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1 17:3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篇2
[关键词] 探索 研究性学习 课题
兰化一中作为首批省属示范性普通中学,要发挥好示范和辐射的带头作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突破口。我校研究性课程学习经过上学期近半年的精心准备,本学期开学伊始即启动运转,跨入了课程的具体实施阶段,正经历了如下过程: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初涉课程的新手,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因而需要提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上学期学校教学处就及时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动态,首先为高一年级教师提供配发了《研究性学丛书》等资料和信息,供教师学习、参考和借鉴,为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指导做了理论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高层次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从本学期看,大部分指导教师的工作是到位的,有一定的研究指导基础,能够及时点拨和参与课题组的研究活动,这与知识背景的准备不无关系。
其次,在学生中进行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的宣传和动员。3月份初学校组织了高一年级师生参加的研究性学动员,聘请富有经验的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课程价值、必要课时、性质、目标、特点、实施步骤、研究方式、意义等,给了学生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介绍了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要求,以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题的积极性,达到了思想认识的共鸣,使师生上下一致,热情大增,信心倍增。
第三,成立了兰化一中研究性课题学习专门领导小组,由教学校长、教学处主任亲自挂帅,并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在组织管理方面对研究性课题学习活动实行宏观统一规划、布置和指导,发挥了学校协调、整合、部署的作用,在组织领导环节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指导学生确立研究性课题阶段
研究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重要的一环。我们采取师生双向合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课题由师生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地区区域等背景提出,课题源于教师、学生之中,而后又被学生选中,回到学生中去。我们规定每科教师课题提出不少于5个,共征集课题48个;然后由学生进行了两次补充和完善,又提出了《黄河兰州段污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兰州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我校特立洁纯净水的质量及其分析》、《兰州大砂沟风蚀地貌的形成》等16个课题,经过四次完善和征集,最终师生双向合作出题达64个,建成了“兰化一中首批研究性学习课题库”。之后,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了社会价值和可行性的判断论证,共同合作确定了课题。从本次选题看,那些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涉及周边环境社会生活内容的课题普遍受到了学生的关注和青睐。
三、组建课题小组,编制课题研究方案阶段
“一年之际在于春”。研究性学习的“之际”就在与起始阶段对课题研究方案的编制是否科学可行。在组建课题小组中,我们经过多次研究论证,确定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运用自愿组合,适当调节的原则,先后组建了35个课题小组,并由各小组推荐产生了课题组组长。同时在组内又进行了合理的分工,进一步明确了课题实施过程中责任的明晰,达到合作研究、合作学习的目的。之后,在指导教师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参与下,讨论通过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问题、步骤程序等方案(课题计划),做到了课题实施的连续性、明确性,避免了盲目的随意开展,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性和计划性。例如对《黄河兰州段污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课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就编制了首先实地观测黄河兰州段的污染情况,接着在市环保局做专家采访、查阅资料、提取水样化验分析,而后再进行黄河兰州段污染源的统计、调查工作,最后做出调查报告,形成课题成果,并将调查报告寄给省市有关单位,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母亲河的关注。从开题报告和当前实施过程看,大多数课题组的方案是科学可行的,起到了统筹计划和指导活动的作用。
四、实施研究过程阶段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学校管理部门应尽其所能,创设良好的环境,既管理又服务于课题组开展工作。在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在课题起始时,就要求学校各口教育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中心、专用教室等)全力面向课题组开放,在办理预约申请的情况下下服务好研究性学习,尽可能地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在管理服务方面,我们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先后印制了《学生使用图书、电教、专用教室登记表》、《学生外出活动登记表》、《学生外出活动介绍信》、《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本》、《教师研究性学习教案记录》,统一规范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和进展,使课程学习初步达到了有章可依,有序可循的境地。现在,每逢周五下午,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校正如火如荼、井然有序的开展着,成为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显示了这一新型课程的强大生命力。
篇3
【关键词】《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网络环境三要素;建构主义;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一、引言
Internet的出现使信息传递速度、质量和范围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不但优化了信息环境,而且使信息本身增值。Internet所能提供的查询、统计、分析、检索等功能,使原本由人脑承担的一部分信息处理任务由网络来完成,这样就增加了出版信息的价值,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与时效性。Internet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容量最为丰富、速度最为迅捷、前途最为人们所看好。网络的触角如今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社会领域。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从网上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传统的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分的扩展,学习的任务不再局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学习的重心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尊重和发展;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和自主探究,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和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和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校是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教科研二百强学校,多次获省、市级电教先进集体表彰,开展电化教育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每年都有较大的投入,现学校建有先进的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国际性网站、大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千兆校园网工程以及每个教室和实验室都已配置先进的多媒体电脑小平台。我校顺应时展的需要,在温州市区率先于2001年9月在高一新生中开设了每周三节的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经过两年的摸索和研究,我们博采众长,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在建设校本课程和探索学生自主性学习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受到了温州市教育局领导的多次表扬和肯定,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我校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即全员参与、领导重视、学生积极和社会配合。我校赵鸣强老师代表我校所作的关于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的经验和总结在温州市研究性学习研讨会上受到了与会学校的一致好评。但这些课程成果仍然是基于传统教育环境中的有限改革,并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成果有待进一步深化,必须赋予新的内涵。因此,我根据我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理论假设:若能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组合和运用,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组织的一种开放性课程,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科学,体会发现,体验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中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在学生和计算机之间能建立较高级的交互作用,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和教师一起进行学习活动。计算机网络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支配学习资源,选择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在网络课上通过学习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个别沟通,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协商,学生在网络上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因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发挥了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为学生展示才能、享受成功提供了最大的舞台;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二、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研究性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
第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研究性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
第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四大属性的充分体现,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
因此,我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研究性学习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题,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四个学会"的要求。
三、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三要素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高中英语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
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
第一、因特网上的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即网上资源是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研究探索材料。
第二、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等为高中研究性学习提供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即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辅助研究工具。
第三,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活动)管理工具。即网络平台是研究性学习的交流管理工具。
总之,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是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重要的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英语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一方面网上资源、工具软件、网络平台三要素为实施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旨在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与英语教育现代化的潮流。
四、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策略
1、网上资源是开展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文献资料从哪里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哪里来?当然,它们可以来自于书本、图书馆、博物馆等。但决不可放弃网上资源。目前国内的英语网站有数百个,国外的英语网站更是无数,它们均含有丰富的资源,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习、帮助教师在职进修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2、工具软件是开展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
高中英语研究型学习可分为文献研究、实验或观测、调查研究、建摸概括、畅想论证、思辩探究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其一般程序分为指导确定选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等四个步骤。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比如,在实施具体研究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此时,文字处理软件(如:MSWord97/2000和WPS2000等)与电子表格软件(如:MSExcel2000等)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撰写研究成果,“学生将研究结果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他们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是大字、模型、小品、漫画、图片、声像、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此时字处理软件(如:MSWord97/2000和WPS2000等)、电子简报软件(如:MSPowerpoint97/2000等)与网页(FrontPage)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
3.网络平台是合作研究与项目管理的重要工具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组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我校采用的是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研究。
个人独立研究可主要用于新课课前的学习任务或“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指导教师向全体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这么长时间的“作业”,教师如何对其进行监控?其它同学如何了解其进展?如何共享研究成果?在网站上定期其研究进展或用Email不定期的通报相关情况应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组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组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显而易见,网络是其最好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比如,开始时,每个同学的搜集的资料和自己取得结论或形成的观点可以在网上;可以全组集中讨论,也可以通过Email或BBS异步讨论;将初步的成果公布在网上,再继续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如此反复。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67-01
ffffff
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2001年,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又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必修课,并倡导其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前,研究性学习在理论层面探讨的较多,而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则略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虽然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必然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方法。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将关于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分散到教学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可利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渗透。
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中,教师把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分解成四个实验阶段得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联系。第一步是“关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物质的产生部位的实验研究”,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得出“该物质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结论;以后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通过此过程中激发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培养了展开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动物激素调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肾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兴奋剂等进行课前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的汇报,让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结果,并相互作评价,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教材上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最好材料,如孟德尔如何得出遗传学的两个规律、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等,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二、结合研究性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除了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研究性课程延伸,进行生物学专题研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途径。
结合高中教材编写顺序,兼顾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季节,条件等因素),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可开展:细胞癌变、衰老的原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过程研究。在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可开展:不同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取代材料研究。在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可开展:不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含羞草叶片应激性及其原理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遗传和变异部分可开展:甜玉米与非甜玉米的杂交实验、色盲的调查。在生物与环境部分可开展: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个体数量金字塔调查;城市周边水污染状况的研究等。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上,可以大有作为。例如“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等课题都非常适合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以较新的内容和形式代替课本中的内容和常规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落实知识
三、结合开放性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把实验分为三类,分别选择开展实验:
一类是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并设计好实验实施的方案,由学生来按照方案实施实验,通过实验体会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对生物实验或生物学的兴趣、及一些基本生物实验器材的使用。例如: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乙烯利对果实成熟的影响等。又如,在可溶性糖实验中,学生发现把斐林试剂加入试管中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由此探讨。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政策支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eaching method design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ROL)and discusses the policy environment of ROL.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purpose of ROL is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three key points to guarantee its teaching quality,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s, improving the research capacity of teachers and conduc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olicy support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获取、传播以及应用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高校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面临着新的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研究性学习是这场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关于研究性学习,其界定纷繁多样,理解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从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四个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应用思维导图对研究性学习概念进行的归纳和描述,如图1所示。
概括而言,研究性学习包括了教师和学习者两个行为主体,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1]从教学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从问题出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尽可能贴近研究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注重提高学习者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学习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探究活动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究进行学习,从而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它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2]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在方法论意义上表现为主动性特征,在课程论意义上表现为开放性特征,在学习论和教学论意义上表现为亲历性特征。首先,研究性学习对学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从事探究活动、自我调控探究过程、自我总结探究结果;其次,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兴趣的不同,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不同,检索和获取资料能力的不同,对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不同等,都会导致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开放性状态;最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实践,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研究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
这里,笔者侧重归纳了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它反映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化这一根本要求,而现实中,这种转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学习者的转变必须建立在教学方法转变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模式、课外延伸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设计。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设计
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征是明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才能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呢?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在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学习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系统性的积累知识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研究性的综合知识的过程,前者即传统学习方式,后者即研究性学习方式。关于研究性学习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比较公认的有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3]“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1910年创建的,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1970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创始的,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提出的,是一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式。这些经典案例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者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进行知识的综合性学习并提高实际能力。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知识的快速增长,这就要求学习者加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掌握并不断提高应用的能力,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成为当今趋势的原因所在。显而易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适应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的。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特点的实践在持续地进行着。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才能切实帮助学习者适应当今学习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教学方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三方面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
第一,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基础条件、学习者的能力和兴趣、所能提供的研究条件、社会需求,即教学内容要适应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条件。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表现为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要能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让学习者投入其中,尽管有时这种条件可能是一种情景模拟或是过程的模拟;要尽量贴近社会实际需求,提高学习者解决实践活动以及今后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只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用怎样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有赖于对课内课外教学环境的设计,重点包括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等。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术最为传统和有效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注意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引入诸如多媒体教室平台、电子e黑板等工具,从技术上提供实现讲授、演示、讨论、实践训练的情景环境。教材建设方面,必须不断更新教材使之与技术发展同步,同时,在教材编写方法上要不断提高与学习者兴趣的关联度。课程考核方面,必须打破2小时内一张试卷、标准答案的成绩评定方法,因为这种考核方法往往很难全面评价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特别难以评价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第三,关于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习者通过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总量的增加。这部分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课外教学环境中实现。功能完善的课程辅助教学网站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网站中大量的专业参考资料、学生研究报告展评、常设的学习交流论坛等能够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引导学习方向、激发研究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支持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和探索,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的重点应该是教学团队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评估体系改革。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研究性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随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化学习成分的扩大,研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往往具有了跨学科综合的特征,如果教师单兵作战,仅凭自身的知识结构将难以完整地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团队合作教学。当同专业、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组成的教师团队成员间进行相互借鉴、共同探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对于学习者的指导是具体而有效的。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多数仍是单兵作战,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时也多是按教师个人的思路进行,比较难有实质性的团队合作,总体上,高校在满足研究性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尚有较大差距。鉴于在现行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组成研究性教学团队并开展工作,为了提高研究性教学水平,高校应尽快该制定加强研究性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合作形式、建设经费、绩效评价等问题给予明确的政策指导。通过教学团队把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能力特长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真正发挥出集体的智能。
(二)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搜集资料、编撰案例、设计符合科学规范的与实际问题关联的教学情境;必须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显然,这与普通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教授本科课程的青年教师比较缺乏的。
实际上,当教师长期亲历科学研究过程,具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深知科学研究各阶段特点,并将这种技能转移到教学过程中时,教学与科研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这时,教师才能更及时、明确地给学习者指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高校应该把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完善相关政策,并落实措施。如要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相关培训;对于教改项目要改变以论文数量进行评价的方法,把教学效果引入到评价体系中,以实践效果来评价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要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应用中等。
(三)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不能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大量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觉行动,一般也不计算工作量,这使得研究性教学变成一种具有较大弹性的工作,缺乏持续性和规范性。另外,科研管理政策和教学管理政策的不平衡也导致教师倾向于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鉴于此,高校应该把研究性教学相关评价指标引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可设立研究性教学专项基金项目,建立教学评价与教改经费的关联等,使研究性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而不是流于形式。随着政策支持的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学习者将会终身受益,他们将能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J]. 现代大学教育,2007(2):33-36.
篇6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走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②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③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三、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篇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图书馆都能有包罗万象的资源,而网络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但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都一定适合学生使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寻求信息的获取手段,更要有寻找信息的获取方法,即构建学习网络平台。教师要适度组织信息资源,对于各类专题资源,按照知识领域进行分类,如“关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专题研究,根据课题,可能涉及的内容有环境污染成因、环境污染的种类、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是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之后,敢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行动在学生的前面: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与心理两方面都备好课,还要提前上网搜索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当好学生的导航者。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面对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师首先要汲取出适合学生的“一桶水”,才能保证学生能从中获得“一碗水”。 所以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科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养成学生科学的行为习惯,要由过去的知识中心向科学方法中心,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要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为中心,还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教师除了要求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外,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凝聚、激活人们知识技能的触发点,教师的辅导可以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进一步分析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背景资料,掌握学生现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储备情况,要及时的帮助学生修订研究计划,注意检查各种文档撰写过程中的规范。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包括主动寻找导师,主动寻找合作伙伴,主动查询各种资料,自主提交各种研究文档,主动与人交流,寻求帮助,积极作品。教师还要主动的介入活动,随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研究报告的观点,对创造性表现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寻求成果推广的途径,在进行结题答辩前可先开展自评互评,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后再进行。
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可以有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也可以开展虚拟的答辩活动,具体方法与开题论证答辩相同,此时的答辩活动就更注重成果的用户界定与推广设想,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活动中的感悟,及时捕捉认识上独特性,表达上创新性,促进形成新的问题。
篇8
关键词: 图书馆 研究性学习 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教学改革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对于中学图书馆的建设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和机遇,应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馆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切实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服务保证。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正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学图书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图书馆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讨和认识中学图书馆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建设好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校的教风、学风,形成良好的传统,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中学图书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地。
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和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存纽带开展的。同时,图书馆通过对学生合理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都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地。
2.中学图书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采集基地。
如果说课堂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的话,那么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熏陶过程,它对研究性学习的影响细致入微,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境界。利用图书馆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手段。资料查阅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对照一定课题找寻相关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将一定的成果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成败得失分析,以认识其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特别是资料查阅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学校书刊情报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图书馆,是学生采集信息的主要基地。
3.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查找资料,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学图书馆作为学生查阅资料和进行探讨学习的良好场所,应积极配合研究性活动的开展,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习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在探讨各种课题时,能够有一个安静的、互不干扰的环境。如我校的图书馆设有外借全开架书库、期刊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读者自修室,还有学术报告厅、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为师生提供了安静、宽敞、清洁的良好学习环境。
中学图书馆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图书馆理念和效能所带来的一种特色文化氛围。中学图书馆一方面要力求注重馆舍造型与布局、空间利用和室内外的布置与美化、服务设施的先进与流畅等。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宣传活动。如我校还设有图书馆橱窗、图书馆小报小刊、新书介绍栏等: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读书节、专题讲座与研讨会、专题征文活动、书法比赛等,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师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高雅、幽静、情趣盎然的港湾。
三、中学图书馆如何面对研究性学习
1.多媒体和电子阅览室让研究性学习丰富多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多媒体读物也日益增多。近几年来,我校对图书馆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和拥有50多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还购置了各种教学软件。
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不同,他们生逢电子时代,很多人从小就喜欢玩电脑;学校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图书的利用率非常高,它们已经成为学生们研究性学习的好帮手。在确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后,师生常常一起到这里来查找资料。老师随时指导孩子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鉴别能力。如地震、雪崩、泥石流、沙尘暴等,与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关,图书馆的那套《探索》光盘,其中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很多学生都看了这套光盘,其中的许多文字、图片都成了他们研究学习中的内容。近年来这类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多媒体光盘、电子图书,越来越多地得到同学们的钟爱。
2.图书馆管理员与任课老师的新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与学生一起进图书馆查阅、收集资料,来完成研究性课题,应当成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我校在几年前就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开学初,各学科老师就将与本学期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发给同学。按照同学的意愿选定课题,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期末以组进行考核。同学们领到题目后,有空就往图书馆跑,一方面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另一方面请图书馆的老师帮助参谋,顺利地完成了论文。
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决定着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我校图书馆馆长具有本科学历,其他图书馆的老师都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他们对馆藏图书资料了如指掌,对高初中课程及研究性学习都有深入的了解。每学期一开学,管理员就开始收集即将开展的研究性学习题目,然后针对这些课题进行资料整理,为学生查阅做好准备。
3.倡导学生多借书、多读书。
中学图书馆让学校不再仅仅是教师的讲台,也成为学生们快乐读书,培养自己探索精神的地方。我校有位学生曾说:“是学校开展读书节的氛围改变了我,当我被高考竞争的压力压得几乎窒息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使我重振信心……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在读书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在我校,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很容易:学校图书馆实行现代化管理,全天候开架借阅,各部门每周开放时间都达到40个小时以上。另外,每学年从新生中选一批热心者,组成读书兴趣小组,并由他们担任义务图书管理员,参与图书的借还工作,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接触书籍和各类信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索、求知的氛围。
如果是天生的盲童,一般不会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因为他们从未看见过星星。中学生也是一样,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知识与视野,在研究性学习中就很难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所以一个学校欲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应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书籍资料,鼓励他们多借书、多读书。
四、创建现代化图书馆,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研究性学习服务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在有限的经费、人力和馆舍的条件下,把所有的文献搜集齐全,加工整理,迅速传递。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资源共享。图书馆的资源包括馆藏、目录、人员设备,等等。有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使用这些资源时,就是资源共享。现在我校图书馆已采用有效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馆际工作,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节约了人力和经费,而且开拓了新的领域,扩大了研究性学习的服务范围。资源共享作为图书馆事业的一个崇高的目标,终将得到实现。
对于中学图书馆的新型设备与建设应考虑到现代图书馆功能的要求。根据不同研究课题的读者、各种载体的文献,应处理好读者的活动场所、书库,精心安排合理布局。开架借阅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要变封闭型图书馆为开放型图书馆,把图书馆工作搞好搞活。我校选择了比较优美的环境,整个建筑物在绿树环抱之中,室外有草坪、读书广场,室内布局合理、舒适实用,给读者营造了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工作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总之,中学图书馆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起作用,一定要做好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工作,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兢兢业业,既要顺应时代改革的潮流,又要按新课程改革方向,还要从研究性课题出发。
参考文献:
[1]赵徽.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开明出版社,2003.5.
[2]周长站.馆藏文献建设.远方出版社,2007.1.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模式 分解
【基金项目】2016年度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8-02
研究性学习原本是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所设,在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之后,各教育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在大学的课程教育中,我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实施后作者发现62个教学班级中,普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整体意识还不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总的研究性学习效能低。根据对学生提交成果的分析与调查发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时间与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按照本课程一共30个学时的要求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安排课堂8课时。
本套教材需要讲解的内容共七章两大篇,需要花8课时的时间,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典型历史事件解说引导式教学及PPT课件对内容的难重点及总体脉络进行梳理。尽管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本门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毕竟中学阶段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上,而大学则更多的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时事发展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且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对大一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须进行全方位的解说与引导才能很好的掌握,才有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性学习的下一步选题工作打基础。
二、选题的指导――安排课堂4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整体讲解之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在选题指导中,利用新技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幕布、聚光灯、放大镜、照像机、图形编辑、课件等,讲清楚选题范围、选题方法,同时对研究方法给予相应指导。集中指导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确定初步选题方向上报给老师,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再建立和利用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选题做出进一步的指导。在学生选题基本确定之后,教师对选题出现过大问题少量组给予个别辅导,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安排课堂4课时+实践4课时+无数个小时的网络交流与指导。
学生对选定的课题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调查等适合方式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学生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包括教室课堂间学生分组讨论时的走动指导,实践课堂间学生动手操作的手把手指导,更包括课堂外通过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提交与成果展示――安排课堂8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在学生提交研究成果报告之后,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由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给教师和同学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帮助学生通过反思与不断修改提升研究能力。
篇10
【关键词】尝试 新课改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的研究方式去获取和应用知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学习方式和自主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我在多年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以下谈几点体会。
1 以课堂为基础,奏响探究性学习的主旋律。
教师空洞说教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既难理解,又难启迪思维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甚至导致学生厌学,使思想政治课堂丧失活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获得知识,体会思想情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适应新课改要求,恰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能克服空洞说教的填鸭式教学缺陷,构建充满活力的政治课堂。而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立足课堂,唱响研究性学习的主旋律。
1.1 做好课前预习,确定研讨对象。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新课标,结合所教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预习提纲,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所学的内容,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后发现一些疑点问题,共同设计出本课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完成这一环节后,学生对所学内容就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萌发了对疑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欲望,进入主动思维状态。
1.2 改变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我常把4至6位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合作研讨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空间布置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无拘无束地交流对议题的感受和疑问,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3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课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预习情况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具体情景可以是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短剧表演等活动。在表演中,表演者和观看者更容易体会、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组多媒体的镜头或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画或是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等等。例如在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一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一段《地球就诊记》的小品,通过拟人化的表演,学生感悟了工业化的发展是人类不断破坏环境的过程。看完小品,同学们就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青少年如何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良好的情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智力活动的剂,它使学生摆脱依赖走向自主,使学生获得亲身参加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1.4 建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散发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课堂研讨的实质就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是认识上的协调,情感上的互应和意志方面的相互鼓励。为此,我在课堂上经常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研讨,在讨论中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而不以知识权威的角色发号施令。这样的课堂形成了一种热情鼓励,真诚帮助、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同学们在心理上感到温馨,体验到快乐。这样的课堂散发出研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2 确立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
2.1 确立探究课题,组建课题小组。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立课题;二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我根据教学实际,在九年级开展了“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课题分组合作,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基本上是5至6人为一组,成立了“家乡环境状况与对策”、“家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民法律意识与现状”等课题小组。
2.2 制定探究方案,正式实施探究。课题小组确立后,首先根据小组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确定组长、采访员、资料员等。然后根据课题制定探究方案,包括探究的目的、意义、探究的主要问题、探究的步骤和程序,探究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以保证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课题探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学生学习任务紧,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双休日、法定假日、中午、傍晚等时间实施研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获得大量的信息。
2.3 处理获得信息,撰写报告论文。各课题小组将收集到的具体的事实、数据、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4 进行成果交流,认真总结反思。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完成后,我利用班级活动课进行交流,一是交流自己的小论文,二是交流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总结,同学们思维得到碰撞,学会了尊重他人、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等做人的道理,锻炼了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品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
3 师生教学相长,共同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处理海量信息,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和创造力。以往,教师局限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如今,教师的身份和工作重心都发生了改变,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而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情境,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观念的形成。教师也在参与学生的研究学习实践中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忠实实践者。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践探究性学习,能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和探索者。
【参考文献】
[1] 刘强、庄永敏;《思想政治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刘继武、于树增:《研究性学习:新理念.新实践.新发展》《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8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