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发展

篇1

关键词:卫生微生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近年来袁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发展迅速遥作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袁国家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渊以下简称"中心"冤在科学研究尧人才培养尧公共卫生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遥基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袁中心面临的任务从学科内涵变化渊如卫生检验学的设立等冤到卫生服务职能演变袁都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革遥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尧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尧生长繁殖尧生理代谢尧遗传变异尧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袁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尧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1]遥卫生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在预防医学领域的延伸及重要分支袁不同于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医学微生物学袁卫生微生物学侧重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以及人类关系袁实践性强袁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袁尤其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遥传统的验证式重复实验教学虽有利于打造学生良好实验基础和基本操作能力[3]袁但在培养学生创新及综合能力方面有所不足袁因此我们在常规实验教学中

增加课题式综合性设计实验模块袁使学生从整个实验课题的设计开始袁全过程亲历亲为袁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袁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活分析问题尧解决问题的能力曰此外通过多样的考核形式袁更全面的考查学生对学科专业综合掌握情况袁为学生今后就业或科研工作提供基础保障[4]遥

1打破实验教学传统模式袁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重

1.1增加新模块袁教学方式更灵活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分层次教学与多模块教学并行袁以往的实验课仅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验证性尧综合性尧设计性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袁目前学校的实验课程在分层次教学之外加设多模块教学袁包括理化检验尧生物检验尧疾病标志物检验等袁以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卫生服务对象的需求袁如预防医学专业尧卫生检验专业等可根据自身具体要求进行选择搭配袁更加灵活遥空气微生物尧水质微生物尧食品微生物等检测依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遥

事实上袁教学过程中应以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遥大一的学生袁因尚未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袁并不适合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遥从大二开始袁专业基础课已经开设袁在这个阶段袁主要以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袁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袁锻炼好基本操作能力遥此外以讨论形式设置设计性实验袁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遥而在大三袁随着专业课的大量开设袁此时实验课以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尧设计性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为主遥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可选择与教师科研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尧大

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渊包括校级尧省级尧国家级冤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袁开展不同的训练袁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袁对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促进作用袁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袁地铁系统已成为公共交通的骨干袁其空气质量也日渐为人们所重视[5]袁因此我们设置地铁车站空气微生物的检测袁引导学生在确定实验方案时袁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详细查阅袁从而实验有更透彻的理解袁也更系统的掌握利用书本上的理论遥此外袁在现场调查时袁学生自行讨论分组袁并安排各组调查任务袁这也强化了团队合作能力与灵活面对现场问题的能力遥

1.2改变传统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袁强调学生主动性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导教师事先将所需的仪器尧试剂尧培养基等准备好,上课时再将实验目的尧原理尧操作步骤尧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示范,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一次验证性的重复实验,最后完成报告遥学生对于实验的整个流程并没有完整的认识袁只是僵化的由老师指挥袁对于实验现象结果一知半解袁缺乏分析能力袁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遥对此袁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的课题贴近学生生活袁更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4,6]袁如学校食堂卫生调查这一课题袁教师会提出部分提示性问题袁如检测方法如何确认袁相关检测标准有哪些袁整个实验方案如何设计袁数据如何处理等袁使学生学会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文献袁自行探索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袁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后提供相应的仪器尧试剂等曰实验前准备工作袁例如培养皿尧培养基的灭菌袁采样物品的准备处理等工作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袁教师只给予适当指导曰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与数据的处理袁教师可适当提示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袁自行分析解决袁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观点遥

2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尧综合性尧现实性和规范性

2.1实验中加大综合性及发展性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和教学相关性袁体现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尧先进性以及实用性袁综合性实验包括单学科综合以及跨学科综合袁前者例如市售乳制品检测中对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检测实验袁后者例如理化检测与生物检测的综合实验袁如公共游泳池水质卫生检测这一实验就涵盖了菌落总数尧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检测和余氯尧尿素等理化检测内容遥鉴于本学科的特点袁新的检测方法层出不穷袁除叶卫生微生物学曳课本知识外袁经常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是非常必要的袁培养学生具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尧提高个人理论水平尧改进操作技术尧从各方面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意识非常重要袁我们一方面在课题设置的提示性问题中加入了发展性内容袁如微生物鉴定常用的指标与方法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袁对于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袁鼓励学生使用新型的检测方法袁如沙门菌的检验中袁在原有生化鉴定的基础上袁进一步选择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和商业化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袁或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如16SrDNA序列比对以确认检测结果[6]袁另一方面袁加大实验室的设备更新力度袁针对检测领域出现的新物种尧转基因产品袁添加了PCR仪尧电泳仪尧凝胶成像系统等实验设备袁这些措施均为学生在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尧卫生监督与监测尧进出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尧环境安全与保护尧生态平衡与防护尧生物医学与生物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遥

2.2以突发事件作为切入点袁训练学生应变能力实验课题涵盖了当

前典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案例的处理袁除了注重传统理论尧基本知识尧训练基本技能袁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遥针对食品质量安全模拟的市售婴儿奶粉微生物检验这一案例中袁学生需要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尧步骤袁详细列出所涉及到的培养基尧试剂尧相关仪器设备袁独立完成实验袁最后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袁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遥学生在实验准备中既巩固了菌落总数尧大肠菌群尧金黄色葡萄球菌尧沙门菌尧志贺菌尧霉菌和酵母计数等多项指标的检测操作袁又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遥比如以

1976年美国费城的军团菌大爆发袁事后研究认定其传染源就是该市某会场内的中央空调[7]袁作为案例袁设置公共场所内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检测课题袁提出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袁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遥

2.3在实验中树立学生法规尧标准和规范意识在实践中加强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教育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袁所出示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6]遥对于空气尧水尧土壤尧食品尧化妆品尧药品和消毒用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测定,有不同的标准,如国际标准(ISO)尧国家标准(GB)尧农业行业标准(NY)尧进出口标准(SN)和环境相关检测标准遥我国颁布的各种测定指标的标准方法,其中包括国家尧部门和行业标准[4]遥因此袁在每个实验课题前都要求学生查阅该课题涉及的检验规范及标准检验方法袁并且提示学生关注国家标准的更新袁例如2010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标准的更新袁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耐受高盐袁将

2008版本中的胰酪胨大豆肉汤的名称袁规范为10%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8]袁注意微生物检验的原理尧操作注意事项尧检验质量控制及有关的基础知识袁使学生牢固树立法规尧标准和规范的意识袁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袁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遥

3以多种形式进行实验技能素质考核

实验课程以往的考核形式往往是三种类型袁以实验报告为主记入成绩袁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录实验过程袁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掌握程度曰而实验基本操作考试袁其形式比较单一袁在实践中面临不同样品学生仍难以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曰实验理论形式以笔试方式进行袁对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难以体现学生真实动手操作能力[9]遥目前我们尝试对于考核形式进行改革袁实现拟定具体题目袁对于学生在实验设计尧准备尧实施尧结果分析到报告撰写等多个环节进行评分袁全方位尧全过程进行考核袁可以更好的体现学生对于实验的掌握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遥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能力袁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本科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0]袁这种课题形式的综合性设计实验袁避免了传统的验证式重复实验带来的僵化思维袁使学生学会综合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袁并且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严谨性袁更能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遥在实验结束后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撰写相关综述及课题研究论文袁这也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论文写作基础遥

4结语

目前关于设计性综合实验课程已有很多教材袁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叶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曳等袁但真正在实验教学中开设的仍较少袁其具体应用目前存在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院综合设计性实验往往需要时间较长袁且较分散袁这对课时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曰此外袁实验课程的改革对于硬件设施提出了一定要求袁检测方法的

更新换代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曰实验课的

新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袁因为实验课题综合性尧创新性较强袁教师必须要有较高较广的专业基础袁并且能全面掌握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方能胜任遥面对不同的问题袁我们灵活选择解决方法院如课时分散可选择与教师科研尧社会实践结合的形式曰遇到教学实验中设备条件目前无法达到的情况下袁我们改为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遥总之袁在实验教学中加入课题式综合性设计实验袁以课题为中心袁

在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认识袁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袁有利

于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袁加强了学生对本学科前沿信息的了解袁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兴趣曰对于教师业务素质与科研能力更是考验袁体现了"以教促学袁教学相长"袁达到了师生共同进步袁达到了教学素质进步的目标袁为卫生微生物实验教学摸索出一套较好的互动模式遥

参考文献院

[1]周德庆援微生物学教程[M]援北京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袁

[2]张朝武援卫生微生物学[M]援北京院人民卫生出版社袁2007

[3]朱军莉袁赵广英援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援农

产品加工窑学刊袁2012袁5院150-152援

[4]吴倩袁李磊袁王慧娟袁等援浅析我国卫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及检验人才的培养[J]援中国卫生检验杂志袁2010袁20(5)院1238-1240援

[5]张海云袁李丽袁蒋云芳袁等援上海市地铁车站空气污染监测分析[J]援环

境与职业医学袁2011袁28(9)院564-570援

[6]沈晓玲袁王君袁包丽丽袁等援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初探[J]援基础

医学教育袁2011,11渊3冤院251-252援

[7]徐文玺袁刘淮玉袁吴建华援上海市卢湾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预警指标研究[J]援环境与职业医学袁2012袁29(3)院164-

170援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援GB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S]援北京院中国标准出版社袁

2010

[9]邓文强袁傅广华袁蔡元菊袁等援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探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效课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发掘生物学科的情感价值目标

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鲜活的生命,生命的奥秘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探究欲望。高效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教师对生物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优势的发掘。

2.巧妙的课堂导入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通过巧妙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很自然的接受新内容。

3.寓教于乐,体验成功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 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学生情感,用的动作,赞美的短语给学生力量,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其次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对教材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切实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加强集体备课,设计高质量的学案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但教师如果不能有效的把握课堂,就会使课堂效率更低,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设计高质量的学案尤其重要。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实现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学案的编制原则。

三、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变教为诱、变教为导

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过程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探究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到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急于说出答案,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自主学习而获得对某生物学主题的意义建构可能并不全面或正确,这就需要在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群体中对各自的观点、假设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协商和辩论,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再次,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暴露学生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四、用赏识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写道:“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教师只有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才会更高效,才能使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学习活动

传统课程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掌控。

当代课程理念在深刻分析传统教育方式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这种教学方法与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相符合。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怎样设计“任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探究,为学生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考虑的问题。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也捕捉到了一些灵感。

一、参照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任务”

首先我参照课程标准在某一章节总体教学要求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的目标,并把细小的学习模块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材《网络技术应用》涉及因特网信息检索、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网络的工作原理、建立主题网站、动态网页的制作等教学内容。在具体教授知识操作以前,我会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任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然后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细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

教师在“任务”分解、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每个小“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知识点的含量及其难易程度,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兼顾学生能力,分层设置“任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另一问题。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等特点。“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的空间,这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任务”的设置上尽量体现出不同的难度要求,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的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有足够的兴趣和能力来完成“任务”。教学活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程序设计这段内容,根据教材采用VB(Visual Basic)进行教学。VB是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在窗体中设计人机界面方便易行,使学生在程序设计中感觉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务”仅限于此,又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时间控件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设计了一个难度适宜的“任务”——设计一个能跟随时间控件改变背景颜色的窗体。(如左图)

这个“任务”使学生掌握了时间控件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同时给学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例如,时间控件设计完成后,有的学生立刻会想到,窗体背景颜色的变化速度和时间控件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改变背景颜色变化的频率呢?在这里,我适时地给出时间控件的属性(如右图),让学生自己尝试去修改。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兴趣点,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与提高。

三、优化“任务”设置,驱动提升学习效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其一般的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在“Flas制作”这节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布置全体学生“制作出图文并茂、具有交互功能的小影片”的教学任务。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可能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通过努力是可以达成的,但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甚至凭借他们个人的能力是不能完成的。那么,我就将“合作学习法”应用到这里,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共同完成小影片的制作。在分组的过程中,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在学习活动中彼此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不仅达成了个人的学习目标,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完成了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与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是关键,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一定的探索和改进,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当代课程理念体系下的教学活动,需要我们对教法做深入的研究和改进,利用好的驱动“任务”,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学生能力的提升及富有创意的作品,则是对我们教学工作最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物理实验;感性材料;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7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48

实验对物理学科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能够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感性材料,面对感性材料,人的思维活动最活跃。物理实验包含各种类型,它通过实际操作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呈现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纠正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物理知识、发展其智力、培养其能力。但是,由于升学的强大压力,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充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这不能不说是物理教学的一大损失。因为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分析思维等多种思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更丰富

观察是物理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通过观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会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物理,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参与物理实验才爱上了物理,甚至终身致力于物理的学习和研究。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时期,对自然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对身边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现象,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所以,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其形象思维不断得到丰富。这些精彩纷呈的科学现象,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在各种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要进行引导,提醒学生特别关注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以及这些现象的突出特征,以便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学会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同时,学会多角度的观察,学会多方面的观察,学会通过假设和想象引出更多的观察现象。

二、动手画图、动脑识图,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更严谨

画图和识图,是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电路图、力学图、物态变化图像等,这些图都是从实物转化来的。学生在作图和读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抽象思维的能力,理解图像和实物转化的内容和意义,进而达到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

以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这一实验为例,学生要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再通过作图来进行判断和分析。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能够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对没有直观感受过的事物产生清楚明白的印象。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所有的想象材料都与人的感受和记忆有密切的关系,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物理实验正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图表和模型等的观察和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得到锻炼并更加科学严谨。

三、富有创意的小实验和小制作,使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更灵敏

所有的物理实验,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注意观察,并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是一种直观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要完成一个小制作,就必须要调动自己的多种能力,动手使手变得灵巧,动脑使思维变得活跃,而制作成功还会体会到成功的幸福感。经过这样的直观动作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欲望会大大提高,参与意识也会大大增强,探索科学奥秘的渴望会变得迫切。

俗话说,听过的我会忘记,看到的我会记住,做过的我才会真正明白。这是因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比较深刻、牢固地掌握了物理知识,这种直观动作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动脑训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越多,越想更多地应用到实践中;而更多地实践活动,反过来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具有灵敏的直观动作思维,能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

四、实验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活跃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只是手段,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更多的物理现象才是目的。通过观察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而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三点:其一,尽量让学独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操作程序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二,严格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弄懂科学实验的原理。准确地计数和读数,恰当地处理实验结果,能够使学生在实验中有更多新的发现。其三,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创新,彰显个性。学生在实验中除了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还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意外出现的物理现象进行探讨和研究。这样,物理实验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活跃,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实验后的总结归纳,使学生的分析思维更缜密

物理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归纳,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填写实验报告,对单个实验进行记录、分析、总结。对照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逐项进行核实,对实验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有自己的思想,还要加入自己的理解,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剖析,甚至还可以加上自己对本项实验独到的改进意见。

二是进行归类总结,阶段性地对做过的实验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想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就必须先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拓展。因此,阶段性地把做过的实验进行归类总结,对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全面的提升。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不但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物理教学应该力求通过物理实验来辅助,不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高科技时代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洪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策略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5

《教育规划纲要》不仅“鼓励学校办出特色”,还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目前,各地建设特色学校的热情高涨。不少学校通过研究学校发展思路和优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校的雏形。然而,这种“适应形势需要”演化而来的特色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急于得到社会认可的心理期望,因此,急切的期望和众多学校争相竞艳的压力,导致五花八门的“××教育”蜂拥而来。不难发现,这些学校的特色大多都存在着“追求时尚”、“发展浅表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正在于只顾及了学校的期望,没有考虑或很少考虑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生动发展的现实需求,没有充分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

不可否认,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在形成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生受益的多少是重要的衡量标尺,比如特色项目对技能的训练,学校文化对习惯养成、品质形成的熏陶以及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作用等。但深入挖掘,特色学校还有让学生受益更多的潜在优势,需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澄清。

首先,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应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精神追求强化办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第一”的教育原则。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实践成果。正因为办学理念如此重要,很多特色学校都在努力使自己的办学理念既符合时展需要,又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如生命教育、成功教育等。但也有些学校还没能很好地提炼出办学理念,出现了大而空、泛而全等空洞现象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现象,甚至存在学校的理念与实践不符的情况,这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有的学校虽然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办学理念,但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与学生发展之间缺少必然联系。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因为追赶时尚,出现了理念越新越难以落实的情况,特别是对新鲜、时尚的理念不能进行很好的解读,导致学校出现对理念理解的迷茫,随之而来的就是实践中的混乱。因为没有很好的载体能够支撑这些理念,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确实,对于中小学而言,没必要搞出又玄又空的理念,而应脚踏实地地探寻教育的本源。最朴素、最能让孩子们读懂的表达恰恰最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最能体现学生的发展需要。如重庆某小学在形成集邮特色的过程中,凝练出“方正做人”的办学理念,既通俗易懂,又很好地构建起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体系和实施规划。

其次,特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顾此失彼现象的出现将使学校发展背离学生发展的需要。因学校内部的、社会的甚至是时代需要的原因,容易出现顾及历史就没有现实感,顾及发展速度就会缺少内涵等现象。这不仅无助于形成特色,恐怕也会失去学校应有的价值。就学校存在的价值而言,任何学校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聚焦学生的健康成长,特色学校更应该如此。

在系统梳理中发现,一所特色学校如果是以某一项目发展而来的,不管这一项目是否已发展到了精神文化层面,在学校中都存在着“所有学生参与这一项目”的情况。在目前中小学不是按兴趣特长招生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所有学生都喜欢某一项目呢?诚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对某个特色项目的喜爱并进行有意识的特长培养,但很多学校存在“学生无意识地被限定在某一特定项目”的情况。这也是“千人一面”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知道,学生的发展需求千差万别,虽然他们可能在某个特色项目中“被特长”到较高水平,但这种训练的代价(包括心理代价)是昂贵的,是违背学生发展需求的,这也是急于求成的结果。

第三,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保证形式与内容都统一于学生的发展需要。一般而言,特色学校都有较好的美誉度,学校环境充满人文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师生精神面貌好,学生的学业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等。在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中,学校有意识地打造较好的外部形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热衷于搞形象,则容易流于形式。如请设计公司设计校园环境,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很容易脱离学校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弱化学校的教育功能;再如为了展示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特长而经常搞大型团体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体的实际情况,突出的是学校荣誉,偏离了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初衷。

特色学校形象的彰显应该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产物,不能因为追求“特”而偏重学生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而应该使学生在充分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发扬其天赋,发展其个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只有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只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学生,才能完美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

实践中,人们往往会把特色学校与学生的特长发展联系起来,有些校长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特长训练的误区;特色学校在展示其办学成果时,也往往展示一些学生的特长或技能。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表明仍有不少学校还处在把特色学校建设等同于特长培养的认识水平上。学生的特长发展特别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是衡量特色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如果学校没有搞清楚特色学校和学生特长发展的因果关系,不是以特色学校的理念引领学生的特长发展,不是以学生的特长发展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是以学生的特长训练成果反映特色学校的建设成果,必然会出现“重专项训练而轻综合素质”、“重成果展示而轻成果形成过程”、“重突破性工作而轻基础性课程建设”等问题,这都无助于特色学校品质的提升。即使在较短时间内可能取得较为轰动的成果,学生的意志品质、道德水平以及学业成绩等也不可能得到内化和提升。这既是专项特长训练的优势,也是其弊病所在。

把特色学校建立在学校层面,而非“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层面,一定是其价值判断出了问题。其实,特色学校之“特”,恰恰应体现在实现了学校愿望和学生愿望的共存、共生,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总之,特色学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校自主发展的过程,更是学校一切工作都聚焦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校不可能成为特色学校,不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特色更不会有生命力。

篇6

1、高校保卫队伍素质概述

素质一词原本是生理学上的一个专用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人们延伸到心理领域。现如今我们常说的素质是指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内的整体综合素质。具体来讲,在高校保卫队伍的素质提升中,并不是单单指对保卫人员某一方面素质的提升,而是要对保卫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进行一个全面整体的提升。当然,若从保卫队伍这个团队的角度来讲,所需要提升的素质还包括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其中管理能力素质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力、自我控制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

2、高校保卫队伍素质提升的要求

2.1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与利用人才资源,把发现、造就、合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因此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本化理念,明确人本化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贯彻实施。协调发展是指管理工作要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等相协调,促进队伍的结构优化,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创造机会和空间,为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设备和人员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实现资源的整体升值。

2.2高校保卫工作自身发展需要提出的要求:从高校保卫队伍自身的发展需要这一角度来看,同样需要对其整体素质进行有效提升。这是因为高校保卫部门是一个服务性机构,其日常所做的工作带有很强的政治性、法律性、政策性和社会性,若保卫人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差,则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服务效果。尤其是再受社会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素质较低的保卫人员很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给校园治安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提升保卫人员的整体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者,当前高校的师生都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文化层次也相对较高,因此其也对高校的保卫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保卫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在分析和判断事情上具有较强的逻辑和良好的思维能力,等等。

2.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高校保卫队伍素质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所有的服务行业都在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服务理念,这是由广大群众自我存在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决定的,也是未来服务行业的主流发展理念。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服务机构,自然也需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要求高校教育和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以促使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高校保卫部门作为维持高校稳定秩序、保障高校运行安全的重要治安部门,也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转变自身落后的工作观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和尊重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到保障校园安全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师生职工群体,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交流手段。除此之外,高校保卫人员还要不断的提高一些工作所需素质以外的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职业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为人处世原则、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这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都能对高校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一份额外的贡献。

3、如何提升高校保卫队伍的素质

无论是出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还是出于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提高保卫人员的素质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保卫队伍素质呢?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提升措施建议,具体有以下三点:

3.1加强高校保卫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高校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学生活动规律性不强,而且立场不坚定,受外界干扰因素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扎实的政治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政治理论包括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行动,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客观事物,辨别是非真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教育规律办事等等。

3.2不断强化高校保卫队伍的业务水平:对于高校而言,其本身的目的就是为培养更多社会有用人才。从某种角度说,高校保卫人员也是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其也需要在得到高校的培养和教育。因而我们可以从督促保卫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入手,强化保卫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并且可以为保卫队伍提供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其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以此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

3.3不断提高保卫队伍的综合能力:对于高校保卫队伍来讲,其不单单是一个做安保工作的部门,也是一个高校教育管理者,因此其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才能符合新时期下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发展要求。

篇7

一次在给学生上习题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八年级物理《补充习题》),对此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反应,并且各执一词,就很好奇,一道题目能够引起众多学生的兴趣,不得不说这一道题目是相当的成功.

当时并没有想要控制学生从而去掌控课堂,相反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讨论交流和思考,去分析看待问题,当然,也有学生请老师来给同学们分析.

教师此时不要急于去分析题目,而应该对学生们说,大家审题的时候要把题目中的条件都抓住,于是放手让学生们去审题交流.笔者往往都是快速地把题目中的题干给学生拎出来,然后让学生去做,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直到有一次,几个孩子跑来说,希望老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他们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去解决问题,这让笔者停下了教学步骤,去思考学生的话语,的确,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路走下去,教师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掌控者.

2庐山真面,缘来于此

例1长试管里装有适量的水,将玻璃管从竖直位置顺时针转过一个小角度,使玻璃管稍有倾斜(水未从管口处流出),此时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将[CD#3]竖直时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说实话这道题目,真的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学生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压强的知识,对于力学知识所需要的思维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

大概五六分钟之后,笔者示意学生停下,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站起来说,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不变.有的学生立刻反驳,笔者摆了一下手,示意不要打断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可能被反驳说不对,有点羞赧,害怕自己真的说错了,低着头,没有再说下去.

笔者鼓励他说,对于这道题目,每个人都在心中有一个自己的答案,都有自己的理由,无论对错,这个理由都是自己心中的答案,对了,说明自己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若不对,可能理解有了偏差,再回到正轨,并进行比较,那么,笔者想,收获应该更大,同学们觉得呢?

笔者说完,这个学生看着老师,鼓足勇气说,因为水是适量的,并且试管倾斜没有水从试管里面流出来,水这种物质也没有改变,所以对试管底部的压强不变.

笔者说,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尝试去分析解答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然后,笔者又征求了其他一些学生的观点,最后帮助学生总结了两种观点,即:一种认为是不变的,另一种认为是变小的.

3回归本质、实验彰显

笔者问学生,物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生回答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笔者又问学生,那老师就是只对你们说说而已吗?[HJ1.35mm]

学生又回答,不是.笔者接着问,不是,那是什么?学生一起回答说,做了大量实验从而抽象概括归纳出来的.

这样顺理成章,接下来就做一做这个实验.

因为试管口比较小,液体压强计进不去,笔者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完告诉笔者说,可以用大的塑料瓶代替.于是,笔者就带着学生们做了这个实验.最终发现,倾斜之后,虽然水没有溢出,但是水对塑料瓶底部压强变小了,也就是说水对试管底部压强在变小.

4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得到了实验结论之后,笔者并没有就此终止关于该问题的讨论,笔者问学生,从实验中我们得到了结果,那么大量的实验结果总结出了液体内部压强的关系式,那么这个公式能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来呢?

我们知道液体压强公式为p=ρgh,在这里因为水的组成和地理位置没有变化,所以ρ与g不变,而在试管倾斜之后,水的表面积变大,而水量没有改变,即是水体积不变,所以水的高度变小,即h变小,最终水对试管底部压强变小.

5实践体验、感受物理

我们在上完压力新课之后,学生知道物体受到挤压都会发生形变,一些形变可以通过肉眼看到,一些却不行,组织学生对肉眼看不到的形变进行思考探究,如何来证明它确实是发生了形变呢?

首先,例举了一个之前学习的声音的三要素中,鼓面振动时通过发声使碎纸屑跳动,研究鼓面振动振幅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去研究玻璃瓶受力被挤压是否发生形变.

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了实验方案.

实验原理:玻璃管中液柱变化.

实验器材:玻璃汽水瓶(其上半为小口圆柱,下半为大口圆柱),玻璃管,红墨水,橡皮塞,白纸.

实验步骤:(1)将红墨水装满玻璃瓶;(2)将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进玻璃瓶口,使之紧密结合;(3)将白纸放在玻璃管后,反衬出液柱,挤压玻璃瓶并观察液柱变化;(4)总结.

设计好了实验方案,学生做实验,看到了液柱的变化,用的力越大,液柱.

上升越高,说明玻璃瓶形变越大,学生也切身感受到了物理实验的美妙,增强了他们的实验能力,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加感受到物理学科之美.

往往在大家都开心的时候,会有人“打破这个氛围”,一个学生此时突然提出了疑问,也许这不是玻璃瓶受挤压发生形变而改变液柱高度的,因为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人手的温度比瓶子和水的温度高,水受热膨胀也会使液柱升高.说到这,学生们都沉下声来开始思考,对呀,受热也会导致液柱升高,那还不能说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学生开始着急了,想这想那,发现没法解决,都看着笔者,笔者说既然这样液柱升高可能有两个原因,那么

篇8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对策

一、微生物学实验的特征

微生物学实验讲授的是微生物学研究方面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介绍微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当然,在介绍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强调他们正在学习的微生物学实验的最基本技术和方法是微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取得新进展的基础。基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需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微生物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因此,加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微生物学教学方面,微生物学理论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实验所需的设备和结构及其使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内容,是微生物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种子。微生物实验的实施需要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是微生物实验成长的土壤,而微生物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实验发展的营养。因此,微生物学全面的理论知识、宽敞的微生物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学实验完成的基础。另外,微生物实验的成功实施还需要专业的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辅导和指引,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激励,需要国家政策的重视和鼓励。

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传统教学的限制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完试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后,并将实验操作过程很详细的写在黑板上,学生仅仅是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现在仍有很多教师继续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准备预计材料的主体地位,直接扼杀了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的限制

由于各项实验课时安排有限,两节课的实验时间不能完成一整套的试验内容,往往只能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入门的最基本的实验和操作,扼杀了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和学习机会。而且,实验项目的时间设置常常是按照常规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实验项目之间缺乏连贯性,脱节严重。

3.学生素质的限制

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验科学性的意识,课上不认真听老师提到的实验重点,实验过程中不注意实验细节,不重视注意事项,不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不正确对待并处理实验数据,导致实验屡次失败却不寻找失败原因。这种实验态度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实验科学性的理解,甚至会养成这种不认真、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此外,微生物学实验缺少专业老师和比较好的培训机制,个别实验操作得不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践,且组织学生参加微生物实验相关的竞赛活动也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弱。

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策

1.钻研授课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承担者,还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新形式,努力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艺术家,把抽象难懂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经由艺术化、形象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融会贯通。首先,备课要讲究艺术性。微生物作为医学基础课,教师需要就不同的专业,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巧妙的构思,专心组织编排、艺术加工,设计出多种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方式。尤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列出重点、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运用表情、神态、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边讲边演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在讲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疾病时,典型特征就是角弓反张,头向上仰呈观星状,两条胳膊和腿分别向后弯曲,肚子向前鼓。整个人看起来特别像反写的大写字母“C”。老师边讲边演示这个动作,学生看到后哄然大笑。这种把所讲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以生动的比喻、适当的幽默,把语言形式的生动性和讲课内容的条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获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更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2.增进师生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外,还接受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感彩,时时刻刻存在着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感情发展和情操的陶冶。除此之外,教学具有像文学艺术一样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此所谓“以情感人”,也就是教学中的情感性会使学生在特设意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教师对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体罚;要爱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会促使学生萌发一种不学好微生物就对不起老师辛勤教育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教师的爱,尤其在差生身上会起到格外显著的效应。这节课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习情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迅速的需要,突破传统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仅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加强各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并改变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使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技能培养的平台。还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改善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和评估等,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和抄袭。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开放、创新性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主动调整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使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严格来说,食品微生物学是属于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涉及到很多学科、很广范围的的课程。食品微生物学主要是对和食品有关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些食品和这些微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开发出有益的微生物,并将其利用到相关的食品生产、制作和保存上,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食品;同时也对危害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研究相关的检测技术并将之运用于食品安全监测和监控上,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防止人们食用之后发生食品中毒事故。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课程,它是培养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必修课。而如何让学生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会生物学理论知识,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安全控制、以及产品的研究开发等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市场对于食品安全人才的需要,则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做好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来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经验,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进和探索,以期望可以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调整教学计划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培养高素质实用性的食品安全人才,就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调整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分配。而根据一些相关的课程安排情况,我们建议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分配由原来的7:3调整到6:4,或者5:5。通过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加强他们对食品微生物学实用技能的掌握,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选择合适教材

教学离不教材,教材是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一个工具,因此,选择的教材合不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个合适的教材,则是一个成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笔者在这里就选择了浙江大学编写的《食品微生物学》,这套教材的结构比较完善,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也比较合理,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比、较全面的食品微生物知识,让学生以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

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实施的手段和过程,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分别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3.1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如同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样重要,这是所有的教师都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取的是“授之以鱼”的方式,主要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改变这种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性特点,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采取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学会应用。例如在进行大肠杆菌的讲解时,直接向学生讲解:大肠杆菌的长度是1纳米到2纳米。这样的感觉就很死板,很没意思。笔者在这里是这样说明的“1500个大肠杆菌首尾相连的长度差不多就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通过引用了芝麻来进行对比,就显得生动很多了。另外,合理利用课堂讨论教学,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活跃了他们的课堂思维,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就微生物和食品酿造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讲解自己喜欢的酿造食品和比较感兴趣的酿造工艺,并分析酿造食品的制作和微生物之间具有什么联系等,最后教师再适当进行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学习的氛围,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考虑到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概念比较丰富繁多,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也比较广,因此采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往往可以起到很好效果。例如真核、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的营养类型的比较等,这些比较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2教学手段。现代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教学手段支持,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比较清晰的微生物图片,播放一些比较形象生动的动画,从而为学生展示一个微观下的奇妙世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从而加强理论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搬教材内容,文字要尽量精简,同时还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不要只顾对着幻灯变照本宣科。

结语:随着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在食品的制造、保存、检测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强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实用型食品安全人才,既是食品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冯建英.微生物学课程绪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10(07).

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 体会

微生物技术是现代高技术之一,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以低耗高效、副产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技术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将微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到环境工程中,为微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废物处理等环境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显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国内许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并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微生物的生态与微生物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应用上。但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和环境工程的其它课程又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

我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自开始招环境工程本科生以来,一直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目前,我有幸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如何对待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步伐,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防治环境污染、改善与提高环境质量的微生物学原理、技术和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工作,感受颇多,特将我对讲授这门课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请批评指正。

1 加强绪论部分的教学

有些人认为绪论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在教学上可有可无,有些老师往往是让学生们自学绪论部分。但实际上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又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在绪论的讲授中,授课教师应该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及其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对于我们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介绍微生物学的奠基、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是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介绍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等为微生物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迪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1];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多联系生活和实践,努力使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具体简单。例如,在讲授微生物发酵时,联系酸奶的制作,告诉学生各厂家生产的酸奶呈现不同的风味就是因为不同厂家选用的菌种不同,因而发酵产物不同所致,使学生深刻了解了发酵的不同类型。

2 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授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随着生物学、微生物学及环境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内容。特别是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与微生物学关系密切,这更加促进了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培养高质量人才,教师需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变化的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增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他们将来深入开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可以讲解有关dna重组技术、基因扩增技术、dna测序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2,3],为学生将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例如adis的传播及预防,sars、禽流感的爆发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另外,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入教学中,也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其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3 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只有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其教学内容是一些微观的、抽象的、阐述性的内容,并且涉及到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些繁杂的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味如嚼蜡,毫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参考资料的主动性,这对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主要学习了数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专业课程学习尚未展开,所以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微生物目的缺乏认识,在他们思想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用物理化学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工程实践中一些有影响的或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明白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几个章节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化过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种类多且形态多变的特点,而且由于微生物形体小,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观的印象,学生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图片或三维动画形式,描述其形态与生长发育过程,这样既方便讲解又生动活泼,利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自己去观察体会,并通过查资料,关注学科进展,采取互动形式,增加学生从课外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

4 加强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科学,所以我们应着重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原理性、概念性、实践性、操作性难度较大的课程。比如显微镜技术、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大气及水中微生物监测技术等。这些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独立的训练,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及仪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术是很困难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前期准备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精细和繁琐的工作,工作量大,连续性强,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在做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细致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这就对实验室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态度提出严峻的考验。

还有,实验操作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最好的过程。实验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大胆探索,教师积极引导、注重启发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做“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时,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3个不同类别典型细菌的正确鉴别染色片,从挑取菌种、涂片、固定、染色、调试显微镜,直到观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态,鉴别出正确的菌种为止,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而且实验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认真仔细,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确结果[4]。实验中,学生对涂片后固定细菌时的温度高低、洗片环节、酒精脱色的时间等精心分析,反复实验摸索,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出问题症结,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为止。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应对学生操作时的习惯性问题和错误作重点提示和讲解,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指导纠正动作,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开一些综合性地实验。综合实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是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理论掌握不牢,动手能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如水、室内空气、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指导老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巩固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微生物学博大精深,微生物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微生物教学进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微生物学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通过主讲老师地不断学习提高,最终能够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适应时展要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环境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洪勋,王晓谊,齐鸿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j].生态学报,2003,23(5): 98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