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习报告

篇1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为《农村初中数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研究》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我们于2010年6月10日抽样调查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一、调查方法

1.抽样

本次调查对象是农村初中三个年级学生,按每个年级各两个班进行抽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调查答卷276份(其中初一92份、初二92份、初三92份)。

2.调查方法

在我们学校选择了数学成绩、学习风气、班级纪律都是中等水平的初中六个班,由调查人员直接调查。每个班调查时间为40~45分钟。调查人员先与学生闲聊几分钟,说明调查意图,让学生打消顾虑,然后发给问卷。在学生答问卷时,调查人员巡视并抽取学生交谈,鼓励学生把自己数学学习中的苦恼、数学老师对他(她)的不恰当要求以及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希望写出来,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所调查的三个年级,学生配合都比较好,能如实填写问卷。

三、几点感想

本次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1.加强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小学师资水平

(1)“高楼万丈平地起”,数学教学也应如此,小学基础不牢固,初中阶段就难以翻身。这样初中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也辛苦。小学阶段也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情感能力和兴趣能力的培养。(2)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2.大力增强教师的民主意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

学生情感培养与课堂上师生的民主平等有很大关系,常骂学生的教师是不得人心的,不允许学生提问、发言的教师也是学生不欢迎的。应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改善师生关系,真正把学生的发言权、思考权、读书权、选择作业权等权力科学地、艺术地交给学生。

3.改革必须整体推进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普通农村初中的学生,英语学习却陷入了困境,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英语老师成为“最苦”的老师。为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研讨,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并翻阅了相关资料。本文主要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所谓分化,是指相同的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分化现象,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真所谓是“七年级兴趣大,八年级便分化,九年级见了就害怕”。刚升入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对这一门学科的好奇,加上初学时难度不大,要求掌握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兴趣较浓,学习效果普遍较好。然而当进入八年级进一步学习后,教材容量增加,难度加大;教材改版后,书中素材基本以城市生活为中心,与农村实际脱节,很多词汇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遥远而陌生,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少之又少,他们在课堂上成了无话可说的“哑巴”。因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最终出现两极分化。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时间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对象为本校学生和英语教师。本次调查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分层等距抽样和访谈。以研究对象的25%(约 207人)抽取样本,调查问卷于2011年1月间发放,共发问卷207份,有效问卷207份,并全部收回。笔者使用了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后,笔者还对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将访谈结果一一记录下来。

三、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分析

(一)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分化现象的现状

1.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表一)

动机和认识是做好每一项工作的前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是明确的,动机是鲜明的,对学好英语充满信心,同时也反映出教学趣味性不浓,这是当前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从上表反映出:62.62% 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这些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反映出有27.10% 的学生受情绪影响波动较大,意志不坚定,这是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2. 学习英语的态度(表二)

学好一门课程,态度是根本。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才可能拥有成功的明天。调查表明,这部分学生能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能按照具体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上表反映出:57.94%的中学生感觉学习英语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66.36%以上的学生都能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能够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对英语学习是否拥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及时完成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调查中有64.49%以上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32.71%以下的学生学习有波动。由此可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确保英语学习成功的有效途径。

3.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及方式(表三)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英语作为一门非母语语言,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阅读仍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朗读、背诵这一基本手段得到广泛重视。

从上表反映出,当前学生学习英语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阅读为补充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等视听手段及图像资料的学习和运用频率较低、机会较少。多媒体教学这一基本教学手段尚未引起农村初中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普及率极低。当前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主要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查词典或资料,一是问老师或同学。由此也反映出,当前学生善于质疑解问,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

从上表反映出,尽管现行大纲、教材对“初步运用英语交际”这一要求提出已久,但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尚未养成运用语言进行简单交际的习惯,应用语言的风气仍未形成。?当前农村中学生英文报列、杂志订阅率极低,课外阅读这一重要学习途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5. 当前中学生学习英语面临的主要问题(表五)

从上表反映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普遍。从调查中反映出,当前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困难大的依次是:写作、记忆单词、阅读、?听力。

(二)分化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为什么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会出现分化现象呢?产生这种现象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以下是经过归纳的几点原因和访谈实录。

1. 主观因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①学生缺乏学习的持久性和意志力。这主要是受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影响。中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3-16岁之间,正是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好动,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持久性。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一部分学生感到英语难学,英语单词、语法枯燥无味;多数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外界的微小影响都会对其产生干扰,他们缺乏持之以恒的钻研吃苦精神。一些学困生也曾想过要发奋学习,但经过一番努力,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后,逐渐丧失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学习往往易受不稳定情绪支配,学习热情时冷时热,从而造成学困生意志衰退、缺乏自信心、知难而退,形成失败的消极心理。

②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19.63%的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他们感到学习只是一种负担,学习英语只是为应付老师和家长。有22.73%的学生是从对英语学习不怎么兴趣开始的,他们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及时预习和复习,养成了等待、依赖的坏习惯。以至时间久了基础太差,对学习失去信心,如此恶性循环,难以转化。最终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上进的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

③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调查表中我们可看出,有近33.64%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计划,习惯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近35.51%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不能经常预习和复习,只是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单词,对生词逐个字母拼读,经常前读后忘。朗读课文有口无心,甚至有些对课文朗读都很不熟练,课内学课后忘,理解课文时往往不考虑上下文,知识的巩固率不高。学习不积极主动,学不得法,不会归纳总结,学习效率极低,由“不会学”导致“不愿学”。

④学生性格原因。一些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他们不愿开口,不善交往;开口少,与他人接触也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这就使得他们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问题常常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学生,不仅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而且学过的语言知识也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这些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当被叫到时,有的低头不语,有的声音很轻,像在自言自语。

总之,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制力差、缺乏恒心、怕苦怕累,制约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方面的因素

①教师教法方面的因素。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候,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理趋向求新求异,对什么新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老师经常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用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讨厌简单重复、陈腐和俗套。从生理的角度看,单一的教学形式容易导致大脑皮层刺激的单调,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部分教师不能注意到学生这个心理特点,缺乏对知识的更新和对教法的不断钻研,形式单一,教学没有新意,气氛沉闷。一堂课上单词、词组、语言点、对话或课文等教学内容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看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根本掌握不了。有的老师将英语语言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使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兴趣锐减。由于老师课堂教学呆板,缺乏亲和力,也容易造成教学的重失衡,不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

②非正常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积极上进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初中生较之于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有了一定的减退,但是老师依然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热爱其所教的课程,因为讨厌老师相应地讨厌其所教的课程,所以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也造成部分学困生对学习的消极、抵触心理。

③老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这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缺乏爱心,就缺乏对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爱,缺乏和学生的心理沟通,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者犯了错误的时候,常常给予的是批评和歧视,如学生作业完不成,上课不认真听讲,就严厉责备学生,甚至罚站或变相体罚;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动辄训斥、找家长,甚至于蔑视等。部分教师认为:优秀生是块金子,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优秀生身上;而学困生是“定型的砖”,是块朽木,不可雕了,面对他们,缺少耐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使他们成为班级中的“弃儿”,遇上这些学生还不断埋怨他们。当他们答错问题或考试不理想时,动不动就训斥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在失败的阴影之中无法走出,特别是一部分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很容易形成消极心理。

综上所述,教师教法不当、师生关系不融洽、对学生缺乏爱心等方面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2. 客观因素

(1)教材内容不断更新

如今我们市使用的是译林版的牛津英语教材,书中素材基本以城市生活为中心,很多与农村实际脱节,很多词汇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遥远而陌生,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少之又少,他们在课堂上成了无话可说的“哑巴”。新知识掌握不好,接下来的学习便困难重重,成绩自然不好,分化现象也日益严重。

(2)英语学习环境差

我校是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比起城市英语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我们的环境显得很落后,全校只有唯一的一间多媒体教室,每天上课几乎就靠一张嘴巴、一台录音机、几根粉笔,依靠这些教学工具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加之学校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升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从课堂到课堂,从读书到读书,学习压力大,作业量大。学校班额过大,教师无法顾及到个人。学生无任何课外学习、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无法做到英语的学以致用,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3)学生在小学几乎没有学过英语,基本是从零开始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疲于上课赶进度。加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评价学生以分数为主,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可见,学生基础太差是教学的最大障碍。按照新课程设置要求,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必须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学生人数多、小学英语教师十分缺乏,一些中心小学只是在近两三年才勉强开设了英语课,村小的英语教学则是时断时续。而且多数学校是由仅具有初中英语基础的中师毕业生临时兼课,每周三课时教学时间也很难保证,英语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主科”挤占。开课迟、教师专业水平差、课时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价,致使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4)农村学生学英语起点低,素质教育不到位

篇3

笔者发现在高中教学别是在高一阶段,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学生普遍觉得非常生疏,这大大地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后来经走访、谈话等了解到,受应试教育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受到很大冲击,致使升入高一的学生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其影响程度在不同的生源地存在着一些差异,高一新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十分突出。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等,从而促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校部分初、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课题界定

本调查所说的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衔接现状,一方面是指高一新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所具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兴趣、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储备、适应状况;另一方面是指初中学生在地理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迎接状况。对这种现状的了解十分有助于我们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益。

三、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初中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教育统计学认为,在教育领域内,无论是教育科学或心理科学研究、教育行政管理,还是日常教务工作,都会接触到数量的问题,收集到许多数据,对这些数据,只有经过统计整理、分析和推断,才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帮助我们发现有关的教育现象的规律。本课题,用教育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对象

从我校普高高2014级16个班和初2013级8个班中随机抽出高2014级4、10、11、13、14、16班,初2013级3、5、8班作为调查对象。样本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8.2%。

五、调查方法

谈话、走访法:与个别同学谈话聊天了解学习状况;走访个别同行了解情况。

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系列问题和选项,包括其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态度、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其采用无记名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获得的数据认真统计、计算、分析。

文献研究法:搜集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吸取他人的有效经验,丰富完善自己的问卷调查表。

六、调查内容

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衔接现状,一方面是指高一新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所具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态度、兴趣、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储备、适应状况;另一方面是指初中学生在地理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迎接状况。详见下面调查问卷样表。

七、调查步骤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日~2014年12月25日)

有意识准备和同学、同行聊天内容;精心设计完善调查问卷表。

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5日至27日)

问卷调查高2014级4、10、11、13、14、16班和初2013级3、5、8班。

总结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30日)

统计分析学生问卷调查表,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八、调查结果及分析

1、高中情况:

发放问卷表362分,收回359份,有效问卷354份。其统计结果如下:

问题: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正在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地理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而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等等,这一切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替代不了的。

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落实是非常不足的,这对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十分不利于地理素养的持续提高。从表1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认识存在很大偏差,大多数同学认为地理是副科(这也许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和悲哀!科目也会被分成三六九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差,升入高中后对初中地理主要内容遗忘十分严重。

从某种角度讲,目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能够一定程度直接反映同学们初高中地理学习衔接效果。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线,在区域地理中贯穿主题学习、范例学习,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所以学习方法以记忆为主。而在普通高中阶段,基本理论的学习则成为了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高中阶段学习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学习方法就应该转向理解、探究为主了。学习方法的变化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

从表3中我们看到,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地理学习方法欠妥,仍然停留在初中时的记忆为主,还有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学习地理,这些学生地理成绩也很差。只有少数同学发现了初高中地理方法上的差异,并主动适应。而这部分学生地理成绩也相应较好。

此项调查是对前面第三项调查的必要补充和深入。一方面体现出在衔接过程中的学习行为的自觉、主动性(第10、11问)的调查,一方面体现出对初高中地理学习脱节困惑的解决诉求的调查(第12问)。

从表4可以看出主动留意初高中知识的同学只占了极少数。能够举例说明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的同学更是少见。建议加强初高中衔接的占到了多数,还有相当多的同学居然没有什么教学建议,可见对地理学科的漠视程度还是很高的。

2、对初中的调查分析:

发放问卷表163分,收回158份,有效问卷154份。

受调查学生系初中二年级学生,处于向初三过渡的特殊学段,本身学习压力很大,尽管面临地理结业会考,然而受升学教育影响,对地理这门不参加中考的科目仍然很不重视。对更长远的高中地理学习思想准备极不充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同学们极少数能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对地理图表的使用也限于少数同学,大多数同学谈不上有地理素养。

从表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地理成绩较差,有近半数的人不知如何学习地理学习。

9.你对地理教学的建议:

此项调查只有32为学生填写,其中请教师加强初中地理教学的有26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6.9%。另外还有4人要求不要再布置地理作业了。

3、几点结论

第一、无论初、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存在很大偏差的不在少数,很多同学不了解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地位,不了解地理素养在现代公民素质构成的重要性。在地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等诸方面处于消极状态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二、很多同学的地理素养现状堪忧。大多初中同学缺乏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准备和迎接,大多高中同学缺乏地理学习的必要储备。初高中地理学习脱节现象相当严重,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落实状况很差。

九、应对措施

篇4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

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

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篇5

关键词:学案;问题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9月,本课题被立为虹口区区级课题。从课题批准立项到现在历时一年,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从总体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为目标,全力投入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指导、实施等工作。2012年9月,本课题顺利结题,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探究出有针对性的、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现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成果等报告如下。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能够进行有效地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能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师生共同承担教学的任务。两者和谐合作、互利双赢、相得益彰。

第四,形成校本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法

资料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

5.案例研究法

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二是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加强教科研的学习,参加相关的课题培训会。

(2)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构建课题目标与确立课题内容,确立了《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设计、论证,制定了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1~2011.12)

本阶段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中,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并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与课改实践结合起来,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经常交流探讨实际问题;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课题研究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初步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2.1~2012.8)

(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汇编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本校13个班级、400个学生做了调查,以“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喜好”一题为例:选择“老师讲,学生听”(31%);“学生讲,老师听”(2%);“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9%);“老师从不说教,而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15%);“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不是含糊其辞,而是能够从正面解答学生的问题”(18%),“老师知识丰富,讲述从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有趣地讲述分析,把道理分析得通俗易懂”(25%)。

从中不难看到:学生一方面对目前的教学有较大意见,另一方面又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老师不知怎么学习,无所适从。

2.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学生情况,我们利用备课组、教研组际等活动,在围绕《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的主题研讨中,了解其他教研组关于学案的实践进程,借鉴其经验反思后,课题组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与设计问题系统,编写教、学两案。

篇6

在校师范生平时所学的无非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大部分知识都无法直接与教育实际相关联,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一种眼高手低的坏习惯,看待事情往往过于简单,缺乏深刻见解,思考大于行动。因此,要想把所学的东西切实的、合理的运用起来,就必须付诸于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使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备的我们得到了真实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努力完善自己。

传授一种切合实际的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所以课堂的授课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影响着一个老师的教学成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所以,我不能只为了讲而讲,更注重学的结果,以学生为中心。

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听课与讲课相结合,每天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良好的敬业态度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始终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坚韧毅力,也深深打动着组里的每个成员,他们也乐于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我分享,因而,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认识到了能够把自己既有的知识轻松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又乐于接受,这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7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102

目前血液透析已广泛用于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替代治疗。随着透析技术的快速发展,透析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但不安全事故仍不断发生,静脉针的脱出(VND)所致的大失血就是血透中最严重的安全问题之一[1]。本科自1993年成立血透室至今,血透患者已达350例,月透析量超过4000例次。2011年发生1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静脉针脱出致严重出血事例。现将病例汇报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6岁,1992年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995年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但因排异反应于2006年移植肾衰竭,再次做规律性血液透析至今。每周3次,每次4 h。均采用金宝AK95s透析机,透析器为F6,哈娜好16G内瘘穿刺针,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50 ml/min,为自体左前臂动静脉内瘘穿刺。2011年12月31日患者常规血液透析,13:00上机,透析开始患者生命体征正常。14:30主诉胸口不适,汇报医生,当时患者血压100/60 mm Hg,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予以相应处理后患者主诉好转。16:00护士巡视患者无特殊,测量血压100/55 mm Hg,检查穿刺针头处完好。16:10患者呼唤不适,护士立即去处理,发现静脉针头脱出,当时机器未报警(事后测试机器监测系统均正常),发现治疗巾床单有血液,估计出血400 ml。当时患者意识清楚,主诉头晕,测血压98/54 mm Hg,予以0.9%生理盐水600 ml加人体白蛋白10 g,50%葡萄糖40 ml扩容后血压128/66 mm Hg,急查血红蛋白9.8 g/L,较原来下降1 g/L,内瘘吻合处震颤明显情况良好。

2 讨论

2.1 原因分析

2.1.1 患者方面 (1)患者为老年人,并且内瘘使用时间将近10年,致使内瘘处皮肤弹性变差,皮下脂肪和肌肉层已变薄,皮下组织松弛,血管管壁弹性小,脆性大,对穿刺针的固定作用降低;加上血泵对血管的冲击作用等使穿刺针容易松动脱出;(2)患者对血液透析中针头脱出严重性认识不足,治疗期间穿刺肢体局部未能制动,使穿刺针意外脱出;(3)患者配合不佳,过分干预护士穿刺点的选择,只肯选择在老疤穿刺。

2.1.2 护士方面 (1)护士健康宣教不到位,未能使患者掌握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项;(2)护士穿刺技术不规范,未能做到采用绳梯法交替进行,避免定点穿刺;(3)透析过程中护士未能及时发现穿刺针已有滑脱的隐患。

2.2 防范改进护理措施

2.2.1 对有出血倾向、意识障碍、躁动、年老等高危患者,做好标识,在机器上摆放“小心出血”标牌,重点关注。加强制动,用约束带将内瘘肢体固定在床旁。

2.2.2 加强宣教,让患者充分认识针头脱出的危险性,积极配合做好预防。

2.2.3 加强巡视,透析期间透析针穿刺部位,必须充分暴露,避免被衣物或被子遮盖,以便于护士经常方便地巡视与处理。遇到特殊情况在透析记录单上详细记录。

2.2.4 穿刺针固定方法应统一严格要求,采用宽2 cm,长9 cm的纸胶布各3条粘贴在动静脉穿刺针上,并再加2条将动静脉穿刺针固定粘贴在一起。使用过的胶布不可重复再用。穿刺前应评估血管通路特点,对易于发生穿刺部位渗血的患者,更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2.5 每一小时严密观察机器参数情况,正确调整透析机静脉压报警范围(除不能人为调整的机器外)。

2.3 静脉针脱出(VND)引起的大失血事故虽然较罕见,但国外报道指出其发生率远超出一般的印象。Veterans Administration(美国退役军人管理局)[2]的报告指出:在2002年3月1日—2010年3月31日期间,在350万次血液透析中,发生过49次出血事件,其中严重失血42次。目前对大失血尚无明确定量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总血量的15%~20%(相当于500~700 ml),即可导致休克死亡。由于透析患者心血管功能显著降低,透析中因超滤引起的血容量减少,常发生低血压,且又多合并贫血,故对失血耐力明显降低,在动脉泵速200~300 ml/min条件下。一旦发生VND的大出血,患者极可能毫无反应,而在1~2 min内就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本组病例因发现及时,处理得当,未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透析单位应加强对静脉针脱出的危险性的宣传教育,告知患者其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积极配合,防患未然。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提高警惕心,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护士应急预案的考核,以保证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护士能熟练应对。护理人员应该明确知道不应依靠机器报警来判断静脉针脱出,而必须对VND制定有效的预防与监视措施。

参考文献

[1] Sandroni S.Catastrophic hemorrhage from venous needledislodgement during hemodialysis:continued risk of avoidabledeath and progress toward a resolution[J]. U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2008,15(19):89.

篇8

以下笔者就谈谈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细胞液”这一概念的学习。

在学习“细胞液”这一概念时,它的定义为:植物液泡中的液体称为细胞液,其中溶有无机盐,氨基酸,糖类以及各种色素。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把它错误的理解为细胞质中液体成分,即“细胞质基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与同行老师以及学生们探讨,究其对这一概念错误理解的原因。首先,学习“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这一板块内容时,学生们学习多种细胞器后,能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准确理解与掌握是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学生们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后,认为凡是有细胞膜包围的细胞器中都会有液体成分。因此,他们把线粒体中的液体成分称为“线粒体基质”;溶酶体中的液体成分称为“溶酶体基质”;而在学习液泡时,他们就认为其中的液体成分称为“液泡基质”,那么学习细胞膜中的液体成分,应该是“细胞质基质”,却很容易错误地理解为“细胞液”。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对“细胞液”这一概念的学习以及理解。教学中,利用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学习迁移理论,把细胞中的有膜结构包围的细胞器中的液体理解为“细胞器基质”。但是,在学习“细胞液”这一概念时,学生很容易把它错误地理解为“细胞膜中的液体成分”,这是符合人类对这一概念的感性认识呀!要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认识“液泡”这种细胞器。

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由单层膜包围的充满水液的囊泡,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细胞器。植物细胞中的液泡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年幼的细胞只有很少、分散的小液泡,仅占细胞体积的5%;而在成长的细胞中,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而发展成一个大液泡,占据细胞中央很大部分,有时可达细胞体积的95%以上,而将细胞质和细胞核挤到细胞的边缘。

笔者对这一概念理解为,在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中,由于当初研究技术的限制,主要是观察仪器的落后,人们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发现植物细胞中90%以上为液体环境,即把其命名为“细胞液”,而当初误以为细胞膜中的基质;但随着显微技术的进步,发现当初观察到的实为植物细胞中的一个细胞器“液泡”中的成分。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由于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的体积占95%以上,把其他细胞器以及细胞质挤的只占有不到5%的空间,很难被人发现。而这在生物学的研究历程中并非特例。比如,在学习“细胞学术的建立与发展”时,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简易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就把这些小室称为细胞,实际上胡克当时看到的是细胞壁。虽然胡克发现的是个错误的惊喜,可这是人类发现细胞的第一步。而在命名“细胞液”这一概念时,也许由于当时的疏忽,但生物学家已经把“细胞液”这一概念抢先命名,因此只得把后面真实发现的细胞质定义为“细胞质基质”。这样就给在实际的生物学的概念学习中带来一定的不便与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细胞液”概念清楚地讲授给学生,避免错误地理解。也许有些老师和学生认为为学习这么一个单纯的概念,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教学中是一种得不偿失,不抓重点而故意吹毛求疵的做法。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将会大错特错。因为“细胞液”这一概念在高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习“质壁分离现象及其应用”这一知识板块时,其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重要条件之一为“细胞液浓度

小结:高中生物的概念很多,教师首先要对不同概念进行深刻地学习与理解,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这些基本概念轻松、高效的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灵活应用。当然,除了课堂上教师正确引导、讲解之外,学生还需通过记忆、反复练习,增加实践的机会,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进而形成科学的生物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9

【关键词】 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方法;效果

脑出血可以是一种独立疾病, 也可以是一种并发症[1], 该疾病作为并发症常见于高血压患者中。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 因此其脑底的小动脉会受到疾病的影响从而出现病理性改变, 使患者血管壁的强度下降, 如果在此过程中患者受到外界刺激, 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血压突然出现升高的情况, 那么出现病变的脑血管极易产生破裂的现象, 从而引发脑出血。通常情况下, 使用外科手术方法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是有些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 或者对手术没有耐受性, 因此需要使用内科保守方法进行治疗[2]。本文研究了内科保守方法在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中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12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51.6±10.0)岁。患者的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 并且其脑出血均由高血压引起。25例为基底核出血, 13例为脑叶出血, 2例为小脑出血。有4例患者出血量≥30 ml, 18例10~19 ml, 18例20~29 ml。

1. 2 方法

1. 2. 1 内科保守治疗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保证患者处于静卧的状态中, 同时要避免对其进行移动, 另外还要为患者创造安静的治疗环境, 如果患者容易情绪激动, 要对其使用镇静剂进行处理。在患者发病的30 min内, 需要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 使用0.5~1.0 g的氯甲环酸, 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同时对患者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 同时保证其处于顺畅的状态中, 在此期间要注意对患者进行给氧处理, 定期进行喉咙等部位的清洁, 避免其出现呼吸道阻塞或者是肺栓塞的现象。其次要供给患者所需营养, 并为其进行维持水等物质平衡的治疗, 为保证患者颅内压处于稳定的状态中, 需要使用剂量125 ml或者250 ml的甘露醇(浓度为20%)每隔8 h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每次滴注的剂量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 同时使用剂量为60 ml的血清蛋白(浓度10%)每隔24 h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最后, 使用降压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 使用药物为硫酸镁, 同时还要辅以高压氧处理, 保证患者舒张压在9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 而收缩压则在140~160 mm Hg。

1. 2. 2 防治并发症 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 比如肺部感染或者尿路感染,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严格管理, 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如果患者痰多且无法排出体外, 需要做切口于其气管处, 通过痰培养等实验室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感染的防治。为降低患者应激性溃疡的情况, 可以使用奥美拉唑对其进行治疗, 或者使用氯化钠溶液(浓度为0.9%)对患者进行洗胃处理。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评价, 根据分数计算其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分数降低91%~100%为治愈;分数降低46%~90%为显著进步;分数降低18%~45%为进步;分数降低程度18%为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 100%。

2 结果

40例患者中, 13例治愈、 占32.5%, 9例显著进步、 占22.5%, 12例进步、 占30.0%, 5例无变化、 占12.5%, 1例恶化、占2.5%, 治疗总有效率为85.0%。发生并发症15例, 发生率为37.5%, 但是症状均不严重, 可以经过相应的治疗得到缓解。

3 讨论

因为高血压患者疾病的症状, 导致其脑血管出现病变, 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引发脑出血,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也逐步升高[4]。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来说, 如果出血量≤40 ml, 不会对其身体健康或者是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改善其临床症状, 促进疾病的康复。另外, 还有部分患者对手术没有耐受性, 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改善其神经功能, 因此需要通过内科方法进行保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体内会出现水、电解质等平衡紊乱, 因此需要通过相关方法进行改善, 同时对其出血现象进行治疗, 而甘露醇的使用则能够对患者脑水肿的现象进行控制, 该药物具有渗透性脱水的功能, 所以能够将患者脑组织内的水含量进行相应的降低, 同时该药物还能够对患者脑脊液的活动(包括分泌活动以及再吸收活动)产生一定的阻碍, 进而降低患者脑脊液的含量, 所以该药物能够从根本上将患者颅内压力进行相应的降低。其次, 通过降压药物的使用能够降低患者血压, 有效控制其脑出血情况。最后, 甘露醇的使用能够对患者的血液起到短暂的稀释效果, 从而提高其红细胞的含氧量, 保证氧气运转活动能够在患者的脑组织中正常进行。相关研究显示,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使用甘露醇, 能够对脑疝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同时能够有效对患者脑组织中的水肿现象进行相应的消除[5]。但是, 甘露醇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剂量, 如果剂量过大则可能阻碍疾病的治疗。本文研究显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内科保守治疗能够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内科保守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潘冬梅.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100例临床分析.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10):527.

[2] 朱小玲.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效果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9):119-120.

[3] 王运飞.微创与传统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5):37-39.

[4] 贾彩荣.内科保守治疗9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3):18, 63.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设目标;构建内容

化学科目含有的研究性学习,采纳了分组探究的适宜性策略,构建特定课节内的化学问题,供初中学生去主动摸索。展开研究性指引之下的化学学习,有助于促动学生认真参与,提升他们所具备的逻辑属性思考技巧,便于学生解析化学难题、获取提升化学层次素养的机会。本文归结了这一学习流程的累积经验,并提炼了独有的化学学习认知。

一、实践流程

在预设的化学学习流程之内,要构造起培育学生素养的认知目标,并摸索可行的新研究模式。如果教师采纳了化学授课的新思维,就会创设出新颖的化学授课对策,为学生带来研究主导属性的学习架构。具体而言,要设置供初中学生摸索的化学事例,让学生尝试解析这一化学疑难;经由高效的化学科目调研,来明晰适宜自己的那种学习渠道。

1.创设目标

总括的目标,要落在培育学生化学层次素养、提升他们的实践素质之上。化学授课课堂,只构成了很小的学生学习空间,而平日生活构造了探究化学的宽广性空间。从这个视角看,关联起化学科目带有的原理及平日实践是本源性的学习对策,也是提升初中化学类别认知的一种前提。

2.构建内容

在明晰预设的研究目的后,就要促动学生构建调研所带有的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污染问题的授课内容时,可以倡导初中学生构造起这样的调研架构:首先,经由实地调查来明晰所在城区内江水的现存污染状态;其次,查看家庭所用居室及亲友家的居室,归结居室遭受化学属性污染的现有状态;再次,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预设走访化工厂的规划,查看矿区等区域存有的化学属性污染状态。

3.设置要求

学生可运用好寒暑假的时段来亲自落实预设的研究规划。可以在预设的多重规划之内选取一两个可行性很强的调研规划,以便完成初步属性的调研。在实践层次内的研究终结以后,要拟定涵盖了自我感悟的研究报告。报告所带有的内容,要整合科目固有的那些原理,包含感悟属性的内容、认知结果及规划的落实

状态。

4.归结感悟

在学生上交了拟定的研究属性报告之后,教师要选取优良的几份感悟报告,将它们编在一起,供其他学生参照。这样一来,学生就受到了提升研究水准的激励,从而创设出实效性的化学研究对策。带有社会性质的这一科目研究,可以展现出初中学生经由摸索得到的关联成果。

二、累积的研究感悟

具备研究属性的化学科目学习及授课,创设出了初中新颖的学习构架,与培育素养的要求相吻合。这一类别的摸索及学习,不能脱离授课教师的有序指引;在具备充足引导的条件下,鼓励初中学生发挥出调研的热情,提升获取多样化学知识的初动力。

研究所采纳的多重形式,不应限制于单调的讲解之内,而是要指引初中学生展开关联的辩论、实地查验及走访、观看关系到摸索内容的趣味性电影等。例如,在现实参观选定的化工厂以前,可以让学生搜索关联性的有趣视频,以便增添针对这一化学性产业的认知,累积可贵的调研类经验。这样的授课策略有助于拓展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面,激发研究性热情,调动初中学生参加科目探究的那部分主动性。

在旧有的化学授课程序内,学生很难学到适宜自己的那种探索思路,只能紧跟教师所预设的授课流程。在探索主导性的授课之下,要缩减教师和初中学生存有的距离,帮助学生构建起加工化学类信息、整合认知、归结独特结论的思维程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多彩的化学研究中获取丰富的调研感受,提升现存的实践。

构建在化学学科之上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初中学生接受教师的有关指引,从平日生活之内,提炼具备研究属性的化学类别专题,并运用到这一科目的摸索过程中。研究属性的科目学习是化学课堂带有的延展部分,目的在于改造旧有的灌输式授课模式,逐渐引入较开放的化学探索进程。培育学生这样的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获取化学认知所用的渠道,使他们获得多样性的学习感悟。

参考文献:

[1]张明德.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