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1 17: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要想持续性发展,则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的确保农业产量的提高, 可以进一步对农业抵御天灾的能力进行改善,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有利于农民的丰产增收。 特别是在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许多漏洞和缺陷频繁发生,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得以降低, 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1.2 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农业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加快促进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丰产增收,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消费水平,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投资量加大,这对于拉动我国的投资的需求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农村很大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脱落出来,充实到城镇化建设中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生产力,这就导致农村种地人口越来越少,这也加快推动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 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粮食产业规模化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当前这种新形势下,更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更好的加快推动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农田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基础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具体作用还无法有效的体现出来,再加之农业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就导致我国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对整个农业体系的建设工作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这对加快推动当前农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在某些农业生产基地,难以进行大型的水利基础建设,要从其他方面着手,将资金和人力物力重点投入到一些比较小的设施建设上去,保障基础建设的发展;其二,要加快力度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项目。 进一步对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维护的力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要及时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确保各项措施和政策都能够落实到实处,大力投入人力和物力,确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位。
2.2 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实践证明,建立工程良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不例外。 淤在推进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力度,依据农业基础设施构成的层次性,明确各级政府和农村社区的投资责任;于政府要做好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分类项目评估工作, 对已经具有明晰产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允许业主以有偿运营,有偿服务的方式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要抓紧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加快灌区管理单位的改革, 减员增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我国农业工程的建设。
2.3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过去,我国农民曾因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而使农作物丰收,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使农民非常积极的关注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但是由于一段时间农业建设结构的改变以及农业政策的变化使得农业基础建设没有得到更好的完善,其中包括农业灌溉技术的落后以及管理的松懈,这使得在农业改观方面的用水量大大增加, 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促进农业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面临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便于管理的优势;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还要增强农民灌溉的节水意识和积极性,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实践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了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灌溉效果显著。
篇2
1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背景分析
1.1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1.1 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业水利设施是有效提高农业灌溉率和防洪排渍能力的根本保障,是促进生产丰收、抗御自然灾害、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水利设施既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水土条件,减少化肥农药等要素投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城镇化进程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之上,农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
1.1.2 农业水利建设为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生态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农业和城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地下水超采、生态用水被挤占以及水利工程老化等问题,降低了水系统的循环路径和生态服务功能,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水利的角度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可持续的城镇化提供了生态
保障。
1.2 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1.2.1 城镇化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打破了城乡界限,充分利用城镇雄厚的科技力量和经济实力,实现技术共享和人才流通,促进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有效推进农业水利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乡收入不断提高,开拓了农业水利的休闲观光、生态调节等服务功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再加之政府重视力度的加强,促使财政投入向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倾斜,2013年共落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408亿元,较2012年增加140亿元,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
1.2.2 城镇化发展对水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新的生活理念,对农业水利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农业水利建设体现着复合功能,需要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整体优化,也需要水利设施同城镇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水利建设既要达到防洪、供水和水环境建设的功能要求,同时又要兼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水文化是农业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型城镇化的加快为水利风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对农业水利建设及水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2 农业水利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工程的设计、施工都存在较大缺陷。再加之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维护措施,历经几十年的运行,部分水利设施已超过其使用年限,老化失修情况严重,其中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3]。同时,现有水利设施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和资源配置,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存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2.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环境脆弱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率5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当作经济增长的引擎,延续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多不顾及生态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我国665个城市中,有将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大约有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全国90%以上城市水域已经严重污染[4]。如此一味追求快速规模化和无序开发,无疑是竭泽而渔。再加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
2.3 资金投入有限 水利设施的建设工程巨大,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水利投入资金缺口明显。而且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国家拨划的资金大多用在了大型工程的防灾加固上,对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过少,存在“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的现象。
2.4 水利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我国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农业水利设施管理采用从上而下逐级管理的方式,导致水利设施使用主体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部分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稳定的建设投入机制和管护机制,造成激励机制不足、运行效率低下。因此,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在工程建设投入、建设管理、建后管护等方面均存在诸多漏洞,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刻不容缓。
3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
3.1 科学水利规划先行 水利规划是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前期工作,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转变思路、创新观念、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牢固树立水利现代化意识和人水和谐、民生为本理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规划目标,把水利规划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等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3.2 构建面向城乡一体化的农业水利设施体系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充分考虑水利设施的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水利设施建设与旅游开发、特色产业、生态建设等协调发展,形成加快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强大合力。其次,立足于水利风景区复合型资源的景观特色,在水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将水利风景区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保护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挖掘水利风景区的潜在价值。第三,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水务综合数据库,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水利系统的数据资源整合、集成与共享,以其后发优势为水利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3.3 不断拓宽水利投入渠道 一方面,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严格执行和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把水利投资作为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领域,合理安排水利资金投向,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推进融资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导、以市场融资为支持、以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并且组合管理好水利资金以实现可周转资金的合理增值,为水利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改革发展与建设推进的根本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可持续经济发展包含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由于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我国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因此,水利又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与我国所有的农民都息息相关,与农民的生活已经分不开。同时,农业的发展要依靠农田水利,农田水利的大力发展已经转变为富民强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当前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经济的进步要求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工作,社会的发展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在加强基础性坚实的基础上发挥出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全国建设了 8 万多座大中型水库,并且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
二、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
虽然,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当代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很多水利工程都具有较长的历史,工程在施工的初期,大都是靠农民进行手工劳动,进行非常简单的修建。因此,老工程年久失修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属于一次性投资工程,其具有投资量非常大,而且回收期很长,具有较大公共使用的属性。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农田水利工程失修、水利设备报废等现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水利工程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农田水利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纠纷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非常缓慢等等。这些实际问题就会导致农田水利出现难以为继的困难。
2、农田水利投入方面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速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奠定了农业生产要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基础。在我国,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是长期以国家的经济拨款为主,然而,在很多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就会出现地方资金不足,甚至出现挤占国家农田水利资金的现象。显而易见,非常有限的财政拨款是导致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同时,很多地方政府只考虑到本地区的经济效益能够最大化,总是把建设的重心放在了搞工业生产!搞房地产建设等方面,严重忽视了农田水利的建设,这样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地方政府部门的不重视和国家的财政拨款不到位会产生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标准十分低的现象,这使得建成后管理也很难进行,同样也会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造成经济资产的大量流失。
3、农田水利的管理体系方面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都是建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体系拥有所有的水资源管理权,而且直接管理所有的供水设施,却几乎不考虑水利投资的回报率,更不太关心水价问题、不需要对水权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这使得一些地区农田水利管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系,这造成了农田水利管理责任不能及时有效地落实的现象,为此也带来了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上的困难重重。由于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体系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这其中是由于某些人员组织采用了不科学的方法来推行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幅度改革,一些不科学的方法非但不会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弥补缺陷的作用,反而会引发更多更棘手的问题。
4、农民兴建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我国经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已不仅仅只限在农村发展,其就业的环境有了很大的程度改善。并且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也扩大了很多,大量的农民会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量的减少。农业的收益相对外务工来说就少的可怜,从事农业生产对农民来说缺乏吸引力,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也就不是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5、 农田水利的盲目建设方面
一些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初期会因为领导者的好大喜功以及各个政府的相互攀比而建设,盲目性比较大,没有依据当地实际的发展情况与农业情况而建立合理有效的农田水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田水利的根本宗旨以及存在的目的。并且在农田水利的建设过程中,对技术及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方向与社会效益等因素没有进行完全额估测,没有做到统筹兼顾与全面考虑,使农田水利工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资金和精力的浪费。
三、 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1、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
农田水利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科学性的重视程度,还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大力的宣传科学水利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以及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保护意识。各级政府部门要明确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搞好农田水利的基础建设是关乎民生的。具体的措施是可以通过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研究,来加快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农田水利建设人才来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这样就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加大农田水利的经济投入力度
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只是我国谋求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来保障人民对粮食的最基本需求。为农民提供投资数量,水利基础建设投资,占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比重或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应比重,反映了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相关政府部门要协调好各部门、各单位的关系,扩大政府预算中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专项投资。同时,相关部门在水利建设改革方案的实践中,要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同时各地各级政府还应当用足用好财政的投入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扩大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补贴的规模和范围,调动投资积极性。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吸引来自社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上来。最终,达到协调使用各种资金的目的,形成合力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3、健全完善农田水利的各种政策法规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在受到农业大环境和水主题变迁的影响同时,最主要受到的影响来自于外部的各类政策。想要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键在组织领导和农田水利政策法规健全和完善。从相关的制度层面上来讲,要加以完善各种政策和法规,通过对水利产权的改革,来明晰产权的主体,最终确立各方的权责关系。从管理体制层面上来讲,要想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就要建立农民用水户的协会,以各种形式和机制的创新来加速农田水利管理机制的改革。
4、 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农民的积极性
农田水利在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就有利于提高农民对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的生活坏境以及工作的环境,提高农村的待遇,就有利于把人才留在农村,更好地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地完成新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5、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申报的管理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确定上,要进行仔细的斟酌,并公开审核程序与审批的结果,广泛地接受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依据群众们的需求以及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是否开展建设。然后再经过有关技术人员的鉴定,把呼声最高,投资效应最好及服务群众最好的水利项目批下来,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分清轻重缓急,稳而快地建设好农田水利设施。
四、案例分析
例如地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水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治水兴水,累计建成水库153座、涝池693座、引水灌溉工程1545项、提灌工程1014项、机井工程1328项、万亩以上灌区80处、农村供水工程2278项,累计发展灌溉面积达到382万亩,解决了286万人次的饮水问题,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利支撑。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农牧区水利发展滞后,现有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工程管理较为薄弱、基层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牧业灌溉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依然困扰着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也为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全省水利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创新求实,突破跨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投入相应的资金与技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灌区改造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创新农牧区水利发展机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基本建成与“四区两带一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相适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性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资源性缺水状况得到初步缓解,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总之,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不断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施工的技术水平,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以建设高质量的农田水利设施,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做出巨大的贡献,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石成.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1,(8).
[2]宋天华.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1).
篇4
水利是农业的发展命脉。我国地大物博,地形也相对复杂,而且南北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十分明显。在各地区每年的降水量也不均匀甚至常有变化,比如常见的南涝北旱,但有时也会出现例外,南方也有可能出现旱灾,北方也会出现洪涝,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发生的云南干旱,北京出现洪灾。这些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正常生产。面对这种情况,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完全有必要的,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工程的建设,在保障农村农业的发展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是在田间地头建设一些小水库或者小的池塘等,耗费的资金比较少,花费时间也是相对较少。因此这种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的转型打好了基础。
2小型农田水设施利建设与运营管理问题
2.1我国国情比较特殊,所以小型农业的水利工程要想很好的进行运营管理,除了政府的一定扶持之外,必须还要结合一定的私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发挥水利工程的实质作用,才能提高农田的质量和产量。就政府方面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能力,将粗放型的农业经济管理转变成集约型、密集型的,模式,在工程施工中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资金以及相应的技术人员和设备,并且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跟承包单位或者私人承包者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如此一来便可将整个施工程序纳入规范化,同时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和养护队伍,实行管理与养护的分开管理,提高作业的工作效率。在最后的竣工验收中,政府要将各部门的汇总信息资料详细检查,发现有出入的问题要及早督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
2.2制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具体运营与发展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而对于信息的收集正是管理者应该进行的重要的一环。设立专门的信息采集机构,主要针对农民对于水利设施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记录,最后形成符合农民要求与水利工程发展水平的有力措施并予以执行。但是我国的现状是,这个建设、管理与维修是断层的,一旦问题出现便找不到相关的确定负责机构,这是因为机构的设立与管理缺失加之民众的监督力度不够所造成的,所以设立民众“基层组织”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民众基层的力量相结合。
3小型农田水利运营管理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3.1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一般都是些比较小的水库、塘坝、蓄水池、池塘等,因此跟大型水利工程相比投资比较少,建设规模也不大,所以整体上耗费的成本投入也相对都比较小,而且实际功效也比较高。目前农田的小型水利工程都是有农民自己经营,所以免不了没有搞好水利工程的紧迫感意识,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后期维护不够,在出现洪涝或者旱灾的时候难免是的工程不能及时发挥应用的作用,耽误了农业的正常生产。从改革开放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农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尤其是在农业税方面,农业税的改革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新型生态农业的建设改善了农业区域的环境气候和产量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制度创新的可能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带来了深刻变化,以集体为核心的高度统一为根本出发点的生产利益分配关系,转变为尊重农户和农民个体的意愿,生产、经营自主化,农户和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4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运营管理的几点建议
4.1增加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家应该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殊性和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和省财政除继续对大、中型水利设施除险加固的投入以外,应划拨出一定专项资金对农村的塘、坝、沟渠进行修建规划,确保有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于改建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4.2改革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鼓励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为了缓解地方政府对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4.3强化管护制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顺利进行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制度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农民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或模式,积极倡导农户参与农田水利项目规划。由县乡(镇)政府组织受益乡村或村村自愿组合开展相互协作。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限额内实行统筹安排,采用借工、换工或有偿用工等办法组织实施,实现“推磨转圈、轮流受益”。
4.4政府应该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自己工作目标,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在当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由受益单位负责”的原则,农民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受益者,投资主体也应该是农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民应该占相当大的比重。要把分散经营的农民思想统一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有关部门协调组织起来,有效搞好小型农田水利。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困境;对策
现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而想要真正实现农业的发展,必须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针对农田水利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为发展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知识,让其突破困境,实现发展。
1.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困境
1.1缺少资金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业部门财政内容的拨款,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农业的各项设施,比如水利设施等,但由于农业发展包括数个部分,导致水利设施建设的经费不足,就像是一些省市,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限制其发展,延缓了水利设施发展的进程,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一些黄土丘陵地区,地表已经基本失去储水的能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部分地表虽然有河流流过,但水量很少,无法满足当地农业灌溉的要求,更加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1]。
1.2缺少制度保障
现在,虽然各地区已经加大了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让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并未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导致水利设施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又因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由政府提供,有时候会因为政府资金链的中断,导致工程建设不得不停止,同时,由于政府资金来源的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多方面融资,使建设资金紧张,没有妥善的处理机制,阻碍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1.3农业技术落后
现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因为农民接受素质教育的水平有限,让其一直使用落后的农业种植技术,采用大面积灌溉的方式浇灌农田,过度使用水资源,特别是山西省的黄土丘陵地区,该地区地表多为沟壑,沟壑深度最浅为100m,最深为300m,水土流失严重,而山西又是我国内陆城市,农业经济发展要稍逊于沿海地区,在未采用新的农业种植技术的前提下,如果采用大面积灌溉的方式,会加剧水资源的流失,进一步破坏生态平衡。
2.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农业部门要增加资金的投入,从不同渠道收集资金,加快新的农业技术的研发,完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其发展[2]。
2.1加大资金的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停滞最主要的原因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不足,导致水利设施中途停止,面对这一情况,乡镇政府的农业部门要建立多条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上的资金,保证资金顺利供应,推进水利设施的建设,让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职能,均衡分配水资源,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科学灌溉,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的粮食产量。同时,政府还要加大新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让农业种植人员运用新技术种植,利用水利设施浇水。新技术在黄土丘陵地区农业种植的应用,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种植条件,合理运用当地的水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2.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除了可以增加产量,为农民带来多的经济收益,还可以间接影响经济,促进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3]。为此,政府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宣传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让社会上各个企业及机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让各社会资金成为水利设施发展的另一重保证。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完成这一目标:首先,政府要与社会机构、企业积极合作,寻找合作的机会,收集设施建设的资金;其次,政府要把农田水利设施的优势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到上级部门,从而得到更多的资金;最后,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对新的农业种植技术有正确的认识,使用新技术与新设备种植。只有做到以上几方面的内容,才可以真正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
2.3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停滞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政府指导作用的欠缺,这种欠缺间接导致了水利设施建设的缓慢。因此,要求政府在之后的发展阶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对农村各项工作给以指导,通过指导,改变农业种植人员的种植观念,积极与农民交流,帮助农民解决种植上的难题,建立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切实解决水利设施建设遇到的难题,打破发展的困境,让其快速发展,不断完善。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政府还可以定期组织讲座,把新的农业技术向广大农民普及,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农民的种植方式,或是下派专业的技术人员,真正走到农民中间,实时发现农民种植技术中的不足,给以指导,积极向其灌输水利设施使用的优势。
3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农业发展,增加粮食的产量,是拉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之一。因此,农业部门要根据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像是缺少资金保障、缺少制度保障、农业技术落后等,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提高农民的素质,打破限制其发展的困境,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促进其发展。
作者:张继青 单位:山西省原平市解村水利工作站
【参考文献】
[1]王洪.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四川水泥,2015(09):26.
篇6
关键词 水利设施;问题;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259-02
近几年来,固原市原州区抢抓国家一系列政策机遇,大力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旱涝保收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1年中央1号文件做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新机遇,开创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水利更是维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固原市原州区加强建设农田水利,取得明显的成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目。在农民生活方面,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广大居民的饮水安全;在农业生产方面,发展农村水利建设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的稳定生产;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完善农村水利建设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区域环境,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固原市原州区处于“二次创业”时期,财政上能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配套十分有限,由此导致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但主要用于治理大江大河和建设重点骨干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部分专项资金和受益农户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区完成水利建设政策性投资,虽然和过去相比有很大突破,但仍然比较少。加上拥有农田水利项目资金的部门较多,各部门在资金安排使用上比较分散,也没有形成“拳头效应”。
2.2 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薄弱
目前,原州区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由于建设初期受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条件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渠道为土渠,因缺乏衬砌处理而出现严重的渗漏现象,部分工程的建设标准普遍偏低,配套设施不全。加之该区属半高山地区,坡地多平地少,50%以上的耕地仍“靠天吃饭”,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矛盾仍然存在,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 农民投工投劳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田水利设施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出钱)”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群众和地方政府不仅是受益者,也是投入主体。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公益性事业实行“一事一议”。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下,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加上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引导又不到位,单靠“一事一议”很难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由于地方群众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义务,各种水利设施维修加固工程滞后,新建水利工程速度慢、规模小,农田水利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4 水利设施日常管理不到位
在不同时期,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却没有进一步提高,集体经济时期和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都采取集体建、集体管的运行模式。由于水利设施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致使设施损坏老化现象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该区积极探索推行用水协会管理机制,以村为单位成立多个农民用水协会(用水组织),负责地方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但由于各地水利设施供水规模小、收费标准低、投入补偿机制不到位,这一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管理维护经费短缺、工程水费收取困难、水利工程使用周期缩短等诸多问题。
3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对策
3.1 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
当前,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为目标,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国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浓田水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抗旱水源工程、防洪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效益。
3.2 科学规划项目。加大投入力度
2011年,原州区通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编制上报规划。今后一个时期,将抢抓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政策机遇,加大水利项目前期投入,建立以省、市水利设计资质单位为骨干技术力量的项目工作专班,加大水利项目开发设计工作力度,确保水利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提高水利项目申报率和实施率。
3.3 深化水利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一是在确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走“民营水利”的道路,根据乡村组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使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经营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二是建立完善以乡村集体和“农民用水协会”为主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有偿用水”,同时对水利工程管理经费给予补贴,发挥农民自建、自管、自用的作用。三是健全乡镇水利工作机构,巩固“以钱养事”投入机制,定员定编,保障经费,搞好公益性农村水利工程专业技术服务。
3.4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
加快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一些新建工程,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或联户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促使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经营走上以存量换增量、卖旧建新、良性运行、滚动发展的健康。道路,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成立专用资金。
3.5 完善、用好“一事一议”政策
农民是农村水利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完善、用好农村“一事一议”政策。规范办事程序,按照“分级负担、分级建设”和“政府引导、民主决策”的原则,引导群众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对于当年因灾水毁工程多、灾后恢复生产任务重而又确需急办的抗灾工程,在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前提下,可超常规集中动用“一事一议”统筹资金。对于受益村组自身难以当年完成的工程,可继续采用“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办法,由乡、村出面组织和协调,或者通过各个村之间加强联系、交流与协作,排定实施先后顺序,并做到工完帐清大体平衡。对于受益范围为一村一组的工程,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民主决定,实行村民自治;对于跨村、跨乡工程,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县、乡人代会决定是否实施工程建设,最后由各级政府付诸实施。
3.6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扩展融资渠道,加大贷款或其他有偿资金的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行业。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扩展融资渠道,以保障水利建设的资金需求。一是政策扶持和政府担保。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或由省财政或省水利建设基金提供担保,促使信贷资金向水利发展倾斜,提高水利项目的自身融资能力。二是制度创新和盈利激励。对于水电、城镇供水等项目,进行制度创新,鼓励通过市场机制筹集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充分发挥非政府经济组织的作用。三是总结经验,吸引外资。总结推广在供水、水电建设方面利用外资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水利建设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四是调整水利建设基金的资金来源,扩大基金规模。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主体问题;水利建设;紧迫性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
近年来,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从西南地区特大旱灾情况看,最严重的灾情主要集中在山区农村,这反映了山区农村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十分薄弱的现状。一方面,在水利建设布局上,国家更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各级政府把各种水利建设资源重点投放在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保障上,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公共品”,需要集体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体系被取消后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投入缺失,甚至有些农村原有的沟、塘、渠、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1.2 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
税费改革后,农村原有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益衰减严重等突出问题;全国现有部分灌溉设施质量差,配套不全;在新建的许多小型农田水利中,存在工程设计标准低、技术落后、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折射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的现状。
1.3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资源投入力度不够,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农民等,地方政府是组织资源的投入者,金融机构是资金资源的投入者,农民是劳动力资源的投入者,在这三个投入主体中,地方政府如前所述,不愿提供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或民间资金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比较利益低等原因,缺乏投资激励,而农民作为“理性小农”对具有外部性的共用设施,更多的选择是“只用不管”。
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首先,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大旱灾的教训,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其次,要紧紧抓住机遇,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加强监管,注重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益;再次,要研究人民群众参与治水的政策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的骨干水源工程,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
2.2 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按功能可以分成公益性工程、经营性工程和生产性工程。首先,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政府,其受益者不仅仅是农民和农业,应当由社会公众共同承担,政府是该类工程建设的主体,发挥着行政组织、资金引导、矛盾协调等作用。其次,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供水已被界定为经营,农田水利中属于经营性的工程,应当由经营者负责建设和管理。再次,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农业生产者,生产性工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建设主体应当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工程建设投入相当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
2.3 构建多渠道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首先是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经常性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发改、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整合资金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其次是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农田水利建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分散的农户无力担负的,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充分调动村集体和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再次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氛围,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建设、经营、管理更具活力,发挥持久的、最大的效益。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紧迫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西南地区发生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薄弱的防灾减灾体系、脆弱的农田水利设施充分暴露出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现状。
3.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特大旱灾实际情况来看,农田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弱。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增强农村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3.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展较快,但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耕地总面积的50%,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业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农田水利要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水利条件,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3.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篇8
关键词: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措施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对一个国家来说,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国内农业生产仍以小农居多,农业技术现代化程度低,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范围小。为改变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与研究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理念,并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提高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灌区水利工程能为周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水资源,还能有效地防洪排涝,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大量数据表明,建设灌区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库,既能有效提高周围农作物的产量,为我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提供保障,又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改善,使居民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符。因此,水利部门管理人员应提高对灌区水利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才能使灌区水利工程应用价值最大化。
2我国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国内灌区水利工程多是由国家投资、主导建设完成的,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管控,因此,我国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较高。但是在工程投入使用后,由于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影响了灌区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总结来说,目前我国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2.1管理内容繁多
与常规建筑工程不同,水利工程通常具有项目种类多且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建设之初,需要对当地的水体、地形、地势进行充分的测量和考察,科学地确定水利工程的修建位置,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的测评结果确定堤坝的高度、长度、与灌溉区的距离等,还要系统地评估水利工程在建设完成后可能受到的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2)在建设过程中,需保证建筑材料符合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工程在建设完成后能顺利投入使用,满足周围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切实提高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2]。3)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较长,灌区水利工程的设计基准年限至少为30年,一级灌溉水利工程的设计基准年限为50年,这一要求使得水利工程的管理任务较为艰巨,管理内容繁多。
2.2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灌区水利工程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未成体系,导致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早期水利部门的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素养。早期管理人员多为其他部门临时抽调的非专业人士,甚至部分管理人员直接由在灌区水利工程周围生活的村民担任[3],使得我国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素养和相应的管理能力。部分管理人员由于对灌区水利工程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办法不甚了解,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容易给出错误的指导意见,不仅不利于灌区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4]。2)现阶段培育的专业人员大多缺乏实践经验。近年来,水利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管理团队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开始有针对性地招收专业管理人才,但是部分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管理人员由于对灌区水利工程的实际环境了解不足,在面对工作内容复杂、工作量大的水利管理工作时难以有效地发挥统筹规划作用,在管理工作中进行技术指导、资金分配、人员调整时缺乏实践经验,易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3)部分管理团队工作效率低下。由于缺乏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工作动员,管理团队的工作热情不高,被动性强,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推诿、扯皮的行为,使得管理团队形同虚设。
2.3检修维护流程不规范
我国仍在使用的灌区水利工程设施中有一部分是建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在建设之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建设水平与现在相比落后程度较大,并且由于受到当时国家经济水平的影响,很多水利设施在完成建造后缺少后续的检修与维护,导致水利设施损耗速度过快。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很多水利设施的运水、蓄水能力大幅降低,不仅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用水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2.4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很多水利部门中虽然已经引进了足够的专业人才,但日常管理还沿用粗放式管理模式,管理办法落后,已不能适应当下的管理需求,并且考核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较弱,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2.5工程设施建设受限
灌区水利工程大都修建在农村地区,较为偏远,监管难度大,并且在灌区水利工程的日常运行中,由于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非法占用河道、乱排生活及畜养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水源造成污染,而且对水利工程的运行效果造成严重影响[5]。
3提高灌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的措施
3.1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管理人员是保障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能有效提高水利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水利工程进一步发展[6]。灌区水利工程运行中需要人、财、物多方面的配合,因此,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预算能力和强大的沟通能力,才能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有效地统筹各个部门的工作。因此,水利部门应适当提高对管理人才的招收标准,为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奠定人才基础。同时,应加大对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现有管理团队的整体专业水平,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工作动员,让其能充分认识到灌区农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深入地开展管理工作,有效提高灌区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
3.2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责任意识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部门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为部门内部人员的工作提供中重要的参考依据。水利部门在积极引进先进人才的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使内部管理制度紧跟时展的步伐,充分满足现阶段的管理需求[7]。1)应改变目前水利部门内粗放式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度,即通过细化规章制度,为管理人员提供全面且详细的工作指导,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2)应明确个人管理职责,权责到人,确保每个管理环节均有对应的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确定负责人并及时解决问题,此种方式能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并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3)应完善多元考核制度。由于传统考核制度评价内容较为单一,很难起到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因此水利部门可以参考相关企业的考核评价制度,以管理人员的综合工作表现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同时将业绩纳入考察范围,在管理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保证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
3.3调整财政分配,提高资金利用率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检修力度,及时拆除老旧设施,建设先进程度更高、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强的水利工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检修都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相关部门可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精简,及时清退管理水平严重不足的人员,将节省的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3.4加强正面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人为破坏也是影响灌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灌区水利设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非法占用河道、污染水源等行为屡禁不止[8]。管理人员应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加强和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对灌区水利工程的正面宣传,使周围居民正确认识灌区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可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周围居民对破坏灌区水利工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借助群众的力量加强对灌区水利工程的保护,有效解决灌区水利工程较为偏僻、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篇9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前言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全面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现状。
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那么如果想要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 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 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 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
三、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1.强化各水利站所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责任意识
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同时,各水利站所要全面掌握辖区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既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又要向县局搞好服务,提出本辖区内的水利发展思路,供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
2.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方针,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务必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必须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从安全帽、网罩、接电、现场布置、防火防雷、特殊工种、特殊施工、高空作业、机械设备、警示标志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和具体的规定,在检查中整改,在整改中提高,目的是不留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林宏派.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体会[j]. 科技资讯 , 2010,(15):125-128.
[2] 廖冰, 何小洲, 白寓今. 项目经理选拔的一种模型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 2005,(02):133-136.
[3] 方广友, 高建华, 高立山.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 大众科技 , 2005,(05):105-108.
[4]王爱民. 论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规范管理[j]. 科学管理研究 , 2004,(s1):144-147.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问题探究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全党多次开展大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几年中,我们经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遭受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破坏,也经历了多次严重的干旱考验,我们看到了土地的干裂,看到了农民的大减产,当干旱袭来的时候,农田水利建设就显得尤为的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增产丰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把农田水利建设做好做足,才能够发挥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够切实解决我国干旱的情况,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赢。
一、农田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水利建设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降雨分布较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与以往的水利建设不同,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联系尤为密切,并且影响着农民生活和生存的环境,它是在现有的水利建设上的更大范围的升华。
1、从农业的生产技术上来看,农田水利建设不但保障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而且更加的具有现代化意义。水利是农田的经济命脉,而农民的主要收入也都是依靠这些,国家一直在倡导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如果不能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又怎么会真正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从农民的生活情况上来看,农田水利建设不但保证了农民的干净饮水,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养生专家曾经说过,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每天至少要喝八杯水,可是试问如果缺少水又有几个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健康,所以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们的用水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农村的自然环境来看,农田水利建设给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多破坏使得很多资源濒临灭绝,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造成了危害,农田水利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弊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也尤为的突出
1、水质不安全,给人们生命造成威胁
根据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组织对农村饮用水所做的检测来看,农村还有一部分人群在饮用含有高氟、高砷、苦咸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的水,甚至在西部的一些地区人们饮用水是黄色的,国家加大力度对安全水的投放,但由于地域波及较广,所以任务繁重。
2、水利设施较差,地势较偏
我国虽然已经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由于地势较偏无法安装水利设施,所以当地居民都过着缺水、盼水的日子,造成当地经济落后。
3、农业生产用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我国农田灌溉多为传统浇灌方式,浪费较为严重,并且水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也使得人们经济生活落后。
4、个人、政府对农田水利不够重视
在很多地区,政府财政困难无力帮助农民解决水利建设问题,加上人们自身对耕地的的不重视,所以造成农田减产,经济落后,农民无法摆脱穷困的现状。
5、水利工程无法得到正常维护
由于农业是基础建设,水利相关部门无法正常收取相关费用,这就使得水利建设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相关工作无法得到正常运行,影响效益。
三、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水利管理部门没有尽到责任
水利管理站看似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工程,可是它却是真正把握水域命脉的管理者,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放松了对区域性水流的管理,使得该区域水利建设出现漏洞,造成水利建设的落后,从而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收入和农村的发展。
2、对水利建设的执法力度不够
由于农民的法律思想意识较为薄弱,加上居住环境的影响经济的落后,他们常常会把愤怒归结到政府,从而把破坏公共设施当成发泄的手段,这就使得水利建设无法得到正常实施,也缺少相关的法律给予约束。
3、国家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放相对较少
近年来由于我国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滑坡、洪水)的影响,所以国家加大了相关方面的投入,这就造成了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放量相对较少的困难局面,这就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存在局限。
4、个别农民对政府失去信心
近年来之风盛行,一些政府官员拿着老百姓的钱可是却没有真正的为农民办实事,所以造成一些农民对政府官员失去信心,无法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农民面对政府对水利建设的宣传漠不关心,使得政府的工作很难得到开展。
5、农民保护意识淡薄,水土污染流失严重
农民的思想存在局限,没有真正意识到水污染对于人们生命健康的严重性,在农村很多场所都存在着大污染的情况,在农村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极为严重,电池、塑料袋等到处可见,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深层污染,加上农民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乱砍树木现象极为严重,造成水土严重流失,严重危害农民自己。
四、对农田水利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国家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但是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可是土地却在不断的减少。加上农村经济落后,很多农民选择出外打工,只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留在农村种地,加上技术水平的落后,农业的产量已经无法达到人们的需求,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水力建设的投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加大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关法律制度
国家、政府、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水利宣传及保护的的力度。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节目宣传水土资源的重要性,让人们首先从思想意识上接受,这样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才能获得支持,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
3、规范政府管理制度,加强领导
政府工作人员要真正为老百姓办事,深入群众,抓建设、提供服务把老百姓的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让百姓真正相信政府,这样才能达到配合,经济也才会得到发展。
总结
在国家日益发展的今天,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是我们不可以忽略的,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经济命脉,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东华.浅谈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建议[J].河北企业,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