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

篇1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1)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对其成长和发展、品德和学习的深远影响,学校应积极帮助教师和心理教师解决开展心理活动的一些实际困难,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的进修和学校的机会,更要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并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渗透、咨询与辅导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以此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2)社会的转型,新时期的需求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社会、国家对孩子、公民、人才等越来越重视,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期望更多的寄予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工程师,又因为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培训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知识,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都各科教学中去,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合程度,所以,教师要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意识,努力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亲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意识和态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领会并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技巧,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实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训练。(4)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也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心理影响和教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修复心理创伤,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与成因

(1)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更多是自身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报告,13—18岁的青少年是心理障碍的初发期、易发期和多发期,据专家调查,多数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学习和升学的压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攀比风气、生活习惯,家庭原因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家庭原因、教师的教育方法的不得当、学习及升学的压力、同学间交往、早恋的问题、生理的变化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心理成长,如不及时疏导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障碍。(3)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还存在一些误解,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健康乐观的心理,特别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疾病有以下几种:焦虑症、情绪障碍、精神障碍、突发性遗忘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恐惧、孤独、嫉妒、厌学、唯我独尊、贪图享乐八种。

三、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和训练

1.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其心理的发展要求和任务也不相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心理健康与否大多数学生没有明显表现,例如:我们学校两位教师的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听话懂事、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好孩子,没骂过人没打过架,学习成绩在年组名列前茅,到了九年级,年龄也相接近的时候,逐渐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学校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每位教师都必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去指导和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指导和训练的认识,为学生疏导和排除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并落到实处,比如: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语文科课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情感教育;音乐课可以通过唱歌转移注意力,排除学生心理压力等等。学校要积极的调动班主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每位班主任教师成为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为学生和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

4.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

5.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重视和发挥社会和家庭教育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仅仅依靠是学校远远不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家庭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如:学生恐惧考试的心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家长用平常心看待考试成绩,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勇敢的面对考试和考试成绩,排除学生的考试恐惧心理;青春期生理教育,可以指导家长不要感觉到羞涩,正确面对孩子的生理变化,并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让孩子懂得变化时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有任何顾虑。又如:学生社交恐惧心理,怕不被接纳、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并在择友上加以指导,逐渐培养孩子的交往技巧,教师要指导家长,让他们懂得过多的指责和约束孩子交往反而会使孩子社交中缺乏自信,产生心理障碍等等,争取家长的合作,指导和帮助家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极为重要,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及时疏导,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起来更是有很多困难,跨度大,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有较大差别,家庭教育跟不上,家庭和社会要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又对学生发展起到重要影响,逐步形成学校管理,家校协同,社会参与,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健康教育。

篇2

1 高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

1.1高中生身体形态方面的变化 经过初中阶段的快速增长,到了高中阶段,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身高和体重都基本稳定,第二性征发育明显,男孩子肌肉增长较快,纤维明显增粗,肌力显著加大,喉结变大,声音变粗;相对而言,女孩子的身体脂肪较多,身体线条很美,婀娜多姿。身体发育的逐步成熟促进了高中生性心理的发展。

1.2高中生身体机能方面的变化 高中生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容量在1400g,兴奋与抑制比较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呼吸系统方面,男生肺活量在3600ml左右,女生在2500ml左右;在心血管系统,高中生的心率与成人接近,平均在78次/min左右。

2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无论是其生物性还是社会性都未发展成熟,处在从青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因而具有如下心理特点。

2.1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 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不安现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乐于开创、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和师长,不盲从,不轻信任何现成的东西。

2.2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高中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希望挣脱父母的束缚,独立处理问题。因而,表现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捍卫自己的观点。

2.3具有社会性 高中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希望向大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看到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他们痛心疾首,看到国家的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他们立志投笔从戎等等。他们想做国家、集体、社会主人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2.4具有不成熟性 虽然高中生的生理指标接近成人,但是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方面等方面,具有不成熟性。他们思维敏捷,但是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是容易冲动;他们信誓旦旦,但是意志品质还不够坚毅;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容易出现彷徨、矛盾、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逆反和对抗。

2.5心理出现闭锁倾向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向成人敞开心扉,他们的内心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甚至出现闭锁心理。表现为: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不太愿意与成人交流,喜欢写日记,并用抽屉锁起来。这种闭锁心理使他们变得很孤独,希望被人理解,又不主动与人沟通。

3 重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与普通高中相比,重点高中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厚,生源质量好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人们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背景下,重点高中的师生承载着比一般学校更重的压力。"高标准、高要求、高竞争性、高升学率、高投入、高产出…",这些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得重点高中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4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3.1学习类问题 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造成学生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睡眠不规律、神经衰弱和记忆力下降等等;②是部分学生有厌学倾向;③是考试焦虑症,特别是遇到一些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3.2人际关系类问题 ①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高中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缺乏关爱、理解、沟通,学生则会非常失望;②是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会流露出孤独感,直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③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和谐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会造成孤僻、任性和专横等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3青春期心理问题 ①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即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与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②是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敛。一个微笑可以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他们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遇到父母或老师时却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③是早恋现象。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面临着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分,不成熟。

3.4挫折适应问题 高中生的挫折有来自学习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也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还有个人因素。面对挫折,学生的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反应一旦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那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长期关注和恢复。如:有的学生有早恋倾向,遭到家长和老师的强烈反对和一致抵制,结果学生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作用下,做出出格的行为,致使两个学生的学业都受到了损失,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4 重点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1领导要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按照每生10~15元的标准拨专款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邀请名人开办讲座、请专家进校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

4.1.2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要"整洁、美观、大气",巧夺天工;校园绿化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人文环境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得以养成、历练。

4.2班主任的心理指导策略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教育力量,高尚的人格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打造完美的人格,使自己的言行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2.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接纳学生的言行,给学生以正面支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2.2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 如:召开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辩论会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培养竞争意识,学会与人交流,提高心理素质。

4.2.3做好个别心理辅导,把握心理脉搏 教师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心,跟踪教育。要经常与之谈话、交心,也可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4.2.4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让教育孩子成功的家长介绍其典型经验,使其他家长能够及时分享这些经验,查找自身的不足。

4.3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渗透

4.3.1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许和关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要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设置学习悬念、采用激情式的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兴趣的迁移现象,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4.3.3实施成功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带来的。具体做法有:①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告别自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②采用积极的评价法,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训斥,使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4.4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4.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运用心理测验和调查问卷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那些学习好、成就动机强的优秀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保证其成才;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其树立自信心。

4.4.2设立心理辅导和咨询室,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设立心理咨询室,"谈心信箱"、"心理网站",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交流、信件交流和网上交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4.4.3举办心理讲座,开办心理活动月,积极发挥集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举办心理讲座,如:"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考试焦虑的调试方法"、等,还可以举办各种心理活动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如:举办心理剧大赛,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到心理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连峰.论高中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网络财富,2009(11).

[2]阳萍.浅谈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J].陕西教育,2011(10)

篇3

[关键词]渗透 健康

我在实践新课程的同时,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偶有收获,现撷取点滴,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两方面谈点初浅体会。

一、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1)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要求教师自身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有热情而愉快的情绪基础。

例如,肯德基是学生很喜欢吃的食物,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我就以肯德基为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同时把课题改为《肯德基餐厅里的学问》。这样,教师一出示课题,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冲垮学生心理上的防线,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没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需要教师以鼓励性的话语、亲切而信任的目光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一个同学的回答不完整,同桌同学补充后,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们两人的回答合起来就非常圆满了,希望你们继续合作,老师相信你们两人都会非常出色的。”这样,虽然两人的回答都不完整,但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却使他们看到了自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地参加到学习中来。但如果教师说:“你们两人的回答都不完整,谁能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势必在这两位学生的心理上造成阴影,使他们今后不敢再随便举手发言了,甚至对发言产生惧怕情绪。同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投射的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给遇上困难的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没有自信的学生以学好数学的信心。

(3)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还要求教师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平等,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师权威看得过重。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学生最希望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最忌讳教师有偏见,尤其是学困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复习性、基础性,或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到其实我也能回答问题,也能取得成功,同时感受到老师并没有瞧不起他们,而是在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从而慢慢地恢复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经验是怎样获得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活动中心论”认为:“经验最为宝贵,实践最为重要,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他认为通过活动才能产生经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即“从做中学”,这样儿童会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1)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兴趣。

(2)举办数学竞赛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篇4

一、有针对性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在师范院校中开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保证;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上,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能力,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磨炼意志,增强自信;要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大对家庭文化生活的投入;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等等。

六、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学生通过咨询,进行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要给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心理咨询外,学校还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篇5

关键词:模拟 实验 板书 信息 交流

一、模拟实验盲点

模拟实验没有办法取代科学实验的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等资源的利用下,对于学科教学中的实验,其过程就可以借助“虚拟”的方式而展现出来。在这一方式下,我们还可以把物理过程而模拟出来,即对一些很难进行观察的、具有抽象性的、微观性的、危险性的知识,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减少了许多烦杂的讲解的过程。然而,对于每一门自然、科学,往往把实验作为一个基础来学习,即使信息技术发展到最大程度,也没有办法代替实验的意义,即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所具有的基础的位置。

(一)从科学性上分析,信息技术替代不了科学实验

虽然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所有物理变化的过程而模拟出来,但这只是在进行模拟,而科学,往往需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说话,对于模拟与事实来说,其本质是不是一样呢?这也是很多学生心里存在的疑问。从许多科学实验来看,在得到的现象上,虽然与课件、演示的效果不同,也不清晰,但是实验却为真实存在的,具有可信度、真实度、科学度、严密度,这也为学生所能够感知到的。

对于每节课,在开始的几分钟,往往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所以,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以讲动量和冲量为例,在手里拿两支相同的粉笔,从同一高度开始落下,到两个不同桌面,一个是桌面上,一个是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看看哪支是没断的,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的知识。

(二)从能力培养上分析,信息技术替代不了科学实验

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探究的能力,这也是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的方法之一。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即进行观察、感知,对其中的实验现象要进行分析、处理、探究,找到其中变化的过程、原因。在这其中,有许多现象很难用真实的话语去描述,如放热、吸热等现象,这往往给学生的分析、探究带来了影响。计算机虽然能够模拟,但是,其功能的实现是在教师的意识、知识、水平控制下而设计、操作的,而这种实验的结果,即为一种理想的、完美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存在许多因素而产生不好的影响,尤其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从而,造成实验有不正常出现,而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时,却能带动学生去探究,从而增强了学生科学的品质。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前提是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在整个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这除了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外,还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方法,从中分享其成功的体验。对于同一的实验,若用演示、课件来进行,对于学生所体验的,只是单一的鼠标地抖动。

二、传统板书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实现整合,所要展现的是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启发、促进学生的思维。但这不代表要把传统的板书淘汰,反之,屏幕没有办法去替代的传统板书的作用。

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能力对于讲课中所出现的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要在讲课中渗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进行,与此同时,通过师生交流、学习、体验,构成学生思维的渐进。若把这个过程由屏幕取代了,也就无法实现教师教而学生学的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其教学的价值被大打折扣了。

课堂教学属于一个繁琐的过程,由于教材、教师、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其完全得到吻合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要能够按照情况去应变,即教学的机智。一旦学生的思维的方式、顺序不相符合课堂的设计时,而教师要及时去做适应的调理,有时甚至对板书进行有效地调整。没有办法建立起物理方面知识的网络、体系,物理将变成是每一种知识、信息进行单一地叠加。在板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不一样颜色的粉笔记录、引用多种、不一样的符号、或勾勾画画把重要的知识点突出来。对于优秀的教师,对于课堂的要点,往往很显眼从其板书的、圈圈点点上反映出来。反之,在屏幕上,教师难以用这些特色的、个性化的符号而描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这会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信息交流

目前,教学的手段变得网络化,使得学生取得信息的道路变宽了,这种具有交互型特点的网络,在教学中,加大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参与的实际。然而,人与机交流仍然没有办法去完成信息的交流,毕竟信息技术属于一种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交流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全部可以对信息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必要的交流,而决非是单一的、学生与机器的交流。课堂教学,除了传播和学习知识外,还是情感的交流的过程,即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而进行的。

总而言之,把信息技术整合与课程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得到发挥,而作用的发挥,往往取决于教师,通过正确的使用,即在适当的方式下把它用到教学中,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从而发挥最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黄宇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2).

[2]邹宇明.浅析高中物理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4(17).

[3]祁旭生.初中物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浅论[J].学周刊,2014(17).

篇6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使人的活动产生、持续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三)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数学创造教育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创造素质是人类最高级、最宝贵、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创造来推动的,而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综合,来获得客观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其显著的特征是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中的特殊地位,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前苏联著名物理家卡皮查指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方面的作用,这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的阵地,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的概括。数学的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两条线,即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每一章节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着这两条线的有机结合。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方法,同样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方法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往往导致数学知识的创新。

篇7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优点教学策略课程观

自我省全面推广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有着如下突出优点:

一、图像系统增多,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据统计,“必修一”中的图片有155幅;“必修二”中的图片达197幅;“必修三”中的图片共166幅。最多的“章”有58幅,最少的“章”也有17幅图之多。图像系统的增多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素材。

二、“阅读材料”和案例的数量较多,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必修一”提供的阅读材料有ll篇,案例有12篇;“必修二”提供的阅读材料有9篇,案例有23篇;“必修三”提供的阅读材料有19篇,案例有0篇,但其阅读材料基本上具有案例功能。而这些都很典型,内容详实丰富,涉及到地理学的方方面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

三、“活动”与“思考”设计多,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必修一”设计的活动有40次之多,思考有6次;“必修二”设计的活动有32次之多,思考有16次;“必修三”设计的活动有25次之多,思考有26次。这类活动题或思考题大多设计合理,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了教材的整体功能。

四、每章后面都设有一个“问题研究",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问题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地主动体验和探索的机会。学生从中不光可以体验到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还可以体验到发现、探究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五、新课程大大压缩了旧课程的内容,强调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然地理侧重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理解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侧重让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地理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区域地理侧重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规律,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内容上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选择有鲜明代表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由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对知识的迁移转化的能力,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也提高了能力的要求。

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高,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深度开发相应的学习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新教材已进入全面使用阶段,“张弓没有回头箭”。针对新教材的教学,我个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实施者。作为教师,不要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要使学生真正地学好,必须树立一种大课程观,使教学不但通过教材来体现,更要通过广泛的资源建设来体现;不但通过课堂来体现,更要通过课外活动来体现;不但通过学习具体的知识来体现,更要通过校园的文化建设和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来体现。要求教师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师本位”的课程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二、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充电”。新课改告诉我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及时“充电”。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三、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继承相结合;严格管理教学常规,保证教学成效。新课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改变传统的机械接受式教学;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勇于尝试施行新的教学方式,但要避免流于形式以及忽视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走极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当然,还必须严格抓好作业的布置、讲评、收缴及批阅,知识的复习和检测等常规工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

四、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写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写好教学反思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写好教学反思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教师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反思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服务。

五、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将教学由课堂向课前课外开拓。将一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长轮流当,老师布置好每节课的自学内容,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学习讨论新课,梳理知识脉络。这样通过课前小组探究学习和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多的问题。

篇8

成功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教育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内在依据,为了有效地改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是具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尤其对后进生不应该采取歧视的态度.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创新力来自基本的认知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禀赋,而不是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的一种特殊技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创新的机会,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创新.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容易形成教师权威意识,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着,这极不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将日益通过经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获得.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换,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导疑、导思、导问、导学,使自己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就目前的教学改革而言,实施研究性学习,运用数学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等等,教师先前并无多少经验.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一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再者,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数学教学应着力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第二,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基于个体对经验的操作,与周围环境的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知识背景和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新课标 中职 数学教学 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中职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直面、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工具无非就是黑板、粉笔以及三角板等简单的教具,很难充分调动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理念客观上要求中职数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基本需求,还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数学与中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中职数学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数学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坚持“因材施教”,促进中职学生在整体上的进步与发展。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进入中职学校后,则把精力投向于更具实用性的专业学科上,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低落,有的学生甚至在心理上存在畏难心理或抗拒心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比较被动,因此,教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中职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同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所学专业进行有效的结合,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求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网购习惯,将网购案例引入到教案中:小明在1月份网购花费为50元,第二个月是70元,第三个是90元,依次递增,问小明一年的网购支出是多少;小李在1月份的网购支出是100元,第二个月是110元,第三个是120元,依次递增,问小李一年的网购支出是多少?有的学生在一开始会用累加的方式计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不仅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在中职教育中的贯彻与执行,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中职数学教师需要彻底打破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诸如游戏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易”、“趣”、“活”等情趣,并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真正的主体,教师则发挥正确的引导与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当善于营造开放、有效的情境教学环境,同中职学生的专业和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相连,有效拉近中职学生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创设情境教学的好处就是不仅可以调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欲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时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在中职数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又能够把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拿到数学课堂上解决,使数学知识能够实用化、生活化。

四、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并且实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数学信息的把握,具有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具有建模思维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释与分析,逐渐形成数学结论,用这种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学生要学会变通,形成发散性思维,培养一题多解的思维与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对于学生的新想法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形成数学思想与意识。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综合考评体系

从中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发展状态来看,受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数量庞大,而素质却良莠不齐,整体素质偏低。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多数采用的是闭卷考试形式,通过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进行临时突击,这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则要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能够真正考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所以,建立综合的考评体系,把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测试成绩都纳入考评体系当中。在这种综合的考评体系下,学生就会注重平时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考核,学生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职数学教育需要严格遵循中职教育的规律和内在需求,迎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多加强对现实教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敢于对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够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冬伟.浅谈中职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0,(08)

[2]许红玉.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交流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表演

近几年来,英语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的不断变化,突然使许多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师从束手无策地接触然后到接受并转化为行动,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思想。课堂形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只是"形似",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浮于表面,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或者低效。正如前不久《中国教育报》记者在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学涛声依旧,教学效果甚微",的现象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问题。 我们不要什么培训时的感觉很好,也不要观摩时的感觉很好,更不要教学时的感觉很好,我们要的是回到课堂还是会操作,要的是学生感觉很好,要的是学生学有所获,要的是不走样的体现学生主体理念与行为的所效融合,要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1.有效组织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能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浅白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有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价值,有的合作学习成了随意的"拉郎配,""有的合作学习缺乏深入自主和个体体验,有的合作时间不足,没有反馈交流等,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学习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运用语言?碰撞思想?发展智慧,使情感与价值感得于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全体学生通过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资源共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的所进步。还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得到锻炼,展示自我机会。 现在几乎每堂课都出现几次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或随意搭档合作,以突出合作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但合作的效果却不佳,很多教师的教学中常出现以下现象,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在小组内学生个人讲几句英语或者在那里听一会,没有三到五分钟,教师喊"停"。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代表一开口就是标准答案。合作小组只有形式,没有具体的分工与学习目标,也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合作,甚至是伪的合作,是教师用来表演的"道具"。因此,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大胆交流; ②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交流; ③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 ④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组织有效交流。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还要做到: ①有一个合理的分组,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式性别?学习成绩? 能力方面的差异; ②小组内应有一定的分工,每个学生都担当一种特定的角色; ③小组学习后要有一个个人总结,若课堂上无法依依检查其结果,课后可以要求小组长检查或教师抽查; ④教师对小组的合作情况要进行观察并及时指导; ⑤合作与探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