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学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学培养计划

篇1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文化互动胜任力;文化互动;积极体验

心理学从正式成为一门科学起就担负着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使命,在“疾病模型”驱使下,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偏向于心理疾病的评估和矫治。20世纪末,心理学家发现积极的人类品质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以赛利格曼为首的心理学家开始对人类积极品质进行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得以兴起和发展,重新唤起了心理学对人类幸福生活与积极品质的关注。不谋而合的是,同一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治理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逐渐从较为重视“差异”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转向更为强调基于尊重差异的“一体”的文化互动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从“多元文化教育”到“文化互动教育”的转变,正是对时代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诸多挑战的积极回应。2013年,UNESCO又资助研究出版了《文化互动胜任力:概念与操作框架》,将培养文化互动胜任力纳入全球教育发展事业之中,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界对文化互动胜任力素养的研究。

一、文化互动胜任力概述

文化互动胜任力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能力,在个体层面强调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互动是如何发生,并能够认知隐性的文化互动,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意识;在群体层面强调能够根据不同的社会身份参与互动,并能够意识到其他人及其认知如何影响互动的成功,并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积极心理学从人们主观体验出发,将人类特有的诸如幸福感、乐观、快乐等积极的品性融入社会生活中,在个体水平上强调个人要有积极的人格品质,如勇气、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在群体水平上,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公共品质和文明特性,例如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1]积极的人格品质能够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在群体的互动过程中相互包容与尊重,是积极的公众品质的表现,也是文化互动胜任力要求。理解和尊重他者文化是文化互动的基础,而发掘他人的优秀品质和潜力,则需要在文化互动中完成。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人在生活中发生的心理现象,对待心理问题,要怀着积极的心态去解读,而不是将心理问题视为一种疾病。从这个角度说,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去激发人们的潜力,以谋求生活的幸福感。[2]故此,积极心理学能够促进文化互动胜任力的培养,而具备良好的文化互动胜任力有能够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

二、文化互动胜任力理念的革新

文化互动胜任力同跨文化能力两者的英文单词相同,但词义有些许差别。前者在概念上源于语言学,但已超越语言学的范畴,强调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与文化互动教育观相对应;而后者虽然也多是在语言学中运用,但主要强调在不同文化交流中去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含有被动和消极的成分,与以往的多元文化教育观相对应。UNESCO文化互动教育理念之新,是相对过去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而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充分认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既要有自身的文化自信,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眼光去认识其他文化。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往往在于对彼此文化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以“要么你们……要么我们……”的对立态度去解决冲突,这种心态会造成互动过程中的共情障碍。因此,在培养学生文化互动胜任力时,积极心理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将文化互动教育放置到一个积极的、包容的、相互尊重与理解的范围之内,从而构建起文化互动教育动力性概念,因为“它聚焦于不同文化群体间发展出种种关联,以能够通过相互尊重和对话建构出共享的文化表述”。在此,文化互动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形成彼此发展且可持续的生活共同体。而这种对应不同文化间互动关系的能力就是文化互动胜任力,包含了在文化互动中积极的人格特质、明确的自我概念、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从多元文化教育到文化互动教育的转变,从跨文化能力到文化互动能力的发展,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到积极心理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看作积极心理学对文化的回应。厘清文化互动胜任力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并非易事,却能够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来看待文化互动胜任力的培养,寻找两者的共生关系。正如具备积极心理特质的人能够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一样,文化互动胜任力的培养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文化互动胜任力和跨文化能力还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的英文表述为“interculturalcompetence”,或是“Cross-culturalcompetence”[3];从词源上看,跨文化能力的定义是从文化角度关注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以及在不同文化中恰当的行为能力。[4]总的来说,跨文化能力或是文化互动胜任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包括认知技巧、情感品质和行为能力。认知技巧是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的认识,尤其是相互交往主体的文化背景认识;情感品质是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的宽容、共情、换位思考等能力;行为能力指在跨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5]

三、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与文化互动胜任力的共生关系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逐渐巩固,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者的共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尤其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愈发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6]6从上述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文化互动是具有语境性的,文化背景影响文化互动的过程。互动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相互接触、理解、尊重、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文化互动胜任力就是能够有效掌控这一互动关系的一组能力。具体包括:感知文化互动如何发生,并能意识到隐性的文化互动的能力;管理复杂和多重身份,以避免信息刻板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社会身份参与文化互动的能力;能够找出更多可以交流的人、并知道他们及其认知如何影响交流成功的能力;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文化意识,能够宽容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而文化互动胜任力所要求的这组能力与积极心理学取向又有密切的联系。1.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弗雷德里克(B.L.Fredrick,1998)在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中指出,高兴、兴趣、自豪感等积极的情绪能够强化学生外在的行为能力,拓展和增强个人的人际资源,从而促进个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提高人的智力、自信心、社会交际能力等。[6]9积极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交际能力,在文化互动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同积极乐观的人交朋友。例如,培养中学生的“乐观”和“宽容”素养,就能促进中学生人际交往。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性格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宽容”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越发重要,也成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准则。[6]112.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正向的利己特征,这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私”形成了相对关系。正向的利己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理性接纳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二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关系,在别人需要帮助之时能够主动且不求回报地提供帮助,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能够得到交往主体的情感支持。总体上积极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到满意。文化互动胜任力中强调自我概念和社会身份的参与:一方面是对自我利己特征的认识,在互动的过程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是积极人际关系的构建,文化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各种关系的互动过程,这一关系能否维持和继续下去,就看参与者能否在这个过程中有积极的表现。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乐观的人总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快乐,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源。自信的人则容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成功,并能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因此,拥有积极的情绪和心态,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能够增强个体的积极特征。文化互动中能够积极应对、避免消极、自信、乐观大方等都有助于获得成功,积极的行为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够增加积极的文化互动行为。

篇2

关键词:护理学病理学思考

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分为护理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为专业课。其中专业课自课程出现起就带有明显的护理学的特征是紧紧围绕护理学的需求展开的,而其中的基础课课程最开始都是起源于临床医学带有明显的临床医学的特征。所以在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带有临床特点的基础课进行改革,更好的为护理实践是护理专业教师一直在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护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国内外的护理学教育中,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学教育中,都开设了病理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2015年护士执照考试中更是加大了病理学的比重,凸显出病理学这一学科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

1教材方面

如上文谈到的,很多护理专业基础课最开始都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教材也是按照临床专业的需求来编写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都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在教学中未突出护理专业的培养需求;在护理学实习中病理学与护理实践脱节。因此想要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及改编,突出护理专业的需求和特色。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观察及分析病情变化,推导病变可能会引起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后能够更自觉地与医师配合,指导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以下原则:①简化病理变化的镜下所见部分,突出大体表现;②简化病因和发病机制,突出临床与病理联系,并相应增加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内容;③强化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病理变化与护理实践的联系。

2课程设置方面

在护理教育改革中,护理人文等学科的比例提升,基础医学的比例下降,同时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并为1门课程,病理课课时大量缩减。改革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现代护理模式要求专业知识更趋完善;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新课程,削减原有课程学时。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以满足教学需要,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校重新设置和组织了课程,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穿插安排,合理利用学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坚持一个原则——突出总论,精简各论。总论部分介绍的内容是后面所有疾病学习的基础,所以总论部分应多占课时重点讲解。各论部分与后期开设的内科、外科的内容有一定重叠,可适度精简。同时取消了部分实验课,将有关内容利用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加以弥补。

3教学内容方面——突出临床病理联系

篇3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综合性实验;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35-01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卫生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并输送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果,与时俱进的培养与时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妇产科护理学是中等卫生学校基础而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赣州卫校为提高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经过研究与分析引入了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引入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导致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将自身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巩固。然而由于妇产科护理工作本身就涉及到病人的个人隐私,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加上现代社会人们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很多孕妇、产妇通常不允许实习学生在其身体上展开练习操作,这给妇产科护理学这一专业的临床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阻碍。另外,在现代护理中,妇产科护理学已经成为以人健康为核心的新兴综合性应用科学,在临床护理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单项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综合护理能力加以全面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专院校必须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引入综合性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在临床护理中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 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对教学计划加以适当调整,将实验学时适当增加 因为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需要较多实践,因此,操作技能训练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我校对这一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合理调整与修订,在教学计划中加重了实验学时所占比重,同时还在实习前增加了为期两周的护理实践操作技能强化训练课时,保证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有充足的时间来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

2.2 对实验室设施加以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 我校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室中增设了展开护理工作的人体高级模型,建立了多功能演示室,同时配有液晶显示屏,现代化摄像及监控设备,以便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录像与回播,同时还引进了功能先进、性能优良的实践教学设备,从而对实验室设施进一步完善,使之形成开放式、技能化、多功能与整体化的教学实验中心。另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练习时间,对于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及管理方式也做了一定调整,以便学生在课余时间中有更多机会展开实践操作,同时教师展开定时指导与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临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

2.3 对先进教学手段加以灵活应用,加强模型训练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设定,给学生布置综合性的训练任务,通过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方法与案例或问题基础教学方法展开课程内容教学,并对多媒体手段加以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以病人为核心”意识。在理论课程学习完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模型操作训练。

在模型训练中,要根据学生人数进行适当分组,在展开操作练习时,以10-15名学生为一大组,由老师先进行示范性实践操作,之后将学生分成3人小组,各自配备齐全模型人及相应实践操作设备,教师在学生实践时进行巡回指导,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以及时纠正。当学生实践操作完成后,教师通过实践练习录像回放的方式,与书面总结相结合,带领学生展开总结,分别给予指导与评价,并由学生展开提问和讨论。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二次演示,之后再由学生展开再次练习,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2.4 教学评价与考核 我校自行设计调查表格,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专业全体学生中展开满意度、学习兴趣的调查,通过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考核,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在技能操作考核时,由两名教师对一名学生展开实践考核评分,每位学生需在考核时完成一项专科护理工作,如会阴清洁和消毒、骨盆测量等。将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结果汇总起来,即是学生的最终考核结果。

3 综合性实验教学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在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展开综合性实验教学,我校这一专业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学生思考能力有激发作用。通过临床情境设置,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演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激发,避免了护理理论知识的干燥乏味,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生动,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情境设计任务可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性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与潜在能力有较强激发作用。

3.2 综合性实验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顺利胜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旷焱平,由天辉,阳爱云.综合性实验在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15(1):1-5.

[2] 朱黎,段淑英.妇产科护理学综合性实验实施体会[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2):103-106.

[3] 姚素环.浅谈《妇产科护理学》常见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3,14(8):217-218.

篇4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

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

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

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

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

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

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

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

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结语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

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剧,各种社会突发事件越来越多,使得急救护理学已经成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重点专业课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真正提高急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最终推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1.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

根据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以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真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着重要的职责,是课堂教学的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等,因此,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引导者用、辅助作用等。总的来说,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景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真正作用。目前,比较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主要有公共事件的现场急救、老年护理急救事件等,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认知、想象和思维等联系在一起,以在反复练习和模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最终实现学习环境的不断优化、问题分析能力与应变能力等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新实训演练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较多急救护理学教材都涉及有很多基本的操作程序,高职高专学生在第一学变回接触比较简单的临床知识,并且在学习急救护理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急救护理学的操作流程。根据传统急救护理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进行实训急诊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后,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带来一定不良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耐心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归正和说服等,才能在学生改变思维模式、操作标准等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新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培养新型护理人才的重要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极大作用。

2.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可知,其主要包括急性创伤、各种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危重病人的护理与强求等多方面,因此,急救护理学的综合性非常强。正常情况下,急救护理人员如果遇到危重病人,必须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与病人的安危和健康有着直接联系。由此可见,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急救的相关技能、基础知识、紧急施救方法和措施等全面性的讲解给学生听,并通过实践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抢救的成功率,才能真正培养出现代医疗机构、医院等所需的医护人才。根据相关调查和资料显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社区、医院、农村等一线护理工作岗位上,因此,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的课程定位必须注重学生应急能力、综合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才能在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疾病发生情况和联系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处事能力等。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的课程目标必须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要求、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等来确定,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医护人才。因此,当前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懂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高端护理专业人才,以满足门诊、医院、医疗院、康复中心和社区等多种医疗机构的急救护理工作需求。总的来说,根据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其课程目标可以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力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基础的急救技术和技能,如洗胃、分诊法、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等,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分析患者的情况,从而在采用相关急救方法之后保证患者可以恢复一定机体功能。二是,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三是,素质目标。增强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现代职业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提高他们面对各种紧急救护情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力等。

3.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改革

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其改革涉及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3.1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注重实效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正规的急救护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等,才能在不断重复练习的情况下,真正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急救护理的正确方法、操作手法等,还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等,最终在不断优化急救护理程序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在模拟练习中的急救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学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辨别能力、灵敏度等都会得到提高,是降低急救护理出错率的重要保障,对于帮助学生全面、牢固的掌握急救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等有着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公共场所比较常见的突发紧急救护事件有触电、溺水、交通事故和昏厥等情况,在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开展急救护理学的教学教学活动时,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消防员、医生、护士和民众等,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专业的现场急救流程,并将患者、受伤人员等送达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通过这种综合性较强的病例式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临床护理的重要性,以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单一护理方法操练带来的厌倦感,是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掌握急救方法等多方面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2新实训演练模式的应用

在传统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演示、模拟练习、指导三者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是提高急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新实训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通过提出急救护理学的相关问题、教师带头演示、分组讨论与练习、学生自己演示和练习、师生共同操作练习和最终考核与评估等多个环节,可以更加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综合技能快速提高。根据当前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新实训演练模式增加了临床病案分析、病例编写、综合性护理实训等多个项目,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外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这个项目的练习,要求一组演示、一组观察,以在观察的过程中对演示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问和改进护理方法等,从而达到学生互相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新实训教学模式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等,才能在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确保每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一般情况下,新实训教学模式是采用的医院急诊科的组成结构,而学生需要扮演的角色有责任护士、护士长、主任、主班护士、患者家属、患者和治疗班护士等,以在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急诊的情况下,让学生全面掌握患者接待、分诊、输液、执行医嘱、健康教育、急救处理等多个环节的操作技能,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完成左右演练环节。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比较新式、有优势的操作方法或者技能,需要及时提出和分析,以便学生掌握更多急救护理的方法,从而在学生开动大脑、练习操作技能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等不断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等,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最终达到让学生全面、快速的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操作方法、操作技能等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R47-4

护理学招生范围不断扩大,在临床教学中外科护理学较少,过去的护理教学方法受经济水平影响,要求医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在现在的教学内容上,设计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以便于模拟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科护理学专业知识。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由于过去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忽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性。因为教学方法没有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入理解相关的外科护理知识,导致实践不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施和设计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科护理学能力。

1.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造教学情境

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已经进一步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经验,通过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外科护理学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在讲解外科护理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外科护理学习元素,以便于学生能够参与到情境中,提高学生本身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设想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改进。在外科护理学中模仿教学情境,不仅要带动课堂气氛而且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对教学情境的看法,充分掌握外科护理学理论知识。教师在实施和设计外科护理学过程中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及时找出各种能够影响实施和设计外科护理学情景因素并采取解决办法,从而能够确保外科护理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顺利进行[1]。

教师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和设计教学情境,有时因为模拟环境的关系可能对情境产生变化,减弱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不能彻底掌握外科护理学知识和感知真实的工作气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相应情境对课堂进行设置,以带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和创新教学经验以及实践经验,使得护理实践与设计教学案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外科实际操作护理水平。

2.制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制度教学目标是实施和设计外科护理教学情境的前提,教学情境设计必须制定教学计划,不能与教学目标分开。如果不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降低教学效率,导致教与学事倍功半。制定实施和设计外科护理学教学目标,能够提供有利参考意见,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加强护理职责以及病人手术护理能力。在实施外科护理学教学情境中详细的目标可以使用整个教学目标进行划分,然后将各个目标分布在每节课堂上,促使学生在课前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教学目标,便于情景模式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确保教学质量[2]。

此外,教师也可使用集体备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实施和设计模拟情境经验的交流,集体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实施和设计外科护理学情境的目标制定必须与学生学习方法和爱好相结合,调整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提高学习能力。由于外科护理学不能背离手术,因此教师必须以手术为前提条件对围术期护理进行模仿,通过模仿和引导的方法开启学习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

3.选择适当的场景设计,优化实践情境真实性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实践具有研究和教学价值的案例使用到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入理解以及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将课本知识内容与教学情境结合才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外科护理学技能。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对病情进行分析,教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通过分组对病例发生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教学方法呈现病例特点,使得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先进医学配件模仿人的身体结构,模仿烧伤面积以及膝盖出血面积,教师模仿病人通过语言渲染模拟现场,刺激学生情感体验,达成共识。小组长扮演医生,通过口头交流安抚病人,以及现场评估和判断病人生命特征,指挥其他成员有序操作护理过程。老师从旁协助和衔接病情发生变化时场景切换工作,全面观察学生护理过程并记录学生课堂表现[4]。

教师在准备外科护理学模拟实践情境前,通过情境具体情况设置实践模拟问题,不同小组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教师模拟实践课堂应结合先进的医学模拟技术,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活跃模拟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模拟和知识相互转变,以实现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结束语

护理学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要求医学院根据具体情况在过去医学教学水平上制定教学计划,理论联合实践,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加强实践真实性,以实现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邓伟生,孟锐,丁丽曼,情景式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药事,2010,2(12):13-14;

[2]王鸽,“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2(01):2-3;

篇7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和行为。[1]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始转变,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高等护理学教育从培养只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士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高校护理学教学应推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护理教学模式,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理解社会,成长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护理学人才。各医科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2、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增加与护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课程体系。要通过长线教育,打牢学生综合基础,逐步提高学生修养,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精神对医疗护理实践及现实生活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2]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医科院校应该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三、业务素质

篇8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护理学基础;教学效果

本文对护理学基础教学和问题教学法进行简单的概括,对两者之间的配合实践加以介绍总结和归纳,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便于在以后的护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1护理学基础及教学实践

1.1《护理学基础》属于应用科学。对于护士生来说是接触护理学的第一门课程,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情况对今后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帮助。

1.2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护士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是《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护士学习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例如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的基础,更是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护理学基础教学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对于护士学生来说学好护理学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如何提高护士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问题上国内外很早就开始积极的探索了。

1.3实践教学方法。优化教师示教室演示、学生实验室练习、学生临床见习的各个环节,不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突出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与教师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

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简称问题教学法)

2.1在1980年,Barrowes和Tamblym建议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作为教授医疗卫生健康学科的策略,同时把主要目标的学习定义为以理解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工作结果。“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精选病历为模板,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着重于问题为出发点,学生需要去探索的那些他们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那些所遇到的问题,是一种探索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1993年的的世界医学教育峰会议上世界联合会建议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简称问题教学法),并特别提出:“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们专注于分析、综合和评价问题,从而有利于掌握解决临床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

2.3什么是“问题教学”呢?在马赫穆托夫的观点中是这样描述的:“问题教学应属于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都需要教师系统地创设出一些问题情景,并且能够合理高效地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最优地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领会,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评判性的思维方式和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我们选择应用“问题教学”方法在护理学领悟进行了不断教学探索与实践总结,以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3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方法

3.1授课教师本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中的内容和过程,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大概6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学生就以问题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从而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需要某种知识的时候,教室应该起到导向作用。即可以提供学习的参考文献,而不会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主导并维持学生的学习不断向教学目标进行,在学习目标的分配上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3.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病案分析法”,通过视频录像或者文字提供出一个完整的案例,其中包括“褥疮问题”或“发热问题”等护理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褥疮或发热的发生机理,程度分类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另外,在进行沟通技巧教学的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包括如何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观,以及怎样对服务对象应用鼓励和表扬的沟通技巧等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3.3按照学科的特有属性教师应该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①教学注重实际运用,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对于理论教学的时间不能超过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们自主采取角色扮演,模拟场景,引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②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护理科研教学中,教师先进性基础知识教学,然后胖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文章。④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操作。让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分析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一来既可以达到减少在相同时间和教学资源,比如图书资料,模拟病人的重叠利用,又可以锻炼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全面的知识。

4对于问题教学法评价及其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4.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结束后对38名本科生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临床、管理、科研,特别是在自学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有55.6%学生认为,在理论联系临床、促进临床思维发展、自学能力发展和增进临床兴趣等方面,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与老师随时可以沟通,反馈教学效果,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的鼓励和赞扬使学生敢于大胆发言,课堂气氛融洽,对于教和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2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合作学习技能的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一种交互性的教学策略,可促进护生统筹能力的发展,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小组的护生共同协作,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当共同努力的结果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讨论中,学生能了解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距,将同伴和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资源,由此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同时增加了语言沟通的机会,护生逐步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避免传统式教学法的弊端,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对于知识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评判性思维和团队精神,更好的提高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并且这一整个过程也有助于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教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会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知识的程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师生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将护理学基础知识这一“地基”打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晓云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

参考文献

[1]任英杰.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开展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2):45-47.

[2]沈宏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5762577.

[3]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12):94296.

[4]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

[5]李芒,徐乘龙,胡蔚.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173(6):8.

[6]刘芳丽,白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5):67.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本校2012年级正在学习《基础护理学》的43名护理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8岁~24岁(20.70岁±1.68岁)。

1.2方法

1.2.1以需求为导引整体规划教学安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学生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为主的护理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护理发展需要。为此,我院构建了《基础护理学》“教-学-训-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以护生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通过“三早一结合一贯通”(早接触专业、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病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应用贯通于课程学习全过程)以及多情景的教学呈现(课堂虚拟情景、实训模拟情景、临床真实情景),将传授知识、形成熟练技能与发展能力、培养素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训-用”交叉融合一体化。具体体现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中,将课程教学由原来的第2学年第2学期提前至第2学年第1学期开课,学时数由180学时调整为110学时(课堂讲示60学时,实训室模拟训练50学时),增加2周约80学时的临床见学。1.2.2以学生为主体分层实施课程教学根据教学的目的与实施场所,《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分为“三层”,即课堂教学层、实训室训练层、临床实践应用层,各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均贯穿体现护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资源,学校与临床教师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以护生素质培养、能力提升为导向,将临床见学由原来的分阶段见习及课后集中见习调整为“早期实施、循序渐进、全程贯通”的“浸入式”临床见学,体现“教-学-训-用”一体化。具体做法为:从《基础护理学》授课始,即由少到多、非匀性安排课间临床见学(每周1次~3次,每次2学时~3学时),并在课后进行集中见学(18学时)。临床见学安排在本校附属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护生分为11组,每组3人或4人,分别在长期承担临床带教任务的11个科室完成。1.2.3以能力为核心综合评价教学效果采用多阶段、多环节综合评价的方式重点考核护生知识转化为实践以及发现、提出、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①理论学习评价,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占总评成绩的50%(阶段测验与结课考试分别占10%、40%);②操作技能评价,采用模拟情景考核的方式,占总评成绩的50%,其中平时操作回示10%、护生临床见学报告5%、临床见学教师评价10%、综合护理技能考核25%。

1.3效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成绩分析结合的方式评价《基础护理学》新教学模式实践的效果。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包括两部分:①临床教师对护生临床实践效果的评价及建议,共30个条目,在护生临床见学结束前对临床带教老师及所在科室护士长进行调查。②护生对课程学习及安排的评价,共20个条目,在《基础护理学》教学结束前对护生进行调查。除教学建议采用开放性回答外,问卷其他条目均采用“是、否”选项。调查临床教师、护生人数分别为22人和43人,回收有效问卷22份和4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93.0%。

1.4统计学方法

收回的资料经核对后,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份独立录入数据。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效果

护生对《基础护理学》“教-学-训-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均持赞成态度,92.5%的护生对课程教学整体安排满意,对课堂教学、实训室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应用的满意率分别为100.0%、97.5%和85.0%,97.5%的护生对临床见学的收获予以肯定;56.1%的护生认为临床见学在时间安排、频次、带教老师是否固定等方面需要进行调整。临床教师对护生《基础护理学》临床见学效果的满意率为95.5%,91.0%的教师认为“浸入式”临床见学对护生《基础护理学》学习促进作用明显,特别是在转变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强化课堂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收获颇丰(见表1)。73.0%的教师对临床见学提出了改进建议,60%以上的教师认为见学时间应该安排在08:00~10:00、每次2学时,每次带教护生数以2人为宜;见习频次应适当减少,由原来的每周2次或3次临床见习调整为每周1次或2周1次。《基础护理学》总评成绩优良率为53.5%,操作技能考核与临床见学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5.3%、90.7%。

3讨论

3.1“教-学-训-用”一体化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可行、有效

3.1.1“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护生学习规律《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具有夯基础、纠认识、提素质等重要作用。在本教学模式实施中,将《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前移至第2学年第1学期开课,纠正了既往护理教育中护生接触专业课较晚、影响其专业价值观形成等问题,体现了早期接触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有利于护生更早更好地认识专业、培养情感;以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为导向、多情景模拟课堂教学及“浸入式”临床见学,则使护生在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将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应用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能力为核心多阶段、多环节的学习效果综合评价,纠正了以往学生为成绩而学习的思维定势,帮助他们在知识学习、应用、检验、提升过程中以创新为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该课程教学模式得到了全体护生一致的赞成和肯定,他们对课堂教学、实训室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应用的满意率分别达到了100.0%、97.5%和85.0%。3.1.2“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肯定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自1983年至今飞速发展,对护理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护理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护生情感、态度、个性、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了护生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的转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着眼于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室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护生以创新为主的综合能力,从本门基础课程教学伊始,有计划地帮助他们适应岗位需求,有利于护生早日进入护理角色。为此,该教学模式受到护生和临床教师的普遍欢迎,尤其是“浸入式”临床见学,从开课始,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护生到临床护理病人,改变了既往“见习”过分强调“见”而忽视“习”,克服了分阶段见习及课后集中见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消化吸收所学知识的欠缺[3],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95.5%的临床教师对护生基础护理学临床见学效果满意,并对临床见学在转变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强化课堂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护生学习成绩的较高优良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提供了佐证。

3.2基础护理学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优化的思考

篇10

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依然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分开,而目前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朝鲜等已将两科合并为内外科护理学(或称成人护理学),作为一门主千课开设。结合目前国内护理教育状况和国外经验,我们想就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医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在护理教育的早期是仿照医学教育的模式,培养的护士也是以医生“助手”的角色出现的。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一些护理理论,推动了护理专业的发展,使之开始摆脱对医疗的依赖,走向独立。然而我国在当时失去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护理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以致时至今日我们才来面对国外同仁们曾经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护理要成为专业,护士要成为医生的“共事者”,护理教育必须要走自己的路,突出护理的特色。我系教师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渐渐感到只有建立以整体的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才能表现护理特色,使学生建立起护理的知识结构t‘’,这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是相符的。另外我们都了解“护理是诊断和治疗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它与医疗的主要区别就是更注重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不是健康问题或疾病“本身”t’]。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都是围绕疾病和疾病的治疗进行讨论的,很少或几乎没有针对病人的反应深入探讨,这样看来护理课程中涉及护理的内容却不够。尽管作为护士我们对疾病的很多方面有所了解,但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没有独立作用〔2’。我们的侧重点不在疾病本身。护士面对的无论是风心病、先心病还是心梗病人,无论是要接受内科还是外科治疗的病人,首先要考虑和处理的是病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如情绪变化、角色变化、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那么虽然病不同,治疗手段不同,可病人的反应往往是一致的;也可能病是相同的,不同的病人特别是在心理方面的反应却可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按护理的特点改革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我们认为将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合并可成为我们向前迈进的第一步,打破以往的“疾病为中心”的模式。

现在我们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分开设置,占护理系课程比重最大,而在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两科间重复的地方很多,象各种常见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原则在两科中都详细讲解,重复的比例太大,浪费了不少课时。同时也感到某些问题两科都涉及到了,但都不深入,教师都认为对方课会弥补,结果却都没触及这些问题,给学生造成了漏洞。例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内容就是这样,承担内科护理学讲授的教师认为这是外科的内容,不细讲,而外科的教师认为内科肯定已经讲过了,也不细讲,学生就感到这方面知识有欠缺。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护理教育界将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合并为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重复,节约时间。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目前教师和学生都感到需要充实的护理内容很多,而苦于找不到课时,那么一旦两科合并既可节约出时间充实必要的护理教育内容,同时又不致于在教学中造成缺陷。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认为统一设置成人护理学是一个良好的尝试,同时是有可能的。首先国内护理教育界的广大同仁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有护理特色的道路,有改革目前课程设置的强烈愿望,有很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家会在许多方面达成共识。其次又有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拿来借鉴,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再加上目前年轻的护理教师队伍正在形成这些有利条件,相信这是有希望的一条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我们跳出旧的模式,更加注重整体的人的健康模式,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合并就绝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和内容的合并,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相应地做较大的变革。可以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或更好地充实护理的内容,或更多地投人人文科学和护理实践中。目前,各高校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到了很高的地位,那么对于护理这一应用学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这里指的实践并不是狭义的到临床到病房去工作,而是指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各种情景中,比如把教育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病人教育中,组织实地的健康宣教工作。

我系在内、外科护理学合并上正在做初步的摸索,已成立了内外科护理教研组,课程安排上在同一阶段,内外科护理学同时讲授一个系统,力图内、外科护理学相互呼应。系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思想,在护理内容上投人更大的精力。内外科护理教研组的教师定期活动,共同讨论教学计划,及时沟通,以取得相互的配合。教学实习的组织中也是着重培养学生识别和处理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的能力,一个学生负责3~4个病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全面护理。由于目前国内病房的设置现状,实习中尚无法打破内、外科疾病的界限,当然改革后的效果还有待评价。当然,立即将两科合并,在客观条件上还不太成熟,比如在教师力量上、教材上、实习基地的配合上还差些,但我们认为长远看是有可能的,同时也应该是一条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因为这是符合护理学科本身发展的。这中间有许多工作要做,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教师和教材的准备,这需要大家倾注劳动和心血,但如果能成为走护理特色道路的开端也是十分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