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划经济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计划经济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经济结构;货币及其变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1803
利率市场化的初级定义指的是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中的融资水平,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我国自从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以来,进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指标,不仅对利率市场和货币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对市场中的每一个投资者的利益发挥中介作用,在对推动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利率市场化将会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条件。
1.1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分析
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和管理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通过在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在海外的上市,已经初步具备了条件,而贷款利率的浮动。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来对贷款定价,债券市场也有专门的市场风险评级,各种理财产品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等一系列的发展为我国监管机构在利率风险的管理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我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我国银行已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引导银行业市场、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水平。沿海城市的同业拆借Shibor基准利率基本成熟,现如今已经成为金融交易的基准。另外一方面对于政府在2015年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这样不但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贷款困难的问题,并且逐步放开了对外币利率品种的管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
1.2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联系
从需求结构来看,我国每年最终消费率和世界水平相比仍然很低,所以我国不仅是消费大国,而且还是人口大国,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投资的程度也比我国经济的增长水平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拥有较高国民储蓄的国家,这也是我国保持经济增长较快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是扩大消费需求,则成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投资需求的发展速度快于消费需求,从而导致需求结构失衡、消费率过低,我国不得不依靠外需来“稀释”过剩的产能,而这也会引起经济风险的扩散和转移。从消费倾向来看:利率在进行平稳缓慢的变动时对于消费者倾向没有太多的影响,反而言之,却对实际的储蓄量有很大的影响,经典学派认为:即使提高了利率减少的一定是实际总储蓄量,虽然调高利率可以使人们进行更多储蓄,这样会妨碍到投资所以说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益率有密切的联系。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所以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还会调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来看,国家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呈递减状态,政府应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全面化解产能过剩,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我国鼓励外资融入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程度上也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我国,这种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增加就业、拉动经济的内增长。从现阶段来看,我国2015年上半年CPI多个月在1.2%到1.5%区间内小幅波动,就业好于预期目标。但是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新旧动力的转换也在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将会针对形势变化准确调整,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促进结构调整,通过拓展需求形成稳定的经增长。
2利率市场化中出现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渐进式特征。我国的利率管理一直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虽然一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长期发展看来,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许多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出现存款限制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是贫富差距大,房产泡沫已经接近极限,第三产业走势低迷,随着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出现了金融抑制程度高、经济金融化程度低的现象,金融资产结构不能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率市场化中还存在短期利率产品不足等问题。对于银行来说,由于银行有存款上限的限制,所以在最近十几年中,我国经历了多个实际为负利率的时期,这对于我国消费的增长,甚至经济结构的发展的转型都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此期间,我国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券等在内的债券在一、二级资本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票据转贴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同时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所以最近几年来,银行存款流失,贷款和存款相比压力增加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居民的财富配置行为在不断改变,银行不得不以理财产品等表外高收益率产品吸引存款。这也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不仅来自于社会其他领域的需求,更是来自于银行本身的内在需求。其次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制度极度缺乏应有的地位,利率既不是储蓄收入来源的主要的对象。也不是投资者分割的杠杆,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确,预算的软约束是投资无利率弹性的根本原因,而对于利率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储蓄、投资对利率弹性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
2.2经济结构中出现的货币问题
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利率的改革涉及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推进利率改革时,必须同步推进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形势的改革,在资本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我国的存款利率也是相当高的。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时,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形势的改革必须要同步进行,伴随着2014年我国经济的下滑,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应当适当放缓改革的步伐,而且改革是主要的两点难点,一是我国是高速发展的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资金需求量较大,贷款需求很强,如果利率上调,贷款利率提高又会对经济有影响;二是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由于地方干部换得快,地方融资平台的“软约束”的问题比较突出。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取得7%的增长成果,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消费中近几个月都出现了好转的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富有弹性,从操作层面来看,利率市场化使得外汇干预的有效性下降,我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政策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较多,但外汇的不断流入货币当局依靠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由此产生的流动性。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大规模央行票据的发行对国外利率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是中美利差持续为负增加了冲销干预成本。
2.3应在发展过程中与经济结构相适宜
国有企业经营实际上还没有走出困境。基于国有企业在经济转轨期的特殊地位,作为公有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既是国有资产的载体,又是大部分产业工人就业的承受者。因此,改革的决策者对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持谨慎的态度,这就让国有企业承担起有损效率的社会责任,事实上,许多的国有企业经营已经非常困难,在经济上已经没有继续经营下去的能力,选择退出市场或者接受破产已经是最适合经济合理性的出路,大量的微利或亏损国有企业的生存依靠国家,通过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实施救助和补贴性金融的支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来说将是致命性的打击。从海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历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在一定时期内必定升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货币资金的有限性决定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升高是不可避免的。利率水平的升高,虽然有利于货币资金流向效益好、收益高的企业和行业,同时促进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同时又加大了投资成本,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这样就会抑制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利率水平的升高,可能引起国际逐利资本的超量涌入,会对人民币构成升值压力,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抑制出口或导致出口增幅下滑,从而给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利率水平的提高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居民的消费与储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储蓄与利率正相关,消费与利率负相关。我国居民储蓄对利率的下调不是很敏感,这就导致了利率的下调不能相应地减少储蓄和增加这一问题的存在。
2.4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十分严重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信贷投向的决定权和信贷的定价权等。商业银行经营在坚持“三性原则”的前提下,必然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作为信贷投向。而大量企业存在失去信贷支持的危机;二是国有企业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在低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以补贴性金融支持,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利率水平的升高,亏损的企业在财务状况上更是变的严峻,生存都将会难以为继,在经营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也将有可能陷入财务困难的危机中。如果国有企业没有合理的退出通道,国有企业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进行。
3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结构的对策
3.1从银行改革中发展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银行行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但为参与者创造新的商业环境,也向银行的赢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对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加速影响银行行业间的优胜劣汰,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第二,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业的结构将会变得更加集中。第三,形成竞争机制,促使银行从单一的只靠利息差转变为收入的多元化,提升银行的长期营利能力,改革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金融改革,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定价机制转移给市场,在加大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将可能对储户资金的安全保证造成影响,为保障存款人的权益,美国、法国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都建立了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功能是通过国家保险机构向面临危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援助,也可以向破产银行的储户提供一定限度的补偿。
3.2发挥利率作为经济杠杆作用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新常态“,要严格控制社会信用总量。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社会信用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为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初级阶段,全社会对社会信用的服务相对有限,在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限制发展信用体系,控制社会信用量的发展也可以使市场经济的转型起到关键作用。逐步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为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型,首先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促进市场竞争;充分发挥价格政策的最大化,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提供条件,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价格监管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谨慎使用利率市场化等的金融工具。我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将会通过多种渠道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而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将会扩大央行对资金的使用,将进一步侧重市场需求,实现资金平衡,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货币增速处于较高的水平,不能放开脚步追随其他国家的脚步,要谨慎使用金融工具进行调节,从而使得经济稳步发展。从国际经验中,为有效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存贷款机制所建立的利率市场化。
3.3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应从居民、金融市场、企业、央行和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提升国有企业对利率的弹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改革消费支出体制、使其市场化,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个体微观基础,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基础的见解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干预,放松对利率的管制。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一个标志是利率市场化,它不但可以促进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居民的金融意识而且还能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选择,加强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打破垄断。我国现阶段处于转型的经济环境中,我国将会打破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从国际市场来看,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将迫使银行提高自生的市场化效率,国内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的选择,利率进一步提升的提升刺激资本的流入,冲销成本逐步上涨。
4总结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利率的升高对需求扩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制度的改革。一是加强央行的整体调控的能力,完善市场调控机制,使中央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完全有能力运用相应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在社会经济的可承受的限度内控制利率水平;二是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消除不合适的投资壁垒,提高社会投资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三是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塑造成为消费需求的动力;四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居民自愿消费。
参考文献
[1]黄湃.我国利率市场化与若干经济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4).
[2]王虹.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调整新思路[J].学理论,2013,(9).
[3]余胤.利率市场化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J].我国统计,2006,(5).
篇2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结构合理优化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结构设计的经济与否直接关系项目投资量的大小,而影响结构设计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在于结构方案的选型、结构设计的参数和设计制图的精确度等。因此需要对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合理优化以及对经济性影响进行研究。
一、建筑结构设计
1、关于平面结图的构设计
在进行平面结构图的绘制时,要考虑到是否运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当建筑地点位于6度抗震设防烈度区的时候,根据相关建筑抗震的设计规范,可以不使用建模软件进行建模,但是一定要符合相关抗震措施的基本要求。对于砌体结构的建筑物,不需要软件建模,进行直接设计就可以,但是在此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整体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进行注意。不过,在时间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还是采用软件建模比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建筑地点处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以上(含7度)时就有必要输入软件进行建模计算。
2、关于屋顶结构图的设计方法
当建筑是坡面的时候,结构设计的两种方法——梁板式和折板式。梁板式一般被用于建筑面不是十分规整,板跨度比较的坡屋面;折板式则通常被与梁板式相反的建筑结构当中。梁板式和折板式的板都是偏心受拉构件。板的厚度一般不能小于120毫米。除此之外,梁板折角钢筋的设置需要绘制有大样示意图。绘图和设计的最为重要的是设计人员要将建筑结构烂熟于心,这就要求结构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具有必要的空间感,以能够正确的理解建筑图纸。唯有如此设计图纸才能够使施工人员无误执行。
3、大样详图的设计
在保证建筑详图的绘制准确的基础之上,大样详图的绘制工作既可以在其基础上直接进行,也可以在对已经完成的详图的修改的基础之上来绘制。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保证建筑外形的前提之下尽量使结构的受力合理化、建设施工简单方便。在标志高度和建筑外形的规格上必须与建筑专业彼此一致。
二、建筑结构设计对经济性的影响
1、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
建筑设计方案对结构设计有着重大影响,所以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方案与初步设计过程中应尽早介入,与建筑师一起共同确定建筑方案,在满足建筑功能布局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兼顾结构的合理性。不要等到方案确定后进入施工图阶段时结构专业才介入,若此时结构专业才对建筑方案提出较大的修改意见,其结果是要么对原建筑方案进行较大的修改;要么为满足规范对结构的要求而采取各种加强措施,这样势必要导致工程造价增加。
2、选用合适的结构体系
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结构设计时,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功能要求、建筑高度、抗震等级、场地地基条件等特点,选用合适的结构体系。结合实例,通过某市和某市不同年份、不同计价模式(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不同结构类型(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住宅建筑工程案例的造价分析,研究钢筋用量在不同结构在造价中所占比例。
钢筋工程在建筑造价中占有较大比例,砖混结构中钢筋工程占土建造价的比例约为18%;框架结构约为31%;剪力墙和框架一剪力墙相差不多,均为32%左右。
一般来说,砖混结构的工程造价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价的60%~70%,这类结构钢筋混凝土用量少,施工较简单,多适用于7层以下的住宅建筑。但砖混结构是由墙体承重,对墙体的布置有一定的要求,不如框架结构布局灵活,其使用功能受到一定限制。7层~12层的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若在其适当位置设置适量的抗震剪力墙,可减小柱、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不但可达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高层住宅则更适合采用剪力墙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既能满足现代住宅对平面、空间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且室内不露柱角,抗震性能较好,造价也比较经济。
3、基础形式的选择
基础结构的造价与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其工期约占整个建筑物主体工程的25%—30%,造价约占总造价的10%―20%,基础工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设计时应重视地质勘察报告的交底工作,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控制基础的截面尺寸与埋深。以两座相临的住宅楼工程为例,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设计基础承载力及埋深相同,地面以上部分结构设计也相同,均为6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236m2;地面以下部分选用两种基础形式,1楼过于考虑安全性,设计选用了钢筋砼条形基础,C20砼浇筑,M10水泥砂浆、MU10砖砌筑,基础总造价为16.13万元。在2号楼设计中,将基础改为毛石条形基础,用MU20毛石、M10水泥砂浆砌,基础总造价为10.35万元。通过对比,基础建筑面积造价,1号楼为49.86元/m2,2号楼仅为31.98元/m2.在两楼楼型、结构及使用功能相同的情况,地质条件满足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只将钢筋砼条形基础改为毛石条形基础,基础部分的造价减少了35.88%。
设计时对选用的不同基础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比较,择优选取最合适的基础形式,可达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目的。
4、构件截面尺寸和钢筋用量
建筑物构件截面尺寸的选择,包括合理地选择梁、柱的截面尺寸、混凝土墙体和板的厚度等。一般来说,同一结构构件,当其截面尺寸减小时,其配筋率就增大,钢筋用量增加;相反,当其截面尺寸增大时,可以适当减少构件的配筋,但增加了混凝土用量,增加了建筑物的总荷重。可见,构件截面尺寸与其配筋率在一定范围内是相互对立的。结构构件设计时,要求结构工程师选择一个合理的截面尺寸,使构件混凝土与钢筋的总造价最低,此截面即构件的合理截面。合理的结构设计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经过多次计算、比较和分析,来确定每一个构件的合理截面尺寸,实现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大小与其配筋多少的平衡,从而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三、工程经济性的角度下对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要求
1、建筑材料选用
应尽量选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如钢材宜优先选用三级钢。HBP235,HRB335和HRB400,这3种钢材的价格比较接近,但它们的抗拉强度值是210:300:360,可见采用高强钢筋的性价比高。混凝土宜用C30以上标号的混凝土,因为目前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已可使混凝土达到C80,运用高强度混凝土可以减小结构截面和减轻结构自重。填充墙材料宜采用轻质墙体,如水泥纤维板、纸面石膏板、加气混凝土等,这些材料既可增加室内的使用面积,也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减小地震作用,进而减少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配筋量和混凝土用量。
2、正确选取结构计算参数是结构设计的前提
目前,结构设计进入了电算化的时代,在合理的结构选型和布置前提下,只有正确地选取各项设计计算参数才能把结构设计做好。无论是国内PKPM、3D3S等系列软件,还是国外的ETABS、SAP2000等系列软件,设计的各类参数都必须是结构设计师人工选取和录入,如地震分组、场地类别、抗震等级、地震烈度、地下室层数、是否计算双向地震、是否计算偶然偏心、是否双偏压配筋、箍筋间距、墙体分布筋间距、钢筋的强度值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等,每项参数都关系到建筑结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配筋是否经济。多层建筑计入了双向地震,可不考虑结构偶然偏心的影响;高层建筑在计算配筋时,如果计入了双向地震后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当建筑场地类别为一类和四类时,要分别注意对抗震等级进行相应的提高或减少。
3、了解工程造价
结构工程师应对工程造价和工程量的计算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设计的图纸达到精细、准确,才能取得工程的经济效果。例如25mm直径钢筋的重量是3.86kg/m,现在的市场价格约5.5元/kg,如果1栋楼的架立筋可用直径18mm钢筋(2.0kg/m), 而设计上用了直径25mm的钢筋,按3万米长计算,则浪费掉钢材55.8吨,价值人民币30.69万元,节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提出的见解。优化设计可以为工程节约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性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叶润庆. 建筑工程的经济性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0(08)
篇3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伴酒精戒断综合征;观察;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酒精性肝硬化伴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为47至65周岁,平均年龄为52.4周岁。该62例患者均有长期饮酒史,其中3人病情较为严重,心理压抑程度高,烦躁易怒。其他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均有明显好转。此次临床对比中,未出现患者自伤自杀引发的恶性事件。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特殊优质护理,护理内容具体包括:(1)疾病的诊治,由于该病基本无法根治,所以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控制,在接受治疗后,避免病情的恶化;(2)干预患者生活行为,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酒量,保证患者不得接触酒精类物品,由家属与医护人员进行督促;(3)饮食的改善,为患者提供质软易消化的食物,防止因食物坚硬、过热而引起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且患者必须减少盐类的摄入,防止出现四肢水肿现象,患者实行少量多餐制,保证每日所需营养素的供给;(4)心理教育,由于此类疾病一般无法根治,所以患者常常出现消极负面情绪,且酒精戒断综合征可兴奋中枢神经,更易导致患者烦躁易怒。因此,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由心理医师为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帮助患者控制自身情绪,避免患者应病态心理而出现极端行为;(5)日常生活锻炼,患者在家属陪同下进行每日30min的有氧运动,增强体质。
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护理,具体包括:(1)疾病诊治,有医师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2)饮食变化,患者不得使用高盐、坚硬、辛辣刺激类食物,防止对肝脏造成不必要的负担;(3)患者自行进行心理调节,阅读有意义的心理辅导书籍,改善因戒酒出现的烦躁消极现象;(4)患者可进行户外活动,自行安排,不得过度劳累。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诊断后,62例患者病情均有好转趋势,肝硬化程度不再加重,且伴酒精戒断综合征所引发的颤栗、抽搐等轻度病症无再次复发,患者心理均有所改善,烦躁、忧虑程度降低。其中,实验组患者的病情好转趋势更为明显,包括:(1)实施护理3日内,患者的颤栗抽搐现象全部消失;(2)患者心态由消极进行转变,烦躁易怒现象明显减少,自愿与其他人进行沟通,无自卑心理;(3)患者病情无加重现象;(4)遵医嘱后,患者进行日常锻炼,血压血糖回复正常值。
3 讨论
由过度饮酒所引起的肝硬化现象愈发普遍,应引起社会人士的广泛重视。因此病暂无根治方法,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可通过减少饮酒量,注意日常饮食,增加日常锻炼时间来改善人群体质,远离肝硬化等疾病,减少饮酒量即可避免伴酒精戒断综合征引起的并发症,维护广大人群的健康。
临床上,对于此病患者,一般给予药物进行保肝处理。其中,对患者病情的实时观察与优质护理也成为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部分,优质的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虚弱体质,也可帮助患者进行心理改善,避免应心理失衡而出现意外事故,为家人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总而言之,对酒精性肝硬化伴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进行病情观察与护理能对此病患者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华琳,史洁,徐兰等.酒精性肝硬化伴戒断综合征的护理干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2):59-62.
篇4
基于利率市场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模式有着一定的影响,且其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所以在后期干预阶段,为了减少不利因素的过度干预,应当及时对应用形式进行有效的调整,充分的发挥好货币政策和经济结构的作用,在满足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促进体系结构的和谐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1.现有的利率结构得以优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率结构的发展动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利率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利率干预的难度。为此,在干预过程中,必须认真探索在市场经济下,利率市场发展模式的硬性规则,了解结构发展的动态,以更好的实施相对应的干预措施,进而提高利率的应用准则。在我国当前的存款流程中,虽然央行已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不在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但依旧会出现存款利率为零或者小于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货币政策的应用模式,随时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1]。所以在进行利率干预时,针对利率市场发展路径的合理转变,必须倚着高效和高质量为准则,不断优化现有的利率结构,进而为我国日后的发展路径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金融体系得以完善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的结尾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货币政策一直在扮演着经济发展指挥棒的角色。而基于利率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要想从中发挥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那么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货币的种类、资本的使用状况以及拆借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探究,以实现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指挥过程中倚着最佳的状态推动经济模式的优化。同时,在进行价格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拆借市场的主要力量不能确定,交易金额高与底的情况也是数不胜数,银行在处理低金额的交易款项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落差,给整个市场发展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此,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完善金融体系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把控观念。
3.货币政策的效力周期得以推迟
基于利率市场化对货币传统的效力周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对控制模式进行相对应的转变,以满足当下发展模式的需要。那么就需要我们根据利率市场的变化,一旦影响货币政策得以推迟的情况发生时,就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对应用模式实施及时有效的变更工作,进而有助于在日后的货币推迟问题上显现出有效给予干扰的优势,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2]。
二、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1.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的有序发展
由于利率市场化的特殊性,在经济体制的日后发展过程中,完善利率改革对于经济体制的发展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基于利率发展模式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必须以金融市场发展的形式为基准,实现经济体制中价格模式的科学化管控,确保经济体制的有序发展。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对于实现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整体干预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还没有规范化的市场发展模式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及时的发现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有效的对发展政策进行调整,解决相应的问题,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取得应有的效果。
2.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宏观控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利率的发展形式就会对利率的管制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未能及时的进行合理调控,那么就可能造成大幅度的上升或者下降。因此,在后续的管理阶段,必须知晓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准则下,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市场的主要问题和重要环节实施合理化的调控,以确保市场利率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一旦市场出现问题,就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的不可管控事件,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在对市场进行实施宏观调控时,必须充分考虑设计的效果,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对应用指令实施变更,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3]。
3.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
结合当前的一个经济结构发展可知,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所有调控阶段的干扰效果进行明确相关目标,那么就会严重制约了资源的具体应用,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在常规性调控和应用阶段,应当把重点放在战略模式和产权关系的调控上,客观的去分析所有干扰内容,并根据市场发展模式的相关准则,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相关调整。与此同时,由于利率市场的发展形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那么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根据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式的要求,知晓资金的应用,客观的看待金融市场的调控模式。进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篇5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脉介入术(PCI);B型钠利尿肽(BNP);心室重塑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29-02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心肌梗死患者数达2200万。临床研究证实,B型钠利尿肽(BNP)对AMI患者左室功能、左室重塑、病死率以及患者的预后的评价等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与认可[1]。临床治疗AMI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药物保守治疗,二是手术治疗,在众多术式中,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已经得到证实。本文主要对药物保守治疗与PCI手术治疗AMI对BNP浓度以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AMI的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检查 本研究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4 h、48 h、72 h以及7 d分别抽取其肘静脉血2~3 mL,并于当天检测。采用ARCHITECT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BNP水平进行测定,根据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2]。
1.2.2 心脏超声检查 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7~10 d之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其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3]。
1.3 血瘀证积分判定标准
(1)心绞痛:未发作,为0分;轻度:出现典型的心绞痛,但是可以耐受,稍作休息便可恢复;中度:每天出现比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的时间约为10 min,需要口服硝酸甘油便可缓解,记6分;重度:每日出现多次心绞痛,疼痛难以耐受,需要多次服用硝酸甘油,记为10分;极重度:出现明显的心绞痛症状,程度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记分为15分。(2)舌质紫暗或者出现瘀斑:无任何症状,记为0分;轻度:舌质暗红,记为3分;中度:舌质呈暗红色,并出现散在的瘀斑,记为6分;重度:舌质紫暗,记为9分;(3)口唇或者齿龈暗:无任何症状:记为0分;轻度:口唇及齿龈呈暗红色,记为3分;中度:口唇及齿龈颜色呈暗紫色,记为5分;重度:口唇及齿龈颜色紫暗且有瘀斑,记6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x±s”的形式进行表示,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对比
见表2。由下表可知,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两组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见表3。由表3 可知,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3 讨论
近年来,AMI患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临床研究证实,AMI患者血中BNP水平与正常人群血中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将BNP作为AMI一个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BNP最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从猪脑中首先分离出来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体内激素激活首先表现为BNP的升高,而不是循环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血浆BNP有较好的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而且心力衰竭症状越严重,血浆中的BNP浓度就越高[4]。BNP是独立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对AMI后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预测因子,BNP提供的预测信息甚至已超过了LVEF。AMI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死亡。因此,应该注重加强对AMI患者的临床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两种治疗AMI的方法,即药物保守治疗与PCI手术治疗。本文主要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AMI的疗效进行比较。
本研究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两组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综上所述,PCIAMI患者血中BNP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以及左室重塑,其疗效比药物保守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海燕. 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血中BNP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5):497-499.
[2] 何劲松,刘婧,白法文,等.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 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5):599-600.
[3] 王师菡,王阶,何庆勇,等. 冠心病介入术后证候分析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8,10(6):11-15.
篇6
关键词:经济学 留学生 教学
自从主席2013年在阿斯塔纳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国内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出现了一波。在已发表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大量论述,其次是关于中国推动沿带国家建设基础设施、进口资源和能源的通道方面的建议,而对于丝绸之路如何为沿带国家创造利益方面研究较为缺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会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漫长过程,沿带国家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来推动本国参与到在这一进程中,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人才应该成为研究的关注点。
本文在总结了培养来自中亚国家的留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着力培养受过规范的经济学专业训练的留学生,这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会发挥基础性作用。随着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他们会对本国如何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经济规则、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方面提供新的观点和思路。
一、制定恰当的培养计划
培养留学生,需要针对留学生的特点设置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该是立足于经济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其目标在于培养受过规范经济学专业训练的学生,而不是仅仅以学习汉语为目标。
在以往教学实际中,发现大部分留学生对于自己留学所树立的目标就是学习汉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即与其国内的现实需求有关(随着大量中国企业前往中亚国家开展经济活动,很多掌握汉语的中亚国家民众因从事翻译工作而获得了较好的收入),也与他们本国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有关。中亚国家受计划经济影响很深,到现在对于发展经济的观点仍多为计划经济思维,例如认为政府能够而应该在发展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为改变这一观念,需要设置的课程能够讲解清楚市场经济的体系、作用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能够起到政府无法发挥的作用。这不仅需要理论的讲解,同时也要强化案例教学,特别是从中国的发展经验来设计案例。因为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强的感召力,他们普遍希望了解中国经济如何在短短30多年里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作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来看,其经验比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中亚国家更具有针对性和相似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前往往对本国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看法是偏向计划经济思维的,而在学习后,则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观念。理解了融入国际市场、开放本国经济的必要性,也认可了外国企业在本国投资、发展的重要性。其思维的开放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适当前延专业与汉语结合的培养方式
留学生在学习中,因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往往自认为能够与中国学生日常交流,就一定能够进行专业学习,故要求和中国学生同班授课。但实际上,其汉语远不能达到开展专业学习的基础。在安排留学生加入到中国学生班级后,留学生普遍感到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也无法理解所讲授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在留学生的预科阶段,就安排老师为其开设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讲解经济学相关专业词汇和概念,为其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选学中国学生课程能够让留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同时认识到掌握日常汉语还远不能达到开展专业学习的程度,这会使得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转变。在意识到自己的汉语与专业知识的差距后,留学生也就接受了教学管理和安排,并且能够努力学习以跟上中国学生的水平。
三、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在设计留学生培养课程时,要考虑到留学生对本国的关心与感情,开设研究中亚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专业课程。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现状与特点的讲授,会使学生不但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准确的认识本国经济的特点,对如何发展本国经济、开展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关系有了更为积极的看法。
而开设针对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课程,是以老师所开展的中亚经济研究为基础的。老师对中亚经济研究的越深入,其讲授的内容就越能得到学生的共鸣,这样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
留学生们是离开家庭、祖国来到异国求学,在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存在很多困难,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孤独感,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关怀学生,对其生活、思想状态要有着深入的了解,对其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也要积极想办法予以解决。这可以有效地拉近老师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感情上有归属感,认可自己是学院的一份子。这样在有问题和矛盾发生时,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很好的沟通,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
在关爱学生同时,要制定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并要求严格执行。由于种种原因,如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各国教育体系和特点以及学生个人性格,部分学生往往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较为自由散漫。如果不能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应有的管理,会使得其他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导致整个学习风气的下降。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公平的执行。在管理过程中,对于学生所犯错误,绝不姑息迁就。但对于学生合理合法的要求,也应该予以满足和保护。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从内心认可学校的管理,即使受到了处分,他们也清楚这是因自己错误所致,而不会对学校管理产生情绪上的对立。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清楚的了解哪些事不可做,从而使学习风气不断改善。
篇7
武术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机制(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为基础,使武术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武术市场化的实质是市场机制作用增强的过程。市场机制的作用越强,市场化程度越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必须进行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武术市场化,一些学者却持不同看法,认为武术不能市场化,由市场主宰其生存;即肯定、接受市场与市场机制的存在和作用的现实,却排斥市场化的可行性。
武术本来就存在市场,何来武术市场化的争议?原因在于,一些人士认为,以经营为目的的市场交易,会导致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从而损害武术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现代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都要求将市场机制引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按市场取向进行深化改革。然而,体育提供的商品,是一种介于“公共品”和“私人用品”之间特殊的“商品”,它在体育运动规律的制约之下,并不完全服从于一般的经济规律,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所以,体育只能有条件、部分地实行市场化。
在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武术市场化不是将武术全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而是将能够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部分,即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效用的领域,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武术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而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武术领域,还得依靠国家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
反对武术市场化者,除对市场化的理解存在歧义之外,认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举国体制”优越的观点,亦十分普遍。“举国体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它仍有集中力量办体育的优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举国体制”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变化,它也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也要引进市场机制进行改革。所以,以“举国体制”的优越,而反对武术市场化者,从根本上难以立足。
在肯定武术市场化的同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将武术市场化扩大化,简单地将武术市场化等同于经济转型期武术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将武术市场化缩小化,将武术市场化理解为市场开发。市场开发是武术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与重要方面,但并不等于市场化改革与发展。武术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一场从宏观的政府管理到微观的市场运作的观念革命,其实质是将市场运行机制引入武术的发展领域。
武术市场化与武术产业化都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出现的新名词,二者都有向市场经济方向转化的含意,以致经常出现相互替代的现象,但这两个名词的内涵不尽相同。武术产业化是用产业运作的方式来发展武术事业。调节产业运营的基本方式有计划、市场以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三种方式,市场调节并非唯一途径。武术市场化是指在武术经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武术产业化是在组建武术产业部门的基础上,用产业运作的方式来经营武术。武术产业化是武术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有密切联系,但不是同类概念,不能等同、替代。由此可见,武术市场化不等于武术产业化。
产生于农耕文明背景的中国武术,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间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天然情结。然而,20世纪末以来,武术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却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重要缘由在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从建国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历了四十余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种体制下,整个社会的人、财、物资源是按照行政指令,通过指标分解、调拨,由政府预先编制的计划来配置的。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在建国初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
从社会经济形态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是一种“短缺经济”,企业的生产按计划指标执行,无需考虑产品的销售问题。武术事业亦是如此,文化生活的贫乏,使人们对武术运动投入极高的热情。然而,今非昔比,“短缺经济”早已被“过剩经济”所取代,面对高科技的娱乐产品和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的冲击,武术市场的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术要寻求发展的空间,就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再度打开,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浓郁的体育商业气息,使生活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观众耳目一新。奥运会、世界杯、NBA,职业拳击等各种赛事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炒作之下,走进人们的娱乐生活。西方体育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引导着武术的发展路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武术融入国际体育大环境创造了机遇。在武术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中国加入WTO,为武术参与国际体育市场竞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开放的环境下,武术不可能脱离世界体育而单独前进,它注定要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体育市场化的舞台上绽放出东方体育的独特魅力。
篇8
因此,产业政策是由日本传入中国应该无疑。当时日本经济正好处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时期。日资大举收购美国资产,引起美国朝野一片震惊,世界也为之瞠目。我们一下就把产业政策视做真经,自然合乎情理。
据说,日本的产业政策还可追溯到早期尚未发达的德国的保护主义政策。日本自明治以来就有殖产兴业的传统,于是,产业政策在日本极易衍生为无所不包的政策体系。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初步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有着巨大的惯性。希望改革的人觉得产业政策可以作为过渡,逐步用指导性计划取代指令性计划;坚持计划经济的人觉得产业政策可以作为掩护,最大限度地保存传统体制的血脉。因此,几乎没有质疑和犹豫,产业政策就被接受下来。
产业政策在中国问世不久,对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实施的手段和结果,学术界就开始有了观察和思考。笔者在1991年初指出:“从1987年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的‘产业政策’的提法,以及与此同时被推崇的将‘上游产品计划管住,下游产品价格放开’,作为一种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的设想,是值得商榷和深加研究的。”(《改革》杂志1991年第1期)
产业政策在中国延续近20年,其效果已经可以适当加以总结。应该指出,我们当初学习和研究日本的产业政策不够深入,存在先天不足的缺憾。
首先,当时主要靠与日本官厅经济学家短期接触得出的印象和结论,其实比较片面和肤浅。即使日本官厅经济学家也认为,产业政策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充分尊重民间的自主性立场,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产业政策能否见效,主要看有没有比较成熟的市场基础和产权基础;还要看政府职能有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只有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政府能够确立尊重市场的管理理念,产业政策才可能起一点补充市场不足的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把产业政策作用估计过高,社会就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其次,日本企业界对于产业政策的反感,我们了解甚少。事实上,日本企业界对于产业政策的批评和抵制几乎从来没有停止。现在某些誉满全球的日本汽车企业,当时就受到官方的否定和抑制。所以,不少企业认为,他们始终是在与前通产省的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日本的产业政策歧视小企业,认为小企业效率低下且造成了过度的竞争,主张缓和反垄断法,通过合并实现集中化。这种“规模神话”显然恶化了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但无数事例证明,日本小企业具有优秀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日本,常常是大企业购买小企业转让的技术。日本小企业的技术出口比大企业要活跃得多。
再次,日本学界对政府产业政策的抨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日本主流经济学家承认产业政策在传递信息方面的正面作用,但总的似乎否定性看法比肯定性的多。他们认为,日本产业尽管处于政府的压力之下,但其得以崛起是因为民间活力并未完全窒息。除了日本战后短暂时期,日本高速发展的基础是竞争的市场机制和生生不息的企业家精神。一些经济学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日本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令人激赏不已的产业政策,其实常常被民间企业的创新力量冲破,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倾斜生产方式”是日本产业政策的本土理论基础。此论与我们传统计划经济也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如果将产业政策理解为由政府选择一些重点产业,然后用各种手段去加以扶持;同时指定一些限制产业,严格禁止或压制其发展,那么,这样的产业政策在中国就不是什么新的思维。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的“农轻重”、“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等,也是一种以倾斜发展为特征的产业政策。
篇9
论文摘要:本文汁市场经济环境下激励与约束这两个本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激励与约束相对资澡的市场配里而言,是市场经济更为本质的东西,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虽然激励与约束缺一不可,但激励是根本。要实现片资源的有效分配,关健是要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动力。
一 引言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分散决策的经济制度。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两大经济体系之一。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独立地作出使其效用为最大化的决策,每个企业独立地作出使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这些分散化的决策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到协调。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企业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个人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出发,把生产要素提供给最需要这种要素的企业。市场经济通过分散化决策,解决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间题。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分散决策、通过价格实现资源配置的机制。
但市场也有其局限性,并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首先是当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时,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市场机制也不能解决贫富差别、生产活动的外部性、公共商品、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教育事业的兴办、具有不完全信息的市场、失业、经济周期等问题。其次是市场经济有许多限制性的假设,比如说企业的行为就是利润最大化、信息是完备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等等。
由此导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经济中人的行为的深层次机制没有被研究。虽然供给需求分析对研究资源配置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但是掩盖了供给需求背后的形成机制(比如这后面的产权体制一系列问题)。二是在研究资源配置上也有很大局限性,原因是假定信息是对称的、充分的,在这种情况下给出的资源配置的预测常常与现实不符。
在经济改革初期,许多人认为计划经济的问题在于计划手段不行,或者说是因为没有运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手段。资源配置的失误确实是计划经济的间题,但仅仅这样认识是不够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不仅仅在是否用价格实现资源配置,更本质的是激励与约束的机制不同。简单来说,市场经济通过制度安排,对广大人民的生产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激励;同时它又对每一个经济决策者有约束,这种约束使得他要对自己的经济决策的后果负责。简单地讲,就是干好了有奖,干坏了要罚。
激励与约束两者缺一不可。但首先是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经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激励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但是仅有发动机的汽车还不能开上路,还必须要有刹车装置。每个人要对他的经济后果负责任,这就是他要受到约束。只有从激励与约束角度来分析问题,我们才能对市场经济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 激励失灵的原因
计划经济的失败,不仅仅是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市场经济的成功在于分散决策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背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他所获得到的信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计划者可以有效地利用经济中的全部信息。而人们之所以愿意去发现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是因为他可以从中得到回报,这就是市场经济背后的激励。
信息主体的绝大部分并不是“专家知识”,专家知识很重要,它是人类对规律性东西的总结,但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知识是分散在大众中的、非专业的、本地化的知识、这主要包括诸如民工、家庭妇女、地方官员等等这些人的知识,它们是关于当地、当时、不断变化的各种知识,而这种知识才有经济活力。
以发展高科技为例。各国政府都非常关心知识经济.致力于发展高科技,提出学习仿效美国的硅谷。但从本质上来讲,硅谷的形成没有计划成份,也不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们规划出来的.它是由很多很多的工程师、企业家,甚至是大学不能完成学业的人搞出来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二人都没有大学毕业,但是他们创造的财富十分巨大,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己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如果按照我们规定颁发工程师资格证一朽的办法,当初他连工程师资格都没有的。在美国,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下,涌现了无数的人才和财富。关于股票市场,以前我们认为它的作用仅仅是筹集资金,但在硅谷,那么多人之所以愿意创新企业,把他们的知识商业化,最终是通过企业上市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股票市场的建立不仅仅是起到筹资作用,而是起到激励作用。创业者开发出一个产品后,或者转让给另外一个公司,或者是上市。这些公司基本的模式是多给股票少给工资,公司上市以后在市场上认定的价格是对其成就的承认。很多工程师或者创业者追求的是事业上的承认,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当他们把投人的钱收回来以后,又会投资到下一个企业,而自身的消费可能很少二但是他们要得到承认,这是市场的承认,不是官潦的承认。所以股票市场是提供激励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
支持中央集权的人有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内部也可以通过奖励给予激励。事实上人们发现即使是政府这样的大组织,他们所提供激励的承诺也往往是不可信的,因为它受到许多组织内部的制约。现在有很多新的发明往往不能在实力很强的大企业内部完成,而在外部完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的企业内部要摆平关系,不能保障发明者的权利,即使能给一部分奖励,那些奖励与一个小公司上市所得到的奖励是无可比拟的。公司办得太大了,内部提供的激励受到的限制也越大。比如一些美国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合并以后,马上就出现了问题,因为投资银行是按期权给奖励,而商业银行是按工资给奖励。在任何组织中,只要有一个上级,大家都要在里边做很多“寻租”活动影响上边的决策。既然是集权的这种决策结构,影响活动就无法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组织里面会受到很多制约,会受到各个部门的制约,也会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制约,因此,当初许堪的一些激励,在权力比较集中的机制下,事后都是不可行的:这种不可信的承诺也就没有了激励效果。而在相对分散的决策机制中.上边没有这么多层结构。只要有股民愿意买企业的股票,这个激励就存在,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激励是可信的。所以在讨论激励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诺的激励是不是可信。
计划经济的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信的。这是一种“权力的悖论”:既然一个人有权力答应你一件事,他也有权力取消它。权力往往都是这样的双刃剑,因此,权力过于集中的一大弊病就是承诺的激励不可信,这是激励失灵的主要原因。
要有效地利用分散在大众中的知识,就必须给大众经济决策的自主权,这就是所谓的经济自由。因为如果个人〔包括地方官员)没有经济决策的白主权,他们就不可能运用信息,也投有激励向计划者披露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那种以为靠专家支持、靠强化科学决策过程,靠好人的勤奋加能力,以及廉洁的政府就可以把经济计划好,只能是一种幻想。我们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相信群众的创造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其实质是反映了“信息是分散的,而激励对于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问的改革中,非常强调调动个人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二用“松绑”、“搞活”等放权让利的办法,目的是给予各种各样的激励,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近年来在加强管理、规范市场的口号下,似乎出现了忽视激励的偏差:一味地收权,很少强调甚至完全不考虑到激励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可能会造成方向性的失误。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如果一面讲扩大需求,另一方面出台一个接一个限制经济自由、不利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措施,就更加有问题了。
关于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有人把问题归结为“我们投有企业家梢神”,甚至将此归于儒家传统事实上,即使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是天生的企业家,没有人怀疑中国人的企业家气质。间题并不是中国人缺乏企业家精神,而是各种体制上的制约,窒息厂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所以责任不在我们的企业家身上,而在于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激励是与信息、产权联在一起的。经过这几年的产权改革,我们已经深有体会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80年代的放权让利,使得人们可以追求自身利益,激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很多的激励办法是临时性的,并不规范:比如,财政承包制对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但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不断的重新淡判。第二个问题是、光右激励还不够,还要有约束。
三 约束软化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放权让利,在提供激励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包盈不包亏”的问题,这是由于仅有激励而没有约束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下,不仅应有激励也应有约束和纪律:.约束问题在简单的生产活动中是非常明确的—每个人只能花自已的钱、亏了钱要自己负责:但是,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复杂,如政府作用加大,有很多机构投资者、债务关系普遍、税收关系复杂等等、这就使得约束问题、纪律问题变得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现代经济学讨论的“道德风险”问题,就包含了两个方面: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叻,而后者指的往往是约束。权力要受到制约,人对决策后果要负责任。这就是硬约束。决策集权的最大问题在于不可能给个人或下级组织以硬约束,这是软预算,也是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政府干预非常张烈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照样会有软预算约束。而在软预算约束下做决策时,决策者可以不对其财务后果负责,因为一旦发生了错误决策,总有其他的人或机构把他解救出来、为他弥补损失。这些年来,计划经济有大量错误投资,但之所以能沿袭下去,是因为亏本了以后国家给补贴,或者再追加贷款,或者通过其它办法救助。在人们对这些有预期以后,可以对任何决策不负责任。因此、软预算约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约束的核心间题是承诺的可信度。在一个项目上马前,任何人都会说预算是硬的,但问题的实质是在既成事实之后会怎么样:如果这是一个不好的项目,它是否会下马?企业经营不善是否会关闭甚至破产?这是约束是否可信的关键。约束的可信度取决于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施加约束的人和机构的目标和动机。如果政府在乎就业或有其他和政治动机而非纯经济考虑,那么政府就更可能事后软化约束。第二,权力的结构。如果某人或某个机构的权力过大,他就有能力在事后重新谈判,这也导致约束软化。第三,资源的集中程度。当某人或机构控制的资金太多时,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会导致对池人预算约束的软化、第四,信息的集中程度。过度的信息也会使约束软化。基本原因是事后的信息会使得事后的交易成本下降。从而使得事后重新谈判的空间增大,这就使得事先制定约束容易被改变。约束的可信度由多方因素(如动机、权力、资源和信息等)来决定。事实上,政府的政治动机往往使经济约束软化,权力、财力和信息的过十集中也会使预算约束软化。
近年来,国有企业正热衷于“债转股”、这对于约束的可信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破产法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制度,其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权力转移的安排使得约束变得可信。事实上,企业债务比企业股本对企业的行为更有约束力。这是因为企业举债必须定期付利息,如果付不出,企业就会破产、其控制权将转移到信贷者手中二在这种压力下,企业经理会努力工作。但是企业发股本的红利则是软性的,即使不发也不会导致破产.这样对经理的威胁就小了。因此,债务是提高对企业约束力的重要机制。用这个观点看目前的“债转股”,就会发现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约束软化,因为企业经理的付息压力在债转股后会降低。我们应对此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再来看金融风险防范问题。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政府正在把小的金融机构合并成大的,但这一做法却有可能导致软化约束和增加金融风险。实际情况是机构越大,就越难给予纪律处罚、或关闭,因为这样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尽管小的机构容易倒闭,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约束机制往往比大机构要硬得多。如果金融机构比较分散,银行也不是特别大,破产的社会成本并不高。由于事先知道即使破产,成本不高,所以破产或整顿这个承诺的可信度就高,人们才会当作一回事。如果把所有小的全都合并了,都变成几个大的机构,则会出现因社会后果太严重而不敢让它失败的局面。如果是这样的话。潜在的风险是极大的。因为在约束软化情况下,大金融机构更容易积累问题。一旦崩溃,对整个经济是致命的。因此合并金融机构反而会增加金融风险。
激励和约束在有效资源配置背后起着根本性作用,无论是产权或公司治理结构,最终还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起一个发动机的作用,约束起一个刹车的作用。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但不是对称的。
四 竞争对激励与约束的影响
在资源配置模型里,没有充分竞争就会出现价格扭曲,导致效率低下。极端的例子是垄断,垄断导致价格扭曲。如果是从激励和约束的角度看,竞争还有更深刻的意义。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毁灭性创新。发现新的产品就会有超额回报,这样推动经济发展。比如说,现在市场上有了一个产品,人们仍然可以致力于发明另一个更好的产品,以此来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竞争就提供了激励。竞争另一方面也提供约束。如果一个人不好好干,保持现状,则当别人进人以后,他就会失去市场份额。竞争和激励与约束是相互作用的,对每一个人来讲,竞争是一个强的约束。在竞争环境中,不是赚更多钱的,就是被淘汰出局。约束也可以被认为是负激励,因为不努力工作,就被人吃掉了。所以在这种意义下,竞争就使得约束更加厉害。
竞争可以使约束变得可信。只有在竞争环境下,关闭的威胁才是真实的。只有允许进人,才使得惩罚失败者的机制变得可信,不然约束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全国只有一家电话公司,没有第二家进来,惩罚是不可信的。笔者在大学任教,身有所感,即在中国,许多大学的教师岗位是终身制,一旦进人,就不会有多少竟争,不管工作业绩如何,不会有人来替代你的这份工作,这是国内许多大学教学、科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引人竞争机制,对每一位教师构成潜在的威胁,约束才会真正有效。
关于所谓重复建设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役有重复建设就役有市场经济,重复建设是竞争的基础。在美国硅谷,有成百上千家的计算机公司,这样才形成竞争。役有重复建设的话,就不可能对任何已有的企业形成威慑力。同样,美国的商业网点早就饱和了,但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仓储式的网点。这种重复建设不是简单的“复制”,而往往是有一点跟别人不一样,或者比别人的价格低,或者质量、性能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会有这种良性循环的“重复建设”呢?根源是企业有硬预算。硅谷每年有几百家新的企业出现,但同时也有几百家企业破产、关闭,这就是淘汰机制,也是市场经济的约束机制。重复建设之所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的本质在于计划体制下投资主体是政府部门,他们受软预算约束。所以在软预算约束没有得到根治的同时,中央政府只好限制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业上项目,在这个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这种限制重复建设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且会形成恶性循环:在没有可信的破产机制情况下,政府就必须限制重复建设。而限制了重复建设,也就限制了竞争。没有了竞争又反过来使得约束硬化不可信,激励也不可信。这是计划经济的通病。解决这个问题的临时办法是要一些项目下马。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间题,根本的是要有一套很好的激励、约束、竞争机制。一旦这个机制建立了,市场经济可以有很多的重复建设,通过大量的进人和大量的退出,最后淘汰出来的是真正效益高的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间题症结所在,我们需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不应该仍然用计划经济的看法、办法来向市场经济过渡。
五 结论
篇10
在国民核算体系(SNA)中,按支出法计算,一国的GDP由三部分构成,即投资(分为资本形成和库存)、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和净出口。如果不考虑净出口,在GDP中,投资的比重(即投资率)与消费的比重(即消费率)成反比,投资率越高,消费率越低,或者相反。提高消费率是一个老问题,在改革初期就提出来了。当时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对人民生活和消费的轻视或忽视提出来的。那时,我们采用的是物质产品核算体系(MPS),关注的是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这个比例是由计划确定的。按照经验数据,当时认为积累率占25%左右是合适的,也就是说,消费率应占75%左右。但是由于片面追求高速度和存在机制性的“投资饥渴症”,实际上积累率大大超过25%,多的时候要占40%以上。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初期,随着经济改革特别是农村和农业的改革,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迅速增加,消费率曾经有所上升。按照SNA的支出法计算,在GDP中,最终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1978年为62.1%,1981年为最高,达67.5%,1989年为64.1% ,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应为48.8%、52.1%和51.8%。随后,由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尚未根本改革,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没有根本改革,投资饥渴的顽症没有整治,投资率又开始上升,而消费率则开始下降。1993年初,由于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过热、投资膨胀、价格迅猛上升,在实行了严厉的紧缩政策之后,转入了较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出现消费不振,消费率下降。2002年最终消费率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点,即58%,其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降到45.1%,这样的消费率显然是过低了。近年来我国消费率的低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以致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要求把提高消费率、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任务之所以重要,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赖以立足的主体,国内市场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消费率长期低下,国内需求长期不振,国民经济就不可能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消费率”,从其后面的行文来看,显然是指居民的消费率。尽管政府消费在国民经济中也不可忽视,但居民消费是消费的主体,占全部消费的80%左右。我们在这里讨论提高消费率问题,也仅限于讨论居民消费率的问题。
提高消费率虽然是2004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但绝非短期所能成功,必须较长时间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因为影响消费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因素不是短时间所能改变的。
首先,居民收入与消费率。增加居民收入是增加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地说,在居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居民的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从而会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如果消费率再提高,市场的有效需求就会更快增加。但是,在居民的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其消费率又取决于居民的消费倾向。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取决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低,甚至下降,那么即使居民的收入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也可能不会相应增加,或者不增加,甚至减少。所以居民收入的高低及其变化与消费率的变化并不一定呈正相关的关系。由于没有掌握具体的数字,我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的限度内,消费率呈倒U字形变化。这就是,在低收入居民中,由于收入低,全部收入都要用于即期消费,没有能力储蓄和投资,他们的消费率可达100%,甚至超过100%(需要借贷)。而在收入增加超过能够满足最低生存需求的一定程度时,虽然潜在的消费倾向很高,但他们并不会把钱都花出去,而会尽量地存点钱以应付未来的不时之需,或用于还债。所以在收入提高到一定限度内,低收入居民的消费率并不会相应提高,甚至会下降。在高收入的居民中,尽管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大,但由于收入高,消费所占的比重反而不一定高,而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和直接投资。因此高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也并不会使其消费率提高,甚至还会下降。中等收入者则不同,他们有多方面的需求,也有能力消费,也有钱储蓄或直接投资,所以他们的消费率会高于高收入者;在他们的收入增加时,消费率可能会提高。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在居民收入普遍大为提高且超过一定程度时,如果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也上升并成为居民中的主体,居民的消费率就会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率一般较我国高,可以说明这一点。例如,美国2003年GDP中最终消费率达到86.1%,居民消费的比重为70.6%,日本1995年相应比重为70%和60.2%。由此可见,要提高消费率,除了需要进一步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外,还需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第二,居民消费倾向与消费率。如前所述,在居民的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率取决于其消费倾向。而消费倾向的高低则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一是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当居民预期其收入将继续增加时,居民的消费倾向会上升,敢于增加即期消费;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好,消费倾向降低,有钱也不愿多消费。同时,预期未来的支出增加也会障碍居民的即期消费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过去居民的一些福利如免费高等教育、单位分配住房、免费医疗等已经取消,为应付这些支出,居民不得不把一部分收入存起来,变成延期的消费,它们会降低居民的即期消费,从而导致消费率下降。其二,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与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一度降低消费税率,结果居民的消费立即上升,但不久又提高消费税率,居民的消费也随之下降。在美国,银行利率的变化对居民购买住房和汽车的消费的影响巨大,是众所周知的。我国也曾经采用过这种手段。例如,曾经想利用降低银行存款利率的办法,把居民存入银行的大量储蓄“赶出去”,以增加消费,减轻银行的风险。这个考虑本身是不错的,只是由于其他因素的牵制,未能充分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三,居民的消费倾向,还受到消费品和消费服务供给的影响。前几年,居民消费不振,消费倾向低,商品卖不出去,似乎居民的所有需求都已满足,市场已经饱和。这是一种假象。如果在人均GNP还不到1000美元的情况下,市场已经饱和,我国的经济还要发展,还能发展吗?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与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供给不适应需求以及消费的配套条件不具备有一定关系。例如农民想买电视机,但没有电的供给或者电价太贵;在城市也出现过限制用电而无法用空调的情况。实际上,问题不仅仅在于供给如何适应需求,而且还在于供给如何创造需求,许多需求是由供给创造出来的。例如对数码照相机的需求,是数码相机的生产和供应市场创造出来的。我国企业在用供给去创造需求上的能力不足,是造成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社会保障与消费率。当前,我国的消费率低与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瓦解,而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在建立中有关。没有可靠的医疗、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居民自然不敢增加即期消费,从而使消费率不高甚至下降。实行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政府和单位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外,居民自己也需要付出一部分,有些居民还要寻求商业保险,这就必须减少即期消费,使即期消费率难以提高,甚至下降。当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在建立过程中,其对消费率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第四,消费文化与消费率。崇尚节俭,不愿意借贷消费等,是我国消费文化的特点。这种消费文化的形成显然与经济的落后有关,也与以供给短缺为特点的计划经济有关。那么,在市场经济中如何看待节俭?如果我们把节俭理解为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不可再生的资源,那么节俭仍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把提倡节俭理解为压制正常消费,压低消费倾向,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那会压制生产,障碍经济的增长。节俭不应是节制正常的消费,而是抑制败坏社会风气、甚至损害健康的非正常消费。而且,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要提高,节俭的内含也要改变。今天总不能再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否则发展经济干什么?当然,愿意如何消费(只要不是违法违纪的消费),那是每个消费者个人的事。至于不愿意借贷消费的问题,那是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不发达所形成的消费方式。先存钱,后消费,是将现在的收入用于未来的消费,其结果是减少和推迟了即期消费,降低了即期的消费率。先借钱消费,再还钱,是将未来的收入用于即期的消费,其结果是增加了即期消费,提高了即期的消费率。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要来看,借贷消费的作用更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借贷消费正在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正利用银行的按揭购买住房、买汽车、上学等等。但是,由于消费环境的不佳,社会信用环境的不佳,银行的服务尚有欠缺,特别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尚待改变,消费信贷发展得还很不足,应当加以改进。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在文化上与我国相似的一些亚洲国家居民也崇尚节俭,愿意储蓄,一般地说消费率也较欧美国家低。例如,GDP中最终消费的比重,1996年,韩国为64.8%(其中居民消费率为54.2%),新加坡为49.6%(其中居民消费率为40.7%),泰国(1995年)为64.1%(其中居民消费率为54.2%);我国为56.6%(其中居民消费率为47.5%)。与韩国和泰国比,我国居民消费率稍低一些;与新加坡比,我国居民的消费率还高一些。即使是经济发达程度仅次于美国的日本,受消费文化的影响,其居民消费率也低于美国,1995年日本的居民消费率为60.2%,而美国为67.2%。
- 上一篇:医学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 下一篇:教学团队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