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开放教育农民大学生辅导员承担助学辅导与学生管理双重任务,加强农民大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必须着力提高辅导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我市于2005年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称“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首批参与全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的地级市。经过11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建立了具有衡阳特色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该项计划的实施过程,认为作为农民大学生辅导员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素质。
一、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平台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主要面向乡村党员干部、村级后备干部、乡镇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农村种养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他们平时忙于工作,用于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多,但他们属于与时俱进的一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善于利用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学习,因此,农民大学生辅导员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掌握学生喜欢的各种网络沟通方式,与他们建立一种新型、平等、畅通的互动关系。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学生论坛,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平台和信息的渠道;开通辅导员微博或博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的空间里与学生自由、平等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湖南电大为每个农民大学生建立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按需配送课程章节辅导文本、微视频、作业练习等学习资源,并以课程资源列表的形式有序组合在学生的个人学习空间。学员借助电脑、智能手机或Pad等终端,使用国家开放大学统一注册的学号和密码登录“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学习平台,进入个人学习空间,自主选课程,学文本,看视频,做作业,参与交流讨论,参加部分课程的线上虚拟实验和考试,获取课程知识、技能和形成性考核成绩,这些技术和流程都需要辅导员熟练掌握,并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技术进行学习和交流。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农民大学生集中学习时间较难保证,为完成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质量,作为大学生辅导员,必须具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助学服好务。
1.加大农民大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培训。一是指导学生利用农民大学生学习平台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是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学习的主渠道,平台里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有的课程是学生大学期间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有的考试也必须在平台内进行,作为辅导员,应该要加大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学习手段和学习途径。二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是最聪明的老师,很多的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到,很多的疑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解决。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是当今时代所有人进行再学习、再提升的重要手段。部分农民大学生对互联网有一些了解,但还不够充分,还不懂得有针对性的学习,作为辅导员,指导学生利用这一重要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也是辅导员必须开展的工作。
2.加大对农民大学生电脑操作能力的培训。农民大学生辅导员应指导学员学会使用多媒体资源的技能和方法,并强化他们计算机操作及网上学习技能的训练,使学员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如如何登录农民大学生学习平台、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学习、如何使用QQ留言、如何收发电子邮件等等。
3.合理安排学习小组,建立QQ群、微信群,组建班委会,提供学员自主学习的途径和保障。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在合作互活动中,能够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进展,辅导员在组建学习小组上要充分考虑学员就近的原则,尽量做到以乡(镇)为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消除个别化学习带来的孤独感。同时,?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运用QQ群、微信群等学习手段来加强学员的学习。辅导员在引导指导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同时,还应搞好助学服务。根据农民大学生的特点,探索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助学模式”,从校内的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主持教师、省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分校及教学点的课程辅导教师,到校外的实践指导教师等助学辅导员,形成一个“助学支持系统”,通过学习空间、课程论坛、QQ群、电子邮箱、电话、微信等远程方式,解决农民大学生校内、校外学习以及学用结合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提供持续的助学服务。
三、沟通协调和班级管理能力
开放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离或准永久性分离,这需要辅导员建构开放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以及学员和学校之间融洽、和谐、关怀、合作的学习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要及时向辅导教师和学校反映学员的心声。农民大学生学员特殊,学习基础各不相同,辅导教师和学校要积极为学员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员克服困难。与学员建立起亲近感和信任感,弥合教学准分离的感情隔阂,提高学员对开放教育认同感。
2.要为学员及时教学信息和管理信息,建立教学信息反馈通道, 向师生反馈学习成果、学习信息,让师生在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交流的融洽气氛中增进友谊,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活力。辅导员要建立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等功能实现对学员的远程监控。
3.农民大学生培养的是乡村两级党员干部、村级后备干部、乡镇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农村种养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他们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而我们上课学习时间基本上安排在休息时间,因此他们碰到工作、学习和家庭的矛盾的问题,导致一些学员因不能解决工学矛盾而半途而废。辅导员需要多关心体贴他们,指导他们讲究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帮助学员缓解工学矛盾。特别是对年龄偏大的学员要经常多作个别指导,为他们排忧解难,扫除学习障碍。
四、教学管理和管理班级具体事务的能力教学质量是“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生命线。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切实加强过程管理,使教学过程既有章可循,又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1.农民大学生在空间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参加必要的集中面授辅导。因此,辅导员应做好学员面授辅导的考勤记录,建立缺课请假制度,对于经常缺课的学员,及时联系,及时上报县(市)组织部门,实行县、市组织部门、学校三级联动,以确保面授辅导的质量和效果落到实处 。
2.空间学习是学员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规范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辅导员要加强空间学习的监控,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态,对不参加空间学习的学员及时联系,采取互帮互学的学习模式。
3.考试是对学员学习效果的检验环节,农民大学生在自学导学的基础上,必须参加课程考试。没有良好的考纪考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因此,辅导员必须自始至终地抓紧对农民大学生进行考纪考风教育,提倡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学习效果。彻实履行好湖南电大党委书记陈建民在衡阳电大“农民大学生十周年庆典”的讲话精神,宽进严处,淘汰10%的学员。
农民大学生辅导员是一支具有一定能力要求的专业性的管理队伍,他们应掌握远程开放教育的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管理要求等各方面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符合管理要求。从事农民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需要努力学习并掌握有关专门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满足该项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红梅 张飞 对开放教育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安
徽广播电视大学报,?2010(1):66-68
[2]朱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
版社[M],2009:75.
[3]薛诚,杨向荣 三种素养、四种能力、五种精神:辅导员提
高自我修养,实现科学发展的必备素质
[4]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
大学出版社,2015.
篇2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农业、繁荣农村、加强基层、富裕农民为目标,通过选拔现任村级干部和优秀社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乡土实用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推广运用农业技术的示范典型、实现科技致富的创业先锋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物裕风清、和谐幸福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目标任务。年开始启动,到2014年,确保全县119个行政村都拥有一名有知识、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的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对象和模式
1.培养对象:按照“自愿、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村级公开推荐、镇级审核、县相关部门审定、考核择优录取”的程序进行招生。推荐参加学习的人员确定后,在所在村公示七天,方可上报。推荐参加学习的学员,必须在所在镇签订毕业回村服务合同,原则上在村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
培养对象的选拔条件:
(1)具有高中(含职业高中、中专、技工学校)文化程度;
(2)年龄在40岁以下;
(3)思想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
(4)具有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志向的专业大户、农村优秀青年、有培养前途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或后备干部。
2.培养方式。采取远程教育学习和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远程教育学制两年,按照就近便利原则,主要依托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现代化远程教育系统函授站,由县委农工部、县进修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制两年,主要依托江西农业大学,由省统一负责组织实施。学员具体参加何种形式的学习,可根据本人经济状况确定。学员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
3.招生计划。远程教育函授、成人高等教育函授招生计划共培养119人,从2012年起分三年进行。主要实行远程教育函授。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原则上每年每镇一个名额,招生计划实行单列,报名考生需参加全国成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单独划定分数线,择优录取。
4.课程设置。远程教育函授根据我县产业发展方向,拟开设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内容主要按照培养农村所需的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求进行设置。
三、教学管理与教学实施
1.远程教育函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电视教学、网络学习、集中面授、现场辅导、学习小组讨论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要求,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等教学媒体、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电视直播课堂、网络教学、面授辅导等教学手段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在教学安排上,采取在农闲时间、结合农业生产季节进行集中面授辅导以及相应的实践指导。在教学的考核上,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及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50%。终结性考核即统一考试,每学期安排一次,由电大工作站负责考试的具体组织工作。
2.成人高等教育函授: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支持服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教师资源,加大实践应用教学的力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四、培养经费及资金管理
1.培养经费。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班每人每年学费3705元(含学杂费、书费、住宿费等),远程教育班每人每年学费2090元(含学费、书费、注册建档费等)。学员学费全部由省、市、县财政和教学单位承担,其中省财政承担60%,市财政承担10%,县财政承担20%,教学单位以减免的形式承担10%。学员生活费、来往交通费用由个人负担。
2.资金管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省财政厅根据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招生计划和实际入学情况,将当年应承担的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直接拨付到教学单位。市、县承担部分由省财政通过内部往来结算,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列支。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农工部、财政局、人劳局、农粮局、果业局、教体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工部,农工部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所需工作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安排。
2.完善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远程教育函授由电大工作站具体组织实施,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切实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和课堂授课管理。二是建立学员毕业回乡服务的机制。各镇要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各镇政府要与学员签订《返乡服务协议》,保证学员毕业后回乡服务。
篇3
自1999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正式开始网络教育试点,在中央电大和相关高校网络教育的引领下,作为电大系统的基层电大积极实施开放教育试点,根据其要求,在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诸方面开展全新的探索和实践,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理念逐步转变。本文从基层电大的角度,对开展网络教育作以下几方面分析思考。
一、电大开放教育与高校网络教育的比较
(一)电大开放教育的优势1.系统优势。从纵向看,电大已形成了从中央电大、省电大、市地电大、县级电大4级系统,教学点遍布全国城乡,已形成了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人称“天下电大一家人”。从横向看,电大教育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地方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和教育强县(市)的组成部分,人财物等资源配置都列入年度计划及中长期规划之中。2.导学优势。坚持“基于网络,导学结合,虚实互补,四维互动”的16字教学模式,学生在网上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配备一定的任课老师,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课堂授课,保留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做到现代和传统的统一,虚和实的有机结合,使未上过普通高校的学生也感受到大学课堂教学的风味,使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在良好师生互动中完成。许多求学者在众多的网络教育中选择电大开放教育,正是这一优势所吸引的。3.人脉优势。电大开放教育组班式教学和管理,形成紧密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使学员在电大有了新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校友之间的友情。经常开设一些小组讨论、郊游,在茶室、餐厅里聚会,增加了相互沟通,促进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对学员的专业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使学习成了交友的平台,有的同学走出孤独,缓解了工作的紧张,陶冶了情操;良好师生关系,也使教师接触了社会,融入到充满生机的社会大学之中;在招生中形成了以旧带新,以“一招十”的良性循环。4.历史积淀的优势。今年是电大创办30周年,三十而立,丰厚历史积淀是一份丰富宝贵的财富,这是不可复制的。目前电大的开放教育是从过去的电大远程教育演变而来的,她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东西,继承一些精华的东西,增添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新内容,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统一。电大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山区、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面向”方针,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践行着,电大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或白领、或蓝领,扎根创业创新的第一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电大学员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拓荒者作用。5.硬件设施的优势。基层电大已建成并开通电大系统的宽带专用网,配置开放教育所需的网络技术设施设备,有较完备的教学场地;近几年来,有的县(市)完成了电大异地重建扩建,面貌为之一新;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且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迅速的提升;有完整的管理机构,为开展开放教育提供扎实的基础保障。
(二)其他网络教育的优势1.名校品牌优势。电大以外的网络教育依托其母体高校,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优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声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名校受到广大求学者的普遍追捧,无论是要文凭还是要知识都具有鲜明的品牌优势。浙江大学、人民大学这种优势尤其突显。2.资源丰富的优势。普通高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教授,人才资源雄厚,学科建设健全,科研前沿,获取的信息新,创新能力强;由于高校的经济实力强,技术装备完善,有条件开拓新的领域,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仅从教科书和网上资源都可窥见高出电大一大截。3.专业设置自的优势。普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拥有较大的自。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和显现本校的特色专业和强项,另一方面可以适时或超前开设一些适销对路,社会有较大需求的专业,引领目前和未来知识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吸引广大的求学者。如人民大学在人文和经济类方面的优势在网络教育中就比较突出。4.产业化的优势。奥鹏作为产业化的模式是通过收取服务佣金的盈利方式,将高校的课本、师资等资源以及考试标准形成体系,交给奥鹏来执行,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链,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5.网络服务标准化的优势。利用网络的最大优势,解决学习时空的限制。首先,在师生异地的情况下让学生得到及时到位的服务,如让学生及时拿到全面而准确的学习资源,报名、交费、选课、作业的递交都在网上完成。其次,让学生按某个标准通过课程考试,并且这种标准证明其获得了某种能力,部分科目的网上考试就是显示这一特点。
(三)电大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品牌建设滞后。电大创办30年,在师资队伍、科研、学科建设、校舍场地等硬件建设方面,不仅不能与老牌院校,甚至不能与后起的高职院校相比;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品质建设,因此电大的影响力、电大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作用,似乎在渐渐褪色。2.“远程不远,开放不开”。电大创办的初期,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台有一定的专栏节目,传播电大的课程,现在电大不仅没有创设“百家讲坛”这样的栏目,而且从中央到省地方的媒体上都难觅踪影,从事远程教育的电大在主流媒体上退却,这是电大的缺位。远程教育的学员在网上可以报名、选课、交费等,这些网络教育学院做到了,而电大没有跟进,电大学生的作业还是传统的纸质作业,且几年内容不变,没有新意。电大专科的论文写作,也需调整。3.学科前沿信息、新成果不能及时吸纳。许多教科书陈旧,理论观点已经过时。例如,会计有了新标准、新规定,可是教科书还是旧的,使第一线的任课老师束手无策。
(四)其他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过分依赖人机互动,缺乏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没有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不能利用远程教育的平台,构建今后工作、学习的人脉网,造成同学情感的缺失。有人戏称:“开学时交钱,期末时考试”,网络学院对学员的现状也难以作调查、摸底,只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至于充满个性的活生生的学员面貌一概不清楚,生动的人性化的教学演变成冷漠的程序化的模式。2.缺乏一个覆盖基层教学点的联系机构和组织机构。对基层指导、关心甚少,基层的要求、建议难以真正的诉求,有诉求也难以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答复,由于商业的运作,教材价高且到达不及时。3.在利益分配上,网络学院处于强势,而基层处于弱势,分配给基层的比例少,分配上缺少一个与基层协商的机制,不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
(五)电大开放教育与高校网络教育之间可借鉴之处1.开放教育借鉴网络教育:网上资料做到新全好;教材及时修改以适应新的变化,增添新的知识内容;变纸质作业为网上作业,考试可增设开卷的形式;专科学历的论文写作应作新的调整。2.网络学院借鉴开放教育:学员学习面临难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外语、实验,可开设一定数量的面授辅导,并给以一定的经费保障;利益分配上建立一种基层电大有话语权的协商机制,实现双赢,以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电大的师资,并对基层师资开展一些培训、教研活动;建立学会等组织,构建从上到下的组织网络,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二、新形势下基层电大开展网络教育应实施的对策
基层电大经历近10年的网络教育,外部的环境和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要素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特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机关、事业、学校在职人员、企业管理层的学历普遍提高,网络教育的生源呈现出下沉和减少两大特点,面对这样严峻的生源市场,基层电大开展网络教育必须作出未雨绸缪的积极思考和探索。
(一)正确处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关系,进一步确立非学历教育在电大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目前,“电大的主要任务有三条,第一是进行学历教育,即本科、专科和中专的教育。第二是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第三,为普通高校的网络学院提供支持服务。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表现在:首先,学历教育的老师同样可以作为非学历教育的老师;其次,资源方面,非学历教育的有些资源可以纳入到学历教育里面去;再次,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应该更多地接受非学历教育的一些培训,这样有利于拓展其知识面,增加多种技能。”〔1〕近年来,临安电大和周边县(市)电大在行业培训和企业培训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业绩,值得借鉴。
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
一 广东省乡村从业人员文化和科技素质及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广东省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据统计,2006年广东省的农村从业人员(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中,文盲与半文盲占3.7%,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4.9%,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3.8%,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2.2%,中专文化程度者占3.8%,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7%;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总数的95.5%,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仅占总从事人数的26.4%。而发达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及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英国占78%,德国占67%,日本占59%;美国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
广东省不单是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也是数量少,职称、学历层次低。2005年县、乡两级基层国有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878人,他们的学历及职称构成是,具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和其他学历者分别占0.56%、10.71%、34.40%、35.66%和18.67%,具高级、中初、初级和未评职称者分别占1.08%、17.40%、62.45%和19.07%。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约占农业人口的0.06%(远低于美国的0.24%和日本的0.28%),高等农业人才在农村一级几乎是空白。
二 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面向农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直接动力。正如前文分析,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农业人力资本现实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任务艰巨、形势紧迫。
高等农业院校的主干学科和主要学科是农科,而农业、农村、农民需要的人才、技术、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服务,主要还是农科的,这种供需对口的对应关系,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所决定的,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农业人才的摇篮、作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与科技攻关的主要基地、作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在培养农业人才方面能发挥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学历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一是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通过成人高考录取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高等函授教育和业余大学教育。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单数量相对较少,且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于或不肯走进农村、走向农民,乡村从业人员也已不太可能脱产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农业院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可以将大学的高等教育直接搬到基层、走进农村,使乡村从业人员能就近并结合工作需要在职接受高等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单是人才培养的数量相对多,更重要的是能面向基层、面向乡村从业人员,培养出能直接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能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农民身份的大学生。高等农业院校要走进农业、走进农村、走向农民,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最有效且不可替代的途径。
三 面向农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制定相关政策,为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开“直通车”
乡村从业人员能否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关键是能否“就近读书”、“入学低门槛”和“读书低收费”。要制定有利于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应政策:(1)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农业高校面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松绑”,“落实政策”,允许高等农业院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辅导站暂行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教成[1993]12号)中的有关规定,在县(市)、乡镇基层自主设立校外教学点,以方便乡村从业人员就近在职读书。只有能就近读书,才能使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2)对乡村从业人员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实行政策倾斜。目前设置的全国成人高考入学门槛相对乡村从业人员而言太高,应允许农业高校面向乡村从业人员自主招生、自主考试录取,宽进严出,为乡村从业人员中的优秀青年人继续深造创造条件,打通农村有志青年通向成人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大量招收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乡村从业人员,培养农民身份的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人才。只有入学门槛低,乡村从业人员才有机会接受成人高等教育。(3)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对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实行低收费培养方式,使他们能够读得起书。目前多数农民仍然不太富裕,甚至还很贫困。广东目前的高等函授教育年学费为2700元左右,而2006年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纯收入为5079.78元/人,因此,再加上学生中的日常生活消费,学费负担仍然太高,没有经费资助,多数农民仍然无法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应该也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培养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的费用,而且,从加入WTO后的政府职能看,加大对农民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政府公共公财政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对农业的最佳投入。
(二)设置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对口专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给农业高校面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放权”,允许面向农村基层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高等农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灵活自主地设置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对口专业来培养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
面向农村基层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与普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有区别。成人高等教育不是要把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培养成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是要把乡村从业人员大学生培养成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与之相适应,面向农村基层的成人高等教育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按“能力中心”教学模型组织教学: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直接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扎实的职业能力技能训练。
此外,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设置大量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选修上不做硬性强求,让乡村从业人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其本人工作实际修读课程,使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本领。
篇5
和几个月前一样,仍然没有确切消息。守望了一会儿,夏颖从电脑另一端发来两个字:失望。
夏颖和群里的成员都是2011届河北省大学生村医计划中被选聘的一员。
和全国诸多省份一样,2011年,河北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聘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选聘上的大学生村医服务年限至少为2年。工作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如本人自愿,可继续聘任,不再续聘的,政府将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
然而,现实远比方案复杂得多,编制、财政哪一项都能把大学生村医卡住。县里推到市里再推到省里,乡镇卫生院推到卫生局,卫生局推到人事局,人事局推到财政局……群里大多数成员都遭遇过推诿与扯皮,渐渐习以为常。
“选聘时,每个环节都很清楚,5月报名,8月入职。为什么合同到期了,续聘还没有一个说法?”夏颖的疑问触碰了大学生村医制度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或者,也正是因为模糊的退出机制使得大学生村医前路茫茫。
大学生村医制度的理想是否能够照进现实?
既是医生,又是护士,有时还是收费员
大学生村医制度自2007年起,开始在浙江、安徽等省份试水。2010年,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文件的标志着全国性免费培养大学生村医计划启动。
随着《实施意见》的出台,大学生村医真正走进公众视野,过去以“赤脚医生”为代名词的村医,因为“村里来了大学生”,其“档次”顿时提升一格。
“我是真心想当村医的。”重复了两遍,她是河北省邢台市某县村医队长。和定向培养不同,河北省大学生村医计划是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聘。2011年,即将从某医学院大专毕业,5月份报名村医计划,学校将报名者材料送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过筛选,8月初,被分至乡级卫生院。
大部分时间是坐在电脑前,录入当地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遗传病史、过敏史、既往病史等等,事无巨细。给村民体检、宣传防病防疫常识、科普讲座,最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工作也交由他们这些大学生来做。
采访中,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向记者提及,自己大学毕业后也曾有过9年农村基层医疗工作经历。“我也是在乡镇卫生院,这一级的卫生院主要承担的就是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责。”曾光称,这项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确是保障农民健康的一道网底。
这些曾握拳大声诵读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医学生,内心最渴望的还是做一名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生。一有空就到各个科室“乱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才能参加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跟着老医生坐诊,观察他们怎么看病问诊开处方,不懂就随时问。“这些老医生好多都没有学历,不过他们看了大半辈子病积累的经验是书本里学不到的。”说。工作一年后,考取了助理资格证。
群里有人抱怨“两年就这么浪费了,不值”,回一句:“我不觉得自己这两年白费了。”
与不同,张媛是定向培养的大学生村医。目前,我国各省份对于大学生村医制度的探索,基本有三种途径,分别是: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从医学毕业生中直接选聘,送原有村医进入大专院校“回炉”。
张媛所在的浙江,全省在2009年启动了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工作,他们毕业后将接受为期两年的规范化培训,然后被指派到最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这项全省性计划推出之前,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已在张媛所在地区搞了试点。因为被“定制”,张媛一入学就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与其他班不同。3年的大专课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尽快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医而设置。大一,其他班级还在学基础课,张媛他们就开始进入医学核心区,学习医学生理课、中医、护理等课程;大二,学习内科、外科、诊断学等;学制最后一年,就被分配在县人民医院临床实习,张媛和同学们开始忙着“转科室”了。
张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学生村医既是医生,又是护士,有时还是收费员。她在自己的村医半年“感言”中还提到,护理、用电脑开发票、发药配药、清创、缝合,全都学会了。而在这期间,一些定向培养的大学生村医悄悄流失掉了。
“大学生村医工作太琐碎,完全不像个医生的样子。” 王清凯,河北张家口市某县大学生村医,他自称是看着《白色巨塔》《实习医生格蕾》等医学剧成长起来的医学生。两年的服务期限已到,王清凯却说“不能续聘也没什么不好”。
理由很简单,《白色巨塔》中的医生形象才是他的理想,白大褂,手术刀,抢救现场指挥若定。而理想以外的现实却是,他在乡卫生院2年,别提手术刀了,就是抢救病患打下手也没份。“不过,卫生院的电脑、复印机什么的坏了,我倒是经常去给它们‘动手术’。”王清凯从网络那段发来一个“汗”的表情。
制度的试验品?
2013年8月初,夏颖和绝大多数服务期满的同学一样,回到家中等消息。像这样继续留在乡卫生院的,已属个例,由于合同期满,她的工资降了一半左右,到手仅700元。
实际上,去年年底,他们就开始心神不定,因为一直以来,没有人给他们提过续聘的事儿。私下里问过当时负责带队的老师,没想到老师一句“续聘的事别问我”把她顶了回去。在2013年6月份的一次培训课上,培训老师说“续不续聘要看县里怎么说”,而他们给县人事局、卫生局打电话,得到的回答却变成了“要等省里的文件”。
一位大学生村医就续聘等问题在“河北医改”网站上留言提问,河北省医改办回复,大学生村医政策仍按《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学生村医”计划的实施意见(试行)》(冀政[2011]44号)文件执行。
《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规定,工作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的,可继续聘任。不再续聘的,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
去年7月24日,河北当地媒体了一条消息: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关于河北省大学生村医服务期满后的相关安置政策,目前各部门正在商议中,将尽快。
然而时近9月底时,他们什么也没等来。
这一次,好脾气的怒了。“这里的乡卫生院严重缺编,我自己也愿意续聘,为什么就不能按文件执行?”
“如果不了了之,我们就是大学生村医制度的试验品吧?”问道。
“大学生村医制度不一定是解决农村医疗现状的好路子。”大学生村医遭遇的窘境,在朱恒鹏看来,与准入机制设计缺陷难脱干系。朱恒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对村医进行了多年的关注与调研。
朱恒鹏说,村医子承父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是他们与村民建立起来的互信关系有助于其行医,另一方面他们是最熟悉当地疾病谱的特殊人群,对多发病与常见病更为了解。“把外来大学生投入到陌生的农村,谁能一下子就信任他们,找他们看病呢?”朱恒鹏说,大学生村医本身与农村医疗现状就出现了巨大的错位。
从更为实际的经济因素看,大学生村医的收入均是靠政府补贴,不可否认的是,上面政策可能是好的,但地方财政情况参差不齐,就会造成补贴不到位,大学生村医难以为继的尴尬。而这恰恰可能是一些地方不再续聘大学生村医的理由。“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传统意义上的老村医收入都是多元化的,有病人就坐堂问诊,而平时种地或做小买卖。这样才能养家糊口呀。”朱恒鹏指出。
朱恒鹏称,自己对大学生村医的一贯态度,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得住,用得好”,但却不应该是现在这种“空降”模式。
朱恒鹏力挺让现有村医到医学院“回炉”的模式,自下而上培养大学生村医。“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者个人自费到医学院进修。”朱恒鹏的建议与现行的第三种大学生村医培养路径一致。
而第八套医改方案主笔、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则认为,大学生村医群体作为一项长期存在的制度,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但是如果要靠大学生村医彻底改变农村的医疗现状,不可能。”在他看来,大学生村医制度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应进一步完善。
“在准入机制上,我希望加上轮流这一条。”王虎峰的建议首先指向了大学生村医中途流失的现状。社会所期待的“永久牌”大学生村医不可能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只能是其中的基本骨干。
篇6
选聘6000名大学生村官,这对就业不易的莘莘学子无疑是个喜讯,然而,记者也听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有必要招收这么多大学生村官吗?这些娃娃成天忙着考公务员,有多少时间用在了村上?”、“他们名义上是村官,怎么尽在乡政府干活哦?”
种种议论引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大学生村官:究竟有多少时间在村上?
当了一年村主任助理,她连组长都认不完
春节期间,钟文(化名)回了川南老家,特意到任职的村上看了看。“毕竟当了一年名义上的村主任助理,几个老辈子对我很关照,还是有感情的。”
2011年夏天,钟文考上了老家川南某县的大学生村官,“我当时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特别是当过知青的大伯一再叮嘱我在农村要放得下架子,不要在坐板凳掸灰尘、吃饭用湿纸巾擦碗筷等细节上过分讲究,否则和村民成不了真正朋友,哪晓得这些经验根本没用几次。”
钟文的职务是村主任助理,报到后就跟着村支书、村主任下组了解情况,很快就在民情日记本上记满了材料:一、三、四组靠近场镇,不少村民主业是经商;二、六、七组集中了20余家养鱼专业户,属于全村富人扎堆区,集资修路最省心;九组属旱地只能种玉米,青壮年倾巢而出务工,就剩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
“走家串户很辛苦但也有新鲜感,坚持下去肯定会学到不少东西。”钟文的新鲜感在报到的第二个月终止了。她所在的乡作为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典型承办全市现场工作会,钟文被临时抽到乡党政办搞材料。这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现场会罢就接近年底了,各种材料应接不暇,钟文被继续借用。几个材料写下来,钟文有了名气,乡党委书记又是欢喜又是忧,“真是个才女哦,只可惜我们塘子太小了,养不下这条大鱼哟!”果不其然,春节后回村上不久,又被借到县委远程办,负责为电教片撰文……直到国庆前夕考上了资阳市的公务员,钟文再也没有回过村上。“说起来我还有一年村官工作经历,其实在村上的时间总共不到两个月,连12个组长都认不全呢。”
钟文的经历也许是个特例,但大学生村官被乡镇和部门“截流”却是普遍现象。钟文所在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告诉记者,该县在一次统计中发现:全县15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居然有112人被乡镇或县级部门长期使用,根本就没到村上工作。于是,组织部出台了专门规定:未经组织部批准,乡镇和县级部门不得借用大学生村官,必须按规定下到村上工作。
“如果是书记、县长直管的‘两办’或者强势部门借人,组织部领导能不买账吗?”记者的问题难住了这位分管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副部长,她沉思了好一阵才回答:“遇到特殊情况恐怕还是得通融啊!”
[记者观察]:近年来,不少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管理,然而,这些纸上的规定往往由于一个个“特殊情况”和“重要理由”而屡遭变通,致使口子越开越大,最后让规定形同虚设。
大学生村官下不到村,考核机制之过?
“大学生村官沉不下去跟当前的考核机制有关,比如个人出勤率、上报信息数量、完成突击性任务等分值较高的考核项目全是乡镇把关,而村上只有群众评价类似的软指标。”许多大学生村官均有此感受。
广安区广罗乡党政办主任谭丽庆幸当村官时赶上了好时候。2007年9月,谭丽作为首批大学生村官走进了大龙乡,当时乡上逗硬规定:乡上一个不截留也不让县上的部门借用,全部放到村上创业干事。全乡7个大学生村官种蔬菜、养鱼虾、搞农家乐干得红红火火。创业过程中,谭丽和同伴与农民结下了深厚感情,也熟悉了农村工作方法,几年后全部考上了公务员和事业干部。
“我当村官那两年天天都往村上跑,完全晒成了‘黑珍珠’。你投资搞了创业项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搞不好呀。”谭丽实话实说,“更关键的是乡上将考核权完全下放到了村上,你干得好不好,年底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驻村干部一起打分,想勾兑也勾兑不过来,逼着我们只能咬牙创业和群众打成一片。”
我省第一个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的大学生村官――广汉市高坪镇党委委员、场镇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曾小丽也有同感。2007年9月,24岁的曾小丽考上高坪镇金九村村主任助理,5年多来,她领着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从小规模种蔬菜到建立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又组织大家规模养殖坝坝鸡,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型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名义上是村干部但很多时候被乡镇使用,村上想用人又没考核权实际上也管不了,管人用人和考评机制脱节了嘛!”
“我们名义上是村主任助理实际上尽在乡党政办搞写材料、整文件、整治环境的活路,被群众开玩笑称为乡长秘书一点也不冤枉。可考核权在乡镇,连村支书都要听乡长、书记的号令,借用我们能不服从吗?但在乡上工作下村就少了,村民又有意见,真是左右为难呀。”不少大学生村官很是无奈。
时下,很多乡镇都存在公务员青黄不接的现象,不少乡镇干部年龄偏大,操作电脑、从事无纸化办公相当困难,而大学生村官干这些恰好得心应手,截留自然成了最优选择。
“这几年镇上擅长写作的年轻干部刚成熟手就被上面调走了,几个副职和主任比我年龄还大,不抽大学生村官帮忙,难道让我成天写材料不成?”一位与记者熟悉的镇党委书记私下埋怨道,“再说我们不使用的话,县上的很多部门同样也要借用。”
[记者观察]:广安市某乡16个在编公务员中,副科级以上的就有14个,35岁以下的普通公务员仅有两人。为了缓解人手不足的压力,该乡6个大学生村干部全部分到乡党政办、民政办、计生办帮忙,一个都没有下村。乡党委书记说:“没有这些年轻人帮忙,日常办公工作都推不动了,再说特别出色的人才早就被县上的部门借走了,根本轮不到我们使用。”
助其创业,让大学生村官真正留在村上!
时下,大学生村官下不到村,这在基层已是一个共性问题,应该如何破解呢?
“要让大学生村官真正在村上工作,必须将考核权交给村上的干部群众,而不是攥在乡镇手上。”有着20多年乡镇工作经历的广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林认为:“要从源头上抓起,明文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各种名义借用大学生村官,使其在聘期内安心工作创业,学会服务农民的真本领。”
“农民最喜欢能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村干部,如果自己搞不出名堂,肯定在群众中树立不起威信。”曾小丽建议,大学生村官最好能因地制宜创业,缺乏资金的也可以和村干部或种植、养殖大户联合创业,从而使自己早日熟悉农村工作。“大学生村官究竟干得好不好,必须由具体用人的村干部和村民说了算,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他们在村上踏实工作。”
“有什么导向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资中县的创业型村官王科很认同曾小丽的观点。王科在成功改良“五星枇杷”使农民大幅度增收后,又邀约8名大学生村干部联合投资创建四川鑫茸食用菌公司,去年总产值达到300万元。“在县上大力扶持下,我们还建起了资中县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全县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潮。鼓励村官创业是促成他们融入农村的最好办法,毕竟谁也不想让投入的资金打水漂啊!”
“我们当村官时早上天不亮就出门,天都黑尽了才离开村上,两头见不到太阳。但这种辛苦的经历也让我们学会了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处理棘手问题也胸有成竹,这是无论拿多少钱也换不来的人生财富呀,真希望现在的师弟师妹也能有这样的磨砺,将来一定派得上用场。”谭丽诚心诚意地说。
篇7
[关键词]农业高校 农科类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意识
[作者简介]张玲(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72-02
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农业人才的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我国农业高校每年有一大批农科类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提高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引导他们到新农村就业创业,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缺乏难题和缓解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双赢之举。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选取部分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了当前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现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调查方法、对象和内容
1.调查方法。本次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统计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抽取了河北农业大学23个涉农本科专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中药学、农村区域发展、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生态学、森林保护、木材科学与工程、林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农业水利工程。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男女性别比例与农业高校农科类学生的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符;其中各年级比例为一年级20%,二年级20%,三年级20%,四年级40%。
3.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查大学生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动机与态度等;二是调查大学生对于参加新农村建设希望得到哪些支持。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1.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关注但了解程度不深。在调查“你是否关注新农村建设问题”时,86.37%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11.24%的学生选择“偶尔关注”,2.39%的学生选择“不关注”;在调查“你认为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了解吗”时,8.59%的学生选择“很了解”,78.8%的学生选择“大概明白”,12.6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这说明了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普遍关注,但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并不深刻。在调查“你是否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三下乡’等了解农村、服务农村的活动”时,82.14%的学生选择“是”,17.86%学生选择“否”;在调查“是否仔细了解过三支一扶、大学生基层村官等计划”时,20.86 %的学生选择了“很了解”,71.98 %的学生选择了“大概知道”,7.16%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这说明了农科大学生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不够清楚,参与形式以短期社会实践为主。
2.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发展前景看好但参与意愿不强烈。在调查“你认为农村的发展前景怎样”时,27.47%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好转”,10.77%的学生选择了“问题很难解决,前景不太乐观”,6.07%的学生选择了“很糟糕”,55.69%的学生选择了“一片大好”;在调查“你是否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时,28.9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27.61%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43.42%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在调查“你的家人对你毕业后投身新农村建设持何种态度”时,28.69%的学生选择了“支持”,61.69%的学生选择了“反对”,9.6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在调查“你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原因”时,54.19%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实践锻炼自己”,56.23%的学生选择了“农村广阔的就业机会”,27.8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理想,加入新农村建设”,82.34%的学生选择了“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机遇”,16.22%的学生选择了“需要这些工作简历”,14.7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调查“你不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原因”时,92.16 %的学生选择了“农村经济条件太差”,51.53%的学生选择了“家人不支持”,84.18 %的学生选择了“发展空间小”, 70.69 %的学生选择了“就业没有保障”,81.05%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农村有哪些就业机会”,39.0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看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前景,但是在面临选择时,仅有28.97%的学生选择了“愿意服务新农村建设”,由此可见农科类大学生受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自我择业基本利益化。
3.大部分农科类大学生对自身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信心不足。在调查“认为你应用专业知识服务新农村建设”时,18.68 %的学生选择了“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59.71 %的学生选择了“能结合专业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4.99 %的学生选择了“能发现一些问题,但无法解决”,6.7 %的学生选择了“无用武之地”;在调查“你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开设课目、课程结构与服务新农村之间关系密切吗”时,20.65%的学生选择了“十分密切”, 32.71%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密切”,38.79%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的关联”,7.85 %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清楚”。这组数据说明了农科大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调查“你认为在参与建设新农村服务时,在专业能力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时,25.01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11.05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知识”,38.99 %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实践能力”,24.95 %的学生选择了“综合应用能力”;在调查“你认为在参与建设新农村服务时,在综合能力上最需要的是什么”时,90.45%的学生选择了“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91.96 %的学生选择了“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89.91 %的学生选择了“掌握相关政策”,86.43 %的学生选择了“了解农村现状”;85.75%的学生选择了“参与生产实践,培养动手能力”;67.28%的学生选择了“与农民交朋友,培养爱心”;76.68%的学生选择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79.55%的学生选择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组织能力”。这组数据说明了农科大学生认为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前,自身需要在专业实践能力、服务三农意识、掌握相关政策等方面下功夫。
4.多种主客观因素阻碍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在调查“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时,27.41%的学生选择了“传统就业观的负面影响”,19.97%的学生选择了“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30.67%的学生选择了“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21.9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不深入”;在调查“如果你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你认为你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19.42%的学生选择了“缺乏知识和专业技能”,35.24%的学生选择了“物质条件艰苦”,15.06%的学生选择了“精神生活单调”,30.28%的学生选择了“个人价值不能实现”。这组数据说明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造成农科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
5.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对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最大的鼓励。在调查“如果你投身新农村建设,你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为你们提供帮助”时,95.77 %的学生选择了“资金方面(创业资金、薪酬待遇)”,96.4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保障方面(医疗、养老保险)”,95.16 %的学生选择了“技术方面”,96.73%的学生选择了“完善的政府政策”;75.1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在调查“如果你愿意留在农村工作,那你会愿意留多长时间”时,39.4%的学生选择了“视工作情况而定”,27.26%的学生选择了“攒够经验或足够的创业基金就回城工作”,17.72%的学生选择了“愿意一辈子留在农村,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15.62%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在调查“如果你选择投身新农村建设,你首先会考虑哪种职业”时,65.92%的学生选择了“机关人员(村官等)”,19.77%的学生选择了“生产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14.31%的学生选择了“服务人员(教师、医生等)”;在调查“如果发起在校大学生支援农村建设,你更乐意接受哪一种鼓励政策”时,14.46 %的学生选择了“荣誉称号或精神鼓励”,20.51%的学生选择了“丰厚的薪水”, 36.06%的学生选择了“拥有就业优势”, 28.97%的学生选择了“考研或考公务员加分”。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农科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最渴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受传统就业思想的限制,农科大学生仍将“铁饭碗”的机关岗位作为首选职业。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农科类大学生对于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存在着认识不深刻、动机不纯洁、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主观问题,以及社会舆论引导不深入、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客观因素。要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促使广大农科类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农业高校培养农业人才与新农村建设需求农业人才的无缝对接,良性互动。
1.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营造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当前,新农村建设成功典范受到媒体关注较少,得不到充分的宣传,使得新农村建设工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舆论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充分理解与认同;同时,农业高校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和深入宣传,大部分农业高校没有建立新农村建设宣传的长效机制,学生通过校内宣传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少之又少。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和高校宣传部门的作用,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一是新闻媒体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大“三农”政策解释力度,使学生了解农业政策和农村现状,同时要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报道和大力宣传,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高校应建立新农村建设宣传的长效机制,开辟专栏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政策进行宣传,同时,深入挖掘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成就的校友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增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2.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首先应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在大学生就业前景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农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会更加困难,特别是农科类学生的就业更是如此,而新农村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鼓励引导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完美统一,积极主动地担负起为新农村建设奋斗的重任。
3.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一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变化,掌握适应新农村建设相关专业与学科的最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比例,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批既懂专业理论,又具有解决实际农业生产问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新方式与新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例如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开始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行“订单式”培养,较好地实现了“设立一个专业、面向一个产业、安置一批就业、发展一个行业”良性循环的办学目标。截止到目前,已为河北省农村培养了6000余名农民大学生。
4.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为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高校的投入力度,例如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大力支持,为农业高校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要从完善针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的政策上下功夫,要加强保障性政策和鼓励政策的支持,让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学生无后顾之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等文件对“社会保险补贴、薪酬或生活补贴、参加有关社会保险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国家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不仅可以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还可以提供社会金融政策支持,提供个人成长发展的培训等。
四、结语
提高农业高校农科类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关系到新农村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农科类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因此,需要政府调动相关社会资源,以人才为本,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引导并指导农业高校农科类大学生主动扎根基层,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将农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谱写出美丽的新农村建设篇章。
[参考文献]
[1]郭丹,闵媛媛.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现状及障碍因素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林佩云,谢韶锋,李敏,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参与“三下乡”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
篇8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0年大学生村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从__年__月上岗至今,已将近了三年的时间,经过三年的基层工作与锻炼实践,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工作的经验也由零开始得到了一定的积累。现将这一年时间的思想及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在村两委干部的言传身教下,我对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今后我将继续保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提高业务知识,使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充电状态,很好的融入到了工作之中。
二、注重实践,履行职责,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基层的工作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工作机会,不断锤炼自己,以日常工作为中心,协助我村两委班子做好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1、积极参加村党委会及村民代表会,做好村里的“软件”工作,整理村里的党支部会议、村委会议等会议记录;做好文字性的工作,主动和党员、村民代表沟通,真正了解村情民意。
2、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协助村委会完成了我村环境整治工作。
作为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员,坚持为党员群众播放远程教育内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远程教育的学习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学到了致富经验让党员们养成了及时学习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的好习惯。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有了新的进步,但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不足,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欠缺等。
总之,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真诚的努力,不断加强实践,克服缺点,弥补不足。大学生村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二】
人生___,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来到衡南县车江镇恒星村担任村支书助理已经有三个多月了。
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来到衡阳市委党校的时候,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来到党校的时候,市___的领导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三餐,宾馆式的宿舍,实用的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料。更让我感动的是,市___的领导,还对我们外地来的大学生村官进行沟通、谈心,让我们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___是永远会关心和照顾我们的。
担心的是:一方面我不是衡阳人,不会说衡阳话,到农村工作以后会不会适应,别人说话慢点还听的懂,说得太快,就象是在听外语,听得我一头雾水,满头星星!另一方面,我们在学校主修的专业与农村工作似乎不对口,对农村的工作经验几乎为零,村民们会怎样看我们大学生村官呢?
尽管在我心中有许多矛盾,但是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以后,终于我还是坚定信念,只要我努力向村干部学习工作方法,先当村民后当村官,真心实意的为村民服务,入乡随俗,融入村民,相信村民们一定会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的。
于是,我带着梦想启程,准备全力以赴的投身到___新农村建设中,担任好大学生村官一职!
__月__日,我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车江镇恒星村村支书助理工作。
在这里有绿波荡漾的万顷田野,有一望无垠的广阔天空,有___独特的气息,更有大城市看不到的乡土风韵。踏上这片沁人肺腑的热土,我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十分新鲜,令人神往。
但是在担任村官工作的日子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村干部的工作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悠闲,村里的事情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我深深体会到村干部的工作繁多,村里的事情复杂,熟话说村干部的工作“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村干部的工作“上管天文,下管地理,左管生儿育女,右管油盐酱醋!”在我上任的这三个月时间里,村里大到全村农网改造,稻田平整,集资修路,招商引资,塘坝维修工程,改水、改厕、改厨工程,沼气池建造等;小到两口子吵架离婚,村民打架、吵架等事情;村干部事无巨细,一手包揽,村民第一时间想到的、最信任的是村干部,而村干部必须在第一时间处理这些事情。
虽然村里的事情繁多、复杂,这让刚开始农村工作的我,还摸不着头脑。但是我每天虚心向村支书学习、讨教,怎样做村民喜欢的“官”,怎样处理村里大小事情等等。任何事情我都细心观察和思考。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担任村官工作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将所见、所闻、所感写到工作日志本上,以下是这三个月的工作情况总结与体会:
___、___-__月份,招商引资___多万,引进___个___铁选厂。在这期间,我利用网络资源,为村里收集、查阅资料,拟定合同,跟投资方谈判具体事项,跟村干部一起做好周围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成功引进两个企业。
___、__月份,集资修路硬化我村永丰组___公里水泥路,我们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我跟着书记一边向上级部门请求拨款,一边做好村民集资的思想工作,终于在__月底通户工程按期完成。
___、___-__月份,感觉事情特别多,冬季征兵、冬季计划生育、农网改造前期测量等等。
尤其是计生的工作,计划生育工作被人称为“天下第一难事”,确实如此!这是我自身参与计生工作的真实体会。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我发现,计生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农民的配合,是计生工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提到计生,最难的是结扎、抚养费征收,村民听到计生就皱眉头。的确,计划生育看似很残酷的,长期以来的一些强制措施搞得___,农民对计生干部的态度可想而知,计划生育的工作难度也可想而知了。
4、在担任村官工作的日子里,我在村里参与处理民事大纠纷、小矛盾也特别多,诸如,村民出车祸,村民打架,小两口闹离婚,村民与___冲突等等,各种纠纷,层出不穷,好在老百姓信赖“父母官”,大小纠纷基本可以在村委会的调解下化解。
5、在大_大小小的事情处理以后,我就到村民家拜访,好在我是住在村民家中,跟村民交谈起来,并不象我想象的那么难,村民们也愿意和我交谈,我也可以零距离的了解到村情村民。
总而言之,我坚信,做大学生村官工作,只要我融入村民,实实在在的为村民办事,一定会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村民满意的笑容,也将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只要有了这样的动力,我也坚信,在农村这样一片广阔的舞台上,我们大学生村官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村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三】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经历,感受颇深,既有对工作经验的收获,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在此我感谢培养和指导我的镇、村领导,感谢大家对我的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现将我近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我积极参加淇县___部___大学生村官“提高你的能力”培训班,按时参加村党支部___的各种学习会议,在学习培训中自己学到了丰富基层知识。加强了自身思想建设,能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情。
二、工作方面
___、___好远程教育播放工作。每月__日、__日、__日,我都会提前提前督促我村播放员检修远程教育设备,及时播放党建内容和农事早知道等,认真负责的执行上级交给我们的远程教育播放任务。
2、在镇政府工作锻炼中之余的时间积极地参加村两委会议,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走到群众中去,实地考察处理村民___的问题。一起交流、讨论、找到群众满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
3、镇里的工作,协助城建所干事入村检查各村建房情况,做好城建所档案的管理,做好城镇规划建设许可证的填写、整理和发放登记手续。
4、我镇人普工作中,__月我被借调到镇人普办公室,先后参加了市、县人普办试点工作培训班和业务培训班,__月__日按人普工作进度安排,人普工作中我负责人普业务讲解,对全镇___个村的___名普查员进行业务培训。由于各村的普查员文化程度参差不起,为了确保我镇人普工作的质量和进度,人普办人员分工之后,我负责鲍屯、下曹、上曹、史庄、大浮沱、东场、仙谈岗、白寺、庙口村、原本庙这___个村___个普查小区___名指导员___名普查员普查工作的指导、核查、验收等工作;为了使人普工作中入户摸底、长表抽样、入户登记、全面复查、快速汇总、非专项编码、普查表交接等每个阶段都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我常常主动联系各村的普查工作进度情况,并解答普查工作业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人多情况复杂的的村如原本庙、庙口等我还亲自到村里指导。人普工作期间加班加点晚回家也是常事。__月__日基层人普工作结束,我和人普办人员认真核查、整理、装箱、上交。我镇人普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县统计局人普办的认可。
5、其他工作,平安建设活动中我和村两委干部分为单、双日两组轮流巡逻值班,挨门挨户发放宣传单;严禁沿路打场嗮粮和禁止焚烧秸秆工作中确保不出现焚烧现象我和村两委干部分包地块,责任到人。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镇、村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的工作有了很多收获,同时也有不足:
1、工作方式、方法需要加强。在村里各种情况比较复杂,自己的经验又不是丰富,在这方面有待交流加强。
2、协调能力不足。比如协助南水北调鲍屯征地赔偿款发放和进地等工作中,在和村民交流方式上还没有完全适应和改变,与群众协商问题方面必须提高。
四、__年的计划
1、加强学习城建条例,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2、继续强化工作方式的提升,积极应对村发生的事情,冷静对待,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以上即我将近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我深知自身阅历浅、经验薄,还有很多不足如:在工作中仍会出现一些粗心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完善。我会以时间的积累为载体,用坚定地信心当航标,以实干的___做动力,脚踏实地的好好锻炼。努力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做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10―0046―06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失业的影响
大学生失业有被动型失业和等待型失业两种。前者源于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供过于求”;后者源于大学生的工作期望值过高。金融危机对这两类失业的作用方向是不同的。
(一)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的被动型失业
1.金融危机会减少大学生的需求量
劳动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金融危机会通过产出下降来压缩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劳动力的需求。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已回落至9%,出现了4年来的首次个位数增长率,2009年第一季度更是跌落至6.1%。经济加速下滑给就业带来了很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及预测”项目组认为,2009年中国调整后的失业率可能会攀升至9.3%的历史高点。形势的变化会对各类劳动力产生影响,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严重,因为大学生就业属于新增就业范畴,而周期性失业所冲击的主要对象就是新增就业。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出于对各类人力资源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首先考虑减少新雇员的招聘量,然后再考虑解雇现有雇员。因此新增劳动力是周期性失业的第一波冲击对象。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很多企业都冻结了招聘计划,就大致说明了这一点。
2.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的供给压力
这主要源自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非就业通道的挤压。在往年,大学生毕业后有相当部分会选择出国或考研,尤其是选择出国发展的人数连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供给压力。然而,在本轮危机中欧美国家也伤痕累累。大凡经济不景气时,欧美大学生也会回炉充电,读研比例大升,这对申请留学的中国大学生构成激烈竞争。另外,由于经费减少,欧美大学对留学生的资助力度会减少,这又会遏制中国大学生申请留学的动力。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大学生出国可能会遭遇寒流,更多的会选择在国内发展。他们要么加入读研大军,要么加入求职大军;考虑到研究生招生名额的限制,读研人数的增加有限。从出国通道上退出来的毕业生很多会涌入求职通道,从而加剧供给压力。
(二)金融危机会减少大学生的等待型失业
1.金融危机使大学生的工资预期下调
斯蒂格勒在他的开创性论文中曾指出,职业搜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求职者的工资预期,不切实际的工资预期,通常会导致漫长的搜寻过程和等待性失业。世界各国都存在这类问题。比如,美国大学生的工资预期通常比实际高10%。中国似乎更严重,据称,在2002年之前大学生工资预期比实际工资至少高30%,这通常被概括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人们为如何降低大学生工资预期而绞尽脑汁。殊不知,工资预期来自于市场,劳动市场的内生变化是驱使工资预期做出更现实调整的一剂自然药方。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会自动矫正工资预期。最近一项调查数据表明,近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低迷,大学生对首份工作的工资预期不断降低,最低已逼近1500元,就说明了这一点。
2.工资预期下调有利于减缓等待型失业
发展经济学中的哈里斯一托塔罗模型曾指出,当就业形势转坏时,对工作前景预期的下降,会使农民更加务实,并放弃寻找高收入工作的幻想,更安心于务农工作,结果城乡失业率反而会下降。这个看似奇怪的命题,为人们理解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如果说过去大学生工资预期过高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症结,那么,今天工资预期的下调恰恰会成为消缓这一问题的剂。最近有媒体报道,面对就业市场的低迷,一些大学生已经主动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去应聘一些过去根本不屑一顾的工作,比如,服务员、洗脚工。大量的过去处于沉淀状态的就业岗位会被激活,有助于减少大学生的等待型失业。
总的来看,金融危机既会加剧大学生的被动型失业,也会减缓等待型失业,它对大学生失业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两种失业的比重。一直以来,有人坚称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伪命题,因为大学生不是就业弱势群体,只要想,他们总能就业。其潜台词是,在大学生的失业中,等待型失业占多数,而被动型失业占少数。按这种逻辑,金融危机反而会减少大学生失业的程度,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认为,局势可能不会这么乐观,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是确实存在的,尽管等待型失业会减少,但不一定能弥补被动型失业的增加,因此,大学生失业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只不过加剧的程度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二、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一)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就业中专业错位的矛盾
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高等教育是应产业发展需要而生的,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相对应。在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则违背了这一规律。比如,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金融、贸易、经济、管理、法律等热门专业,仅法律专业就有在校生近40万名。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种产业格局要求高校输出大量的生产领域的技术型人才,而高校提供得更多的是服务领域的管理型人才。这种错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中“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在金融危机中将会进一步加剧。众所周知,金融危机对金融、房地产、贸易等产业的创击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产业,社会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也会急速下滑。另一方面,企业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也会率先精简管理类岗位。总之,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是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长线专业。面对就业形势的恶化,很多长线专业的毕业生很可能要面临改行的无奈选择。
(二)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就业中素质错位的矛盾
目前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只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输出的大学生很难直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实现“惊险的一跳”。素质结构失衡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等方式来加以矫正,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途径可能被堵塞。因为企业迫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会大幅度减少员工培训的投入。相应地,在人力资源的招募程序中,也会增加对应聘者经验和技能的要求。这样,求职竞争力更多地取决于求职者已有经验和技能状况。这对于经验欠缺、技能匮乏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2008年以来,很多企业减少校园招聘计划,除用人需求减少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用社会招聘来代替校园招聘,以减少应届生的雇佣比例。
(三)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就业中二元分割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两类去向:一是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内部门;另一个则是以民营
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外部门。近年来,政府不断提高公务员工资,国有企业也凭借行政型垄断和政策倾斜,大幅提高职工待遇。与此相反,民营企业的境况一年不如一年,就业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德尔林格等人所描述的二元分割的情形:体制内部门成为大学生梦寐以求的首要部门;体制外部门则沦为鸡肋般的次级部门。根据明瑟・格莱姆里奇-韦尔奇模型,基于市场力量的二元分割不会带来严重后果,因为劳动者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当就业形势差时,求职者可先委身于次级部门,等就业形势好转时再转入首要部门。但在中国现有的用人制度下,毕业生如果毕业后不能立即进入体制内部门,今后再进入这些部门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因此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都很看重,为找到一份体制内工作,往往错失体制外部门的就业机会。现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民营企业已普遍感到压力,裁员、降薪行动已经拉开序幕。而体制内部门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可以预见,二元分割所造成的差距很可能会被进一步强化,这将进一步扭曲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并使体制外部门的自愿性失业增加。
(四)金融危机会加剧大学生内部的就业差异和不公平
社会资本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职业威望、社会层次和经济收入,对毕业生就业去向及薪酬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政府官员和高收入阶层子女的就业状况就要明显好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如果把人力资本视作一种后致性因素的话,那么,社会资本则代表了先决性因素,是一种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机制。自从1974年布迪厄提出社会资本理论以来,许多走后门、托关系的寻租行为都被披上了一层“资本”的外衣,粉饰了其背后不公平的实质。在大学生就业领域,所谓的社会资本所带来的,只能是不公平的加剧及其在代际间的传递。金融危机造成了就业资源尤其是高质量就业资源的匮乏,面对汹涌如潮的毕业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又会上演,对公务员等炙手可热的就业资源的竞争将达到白热化程度。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资源稀缺是催生寻租行为的温床,所以竞争的公平性会遭遇强力瓶颈。强势阶层在这场竞争中,可以继续凭借社会资本的优势来分割优质就业资源,但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毕业生来说,没有社会资本的强力支撑,就只能接受市场风潮的荡涤,他们将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难点。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治理的战略性调控政策
1.加强并优化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与保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
要从根本上缓解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就必须通过调控政策来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通过保增长来保就业。目前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对保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投资方式上,似乎仍在延续1998年的财政投资模式,投资重点仍是以铁路、机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甚至标志性工程,这些项目的就业弹性小,也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太多岗位。目前,调控政策的另一个问题是与民营企业的减压相脱节,民营企业举步维艰。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场所,2007年吸纳了34.2%的大学生就业。民营企业困境必然加剧大学生就业难度。当前宏观调控除了要保增长外,更重要地是要发挥对民营经济的扶持作用。
2.反思高等教育扩张模式,调整大学生培养机制
按马丁・特罗的总结,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高等教育扩张也应渐进推进。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高等教育扩张才能获得社会经济支撑,才不会生产出过剩的“产品”。纵览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扩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迈进一般都要经过几十年,而我国只用了四年。这种忽视客观规律的扩张模式必然会招致惩罚。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尚不足25%,大学生就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渐进的扩张模式下,大学生培养模式也要进行调整,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环节上沿袭传统的计划模式,而在就业环节上又按市场经济模式运作。这种体制上的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中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培养模式改革,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以专业设置为例,可以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企业界意见来进行。
3.打破二元分割,减少行政力量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会产生非均衡力量,扭曲大学生对体制外部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的评价,降低就业供给的有效性。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结构繁杂。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多渠道疏散压力,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体制内部门、中心城市以及东部地区,引向体制外部门、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而要矫正他们的择业行为,就必须打破二元分割,缩小部门间的收益差距。要打破二元分割的制约,就必须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度干预,减少对体制内部门的保护以及对体制外部门的压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另一个议题就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少户籍对大学生就业流动的束缚。毕竟,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加强劳动力的流动性也是缓解就业难题一剂药方。
(二)大学生就业的临时性促进政策
1.调整劳动管制政策,降低大学生雇佣成本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劳动市场的管制,特别是新《最低工资规定》和《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劳动力成本产生了明显压力。雇佣成本高企不仅危及企业生存,也直接威胁到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最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文,要求各地暂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是有利于遏制雇佣成本过快上涨的,但实践中,还要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一些专门的政策。比如,可以参照美国经验,对处于见习期的大学生实行豁免条款,允许企业对其支付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薪酬。
2.实行灵活的毕业管理制度,平衡大学生供给压力
就业的实现,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匹配,而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毕业管理制度是不利于这种匹配的,它很容易造成供求双方在时间上的错位。按现有制度的规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要在7月份统一毕业,因此,毕业生是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抛向社会的,供给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但企业的劳动需求不一定呈周期性变化,即便有周期性,也不一定与大学生的供给周期相吻合,因此结构性失业在所难免,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实施灵活的基于学分的毕业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修够学分,大学生可以随时毕业,这样供给压力可以得到稀释。
3.增加公共岗位的供给,并扩大非就业通道
以公务员招考为例,目前一半左右都要求报考者要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实际上把大学生排除在外。政府应根据形势变化,适当放宽限制,增加大学生的报考机会。当前增加公共岗位供给还应注重挖掘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潜力。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所提供的工作岗位逐年增加,但相对于近600万的毕业生基数,还有很大空间。为提高这些岗位的吸引力,政府应动用财力,加大对这些岗位的补贴力度。美国政府为了增加特殊教育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以豁免贷款的方式来增加实际的岗位补贴,就可以为我国政府提供一定的借鉴。除增加就业岗位的供给外,还可以考虑扩大非就业岗位的供给,以分散就业通道的压力,比如,加大研究生的扩招力度。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做好毕业生培训
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减少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根据国外经验,有效的就业指导应当是全程式的。它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从纵向的维度,它要求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启动就业指导程序,并随着学业推进,有步骤地实施就业规划和辅导。从横向的维度,它要求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内容,比如,就业形势分析、职业分析、应聘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和见习机会等。除就业指导外,对于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政府还应提供必要的就业援助。在日本,对那些一年内仍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政府会提供就业补贴等一揽子援助方案。就业援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做好大学生培训,在金融危机中,很多长线专业的学生将面临改行的选择。对这些学生来说,做好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三)大学生就业治理的保护性政策
1.保护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平等权利,杜绝就业不公平
为防止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不公平性的扩大,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权贵家庭大学生对稀缺就业资源的掠夺,为弱势大学生群体提供庇护机制。保护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工作,比如,在用人信息的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电子公告牌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公布,防止信息截留。在招聘环节,则需要规范招聘程序,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
2.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避免就业质量恶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使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雇主逐渐居于强势地位,而大学生趋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格局下,容易滋生侵害大学生劳动权益的行为,比如,聘用中的欺诈行为、恶意解雇行为就时有发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顾全大学生就业的大局,可以适当调整劳动管制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纵容雇主的侵权行为。相反,从维系和谐的劳资关系、提高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的角度讲,仍应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护。
篇10
(一)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斯(MylesMace)所开设的《新企业管理》,标志着创业教育在美国开始萌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组织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1.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是美国创业教育的核心。美国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十分重视适应社会需求、大量开设跨学科专业;注重通识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注重文理工交叉,学科渗透。2004年4月《关于哈佛学院课程调研的报告》中建议,所有的哈佛本科生都应能像学习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那样,接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自然科学的教育。“哈佛学院课程”取代了以前的“核心课程”,试图整合各门学科的知识,而不是任何单个学科的介绍。关于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相关资料显示,主要包括创业、小型企业管理、技术创新、风险资本、小型企业咨询、创业营销、新产品开发等等,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创业这门课程。
2.校企合作模式。创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一方面需要企业界有丰富经验的领导者定期到大学讲学,另一方面企业也可接收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通过大学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形成一个大学、企业良性互动的创业教育网络。比如斯坦福大学创建的“斯坦福创业网络”就是通过帮助各院系及其师生与硅谷各企业建立联系,使创业教育项目得到充分发展。
3.校内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一些文献资料中又称为全校开放式,是指创业课程和活动针对全校的学生公开进行,鼓励全校学生打破原学科、专业限制进行集体授课,整合学科背景,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获得创业成功的机率。开放式模式又包含三种不同的模式,即磁石模式(magnet-model)、辐射模式(radiant-model)和混合模式(mix-model),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校有康奈尔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
(二)日本的创业教育模式
日本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日本发展也就十几年的历史。目前,该种教育模式在日本已广泛开展,呈快速成长趋势。其创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和课程的开发等方面都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完善的课程内容设置。日本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完整,比较注重课程的开设。比如立命馆大学的创业课程分成了“基础科目群”、“拓展科目群”、“实践科目群”三大群块,各群块又涵盖了详细的专业课程。同时,日本大学各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又主要分为三个舞台,其中第一舞台是课堂,第二舞台是俱乐部,第三舞台是企业孵化器。不同的大学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课程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中心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模式。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的创业教育,充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比如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新设公司资金方面的支持。另外,日本的许多大企业为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也做出了大量贡献。比如企业主动与大学联系,提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与大学老师合作出版创业教育类教材并联合授课等。以上政府和企业与大学的联系使大学在培养学生创业教育改革上有针对性地更新培养观念、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计划,真正实现大学与社会的互动。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的起步相对国外来说较晚,但也取得了大量的阶段性成果。首先,出台了相关文件来鼓励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通过1997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来鼓励创业教育的发展,如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已在有序进行。2002年,教育部选出了第一批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在多年的探索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四种代表性的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创业教育模式、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结合地域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也在积极尝试创业教育这一新理念的教育改革。通过文献检索,众多学者从理论的角度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给予了诠释。比如沈文华等(2011)将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总结为“四轮驱动”模式,即分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项目或企业孵化器、先进的创业教学方法与模式、高效优质的创业师资队伍。俞利荣等(2010)对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总结为5种模式,即学校+基地型(社团)模式、学校+企业型(校企)模式、教学+科研型(学研)模式、学校+事业单位型(校地)模式、学校+重点院校型(校校)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院校自身的专业优势,提高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启示
相比较国外创业教育发展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刚刚起步,许多问题的解决还处于探索过程中。作为支持新农村发展的地方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更是存在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比如农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不完善、实践活动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在新形势下,地方农业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学术优势、生源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加速整合各类资源,按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适用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几个自主创业的学生。因此,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要以开展创业教育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尤其是创业人才,更好地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
(一)创业课程的设置
通过国外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促进人才培养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注重将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分离的模式,形成完整有效的新的课程体系。比如农科类专业可以在原开课计划的基础上适当缩减学时,增加管理类、财经类课程,使学生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经营。其次,通过优化培养方案,使创业课程的设置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业素质的提高。
(二)合作机制的建立
通过国外创业教育先进的组织模式可以看出,有效地开展与企业或社会的合作将有利于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地方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地方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及其他机构的联系,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使创业教育活动真正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社会竞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比如利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加大与周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合作,建立双方互利的合作模式,提升创业教育效果。
(三)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