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制度建设

篇1

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充分履行强有力的行政和业务管理职能,统筹规划,建立统一的教学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要求和统一的行动纲领;需要强有力的整体推动和学术引领,统筹协调、领导和组织所管辖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围绕共同的目标追求,遵循基本的行动准则而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区域推进有效教学过程中,市教育局和教研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政策法规,以相关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我市教育现状、影响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相关因素等进行整体分析,从“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这一现实态势以及更高的目标追求出发,围绕“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等重点内容进行整体构思,研制了一系列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相关指导性文件、行动纲领和实施意见,形成了良好的区域推进机制。

1.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有共同的愿景

当我们明确了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过程中肩负的历史使命,建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那将会形成长期的凝聚力、孕育无限的创造力和强大的驱动力,共同追寻有效教学的真谛,实现共同的梦想和价值追求。市教育局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市传统办学优势和课程改革成果,矫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提出了“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主张,掀起了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热潮,以此来全面提升教育的品位,实现教育高位运行、优质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局发文《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中,在肯定课改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梳理问题的基础上,统一了对实施有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全面提升新一轮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我市以“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为抓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在下发各校的课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愿景:用3~5年的时间,彻底改变课堂中存在的讲授为主、一讲到底、照本宣科、唯知识目标是教的沉闷、压抑的状况,尊重学生,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让反思、探索、创新真正成为改变课堂的动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生机活力、富有学习效率的课堂。教师教学方式显著改善,促进新课程倡导的有效教学理念向有效教学实践的转化,切实提高我市教师驾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得我市区域范围内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个体上,各校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不断深入,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提高;整体上,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高位均衡优质发展。

2.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标准是行动的基本依据,是效果的衡量准则,更是有效教学区域推进的价值与事实判断。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把比较抽象的理念具体化,形成统一的可考量的标准来规范、引领、评估全市各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区域推进才会有据可依,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才会有凭借和参照,有效教学区域推进现状的评估和调控才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构建统一的教学质量衡量标准。教学质量如何,学生进步与发展现实,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最基本的标准。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首先必须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方法,切实增强教育质量意识,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改革和均衡发展。为此,市教育局和教研室结合我市中小学实际,研制了《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监控意见》,就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评价网络、把握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评价内容、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及质量评价、落实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评价责任、优化评价项目及权重、强化评价结果的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措施。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建立统一的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有一套符合教学规律和有效教学精髓的教学常规来规范和引领教师的教学活动。市教研室根据市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有效教学基本理念和要求,组织多次交流研讨,对原有以“五认真”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常规进行了修订完善,其中《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力求体现教与学的统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立评估要素,从能观察考察的教师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建立评价要点,以更好地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制订统一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有效教学理念和理想最终体现于各个具体的学科教学,各学科有自身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其教学过程相应地也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制订统一的教苑课题展台学科教学要求是有效教学区域推进的重要抓手。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要求,结合我市教学实际情况,由教研室组织制订了《中小学学科教学要求(试行)》,各学科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活动、评价测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教学要求,以此来进一步规范和引领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区域推进学科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

3.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有整体的行动

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有了共同的愿景,有了统一的规范标准,更需要有统一的行动来践行和整体推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对全市中小学推进有效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明确了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路和策略,提出了实施有效教学的管理机制。为全面落实文件精神,整体推进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我们建立了以课题研究来推动,以优化环节为抓手,以文化建设促深入的工作思路和机制。以课题研究来推动。有效教学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教学的价值追求,更是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当前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很多,成果也频见于网络、杂志,但因其概念的抽象,使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以及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很难有固定的成熟的经验做法可供我们直接移植应用,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现实中边实践边探索。基于此,市教育局建立了以课题为载体的有效教学实践和区域推进方式,于2010年4月发文《关于在全市开展〈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工作意见》,就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和有效教学的推进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中,对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整体构思和设计,确定了六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即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有效教学的文献研究、现状调查研究、制度设计研究、专业平台建设研究、校本化专题研究、效果评价研究。每一研究内容分别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操作建议和成果表述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和要求。我们希望依托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行政决策,实现对学校的科学化管理、高效能管理;依托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学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实问题,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依托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研、科研文化,丰富办学内涵;依托课题研究,整体推进有效教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优化环节为抓手。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由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实施、课后的训练提高以及检测评价等环节组成,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也由一系列环节构成。各个环节又由多个部分和因素组成。为进一步推进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市教研室以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在总结几年来我市学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教学环节,推进有效教学的几点意见》,意见中就优化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训练与讲评环节、优化考试评价环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方法和要求。引领全市教师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入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文化建设促深入。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课堂文化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内核,它包括支撑着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让文化流淌于课堂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理想状态。由此,我市建立了以课堂文化建设促进有效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工作思路,在学校文化建设和有效教学区域推进中,加强了课堂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在市教育局2011年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年”实施意见》和2013年的《“学校文化提升年”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构建有效的教学取向,有意识地引导课堂文化的生成,做实课堂文化的工作目标,并就加强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建设提出了基本思路和具体要求。我们坚信,学校文化建设必能引领和深化有效教学实践,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也必能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文化层次。

4.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有整合的思路

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对制约和促进有效教学和区域推进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分析,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教育要素,以发挥其共享、共融、共促功效,全面推进教学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资源共享促均衡。城乡、校际间教学的最根本性差距不是硬件资源的差距,而是教学管理、教学理念、教师队伍的差距。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学管理和教学理念的互通、共享和互补,需要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市教育局通过建立教育共同体、结对帮扶、轮岗支教等机制,突出教育资源整合与配置效益,以实现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更好、更快地推进全市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相继发文《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的意见》、《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评估方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轮岗支教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就帮扶结对、教育共同体建设、教师支教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部署,对具体实施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奖励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从根本上破解了相对薄弱学校管理体制、机制上的难题,使相对薄弱学校走上他力更新到自力更新、借力发展到自主发展之路,提高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从而整体提高我市教育水平。协作研究促深入。由于受到学校办学理念、教学规模、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一些相对薄弱学校不能借力而仅仅依靠自身能力,将会影响有效教学区域推进进程和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子课题协作研究的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群体思维的优势,挖掘各校的研究资源,在相互交流互动中,不断优化研究氛围,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研究成效,整体提升有效教学实施水平。市教育局总课题组发文《关于公布<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子课题研究协作组的决定》,根据各校子课题申报情况,以学校自愿和研究内容、地域相近为原则,经适当调整,设立了29个相关研究协作组,制订了协作组协作研究制度,明确了协作组所开展研究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以使各校依托协作组平台,切实开展好相关研究活动,使课题研究和有效教学不断走向深入。教师培训促提升。教师是具体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学有效的关键在教师,有效教学的区域推进需要整合和提高所有不同层次教师的执行力,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教育局、教研室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推进有效教学,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加大了对教师的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专项培训的力度,相继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市骨干教师培训方案》《市骨干教师专项考核条例》等,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和要求,落实内容和形式,加强考核和评价。激活整体教师素质的不断抬升,促进优秀师资的扩张再生,推动教学实施水平全面提升。

篇2

关键词:教学管理 制度建设 创新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86-01

一、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管理制度是指管理体制过程中规范的整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就是对培养计划、开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并在研究教学管理方面逐步形成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体制,建立和健全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

在教学管理中,坚持对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和管理,保障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学年度工作计划,到组织和引导各院系各专业教研室进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等都要有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制度、院系领导听课制度、教师相互之间观摩听课制度、特聘督导专家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与反馈制度、期末考试管理制度、毕业实习与管理制度等。通过强化教学制度管理,对教学状态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保证高校教学高质量稳定运行。

二、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考核”管理机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加强对教学状态的全面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全面的教学过程的监督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只有将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结果和教师奖励、考核、评聘、晋升职称挂钩,奖优罚劣,才能使教学管理工作、组织管理更合理、更完善。高校只有在管理体制形式、组织结构和分配关系上,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既是激励和约束体制互补,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建立健全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制,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环节、课程考试等质量标准,为严格监控和正确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依据。与此同时,建立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应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应包括授课质量管理制度、领导听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评估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讲课大赛制度、教学质量诊断制度,毕业生座谈会制度等等。

如对全校的课堂教学状态质量进行评价,是运用听、评、考、查等形式和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动态监控。按照执行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状态和教学成果四项内容进行考评;将领导、同行专家、督导专家和学生对教师上课效果评价打分综合确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建立党政领导听课制度、同行专家听课制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采用随堂听课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风、教材使用情况、学生课堂纪律、学风情况、教师批改作业、答疑等教与学状态进行检查。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教师实行“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制度,由学生填写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则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秩序、课后辅导、能力培养7个方面。课程总体成功度评价反映的是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印象。

积极推进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体现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拉开收入差距,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加大学校的人事改革步伐,强化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教师岗位聘任要遵循“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签约管理”的原则,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

三、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是以管理者为主体,从管理基本职能出发,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变化和重组,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并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的活动总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是研究和探讨教学组织及组织内部资源有效配置,强调的是对师生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中,着重强调的是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它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以改革创新激活教学管理,激发起师生中教与学的热忱。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教学艺术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教师在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后,安排有进修和科学研究的时间。同时,确立教学是一门学问的观念,克服只重专业科学研究成果,忽视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偏见,鼓励教师认真总结有规律的教学经验,并使之理论化,从制度和政策上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学术研究。

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大力倡导“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学风,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充实最新成果和代表当今社会发展前沿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从教学管理队伍出发,提高教学管理的艺术和能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既懂得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懂得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熟练地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具备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技能,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管理,建立网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涉及教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培养计划、开课计划、教学任务书、学生成绩、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师资管理、排课、选课等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教学信息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支持。使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有序、高效地运作;建立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进度、考试、任课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占用情况等;建立教师的教学管理业务档案,包括教师的基本资料,如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参加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情况,获得的教学奖、科研奖、教学效果等方面。

高校管理创新既是管理方式、方法应用中的创新,更是对传统管理的革新与扬弃。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会有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因而具有更大的难度,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就是破除旧制度、建设新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的过程,没有制度的建设和创新,难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篇3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技术革新精神的智能型、复合型高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经过多年的努力,高职院校己经出现了一批条件较优越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但从全局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教育投资主体单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学生校外实习组织难度大、效果难以保障、产学研结合难度大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另一种重要途径。

2 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这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增大,这对各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场地与设备的要求更高,但受到资金短缺的约束,因此成立了股份制的实训基地,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拔地而起,初具一定规模。由于管理不力,在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上,很多学校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各类先进实训设备虽不断购进,但却因管理不力、制度不健全,造成了设备严重损坏,实训环境差,浪费资源、教学监管松散,运行无序等问题,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

3 整章建制

各职业院校应该首先成立基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教务处、资产处、各二级学院、督导室等组成,本着“权、责、考、评”的原则,将制度分为“运行制度、相关人员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体系”四大类。

第一类,运行制度。运行制度是校中厂实训基地管理的基本制度,由基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这是整个基地管理最重要的一步。另外,学院实训基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的相关事宜,共同制订、完善运行制度,具体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细则”、“工作流程”、“使用管理规定”、“开放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制度”、“校中厂实训基地耗材管理制度”、“校中厂实训基地经费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废弃物处理规定”、“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

第二类,相关人员管理制度。任何一项管理归根结底都是对人的管理,“谁来管,管理谁,怎么管,怎么用,何时用,谁来监督,谁来考核”。相关人员主要包括基地的工作人员和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学校人事处与教务处共同制定相关制度,具体包括:“工作人员职责“、“负责人聘任办法”、“负责人工作量计算方法”、“负责人考核办法”、“保管员聘任制度与要求”、“保管员岗位职责”、“保管员考核制度”、“保管员工作量计算办法”、“实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实训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学生实训守则”、“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条例”、“督导人员职责”、“督导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等。

篇4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培养方案的确定以及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是培养对应人才的重点,而这些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出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的家电类、电子类、消费品类企业有着很好的地域发展优势,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也非常迅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产品造型设计和款式设计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有的甚至是完全走模仿别人的路线。因此,工业设计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性的设计人才对于广东省企业发展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学生因无法胜任雇主的专业要求而一毕业就失业,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对应的调整和改革。因此,基于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应该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

教学模式方面

目前,绝大部分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按部就班的课时安排、书本知识的传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上,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了课堂上,而忽视了市场导向,与产业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毕业后对实际的设计项目经验非常缺乏,并不能熟悉掌握现代设计的流程,在他们由学生向设计师角色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较长的实践以及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大学期间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工业设计不仅仅是艺术、技术和经济等等的交叉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具有应用造型设计原理和法则处理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市场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统一表现在产品的造型设计的基本能力。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一直在摸索中前行。相当一部分高校同时设置了两个工业设计专业,一个是偏艺术方向,而另外一个则是偏机械方向。尤其是偏艺术方向的,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显示出了脱胎于美术教育的浓重色彩,出现了重艺术轻实用;重文化轻工艺;重概念轻市场;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现象,已经难以适应发展迅速的设计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了避免工业设计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而企业却招聘不到好的设计师的矛盾,就要及时把握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教学模式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相应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根据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对我校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1.教学内容调整和改革

(1)校企联合,对口设置专业课广东作为我国工业设计的发源地之一,近些年来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对于产品设计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工业设计教育是要给企业提供优秀设计人才的,应该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每个方向的工业设计应该有专门的对口的单位来提出培养计划,指定培养目标,提供培养条件,进而设置对口的专业课,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委托培养,学生可以定向就业,这样子的话学生的就业趋向就比较明确,也乐于去选择这类专业。因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

(2)转变观念,增加选修类交叉学科课程脱胎于美术教育的工业设计专业,尤其是偏艺术方向的专业,重艺术轻实用;重文化轻工艺;重概念轻市场;重理论轻实践等,应该说培养出的学生在设计理念、手绘表现、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很强,但是,这样的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往往停留在概念阶段,很少涉及到加工工艺的问题,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实现,而他们自己也不太有意识去考虑工艺问题,认为那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事情。在改革后的工业设计课程里,应该考虑加入工科的相关课程,让学生来判断自己的设计在满足艺术性体现的同时是否符合工艺要求,能不能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或者不久的将来生产出来。如:针对企业反馈的学生在结构、模具、制造方面还是偏弱的问题,可以考虑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产品结构设计、模具制造、注塑加工等课程等等。

(3)紧跟市场需求,增设相关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要不适应等症状。我们的设计教育绝不能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味的掌握理论,还应该给学生以机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来巩固理论。而项目教学就是其中一个方法,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之前的项目教学中,先后与湛江市家电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计了多款电饭煲、压力锅外观造型设计方案,并有两款被该公司采纳;与广东省诺科冷暖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壁挂暖产品外观设计,其中一名学生的设计方案已被该公司采纳并投入生产……而这些项目教学实践的过程,也从另一个层面充分证明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

2.培养方案调整和改革

学生学习的主目标是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因此,学校的教育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我校的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广东为主,这就要求学校充分考虑广东的地方经济特点、企业需求和就业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业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调整,也就是在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

(1)课程体系调整

基于上文的分析,对已有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使新的课程结构更加突出工业设计专业特点,新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大体上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应该包括如下课程:

①造型基础类: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透视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表现技法(产品效果图)、产品模型塑造(模型设计与制作)、造型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摄影基础等。

②专业基础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设计等。

③专业技术类:产品设计1、产品设计2、产品设计3、人机工程学、产品形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注塑加工、产品系统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设计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等。

④实践教学类:专业设计实践强化训练、设计采风、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参与设计公司实际设计)、毕业设计等。

(2)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以及与企业的沟通

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聘请兄弟院校知名教师担任客座教授,邀请他们定期来校学术交流和做讲座。我校就曾先后邀请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汤重熹教授做客素质教育大讲坛,做了题为“旧规范的失落与新秩序的超越——现代艺术设计超越”的讲座;多名设计公司主创设计师来校与我师生做面对面交流。对于企业联系那方面的工作,则可以邀请企业设计师来校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可能的话,让学生参与实际案例的设计,真正将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基于此目的,我们专业先后与湛江市家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诺科冷暖设备有限公司、佛山顺德硕美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合里工业设计有限公司、鼎典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艺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专业实习基地协议。

结语

篇5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它的兴办有利于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更好的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致使它的教师队伍也存在着特殊性: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专职教师,主要指由独立学院自己招聘来的全职任课教师;而兼职教师则是指:由母体院校派遣,或者独立学院招聘的其他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师,以及来自于行业的师资。但随着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加之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的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将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放到首位,以加快和加强自身的发展与建设。

一、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因其办学的指导思想、定位,在初期就显示出在办学上的灵活性,在专业选择上的特色性,在培养学生上的综合性。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但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张,社会对毕业学生的综合性要求,独立学院互相之间的竞争,完全依赖或者主要依赖兼职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建设已经凸显出了其劣势,必须依靠自身专职师资队伍来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后续发展能力。

(一)兼职教师与独立学院的发展出现矛盾。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作为发展前期的主力军——兼职教师已经渐渐与独立学院的发展产生了矛盾,在有些方面甚至成了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因素。

1.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挣钱”意识突出。在兼职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选择到独立学院上课,“挣钱”的目的性很强,没有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上课的教材不梳理,备课不认真,甚至全部是“拿来”主义——全部照搬自身院校上课的内容。

2.在读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致使教学秩序与质量出现问题。因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的关联性,部分职称较高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到独立学院授课,为了满足独立学院的授课要求,不得已会选择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来进行授课,这部分在读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授课技巧,对课堂管理不到位,只是单纯的完成自己的上课内容,导致课堂秩序与质量出现一定的问题。

3.退休教师知识相对老旧,导致学习内容与社会要求脱节。在独立学院兼职教师队伍中,已退休高职称教师是提升教师职称比例的重要手段。因此,很多独立院校都聘请了退休教师进行授课。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他们已经退休,年龄也比较大,很难跟上当前的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面显现出了弱势,对教学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一般情况,兼职教师与独立学院签订合同一般为一学年,总体流动性比较大,并且在实际合同期内不确定的因素也非常多。首先,兼职教师是利用其业余时间来进行教学,如果在上课途中遇到与本职工作冲突,他们将优先选择本职工作,而出现调、停课或者直接中途离职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严肃性与连续性;其次,因兼职教师大部分仅是为了获取额外报酬,在合同期内如果出现其他学院课时费高于其合同院校,兼职教师会出现“跳槽”的现象,导致教学工作开展不畅。

(二)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是独立学院发展、生存的基础。

独立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公立院校的有益补充,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支撑力量。其教学质量与水平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家对其的要求,符合社会对其的希翼,提高自身的发展速度,建设一支优良的专职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1.满足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国家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与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加之独立学院各种制度、机构的健全,独立学院真正从母体院校“独立”出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目前,已经有少数建设好,条件硬的独立学院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院。这些现实条件都要求独立学院应该有一支相对稳定、教学经验丰富,职称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样才使独立学院具备完成独立教学,进行有效、优质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并能在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自身“独立”的可能。

2.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学院的高水平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教学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都需要花费相应的时间成本,才能使各项知识点成为自身的素质,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推动学院的发展。

3.实行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条件。任何组织的发展与壮大,都离不开有序的管理,有序管理既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组织在发展中付出比别人小的代价,获得比别人大的收益。对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来讲,也是如此。独立学院的管理,主要分为教学、学生、后勤等方面的管理,而诸多的管理工作汇总,却都是围绕以教学为核心来开展各方面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即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因此,不难看出,要想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将来的发展壮大,要实行有效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益,专职教师队伍的有效、有序的建设与管理是实现这一切的重要条件。

二、独立学院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独立学院应有明确的办学定位。

“定位”即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独立学院在发展中应该明确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理论型还是偏重职业技能培养;未来的发展是向小规模特色型还是综合性学院发展。因为学院的发展方向,将涉及各课程设置、教师招聘与教师的培养。只有明确了办学定位,对于教师的培养与建设才有基础的方向,才能有效的培养出符合学院发展的师资队伍。

(二)根据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建立和健全招聘机制。

建立明确的聘用标准,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招聘过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最大限度的避免人情关系,使招聘工作不仅能顺利开展,还为招到优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1.招聘标准要明确,符合学院发展状况。在招聘教师时,要根据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对招聘对象提出适合学院特点与目前发展的标准,要明确是能力优先,还是学历优先,不能盲目模仿公立高校的招聘方式与模式,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招聘路子。

2.招聘过程要公开、透明。在招聘过程中,除必须部门参与外,应增加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与,形成一个具有良性的,透明度高的招聘过程,避免有潜质的优秀教师因关系而落选的事情发生。

(三)建立灵活、有效的专职教师培养制度。

1.专职教师的培养最终目的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学院你的发展休戚相关。所以,作为院方应充分考虑到教师个人的特点,制定符合教师发展的发展计划,提高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机会,帮助教师获得高水平的自我实现与自我满足,始终与学院的良性发展相一致。

2.培养目标个性化。要让教师能够获得自我实现,最大限度的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性,给教师制定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帮助教师按照自身特点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道路显得尤为重要。各系部,教研室在培育教师时,应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个性特色,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长期的目标,短期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的以教师为特点,以学院建设为基础,规划教师的发展道路与方向,在兼顾职称晋升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个性特征。

3.培养方式灵活化。独立学院因其办学的特殊性,在经费上比较紧张,对于专职教师的培养实施很难。此外,由于独立学院的性质,又导致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培养计划的进行。基于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

1)灵活的培养经费支付方式。考虑到经费问题与教师的流动性问题,费用上,可根据教师工作年限,采取全公费、半公费、或者是暂时全自费的形式。教师在培养之前应与学院年签订详细合同,既保证教师能够有机会深造学习,也保证学院的利益能被保证,保证教师深造后的的流动性减小。

2)坚持“三主”原则。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紧缺,教师任务量大,不可能安排太多的教师进行脱产专职学习,在此条件下,教师的培养可以坚持三个原则:以在职学习、业余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在这三种方式以外,学院也应根据教师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机会,实施长远的培养计划。

3)明确培养方向,充分发挥教研室功能。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师培养上的功能,教研室应根据教师特点,制订教师发展计划,带领本教研室专职教师开展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及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实践锻炼、老带青、高带低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专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着力培养教师+行业人士+高职称型专职教师队伍。

(四)加强师资的管理,加快教师教学成长。

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通过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在积极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确保教师教学效果的科学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师的教学成长。

1.建立完备的教师档案。师资管理首先从建立完备的教师档案入手,充分了解教师成长历程与特点。教师档案应详细记载教师在任职过程中所任的全部课程及工作量、工作成绩、教学评估效果、鉴定及教改情况,为教师今后的使用、培养、晋级提供参考依据。

2.制定培养计划。每年度为教师选定调研、课题开发项目等,制定教学学习计划,强调淡化专业界限,组建课程体系。此外师资培训计划要有一部分定量规定,至少对教师每年要制定一定学时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的目标,保证教师在培训中有所提高。

3.开展教学工作评估。为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加强对教学工作宏观管理与指导,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培效益。通过项目评估、季度评估、年度评估及晋升评估等手段,进行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水平评估、项目建设评估、课题开发评估、科研评估(包括论著、课题开发等)、管理服务评估等等。建立完善的反馈信息网,明确下一步的改进方向,确保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逐步提高。

篇6

入选理由 教育部通过发文、会议、培训等多种举措,在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全面推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落实职业院校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标志着有关方面力图使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成为职业院校的常态工作。

事件回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6月《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于2015年12月发出《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5]168号),于2016年4月发出《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分别公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职成司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上述方案制定本省(市、区)高职和中职的实施方案。

2016年5月,职成司下发《关于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0号)、《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2号),决定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主要责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指导方案研制、政策咨询、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理论研究等工作;确定了天津等18个省(区、市)分别开展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安排专项经费,确保试点效果。同时,在江苏扬州、常州分别举行了中职、高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专家座谈会、专家工作会、诊改启动会、业务培训会等活动。

各地对这项工作部署给予了积极回应。福建、广东、湖南、浙江、河南、江苏、陕西等十余省出台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湖北、河北、陕西、重庆等省市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等文件,一些省还开展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省级培训,为开展诊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落实要求,为启动和顺利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学质量 学风建设

Survey and Analysis on Independent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Style Construction

MA Jie, HU Min, MA Yeguang, ZHU Hanyu, XU Ju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study style academy by an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tyle construction steady for the better.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due to the current form of society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widespread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 is not enough, not strong interest in learning, learning objectives are not clear, self-discipline is lacking. Therefor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y construction work is still needed to promote, looking for practical ways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improve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style construction

教育发展是摆脱落后的必要条件,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国独立学院在2000年之后的十多年时间得到了迅猛发展。十多年来,独立学院在缓解中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保证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加强独立院教学,如何增进独立院校教学质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由于高校教学质量与校园学风建设息息相关,也是独立学院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因此如何推进学风建设也是当今高校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某独立学院5个专业系部学生的调查研究,拟对独立院校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一阐述,从而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风建设的推进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方法

表1 各系部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本次发放《教学质量及学风建设问卷》,针对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生物科学系、机电工程系、生物科学系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4427份,回收432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8%。各系部问卷发放情况如表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所学专业的态度

通过对各系部学生对所学专业态度的调查发现,除语言文学系学生之外,其他系部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态度为满意或比较满意,而语言文学系学生对所学专业态度不仅有满意、比较满意,同时有32.65%的学生态度为一般,不满意的人数达到10.05%。对所学专业的态度,间接的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兴趣程度,这种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从数据可以看出(表2),语言文学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积极性不及其他四个系部学生。

表2 各系部对所学专业态度的评价调查表

2.2 影响你对所学专业的学习态度是

数据显示(表3),各系部对影响所学专业的学习态度选择集中在“专业学习难度”和“专业就业率”上,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喜好程度取决于专业的难易程度,尤其以机电工程系、语言文学系、建筑工程系最为典型。此外,大部分学生对专业今后的发展情形的重视度较高,认为专业就业率是影响专业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建筑工程系有25.97%的学生选择“专业在学校的受重视程度”,体现该系部学生比较重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受到学院的认可程度。

2.3 学习动机是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表4),各系部均有40%~65%的学生选择A项,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对今后的发展做长远打算,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语言文学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有15%~20%的学生以“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目前学习的主要动机,说明有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是否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并学以致用是非常关键的。3%~6.5%的学生学习动机仅仅是为获得相应文凭,同时各系部也存着少数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散漫,没有明确目标。

2.4 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当问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时,各系部约有35%~ 50%的学生选择“个人兴趣”,其次选择的是“学习氛围”、“ 教师的授课方式”。由此可见,学生自身对专业是否感兴趣至关重要的。此外,有30%~40%的学生认为“学习氛围”是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则亦然,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文学系学生认为是教师授课方式影响学习的占19.44%(表5)。

2.5 课堂教学质量较差的原因

结果显示(表6),机电工程系33%-35%的学生认为造成课堂教学质量较差的原因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吸引学生,有15%左右的学生倾向D、E选项,表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高,有13.68%的学生选择G选项,从自身查找问题。语言文学系学生选择A、B、C选项人数在25%~35%之间,显然以学生的角度,除了个人兴趣之外,课堂教学质量较差的部分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建筑工程系、生物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大部分学生选择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有10%~24%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教学能力相关。建筑工程系与经济管理系有15.55%、13.08%的学生认为是自身原因。

2.6 加强学风建设应最先解决的问题

结果显示(表7),机电工程系、语言文学系、经济管理系30%左右的学生选择C项,选择B项学生占20%左右,表明在这三个系部内,学生迟到、旷到现象较为突出,其次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课堂纪律较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工程系和生物科学系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学风建设最先解决的问题,体现了两个系部对考试作弊问题的重视度。

2.7 我院目前存在的最主要学风问题有哪些

数据显示(表8),各系部选择A、B、C三项的学生占20%~ 55%之间,不难看出,目前学院存在的主要学风问题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厌学、为考试而学”、“学习纪律意识差、旷课严重”。机电工程系与经济管理系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迷恋上网游戏和浮躁不踏实,考试突击也是当前存在的学风问题。

表7 各系部加强学风建设最先解决的问题

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专业学习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学院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强,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究其原因,由于大学环境里出现了各种观念危机, 如“读书无用论”、“厌学风”、“就业难”,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又面临复杂的就业形式,让不少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失去信心、心态浮躁、开始厌学、逃学。此外,语言类及工程类专业难度较大及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的治学态度、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2 学生学风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特闷理想抱负较高, 对自身能力评价过高,但意志相对薄弱,缺乏独立性、自我约束力,容易受群体行为的影响而产生“从众效应”。其次,当今网络时代对大学校园的冲击,使学生改变了惯有的学习观念和方法,且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上娱乐,影响学习成绩, 给高校学习风气带了负面的影响。

4 学风建设改进对策

4.1 分阶段培养

由于学生对于专业认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较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专业的重要性,通过多方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大学生入校到毕业期间,结合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大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自觉性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行为上易受到引导和暗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期间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接纳、认同和热爱,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进入大二、大三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结合当前的就业需求,教授学生实用性操作能力,多给学生传授求职、应聘、面试等技巧,鼓励学生以正确态度应对就业。

4.2 教风建设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密切相关,因此教风在学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治学态度、教学水平、知识容量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院应当紧抓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入职前的培训系统,并组织示范教学活动,让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动手能力,以优质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4.3 加大学风监管力度,奖惩结合

完善学风建设的监管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全面规范学生管理。联合学生会、学生社团,不定期对各班的学风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解决,加强考风考纪工作,创造公平、公正的的竞争平台。实行选拔学生干部、发展学生党员、评奖学金、选优、入党、毕业生就业推荐等均与学习成绩挂钩的政策导向,通过这种形式把有利于优良学风形成的因素具体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实践及学院的管理活动纳入系统的科学的规范之中,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把学院所推崇的形式、所倡导的内容常规化、制度化,做到标本兼治,创建优良学风和院风。

参考文献

[1] 张凌茹.新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4):3-6.

[2] 易宁,丁小华.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2):210-212.

[3] 林精华.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2):74-77.

[4] 陈道华.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策略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154-156.

[5] 彭斌,黄成林,王亚玲.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1):6-9.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型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1日

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主要途径,以科研项目为牵动,以专业自主发展为重点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队伍。而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创新,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学研究上的创新,只有在教学研究上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称之为完整的创新型教学团队。

目前,我国共有300多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数量与规模迅速发展,已基本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创新型教学团队是独立学院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因此,独立学院加强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建设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创新主要依赖于教学研究的创新,而教学研究是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学理论的创新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独立学院自成立以来对教学研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学科的教师缺乏紧密合作。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知识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各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传统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不同学科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也被运用到其他学科当中,科学知识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高度的综合。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独立学院的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上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此问题提供了解决平台。

第二,独立学院现行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需要改革。教研室目前不仅是独立学院也是基本所有高等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加快,高考录取比例不断增加,如2013年高考录取比例为77.8%,和1977年的4.74%相比增加了73.06个百分点,学生在校人数也在急剧盘升。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教研室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难度加大,如教研室活动越来越少、本教研室的教师缺乏合作精神、教学改革乏力等。

第三,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学生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在新世纪的今天人类不断地超越着自我,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是要具备多方面素质的人才。为了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竞争力,独立学院应适应时展需要探索建设创新型教学团队。

二、独立学院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第一,促进各学科团队之间的联系,建立立体式教学网络。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教学体系,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任务,这就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思路,实现整个学校跨学科之间教学的联系。在某一门课或者某一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其他课程或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机制和政策的建立来鼓励这种跨学科教学的实现。实现跨学科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建立科研与教学相联系的体系构架。人们对于“科学研究”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向来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两者之间是冲突相斥的,有的人认为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现在大多数公办院校都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作为评判教师的主要依据,例如在职称晋升和年终考核中,科研水平一直作为评判资质高低与否的主要标准,这种思想的长期存在是不利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在科研至上的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不愿意花较多的精力在教学工作上,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甚至也忽视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关系。而最为尴尬的是,作为独立学院,立校的定位往往是“教学型高校”,而考核教师的依据仍然多为科研水平。无论是强调高校的科研职能还是强调高校的教学职能,都是片面的。事实证明,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有新鲜的思想、方法和内容的融入,教学也就变得枯燥乏味;而在高校中,教学也是科研成果的一个宣传渠道,让新的思想在学生们中间得到传播,甚至与学生引起共鸣,将研究推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第三,以一线教师为基础,强化团队思想建设。就目前我国的教学团队情况来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少之又少,在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各一线教师往往注重自身个体的发展,而忽视了团队的意识,在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中成为最大的阻碍。因此,在建立高效的创新型教学团队过程中,应以一线教师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意识。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当起带头人的任务;建立教学改革机制;鼓励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整个教学团队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队思想的树立,有助于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四,以就业为最终目标,鼓励“双师型”教学体系构建。根据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主要致力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是不符合独立学院最终教学目标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学体系,要求一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学模式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有利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五,独立学院应建立有效激励政策,为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应在政策制定上充分肯定教学经验丰富,致力于教学的教师,为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发其在教学团队中的主导地位;其次,制定充分的经费保证政策,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离不开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应给予教学团队过程中诸如培训、研讨会、科研等事项中需要的经费支持;再次,打破以往的权利管理模式,应赋予教学团队更多自主管理教学团队建设的权利;最后,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要全面、综合、科学地去考核教师工作。

三、结论

独立学院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新兴产物,有着自身的优点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缺陷。首先,独立学院在管理上来说,在一定意义上有着较强的自主性,比较容易进行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索,从而很有可能突破以往的教育教学体制,成为新型高等教育的典范;其次,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建立时间不长,师资队伍都比较年轻,在教学改革中年轻的队伍往往更加具有鲜活力,但由于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往往一些改革以失败告终。所以,建设独立学院创新型教学团队的过程中,有着灵活性的特点,而同时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要成功地实施独立学院教学改革,就要充分立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政策和方法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5.

[2]于贵波,陶凤和,王书海.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篇9

关键词:设计之都 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过程中起步和发展的,尽管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就其总体发展来看,仍存在很多基本问题。其中办学规模膨胀、办学模式趋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未能有效对接等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

2009年5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的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上,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各高校就“实践教学”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办法达成共识,深入探讨了实践教学的内涵、类型、模式、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保障等问题。会议记录显示,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都十分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专职实践教师缺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大学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与地区产业和经济活动相匹配的设计实践教育新模式,为推动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拓新的视野。

深圳是艺术设计实践最活跃区域之一,已建成4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与基地,有专业设计从业人员6万人,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设计产业占GDP的5%。2008年12月7日,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的第六个“设计之都”,也是我国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这一称号意味着深圳正式加入国际设计平台,进军全球创意市场。这对于提升深圳设计教育水平、整合设计资源是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深圳大学依托“设计之都”的发展平台,积极开展地域特色的艺术实践教学,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学院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设计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为核心,逐步建立起以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基地为核心,调研活动和学术讲座为补充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验室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现有教学实验场地使用面积2800平方米,500元以上实验设备1195台(套),总资产1901.6万元。依据各专业的特点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如平面设计系配有丝网印刷设备,工业设计系配有快速成型设备,动画设计系配有线拍机、手绘仪、摄影摄像器材和编辑机,环境艺术系配有模型机,服装系配有缝纫机等。另外,还配备有公共的电脑机房和陶艺实验室。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和制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交叉互动的实验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中专门安排了实训教学部分。学院为规范实验教学,还专门编印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室指导书等实验教学材料,并计划为实验教学配备专门的实验员,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指导和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到各实验室做实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验能力。为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学院建立了专门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在网上,学生就可以知道实验室的使用状况并轻松进行实验室预约。各实验教学的成果也能及时在网上公布,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的示范效应。学院还联合在深圳的校友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开放基金支持学生的实验创新活动。2009年在开放基金的支持下,学生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取得了丰硕的实验成果,如三维动画遇公交着火时紧急疏散虚拟人物演示教程、适用主义家具设计、图形设计课程教与学互动平台的网站设计、太阳能住宅设计等。为规范实验室基金的使用以及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院专门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实验成果进行评比,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实验教学考核办法提供了指导。

二、工作室制度架设起学校与社会对接的桥梁

深圳大学为美术专业的师生开设了“3号艺栈”工作室,为设计学院的师生开设了“设计部落”工作室,鼓励老师和学生在这两个教学实验中心内学习交流、动手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此为平台,教师可以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带领学生参与设计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得到提高。艺术长廊展示了教师们艺术创作的各项成果,有油画、版画、石雕、木雕、金属装置、产品模型、动漫、手工艺品等。另外,深圳大学出资兴办学生创业园,培植学生创意工作室,并在办公场地、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目前深圳大学活跃着数十个创意工作室,大学生自主创业团队雏形已现,这些工作室有望成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随着“3号艺栈”社会影响力的逐步提高,深圳市政府将其列为文博会分会场,以促使深圳文化产业结构在层次上变得更加丰富。文博会期间,在“3号艺栈”、科技楼一楼展厅以及艺术村面向公众展示了广告、动漫、服装、产品、环境、平面等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很多深圳本土设计公司正是在毕业设计展上寻觅到自己心仪的设计人才,一些极富创意的作品甚至被企业购买专利直接投入生产。

三、实习是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和提高

实习工作是根据课程教学体系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展开的,有周末社会调研活动、大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三专业实习。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接触深圳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了解设计项目的运作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而学习的动力和目的性更强。目前,已有十多家业内知名企业作为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每逢假期,学院都会安排学生前往基地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检验。比如,在动漫公司实习的动画系学生,不仅全面了解了商业动画制作的完整流程,而且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动漫制作技巧,这对下一个阶段毕业设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又如,服装系的学生进入深圳一些知名服装公司实习,以课程作业的形式为公司进行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大大缩短了学生从校园学习到社会工作的磨合期。为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学院邀请企业参观学生实习成果展。在实习成果展上,企业对学生的设计能力予以了肯定和赞赏,现场就与部分同学达成了就业意向。

四、设计论坛和讲座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设计视域

在深圳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办了“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邀请展”。这一国际性高规格的设计界学术盛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三届,广受师生和业界的好评。国际顶尖设计大师们带来了具体生动的设计案例,其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对青年设计师无疑是具有启发性的。另外,学院还根据专业分小组讨论,学子们有机会与设计大师面对面进行交流。如在工业设计组,日本知名设计师黑川雅之、荷兰CQ工业设计事务所的马泰斯・波特、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Ashley Hall、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Douglas Tomkin以及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就学生们关心的设计问题如设计导向、山寨设计、设计的中国元素等进行了妙趣横生的探讨。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对同一设计问题各抒己见,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思想激荡的瞬间产生。

除了举办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外,学院还借助本地优质的设计师资源,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请入大学课堂。比如,某童装品牌总监进行《童装市场分析与品牌市场营销运作》的专题讲座,针对童装市场营销现状及前景,与深大艺术设计学院的学子进行了碰撞式的亲切交流和热烈探讨;动画系则举办动漫、游戏企业高管走进大学讲堂系列讲座活动,深圳知名的动漫企业为学子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讲座。这一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

结语

“设计之都”的称号为深圳聚集了丰富的设计资源,也为设计实践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基地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势必会强化训练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培养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丰富的学术讲座、设计展览,将使学生设计视野更开阔,设计作品更具前瞻性。文博会更是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展示提供了优良的传播平台。学校将和本土企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进一步推动设计教学成果的市场化。

虽然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实践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达到为“设计之都”输送高级人才的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学院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改善实验教学环境与条件。其中工业设计实验室、动画设计实验室、服装设计实验室、环艺设计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基础设计实验室的综合面积将扩大到8000平方米,设备硬件的投入将达到3000万元。同时,适当淘汰部分旧设备,以适应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要求。

创意城市网络为深圳提供了一个国际化平台,深圳加入这个网络,就等于加入了国际一流创意城市俱乐部,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和顶尖创意城市交流、合作。深圳很多企业都是外销型企业,也需要国际型的设计人才。这意味着设计教育也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对外联系。学院下一步将计划开展中外合作的设计实践项目,这将促使本土设计师深入了解国外设计流程和方法,尽快与国际接轨。现在,深圳已经有不少外国设计师分布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工作,他们很希望与本土设计师交流,可苦于没有相应的平台。深圳大学若能发掘这一部分资源,开展设计论坛和交流活动,将对设计教育的国际化和设计文化的传播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周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思考[J].装饰, 2010(1).

篇10

一、全面理解校本教研制度的独特性

校本教研这项制度有它的独特性。一是常规性,校本教研已经是一项常规性制度,要求在学校经常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二是自发性,它要求学校或教师在没有任何外界强制、干预的条件下的自觉、自主行动,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校本教研活动过程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幸福旅程;三是全员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它要求全体中小学教师都投入到校本教研工作中去,形成一种真实的、有效的、浓烈的“研究”氛围;四是灵活性,校本教研,既表现它的“规定性”,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参与活动,又表现它的“随意性”,要求教师“碰问必研”、“茶余饭后研”、“自由结对研”。正是由于校本教研制度的这种独特性,实施起来表现出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就显得更难了。

二、深刻剖析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呈现的现状

对于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一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即构建怎样的校本教研制度?构建哪些制度?二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如何在学校中实施?即校本教研制度怎样才能保证教师自觉地去履行和遵守?简单讲就是“怎么管”?

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我们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农情”。这个“农情”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校地域环境差,易患教研“闭塞症”。多数农村学校分散、偏远,有的村级小学离乡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十几公里,对校本教研造成了许多很不利的因素,这些学校的教师外出学习与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外地教师也不乐意进来。学校教师长期没有流动,一干就是好些年。有的教师由于是“本乡本土”,所以是“终身从教”于此。在农村学校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外地教师进不来,本地教师闹着走。优秀教师找门路,老弱病残守山沟。”

第二,学校研究氛围弱,易患教研“忧郁症”。在农村学校,村小和完小的教师不过三五人,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的同学科教师数也大量减少,给校本教研活动带来了一定难度。农村学校,80%的是大龄教师,他们缺乏一种应有的进取、竞争的心态,没有研究的热情;90%的教师已经获得了中级职称,他们“中级职称到手,高级职称无望”,认为尝不到研究的“甜头”;70%的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且第一学历低,对教研“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确是难得“红火起来”。

第三,教师教学负担重,易患教研“疲惫症”。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比较重。特别是村小和完小,90%以上是包班,所有课程一肩挑,还要挤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由于教学工作辛苦,他们把教研视为可有可无,可研可不研的“搭头戏”。同时,教师教学效率低、教学水平低、教育幸福感缺乏,也是产生教研“疲惫症”的重要原因。

第四,专业引领缺失,易患教研“恐惧症”。农村学校信息比较闭塞,教研资源贫乏,网络设备滞后,缺乏应有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条件。教师则很少走出去,没有机会参与教研活动或参与学习培训。教研部门下乡视导,也只光顾中学和中心小学。村小和完小长期处于被教研遗忘的角落,造成了他们对教研的“内涵”理解不清。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的事”,于己无关;教研是“做学问,搞科研”,我们望尘莫及,高不可攀,没能力去做。由此,造成教师长期与教研无缘,对教研既熟悉又陌生。

三、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面对这样的“农情”,我们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又如何去评价?只有把“制度”和“评价”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适应农村大多数教师的“胃口”了,农村校本教研这盘棋才能盘活,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才能自觉、自发地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是构建“一校两制”管理模式。“一校两制”就是一所学校,采取两种评价与管理制度。在构建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总体思路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即:城镇与乡村学校有别,村小、完小与中心小学有别,规模小与规模大的学校有别,小学与中学有别。学校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做到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即大龄教师要与年轻教师区别对待,能力强的教师要与能力弱的教师区别对待。做到“一校两制”或“一校多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原本就存在差别的教师群体。“一校两制”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模式的建立,要达到既能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又能满足大龄教师有“奔头”的心理取向。当然,不是所有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都必须采取“一校两制”评价与管理办法,但是,在校本教研制度总体建设与评价方面,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区域的学校是可以采取“一校两制”的评价与管理办法的。

二是推行“成功星级”评价模式。“成功星级”评价就是对教师在教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实行终身享用制,并对教师一次次取得的成功用累积的办法,采取“星级”的形式进行管理与评价,鼓励教师一步步走向成功。也可以是对校本教研薄弱的学校实行“成功星级”管理与评价,激励学校或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去提高。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确定的近期或远期目标,是需要通过成果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星”的一级一级递进去实现的。对“星级”管理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教师,实施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只要是教师努力了,付出了,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得到认可或肯定”。

三是开辟“研训一体”行为模式。校本教研的主体形式,一是培训学习,二是教育研讨。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研训一体”的策略。“研”就是研究探讨校本教研制度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如何去建立这些制度等。“训”就是把这些制度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考证。把“研”和“训”有效结合起来,反复验证校本教研制度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构建真正体现农村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教师教研的行为机制建设。这种行为机制应该是一套引领教师走向专家型的行为机制,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智慧的教师,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职业和生命价值。二是校本教研行动管理机制。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一开始都能自觉、自发地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行为机制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需要依靠管理来促进、帮助和引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校本教研实践之中。我们只有把“教师研究的行为机制”和“学校管理的行动机制”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并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研训一体”的行为管理模式运行,才能创建出“切合农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性化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与教师交朋友,让教师在学校有信任感,让教师做他们擅长、喜欢做的事情,多正面鼓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工作中尊重并采纳教师的意见,创造机会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等等。校本教研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体现在制定文本制度的条款与实施时,应该考虑教师的基本需求、时间、精力、硬件条件、文化背景和教师的情感实际、生活实际,实行刚柔结合,使制度既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亲和力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震慑力;其次体现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经常走近教师,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了解教师在做研究过程中的所想、所悟、所困,以共同研究为契机,做教师的知心朋友,改变以往对教师缺乏信任、监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倡导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人性化管理。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文本制度的构建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文本的内容和指标要切实体现农村学校特点,贴近本校教师在研究方面表现的状况,利于兑现与实施;二是实施评价的指标确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文本制度的内容和指标要细化与量化,要便于实施评价,并能为广大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科学性原则。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体贴农情”,制度要能激发广大农村教师自觉参与校本教研,制度要能引领农村教师自发“走好幸福研究之路”。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保持活力”,校本教研制度有其独特性,它既要求学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去实施这种制度,又要求教师自觉、自发地去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校本教研“文本制度的建立”和“文本制度的实施”的科学性,就是要保持“校本教研制度”在与学校其它“规章制度”同步实施过程中的活力,并赋予校本教研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彰显生机”,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形成良好的研究风气。在学校里既要彰显个性化的研究特色,又要凸显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推进原则。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整体推进,不留“教研死角”。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保持优秀层面的不断发展,又要满足弱势对象的不断进取。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就是要用综合、系统的理念来指导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工作,统筹兼顾,刚柔兼备,协调发展,形成管理合力,从而确保校本教研管理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