时申请更换、报废更新。

(五)社会化考试场按需配备通过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认证和备案的生产厂家提供的考试设备,搭建专用公安VPN网络线路,网络宽带应当满足业务需要;所有考试数据必须实现与交警支队监控中心数据对接,纳入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监管系统。

(六)社会化考试场各科目考试员及社会辅助考试人员应严格按照公安部交管局、交警总队的具体要求进行配备、管理和培训,驾培机构教练员不得兼任社会辅助考试人员。

(七)社会化考试场提供驾驶人考试场地及设施设备供交警支队组织开展驾驶人科目二、三考试业务。

(八)社会化考场考试车辆、车载考试系统不得加挂模拟培训系统,与模拟培训系统共用。

(九)社会化考场考试全程实行考生考试档案电子化,建设标准化的考生考试档案室。

(十)社会化考场考试车辆应当设置考试用车标志,考试车辆及设备由交警支队统一编号。

第十五条社会化考试场科目二、三智能考试系统、考试车设备仅限于考试使用,不进行考试时,考试车辆和考试系统不得用于驾驶训练。考试结束后考试车集中封存停放。

第十六条社会化考试场科目二、三考试系统必须符合《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考试监管系统应当符合《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监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1027—2012)和交警总队提出的其他相关工作要求。考试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GA1029—2012)要求,其类型和数量应当满足正常的考试工作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交警支队监控中心屏显示北斗或GPS卫星定位地图,各项考试应在考生在报到、待考、上车考试等全过程实现监控、考试车行驶位置即时显示;考试车载设备必须配备二代身份证阅读器、指纹识别系统,与支队实现计算机联网,具备远程监控所需的视频、音频及考试数据传输等设施。

(二)科目二、三考试智能评判系统符合公安部考试监管系统接入标准。科目三考试智能评判系统包括考试监控中心、车载评判、音视频监控、北斗、GPS卫星定位等组成的多元化智能考试评判系统。实时监控每辆考试车的位置、状态、考生的考试过程,在监控中心实时调整各考试车的各种参数,对考场秩序、考试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实时监控考试过程。考试车内左右上方均须安装监控摄像头,完整记录考生的考试过程及扣分情况,实时抓拍考生照片,记录车载考试设备使用情况;考试过程的音视频信息记录设备须具备查询和回放功能。考试车车载设备采集里程、车速、档位等数据、75个路考评判点的自动评判、系统自动对考生16项综合考试项目实现智能化的考核评判。没有使用录音、录像设备的,不得组织考试。

(三)科目三考试车应安装反向监控用于监控考试员,并安装副刹车感应器,对考试员的考试行为进行监督。

第十七条社会化考试场机动车驾驶人考试过程音视频资料的采集和保存要求应当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年。

(一)社会化考场考试应建立音视频信息档案,存储录音、录像设备的音像资料。

(二)社会化考试场应向交警支队监控中心实时传输考试场地音视频。视频内容:包括考试场地、侯考区、待考区、考试场监控室、发车区、考试项目场地、考试车内等影像内容,确保监控画面与音质应清晰可辨,内容连贯不缺失。由交警支队对社会化考试场传输的音视频进行监管,制作监管日志;交警支队监控中心与考试场之间实现实时通信。

第十八条交警支队对社会化考试场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不定期组织抽查,通过定期巡查和技术检测等手段,对考试车辆、考试项目、考试路线、标志标线,以及考试系统参数、权限设置、评判标准、数据存储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考试场验收

第十九条交警支队根据《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和考试系统使用验收规范第1部分:考试场地》(GA1030.1-2012)、《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和考试系统使用验收规范第2部分:考试系统》(GA1030.2-2012)、《甘肃省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建设验收和管理办法》、《甘肃省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工作规范》(甘公交〔2013〕18号)、《关于全省机动车驾驶人社会化考试场联网验收有关要求的通知等相关行业标准要求验收》要求,对拟建设场地、建设方案、考试设备、考试系统、考试用车、车载设备、网络环境、人员资质等提交书面材料进行初审。初审不合格的,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待整改完成后按规定重新申报审核。对符合要求的,由交警支队填写《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条社会化考试场建设方完成考试场地建设、考试设备安装和考试系统、考试监控音视频安装以及联网后,向交警支队提出使用验收申请。社会化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验收提交下列文件资料:

1.申请验收报告;

2.白银市社会化机构申办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登记表;

3.建设方案评审、批准意见;

4.招投标考试场地文件、合同;

5.投标社会化考试场建设资质入围条件资料、中标通知书;

6.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竣工图纸;

7.工程验收合格证明文件及资料清单;

8.考场基本情况(科目二、科目三考试场地全貌照片);

9.科目二应附模拟考试报告;

10.科目三应附模拟考试报告。

第二十一条小型汽车类型的机动车驾驶人科目二、三考试场,经交警支队初验,交警总队复验合格并批复后,颁发《甘肃省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资格证书》,对考试场进行备案。

(一)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考试场,不得进行机动车驾驶人考试。

(二)社会化考场经统一招标中标后,交警支队与建设单位签订协议(协议中需注明待交警总队复验合格批准启用后协议正式生效)。

(三)经交警总队验收合格的考试场交警支队向社会公告。验收不合格的,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四)交警支队根据交警总队社会化考场资格项目确定考场资格,由交警支队组织开展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业务。

(五)验收合格的考试场有效期为一年,期满后对考试场地、考试设备、考试用车以及考试场管理情况进行检验重新测试验收。经验收合格,交警支队重新签订使用考试场合同。

(六)对年检不合格的社会化考场取消考试许可。对年度检验不达标或考核排名靠后的实行淘汰制,停止其考场考试业务。

第二十二条社会化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车、轻便摩托车驾驶人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考试场应按照交警大队验收、交警支队备案。考试程序按交警总队的规范进行。

第六章日常管理及监督

第二十三条社会化考试场应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予以公布,公布内容必须包括考试场基本情况、考场批准文件;配备保障考场规范运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报送支队进行备案);对考试场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应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岗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并建立制定紧急情况处置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妥善处置。

第二十四条社会化考试场应接受交警支队的考试业务管理,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交警支队的具体要求开展考试相关业务,自愿接受社会各界及交警支队的监督。在进行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业务活动中因故意或过失导致当事人损失时,自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社会化考试场应加强自身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员工进行规范化服务教育、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员工业务素质;工作人员上岗应严格落实车驾管窗口服务规范要求,统一着装,佩戴岗位胸牌(胸牌由交警支队监制)。

第二十六条社会化考试场要严格按照交警支队通过互联网对外公告的科目二、三的具体考试的时间、要求规范组织开展考试工作。

第二十七条社会化考试场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严格落实“三项承诺”,工作时间内已受理的业务应当延时服务至办结;强化场地安全和运行安全管理,保证做好学员的安全。

第二十八条严格遵守相关保密协议的各项规定,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严禁泄露考试信息和考试学员的个人资料信息。

第二十九条社会化考试场应确保良好的办公秩序,组织专人维护考场秩序,打击和防范非法中介在工作区域内干扰正常工作,欺骗坑害群众。

第三十条社会化考试场的考试评判和监管系统及其相关硬件设备,遇故障、升级等原因需要进行维护的,应当在交警支队系统管理员现场监督下进行,并制作日志台帐,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项目、内容等相关信息;不进行考试时,关闭考试系统和考试车辆。

第三十一条社会化考试场在进行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业务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得强制要求考生进考场训练并收取训练费、服务费等费用,不得收取代办费,严禁乱收费和推销产品、强制消费等。

第三十二条按照《甘肃省机动车驾驶人社会化考试场监督管理办法》和本细则要求,对社会化考场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发现有违规行为,将视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暂停考试和取消考场资格。

(一)由交警支队对社会化考试场每月定期不定期组织抽查,通过巡查和技术检测等手段,对考试车辆、考试项目、考试路线、标志标线,以及考试评判标准、数据存储等进行监督检查。

(二)由交警支队负责对考试日每日抽检,对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考核,于月底前将考核结果予以通报,依规采取奖励惩处措施。抽检不合格的根据情节给予限期整改或责令停考,整改和停考期间关闭考试系统。

(三)社会化考试场要在醒目位置和候考厅设置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对检查发现或群众举报的问题特别是违法、违规、违纪问题,对管理混乱、问题严重的驾驶人考试场,要暂停其承担驾驶人考试业务,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整改达标后,方可恢复承担驾驶人考试业务。

第三十三条社会化考试场的场地、道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应当坚持管养并重、保持完好的原则。

(一)考试场使用和日常管理由考试场建设方负责,主要包括考试场内各项基础设施运行、考试场秩序保障、硬件设备维护等辅工作。

(二)考试场所有人、管理人应当按照交警支队的要求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得干扰交警支队的考试工作。

(三)要按照整体规划要求,有效开展对考试场的绿化、美化和卫生清洁工作,提供热情、温馨、便捷的生活服务和良好的学习、考试环境。

第三十四条社会化考试场工作人员必须服从公安交警部门的监督管理,并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考试工作的有关规定,按照《机动车驾驶人业务工作规范》配合交警支队考试中心做好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工作。

(二)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查处考试作弊等违法违纪行为,如有可疑迅速上报公安机关。

(三)积极履行其他依法、依规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三十五条社会化考试场负责提供驾驶人考试工作的条件和秩序维护保障工作,考试场人员不得介入驾驶人考试工作,不得凭借其便利条件协助待考人员弄虚作假、,并接受其贿赂,实施影响驾驶人考试客观、公正进行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第三十六条社会化考试场必须严格实行考训分离,考场所有人、管理人应当按照交警支队制定的考试计划调整培训时间,考试车辆和训练车辆必须严格分离。考试车辆不得作为教练车用于培训,也不得将考试车作为教练车在备案系统内备案。

第三十七条交警支队对准予考试资格使用的社会化考试场应当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对考试过程进行评判监督,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二)对考试场地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场地设置符合相关规定。

(三)每月对考试场系统运行情况组织检查,确保考试系统数据库安全和公安网络安全。

(四)落实交警总队业务主管部门对规范驾驶人考试提出的相关工作要求。

第三十八条交警支队采用明查暗访、回访有关单位、人员等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地考试工作情况。凡发现考试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的,应当按本办法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限期内整改不到位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现场监督或停考整顿等措施。

第三十九条考试场应在临街道路设置考试场指路标志,在考试场大门悬挂考试场标牌;在考试场院内设置各科目考试区域分布、考试程序示意、考试事项告知、考试评判标准、考试员工作纪律图板。

第七章责任追究

第四十条社会化考试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暂停考试业务,责令整改;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或者再次发生违规情形的,取消考场资格并解除合同。

(一)考场工作人员参与考试作弊的;

(二)考场管理不到位,考试秩序混乱的;

(三)考试评判和监管系统管理不到位,导致视频、数据保存不全、不准或损毁、丢失的;

(四)考试监控摄像头未固定或随意调换、遮挡、严重污损造成监管死角或不能实时传输考试音视频资料的;

(五)违规调整考试设施,考试场地或者考试车辆存在作弊标记的;

(六)考试设施损坏维修不及时、考试车辆维护不及时,影响正常考试的;

(七)考试系统和考试车辆用于驾驶训练的;

(八)设立强制性消费项目的;

(九)以承诺考试合格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对考试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十)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组织检查不合格的;

(十一)违反本细则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社会化考试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考场资格,解除合同,考场所属的法人、企业等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等不得再次参与考场政府购买服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组织、纵容考试作弊的;

(二)服务器存在远程控制程序(包括Plsql等可远程连接数据库的程序)及与考试无关软件的;

(三)违规进入考试系统,篡改、伪造考试数据的;

(四)考试过程中有教练或其他无关人员现场指挥的;

(五)在考试场地、考试车辆上做标记,降低考试标准的;

(六)强制收取考试适应性训练费的;

(七)以欺骗、敲诈等方式向学员索取财物的;

(八)有隐瞒相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申请设立考场的;

(九)被投诉举报有违规行为且经查证情况属实的;

(十)被媒体曝光以及被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通报的;

(十一)违反本细则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条考试设备供货厂商提供不符合标准的计算机考试设备、计算机考试系统,或者修改计算机考试系统参数,影响考试结果的,不得继续使用或者采购涉事厂商考试设备、计算机考试系统,并向上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交警支队负有对所辖社会化考试场监督管理的责任,考试场存在违规问题经查证属实的,可以对考试场作出暂停考试或其他处罚,需要取消考试场地许可的上报交警总队审核。

第四十四条社会化考试场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有违规行为的,依据《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39号)、《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工作规范》、车辆管理所“九个严禁”和《甘肃省公安交通民警执法工作“十条禁令”》等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五条被暂停业务的社会化考试场整改完成后申请继续承担考试业务的,应提交详细的整改报告,经交警支队验收合格上报交警总队同意并出具《恢复考试业务通知书》后,方可继续办理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业务。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使用科目二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系统、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系统进行考试的,其设备必须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认可并获得证明文件;由社会化考试场建设方向交警支队提出申请,交警支队进行审核同意后,方可正式采购使用。

使用科目二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系统、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系统的考试场,因设备故障无法进行考试的,暂停考试业务,待修复后由建设方提交专题报告,经交警支队验收合格批复同意后,恢复考试业务。

篇7

关键词:施工现场;定位系统;结构设计

Abstract: Due to the remo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a's construction unit has not yet formed a real-time control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resulting in a problem does not match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uni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schedule.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ide a simple exposition of the structural design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management positioning system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ite; positioning system; stru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0导语

随着国家和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如何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提升已成为现今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施工安全管理与施工安全技术作为实现安全施工建设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就现阶段现场管理工作来看,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掌控的及时度和准确并不高,严重干扰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从而导致了相关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而随着定位技术的日臻成熟,使其为建筑是施工单位的远程控制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了我国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下面本文将从定位技术的选择以及定位系统结构设计等方面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定位系统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1.项目部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组织机构。项目施工班子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第一责任人,以现场安全员、项目技术负责人及施工班组长为成员的项目安全领导小组,指定小组办公室,负责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工作。

2.项目部要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等制度。根据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制订安全岗位责任制,从管理层到工作层,层层签定安全责任状。项目经理要定期组织项目成员对岗位责任制进行学习、落实。同时形成安全值班、检查、例会等制度,检查、记录现场隐患,研究安全生产对策。

3.项目部要根据工程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目标,确定现场管理要达到的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安全伤亡目标、安全经费投入目标、文明施工目标、创建国家及省市安全文明工地目标等,使现场安全管理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方向,同时对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人。

4.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临时用电、脚手架、大型起重机械设备等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或措施。对施工现场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办公室、娱乐室、宿舍等五小设施,以及用水、用电的总布局,并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由项目经理审批后实施。

二定位技术的选择

远程定位技术是指通过非接触性、远距离的目标掌控模式,以定位坐标反馈信息参数为依据,对具体目标进行实施掌控的全过程。由于信号的接受和传输是进行远程定位控制的依据形势,因此在进行远程地位技术时必须进行对定位终端系统的安装。根据所采用的数据通信方式不同,位置关系的计算方式也不同,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定位方式。目前主流的定位技术有卫星定位、手机定位、WiFi定位、RFID定位等。这些定位方式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定位系统采用增强型RFID定位技术。该技术与其它定位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成本低廉。终端设备价格只需几十元,可降低系统整体费用。

(2)定位终端体积小巧,免维护,寿命长。由于终端设备体积小,因此可以设计成各种便于携带和隐蔽的形式,能够有效防止破坏。同时终端设备使用高性能纽扣电池,寿命长达5a。

(3)系统自行组建,成本可控。系统可根据实际预算和需要搭建,利于控制成本。而卫星定位系统和手机定位系统受制于卫星和手机基站的状况,不便于自行维护。

(4)定位精度可按需配置,避免投资浪费。根据定位精度要求的不同,在建设应用时可灵活调整,在不同的区域实现不同的定位精度。而其它定位方式的精度都取决于系统外部的基点,如卫星数目和信号强度、手机基站的数量和信号强度、无线接入点AP的数量和信号强度。

(5)信号覆盖无死角,可进行建筑物内部三维定位。系统通过在目标位置布设基站来实现定位,因而很容易区分建筑物楼层、立交桥上下车道,进而获得目标的三维坐标。而卫星定位、手机定位方式受建筑物屏蔽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正常信号接收困难,且达不到定位到建筑物内部的精度要求。

(6)抗干扰能力强。采用2.4 GHz绿色频段传输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不受气象因素干扰,信号不容易受到屏蔽,便于隐蔽。

(7)定位终端辐射小,对人体安全无害。经测试,RFID定位终端的辐射只有手机辐射的千分之一,更加安全。

三 定位系统结构设计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定位系统由计算机、定位基站和标识卡组成,分为前端数据采集部分和计算机系统两部分,其结构如图1所示。

前端数据采集部分为无线通信系统,工作在2.4 GHz频段,主要由移动目标携带的定位终端(即标识卡)和定位基站组成。标识卡按照约定的频率发射含有识别信息的数据,当标识卡进入定位基站识别区域后,发射的识别信息被基站接收,基站正确解析后认为该卡在该基站识别区域内。基站接收到标识卡数据后,将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结合数据库、计算机网络、GIS(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数据进行统一运算处理,分析测算出标识卡的位置,从而实现定位,并将定位信息提供给客户端。用户通过互联网即可访问定位系统。

图1定位系统结构

(1)标识卡。标识卡是系统的定位终端,可由施工人员随身携带或安装在设备、车辆、物资等需要定位的物体上面。定位终端支持的编码数达2.5亿,可以满足大批量定位对象的应用需求。

(2)定位基站。定位基站用于接收定位终端的信号,可通过局域网或RS485总线接入计算机系统。

(3)移动基站。移动基站是系统的辅助设备,相当于便携式、可移动的定位基站。在确定标识卡基本位置的基础上,可通过在现场使用移动基站进行细致的跟踪、搜索。移动基站通过确定标识卡信号源的信号方向和强度,将搜救人员引导到标识卡所在位置。移动基站使用充电电池,便于携带;信号接收范围大,方向性强,特别适合作为系统的辅助搜救设备。

(4)数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分析处理、存储定位基站发来的数据,并为用户提供数据访问功能。单台数据服务器可同时接入65535台定位基站,能够快速高效地对标识卡进行定位计算,1台数据服务器可同时支持100000张标识卡,并支持255个并发定位操作。在数据安全上,支持双机(多机)热备和双机(多机)并行两种方案。当有更多的标识卡时,可使用服务器集群进行协同运算。

(5) GIS服务器。GIS服务器用于将系统的定位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以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方式进行各种辅助决策。

(6)客户端。客户端用于人机交互,支持各种主流操咱作系统,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NT、Windows ME等。

3结语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定位系统采用增强型RFID定位技术,可实现对现场人员、设备、车辆、物资等的高效管理,并对事故现场的搜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信春雷,浅析做好施工安全技术工作的方法[J].山西建筑,2008(21):177-178.

[2]孙雪兵,数字化隧道工程与数值计算集成研究及应用[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董顺义.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5 (4):126-127.

[4]潘凤琴,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领域应用状况分析[J].今日科苑,2006(3):4-5.

篇8

一、推进道路运输市场依法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尤其在我们道路运输市场管理中,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要求,依法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道路运输监督检查的职能,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紧贴工作实际,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文明执法,把依法行政的理念根植到每个工作环节,尊重和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是我们搞好依法管理的思想基础和前提,也是体现我们道路运输管理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

道路运输点多、线长、面广,随着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乡村道路网络的建成,运输能力大幅提高,运输市场已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若处理不当,易引发矛盾。作为道路运输市场管理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履行好法规授权的行业管理职责,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代表民意,切实解决当前行业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在运输市场管理上,要严防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对非法经营,黑站点充斥市场,非法营运,黑恶势力控制运输市场决不能视而不见,要敢于作为,善于作为,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管和许可。在这方面,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依法行政既是维护广大道路运输经营合法权益的灵魂,又是保证道路运输市场公平正义的支撑。

二、目前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存在的不足

在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工作中,经调查了解,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实施细则不够健全,特别一些配套规章细则未跟上,《道路运输条例》颁布后,虽然初步解决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无法可依的状况,但一些条款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同时城市公交、出租车、运输服务业、汽车租赁等仍无法可依,对一些行业依法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二)依法管理工作不够规范。运管机构作为行政职能管理部门,还存在着职责不清,工作程序不规范;责任不清,办事流程不规范;法规不熟,行政许可不规范。

(三)事前预防不够,事后管理被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还制约着现代的依法管理,预防机制不够健全,事后监管比较分散,缺乏力度。在发现违法行为时,既不耐心听取当时人的意见又不认真分析事发的主观原因,只是简单地实施处罚,以致一些带有共性的屡查屡犯的违法行为难以根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能的发挥和执法效果,给依法管理带来工作被动。

(四)道路运输市场缺乏公共信息监管平台,源头管理乏力。一些道路运输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受到利益驱动,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弄虚作假,甚至用违法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现象,在道路客运、货运、出租汽车、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等行业大量存在,对这些源头管理由于缺乏信息监管平台,导致市场依法管理不到位,严重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阻碍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道路运输市场依法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国家、省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是道路运输市场管理的重要执法依据,但这些法律法规相对宏观性比较强,执法标准的弹性和自由裁量权较大,作为基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该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实际,进一步细化管理内容,对于一些法律法规未包括在内的道路运输监管事项要进行大胆探索,并把其纳入到标准化管理轨道上来。在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标准后,再进一步理顺管理程序和管理流程,使管理者知道道路运输管理中每项业务和各个环节,这样就不会在行政许可和行业监管中出现遗漏,从而达到执法主题、依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的四规范。应制定运政业务办理规范,细化运政业务办理程序,使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对流程和程序一目了然。对经营者来说,也能从这些流程中,感知自己办理所业务需要提供的材料和程序,从而达到一次性提交,一次性办理。

(二)整合道路运输市场管理资源,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服务平台。这里所说资源整合,既包括运输管理机构内部集中效能的整合,也包括道路运输经营者的整合。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而言,通过整合,使管理机构设置、人员分配、信息技术等管理资源分配更趋合理,既能提高行政效能,又能优化发展环境。同时,为了更好地实行依法管理,应建立运政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流水化作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就道路运输市场而言,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整合市场资源,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网络系统,使之在保障监督、服务、依法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在保障依法管理方面,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上下级管理部门都要依据《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设计工作流程进行监管。一是工作流程的设计,按照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使道路客运、货运(危货运输站),站场管理,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执法监督等各个子系统的数据横向互联,纵向互通。二是执法业务程序设计,要满足和符合所有法律、法规,做到行政审批,行政监督,行政处罚公平、公开、公正。三是网络信息系统易操作,满足现有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经营者的日常业务操作需要,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机制。

在监督依法行政方面,网络信息系统在行政许可、执法监督、行政处罚等方面要做到规范有序,监督有力。如运政稽查人员在查扣违法车辆及牌证时,将开具的暂扣凭证编号及违法车辆的车号、车型、违章情况等录入微机,即进入上传并处于锁定状态。若该车未经处理,其信息就无法人为自行消除,被定格在时时监控状态之下。只有当该车接受处理后,相关处罚决定书编号,罚款收据编号及经办人、审批人的权限密码同时登录后,方可解锁消除,这种程序的应用,便于下级运管部门抵制说情风,解除权势、人情的各种压力,有利规范执法行为。

在服务依法行政方面,要建立好三个平台。一是面向运管部门的行政平台,主要包括机动车维修管理,道路客、货运管理,驾驶员培训学校管理,运输场(站)管理,交通稽查执法监督,公共资源等网络信息。二是面向关联企业的市场运作平台,主要包括维修企业综合管理,车辆二级维护管理,运输企业,车辆检测机构,驾驶员培训机构等综合管理系统。三是面向广大车主及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办理网上申请,短信交互,网上查询等便民功能。通过三个平台的建立,缩短办理各项业务的时间,淘汰传统的人工填单,办证。真正达到依法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政务公开,提高道路运输管理法治化水平。

(四)强化道路运输市场管理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一是严格资质审查,设立执法人员的准入门槛,建立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明确执法人员的资格,不但达到业务精通,法律精通,程序精通,重点在依法管理中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二是强化执法人员的岗前培训,建立长效教育机制,设立执法人员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三是严格执法监督,建立内部监督机制,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监督小组,明确在依法管理中的职责,分解细化道路运输市场行政执法权力,将权力、义务和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职权范围和责任所在。通过执法检查,执法案件统计分析,网络信息审查输入等,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正确使用法律依据,谨慎使用执法过程的自由裁量权,通过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备案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统计制度等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全面推进道路运输市场依法管理。

篇9

(一)建筑市场管理。一是加强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制作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流程,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办理工程建设手续,发放施工许可证个,开工建筑面积平方米;办理工程竣工备案项,工程报建项。二是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规范招标流程,引入多家机构形成良好竞争机制,提高招标和开标组织水平,目前已完成建设工程招标项,总投资万元。三是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上半年共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份,安全监督手续份。严格履行了在建项目的复工检查和开工许可不履行复工报告制度、整改不达标项目坚决不得复工。组织开展了高层和大跨度钢结构项目质量专项检查、建筑用砂浆质量专项检查、塔吊机械安全专项检查、外墙保温防火安全专项检查、架体支模安全专项检查、商品砼质量专项检查等活动。健全工程分步验收制度,强化材料检测部门责任。四是加强对建筑行业企业管理。推行建设工程施工、设计、监理、审价机构备案登记管理工作,提高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房地产市场管理。按照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联合规划部门对城区在建房地产项目的用地范围进行了核准,停止了一些小规模、不符合规划的建设项目。组织开展房地产预售专项检查,出台房地产预售备案登记制度,继续实行房地产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售房行为,有效避免房屋质量、外网基础配套及合同纠纷问题,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

(三)旧城改造管理。根据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旗实际,制定《土右旗城区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和《2011年萨拉齐城区房屋征收改造工作方案》。全面开展了市政基础设施房屋征收工程,目前已启动有敕勒川大街、光荣巷、霍家园路、太平东街东延、阿勒坦汗大街共五个项目,目前正按照《土右旗城区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有关程序依法进行,为有效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抽调了全旗96名科级后备干部脱岗参与城区房屋征收工作。加强对房屋征收项目的管理,特别是加强旧城改造项目房屋征收管理,强化房屋征收拆迁管理办公室职能。征收前要核准,认真与规划部门对接,要求开发企业提出年内房屋征收范围、户数和征收房屋面积,向房屋征收拆迁管理办公室审缴纳一定数量的房屋征收保证金,由房屋征收拆迁管理办公室统一组织拆迁,目前已核准了德胜苑、凯旋国际、名泉苑、博雅佳苑、大众新苑、亿兴园、汇宾花园6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房屋征收户。征收中要统一,必须统一补偿标准,统一评估价格,统一安置标准,统一征收程序,征收评估报告和安置补偿协议必须由房屋征收拆迁管理办公室审核,不能擅自提高补偿标准。

(四)物业管理。加强对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履职情况的监管,逐步形成长效管理办法,制定了《土右旗住宅区物业管理实施细则》、《土右旗物业管理区域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已上报政府待审定后实施。组建成立城建物业总公司,已完成全部证照的办理,已开始逐步接管旧小区,正在进行筹建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前期准备工作,保安、保洁员等服务人员已近完成招聘、考试、培训,购置了统一服装,部分已经上岗。小区绿化全部完成,汇鑫苑小区完成垃圾箱更换和部分基础设施的维修。

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集中力量开展房屋征收工作。合理分配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房屋征收工作任务,壮大房屋征收队伍,充分用好后备干部。集中解决安置房问题,一方面从城区在建房地产项目中回购一部分安置房;另一方面加快城区大宗空地收储,及早开工建设安置房;破除安置房紧缺瓶颈,实现拆建联动,全面推进城区房屋征收工作步入快车道。

(二)加强城建重点项目的调度管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明确期限、明确奖惩,逐级逐项分解目标任务,调动各方各级积极性。重抓开工调度,对尚未开工的项目逐个督查,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落实开工责任,促进项目早开工。对已开工的工程,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质量责任状、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项目五方行为,重视施工方案、进度计划及监理、甲代管理,严格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加强对各重点工程建设质量的技术指导与检查,对工程建设的每一道环节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与监督,确保建成一批优质工程、形象工程和精品工程。对进度滞后的项目,分析根源,协调解决,定期通报。

(三)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凝成建设管理城市的合力。加强与各有关乡镇、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工程项目进度组织施工,及时解决重点建设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各项城市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各部门要强化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协同意识,牢固树立城建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共同为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篇10

伴随着我国电力智能化网络改革的推进,电网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区分,合理的认识不同区域的不同电力企业建设发展的不同步情况,限制了电力营销系统的发展,阻碍电力营销管理,造成电力企业发展速度的降低,制约了电量的增长,造成电网设备不能有效的更新,技术人员不能有效的素质提升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国电力电网整体建设的速度。

二、加强电力营销的几个策略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营销管理概念

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有效建立需要电力营销管理企业加深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优质的市场经营管理服务模式,以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为基准点,合理有效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证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电力市场随着供需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增强电厂规模的建设、扩大电网管理,保证电力营销的有策略的管理,保证电力营销市场的稳定性,更新营销管理模式的理念思维,拓展有效的市场开发和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理的营销管理方案。

(二)细化市场的相关营销策略细则

在电力营销市场管理过程中,合理的完成企业的相关消费需求,将不同的消费群体以合理的市场营销方案进行分析,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细化营销市场中各类不同状态,在市场营销中寻找合理的基准点,保证市场整体化管理的同时,完成市场内部细化分工,以合理的切入点加深市场用电的相关方式,保证市场电力营销中各类数据之间的策略分析,完成电力促销市场的有效销售。

(三)加强有效的电力营销市场管理机制

加深电力企业的营销制度管理是扩大企业的相关效益,降低企业的相关使用成本,实现电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行合理的市场运行监督,制定合理的协调网上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提高电力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稳步市场相关份额的分配,充分发展工业化电价市场的控制,对大型工业化、农业化、居民用电等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配,提高电力营销企业市场的调研和电力产品的有效处理,合理的完成电力营销管理机制,直接的研究电力价格问题,间接控制电价数据,调整电能的营销和管理,保证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效果。

(四)改善电力资源营销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