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技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350.7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濮阳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注重观念、思路和方法创新,按照两个转型、双轮驱动、三类业务、四种模式,即“2234”的工作部署,着力实施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工程,积极探索实践了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模式创新。在濮阳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实施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工程为载体,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改善自身科技基础条件为突破口,坚持传统信息服务向现代知识服务转变与粗放分散服务向集约集成服务转变两个转型,力求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注重现代科学知识服务与先进技术信息服务双轮驱动,力求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强化科技创新需求与服务、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科技情报研究与应用三类业务,力求情报事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公众信息普及服务、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文献检索应用服务、事业单位和中小企业研发技术信息对接服务、科学决策与社团活动融合定题咨询评估服务等四种模式创新,力求互动运作协调推进。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特色经验。
1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工程,观念思路不断创新
长期以来,濮阳市科技情报所和各地一样,局限于传统情报和科技业务服务,停留于编资料发信息、购报刊等借阅、帮机关打散杂,满足于对主管部门的依附,甚至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即使报个项目要点钱、建个网站当门面,也不能立足本职着眼需求看长远,一直没有跳出传统科技情报服务的圈子。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工程的规划实施,不仅使科技情报信息服务融入了科技和创新,也融入了社会、经济、产业、企业和市场,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和工作思路、措施方法的持续创新。传统信息服务向现代知识服务理念的转变增强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意识,启发了科技文献数据开放共享服务的思路;粗放分散服务向集约集成服务理念的转变增强了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共享的意识,启发了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和一站式检索服务的思路;现代科学知识服务与先进技术信息服务双轮驱动理念的树立和探索实践,在不断满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科技信息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研发和技术进步信息需求的服务支撑。
2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工程,软硬实力迅速增强
濮阳市科技情报所先后承担了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港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文献资源服务中心建设等省市科技项目,争取生产建设和事业发展经费、科技三项经费100余万元,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成果奖和科技情报成果奖等10多项。创办了濮阳科技信息港、科技信息村村通等一批科技信息网站和科技短信平台,建立了26个市级科技信息辐射中心和一大批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终端,建成了濮阳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信息编采中心及程控机房、濮阳市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和科技数字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建立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个科技文献数据镜像站。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服务队伍、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手段等基础条件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3 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工程,模式创新步伐加快
濮阳市科技情报所坚持围绕全市科技工作大局和实际需求,注重强化科技创新需求与服务、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科技情报研究与应用三类科技情报核心业务拓展,业务水平全面提升,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着快捷、有效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目前,初步形成了四种科技创新信息服务模式互动运作、协调推进的良性机制和发展局面。
篇2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整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3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也逐渐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我国政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然而,由于农民条件的限制,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难以顺利展开,需要有关人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1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1 农业网站数量大、内容分散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农业网站数量迅速增加,无论是农业部,还是地方各级农业部门,都建设了独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且一些与农业有较大关联的企业及协会也都建立了形式不一、内容多样的农业信息网站。由于这些网站都是由各企业、部门独立创建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农业信息网站内的页面排版与布局有很大区别,而网站内容也大不相同,各类信息的统计与收集完全依赖网站的相关人员,在信息统计、分类、收集渠道等方面有很多网站都没有做好。同时,这些农业信息网站之间未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各个网站虽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不够全面,在用户进行农业信息查询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有些信息资源丰富,而有些信息几乎没有的情况,这就会为用户的查询带来很大的困难。
1.2 信息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一直都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目标不够明确,建设重点也无法调整统一。很多农业机构和部门都只是在独立运行,互相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共享,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各有一套建设标准,这更为后期的资源共享带来很大的阻碍,不同农业信息网站内信息资源不平衡,对于常见的信息很容易出现重复,而不常见的信息又难以做到互补,严重影响用户的信息查询操作。此外,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准,目前只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比较全面,而其他很多地方各级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水平低下,信息资源匮乏。容易获得的产中生产信息多,而更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产前预测、产中加工相关方面的信息很少,大部分信息资源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研究深层内容的信息则严重匮乏。这样的农业信息网站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1.3 信息形式多样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信息形式,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以很多的形式进行。少量的农业信息资源以文献、标本等实物形式保存,而更多的农业信息资源则是数字信息,不仅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视频等,而且类型、介质和格式也大不相同。同样的,存储这些形式不一的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也是不同的,有的是包含实体农业信息的目录数据库,有的是联机检索数据库等,在类型不同的情况下,数字资源系统的体系框架、运行原理以及操作界面等都是不同的,在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时会有很大难度,往往无法直接进行,需要第三方的平台作为交流的媒介,这不仅会让用户的查询速度变慢,而且会消耗更多的经济成本[1-2]。
2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措施
2.1 改变出发点,重建信息整合体系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民用户服务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应当从农民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给用户最佳的信息查询体验,帮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便捷的方式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目前,存在一定数量的农业信息网站和数据库,在操作界面设计和整合体系建设上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操作复杂不方便、信息检索速度慢,这给用户带来的使用体验是非常差的。对此,各地区农业相关部门和机构要进行农业信息整合体系的重建,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设计科学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建设更加合理的农业信息网站,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收集,并对网站进行优化设计,让用户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的农业信息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3-4]。
2.2 结合农户需求,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信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也变得日益提高。在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中,必须结合农户的使用需求,只有具有足够的针对性,才能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时,有关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其中的技术性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农户的使用需求,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等途径,积极进行农户信息的全面采集,明确农户的需求,整合相应的农业信息资源。农户在使用相关的农业信息网站进行信息资源的查询时,不但对查询速度和效率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信息资源的相关性也很重视,不同的农户有不同的需求,他们在查询过程中,需要从海量的农业信息资源中找出最合适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做好农户的反馈体系建设,时刻保持农业机构部门与农户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最快地对农户的需求作出反应,调整信息资源整合工作。
2.3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资源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越来越完善。在过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一般都停留在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查询上,并不能与农户产生更多的交流,也无法实时发现用户需求,并随之做出改变。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中,应用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相应的电脑程序,能够有效提高整合工作的效率。而且,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和智能检索系统的发展,让多样化的农业信息资源能够更快速地整合到一起,打破不同数据库之间的障碍,农户在使用过程中,只要从一个网站进行检索,就能查询到其他关联网站中的信息资源,从而大大扩充了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提高信息检索的速度和有效性。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不同数据格式的信息资源进行转换,这是提高网站交互性的关键,有关人员在设计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我国疆域广阔,不同地区所需要和反应的农业信息也不相同。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时,要注意信息采集的全面性,还要注重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全面性,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
3 参考文献
[1] 王慧军.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探析[J].中国信息界,2010(1):83-85.
[2] 何义珠,李露芳.基于农村文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12):31-32.
篇3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构建;运营模式;公用;共用
公用信息平台构建是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物流企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较低。
[1]根据行业协会的相关调查,只有35.7%的企业建立了物流或供给链管理系统,32.2%的企业预备建立专门的物流信息系统。[2]而作为能为广大的物流企业提供基本信息和数据交换功能、能为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和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物流信息平台还在规划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多个城市已经或预备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其中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3]由于信息平台规划缺乏明确定位,政府在物流区域信息平台中角色定位模糊,导致各个物流规划中物流信息平台使用的术语大不相同。[4]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要充分注重全局性,处理好地区之间物流平衡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新建物流基础设施和整合利用现有条件之间的关系,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物流信息标准的多样化、不统一、不规范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5]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因跨行业、多部门、牵涉范围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运营机制,谁投资、谁运营、谁维护、如何组织协调,这些新问题必须在实施前加以明确。因此,探索符合区域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运营模式尤为重要。
一、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这就要求信息平台不仅要满足货主、物流企业等对物流过程的查询、设计、监控等直接需求,还要满足他们对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和自身物流过程直接相关的信息需求。那么,究竟需要搭建“公用”还是“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流业内,“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这样的模糊概念广泛地被交叉、混淆使用着,尤其是“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隶属关系或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已经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影响了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进程。
(一)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
不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首先在于,“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使用者以公益权益的获得而无偿使用,是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是有偿使用,实现的是部分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两者还存在以下区别:
1.“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权属特征、服务范畴和对象不同。公用(forthepublicuse)[6]物流信息平台的本质是以获取物流业规模化、效率化为目的,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手段而建立的信息平台,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公民提供支持和服务;共用(sharebyselectedandspecificpeople)[7]物流信息平台,仅对有共同利益的一些具体的或非凡的团体提供支持和服务,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即只有使用平台的企业内部可以共享资源,对于外部企业只能共享公开的资源。
2.“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达到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公用”意味着不同的地区、城市、国家基于大的、统一的信息平台,拥有广泛的标准化;而“共用”意味着不同的标准化体系的信息平台,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中。用计算机网络语言描述即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广域网”,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局域网”。
3.“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实现的资源整合程度不同。“公用”是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的一种做法,其整合程度高,有效地防止了专业化造成的分割和浪费;“共用”资源整合程度低,是信息系统发展未达到广泛标准化时的一种必要的存在形式。
公用信息平台,是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以实现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充分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共用信息平台只是有利益关系的某些企业内部可共享资源进行整合,外部企业很难实现资源利用。
(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内在联系
“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众多不同之处,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为了明确叙述“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在关系,我们引入“专用”的概念。“公用”包含有通用的意思,和它相对应的是专用;“共用”同时包含有通用和专用二重意思,是小范围的通用和相对大的范围的专用;用o、s、p分别表示“专用”、“共用”、和“公用”,则有:o≤s≤p。另外,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转换关系,尤其是在不考虑所有权新问题时,“共用”和“公用”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的。那么,此时可以考虑用“公共”来表示。
根据物流企业不同的内在特征,为自身所用而构建的信息系统,属于专用平台;部分企业为了实现相互之间服务、需求信息有效范围内共享而投资建设的信息平台,称之为共用信息平台;具有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和、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等特征,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构建的平台是公用信息平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功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整合。
通过对“公用”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讨论,以及物流业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规划和投资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如县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无疑是现阶段较为合适的、也是迫切的选择,它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相对优化整合,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不同的主体实现协同工作。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运营模式及实例
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根据投资主体、运营机制和作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模式”,即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都由国家直接负责。政府主导的力量很强,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轻易造成和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需要国家长期投入等。第二种是“企业模式”,即信息平台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企业自主经营在市场运作方面比较灵活,但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体规划性不强,难以实现预期规模。第三种是“协同模式”,即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规划运营模式。从我国目前的目前状况看,单纯地由政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不太现实,而单纯地依靠企业投融资也是非常困难的。“协同模式”集前二种模式的优势于一身,又避免了它们的不利之处,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又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种协同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
由于区域性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资金压力大,投资回收缓慢,因此,“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初期由政府以股份制的形式首先注入部分初始启动资金,牵头负责规划、协调,引导和吸引企业同样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入资金,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指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市场引导政策的出台。后期,入股企业逐渐成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主体,根据相关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等管理运营方式。[1][2][][]
基于“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的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规划构建,就是以陕西省信息产业厅为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寻找和引导部分企业(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机场管理集团等)设立相关企业(集团)成为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投资经营主体。省政府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注入部分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办局的相关经费支持。平台建设围绕大通关的要求,建设相应的功能模块,本着基础性功能优先开发的原则,优先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求迫切的功能,如:航空信息查询、电子订舱功能等;对于较复杂的、需求程度低的功能,如:面向物流企业的asp应用服务、在线交易等功能可以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扩展完善的方式进行,其规划见图1。
物流信息平台在大量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后,平台运营主体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出台使用平台的相关服务费用标准,按照市场化运作,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随着建设运营主体依靠高效、优质的物流信息服务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这时政府(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等)主要履行监督职能,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防止平台经营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公用信息平台的公平性。物流企业组织成员,也是物流信息平台的会员单位,依靠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业务协作,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
(二)“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
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是先有市场自发形成,或企业主动发起并逐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再由政府引导和支持,承担信息系统中公用信息的中转功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实现信息共享。“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操作特征,带有明显的赢利性质。这种运作模式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物流行业的目前状况,可以根据资金状况,分阶段逐步规划实施。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8],基本遵循了“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分三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它的发展规划。
1.初期: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基于自我发展的要求或区域内的统一规划,作为各物流结点,自主完成符合标准化的内部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其平台建设需具备edi交换主机系统、网络系统(交换机、路由器等)、平安体系(防火墙设备、密码系统等)、因特网接入线路等硬件设备,各个环节需配置符合统一标准的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等,以便在internet/edi网络环境下迅速完成和物流中心、客户系统对接,实现物流基本作业过程中的信息化操作。
2.发展期:行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形成期。当各物流结点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完成后,需有效整合各结点的信息化资源,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进入物流结点间的发展层次。这一过程主要由不同结点的管理部门组织建设,成立物流企业相关的协会组织,对行业诸项事宜进行协调,推行企业自律和准入制度,并逐渐建立物流企业和政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内部功能主要以满足物流结点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查询、部分公共服务等的需要为主,目的是共享数据,整合资源,提供物流结点层次的一体化服务。
3.成熟期: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运行期。随着大量物流企业结点信息平台和结点间信息平台的不断投入使用,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及政府的牵头引导下,进一步实现物流行业和外界的联系,建设具有跨行业、多元化服务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政府、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物流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换,要求正在运行中的相关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接入方式,提供相应的接口进行直接连接,迅速获取相应信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平台宜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运营方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物流信息传递的软环境,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包括物流术语标准、商品编码标准、表格和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的配套实施以及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物流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设计营运模式,通过政府相关的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管理方式,对加入信息平台的会员企业可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自主经营,提供有偿服务。
三、结论
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物流发展的焦点,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成为必然。“公用”和“共用”信息平台各自地位的明确,对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构建探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公用”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既是实际操作的需要,也为进一步规划运营模式的探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公用”和“共用”信息平台隶属关系的区分,明晰了他们之间的权责关系,使物流企业、行业和政府之间逐步形成各自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信息平台规范管理以及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公用”和“共用”信息平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资源整合,构建最经济、最优化信息平台的基础。
2.在探索和分析物流信息平台规划运营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模式,并运用实例,重点介绍了协同模式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协同模式的具体规划运营方法。这两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可分别适用于不同特征的区域。
3.以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为构建实例的“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适用于资金来源有保证的区域;而以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为例“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适用于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已初步形成,需要规范、整合,从而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区域。
总之,公用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共同努力和协调,整合企业物流信息资源,优化行业物流运作,从而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董千里.区域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构建探究[j].物流技术,2006(8):44-47.
[2]李国旗,何美玲,赵士军.社会化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结构探究[j].交通运输工程和信息学报,2007(6):76-80.
[3]丁俊发.当前中国物流理论探究的十大“热点”新问题[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3):2-5.
篇4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本文对当前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为图书馆在云计算环境下更好的对知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图书馆更好的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关键词 :云计算;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53-02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曾亚汉(1990-),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华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工程与应用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
图书馆为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必须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资源采购及资源的整合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集合多家图书馆的力量,实现信息服务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近年来风起“云”涌的云计算,为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1、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研究
我国图书馆已经在知识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做了比较长期的工作,取得了很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用户需求的演化,现有的共建共享机制日益暴露出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云计算的环境下,这些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障碍。
1.1缺乏统一协调,资源共享受到限制
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以建立图书馆联盟的形式,图书馆联盟是由高校系统、科研系统以及公共图书馆系统组合而成,或者是以行政区域为联盟基础建立起来的相关组织,比如各省市的图书馆联盟。但是,由于受到区域条块分割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差距日趋拉大。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往往局限在一些对口的、接口相同的数据资源上,而那些大馆与小馆之间数据建设有很多区别,从而就会出现大馆的数据和小馆的数据不能相通,这样就谈不上共享。大图书馆与小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建设缺乏协调性,各自为政,导致全国范围内整体的信息服务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信息产业的发展。
1.2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在共建共享平台建立之前,各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是相互独立的,很多资源都是重复覆盖,比如各个高校采购的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从数据资源的丰富程度来说差距不大,但数据内容却有很高的重复率,导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的极大浪费。另外共建共享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建设没有很好的利用各个成员图书馆已有的资源库,导致建设费用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成员图书馆加入图书馆联盟动机的打击。
1.3缺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机制
在许多共享网络组织中,实行的是“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缺乏激励和惩罚机制,致使很多成员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某些成员馆可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做出不符合共享组织章程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协调机构来对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效果将很难得到保障。大多数的图书馆联盟或者共享平台规模较小,共享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信息服务标准和规划协调机制,对整个社会的信息服务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施。另外,各成员图书馆因为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就会有所保留地向平台提供共享资源,使得共建共享的水平大打折扣。
1.4技术因素
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各个服务提供商所使用的软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造成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结构、编程语言、操作界面存在较大的不同,系统之间缺乏相应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广大用户的,因为缺乏行业标准,用户在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技术支持,造成了用户寻找信息资源成本的增加,反过来就会影响信息资源在共享方面的前进步伐。
2、面向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研究
利用云计算使图书馆无需再为购买哪些数据库而纠结,只要根据用户实际检索下载量按需付费[2]。
2.1共享信息基础设施
对于实体图书馆而言,通常有两种角色:一是云计算服务的提供者,为“云图书馆”的基础架构提供信息资源保障,是“云图书馆”的存在基础。二是云计算服务的使用方、受益人。这时,它们是一个应用机构的角色,是云图书馆的服务对象[3]。无论哪种形式,“云图书馆”都将区域内的各个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形成一个可控的自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通过对服务体系的确立,满足不同层次的图书馆信息需求,云计算提供的基础架构即服务能使信息基础设施得到真正地共享。另外云计算提供的资源是弹性可扩展的,可以动态部署、动态调度、动态回收,以高效的方式满足业务发展和平时运行峰值的资源需求。
2.2基于云计算服务与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
云服务提供商可以集中采购图书馆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及服务,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即云平台上,各个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定制软件服务。对于一些资金较为紧缺的但又急于实现信息化的中小型图书馆,可通过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托管平台,在不需要本地配置设备和安装管理软件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浏览器实施业务管理。对于少数肩负中心节点职能、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图书馆而言,可能会承担一定的“云”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如目前正在建设的CALIS数字图书馆SaaS服务平台将能够将能够向其他图书馆提供租赁服务[4]。
2.3平台搭建扩充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渠道
“云图书馆”建好后,各图书馆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服务,图书馆可以选择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进行本馆的数字资源存储,也可以跟集群内的其他馆以及通过“云”平台与其他集群内的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图书馆资源的重复建设。
(1)公共云服务中心
“公共云”是当前云计算服务平台最主要的存在形式,这是由云计算的发展情况决定的。公共云服务中心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公共云服务平台由一组软件构成,各成员图书馆可以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分享本馆的资源,也可以让读者在平台上得到集群的统一标准服务,比如提供用户进入“云”图书馆的标准接口、为用户提供联合资源检索服务等。
(2)云平台
图书馆私有云平台由公共云本地应用基础平台、本地应用系统组成。这两部分构成私有云的服务平台。私有云服务平台大部分是由实力比较雄厚的图书馆独自建构,为整合本馆异构的、分布的数字化资源以及为满足本馆读者知识信息需求的的服务器集群。公共云本地应用服务平台具有服务注册管理、统一监控和日志管理、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它是私有云的关键所在。本地应用系统内置标准化接口,可以与公共云本地应用服务平台无缝集成[5]。
(3)云集群服务平台
公共云服务平台仅仅是一个区域内的服务器集群,其整合的资源规模或多或少要受到影响,而云集群服务平台就是为解决“云”与“云”之间的整合问题,用于实现跨云的服务集成,也是实现私有云和公共云互操作的关键。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中介,需要整合多个平台和资源,利用各类公共云,实现不同“云”之间的互操作[5]。
参考文献:
[1]张建芬.云计算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到底(J).现代情报,2010(12):47-50.
[2]YangJie,LiuWanjun.CloudComputingintheApplicationofDigitalLibrary.IntelligentComputationTechnologyandAutoma-
tion(ICICTA),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2010,1:939-941.
[3]袁国骏.浅谈云计算及其发展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9,4,(2):103-105.
[4]赵杰.“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初探[J].情报杂志.2010(2):85-87.
篇5
关键词: 物理远程教育系统 功能设计 云存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和现代化的工作和生产方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基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我们也要抱着理解和接受的态度把这些新理念应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让这些新时代的产物为社会贡献更大的正能量。
教育是振兴祖国、完成民族复兴的百年大计,一个国家的教育形态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时代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民族之林的根本保障。既然教育对一个国家显得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要有一套适合自己民族特点和社会特色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当前这样一个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而做出适当改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高效地达到教育目的。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基于云存储的经典物理学远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应运而生。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远程的概念应运而生。自从远程教育的概念诞生以后,科学技术人员很快就把远程教育的概念发展到了实际应用阶段。远程教育的出现为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了很大的正能量,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资源只能靠纸张印刷和黑板书写的形式传递给每一位教师或者学生。这种传递过程不易保存,而且不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巩固和复习,也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克服这种不良的教学现象,教师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碍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都收效甚微。特别是教师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教授过程中更是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经典物理学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因此要想把经典物理学掌握好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学生在课后及时预习和巩固复习这样一个反复的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消化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学生课下很难接触到关于经典物理学的教学资源,而且课堂笔记的时间和容量也是极其有限的,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就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云存储概念的出现帮助人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
自从远程教育的概念被引入到教学过程以后,教师可以通过云存储上传自己对经典物理学教学资源的一些好的建议,也可以从通过云存储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关于经典物理学的教学资源。所有的关于经典物理学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在云端汇集,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里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2]教师可以把自己从云存储获得的好的教学资源分享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仍存疑惑的地方也可以在课下通过云存储及时地进行巩固和练习,加深理解和记忆,以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云存储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持有者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在这里上传自己对经典物理学教法的好的建议和理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主地在这里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教授到经典物理学这节课程的时候,恰好有学生因为生病等原因不能到校上课,而经典物理学本身又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那么这个学生就错失了对经典物理学的一个好的学习机会。[3]但是自从云存储的概念出现以后,学生在这方面的损失就要相对少一些,如果学生错失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机会或者有课堂上没有理解清楚的地方,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课下自己从云存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明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知识,更方便自己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的学习。区别于传统的学习方法,通过云存储进行学习又有着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就相对应的更有利于学生愿意去主动地学习。[4]
云存储本身所具有的上传和下载功能更有利于不同的群体进行远程学习和资源共享,极大地扩大了学习范围和求知范围,正可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对经典物理学等教学资源的看法和特点上传到云存储,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去下载相对应的学习资料。云存储的文件存储方式与传统的文件存储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利于存储,传统的纸介质存储文件的方式容易遭到不可恢复性的损坏且不便于携带,用优盘或者数据线来存储和携带信息的话又较为繁琐且不易于被多数人同时访问和利用,云存储的概念克服了上面所涉及的几个存储和携带缺陷,把文件的存储方式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人们的实际社会生产和生活贡献了很大的正能量。[5]
云存储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产物,云存储的出现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云存储技术为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随着云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必然会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贺宝勋,庄科君.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教学资源库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7):4645-4649.
[2]王健.运用云计算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共享[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11):198-199.
[3]高宏卿,汪浩.基于云存储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10(3):97-101.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 共享建设;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336-01
前言
当前,数字资源的共享共建已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字资源的共享研究也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热点之一。树立什么样的数字资源共享观念,建立怎样的数字资源共享的管理机构,如何加强网络数字资源特色化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培养新一代信息管理人才,提高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等成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网格技术
网格(Grid)是构筑在Internet上的一门新兴技术,通过高速的共享网络连接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异构资源(包括超级计算系统、存储器、数据库、软件、科学仪器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在同一时间用它们来协同解决那些通常需要许多CPU或存储器来处理、访问的单个问题。在形成网格状的高性能计算机网中,各个资源就是网格的节点。其特点是可以根据问题对资源的需求,动态地组织网络上的资源,实现网格的资源共享。这种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文件的交换共享,还可以是直接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和数据等资源直接访问,并且这种共享是动态的、高度可控的。网格是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其核心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现状及与网络技术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储存海量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高效、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服务。目前,各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现状:各高校各自为政,追求大而全,重复收藏,盲目投资、重复建设。1、管理体制落后;,政府跨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困难;2、观念陈旧,合作意识不强。3、共享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深度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4、标准化程度低。5、规模效益不足。资源共享成本较高,未达到规模化经营效益;除编目信息共享外,其它数据库、特色资源大都处于建设之中;共享的范围还很有限。6、信息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投入,共享系统自给不足。7、基础设施滞后的束缚资源。8、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投资、安全等尚未健全。
数字图书馆和网格研究有很多相同之处,其目的都是要解决广域环境下异构信息的共享以及互操作等问题。因此,网格技术为数字图书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信息技术被应用进来,数字图书馆己经在整合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方面做出了努力。而网格技术恰恰是将高性能计算机、数据资源整合、因特网这三种技术有力地结合起来,使网格具有高处理性能、服务一体化、知识生产与创新、资源共享、支持开放标准、异地协同、功能动态变化等优点,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强大的技术保障。
三、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网格技术的优势
1.提供一体化的平台
网格技术的优势在于明显降低了建立网站和提供网络服务的成本。网格的许多平台和资源都是共享的,它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知识等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此基础上运行各自的应用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各种一体化信息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在网格中,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操作系统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
2.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
网格把整个Internet整合为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计算机、存储、数据、信息、知识等多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提供单一的系统映像,具有透明性、可靠性、负载平衡等功能。网格支持对异构数据资源的访问,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选择适当的访问协议来实现用户提出的数据访问请求。
3.解决海量数据处理
网格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海量数据的计算处理和分析问题。它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用户只需通过客户端发出要求计算的指令,网格就把这些任务调配给各个计算机执行,然后将各个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汇总反馈给用户,连接的计算机规模越大。
4.进行资源集成
网格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通过高速的互联网进行资源集成,从而提供一种高性能计算、管理及服务的资源能力。在分布式的异构环境中,网格技术能够精确定位所需的数据集,并为后续处理提供支持,利用这些资源可不必考虑其来源和负载情况。网格技术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将远程资源高效地组织起来,形成网络虚拟计算机。
5.知识管理
网格的知识生产特性是网格与Internet之间质的区别,Internet本身不生产知识,人们把信息知识生产出来再放到网上,供用户查找利用。而网格则根据用户的要求自动地生产知识。在知识生产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起到关键的作用,把从数据源得到的各种原始数据,运行特定的程序加工成信息和知识。
四、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网格技术的模型构建
网格是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或者说是一个计算资源池。 网格能够充分吸纳各种计算资源,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经济的计算能力。 网格技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支持共享和协同使用动态的虚拟组织(VO)内的各种资源。网格概念的精髓首先是跨管理域的资源集合体,然后是基于这些资源的协同问题求解技术。具体如下:
构造层控制本地的资源接口,该层定义了可以为上层提供共享的资源。
连接层主要进行管理安全的通信,该层定义了网格中所需的核心通信协议与认证协议。
资源层共享单一资源,该层建立在连接层的安全通信协议和认证协议之上,可以控制安全会话、资源初始化、资源运行状况监测、资源使用状况统计等需求,利用小部分资源层及连接层的协议实现了多种多样的行为(协议)共享。
汇集层负责全局资源管理和资源集合的交互。
应用层是用户自定义的网格应用程序层,该层是在虚拟组织环境中存在的。
五、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管理的重点就是大量的数据资源,如何更好的存储和共享,是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中解决的关键问题。网格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中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服务。适应网格环境的发展需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具有前瞻性:1.资源建设特色化,网格环境下信息高度整合和集成,资源建设要进行合理配置和相互协调。2.增强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相互可操作性,以便更好通过网格系统共享资源。3.进一步完善数字图书馆协同服务,系统模式走向集成的、多层次的分布系统,实现各类服务组件集成化。4.不断丰富服务中的交互模型。使数字图书馆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鲁蓉蓉.基于网格技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J].校图书馆工作,2007,5:39~41.
[2] 高晓军.网格技术―因特网的未来[J].信息系统,2002,(25)4:309~311.
[3] 秦卫平,吕颖.高校数字图书馆现状及思考[G].科图学刊,2003,6:44~46.
[4] 张俊.网格环境下的应用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3.
篇7
关键词: 开放存取 OA期刊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一、OA概述
开放存取(Open Access Journals,简称OA),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出版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开放存取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对其全文进行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建立链接,允许将其编入索引,允许作为数据在软件中使用,或者其他合法使用,除了需要上网外,没有任何的费用产生,无法律和技术方面的存取障碍。开放存取有两种实现方式:OA期刊和OA仓储。OA期刊提倡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无限制地访问论文全文,并以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保证其质量,作者或机构付费的运作模式保证其经费来源。与自行存档不同的是,OA期刊提交的论文必须经由同行评审,论文版权由作者保留。OA期刊不再利用版权限制获取和使用所的文献,而是利用版权和其他工具来确保文献可永久公开获取。OA期刊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力,是开放存取的主要实现途径。
二、OA期刊的产生是学术期刊危机的产物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出版进入学术期刊市场,作为学术期刊收藏与提供者的图书馆则面临着资金增长缓慢甚至削减的问题,许多图书馆由于资金缺乏只能取消部分期刊的订购,出现了所谓的“学术期刊”危机。据ARL(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调查,其会员馆在期刊上的费用在1986―2003年期间提高了260%,但订阅的期刊总数只比1986年增长了14%[1]。电子期刊的出现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由于出版商对其访问和利用的严格控制使得许多用户无法利用,而且购买的数据库只能以租赁的方式取得电子期刊特定时段的使用权,一旦停止付费将一无所有,昂贵的使用费用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给图书馆带来很大压力。OA期刊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文献载体形式的日趋多样化,以及数据库和数字化的文献产品,极大丰富了用户的信息获取途经和交流方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OA期刊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OA期刊在网络上以数字形式进行传播,这种基于网络的交流渠道可以提供即时的学术信息,使作者、编辑、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既方便又不需要额外成本,而OA出版物往往被多个数据库收录或被多个网站链接,读者对同一文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互联网上检索和免费使用,大大方便学术交流与传播。
三、OA期刊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注入了活力
对用户免费、无限制地使用及充分共享是OA期刊与传统期刊的主要区别,对图书馆来说,OA期刊的出现,无疑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缓解了图书馆经费紧张的局面。
近年来,学术期刊价格急剧上涨,图书馆可获得的期刊资源越来越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期刊采访费用一般占图书馆全年整体支出费用的30%左右。2000年后,我国平均期刊价格涨幅约为86%,而高校图书馆期刊订购费用的涨幅与20世纪90年代同期相比只增加了9%[2],OA期刊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费用,有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作者付费”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维持OA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目前作为OA期刊的两大出版机构,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BMC(Biomed Central)就主要采用这种形式维持期刊出版的基本费用[3]。但图书馆利用OA期刊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其中还涉及资源开发的人力成本和系统成本等因素,因此,在何种程度上利用OA期刊要根据各馆实际情况而定。
2.丰富了馆藏,拓展了信息来源。
OA期刊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在学术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图书馆馆藏期刊体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大大丰富了图书馆馆藏。OA期刊有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保障其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OA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这些期刊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高质量的OA期刊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可与传统出版模式下的论文质量相媲美。另外,OA期刊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由于文献经费的限制,图书馆往往没有能力系统建立学校新办学科与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OA期刊中的相关专业期刊则正好可以多快好省地拓展这方面的图书馆馆藏。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一套OA期刊的选取办法,有选择性地对这一类型资源进行系统的采集、组织及开发。
此外,OA期刊的共享理念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对于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图书馆应本着开放共享的思想将自己纳入到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中。
四、利用OA期刊推动信息资源建设
1.改变馆藏观念,建设包含OA资源的合理馆藏体系。
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已不单是拥有权和使用权的抉择,而是将不同的馆藏发展模式做适当的搭配来建立馆藏,提供服务[4]。OA期刊以严格的同行评审保证其质量,并以作者或机构付费的方式保证其经费来源,用户可以免费无限制地在线获取OA期刊,消除了价格和许可障碍,有利于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即时共享。OA期刊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调整馆藏发展策略,把OA资源作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即“拥有”和“存取”都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OA对图书馆而言,并非是完全免费的,而是图书馆将部分书刊经费转移到人力费及设备费,尤其是在信息人员及设备上[5]。因此,图书馆要善于运用丰富的OA资源,以多重馆藏发展模式规划电子资源,让图书馆在有限的预算之下,建立最适当的电子馆藏。
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OA期刊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OA资源数量大、种类繁多,且处于一个分散的状态,给研究人员利用带来很大不便,如何将零散无序的OA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使其真正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正如专家所说,OA资源固然不需要付费,但要使OA资源变成自己的馆藏必须加大投入,特别是设备投入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上,使其掌握OA资源的分布情况,搜集策略、开发技术,利用专业特长加强OA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将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的开放资源的网址,较稳定的电子期刊的链接或引导,按本校学科设置开辟网上“开放资源”专栏,并建立相应链接提供给用户使用,还可以直接把网上的OA期刊作为馆藏信息资源编入本馆馆藏目录,图书馆主页不仅要成为引导读者利用本馆馆藏的窗口,而且要成为介绍开放资源的窗口。
3.利用OPAC深刻揭示OA期刊资源。
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揭示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的窗口,是图书馆自建的规模最大的数字化资源,也是读者最熟悉和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工具之一。读者通过OPAC统一的检索界面,可以检索到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利用OPAC深层揭示OA期刊,可以提高OA期刊的利用率,而图书馆OPAC系统是集成、整合、利用OA期刊资源的理想平台。利用OPAC提示网络信息资源这一做法在发达国家图书馆已经较为普遍,尤其是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一般都选择装入本馆的OPAC供读者检索利用。另外,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都有通过OPAC和其它数字化资源联结的功能,如:INNOPAC、HORIZON、UNICOM、江苏汇文等[6]。因此,用户通过OPAC查找馆藏文献时,也能查找和利用到包含大量OA期刊资源在内的虚拟馆藏资源。
4.加强OA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
OA期刊在互联网上的分布极为分散,资源的集中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商业性学术期刊,大量的OA期刊分布于不同国家、不同网址的各个网站中。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都有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身份认证和数据格式,用户无法一次获取所需信息资源,这为OA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便于用户检索,提高OA期刊利用率,必须加强OA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如TRS(信息检索系统)、CNKI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一站式检索系统等,建立导航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OA期刊引导和检索的导航系统,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将搜集到的OA期刊与本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显示检索结果。
5.加强OA资源宣传,提高读者认知度。
开放存取的实质是使科学自由化,实现科学信息的共享与利用,这也恰恰为高校图书馆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必将是开放存取运动的先导和有力推动者。然而,从目前OA资源的发展来看,其利用现状并不乐观,用户开放存取意识淡薄,主动提交自己科研成果的意识不强是制约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发展的主要瓶颈。图书馆应在其网站上建立揭示OA资源的网页,详细推介OA资源,对OA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等作详细介绍,让读者接受开放存取理念,严格遵守开放存取规则。开设OA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培训读者利用开放存取模型发表作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使公众共享,并允许免费查询。广大图书馆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发技术,提升自我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指导、帮助用户利用网络开放资源。
总之,OA期刊对促进科学信息自由、广泛传播、加快学术交流、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免费共享,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开放存取模式下的期刊资源建设,巩固提高其在高校中的信息中心地位,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龚雪琴,胡德华,罗爱静.开放存取期刊的产生背景及其现状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17-19.
[2]刘清,郭玉强.OA期刊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52-55.
[3]刘畅,肖希明.开放存取期刊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5-8.
[4]詹丽萍.电子资源与图书馆馆藏发展[M].台北市:麦田出版社,2005.
[5]刘海霞等.开放存取期刊的经济学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48-51.
篇8
关键词:云计算 数字城市 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244-02
0 引言
当前,数字城市,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作为新一代大规模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起来,其中数字城市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对于数字城市而言,想要建立更真实的虚拟空间,就要不断加入真实城市的复杂相关数据,模拟表达形式越精细,越庞大的数据量需要计算运行处理,占用系统的资源越多,导致系统运行速度严重减缓。“云计算”的到来为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莫大的技术支撑。
1 数字城市简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从技术上讲,“数字城市”的概念,广义的“数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多媒体网络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
1.2 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现状
2 探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发达国家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向成熟期、智能化过渡。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导致与国外成效程度相对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缺乏科学、统一、规范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标准体系和运行模式;(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缓慢,缺乏通用性、实用性、应用性未能满足现实公众需求;(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参差不齐,在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更新、挖掘、共享和服务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4)大多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补偿机制;(5)高层次的技术和专业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
3 云计算的认识
3.1 云计算的概念
中国网格计算、云计算专家刘鹏给出如下定义: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2]。通俗地理解,云计算可比喻为储存在电脑里的所有资料上传到网络上,用户只要有移动的通信设备(如手机),到任何一个地方或角落,能够连接互联网,通过身份验证,用户的资料或者用户想要的资料随时都可以搜索到。好比钱存到银行里,到任何地区的ATM机上都能取出来一样!这也意味着计算能力被当做一种流通商品,类比水电和煤气资源,用之便捷,费之低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3.2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当前云提供者提供对相关云服务可以分为三大类,即SaaS提供商、PaaS提供商和IaaS提供商[3]。
(1)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是指企业或个人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这包括计算、存储以及应用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相关功能。
(2)PaaS(平台即服务)
PaaS是指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的云计算,包括应用设计、应用开发、应用测试和应用托管,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
(3)SaaS(软件即服务)
SaaS是指用户获取软件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不需要用户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上,而是按某种服务水平协议( SLA)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带有相应软件功能的服务。
3.4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云计算系统运用了许多技术,主要包括海量数据管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等最为关键[3]。
(1)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由大量服务器组成,同时为海量用户服务,因此,云计算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存储数据,其数据的可靠性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
(2)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云计算需要对分布的、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能够高效的管理海量的数据源。
(3)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云计算系统的平台管理技术能够协同大量的服务器工作,系统故障能够及时地快速发现和恢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庞大规模系统的可靠运营。
(4)虚拟化技术
通过虚拟化技术可实现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相隔离,可以将单个资源划分成多个虚拟资源的分裂模式,也可将多个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资源的聚合模式。
4 云计算解决我国数字城市中存在若干问题的策略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计算观念和技术,可以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为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新的生机。
4.1 云计算突破信息获取、更新、管理等一系列瓶颈
基于云计算平台对基础数据进行管理,主要利用其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和海量数据管理技术。云计算平台采用分布式方式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因此,基于云计算的核心技术的应用,海量信息(数据)的难题将迎刃而解。
4.2 云计算消除“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现象
“信息孤岛”是指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数据库之间关联性差,难于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造成数据共享性差,,无法实现业务协作,导致系统效率低,而无法真正实现信息化的现象[4]。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关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差异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状[5]。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都是数字城市建设面临的两大难题,涉及到不同应用程序处理的数据结果的互通和信息共享问题,云计算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云计算是一个大的资源池,集成计算机资源,可以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合理统一灵活调配。基于云计算的廉价服务可以为各个阶层的用户使用,特别是降低了农民利用网络的技术门槛。这将不仅大大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使用沟”;实现信息资料共享的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知识沟”。不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计算机资源还是数字信息资源,云计算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后再重新配置,这样就可以让新的整合信息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对原有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得边际效益最大化。所以基于云计算技术可以日渐地缓和和消除 “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现象。
4.3 云计算完善和统一总体规划设计与信息规范标准化
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基本的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导致目前数字城市的建设模式是千差万别的,在管理组织体系上也是各行其是。目前己经启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云计算标准化工作,在我国CCSA、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委会、SOA标准工作组等组织也已开展了云计算标准的研究工作。这一措施进一步说明,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专委会将做好总体规划。基于云计算技术标准化,可以使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能真正发挥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这也将意味着引入云计算标准化更加进一步完善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的总体规划和信息规范标准化体系。
4.4 云计算加速“天地图”建设的步伐
“天地图”是我国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最全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也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自主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版于2011年1月18日已经上线。“天地图”由于刚刚起步,在访问速度、各类专题信息共享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丰富。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型的服务模式平台,若将其技术运用到天地图技术架构升级、云搜索和云服务技术研发等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推动“天地图”在地理空间信息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能加速建立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全面提高“天地图”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扩大了“天地图”的服务能力,加大“天地图”推广应用力度。同时,也可以早日完成“数字城市”与“天地图”省市节点的连接工作。“天地图”作为“数字中国”的一部分,基于云计算的天地图服务平台的应用将为 “数字中国”的建设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和技术保障,其的迅速发展最终也将加速我国数字化事业发展的步伐。
5 结语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城市建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云计算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突出优点会对整个互联网和城市建设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促使数字城市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解决了我国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遇见的若干难题。随着云时代的到来,数字城市已经向着“动态建设”的目标前进,希望在可见的未来,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蓝景图早日呈现。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浅谈数字城市建设[J].科协论坛,2009,(07).
[2]Perter Mell,Tim Grance.[J/OL]. http///zamber/archive.2010-07-06.
[3]陈全,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9,(09).
[4]吴吉义,傅建庆,张明西等.云数据管理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10(05):34-41.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当今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建设使得数字资源的建设逐渐走向正轨,众多高校图书馆加入到这一系统,实现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近几年高职院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的举行,全面展示了职业教育的成果,但是高职院校由于建立历史较短、资金短缺及学院领导重视不够,致使图书馆资源相对欠缺,技术力量薄弱,图书馆队伍建设不完善,只有少数的高职院校加入到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行列。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还在自己摸索着前进,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使高职院校也能普遍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图书馆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建设面临的困难
数字资源的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新建院校或由中专升格合并而来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第一线上,对于图书馆的投入也大多在纸质图书的购置,对于数字资源这部分投入很少:再加上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数量也少,缺乏高素质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图书馆学知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很难开展数字资源的建设,有的只停留在书目数据的回溯建库后维持正常的开放。缺乏资金、人力来开发自己的特色资源。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缺乏横向的交流,即使有一定的资金、人力的院校进行数字资源建设,也只能购置有限的几个数据库,因无法实现共享,造成了相同的数据库重复购置的极大浪费。
二、高职院校也应该是CLIAS的一员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简称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j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CALIS的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如何能够使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在高职院校共建共享不仅是高职院校本身的努力,也需要教育部、国家的投资以及相关部门的努力和政策的倾斜。
2008年华北地区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共有163所(不含招收高职生的本科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市20所;天津市25所i河北省56所;山西省38所;内蒙古24所[1]。但根据CALIS网站提供的成员馆清单,截至2008年1月31日,华北地区共有122个成员馆:北京市68个,其中高职院校3个;天津市21个,其中高职院校1个;河北省19个,其中高职院校3个;山西省4个,其中高职院校0个;内蒙古10个,其中高职院校2个[2]。数据显示163所高职院校中仅有9个图书馆是CALLS的成员馆,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都是在自己摸索着前进,没有统一的领导和组织、规划,资源数字化标准和程度都各不相同,不利于以后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例如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作为CALIS天津市中心,负责研究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发展规划,组织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方案的实施,健全运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为天津高等院校的建设发展服务。现有19个高校成员馆,其中18所普通本科院校,只有天津职业大学一所高职院校[3]。它们基本上实现了联机编目、数字资源共享。而20多所高职院校还在闭门造车,没有统一的领导、标准和采编系统。希望高职院校也都能早日加入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队伍中。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应对措施
(一)建设高质量的馆藏图书书目数据库
书目数据库是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数字化图书馆在提供大量全文服务的同时,也仍然需要提供原始文献服务,这就要依靠数字化的书目数据库作为服务的基本工具,因而书目数据库建设对图书馆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理念落后、人员短缺、系统缺失等原因,大多对书目数据库建设不够重视,书目建设无统一标准、MARC数据缺失混乱,部分图书馆甚至由供货商直接到馆替代编目典藏,书目质量堪忧,不利于检索查询和书目数据共享,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书目数据库建设,尽可能使用联机编目,制定详细的机读目录著录细则,选择适当的回溯建库方式,切实建设好本馆文献的书目数据库,最大限度的保证查全率与查准率。同时要积极参加地区性、行业系统、以至全国性的书目建设和联机检索,首先实现书目数据数字化和共建共享。
(二)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数字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方向,努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高质量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这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点。共建是共享的前提,高职院校要进入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数字资源,例如建立本学院的特色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专家数据库、教学教参数据库、毕业论文数据库、创建网络信息数据库、建好图书馆自己的网站、加强电子阅览室建设等[4]。如何挖掘自身特色资源,结合本学院的特色,将各种专业的资源数字化,真正能够符合进XCALIS的条件,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建设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
数字资源建设要求既懂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又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还熟知多种信息源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接纳的不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家属就是其他部门精简的人员,而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业务能力较弱,管理水平较低,与读者沟通出现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不论是自身的知识、业务能力、外语水平还是计算机技术掌握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整体水平不高,这是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严重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型管理人才和训练有素、学有专长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受过正规训练的信息管理人才和计算机网络人才奇缺。因此必须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熟悉图书馆业务知识、计算机技术、外语、本学院核心专业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将有限的图书馆经费主要用于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它还将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本文献资源,无论是满足当前校园读者的阅读需要,还是为迎接以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评估都是十分有利的。但同时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在社会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在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同时,为资源共建共享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2008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职院校名单,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9日
[2]CALIs成员馆详细清单截止到2008年1月3日,[2000年7月1日]
[3]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简介,[2009年7月1日],
篇10
(一)无限制性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教育的供给,对于传统教育来说,好的学校、好的教师资源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对于偏远的山区我们的教育是无法达到最优化的。网络教育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这也是我们政府为什么针对西部地区的网络教育作出明确要求的原因。网络教育通过这种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将教育资源从城市高校输往偏远山区,让那里的受教育者享受到了同等的教育。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办学方面来说,只需要付出固定的成本就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二)灵活、开放性
网络教育具有整合教育市场、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学生可以从网络或者学校的网站下载制作好的教学课程和辅导材料来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还打开了终身教育的大门,这就是网络的开放性给我们带来的优势。而且网络教育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宽松的交流环境,这种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三)资源整合性
教育资源的多样化使得我们的教师资源角色也逐渐多样化,教师的职责和分工也更加细致,在对于各种课程的设计上,不仅要将新的教育理念植入其中,还要在设计上要求出新,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智能软件,创造互动、合作的平台来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对于网络教育的帮助作用。网络教育的优势不仅仅只是显现在了这几个方面,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也可以感受到网络教育带给我们的便利,我们相信未来的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新的科技手段帮助我们学习。在国外,网络教育成为了一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式,在我国则是将网络植入到了各个教育阶段。网络教育凭借其绝对性的优势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方式,成为了我们业余、自主学习的好帮手,在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和国外的发展路线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网络教育的实施需要制定和研究网络教育的政策,这不仅关系到教育部门,并且与信息产业部门建立完善的网络设施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的信息产业部门不仅要提供优质、高速的上网服务,还要做到对于偏远山区的网络普及。
二、如何发展网络教育
如何更好的开展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工作已经成为了政府和各大院校最重视的问题。
(一)法律化
对于我们国家的网络法律法规目前还不是特别的完善,那么为了能够使网络教育发展不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同时也为了保护网络教育的知识产权,实现网络教育制度的规范化,网络教育的监督实现法律化是最重要的一步,要将各个方面的权利明确,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同时国家要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健全法律法规,促进网络教育更好的开展。
(二)市场开放化
网络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政府的重要工作,还要注重对于课件生产公司的发展。网络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模式,课件的制作和生产能够帮助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课件制作公司可以按照书本的大纲要求和考试安排对于课程进行个性化的制作,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出满足不同需求的课件。
(三)交流和合作
- 上一篇: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表
- 下一篇:工程终止施工安全监督申请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