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施工技术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施工技术实训报告

篇1

关键词:培训;教学能力;双师型;骨干教师

引言 根据国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228号)文件精神,2015年3月30日至4月24日,有幸参加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4年度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训班。在培训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四周共完成建筑与结构设计、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相关知识等三个专业模块的培训。

1 培训项目 1.1建筑与结构设计模块

建筑与结构设计模块,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陈华副教授和翟晓尉副教授结合学院对面金地格林东郡楼盘实例和建筑设计实践,从实际的项目来讨论其设计实践的合理与否,介绍了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软件应用,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平面组合设计的任务、基本原则及要求;住宅楼梯电梯设计标准及住宅公摊面积计算的合理性,建筑设计中的“从大到小”的设计方法适用于建筑总平面图的设计,而“从小到大”的设计方法更适用于住宅、宾馆、教学楼等。使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习的建筑设计软件知识又懂得了建筑平面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

1.2 建筑施工技术模块

建筑施工技术模块,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熊学忠副院长、张良斌教师共同完成,本模块主要介绍了建筑施工现场的相关知识,学习内容有脚手架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柱钢筋绑扎、梁、板钢筋的绑扎、模板安装、编制砌体工程、脚手架工程技术交底文件,为了把基础工程施工和防水工程施工讲解清楚,熊院长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学员们带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张良斌老师直接把学员们带到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进行教学,使学员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1.3 专业相关知识

专业相关知识包括刘勇副教授讲解的建筑设备选型与建筑、结构设计的协调配合及专业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杨天春老师详解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2/3、12G101-4)难点,武敬院长讲解土建类专业高职教育现状与发展,黄老师的课堂管理技巧和老师如何培养自己的魅力,每位老师授课的侧重点不同,授课内容各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各具特色。

2 培训心得

2.1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武职“消防工程技术”专业(560605)于2008年开始招生,是湖北省内高职院校中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特色显明、毕业生供不应求;无竞争压力、晋升空间大;多学科深度融合、就业面宽;该专业融合了建筑、设备、智能控制、通信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毕业生一专多能,专业拓展面宽,毕业生既能从事消防工程施工管理,还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智能楼宇工程施工管理等多项工作。

2.2 “项目化”教学,教与学相得益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

“项目化”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2.3 BIM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武职已在筹建校内BIM模型实训室,建好后将更好的为本校师生服务,在满足本校实训教学需要的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政府部门和建设协会等的联系,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功能,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体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3 结语

总的来说,这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培训,通过培训掌握职业教育主要是建筑类各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期间,不仅仅学习到了建筑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还交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朋友,认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同行,开阔了眼界,相互之间学习交流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宝贵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双师(能)型”专业骨干教师的作用,秉承“学以致用,追求卓越”的校训,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更好地为我省的城镇化建设服务,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革,王健.关于高职实训教学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2.

[2]许翔.关于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训场室建设的思考.2010.

篇2

关键词: 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课程 课程改革 项目化教学

1.引言

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是交通高职院校公路专业群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包括土石方工程、排水设施及支挡防护工程等内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基路面施工课程大部分仍沿袭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而只依靠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目标。因此如何在施工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真正培养出具备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的学生是本专业教师主要探索的内容。本文主要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果,对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提出探讨。

2.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项目化教学是对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对应的行动领域,以项目为载体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以及通过技能证书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所以在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2.1路基路面施工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认知能力,但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各学科自成系统而相互间缺乏联系、增加知识的冗余量和学习时间等问题。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1教材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下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工程实例);重经典、轻现实(不能反映施工技术革新进展);更新较慢,不能反映最新科研成果。

2.1.2教学方法不得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授课基本依赖教材的“照本宣科”的方法,教师难以结合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讲授理论知识,造成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分离。

2.1.3课堂学习不主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长期以来,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纯粹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因而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工程实践的认识能力。虽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去工地参观或短期实习,但由于公路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周期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学生去工地基本是以参观为主,无法参与到工作任务中去,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技能。

2.2路基路面施工技术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求,也不符合该课程的特点,因此造成教与学的双重被动。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教学中采用以项目化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最新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和方法为课程视野,培养学生在具体项目的过程中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工程中质检员、技术员、预算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完全对接,才能为路基路面施工一线提供高技能型人材。

3.路基路面施工技术项目化教学的构想和实施

3.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以学会“工作”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以路基路面施工的过程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按完成路基路面施工所需的知识、技能组织教学的内容,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3.1.1项目内容

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对公路施工专业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路基路面施工的工作任务,出示真实的公路路基路面工程项目案例,选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

3.1.2工作任务划分

通过教学转化,按照职业岗位实际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分析路基路面工程的典型工作情境单元如下。

3.2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课程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机械、场地、天气、资金等各项因素对该课程的制约,教师要把这门课程完全拿到实地上边操作边讲解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课程的项目化要利用多种渠道来完成。

3.2.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3.2.1.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对本课程来说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与实践联系起来。

针对一些路基路面工程中的内业,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例如,施工准备工作中开工报告的编写,就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项目部,并自己完成分工,让学生各司其职,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开工报告,使学生在实际的编写工作中完全掌握施工准备所有的工作和程序。

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失败的工程案例和工程施工方案的选择等开展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或经验表述观点,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在施工课程上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知识,利用多媒体的信息量大的突出优势,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讲述施工过程时利用视频等手段,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1.2实训室教学。利用学校已建成的专业实训室对照实物让学生进行学习,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做中学,主动寻找解决途径,做到理论的学习和操作的结合。

3.2.2积极开拓校外资源

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教学要综合各种因素,只利用校内的资源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施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的特点进行教学辅助活动。高职院校都有自己固定的实训基地,在以往的教学中,实训基地只是在学生实习的时候发挥作用。采用项目化教学后,教师应该长期与实训基地制定合作计划,分批、有序地把学生送到基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学生不了解工程实际运作的问题,而且可以缓解实训基地安排集中实习的压力。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采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驱动”等方式进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这些方式中都离不开与企业的沟通,所以要让学生在学校就完成与生产一线无缝对接,教师必须与企业一起研究开发课程,使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立等环节中。

3.2.3努力改善考核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教师应改变以往考试前几天突击,按重点死记硬背就可得高分的传统模式。考试形式应多样化,不能只依靠一张试卷的分数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学生的综合成绩可以由多个教学单元的考核结果组成,每个教学单元的考核又可以包括平时考核、实训考核等项目,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实际的操作情况进行打分,全面对学生理解、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可以是通过小组完成一个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等手段达到考核的目的。

4.结语

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对于施工课程时间有限、训练强度不够、系统性不强,难以创造真正的应用环境等问题,项目化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但公路施工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难度,所以对于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课程的建设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齐善忠,付春梅.地基处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构想与实施[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18-20.

篇3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专业洗牌和变革。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工程建设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旺,学生报考建筑工程类专业的热度逐年上升。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偿试招收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至今,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我院已招收696人。为了更好地发展工程类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群,2014年我们在去年招收三年制高职工程造价的基础上申报了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

1.1专业定位的基础

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为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的办学层次为高职。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1.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建设单位(项目投资业主方)、工程咨询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建设项目评价等工作岗位。大多数毕业生一般从单位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1.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具有建筑材料选择、检测的能力;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编制施工图概预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的能力;具有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具有理解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初步能力。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实用英语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知识; 具备工程监理及法规等相关知识;具备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的知识;具备常用办公软件和相关专业软件的基础知识。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原则: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办学层次与建立专本衔接直通车为依据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2.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机构 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 相关课程

建筑工程绘图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 建筑制图

建筑结构与识图

建筑CAD

造价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工程经济

工程造价控制

房屋建筑学

工程测量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员 江苏省建设厅 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土建质安员 江苏省建设厅 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建筑工程资料员 江苏省建设厅 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制图与识图

建筑施工组织

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监理员 江苏省建设厅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3职业岗位剖析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拟设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 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

2.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建设工程合同的基本内容;进行合同分析,实施合同控制。 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预算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准确应用各种计量计价文件;编制土建工程预算;进行土建工程的工料分析;参与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工程计量计价软件算量与套价。 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

工程施工管理 绘制、识读施工图

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技能

建筑工程测量 绘制、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竣工图;阅读和编制工程图技术说明;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存放及保管;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及检测;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

建筑变形观测。 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CAD

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

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CAD、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4加强校校合作,满足学生升学需求,构建专本衔接直通车

我校工程类专业与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加强校校合作,深入开展助学自考等多种专本衔接形式的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升学需求,将自考课程纳入我们的高职课堂体系,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在校期间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同时可以参加这二所学校的统一课程学习与考试,考试后各门成绩合格后大专毕业一年后可以拿到相应的本科毕业文凭,核心课程与英语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本科阶段课程采用相近课程教学法纳入课程计划中,以确保直通车的顺利通畅。

3、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

3.1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对于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二门课程我们在大专的课程体系中按照要求采用完全嵌入式,本科阶段承认学分,可以免试这二门课程。

3.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工程经济、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CAD、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3.3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材料实训与市场调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与组织见习与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工程管理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

3.4同时设置了三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校公共选修课)和三门专业必选修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设建筑电工实用技术课程相当必要且具有时代需求性。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主要教学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了建筑电工与楼宇智能常用工具及材料、建筑电工知识、配电装置安装、楼宇智能等内容,作为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含楼宇智能化基础知识)课程注重突出应用型特色,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在简要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其性能与具体应用。

4、课程体系教学措施的创新思路

针对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

4.1以“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对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宜采用实训现场教学法。加强了实训室建设的建设工作,学校配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建筑结构实训室、建筑测量仪器室。以“实用”“现场”“感知”促学。对于建筑测量课程,以校园实地测量实训为重点。对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我们按照现场1:1的比例建成不同形式的结构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为案例设计、策划和辅导学生认识结构,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对接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装饰贴砖、抹灰、砌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2以“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4.3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将识读建筑施工图这门课分解成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CAD,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软件使用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4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篇4

关键词:项目课程内涵;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01—0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常采用学科体系、任务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现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学生厌学,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教师厌教,上课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的现象。

究其原因,学生厌倦以升学为目的的理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多数开设的课程与职业能力“关联度不大,学生不感兴趣或课程本身没问题,但教师讲课没有”吸引力“。所有的老师都想把自身所学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针对性不强。

我们深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学不好的学生一定存在,但具有“权威”的教师,加上有吸引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会使厌学的学生减少。为此我们探讨变以”教“为主的模式为“做中学”的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项目课程的理解与辨析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需要以任务为中心学习知识与技能,开设任务课程;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具有非常娴熟的技能,开设单独的技能训练课程;对需要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开设项目化课程。所以课程模式多样化,其中项目课程成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二)项目课程既包括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又包括一门具体的课程。对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据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设计。对一门具体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的,以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将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支撑条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教学。

(三)项目课程的特征:完整合理的教学设计;模拟真实工作工程的配套实训项目;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水利行业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培养在建设第一线和基层单位从事建设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员、监理员、测量员、造价员、资料员、工程管理员,按照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任务训练为途径,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四部分组成。

专业基本素质:主要完成文化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采用学科体系模式。

专业单项能力:主要进行识图与绘图、施工技术、测量技能、试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掌握施工技术、检测技术、测量技术,并且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坝施工技术、水闸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仿真训练,使学生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本阶段结束后,学生能够适应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工程试验、工程测量等岗位群的工作需要。采用任务+技能训练课程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实施完整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以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将水利行业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相关工种(灌排工、泵站运行工、渠道、河道修防工等)和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并按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实现“双证书”制度,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拓宽上升空间。采用项目课程模式。

职业岗位能力:安排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富凯龙集团、内蒙古环地勘查测绘公司、内蒙古黄河、辽河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等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形成高技能人才“成品”。

四、专业单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设计

(一)专业单项能力课程设计

1、项目的选取原则。针对性:广泛调研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并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情况,特别针对新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要求以及内蒙古水利厅“水利人才规划”具体要求;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中实际应用较多的水利工程基本知识和工作中必备专业核心能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确定教学内容。

适用性:适用水利专业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基层水工管理单位的一线技术操作和管理岗位。既要考虑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又要兼顾其未来发展方向执业资格证书要求。

2、项目的选取。重力坝、土石坝、水闸的设计、施工与管理。

3、教学载体。(1)重力坝、土石坝、水闸图集;(2)重力坝、土石坝、水闸设计资料、成果。

4、课程工作任务的选取。整个课程体系围绕以“实施完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展开,即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作为专业单项能力训练中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突出“水利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兼顾知识的宽泛性。专业单项能力课程工作任务选取见表1:

表1 专业单项能力课程任务选取表

(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表2 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

1、项目设计。实施工程项目建设完整过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即灌区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水泵与水泵站、典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水利工程概预算(招投标、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测量(施工放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种实训、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资料整编)、水利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设计见表2: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边学边练,融“教,学,练”三位一体,采用工程实例练习与理论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练”三位一体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技术;模型展示;学习报告。

3、整体教学设计表见表3:

表3 整体教学设计表

(三)职业岗位能力

1、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分三个层次见表4:

表4 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层次表

2、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见表5:

表5 顶岗实习岗位与教学内容要求

3、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见表6:

表6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

校内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企业指导教师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具备较强的学生管理和组织能力。具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水利工程的维护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力

4、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引入三元机制,即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评价比例为:自我评价占25%,校内指导教师评价占35%,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占40%。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见表7:

表7 顶岗实习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

实习日志

的填写 每天认真记录当天工作情况,心得体会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报告或技术文档,记录在工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协作时专业学识方面的收获与提高,不少于150字 10

实习报告

的撰写 按照实纲的要求,对参加生产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图文并茂,总字数应不少于6000字 10

五、课程教学资源(实施条件)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引进;聘任有工程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企业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注重已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通过兴办校内企业,让教师参与设计、监理等实际项目,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通过下企业兼职,提高动手能力,积累“项目”资源。

(二)实训条件配套建设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进行项目课程实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岗位技能。

(三)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开发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国家规范、企业真实案例。

教材结构体例任务化、项目化,以项目为基本单位编排教材内容;体现“做中学”,即先呈现项目,指导学生尝试性完成项目,然后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实现从阐述式到对话式的转变。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不断提供真实项目来源,保证能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开发,保证教材先进性。

(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学校与施工、设计、监理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项目课程综合实训(岗位技能训练)场所。为项目课程提供真实教学项目来源,提高项目课程质量。为教师提供双师素质培养机会,提高项目课程教学质量。

六、结语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革缩短“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距离,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紧迫性需求。同时,通过将知识融于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的方式,即“做中学”的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考验教师的真实双师素质;项目不真实,无法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实训基地内容与课程项目不匹配,影响课程实施。

项目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程吸引力,为此提高自身双师素质,建立”能力威信“;善于将复杂专业问题简单化和通俗化;与时俱进,关注当前实事中发生的与课程相关事件,创新作业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点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篇5

[关键词]:建筑水电专业管工实训基础理论课程 教学内容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TM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配套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新机具不断更新,但很多管道工程施工的教材、教学方法仍较为陈旧,如塑料管U-PVC、PP-R在给排水方面的运用已经很广泛,逐步替代原有的镀锌钢管、铸铁管,而现在的很多教材对这方面的介绍仍然较少。

作为建筑水电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有效途径,使我们的学生一走出课堂,到了施工现场就能够尽快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故如何上好管工实训这门课,对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通过实训掌握技能,通过实践巩固理论,在反复练习中达到熟能生巧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起很重要的作用。

基础理论课程

在管工实训之前,要求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理论课程。根据管道工国家工种教学大纲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管道工,须识读管道施工图纸,根据管道施工图纸进行计算、下料,掌握各类管材、管件、设备的安装方法,完成建筑各系统管道工程安装,在施工现场具备管道施工安全知识、职业操守。

《建筑识图》、《管道识图》、《管工基础》、《建筑给排水工程》、《管道工程施工技术》、钳工实训、焊工实训这几门课程作为管工实训的专业基础课程,需在较靠前的时间开设,使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时,已经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实训教学内容

将实训教学内容分为六大课题,如下:

课题一管工常用量具、工具、机具的使用与维护保养

管道安装必须严格按照管道施工图样进行下料施工。学生需要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如钢卷尺、水平仪等。在管道安装与维护中,一些工具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如管子台虎钳、管钳、管子铰板、钢锯、管子割刀等。管道安装与作业中常用的机具有电动套丝机、试压泵、弯管器、热熔式连接器等。

课题二认识各类常用管道材料、掌握其加工方法

常用的管道材料包括金属管道如不锈钢管道、铜管、衬里管道等;非金属管道如PP-R管、PE-X管、U-PVC管、等。学生应了解各类不同管道材料的切割、连接、煨弯、调直等的加工方法。

课题三常见管道设备、仪表及阀门的认识与安装

学生应了解各管道设备如水泵、水箱、气压罐等;仪表如压力计、流量计、温度计、液位计等;阀门如闸阀、截止阀、蝶阀、止回阀、减压阀、安全阀、排气阀、疏水器等的工作原理、安装与维护方法。

课题四建筑各管道系统的预制与安装、简单故障处理

学生应掌握建筑各管道系统如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建筑消防、建筑中水、建筑热水、建筑采暖、建筑通风的管道预制与安装。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机率,应该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全面化。

课题五卫生器具的安装

在建筑进入室内装修时,作为水电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卫生器具如各类洗脸盆、大便器(槽)、小便器(槽)、盥洗槽、浴盆、淋浴器、洗涤盆等的种类、规格、材质,掌握卫生器具安装及其注意事项,能够按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完成。

课题六管道试压、清洗、保温与防腐

学生应熟悉室内给水、排水、采暖、消防管道系统,掌握室内给水管道系统的水压试验准备、试验过程、冲洗与消毒;室内排水管道系统的灌水试验注意事项、试验过程;室内采暖管道系统的试压试验准备、试验过程、水冲洗过程、保温方法;熟悉防腐涂料的组成,掌握管道的防腐施工。

实训教学方法实施

目的明确,准备充分

目的明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入每个课题时,都要集中讲解,向学生介绍它在工程实际的运用,学好它的重要性,强调操作安全。让学生有对该课题有完整认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如在利用钢锯进行管子切割时,重点要求学生注意站立姿势、锯片垂直管子截面及两手具体用力点的方法,学生一上手时,就会立刻想到操作注意事项,避免养成错误习惯。

准备充分才能保证实训教学完整无漏失。准备的内容包括材料准备和师资准备。在进入实训课程之前,需将实训需要的材料、工具、机具准备齐全,如果机具资源相对短缺,可以采用互补方式,让几个小组同时进行不同任务,完成后交替使用。如进行管子连接加工时,有多种机具同时投入使用,分为管子铰板、电动套丝机、热熔式连接器、电熔式连接器几组,每组四至六人,保证机具的使用率,促进学生团体合作。为了上好实训课,我校还特别外聘经验丰富的水电施工员黄老师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将他多年的经验为学生讲解实训要点。一些常犯的错误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毛病都会在讲解时事先提出,这样大大提升学生的听课热情,让学生认为“学的都是有用的”,增加学生动手积极性。

讲解示范

根据不一样的课题内容,讲解示范的方式也大不相同,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常见管道设备、仪表和阀门的认识与安装,偏重于认识。可以在一一讲解后开放设备、仪表和阀门的展台,让学生亲手摸一摸、翻一翻,有备份的仪表或阀门,可以让学生拆开,观察内部构造。而卫生器具的安装,则可以采用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安装操作过程。

实习教师在进行示范时应该注意动作到位,步骤应放缓,逐步讲解操作技巧。如利用管子铰板进行手动套丝时,根据管子大小调整板牙尺寸是比较有难度的。讲解时,可以分别做出尺寸较大与尺寸较小以及正确操作后的三个螺纹管子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分组布置任务,反复模仿练习

针对每个课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定小组长,布置对应的课题任务。分组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搭配,尽量使每一组中都有基础较好,学习较认真,组织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这样的分配有利于在每一组进行任务时,较认真的学生能够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指导同组成员完成任务。

实训课要求学生根据实习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不断操作,并学会从操作过程中总结经验。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需要来回巡视指导,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正。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深化并加强理解理论知识。

考核评价

为了避免学生在实训过程有三分热度的情况,应该对每个课题都进行成果考核。成果考核包括小组任务评价,个人操作的正确性、安全性评价,对材料的利用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这样的考核评价,有利于加强学生操作的责任感,对实训的材料不会滥用,实训操作过程中仔细用心,每完成一个操作步骤都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比较,学会分析问题,从问题中总结经验。

实训报告及心得体会

在每一个实训课题操作结束后,实习教师需要对实训过程的情况做出总结归纳,对一些操作共性的问题要再三强调,尤其安全方面;要求学生根据实训内容及操作进行心得总结,及时写好实训报告。让学生学会总结自己在操作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学会思考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四、结束语

管工实训这门课程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明了学习理论知识的运用,掌握真正的实践操作,自己动手,使其进入工作岗位时能更快地适应要求。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实践课程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一些教学方法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讨论,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以上观点仅为笔者拙见,偏颇之处难免,请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类管道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试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篇6

【摘 要】本文笔者结合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联系自己在职业学校任教《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十多年的经历与感受,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和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的对比、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释,最后关于该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提出了一点想法。以便更高地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快地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程特点;教学模式;课堂现状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1.1地位承上启下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专业中等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它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设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前接的主干专业课程有《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后续的主干专业课程有《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等。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

1.2三维目标明确

通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工种现行施工规范、技术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选择合理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能运用施工技术分析施工问题、解决问题。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实施质量监控,学会编制工程施工技术报告。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安全文明作业;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1.3专业知识连贯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前我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杭有声主编的第二版本),内容全面,主要有土石方工程、桩基工程、砖石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与地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冬期与雨期施工和高层建筑施工等。全书采用了国家最新规范和标准、系统地介绍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施工方法。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基础性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方案,才能将课堂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上,比如学生在学习油毡铺设的顺序和方向时,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建筑制图》中的同坡屋面的知识点,很难以理解并消化,再比如学习砌筑工程施工工艺时, 如果学生不学《建筑测量》,不了解水准仪和经纬仪的作用与操作过程,就难以接受抄平、弹线、摆样砖等几大施工工艺了,更谈不上透彻理解基础之上的实践操作了。

2.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元素构成。其中从苏联传来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简单的教学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是需要灌输的知识,教师只负责知识的灌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黑板等媒体只是灌输知识的辅助工具。

这种教学模式下,我采用的课堂形式是开始上课、复习上节课教学内容与知识、引入新授知识点、新知识系统展开、概念说明、举例解释(案例分析)、知识总结、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宣布下课。

这样的课堂模式其优点是大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主宰作用,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课堂进行组织与管理,相反、其不足就是过分的给予了教师的主动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能把自己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出现了学生上课只带一本书、一支笔、一部手机。教师讲的是课本知识,学生听的是手机音乐,教师示范的是课本练习、学生看的是手机视频,甚或是睡觉、发呆、交头接耳等等现象

3.现代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现状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与当前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对职业教育所需人才的要求产生了供不对求的矛盾,本人在平时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国省市各级各类培训,吸收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了现代教学模式,比如德国教育双元制、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接着以实际行动实施于平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课堂中。

我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形式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为流程设计教学。比如我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中钢筋工程的加工与绑扎知识点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以职业活动为基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考虑实际教学的方式、内容、对象、组织、步骤,同时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以做学、展示、评析、拓展为主要流程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小组,独立处理这个项目。在实施这一项目过程中,独立组织与安排小组学习行为,通过模仿、观看示范,达到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还运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对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最后进行知识总结与拓展,从而达到了既巩固本课堂所学内容,又顺利导入下一个教学项目的目的。

这种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呈现出的是,个个积极动手、动脑,没有人睡觉了、开小差了、手机用来拍摄课堂项目完成的过程和成果,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幕后的导演,学生成了课堂的主演,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有效地学到未来工作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

4.课堂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同样的授课班级和对象、当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课堂呈现了很大的差别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显而易见,教学模式首先成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4.1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学生考核单一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能力考核,几乎没有全面考核。

4.2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考虑职业岗位要求,只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和顺序,参照大纲的前提下,进行知识的灌输式传授,各环节都有,但不相互支持。带来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4.3教师信息量太小、效率太低。教师不会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举不出课程案例,找不到实训项目。

4.4课程以老师为主体,缺少师生互动,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致。

4.5缺少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中,片面单一地追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书而不育人。

5.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意义

加拿大多伦多资深教育家佩德立曾经寄语学生:学习不是提供一份菜单让你点了吃,而是给你一份菜谱让你学习自己烧了吃。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填鸭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任课教师的我,清晰地意识到并力求真正的实施:

5.1将课堂中的教师由其主宰作用变为主要辅导作用。

5.2将课堂中的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完成新知的探索。

5.3将课堂中的载体由定义、定理变为完成某一项目或工作任务。

5.4将评价课堂效果的标准由教师讲得好、完成教学进度多少变为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大幅度上升为准。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科技时展的要求,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职业学校课堂质量,不断学习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为社会培养出建筑领域中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一)教师素质的要求课程实训教学应与企业实践工作内容相结合,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略。如果真正的进行课程实训整合,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素养。现在大部分院校都是教师担任一门或二门以上的课程,彼此的授课内容自成一体,课程和课程之间即使有交叉内容也是各讲各的,更有甚者除了自己所教课程之外,对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体系都知之甚少。所以导致课程和课程之间的成为独立的个体,没有更好的融合,甚至忽略了这种的融合的重要性。实行课程实训整合,第一步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掌握整合的所有课程的知识点,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要摆脱以往思想的束缚,不仅要掌握自己所教的课程,还要对其他课程老师的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进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师才具有了指导学生课程实训的资格。

(二)课程实训内容的设定教师高的专业水平是进行课程实训整合的先决条件,而课程实训内容的设定却是课程实训价值的体现。好的课程实训内容会更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的验证和领会知识,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提高自己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这就要求课程实训整合组的老师要有实际工作的经验,不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的学者,而是对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并参与过,掌握现场的工序,并且把课程的内容贯通进去,根据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制定出现实可行又有实际意义的实训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真正的体验一线的工作流程。

(三)课程实训整合时间上的安排课程实训整合时间上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课程实训安排,以前都是在一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之前安排,学生一边实训,一边还要进行期末考试的复习工作,导致大部分学生糊弄了事,根本在实训课程中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而另一方面老师除了有实训指导工作外,还要兼顾其他班级的理论教学,有时更无暇分身去指导实训的学生。所以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课程实训效果差强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课程实训整合后的最佳时间安排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比如建筑识图与构造、AUTOCAD、工程预算这三门课进行课程整合实训,三门课程并行授课之后,学生参加完课程期末考试之后进行课程整合实训,这样学生和老师都会全心全意的进行实训工作,在精力分配上,时间投入上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

(四)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学校实训基地有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学校现有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我们能实现课程实训整合的基础,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课程实训大多数选择校内实训基地,这是因为校外实训基地它的风险大、成本高、阶段性施工等特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一定能和课程实训的内容吻合,而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给学生和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对课程实训整合的成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严格、公正的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指导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的重要依据。课程实训整合成绩的评定,要区别与其他单一的实训课程或者是平时的考试课、考查课,在课程实训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引效导,全过程实行动态考核,整个过程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过硬,还要考核他们的专业素养,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在整个课程整合实训后,学生要上交自己的实训成果,由指导教师(至少3人以上)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答辩,教师针对学生的实训成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答辩中找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对学生的成果加以点评,提出改进的意见。整个过程所有实训学生旁听,这样其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成果,学习其他学生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整个答辩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受益匪浅的,起到了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指导老师指导方法是否合适、实训任务设定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课程实训的成绩评定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六)充分考虑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学生是整个课程整合实训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专业水平,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课程之间的衔接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热忱度等等都影响着整个课程实训的成败。在《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一文中,我指出了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十大特点,利用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指导教师在课程实训前期制定实训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参加课程实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对整个课程整合实训的顺利进行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

(七)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和领导的重视课程实训整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只靠四五个任课教师是不行的,需要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各部门的配合,领导的重视,是整个实训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实训整合的初步构想

我院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建筑资料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电算化、建筑图形图像处理、建筑企业网站建设与网络管理等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说的施工员、档案员、预算员、网络管理员、办公文员等,我们的初步构想是结合学生目前所学的专业课程,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实训课程进行整合,以建筑工程档案员为例,建筑工程档案员的工作是一项集工程建设管理、档案管理知识为一体的复合专业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专业知识、档案专业知识及操作计算机建筑应用软件的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国家、省、市城市档案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标准;能看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施工图,能编制修改工程竣工图;了解各种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和方向。能正确填写各种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及竣工技术资料表格;了解工程测量有关知识,熟悉工程定位测量、施工测量、竣工测量,并能填写相应的工程测量技术文件及表格;了解文秘基础知识,熟悉建设活动中报告、批复、通知、纪要等应用公文的编写方法;熟悉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的内容、范围。掌握工程档案收集、编制、整理的方法;了解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及基本知识。涉及的课程有建筑识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建设法规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城建档案法规、《建设工程技术用表》表式及填写说明、档案整理、著录、管理规范、建筑CAD等。这样庞大的课程整合到一个实训中来,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需要专业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但课程实训课程整合构想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训模式,对整个专业的发展,对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个长足的影响,怎样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完善的实训模式,成了课题组成员共同的心愿。我们的初步构想是针对我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工种,将课程实训总计分成几大块,对每一块的课程实训中整合的课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工种在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对课程实训进行设计。

我们将更加深入的剖析整合后的实训课程的重点,进一步细化课程实训的任务,细化每名专业任课教师的分工和合作,为最后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的研究画上完满的句号。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应用技术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场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1005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本科教育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而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属于普通教育体系[1],不同的教育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差异。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产业需要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产学研协同,着重培养在技术实践、技术设计及技术研发方面能适应现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型及管理型人才[2]。为实现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提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现场工程师”就是工作在工程技术一线的工程技术的实践者,工艺技术的设计师,技术难题的解决者。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应着重强调技术,而技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所有实践环节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尝试,探讨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必须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及实践性[3]。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B规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4](以下简称“专业指导规范”)中明确指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涉及实验、实习及设计

三大主

要领域,而设计领域又包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方面。该实践环节的设置具有国际通用性,其科学性不言而喻。因此,

重新整合优化实践环节,将其整合成实验教学环节、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及“择业”实践环节三方面,如图1所示。对实验教学环节仅进行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适当调整,将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合并形成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合并成“择业”实践环节。“择业”实践环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生就业意向为前提。

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指导规范》中规定土木工程专业实验领域应包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性试验及研究性试验四个环节[4]。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时将这四大环节融入“两大平台”,通过“两大平台”锻炼学生的“两大能力”,而在平台建设时引入即强调实验项目开发的“综合集成化”理念,如图2所示。

(一)“两个平台”的建设

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时应搭建服务于四大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合并构建为“实验教学平台”,将专业研究实验构建为“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即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特色显明、目标明确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二)“两大能力”的培养

通过“两大平台”的建设锻炼学生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专业创新应用能力。实验教学体系应以教学为核心,人才培养为主线[5] ,通过实验教学平台锻炼学生

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强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消化、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科学精神及必要的实践能力,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该环节的锻炼,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近两届“江苏省结构创新大赛”中均取得三等奖以上的好成绩。

(三)“综合集成化项目”的开发

土木工程专业中实验设置往往受课程影响,难以打开课程体系的壁垒,使得实验项目开发各自为阵。这样既割裂了各课程实验之间应有的联系,也使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实验的用途及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发“综合集成化项目”,让学生将各基础实验串联起来,提升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及应用创新的能力。以“综合集成化”的梁抗弯试验为例,图3给出了梁抗弯试验的集成框图。通过梁抗弯试验这一主线,将多门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及多个专业基础实验有机结合。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至关重要。通过该实践环节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多名学生依托该综合实验平台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连续三年均获得“省级项目”资助。

三、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将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合并形成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在构建的过程中应“依托行业最新标准,结合区域产业岗位需求,强调创新及应用”。通过“两平一库”平台(“两平”即“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和“虚拟”实训平台,“一库”即课程视频库)的建设提升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以工程为主线将松散的课程设计集成,同时将多门专业课程及课程实习穿来。课程设计的集成化既实现了专业知识的串联,也训练了学生工程实践的综合能力,还可作为毕业设计的预演。该课程实训教学体系可表述为图4所示框图。

(一)两大实训平台的建设

“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将工程现场搬到学校,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及进行课程设计时,做到“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的开发,使学生对拟设计结构的构件组成及构件间的连接形式了然于胸,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图5为南京理工大学已建成的门式刚架结构及网架结构两个实训平台。此外,对两类结构中涉及的连接节点也按照1∶1的比例做成实物模型,供学生拆卸。该平台还可将工程测量及认识实习融入其中。

“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花费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虚拟”实训平台花费较少且效果较好。如孙国华等[6]将电子模型引入钢结构设计。笔者所在学院也基于Web3D技术开发了结构设计类的实训平台,图6给出了基于Web3D的梯形钢屋架支座节点,学生可实现节点的拆卸及装配。计算机“虚拟”实训平台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节点组成及连接,还能帮助学生理清节点复杂的空间关系,提高施工图绘制及预算编制的正确性。

(二)施工技术课程视频库的建设

施工技术视频库建设可弥补学生对施工技术了解较少的短板,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施工组织设计。依托“基于工种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项目,进行了“施工技术课程视频库”的录制工作。现已完成钢构件加工制作、门式刚架吊装以及管桁架吊装等视频的录制。图7为中国医药城会展中心二期大跨度管桁架施工视频截图。通过一系列视频库的建立,可帮助学生建立对一些关键施工技术的直观认识。

(三)课程设计的集成化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课程设计有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图预算等。现阶段多数院校对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然后再把原先孤立的课程设计集成起来[7]。

课程设计集成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依次将项目分解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施工图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等,根据具体要求统一编制任务书,将原先分散的课程设计有机地串联起来。目前已实现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部分课程设计的贯通。课程设计的集成化既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全局思想,提高χ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为学生做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四、“择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合并设置成土木工程专业“择业”实践环节。“择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立足区域经济,以应用为前提,就业为导向,强调岗位能力培养,为学生就业谋求最大发展。为此在传统“实习”的基础进行了改进,构建了“择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8。

(一)融入毕业设计

依托学生“择业”方向及实习工作展开毕业设计选题,凝练实践内容,既能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实现真题真做,提高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8]。

学院已对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做了初步尝试,依托实践环节内容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有30人。这一部分学生的课题涵盖施工、造价、结构设计、结构鉴定与加固、地基处理及新型建筑材料性能研究等内容,覆盖面较为广泛,对指导教师挑战较大。通过改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白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二)选择“择业”实践周期

建设项目周期通常较长,而传统生产实习学时较少难以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工程适用能力;实习时间过短也使学生不能真正介入工程,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也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一问题,少数院校提出“3+1”模式,将专业应用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合并,学时增加至1年,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较好[9],但其改革中并未将各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只是简单的实践环节的集中。学院提出设置1年的“择业”实践,并将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深度融合。1年的“择业”实践既保证了学生对项目全过程参与的学时要求,确保学生对建设项目各环节都有所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还要求学生将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毕业设计论文,提升了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确定“择业”实践岗位

为学生定制合身的“择业”岗位是“择业”实践体系的基础。现行的做法是根据当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反馈以及就业指导部门统计的当年的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进行“择业”岗位确定。表1给出了2015届254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根据就业统计数据制定“择业”岗位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后续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开展实践岗位能力培训

为提高学生的择业面及企业的欢迎度,提升产学研融合度,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岗位能力培训”制度。培训岗位根据学校统计的“择业”岗位及学生的就业意向展开针对性培训,分为

岗前和在岗实时培训两种。为确保该制度落到实处:(1)针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制定“择业”实习环节拟开设热门岗位的短期岗前培训,要求学生获取1项校内岗位技能培训结业证书方可进入“择业”实践环节,保证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能够基本适应企业需求。(2)采取“助推”措施,通过“基于工种的一体化教学平台”提供岗位能力实时培训,帮助学生强化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变传统的“硬推实践”为“助推实践”。

(五)落实“员工身份”

多数学生只重视理论课程学习,轻视实践环节,表现为被动接受,且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实践效果较差。为提高“择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10],帮助学生落实“员工身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员工的蜕变。

学校通过创办“创业产业园”,引进多家企业帮助学生创业,产业园每年可接收20余名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生。此外,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年接收约30名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生。这部分学生均能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合格可签订就业协议。在实习期间,企业帮助学生缴纳意外保险,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这种方式既解决了传统实习中的安全纠纷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习效果显著。

(六)建立“择业”实践管理信息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土木工程专业招生人数剧增,学校组织集中实习的难度加大,取而代之“分散实习”。以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参加生产实习

人数为254人,实习地点覆盖国内12个省、市、自治区,省内覆盖全省13个地级市。实习地点分布范围之广,使教师对实习过程的监管力度弱化,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未参与实习。为此,学院自主开发校外实习管理系统,学生每天通过上传实习现场图片及实习日记,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实习完毕还可通过该系统提交实习报告,较好地解决了“分散实习”监管难的问题。

五、结语

从实验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实训)教学环节及“择业”实践环节三方面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试验课程、课程设计、“择业”实践环节中多课程、多知识的整合贯通,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构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落实了学院“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理念,符合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既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做了必要的知识及能力储备。这一实践体系构建虽然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效果,但有些做法还处于小范围试点中,若要全面实施还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J].职业技术教育, 2014(18): 50-59.

[2]云波.用技术型本科的定位及建设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6): 92-94.

[3]王玉林, 张向波, 孙家国, 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6): 29-33.

[4]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5]李彬彬, 苏明周.特色创新的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4(4):97-100.

[6]孙国华, 高晓莹, 高建洪, 等.电子模型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6): 174-178.

[7]谢镭, 于英霞, 梁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9(3): 87-89.

[8]易富, 张二军, 赵文华.基于毕业去向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4(11):19-21.

[9]周清, 黄岚, 赵玉新, 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 2013(19):137-138.

[10]任晓霏, 戴研.德国双元制大学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之路―巴登-符腾堡州州立双元制大学总校长盖尔斯德费尔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 2015,9(5):5-8.

篇9

[关键词]:工学结合 建筑工程 校企合作 双师型教师 教学模式

0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为达到这一要求,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工学结合的模式应运而生。一方面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以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教育,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这两种场所和活动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即工学结合。以我们学院的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工学结合能够在建设项目的不同生产时期进行学习,使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进度控制的理论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和实践,使教学情境与真实的工程情境有效地融合;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建筑工程的多样性,技术构成复杂性有更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和兴趣,利于其人生职业规划的建立和努力方向的调整。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如何推进工学结合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

1 开展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坚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就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做到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

然而,高职院校只是教育单位而非用人单位,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很难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就业情况。为此,学校和企业可以相互协商,共同进行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内容既要包括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具体实施过程,又要设计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案,并且双方能够根据新技能需求灵活调整培训内容,以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并且,加强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通过岗位实践训练、专业核心能力培训、实习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高职院校在对外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应当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专门的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缺乏,远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鼓励和扶持,确保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实训基地应与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相匹配,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真刀真枪地进行实际技能训练。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水平、管理机制以及服务能力,努力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不但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品质,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相对不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满足本专业所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熟悉本专业课程体系及相关信息资源,很好地掌握所教课程的基本职责,对所教课程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任务的实施等。

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和参观法等。以形成学生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方法,比如练习、实验和实习实训等。

再次,高职院校教师要注重自身发展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左膀右臂,两者必须协调发展。科研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结合教学任务,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信息,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应当加强科研业务培训,建立规范合理的科研管理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客观公正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政策,尽可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科研方便,确保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最后,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不断加强社会服务能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各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和社会上相关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增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以便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如果没有与行业、企业进行联系与合作的能力,将很难胜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可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技能课程的讲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通过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更新知识,拓展能力,促进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 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活动实施中,我们首先要进行观念的转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教师课堂讲课、试验演示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应当更多地体现在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及时协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该先根据相应岗位对技能、知识的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相关教学内容,最后配合考核方式来监督教学过程的实施,检测教学实施的效果。

3.1 岗位需求

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最直接的职业领域是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监理企业、建筑行业咨询、设计单位、房地产行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初始的岗位群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测量员、造价员、标准员等。就业一定年限之后的发展岗位群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结构师、房地产估价师等。

3.2 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建筑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根据职业活动的需求,明确了《建筑材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材料的组成、技术性质、特点,了解材料组成、结构、外界因素等对材料性质的影响。能力目标:熟悉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规范,能够根据工程性质和环境特点合理选用材料,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素质目标: 端正态度,遵守纪律;查阅分析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处理,做到合理选择参数和材料品种;实际操作能力,做到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团结协作能力,小组内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3 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教学过程实行基础知识、单元实验、综合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共计48学时。例如,根据施工技术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可确定一个综合项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根据该综合项目可确定出相关的单元实验: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水泥体积安定性检验、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等。根据综合项目与单元实验整合教学模块: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水泥的技术性质、水泥的特点与应用、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新拌混凝土的性质、混凝土的力学性质等。

3.4 考核方式

为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即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由过去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改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强调实际操作,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成绩分配如下:平时成绩占20%,认真做好课堂到课率、课堂表现、课下作业的批改与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单元试验占20%,认真做好试验到课率、试验操作过程、试验报告的批改与记录,作为试验成绩的依据。综合项目占20%,认真做好综合项目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作为综合项目成绩的依据。期末考试占40%,试卷考查的重点是平时上课所讲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以及相关实际应用问题。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在同一门课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加强了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的能力。由于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查,评价标准相对客观,同学们平时的课堂到课率、试验到课率、课下作业与试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明显好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结语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方向。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应该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并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尝试,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晓峰,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1-4,13.

[2]闫荣春,温欣荣.导师制工学结合——基于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的深入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9): 8-9.

篇10

1 进行岗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职业能力要求

准确进行岗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职业能力要求是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我校对中专生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进行了重新定位。主要表现在:①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即一线的管理者和劳动者。②以能力为本位,贯彻“够用为度,按需施教”的原则,不再追求各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③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继续进修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现阶段市场需求,工民建专业主要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其覆盖的职业岗位有材料试验工、木工、砖瓦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油漆工、防水工、测量放线工、架子工等职业操作岗位的工作和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工程监理等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

2 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2.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2+1”分段模块教学模式。将三年教学分为两段,前两年左右为公共教学阶段,完成文化基础、公共专业课及基本专业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左右时间全部为实践教学阶段,按专门化方向分流,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既可以按单一岗位形成不同专门化方向,也可由两个或几个岗位组合专门化方向。

2.2 全面推行“两证一书”毕业标准。“两证一书”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标志。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之中,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及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两种职业资格证书。近几年,我校学生在毕业时要求既能达到中等学校学历教育水平,又能达到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3 按能力本位要求重新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按能力本位要求,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相同和不同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构建出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时,体现职业教育既是学历教育又是就业前培训的思想,突出职业能力训练,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综合化课程。

2.4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校工民建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以《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理论教学为主,取而代之的是以《建筑施工》课程为核心展开教学,增加《建筑施工》课程课时量,同时将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普遍运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采用的新型材料和高效设备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增设工程监理方面、工程质量检验方法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市场、企业的需要。努力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信息量,适应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尤其增加与施工技术相关内容的信息量,通过观摩录像及多媒体教学片,了解各种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技术和现场管理方法,为实训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2.5 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行实践教学课程项目化管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化课程管理,制订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化课程考核措施。紧紧围绕施工这条主线,突出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删除超越中职层次的内容,将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普遍运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采用的新型材料和高效设备等内容纳入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3 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3.1 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全校上下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中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率才能相应提高,也才能带动学校竞争能力、办学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校品牌,把学校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