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防教育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防教育教学计划

篇1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教育目的: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工作重点:

1 、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 、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 、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林则徐、邓世昌等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 、了解中国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 、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 、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解放军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四、国防教育主要形式:

结合开设专题教育课,进行课堂式国防教育;

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穿插式国防教育;

结合文体活动,进行趣味式国防教育;

结合重点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随机式国防教育;

结合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进行阵地式国防教育;

运用现代传媒,进行载体式国防教育;

运用国防知识竞赛,进行答辩式国防教育;

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激励式国防教育。

五、日程安排

9月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国防知识学习讲座

观看国防教育影片

新生军训

10月国防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

国旗班规范教育

篇2

关键词:现代测试;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

现代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相关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选用测试系统与装置,进行机械工程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工程测试与分析问题奠定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教学和实验条件限制,授课侧重课本内容的讲授,实践性环节偏少。21世纪初,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各位专家及前辈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测试技术应用、发展部分空洞,传感器部分没有实物对象、枯燥无味,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深奥、难懂等问题陆续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这些教学改革措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际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传统教学法实施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案例和实验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实验教学无法完全替代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中所获得的第一手感觉和经验;而且,各部分知识的传授都是分开进行的,尽管每部分知识在传授过程中反复用演示案例或事物强调,但终因没有形成系统化而导致学生学了前者就忘了后者,甚至学了很长时间还不能弄清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测试技术的实验类课程尽管需要比课堂教学型课程更多的学时数,但目前国内测试技术课程的学时数显得不足,通常为6~8学时/40学时。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实施过程

本文提出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该教学法最早由陶行知先生针对职业教学提出,后由姜大源先生将其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步骤为: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整合)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设计)。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效果较好。而针对现代测试技术,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设计实施如下图所示。首先根据工程测量问题,将所讲授知识进行重新组织。例如,工程测量可分为三大类:静态测量、动态测量和系统识别。工程中温度、力或力矩、位移或转速等参量的测试,属于最基本的静态量测量,而实现这些静态参量测量的基本方法就是组建测试系统,即包括选用测试仪器组建测试系统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测量结果并记录。这一类测试相对简单,放在学习的首位。因为学生初学该课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还不能完全理解,为此,在实际教授过程中,针对温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温度测试在工程或生产应用中的重要性,之后进行传感器的选择,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其次选择与之配套的信号调理装置并了解其功能,最后进行数据采集卡以及信号分析与处理软件的选择并学会如何应用,当学生从应用软件结果显示界面看到温度测量结果以及测量结果如何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也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在进行力或力矩测量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组建测试系统。到位移或转速静态参量测试时,教师基本不用帮助学生组建测试系统,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测试仪器,组建测试系统,进而实现相关物理量的测量。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检查学生组建的测试系统是否可行等。这种直接面向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第一次就感觉到这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当学生完成静态参量测试的学习后,开始对测试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开始朦胧地觉得测试其实很简单。为此,应及时开设动态测量的教学,这部分的关键是对信号频谱分析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以及时域分析的局限性。最后在系统识别环节强化前面两大部分内容,综合全部所学知识和内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每一块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大胆甩开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的优势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通过任课教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对学生熟能生巧的比较学习过程,逐步让学生生成完整的测试、信号分析和故障诊断技能,实现从知识的拷贝到重构再到迁移直至创新的教育目标,最终从根本上实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即所有知识点在传授过程中重点体现系统化和目标化,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而且所有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从手把手教到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教师从检查到最后甩开手完全让学生自己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设计,比如从静态信号的测量与分析到动态信号的测量与分析,直至最后进行系统的故障诊断等,既可以让学生尽快入门,不至于望难却步,又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测试技能,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多次重复比较学习相似的工作过程,最终实现:学生从开始完全拷贝老师的知识后模仿重构,到看到类似的问题自己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决策测试系统的构成,计划所选仪器类型,进而组建测试系统实施测试,最终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评价测试效果,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团队协作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学生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总有几个组综合表现优秀,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较强,可以分配优秀组的学生检查、评估,并帮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同时针对这组学生可额外增设测试内容,提升学生的测试技能和熟练度。

总之,针对现代测试技术在实际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提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及实施过程,该方法最终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即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多次重复比较学习相似的工作过程,最终实现任课教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实施模式;学生从开始完全拷贝老师的知识后模仿重构,到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决策测试系统的构成,计划所选仪器类型,进而组建测试系统实施测试,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评价测试效果,最终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世雄,王成勇.“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8-109.

[2]程朋乐,刘毅.“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9:6-7.

[3]王建.汽车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3:50-51.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66-70.

[5]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27.

[6]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1-6.

篇3

一、前言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要想更好地理解目的语的语言构成和自如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除了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还要学习陌生的历史和文化,体验不同的人文与生活。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汉语也就是在学习中国的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实现了从单纯侧重语言能力的提高到交际能力的提高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一个转变。也就是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将把语言学习者培养成为成功的语言使用者作为教学目的。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因素还是经常被忽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跨文化意识不强,交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解,这种误解主要体现在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和正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喜欢通过听中国歌曲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而具有浓厚中国风的歌曲更能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以周杰伦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二、理论背景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曾有人说过:“21世纪的文盲,是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掌握多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也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充分重视。与此同时,由于语言的复杂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存在性,使得跨文化交际研究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困难和重要。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不同民族间的交际或者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因此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必须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一定的交流场景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利用相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由于语言本身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想顺畅地进行交流,不仅是语言技巧运用的问题,而且还是文化要素理解的问题。可以?f,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顺利进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间的差异。在跨文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遵守对方文化礼仪的原则,还要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正确的认识。

2.中国风歌曲的特点。中国语言是文化,中国文学是文化,中国历史是文化,中国饮食是文化,中国艺术是文化,中国科学是文化,中医武术是文化,华夏衣冠是文化……可以说但凡带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中国文化,一种中国风。所谓“中国风”就是中国风格,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如歌曲、电影、广告、服饰等。

与中国风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hinoiserie,来自于法语chinois?@。从18世纪开始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陆续走向世界,直至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与中国式园林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再到今天走红毯的明星们身着中国民族元素的服装亮相法国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以及中国风歌曲风靡全世界,曾长时间流行的“中国风”又一度在全世界兴起。

一曲《东风破》宣告了华语乐坛中国风时代的到来。周杰伦擅长将古典音乐与现代元素糅合起来,配合方文山极具中国文化内涵和历史质感的诗意歌词,打造出了极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简单地说,中国风就是将“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相结合的独特乐种,而且只有符合“三古三新”这6大标准的歌曲才能叫中国风歌曲。而方文山更是准确地界定了中国风歌词的内涵:“所谓的中国风歌词,正因为它加入古典元素的用词后,文字上很容易使用到修辞学的技巧,然后这些歌词形成仿古调性的画面,同时也很自然地依附某个背景时空,使得词意显得较有深度。”(1)

此后周杰伦的每一张专辑都会推出一首中国风歌曲,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通俗的唱法和古今结合的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每一首都有着不同的格调,或婉约,或哀怨,或典雅,或凄美。本文选取周杰伦《十一月的萧邦》专辑里的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认同、适应的一个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在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等个人能力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1.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是非母语者在不同交际情景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这里的语用能力包括语用理解能力和语用表达能力。语用能力不仅受语言的构成和规则,也就是语音、词汇、语法的制约,而且还受使用规则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不仅语言不同,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文化模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有区别,因此语言的使用规则也不一样。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负迁移,学习者必须充分了解汉语的使用规则,语用能力才能得到加强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相互影响,汉语学习者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在与中国人的交流过程中,语用能力的高低。受古汉语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也会出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汉语学习者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如雪》中“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在这里就可以借助凄美来讲解。“凄美”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变成了动词,意思是“使离别变得凄美”,改变的不仅是词性还有意境。

2.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达、情感的表现,90%以上要靠交际。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得以提高,以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敢于交流。一方面要营造交际的氛围,唤起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根据学习者汉语水平的高低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给学习者提供说的机会,培养学习者交际的习惯。比如借助中国风歌曲《发如雪》的场景和意境,两个人一组,通过角色对话,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不同文化关系的理解和体会,对不同文化现象和特征的洞察力。缺乏跨文化意识或者跨文化意识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很难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语言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实际上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和使用的语言的特征,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遵循两个原则。首先是实用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进行基本语言学习训练中,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是文化渗透原则。始终把中国文化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让学习者通过学习汉语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跨文化意识加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中国风歌曲里融合了很多中国元素,通过中国风歌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发如雪》里化用的古典故事和诗词以及常见意象都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印记。另外曲中所穿插的戏曲的唱法,也属于中国的传统元素。比如歌词中的“伊人”一词,其出处最早可上溯至2500多年前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用法主要是指那个人、这个人或意中人,属于第三人称。在古代男女通用,今多专指年轻女性,“伊人”也就是心目中喜欢的那个女子。《发如雪》中常见的古典意象还有“明月”、“铜镜”等。

4.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总称,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自发地学习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以及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重视自我评价,学习能力自然也就随之提高了。喜欢音乐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中国风歌曲来学习汉语和汉文化。比如通过《发如雪》的欣赏和学习,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中国人对于爱情的诠释。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在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本节以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为例,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探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1.听力教学。学习者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外语水平的高低。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听力教学一般不太注重听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导致很多学习者的听力水平不高,甚至出现了放弃学习的现象。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教师可以选取外国学习者比较感兴趣的中国风歌曲作为听力材料。这种教学可以通过改变学习者认知行为的训练方式来进行。中国风歌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发如雪》为例,通过播放歌曲《发如雪》,首先要求学习者把能听到的单词记录下来,根据某个单词出现的频率和正确与否,确定这个单词的难易度。接着要求学习者边看歌?~边听歌曲,把错误的修正过来。最后再集中反复地听两遍。比如学习者反复听到的“发如雪”就是一个高频词,通过这个词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人为什么用“发如雪”表达愁白了头发的意思。这种训练方式,从认知方面改变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从而可以更快地适应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另外,学习者在平时学习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听中国风歌曲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特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习者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其听力水平,也增强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口语教学。通过中国风歌曲进行的口语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从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教学可以通过体验型的训练方式进行。通过《发如雪》中展示的唯美爱情,可以让学习者表演各自国家恋人之间的对话,再和《发如雪》中诠释的爱情进行对比,来了解中国人尤其是恋人的思维习惯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在进行训练时,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习者体会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然后在特定的语境中训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歌词进行赏析,从而引出歌词中包含或化用的古典诗词,感受优美的意境,理解接受中国文化,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这种教学可以通过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方式进行。《发如雪》中包含或者化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溺水三千,只取一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及梁祝化蝶、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尘埃等典故。而歌曲中“明月”的出现更是中国人表达相思之情的常用意象。学习者通过训练,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进而增强其跨文化意识。

4.写作教学。针对很多学习者不喜欢写作的现状,对外汉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训练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经过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后,不仅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巩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也得到了加强,这样就为汉语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素材,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提高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教学可以通过互动式的训练方式进行。借助中国风歌曲《发如雪》中出现的古典诗词和典故,可以让学习者以白头偕老为主题,写一下对中国人爱情和婚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爱情忠贞不渝,命中注定以及前世今生轮回的永世爱情的诠释以及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在写作之前可以和中国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在讨论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加深对特定文化的理解并且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当然,以上教学中使用的训练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内容交叉使用,相互补充,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增强其文化敏感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除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语言运用技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掌握充分的语言知识,还要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清醒地认识。只有跨文化意识不断地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所提高,从而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篇4

论文关键词:地方大学;教育国际化;资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据统计,2000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万人,到2009年已猛增到23万人。2000年,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人数是5万人,到2009年已达到23.8万人。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综合性大学也应当把握机遇,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增强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事务,制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规划,加速发展。国际合作办学是我国大学向世界先进教育水平靠近的一种方式,也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我国地方大学也都认识到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逐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国际化战略。

一、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即高等教育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办学理念、模式,同时学习国外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先进思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只有有效地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谈判才能与他们建立各方面的合作关系。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主要依托的形式。因此,大学要具有国际眼光和开放意识,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促进自身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是,国际化并不是全盘的西化,必须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经验,注重保留和发扬本国教育的精华,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增强世界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包括应对一些全球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凸显,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必然培养模式之一。因此,各国的高等教育积极配合经济全球化而走向国际化合作与发展。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对全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这都极大地革新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国际化也因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外部因素。另外,当前完善的信息技术也为教育国际化实现快速和完全的沟通提供了极其便利的硬性条件。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为了迎合各省及其地级市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大众化而建立在各省及其地级市的高等院校。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短,且大都坐落于二线城市。因此,地方高校与国内名牌高校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所有1552所高校中有地方院校1441所,占百分比达92.8%,而且其中290个地级城市中有高校478所。所以,地方高校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意义非凡,地方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对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特色资源分析

1.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经验资源

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示范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地方高校的发展质量,并且可以在发展起点与发展策略中吸取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地方大学鉴于诸多硬件和软件上的差距因素,起步普遍较晚,在国际化进程中比名牌重点高校需要更加周密的合作与交流策略。但是近年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成必然,作为国际化主要手段的中外合作交流办学必然得到各个地方大学的重视。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已成为广大地方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利用重点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成功经验,汲取其中的教训,可以避免走弯路。如果地方大学能够抓住机会,通过在国内利用重点高校的经验资源,然后结合本校和地方实际,制订计划与策略,一定可以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增强自身办学的综合实力,提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知名度,继而为当地培养国际型人才。在高等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增强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才能发挥地方性大学更大的作用。  2.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区域资源优势

区域化和国际化已是未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大学教育必须形成与区域化经济协调、互动和持续发展的模式,而区域化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必然需要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来推动。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地方性,通过高等教育及其国际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综合性大学一般是该地级市直属的大学,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其他学校不可取代的地域特色资源。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地方大学培养的人才支撑,反过来,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在就业等方面提供地方高校许多机会,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规划也能够最有效地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态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部署,发展的机动性强,最终达到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与双赢,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这对于地方大学的发展非常有利。

此外,区域经济国际化也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共识,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均衡性和唯一性,这都决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开展国际合作时方式与途径等也具有唯一性和特色性,这也产生了有利于地方大学发展的地域资源。地方大学要充分把握这一机遇,结合学校发展策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中外合作方式,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3.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地理文化资源优势

不同的地方大学通常带有明显差异的地域文化特色,国际化与民族化是殊途同归的。地方大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尽管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但其本身具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这其实就是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中的明显的特色资源。但是多数地方大学认识不到这一点,故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区域特色文化,充分结合到国际化实践中,形成特色优势的办学,利用自身地域文化优势形成独特的国际品牌。另一方面,利用教育国际化的机会大力扩大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区域加国际的教育特色优势。通过地域文化与国际教育的结合促进地方经济与教育的双重发展。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特色资源利用

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引进并充分发挥国外教育资源的优势。然而,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在思想、知识和技能水平更高的国际化人才。教育国际化可以达到了解并熟悉本国和世界各国教育情况的目的,有利于在相关领域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当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原版教材的方式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起步晚,充分结合国内合作先例,利用现有的合作成果找到与地方综合性大学合作的国内重点大学,加强利用他们在教材和教师方面的资源。引入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式和学习模式。

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源利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在执教理念和教学手段方面的革新,逐步结合当地的特色,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教育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教材资源,还包括很多教学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设施,通过中外合作可以享用到国外先进的实验资源、数据资源等等。

利用国外的科研资源可以使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在专业研究的领域保持与国际先进相当的认识水平,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研究水平息息相关,缩小地方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能全盘依靠国外培养,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加强的环节,通过合作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提升学术科研水平。

篇5

关键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各专业所设置的理论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许多理论课程总体上讲具有内容抽象、体系呆板、实践性弱甚至枯燥艰涩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教主体教学热情、教学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又会引发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厌学情绪,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从而影响甚至背离教学和培养目标。

客观地讲,高等学校金融类理论课程在对施教对象所传递的属性标志信号上既具有与其他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相似的一般性,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这里的一般性表现为大多数理论课程所共有的基础性强、实践性差;逻辑性强、直观性差等特点;而特殊性则表现为与其他理论课程相比,经济金融类理论课程的内容又往往和人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金融环境当中,尽管可能有一些人对经济金融缺乏兴趣,但却无法回避经济现象和金融问题,非但如此,对金融问题的理解或回答还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金融理论课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我们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金融理论课程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借此形成重视是优化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从逻辑上讲,这个工作是包括金融理论课程在内的所有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所首先需要做的,而且必须做好。它对于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性质、内容、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解并形成科学定位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也花了必要的时间对课程的发展演变、主要内容、逻辑体系、课程要求和任务、学习方法等做了介绍,但对于决定学生正确思想认识和学习兴趣的课程地位和作用问题不是轻描淡写,就是寥寥带过,甚至索性跳过直接进入内容部分,即使那些对此投入了些许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在更多情况下也是出于教学大纲中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抑或教学督导对教学日历落实检查的形式需要而被动为之。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般源于两种渠道:先天自发和后天引导,我们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在大概了解了课程主要内容甚至无须了解内容仅凭课程名称就会对一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但更多的学生却需要教师通过使用严密而自然的讲述、科学而耐心的阐释以及必要而恰当的氛围的去引导他们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这个时候必须大力强调和发挥教师作为施教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和促进学生迅速地形成对课程的科学认识并建立浓厚的兴趣。

至于引导的方式,可以从金融理论课程的特殊性直接获得。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教师可以从与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类主体密不可分的货币金融活动(如国家助学贷款、新学年学费缴付方式、信用卡诈骗案件等)出发来吸引学生步入兴趣轨道,也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货币金融热点、焦点问题(比如当前的次贷危机、央行降息、增持美元债券等)作为切入点,上述这些范畴或事件显然都是货币银行学理论所能覆盖并可做出解释的。而引导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既要通过这种强相关或高关注度的货币金融事件作为“药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促使其配合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求,同时又不能一下子将上述相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迅速地击穿道破,要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愿望和余地,从而形成一个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事件悬念”。

二、注重并善于使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掌握效度的有效手段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具有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和规范课程内容的重要课程,在不同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同一部分的知识内部往往有着严密而科学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既表现有必要的规范性分析特点,又表现为应有的实证性分析特点,而且随着金融理论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特点表现得日趋明显。这也是许多经济类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又一重要特征。正因为这一特点,使得包括金融理论课在内的许多经济类课程在学习起来,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要显得相对艰涩。但是,这毕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产生。金融理论往往来源或根植于实践,这些理论都有着各种类型多样、程度不同的历史渊源或历史背景,换句话讲,通过深入、客观的追溯、考察、分析并解读历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消化并最终掌握许多金融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思考和讲授金融理论时必须贯穿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以货币银行学中的金融创新为例,理论上金融创新经常被定义为市场主体为了加强竞争力、开拓市场、寻求利润来源、规避金融行政管制等目的而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组织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革新、创新活动。这样的解释就字面而言从语法和逻辑上是没有大的问题的,但估计也仅限于此,因为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效果,而效果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问题的透彻理解和不易淡忘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观察、分析思考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前述这一看似语法合规、逻辑一致的金融创新概念表述实际上很难被学生从更深程度和更长时间所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注重逻辑分析的同时,配合以必要的历史分析,比如我们介绍商业银行制度类型中的银行持股公司制,众多的教材往往将其定义为由大的商业银行出资建立一家持(控)股公司,再由该持(控)股公司收购其他银行的股票从而实现控制其他银行的目的,单就定义而言,这句话是讲清楚了这种制度的内涵,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从更直观的层面理解其所以然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结合美国银行制度的历史特点去说明美国历史上由于各州的独立利益追求等原因而不允许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地域经营范围,导致商业银行为了突破制度限制拓展生存空间进而通过设立持(控)股公司来变相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经营范围的话,那么学生对这一银行制度和该制度所揭示的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解将变得清晰、深刻和长久;再比如我们介绍货币银行学课程里金融市场部分中的欧洲货币市场,它是一个境外货币市场,有着相对宽松的市场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及诱人的市场利率结构,这种解释能够被理解但很难持久,而且也割裂了它的背景,假如我们能够结合历史上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中国的参战使得中国在美国的美元资产遭到冻结,从而迫使前苏联将其在美国的同类资产转移到伦敦形成境外美元,产生更广泛意义上的欧洲美元并最终形成欧洲货币市场,那么对这种资产、市场的特点和被管制程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容易了。

三、运用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以及施受主体间的互动性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知识属性上的相互衔接与互补,又表现为知识功能上的彼此配合。前者如微观、宏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IS-LM模型和金融理论课程中国际收支理论下的弹性分析、吸收分析、M-F模型分析之间的衔接关系,又如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贸易条件分析和金融理论课程中的汇率理论之间的衔接互补关系;后者如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分析与金融理论课程中的国际收支(影响因素)分析之间的工具支撑性配合关系等。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不仅实现一箭双雕的作用,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或汇率)理论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或汇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将投资(或贸易顺差)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国家或所在省市的历年可获取数据来进行模拟方程的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以及预测等,最后得出利率(或汇率)对投资(或贸易顺差)的解释程度,这样整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析感受到金融变量的社会经济功能,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和说服力,而且可以顺便使得学生弥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对上述涉及的几门具体课程的学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它对增强学生认知能力、树立学以致用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

主体互动是活跃气氛、鼓励参与、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重要方式。互动的方式可以是师生间的双向提问和作答,也可以是必要的角色互换,当然也可以在计划学时之外利用课程网站以及课程教学QQ群等形式来展开。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发挥了至少这样一种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和彰显了教学过程中施受双方主体的全员参与性:使每一个成员的思想都能得到展现,使每一个成员都能通过这种互动以较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观测和感知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层面或视角的存在状态,另外,这种方式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审视、重新认识自我和改造完善自我的契机,给教师则提供了一个通过角色互换实现检验过去、检讨自己、不断调整和优化(未来教学方法、理念等)的平台,这样,课堂互动就实现了帮助学生间填补认识上的鸿沟和帮助师生间跨越交流沟通上的代沟的功能。

在货币银行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课程进度的状态安排1-2次课堂讨论,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这种讨论全部学生必须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各组规模应有所控制,4-5人为宜,太小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耗时也长,太大则会产生“免费搭车”效应,确立讨论主题后分头准备,集中于约定时间进行讨论:当一组对其观点进行演示讲解后,要求另一组进行提问甚至质疑,同时要求前者作答,提问和回答的数量和质量记入讨论成绩,这样就避免学生讨论的走过场,保证讨论质量,这是生生间的互动;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要观察、思考和分析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立场、方法和依据,评判其科学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分辨学生不同组别间的讨论在上述环节的共性和特性,总结分析原因,寻求启示,尤其是寻找出学生在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上容易走入的误区或偏颇之处以便据此调整日后的教学活动;此外,还要对各讨论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彼此的千秋长短,这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既是思考和解说的艺术,也是倾听和理解的艺术”正是这一过程的写照。这种多层次的互动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内容和方法两个角度成为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四、建立并实施合理的课程考核措施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控制和发力点

如果把课程考核的目的划分成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话,那么,中间目标的功能无非是检验反馈和约束控制两类,最终目标当然是通过有效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间接地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这一点,金融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金融理论课由于课程内容和属性的特殊性,它还具备一定的激励功能。这种激励可以是对学生参与行为的促使和引发,也可以是对其学习工作成果的肯定和鼓励,前者着眼于兴趣的激发,后者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考核,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通过平时的考核,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但不管哪一种形式,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下面仍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以课程论文和平时作业为主。如前所述,货币银行学研究内容所对应的相关金融问题有许多同经济学中的流派一样,观点各异、主张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区别,没有正误;但同时还有一些内容是古今学者达成一致的或是原理性的东西,具有排斥性和唯一性。对于前一类内容的考核,包括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的探索,比如对利率降低条件下为什么我国储蓄余额未见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等,应以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安排,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外部的认可,从而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课程学习的动力、兴趣和信心,当然这种考核的选题也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次的主题,要既能够密切联系课程内容,又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还要有比较大的探索思考空间和理论弹性,又要具有必要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从一开始就能把学生吸引到看似枯燥抽象、实则生动有趣的货币金融世界中来;而对于后一类内容的考核,则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规范严肃地给出应有的成绩等级,这样可以使学生清醒地看到自己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便进一步查漏补缺,改进提高。因此,通过课程考核安排上的区别对待、宽严有度可以做到引导、规范和控制改进的作用。

当然,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来定,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芮莉.关于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287-289.

篇6

论文摘 要: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现代国防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关键是加强教学管理。本文试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机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后勤保障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方法、原则,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科学计划协调控制与指挥,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1]当前在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圆满完成国防教育赋予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使命,就必须在教学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来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活动,教在前,是第一位的,学在后,是第二位的。因此教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而作为教的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严格选拔军事理论课教师,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根据《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军队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总参、总政有关规定编配派遣军官到高校担任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兼职教师,同时学校也应有自己的军事理论课专职教师。对这两部分教师,学校都要严格选拔,对军队派遣军官,学校要协同派遣单位按照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选拔;对于专职教师要做好招聘工作,尽量扩大招聘范围,择优录取。

其次,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评估,实行奖优罚劣。学校可以成立由派遣单位的首长和学校领导及任课教师组成的考评小组,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考核小组考评、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对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考评。考评小组、同行专家通过听课的形式进行考评,学生对教师的考评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网上调查,然后将考核小组参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的最终结果进行总评,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考评成绩差的教师要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于屡次考评都不及格的教师要坚决辞退。

再次,加强对军事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根据《大纲》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和军区、省军区及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军事教师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军事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及学历、学位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2]。学校要制定军事教师培养规划,利用现有相关专业招收国防教育方向的硕士学位班,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在职培训、离岗培养、长短培训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快军事课教师的质量建设;最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军事课教师待遇,相关政策适当向军事课教师倾斜,稳定军事课教师队伍。目前,军事课教师待遇偏低,在职称评定和认定硕士生导师方面受限制过多,这一系列因素不仅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而且直接造成了教师的大量流失,在目前军事教师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课程建设是非常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将军事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职称评定纳入学校师资职称评定整体工作之中,并列入军事类科目单独评定,以解决军事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根据《教师法》的有关规定,稳定和提高军事教师的物质待遇。

二、完善教学机构设置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负责教学的教务处等部门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是陌生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是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军事理论课是高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鉴于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在教务处下设立一个专门为军事课教学服务的部门还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机构就是在有些高校已经运转的军事教研室。在一份对湖南和广东两省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中显示,广东、湖南两省只有34.2%的本科学校建立了军事教学机构。湖南省25所本科学校,建立了军事教学机构的只有9所,占应建数的36%。由此看来,建立军事教学机构还没有引起广大高校的普遍重视。军事教研室的职能是领导和组织军事课程教学,负责协调和解决军事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定期举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情况的研究和探讨,它是一个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领导和服务相结合的部门,它也是对军事理论课教学进行考评的重要力量。从军事教研室人员的配备来看,首先要确定负责人,负责人可以从本校的教务处选拔,也可以对外公开招聘,但必须既要懂军事理论课教学又要懂教学管理。此外,还需配置三名左右干事,具体负责教学、科研与对外协调。军事教研室的任务主要包括:协调军事教研室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关系,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军事教师开展教学经验总结与学术交流;组织军事教师招聘、考评、升迁、奖惩及相关事宜;组织开展军事教师培训等等。总之,通过设立军事教研室可以极大地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率,实践也证明,军事教研室的设立促进了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贴于

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无规矩不成方圆,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有章可循,严格管理。首先,教师着装要规范。授课教师必须身着军装,整齐划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言谈举止要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讲课要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其次,严格考勤制度。要把军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融入课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军事课堂就是军营的观念,每堂课上课之前要点名,对无故迟到者要严厉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者,取消其当年学业成绩。再次,建立学生考试重修制度。很多学生忽视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考试也不认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因为不及格还可以补考。实施重修制度,对于考试不及格的要坚决进行重修,可以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新型课程,大部分教师对此都不很熟悉,因此,集体备课就显得非常必要。来自部队的派遣军官,他们的军事理论知识非常扎实,拥有丰富鲜活的战例,但教育教学技巧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而相反,来自学校的专职教师军事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教育教学技巧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经验相对丰富。采取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质量。第五,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激励调控教学,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学评价要形成制度,只有形成教学评价制度,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在教学评价制度中,要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等问题。第六,建立严格奖惩制度。军事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教师担当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这其中要选拔考核,更重要的是通过奖惩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在教学工作中表现优异的要大张旗鼓地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在教学工作中态度散漫、教学水平低下者要予以警告,取消其评优资格和各种奖金,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没有效果者予以辞退。

四、加强后勤保障力度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充分说明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本专科学生一门必修课,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手段,但这并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后勤保障更是差强人意。通过对广东和湖南两省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情况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所学校安排了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专门教室(进行了命名);湖南25所本科学校中,还没有高校安排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专门教室。湖南高校中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的学校超过90%是采取在训练场、大会堂、体育馆等能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地点进行讲座式授课,只有不超过10%的学校把军事理论课教学安排在200人以下的教室授课。当然,窥豹一斑,其它省市高校也大多是大课教学,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效果。针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人地矛盾突出的状况,学校后勤必须充分认识到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场地问题,除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地资源外,很显然,加快教学场地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此外,针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需要,开放多媒体教室,对于紧缺的设备要尽快购置。其次,要加大军事理论课教学上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经费上要保证军事教研室的日常开支和各项活动开展之需要,对于军事课教师的培训要大胆投入,这些都是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 中职学校 畜牧兽医 《猪病防治》课程

《猪病防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融猪生产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解决养猪生产和猪病防治过程中提高养猪技术,预防猪病发生及防控猪病的难题,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食品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利用我校建立示范校的契机,畜牧兽医专业对《猪病防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现代养猪业需要入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适应现代养猪业和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研讨、设计并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一、《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只有对工作过程实施系统化设计,才能在满足社会或职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理念

《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将突出以下几点:

1、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以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少而精,压缩猪病防治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一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放在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

2、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注重课程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使课程内容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3、突出优势,有所侧重针对性强。分析畜牧兽医高职学生的优势,典型专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对准市场压力拓展就业,对准市场需求办专业,对准猪病防治岗位设课程,对准职业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把侧重点放在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设计。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依据企业需要什么知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去设计课程。与企业联手,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大量的课程讨论、分组协作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开展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市场分析、就业分析、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猪病防治》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第一,教学内容针对养猪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猪生产岗位猪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第二,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脱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避免平辅直叙的冗长讲授,增强教学趣味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第三,针对畜牧兽医中职的特点,加强防治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到实践技能操作娴熟。第四,针对猪生产过程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点,课程教学围绕猪这一活体动物进行,首先让它存活下来,不要发病死亡,在此基础上再探讨猪的生长与效益问题。第五,针对养猪行业脏、累、臭的特点,注重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

1、设计方案模式。在《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时,根据前期行业、企业调研,基于对养猪职业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在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广开思路形成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环节设置学习情境根据猪场生产与管理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与项目搭建课程结构,以场、种、养、管、防、治工作项目和实际生产工作环节发生顺序设计学习情境,按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代养猪生产与猪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吸收先进成熟养猪技术与成果,优化重组设计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合理。例如,总学时126学时,理论教学52学时。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实物和标本,边讲边展示;实验室上理论课,先讲后做;养殖示范场上理论课,边做边讲,实训场(种猪场)上理论课,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汇总共性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再讲。实训教学安排40学时,兽医站实习教学30学时,通过兽医站门诊病例治疗的实习,弥补一些见不到的病例。肉联厂实习教学30学时,在肉联厂屠宰加工过程中,学习对猪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顶岗实习教学34学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实际生产中每一个岗位中,常见和多发的动物疫病,如何处理这些疫病。

3、校内和校外实训结合

学校与玉林春茂集团等公司校企合作,他们公司的猪场是按照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建起来的高要求、高标准的种猪场,猪场设施齐全,场技术力量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开展养猪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另外,在养猪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养猪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综合应用在学校所学知识指导实习,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想法。通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学习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炼精华,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学习。2013年我校分别到广西养殖龙头企业广西巨东公司、广西春茂公司、广西扬翔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这些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实战演练,不但使自己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且给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顶岗实习的学生,熟练后能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一名临时放心的员工,学生也还能得到一份报酬。

2、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高职来说不高,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尽量关注养猪业最新动向和最新实例,如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疫情,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考评考核制度

考核检查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改进考评考核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时依照突出能力、注重操作、讲究实用、培养创新的原则,坚持知识与能力、人格并重,大力推行多元化考核办法,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校内理论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此全面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工学结合的实现,促进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军训工作是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国家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以及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通过军训,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综合素质。

二、县教育局军训工作领导小组

三、三所高中要加强军训工作的领导

成立学校军训工作领导小组,把军训工作列入新学年工作计划的重点内容,并制定详细的军训工作方案。校长要对军训工作负总责,分管军训工作的领导负主要责任,政教主任、后勤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是各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各责任人要明确责任,各负其责。

在军训工作中,学校要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我县高中军训工作顺利进行。

四、严格组织实施,提高训练质量

学校要严格按照《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加深对军训工作的认识,建立完善的军训教学管理制度,按计划严密组织实施军训工作。提高军训质量。

1.三所高中、职教中心必须组织实施2014年新生开展军训工作。军事技能训练不少于7天,军事理论知识讲座不少于10课时。

军训时间安排在8月20日至8月31日之间,各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安排。各校军训时间、地点、教官人数、着装安排如下:

2.军训内容:各学校要严格按照《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制定军训内容进行军事训练。

3.军训教官由学校与武装部,武警中队协商解决。

4.军训经费以文件为依据,不得任意提高收费标准或把军训费用挪作它用。

5.制定训练考核、评估制度。对学生每天的参训表现、态度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纪录,通过不同形式评定学生的军训成绩,并将其成绩记入学生本人档案。

6.做好军训工作的档案资料的建档工作,在训练其间,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学校的军训工作计划、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案、安全防范措施、图片、影像、学生考核材料、学生成绩评定档案等有关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立规范的军训工作档案。

五、安全工作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军训期间的安全工作,建立军训工作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食堂、商店、宿舍的卫生管理及疾病防控、交通、器械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做好高温中暑防范措施,防止一切意外事故的发生。

3.要切实做好高中新生身体状况的调查工作。对有严重生理缺陷、残疾或者特殊疾病的学生,有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减免不适宜参加的军事技能训练科目。

六、督导奖励评估总结

1.军训期间,教育局组织督察组到各校进行督导检查工作,对军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并推荐参加上级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选。

2.各学校要认真做好班级、学生的考核、评估工作,要在军训结束前开展以班为单位的会操竞赛,要召开军训工作总结表彰会,对军训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班级、优秀学生、优秀教师进行表彰。通过竞赛表彰活动,增强师生的国防教育意识,促进团结,加强纪律性,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七、宣传工作

1.各学校要认真做好学生军训的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军训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激发学生参加军训的热情。

2.军训期间,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表扬军训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和谐关爱的军训氛围。

3.通过新闻媒体和教育信息网宣传军训中的典型事迹、先进经验、特色和成效,加大军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八、经费

本次军训费用由各校按相关文件规定收取,参训学生服装等费由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收取,多退少补,不允许盈利行为和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九、上交材料

㈠2014年8月15日前所交材料

1.各校(三所高中、职教中心)军训工作计划(计划中须有军训工作领导小组、军训起止时间、地点、方式军训内容、教学日、课时安排)。

2.军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9

一、平安立校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我校以落实五项安全制度,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保证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一是落实学习制度。及时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有关的指示精神,把握好内涵,领会好实质,增强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班队会、安全活动月、安全演练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各类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落实责任制。成立“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与教师个人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和完善学校制度,各项工作职责到人、责任上墙、责任到位,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

三是落实监督检查制度。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将日常检查和自查相结合,确保学校安全工作无疏漏、无死角。安全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情况,研究解决办法,提出具体要求。

四是落实宣传制度。学校利用主题班(队)会、校会、升旗仪式、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电视等途径,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一种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共建安全有序校园的良好氛围。

五是落实家长联络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实行在校时间的监控和上学时间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学校利用公开信或电话等形式,将采取的措施和要求及时向家长汇报,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二、质量强校

教育质量是学校改革过程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学校的重点工作应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坚持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常抓不懈,学校领导深入所负责的学科,走进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调研。从备课反思、作业布置、学生书写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并及时进行书面反馈,及时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走进生活,开发、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追求有效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学校还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大胆探索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专业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三、科研兴校

“科研兴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小学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办学思想,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形式,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努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校本教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创了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助力的新局面。

为了切实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完善了校本教研的组织制度建设。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教导主任和教研组、学科组为成员的科研领导小组,构建起灵活的校本教研网络。科研小组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形式,以教师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根据学校的实际,把握定位,认真研究,确定科研主题,制定校本教研管理组织制度和实施方案。同时,学校还开展教师“青蓝工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发挥教学骨干的示范作用,达到了教师专业水平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

四、和谐塑校

《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努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深入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给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环境育人”是和谐校园创建的基础工程。为此,我们努力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尽量让墙壁“说话”。教学楼层悬挂校风、学风;显要墙壁张贴名人名画、名言警句;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长廊;举办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国学经典”诗文广播朗诵等活动。学校处处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氛围以及乐教、乐学、乐管、乐动的和谐之风。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书法、绘画、器乐、篮球、乒乓球、舞蹈等活动小组,以“培养习惯,掌握技巧,坚持训练”为思路进行训练。特别是以加强学生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少年儿童国防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目的“少年军校”活动,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军事夏令营,已成为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满着紧张、有序、和谐的内涵。

篇10

一、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1.打造优质劳动实践基地,提高劳动实践技能

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是我市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法制教育、生存体验、国防教育和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一直坚持“体验、创新、感悟、成长”办学理念,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基地采取“从学校走入社会,从课堂走进生活,从书本走向实践”教学形式,坚持多样性、灵活性、系统性原则,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生存体验、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六大类60多个项目,组织市区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等劳动实践体验及工艺学习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几年来,劳动实践基地始终保持有序、有效、安全的运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做实研学实践活动

我市各类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拓展劳动体验空间。特别是市中小学劳动基地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确保安全性。充分挖掘美丽地环境资源与特色文化,确定了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白茶文化、安全体验、职业规划等六大研学旅行课程,并按照课程主题逐步开发了“成就梦想,精彩飞扬”、“我自护我平安”、“祖国在我心中”、“白茶故里可爱家乡”、“以孝扬善以爱抒情”、“手拉手共成长”、“我体验我健康”、“公益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等九条线路,这些线路集观光体验、求知习艺、民俗风情为一体,研学目标明确,主题特色鲜明,富有教育实践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

(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 保障劳动教育开展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市各校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将劳动课排进课表,并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白琳中心小学组织教师编写并推广使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劳动教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美术、体育及班队会课进行有机整合。

2.将劳动教育融入活动课程。全市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特点,开展“劳动节”“科技节”活动。如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生根发芽,使校园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阵地,开发百人鼓号、茶艺表演、鱼灯表演、书画、舞蹈、剪纸等30多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项目,促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氛围。

3.打造“开心农场”,增长基本技能。学校因地制宜,开辟校内种植园、地理园等劳动实践阵地,为劳动教育提供触手可及的平台。如:白琳小学利用闲置的完小校园开辟“红领巾农场”,学校的菜地由学生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自主收获,课余时间可邀请家长入校一同参与劳动实践,增进亲子交流与互动。充分利用边角音旯地块,开辟校内红领巾种植园,成为城里孩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畲族学校本学期开始办起了“畲药种植园”……学校努力通过种植园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与基地作物的田间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学生劳动锻炼与生产实践基地,成为师生交流劳动经验的实验基地。

4.建立劳动志愿服务队,增进实践体验。积极为学生提供劳动体验机会,培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成立志愿服务队。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创建多样化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学生劳动技能体验

活动是数育的载体,学校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五结合”,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1.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开展“自我服务”。例如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展红领中走进社区环境保洁活动;结合植树节开展校园苗圃养护活动及“我为校园增添一抹新绿”植树活动,组织开展“拥抱春天播种绿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重阳节组织学生们走进福利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等。

2.结合“三好”厚基教育活动。制定适切得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劳动教育的考核结果纳入“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活动综合评价,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范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