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篇2
我县已开始进入一个丰水周期,特别是去年全县的降雨量就大大超过常年,今年春季的气候又比较异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对此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县防汛严峻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我县地处全市防洪排涝的最下游,两大河贯穿全境,而与下游四县的边界防洪排涝工程,多年来未进行统一治理,淤积严重且人为设障,每年汛期我县受到上压、下阻,严重影响我县积水下泄。虽然近年来我县各级在水利建设中搞了一些防汛工程,防汛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防大汛、排大涝、保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近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相当数量的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水患意识较差,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少抗洪抢险的考验,对防汛工作不熟悉、不重视。二是境内的干流工程,多年来未进行过统一的治理,渠道淤积十分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建筑物老化失修,抗御洪水的能力严重下降,对我县安全度汛构成非常大的威胁。三是近几年由于受税费改革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排涝工程的治理欠帐较多,普遍淤积严重,排涝不畅。特别是行政区划变更后,原有的排涝流域发生变化,致使规划缺少及时的调整完善,极易形成局部的涝灾。四是由于农民的大局意识不强,随意填沟造田、扩种地头地边、侵占公共排涝地域,田间排涝工程已所剩无几,全县地不通沟、沟不,农田排水无出路的问题十分突出。五是防汛资金投入的不足,物料储备大多流于形式,有其名无其实,造成防汛抢险物料严重不足。据专家预测,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防汛工程建设,清除阻水障碍
防汛工程建设是抵御洪涝灾害的基础,今年的防汛工作要继续按照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标准做准备,确保度汛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县级骨干排涝沟渠的清淤。
沟和沟是担负排涝的重要沟渠,目前,由于淤积,排涝标准严重下降,已影响积水和污水的顺利下泄。为保证的排涝畅通,计划于月上旬,全县统一对其进行清淤治理。
1、沟清淤(结合部沟),工程长12公里,清淤土方万立米。
2、沟段清淤(结合部公路北),工程长6公里,清淤土方万立米。
(二)县乡度汛工程的清障和修复。
经县防汛抗旱办公室组织的度汛工程普查,我县排涝工程存在较多的阻水障碍、险工险口等度汛隐患。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和行政区的划分,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防指下达的清障修复任务,保证在月日前完成治理任务,由党委书记、乡镇长签字后,并以书面形式报县防指办公室备案。同时,对辖区内的乡(镇)村排涝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普查,将存在问题务必在大汛前解决。(年乡镇清障修复任务见责任书)
(三)突出田间排涝工程这个重点。
田间排涝工程是我县防汛排涝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局部农作物受灾减产的重要原因。各乡镇、街道要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强有力的田间工程突击队,打通地头沟、竹节沟、枕头沟,重点解决地不通沟、沟不、一块地一块天、田间排水无出路的问题。
(四)搞好城市排水管道的治理维修和排水渠道的清淤治理。
根据《防洪法》城市防汛由建设主管部门负总责的规定,县建设局在搞好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汛前抓紧完成排水管网的清淤,清除阻水障碍,对低洼积水的区域一定要搞好排水管网的普查,采取措施,保证排水畅通。要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入手,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三、组织防汛队伍,落实好防汛物料
根据防大汛、排大涝的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防汛队伍。沿徒六乡镇,每乡镇组织防汛常备队人、抢险队人、后备队200人,负责辖区内两大河的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汛队伍要明确专人负责,登记造册,落实到人,必须做到思想、领导、组织、物料、技术五到位,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随时准备参加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和“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办法,保质保量的做好防汛物料的储备,常备物料要专人负责、定点储存、定期检查,严禁挪用。防汛号料要按部门、单位、村户登记造册,落实地点、数量、品种和运输措施,保证备得足、运得出、用得上。
四、旱涝并防,防汛抗旱两手抓
旱涝并防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各级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防汛抗旱两手抓。要密切注视气象信息,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搞好河道、坑塘的调水、蓄水工作;高亢和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拦蓄和利用降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为防汛抗旱提供水安全保障。
五、明确职责,落实防汛责任制
防汛工作事关大局,各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抢险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排大涝,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统筹兼顾,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要认真贯彻落实《防洪法》、国家防总和省市防指的规定要求,全县各级要精心准备,依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街道办的排水工程由县防指负责指挥调度,乡镇、村的排水工程由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调度。
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防汛安全负总责,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分管行政领导是防汛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上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把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定期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组织修订完善各类防洪预案。要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包河、包洼、包管区、包建筑物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篇3
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防汛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对于保证全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平安**、构筑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2006年我县防汛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县防汛形势的严峻性,彻底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我县地处全市防洪排涝的最下游,徒骇、马颊两大河贯穿全境,而与下游德州市四县的边界防洪排涝工程,多年来未进行统一治理,淤积严重且人为设障,每年汛期我县受到上压、下阻,严重影响我县积水下泄。虽然近年来我县各级在水利建设中搞了一些防汛工程,防汛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在防大汛、排大涝、保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由于近几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造成相当数量的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水患意识较差,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少抗洪抢险的考验,对防汛工作不熟悉、不重视。二是境内的徒骇河、马颊河、官氏河、四新河、七里河等干流工程,多年来未进行过统一的治理,渠道淤积十分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建筑物老化失修,抗御洪水的能力严重下降,对我县安全度汛构成非常大的威胁。三是近几年由于受税费改革和地方财力的影响,排涝工程的治理欠帐较多,普遍淤积严重,排涝不畅。特别是行政区划变更后,原有的排涝流域发生变化,致使规划缺少及时的调整完善,极易形成局部的涝灾。四是由于农民的大局意识不强,随意填沟造田、扩种地头地边、侵占公共排涝地域,田间排涝工程已所剩无几,全县地不通沟、沟不通河,农田排水无出路的问题十分突出。五是防汛资金投入的不足,物料储备大多流于形式,有其名无其实,造成防汛抢险物料严重不足。据专家预测,我县已开始进入一个丰水周期,特别是去年全县的降雨量就大大超过常年,今年春季的气候又比较异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对此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我县防汛严峻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大汛、抗大涝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防汛工程建设,清除阻水障碍
防汛工程建设是抵御洪涝灾害的基础,今年的防汛工作要继续按照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标准做准备,确保度汛安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县级骨干排涝沟渠的清淤。
北官道沟和老唐公沟是担负城区排涝的重要沟渠,目前,由于淤积,排涝标准严重下降,已影响城区积水和污水的顺利下泄。为保证城区的排涝畅通,计划于6月上旬,全县统一对其进行清淤治理。
1、北官道沟清淤(城区结合部?唐公沟),工程长12公里,清淤土方20万立米。
2、老唐公沟段清淤(城区结合部?韩尹公路北),工程长6公里,清淤土方16万立米。
(二)县乡度汛工程的清障和修复。
经县防汛抗旱办公室组织的度汛工程普查,我县排涝工程存在较多的阻水障碍、险工险口等度汛隐患。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和行政区的划分,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防指下达的清障修复任务,保证在6月20日前完成治理任务,由党委书记、乡镇长签字后,并以书面形式报县防指办公室备案。同时,对辖区内的乡(镇)村排涝工程进行一次详细的普查,将存在问题务必在大汛前解决。(2006年乡镇清障修复任务见责任书)
(三)突出田间排涝工程这个重点。
田间排涝工程是我县防汛排涝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局部农作物受灾减产的重要原因。各乡镇、街道要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强有力的田间工程突击队,打通地头沟、竹节沟、枕头沟,重点解决地不通沟、沟不通河、一块地一块天、田间排水无出路的问题。
(四)搞好城市排水管道的治理维修和排水渠道的清淤治理。
根据《防洪法》城市防汛由建设主管部门负总责的规定,县建设局在搞好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汛前抓紧完成城区排水管网的清淤,清除阻水障碍,对低洼积水的区域一定要搞好排水管网的普查,采取措施,保证排水畅通。要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入手,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防洪预案,确保城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三、组织防汛队伍,落实好防汛物料
根据防大汛、排大涝的要求,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好防汛队伍。沿徒骇河、马颊河的固河、姜店、杨屯、清平、卅里铺、梁村六乡镇,每乡镇组织防汛常备队30人、抢险队1500人、后备队2000人,负责辖区内两大河的抗洪抢险任务。支援阳谷黄河防汛抢险任务的琉寺、姜店、清平、赵寨子四乡镇,要以民兵为主体,每乡镇组织2000人的防汛预备队。按照《防洪法》“行业管、管行业”的要求,县直各部门和单位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织一定数量的抢险救灾队伍,做好本行业、本部门的防汛抢险工作。
各级防汛队伍要明确专人负责,登记造册,落实到人,必须做到思想、领导、组织、物料、技术五到位,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责任,随时准备参加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各级防指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集体、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和“备而不集、用后付款”的办法,保质保量的做好防汛物料的储备,常备物料要专人负责、定点储存、定期检查,严禁挪用。防汛号料要按部门、单位、村户登记造册,落实地点、数量、品种和运输措施,保证备得足、运得出、用得上。
四、旱涝并防,防汛抗旱两手抓
旱涝并防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各级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同时,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防汛抗旱两手抓。要密切注视气象信息,在保证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时搞好河道、坑塘的调水、蓄水工作;高亢和地下水埋深较大的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拦蓄和利用降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为防汛抗旱提供水安全保障。
五、明确职责,落实防汛责任制
防汛工作事关大局,各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抢险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排大涝,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统筹兼顾,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要认真贯彻落实《防洪法》、国家防总和省市防指的规定要求,全县各级要精心准备,依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街道办的排水工程由县防指负责指挥调度,乡镇、村的排水工程由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调度。
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县乡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的防汛安全负总责,实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分管行政领导是防汛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上岗到位,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政府要把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定期研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组织修订完善各类防洪预案。要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包河、包洼、包管区、包建筑物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篇4
关键词:气象灾害;红河州;经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6403
1引言
气象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步伐的加剧,由气候变化导致的一系列气象灾害问题也日趋严重。红河州是云南省成灾因子众多,灾情特别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红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因灾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可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和防灾抗灾能力,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对全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2气象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2.1气象灾害的定义
气象灾害,是由各种气象现象所导致的灾害。对气象灾害的定义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这是由气象因素导致的一种事件,或者至少是和气象因素有极大关系;其次要说明是否产生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第三要说明究竟有哪些影响或危害。
2.2气象灾害的分类
常见的气象灾害分类是按不同的天气气候现象来划分的,如暴雨、冰雹、台风、霜冻、干旱、大雾、高温酷暑、阴雨寡照等等。按持续时间长短,又可将其分为气候灾害和天气灾害。根据气象灾害的定义,还可以按不同影响面将气象灾害分为公共性气象灾害、行业性气象灾害、高影响天气灾害三类。
3影响红河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根据红河州多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可知,影响红河州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雷击、低温、大风、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
3.1干旱灾害
由于干旱的形成原因和发生程度不同,干旱可以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干旱,也可能是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干旱。干旱与旱灾不同,干旱完全是一种气象现象,但旱灾则是这种现象在某一时期异常严重,导致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在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长期无降水形成干旱,但并非异常,而且谈不上遭受较大危害(因那里农牧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并不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不能视为旱灾。
3.2洪涝灾害
洪涝主要是持续较长时间的暴雨,形成巨大的地表迳流,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泛滥,致使江河两岸及低洼地方的农作物被淹浸,这种情况称为洪涝。
3.3冰雹灾害
冰雹是中国主要灾害天气之一,主要出现在5~9月,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至十多亿元。云南是中国冰雹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红河州又是该省的冰雹多发区,除夏季外,每年的春季在红河州屏边一带也会出现降雹天气。
4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红河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全州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多个不同的气候类型,主要为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红河“立体气候”的特点。红河的这种气候特点,有利方面是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利方面是干季和雨季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还伴随有洪涝、低温冷冻、冰雹等灾害,给各个产业带来不同影响。
4.1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灾害强度大、重复受灾区域多的特点,给全州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较重,特别是对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等高附加值农业的影响高于粮食作物。其中干旱、暴雨洪涝、连阴雨、大风、冰雹及部分地区的雪灾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较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
尽管红河大部地区四季温和、作物种类多,但是对冷空气的防御能力十分脆弱,历年为数不多的几次降温过程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统计,从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州共发生低温冷害41次,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7.34%。
随着红河烟叶生产的发展壮大,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据统计,从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州共发生冰雹大风灾害279次,冰雹大风灾害发生频率为6.23%。
4.2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与气象关系密切。但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的影响,不像对农业那样强烈。气象灾害对红河州工业经济的影响,往往只对其中一方面产生影响,而不会像对农业一样对整个农业经济产生全面影响。比如,在电力工业中,大风、高温、雷电、冰冻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影响较大。
4.3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
从国内外监测数据评估分析已初步表明,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气候带北移、物种分布改变、病虫害增多、新病毒不断产生等,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安全、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包括交通、健康、环境、能源、城市规划建设、旅游、商业、农业等各行业。
4.4气象灾害对红河州GDP的影响
表1是笔者根据《红河州年鉴》统计分析整理得出的红河州1994~2004年11年间全州气象灾害损失与GDP对比统计。由表1分析可知:1994~2004年的11年间,红河全州灾害损失达到48.61亿元,平均每年因灾损失4.419亿元,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已达GDP的3.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最高年份因灾造成的损失已占当年GDP的7.7%,最低年份为当年GDP的0.75%。由此可见,气象灾害对红河州GDP的影响极大。
5应对气象灾害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5.1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5.1.1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5.1.2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各级政府应支持气象部门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5.1.3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抓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大风、冰雹、雷击、低温霜冻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5.2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应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5.3全面做好全社会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各级人民政府要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6结语
通过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红河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对红河州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快建立科学的全州性的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对于促进红河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篇5
1 概述
**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近1o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正按照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前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进程中,必须加强和推进三防应急管理工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2 **市汛情现状与特点
2.1 **市汛情现状
**市地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汛期易产生山洪。南部属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地势低洼,易受热带风暴潮袭击。年降雨量在1 009~2 865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831mm。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汛期(4~9月)集中了全年80% ~85% 的降雨量,易形成洪涝灾害。而枯水季节,雨量减少易发生旱灾,南部河网易受咸潮影响。
2.2 汛情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市三防形势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
1)洪水的复杂性。**市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北边的防洪屏障北江大堤防御西、北两江洪水。西江是珠江第一大干流,发洪较北江迟,主要集中在6~ 8月,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北江是珠江第二大干流,发洪时问较西江早,主要集中在5~7月,洪水峰高而量较小,历时也较短。因此,在每年5~8月,西、北两江洪水会对北江大堤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两江同时发生特大洪水时,对北江大堤的威胁更为严重。
2)台风的频发性。由于我市地处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是西太平洋、南海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地区,每年5~10月为台风活动季节,每年7~9月是台风影响和侵袭**的活动盛期。台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引发沿海风暴潮、洪涝灾害和山洪灾害,还伴随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一系列次生灾害发生,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登陆或严重影响珠江口附近/时中心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约有2个(次),其中中心风力在1o级以上的强热带风暴或台风平均每年约有1个(次)。1983年9月9日9时,8309号台风登陆珠江口,最大风力达12级,台风灾害造成我市2o人死亡、127人受伤,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这次台风是解放以来影响我市最严重的一次,风暴潮给番禺区的海堤造成了严重毁坏。
3)潮位的趋高性。在每年的4~8月,珠江水位受东江的顶托,更受来自伶仃洋的潮夕影响,因此洪(潮)水会对珠江堤防构成严重威胁。据中大站水位统计,“05.6”中大站点水位2.77m,比历史(XX—07~07)最高水位2.62m,超高0.15m。特别是西、北两江发生特大洪水又适逢天文大潮时,对城区的防洪安全最为不利。
4)暴雨的突发性。近年汛期暴雨表现为短历时、强降雨量、局部性。最典型的有黄埔区XX年5月26日,出现强降水过程,测得日雨量192mm,最大3h雨量152.9mm,超过该地区历史记录。XX年10月18日2时~10时,花都区局部地区突降大到特大暴雨,录得的最大降雨量为279mm,造成多个村受灾。突发暴雨易造成城区内涝,市区地势低洼,高程在珠江基面3.om以下的面积为582km ,占城区总面积的40.3% 。市中心区街道高程低于2.om的有402条,低于2.5m的有483条。城区排水河涌出水口高程多在一0.5~1.om之间,排水管网出水口偏低。汛期若突降暴雨,再遇洪潮水位的顶托,常造成“水浸街”,特别是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造成水淹
5)山洪灾害的次生性。主要发生在北部的从化、花都等地区。按照山洪灾害发生的机率、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及地形地质条件,确定了特别重要防治区有从化市淄二河流域的鳌头镇、良口镇、吕田镇以及花都区的梯面镇。
3 **市防汛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三防应急体系的现状
1)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和城市成灾的特点,**市以三防总指挥部作为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工作机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由20多个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市防汛防旱防风工作,形成了“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三防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当发生洪涝灾害时,各成员单位按职能分工,做好抗洪抢险工作。
2)三防法规体系。颁布实施一系列防汛防台风地方性法规,主要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市堤防建设管理条例》、《**市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等对防汛抗旱、堤防工程、水库大坝等进行了规定,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3)三防应急预案体系。为全面提高我市应对排涝、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及时有效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编制、实施市级《**市北江大堤抗洪抢险预案》、《**市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市城区防洪预案》、《**市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和《**市台风灾害应急预案》。“四级”逐步完善。实行逐级承包、责任落实到人,从被动抗灾转为主动防灾的覆盖全市城乡各级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
4)三防责任制体系。建立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责任追究制为保障的技术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各项制度,并将防灾减灾的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已建立防汛值班、防洪安全检查、防洪调度等13项制度。同时,还制订了三防信息报送与考核办法、三防信息管理办法、抢险物资管理办法、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办法、水毁水利工程资金安排原则、抢险队伍调用程序等,使三防应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5)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已建成以水文遥测站、专用中继站、遥测数据接收站、卫星云图接收站、测雨量站点为节点的水文遥测系统,覆盖了全市重点小(一)型以上水库、重点水闸和堤围,基本完善了全市实时水雨情信息的遥测站网和传输网,实现了信息自动采集、接收、处理、传输和监视。建立了水情遥测系统、水情信息会商系统和水情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洪水预报作业模型化,提高了报汛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成了三防办公管理、三防信息查询、远程监控、三防pda预警和台风预报分析等系统。
6)应急抢险队伍、人员和物资保障。市区两级已组建由防汛抢险和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防汛机动抢险队,初步装备了现代施工机械。已初步建立一个由水利、水文、气象及其他灾种方面经验丰富、素质良好,并具有较高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库。我市8座防汛仓库,储备了抢险机具、抢险物料、救生救援器材、应急照明器材、抗旱器具物料等多种抢险物资。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防机构建设仍需加强。市本级防办机构级别、编制性质、职级设置不利于工作开展。个别区的三防应急队伍亟待加强。有些区三防办还没有专职的机构、没有配备三防工作人员。部分镇、村管辖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普遍存在编制偏少、待遇偏低、装备落后的实际问题,已对三防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安全隐患问题。主要包括:全市存在一批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部分在建工程存在度汛安全隐患.小型水利设施防御标准低,防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城区内涝问题比较突出。遇到强降雨和大暴雨,市区多处出现水浸街。另外,部分在建工程打乱了原有排涝体系,造成排涝不畅。
4)防汛物料的储备问题。镇、村管理的小(二)型水库及部分堤围工程防汛物料储备不足。
5)河道管理问题。流溪河和增江部分河段非法采砂情况仍未完全遏制,有的建设项目未严格按有关规定报批防洪影响评价,违规施工占用河道、损坏防洪排涝设施的现象仍有发生。河道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水污染、取水纠纷及危害水利工程的事件,缺乏多部门的联动应急响应机制。
6)应对超标准降雨、超标准洪水和“超级台风”袭击的预案和应对措施还待进一步完善。
4 完善**市防汛应急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4.1 建立健全防汛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防汛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依法加强对三防灾害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和组织协调,调动全社会力量,合理配置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等救灾资源,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网络体系。基本框架由统一的防汛工作领导机构、防汛信息系统及相关信息管理制度、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完善的全市应急处置的预案体系等4个必备要素构成。根据**市三防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我们要以“四个原则”为基本理念,以“三个整合”为主要手段,以“四个体系”的完善为主要内容,推进三防应急机制建设。
1)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灾害的本质属性是其对象性,即凡是灾害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造成损失。防汛工作的重点在于减少和降低灾害对人类生命与财产造成的威胁,尤其是对生命的危害。因此做好防汛工作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要追求的目标,体现防汛工作的宗旨。
二是坚持“以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灾害发育、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因果过程,防汛工作可分为“测、报、防、抗、救、援”6个环节。把预防工作放在整个防汛工作的首位,是防汛工作的目的和效益所决定的。所以实施防汛应急管理应把防汛工作各环节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展开。只有将各环节系统考虑才能形成合力,实现防汛效益的最优。
三是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即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发生的灾害,负有组织应急处置的义务和权利。目前,**市主要实行市、区(县)、镇级防汛管理体制。
四是坚持“专业救援与群众救援”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防汛工作的专业性和社会性,要求以防汛机动抢险队和轻舟大队为基础,并组建和完善群众性兼职救灾队伍和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逐步形成专业救援为主,群众救助为辅的救援力量体系。
2)推进三个整合
一是实施组织整合,健全防汛管理的领导机构、应急指挥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完善防汛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它包括:调整完善市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的防汛工作;强化市三防办的职能,恢复1998年降格的副局级规格,根据省的要求,落实行政编制,统一组织指挥全市三防的应急处置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市三防专家库,主要是向市三防总指挥部提供决策咨询,发生特大灾害时,专家参与现场指挥等相关工作。
二是实施信息整合,主要是整合和集成**市水利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为防汛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整合和集成**市水利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基于gis技术的基础上,建成**市水利综合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数字水务”框架,以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基础,以决策支持系统为手段,全面建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体系,实现水利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一张图”管理、规范化服务,以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
三是实施资源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实施防汛处置能力提供物质保证。平时要做到对防汛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储存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利用效率;应急时要实现对防汛资源的统一调度,提高救援效率。抓紧《**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补充修订,并依据“四级响应、四色预警”的要求,结合**市的实际,拟制定《**市防御超强台风应急避难场所(村级)建设方案》,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的防台风预警、响应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运行规则和工作要求,以及信息、避险引导、人员撤离、应急抢险、灾情统计等操作性预案,以提高防汛指挥调度、应急抢险和灾后避难的效率。
3)完善四个体系
一是通过整合现有防汛指挥和组织网络,完善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主要工作内容是完善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运作程序,规范各级各类灾害的现场处置程序。
二是进一步完善三防指挥应急体系。坚持预防为主。进一步加强三防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汛物料储备,建立完善的**市三防信息系统、三防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洪水、抗旱和咸潮预测预报系统等,与**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联网,与**市110预警系统实行联动;进一步完善《**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市城区防洪预案》、《**市山体滑坡防治预案》、《**市北江大堤抗洪抢险预案》以及抗旱防咸潮预案等,科学调度各种防洪设施。
三是通过整合现有防汛应急处置资源,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优势互补、常备不懈的应急保障体系。主要工作是制定信息、通信、指挥技术、工程、队伍、交通、医救、治安、物资、资金、科研、立法等12项操作性强的保障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是通过整合现有灾害的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防患未然、科学减灾的应急防范体系。主要工作有开展演练、培训、宣传教育、科研等,这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
4.2 完善防汛应急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防汛应急管理机制,工作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高防汛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增强防汛工作的信息和技术手段等方面上,以实现防汛应急管理效能最大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政府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在法律上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在防汛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综合管理协调职能和运作机制,为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的防汛应急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进一步明确防汛机构和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能,完善协调机制。通过对涉及防汛工作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实施决策,组织编制防汛减灾总体规划,加强对预案的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政府的综合减灾管理能力。
2)要加快三防信息化发展步伐。实现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联通和共享,完善**市防汛指挥决策综合服务平台,注重信息综合集成处理,提高信息加工利用深度。
3)要促进社区防汛减灾建设。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展防汛防台风科普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指导和鼓励社区大力开展防汛减灾工作,形成防汛减灾工作广泛的社会基础。今后工作的重点在积极倡导组织防汛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防汛演练等方面,以提高公民参与防汛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公民的防汛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4)加强洪水的有效管理,提高防汛科技含量。一是洪水资源化利用。根据水库下游受益区耕地变化和实际用水需求,对现有主要水库功能进行复核,转变水库功能以供水为主,以流域为单元,研究水库群的优化调度方案,提高水库群的调蓄洪水能力。城区可利用低洼地,建设人工湖、湿地、地下水池等设施拦蓄雨水,为城市水景观、绿化、洗车和道路浇洒等提供用水,提高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建立防洪排涝影响评价制度。在工程规划和建设时,应对防洪安全的影响进行评价,让洪水有出路,确保区域防洪排涝安全。三是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和洪水保险救灾机制。编制全市防洪保护区的洪水风险图,广而告之。逐步建立洪水保险的救灾机制,确保灾后补偿,减轻在出现重大灾害时财政支出的压力,利于灾后快速得到补偿和恢复生产。四是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救灾技术和装备、减灾理论研究、救援程序的规范、信息服务、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篇6
[关键词]梅雨;洪涝;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61-01
一、梅雨天气形势分析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境下,梅雨锋徘徊在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这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隔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成“倒黄梅”。
二、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在梅雨期的大势环流形势下,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鄂霍次克海高压、西太平洋高压、江淮切变线及与其相应的地面静止锋。浙江梅雨的强弱,决定于影响浙江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移动,发展等变化情况。再典型梅雨天气环流大势情况下,江淮切变线位置偏南,地面静止锋控制浙江,并且稳定少动,出现浙江梅雨期长,梅雨量大的情况。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强弱和有无,西太平洋高压脊线位置是否在北纬25°左右,是否深入内陆,浙江内陆有无切变线和静止锋,封面上有无气旋波生成,西南地区有无低涡活动,冷空气活动是否活跃,有无深入浙江等,这些天气系统的变化,都会对浙江的梅雨天气产生影响。前期的环流背景,降水发生时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制约、同期造成降水的影响系统,触发系统等都是造成浙江省梅训期主要降水区域年际差别大的原因。
三、浙江梅雨特征分析
1.梅雨降雨持续时间长。平均入梅日为6月9日,出梅日为7月11日,集中期为30天。从初步统计特性来看,入梅早,梅雨强度易偏强,入梅迟,梅雨强度易偏弱。出梅早,梅雨强度易偏弱,出梅迟,梅雨强度易偏强。浙中北梅雨年际差异大,但存在年代际和年际周期,且年代际周期比年际周期更为显著。
2.梅雨降雨总量大,浙中北梅雨量历年平均为274.3mm,梅雨量在100~400mm之间的年份占84%。梅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多达1026mm,其次1995年526mm和1999年520mm。根据资料显示,浙江梅雨期是台风期暴雨的3-5倍。
3.梅雨季节造成持续降雨,累计雨量较大,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流域山洪等次生灾害,需特别注意防范连续强降雨可能引发的不利影响。
四、梅雨季节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
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须设立专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事实证明面对灾害仅靠单个部门、单个临时指挥机构无法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它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和联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梅雨灾害管理机构,实现对梅雨时节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治理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完善决策指挥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类相关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负责理顺各级灾害管理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从而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性。
2.完善梅雨灾害的相关设施及工作
梅雨季节到来前要充分准备,各地加强水库巡查,发生强降雨和水库高水位运行时,落实好水库安全监管责任人和巡查管理员24小时巡查制度,作好水库泄洪的预警和警示工作;在暴雨,洪水期间,要停止影响安全的施工工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 ,山区,在建公路,切坡建房居民点等巡查检测,发现险情,及时转移,确保人员安全。
3.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信息管理
梅雨季节,雨水成灾,湿气太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要加大宣传,指导民众学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和灾害自救。提醒民主随时带有雨伞,避免被雨淋湿,导致湿气入体,引起感冒;阴雨天不要开窗,等到天晴后再开窗,祛除湿气;梅雨季节更要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不仅会导致死亡,而且梅雨季节时会导致湿邪乘虚而入;顺应天气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以防血管收缩;多饮水,喝水可以使血液的粘稠度降低,要做到不渴也要喝水的健康饮水方式,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在梅雨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三高患者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应当对能够预见的梅雨灾害通过合理的渠道及时、准确告知民众,使民众做到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事件发生之初应当第一时间通报情况并对民众提供指导与帮助。通过建立权威的信息机制,可以引导民众排除不安定因素,消除恐慌心理,从而保持社会稳定,降低灾害所带来的衍生危害。
4.完善法律法规,建设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浙江地区政府应展开关于梅雨灾害管理的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并针对浙江地区的梅雨特点、成因,有针对性的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使对其的防治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如灾情统计、民众救灾救援义务等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快各灾害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如根据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体系,根据日常演练效果查找不足、改进预案体系,使其真正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5.加大梅雨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梅雨灾害管理保障体系贯穿于灾前、灾时及灾后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可以说保障体系的完整与否将会决定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如何。对于人的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建立针对性的救援队伍,并逐步增加人员数量保证人员质量;此外,应积极宣传、培训,引导更多民众加入防灾救援的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对于财的保障:应加大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探寻多种筹资渠道,实行政府、社会、经济主体各方面相结合的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对于救灾及灾后重建应积极完善损失补偿机制,加大商业保险及社会公益性基金的补偿作用,尤其是进一步扩大巨灾保险体系的险种,强调其公益性和适度强制性,从而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政府压力及害损失。对于物的保障:应完善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地区布局,合理确定物资品种及储藏方式,扩大应急物资调配运送渠道。
由于梅雨期间浙江省常常会出现连续性的强降雨天气,易发生各种气象灾害,各地要做好防范措施,避免因梅雨带来的灾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篇7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辽宁营口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大洼县、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邻。地处东经121°56′~123°2′,北纬39°55′~40°56′。营口地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春季多大风天气、气候干燥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气温较高;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9.7~10.2 ℃,沿海平原、丘陵地带稍高,东部山区略低。年降水量为570~620 mm,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日照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适宜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1-2]。营口地处近山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干旱、暴雨、冰雹、大风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1.1热量
营口地区热量条件较为充足,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带的热量条件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地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15—20日。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及春夏早春作物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中旬末,这时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进入播种期。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持续日数为180~200 d,这是多数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营口地区为80~90 d;全年大于20 ℃积温为1 900~2 1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结束日期在10月中旬,这段日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表示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为160~180 d;大于10 ℃积温为3 400~3 6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结束日期在11月中旬,进入冬节,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农耕期的长短,营口地区为230~250 d;大于0 ℃积温为3 800~4 100 ℃。
1.1.2无霜期。营口地区平均气温为9.7~10.2 ℃,年均无霜期为160~180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现。东部山区出现最早,丘陵地带次之,沿海最晚,营口市在10月14日前后。终霜期于4月中旬结束,营口市最早,在4月14日前后,东部山区最晚,地域差约10 d。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3-4]。该地区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应根据热量条件选择作物品种。
1.2光照
营口地区光照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多于省内大部分地区,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持平,属光能较丰富地区。其分布特点是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营口地区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1.3降水
营口地区近20年降水量平均值为571~621 mm。降水量适中,多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少于东部湿润地区。其地域分布特点为山区降水较多,沿海平原及丘陵一带降水较少。4—9月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为491~52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左右,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降水量在一年内由于季节的转换而有较大的差别。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干燥,降水很少,季降水量仅有17~20 mm,只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左右。春季(3—5月)为冬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气旋生成较多,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开始增多,季降水量为90~100 mm,占年降水量的16%左右;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春季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6—8月)是东南季风最强盛的时期,输送的水汽多,降水量也最多,季降水量可达350~390 mm,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伏旱。秋季(9—11月)东南季风迅速南退,降水量明显减少,此时进入作物的成熟季节,季降水量为110 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8%~20%。秋季降水略多于春季。
2气象灾害
2.1干旱
干旱是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连旱。20世纪70年代以后,干旱程度加大,次数增多。营口地区轻春旱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2~3年一遇。春旱造成农田底墒差,给春播带来困难,影响了种子萌发,致使苗情较差,对果树果实生长影响较大,使果品品质差。
夏旱又称伏旱,指主要农作物拔节至开花阶段发生的干旱。夏旱分严重夏旱和一般夏旱。严重夏旱是由大范围天气异常引起的,持续时间较长。1986—2006年营口地区受夏旱影响的年份平均3~4年一遇,且年际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南部地区是夏旱高发区。伏旱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和水果减产。
秋旱又称秋吊,是指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无雨或少雨而形成的干旱。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3~4年发生1次秋旱,且南部地区发生的概率大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大于西部沿海地区。秋旱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秋旱使农作物籽粒无法正常灌浆,严重影响产量,影响作物的成熟,尤其对果树果实影响很大,会使果品品质差,因此秋旱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连旱是指春夏、夏秋或春、夏、秋连续发生的干旱。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的几率大于春夏连旱的几率。连旱会使旱情更加严重,使工农业减产,城市供水困难,影响人民生活。2002年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使大田减产。
2.2暴雨和洪涝
暴雨和洪涝是营口地区的2种主要自然灾害。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每年出现暴雨2~3次,最多的年份出现8次,有的年份未出现。暴雨使得有限空间内的积水量在短时间内增长,同时由于水利设施、地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均出现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的盛夏季节,由大暴雨或局部大暴雨影响所致。暴雨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夏季暴雨的急发,形成夏涝,危害重,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2.3 冰雹
营口地区每年都发生几次冰雹。冰雹一般发生在4—10月,9—10月发生的次数最多。冰雹发生时间大多是中午到傍晚。1986—2006年营口地区共出现冰雹54次,平均每年2~3次。冰雹多出现在夏季,是一种局地性的天气灾害。冰雹虽影响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风,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冰雹可造成局地作物减产或绝收。
2.4大风
1986—2006年营口市区出现大风日数为8 d,大石桥市有22 d,盖州有25 d,熊岳有20 d。从时间分布上看,影响营口市区的大风在春季(4—5月);影响大石桥的大风为冬、春季节;影响盖州的大风除7月外四季均有;影响熊岳的大风分布在春、秋、冬季,其中春季最多。大风对农、林业生产都具有灾害性的影响。
2.5寒潮
据1986—200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可以看出,营口地区寒潮平均每年出现2~3次。寒潮从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影响营口地区,到翌年的3月下旬结束。寒潮带来的主要灾害就是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容易造成果树冻害。
3参考文献
[1] 段若曦,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张玉书,班显秀,纪瑞鹏,等.辽宁省气候资源分析[J].气象科技,2004,32(1):39-43.
篇8
关键词:雨洪资源;雨水集蓄;雨水渗透;防洪减灾
Abstract: Water resource is a strategic resource limited irreplaceable, onl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guarantee. Hebei province is the focus of a serious drought, rainstorm, both drought and flood, the available fresh water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provinces. Make full use of rainwater resource, is to alleviate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flood control.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n flood resource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bei Province, and exists in the use process of rain-flood resource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Key words: rainwater resources; rainwater; rainwater infiltration; flood disaster
中图分类号: TV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开发利用雨洪资源的重要意义
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潜在发展动力。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应对措施。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700多座地级市以上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少,其中大部分在我国北方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人均311㎡,亩均208㎡,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和1/9被列为受到人口、环境双重压力的极度资源性缺水地区。河北省水资源先天不足,供需失衡,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断减少,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对河北省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解决的对策,除了实行计划用水、全面节水、多方补源、南水北调、强化管理等措施外,充分利用降雨和洪水资源,是缓解河北省水资源紧缺实现防洪减灾的重要举措。
2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
2.1城市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利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展起来的,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规和不断的开发研制,德国、美国、日本和丹麦等发达国家的雨水利用技术逐渐成熟起来,建立了完善的雨水集蓄与透水地面组成的雨水利用和回灌系统。我国雨水利用历史悠久,如北京北海团城古代雨水利用工程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起步较晚。北京市的雨水利用已进入工程实施和推广阶段,上海、南京、大连、天津、西安等城市的雨水利用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但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市已建成的主要雨水利用示范工程有大观园公园雨水、东庄花园雨水利用工程、中水综合回用工程和十五中学雨水利用工程等;上海、南京等其他城市的雨水利用工程有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雨水利用工程、南京银城东苑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和天津市水利科技大厦雨水利用工程等。
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雨水集蓄利用和雨水渗透利用。
雨水集蓄利用可以建造拦截坝和蓄水池。拦截坝在我国一些城市应用较早,自1988年以来北京修建了50多座橡胶坝拦截雨水。但拦截坝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城区内难以大量采用。蓄水池在城市内较容易建设,可对屋面雨水、园区雨水集蓄利用。屋面雨水水质较好,便于收集,是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的重点对象。经过手机、处理、储存、回用等过程,水质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进入中水系统,可用于家庭、公共、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洗衣、冲厕、浇灌绿地、消防等;公园或类似环境较好的城市园区,可将区内绿地和路面的雨水径流收集利用,园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较大,需要处理好初期雨水截污、净化、绿地与道路高程等环节的各种关系。
雨水渗透利用是采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使雨水回渗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源的一种雨水间接利用技术。通过绿地渗透、人造透水地面渗透、园林水体渗透、渗透管、渗透井等多种渗透技术,达到雨水收集再利用,缓解城市淡水供应困难,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研究表明,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不同时段雨水累计入渗量呈指数增加,因此城市应加强植被覆盖率,同时考虑到道路边坎高低的设计和绿地接纳雨水径流的能力。根据具体地形和工程条件可将绿地与渗透地面、渗透管、渗透井等各种渗透设备进行组合,形成渗透系统,依据现场条件选用适合的渗透装置,取长补短达到雨水最大利用率。
在城区充分利用各种拦截坝和蓄水池来接纳净化雨水,或采用各种透水性地面、渗透井、渗透池塘等技术,节流、下渗雨水,使雨水集蓄利用与渗透相结合,人工净化和自然净化相结合,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和园艺绿地景观相结合,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农村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村雨洪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建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干旱山丘区兴建梯田、建设塘坝水池,平原区采取拦蓄回灌、坑塘集蓄收集雨洪资源。农村地区通过建设梯田、塘坝、水池、水窖、水柜等工程,集蓄存储雨水径流,用于补充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和解决人畜用水、发展种植产业。
干旱山区年降雨量少,地面蒸发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极度匮乏。雨水是最能被植物直接利用的水资源,雨水的利用不受山区地形破碎、地貌高低起伏的限制。因此,有效利用雨水资源是缓解干旱山区状况的重要途径。干旱山区要重视降水资源的水土保持工程,就地入渗拦蓄。同时,也要减少地面蒸发,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将地面无效蒸发及时转化为作物有效蒸腾。大力推广各种覆盖技术,使雨水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兴修梯田拦蓄雨水,可防止水土流失,为干旱山区提供农业用水,减少泥沙对江、河、湖泊的危害;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修建水池、塘坝,将汛期降水产生的径流蓄积在沟谷的有利地段,在干旱季节使用;因地制宜的修建多种形式的雨水集蓄工程,如水池、旱井、水窖等,可保证人畜用水的前提下,发展庭院经济。
山前平原可修建沟道渠等拦蓄设施,拦截汛期雨洪,回灌补充地下水;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进行拦蓄回灌、坑塘集蓄,尽可能多的集蓄汛期雨水与河道来水,回补地下水,在干旱季节进行补充灌溉。
3河北省雨洪资源的利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3.1河北省雨洪资源的利用
河北省是个干旱严重、暴雨集中,既有水荒、又有水灾的省份。汛期降雨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80%左右,暴雨强度最大7日可达2050mm,干旱时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公认水资源下限1000m³的1/3。因此,科学调蓄利用好汛期的雨洪资源,既是防洪减灾的手段,又是补充水资源的有效措施。
河北省城区雨洪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统筹考虑城市雨水排泄和雨水综合化利用,强化政府引导和规划控制社会化管理责任,加强城市集雨节水技术的宣传推广,引导和调控社会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要与城市雨水排泄和综合利用等工程互为一体,统一上下游衔接和设施配置标准。结合城市道路路面特点,利用道路横向和纵向坡降,集中明排生态净化后,汇流入河渠调蓄。严格政府审批制度,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在新开发项目上采取集雨节水技术,规划建设集、引、蓄、排综合配套设施。鼓励一水多用、优水优用、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鉴于河北省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以及防洪减灾的必要性,《河北省防洪规划》充分考虑省区内各个河流的特点,对子牙河、漳卫河、大清河、北三河、永定河流域雨洪资源进行了科学规划和调度,加紧各河系现有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快流域河渠串联工程建设,统一调蓄雨洪资源。如,增建滏阳新河北陈海涵洞,当子牙河流域遭遇洪水时,适时将子牙河流域洪水引入黑龙港流域;安平县北郭村附近建闸,将大清河与子牙河联系起来。
3.2河北省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缺乏对雨洪资源的充分、合理认识。河北省在防洪减灾形式上,过去多以防止洪涝灾害为主,近几年水灾减少,旱情增加,甚至出现“十年九旱,到处缺水”的情况。因此,水利工作者也应尽快调整治水观念,充分认识雨洪资源的重要性,加强集雨节水技术的宣传,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起来。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缺乏系统试验研究资料。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科学应用需要知道不同雨型、不同集雨面的集流效率,选用不同的雨水蓄存模式、取水方式、配套农业结构和节水灌溉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均需经过试验研究来确定各有关技术参数。由于地域和地质条件的差异,不能简单引用其他地区数据。此外,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如何做到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工程持久耐用,以及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高效集雨农业等问题,都需要进行试验、示范来验证。
雨洪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和多部门协作。发展利用雨洪资源应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搞好规划,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工程造价与国家投入最低的情况下,使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对防洪、抗旱、除涝、治污、拦蓄地表水、补充地下水、涵养生态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安排,统一调度,通过合理的蓄、泄、滞、引和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实现雨洪资源化。
参考文献
[1]任立良,陈喜,章树安,2008.环境变化与水安全【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顾辉,2006.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
[3]刘昌名,何希吾,2001.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
[4]刘洪禄,吴文勇,郝仲勇,2006.城市绿地节水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篇9
【关键词】水稻生产;气象灾害;气温;光照
一、引言
梅县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广东地处低纬,且濒临海洋,因此海洋和大陆均对广东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春季(3~5月份) 是过渡季节,气温和降水均处在上升时期,雨季从4月份便开始了,各地先后进入前汛期。夏季(6~8月份) 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盛行偏南风,带来丰沛的雨水。6月份是广东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各地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秋季(9~11月份) 冷空气开始影响广东,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多晴朗天气,少降水,开始进入干季。冬季(12~2月份) 普遍盛行东北风或北风。1月份为最冷月,南北部的温差达7℃以上。极端的最低气温曾记录到零下7.3℃。水稻是广东梅县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进行梅县水稻生产对气象灾害的脆弱性分析,一方面可以为粮食安全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动态预报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农业气象灾害动态定量评估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二、广东梅县水稻生产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分析
气象灾害或者极端天气事件是广东梅县水稻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气象事件或天气或气候异常的发生,除直接损毁稻田,毁坏水稻作物外,还可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从而对水稻的产量产生重要影响。若长期降水量偏少或无降水, 就会产生干旱,干旱除导致植株直接缺水,使水稻旱死外,还可能对几个关键生育期如分蘖、抽穗灌浆期等产生影响,导致水稻产量降低; 而温度突降, 往往会出现低温冷害或冻害,除出现倒春寒等天气现象,直接冻死水稻秧苗以外,还可能导致水稻发育不成熟; 若温度突然升高, 则会导致高温热浪天气,也会对水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首先列出可能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的气象灾害或气象要素,经过分析,认为气温、干旱、春季低温阴雨、暴雨、光照、台风、寒露风这七类气象灾害或气象要素对广东梅县水稻产量的形成影响较大。
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五级打分制,对七种气象因子对水稻的影响进行专家打分和量化判断发现,对广东梅县水稻生产影响最大的主要有气温、光照和暴雨这三类气象因子,其它气象因子对梅县水稻生产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台风对水稻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极大风速所带来的水稻倒伏现象,二是台风带来的极端降水对水稻的危害;而出现台风就可能导致暴雨,进而产生洪涝,降水少亦会导致干旱,文章中提出的各气象要素相互作用,在此不作详论,本文以点代面重点讨论温度、光照和降水对广东梅县水稻生产的影响。
三、梅县水稻生产对气象灾害的脆弱性分析
1.气温对广东梅县水稻生产的影响
图1 广东梅县1953~2010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水稻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热量条件,完成一个发育阶段要求一定的积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积温2400~3 200℃。为了弄清楚气温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通过对水稻生长期间的温度、光照等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气象因素中以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温度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集中体现为低温冷害、霜冻、冻害及高温热害。由于广东梅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温本身较高,本文直接用平均气温来进行热量计算。图1给出广东梅县从20世纪80年代起气候开始变暖,1998年以后气温有显著上升的趋势,近10年平均气温升高更为明显。其温度变化趋势可以用回归方程(1)进行计算。
y = 0.0006x2 - 0.0224x + 21.377 (1)
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当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和抽穗延迟。粳稻低于15℃或高于38℃时,光合作用急剧减弱。温度升高至32℃时稻根呼吸作用迅速加快,然后缓慢增加,至38℃时达最大值,接着减慢,而稻叶呼吸在20~44℃之间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强。广东梅县的温度条件较适宜水稻的生产。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温度过高时,可能对水稻产生高温热害,这种情况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另文详细讨论。
2.光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于水稻是感光性作物,产量的形成对光照不足相当敏感,通常情况下,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对光饱和点的要求亦不同,水稻在几个关键生育期,如三叶期后、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这时的光照不足将大大影响营养物质的制造和积累,从而影响幼穗分化和发育,促使颖花退化,穗粒数减少,空壳率增加。作物长期在太阳辐射能偏少的情况下生长,直接导致光合作用降低,制造有机物质的能力下降。在水稻灌浆期间,若日照时数过少,则同化物质的生成和转移速度大大减慢;在9月间水稻若遇到连阴雨天气,对耐寒力较差的品种或根系发育不良的植株即呈现变色而早衰。广东梅县日照时数主要受太阳辐射、水汽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空气污染物明显增多,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水平视程,减小水平能见距离,且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造成日照时数减少。总的看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大气中浮尘颗粒、气溶胶颗粒等逐渐增多,使水平能见度和日照时数呈减小趋势。这对梅县的水稻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降水对广东梅县水稻的影响
图2广东梅县1953~2010年月平均暴雨日数变化特征
水分因子异常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集中体现在干旱、洪涝、渍害、雹灾及连阴雨等,从历年的生产实践可以看出干旱及暴雨引发的洪涝对梅县水稻的产量形成会造成较大影响。图2给出广东梅县1953~2010年月平均暴雨日数变化特征。从图中看出广东梅县暴雨日数总体较多,且季节分布不均匀。在水稻生产的各个阶段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对其均有较明显的影响。因为暴雨过后,稻田水量明显增多,若根系、叶片受到损害,茎蘖也会陆续死亡。死亡次序为先小分蘖后大分蘖,最后为主茎。暴雨过后存活的稻株随着光照条件的改善,生出新叶,产生新分蘖,但是分蘖时间被拉长,高位高次分蘖增多,这类分蘖在长出3、4叶片时,也能进行幼穗分化,并且成穗。据调查,广东梅县暴雨导致稻田水淹过后,通常结实率平均下降7%左右,严重的达10%,造成每穗实粒数减少,进而导致梅县水稻会有明显减产。
四、结论与讨论
培育、引进整个生育期所需总积温较多的优质高产品种,以充分利用水稻生育期间的热量资源。气温的逐渐升高,可形成有利于病虫繁殖的生态环境。应进一步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和高效低毒的农药,并结合抗性品种及适宜栽培技术、生物防治等进行有效治理。种植制度及品种优化后,水稻生活力强,而气温升高使田间蒸发量加大,对水肥的需求也就更大。通过合理灌溉,以水调温,可以减轻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威胁。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并满足水稻不同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气候既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一分子,又是农业自然资源的一部分。随着未来气候的变化,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要加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合农业生产,开展气候预测和农业气象预报,使各地农业部门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并在气候灾害到来之前作好防范工作,以确保水稻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游超, 蔡元刚, 张玉芳. 基于气象适宜指数的四川盆地水稻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 2011,(01) .
[2]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王春艳. 四川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 2011,(01).
[3] 许峰, 沈剑, 赖清云. 聚天冬氨酸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 2011,(06).
[4] 肖阳秋. 机插秧试验总结[J]. 吉林农业 , 2011,(02).
[5] 万礼根. 水稻倒伏的防治技术[J]. 吉林农业 , 2011,(03)
篇10
关键词:河道整治;问题;对策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pa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step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that once water Tuan Tuan are already lose one's beyond recognitio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is weak, narrow river serious siltation and so on have led to the renovation work is around the corner,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dysfunction or paralysis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This discussion is made on the existe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rectification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iver regul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因传统思想的影响,河流总是给予的一方,很少被人们给予,河道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功能没有的到完全的认识,只是简单的泄洪道和排污沟,堤防、闸坝、河渠、渡槽、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只是机械顺应季节变换,有水防洪,无水抗旱,很多河流即使有堤防,河渠,水库等也是多年失修,有着严重使用忧患的工程,使用起来效率低,无法应对现代变化多端的气候。水库的储水能力低下,也没有完善的水净化设施,只能是简单的对水进行处理就进行使用,对河流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影响。许多中小河流主要是 20 世纪 50~80 年代通过群众投劳进行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与大江大河的防洪建设相比,中小河流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特别是近些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中小流域常发生集中暴雨,形成较大洪水,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2.缺乏规划指导
很多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工作,治理计划的混乱,项目的前期工作严重滞后,整体整治基本情况不明,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逐渐富裕,很多重要经济发展重点企业、项目也大力开展起来,都对防洪保安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前期工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正确合理的规划指导就像开门的钥匙,只要找对了才能够打开门进入房间,强行进入或是其他方法虽然都能最终进入,但是破坏了门或其他房屋设施还要反过来进行修理,这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不是看见一串钥匙就退缩。合理的规划指导是砍柴之前的磨刀工作,是河流整治工程顺利进行,高质量完成得保障。
3.治理投入严重不足
(1)对中小河流整治不够重视,对其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安定作用认识不够,地区资金的投入首先满足道路建设,城镇设施建设,企业发展投入等。
(2)上级部门对地区建设需求了解不够,对于中小河流整治难度与所需经费的投入没有清楚认识,投入虽然有,但是离所需差距较大,地区又要应对上级检查,就只能进行表面工作的整治或是进行某些能明显体现整治痕迹的工程进行,一切建设投入都最终成为一出短剧。
二、应对河道整治问题的对策
1.因地制宜、结合气候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河道整治规划
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到既能防洪又能抗旱。要处理好天气多变及天气变化及时性的应对措施。加强对当地历年气候状况的统计及分析,结合近年气候变化状况,对于河道整治后所要应对的气候状况有个明确的认识,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同时对河道周围自然环境的恢复及保护也是要重点进行的长期的工作。对生态保护区要合理规划严格执行,采用各种技术尽量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建设一个绿色工程。
2.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
突出重点,对于沿岸旱涝灾害较易发生的城镇,农田较为集中,放牧区较为重要的地区要优先进行整治,在整治的时候要注意对较为突出的矛盾进行治理,首先解决关乎大局的严重的问题,把对人员、财产、房屋、农田等损害严重的地区进行较集中的重点处理。再对其他方面问题进行综合完善治理。以达到河流整治的整体规划完成。使得河流不再成为影响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从古至今河道发展较好,整治科学的地方,其附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相对较好,比较繁荣。标本兼治则是强调不能忽视其它目前对整治目的影响不大的小地方,小细节。现在这些问题不突出不代表以后就能一直只是个小问题,在中医里面有一个思想就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都突出一个防字。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各种潜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相应的防护措施。也要能够对以有问题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判断,在整治工作中能够整体兼顾又重点突出。
3.重视规划,提高规划前期准备工作效率
(1)规划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标明重点地区、重点河段及相应的重点措施,以便在施工中分清主次。要有明确的规划目标,要优先治理对当地整体发展较大的中小河流。整治工作的前期规划关系的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很多工程的夭折就在前期工作,前期工作虽然重要但是也不能耗时太多,这样对工程的整个进度会有很大影响。虽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若是刀一磨就是大半天,就是再钝的刀也给砍锋利了,柴也砍够了。所以重要并不代表可以没有要求。
(2)规划方案要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情况,如河流的位置、当地河流整治的目的、当地的财力等等。这些都必须进行具体的调查和认真的讨论,做到利益最大化。要本着不浪费的原则进行,不能胡乱使用资金。中小河流的整治本来就是较为繁重的工程,所需资金量其实还是挺大的,资金使用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资金不足的问题,就会使得整个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3)规划要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的治理与河道管理,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既要能够应对当前的气候环境、社会环境的需要,又要具有前瞻性建设,提高其使用年限及使用效率,做到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
4.明确各级事权及负责
(1)中小河流的治理主要在地方,但是地方措施的实施必须得到中央或是省级的批复与监督。在治理中,主要责任要由地方负责,进行组织实施,对整个整治工程进行全盘领导。上级主要就是给予适当补助及意见。不能过多插手,胡乱给予意见,把权力都抓在手里。地区要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提高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及关注,在政府工作重心的调整中,能够做到合理化。
(2)在河道整治中,在整治方案批复后,其建设在占用土地、良田、牧场等问题上,政府及各部门应要及早做出应对措施,要对当地居民的不满或是不理解进行耐心讲解劝导,搞好民众关系,不能进行强制执行或是采取强硬态度,即使是利民的好政策也要让人民认识到才行。
5.加大对河道整治的投入
河道整治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河道整治工作的进行,无论规划多好,整治前景多大,对当地的作用多重要,但是没有足够的投入,工程无法很好地开展,一切都只是空谈。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发展的不仅是经济,也要发展基础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能只在经济方面,在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上,一点也不能忽视,河道整治就是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它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而中央或是上级部门应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对重点地区的投入要足够,能够在资金上留有余地,使得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6.要大力宣,加强对河道的保护
要合理处理生活垃圾、废水的排放处理,选择适合正确的进行集中环保处理,同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力宣传河流对于地区经济、社会、人文的重要作用。倡导人们积极加入河道整治工作的大环境中,使得河道整治工作的进行与完善有强大的动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明,曹梅英.浅淡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9).
[2] 内蒙古部署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