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对微课的研究和实施较国外稍晚。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市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短短几年的时间,微课在中国已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演变,内容上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张辩辩,2015)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征
(一)微课的概念
1.微课是一种时间短但主题明确的“微课程”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先生是国内关注微课的第一人,他在2011年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并在此后持续关注着微课。他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黎加厚教授在他所发表的《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以及在他所主持的培训团队就教师培训“翻转课堂”项目中对微课是这样定义的: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2.微课是一类网络视频教学资源
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在他所撰写的《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一文中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吴秉健老师则对微课持有以下观点:微课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可附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和小测验等),且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维基(Wiki)资源分享内容。(吴秉健,2013)
3.微课是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张一春教授是这样对微课做出界定的: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张一春,2013)
综合以上诸位专家学者对微课的解释和阐述,可将微课的概念总结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包含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及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并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应用“小环境”。(王国川,2014)
(二)微课的特征
微课作为一种由常用教学资源类型组合“生长”成的新型资源类型,它的出现得益于Web2.0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真实需求。(胡铁生,2012)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微课呈现出以下特征:
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短小精悍
从内容上看,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所以形象生动,主题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微课”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虽然时间短,但内容很精炼,是一个经过教学设计的主题明确、鲜明生动、知识紧凑的教学单元资源包。(王国川,2014)
2.内容精细,呈现形式多样
微课大多以精短的视频呈现出来,涉及学科多样,且内容精细。不仅可以从学科、主题、模块、年级等方面对微课内容进行分类,更从知识功能上细化,把微课分为概念型、实验型、练习型等。知识点及其功能的明确,为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并且,作为核心部分的微课视频的制作效果和呈现形式对微课的应用有着重要影响。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实录,还可通过录屏软件、PPT、Flash等技术制作的视频让其呈现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吸引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张一川、钱扬义,2013)
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的核心组成要素是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胡铁生,2012)这一点在国内外的微课发展平台上皆有所体现,如今的微课资源平台不仅提供视频资源,更发展为互动型的教学平台。不但有配套练习,还有知识向导、学习反馈记录等特色化配套资源,配套资源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4.受众广泛,应用形式多元化
微课涉及学科的广泛性及其内容的精细化,使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应用形式,在日常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方面,均能得到应用与推广。且微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形式等都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由于微课简明扼要,主题明确,使得微课的应用人群不再受制于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受众范围更加广大。(张一川、钱扬义,2013)
二、微课对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信息时代助推职业教育改革
首先,微课的兴起及使用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时时学习”的需求。职校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但缺乏构建知识的预习、内化、巩固能力,微课教学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可以共享至客户端,学生根据所需在课前下载,自主学习,课中在教师的讲解下进一步内化知识,课后下载再进行练习巩固。所以,实施微课教学是职业院校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刘海霞、姜光铭,2015)
其次,微课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育公平的要求。教育公平包含的内容有: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质量公平。(周英芳,2011)但由于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教育在城乡、区域、学校、师资、设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人人都能享用均等优质资源的机会微乎其微。微课的运用,最初起源于人们渴望对优秀一线教师授课方式的记录与共享,它是实现优质学习资源、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微课教学的引入,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职业院校学生,极大地减轻了中低收入家庭对教育费用的负担。与此同时,职校生也能利用微课所具有的独特学习情境,快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刘海霞、姜光铭,2015)
(二)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需要学生本人有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而通过微课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按需学习,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微课的教学设计注重空间学习、群组反馈讨论的作用,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沟通和思考。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高技术应用人才,微课的设计可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权重,让学生“身临其境”。此外,对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的同学,微课教学的课前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笨鸟先飞”的效果。(刘海霞、姜光铭,2015)
(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教育信息化体系,职校教师不得不加强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微课教学不仅是针对一堂课的教学,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风采与特色进行宣传与固化。这一做法,对优秀的一线教师及时做出了正面评价,体现了其应有的价值;但对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却是一个考验,给他们施加了无形的压力。此外,微课的引入要求教师在设计前对教学的主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还要做到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把握前沿教学动态,更要做到微课与传统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微课时代的到来,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刘海霞、姜光铭,2015)
三、微课在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方向
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教学。微课则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及所需教学资源情况进行制作和应用。
1.重点难点、技术技能类微课的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技术技巧、操作技能拍摄并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超链接到空间网络课程相应的位置。当学生需要接触新知识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在网上观看预习。(聂俊红等,2014)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相应的疑问和思考,带着疑问和思考回到课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职业能力训练中微课的应用
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战案例和解析,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需要一种思维方式、经验技巧的传授。因此,当学生经过系统性学习之后,可以通过微课对形成职业能力所需的重点知识与技能、技巧、经验、思维方式等进行强化。(聂俊红等,2014)
(二)微课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吸引原则
教师所开发的微课要能对“消费者”――学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可以从微课的易学性和趣味性上“做文章”。所开发的微课应该使“消费者”流连忘返,反复点击观看。(赵永红,2014)
2.灵活原则
微课被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等节点灵活应用。在课前,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微课,预先了解授课内容,便于师生在课堂上探讨问题,直至学习者掌握该知识点或技能。在课中应用微课,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集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和直观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在课后应用微课,为学生提供可以反复学习的课程视频,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复习,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赵永红,2014)
3.反馈原则
微课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进行多元评价(包括微课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的开发与共享。(赵永红,2014)
(三)微课在现代职教课堂中的典型应用模式
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非常丰富的微课资源,如著名的可汗学院以及我国广东省佛山市的中小学名师精品课例(优秀微课)平台、中国微课网平台等。(张西宁,2013)在各类职业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微课逐渐摆脱了最初的无体系状态,并有了一系列典型的实践模式。例如,在微课的开发阶段,学校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第一,加工改造式。这一模式可以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还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第二,原创开发式,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供全区域内的师生共享。(胡铁生,2013)各职业院校在微课的实际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以下模式:
1.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在适用于多终端访问的学习平台上运用碎片化、序列化的微课资源搭建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并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者在线上完成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测试,调整学习进度和策略以完成学习。最终,系统给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成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系统将针对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和每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微型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完整的统计,并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数据和微型资源利用的数据分析,最终为教师提供微课教学资源优化方案和为学习者推荐个性化学习方案。(张国民,2015)
2.翻转课堂模式
根据教学的需要,微课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内,这种应用模式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学习微课发生在教师讲授或组织问题探究前,即“先学后教”。在学生学习微课后,可安排适当的预设任务,以获取学习者对微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为教师的后续教学决策提供反馈信息。(苏小兵等,2014)同时,还可通过收集学习者的学习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提供更为优化的微课教学资源。
3.混合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形式上的融合、内容上的增强和时间上的延展。其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融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位一体的学习资源。通过借助学习平台拓展学习空间,拓宽学习内容,收集多维度的学习表现(学习时长、学习内容、学习频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学习者数据),并进行可视化数据呈现,让学校的教师更好地掌握、分析以及分享学生个体表现,以此来改善教学、管理课堂。(张国民,2015)
4.课内差异化教学应用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某个模块或知识点讲授后,往往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如数学的变式练习),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或拓展教学内容,但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性,会使得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课堂任务,这部分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微课,及时回顾相关知识或概念,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苏小兵等,2014)
(四)微课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要时刻谨记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此外,还要注意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胡铁生,2013),课程设计应努力做到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
2.要注意微课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师不仅要掌握单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方法,更要掌握基于一个单元、一个专题、一个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因为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当前重点要把微课建设的方向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单元微课建设”。系列化、专题式、完整性的微课开发是当前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胡铁生,2013)
篇2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问题连续体”
一、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微课程设计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科学设计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评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估思维能力包括:三维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资产评估课程教材中不同属性的内容可以培养不同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评估思维,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它体现了提出思考问题的重要性。科学的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及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考,激发调动出储存的各种信息,达到深入探究问题的目的,使学生融入“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并随着评估案例的细化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
2.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微课程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Geziers和ScocenteMichal(1976,1967)提出的问题类型扩展了“问题的连续性”概念。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某一个学习课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一个问题系列。Meck,Alin和Nielsen等人在研究中增加了第三类问题及第四类问题,从而构成了问题的连续体,被称为“梅克—斯克维的问题类型连续体”。笔者认为,在资产评估微课程研究中,通过形成“问题连续体”的问题,来完成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能够有利于学生不同认知水平的发展,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统一。它的重要特征是将“问题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与“问题的结论”相同的水平上,按照这三个要素的知否,问题类型可以分为五种类型。“问题连续体”的结构、方法和结论表明,从一元到多元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首先,问题的结构是变化的,第一类型问题的定义是明确的,问题结构性较强;而第五类型问题的定义是开放的,问题结构性较弱。其次,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变化的,第一类型问题解决办法只有一种,而第五类型问题可能会有诸多的方法来得出某一个结论,问题解决者可以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结论。最后,问题的答案也在变化,第一类型问题正确的结论较为单一,第五类型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通常是具有高度主观性的,它取决于所选择的方法和引入的问题是如何被预先界定或解释的。
二、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资产评估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研究
笔者认为,以“问题连续体”为特征的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资产评估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应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采用“微内容结构脚本”微型化处理知识点
首先,我们必须理性地在传统教学中合理切割整个教学内容,使用“微内容结构脚本”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分割成三个部分,即“主题—话题—学习对象”。而最终的视频设计和制作应落在学习对象的模块上,其中,每个学习对象带有一个单独的知识点。
2.根据问题类型的分类,合理采用视听媒体技术,将微教学内容按逻辑顺序进行微课程教学
媒体设计决定微课程最终的形式,这在)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问题认知水平的要求比较低,采用PPT式微课程的制作模式,通过形象的动画和直观的图片,配以音乐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调用感知觉和记忆来学习。如果一个微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问题认知水平要求较高,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本节的相关知识了,可直接进入典型例题的讲解,教师可采用讲课式微课程制作模式,在黑板、电子白板上通过手写板书的方式,甚至是白纸和签字笔,通常用简洁的符号,通过字幕的强调和提示,言简意赅地带领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篇3
一、微型课程弥补教师课程权力的结构性缺失
教师在课堂中运作的课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课程权力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和实施以来,教师的课程权力一直是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话题。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确立,教师拥有了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机会。教师课程权力是指在当代教育法律法规与国家课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教师在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3]。微型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开发权限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共性:教师作为权力主体,拥有一定的课程权力;尊重学生的课程利益。一直以来,校本课程所追寻的价值之一就是课程对教学主体的适应性,即教师在学校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与需求自主开发课程。教师权力是一个权力系统,包括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开发权、课程评价权、课程研究权等[4]。在教师课程权力实现层面,微型课程赋予教师更完整的课程权力。
在注重教师参与的课程变革中,教师课程权力的结构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整个校本课程编制包括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仅在实施层面上拥有发言权,难以全程参与课程编制,无法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课程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能力、特色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用既定标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教师缺乏自主评价权。
微型课程是如何弥补教师权力的结构性缺失呢?微型课程短、小、精、活的特点,消除了教师因对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能力而放弃课程权力的心理,化解了教师因日常教学任务繁重而消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局面,教师能够主动承担和创造其在校本课程微型化中的角色。微型课程唤起教师的开发热情,赋予了教师深入探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对微型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实施。而在微型课程评价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中,教师被赋予了自主评价权。总之,教师如果缺乏内在的动机和专业责任而仅仅被动地参与学校的课程决策与实施,充其量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而微型课程是教师自主自发地参与课程决策,积极主动地履行课程义务,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素养,建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提高课程能力。
二、微型课程: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路径
(一)教师微型课程设计权
教师在实施微型课程之前需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完善的设计,具体涉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学生需要分析、专题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整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学习评价设计等等。微型课程设计赋予了教师极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对教师的课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微型化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的操作关系到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无论何种课程,其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是学生的利益。微型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价值追寻应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一般来说,微型课程的选择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需求产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型课程是随意的、变化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比如一位英语教师发现班里学生厌恶阅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自行设计了关于有效性阅读的课程,引导学生在阅读练习中把握中心思想和寻找有效信息。但是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偏重于内容和方法选择,缺少对于微型课程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进行微型课程实践过程中,往往认为只要有一个合乎主题的内容和方法,就可以实现主题教学的目标和效果,却忽略了微型课程开发中更为重要的方面,即其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课程内容所关涉到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结构等。因此,教师在设计微型化课程时往往会显得比较盲目、琐碎,缺乏整体性、逻辑性、系统性。在这种情况下,微型课程所赋予的开发权使教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意识,形成一个明晰的开发活动结构,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
课程学习目标是教学计划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目标阐述的主体是学习者,应表明学生经过学习活动后将要得到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应做什么。清晰明确、少而集中的微型课程学习目标让学习者有目的的,带着任务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所以,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评价,同时要表达出学习目标的层次性,以及实现目标的条件和程度。微型课程的内容量小,实施的时间短,因此应尽量只设一至两个目标,目标要明确而清晰。微型化的课程目标侧重点应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以及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其落实到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操作难度不大,让学生清楚学习之后自己到底要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
(二)教师微型课程开发权
教师对于微型课程的开发权力主要体现在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微型课程的精髓在于其“短、小、精、活”。教师在组织微型课程学习内容时,可以横向或纵向选择和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也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微型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和课题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微型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关联性。教师围绕确定的问题或任务,选择对学习者有价值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各种相关的学习资源,鼓励学习者对相关信息进行积极的知识理解、更新、重构。二是丰富性。微型课程一般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课程内容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而定,具有开放性、可拓展性,也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应有丰富的信息量和表现形态,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提供足够的探索发现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习资源应有助于学习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意义 建构者。学习资源可涵盖多种形式,以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三是恰当的加工处理。学习资源不仅能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素材,同时还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部分地代替了教师的功能,所以教师在组织或筛选学习资源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以降低学习者学习的难度[5]。
(三)教师微型课程实施权
微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一种独特的形式,赋予教师更高的课程开发的参与权力,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传统的校本课程教材脱离了学习者的学习情境;而微型课程在教师群体切身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编制的前提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寻找和发现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生长点”,创造出富有特色、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这种在课堂动态的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教学需求能够及时地得到满足。
微型课程的授课方式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多种学习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安排灵活、多样,可以适应诸多变化。微型课程教学活动的建构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讨;教学活动建立在民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师生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情境的共同探讨者;要为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微型课程教学时,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以考虑到个别化学习需求,给学得快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课程学习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习者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四)教师微型课程评价权
微型课程的内容是丰富深广的,活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成果呈现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的,也就决定了其评价的多元性。赋予教师微型课程自主评价的权力为多元评价提供了可能。多元的评价,必须打破传统的纸笔测验、分数挂帅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标准、手段与方式的多元性,让教师与学生在多元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1]6。微型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有别于传统的由外部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测验本位的评价模式,微型课程是一种基于班级学生具体学习要求而开发的课程,班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第一要义。因此,微型课程评价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在真实的情境中根据直观及时地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不仅是最终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关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我反思和他人参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觉察在开发课程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疑问,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质量。
三、教师微型课程开发展望:校内合作与共享
一直以来,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个体性特点是制约教师合作、资源和成果共享的因素。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强调深度的单学科内的微型课程知识要求教师个体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把相关知识联系成一条教学线索,教师可以独立完成;而强调广度的综合学科知识就要求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整合,从而使学生完整而统一地理解学习内容,这种课程教师个体难以独立完成,需要教师群体间的合作。无论是课程认识和知识的广度开发还是深度开发,微型课程当中一部分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只适合某个时间阶段使用,重复利用的价值不明显,但是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绝大多数富有教师个性特色的微型课程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可以作为循环再生的校本资源,具有重复使用的价值,同时优秀的微型课程可以校内共享。所以学校可以建立微型课程的管理体系,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保存和管理。
总而言之,微型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深化之路,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他所倡导的教学主体广泛而深入的课程参与权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和智能水平的提升。当然,微型课程在国内的研究中依然停留在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阶段,这需要教育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革新,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微型校本课程与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的有机融合,使得微型课程不再是缺乏系统性指导的无意识行动,而真正成为体现出探究性、建构性、创造性的微型课程开发。同时,微型化校本课程只是赋予教师课程权力的可能性,即给予了教师相应的权利,但对于如何落实这种权利,使之转化为现实性的教师课程权力的制度保障并不充分。因此,创设良好的制度氛围,将专业自主权还给教师,教师才能在一个比较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参与微型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参考文献:
[1]田秋华.微型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2]李学书.教师课程权力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20.
[3]张文桂.课程改革中教师课程权力的虚置与改进[J].教育探究,2011,(6):33.
[4]张艳娣.试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权力[J].基础教育,2006,(11):51.
篇4
关键词:行为特征;满意度;河南省;入境韩国游客
中图分类号:D5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81-04
1 引言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给河南带来了大量珍贵的旅游资源。入境旅游市场是河南旅游产业的支柱之一。韩国客源国一直以来都是河南入境旅游市场的“问题市场”,但是却蕴藏着巨大潜力,如果能主动积极地去开拓市场,将其引至“明星市场”或“金牛市场”,河南省的旅游业将是一番新景象(邵筱叶等,2006)。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它也是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马秋芳等,2006)。2007年9月3日起大韩航空公司正式入驻中原,首趟郑州至韩国定期直达航班在新郑机场起飞。该航线的开通,无疑将吸引更多的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河南省的入境旅游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韩国游客的嗜好与行为特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掌握客源的一般性规律,对河南省的旅游国际推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访问河南省的韩国游客为对象,分析他们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以及旅游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得到旅游政策和旅游营销上的启示,有助于河南省国际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2 相关研究综述
国际旅游学术上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对游客的行为特征以及如何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游客的满意度在目的地营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以及再次消费比率。Woodside & Jacobs指出对游客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Sheldon & Mak提出了外国旅游消费者选择目的地的模型,验证了消费者特性(consumer attributes),旅游属性(trip attributes)和旅游形态属性(model attributes)之间的相互关系。Gitelson & Deborah对度假型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通过观察、细致比较游客的行为和活动情况,可以增加游客的信赖性,建立最佳的市场的观点。Shin Do-gil以赴韩旅游的美国和日本游客为对象,就旅游目的地属性的选择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美国与日本游客之间的差异性,并验证了对重游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两个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及游客对各个属性的满意度。Kim Han-sik以韩国入境游的外国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期望差异理论(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对外国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商品消费之前游客的感知与消费后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联系,并提出不同国籍的旅游消费者其消费前期望与消费后满意度之间关系存在差异性。Se Yun-one,1999通过分析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行为特征和对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有不同的旅游形态,表现出多样的需求,各自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存在差异性。Kim Cheol-one调查了中国游客的访问动机和偏爱度,提出韩国旅游目的地在规划开发时,应注意多开发符合中国游客喜好的旅游商品,避免旅行社间的过多竞争,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来提高中国游客的满意度。国内学术界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了顾客满意度指数及其相关研究,但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远比单项服务或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复杂。最近国内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如连漪和汪侠(2004),万绪才等(2004),曾忠禄和张冬梅(2005),马秋芳等(2006)等分别就游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但就客源市场的入境旅游者满意度的研究还很不足。
3 研究问卷设计及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问卷设计为韩文格式。于2007年9月10日进行了预调查,发放问卷20份,并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修正问卷中语意表达不清的地方,添补有关测定指标。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黄金周期间10月1日、3日、5日、6日先后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对韩国游客进行调查。正式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回收201份,回收率为91.4%,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192份,有效问卷率87.3%。
3.1 问卷设计
问卷的设计包括4部分:(1)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根据先行文献中关于行为特征的研究,将游客行为特征划分为:访问河南的次数、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信息的来源、旅游方式。(2)满意度的评定。此部分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 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根据先行理论研究并结合河南省本身的实际,主要从旅游景点景色与旅游活动、导游服务、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来进行测评。(3)访问后评价的测评,采取了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针对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设计了一个问题:整体上对此次河南之旅是否满意(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针对韩国游客的忠诚度设计了两个问题:今后你有可能再次访问河南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你会把河南推荐给你的亲戚朋友吗(1=根本不可能,5=一定会)。(4)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等。
3.2 样本量说明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如表1所示。192份样本之中,性别以男性104名(54.2%)稍多,女性88名(45.8%);年龄以20岁以下这组人数最多,为46人(24.0%),其次是21-30岁,共计42人(21.9%);已婚112名(58.3%),未婚为80名(41.7%)。按教育水平大学本科人数最多,为68人(35.4%);职业以公务员和教育业人士为多,共计56人(29.2%);收入方面,月收入1001―2000元美金68人(35.4%)所占比率较多。
3.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12.0。通过描述行分析得出了调查样本的一般特性。通过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 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确定调查项目的共同成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多重回归分析(Multi-regression Analysis)方法进行了分析。
4 实证研究分析
4.1 韩国游客满意度的因子分析及问卷的信度
首先针对韩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的三十四个描述项进行KMO统计量(Kaiser-Mcyc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分析和巴特勒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其结果KMO值=0.804,大于0.7,说明做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Bartlett’s球形检验值=4955.788,在自由度为153的条件下和0.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旅游目的地属性因素描述项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用SPSS12.0对36项目的地属性因素满意度描述项(旅游目的地景色与旅游活动11项、导游服务5项、住宿餐饮10项、交通购物10项)进行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采用主成分萃取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Varimax rotation)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按照常用的特征根(Eignvalue)大于1的标准,共萃取出七个公因子。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结果,将因子荷载小于0.5和公因子方差小于0.4的满意度项舍去,最后有28项参与因子分析。共萃取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等七个因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效果,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了内在信度分析,韩国游客的满意度因子信赖度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 α)值为0.728,而各个问项的信赖度其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 α)皆在0.6以上,本研究结果应数可信。
4.2 韩国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后评价
河南省韩国游客的行为特征与访问后的评价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旅游次数中,初次到访河南的游客为160人(83.3%),旅游目的为旅游度假(65.6%),旅游动机是想要了解历史(34.4%), 旅游形态中主要是以团体旅游为主(57.3%), 旅游目的地信息来源主要为旅行社(52.1%)。总体满意度评价中感觉一般的游客最多(49.0%), 其次是达到满意的游客(36.5%)。旅游过程中最为不便之处是语言沟通问题(50.0%)。忠诚度问题的平均值都超过一般(3分),推荐意识和重游意识分别为:3.54和3.61。
4.3 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为了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把目的地属性因子所测出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将入境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多重回归分析(Stepwise),结果发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很高,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后,最终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除旅游交通因子(p=0.171)之外,旅游景点因子(p=0.048)、旅游住宿因子(p=0.000)、旅游餐饮因子(p=0.000)、旅游项目因子(p=0.004)、旅游购物因子(p=0.000)与旅游服务因子(p=0.000)所得出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较为接近,六个因子是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指示器。根据BETA值,这六个因子与整体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旅游景点因子0.068、旅游住宿因子0.315、旅游餐饮因子0.317、旅游项目因子0.244、旅游购物因子0.257与旅游服务因子0.296。
在目的地属性的六个因子中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如果能够提高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等满意度,那么整体旅游的满意度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开发性价比适当的酒店住宿设施,注重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可提供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配套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进行网络营销。通过这些手段,均将对河南省招徕韩国游客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5 结论及建议
(1)本文通过选取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河南省,研究韩国入境游客的满意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出目的地属性因素的满意度因子为:“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韩国游客的行为特性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差异性检定发现:除到访河南次数之外,其他旅游目的、旅游动机、旅游形态、目的地信息来源等变量下,目的地旅游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之后通过多重回归分析法检证韩国游客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属性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结果为:除旅游交通因子之外,河南入境韩国游客对旅游景点因子、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项目因子、旅游购物因子与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旅游住宿因子、旅游餐饮因子、旅游服务因子的满意度在整体满意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使用一元回归分析法检证了韩国游客的整体满意度与忠诚度(重游意识、推荐意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通过对韩国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属性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检证出旅游景点、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项目、旅游购物与旅游服务的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南省在发展对外旅游、招徕韩国游客的时候,有必要建设性价比适当的住宿设施,注意韩国人饮食的习惯,开发适合韩国人口味的餐饮,并建立便利的购物中心,设立旅游景区内的韩国语向导、配套解说词等,培养韩国语导游服务人员,并利用因特网建立韩文旅游网页对外宣传,进行网络营销。
(3)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便利的地理交通、丰富的山水旅游环境、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东方文化的感召、低廉的旅游费用等,均是吸引韩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重要条件。河南省在开发韩国市场的时候,应努力提高韩国游客的所有满意度,促使游客向周围人群进行推荐,并建立重游诱导战略,让韩国游客持续维持河南的崭新形象,吸引客人再次入境旅游。
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主要是在郑州国际机场内进行,因此仅对通过航空进入河南旅游市场的韩国游客有所了解,而少数韩国游客是通过火车或汽车由其他国内地方进入河南,不通过郑州机场离开河南,因此本研究无法反映这部分游客的情况。同时调查时间选在了9、10月份,可能会由于季节性的影响使研究结果在时间维度上缺乏代表性。因此今后研究应当选择全年入境的游客做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就韩国游客进行更加细分化的分析,以更好的指导旅游业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马秋芳,杨新军,康俊香. 传统旅游城市入境游客满意度评价及其期望-感知特征差异分析:以西安欧美游客为例[J]. 旅游学刊,2006,21(2):30-35.
[2]邵筱叶,成升魁,李琛. 河南省旅游市场分析及客源目标市场选择[J].经济地理,2006,26(1):164-168.
[3]Woodside, A. G., L.W. Jacobs. Step two in benefit segmentation:Learning the benefits realized by major travel market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5, 24(1):7-13.
[4]Sheldon, P. J., J. Mak. The demand for package tours:A mode choice model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7, Fall:13-17.
[5]Gitelson, R.J., K. L. Debora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benefits sought and subsequent vacation behavior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0, 28(3):24-29.
[6]Shin Do-gil. 对韩中观光交流和文化发展史的考察[J]. 观光政策研究,1993, 4(1):225-242.
[7]Kim Han-sik. 国际观光贸易商品选择的相关研究[D]. 韩国庆熙大学, 2000.
[8]Se Yun-one. 中国观光客行为特性的研究[D]. 韩国岭南大学, 1999.
[9]Kim Cheol-one. 扩大吸引中国游客的观光商品开发方案[D]. 韩国观光研究院, 1999.
[10]连漪,汪侠. 旅游地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 旅游学刊,2004, 19(5):9-13.
篇5
关键词 英语师范生 微格教学 教师话语 特征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English-Majors' Teacher Talk in Micro-Teaching
LEI Zhib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nscript of English-majors' micro-teaching,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features of their teacher talk in their teaching. The following are derived: their vocabulary size complies with teaching requirements, but the token-type r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real classes. IRF structures, display questions and discourse feedback are overwhelmingly dominant in their teacher talk.
Key words English-major; micro-teaching; teacher talk; feature
0 引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在教师话语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九十年代之后,Chaudron,Ellis,Allright & Bailey等充分解释教师话语的重要意义,强调教师话语应为学习者习得外语创造最佳条件,使他们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习得。①
国内对教师话语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很大成果。赵晓红、贾爱武、胡青球等对课堂话语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实证研究。刘学惠、马萌萌、张辰等则从目标与输入、知识呈现、课堂互动、话语量等分析英语专业实习生课堂教学的话语特征。②
纵观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师话语的研究,鲜有涉及微格授课中的教师话语。英语师范生在微格授课中的教师话语有何特点?与学生互动情况是否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对英语师范生微格授课中的教师话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其话语特点。为便于考察和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语言特点: ①词汇特征、②类形比、③句法特征。
(2)互动特征:④提问方式、⑤反馈方式。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外语系4名英语本科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该年级某一次微格授课实践中,研究者从监控室随机抽取到该4名同学(以T1,T2,T3,T4)的教学视频,进行考察。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然调查的方法,即研究者在毫无干预的情况下,对自然发生与发展的现象进行研究和观察。课后对该4名同学进行了简单访谈。
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研究者采集研究对象的微格授课视频并转写成文字。之后,运用Ant Conc等软件对词汇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各变项的数量及其百分比对句法特征及互动特征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词汇特征
表1
(仅英语词汇计入考量范围。表中二级、五级、八级词汇表均为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二级、五级、八级的词汇要求整理而成。)
从表1可以看出,英语师范生在微格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输出的词汇以二级词汇为主(59.5%),即主要选取在小学六年级范围以内的词汇,适当扩展一些新词汇,符合i+1的条件,说明师范生大部分都具有降低词汇难度的意识。
2.2 类形比
表2
教师话语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目标语输入的主要来源,教师词汇规模及词汇密度对学生语言习得产生很大影响。类形比是指教师课堂中话语的不同词汇量与总词汇量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教师话语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表2可以看出,四名英语师范生在微格授课中的平均类形比为0.299。T1的类形比最高,达到0.36,但通过转录材料发现,她在课堂中使用了较多的汉语,词汇总量比其他人低,从而导致类形比较高。这个数据要高于英语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类形比,③也高于中小学教师英语课堂的类形比。④
2.3句法特征
对英语师范生微格授课中的句子类型采用传统分类,即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三种。结果表明,英语师范生在微格授课中以陈述句主。
表3
数据表明,四名师范生的陈述句使用率最高,达到53.1%。其中T1使用陈述句的比例高达61%。
根据句子功能,陈述句主要用来进行讲解与演示。陈述句占据大多数的情况反映了英语师范生在授课过程中用于讲解和示范的时间较多,以教师主导课堂。
疑问句的问题功能不仅在于 “征询意见”或“获取信息”,还可以激发听话人的兴趣,引起注意。在四名师范生的课堂中,疑问句所占的比例约为30%,反映出师范生试图通过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
祈使句的作用为要求、请求、命令或建议。课堂上教师使用过多的祈使句,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压力和焦虑,影响学生的语言习得。表3说明,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祈使句(19.06%),反映教师倾向于指示学生做事情,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指令。
2.4 提问类型
提问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大致可分为参考性提问和展示性提问。
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展示性问题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参考性问题的比例。这表明师范生在微格授课中,使用目标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际的活动仅占很一小部分。在转写文字过程中也看到,大部分时间课堂都是由教师主导,进行词汇及句型训练或者语言示范,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输出。
2.5 反馈方式
教师反馈,即教师对学生言语表现作出的反应,是教师话语中一项重要内容。Cullen(2002)把教师反馈步分为评价性反馈和话语性反馈。评价性反馈对语言习得的支持性作用主要在于对学习者语言形式的纠正,而话语性反馈则在于教师提供了大量具有信息含量的语言输入并进一步激发话步。⑤
表5
从表5可以看出,英语师范生的评价性反馈占93.8%,而话语性反馈仅占6.2%。而且他们的反馈大多是机械性的语言,诸如OK, perfect, right, good job等。四名师范生中,仅T4采用了少量话语性反馈,而且主要采用详述策略,其它策略几乎没有使用。如: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S:It’s warm.
T: Yeah, it’s warm. So trees turn green and flowers come out; it’s very beautiful, right?
过多地使用评价性反馈,会阻碍师生之间对话的发展。英语师范生应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回答选取恰当的反馈形式,并在课堂中取得两种反馈形式的平衡。
3 结语与启示
从对四名英语师范生微格授课中教师话语特征的总体上看,课堂教学词汇量和类形比适合学生语言习得的需求。但话语简单,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从互动特征来看,提问方式和反馈方式都还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目的语的输出。
对于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而言,应该加强教师话语意识,增强对微格授课中的教师话语的分析与反思能力;授课前应加强教案的推敲和探讨,充分设计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形式,提高提问和反馈技巧;同时应该增加英语师范生参与教育见习的机会,了解小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从而能够准确设计教学中的课堂话语。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英语师范生微格教学中的课堂话语研究”(XYS12S21)
注释
① Szendroi. Teacher Talk in the ESP Classroom[J].WoPaLP, 2004(4):39-57.
② 郭新婕.英语实习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6):37-44.
③ 范晓敏.小学英语实习教师课堂话语类次比分析[J].语文学刊,2011(6):103-106.
篇6
关键词 颗粒样改变;胃炎;感染特征
内镜下慢性胃炎的胃黏膜改变有红斑、糜烂或隆起糜烂、血管显露及表面不规则改变。为了研究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我们对120例胃窦黏膜成颗粒样改变的患者进行了胃黏膜活检,做了病理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2004年9月~2006年7月,因上消化道症状来我院内镜中心做检查的患者共2730例,男1230例,女1500例,年龄13~82岁。平均48.2岁。除以下情况:(1)疣状胃炎;(2)胃多发息肉;(3)胃大部切除;(4)胃溃疡和胃癌患者;(5)半年内服用过抗生素,铋济,质子泵抑制剂。
1.2 主要试剂;快速尿素酶试剂,购自福建三强公司。
1.3 检测方法:指定有经验的内镜医师2人完成内镜检查,常规内镜下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后仔细观察胃窦、胃体黏膜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弥漫较均匀的颗粒样改变,如有则先在胃黏膜颗粒样改变区域活检1块做快速尿素酶测定,再在此区域活检2块做病理及嗜银染色:尿素酶和嗜银染色均阳性者判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两者均阴性者判定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 结果
2.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结果:120例患者的胃窦黏膜呈颗粒样改变,男41例,女79例。阳性率占4.3%(120/2730),120例病人中,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111例,占4.0%(111/2730),尿素酶和组织嗜银染色均阳性80例。通过颗粒样改变诊断Hp感染的特异性为95%。阳性预测值为90.6%。
2.2 病理结果在120例胃黏膜颗粒样变病理结果中,活动性胃炎80例,占67%,萎缩性胃炎28例,占23%,慢性胃炎10例,占8%,肠上皮化生2例,占2%。
3 讨论
篇7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河南济源 459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以腹痛首发表现儿内科急危重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55例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显效率为63.64%,好转率为18.18%,死亡率为18.18%;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显效率为83.33%,有效率为16.67%,死亡率为0.00%; 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中,显效率为75.00%,好转率为20.00%,死亡率为5.00%。结论 根据腹痛首发表现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治疗,有利于降低患儿的死亡率,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
[
关键词 ] 腹痛;儿内科;急危重症;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58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062-02
[作者简介] 付军霞(1977.3-),女,本科,主治医师,河南济源人,主要从事儿科工作,邮箱:28405947@qq.com。
腹痛是儿内科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就诊患者多为急性腹痛患者。腹痛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根据病变的部分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类:腹腔脏器病变与腹外脏器及全身性疾病[1]。其中,以腹痛首发表现急危重症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非常关键。为探讨分析以腹痛首发表现儿内科急危重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该院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55例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55例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24例,女患儿31例,年龄在8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3±0.14)岁,发病时间在2~63h,平均发病时间为(32.45±5.42)h。其中,以腹痛首发表现的儿内科急危重症临床特点可划分为暴发性心肌炎患儿11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2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20例。
1.2 方法
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治疗。①给予1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大剂量的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每次200mg/kg,浓度为10%,1次/d,连续使用4周;同时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1次/d,用量为400mg/kg,连用2周;同时给予6-2磷酸果糖静脉滴注治疗,1次/d,用量为200mg/kg,连用2周;并给予地塞米松0.5mg/kg、利巴伟林10mg/kg静脉滴注治疗,2次/d。②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采取抗组胺药物抗过敏治疗,给予患儿静脉滴注维生素C,剂量为2g/d,为了达到活血化瘀治疗效果,给予患儿丹参或川芎注射液静脉滴注,给予患儿V-E抗凝、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以达到扩张血管、抗感染的作用,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可加以西咪替丁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10~20mg/(kg·d),分为两次行静脉滴注,总疗程为两周。③对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建立静脉双通道治疗与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首先给予患儿补充液体及药物,以输入生理盐水为主,补充量为患儿体重的10%,平均补液量为3000~6000mL/d[2],遵循先快后慢的输入原则,在前4h的输入量为失水量的1/3,并要及时纠正细胞的脱水与高渗。对无恶心、呕吐且神志清醒的患儿鼓励其口补液,而对于昏迷的患儿,应放置胃管补充温开水。其次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0.1U/(kg·h),在滴注的前4 h应每小时给予患儿检测1次血糖,若患儿的血糖下降较快,容易诱发脑水肿,当血糖下降的速度<13.90mmol/L时,应改用5%葡萄糖液体加入5%胰岛素静脉滴注,使其血糖稳定在10mmol/L,并对血钾低的患儿给予补钾。当患儿的血pH<7.1或HCO3<10mmol/L时[3],给予200mL5%NaHCO3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
1.3.1 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疗效判定 ①显效:患儿在用药14d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心脏彩超检查患儿胸片、心胸比例明显缩小,相关并发症减少;②有效:患儿在用药14d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胸片、心胸比例不断缩小;③无效:患儿在用药14d后,病情不断恶化,检测指标异常。总有效率=(近期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研究例数×100%。
1.3.2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疗效判定 ①显效:患儿有血尿、内腹痛、肿痛、血便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②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是不明显;③无效:患儿上述临床症状无改善,新的紫癜、腹痛、血便症状出现,病情恶化。总有效率=(近期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研究例数×100%。
1.3.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疗效判定 ①显效:治疗12h后,纠正患儿酸中毒,血糖低至11.2mmol/L,酮症消失,病情稳定;②有效:治疗12h后,患儿上述症状无改善;③无效:患儿治疗无效果,病情进展迅速。总有效率=(近期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研究例数×100%。
2 结果
2.1 暴发性心肌炎患儿治疗效果
1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显效7例(63.64%),好转2例(18.18%),死亡2例(18.18%),患儿死亡原因包括: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等,其起病相当迅速,患儿脏器功能损害比较严重,急救无效。
2.2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治疗效果
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显效20例(83.33%),有效4例(16.67%),无死亡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节肿痛、腹痛、血便、血尿等临床症状,对患儿胃肠功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经过采取治疗后均恢复,不影响治疗。
2.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治疗效果
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中,显效15例(75.00%),好转4例(20.00%),死亡1例(5.00%),由于患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度,合并口干、多尿、脱水等各种并发症过于严重,最终抢救无效。
3 讨论
腹痛首发表现的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疾病大多表现为:暴发性心肌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腹痛首发表现的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疾病大多表现为:暴发性心肌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①暴发性心肌炎。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对象大多是学龄期儿童,经常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等不良症状,疾病起病相当迅速,在发病初期经常表现为发热无力、咽喉肿痛、腹痛腹泻、精神萎靡、头痛惊厥等[4]。在发病的3d内会出现暴发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等现象,使患者脏器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辅助检查中,最主要是观察心电图,其心电图非常多样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酶谱增高。暴发性心肌炎需要采取及时的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在本研究中,给予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大剂量的维生素C静脉滴注、6-2磷酸果糖静脉滴注治疗以及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有利于维持患者正常心排出量,保证正常的组织灌注,采取有效的心功能治疗,避免出现循环衰竭等情况,改善患者预后情况。通过以上的研究表明,1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中,显效率为63.64%,好转率为18.18%,死亡率为18.18%,该研究结果符合欧阳荡玉[5]等人的研究报道,给予暴发性心肌炎患儿采取维生素C静脉滴注等综合治疗方法,不断改善了患儿气促胸闷、心悸、急性心力衰竭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等,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②腹型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疾病的发病对象大多是青少年儿童,此疾病会出现全身小血管变态反应,提高患者血管壁通透性,导致皮肤、黏膜、内脏器官更加容易发生出血与水肿现象[3]。过敏性紫癜疾病的临床表现大多体现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患者发生关节肿痛、腹痛、血便、血尿等临床症状发生率相当高,大部分腹型过敏性紫癜会影响到胃肠功能,病情严重,病程较长。24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显效率为83.33%,有效率为16.67%,死亡率为0.00%,符合田如[6]的研究结果,由于西咪替丁具有低血液粘度、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并且不断调整输液速度,有利于改善患儿关节肿痛、腹痛、血便、血尿等临床症状,安全性与有效性相当显著。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中常见的急性代谢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包括:缺乏胰岛素、升糖激素出现异常升高,导致患者体内的蛋白质、脂肪代谢、水电解质等指标无法保持平衡,严重患者,甚至还会出现高血糖、高血酮、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体现为:口干、多尿、脱水等[5]。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出现急性腹痛为首发表现的情况,应该先明确患者是否出现糖尿病病史,对其病情进行严格的监控,采取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建立静脉双通道治疗与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2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中,显效率为75.00%,好转率为20.00%,死亡率为5.00%,该研究结果符合杨卫国[7]等人的研究结果,给予患儿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的优势在于[6]:控制酸中毒纠正、血糖下降,防止出现脑水肿,不断改善患者的肠胃功能。同时为患儿补充足量液体,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循环血量,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平衡,使细胞功能和代谢功能恢复正常,使血糖不断下降以及彻底清除酮体等。
综上,暴发性心肌炎、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成为腹痛首发表现的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疾病大多表现。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医护工作人员,根据腹痛首发表现儿内科急危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应该进行正确及时的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正确判断患儿疾病类型,从而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与预后情况,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
[
参考文献]
[1] 程鸣明.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与处理[J].中外医疗,2009,28(4):121-123.
[2] 于雪莲.儿童腹痛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26):78-81.
[3] 李朝宏,赵丽萍,姚群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急症56例诊疗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3(4):95-97.
[4] 刘梅,戴梅,黄永坤.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儿内科急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6):67-78.
[5] 欧阳荡玉.小儿暴发性心肌炎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9):114-115.
[6] 田如.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治疗过敏性紫癜腹型患儿18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0,14(11):102-104.
篇8
摘 要: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启蒙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微课都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已经展开多方面的微课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微课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多样的问题,教师当前过分的依赖于微课,受教师的态度、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影响,微课研究出现了忽视微课特点、忽视培养能力、忽视平台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语文能力;研究现状
一、引言
传统课堂中,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供必要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应运而生的“微课”精选学习内容、变革教学方式的特征符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针对小学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微课开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不可否认,教师的态度和能力、语文学科的特点给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一些困难。教师主观上认可微课,却忽视微课的特点,把微课当作传授知识的工具;知识点散、杂的语文学科与微课融合的同时,又带来过度建设资源,缺少有效整合资源的平台的支持。
二、小学语文微课研究现状
1.重视微课形式,忽视本质特征。微课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产物,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宠。当前,教师主要把微课当作全新的教学方式、充当教学的辅助手段,从微课的录制特点、展示方式等外在特征或短小精悍等形式特点来研究微课,并未深入分析微课的本质特征。因此,一些教师把电影片段、教学剪辑、讲座剪辑等视频资料一概纳入微课的范畴。这种微课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了“微”的要求时间短,却普遍忽视学习主体的存在,缺少思S互动;单节微课知识点多、散、杂。此类把传统课堂40分钟的内容浓缩、压缩到10分钟以内的“形式微课”,严重影响教师对微课的正确认知,影响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是新生事物,在运用过程中,要首先意识到它是“课”,其次才是“微”的特点,“微”的核心不在于时间短,而在于内容精。只有研究者充分认识了微课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正面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才能成就微课改变教育模式、革新教育观念的作用。
2.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语文知识点散、杂的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微课的应用使得攻破这些困难有了抓手。因此,研究者普遍把研究重心放到杂,散的知识点上,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学习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微课不应该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肩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责任。
3.重视微课数量,忽视平台建设。目前,各级各类微课比赛层出不穷,微课的数量节节攀高,这一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推进了微课的建设。但与“炙手可热”的微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鲜有人问津的平台建设。网络打开速度慢、服务滞后导致微课资源利用率低,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缺少了平台支持的微课能走多远?
三、应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探究本质。面对微课这一新兴事物,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微课对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的价值,更要多思考微课对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意义。研究过程中,要对微课的本质特点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要认识到,对微课的本质特点理解得越深刻,越有助于微课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微课是教师针对具体知识点设计、开发的微型教学视频,既有“课”的特征,也有“微”的特点。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都要符合“课”的基本要求。微课的教学内容更集中、适用范围针对性更强、教学过程更紧凑,适合自主学习的需要。
微课应该是有独立教学设计的完整的课,不应是从一节完整的课中截取的片段。在成熟的微课视频技术的支持下,一线语文教师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桂林山水》,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找出学习重点,制作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合适设置教学情境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制作动画时,要考虑到语文学习内容,避免学生被动画过度吸引。优秀的微课教学设计是深入探究微课本质的结果,也是设计、开发优秀微课的必经之路。
2.立足语文素养,培养能力。微课的设计和使用,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并具体而有效的提高构建语文素养的语文能力。研究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围绕能力点,细化承载能力的知识点,精选适合运用微课的知识点,最后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提高运用细节描写的能力。可以围绕学习重点“提升细节描写的能力”设计微课:细描环境、细描人物。
3.完善微课平台。网络时代的资源有内容丰富、开放共享、更新迅速等特点,而这一切,均基于交互性良好的平台的建设。完善的微课平台,首先能够为形成微课资源群奠定基础,从而发挥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完善的微课平台更有利于微视频、微练习、微点评等一体化微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阶段,可以首先利用校内微课平台,整合教师手头资源,促进教师交流学习,之后加强校际间平台的建设,形成资源优势。
小学语文微课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助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微课研究需要一线教师的倾心投入,需要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深刻认识微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
[2]孙艳蕾.微课:微时代下的小课堂大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04).
篇9
[关键词]微课;微课制作;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8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课程的特点与需求
“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快速原型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是应用产品造型软件及3D打印设备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制造的课程。该课程以Pro/Engineer软件为造型工具,针对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玩具、日用品进行造型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了若干任务,要求完成每个任务的零件造型、装配以及零件的3D打印,每个任务下设置了一定的项目,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支撑,以保证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现。
在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三维造型技术是课程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造型软件的各主要特征工具,才能准确地实现产品造型的设计构想,从而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而项目化教学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达到锻炼提高三维造型能力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课时较紧,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结合项目产品造型所涉及的主要特征工具进行讲解,以帮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许多学生由于忙于完成项目制作,忽视了细致的理解造型特征工具的应用原理和技术要点,即便是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某些特征造型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完成项目造型任务,但是时间一长,就难免遗忘,而当后面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另外,Pro/Engineer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三维设计软件,包含了许多造型特征工具,而每个特征工具又各有特点和操作要点,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为初学者混淆。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设想如果能结合项目教学制作出若干个微课,针对造型软件几个重要特征工具的原理、技术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的复习提高,和全面认识掌握该造型软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据此我们开始了此课程的微课制作。
3几种主要特征造型工具的微课制作
3.1根据需要确定教学主题
通过对造型软件的技术功能分析,我们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造型工具进行分析讲解。依据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短小精悍”的特点,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小而精”,以10个特征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技术难点等作为微课的主题。
3.2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关键,如何能在5~10分钟内,做到讲解透彻精练,教学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要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反复推敲,做到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在编写微课教案时,要注意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3.3收集素材制作PPT教案
在PPT教案设计中,注意内容上要根据教学方案计划要求只放核心重点的东西,文字、图片、语言上须准确无误,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版面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知识点与作者。
另外,要根据教学方案要求,收集有关图片素材并制作二维及三维动画,还要对软件操作过程进行录屏或工作实景拍摄。
3.4微课脚本制作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将PPT、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录屏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教育学理论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其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微课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文字脚本的创作,文字脚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教学方案设计。第二步是编辑脚本的编写,编辑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脚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这里也就是我们的微课脚本,它是微课的录制的指导性文件。
3.5微课的录制与视频输出
微课通常利用软件进行视频录制和整合处理,软件主要用到Flash、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后期加工完成镜头组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就是将PPT、录屏、动画等单独画面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有逻辑、有构思、有创意、有规律地连贯在一起。另外,就是特效制作,如片头3D特效及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等,再有就是声音的编辑。
3.6微课开发注意要点
微课最后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微课讲解时,要求声音清晰,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另外,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呈现的画面清晰,镜头衔接的逻辑性好。
4微课教学实施效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教师成长的机遇,通过制作微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我院实行项目化教学,微课的应用对项目制作起到了辅助支撑作用。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项目练习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保证了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都为微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蔡跃.微课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10
现今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部正在积极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以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也是愈渐重要,通过微课学生能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加适应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
一、微课的概述
1.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特点
(1)教W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小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
(2)资源容量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也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让小学生更能抓住课堂重点。而且“微课”的学习难点、学习策略等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解决。
二、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应
1.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敢于攻坚的能力
先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了微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师生对每条棱进行测量并将数据进行测量和记录,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得到了长方体共有12条棱且相对的4条棱相等的特征,对正方体的特征分析运用了同样的道理。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微课中这位教师则是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过程做成了视频并放慢了速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轻松地理解了本堂课的知识。
现今竞争愈加激烈,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决定学生未来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的良好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现今小学的教学目标,教师以微课的形式,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可以将文字或语言提示作为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有更多的信心去完成自己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本身更能愿意去攻坚,从而具备攻坚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先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在“用角度描述物体运动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用投影仪将一张A4纸放在投影仪下,自己用量角器在纸上画出相应角度,并用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同时进行了讲解,并对本课的重点进行讲解。这节微课是课前为学生播放的,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预习效果,从而让本堂数学课上得很轻松,学生也理解得很容易。
这也就说明了微课的另一合理运用,教师先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运用微课将学生的预习内容加以巩固,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同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运用微课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