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的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哲学的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诱导期血液透析合并症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7-02
血液透析(HD)是慢性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重要替代疗法。慢性肾衰竭终末期患者需终身依赖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鉴于血液透析设备仪器和技术的不断改进,血液透析已经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几乎所有患者刚开始都不能接受,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诱导期血液透析是指由肾脏保守治疗向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过渡的过程,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条件下进行短时间、多次透析,多数患者在2~3周内完成[1]。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新增的血液透析人数42例,年龄17至70岁,平均年龄为59岁;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
2治疗方法
采用瑞典金宝AK96血透机,朗生-140透析器,采用碳酸盐透析液,血流量150~190ml/min,透析频率每次1~2天,首次透析2h,以后每次增加1h。
3护理
3.1透析前的护理工作。
首先,给患者提供惬意的透析环境,使病人尽快熟悉透析中心的环境,使患者尽快消除紧张感,透析中心各种布置不仅要体现温馨、舒适的主题,还有便民措施和人性化设置,如提供开水、电视、轮椅等。
其次,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透析观念,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形象的讲解,让病人及其家属明白透析的方法、作用和注意事项等,让其了解透析的过程,消除恐惧感和陌生感。告知病人如果做到充分的透析,不但提高生活的质量,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同时可以使自己实现社会价值。
再次,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注意发现病人的想法,让患者把心理不快、要求说出来,使其心理压力得以减轻。护士应该经常以聊天等各种方式收集和分析患者的心理信息,针对不同患者的经历、个性采取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疗和一对一的护理模式,将患者的消极心理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以热情的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舒适、满意地完成每一次透析。
3.2透析过程中的护理工作。
第一,要选择好穿刺部位,在穿刺时要稳、准、快。降低患者疼痛感,以及操作时间过长给患者造成的心理紧张感,严密注视患者的生命体征。每小时监测一次血压脉搏,并同时记录跨膜压力,每小时超滤量肝素追加量等。保护好动静脉或刚刚建立的内瘘,要准确掌握穿刺的技术,力争做到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做到严格无菌操作。
第二,在血透过程中必须加强观察,注意渗血,对血流量不足的患者可以调整针头的角度,来提高血流量。经常巡视病人和机器,确保透析正常运行,对于烦躁不安者,应专人守护,固定好穿刺肢体,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及病人的安全。
第三,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由于透析前,尿素等代谢产物在血液和组织中均匀分布,透析后,血中尿素比脑中尿素清除快,引起尿素浓度呈不均衡状态。为减少失衡综合症的发生率,应用低效率、小面积透析器超滤量每次控制在3L左右,或不超过体重的4%,缩短透析时间3h,适当提高透析液浓度。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重患者的主诉,及时处理,必要时给予高张糖静脉注射。低血压是透析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因透析开始时有100ml~300ml的血液进人体外循环,如血泵转速较快,没有预充液进人体内,短时间内血容量突然减少,引起心搏出量减少,使血压下降。故在透析开始时,血流量应逐渐增加。对于血容量不足,严重贫血或有低血压倾向者给予生理盐水或全血预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备好抢救物品,一旦出现低血压,应立即减慢血流量,快速输入生理盐水,遵医嘱,对症处理。
3.3透析后的护理工作。在透析间期,要经常到病房进行透析后访视,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疏导,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将承受很大的压力和痛苦,加上较重的经济负担,会使患者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问题[2]。②毒素的清除需逐渐进行,故初次透析后,患者自觉症状并无明显改善,且常伴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经历了初次透析后患者思想负担加重,尤其是发生首次使用综合征者,对下次透析心存余悸。因此,护士应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耐心细致的疏导,适时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及家属能充分了解透析的过程。③透析后的饮食指导,患者每次透析都要丢失一定量蛋白质、血液及B族维生素,护士应加强对患者饮食的指导,保证充足的营养。每日补充适量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及铁剂,同时严格控制水的摄入,以每日体重不超1kg为宜,少食含钾高的水果、蔬菜[3]。
4护理体会
在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人员应该尽量做到在透析过程中根据复杂的心理特征予以相应的支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首次使用综合征及失衡综合征是改善此期心理的关键,因此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细心护理,重视健康教育[4]。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可有效地预防或减轻患者焦虑、紧张情绪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由诱导期血液透析安全过渡到有规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
参考文献
[1]鲁新红,姚景鹏,魏军,等.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5
[2]王健文.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3112312
篇2
关键词:体验哲学 范畴化理论 哲学
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受到许多语言流派的影响。美国学派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从刺激一反应的角度来论述语义。在该流派的影响下,人们死记硬背单词,英语词汇的学习成了一个机械而繁琐的记忆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学的重点由强调语言的内部结构分析转到了强调语言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功能。在此影响下,人们更注重在情境中学习词汇,但忽略了语言的符号性。我们以此为指导,在英语词汇学习时所付出的努力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认知语言学则以社会现实中的人为参照系。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出发,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二是客观事实、生理基础、心智作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语言的解释必须参照人的感知体验和一般认识规律,强调深入地解释词汇间的理据性联系。在该流派的指导下,我们能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来学习词汇,使词汇的学习变得有趣味。
一、基于体验哲学的范畴化理论
认知中的事物类别称之为事物的范畴。在世界上,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颜色,形状,味道等),如桌子、植物、人等,我们很容易将其归类。但有些现象没有明确的特性,如温度、时间等,因此,我们不能将其明确划分。对其划分只能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中的类别划分被称为范畴化。对客观事物范畴化的结果往往形成一个层级系统,Roseh和Mervis(1975)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位层次,如家具;基本层次,如椅子;下位层次,如扶手椅。他们认为范畴结构中各层级所具有的信息量和实用性是不同的,他们在地位上并不相同,在建立范畴过程中,基本层次在认知上比其他层次更加显著。
原型理论与一词多义:词语的多义现象在英语中是很普遍的。原型理论认为,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词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如“the heart of man”“the heart of the country”中heart的用法由具体到抽象。语言基于人类的体验与认知应运而生。词汇最初来自对自身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理解。因此上述例子中heart作为动物重要身体泵血器官来讲时是其原型意思。随着人类隐喻思维即抽象思维的发展。heart有了重要组成的意思。
二、体验中的范畴化差异与二语词汇习得
人类体验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造就了认知的普遍性和差异性。认知依赖于人们生长或生活的自然环境或文化环境。在汉语中,“龙”是神圣、权威、勇猛和祥瑞的象征。而对西方人来说,龙是凶残的怪物。英语中“His wife is a dragon”指的是“悍妇”。西方人,对我们关于“望子成龙”的成语感到疑惑不解。我们中国人,在过节时喜欢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提到“红色”时,就会有热烈、喜庆的感觉。而西方人,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总将“red”与血腥和恐怖联系在一起。对于同一词汇的全然不同的认知结构正是因为受到截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构的影响。
三、体验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与词汇学习的关系
受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制约。人类的体验总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体验的局限性,也就决定了语言词汇系统的先天缺陷。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词汇也随之发展。例如,我们不能用已有的词汇描述宇宙中的新现象。于是“黑洞”“光子”等新词就应运而生。所以,新词的出现与词汇的持续学习成为必要。
篇3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 治未病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又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国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6亿人感染了或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约有1.2亿人为HbsAg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的年发病率约为40/40万;乙型肝炎及其相关疾病的年病死率约为13/10万。可见HBV感染和乙型肝炎是影响到我国人民身心健康、工作生活乃至家庭及社会安定的重大卫生问题[1]。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方法之一,但是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和慢性肾病非透析患者,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健康状况关系到患者和自身,因此,对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的护理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状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着细胞免疫缺陷,对外界抵抗力减弱,这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同时与透析时间的长短、操作消毒不规范及医院管理不善有关[2]。检索发现,国内尚无大样本的有关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情况的调查。部分透析中心报道的发病率在27.1%~55.6%之间,杨慧芳等[3]对251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HBsAg检测,阳性率为15.1%;陶蕊等[4]对226例血液透析患者调查显示,其中10例在来透析前已被感染,216例患者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后无一例新发病例,透析室工作的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陈涛等[5]对2426名医院职工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19人HBV存在异常,检出率为9.0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血液透析患者乙肝的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而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如果在治疗过程中预防措施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
护理措施
一般措施:①隔离措施:对乙肝感染患者应单间隔离,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对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室内物品消毒,空气净化,透析器、血路管均一次性使用,并按照规范操作。②穿刺部位: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操作前后,严格按照规范洗手;留置导管及更换敷料时,使用5%络合碘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待消毒液自然干后,再行操作;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或透气的专用贴膜,每天更换1次;敷料若出现潮湿、松动或沾污时及时更换。③职业暴露防护:直接接触患者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应及时洗手消毒;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及时使用防护用品;定期监测患者HBV免疫情况,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异常并接种疫苗。④患者用物及医疗垃圾处理统一打包消毒处理;床单位用物、治疗车、血液净化机专人专用,按时消毒液擦拭;医疗垃圾随时收集,及时分类处理,医疗废物袋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心理护理:现代医学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式转化,多因多病的整体医学理念得到医学界公认,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血液透析患者本来心理上就有一定的创伤,若再感染HBV,易使其产生压抑、焦虑、孤独、恐惧等精神障碍。段炬萍[6]对94例乙肝患者采取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并针对性加强心理护理研究,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若积极探讨分析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使其存在的负性情绪趋于好转,激发内在潜能,使患者的生活能及时纳入正常轨道,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未病思想的运用
《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在临床实践中,在“见证”的现状下,为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内涵可作为乙肝防治和护理的切入点。就现有医疗水平而言,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所以“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乙型肝炎护理中,延缓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预防肝脏癌变即是贯彻了治未病“既病防变”的思想。透析患者正气虚弱,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则有利于疾病康复。
讨 论
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是最严重的传染病,因其病程长、易反复、预后差,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转化,多因多病的整体医学理念得到医学界公认。医学的目标就是治病和防病,目前的趋势正由指向疾病的医学转向指向人的健康的预防医学,所以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运用治未病思想不但能够有效预防HBV在医患之间的传播,而且能有效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祖湖,李军.慢性病毒性肝炎现代诊疗[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6.
2 杨桂平.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463.
3 杨慧芳,俞建芬,张娟.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调查[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15(2):105.
4 陶蕊,李春明.血液透析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516.
篇4
【关键词】术中自体血回输;细胞免疫;椎体内固定;血液回收
【中图分类号】 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47-02
脊柱外科中椎管内固定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大多需要术中输血,不同的输血方式会对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已知围手术期输入异体血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1-3],自体血回输可以减少异体库存血的使用量[4,5]。本研究旨在探讨术中回输自体血和术中血液回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的节约用血提供合理的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择期椎管内固定术病人40例,年龄18--60岁,ASAI--II级。术前未接受抗凝治疗,红细胞比容均>35%,心肺肝肾和凝血功能良好,无免疫系统疾病,术前无病毒及细菌感染,未用免疫调节药。手术种类包括腰椎内固定术28例,胸椎内固定术12例,随机均分为自体血回输组和术中血液回收组。
1.2麻醉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胺诱导气管插管。监测使用MINDRAY Beneview T8监护仪。间断静注芬太尼、维库溴胺,吸入七氟醚2--3%维持麻醉,麻醉机使用为德国GRAGER,IPPV方式控制呼吸,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维持PaCO2在35-40 mmHg之间。
1.3自体血采集及回收
1.3.1术中血液回收组 自切皮开始至手术缝皮全程使用北京精京3000P型血液回收机回收术野失血,采用标准回收模式对回收血进行处理后回输给患者。术中给予患者平衡液500-1000ml和羟乙基淀粉(130/0.4)500ml-1000ml。
1.3.2自体血回输组 对无禁忌证的患者,请输血科严格按照程序按总血量的10%-15%采集自体血并冷冻存放于 (4±2) ℃贮存,一次采集400m1,采集2次。手术过程输入平衡液500-1000ml和羟乙基淀粉(130/0.4)500-1000ml,术前将血液从输血科带回备用。输自体血后H ct仍
以上两组于采血前(T1)、输血后第1天(T2)及第5天(T3)抽取静脉血2ml,使用美国FAC Scan型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CD+8、NK细胞数量并计算CD+4/ CD+8值。记录手术时间、采血量和出血量。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 0. 05差距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两组输血前后T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见表1。两组术后第1天CD3',CD4+,CD4'/CD8`,NK细胞较术前显著减少(P0. 05),但仍少于术前(P0. 05)。
3 论
椎体内固定手术需要广泛松解软组织,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多,一般术中出血量1000-3000m1之间,多需要输血治疗。但在异体输血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并且会对患者的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状态造成影响。在临床上一般的会采取多种方式来维持患者的血液水平,其中血液回收技术和自体血回输应用比较多,在外科手术中以血液回收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血液回收技术(Blood Salvage Techniques,BST)应用于手术中又叫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Autotransfusion,IAT),属于自体输血的范畴,即回收患者出血经过滤或进一步加工会输给患者。该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即刻提供完全相容的、常温的专门型的血液,缓解血源紧张问题,降低异体输血传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6]。几乎杜绝了异体输血或输血后出现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溶血反应,回收的血液通常不需要转运、配型、组织相容性及疾病检验。回收的自体血的2-3DPG和ATP的含量均高于库血[7],有较好的氧运输能力[8]。自体输血还避免了代谢性酸中毒、低钙或高钾血症。邱耀辉[9]等认为自体血回输1000~2000ml是安全的,大于2000 ml可造成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引起术中、术后大量渗血,应输入新鲜血浆、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以补充凝血因子。
淋巴细胞是正常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最重要的一大细胞群,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末梢血淋巴细胞发育成为不同的亚群。各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就能导致机体免疫紊乱并产生病理变化。T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CD3包括外周所有成熟的T细胞,代表细胞免疫的总体水平;CD4为辅助T细胞,辅助其它细胞参与免疫应答,CD8是免疫抑制细胞,抑制其它免疫细胞的功能。CD4/CD8比值亦是重要的免疫指标,此比值显著降低常被作为疾病严重和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NK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对T细胞、B细胞 骨髓干细胞等均有调节作用,并通过释放淋巴因了(如IFN-а, IL-2等)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分类和亚群分析技术,评估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所得结果是准确可靠[10]。
本结果显示,术前采集自体血术中回输,没有增加人体免疫力的特殊治疗效果。有研究认为血液回收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但是术中回收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优于库存2周的红细胞[11]。血液在体外保存会引起诸如细菌污染、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误输血[12]等诸多弊端,并且增加患者血液处理的费用,故在椎体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无须术前采集自体血,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更为合理实用。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王姝南,王岩等,自体血回输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围手术期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12):726.
[2] Corash L. Inactivation of infectious pathogens in labile blood components; meeting the challenge[J].Transfus Clin Bio1,2001,8(3):138-145.
[3]张红斌,谭武菊,许永广等.麻醉方法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血清IL26、皮质醇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20-222.
[4]魏淑明,陆萍,李继云,等.围术期采用硬膜外镇痛对氨氟醚复合麻醉下癌症手术病人免疫抑制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8):400-402.
[5] Prins HA,Houdijk AP,Nijveldt RJ,et al Arginase release from red blood cells: possible link in transfusion induced immune suppression[J].Shock,2001,16(2):113-115.
[6] 高折益寿,柴田洋一,西冈淳一,等编.陈愉,张峙翻译.异体输血的副作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6~18.
[7] Orr MD.Autotransfusion the use of washed red cells as an adjunct to component therapy .Surgery,1978,84:728.
[8]Schmidt H,Folsgaard S,Mortensen PE.Impact of autotransfus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n oxygen transport.ACTA Anesthesio Scand,1997,41(8):995.
[9] 邱耀辉,郭林新,练克俭,等.回收式自体输血对脊柱外科围手术期出凝血与血携氧功能的影响[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5):351.
[10] Islam D, Lindlberg AA, Christens B,Perpheral blood cell preparation influences the level expression of leukocyte cell surface markers as assessed with quantitative multicolor flow cytometry.Cytometry, 1995,22:128-134.
篇5
【关键词】 脑梗死;疏血通注射液;瘫痪肢体功能预后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按全国脑血管会议中心诊断标准①,选择脑梗死患者94例,其中男56例,女38例;年龄40-75岁。平均发病时间7-14天。全部患者在发病3天内行头颅及磁共振检查确诊,其中左侧肢体偏瘫32例,右侧肢体偏瘫62例。3周为评价周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对照组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血塞通注射液0.4g,每日1次静点,共21天。治疗组: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疏血通注射液8ml,每日1次静点,共21天。
1.3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1天后进行功能评测。运动功能评测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评测法②,瘫痪肢体上肢最高66分,下肢最高34分。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A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临床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有显著差异(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3 讨论
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水蛭、地龙,主要有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积聚,细胞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作用,从而提高脑梗死的治愈率③,同时,水蛭、地龙还有通经活络、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这是其他药物欠缺的。通过本试验观察,使用疏血通注射液后脑梗死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治疗中两种药物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无毒,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o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8-212
篇6
关键词:急性期脑出血;综合性护理;常规护理;效果
非外伤性、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即为脑出血。病情发作急性期,患者在面对此病时,日常生活状态、精神方面状况不佳,进而导致其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因素给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1]。目前,因在医学技术的发展下,尤其是综合性护理的不断发展,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相应护理方案成熟、发展。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统计分析采用综合性护理在对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的效果以及体会,选取2010年2月~2013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干预后,取得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的64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均为2010年2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各32例。实验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为41~86岁,平均年龄(58.15±4.56)岁;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2~89岁,平均年(58.25±6.75)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急性期脑出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进行常规护理,以完成基本的治疗、基础护理等方面为目的。观察组:本组则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干预:①对患者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若发现有异常者则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通过相关测定法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严密监测,若发现有昏迷患者要马上进行抢救。②在患者治疗期间,进行降压治疗,可给患者予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服用治疗,期间发现有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可给予具有消炎、镇咳及祛痰等作用的药物治疗。③患者在脑出血急性期内,可能会因出现失语或肢体瘫痪等症状,从而有一些患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此时护理人员通过谈话、沟通等相关方法,对患者的性格、爱好及心理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④饮食方面,对那些意识清醒且能够自行进食的患者应告诫患者选择低热量、低脂、低盐及易消化的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钾、钙,并多食用新鲜果蔬之类食物以能预防便秘,如香蕉、芹菜等,禁忌辛辣、高热量或高脂肪;而对部分意识模糊或进食困难患者,应对其行鼻饲。另若出现有昏迷或病情严重者,可给予白蛋白静脉注射,促进体内胶体渗透压的平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64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率采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所有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后,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71.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所有患者均接受对护理工作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心理和精神以及满意度方面比较,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容易产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再加上发病较急,患者对于自身的语言功能缺失与肢体瘫痪等功能,一时难于承受,从而大部分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现象[2]。
根据临床资料可知,常规的护理应用于急性期脑出血,可以基本保证其基本的临床治疗需求及基础护理效果,但是其忽略了对患者心理护理以及精神支持,往往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常常造成护理工作不到位,达不到有效治疗目的[3],容易引发护患纠纷。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患者生命体征严格监测并加强预后护理,做好生活和心理的护理,可使患者在心理、生理及社会存在感上获得极大满足与支撑。对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防止营养缺失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中应用的综合护理干预[4],对营养的供给十分重视,更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保证患者及家属对于饮食有正确认识,从而提高患者在营养支持期间的安全度,增强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综合护理干预具有综合性、动态性、持续性等特点,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能有效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本次研究结果明确显示,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71.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治疗尿毒症并发脑血管病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有着较好的效果,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天数、缓解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充分说明了综合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彩霞,方军,杨菊芬.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9(12):224-225.
[2]侯敏.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3(12):206-207.
篇7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敢贸然下定义,只能作一个简单的个人的理解。那么,到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但是却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哲学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既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和政府的决策以及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1]哲学社会科学最终的目的是要推动社会进步,能推动社会进步,则说明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而促使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的精神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其实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一味只盯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起来,迟早会影响经济发展。中国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凸显会制约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亟须用哲学社会科学指导中国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用先进的、优秀的和积极向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作指导,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更需要灵魂和精神。
二、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的一般特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世界,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3]而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够作出科学的和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精神特性。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
无论是什么精神,都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精神,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如此。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怎么乐观,我们很多人所认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没有直接来源于实践,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经过实践。他们只是从书本上看,看到的也无非是一些枯燥的言词语句,这样的学者和教师,他们往往体会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甚至觉得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精神。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灵魂,没有精神的学科是没有办法向前发展的。为什么现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甚至体会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学者和教师所接触的范围就在学校之内,没有真正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嘴上喊着精神来源于实践,可是自己又有多少实践,又有多少次实践会让我们想到和体会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没有亲身的体会,又怎么能够明白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则是匮乏的,甚至是虚无的。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钻研理论,更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实践,多思考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也才能有动力去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
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这是无疑的,但是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毕竟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研究不能自己凭空创造,而是必须先要虚心向前人和他人学习。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有谦虚的学习精神,要不骄不躁、勤勤恳恳、刻苦钻研。对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多学习东西,懂得多就是理论功底扎实,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仅仅是懂得多、学得多,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创新点,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立足点。比如2012年暑假笔者参加了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通过研修班的学习,笔者受到很大的启发,因为研修班教学课程所安排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且不管他们的研究是否一定绝对正确,但是单凭其研究论证严密、逻辑清楚,基本上可以自成一家,这已经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学习。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但并不是一味地学习理论就会有新的成果,还需要认真思考。经过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我们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容易有新成果,而学习过程和自己研究出来的新成果会培育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而有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则会进一步指导我们认真学习,出更好更新的成果。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精神是相对于物质来讲的,它不像物质那样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和看得那么清楚,但是精神依然可以通过人的行动体现出来。对于精神,我们大多时候都会在口头上进行宣扬和宣传,而这往往会忽略掉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也经常是被很多学者挂在嘴边,但真正在贯彻和落实的时候,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速度也并不是很快,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出入很大。就拿《延安保育院》来说,其演出非常成功,不仅音响设施非常好,演得也非常动人,很多观众都留下了热泪,可是出了剧院,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当时的情景?对于很多观众来讲,他们其实就是在看热闹,而不是在学习精神;就演员来说,他们演得非常好,也非常到位,可是他们自己又有多少人明白这种革命精神,又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这种忘我的舍己为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也许他们下了舞台,卸了妆,会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和舞台上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很多精神更多的是留在了舞台上和口头上,并没有被人们所践行,而是当成了一种表演。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带有表演性,可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能当成一个表演节目来演,演完了就忘掉了,就没事了,这是不行的。现实的生活中,正是存在很多这样的表演性节目和宣传精神的方式,使得我们的精神和思想产生了严重的错乱,以至于下了舞台,离开了舞台,就体会不到舞台上那激动人心的精神,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苦苦寻找,却一无所获,就是因为表演性的东西往往经不起现实的考验。所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也不能仅停留在舞台上和口头上,而是要把这种精神付诸实践。
(四)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要反作用于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既然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那就必须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来贯彻它和检验它。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只有付诸于现实实践,作用于实践生活,那么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才能永放光芒。无论是什么样的精神,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永存不朽的和放射光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我们很熟悉,至少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背诵这篇文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有几人理解?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现在不用烧木炭了,张思德当年的这种精神早就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没有这样简单,它更没有过时。而有些人认为它过时了,是因为他自己一方面没有掌握和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脱离了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成了历史和古董。在这些学者和教师眼里,他们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在回顾当年的历史,而不是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他们这样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甚至是理解所有的精神,以至于把做学问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也当成了历史的回顾,而没有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作用于实践,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和实践成了两张皮,实践成了没有精神的实践,而精神成了没有载体的精神,这种情形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一定不能脱离实践,而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彻底地贯彻到实践当中,最终通过实践来检验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要与时俱进
精神不是历史的,所以精神也要与时俱进,而我们往往把精神理解成过去的和历史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精神什么时候有,那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有,不学习的时候则没有。比如像很多人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精神、抗大精神等一样,这种精神在学习的时候,他们还能多少感觉到一些,一旦过了学习时间,就会将这些精神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觉得这些精神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集中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精神有它的活跃期,在活跃期的时候,精神会被人们广为宣传;另一方面,精神的宣传方式和方法有问题,尤其是在宣传距现在年代较为久远的精神时,把精神的宣传结束点依然停放在了过去,而没有与现实结合起来,更没有展望未来,甚至不敢正视面临的不良问题。精神产生于过去,不管这种精神过去多么悲壮,也不管这种精神的产生过程多么的让人伤悲,但它毕竟是在过去产生的,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并没有那样的切肤之痛,只是有了一些感动而已。要把过去产生的优良精神继续保持和宣扬,就必须让这些精神与时俱进,所以在宣扬精神的时候,很有必要将宣传节目从过去表演到今天,可以通过过去与现在的比较来学习这些精神和体会这些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更是需要如此,即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一定要与时俱进,要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的延续性展现出来,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不断延续。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敢于探索实践,认真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的一种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学习精神。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精神,就必须勇于实践,并把这种精神运用于实践,再通过实践来检验这种精神,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永放光芒。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哲学思想;哲学课教学;情境创设
哲学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是古板严肃、抽象隐晦、深奥难懂的代名词,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该课抽象、枯燥、乏味,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之兴趣不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教师经常在哲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期能更有效地唤醒和启迪学生的心智,进而提高哲学课教学的实效。然而,在具体教学中,由于创设的情境本身存在各种不合理、不科学,情境远远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用。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的学问,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可以以哲学为指导,增强情境创设和利用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联系生活,体现哲学的生活特征
哲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就会认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只是与自己生活的世界无关的书本上的东西,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甚至敷衍了事。因此,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是上好哲学课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可选择那些学生熟悉或亲身感受过的事例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
例如,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教师就以当时当地的天气实际――雾霾为例设置情境贯穿整课学习,先是投影了两幅雾霾图片,配上文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就在我对面,而我看不见你。”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雾霾?探讨雾霾产生的危害?雾霾形成的原因?分析解决雾霾问题的措施等。因为选择的材料是学生刚刚亲身经历过的,感受体会更深,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致立即就调动了起来,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求知欲强。在思考分析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目标顺利实现,学生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学生也能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雾霾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等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整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效果
较好。
二、巧妙设问,体现哲学的思维特征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在提供了合适的材料后,还需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如何用哲学思想来指导情境问题的设置呢?抽象的哲学原理是对具体事物现象等的概括、总结和升华,因此我们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问时,同样要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问题要逐层递进深入。
例如,在教学哲学第九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时,为了说明矛盾的含义,教师选择了这样一则材料: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然后教师设置了这样3个问题:(1)概括狼与鹿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狼存在的时候,鹿的数量始终无法增加?(3)为什么狼被捕杀了,鹿的数量还会减少?从这3个问题的排序来看,学生最容易回答的是(2)(3),第(2)问从材料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狼要捕食鹿,狼和鹿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通过第(3)问的分析学生会看出狼和鹿除了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外还有相互依赖的一面,最后在前两个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概括出第(1)问的答案:狼和鹿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述案例提醒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层层设问,逐步深入,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
三、回归生活,体现哲学的实用特征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学哲学如果得不到一种受用和享受,任凭千言万语,也只是空话,也只是白说。”我们创设生活情境,除了要引导学生喜欢学哲学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的智慧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养成自觉学哲学、用哲学的习惯,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因”上真正喜欢哲学。因此哲学课堂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分析中得出抽象的哲学原理还需要再次回归生活,指导实践。
例如,在教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中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块内容是,教师选择了学生的学校实际――校文明班级的评选为例,为了充分发挥优秀班集体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我们学校一直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评比项目主要有:学习(占60%)、出勤、卫生、出操、纪律。综合以上几个项目进行评分,最终评出校文明班级。请你结合实际,谈谈我们班争创“文明班级”的过程:(1)应以哪一个项目为重点?(2)其他项目能忽视吗?为什么?这说明了主次矛盾之间有什么联系?(3)作为重点的项目是不是始终不变的?这说明了主次矛盾之间还有什么联系?在对三个问题的分析中得出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指导意义之后,教师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运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该原理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1)进入高二,你的学习要处理好语、数、外、选修、必修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处理的?(2)明年3月份左右,你准备如何处理上述学科之间的关系?(3)明年3月份以后,你的学习中要处理哪些学科之间的关系?你打算如何处理?最后总结生活智慧。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分析中得出抽象的哲学原理后再次回归生活,实现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
课堂教学成也情境,败也情境。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而哲学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创设更科学有效的情境,让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内化情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
做人。
篇9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中政治 教学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运用生本理念、启迪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丰富和发展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路径,重视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和有趣性,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和谐和友爱,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生本理念的意义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本理念与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点就是要实践生本,改变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保证综合素质发展的形成,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放矢地将人的情感、价值观念和精神的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主体作用,突出反映学生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尊重学生思想,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实现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获得广泛发展,使他们深刻体会到高中政治对他们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高中政治课堂中生本理念的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突出学生个性,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非常必要。
1.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因人而异。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和成长理念,因此,政治教育内容不可以偏概全,而要关注高中生的兴趣爱好,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学习架构,使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各有千秋,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寻求不同突破口。比如: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章节,教师可以列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所在,组织学生围绕物质与意识哪一个是本原的问题展开讨论,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是如何表达出世界的本原,试图用各自的观点评价具体的物质形态,将复杂的哲学问题简化,使学生通过讨论自我加深印象,深入体会哲学中蕴含的哲理,为下一步的政治学习打下基础。
2.精心预设,生成高效课堂。
在高中政治教学前,教师要对课堂中预设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运用情境教学形式开展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充分量化的统计数据,收集生活中存在的哲学问题,分析原因和应对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快速地进行互动。例如:哲学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也不是远离现实生活的思想,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哲学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课堂讲解经典的《洪水中的神父》这一哲学案例,就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指导他的行动案例,他认为上帝会有拯救他,而不顾自然规律的法则,最终被洪水吞噬。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连动,提问、回答交错,鼓励小组合作、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顺应学生自我发展,动态性地进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对哲学中存在与思维的讨论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展开联想,叙说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不同观点进行质疑与辩解,最终明晰存在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是唯物还是唯心的标准,有逻辑性和层次地推进高中政治课堂的理论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建生机勃勃的高效课堂。
3.勤思考,勇于创新。
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差异,对哲学的理解观点各有区别,因此,哲学存在正确与错误、科学非科学之别。生本理念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哲学观点分析、辨别哲学思想的辩证关系,明辨哲学中的智慧学,不糊涂,不愚昧,不迷信。教师要在和谐的课堂状态下进行有效沟通,不要打击和压抑学生的批判精神,钝化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人教版《影响价格的因素》章节,教师要增强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从生活现实中不断变动的价格表象深入现象的本质,与政治价值理论相联系,体会供求关系对价格之间产生的影响。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政治课件的讲解,《大宅门》中七爷运用市场的供求关系,达到低价收购药品的目的。同时,结合现代生活中出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对奶制品的强大冲击,销量一度低迷。但商品再贵或再便宜,也不会无限地升或降,其内在一定存在一个衡量的底线,通过这些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在多变的价格背后存在一个潜在的、相对不变的成本因素,而构成成本的众多因素中都可以用价值体现。对于用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就要在成本上下工夫,分析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采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增加社会财富。
三、结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现生本理念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用良好的教学手段,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与学生一同感受教学活动的乐趣,在政治课堂上和谐对话,不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而且体现教师的品行,教学劳动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在快乐课堂上获取理论知识,在开心课堂中领悟哲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万世东.探析学生在高中政治中深度学习[J].读书文摘,2016(04).
篇10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比喻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詹姆斯在一次沙龙上遇见一位贵妇人,贵妇人问道:“哲学是什么?它可以用来烤面包么?”詹姆斯回答道:“哲学不能烤面包,但它可以‘烤’烤面包的人。”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概念,嘴边所常用的名词,当我们真正要去给它们下一个所谓的“是什么”的定义时,往往无法从概念的层面上给予事物的本质以抽象的规定。哲学是什么?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它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给人以真理的启迪?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它劝导人以向善?但凡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哪个领域不存在哲学问题?哪种问题不寻求哲学解释?哪种哲学的自我理解不是对其他哲学理解方式的批评与超越?作为人类理性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就是哲学史。千百年来,哲学家们进行过千万次的追问,亦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这是哲学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也是哲学充满魅力之所在。
关于哲学是什么,笔者最欣赏的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做过生动而又形象的比喻。
一、庙里的神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我们知道,“庙”之所以为庙,是因为庙里有被人供奉的“神”,如果庙里无“神”,即使它多么的富丽堂皇,也不能称其为庙。
按照黑格尔的比喻,“神”赋予“庙”以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哲学就像普照大地的太阳一样,照亮了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光”,使人类、生活显现出意义的“灵光”。在黑格尔看来,人类应当追求高尚的东西,并且应当过高尚的生活,而哲学照亮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从而使真正的人类崇高了起来。
二、厮杀的战场
黑格尔认为:“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一种新的哲学的出现,断言了所有别的哲学的毫无意义,每个哲学出现时,都自诩为正确的哲学最后被发现了,它不仅驳倒了此前所存在的一切哲学,而且它们的缺点也被补救了。对此,现代德国哲学家都相信,随着他们自己的体系的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时代已经到来,至少,他们已发现了最终真理。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哲学家几乎不能成就任何事情。例如笛卡尔引进了使他成为通常所称“现代哲学之父”的方法时,他就怀着这样的信念;当斯宾诺莎试图把教学方法引进哲学时,也是如此;甚至康德也不例外,在他最伟大著作的序言中,他宣称:从今以后,哲学也能以迄今只有科学所具有的那种可靠性来工作了。他们全部坚信,他们有能力结束哲学的混乱,开辟某种全新的东西,它终将提高哲学思想的价值。
哲学就是哲学史。翻开哲学的历史,你就会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哲学家们总是互相批判,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家们相互批判、相互讨伐的历史,也是哲学自我批判的历史。新的哲学思想的表达必然是通过对旧的哲学的批判来确立其统治地位的,由此,一部哲学的历史便是哲学“厮杀的战场”。
三、花蕾、花朵和果实
这是我们对于哲学是什么的一个非常美丽的比喻。黑格尔说:“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从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他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地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花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实;但花朵的怒放是以否定花蕾为前提的,而果实的出现亦是对花朵的否定。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肯定往往意味着人们对于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同、赞同或是褒扬的态度,否定似乎总是站在肯定对立面上,然而一旦我们进入到哲学的世界,就会惊奇地发现否定不再是一个仅仅意味着批判、一无所获的过程,而恰恰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个结出果实的过程。正是因为否定,哲学在几千年的自我批判与相互批判的历史中,使概念自身处于生生不已的流变之中,并不断地获得了愈来愈充实的内容。不仅如此,“花蕾、花朵和果实”的比喻,还会启发我们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去看待每个哲学体系自身的发展,这种对于概念的自我否定运动,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也是哲学发展的逻辑。
四、同一句格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格言来总结生活,并赋予生活以意义。而在黑格尔看来,相同的一句格言,在一个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老人嘴里说出来,与一个天真可爱、不谙世事的孩童嘴里说出来,含义却是根本不同的。黑格尔认为:“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子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个小孩也懂宗教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我想我们可以用一首中国古代的宋词来把黑格尔的这个比喻表达得更好。辛弃疾在《采桑子》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尽识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时由于我们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和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为了工作而工作,勉强自己杜撰心中之“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我们口中的格言,不仅充满了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是一种体会真切的情感,它蕴含着我们对于生活及其深刻的体验,亦包含着我们全部生活的意义。由是观之,哲学不能被简单抑或是庸俗地理解为现成的概念、刻板的教条、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知识点,哲学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熏陶的过程。学习哲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去思考、去体会、去咀嚼甚至去顿悟。
五、动物听音乐
哲学不是现成的知识。如果把哲学当作现成的知识去接受和套用,虽然可以使用某些哲学概念,但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维。黑格尔曾说:“常有人将哲学这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这些人高谈哲学,就像动物听音乐,只听见了音乐中的音调,却听不见真正的音乐。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批判地对待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但是进入哲学的世界,细细地品味古典哲学大师对于哲学的比喻,我们可以体会到:哲学如同普照大地的太阳,它照亮了整个人类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家园,使人类生活彰显出意义的“灵光”。哲学就是哲学史,它总是处于自我批判与相互批判之中,像一个“厮杀的战场”一样,充满着哲学思想的批判,永远都不会完结。哲学意义上的否定,不是一种一无所获的徒然的否定,否定往往意味着自身的发展,否定抑或是一种扬弃,就像“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一样,它让思想处于生生不已的流变之中,并不断获得了愈来愈充实的内容。哲学不是一种一蹴而就的“速成”学习,就像“同一句格言”在老人和孩子的口中不一样,哲学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用丰富的阅历、真切的情感去体验、去品味。
[参考文献]
[1]胡海波,魏书胜,庞立生.哲学导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