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培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培养方法

篇1

关键词:德育 新理念 新模式 特色实践活动

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把德育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在课堂上的“技能+德育”的完美结合。当然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想搞好,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些都需要靠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来实现。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使其成为德育工作的阵地,以德育促教育,让德育之光洒满校园,让学生喜欢我们的校园,留恋我们的校园,倾力打造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一、树立德育教育的新理念

(一)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很长一段时间中,很多老师总是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或者是某个人的工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比如说,有些同学在打水的时候对师傅连招呼都不打,我们烧水的师傅或者值班老师完全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改变这种没有礼貌的习惯;很多学生有网瘾,晚上很晚才回宿舍,甚至玩通宵,那么宿舍的管理员就不仅仅是查查宿舍,学生回来给其关门开门,而是要想办法怎么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有的时候干工作并不在于岗位的高低,而在于你是否能成为一个有心人。

面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需要全校的教职员工,不管是看大门的还是烧锅炉的,都应该承担起德育工作的责任,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新理念,成为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老师更应该意识到,要想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好人”,要努力把自己的德育水平提升上去,做德育工作的有心人和表率。

(二)处处都是德育工作阵地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只是利用德育课、班会课或者政教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堂课、一个环节或者一个部门来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把每个点连成一个面,要树立“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指导思想。

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引导,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型、立体化德育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班会为重要阵地,以时事教育为重要内容,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多方位教育为途径,以健全的考核制度为保障,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把德育工作制度化、课程化、网络化(职业学校学生的QQ群)、全面化,与技能教育融合,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逐步帮助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以德育促教育,打造职业教育新模式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思维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教育工作光靠教师一张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有新路子,要想新对策,与时俱进,以德育促教育,打造职业教育新模式。

(一)创建德育载体,以德育促教育

德育本身就是一个塑造人心灵的工程,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够空对空,必须赋予行之有效的载体。树立“载体”理念,有效的德育载体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让学生看好的电影,让他们感动,电影就是一个载体),它能使德育工作充满再创造的活力,形成再发展的动力。

但职业学校的教职工还存在着不能发现问题或者说漠视德育载体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德育工作。就好比很多老师往往在差生身上下的功夫非常大,反而会忽视了那些上进心很强的优秀学生。教师可从树立优秀学生开始,比如开展“学技能、比技能、展技能”的技能大赛,让那些好学生把学到的技能展现出来,以这些优秀的学生为榜样,“以先进带动后进”;建立起业余活动团队,如篮球队、排球队、舞蹈队等,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获得归属感等等。这样,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树立和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学生来教育学生。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德育的载体还有很多,重要的是看我们能不能利用好这些载体,用德育来促进教育。

(二)抓住德育契机,开展德育特色实践活动

节假日、纪念日、特殊事件都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德育工作建设的良好契机。利用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各种生动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

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空洞的无味的活动,而是尽量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进去(拓展训练中的风雨人生路效果就非常好)。也就是说搞活动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反思教育,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德育活动之中。

(三)提高德育素养,建设“技能+德育”的教师队伍

在现代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在人格导向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只看重技能教授,更重要的是要在技能教授的过程中,把德育教育贯穿进去。

在“以德育促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德育建设,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真正做到会“教书育人”。努力用我们的爱培育出学生的爱,用真实的爱去引导学生感受爱、体验爱、付出爱。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主动性;培养策略

小学英语的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那么,怎么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呢?

一、主动性学习的特点及重要性

所谓学习的主动性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时刻潜藏在学生的身上,它需要教师调动、激发出来,才会对英语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主动性学习是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其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小学英语学习的动力是主动性学习,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极大影响着学生认知和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深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学习的主动性带给学生极大学习热情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学习进程,并制约着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向。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的方法

1.做好课前导言课的准备工作,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课前导言课具有导向性、目标性的特点。通过导言课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难点,能够预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英语教师应认真做好导言课,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这两方面认识英语课的学习过程、内容。例如,以课本为依托,在教学中设计如足球话题、花果山故事情节、假期旅行趣闻、圣诞节、儿童节活动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话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从教材入手,钻研教学教法,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教学、教法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加强教学技能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及时更新英语教学理念,把握英语教学的发展动态,擅长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完善日常教学过程,从而顺利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设备来辅助英语教学,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强大表现效果,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不再是抽象地学习,能够在个体感知中学习语言,增加学习激情和主动性,使学习效果增强。

3.创设新颖的英语活动,使学生把主动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新课程理念强调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在英语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对英语知识的讲授,还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所学英语知识,从而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活跃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文歌唱比赛、朗诵比赛、英语演讲、英语对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实践组织英语墙报、英语晚会、英语游戏及英语研究小组等形式,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课活动,可增加学生练习英语技能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发挥,进而使学生把主动参与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性的技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途径和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等等,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由此观之,语文素养对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从一线教学看来,我们可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等等。

二、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相结合

(一)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开展语文活动,厚实文化积淀

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活动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要途径之一,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的。

(一)每日一句的积累。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堂检验的重头戏,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二)不定时的举行朗诵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结合课文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每次分组举行,汲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练了语文,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认识。

(三)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学都参与“我喜欢的名句”活动。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其余的同学可以写也可以为自己选择,将自己喜欢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记或作业本的封面。

(四)开展阅读文学经典书籍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意义不同。特别是我国历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书》《史记》《公羊传》等。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篇4

一、培养兴趣,把学生吸引到学习音乐的轨道上。

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与能力的一种反映。《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而作为学生本身就是最大最好的教学资源,因此,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主动力。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喜欢音乐、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基本前提。因此,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

1.精心诱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所以,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悉心诱导,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同时,老师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音乐的情绪,因为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所以,老师应该大胆带领学生听音乐、看歌舞视频,充分欣赏音乐,来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2.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常规,重组音乐课堂,使音乐课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音乐课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

二、把握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

1.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把手中的教材用好用到位,对音乐的学习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知道,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和资料。其次,教材是按学段、学生年龄特征进行编排的。第三,教材内容的编排与选取,既有政治要求,又有时代要求,还有学生年段要求。因此,音乐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分课时进行教学,按学期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2.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开发音乐课程资源,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搭建展示学生音乐才华的舞台,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利用现有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搞好音乐实践活动,把音乐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利用教学设施增加音乐色彩。音乐教学实施不尽相同,有多有少,尽可能充分利用起来,因为使用教学设施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比如,弹琴既能教唱、还能带给学生快乐和想象。播放音响和视频,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能把学生带到美妙的音乐世界。总之,要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设施,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三、优化音乐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

1.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心理环境;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由于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可采用各种直观的手段。如创设情境和利用多媒体、图片实物等,使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学习歌曲,丰富生活经验,同时也喜欢上音乐课。

2.精心布置音乐教室,为学生创造渴望接触音乐的教学环境。适当装点音乐教室,比如与音乐有关的挂图,乐器的摆放,课前课后开启音响系统,对学生实施“迎来欢送”;课中适时播放音乐视频,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音效审美情趣。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种特定音乐教学环境。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应落实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目的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并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学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唤起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比如,教师亲切而真诚的问候,课前生动的谈话,优美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学习音乐的目标。

四、提高教师素质,确保音乐教学质量。

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必须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要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把优秀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质;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30-01

随着近年来高校实施扩招政策,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都在逐年递增,造成社会岗位需求小,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面对着这种毕业难,就业难的窘境下,加大力度进行就业调研分析,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其企业的用人标准,最终得出企业单位用人标准为不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就业的重要条件,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就业的先决条件。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1]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和项目实操的同时,还应将职业素养的理论渗透其中,使理论、实操、素养结合在一起。

(一)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从企业用人的标准来看,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在入职后,正确理性地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困难,采取科学地手段处理工作难题。从职业标准的角度来看,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才能对企业具有依托情感,保证企业用人的稳定性。

(二)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实施“2+1”教学模式,其中的“2”代表两年在校需完成理论知识与项目实操的教学安排,其教学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代表最后一年进入实习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其教学方式是纯实践操作。

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的适应实习实训岗位的要求,真正的融入职场环境,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素养的思路与方法

(一)将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技能,有助于促进课程建设

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应将职业素养理论编撰入专业教材。首先,高职教育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职业素养的知识与内容。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将职业素养理论渗透到专业技能体系中,深入挖掘专业技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次,将职业素养编入专业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理论、素养相结合的学习思路。第三,根据不同的专业,因地制宜,举办一些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活动,如:关于职业素养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拓展训练等。通过一系列生动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二)将职业素养融入实训项目,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素养离不开实训实操。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工作,构建仿真的实操环境,通过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实操项目。通过实训项目既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又能教育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不良职业习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将职业素养融入顶岗实习,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真实的顶岗实习。理论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专业问题。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职业意识去规范职业行为,培养其具有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树立学生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作风和热爱本职岗位的工作态度,提高与人沟通的交流的能力,为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

四、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将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标准。高职院校结合专业领域的不同划分,以配合相应的考核评价手段,建立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进其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职教育培养下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语感;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59-01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受到一定的英语熏陶,打好英语语音的基础,培养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受到一定的英语熏陶,打好英语语音的基础,培养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

一、听说训练,培养语感

1.组织课前“Free Talk”。教师每节课上课前3-5分钟留给学生,让其进行自由对话和交谈。起初可设计一些较简单的对话训练,往后逐渐推进,过渡到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对话。为减小难度,提高会话时效,可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会提高,且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有效地训练了语感。

2.通过听的,安排听说训练。重视听力训练,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短后长,从单项到综合的原则。还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排除学生学英语的心理障碍,使其乐于开口,参与到听说活动中,既能听又会说。这样,英语语感在实际应用中就会逐渐增强。

3.朗读、背诵培养语感。朗读是英语教学的一重要环节,学汉语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学好英语也是如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还要指导学生对朗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较准确把握感情,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

4.多写巩固英语语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灵活驾驭英语语言。要想真正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必须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中的言语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而语感训练就是联系二者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领悟和发展,那么多说特别是多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如何通过写的训练来培养巩固语感呢?写作应从点滴抓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适应用英语进行写作。例如:可以从简单的默写、听写发展到句型和段落的写作。将这些写作练习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逐渐养成用英语写作的习惯,从而对已形成的英语语感起到巩固作用。学生也可以结合语言环境、结合生活体验写自己品味语言的心得;要求用语准确、文句精炼、文体选择合适,努力培养品味、推敲语言的习惯。学生的个性不同,精神世界千差万别,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也各不相同。通过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意、抒自己的情,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富有个性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并巩固自己所特有的语感风格。

二、创设情境,熏陶语感

1.教师要起示范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学生会积极效仿。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并尽量使用英语,在课堂上形成一定的英语氛围,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学中师生可用英语问答。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第一信号给学生的印象是最深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并积极主动使用配套的磁带或光盘,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多听。通过情景对话,使学生如临其境,可极大增强学生的语感。

3.创设无意识记的环境。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课间铃声设置为英语歌曲,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

4.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三、丰富课外活动,发展语感

1.开展英语比赛。儿童争强好胜,有很强的竞争与进取意识,英语课外活动中适当开展竞赛能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知识深入了解,强化记忆,训练语感。如根据一单元或几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竞赛题目,或是对话比赛,或是表演,开展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赛,融知识的巩固、运用、思想教育、语感培养等于一体,会得到最佳效果。

篇7

关键词:学生;揣摩;语言;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62-03

语感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力。现代的学生,因深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阅读,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因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较为薄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那么,他们在文段的分析与理解、诗歌的鉴赏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其较强的语感能力也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培养学生的语感、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揣摩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

所谓揣摩,就是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推求,设身处地去体会。青少年学生虽涉世未深,但都经历了一定的“相似的人生”。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改革的深化,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广阔,政治敏感更强,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将自己一点一滴的生活积聚起来,自觉地、有意识地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为那人物、性格、事件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大大地增强语言的感受能力。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揣摩语感,必须从语言的形象、情趣、含义三方面着手。

一、语言形象

语言形象的揣摩是在与人谈话或者读书时,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主体画面。它包括对景物层次、方位,对人物活动的细节以及变化过程,对动静、对色彩的形象感觉。

形象感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想象。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感动人、教育人,往往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天地。只有当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并进一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也就是当学生的想象同作者的想象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算是形成了完美的形象语感。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揣摩语言的形象,必须根据不同的体材抓住思想内容进行剖析。如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人物是小说重要的三要素之一,其描写的手法形式多样,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为此,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通过语言现象去揣摩形象,使自己化入诗中,真正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出场是最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林黛玉疑惑,为什么个个屏气敛声,小心翼翼 ,来者何许人,如此狂妄? 而作为贾府里的“老祖宗”竟然用戏谑的语言称她是“一个泼皮破落户儿”,或是“风辣子”,这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只能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准确完整地从语言侧面揣摩人物的对话、行动、心理、肖像等,使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祝福》写祥林嫂死去时,正是祝福的时候,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种谬种!”教师分析时,指出鲁四老爷的凶狠、冷酷的本质是对的,因为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行为。但假如引导学生想象鲁四老爷说这话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那么,对这一封建卫道士人物的理解就具体、深刻得多了,形象语感也就更强了。

二、语言情趣

语言情趣的揣摩就是要体会出文字背后的感情。“披文入情”是所有文学欣赏者孜孜以求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腻地牵出那种看似寻常的言语所蕴含的佳妙——情趣,或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情厚意。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仿佛都是一些客观的描写。然而,目断天涯,意逐流水,诗人的整个身心始终都沉浸在那只装着朋友越走越远的孤舟之上,他的依恋惜别之情多么清晰而强烈呀!假如我们论文析字,不引导学生揣摩诗情画意,那么,“情语”就会埋没在“景语”之中。

在教学唐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文中描写诗人聆听、感受琵琶乐的重点句如“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应该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从语言表现的听觉上去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象、体会当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吟诗抒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能才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囚绿记》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他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翠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真挚的心愿。但是,作者想要说的国人倍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和华北地区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没有直接表白,而是用“囚绿记”这个含蓄的题目、蓄的写法,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揣摩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思想感情。

语言情趣感的揣摩自然不限于课文内容,同好友谈天,同含蓄、幽默的人谈笑,都要透过他们的话语正确揣摩其中的情趣。

三、语言含义

语言含义的揣摩要比语言形象感、情趣感更进一层,要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也就是要领会文中“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各种文体,特别是戏剧、小说、散文等文中的深刻含义更为突出。如戏剧中人物的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动作感。由于舞台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人物的语言必须是十分精炼的,往往“话中有话”(即潜台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揣摩潜台词所表现的动作和性格,充分发掘角色的“潜台词”,以加深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理解。

《雷雨》中,鲁侍萍对周朴园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这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含义:既控诉了周朴园三十年前的荒滛和残暴:在一个风雨之夜把被他侮辱而生了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撵出门外,逼得她跳河;又揭穿了他三十年后今天的专横、凶狠和伪善。表达效果可谓是入木三分。《祝福》中再嫁后的祥林嫂在鲁家冬至祭祖帮忙摆祭品时,四婶慌忙地对她说:“祥林嫂,你放着罢。” 后来当祥林嫂捐了门槛自认为已经“赎”了罪之后再帮忙鲁家祭祖摆祭品时,四婶又慌忙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话变化不大,但的语序、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没有商量余地。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揣摩的难点。原来在封建传统思想与封建传统礼教中,女人再嫁是最大的罪恶,这种人在鲁家眼里虽然可怜,但是伤风败俗,祭祀绝不能让她沾手,否则会玷污祖宗,大逆不道。两句潜台词包含了深刻的含义。教师讲解时,若不引导学生揣摩出其中深刻的含义,是无法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故事寓言等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也都是极其深刻的,这里不再赘述了。

引导学生揣摩出正确的语感,必须以生活经验的现有知识为基础。即使没有亲身经历的事,同样也是可以引导揣摩、想象的。巴金的《小狗包弟》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的忏悔之情。学生虽然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但可能有别样的从希望到失望甚至内疚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语感揣摩的契机。从这种契机生发开去,就有可能较真切地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揣摩出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的变化及其深刻的社会内容。

揣摩是建立在文章的诵读基础上的,如果对文章不熟悉、不理解,不深思求索,也就无法进行揣摩。所以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认真阅读,仔细思索的读书习惯,因为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教师要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当然,思索也是要有途径的,只有由文及义,融情入景,才能进入角色,经体验比较而升堂入室,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反复揣摩,才能培养他们具有敏感的语感。

篇8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语文分析、语法逻辑辨别、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直觉思维和感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直觉思维和感官探索,是很难激发起对语文这门学科热爱的。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行为主体对语言产生的一种直接感受,这种感受一旦形成会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属于心理行为能力范畴。语感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成为判断语境、理解予以、创造性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只要把握好语感,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语感培养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和源泉,生活的宽广决定了语文的广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感的培训应高从生活体验开始,学生要全面开启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多引导和点拨,善于让学生将隐藏在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难、逃避等心理,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兴趣后才会全神贯注于学习,学与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就是对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产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并能够在乐此不彼的学习心理状态下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语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语文教学环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文化、自由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为核心,激活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语文教育环境,首先自身必须调整好自我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仪表整洁大方,面带微笑,尽量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涵盖了默读和出声朗读,与诵读的作用并举。学生在阅览过程中,手、眼、脑等感官协调互动,这是训练学生直觉感官能力的基本方式。快速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视觉上呈现的不是独立零碎的语言文字符号,二是字、词、句、段、标点符号等组合起来的整体篇章,在阅读古城中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直觉感官思维、期待预设思维来简化阅读过程,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逻辑分辨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能够将其语言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人获取知识,五分之三来自视觉,五分之一来自于听觉,而其余来自于触觉、嗅觉以及味觉。可见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朗读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之一。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重难点。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感知能力,即语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而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比如词句停顿、轻重音等,这样有助于加强对语言、词义以及句意的理解。

4.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言作品除了具有字面含义之外,往往还具有言外之意。而这些言外之意的勘破需要用到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中,会出现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很难懂得真实内在含义的,只有透过语表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书面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在脑海中联想或想象出来,实现了固定化想跳跃性和自由性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学习探究中获得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篇9

论文摘要: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语感的培养一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使用英语,培养语感;加强阅读,体会语感;背诵课文,深化语感;精泛结合,培养语感以及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在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中培养语感。

英语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使用英语教英语,培养语感;加强英语阅读,体会语感;背诵英语课文,深化语感;精泛结合,培养语感以及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用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培养语感等。

一、使用英语,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英语语感的形成。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糊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英语片断或句子的材料或录音,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听、读和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语感,也会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加强阅读,体会语感

教学实践证明,加强阅读,可以体会语感,而且读的文章越多,即阅读量越大,越能增强语感,也越能体会到思想内容并受感染。因此,英语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体会语感。阅读的形式很多,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单人读,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和朗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程度。

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英语语言的学习也遵循此规律。

三、背诵课文,深化语感

背诵课文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背书时输入的‘语言形式’和已有的各种知识融汇,共同作用于大脑,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如感觉、知觉、思维、判断和分析,这就是语感的形成。语感强了,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表现出来就是学习外语的高效率。

有关研究还表明,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里,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加思索而流利地使用语言,这便是我们说的语感。背诵文章由于加强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因而能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就因此形成了,这势必促成了其语言习得。随着背诵的不断输入,学生对所学的这门语言的敏感度也就会不断增加,隐性语言知识不断扩展,语言能力也就随之不断提高。

四、精泛结合,培养语感

精泛结合在这里是指教学中的精细和粗略。事实证明,不仅阅读教学有精泛之分,听、说、写教学与训练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宽泛地学习英语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形成英语语感。

此外还应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用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培养语感。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21-01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理念的必然追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怎样去开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呢?

一、注重爱好、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染上网瘾而不能自拔?或者迷恋电视而罔顾其他?兴趣、满足感无疑是关键。

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快乐地参与体育活动呢?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爱好和习惯。

二、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四、教师要注意自我增值拓展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多好,技术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肯定有其自己的专长、也有其弱项。我在几年的体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地向学习的内容也大部相同。所以,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玩篮球;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跳长绳;有的学生喜欢看做游戏,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那教起来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扩大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被学生问倒的尴尬场面,教学过程也能得心应手,同时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