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学的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学的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文化方向 泰语教学 教学现状

自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开办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地处该区域桥头堡位置的广西,人文传统、生活习惯、地理位置与东盟国家接近,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双方高等教育合作方兴未艾,中等教育合作得到拓展,职业教育合作不断延伸。广西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不断升温,并取得可喜成就,跨国培养的实用型技能毕业生成为热门人才,大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河池学院中文系从2009年开始开设了对外汉语(泰国语言文化方向)专业。

1. 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泰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泰语课程制定的教学大纲是:第一学期学习《基础泰语》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第二学期《泰语视听说》及《泰语写作》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第三学期学习《泰语翻译》,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

针对该教学大纲,教师给学生订了4本教材,分别是:

第一个学期《基础泰语》,让学生复印了一本内部版的学习泰语基础的资料。该资料系统全面地将泰语最基础的语音知识归纳在一起,让泰语零基础的学生比较容易地去接受和学习。

第二学期《泰语视听说》使用的是《泰语三百句》,北京大学出版社,傅增有编著。此教材主要是为了使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泰语日常用语而编写的,每课配有场景对话,提供一个生动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开口练习巩固知识,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

第二学期《泰语写作》没有给订阅教材,其原因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关于《泰语写作》的教材。

第三学期《泰语翻译》的教材是《实用泰汉翻译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高彦德、李志雄主编。该教材以介绍泰国国庆与文化为主,每课由教学重点、课文、词语注释、重点句子翻译注释、练习和补充词语等七部分组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泰国文化的学习及翻译练习,有效地提升泰汉翻译能力和语言转换水平。《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梁源灵主编。该书包括翻译概论、泰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词义的选择和运用、翻译的技巧、翻译中的增补、省略和重复等进行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让学生能从大量的实践中领会到翻译的技巧,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2.问题所在

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订阅的教材基本上符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考虑到泰语是小语种,其国内的教材市场提供的书籍还远远不能满足泰语学习的需要,因此比较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比如第一个学期任课老师给学生使用的是复印的资料,是根据学生的零基础的情况来定的。泰语的难点是语音,往往拼读课文比理解课文难。但由于周学时只有2节,学生每周只上一次课,时隔一周再来学习,很多音都忘记或者读偏了。《基础泰语》只开设一个学期,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需求。往往这本教材上的东西还没有学完就得换科目换教材了,基础的东西没掌握,何谈进一步学习其他东西?因此《基础泰语》的课时量不够,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进度,学生也很难掌握好泰语语音的基础。

《泰语视听说》这门课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必须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拼读没有问题,单词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开设,而教学大纲却把该门课程排在第二个学期来进行。这样安排不够科学,其原因在于学生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语音部分才刚刚结束,就要进行视、听、说的训练,在学习的链接上是脱节的、不切实际的。而且在排课的时候,该系也没有安排有多媒体教室来给学生上课。

《泰语写作》是针对高层次泰语人才才开设的一门课。比如语文课,会对连句子都不会造的学生开设作文课吗?学生的泰语还未达到写作的水平,开设这门课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

《泰语翻译》教师给学生订了两本教材,《实用泰汉翻译教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教材,此书可使用一个学期,但是必须保证周学时达到4―6节才能学完。《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让学生自学的一本书籍,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非泰语专业的学生中,没必要开设这门课,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谈不上翻译。翻译学讲究“信、达、雅”,根据学生的泰语水平,最基本的“信”都很难达到。

3.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应对策。

3.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作出选择,其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并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大纲除了要对语言内容和语言要素进行描述外,还要设计语言的其他内容,并且反映语言的教学理念、形式和方法(范爱克,1975)。教学大纲的制定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其出发点就是适合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符合学习者对语言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也要指明适合学习者学习习惯和要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目前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泰语学习目标要求较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且没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实用,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泰语以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因此,修订教学大纲,使新的大纲教学适合学生零起点的泰语水平,满足学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教学理论和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改变中文系泰语教学状况的当务之急。

建议重新拟定的泰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为:第一学期学习《泰语语音》,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二学期《基础泰语》,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三学期学习《综合泰语》,上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四学期学习《泰语视听说》,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

3.2选用适当的教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重新选定了一套教材(廖宇夫编,《基础泰语》(1―3册),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出版,该教材(附MP3光盘一张)。这套教材从语音、词语、句子到文章整体性、连接性比较好。不像以前使用的教材,一本教材跟另一本教材链接不上,教学内容繁杂陈旧,句子冗长,语言缺乏时代性,导致教材缺乏趣味性和科学性,失去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整套教材包含了泰语语音、泰语基础、泰语听力、泰语口语的内容,教师就不用根据不同的课程名称来选不同的教材,学生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教材。

3.3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结合选取教材的特点,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两种课堂教学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使学生的泰语学习处于良性上升状态。

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理论知识和形成较为系统的泰语语言体系。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二是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母语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应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必要是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而且,“把新的语言材料跟学生母语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情境教学”。因此,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泰语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媒体课堂教学可有效实践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两种教学理论体系的结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既可促进和完善学生基础泰语知识的学习,又可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材料,进一步了解泰国人民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从而激发学习泰语的内在动机,提高对泰语的学习兴趣。

3.4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

根据前面谈到的修订教学大纲、选用适当的教材、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议采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一致的测试方式: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具体细节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教师把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测试分值之一,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而期末的成绩则是一个学期阶段整体效果的显现;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则可以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这一反拨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该测试方法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要求。

4.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很我学生刚进校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新专业学习上,大部分学生的对新的课程倍感兴趣,可是教学大纲制定的不合理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对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泰国语言文化方向学生泰语教学状况的分析,发现该系泰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并且希望对对外汉语专业泰语语言文化方向学生的泰语教学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篇2

理论授课渗透科研动态,提高学生科研意识

首先,生态学授课过程中,每章结束后设单独一次课来做生态学方向的进展专题。例如,在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中设“植物化感作用及应用”专题,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中设“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专题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热点的了解[5],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在理论授课中,结合生态学知识点,介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成果。例如,介绍东北师范大学“重污染支流伊通河水污染治理与河道生态恢复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线虫对铜锌污染土壤的生物指示作用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生态学科研成果进行介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学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以及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学生重视生态学的实践性。

同时,介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生态学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为学生考研提供方向。例如,介绍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生态学专业包括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六个方向,介绍南京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专业包括信息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六个方向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为他们考研和从事工作确定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实验授课结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

一方面,在实验课的内容设计上结合教师在生态学方面的科研优势,利用承担科研课题的条件,设置综合性和研究型实验[6]。结合教师的教育厅课题和佳木斯大学青年项目,带领学生对土壤动物进行深入研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实验中提高学生准备试验、设计实验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如“生命表的编制”实验中,不再是教师的单独讲授,而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由师提供枝角目分科检索表,让学生主动学习水蚤中裸腹蚤属、象鼻蚤属和低额蚤属等的鉴定方法。在“种群增长模型”试验中,教师给出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和棘尾虫的图片和区分依据,由学生尝试来做出不同物种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验课程内容上增加相关知识内容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试验中,介绍DPS、SPSS和SAS统计软件的应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处理。学生掌握了生态学野外取样、群落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技能,具备了独立进行研究实验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植物生态学原理;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22-01

1.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Haeckel于1869年定义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生态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认识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的规律。生态学基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学的一个专业研究方向。而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观设计)

由此可看出生态学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学科发展为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的途径。在2O世纪后期,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设计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这一领域也为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而生态学的出现给出的生态功能研究、空间结构分析以及控制和管理的方法给予景观设计师许多鼓励和帮助,以科学的方式来分析景观,为景观设计与生态学的有效连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即我们的景观设计要生态,故为景观生态设计。

3.植物生态学

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材料,植物群落营建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是营建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植物群落的基础。

(1)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这些种群共同适应于它们所处的立地环境,同时,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也达到协调和平衡。在构建植物群落时,需要参考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选择彼此能共存的物种作为建设材料,避免因物种相互不适应而造成群落的不稳定。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反过来,生物群落对其生境也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这一点,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在群落形成初期,上层选择阳性的乔木树种,下层选择耐荫的植物。

(2)生态位与种间关系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的大小与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成正比。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时,表示它们共同利用某种资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对于一般的绿地来说,应尽量选择生态位不重叠或重叠少的植物布置在一起,避免种问出现竞争,使每种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资源。在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时,可以有意将两种或多种生态位重叠的植物布置在一起,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物种间除竞争关系外还存在捕食、寄生、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等关系。充分利用植物之间的这些关系进行群落建设,可以达到减少资源投入的目的,同时,这些生态现象也可以通过绿地展示出来。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这是由于植物根据不同的生活型,在空问上垂直排列的结果,这种排列与光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群落的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尽量构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另外,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层问植物也是植物群落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对于丰富垂直景观起着积极作用。除垂直结构外,群落还具有水平结构,即群落的镶嵌性,它是由于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比如地形的变化,土壤肥力的差异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城市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易造成小环境的分化,在群落内又形成小群落。小群落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绿地景观的变化,还能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根据植物群落的这个特点,可以适当为小群落的形成创造条件,以保护群落受干扰后自然更新的产物。

(4)群落的季相变化

植物群落的外貌随着气候的季节替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季相变化。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变化十分显著。群落的季相变化是绿地的观赏要素之一。春季观新叶观春花;夏季观繁茂浓绿的树冠;秋季观累累硕果和五彩的秋叶;冬季则观枝叶落尽后丰富的枝干。季相变化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以及植物不断延续的蓬勃生命力。利用季相变化营造多样的绿地景观,可减少建筑、小品等人工景观的数量,增强景观的动感,增添观赏的乐趣。在观赏要求高的生态绿地中,尽量选择季相变化明显、色彩丰富的植物,通过合理搭配,做到四季有景可观而又四季景观各有特色。

篇4

高职教育经济学科环境生态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人才,是促进当前社会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同时由于环境危机的加剧,节能环保理念的大力提倡,在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1环境生态学概述

从学科体系方面来看,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属于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是生态系统内部机制在人为干扰下发生的变化规律以及给人类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生态系统受损情况进行探索研究,提出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对策,从而对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和保护。环境生态学是一门基于环境危机日益加剧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科的研究内容就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利用有限资源持续开发人类需求产品并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分析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不难发现两门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以往,高职经济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经济型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教学培养人才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不利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其教学思想和模式,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培养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传授经济学科知识还应大力宣传环境生态学思想,这是当前高职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广大学生成为即身负专业经济知识又兼具生态思维的新型综合人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环境生态学,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3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思想应用现状

3.1教学环节中没有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

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环节内容众多,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专业经济学人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学科的教材建设中,没有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即便教材内容中有着一定环境生态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两种学科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导致教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设教师队伍时,不同的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各有不同,这就导致在经济学科教学中即便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但是所获取的效果也仍不理想,同时环境生态学科教学的教师又不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实践教学并不受重视,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少开展经济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活动。

3.2“经济人伦理”影响大

现阶段,经济学科教学“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然而现代化社会发展极为迅猛,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经济学科体现出的物质利益,使得人们高度重视经济学科教育,但是却忽视了经济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究。目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体系和相关教材都是从国内外高等院校中借鉴而来,所以,受“经济人伦理”影响极大。

4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中的应用

4.1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

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专业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经济学科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机制。所以,必须将该问题明示出来,以便让教育部门、教师及学生明确了解该问题,而后高职院校对教育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明确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4.2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教学环节中

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内外生态学方面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结合自身实际,融入环境生态经济学思想,并且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如何将环境生态学思想融入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这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难点,这就需要教材建设人员不仅应具备极高的专业经济学知识,还对环境生态学思想有着充分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建设的教材中将经济学与环境生态学两门学科有效结合,实现教材绿色化。绿色化的教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生态学知识,并切实领悟到环境生态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加速环境生态学思想的融入。国家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社团的效用和价值,从而营造出绿色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势,这对于培养全面的经济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5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深思,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一旦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也意味着人类是在自取灭亡。而高职院校作为社会输出大量人才的场所,在其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实现了教学绿色化,推动了环境生态学思想的传播,同时高校还应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机制,开展丰富的环境生态学实践活动。参考文献:

[1]李文进.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3:216.

篇5

Biology of the Land Crabs

2009, 479pp.

Paperback

ISBN: 9780521112925

Warren W. Bruggren等著

随着生物学家对陆生生物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陆蟹类的研究兴趣也迅速发展。本书在1988年第一版出版以前,还没有一本专门研究陆蟹类的专业性书籍供那些对陆生十足类甲壳动物的各个方面感兴趣的生物学家们参考。本书是一本关于陆蟹类的综合性专著,它包含了甲壳纲动物中异尾类和短尾类动物近期和长期以来所进行的研究结果。

全书共有11章,1.引言部分,编者从整体上定义了什么是陆蟹类,强调了陆蟹类的重要作用,并指明了本书的研究范围;2.Richard Hartnoll对陆蟹类系统学做出的十分重要的评论,尽管作者将讨论范围限定在了陆蟹类,但是,书中所提供的有关陆蟹的进化、系统学以及地理分布等内容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甲壳动物学者们都是十分有用的;3.Thomas Wolcott讨论了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十分感兴趣的陆蟹类生态学,本章涉及陆蟹生存的环境条件、与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繁殖生态学等内容;4.关于陆蟹类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取食、梳理、打斗行为以及听觉和运动行为等;5.研究了繁殖和发育,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理学的内容,而对于陆蟹类幼体的发育和特征却讨论的较少,特别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作者对这方面的介绍就略显单薄;6.讨论了陆蟹的生长与蜕皮,特别是自割与再生现象;7.很好地论述了陆蟹的渗透调节,作者对于陆蟹类动物的盐和水分调节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讨论;8.是由本书的两位编者撰写的关于陆地呼吸问题的论述,综述了有关供氧生理学及其机制方面的知识及其在陆蟹类呼吸系统中的应用;9.10.讨论了陆蟹的循环系统以及与动物取食、消化、生理代谢和运动有关的能量学的内容;11.总结了陆蟹类研究的现状及本书对于后续研究的启示作用和目的。

本书的一点小小的瑕疵就是在术语的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统一,这将对本类群研究不是很专业的同行造成一定的迷惑。

本书的两位编者,Warren W.Burggren和Brian McMahon都是非常有名的甲壳动物生理学家,Warren W. Bruggren现为北德克萨斯州大学生物系教授,他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生理学研究。

本书不仅适用于甲壳动物学家,而且对于一般陆生动物生态学研究者们也同样十分有用。

朱立峰,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

篇6

一、围绕专业特点,适当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是要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选择适用于本专业的较新的专用教材。当前,有关生态学教材数量繁多,选择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其次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对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主要是删除那些在生产实际当中应用较少、陈旧的知识点,重点讲授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将来工作岗位有用的知识点,还需要收集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有针对性地施教。再次是针对学生来源、去向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考虑根据其基础和个人发展取向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来因材施教。同时,可考虑在课程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结合专题分析来进行授课。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生态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内容和专题分析两大部分。在教学方法上,除主讲教师外,可请在相应专题领域造诣较深的教师分若干专题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专题授课。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意识地在各个部分穿插、加大应用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比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沙坡头防沙体系建设、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等应用生态学的成功范例。介绍这些前沿领域的理论和最新成果,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及时了解和本课程有关的一些前沿发展领域,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应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保持一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吸收先进的生态学科技知识、科研成果和科技领域的前沿内容和理念,扩充到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改革和利用多途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正确与否事关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实践证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不可能只靠某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综合、灵活、多变地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将大量的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借助多途径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加课程教学信息。生态学涉及到很多相互渗透的学科,对主讲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比大部分课程要高。教师课前必需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来收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及时充实地更新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不足。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搜索相关知识点;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网站,让他们去学习当前生态学领域所关注的一些最新信息和研究工作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灵活开展诸如讨论式、互动式、问题式、启发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鼓励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探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具有听觉与视觉两方面的特征,以其直观、信息量大、形式生动活泼等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会产生较好的课堂效果。比如,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充分表达生态学研究对象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结构和变化规律,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讲述上述变化可使学生充分认识生态学有关理论的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比如在生物种群部分时,可穿插播放一些生物科教片,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不同空间尺度上种群的生长及衰退等,同时还可以从网上查阅一些生态学科研成果,为学生提供图片、图像等资料,让学生坐在教室就可以看到生动活泼的自然世界,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实习教学

实践实习教学是实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注重实践实习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大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手段来进行的。实践实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手操作和所见所闻,提高其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必需的实践技术和经验。同时,通过实践实习,还能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生态学是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实习教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于西北黄土高原,有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义务,学生也应该了解西北地区的植被、气候、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实习教学可加深对西北地区生态学知识的把握,将来也可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生态学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另外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土壤学、地质地貌学相结合,进行了综合实习的初步摸索。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暑假前后走出校门,实习路线贯穿黄土高原和秦岭南北,从陕北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到关中的农业区,再到秦岭南坡的森林生态系统、山顶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去实地实习考察。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生物量调查、物种多样性调查等生态学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与其他两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可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知识的把握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交叉学科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如果缺乏相关专业的科研背景,很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以扩展相关知识背景,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对教学也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为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科研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熟悉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势,促进知识的更新和积累,并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融入到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如根据课题需要,让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跟着老师去实地采样或在实验室从事样品分析等,老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发放一些科研补助。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非常认真,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这样让学生提前进入科研氛围的熏陶,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此外,我们可以根据课程体系理论性强但实验素质欠缺的特点,通过鼓励学生申请和参与大学生科学创新项目等,提高其科研素养。实践表明,科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还能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增强其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五、改进考核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种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为很多教师所诟病。因此,生态学课程应实行更加全面的考核方式。同时,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考核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考虑实行动态考核机制,动态评价学生在不同方面所表现出来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们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虽然平时成绩的考核灵活多样,但大部分流于形式。我个人认为应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任课老师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合理安排考核。生态学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会对学生很多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生态学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同时全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内容也会得到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的繁多,再加上课程学时的缩减等原因,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满足时展的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保持教与学的高度协调一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关注生态安全的意识,并为其后续课程乃至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MackenzieA,BallAS,VirdeeSR.Ecology[M].UK:BIOSScientificPublishersLimited,1998.

[2]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以园林树木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3]邹丽玲,李志宏.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90-91.

[4]姜岩,刘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11(4):61-64.

[5]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21-24.

[6]张桂萍,茹文明,金山,等.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模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2):100-101.

[7]国庆喜,孙龙.多媒体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3,(6):71-72.

[8]王磊,王鹏程,张清德.生态学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233-235.

[9]谢皓,潘金豹,张喜春.农学专业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4-77.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Z109021003)资助

作者简介:张建国(1981-),男,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干旱区生态与环境及生态学教学;马爱生(1963-),女,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科学实验方法与仪器研发。

篇7

关键词:生态学;高职学生;就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职业教育毕业生成为中国的产业大军,使得国内新增劳动力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这表面繁荣的背后实则隐藏着许多问题,比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欠佳,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明确不清晰,高职学生缺乏竞争力。因此,如何将尴尬的高职教育变成“香饽饽”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二、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就业

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问题时,不仅要采用主体与环境、平衡与失衡的视角,更要遵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开放性、平衡性, 运用生态学的方法论原则,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具体而言,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探讨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要基于当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扎根于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分析高职学生就业与环境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高职学生就业的生态平衡问题,从而使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高职高专院校的资源建设与学生的发展紧密地联系。

从全新的生态学的视角,深入地研究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问题,可以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鸿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合理地调控环境资源,寻求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构建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生态环境,从而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质量保证。

三、高职学生就业生态优化策略

1.开拓生态化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对社会资源的依赖性也不断提高。社会生态因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逐渐加大。因此,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已经是不可避免之策。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新型的生态化办学机制,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构建深度的产教融合。一方面,企业可以参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能够提供更加充足和对口的人才供给,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前厂后店”、链锁办学等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企业与高职学校合作关系,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化水平,构筑企业与学校的双赢机制。

国家教育部要从政策上支持鼓励现代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同时,政府需要规范企业支付高职学生实习报酬,并推行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责任保险,以便更好地规避和处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风险。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业的工程师或者高级技师担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促使高职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向优化。

2.建立生态的政府引导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发展需要外部生态环境的支持,政府是高职教育的外部生态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创造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通过恰当的规范和协调,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生态的政府引导体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适时引导,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方面,政府应根据我国的经济形势,对高职教育的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完整的、全面的就业信息;经济资源方面,国家应该采取适宜的倾向性政策,鼓励和刺激大学生到基层地区、中西部偏远区域就业,并合理补偿毕业生的收入差额;政策资源方面,政府应该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鼓励新型就业模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

政府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要求企业接收高职学生进行实习,并且通过法规税收等手段弥补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从而为高职院校建立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

政府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规定每年的供需见面会主要时间安排在7、8月份,从而避免很多用人单位的提前“见习”破坏人才培养的正常有序、降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3.明确高职院校的生态化人才培养目标

从生态哲学的视角看,现代的生态文明社会中,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态性发展, 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培养“生态学生”。

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态性,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和身心需求,培养同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大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实现促进高职学生的生态和谐发展的目的。

中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要对学生“本体自然”和“体外自然”进行调适,以求实现生态平衡,同时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实现从“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向“生态本位”转变。“学科本位”借鉴普通高校人才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理论知识。“能力本位”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让高职学生能够胜任某种特定的专门岗位。而“生态本位”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内涵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职业技能如公关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外延方面,则涵盖学生身心、品质和审美能力。

4.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主体意识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是学生生态发展的结果。在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生态因子中,学生应该是生态主体。然而,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关系失衡,教师生态位覆盖了学生的生态位。因此,要维护人才培养生态和谐的功能,就要赋予学生以真正的生态主体地位。

在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学生处于核心地位,其他生态主体的意识发展都是为其服务。因此,生态意识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确立“学生主体”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生态优化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更需要生态主体提高自觉意识。

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就业状态,结合“态”、“势”两方面,尽早对自己的求职生态位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实现在求职时有的放矢的目标,尽可能占据优势位置,实现就业。

从就业位势的方面来看,高职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能力。不断积累社会人脉资源,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通过以前的调查资料显示,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校内外实习及社会实践经历越丰富,就业时优势就更明显。

具体而言,高职大学生的生态主体意识表现为:第一,高职大学生应该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高职大学生应该注重发展稳定的身心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生理基础和保证,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则是非常必要,并且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第三,高职大学生应该具备快速的适应能力。用人单位都期望毕业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学校人”到 “职业人”的转变。此外,当代的高职学生更应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造成的激烈竞争

四、结语

生态观的本质是整体和谐思想。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质量取决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职学生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关系。因此,要实现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生态化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不能仅靠改变个别的生态因子,而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联系性、 平衡性、开放性出发,全面解析高职学生与其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建构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007重印).

[3]贺祖斌著.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乾兴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作者简介:

张红妹(197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

篇8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也随之发展起来,景观生态学属于一种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景观生态学会涉及很多抽象性的概念和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面临到资源问题、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能具备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利用资源,并能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可靠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高校在开设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时,要注重景观生态学的实用价值,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相应的基本原则,构建完善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目标

在高等教育阶段,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按照景观空间理论,景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建设理论等内容进行教学的,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状况,对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还要让学生明确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深入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景观生态学在国土治理、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在社会环境保护、土地规划利用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2.1整体一致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在整体上是保持一致的,这样可以增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宏观生态思维,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内容前瞻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基础。

2.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教学体系要能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特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之间的结合,体现出景观生态学的实践价值、应用价值。

2.4难度递进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安排,考虑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教学重点难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进行排列,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5知识系统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景观生态学知识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策略

3.1理论教学方面

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时,理论知识教学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特点、学科研究内容等基础性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格局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发育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类、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要让学生学习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实践教学方面

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时,实践教学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的区域要素、格局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开设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要能明确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目标,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能坚持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的专业不同,在景观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此外,高校在开设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时,要能根据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相应的调整,给景观生态学增添新的教学内容,要提高景观生态学的实用价值,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媛元.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6(07).

[2]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14).

篇9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02-03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也是一门普及生态教育、提高大众国民生态意识的科学。当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复杂,而由生态学支撑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平衡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卫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生态学人才培养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1977年内蒙古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以来[2],截至2010年底,本科院校开设生态学专业的院校已达52个[3]。为加强生态学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给生态学专业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前景。然而,近年来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就业并不理想,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2年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图1),由图可知,2010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42.8%,无关的约占57.1%;2011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52.1%,无关的约占48.9%;2012年就业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约占47.9%,无关的约占52.1%。结果显示,生态学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流失逐年上升。因此,本文在分析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这一薄弱环节,提出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旨在为学生创新培养和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我国大多数高校将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较全面地掌握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过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系统的现代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熟悉生态学现状、前沿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4]。然而现实情况却反映出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缺乏合理定位。一是本科生四年学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定位,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二是各高校在本科生培养定位上没有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陷入了“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尴尬局面。三是长期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

2.教学存在不足。由于生态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造成了教学上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为了面面俱到,开设了涵盖生态学的所有内容,包括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等不同尺度的生态学内容,但缺乏系统课程体系构建,使得各个课程教学内容出现了较多的重复,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高校为了专业排名,过多注重生态学科学研究,忽视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导致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狭窄,对口性不强。

3.教学资源薄弱。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但是一直以来,本科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验课时少,教学内容陈旧,生态学先进精密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总有机碳/总氮分析仪等没有引入本科实践教学中。此外,一些年青教师多是刚出校门即上讲台,有点“赶鸭子上架”,教学经验不足;一些骨干教师也因科研任务繁重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不足,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些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流于表面,专业知识结构不够系统,甚至存在盲区。

二、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生态素养。所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生态素养与个人定位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课内外衔接、产学研结合、融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的开放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1.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互补的实践课程体系。传统的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基础实验、野外综合实习、毕业论文3个方面。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毕业论文实习(设计)在内的“五环节”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首先将一些联系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安排在同一学年进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和简单性,又能在暑期进行综合性实习。比如将气象学、测量学、植物学、树木学、土壤学、普通生态学,整合成“生态学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主要是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自然结合起来,系统理解森林生态奥秘和野外调查的技术;将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工程技术、生态监测与评价等课程实习结合起来,整合成“环境生态监测和修复综合实习”,主要使学生理解污染生态过程,从而明确生态监测和修复的方法。

其次根据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生态学本科生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学科基础实验9门,专业实验课17门,野外实习课12门,专业生产实习(生态学专业综合实习和生态学专业能力训练)2周,毕业论文实习16周。实践学分由原来总学分的30%提高到40%以上,总周数也由原来不足40周增加到47.6周。我们希望通过改革学生既可以掌握较为完整的野外调查技能,又能提高对各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2.改进和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我们要将生态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软”、“空”、“泛”现状向“硬”、“实”、“深”改变,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2∶2∶1的比例,把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

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一般以单个指标的测定为主,如植物生物量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pH值测定等。在实验过程中,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通过自身动手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植物、土壤和水样品的收集和处理及其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操作规范。

综合性实验是基础性实验的拓展和延伸。除了需要测定多个分析指标外,还要把其他一些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首先由主讲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再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相关题材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城市森林降水水质的研究。实验内容包括了大气降水、经林冠截留后的穿透水、树干茎流的水质测定,即监测点的确定,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水样指标(pH值、溶解氧、电导率、铵态氮、硝态氮、硫)的分析测定。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将《森林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分析测定结果,完成研究报告。由于综合性实验的题材融入了学生平时对相关学科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以及科研兴趣的题材,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显,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拓能力。

研究性实验结合毕业论文一起进行。学生自主选择科研选题,选题确定后,学生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文献资料,文献阅读结束后与老师一起设计、确定实验方案,然后开展分析测定,测定结果运用SPSS、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完成毕业论文。优秀的毕业论文在老师帮助下修改,以科技论文形式公开发表。通过这个过程的训练,学生具备了熟练的文献检索技巧,学会使用了相关软件,学会了遇到问题后通过检索文献,参考同一领域其他研究者的方法与结果,从而找到解决科研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大有益处。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教育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而进行的教育改革新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也是高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师生双向选择;沟通交流;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学校应实施全程导师制,即从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让本科生选择导师,让本科生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申报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与研究生组成科研团队尽早地进入科研工作之中,使大学生更早地获得导师的“学术关怀”,稳定专业思想,制订学业发展规划[5]。

4.打造优质高效的实验平台。依托生态学科拥有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森林生态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根据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平台。

(1)针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建立基础实验平台。拥有数量充足的基本实验设备,如水土气取样仪、光照度计、水质分析仪、pH测定仪、GPS、天平、烘箱等,保障了基础实验的需求。

(2)针对开放性实验,结合学科老师主攻研究方向,建设专业方向性实验室。包括样品处理室、土壤生态实验室、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室、微生物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等,均向本科生开放,同时开放城市森林生态观测站,促使学生较好掌握高精尖仪器的使用,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机制。建立本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交流平台,在实验室一起学习研究,提高本科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提升本科生研究能力。

(4)按照“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目前,我们已与湖南省植物园、长沙金霞污水处理厂、黑麋峰自然保护区、湖南天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实现学生与企事业单位沟通交流,让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规划自己学习目标。

(5)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网络平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实验指导、实验题目、实验所需数据、资料等都能通过网络进行,实验课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以此增加资源共享。

5.健全实验实践技能考核制度。考核方法关乎学生实验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性,也是强化与巩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改革后的实验考核采取多元标准,基础实验、技能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实验、实验态度和观念态度五项,分别占总分的20%,并要求由学生书面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重点是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实验报告的科学性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考核的形式,也改为小组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实验小组首先要对实验开展情况做出总结和汇报,其次要求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出小结,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评价,以此考核学生科学素养、数据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编写优质实践教材,打造实践教学精品课程体系、制度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总之,上述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可以较好满足社会对于生态学既重应用又重学术的人才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建柱,张文丽,陈芳清.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10,(32):211-212.

[3]纳佳.本科专业介绍及其开设院校之生态学[EB/OL].http://.2010-07-06.

篇10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环境;风景园林规划;海绵城市;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57

1 风景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关于风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1958年3月曾经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直到1999年末钱学森教授已发表各类论述有关园林、城市学的书稿、书信百余封,这意味着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于中国的城市、建筑、园林景观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为中国城市的建设指出了方向。在最近20a,虽然中国发展迅速,但也从侧面带来一系列污染、破坏问题。以人文景观为例,开发公园增加旅游资源,取得经济效益,但这使得其他城市纷纷仿效,大力打造各种城市公园,以致于公园建成后的经营难以为继;目前,全国城市中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大概占总数的20%,其余的均为开发不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风景园林生态学也在不断的完善。生态自然观点的提出为城市化建设与自然之间的处理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在中央城镇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产生的不对等结构使得风景园林规划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弹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建设中多方向的环境质量改善的措施在不断的颁布和实施。其中2015年国家颁布了“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并通过评审选出了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经过专家组的仔细审评确定的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目的是通过建设试点城市来观察海绵城市在生态环境改善中所起的作用,完善海绵城市并使它更大作用的发挥生态建设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使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更为广泛的推广,海绵城市的技术的完善提供相关的技术数据和实践经验,使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更为科学、合理、经济,通过最直接、简单有效的方法,得到最大的生态效益。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由人类文化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

城市化之前,因为土壤的涵水和缓冲作用,大量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并不会迅速的汇入地表水系,河流的水位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城市的建设开发之后,的土壤面积在不断地减少,由于雨水无法渗入土壤,进入地下水系而形成的只能在城市地表水流径流,被人们称为“雨水径流”。众所周知在森林、湿地、丘陵、农田等自然环境中,并不会因为正常的降水形成积水灾,这是因为雨水通过地表的土壤可以直接渗入地下土壤中,进入地下的水系循环系统内,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城市的道路、硬质铺装景观、建筑面积的大量非渗透性的表面积在不断的扩大,以及对城市中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的侵占、围湖造田,河道建设过程中大量采取硬质铺装的处理等,城市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面对正在不断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在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年11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底~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1批16个试点城市。“海绵城市”的产生源于业内和学术界,他们常用“海绵”的吸附特性来比喻园林内对水和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ISI的吸附现[2]。“海绵城市”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国的发展特点,进行试点城市的建设。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现在的“海绵城市”理论和技术正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早在2003年俞孔坚曾提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3]。但是提出这个理论仅仅是针对河道的调洪和蓄水而提出的,现在“海绵城市”的概念转移到城市甚至是整个地带区域的宏观理论。

2 海绵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的循环中主要的循环包括大气循环、水循环、碳循环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系统的循环,水循环是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循环的根本动力,只有在水循环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动植物的生长,物质能量的流动,从而使生态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

在生水系统循环的过程中,解决地表水径流是解决城市中一下雨就看海的窘况的关键。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新材料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楼房的高度在不断提高,建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提升,城市的路网不断的向外延展,城市的面积不断的扩大,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体被视作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在更大的层面破坏了自然本身的生态系统。如果我们利用自然过程,收获其提供的免费服务,而不是去剥夺它的能力,那么另一种城市形态,乃至另一种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将赫然在目:人们会在街道旁或者公园种植蔬菜和粮食;洪水也会被城市所利用而非被拒于高墙之外;废物和废水会被自然过程吸收和净化;鸟类和其他本地物种会和人类共同栖息在我们的后院;人们会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美而非训话或高强度人工维护下的自然[4]。面对这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海绵城市的理论提出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3 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关系

风景园林规划在城市规划后期的建设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绿地规划为人们提供城市生活所必须的绿色活动场地,降低城市的烟尘,噪音,温室气体等,还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氧气、水分和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的发挥城市景观生态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通过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的整体,抵抗外界的干扰,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城市园林不能墨守陈规地采用原来的建设方式,被动地实施养护、管理,应该以生态学的理论重新认识和建设园林并了解风景园林生态学对风景园林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园林植物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处理好生态植物与园林植物的群落关系,人与生态群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与经济效益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态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作用。

4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我国城市的大部分河道中依然是传统模式的建设方式,当面临城市遭遇雨水冲击时,城市河道的作用,也根本起不到吸水、蓄水、净水、供水的海绵体能,也不能减少城市内涝和季节性干旱对城市日常生活中水循环的干扰。这并不是中国自己的专利,比中国还要早的提出相类似的理论的还有很多国家,例如美国提出来的低影响开发(LID)、澳大利亚所提出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还有英国提出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法国提出的替代性技术(ATs)等。这些理论所阐述的共同点就是减轻雨水循环对城市自然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改善雨水的水体质量。

对于雨水进入河道的相关治理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提出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专门进行河道水体质量检测的相关技术标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使得现代技术对水体质量检测的标准也不断的升级。表1,是通过雨洪管理规划软件的基本设计指标,这个指标就是目前比较优秀的雨洪管理软件,由于开发较晚、设计理念相对成熟、商业化运作等,IWM Toolkit 的指标总体较突出[5]。

通过表1的监控测算数据,能够清晰的反应出lWM Toolkit 的直观性,所以能够在市场占有率更为广泛。

4.1 LID思维模式的引入

专家们在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理水方式。20世纪的美国就曾提出的一种较为先进的雨水管理模式,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6]。LID的核心就是雨水调蓄方式,其中它主要包括雨水的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所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透水路面等。借着这一思潮,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个理念。

4.2 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

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7]。绿地空间设计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垂直绿化,而屋顶花园的雨水收集是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应用。屋顶雨水污染程度轻,在绿色屋顶的过滤之后,雨水的净化标准完全可以满足灌溉要求。可以通过收集系统的收集直接进行存储,为以后在枯水期的时候供给社区绿化灌溉、浇洒道路、冲洗厕所以及车辆清洗等使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竖向的绿化和横向的绿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形成一个整体,在雨水的净化处理时,收集储存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的结构由内而外一般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和蓄水层。同时设有穿孔管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过设计蓄水量的积水,这样既能够满足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同时也不会因为雨水的过量而造成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对植物的影响,同时能够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3 铺设透水装置

在人行广场、停车场等地区,大量采用具有渗水性能的面层铺装,渗水地面不仅可以减少地面的热量反射,还能保持土壤的生态功效。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当集中降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8]。

以上这些设施可构成一个雨水循环系统,自然降雨通过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装置,利用管道导入地下过滤器,城市广场水渗入蓄水池中城市道路水进入到附近的植被草沟,最终水分通过地下的雨水管网都汇集到生态置留塘中,置留塘水面蒸发,形成降雨,近而形成水循环。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减轻雨水径流污染,并且收集储存的雨水还可以用于景观灌溉等用途,相应地减少了对可饮用水的消耗。

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整个公园是一个很好的“海绵体”,有效利用了之前提到的设施,园区包含雨洪收集、再生水利用、循环过滤净化、湿地净化等各种工程设施,总水系面积84.2hm2,总蓄水量130万m3,这些工程设施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公园内的景观路面、休闲绿地、下沉花园、龙形水系、森林公园等,既做到了节水养水,同时还营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带。

据了解,整个园区的透水铺装地面约17hm2,下凹式地形17hm2,滞蓄雨水,减少灌溉量,水系滞蓄16.5hm2,雨洪集水池9个,容积7200m3 ,下沉花园蓄洪沟调蓄8000m3,渗滤、收集管网长60多km。整个奥林匹克公园每年的用水量超过1700万m3,其中利用再生水就有800万m3,将近全年总用水量的1/2。

5 风景园林规划在园林景观中的结合

景观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结合的范围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扩大。近些年来,随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范畴的扩大,更多的生态学技术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手段被引入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如废旧工厂改造中废物处理[9]。随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对象和范围的扩大,除现有的主要以生物种群、群落生态学以外,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等理论将逐渐应用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当中;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尺度的扩大,在陆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等生态学科中,将在滨水生态设计、湿地保护设计、海岛景观设计中也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大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数学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学科中的交叉学科,生态学和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关系更加密切;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的不断创新和科学性要求的提高,在生态学技术手段和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期勘察和数据整理收集过程中的应用,也会大大地提高,更多的生态学的技术手段将会出现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个设计、施工过程中。

6 小结

生态规划与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点和研究的热点之一[10]。实践所证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设计是一体的、协调的,在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生态关系中,是将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转化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投入,特别是需要提高基金项目资助的范围和力度,同时加强与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园林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层面推动我国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生态学能够达到世界顶级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14(2):14-16.

[2]Budge T.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Economic Partnership[M]∥Rogers M F,Jones D R.The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Australia:Victorian Universities Eegional ff,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

[3]俞孔坚,李迪华.城市蓄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9-155.

[4]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J].南方建筑,2011(3).

[5]鞠茂森.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lWM Toolkit介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8).

[6]邢薇, 赵冬泉, 陈吉宁,等.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2,27(20):13-16.

[7]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14(2):14-16

[8]侯立柱, 冯绍元, 韩志文,等. 透水砖铺装地面垫层结构对城市雨水入渗过程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1(4):83-88.

[9] Mary G Padua.刘君译.工业的力量――歧江公园:一个打破常规的公园设计[J].中国园林,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