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训练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97-01
一、精心设计思维训练任务,激活学生思维潜能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思维训练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潜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入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比如,教学人教版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时,在开展《Anne’s Best Friend》阅读教学前,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理解性和认知性思维。首先提出以下能力目标:
(一)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
Netherlands, thunder, entirely, go through, set down, in order to…
(二)正确理解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三)简单介绍主人公
简单介绍主人公安妮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她的悲惨遭遇,能根据提示复述课文部分内容。
(四)初步掌握阅读技能
初步掌握skimming?和scanning两种阅读技能,找出关键信息,归纳阅读篇章中心和思想主旨。然后,在热身阶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略谈自己的看法:
1. Why do people need friends?
2. Besides a person, what else can be our good friend?
接着,在读前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课本中的插图,思考以下问题,描述插图,并猜测阅读篇章的基本内容:
1. What do the people see?
2. What do they do when they see them downstairs?
3. Why do they have to do so?
4. What feelings do you think the characters in both pictures share?
最后,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大意,并复述文本内容,训练学生高度概括能力。
二、巧借多种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训练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文本特点、结构、内容以及主题,灵活巧妙地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启发诱导学生大胆联想创造,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一)话题发散,彰显个性,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阅读文本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作为思维发散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彰显学生的独特个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譬如,学习了必修4 Unit 5 Theme park后,笔者首先提了以下问题:Now there are many parks which call it―self “Theme park” in China. Do you think they are real theme park? 然后拓展延伸话题,要求学生发散思维,针对“主题公园”这一社会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讨论辩论,求异质疑,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话题,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辩论,碰撞思维,交流思想,发展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阅读文章“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时,尽管该标题对文章内容有了较好的概括,但若从文章体裁结构和主人公的情感综合考虑,该标题并不是诠释的十分恰当,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a good one? Can you suggest another title and give reasons for your suggestion?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质疑探究。
(三)头脑风暴,联想创造,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2
创新课型是目前语文教改中十分重要的话题。
所谓创新课型,一言以蔽之,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创造出有时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的、实用的新课型。
课型需要创新,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当前语文教学教改的宏观背景有很大的变化。一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二是素质教育对课堂的高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很有力度,提高课堂内教学质量成为教改的主导方向;四是创新教育的研究日渐深入,呼声日益高涨;五是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需要。
第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初中语文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几个重要方面更新观念。
一是教学设计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是教学设计要突出诵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三是教学设计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四是教学设计要讲求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五是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三、教学改革试验与科研课题的深化需要创新课型的支撑。在新世纪之际,各地的语文教研教改成果激动人心,很难设想,这些优秀的充满科学性、充满生命力的教学科研能够让那些由教师独占讲台的陈旧课型所支撑,可以说,没有课型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只会是一句空话;也可以说,越是优秀的课题,越是富有成果的教学改革,其课型研究、改革和创新就越有风采。
所以课型设计要创新,是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必然。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方向
破除串讲式、讲析式、答问式、谈话式等陈旧的课型,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创造学生自主阅读式、活动式、导入式、探究式等崭新的课型,更是我们的一种历史责任。
在课型创新的研究中,我们要注意如下内容:
第一、要结合实际。就是不离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高效阅读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大背景”,不离开初中语文教材这个重要的载体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设计的要求,不离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诵读、品析、积累”的学科、教学要素,不离开大面积语文教师的教学需求。
第二、要突出重点。一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语言积累、能力训练、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五个方面得到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二是要重点研究如何让创新的课型更有效、更科学、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又更具有美感。
在课型创新中,要做到:
第一、语言训练要充分,技能训练扎实,思维训练科学。
第二、教师精要指导,学生充分活动,课堂积累丰富。
第三、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重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能的积累。
第四、表现出我们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课堂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五、能够处理好阅读与诵读、阅读与听说、阅读与置疑、阅读与品析、阅读与积累、阅读与想象、阅读与延伸等各种关系,让学生在诵读,听说,置疑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求知、求智、求美、求乐。
第六、要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既要带有研究性又适用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既能参加各个层次的教学竞赛又可以成为一般通用的常规课型。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型创新的类型
现在使用的新教材是人教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中学教科书》,这套教材构造的阅读系统,是致力于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扩大视野,以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这套教材的重要改进之处是强调综合,提高培养“文学素质”的地位,提高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课文的比例,这样大动作的改进,必然会带动课型设计和教法运用方面的改革。因此,为了适应这样一套教材,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还要注意如下课型的设计与运用。
1.朗读课型――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课型,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2.诵读课型――也就是背读课型,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课文的教学。这是一种重要的新课型,其课型任务是降低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文背读,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3.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其课型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4.文学欣赏课型――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还要求有突出的“美点”,以及丰富的情感,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三个方面下功夫。5.活动课型――用于课中活动,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安排语文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创举,是语文教材质量整体突破的标志之一,语文活动课的课型,任务是将语文知识的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训练、比赛、娱乐、游戏、演出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6.积累课型――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
篇3
一、阅读教学设计应以语言交流活动为主
语言交流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训练则是促进语言交流的手段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学活动虽能体现语言训练,但方法不灵活,缺乏科学性,效果不佳;有的则是零乱的、孤立的、片面的训练,完全曲解了语言训练的内涵。语言训练应是师生双方相互协调、有机进行的——种语言交流活动,它最明显的特性是操作性、互存性和情感性。所以,语言训练要通过对文章语句、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文章情意、韵味的体验来训练学生学习语言,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因而教学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
1、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体会语言。
“读”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体会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学设计中要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教学中可以采取默读、朗读、范读、试读、自由读、指名读、背诵等方式,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读与课文的内容、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不是为读而读,用读的方法训练学生经历一个由“自读一学读一练读一美读”的提高过程。如《花潮》一课,在理解第4自然段“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时,可以设计三层读的活动。悟读,让学生自由练读,联系上下文想象句中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从中体会出什么?评读,教师先动情地范读,再让学生评析“老师读得怎样,好在哪里”,教师的范读以言传情,以声传情,感染了学生。赏读,配合电视音乐画面,欣赏美丽的景象,重演作者的情感历程,加以感情朗读,净化和升华学生们的心灵。三个层次的活动,以读为操作手段,体现师生语言的交流与互动,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神韵,并对文中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有了“感悟”。
2、要在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语感”。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是一个认识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进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会感受语言、体验情感。如:《鸟的天堂》中,在学习第12自然段(动态描写的片断),当学生抓住了表示鸟活动的句子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悟“意”,品句悟“情”,让学生置身于快乐的鸟群中间,想象一下鸟儿会怎样“叫”、怎样“飞”、怎样“扑”。这个环节的设计——下子就触动了学生的情感,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情趣盎然,将想象又融入了外显性的活动中,霎那间,众鸟纷飞,欢快鸣口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热闹场面伴随着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这样的设计也促进了师生间情感的互动与交流,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接受与感受能力。
3、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实践,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如《日新月异的电视机》教学中,学完课文后,老师让学生选其中的一种自己喜欢的新型电视机进行“自述”,举行产品推销会。然后,让学生写下这个产品的特点,并为其设计广告词。
二、阅读教学设计应渗透阅读方法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活动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可以从以下三条途径入手:
1、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读自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然后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空间与时间,让孩子去读、去想、去悟,并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我阅读的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圈画出重点词句,在书中空白处记下自己在自读中的感受及认识,会用不同符号标记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达到自动探究、主动发现的目的。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宽松、平等、自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多层面的交流,达到相互切磋、共享信息的目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交流和班级汇报。两种活动方式中,要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更要善于筛选别人的观点,补充、完善自我的认识,最终学会在理解中的感情朗读。如执教《可贵的沉默》二课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活性、童趣性的问题情境:“开始的时候,开始教室里那么热闹,可后来为什么沉默了呢?”“大家都来帮帮班上的同学出出主意,使他们也又高兴起来,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老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先分好工(对班上的学困生也不放弃,可以分配一些较轻的任务。如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写了教室热闹的场面等)参加讨论。在这一富有趣味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就解决了文章理解的难点,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敢于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满足提出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
篇4
一、务实——教学设计要真实、有效
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学过程低耗高效。因此,教师要清晰地阐明教学目标,使教学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这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要避免虚假、华而不实、“依葫芦画瓢”照搬教参,教师要舍得花大力气钻研教材,深入解读文本,敢于创新。如果一味追求课堂的完美,三维目标定得不明,内容就会取舍不当,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或者死气沉沉,或者花里胡哨,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只有明确的,才是有效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对学生十分了解,知其水平,晓其爱好,特别是个别对待,要研究和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思维的特点及其他心理特点,而且要下工夫发展这个和那个学生的特点”。有效教学设计要多一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便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信息,灵活机智地选择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有效教学设计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有效教学设计要体现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得法——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
高效的语文课堂,学生必须是主动地、独立地学习,教师要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自我发展。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其自读自悟。
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阅读不应该是从众的,被动的,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阅读本身是一种探索过程,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读自悟,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实践
实践出真知,坚实的基础离不开语文实践。只有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拥有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在阅读实践中,眼、耳、口、心、手相互结合,观察、思考、感受相互结合,倾听、表达、运用相互结合,听说读写相互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并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才能使语文学习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三、得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重点突破
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优化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生动、直观地展现抽象而复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会学、乐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利于课堂教学,利于学生自主选择信息解决疑难。
例如叶圣陶的《荷花》一文,练习题要求“想象如果自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很多孩子说不出来。这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荷花的视频,和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多幅荷塘情趣图,这时孩子们打开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开拓了思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四、基础——重视双基训练
叶圣陶说:“学生需能读书,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育之成功。” 没有基础,就无所谓能力和高效。课堂上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要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才能事半功倍,不能只在乎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把训练当成学生的课下负担。
例如在古诗文的默写中,很多学生把某一个字反复写错,这次改对,下次又错,反复地进行“无效劳动”。这时老师就要分析学情,真正明白这个字为什么错,强化字词教学,而不是简单地查查字典或死记硬背诗文意思。又例如,一堂课上得很精彩,可是下课一看,课文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只读书而不动笔墨,没有圈点批注,没有及时记录阅读中迸发出的感悟亮点,这样怎能提高学习效率?怎样方便今后的巩固复习呢?习惯培养的好坏关乎教育质量的高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准备习惯、认真倾听习惯、勤于动脑习惯、勤于积累习惯、善于表达习惯、善于观察习惯、勇于探索习惯、规范书写习惯、大胆质疑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只有把点滴小事做好,才能夯实基础。
篇5
一、关注文本内容,也要关注学生需要
王荣生教授说: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以下两份设计就是该师备课时集他人优秀课例的精华而生成的设计,看似都不错。因此,第一次研讨就两份设计的优劣展开了讨论。
(一)教学设计比较
【教学设计】1
1.理清脉络
“我”的舞台在哪里?圈出相应的地点,并用小标题列出。(娘胎唱戏、小床演戏、侧学戏台……)
2.概括内容
划出文章的第1段和第10段,说说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总分总、前后照应)
3.对比阅读
出示《同步阅读》中《齐白石画虾》,引导发现两者在篇章结构上的异同点。(相同点:在结构上都是总分总;文章中心则是表现艺术家为艺术执着的追求。不同点:《我的舞台》写作顺序体现地点的转换;《齐白石画虾》主要是时间变化。)
4.练笔设计
回忆学习某项艺术的过程,参考两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列一份写作提纲。
【教学设计】2
1.品析表达特色
教师出示课文第6-8段,引导学生围绕导读提示展开讨论:“从哪儿看出舞台对我有神奇的吸引力”?(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2.出示练笔设计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伟大艺术家成才的必经之路。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交流阅读感受:此情此景,吴霜的奶奶目不忍视,假设你也在场,会想起什么、做什么或说什么?
出示练笔题:奶奶目不忍视,她躲在里屋,______地说:“____________。”我站在边上,____________ 。
(二)教学案例分析
1.剑走偏锋,练笔设计何去何从
两份设计立足文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设计:“教学设计1”着眼把握文章结构,旨在引导学生把一件事说清楚,“教学设计2” 意在挖掘文本意蕴,引导学生品悟文字后面的内涵。各有千秋,孰是孰非?
“教学设计1”有效地帮助学生把一件事写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但这对于高段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点应该是“写具体、写出自己的感受”,其中最难的又属“写具体”。学生通常不懂得抓住细节展开描写,难以把学艺过程中做的、说的、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可惜老师没有关注到。
“教学设计2”以写促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但语文不仅要学习文字后面的意蕴,更要学习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情感和表达方式。高段学生不应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感悟,而是要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推敲语言表达的形式,领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再说作为略读课文,与单元整体目标的关系如何,这一点估计老师也忽略了。
2.立足文本,也要立足学生需要
显然,两份设计主要从老师的“教”出发,为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或教学特色服务,忽视了学生需求和学生差异。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备课时就应该把学情分析放在重要的位置。要了解学生对文本知道多少,能把握到什么程度,从而进行教学设计和构思。假如做过学情分析,那么,班级学生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或文章意蕴尚缺火候,需要进一步强化的,“教学设计2”不失为一份好设计,它是最适合这个班学生的。同理,个别学生难以层次清晰地把一件事说清楚,“教学设计1”对于这些学生无异于雪中送炭。
第一次的研讨,老师似乎明白了:紧扣文本表达特色的设计固然不错,但脱离学生需要的,实效性无从谈起。教学要依据学生需要才能抓住方向和把握重点,选择什么样的练笔设计,基于文本,基于单元目标,更要基于学生,为学生量身定做练笔题目,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二、关注学段目标,也要关注学生需要
带着这样的认识,这位老师再次走进文本,寻找更为恰切的训练点和设计方案。首先,老师重新定位了高段学生的阅读目标,主要是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默读思考能力和语言欣赏能力。再读文本,老师发现《我的舞台》不失为高段学生习作的优秀范文,理由是:(1)清晰地行文线索。全文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按不同时段展示在不同“舞台”上的经历。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写作顺序,层次分明。(2)详略得当的场景描写。小院学艺部分写得最具体,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酷爱艺术的小女孩。其他场景相对略写,详略得当。(3)幽默诙谐的笔触。学艺的过程,浸泡在汗水和泪水里,全文却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息,诙谐的语言也是本文一大特色。因此,紧扣年段目标又关注学生需要,成为新的练笔设计的主要思路。
(一)教学设计例示
【教学设计】3
1.整体把握脉络
2. 研读表达特色
①研读“院子学艺”部分,圈画出描写学艺动作的词,想象她学艺的情景。(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②写到奶奶的感受,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侧面烘托、笔触幽默)
3 出示练笔设计
仿写学艺经历:学习细节描写,写自己学艺过程中一段经历。(多数学生参考“院子学艺”部分的表现形式,抓住细节,侧重从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体现自己学艺的过程、倾吐学艺的酸甜苦辣。)
(二)教学案例分析
1.忽略学生认知,练笔设计美中不足
“教学设计3”把练笔的训练点锁定在单元习作要求:你可能也学过某一门艺术,如,吹、拉、弹、唱……请写出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可见教师充分观照了“单元目标”的要求,这的确是学生需要完学习任务,但老师的设计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虽然这份设计帮助学生找到了语言的生发点,链接起原有生活的积累,有效学习了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范式。但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个别学生难以落笔。因为这份设计,不但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选材,还要学习课文的表现形式,对于没有学过艺术的孩子,的确无从下手。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份练笔设计亟待改进。
2、关注学段目标,也要关注学生需要,
篇6
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我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 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与语言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密切关系;另外,中学英语大纲规定,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附SEFC Book 1A Lesson 26 & Lesson 27 读后重建语篇训练题:
1) Why do you think San Francisco are easily shaken by earthquakes
2) Give a speech on what we should do in order to deal with earthquakes.
3) Write a passage to report the 1989 earthquake in San Francisco.
4) Write a short article on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篇7
关键词:初级综合;汉字认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98-03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特殊并重要的位置,因为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的书写系统,而汉语的书写符号则是汉字。因此,常规的汉语学习是无法回避汉字的。王汉卫(2007)认为,目前关于汉字教学的研究主要为笔画、部件、错字等方面的微观研究,从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结构探索汉字教学的基本路子是目前汉字教学研究被忽视的一面,也是对探索汉字教学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影响初级阶段汉字认读教学的因素
1.汉字本身的因素。汉字形、音、义兼备,相对于拼音文字,汉字不仅形体结构、笔画顺序复杂,还有一字多音、多字同音现象;另外,初级阶段的学生掌握的汉字数量不多,还不能利用形声的特点对接触到的汉字进行归纳记忆,这些都给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生认读汉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容易对汉字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汉字难认、难写、难记。
2.课程设置的因素。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占据主流的是“语文并进”“认写同步”的模式。从具体课型上来看,国内大多数教学单位一般开设的课程为综合课(或称精读课)、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初级阶段一般不开此课)等必修课和汉字课、文化体验课等选修课。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主要集中在必修课中的阅读课、选修课中的汉字课,分散在综合、口语等其他课程里。这种教学安排明显对汉字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影响初级汉语合课中汉字认读教学的因素
1.教材的因素。一是汉字的出现顺序。前文提到,目前汉语教学的主流模式是“语文并进”模式,大部分初级阶段的综合课教材都是遵循“随文识字”的原则编写的。李培元、任远(1986)指出这种编排对汉字教学存在不利因素:汉字的出现完全从属于课文、生词,不能够根据汉字本身的系统,按先独体后合体、先易后难的学习规律出现。如,因为要学习汉语的基本表达“谢谢”,学生一开始就要学“谢”这样的合体字,但是,作为组成“谢”的独体字“言、身、寸”却不可能出现在“谢”字之前。二是汉字的拼音编注。考虑到汉语的语言特点,基本上所有面向零起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综合课教材都给课文中的汉字一一加注拼音。以现在国内各教学机构应用较广的一套汉语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主干教材《汉语教程》为例,该教材共三册,其中,第一册的上下两本(全套教材的三分之一)的所有课文部分都加注了拼音。这种做法的本意是好的,可以帮助初学者熟悉汉语特点,逐渐适应汉语学习,但也存在负面影响:由于对阅读内容趋易避难的本能选择,很多初级阶段的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拼音上,这会影响其汉字认读训练。
2.教学设计的因素。综合课,作为汉语教学的主干课,其任务设定为汉语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训练,而初级阶段综合课的中心任务,一般侧重在“听、说”。(岑玉珍2001)所以,传统的初级阶段综合课的教学设计重在汉语“听、说”技能的训练,课堂上汉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小,大部分教师把汉字的认读和书写布置成作业。这就给汉字的教学效果带来了不确定性,少数不努力的学生不仅不会书写每课的基本汉字,就连认读也有很大的困难。
三、加强汉字认读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
汉语综合课上要着重处理的内容主要有生词和课文两部分,所以,我们主要从加强汉字认读教学的角度,讨论初级汉语综合课的生词教学和课文教学这两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
1.生词的教学设计。一般的生词教学设计为:(1)示范读(或学生试读,有拼音);(2)领读(有拼音);(3)学生认读(纠正发音,有拼音);(4)讲解(了解生词的意义,练习词语的使用和搭配,有拼音)。这种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带有拼音,学生读的时候往往是读拼音而非汉字,认读方面的训练重点落在了拼音而非汉字上。加强汉字认读的生词教学设计为:(1)示范读(或学生试读,有拼音);(2)领读(有拼音);(3)学生认读(纠正发音,有拼音);(4)讲解(了解生词的意义,练习词语的使用和搭配,无拼音);(5)再领读(带例句,无拼音);(6)汉字联系(联系生字与学过的汉字);(7)学生再认读(无拼音)。本设计的前三个环节与一般的生词教学设计一致,不同的是,增加了“再领读”、“学生再认读”、“汉字联系”三个环节,并且从“讲解”环节开始,就隐去了拼音。具体来看,“讲解”“再领读”过程中,没有了拼音,听觉上,学生会多次从教师那里接收到所学生词的语音信息,而视觉上,学生只能看相对应的汉字,从而在宏观上加深学生对汉字整体结构的印象;“汉字联系”环节,教师可以结合以往所学的汉字,从微观上熟悉汉字的构造。如,学到“数”字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出里面包含之前学过的“米、女”等字;最后的“学生再认读”环节,则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生词的认读情况。这几个环节所用的时间不长,但却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和认识,增加汉字认读的训练。另外,环节多了,学生“听”的技能训练也多了,并且“再领读”的时候,包括“讲解”环节的例句,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生词用法和搭配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听、说”的技能的训练。可见,这种加强汉字认读教学的生词教学设计,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还加强了“听、说”技能的训练。
2.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般的课文教学设计为:(1)示范读(或学生试读,有拼音);(2)领读(有拼音);(3)学生认读(有拼音);(4)综合提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5)重点练习(重点词语、句型结构、篇章情景表演等)。这种设计主要训练了学生的“读”和“说”。并且,“读”的过程中,所读的文本均有拼音,特别是汉字认读不好的学生,其注意力很可能全放在拼音上。加强汉字认读的课文教学设计为:(1)示范读(或学生试读,无拼音);(2)领读(多遍,不同语速,无拼音);(3)学生认读(无拼音);(4)综合提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5)学生再认读(多遍,词语逐渐隐去,无拼音);(6)重点练习(重点词语、句型结构、篇章情景表演等)。与一般课文教学环节相比,本设计多了一个“学生再认读”环节,而且从一开始就隐去了拼音,所读的内容均为汉字,还增加了“读”的次数:在“领读”环节,教师以不同的语速多次领读(一般可以是2~3遍);增加了“学生再认读”环节。这样学生认读汉字的机会大大增多,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再来看“学生再认读”环节,具体做法是:每一遍都会隐去一些词语(大致的隐去顺序可以是: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连词等,本文这里不多讨论),并且为所隐去的词语留出相应的固定的占位空间,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可以3~5遍)认读。虽然隐去的词语已经不再出现在阅读文本中了,但是,学生不仅会对留下的汉字文本印象深刻,还会对课文中的语言结构等更加了解,更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口语技能的训练。这样多遍读下来,对于篇幅不长的课文,学生当时就可以达到会说、会背的程度。所增加的环节用时也都不长,但却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认读的机会,并且多次的“领读”用的是不同的语速,学生多次的“认读”读的是显示不尽一致的文本,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这种教学设计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理解了课文的意义,反复诵读之下,基本上可以背说课文,对课文中的语言结构、重点词语的使用也非常有帮助。
汉字教学,要像语音教学一样,贯穿于初级汉语教学的始终,除了从汉字本身的微观研究加强汉字教学以外,还可以从宏观上,从横向的课型上研究加强汉字教学的方法。本文的设计同样适用于初级阶段口语课堂教学。汉字教学包括认读和书写两部分的教学,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模式、方法多样,本设计的侧重点在加强汉字认读上,至于汉字的书写教学、更好的综合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另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较为便捷的隐去拼音、词语的方式,课文教学的“学生再认读”环节中较为科学的隐去词语的先后顺序等。
参考文献:
[1]王汉卫.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J].汉语学习,2007,(1).
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有”到“无”
作文水平是表现学生认知能力以及阅读水平最直观的体现,在现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得语文者得天下,而作文又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教师作文教学难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作文难度也非常大。除了作文本身体现文学功底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过程中,学习惰性给学生学习写作增加了难度。这就对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文章也层出不穷,如何评估作文教学设计的效果,是否仅仅是形式,或者相关作文教学设计又在执行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在作文教学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的现状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接受的语文教育或者存在环境差异,但知识输入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各个学校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更为系统化,最大化因材施教,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小学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迈进。而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成为考核小学教师的重要方面。小学生语文教材的发展,作文教学要求是按照年纪依次提高,更为系统与全面,从基本的看图写话、场景模拟写故事、写人、观察环境、记述一件事情等,进行不同强度的观察能力方面的训练以及想象能力的训练。各个学校课程安排多少不一,小学作文训练累积课时基本在200课时左右。各个学校,小学作文教学基本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完成,在写作过程中,基本上采用先说后写的形式。在了解基本作文命题之后,教师一般会让学生进行小时间段的思考,之后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并在学生表述过程中给予引导与命题方向的纠正。在小学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模仿与写作引导结合的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刚接触作文的时间里,独立完成遣词造句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教师一般会对经典的小段作文进行分析。例如,小动物的描写,可以给学生一段描写小猫的文字,逐句点明在这段文字中,先告诉读者要介绍的是哪种动物,动物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条纹,然后依次说明耳朵、眼睛、鼻子、尾巴有什么特点,小动物的生活习惯,最后写上你喜不喜欢这种小动物,学生按照这种方式,写一种喜欢的小动物。当然,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句-段-篇”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阅读好的文章,学习表达手法,达到自身提高的目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的
“有”与“无”在小学作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一般首先对教学的群体也就是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作文课程教学主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视频达到能独立叙述的目的;按照这个目标教师会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此过程中计划一般会随着教师教学水平以及阅历的增加有一个修正的过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是计划成败的关键,时间、地点、教学对象等都是影响成果的重要因素,作文教学计划的评估是作文教学设计的最终考核。这是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的“有”。另一方面,作文教学设计这一比较热门的话题,在不断的实践中又存在着大打折扣的现象,相关教学设计层出不穷,教师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作文设计中循循善诱的教学成果较慢,教师也经常把模仿写作作为教学主要手段,这就导致教师实施教学设计的口号与实际教学的分离。尽管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也比较快,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关于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的经典案例很多,这也为教学提供了很不错的模板,在诱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过程中不得不说花费的时间是较多的,教师花费的精力也很多。在网络设备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是缓解教师教学压力的重要辅助工具。另一方面,现在教育鼓励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在教学中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作文,家长有借助网络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教学设计成效大打折扣,使得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在执行上出现“无”的现象。学生在教师作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作文构思的基本方法,也应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衍生问题,答案衍生思路,深入认真分析总结,不断提高作文教学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
[1]靳少功.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谈小学作文目标全程序列训练的整体设计[J].山东教育科研,1997.
[2]彭艳秋.小学网络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00.
篇9
在使用生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喜欢学语文,学会学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准则设计教学。。
本册教材编排的特点。本册教材采取自然发展的方式编写,单元的递进主要是为了突出阅读,防止附加的关于文体、写法之类的说教,以便促进儿童的大量阅读。课文中反复出现诗歌和儿歌,这不仅是增加情趣,更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逐步让他们感受美,创造美。学生的写作不仅仅成文,都有情感的支持、召唤,都有韵律、节奏的配合,所以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也应视作是更深的层次上的写作基础。本册共有课文48篇。在语文训练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在教学上我们有以下几点计划:
一、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式
(一) 一般课文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我们考虑了以下几方面: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要让学生动脑筋主动识字,用各种方法记忆字的音形义;在完成课本识字任务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并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加强写字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靠经常不断地练习提高写字的技能。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中年级的词句训练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避免以词解词,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能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二是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三是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3课后问题的教学。对于一些思考题、讨论题具有开放性,注重方法的提示和自学的引导。力求做到理解内容和品词品句、学习表达相结合,培养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加强朗读、背诵,而且增加自由度,一些课文让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4.加强朗读、默读训练。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使课上有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而后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二)诗歌的教学。诗歌用优美、简短的语言表现丰富的画面,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我会从朗读入手,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在教学中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且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背的乐,说得乐,写得乐。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才能为上好课打下较好基础。通过“读——思——查”,反复诵读课文,认真思考与教材和教学有关的主要问题,然后适当地去查阅或参读教学参考资料,做到多读多思。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精心设计教学
首先教学设计树立大单元教学意识,从单元整体出发,从宏观上考虑好教学要求,安排好教学时间,分配好每篇课文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从微观上来精心设计每篇课文、每个课时的教学。其次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感知——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的阅读过程去设计教学。最后教学设计注意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交错使用讲、读、议、练、问、答等多种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注重学生的学
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学时刻挂在心上,考虑怎么学,学得怎样。抓好学生的预习,给预习的“硬任务”;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好自主、合作、探究,目标让学生明确,教材让学生感知,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方法让学生归纳,内容让学生小结,效果让学生评价;运用共同学习的原理,组织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启发,尽量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加强学法指导,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坚持学教合一。
篇10
关键词: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自1999年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改革和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令人可喜。但可喜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当前语文教学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等。
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对“语文”的理解上,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略谈己见: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对文本有更真切、深刻的体会,读出独到的感受。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在这方面,可从三步入手: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等;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缺乏独特的感受;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一些偏颇性的认识和见解,甚至造成误读;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研读文本后,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观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可见,合理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会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三、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
有了合理的教学设计,要转化为效果,必须要有呈现。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只有掌握了新的评价标准,才会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课新的评价标准是: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目标要明确;语文训练要扎实;教学过程要朴实。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根据新的评价标准,如何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应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优美,怎么个生动、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如: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