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农问题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回到老家后,我首先找到最熟悉的人,给他们每人一份问卷,然后还找到两个姐姐专门为我发问卷的时候拍照,来增加我社会实践的真实性,这不是在作秀。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想法来做这件事的,也觉得这是徒劳的浪费时间没有一点价值可言。可是当我站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做问卷的时候,我却突然发现,我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多么的有意义。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不算落后的小乡村里面的居民,却居然大多数连三农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不少人都不关心三农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和他们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认为这种问题应该是政府机关里面的人关心的问题,与平民老百姓无关。问卷里面有道题是问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什么,有五个选项,农民,农业,农村,农户,农田。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农田要算一个,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农田才是最大的依靠,因为农村土地就是农民朋友的命根子啊。可喜的是,我调查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项就是农业税被取消了。他们对与这点都是很高兴的,因为这减轻了他们很大的负担。
这个政策好不好?我问到,当然好啊,不用交钱了嘛!虽然说现在的农村条件比以前是好了很多了,但是家庭负担也还是比较重的,能帮助农民减轻负担,减一点当然就好一点。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问题政策,你支持吗?几乎所有的人都选的大力支持,虽然我不确定他们是否了解那些具体的政策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落到实处,究竟有没有给农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究竟那些政策是不是只是空中阁楼,但是我觉得,农民朋友们都是相信国家政策的,他们相信,国家不是违背农民的,他们相信,国家会对他们好的。里面有个问题有一个填写着让我觉得值得思考,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有个人就说他不知道三农政策,所以没有选项可以选择啊,因为四个选项,看电视,听广播,别人告诉,政府宣传。我相信这是位唯一说出实话的人,其他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些政策,都什么都没说就选,大多数选的政府宣传,我问政府给你们宣传什么政策了,他们说什么都没有,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有哪些政策,哪有这么好的政府啊。有个人感慨。我不禁想到,究竟是什么让现在的老百姓不敢说真话了,让老百姓对政府盲目崇拜,都说要跟着政府走,跟着领导走,可是,政府呢,政府又做了什么可以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跟着走的事情啊,都说要让农民朋友们得到实惠,得到好处,可是,话谁都会说,但是实行了吗?就算实行了,那也得经过层层审批层层考验最后实行的时候恐怕都过了不少年了吧。关于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e#
中国现在政策实施得就是如此滞后,政府宣传的是什么,宣传政府的又是什么,这些宣传,给农民带来的是什么,只是树立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崇高地位,让大家都怕政府。我在网上查找怎么样解决三农问题,我发现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显得太空洞太抽象太不具体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等。这些政策都说的好空洞好空洞,你说,你这么说农民会明白这和他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吗?中国就搞这些面子工程,表面上弄的好看,可实际上呢,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难怪农民朋友们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政策,因为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啊。日子也根本就不会因为这几点空洞的政策就得到什么具体的改变的。其中有一个问题,农民问题是指什么的问题?选项有素质,减负,技术指导。大多数都说是减负问题,少数人说是技术指导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说是素质问题。当初我设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想农民朋友们认为自己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当时在网上查到的是素质的问题,可是却只有极少数人选择,而大多数人却认为是减负问题。
篇2
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发展会议中指出,农业的发展要采取一种维护自然环境和维持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合理发展,不仅要确保农业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后代的发展需求,并且要保持土地的农业永续性利用,对于水和其他动植物资源能够不构成影响,在资源上、技术上、经济上、、社会上都要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次会议是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第一次提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史称FAO会议。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早在国际会议开始之前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只是在管理上缺乏管理力度,为响应FAO会议的发展要求,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在提高食物生产以及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发展现状,保证和改善农业环境,要做到合理、有序的利用农业资源,尤其是针对相关生物资源以及可再生环境,要做到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发展理念。
3.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发展理念就是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利用,在农业经济可承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转换率,这种发展理念随着十对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理念提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当下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义,因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注重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国民发展的刚性需求,同时,要指出的是,农业的发展要在满足可持续的基础上,主要做到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的同步发展。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国民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农用土地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70%,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路线主要就从三农问题开始解决。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进行种植业时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大棚扣膜的使用等都对于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并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较为特殊,难以降解。在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发展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为主。
3.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要通过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们当下所最为关注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途径之一,农业作为主要的发展途径,也是减缓环境压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三农问题的解决时,要进行合理控制农村的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人口的素质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因此是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4.要进行合理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农业资源,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合理结合起来,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至于良性循环之中,因而在资源开发中,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减少农业资源的污染。
5.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体现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农业的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步重要的发展限制因素,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当下的农业现代化较为普及的今天,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农业经济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此外,在农业的发展方式上要选择以农业增长的集约性进行合理分配,因为采用集约形式发展农业能够减少污染的面积,并且便于进行污染的集中治理。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主要特点
1.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特点,其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及农业产出率等,同时也要满足农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结合,并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增加环境的污染。
2.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有各个方面,其中在农业生态发展上所要表现出来的是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即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在发展农业时保证遵循自然生态规则,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证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应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环境的生态调节率,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篇3
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功能。在新常态下,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村可持续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破解西安三农问题视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优化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一、概念阐述
第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三农问题。通过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旨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等。
第二,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农村和城市及农业和非农产业等的融合,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都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景观空间形态,其消费主体为都市居民。
二、西安三农问题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努力,西安三农问题的解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观。但是,仍然还存在问题。目前西安地区三农问题中:农业问题,主要是考虑怎么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问题;农村问题,主要考虑怎么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向教育、医疗、保险和城市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是权益保障、就业和收入问题。
三、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西安市辖十区三县,近年来西安市注重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西安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0.86万吨,比上年增长3%,实现“十二连丰”。其中,夏粮产量93.12万吨,秋粮产量87.74万吨。蔬菜产量332.79万吨,比上年增长5.2%;水果产量105.2万吨,增长5.6%;奶类产量63.73万吨,下降3.1%;禽蛋产量14.02万吨,增长3.7%;肉类产量16.13万吨,下降0.4%,其中,猪肉产量11.6万吨,下降2.3%。生猪存栏92.49万头,比上年下降2.7%;生猪出栏152.11万头,下降2.2%。
第二,加大农业园区建设规划。西安市已启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园区规划,截至2014年底,西安市共有现代农业园区344个,园区面积38.4万亩。
第三,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西安市在农业发展中,注重科技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引进高新成果和强化农业实用先进技术推广。“十二五”以来,西安市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实用新型技术、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绩。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截至2015年底,西安市累计编制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 200余项,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近500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涵盖了蔬菜、粮食、水果、畜禽、饮料和加工农产品等六大种类。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2个,示范面积达到 50 多万亩。
第五,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目前,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迅速壮大发展,如周至猕猴桃产区、灞桥樱桃产区、临潼石榴产区、长安和户县鲜食葡萄产区、蓝田肉鸡养殖区和秦岭北麓时令鲜果产区。
四、西安都市农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政策因素。西安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正在加紧实施“关天经济区”计划,这对西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西安市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建设用地积压农业用地现象明显,由此土地政策僵化,使土地不能很好地整合,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2.经济因素。西安市目前有耕地面积26万平方公里,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西安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 31.4%,发展畜牧业的空间比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会不断增长,西安发展奶牛养殖的空间还很大。同时,居民对于农业旅游需求也在逐步增长。但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缺乏预见性,从而导致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还存在农业弱质性和投入的局限性。
3.社会文化因素。西安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可用于开发的旅游景点和景区还很多。另外,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农家乐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西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压力迫使政府、企业必须面对排放问题、农药使用问题等等。
4.科技因素。西安市科研机构的研究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要加快制定农业生产地方标准,通过这可以提高优势品种的实际优势。同时,尽快解决好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技培训三大体系建设的相?P问题。
(二)内部条件分析
1.科技能力。西安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实力较好。以研发创新出较多优质品种,如玉米、番茄、葡萄和甜瓜等。这些新特优品种,有些在全国都享有盛誉。
2.区位和交通优势。西安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战略地位。
3.人才优势。西安人才优势比较明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在农业技术人才方面,既有“正规军”,又有“土专家”。同时,人才培训工作开展良好。但是,西安地区农业从业者文化程度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高水平发展。
4.资金优势。西安注重农业投资,前期的发展积累已经为都是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西安市政府有能力、有意愿投资农业,以及农业企业和农户也具有投资实力。但是,投资农业资金整合不够,搞平衡现象时有发生。
5.环境资源优势。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背靠秦岭,处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降水量 600~
800mm,光热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农作物品种生长。但是,农业用地萎缩趋势明显,用水问题等也成为制约农业发展不可低估的因素。
6.政府管理优势。西安市高度重视都是农业发展,任何规划、决策以及实施,都重调查研究,重落实、重检查和重评价。
7.农业投入产出比例不协调。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一、二、三产业比例中,二、三产业比例较高,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较高。同时,根据统计资料,西安市二、三产实际人均 GDP 比一产高出 2.11 万元,农业比较效益明显偏低。
8.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2015年3月数据统计,西安市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 462元,低于我??中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而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趋缓。
9.农业信息化、产业化水平不高。西安虽然建立了几个较大的农产品批发集散地,但在市场信息收集和反馈上还存在信息不及时、环节过多和信息流动不畅的问题。西安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缺少更多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西安都市农业战略环境SWOT分析
通过对西安都市农业战略环境分析,依据SWOT分析,对其SO、WO、ST、WT进行比较:
1.SO战略:加大投入,品牌培育。
2.WO战略:创新驱动,规划发展。
3.ST战略:深化改革,增强活力。
4.WT战略:注重调控,应急处理。
五、西安都市农业战略选择及实施保障
(一)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依据对西安三农问题当下新情况梳理,以及对西安都市农业战略环境分析,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更适合选择“创新驱动,规划发展”WO战略。
(二)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1.加大农业投入,完善扶持机制。不断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与保护,要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扶持投入机制,要不断加大市、区两级财政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农业科技体制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西安要围绕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等三个主要农业科技领域,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构建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西安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村信息网建设、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动植物疫病及虫害控制体系建设、动植物检疫防疫和农作物病虫测报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农业中介服务体系。
4.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增收能力。在抓好农村科技实用人才数量扩张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抓质量的提升,可通过各种渠道和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
篇4
1.1三农信息资源利用不到位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投入资金少、村民居住相对分散,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程度远远落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当前我国的三农信息还大体停留在供求的变化,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研究和相关预警信息的公布还存在很大不足。这些都成为了农村致富、农民创收的阻碍与瓶颈。
1.2对农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基层政府组织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具体实施方法并不了解,工作重心也并不向农村信息化体系创建上倾斜。甚至一些地方官员根本没有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这种认识上的缺陷使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长期停滞不前。
1.3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农民对计算机及新媒体技术认识有限,相应硬件设施及网络覆盖体系建设也滞后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农民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操作能力都没有,所以通过网络获取和信息对于当前中国农村条件还不太成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必须加以解决。
2.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对举措
2.1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顺应信息业发展的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组织一批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从整体上制定研究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实施方案,并通过基层调研,广泛搜集群众意见后进行全国推广实施。
2.2多渠道融资,集中精力改观资金不足局面
众所周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此外应借助于社会的力量,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势,政府应统一规划,制定扶农惠农政策,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及个人到农村兴办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去向问题,多渠道拓展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2.3加紧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
发展农业现代信息技术要靠大量专业人才作为骨干和支撑,当前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一方面要求吸引大量人才到农村来工作,提供大学生发展和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也需要当地政府免费开办一些基层农民技术业余培训学校,普及计算机和新媒体知识,为实现农业信息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2.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
信息网络体系主要由农村基础传输网络、电信业务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络组成。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出资构建农村通信网络体系,实现农村卫星信号及互联网信号全覆盖,此外可以开办农村电子阅览室,农村新媒体应用讲习室,建立村务微博,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广播形式的结合,村务、政策及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用好网络,引导农民文明上网,规范农村网络化管理,进而通过及时掌握信息实现农民致富创收的目的。
2.5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
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向村民公布相关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信息,通过简单培训向村民教授新媒体知识,通过新媒体及时公布村务信息,方便农村工作的开展。要建立覆盖农村的网络信号覆盖体系,力求家家户户通光纤。要按照市、乡、商家、县、村、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网络体系,做到全球化信息可以即刻传到干家万户,培养一批懂计算机技术的新生代农民,以这批人为主体带动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做好铺垫。
3.结语
篇5
关键词:高考政治;稳中有变;选择题;热点问题
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中试题分值依然是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政治学科内各个模块的比例分别为:经济生活占30%,政治生活占24%,文化生活占14%,生活与哲学占32%。政治选择题是12~23题,选择题四个模块所占分数为:经济生活16分,政治生活12分,文化生活4分,生活与哲学16分,比例为4∶3∶1∶4,非选择题38题和39题,共5问均为政治试题。经济生活1道,分值为14分;政治生活1道,分值为12分;文化生活1道,分值为10分;生活与哲学2道,分值为16分。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试题分值与结构总体稳定,与往年相比有所变化。
一、2013年湖南高考政治试卷试题的特点
1.稳中有变,特点鲜明
政治在命题的设问和形式上有其新特点,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重点内容有:重视三农问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关注民生,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协商民主等。
(2)试题设计遵循生活中引发问题(即设问),突出了对考生探究与构建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8题的设计,以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前后的对比表,引导学生围绕表格及要求,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后作答。
(3)命题风格稳中有变。不变的是,经济生活选择题都比较难,并且难度有加大趋势,要提醒我们重视。39题和2010年全国新课标中命题风格极其相似,参考答案设置方式也相同。变化的是:选择题漫画题淡出,经济学函数图表题崭露头角,39题观点评析题是个新方向,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38题材料题依然是“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注重答案的生成,而不是平时教师的归纳和总结”。突出考生思维能力的检验,而不是记忆能力的简单再现。
2.选择题难度加大
表现在经济生活试题开始选用比较难的函数图表,如12题,让很多考生头疼;间隔一年(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政治没有经济学计算题),经济学计算题又开始出山,并且考了利润率这个很多考生在小学都学过却在高中阶段忽视了的一个知识点,和很多高三老师开了个捉迷藏的玩笑。另外,15、18、22题有很多考生做错,很多政治教师反映这些试题比较难、易错。学生考后反映选择题太难,一般得分为20多分。
3.热点问题冷处理
比如我们在备考2013年高考的时候应该都做了很多时政的功课,比如十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国梦、城镇化等几乎都没有考,隐约涉及一些的就是十的知识点,是选择题17题对水资源的强化管理和38题十文化强国等。这启示我们,猜题押题是没有出路的,高考没有“应该考什么,不应该考什么之说”。材料只是载体,时政只是背景,能力和知识才是我们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
二、今后高三备考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夯实基础,注重学科能力,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
能力和知识是我们高考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高考政治备考首先是把握基本概念。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概念,找出相似概念的相异点,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其次是理解基本关系。特别要注意其内在的联系,即教材文字背后的东西纵向串联、横向串联。再有便是掌握基本观点。“背”会的知识永远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无法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也就不可能随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能力。
2.抓住主干,抓纲织网,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把握政、史、地各科的主干知识。对政治学科来说,主要是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吃透概念原理,在脑子里要有一张“知识结构图”,做到点线面结合,在综合测试中才可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生活与哲学》复习时,应首先让学生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科学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又包括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让学生掌握每一层次内容又包含哪些观点和方法论。这样找到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
3.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明确考试要求,掌握考试特点,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013年高考试题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在复习备考时就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多角度思考,教材中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就应着重把握好。如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政府职能,党的领导,自主创新,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协商民主等。复习中须关注热点,掌握重点。
2013年高考中热点问题冷处理。材料只是载体,时政只是背景,能力和知识才是我们要考查的主题和主体。要求我们关注热点,掌握重点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具备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看问题要全面,把社会热点问题及有地区特色的问题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要将其放入到有直接联系的科目中去考虑,还要拓宽思维,把其融入有相关联系的各个科目中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运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分析,真正领会其实质,学以致用。2013年试题设计遵循生活中引发问题(即设问),突出了对考生探究与构建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8题的设计,以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前后的对比表,引导学生围绕表格及要求,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后作答。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抓课本,搞题海战术,而要积极关注新教材的提法,重视教材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关注科技前沿知识,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好高考方向。
2013年试题设计选择题难度加大,选择题漫画题淡出,经济学函数图表题崭露头角。39题观点评析题是个新方向,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38题材料题依然是“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注重答案的生成,而不是平时老师的归纳和总结”。突出考生思维能力的检验,而不是记忆能力的简单再现……这些特点对我们复习备考有导向作用。所以高三备考应该紧紧围绕高考,针对高考,改进学法,研究考法,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1)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2)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知识。
(3)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符合高考要求,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的时间。经济学函数图表题、观点评析题在今后复习中要多练习。
(4)试题的答案要准、精。要多研究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与平时有很大的不同。
(5)要精心研究综合考试标准答案中的“加分规定”,在平时的考试中要尽量向高考的标准答案靠拢,尽量争取加分,要培养自己求新、求异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新课改是当前教育教学的大趋势,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发展基础,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逐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新形势。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渐消除城乡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最终向着共同进步与繁荣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概念都被引入到农业这个学科之中,所以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在当下如何正确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并且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促进其进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
1.1促进学科之间交叉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应该只是单独依靠某个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之后以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进而实现多个学科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但是学科融合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我们应该从全局把握,将未来经济作为基本的发展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学科的发展与升级。当前经济与学科之间共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并且以多元化为发展方向,所以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应该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将多种学科进行综合探究,使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成现实。
1.2调整当前农业结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人口数量巨大,然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外加当前的经营方式又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所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都是相对低效的。当前农业经济的形式正在向着国家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传统农业的管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管理结构矛盾突出显现。面临这种形式,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实状况,以科技为先行导向,在实现农业经济积极管理的同时,还有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力度开发农业资源,让生产经营不断走向组织化。在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新时期之下对与农业产品的要求,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便在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凝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结构,将农业经济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
1.3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技术水平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贡献,然而每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独依靠某个人完成的,只有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协作,才会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步发展。所以当前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建设一支综合水平强大的学术队伍,以此作为技术支撑。就当前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术队伍的建立除了要依靠国内的科研学者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培养新骨干,不断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2.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1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应用研究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中小规模农户经营占大部分,基于这个国情外加我国国土辽阔,并且地域之间差异巨大,所以在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政策研究将成为当前的主流,如何制定有效的法制政策对农业经济管理经营实现更为有效的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内容,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长时期应用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城乡之间存在隔离,所以如何有效制定农业经济政策辅助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是重点内容。
2.2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
随着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方面的发展,都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其中。农业本身就是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将自然保护性与生活的舒适性都涵盖其中,农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其他产业都不可取代的。
2.3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各国之间农业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农业产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都非常谨慎。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所以更加应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推向世界化。以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资本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要素,在不断的应用中,知识不断积累,为农业经济管理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多,对其促进作用也越来越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多的方法将会被引进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下的形式,当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主要是促进学科之间相互发展、调整当前的农业结构、注重团队精神,提高科研水平。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趋势为以政策研究辅助农业经济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逐渐农业经济管理将走向国家化。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新型城镇化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观我国近三十年的城镇化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2000-2012 年间,我国城镇化率由35.88%增长为52.27%,年均增长率为1.34%。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75%�D80%),我国的城镇化率这些数据有所接近。但是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左右,是相当低的。
而数据背后,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科学规划,欠缺顶层设计,表现出布局不合理,区域间不协调,城镇定位不清,职能类似;缺乏产业支撑,导致空心村现象出现;将城镇化简单等同于造城运动,追求政绩而不顾成本后果,结果配套基础设施欠缺,社会保障等严重滞后。如此,农村城镇化后,土地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农村不像农村了,农民生活压力增加了。
显然,这样的城镇化不是我们的初衷,并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源,更有悖于和谐社会的主旨,所以,必须修正更改,于此,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 。新型城镇化之“新”,是要有别于以往的“造城运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镇质量上来,不仅是“人的城镇化”,更应生态的城镇化。
当前,他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扩大内需,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同时要彻底地解决制约三农问题的根本因素,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农民生活环境,让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新型城镇化最基础和最核心地位就是农村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要使农民向不同层次的城镇转移,逐步降低农业人口比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没有差别;通过置换补贴补缴,将旧址变更为耕地,增加土地的面积。一方面能够把更多的农业、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另一方面能充分实现农业土地的集约化,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村城镇化建设建议
新,体现在要把城镇化本身的过程与解决过去城镇化出现的问题的纠偏方案结合起来,推进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城镇化,而最终落脚到人和生态上,却不能搞一刀切、搞大冒进,要有条件的先行,无条件的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在具体实施中,有以下建议:
1、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要搞好建设,规划首当其冲,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是每一个城镇即将面对的核心课题。
国家层面制定出战略规划目标,地方政府基于区域整体发展制定区域综合发展战略规划,这组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划,同时还要包含城市建设规划。规划要以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的双提升作为主线,整合社会、生态、经济、人文等重大问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要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协调发展,以对原有城镇群的优化整合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有效地实行就地城镇化,依据本地区特点构建特色城镇,要以产业为中心;规划出的各类城镇,职能类型要明确,每个城市都要有独特的特点,彼此之间要相辅相成,不能替代,有分工,更有合作。
2、以产业支撑为前提
产业是新型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城(镇)一体化,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一种广泛认可的模式。农民无论以哪种形式城镇化,最终要能解决他们变为居民后的生活压力。所以必须让产业来牵引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构建现代化大农业。在具体产业选择上,须因地制宜,依据本地域的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产业群,招商引资要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本地资源优化、产业集群化等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
3、完善土地确权
农村城镇化中,土地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强调要“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进行了确权后,农民才能清楚自己的家底。才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流动或抵押,使这些资产流动起来。也才会使土地真正得到集约化运作,一方面农民可以脱离农业,另一方面,可行的方式是农民以自己的土地确权进行股权投资,这样,变为居民的农民可以依托本地产业获得生活来源,同时通过获得分红,实现带资进城,这个是解决他们生活的根本依靠。
4、解决户籍问题
户籍成为农民工进城的重大拦路虎。户籍体现了不同区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差别。更多的农民工进城了,缴纳的与市民一样,贡献的不比市民少,但是难以真正享受到的市民福利待遇,如医疗、子女就学等。户籍制度改革是一系统过程,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福利制度的改革,所以要配套协调,而不能头痛医头。同时还要进一步放开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更要降低农民落户的迁移成本。最终使各地的户籍可以随便流通,使劳动力资源、农民工和城镇化有机衔接起来。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5、以生态化为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化的城镇。这种生态不仅是自然环境的生态,还有人文、社区环境的生态。不仅包括硬件上面的生态,还包括软件的生态。是由外延到内部纵深演绎的。
要依据本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城镇,生态产业。要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节约资源,提倡绿色利用。
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主体,是小城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乡镇企业传统发展模式中固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目前,应继续运用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挖掘出口潜力,通过制度创新,及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间。
2.大力发展城镇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城市化是伴随产业结构升级而出现的城乡人口结构空间布局的调整过程。
3.改革城镇的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管理体制,小城镇政府必须精兵简政、裁减冗员。建成职能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政府。要转变镇政府的职能,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
4.要加快城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小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小城镇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镇档次品位具有重大意义。要提高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保障正常的教育经费。
参考文献:
[1]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0-01.
[2]新玉言.国外城镇化�D�D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02-01.
篇8
一、三农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从农业和农村取得原始积累,开办工业企业,发展城市;与此同时,农村的劳动力大批进人工厂。这样,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发展起来,城市也逐步发展起来了。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人类生产方式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也是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两者是同时进行的。等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工业反哺农业,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武装农业,使农业现代化;国家财政积累多了,城市再反哺农村,对农村进行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虽然农业总产值现在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于2008年底已经降到了11.3%,但是我国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主要体现在:
(一)农业问题现
阶段的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面貌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就粮食生产来讲,一方面粮食生产受市场的约束,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受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约束,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市场的约束使得包括资金等生产要素离开了粮食生产,离开了农村。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资金供给是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农户收入增长缓慢。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可从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来源方面来分析。从农业方面来讲,因为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人均土地也少,农业产量有限,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增长。而且,农村的人口远远超过城市的人口,造成农产品市场小,农产品价格上不去,农民的收入增长放缓。从非农方面来讲,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个来源是从事工业和服务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以及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也较低。从总体上来看,无论农民收入增长的绝对量还是增长率,都低于城镇居民,两者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水平,有两条基本的思路:第一是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二是发展中小企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然而,要实现这两条发展思路,就要求有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从实践中看,农村信用社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三)农村问题
我国农村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系统性问题。从工业化角度看,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加速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脆弱,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等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因此,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包括国家财政反哺农村,也包括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在这个市场机制中,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金融原因分析
三农问题之所以产生和存在,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从金融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农民的金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或满足程度很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资金缺失
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资金投入。在实施了支农政策,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提高之后,资金就是最关键的要素。在我国现阶段,国家优先支持基础工业行业,农村哺育城市,农村的大部分资金需求被大量调往城市,用于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资金上存和邮政储蓄的“吸储器”作用,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据统计,2007年底农业银行虽有涉农贷款余额高达1.36万亿元,但仍有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邮政储蓄机构2007年底存款余额1.6万亿元,其中超过一半的资金来自农村,但回流农村的资金却微乎其微。商业性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决定其定位在城市,而非农村中分散的农户和小规模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2008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1.3%,但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贷款余额只有5%左右。加上农村政策性银行机构改革和业务调整,以及农村直接融资渠道少,造成支农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三农”面临资金紧缺的现状在我国农村还将长期存在。
(二)机构缺失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机构日趋缩减。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基本策略,其后国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国务院清理取缔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占据了准垄断地位,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2008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为3.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为1.7万亿元,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超过90%。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化、金融市场垄断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三)服务方式缺失
首先是信贷服务缺失。近几年,随着农发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粮棉加工企业等农业信贷职能的剥离和农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转移,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增长速度放慢,有的年度甚至呈现负增长。在农村中,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约占农村资金需求25%,70%左右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是只能通过非法的民间金融渠道得以满足。其次是金融产品简单,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没有可供广大农户选择的新的金融产品。
三、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性理论
农村金融政策理论主要有三大代表性理论:农业融资理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以及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一)农业融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融资或信贷补贴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农业融资论主张通过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政府控制农业融资利率较其他产业低,以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然而实践表明,这种过分依赖外部资金的农村金融政策,引发了资金回收率低、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矛盾,加之对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忽视,致使农村金融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这主要表现在:
1.可以持续得到政策性低息资金以及利率上限的持续存在,使得专门的农业信贷机构和正规的贷款者无法获取农村储蓄以建立起自己的资金来源,无法成为储户和借款人之间有力的金融中介(Avishay和Huppi,1991)。
2.低息资金的主要受益人并非农村贫困居民,低息贷款的补贴被集中并转移至进行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户身上。低息贷款利率不反映资本的真实成本,导致信用需求的夸大,对非目标受益人形成贷款的激励,从而信贷计划的初衷无法得到实现。
3.农村信贷机构监督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乏。Gulli(1998)认为,对消除贫困贡献最大的既不是贷款也不是储蓄,而是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的建立。首先,政府支持存在的道德风险使得农村信贷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督其借款者投资决策和偿债行为的能力,补贴性的农村信贷体系中大都伴随着较高的拖欠率。其次,农业信贷补贴政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融资理论的不足促使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实际上是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将使两者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会造成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经济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要解除“金融抑制”,就必须“金融深化”,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利用市场调动人们的储蓄与投资积极性。其途径是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放宽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的限制,使民间金融机构能够适应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和发展,促使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以此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的缺乏,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而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的金融安排(如政府管制、利率控制等)抑制了其发展。农村居民是拥有储蓄能力的。对各类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的研究表明,只要提供存款的机会,即使贫困地区的小农户也可以储蓄相当大数量的存款(Adams,Brunner和Raymond,2002)。市场金融论主张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该理论认为农业贷款的利率自由化可以使农村金融中介机构能够补偿它们的经营成本,这样就可以要求它们像金融实体那样运行,承担适当的利润限额;实行市场利率可以鼓励金融中介机构有效地吸收农村储蓄,降低其对外部资金来源的依赖感,同时使它们有责任去管理自己的资金;实行市场利率可以减少发放人情贷款和随意作出决策,并由此有助于改进补贴信贷计划的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特点(Avishay和Hup-pi,1991)。其主要政策主张有: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储蓄和资金供求的平衡;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等。但是,这种完全放弃政府介入和干预的利率自由化也受到质疑,如利率自由化能否使小农户充分地得到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自由化的利率可能会减少对信贷的总需求,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农户获得资金的状况。但是,高成本和缺少附属担保品,可能仍会使他们借到他们所期望的那么多的资金,所以,仍然需要政府的介入以照顾小农户的利益。因此,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可能无法真正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金融市场。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0世纪90年代,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非市场的要素提供支持。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之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农村金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没有办法充分掌握,很难控制农村系统风险,即存在不完全信息,正如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缺陷意味着完全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就可能难以培育农村所需的金融市场。为此,要弥补市场的失效,就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措施(Stigliz和Weiss,1981;Stigliz,1989)。不完全竞争市场埋论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组织形式对解决农村金融的重要性。Stigliz等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大的原创性,研究所采用的信息经济学分析工具也成为金融市场分析中的重要工具。具体而言,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政策建议有:1.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低通货膨胀及宏观经济的稳定。2.在金融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前,相比利率自由化,更应当注意将实际存款利率保持在正数范围内,并同时抑制存款利率的增长,若因此而产生信用分配和过度信用需求问题,可由政府在不损害金融机构储畜激励的同时从外部提供资金。3.在不损害银行最基本利益的范围内,政策性金融(面向特定部门的低息融资)是有效的。4.政府应鼓励并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以及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以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贷款回收率低下的问题。5.利用担保融资、使用权担保以及互助储金会等手段,改善信息的非对称性。6.融资与实物买卖(如肥料、作物等)相结合,以确保贷款的回收。7.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其一定的特殊政策,如限制新参与者等保护措施。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认为,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贷款机构介入其中,但必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介入,如果要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市场缺陷所带来的问题,都必须要求具有完善的体制结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市场要素介入,首先应该关注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这包括消除获得政府优惠贷款方面的垄断局面,随着逐步取消补贴而越来越使优惠贷款集中面向小农户,以及放开利率后使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完全补偿成本。尽管外部资金对于改革金融机构并帮助其起步是必需的,但政府和提供贷款的单位所提供的资金首先应用于机构建设的目的,这包括培训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贷款人员,以及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和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相当重要的,为小额信贷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般而言,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一)资本积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组织会逐渐地增加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也会大提高。农村金融组织能够提供农村生产的流动资本,相应提高农村企业和个人固定资本利用率。一般认为,农村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总是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但由于固定资本投资在技术上的不可分割性,因而在农村经济中一般总存在着未被使用的固定资本。在农村固定资本一定时,它的利用程度就决定于农村流动资本的供给。因此,农村生产企业能获得多少流动资本,是决定产出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农村流动资本的重置部分可能由农村企业内部筹集,也可能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借款筹集,而农村流动资本的净投资则一般大部分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借款筹集。因此,农村金融组织成了农村企业和个人向外部筹集流动资本和积累资本的主要来源。(二)储蓄向投资的转移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开发可以提高农民的储蓄率,由于存在谨慎性和投机性的货币需求,在既定国民收入水平下,农村消费与储蓄之间存在着一个待币的弹性区间,弹性区间使真实的消费储蓄比例会因多种原因而改变。农村金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开发配置可以使该弹性区间变小,农村储蓄份额增大,这就促进了农村社会储蓄率的上升,为农村投资的增长提供了来源。农村金融组织使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从根本上来说,农村资本来源于农村居民储蓄,但在动员众多分散的农村居民将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的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吸收一部分资源,这包括从分散的个体农民那里集中储蓄时发生的交易成本和为克服信息不对称使储户放心地放弃对其储蓄的控制权而支付的信息成本。农村金融体系吸收了部分储蓄资源,一方面与农村金融体系提供了金融服务又收取了相应报酬有关;另一方面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效率有关,一个效率的农村金融安排能够大减少在动员储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三)农村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组织的活动直接相关,且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或决定性)条件。由于资本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在发展经济学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搬掉资本障碍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城乡金融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比较而言,金融二元结构的特点更为突出,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协调且呈逐步加剧之势,农村金融抵制现象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初,以爱德华•肖(E.S.shaw)和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n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研究的样本,在对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市场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掣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他们认为,造成金融抑制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分割性。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无法发挥其合理配置要素的功能。这种分割性经济的存在客观上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主要表现:一是金融市场不健全。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作用。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得到资金的往往是某些“特殊部门和行业”,而急需资金的中小工商业者和农民的资金需要很难得到满足,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下降。二是金融工具单调。即银行等储蓄机构仅仅开办存贷款业务,而且期限单一,利率僵硬,无法满足储蓄和借贷双方对金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需要。要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依靠金融的强力支持,实施“金融深化”战略,这不仅是因为金融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更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对金融具有广泛的需求和较强的依赖性。主要思路是:对农村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强化政策性金融职能,发挥利率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农村正规金融机制,引导和开放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五、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国际经验
国外农村金融已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它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验
1.美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它主要由政府农业信贷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代资金支持及其它服务。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由政府所有,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农民家计局的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大部分贷款均有贴息。农民家计局的资金主要用于贷款、担保和向农村公益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它不直接向农民发放贷款。商品信贷公司的任务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经济补贴,其资金主要是提供贷款和支持补贴,主要包括向执行休耕计划的农场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这是一种“无追索权贷款”。另外,它还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少给予灾害补贴,对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价给予差价补贴,为购买仓储、干燥和其他处理设备提供贷款等。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小企业管理局是1953年为了针对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设,其主要职能是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
美国的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直接面向借款人。借款人要想向土地银行借款,必须向联邦土地银行合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额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借款后,社员自愿决定是否退回股金。而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联邦土地银行的资金主要是提供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其贷款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的农场主、农业生产者、与农业有关的借款人。联邦中期信贷银行的建立在于沟通都市商业金融与农村的农业金融,以吸取都市资金用于农村。因此它主要是提供中短期的动产农业抵押贷款,但它不是直接贷款给农户,而是贷给农民的合作社及其他各种农民的营业组织,以贷给生产信用社为主,以促进农牧业的生产与经营。合作社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贷款,目的是为了帮助合作社扩大农产品销售、储存、包装、加工农产品,保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其他与农业有关的活动。合作社银行主要提供三种贷款:一是设备贷款,二是经营贷款,三是商品贷款。除这三种贷款外,合作社银行还开展国际银行业务,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出口提供便利。
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是经过不断摸索、发展而形成的。193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颁布以来,美国农业保险经过近7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作物保险业务,保障水平和农民参与率不断提高,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早期美国农业保险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提供的,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巨大,其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农民对付农业生产面临的购险,美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农作物保险计划。现行的美国农业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政府在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美国农作物保险的运行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局),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条款的制定、风险的控制和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等;第二层为有经营农险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它们与风险管理局签订协议,并承诺执行风险管理局的各项规定;第三层是农作物保险的人和查勘核损人,美国农作物保险主要通过人销售,他们负责具体业务的实施。
2.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他金融机构,这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中央金库和其它金融机构筹资发生困难时,给它们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农业改良资金的融资、对国内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代款一般不直接办理,而是委托农协组织代办,并会给一定的委托费。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虽会因贷款种类和工程性质有不同的规定,但总的说,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的偿还期限10~45年不等。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主要是农协系统。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由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可以为农户办理吸收存款、贷款和结算性贷款。这也是基层农协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农协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他业务;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县一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信农联作为农协系统的中层机构,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即基层农协为服务对象,吸收基层农协的剩余资金,并在基层农协需要时提供融资服务。信农联的资金首先应该用于支持辖区内部的基层农协的资金需求,其次才能用于支持其他的贷款、农业企业的发展所需资金等。信农联不能兼营保险、营销等业务。最高层的是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农林中央金库是农协系统的最高机构,它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信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农林中央金库可对会员办理存款、放款、汇兑业务,并且可农林渔业金库的委托放款和粮食收购款,后又增加了外汇业务。它的资金主要用于信农联,同时也贷款给关联的大型企业。农林中央金库除了向基层和中间机构提供服务、发行农林债券外,还从事资金划拨周转、部分证券投资业务等。另外,日本于1966年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信用保险协会,各都道府县一级的农业信用基金协会是其会员,农业信用基金协会是都道府县一级的债务保证的专门机构。
(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探索与实践
发展中国家以印度为典型代表。印度独立初期,高利贷占印度农村信贷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他信贷规模比较低。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其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统逐渐发展和完善,从而高利贷活动所占份额也大减少。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印度的合作性质的信贷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短、中期贷款的合作机构,主要是信贷合作社;另一类是提供长期信贷的合作机构,主要是土地开发银行。
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也急需通过改革,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只有改革才能促使农村摆脱贫穷和落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此切实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集约性差。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舞了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传统人力生产作业的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足,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约性差。除此以外,农业结构也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例过高,农民单一的从事农产品种植,鲜少涉及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和销售,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农产品的产销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农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因素,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观念陈旧,缺乏进组市场的意识,同时,大多数农民参与市场当中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此外,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卖给政府,或者是其他个人,无法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2、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较为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农民从农产品中获得利益主要依靠对农产品的生产,而农民无法获得加工和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3、农村经济落后,也导致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道路崎岖,阻碍了农产品进去市场,导致农产品无法进行流通。(三)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政府财政有限,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了农村的既得利益,最终影响了农村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自古以来,农民就被成为靠天吃饭的人,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若是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则会影响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还有病虫害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三农”的概念,可以说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的综合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重要要解决农村的水利问题,以及农村交通问题,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市场的秩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和准则,以此方可保证农村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还应该发挥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让有需要的农民能够顺利融资,用于农业生产或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等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标语宣传等方式,丰富和更新农民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发展理念,让农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的相关内容与内涵,帮助农民从传统型农民过渡到具有专业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现代型农民,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二)农村要积极落实政府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与生产力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想要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政府就要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改变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同时,还要改善农村资源配置,促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农民要转变意识,与其他农户之间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也就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农民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让农民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农民自身还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习,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及自己农业素养,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以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由于城乡之间长期的分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就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促使城市中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流入农村,提高农村、农民的地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促使城乡之间实现商品、人才、资源的顺利流通。此外,政府还应该扩宽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对于创业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间完成的,需要农民以及政府的长期坚持和努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
作者:周敏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篇10
按现有的管理体制,乡镇是最低一级,这不用多解释。所谓下级服从上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以上的任何一级都叫上级,说的话要听,安排的事要做,这叫服从组织。有时不管他是否可行,是否正确。必须服从,因为这是组织原则。
二、乡镇是做事的。
早有人这样总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何工作都要在这一级来落实,上面的可以发发文件了,可以是讲讲话安排一下,然后就是检查检查再检查。而这检查也是听听汇报而已,有可以总结的东西是部门或上级的成绩,出了问题是下面没有落实好。
三、乡镇是问题的挡箭牌。
现在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经某些专家学者的论证,认为“这些是乡镇造成”,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全部问题的根源。如果在三农问题上有什么事,只要处理几个乡镇干部就可以化解矛盾。
四、乡镇干部是高水平的低素质人员。
为什么要这样说,在乡镇干过的同志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凡是上级安排的事,凡是你这个乡镇范围内的任何问题,都是你乡镇干部的事,不管该不该你管,与你有无责任,更不管你有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实际上乡镇根本就没有什么执法权),包括两口子睡觉争铺盖的事,都该你去做,而且还有什么一票否决,责任书,七不准八不准等等制约着你。但是组织上相信你会做好的,这是认为你有水平,有能力。万一有谁想不开,出了事,那你就是“水平低,素质差,工作简单,作风粗暴”了。那可是要受到严肃处理的。
五、乡镇是各级领导深入基层的接待站。
某些上面的人在机关坐久了,或需要在媒体上露露面了,就想起了乡镇,然后电话通知一声,下面就以此为中心开展工作(不这样还不行),劳民伤财地准备迎接来了声势浩大的队伍,听汇报,看现场,发表指示,这就叫深入实际。至于各部门的什么检查,那就更多了,几乎一样。实际的东西要检查,形式主义的东西也要检查。当然顺便吃几顿“工作餐”更是很自然的事,你不让他吃还不行,因为吃饭时间又到了。
六、乡镇干部是要饭的。
这可能不好听,可这是事实,这年头没听说有几个乡镇是日子好过的,倒见多了发不起工资吃不起饭的。乡镇的主要负责人一年的主要心思和工作都在如何争取资金上。正常运转要开支,工资奖金要体现,五保优抚要落实,村社矛盾要化解,遗留问题要解决……,几乎是开门就说钱,单靠有限的转移支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怎么办?只有到处去寻求支持了。跑了不少的路,受了不少的冷眼,憋了不少的气,流了不少的汗,这个部门要一点,那个部门凑一点,省市再托人求一点,总算能够勉强应付过去了。第二年又重新开始。
七、乡镇干部不是“干部”。
我不知道“干部”一词是如何定义的,但与部门和县以上相比,乡镇的工作人员真不能叫干部。他们待遇很低却要干很复杂很艰巨的工作,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他们是受气包,从上到下,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们骂个狗血淋头:上面的领导和一般人员可以骂,不服叫不懂规矩,老百姓可以骂,干部就是应该骂不还口;他们是工作狂,为了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节假日不休息更属正常,饥一顿饱一顿,泥满身汗遍体,风里来雨里去。看看这些,上面的哪一级干部是这样当干部的。还有很多方面等待大家来总结。
乡镇主要领导们都在干什么
一、在开会
上面安排工作的方式,除了发发文件就是开会,由于乡镇是最基层,因此什么会几乎都要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参加,要按时到会,不去要受批评受通报,请假也不易请准。这个领导强调几个方面那个领导强调几个方面,人大政协的还要说几点,台上坐了几大排,这是领导重视(会议主持人也是这样说),你就耐着性子听吧,不要不耐烦。这方面工作重要需要开会,那方面工作重要也需要开会,打乱了你的工作安排也不能抱怨。上面开完会也就算贯彻,然后就是该你回去落实了,你回去后,即使是能够正常安排的工作也还得开会,这是乡镇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志,是今后被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在汇报
上面安排了工作任务之后,就进入了检查的程序,只有主要领导亲自汇报,才能体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才是十分端正的态度(检查组经常这样评价)。即使是部门安排的一些事情,本来副职能够说得很清楚,也是直接到你的办公室,坐下就等你汇报了,让你不好回避,人家辛辛苦苦深入基层,你就不能接待吗,如果真不接待,回去一说,又得罪了一个单位,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嘛。可真要全都接待好,又没有这个精力,自己的工作还干不干。经常是这个部门没走,那个部门又来了
三、在管闲事
乡镇虽然说是一级政府,可却没有一级政府的职权,有的只是事权,有法可依的事要做好,没法可依的事也要做好(没有执法权),什么农业税征收,治安管理(稳定工作),计划生育,国土资源,农房建设,林业,交通,农技执法等等,有多少是该乡镇做的,但没有一项不是乡镇做的,也是按上面的要求该你做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该做的正事却没有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做好。
四、在挨板子
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在政策不配套和权责不清的情况下,三农问题显现得前所未有的突出,由于乡镇处于第一线,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群众的怨气也直接发泄有乡镇干部身上,对不起,不管是不是你的责任,与你的职权有无关系,你都是被修理的对象,因为你是下级,你就不能再推卸责任了。上面请客要你买单你得买(没有资金来源也要为民办实事),上面要你搞好稳定你就不能有上访等等。没有理由只有责任,你不受批评谁受批评。
五、在要饭
这年头没听说有几个乡镇是日子好过的,倒见多了吃不起饭发不起工资的,主要领导一年到头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就是到处去寻求资金政策的支持, 没办法呀,正常运转,工资奖金,历史债务,遗留问题,各种矛盾,五保优抚等等,开门就说钱,仅靠有限的转移支付是不够的,只有到处想办法了,用尽了个人感情,喝坏了身体,从上面的部门一直到省市,多的要,少的也要,总算勉强能够应付了。明年又开始。
六、在赖账
上面一些部门搞的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尽是乡镇买单。加上各种行业报刊,这也应该订那也应该订,到乡镇找你或一天几个电话摧你,怎么办,都订又承受不了,不订又得罪人,难受,只有好话说尽,实际耍赖皮了。还有明的暗的各种摊派,更难受了。
七、在做噩梦
如前所言,乡镇干部有法可依的事要做,没法可依的事也得做,这几十平方公里内的都是你的事,既有艰巨的工作,更有出现矛盾的隐患,还有一些天灾人祸。到时候什么都是唯你示问,觉也睡不安稳,尽做的是恶梦。这不仅仅是有人评价的怕被摘帽子所能涵盖的。
乡镇干部的基本功
“会学”:农村工作错综复杂,牵涉的政策法律法规许许多多。下村工作尤其是处理麻烦和纠纷时,常常涉及到相关的政策界限和有关的法律条文,此时乡镇干部必须胸有成竹,傍木而行处理每一个具体问题,这样才能使群众心悦诚服。要做到这一点,靠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会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应对复杂的农村工作局面。
“会讲”:讲是乡镇干部的一项基本技能。接待群众来访,协调各种矛盾,参加各种会议,都必须发言。尤其是村上的会议,从村干部会到党员组长会,甚至一定规模的群众大会,乡镇干部往往是主角,讲话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会议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乡镇,如果不会讲,干部肯定寸步难行。
“会写”:现在乡镇办公室所写的材料,主要是两部分,岁末年初的迎检材料和正规会议的格式化材料。平时其他场合的讲话发言和情况汇报等,基本上都是“谁主管谁负责”,从工作计划到个人总结,从民情日记到大小会议的讲话,都要动笔,谁也无法代劳。要写、会写,也是乡镇干部的基本功之一。
“能吃”:乡镇干部走村串户,吃的是百家饭,有时吃碰饭。这个时候,无论餐桌上摆的是什么,也无论是否喜欢,别无选择只能吃;当在村里处理比较棘手的问题时,耽误了吃饭是常有的事,代销店里的副食品,方便面也只能吃。另外能吃还体现在和他人比拼上,比吃肉比吃饭等等,不一而足。
“能喝”:乡镇干部队伍里,女性一部分,男性几乎百分之百喝酒。据我的观察,其中好酒者不到百分之十,绝大多数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乡镇,几乎天天有酒喝。下村工作要喝,镇里来客要喝,招商引资要喝,项目建设也要喝。村里喝谷酒,上面喝瓶子酒;夏天喝啤酒,冬天喝白酒,甚至有的时候是啤酒白酒红酒交织着喝。乡镇领导一顿饭赶几个场子敬酒,也是常有的事。联络感情、融洽关系、争取资金、引进项目,使乡镇干部不得不推杯换盏。酒宴结束,目的虽然达到了,但已是醉眼迷离。
“能熬”:上面机关里的干部每到下班时间,关门走人雷打不动,而乡镇干部则不然。由于责任制调整、维稳、征地拆迁等等,麻烦缠身而不得不坚守岗位,挑灯夜战那也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每每此时,乡镇干部就必须“耐得烦、霸得蛮、熬得夜”。偶尔困意袭来,抽个空隙洗个冷水脸,振奋精神继续战斗。倘若遇上“吵人命”的麻烦,常常要熬上几天几夜,直到问题解决。
“做得”:身体健康,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敢于做,善于做,这些都是“做得”的内涵。农村工作不是纸上谈兵,要靠干部亲力亲为去落实;农村工作错综复杂,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农村工作不能蜻蜓点水,要有脚踏实地的作风。身体健康气魄足是敢于做的基础;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是善于做的前提。
“忍得”:县令是七品芝麻官,乡镇干部是未上级别的干部。无权无职但责任不小。常常出现“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的状况。天天与农民群众打交道,难免会遇到性情暴躁,口无遮拦之人,说几句不三不四的话甚至骂上几句,此时作为干部不能与之计较,只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另一方面,上级的任务都是指令性计划,会一开,行政命令随即下达,而到乡镇,很多事情不是开个会就能落实到位的。有时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仍与领导的要求有差距,这个时候,批评也就接踵而至。纵然有诸多的客观原因,也不能分辨,只能强装笑脸,重整旗鼓。
“舍得”:当乡镇干部特别是班子成员,天天早出晚归,根本没用节假日的概念。家就像一个旅馆,只有晚上才回来住宿。家中事务包括小孩的教育基本无暇顾及,家里的担子就撂在其配偶身上。为了工作,先要舍得小家。其次,乡镇干部还要舍得投入。与质朴的农民群众打交道,既不能像小商小贩一样工于心计,奸诈狡猾;也不能一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之模样。要带着真诚,舍得投入感情,把农民作为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有舍才有得。
乡镇干部是一块砖,
哪里需要往哪搬;
乡镇干部是千斤顶,
哪有压力哪里顶;
乡镇干部是灭火器,
哪有问题哪里去;
乡镇干部是万金油,
十八般武艺都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