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团队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团队;教学改革

软件产业是最具前景的产业,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等服务外包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2],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地融入到国际竞争的大舞台,营造和谐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培养应用型的创新性软件人才,是高校培养软件人才的重中之重。

厦门理工学院是一所新兴的本科院校,我们的办学特色清晰地定位在“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之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相关本科专业建立时间短,教学班子经验不够丰富,如何让教学契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尽快办出特色,形成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国内软件工程教育者从教学内容[3]、人才培养体系[4]、课程体系[5]、实践培养体系[6]、创新人才培养[7]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实践。本文讨论作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教学团队指导项目小组接受完整的软件工程训练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从师资建设、教学安排、特色实训环节等方面阐述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

1教学中的问题

在多年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进行调研、改革和实践。通过总结经验、与兄弟院校交流和考察企业,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学往往忽视软件工程的“工程”性,导致学生对软件工程没有具体的感受,更谈不上深入理解软件工程相关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对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1课程内容得不到很好的整合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可分为基础课、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等部分,课程之间内容联系强,知识点相互交叉。由于该专业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此,不联系实际学生就很难理解其精华,任课教师压力很大。如果教师对整个课程体系不了解,没有实践经验,对相关概念、原理不熟悉,教学时详略不当,前后课程不能衔接,就极易造成各自强调自身课程的重要性,实验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虽然某些课程设计的独立实践环节是以学生组团形式完成一个项目,但是,很少有项目能够结合数门相关课程,因此,也就没有完善的项目。

1.2重编程轻设计

软件工程专业要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技术的教学及目前常用的、流行的技术、平台和开发工具的介绍,同时又要注重分析、设计、项目管理等一系列与培养、提高工程能力、团队精神紧密结合的课程。以往的教学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的后者,这种教学方法使人在面对目前众多开发方法、平台、技术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具体该开设哪些课程才算全面恰当。以前我们就有过Java平台和.Net平台之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两种技术并重,它造成课时紧张,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少的压力。

软件工程专业应当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使之能够胜任在团队中承担程序开发工作。但过分强调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将大量的课时投入到编程语言和工具的学习上,并不能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软件工程专业的重点应该放在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上,使受教育者接受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以及项目管理等整个过程的训练,并成为提供解决方案团队中的优秀成员。

1.3教学缺乏“团队性”

虽然软件工程强调团队合作,但以往的教与学并没实现这一要求。事实上,完成软件项目需要运用项目分析、设计技术和框架、语言的实现以及测试、部署和维护等过程,涉及整个课程体系,这个特点决定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必须全面,需要高度合作,需要全局观念,绝不能只把重点放在自己的课程上,而不考虑课程之间协作和内容整合。

以上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课程孤立本身是教学缺乏团队性的表现,长此以往会加剧课程内容之间的割裂。项目设计与编程实现不能协调也是课程教学内容孤立缺乏团队性的体现。制定课程设计,但没时间实现,实现了,却没时间测试。总之,如果不能破除这三个现象,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就无法达到培养优秀软件工程人才的目标的。

2建立软件工程教学团队的三个步骤

2.1建立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软件教学团队应当确立在合理的课程体系之上。为了准确定位、达成共识,软件工程教研室历时半年,集中精力进行了软件工程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通过访问兄弟院校、走访企业、研究国内外成功经验等多种形式,我们逐步清晰了办学的定位与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培养计划,主要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主要是优化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和实验实践环节,同时,在认识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削减专业课的课时。这次修订最大的改革是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设置两个大型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将软件工程、面向对象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内容综合在实践环节,体现“做中学”的理念,训练学生软件开发、设计的综合能力,熟悉主流的开发技术、方法和工具,接受完整的项目实训,积累一定的开发经验。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长时间探讨,我们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教学团队对该体系有总体的认识和一致的看法,并能从全局考虑问题。

2.2确定课程教学大纲

有了教学团队认同的课程体系,我们就需要制定教学大纲,这事关团队教学成败。我们的做法是,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各自提交熟悉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在教研室会议上讨论,讨论是建立在相关课程大纲一起考察、修改的基础上,目的是做到大纲上统一整合,理清课程承接关系。例如,在讨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时候,我们将这门课与“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一起讨论,结果发现应当用C++中的模板概念来加强数据结构概念和运用,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调用相关类库来访问数据库。由此,这三门课的联系得到加强,教师教学时也更加清楚课程的重点。再如,将“软件工程概论”、“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和“软件项目管理”一起讨论时,我们会发现这三门课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交叉,课程大纲应当各有侧重。另外,这三门课应当建立统一的实践环节,综合性运用这三门课的知识,避免单独设计三门课的实践,造成内容重复。

2.3明确合作教学环节

教学大纲的讨论和确立使教学团队在每一门课的教学内容上都达成共识,理解自己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事实上,还有很多富有实效的合作教学机制,例如大型独立实践环节(比如持续一个月)需要教学团队多个教师参与指导,每人指导的内容有分工、有合作。例如,在项目实践Ⅰ中,我们安排3个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一个教师指导项目管理,一个教师指导项目分析和设计,另外一个教师指导开发与测试。另外,针对教师不同的教学重点,在一门课中可以由两个教师或多个教师合作教学。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设计模式,另一个教师主讲体系结构概念。目前合作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

3团队教学的保障措施

团队教学要出效果、出成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整个教学团队的协调合作,要创造各种条件和保障措施,让这个过程持续发展,常做常新,其具体措施如下。

3.1组建精干教学团队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性强,任课教师必须对整个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方能把握好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教学团队,进行系统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实际中,结合培养定位,我们的师资讲究学历搭配和学缘搭配,重视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目前,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36%,企业引进的教师约占30%,另外还有专门从事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验师资。所有成员每年都有机会在专业课程、企业产品、IT英语等方面接受培训,同时,我们也聘请从事软件开发培训的企业师资进行某些课程的教学和交流。

3.2争取课题的支持

实施教学改革,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停留在口头,而需要我们查阅资料,访问兄弟院校,与企业交流,参加学术会议,这样才能开阔视野、了解现状,把握发展方向。教改项目、各级部门的重点课题、精品课程等项目都是教改的动力源泉。我们通过“软件工程”精品课程和校级“教学团队”,即一系列的校、市、省级课题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教学团队的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建立了专业教学网站,开发了一系列教学软件。

3.3做好教研活动的规划和实施

有了共同的目标,教研活动就容易落到实处。建立课题体系,确定教学大纲和明确合作教学环节等过程需要反复讨论和论证,每一个主题内容都非常复杂,需要长期研究,必须纳入教研活动中,对于不成熟的教学团队,这一点尤其重要。教研活动的规划以周为单位,讨论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内容必须明确。许多创新的思维都是在各种观点碰撞之时产生的,具体教学过程必须取得共识才能顺利开展。

3.4注重教学案例的整理完善

要达到团队教学的目的,需要比较完善的教学案例,该案例能反映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教师围绕相同的话题讨论和实施教学。目前我们正在完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和《等级考试报名系统》这两个教学案例,具有分析、设计与测试等文档,并且系统正在试用阶段。这两个案例是两年来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共同探讨的结果,是团队教学的成果,该案例可用于“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团队教学的基础。

4结语

团队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本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为了提高任课教师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就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计划的确定和合作教学环节的创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申请了一系列的课题,筹建专业教学网站,丰富了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学习兴趣提高了,效果明显提高,任课教师的付出得到认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完善教学案例,研究《项目实践Ⅰ》和《项目实践Ⅱ》的具体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 陈登坤. 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及人才需求趋势[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9-90.

[2] 高虹. 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之优势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09(19):139-140.

[3] 李超,谢坤武,向军.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探索[J]. 计算机时代,2010(7):56-58.

[4] 文俊浩,胡海波,杨丹,等.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63-68.

[5] 文志诚,曹春丽.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4):59-62.

[6] 马燕,张根耀,王文发.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6(36):149-150.

[7] 毕叶,黄,郭倩林,等. 适应社会竞争需求培养创新应用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2007(6):93-93.

Application-typ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ching Team

WENG Wei, ZHU Shunzhi, XIAO Lei, XIE Yanqi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25-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

一、教学团队建设意义

高职院校基础兽医学课程包括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课程,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合理地饲养、繁殖、改良家畜和防治家畜疫病。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对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目标是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课程和基地建设等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的核心队伍。具体建设规划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人才梯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和教研活动等。

1.人才梯队建设。教学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力度。建设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度,老、中、青结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人,校外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高级兽医师1人。到2016年,基础兽医学教学团队要求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达到50%,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60%,外聘兼职教师增加到6人,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比率达到100%。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加强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行公开课制度、开展教学能力竞赛、优质课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新秀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具体要求。为提升教学团队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采取鼓励措施,督促他们到“211”国家重点农业高等院校攻读学位、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2.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所服务的专业(群)建设坚持与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畜牧及兽医类相关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和发展前沿,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改革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以主要就业岗位确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克服按学科设计课程体系的惯性,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认真实践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全面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合理设计教学评价项目与考核方法,如技术应用课程考试采用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复式考试法;实训考核采用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相结合;顶岗实习考核要全程评价,填写生产实习考核表;毕业考核进行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或综合考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4.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结合动物生产和兽医疫病防治技术岗位技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编写符合现代兽医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科学实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公开课程网站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着重加强专业群和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相关专业网站合作,多方位互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5.教研和科研活动。教学团队教师围绕专业及其服务领域,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要积极申请厅级和省级科研项目,每年发表1~2篇教研和科研论文。积极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以此扩大专业教师的社会和行业影响力,逐步形成团队的科研优势。

三、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引导教师为企业服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实习空间,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设计,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注重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相互团结协作,才能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团队成员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形成具备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完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任务。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因此,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具备“双师型”素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求青年教师每年假期到企业熟悉岗位实践,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并且在职称评定时将到企业实践锻炼半年的经历,作为必备条件。支持教师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条件,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或产品技术开发,依此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成效的一个主要方面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学校和企业是产、学结合运行系统的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技术与产业开发、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合作。学校可聘请企业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开设专业。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可在企业内建立“场中校”,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接触实践,指派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可在学校设置“订单班”,企业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设立企业奖学金,根据学校实习安排,批量接受学生专业实习;教师为合作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开展科研活动,申报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网络视频同步教学系统等教学资源;校企双方联合开展企业冠名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就业环境,促进学生的就业。

教学团队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团队带头人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团队成员要积极进行教学研讨,开发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加强新技术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内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体系和奖励方式,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学团队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江.浅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与趋势[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9):104-106.

[2]巴世光,古光甫.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5(711):63-65.

[3]崔景艳.加强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J].职业时空,2012,8(12):69-70.

[4]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4-15,23.

[5]花美莲.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2,(1):79-80.

[6]陈丽金.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4):52-54.

篇3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进行区域科学教研模式的探索,是新型科学教研结构和协作方式的创新,是数字化学习型教研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模型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并提供的“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借鉴北师大专家“基于校园网的互动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搭建了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数字化团队)建设的模型。

数字化团队建设由三个过程组成,即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

1.研究是教师的需要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由于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学校的规模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减少,很多学校的科学课由一位教师兼任。在规模较大的城镇学校,每位教师也要兼1-2个年级的科学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在学校内部很难有共同研究的机会和氛围,只能单打独斗。即便是原县级中心组成员,每学期仅有的4次活动,也无法满足教师经常性的研究需要。

研究的过程恰恰是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载体和抓手,数字化团队的应运而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充分考虑县域内科学教师现状的基础上,团队首批成员吸纳了市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中心组成员及具备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为方便交流和讨论,根据团队教师所在学校类别(城镇、平原、山区)和实际任课情况,我们将教师分为3-6共4个年级组(圈子)。每个年级组由6-7名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由市县级骨干分别担任各年级组的组长。每个组的成员结构比例大体一致,保障了各组教师的总体水平相当。

针对团队共同的研究课题和总体规划,组长负责起草本年级组的工作计划,与组员协商每人要完成的基本研究任务。科学教研员在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负责协调各组的具体研究过程。

结合项目需要和科学课自身特点,我们基于探究学习的方式,先后将团队研究的课题定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研究”。

2.学习是研究的必然

学习的过程是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的核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研究问题确定学习的方案和制度,包括学习的计划、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机制等,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项目启动初期,我们安排了较多的团队学习活动。由北师大的专家就数字化团队如何基于“数字化平台”开展研究、学习和交流活动做系列培训,为我们的团队能真正成为学习型团队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北师大专家还深入课堂,针对具体的课例做细致的引领性指导。

个人的学习主要包括针对研究问题,教师自主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上网搜索相关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就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等。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标志。正如同志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作为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过程性事件,必然将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逐渐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

3.数字化是研究的轨迹

研究是教师的需要,学习是研究的必然,而数字化则是研究和学习的轨迹。利用平台将研究活动数字化的过程是区别于以往的团队研究的显著特点。数字化课题方案、数字化研究过程、数字化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基于平台的学习与交流……

正是源于研究过程的数字化,伴随着研究的推进,数字化平台上动态生成的圈子资源越来越丰富。与众多的资源库不同的是,圈子资源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位团队成员在奉献智慧的同时也能分享同伴的智慧。圈子资源不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课件,更包括这些优质资源的生成过程。圈子讨论、圈子博客、团队成员的个人空间等不同板块从不同侧面记录着团队的发展历程。

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每个过程都是结合团队成员的工作实际,根据研究需求与学习需求,将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团队工作与个人工作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工作共振,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目的。

二、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教研模式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集体教研、协作备课、教研员参与为抓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区域内跨校的交流、分享、反思和传承等活动,有效促进密云科学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自我超越,为提升全县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思想,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反思教育教学得失,传承教学资源和团队文化。这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仅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课例研究为例,简介上述模式的运作过程。

2011年春天,正值北京市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刚好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实效性”,研究范围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结合市级活动具体要求,我们重新规划了数字化团队研究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力争团队教师全员参与,打破年级界限,共同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的数字化。

1.实践

教师已有教学实践经验是具体课例研究工作的基础,经一系列研讨活动生成的优化教学设计是否真的优质也需教学实践的检验。

在“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起始阶段,团队成员纷纷将自己以往上课积累的相关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该课下的“相关媒体素材”文件夹,作为共同研究的起点。

核心备课组教师充分借鉴团队成员提供的已有经验,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初始教学方案”文件夹下供团队成员讨论。

2.交流

针对本课的初始教学方案,团队教师结合有关概念形成的理论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学习,就该方案的目标设计、材料准备、实验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评价设计、是否可操作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讨和交流。

由于团队成员分属不同学校,且距离较远,除唯一的一次现场交流外,其余都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圈子讨论”板块进行。由于团队内教师各有所长,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间思想碰撞和交锋的过程,更是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

结合大家的意见,核心备课组教师先后将教学方案改写达10次之多。先后有多人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反馈意见供团队成员继续讨论。

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交流(线上异步)过程,由专人形成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案,上传至“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供大家分享。

3.分享

对于“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中的资源(PPT、教学设计方案、前测数据等),每位教师都可以在个人空间的课程板块进行再设计。主要是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对优化方案做个性化处理,并实际应用于教学(实践)。

4.反思

每位参与试讲的教师上课后,都要在圈子博客内撰写反思,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得与失,使研讨活动得以深入进行。

直接借鉴优化教学方案上课的教师则要将自己个性化部分的得与失与大家共享。

最终承担评优课任务的教师则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本课的研究构成做更深入的反思,其撰写的《在前概念和科学概念间铺路搭桥——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为例》一文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期发表。

对于每位教师来说,自己和同伴的反思既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的教学,也可以以后再上本课(实践)时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5.传承

在实践、分享、交流、反思等几个环节,都能在数字化平台上的相关板块留下印迹。数字化资源的有序保存、系统呈现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一节课从雏形到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也记录了教师个人和团队不断超越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后来者而言,通过数字化而传承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再走弯路,从而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针对“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研究,我们只组织过一次较多人参加的现场常规活动,其余大量活动都依托于数字化平台和县教委视频广播系统进行,教师足不出户(校),即可全程经历选课,初步教学方案的确定,试讲,试讲时发现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课后的再反思、再实践等不断打磨的过程。这在没有进行数字化团队建设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成效

数字化团队项目自启动以来,历经全面开花式的资源建设、重点课的打造、常规教研与数字化教研的整合、一节课的持续深化研究等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成效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和锻炼骨干教师无疑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研的工作,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一般是“面对面+电话+邮件”的方式,总体效率相对较低。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在扁平化的管理机制下,每位教师都有了充分的话语权,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创设了团结和谐的研究氛围

篇4

【关键词】 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43-01

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教学团队的设置和管理一般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长期以来已发展成为学校和院系自下而上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当涉及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时,教研室则缺乏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权、教学资源分配权、教师资源调配权,难以组织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改革任务。在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团队结构不合理

教学团队年龄结构不合理,两头多,中间少,甚至有断层: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比例偏高,而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比例总体偏低;教学团队职称结构不合理,有待调整:正高、副高职称的晋升、续任存在危机,中初职称的晋升、续任名额有限,竞争压力大;教学团队学历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有些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较少,且大多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没有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学习,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易造成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学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团队缺乏凝聚力

教学团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核心是协同合作、统一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但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无团队意识,把教学看成个人的工作,缺乏协调沟通,造成教学重复或矛盾。还有的教师由于长期固守自行其是的教学方式,不愿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墨守成规,从而使教学团队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采取统一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只能是个体发散而非团队凝聚,大大削弱了教学团队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团队缺乏竞争激励机制

一些教师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啃老本,只是应付工作、混日子。还有一部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往往不太安心于现有的教学科研环境,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流失现象多、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比较严重。长此以往,教师没有竞争压力将不求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激励而懈于参与教学改革和竞争,整个教学团队的效率将大大降低。

二、加强各类教学团队建设

(一)专业建设团队

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是高等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建设内容,也是“质量工程” 建设的首要内容。各高校应坚持社会导向、改革创新、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等原则,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为核心,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责任人制度及配套的政策、专业建设动态监控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建立一批校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使专业建设成为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课程建设团队

围绕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健全目标管理模式,凝聚一批年龄、学科背景等相仿的教师组成建设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案和措施,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按照“面上铺开,点上突破”的指导思想,以打造精品课程为目标,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遴选基础好、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分梯队进行重点建设,着力打造各级精品课程;积极构建网络教育技术平台,推动精品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等的上网工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教学竞赛指导团队

教学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增强教师学习和工作自信心,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还在教师。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竞赛的组织,尤其要注重教学竞赛指导团队的培育与建设,构建“教学改革一教学竞赛一师资培养”的互动平台。

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包括合理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

2.采用多种措施,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并给予工作量补偿或相关资助,以保证他们能安心学习;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传帮带,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多渠道学习机会:如各种进修、培训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3.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团队必须坚持“教学工作和科研创新双管齐下”的战略措施,要求全体教师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入到不同的课题组中,并发挥重要作用,以促进科研学术水平提高。

(二)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

要牢固树立和加强几种特色团队文化:其一是要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自我审度、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要营造氛围,形成好的道德风范,要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为教师建筑心灵的家园;其二是要培育和谐团队文化理念,积极倡导和培育协作精神,培育共同担当的责任感;其三是树立构建学习型团队的理念,构造团体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

篇5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 高职院校 教学团队 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39-02

高职院校近年来以为企业输送高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从传统的单主体办学向校企深度融合的双主体办学转变,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如何打造一支可肩负起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质量教学团队,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 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教学团队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国内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导致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1.1 教学团队成员难以将双素质融于一身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对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还需要任课教师同时具备该专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最新的业务技能,恰恰是这种对教师知识加技能的双素质要求,使教学团队建设面临严峻考验。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在企业的实践经验较少,而企业选派的兼职教师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对企业实际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流程和产品工艺十分熟悉,生产、经营、管理经验都十分丰富,但教学能力就差强人意,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使队伍缺乏稳定性。

1.2 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定期考核作为评价标准的依据,考核内容大多是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为了在考核评比中不落下风,高校教师大多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的全部精力扑到科研项目上,希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以此在考核评定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如此一来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到企业生产一线对行业的产品工艺、生产流程进行细致研究和学习,面对双主体办学模式对教学团队成员的双素质要求只能徒叹奈何。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能缓解团队成员面对考核的压力,使教职人员在工作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又能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在生产一线得到锻炼和提高。

1.3 教学团队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教学团队长期的良性发展,是以合理的教学团队制度体系为依托的,作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团队制度体系中教学团队行政化倾向明显,行政系统教师收入明显高于科研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中的热情,教学团队学科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另外,教学团队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人员流动、审批程序与权限等方面呆板、僵化,导致教学团队制度建O与管理缺乏创新活力,也是高职院校一直难以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建立一整套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制度保障体系,才是教学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2 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促进高职教育的进步,运用合理、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经验交流。

2.1 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双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

双素质教师是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教学团队的主体,要求教师具有以下5种能力:专业建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职业指导能力。培养具有这5种能力的双素质教师需要建立专门的教学团队培养、培训体系。设立导师指导制、任职能力达标制、项目带动制、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制等,多层面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导师指导制是指组织将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在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引导。任职能力达标是指制定基本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标准,教师只有能达到这一标准,才有资格成为双素质教学团队成员。项目带动制是指让青年教师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带动其不断走向成熟。工程实践制则是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团队成员的工程实践能力。

2.2 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立足全局,建立健全双素质教学团队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对理论教学进行考核,又要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要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有明确的分类指标,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针对其教学、实训和科研分工的不同,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标准,另外,考核内容、过程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真正做到真实透明,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再次,教师薪酬福利要与考核评价结果挂钩,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促进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良性循环,确保其效能最大限度发挥。

2.3 完善教学团队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

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协调、完善的制度环境是教学团队高效、有序运行的关键,以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对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教务、人事、财务等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对人事分配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学评价、考核与激励制度,进行量化、科学化的管理,完善教学团队制度保障。以教学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为例,对校企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其最大优势的同时,对教学团队实行分类分层分级的绩效制度,对双素质教师的薪酬实行区别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薪酬福利的激励政策应与教师能力结合,采取多样化的激励形式,例如,在支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之外,根据教学成果和科学技术成果给予额外奖励,对于主动深入企业积累生产一线实践经验的人员也要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教学团队人员向双师型转化。

3 结语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企业输送高技能型技术人才的重任,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建设的发展。在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对校企双方资源进行整合并合理利用,在此过程中加强双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和制度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企业、学校、教师三方面形成共赢格局。

参考文献

[1]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机制与体制的探讨[C]//“问道2010”校企合作论坛.2010.

[2] 胡柏翠,周德强,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62-65.

[3] 桂海进,汤发俊.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教学团队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2-74.

篇6

【关键词】教学 团队 建设 构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已经不适应高职教学目标要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淡化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师教师所占比例较低,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不够。就教学而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教师的团体合作,单靠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职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工学结合,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那么,教学团队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依据专业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现有教师结构现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双师教师培养,结合企业实际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适应学校教学教改的需要,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生群体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革新,需要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专业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团队内部的交流、整合以及共同完成教学工作,相互取长补短,技能技巧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相互之间更加信任,气氛更加活跃,合作意识更强,教学团队整体实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企业化办学、开放式育人”的办学理念和“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校企合作全程共育人才“3×1”培养模式为指引,结合模具制造行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设备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以培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为纽带,建设一支互信型、双师型、创新型、学习型、专兼职型、服务型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彰显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共同目标

依据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室全体一起确定了共同目标。长远目标是按照省级特色专业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在5到10年内完善专业建设,彰显省级特色专业的魅力,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中期目标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影响;短期目标是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构想

(一)互信型团队。信任是合作的开始,一个不能相互信任的团队,是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团队,也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团队。创建互信型团队,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能满足团队成员渴望公平的心理需求,起到公平的激励作用。第二合理分工。所谓合理分工就是将团队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让团队成员以满腔热情去完成特定任务。第三有效沟通。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精合剂,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消除人们之间的分岐和误会,促进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

(二)创新型团队。在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在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教改等方面大胆创新、敢作敢为,推进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三)学习型团队。倡导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广泛参与学校、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定期撰写学习心得,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四)双师型团队。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校企培训为切入点,从模具设计、制造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的专业团队,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五)专兼职型团队。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指导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革新教学教法,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企业生产标准为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企业生产实际实现无缝对接。

(六)服务型团队。与校企共同培育学生,实施基于生产性实践环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师生的加工能力,为企业提供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咨询的一体化服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总之,教学团队建设,应以专业建设目标为指引,结合行业、企业,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拓展团队成员构成,增强教学团队整体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73.

篇7

关键词:民族院校;教学团队;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81-02

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1年颁布实施《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文件,要求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建立教学团队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团队建设是民族院校教学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提升学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有效载体,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加强民族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对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背景

民族院校办学历史短,任务重,发展速度快,经历由最初的政工型培训班到正规大学,再到现代化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发展过程。民族院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这是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重要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与师资水平,但对民族院校整体而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少,青年教师居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亟须提高。民族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与其他高校相比,不但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带头人严重不足、合作意识不强等共性问题,还存在教师观念更新滞后、地域局限性、特色不鲜明、各民族语言交流障碍、团队成员年轻化等影响因素,这些问题及因素严重制约民族院校师资力量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结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与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探讨如何加强民族院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非常有必要。

二、加强民族院校教学团队内涵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相互协作的观念,建立长期建设与发展的信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合作才能攻克。一个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是团队中各个成员长期协作、共同建设的过程。因此,改变教师“单枪匹马”奋战的局面,团队成员要树立相互协作的观念,围绕确定的目标组建教学团队。一个团队的组建既要考虑成员构成,又要注重长远发展。民族院校教学团队的构成应以教授为团队带头人,注重老中青年教师组合、民族语言、民族学科、及现代科技融入等,促进团队特色发展。同时,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长期合作、长期发展的过程,所有团队成员应树立长期建设与发展的信念,为实现不同时期的目标开展长期合作,共同发挥“1+1>2”的作用。

(二)基于目标管理的制度,组建教学团队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将目标管理制度引入民族院校教学团队建设,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一个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之后才能确定团队成员工作。通过目标管理,可以对教学团队中的成员进行管理。教学团队应将教学任务转化为确定的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个人的分目标。整个团队应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成员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这不仅可以完成教学团队建设的使命或任务,也可激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多出成果。

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民族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修订专业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将这些基本任务转化为教学团队建设的确定目标,同时把团队目标分解成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对个人目标的完成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努力,共同完成团队的整体目标。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民族院校作为培养民族地区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团队建设负责人应紧密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符合团队实际情况的建设目标,对团队建设与发展全过程采取监控措施,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团队中,各教师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升教育能力与教学技能,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建设项目,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整合教学内容,大胆尝试、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践中收集一线教育教学资料,总结教育教学成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最终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以民族语言和地域特点为特色,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民族院校形成以民族语言教学为特色,工、文、艺、理、管、经、法、史、农、医、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术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因此,各民族院校应紧密围绕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民族语言和地域特点,把团队建成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团队。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学团队、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教学团队、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教学团队、民族学院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等,都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充分体现出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团队特色。

(五)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围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改革的重点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团队合作为凝聚力攻克教育教学改革难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国家民委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同时,重视教材建设,在2009―2011年间,出版教材5部,即《蒙古民间文学理论》、《蒙古族文化学概论》、《文学理论》、《蒙古文写作》、《修辞学》等,为课程教学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

(六)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加强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

MOOC、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各类网络课程大规模上线,这些网络课程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强大的教学团队。每门网络课程由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创造,一门课程团队由主讲教师、助教、技术支持者(如帮助制作视频的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专家等构成。借鉴网络课程教学团队的跨学科、跨地域、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建设具有跨学科、跨地域的民族特色教学团队,是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在爱课程网站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中,民族院校共有17门课程,其中中央民族大学9门,西北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各2门,中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各1门。民族院校以民族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教授为带头人,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视频公开课程为目标,组建以各民族文化教师为主讲教师及具有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以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三、结语

民族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尊重其自身的特殊性。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根据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办学特色,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从团队内涵建设下功夫,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极其建设策略探讨―西北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

[2]张学洪.基于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08):31-33.

篇8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高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明确要求注重建构“双导师”结构,加强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将其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为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旅游专业中的优秀人才纳入教学团队,深化校企教育教学合作,推进教师团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使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技能培养有效结合在一起,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社会地位,为高职院校的综合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容

1.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概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是指以教书育人为目标,逐步提升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效果,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创新。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要以课程专业基地为基础建设平台,依托教研室、工作室、实训室以及实训基地,由校内外专职教师以及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2.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特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是一支以教育专业技术为核心,依据职业教育需求所配置的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体的教师团队。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优势互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坚持育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实施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进高职旅游专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与人才市场的综合性发展有效连接在一起。3.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主要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目前主要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聘请旅游行业的专职技术人员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适当调整兼职教师比例,以提升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的综合素养,加强专业化旅游管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兼职教师以及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主要采取的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优势互补。在教师培养工作中,高职院校可采用一个企业衍生一个专业项目的模式,促进课程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以项目教学带动整体教学,打造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的教育教学团队。

二、建构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的举措

1.构建新的评价标准为推动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建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依据,对所有教师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评价,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训管理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通过对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肯于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能力。构建新的评价标准,能有效推进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提高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的培养质量。2.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大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力度,为构建新型的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可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专业领域的双向发展。高职院校要注重建构职业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师团队,科学利用企业资源,合理划分导师的职责和对应的权益,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企业可选派一批高素质的人员到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技能传授,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建构职业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师团队。3.健全完善的专业保证体系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健全完善的专业保证体系,如考核评价体系、奖励激励体系和资金成本投入体系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是一个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需要随着教师理论水平、实践技能的提升不断进行调整,把专业保证体系作为教师团队优化的依据,实现动态化管理。在高职教育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师是团队建设的主体,其参与的积极性与团队建设的质量和成效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可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还要将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纳入管理体系,确保团队建设有比较充足的资金,注重整合团队资源,扩大团队规模。4.培养专家型教师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培养专家型教师,改变专职教师只具备理论知识、不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现状,按照企业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养以及理论知识水平提升。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帮助教师快速融入行业发展中,将所学知识融入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的社会适应性以及创新性,满足时展需要。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性培训以及技能实践,可采用挂职锻炼模式、顶岗实践模式以及部门培训模式。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的运行情况,熟知企业不同岗位在职人员职责以及实践操作技能,以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案,选择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成为专家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效率为主,把大型旅行社、会展中心以及酒店作为实践基地,依据学生的培养方向做好针对性的轮岗实践,将社会实践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5.积极参与学生的实习环节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习环节中,定期与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探讨,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这种教育模式既能明确学生要去哪里实习,教师要去哪里就职,又能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辅助企业及时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管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可对后续的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为进一步提升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要保持校外实习与校内教学的有机性与连贯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专业理论水准,让教师更好地适应实践技能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理论教学的需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6.聘请专业教师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可聘请一些专业教师来校举办讲座,以提高旅游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的资质、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水平。比如,可聘请旅游部门的总经理或部门经理来校举办讲座,这些人员的从业经验丰富,熟知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其讲座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高职院校可吸引旅游管理行业中的高技能人才进入教学团队,以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教师实践技能强、理论知识欠缺的情况。为改变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教学,成为“双师型”教师。7.研究应用性课题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教师团队的专职和兼职分工,由专业理论性强的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由技能过硬的教师进行实践技能教学,以提高整体教学实效。这样的分工,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能更好地优化和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理论专业教师与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相互配合,实现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大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构旅行团队以及“休闲贴吧”,帮助学生在校园内承接对应的业务,实现对课程、实训环节的内容衍生,将课程实践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相长。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仿佛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之中;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快速完成相关实习任务,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技能专业教师和理论专业教师可组成相应的教研组和项目团队,在同一个项目中开展集体备课,运用集体智慧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提升教学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将企业作为开展基础项目教学的依托,与企业联合,共同对新课程教学进行开发,编写新课程教材,创建试题库、案例库,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提升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准和实践技能。此外,高职院校要及时做好市场调查与分析,明确市场发展动态,使教育教学紧跟时展,满足时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8.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文旅融合是当下旅游市场衍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即文旅融合的思想观,其所具有的战略统筹导向作用十分明显,能够推动旅游市场深入发展,以文旅融合为助力,让整个市场环境呈现全新发展面貌,彰显新时代旅游行业风采。为顺应文旅融合的市场环境变化,满足人才储备方面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需革新育人目标,顺应市场规律,深入分析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利用专业知识以及校内的科研优势做好专业性的课题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校外技能人才来校,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帮助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师运作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旅游服务意识。这样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增添一些教学案例,实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完美结合,打造一支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旅游专业群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通过校园招聘以及社会招聘的模式进入高职院校的,而高职院校并没有高薪引进人才。为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可通过多种举措,增加教师团队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对教师要定期进行考核,经常组织教育教学培训,增强教师紧迫感、使命感,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创办一流高职院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实效,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避免由于教师知识水平以及技能不高而影响教学实效。职业学院要增强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前瞻性,最大化地满足高职院校发展需求,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要建构“双师型”教师团队,明确市场体系下教育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当前人才市场发展需求,以满足时代需要,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丽红.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师”队伍建设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张吉立.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建设[J].文山学院学报,2013(06).

[3]丁宗胜.高职专业群教学团队能力结构优化与建设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

[4]李薇.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高职旅游专业群协同创新平台探索[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5).

[5]王迎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6]张园.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陕西教育,2020(03).

[7]孟祥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以专业群课程建设视角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

篇9

【关键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及原因;成功经验;建设措施

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个体素质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滞后: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缺乏所授专业的相应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实践锻炼受经费不足、对口单位接纳受限、政策扶持与导向等因素的制约。

2.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结构不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兼职教师——企业的优秀技术员工受本单位所担负的职责及工作量的影响,时间与精力校企兼顾困难。

3.与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较少,在技术开发、成果转换、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教学团队在担负繁重教学与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与企业与行业联系的时间与条件受到制约。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功的经验

1.建立了人才培养调研机制

遵循由学校企业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成立了由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技术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市场调研、课程开发、素质培养研究、培养方案论证会。

2.团队人员理论与实践教学人尽其能,团结合作

校内专任教师在团队中主要承担核心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并参与大部分校内实践环节的指导。同时主持各课程的建设,承担课程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生产实训项目的教学设计等。

3.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

对接岗位职业资格要求,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共同讨论、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

4.双师执教,双证融合

通过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利用校内教师与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两支师资力量来培养学生,不断扩大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执教的比重,形成了公共基础课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分工协作机制;推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实施对证(职业资格证)施教、对岗施教。

5.仿真模拟,贴近实际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媒体设计虚拟工厂、计算机维护虚拟实训室、开发有多个虚拟项目,仿真实际工作岗位,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建构真实工作场景的生产性实训室,融“教、学、做”为一体。

6.校企共育,订单培养

充分发挥团队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及两股师资的作用,引用企业生产评价考核标准。一是开办订单教育;二是引真实项目进课堂,进行项目教学;三是引厂入校,达到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电路设计、电路调试等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目的;四是开办实体公司,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直接进行信息化服务工作的平台;五是广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训实习需要。

7.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本教学团队十分重视网络平台的利用,重视师生互动,开发了师生实时交互系统、答疑系统,还充分利用QQ群、系部FTP作为师生实时交流的平台;建立专业网上校友会,了解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建立校企合作网上平台,让学生与企业多方及时互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部分课程规定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教学团队还开发了网上测试系统;建立毕业生终身学习系统,建立了资源网站、学习系统对毕业生进行开放,如天空教室、视频教学、各类题库等,受到了毕业生的一致好评。

8.素质培养,落在实处

学生的素质是最根本的能力,本团队注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政治素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创新意识。

9.科研教研,促进教学

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措施和成果落实在教学各个环节,从而保证了教改质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将研究成果用于认证考试、技能训练、进教材、转化为教学项目。

三、进一步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1.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建设

以产学合作为依托,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实训条件,从而能够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去跟班学习,或亲自去参与生产经营,了解生产第一线,应用新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中青年教师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形式轮流下企业实习,或独立去完成一二项工程项目,时间可长可短,形式可灵活多样。

2.注重师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为此将教师科研的重点导向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方面,同时要加强科研管理层的服务意识,积极搭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强技术转化和转移的能力。

3.培育专业带头人,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社会适应能力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中的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核心工作。专业带头人的培育必须通过引进企业或行业优秀人才,改变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式,加大培养力度。具体的培育途径如下: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能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学教育能力。二是有计划地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几年的顶岗实践。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企业实践经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掌握企业技术的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共建实训、实验基地;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教师,参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制定,学生的评价等;同时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

在对专业带头人培育的同时,学校也应与社会、企业、行业密切联系,使专业教学师资充分了解专业的市场动态,采取各项激励措施促进专业教学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最终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篇10

【关键词】汽车电子教学团队建设管理

近年来,团队精神也在感染着高校教师队伍,形成了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团队所有成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相互补充,成员之间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是高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竞争力和生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专业与职业的内在要求,重点建设了团队带头人、实施人才共育、增强团队成员教学科研水平、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等方面,提高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团队健康成长,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构建专业要求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始终把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设计开发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把“重在实践,理论活用”作为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坚持“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为主线,增强设计与创新能力;以制造业为根本,多能发展,拓宽就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并设计了符合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加强团队带头人建设及管理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为高级职称、电子技术省级专业带头人、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团队带头人能够紧密联系学校各部门与社会行业企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促进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并在团队中发挥了业务指导和示范带动作用。[1]

(一)主持制定团队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团队建设与发展有计划、有目标,团队有总体发展规划、成员个人发展规划及工作任务。团队发展规划是通过努力把团队打造成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强、成果多的优秀省级教学团队。团队工作目标是打造符合时展的、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三年内完成本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一支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

(二)组织实施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和改革

团队带头人积极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技术工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带领团队及时追踪专业发展的前沿,开展专业调研和专业剖析。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积极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积极参与汽车电子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确立专业发展的思路与模式,并制定了特色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生产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和本专业毕业生回访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开发了多个校企合作单位,并聘请多名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本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以身作则加强带头人自身修养

团队带头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学严谨,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深入生产科研第一线,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执行能力,善于团结协作,能够在团队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正常开展有效的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三、实施团队分工协作人才共育

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涉及汽车技术、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因此要求团队全体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而努力。

(一)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团队在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育人形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合作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三种办学形式。通过校企合作之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条件、育人及就业等主要瓶颈问题。

(二)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途径

根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人才培养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来自校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团队成员明确职责,各自发挥优势。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程,制订课程大纲与教学方案;实训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开展实训技能与岗位实习指导工作。

(三)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方法

1.在课程讲授方式中实现分工协作,每门课程都有一名相应擅长的老师来负责,同时又有其他1-2名教师协作,做好课程标准的制定及相应的授课工作。团队的理念是由“专攻”到“专教”,体现个人优势的同时提升整体水平,实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目标。

2.在项目教学中实现分工协作,针对开展项目教学法课程中的不同项目模块,寻找最佳的教师搭配形式,实现优势互补。

3.在专兼职教师中实现分工协作,增强高职教育活力。团队内的企业外聘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现场教学工作,具体指导学生设计汽车电子生产维修过程的每一步实践教学环节,撰写进行汽车电子生产维修过程的专题报告,分析汽车电子生产维修具体案例,实现了对校内专任教师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此同时,学院也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学研合作单位新产品研发,或承担一定的职业培训工作,增强高职实践教学能力。

4.协调团队成员,发挥团队优势,提升团队整体能力。团队成员都担任过相关理论课程或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中都相互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把自己多年来在教学、知识、技能等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指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注重教学、科研与生产相互融合,将科学研究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将教学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教学成果得到一定的推广。

四、注重团队成员教学科研培养

(一)通过组织实施教师的听课、试讲、语言等基本功训练,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使得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通过“双师”素质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学院选派专职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锻炼,到国家或省培训基地参加“双师”素质培训,团队成员全部获得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技能考评员证书,具有“双师”资格,都已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三)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和专业建设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多项横向合作项目。有老师自主设计实用新型专利,如卡片式试卷;有老师参与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设计;还有老师参与多项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通过教科研项目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目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取得了以“省级专业建设带头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精品课程”“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规划教材”和多个“实用新型专利”为标志的系列建设成果,完成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多位老师主编规划教材5部、副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及精品课程教材10余部、自主编写实验实训教材3部;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院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或参与实用新型专利7项;4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上10余篇;指导学生多次在国家级及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获省科技成果奖1项;多名教师被选聘为淮北市职业教育专家库成员。

五、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满足生产能力培养的需求,团队已建设多个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室,如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电力电子实验室、汽车空调维修实验室、传感与检测实验室、单片机与PLC工控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机电一体化省级实验实训中心拥有汽车检测与维修多个实训室。为推进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让学生尽可能早的接触生产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团队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规范管理。与原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将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开发更多的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将工学结合向深度推进。以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整合实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工艺、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并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服务与营销、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实现资源共享。

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基本能力

团队部分成员受聘担任淮北市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专家顾问,积极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参与淮北市及周边地区多家企业多项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推广等。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积极进行团队建设与管理,保证本专业健康有序发展,并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应用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工艺与管理等专业群的大力发展,更好地为淮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骆正军.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