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渔业技术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渔业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渔业技术

篇1

——鲁 昕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是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把握脉搏,以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国家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指出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信息化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那么,什么是信息化教学呢?“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还涉及到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晏兴耀给出了定义。

在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闭幕式讲话中站在全国的高度,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不二选择,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鲁昕提出六点要求:第一,树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础建设,加快部署推进,使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全过程。第二,全面加强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形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标准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分级分阶段建立标准,推进分段达标。第四,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建立平台、开发资源、优化管理、完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第五,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建设开放灵活的网络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和学校之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社会。第六,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现代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职教模式,搭建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职教模式走向世界。

骄人成绩,彰显广东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长足进步

从职业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大力推动职业教信息化建设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使职业教育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管理转变;二是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扩充教育资源,开阔视野,培养更全面的人才;三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通过人机对话,可获取所需要的更多信息,减少实训设备的基础性投入;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广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五是能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职业教育信息化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职业教育的实训和实习环节,一些专业由于实训设备昂贵、经费限制难以一时开展真刀实枪上机操作,而通过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的仿真模拟操作则一样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信息化教学设计图文并茂的画面、动画的模拟实操、动态的视频展演,配以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则让原本艰深的专业知识浅显易懂、易于掌握。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近几年来,广东省开始注重加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广东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大省之后,全省的职业教育进入了稳定规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服务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能力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求学校与时俱进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技术。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如今举行了两届,全省各中等职业学校踊跃参加。据悉,今年 “金智杯”2012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多媒体教学软件170件、信息化教学设计301件,2个项目共收到参赛作品471 件,经过第一阶段组织专家评审,《蛋白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共99个作品脱颖而出进入了决赛。最终,在决出了10个一等奖、20 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39 个优秀奖。

而在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广东选派的11名参赛选手取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广东省教育厅获教育部颁发的最佳组织奖。

篇2

关键词:商业艺术设计 现代设计教育 综合素质 

 

据调查,2000年以来大学商业美术设计类学生数量呈几何状增长,短短几年间,不论是美术学院或者综合院校,甚至各类矿业、石油、医科、外语等专科学院,都设置了艺术类课程。从人才需求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商业繁荣是商业设计专业扩招的主要动因;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讲,大专院校的多元化发展亦是必然趋势。 

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动机,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固然是良好的愿望,但是不能仅仅通过扩招来解决,还要提高商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保证优秀人才的诞生与成长,这一点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职能部门的充分重视。 

 

现代设计教育面临的困惑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设计教育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改革。而现存的实际情况是,一些纯艺术院校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原本设立的一些专业学科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增加,三大构成、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技法基础,再加上一些实用课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课程设置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是可行的,但从商业设计教育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便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解决办法 

 

(一)艺术与商业并重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对人的灵魂有直接的改造提升功能。而商业为满足人类物质追求或某种欲望而存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艺术在作为个人追求时可以不具备任何商业价值,但当它成为一种社会行为时其商业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艺术设计”就其表现语言来说,应当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它应用于商业目的时才具有了商业属性。绘画、文学、摄影、书法等艺术是它的思想基础。因此,艺术设计首先是以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与实用艺术的时候,商业理念就开始时刻影响着它。我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口味与商业上的成功与否。艺术设计作为艺术,同样需要商业化的理念。因此,“商业艺术设计”既有“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教师自身要具有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1.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综合素质 

现代商业设计教育体系是一个综合门类的教育体系,它集合了各个艺术门类优秀的艺术成果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摄影、人体工程学、建筑学等。单纯将其局限在某一个研究领域是很片面的。作为教师要涉猎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作为院系,公开资源、增进交流并且及时吸收其他院校以及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是现代商业设计教育开放式思想的体现。 

2.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商业意识的培养 

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个人经历是这样的:从正规艺术院校毕业,考取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学校内工作,他们缺少了一个参与商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达的是美学、纯艺术的信息,而忽略了学生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我们并不提倡所有的教师都涉足真正的商业领域,去做公司,去给学生真正的“商业”资讯,但是,教师的关注范围是可以扩展的:除了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与设计公司或广告公司有长期的接触与互动关系,并从中汲取最新的商业动态、设计趋势、就业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增加实用性,同时还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注他们这个阶段最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有效可行的就业计划。

(三)教育软环境的改善 

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备,但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商业艺术设计的学习来说,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比较优良的外部环境条件。这包括艺术教育群体努力奋斗的志向与力量和其营造出的艺术设计良好的教育学术氛围,以及设计界与教育界联手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 

(四)教学重点的转移 

1.培养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身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工作当中 ,企业或公司并不需要某一专业极强、其他方面平庸的员工。企业或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应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变化,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多数学生具有专业的宽泛性、实用性和对岗位要求的应变能力。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篇3

[关键词] 现代林业 林业技术 森林资源

[中图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06-01

引言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与总体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人均资源少、森林面积萎缩、森林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亟需通过技术改进革新的方式调整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把林业科学技术在现代林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只有把先进的林业技术有效、具体地应用于现代林业发展规划中,才能真正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林业的的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技术对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作用

1.林业技术促进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

森林资源是我们传统生产生活原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等特点,长期以来林业基本遵循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早已不能适用于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因此改革林业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也就成为必要。通过对林业技术的改革和应用,一方面能够转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林业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够在产业革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新的林业产业体系,为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与支撑[1]。

2.林业技术支撑林业产业的发展

当前林业总体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需要深化改革、优化创新的历史新阶段,林业技术的革新和再创造既可以将大量的科学技术引入林业领域,又能真正发挥技术在林业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2]。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不断创新和改革,在保证林业技术在林业产业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地位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和科学研究的力度,不断巩固林业技术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在全企业范围内建立起林业技术职支撑林业产业的发展的新观念。

3.林业技术的创新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长远性经济效益会反馈与技术创新,为技术研发提供良好条件和充足经费;另一方面,林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不断推进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因此,林业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投入使用,既能够为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又能够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障创新频率和创新效率。

二、提升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1.提升技术创新意识

我国林业技术目前已经具有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林业建设当中,由于林业工作者缺乏相关的技术创新意识,使得他们习惯固守僵化思维与发展方式,影响自身成长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要促进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首要加强林业技术宣传和普及工作,强化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意识。企业可以依据当地林业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开设相关的技术培训课程,培训重点放在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意识上。同时,企业还可以突出性地宣传创新性人才及其相关事迹,将其作为典型模范在全企业范围内开展创新精神学习活动,通过相应奖励机制刺激创新理念的不断萌发和产生。再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吸收也是提升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引进相关人才就等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理论和创新性思维模式,通过引进人才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继而在全企业内营造出一种积极思索、勤学好问的优良学习氛围。

2.提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针对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匮乏与资源需求量不断加大这一矛盾问题,当前资源消耗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3]。因而,林业人员在促进林业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将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技术的新开发与新创造。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要严格与环境保护原则相适应,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恢复并重的新型林业技术。当前我国在长期实践经验重改进革新的一些林业技术,如森林资源培育技术、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就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典型案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在当前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3.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

要确保当前林业健康稳定地发展,除了要及时革新、发展新型林业技术,同时还要加强林业技术有效推广与应用的工作。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加强对相关林业技术的宣传工作。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林业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必须以市场为核心,确立企业所诉经济和价值诉求点,通过将林业技术与实际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并有力宣传的方式,提高林业技术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与经济战略价值[4]。相关企业与工作人员在引起先进林业技术之后,应通过重点示范、典型推广、以线带面等管理宣传方式进行技术的大规模试验与投入使用,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强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注意不断以实践结果检验林业技术的效用性,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真正发挥出科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最大效益和价值。

三、结语

林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林业工作者应当大力发展和创新林业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意识,提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大林业技术的推广范围,只有真正将林业技术科学有效地应用在林业建设发展的方方面,才能真正发展创新型林业和可持续发展林业。

参考文献

[1]郝云寿.太原西山矿区造林绿化植物材料应用[J].山西林业,2010,3(06):33-34.

[2]刘灿,邹冬生,朱佳文.湘西铅锌矿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污染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39):19-20.

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外语教师 专业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94-03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它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强调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系统和技术总称。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外语教育始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研究及美国依利诺斯大学建立的PLATO系统。至此,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用于外语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管理、实施及评价等领域。21世纪的外语教学将是一个以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新时期。计算机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已渗透到教学、测试和研究等诸方面。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模式,以实现终生学习、远程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外语教育各层面是显而易见的,并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化

由于客观因素,我国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1994年桂诗春指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没有离开它的襁褓时期。原因一是计算机普及程度,二是外语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熟悉和接受程度,并且而后者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前者。时过近2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学术界相关的研究大幅增加。200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强调“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在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2000年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以倡导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为基本理念。2007年针对我国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王守仁指出,在进入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二语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和理论为指导,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他指出:“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 “大学英语教师要自觉成为学习型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方能应对挑战,胜任工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下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新技术下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也呈上升的趋势,由原先比较注重外语教师知识能力要求、关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及互动发展到逐渐关注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在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的心理认知发展、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和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对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探索在外语教育领域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教与学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和内涵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对外语教师专业化的研究首先是从对它的实质和内涵探索开始的。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于1966年已明确定论。因此教师必须顺应社会变革与发展,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自身整体教学素养和能力为己任。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经教师培训、教师教育到教师专业化发展三个阶段。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教师发展可以理解为“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化发展”的两种模式。前者强调“工具性专业发展”,注重教师强调教师在教学技能技巧、专业知识诸方面的提高。对于外语教师而言,他们只有具备适应发展所需要的熟练言语技能和教学技能,以及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方能成为合格的外语教师,这种静态的“外在观”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只需采用语言技能,教学技能等集体培训就可以完成。后者强调教师“主体性专业发展”,它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持续发展性,以教师主动、自主为主要特点,以提升自身专业结构和内在需求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一名非职业教师转化为一名职业教师由原来的“传”、“帮”、“代”的师徒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强调在“终身教育”的前提下,教师主动地去发展自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充当教育主体作用外,还必须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相关的教学理论,凝练自身教学理念,在教学发展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以实现教学相长。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大。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强调要强化自身内部发展意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依托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自主、自觉地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动态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认知问题

随着新技术高度发展及语言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师认知资源得以扩大。教师认知是指教师相信他们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信念,并通过这种信念来协助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它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选择注意能力、教师知觉、教师思维,以及教学专长的构成与发展阶段等。教师认知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持何种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发展。学术界对教师认知或是思维的关注源于对教学活动认识的转变。在强调“过程―结果”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模式下,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一种外显行为过程,随着认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及“信息加工过程”理论的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规律是如何影响教学活动得以重视。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活动,它必须关注教师是如何积极习得和使用知识以及影响习得和使用知识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的行为”,教师有自己的知识,对教学有自己的观念、看法,是具有反思精神的决策者。教师被认为是教学中的“思想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理论解释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出思维和决策,教师思维为教师教学行为作出理论框架和解释方案。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对语言学科、语言学习特点的认识及语言教学的反思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外语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关注语言学习方式、环境的变革,深刻领会语言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本质特征和语言的艺术一工艺教学观。语言教师在认知领域必须关注语言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新技术平台三大因素的变革,并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自主地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动态的反思,主动依托现代技术信息的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涉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及合作特征。在新信息技术下,学习活动是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这个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过程,学习是自主性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基于新技术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中的“传送带”,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在现代技术下予以重新的定位。Kook认为,在现代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是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帮促者、课程开发者和学术顾问。钟志贤也认为,教师应为学生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因此,教师必须依托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新技术下,只有当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需求的认识成为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行为,或者说当教学“生态”发生变化,“心态”也同步得以升华并自觉运用于实践时,那么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成为可能。

四、现代新技术下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包括对外语教师在内的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学科种类差异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及教学法知识等。作为语言教师,张正东指出,必须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语言教学论及个人实践知识。除此之外,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学科教学知识PCK(Peda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是由舒尔曼于1986年针对学科知识如何转化为教学知识提出来的,所以PCK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教师转化学科知识为教学知识的能力要求。关于PCK内容陈述,不同学者提出的内涵不尽相同,同时对PCK的研究历经从静态到动态,再到整合技术的TPCK的过程。例如P.Tamir认为:PCK包括学生及其学习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知识及评价知识;K.F.Cochran等认为它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学习情境知识,PCK位于四个部分知识交叉的中心位置。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对学科教学知识认识的不断深入,P. Mishra等提出整合信息技术的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Know ledge)模式。它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C.Angeli等人又于2009年提出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ICT-TPCK内涵模式。由此看来,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知识要求是随着现代技术整合于教学实践的强弱、社会发展需求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知识体系的要求处在动态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中。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能力要求同样是顺应新技术发展需要提出的。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工学会2002年提出,21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三个能力是:以全球性的视野为基础而行动;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生活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工作所必然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技术下教师发展的能力需求强调整合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中的能力,或者说教师的ET能力是所要求能力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代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外语教学成效显著。为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充分整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现代语言理论,语言教师必须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反思,提高自身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培养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加快提高自身的专业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教师的ET能力起最关键的作用。ET能力包括那些在现代教育技术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各因素的总称。有必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语言教学必须强调“整体教育技术”,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教育的最优化,它需要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如何实现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下语言教学现今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中强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被理解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信息资源、平台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振宜,戴正南.中国外语教育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1991(1)

[2]桂诗春.关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1994(4)

[3]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师的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5]贾爱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6]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7]高强,朱玉山.《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师教育》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06(10)

[8]王莉梅,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新进展――2007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述评[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9]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教师教育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

[10]谢赛,胡惠阂.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教育科学,2010(26)

篇5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体育产业 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繁荣和进步,其中,也派生出了一些新兴的产业,例如,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之后,又促进了体育(Sports)与工业(Industry)的结合,形成了新的产业,即体育产业(Sports Industry)。体育产业的概念的提出在我国仅仅有10几年的时间,而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别的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如今,体育产业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机械制造业、商业、旅游业、娱乐业、纪念品开发业、邮电、餐饮、药物、通讯等领域。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了本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产业产值也日益飚升,大有替代传统产业地位的趋势。

一、体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体育产业的产生

体育产业的产生,是紧随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确立的。

早在1100年~1650年间,英国贵族就借助赛马来炫耀自己的权利和财产,赛马不仅是贵族的娱乐形式,它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前来参加观赛。马的主人为自己的马悬赏,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也有人为了取悦前来观赛的国王,支付当天比赛的所有费用,这种现象,虽然包含了体育产业的内容,即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以获取一定社会利益为目的的活动,但无法称之为体育产业,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娱乐为目的的阶段,对其产业价值还没有认识。

16、17世纪发生了以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经典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18世纪下半叶又出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此时大英帝国处于昌盛时期,受科技革命的影响,英国赛马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贵族们建立起自己的赛马俱乐部,由有经营头脑的专门的人来管理,各俱乐部之间的比赛也不再是免费,并形成了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模式。每个俱乐部从马匹的选种、培训方法,驯马师的专业能力、参赛路径的布置、出场马匹的合理搭配等方面,更加注重符合力学原理和统筹组织。这样的比赛不但没有因为收费而失去观赛的人,反而由于比赛更加激烈,水平更高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观看。赛马俱乐部的成功带动了其他体育比赛的发展,并从英国发展到世界各地。体育产业从此开始兴起。

2.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近代西方自然经济社会中以分散、自发、小规模状态存在的“小体育”,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以集中、自觉、大规模状态存在的“大体育”过渡过程中,随着体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展开和逐渐解决,使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具有自然发育的性质。也就是说,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从而使从属于上层建筑部分的体育概念、功能、地位和自身价值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体育事业价值观被打破,取而代之是日益崛起的体育产业价值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先驱,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过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体育产业结构方面看,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产业的价值取向相互契合,并推动了体育产业结构的发育成长,它表现为促进体育产业内部分工的发展,促进新的专门化工种逐渐发展成为低一层次的具有独立产业性质的工种或行业,从而体育产业在结构上分化成包括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低一层次体育产业的整体。分工的每一步发展和每一个新的产业的产生都是其结构进一步成长和趋于完善的过程,而所有这些过程又都是体育产业自身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向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谋求更大经济收益取得进展的过程。美国职业体育产业在结构上已发展成为包括各种职业体育联盟、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经纪人乃至俱乐部专利产品经营等各种产业或行业的整体。

3.体育科学与体育技术、生产一体化

体育产业和行业的细分使它们各自独立,又增强了他们的紧密联系,使每一个体育产品的诞生,都蕴含了大量的多个子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从每一个科学设想的产生开始,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和技术攻关,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紧密联系,互为一体。例如,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和2005年洛桑世界田径锦标赛110米跨栏比赛中,分别创造出了12秒91的平世界纪录和12.88秒的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这一劳动产品的创造,除了刘翔本人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包含教练员广博的训练理论知识和手段方法、科研队伍的技术攻关、医疗营养保健人员的体质跟踪监督、合理膳食和营养搭配、包括耐克公司根据刘翔脚膜、通过受力试验而专门量身制作的质量只有8克的跑鞋等。

二、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产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体育产业知识是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产业知识体系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体育产业的范畴不尽统一,所以迄今为止,对于体育产业的概念还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体育事业中可以盈利的那一部分,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就是体育服务业,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是娱乐业的下位概念。在这里,笔者认为,体育产业不仅仅包含在第三产业中,它也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其它产业内容,从而其发展也应该是多学科的、广泛的、综合的多学科知识集合的综合产业,例如,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各种体育器械的制造、运动饮品的生产等等,我们认为其更符合大产业范畴下的工业范畴。在我国,1985年国务院国家统计局在关于三个产业的划分中明确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门类,是依据体育产业的核心价值而划分的,即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服务业,体育经纪人、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等均属于此类范畴。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各种知识体系越来越丰富。也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依存性越来越高,某一高新产品的生产,包含了多个行业的合作,由多种知识体系结合作为研发基础。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多行业集合体,对科学技术的依存度也相当高,由于其作为产业所提供的有形或无形产品明显有别于传统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所以,体育产业在借助传统产业知识构建自身产业理论时,其必然又明显有别于传统产业而独具一格,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理论。例如,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从设计、建设,到经营管理和维护保养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知识。

三、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典范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早已远不是体育界的盛会,多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将奥运会装扮成全世界、全人类的盛会。每隔四年一度的盛会吸引了全人类的目光,在16天的日子里,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各个环节。以即将举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科技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并作为基础支撑着“绿色奥运”和 “人文奥运”的实施。“智能交通”技术、食医药科技、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等大量科学技术的的运用,无疑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奥运会的“眼球经济”凸显,各个国家把争办奥运会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世界众多知名品牌公司也将奥运会作为广告宣传的必争之地,奥运品牌、标识、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能力等无形资产价值被很好的挖掘。有人推算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及就业机会。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0年,奥运会产生的总体经济影响717.06亿美元,其中直接经济影响419.32亿美元,间接经济影响297.74亿美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656万个就业机会,并将额外261万外国游客,15.55亿国内游客,奥运会当年可吸引77.7万国外游客和2.3亿国内游客。

四、马克思自然科学观下“现代”与“后现代”文化意识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认为,社会的进步是由社会的物质进步决定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进步将现代社会细分为“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现代”与“后现代”这种说法,通常用于区分不同的现代化阶段。我们可以大致上认为,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后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是指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价值指向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高度发展,致使社会和个别产业的同步发展日趋明显,体育产业借助现代科技得以迅猛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体育用品业在体育产业子行业中优先发展。例如,美国的NIKE、ADIDAS运动服装公司、我国的李宁运动服装等公司日益崛起和壮大。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生产方式转变是文化转型,人们对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发生转变。社会进入“后现代”阶段,“后现代”文化意识在承袭“现代”文化意识转型基础上,又创新了自己的观点。“花钱买健康”、“享受生活”、“表现个性”的观点日益得到更多的人的赞同,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受到更多的人关注,例如,美国人每挣8美元就有1美元用在观看体育比赛上,各种挑战运动如蹦极、攀岩、远足、漂流和张扬个性的运动如轮滑、赛车等日益风靡全球,而且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替代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另外,“后现代”文化意识使人们格外看重信息,一些体育网站、报刊、电视频道等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壮大。

很显然,“现代”与“后现代”阶段的区分指明了体育用品业优先于体育产业其它子产业发展的最终根源和发展趋势。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体育产业发展中,体育用品业优先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发展的印证。继而受 “后现代”文化意识的影响,在体育用品业的快速发展之后,体育自身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得到社会认同,体育服务类行业开始繁荣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将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主流趋势,体育经纪业、体育旅游与探险、体育保险业等开始悄然兴起。

五、小结

篇6

关键词:职业技术;技术哲学;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高尚荣(1979-),男,河南南阳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伦理与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4-0065-05

现代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分工细化而出现的教育形态,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补充,肩负着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及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的重任。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奠基于职业的专门性和规范性,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了不断更新的专门技术和技艺,每种技术都需要经过技术规范和社会规约的限制和筛选才能为社会所接纳,因此,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与职业规范教育。在科技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并要求从业者在终身教育与学习中努力研究和掌握新技术,以创新的精神投身于推动技术进步与职业发展事业中,从而使职业发展也融入到职业教育当中,具体表现为创业创新教育、学生“回炉”教育等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向工业化中期、后期阶段过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中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机制,实践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创新驱动“新常态”下,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与技术的联系更加密切,需要从技术哲学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加以理性透视,从而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深厚的技术哲学理论支持。

一、现代职业技能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提供其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技术和能力,促进职业技能开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评价,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使人的因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相结合,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虽然以职业适应能力为基础,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1],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实用性,即通过针对技术运用与传播、指向职业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形式,促进受教育者在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技术学习技能、岗位适应技能等方面的素质不断提高,打通新生代劳动者进入某一职业领域的有效路径。由于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新一代熟练技术工人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所占比例达40%以上[2],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又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职业教育实践也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且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助推社会经济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转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人才资源支撑作用。

(二)职业技能内涵的技术哲学分析

职业教育所关涉和传授的技术技能具有“应用性”特征,即现实生产生活中所应用的活的技术,是职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的操作性技术,它比技术理论甚至实验中的纯粹性技术具有更强的实际要素与实用内涵。职业技能的实践性使之具有普遍适应性,渗透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系统中,并通过技术的工具形态使社会经济系统发生辩证转化,体现出人类的主观目的与愿景。技术的有效性体现在其方法可行性方面,在这种意义上说,一切有效活动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技术方法,即包括利用工具改造世界的物理方法,也包括处理社会问题的技术方法,如调研技术、思维技术、管理技术、谈判技术等。在这个意义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件规定:“技术是做事的方法,使用一种方法需要三种要素,即有关这种方法的资料、实施这种方法的工具及关于这种方法的知识。”技术的实践性落实在其预期目的性方面,即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达到预期目的。技术方法能够取得实效,是由于技术奠基于科学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之上,科学是实践证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在科学基础上开发的技术工具能够保障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动者地位,通过对客观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和利用,设计出“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方法”,[3]使用使隐藏在自然中的力量激发出来,跨越生理阈限,开发更加强有力的技术工具,从而弥补人自身力量的薄弱性,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技术的实用源自于技术的要素构成。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分析技术的物质和精神要素:技术是客体、知识、活动和意志的完整集合体[4],技术客体也称为技术人造物,包括装置、工具、机器和技术产品;技术知识即技术的思想与原理部分,包括技巧技艺、技术规则、技术理论或规律;技术活动即技术形态展现过程,包括工艺设计、发明、实验、生产、操作、维护等。技术意志即技术的主观因素,包括生存意志、控制意志、自由意志、求效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技术主客体各种因素的参与和推动,其中技术主体的技术能力是技术系统得以运行的能动因素,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也是技术主体因素得到开发的过程,技术系统的人性化既是技术主体人体工程特征得到保障的过程,这对于保障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持续开发具有先导性意义。

(三)职业技能活动的技术哲学要求

职业技能在职业实践中发挥作用,并展现出区别于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人体工程性等内在规定,这些也构成了职业技能活动的技术哲学要求。从技术的合目的性来看,技术是主体主观目的性和能动性的载体与工具,“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客观规律有意识的应用。”[5]技术的效用即是技术主体依托于自然规律的预定设计,其背后隐藏着人的主观意识。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也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的,技术职业群体活动具有社会属性,不仅技术知识和工具体系来自于社会集体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知识成果的物化,“技术是一种知识,既是直接适用的知识,也是可以在实际应用的理论知识,还包括诀窍、方法、程序和成败经验,当然也包括实际的设备装置。”[6]而且技术系统的操作也需要社会化的组织与管理。职业技术的社会化又体现在技术水平的世代传承与积累过程中。从技术的合规律性来看,技术的实用性与控制性是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应用,从而使技术转变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达到控制和改造环境、生产更多财富的目的:“在我们的技术社会,技术是在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合理得到并具有绝对有效性(在给定的发展阶段)的方法的整体。”[7]职业技术的合人体工程性特征体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技术在模仿自然的过程中,将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也作为模仿的对象,使技术达到智能化水平,达到对其自身的掌控,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自动化工具体系日益走向自生性与自主性,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体的参与而自发性地“通过内部的固有的力量而增长”,[8]甚至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各种替代行为与替代价值”,[9]这不仅是技术工具进步的体现,也是技术系统模拟人体工程学特征所达到的高度的体现,并代表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环境改造,从而创造出适宜现代人生存的社会保障与人工环境,职业技术的社会效应展示了技术功能的公益性特征,也体现了人类社会集体对技术工具的更高要求。

二、现代职业规范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规范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在技术理论上以“必须、够用”为限度,从而使技术理论和科学原理得以“隐匿”起来,以隐性作用的形式发挥功能,导致职业教育显示出某种技术“黑箱化”特征,即学生在学习中仅需要掌握技术“黑箱”的输入参数设置与输出产品规格,而对于技术设备内部发生的性能变化予以保留。这样就导致职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变得十分显著,违背职业规范的技术操作行为不仅违规,而且在高技术时代变得相对危险。职业规范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为有效完成职业任务而遵守的规则和要求,它包括行为规范、技术规范、劳动规范、操作规范、岗位规范以及技术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既是对从业者职业行为的标准化与量化要求,也指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标准和运行参数设置与控制规定。职业规范现代工业生产劳动中的技术操作指导和约束文件,从而使一定职业的从业者有了所共同遵循的、而又区别于其他职业人们行为模式,促进了职业行为的标准化。职业规范教育对于预备劳动力和初次就业者更加重要,它既有利于调节从业者与工具体系之间的操作关系,也有助于调节从业者与产品使用者、行业标准执行者以及社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职业规范有助于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为社会提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促进社会分工,增加技术知识、技术设施和技术产品,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存在和发展。随着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不同行业的职业规范也越来越多,客观上要求各个职业的人们都应当遵循本职业的职业规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保障行业稳定发展、有序运行,推动执行规范的行业组织形成和发展,提高行业集合度与社会凝聚力,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促进社会机体动态有序运行。

(二)职业规范内涵的技术哲学分析

职业规范的操作规范、产品规范和活动规范等内容,在技术哲学方面体现为从业者对标准化工作的自觉认识与有效贯彻。标准化是人类在长期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执行的正确对待与改造客观事物的程度、方式与范型,通过职业活动标准化与产品规格标准化,是生产生活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推动各行各业之间工作的衔接,扩大标准技术所代表的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推动各项工作走向整齐划一的高质量水准,破除因传统陋习或经验技术阶段不规则、不衔接的技术产品出现,使社会发展走上平等化与同质化。例如,在杂乱无章的荒山老林中穿行的标准化铁路与高速公路网络,既有效解决了运输问题,又展示了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样板,使人类技术文明向自然界不断延伸。职业规范是标准化要求在职业领域中的体现,标准化的常见方式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齐一化、等量化等,通过标准化降低事物不必要的多样性,以达到保障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影响的效果。职业规范的标准化在职业活动中将技术人员的优化操作固定下来,作为员工学习的样板,达到节省体力、提高工效的目的;同时,在技术活动和产品生产中,标准化使技术产品的性能和结构统一化,有助于产品的推广和维护,对于即将投产的实验产品或刚刚起步的初期产品,通过超前制定相应标准的“标准先行”的方式,能够发挥标准化引导行业、产业、产品或技术的发展的作用,并以标准的“准入”功能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机遇;在职业活动中,虽然有人为的个性化因素参与其中,但技术活动社会规范的建立,也有助于社会公众按照职业标准检验从业者的技术服务态度、能力与水平,从而使职业活动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职业规范应用的技术哲学要求

职业规范规定了职业行为和产品规格与标准,解决了随意化、经验性与地域性互不通约的问题,促进了产品设计、制造与服务的统一化,为职业活动奠定了行为科学基础,也促进了管理者对职业行为的引导和控制。标准的实施需要由技术管理机构国际组织、国家部门、行业协会、领军企业标准等,促进了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从职业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工业革命后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出现协同发展,职业技术被称之为“实用艺术的集合”,[10]并按照经济实用的特点进行规模化生产。随着机械、冶金、化学等工业的发展,1777年德国哲学家贝克曼总结了技术知识体系,将技术领域的发现上升为指导生产过程的科学与工艺学知识,体现了系统化与逻辑性的技术科学特征。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将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协同工作的工具系统和规则体系,体现了对职业规范的重视。当代职业技术细分为工具使用、机器操作、工艺方法、生产过程,囊括了探索自然的实验技术、利用和干预自然过程的工矿业技术、以及支撑和服务于生产活动的维修技术等,多种多样的技术门类得到汇集对接,都需要技术规范的强有力推进与执行。由此,职业规范成为促进经济组织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前提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更是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规模的重要保证。从职业伦理角度看,职业规范的应用推动了技术生产走向安全、健康与环保,维护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健康、安全和公益,从而使职业规范与伦理标准相互结合,也为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南。

三、现代职业发展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发展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推进职业发展的有效平台。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职业院校在工作期间遇到发展瓶颈回校“回炉充电”的现象,体现了职业教育对从业者终身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职业教育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设置了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具体机制。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顺应了国际社会推进终身学习的潮流,也传承了中国传统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进取态度。在职业教育领域,学习要以就业为导向,终身学习则以长期性的职业发展为导向。职业发展即受教育者在掌握初步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在职业活动中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从而在职业发展通道上不断攀登,达到理想的职业岗位与技术层次的职业生涯活动。职业发展体现为职业岗位的晋升、职务的晋级、职业待遇的提高、职业声望的提升、职业责任的扩大等。职业发展是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进行社会评价的直接标杆。据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克思研究院联合编制的《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在“职业发展”栏目中指出,全国高职院校2011届毕业生平均比2008届毕业生月收入增幅达到90%以上,与本科生收入差距缩小到15%以内,显示了职业教育社会贡献度以及毕业生贡献度的大幅提升,2011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过职务晋级比例的达到60%,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分数比较低,通过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职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有力说明了职业教育对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职业发展内涵的技术哲学分析

哲学意义上的发展概念是指事物状态的积极变化,包括质和量两方面超过常规限度的良性变化,发展的方向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无序向有序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外部矛盾转化。就职业发展来看,是指从业者在接受职业教育、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实践,克服职业困境,拓展职业空间和层次,从而实现职业状态的不断优化。从技术哲学视角看,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是对技术系统的操作与控制能力,由于技术系统分为“应用技术、方法技术、原理技术、设备技术”等方面,加之技术的私有性和经济性,应用技术虽然可以投入市场,但方法技术和原理技术则作为技术秘密加以保护。这就要求从业者能够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在掌握职业技术要领的基础上,促进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从而实现职业技能的优化与提升。从技术的领域来看,日本技术哲学家星野芳郎将生产工程技术体系区分为采掘、材料、机械、建筑、交通、通讯、控制、动力等有机联系的工程部门,这就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必要时能够相互顶岗操作,从而保障技术流程顺利进行,这种职业技术能力的扩展也是职业发展的题中之义,对促进从业者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业者的职业发展立足于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因受到外界影响而来的自我否定,即对于不断创新的新技术、新标准的认识与掌握,同时要树立坚定的发展信念,努力通过自我职业能力提升而使自己的获得新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在不断的职业提升中实现有意识的、持续的、自主的、系统的螺旋式职业变化过程,推动从业者技术知识不断丰富与更新、职业技能不断娴熟,形成专业化的工作风格和个性化的职业优势。

(三)职业发展的技术哲学要求

职业发展的外在表现是职级职位的晋升,而其内在根据则是职业技能的飞跃和职业责任的增加。从技术哲学的角度看,职业发展是从业者对不断创新的技术系统的掌握,对不断完善的职业规范的理解与遵守。现实生产活动中的技术系统受到科技创新的拉动和经济利益驱使而不断更新换代,涉及到生产设备的改造、更新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善,这种生产前沿的技术要求对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从而“倒逼”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产教融合与对接,企业先进生产理念和知识不断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受教育者不断接触新的技术人造物,如机器、工具、器皿、装置、零件等实物,并分析掌握技术人造物的物理结构和功能设计,并通过自觉的目的性指引,通过职业劳动使之成为“为人之物”。根据技术人工物中人力作用程度大小的不同,可以把人工制品分为“强意义的人工制品”与“弱意义的人工制品”;根据人工制品对其他群体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利他的人工制品”与“损他的人工制品”;根据人工制品的类型和性质,可以分为“主产品”、“副产品”、“废弃物品”等;根据人工物品“广延性”的不同,可以分为物质性人工制品、功能性人工制品、虚拟性人工制品、信息性人工制品、符号性人工制品等等。从业者通过职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目的进行加工改造,在技术物上赋予了人的意图、知识、设想、意志等意向性内容,使技术产品成为“意向性和物质性的结合”,具有“意向-功能”的智能结构,促进人的意志、意图在人造物中的内化与物化,并发挥出技术的“中介性”功能,将技术系统发展改造为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连接界面,技术操作界面的显示器、控制器等充当了人的意识意志发挥作用的功能平台,进一步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在新的技术平台基础上实现“人机一体”,促进技术的人性化改造,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施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新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23.

[2]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N].浙江日报,2004-10-19.

[3][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33.

[4]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3.

[5]姜振寰.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6][荷]道西(G. Dosi).技术规范与技术轨道(荷兰)[J].政策研究(第11卷第3期),转引自.科学与哲学,1984(3):66-72.

[7][8]J.Ellul.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John Wilk

inson.New York:Knopf,1964(Fr:1954):19,209.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职业教育 突破传统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教育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对教育技术作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实践。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著名学者李克东教授提出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更体现现代特征,要求应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技术为教育服务。

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a.一个研究中心:学习。学习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b.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c.五个研究内容: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二、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革命

职业教育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将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成为开拓、带动形成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力之一。

1.教学观念正在改变

现在新技术变革迅速,创新周期缩短,使得技能很快变得陈旧过时并要求更高层次的首创精神和更经常的进修学习,终身教育应运而生。教育培训的终身化已是全世界职教界的共识,职业教育终身化观念即将形成。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都为人生不断地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职业学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学生需要的专业课程和大众教育。

2.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把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学媒体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来使用教学媒体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生逐渐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三、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议

1.对决策者的建议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经济的高速推进,职业学校的体制、运作等都发生了变化。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制定政策,鼓励开展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的校际合作交流、研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职业学校日益开放,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就是通过校园网把本校的教育、教管信息到网上,让所有的学校共享,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领导要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从政策和财政上加以支持。

2.对一线教师的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劳动,例如不需要描绘繁琐的机械图,不需要作大量的计算和备课笔记,不需要因设备短缺学员众多而烦恼。多媒体课件中的虚拟实验环境取代了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减轻了实验代价,依然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的内容。但同时要面对这样的事实:一线教师想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但是不会使用,不方便使用,这说明想把所有的教师教好是行不通的。但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角色,深入了解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加强技术培训,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一线教师都要开发教学课件,都要会维护网络,只要能在开发过程中配合技术专家加强教学软件的适用性,在教学中会充分发挥出教育技术的作用便足够了。

3.对学生的要求

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知识产业已达到50%以上,我国的知识产业也已突破30%。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认清自己面临的挑战,明确发展方向,一方面积极配合教师完成课业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方式。学生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时,要严格约束自己,把多媒体和网络视作学习的工具、学习的环境,绝不能放纵自己终日沉迷其中。学生要学会利用技术与教师、与同伴交流,成立学习小组或学习社区,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新认知结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学校要与企业互动才能发展,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现实,教师、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下切身感受到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带来了教育过程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被人们认可,但其广泛推广还需要较长的时期, 还需要社会和学校各方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胡礼和. 现代教育技术探讨. 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2]南国农. 对我国电化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 中国电化教育,1997.

篇8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农业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摇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远程通讯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中的代表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的任务是:高精度、高效率、最可靠性地采集各种形式的农业信息。通讯技术的任务是:高质量、准确、及时、安全可靠地传递各种信息。计算机的任务是:通过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数值和逻辑运算,给出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有用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持。

2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1农业信息及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农业信息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信息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能否提高其主要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因而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离不开农业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热点及未来趋势,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保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当地优势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工作的配合。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分工协作的横向联合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合。只有通过信息传递,才能把各自的经济活动统一协调起来,共同实现整体的联合目标。农科教结合需要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能够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需求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农业信息技术能对农业决策起到辅助作用。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是结构化决策问题。农业信息的应用为生产、管理者能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2.2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目前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的普遍认识,是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农民素质现代化。这些现代化的实现要以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

3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进程的加快,青海省农业信息技术得到全面发展,到目前全省农业行业部门都成立了信息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农业信息工作开始走上正常渠道。但也存在总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管理的需要;软件开发研究工作薄弱,信息与农业生产联系不够紧密,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化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

4几点思考

4.1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抓住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时机,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建立起符合青海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科技规律的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省级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技术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与创新活动有关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联合和合作,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扩散和应用的基石。在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主体。

4.2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制度创新。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一系列制度的创新。一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农业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作出更多的发明,创新扩大农业新科技的供给。二要建立技术、信息、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用农业新信息技术的风险和成本,刺激农户对信息新技术的需求。三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机构、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4.3进行农业信息技术组织的创新,推动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向产业化方面发展。加强企业同科研实体的合作,实现需求终端同技术源头的对接。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克服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

4.4加强全民的信息意识。目前青海省农民、基层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对青海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篇9

关键词:现代城市;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利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are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and to become 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growth point, but any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is not allow to ignore, not only the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urban life drinking water supplies also caused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obstacles. In this paper, the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and use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the same field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s: the modern city; Industrial wastewater; Processing technology; use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剧增,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造成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短缺;同时随着工业与城规模的发展,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肆意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全球共同面对与关心的问题。经过对城市水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和供需水量预测,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目前城市的实际情况及其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解决其水资源的具体对策上,废水处理和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缺乏最有效的措施。

一、工业废水的分类

1.1 按性质和成分的分类

(1)按工业废水中所含主要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分类,含无机污染物为主的,为无机废水;含有机污染物为主的,为有机废水。例如电镀废水和矿物加工过程的废水,是无机废水;食品或石油加工过程的废水,是有机废水。

(2)按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加工对象分类,如冶金废水、造纸废水、炼焦煤气废水、金属酸洗废水、化学肥料废水、纺织印染废水、染料废水、制革废水、农药废水、电站废水等。

(3)按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分类,如酸性废水、碱性废水、含氰废水、含铬废水、含镉废水、含汞废水、含酚废水、含醛废水、含油废水、含硫废水、含有机磷废水和放射性废水等。

前两种分类法,不涉及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也不能表明废水的危害性。第三种分类法,明确地指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成分,能表明废水一定的危害性。

1.2 按污染物归纳的分类

此外也有从废水处理的难易度和废水的危害性出发,将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归纳为三类:

(1)第一类为废热,主要来自冷却水,冷却水可以回用;

(2)第二类为常规污染物,即无明显毒性而又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包括生物可降解的有机物,可作为生物营养素的化合物,以及悬浮固体等;

(3)第三类为有毒污染物,即含有毒性而又不易生物降解的物质,包括重金属、有毒化合物和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有机化合物等。

二、治理的原则

工业废水的有效治理,应遵循如下原则:

(1)最根本的是改革生产工艺,尽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杜绝有毒有害废水的产生。如以无毒用料或产品取代有毒用料或产品。

(2)在使用有毒原料以及产生有毒的中间产物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并实行严格的操作和监督,消除漏逸,尽量减少流失量。

(3)含有剧毒物质废水,如含有一些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高浓度酚、氰等废水,应与其他废水分流,以便于处理和回收有用物质。

(4)一些流量大而污染轻的废水,如冷却废水,不宜排入下水道,以免增加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这类废水应在厂内经适当处理后循环使用。

(5)成分和性质类似于城市污水的有机废水,如造纸废水、制糖废水、食品加工废水等,可以排人城市污水系统。应建造大型污水处理厂,包括因地制宜修建的生物氧化塘、污水库、土地处理系统等简易可行的处理设施。与小型污水处理厂相比,大型污水处理厂既能显著降低基本建设和运行费用,又因水量和水质稳定,易于保持良好的运行状况和处理效果。

(6)一些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毒废水如含酚、氰废水,经厂内处理后,可按容许排放标准排入城市下水道,由污水处理厂进一步进行生物氧化降解处理。

(7)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污染物废水,不应排入城市下水道和输往污水处理厂,而应进行单独处理。

三、现代城市化工废水的处理

3.1 化工废水的基本特征

化工废水的基本特征是:

水质成分复杂,副产物多,反应原料常为溶剂类物质或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增加了废水的处理难度;

废水中污染物含量高,这是由于原料反应不完全和原料、或生产中使用的大量溶剂介质进入了废水体系所引起的;

有毒有害物质多,精细化工废水中有许多有机污染物对微生物是有毒有害的,如卤素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具有杀菌作用的分散剂或表面活性剂等;

生物难降解物质多,B/C比低,可生化性差;废水色度高。

3.2 处理技术探析

(1)膜技术处理法。膜分离法常用的有微滤、纳滤、超滤和反渗透等技术。由于膜技术在处理过程中不引人其他杂质,可以实现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因此常用于各种大分子原料的回收,如利用超滤技术回收印染废水的聚乙烯醇浆料等。目前限制膜技术工程应用推广的主要难点,是膜的造价高、寿命短、易受污染和结垢堵塞等。随着膜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膜技术将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2)电催化氧化法。电催化高级氧化(AEOP)法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处理有毒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新型有效技术。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有催化活性的电极反应,直接或问接产生羟基自由基,从而使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或使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燃烧”而生成CO2和H2O。该方法因具有处理效率高、操作简便、与环境兼容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但长期以来,受电极材料的限制,该工艺降解有机物的电流效率低,能耗高,难以实现工业化。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是探索催化活性高、综合性能好的电极材料。

(3)臭氧氧化法。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废水中大多数有机物,微生物迅速反应,可除去废水中的酚、氰等污染物,并降低其COD、BOD值,同时还可起到脱色、除臭、杀菌的作用。

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快速、有效地除去,而且臭氧在水中很快分解为氧,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操作管理简单方便。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投资高、电耗大、处理成本高的缺点。同时若操作不当,臭氧会对周围生物造成危害。因此,目前臭氧氧化法还主要应用于废水的深度处理。

(4)磁分离技术。磁分离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利用废水中杂质颗粒的磁性进行分离的水处理技术。对于水中非磁性或弱磁性的颗粒,利用磁性接种技术,可使它们具有磁性。磁分离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有3种方法:

直接磁分离法、问接磁分离法和微生物一磁分离法。

目前研究的磁性化技术,主要包括磁性团聚技术、铁盐共沉技术、铁粉法、铁氧体法等,具有代表性的磁分离设备,是圆盘磁分离器和高梯度磁过滤器。目前磁分离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还不能应用于实际工程实践。

(5)铁炭微电解处理技术。铁炭微电解法是利用Fe/C原电池反应原理,对废水进行处理的良好工艺,又称内电解法、铁屑过滤法等。铁炭微电解法,是电化学的氧化还原、电化学电对对絮体的电富集作用、以及电化学反应产物的凝聚、新生絮体的吸附和床层过滤等作用的综合效应,其中主要是氧化还原和电附集及凝聚作用。

铁屑浸没在含大量电解质的废水中时,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在铁屑中加入焦炭后,铁屑与焦炭粒接触进一步形成大原电池,使铁屑在受到微原电池腐蚀的基础上,又受到大原电池的腐蚀,从而加快了电化学反应的进行。此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廉及操作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并使用废铁屑为原料,也不需消耗电力资源,具有“以废治废”的意义。目前铁炭微电解技术,己经广泛应用于印染、农药/制药、重金属、石油化工及油分等废水以及垃圾渗滤液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常规生物方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效率低,主要是因为能有效分解氧化此类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的世代期较长,而难以在常规的生物处理构筑物中大量存留。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国内外在20世纪8O年代开始应用这种具有独特优点的新技术,来处理有毒难降解工业废水,并取得了成果。

所谓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就是利用褐藻酸钙等天然凝胶及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等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有目的地筛选一些特殊的优势菌种,将其固定在载体上。该技术将细胞固定后,提高了反应器内微生物数量,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同时可使反应器小型化,易于固液分离,是很有潜力的技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一步开发新型性能优良的固定化载体,使这项技术实用化和工业化,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7)废水循环利用。将高浓度的焦化废水脱酚,净化除去固体沉淀和轻质焦油后,送往焦炉熄焦,实现酚水闭路循环,从而减少了排污,降低了运行等费用。

四、现代城市工业废水回用规划

4.1 回用方式

废水回用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分散回用和相对集中回用。分散回用是指在单个或某几个建筑物(如宾馆、综合楼、工厂等) 中设置中水系统,将自身排出的废水经处理后再回用。相对集中回用是指以全市为区域,利用城市废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再作适当深度处理,送入城市中水管网,分配到各个用户。分散回用最大的优点是可根据不同的回用对象,不同的水质要求,确定灵活的处理工艺,节约费用;另外,就地回用可以大大节约输水管线。而集中回用,主要是可提高规模效益,便于宏观管理。目前,国内一些试用过中水的城市,北京、青岛、大连、广州、深圳等地基本上是以单个建筑物设置中水回用系统为主。采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中水系统从服务范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建筑中水系统,是在大型建筑物或建筑群中建立的中水系统。建筑中水系统多收集杂排水,处理站一般设在裙房或地下室,中水作为厕、洗车、道路保洁、绿化等使用。

2) 区域中水系统,是在建筑小区或院校、机关大院内建立的中水系统。小区中水可采用多种原水类型(就近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相对洁净排水、小区内杂排水、生活废水、雨水等)。针对雨水系统,通过建筑屋面、绿地、路面、运动场地、停车场等对雨水进行收集。对于屋面雨水可以采用以下处理工艺流程:屋面雨水滤网初期雨水弃流景观水面。而当对水质有较高的要求时,应增加如下的深度处理措施:混凝、混凝过滤、浮选、生物工艺、深度过滤。此外,回用雨水应设有消毒工艺,最常见的为氯化消毒。这样处理工艺流程就变为:屋面雨水滤网初期雨水弃流蓄水池自然沉淀混凝过滤消毒供水调节池。对于路面径流,因其水质较之屋面雨水更差,应进行实地雨水水质调研,在上述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同时,可以考虑通过绿地植被对雨水水质进行净化。

3) 城市中水系统,我国称废水回用系统,是在整个城市规划区内建立的废水回用系统。城市废水回用系统以生活废水为原水,经过废水处理,再进行深度处理,回用于城市工业冷却、城市河湖补水和城市清洁道路绿化等用水。

以上三种类型,第一种和第二种即为分散回用方式,第三种属于相对集中回用方式。

4.2 分散回用规划

单独循环方式是指在单体建筑物中建立废水处理和回用设施,将单体建筑物产生的一部分废水处理后作为中水进行循环利用。这种方式不需要在建筑物外建立污水管道,容易实施,但其处理费用较高。如在小区内、工厂内等,均可以采取这种回用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小区或工厂废水排放也随之增加,利用大型废水管道截流至城市废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建立大型废水管道截流工程投资大、工期长。现有的市政管网大部分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截流要求。因此,现有的住宅生活小区或工厂自建生活废水站,处理生活废水达标后,排放至市政管网或回用是解决现有废水排放和废水资源回收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篇10

关键词: 工业设计; 艺术; 科学

0 引言

作为物资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古代的兵器、乐器、食具到现代的家具、电器、文具、火车、飞机、太空船等等,无不在满足实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其外形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人类今天灿烂的物质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空间的扩大及审美领域的延伸,给传统的设计理念注入新的内涵。以现代大工业化为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艺术”———工业设计,在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变奏和融合中,怎样体现自身的时代性质与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将艺术于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当今艺术设计定位及未来设计领域的拓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工业设计

1. 1 设计定义

工业设计( IndustrialDesign)是近百年来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学科,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不同的国家对此称呼不一,英国称之为设计(Design) 。19 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为现代设计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时期的设计是以手工业设计为主的个性化设计,称之为“手工艺”、“工艺美术”,设计、生产和消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适合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蒸汽机、火车等一系列工业机械化成果的引入,使社会由封闭的小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化、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特征由此显现,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联。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物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使工业设计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到“包豪斯”时期,工业设计已发展成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教育体系的学科,并明确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1 ] 。

围绕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定义,国际上各专业机构和学者一直争论不休。1959 年6 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性工业设计机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 ICSID) 。1980年联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一次联会,对工业设计概念作了修改,定义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指的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业化产品设计,以及为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包装、装饰等设计。国际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含义及范围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延伸,事实证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带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 2 艺术与设计

人类最初的设计只是一种对物象的摆弄和布局,其目的是满足人们本能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生产资料的增多,设计成为对事物和物象有条理、有计划的安排和设想,达到人们对事物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条理、计划是人类对事物审美的一次飞跃,也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设计从其开始就与美的活动紧密相联,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会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19世纪初艺术运动思想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称之一门艺术,设计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而设计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因此“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词语广泛出现在现代生活之中,艺术推动设计、设计演绎艺术[ 2 ] 。

设计的形态能给予人的五感极大的影响,但其中视觉和触觉影响最大,这是直观感受的反映,这个感受的结果应该是美好的、促进身心健康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结构与外形、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现代科学介入物质,转为某种技术和材质形态、一定的材质与技术的同构,为设计艺术意境创造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条件。无论从设计或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1. 3 科学与设计

了解到设计与艺术难以割舍互相渗透,再注意推动设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设计与科学之间深刻的关系。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技术世界,机器时代的到来促使设计最终与制造业分离,成为真正独立的专业, 19世纪印刷术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印刷业、设计业、尤其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1839 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和普及,此外新的能源和动力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明、通信、交通等工具的不断革新换代,都与时代科技发展相伴相随。事实总是这样,科学技术每一进步就创造出与其相应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工艺设备,接着凭借这些工具和机械设备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设计从初始的简单粗糙发展至今天的实用精美,从蒸汽机火车到当今悬磁高速列车、从人工发报机和电话到现代互联网,每一个时代的设计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设计师的才智体现,同时是那个时代科技文化创新的标志。 lwkoo.cn 毕业论文

在今天,现代设计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味美等。特别是由于当代多媒体及数码技术迅猛介入现实生活,极大地拓展了未来设计空间,丰富了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设计元素,深化了设计环境的意蕴显示及空间的表现,为设计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2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由于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相辅相存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无尽的福音,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审美标准、人体工程学程度的体现均在于艺术化的水平。

2. 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意义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具匠,也是科学家、工程设计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曾经非常密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随着网络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当今许多科学家认识到,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又回过头来呼唤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和融合。1999年1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过《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一文,提出“缪斯也需要科学的翅膀”,揭示艺术与科学融合将带来各种艺术流派和手法的百花齐放,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将起推动作用,对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