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教育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1 17:3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防教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防教育制度

篇1

二、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三、宣传教育培训的形式采取单位与部门、集中与分散、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对重点工种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五、单位、部门对所组织培训的时间、内容入接受培训人员进行认真详细的纪录并存档。

六、宣传教育培训内容:

1、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2、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3、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篇2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消防工作方针和原则,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杜绝火灾的发生,保护公共财产和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消防安全制度。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二条 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班主任对本班的消防负责。

第三条 消防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群防群治”。各功能室、办公室和教室要全面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第三章 安全教育

第四条 加强全校师生的防火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要做到人人都知道火警报警电话119和急救电话120。

第五条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及培训,要求人人熟知消防自防自救常识和安全逃生基本技能。

第六条 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至少每年集中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消防逃生演练。

第四章 日常工作

第七条 保障校内各种灭火设施的正常使用。做到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并做好检查记录。

第八条 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保持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明显、应急照明完好。

第九条 学生聚集场所不得用耐火等级低的材料装修。

第十条 易燃、易爆的危险实验用品、做到专门存放、由化学实验员两人同时加锁开、关负责保管,在室内必须有灭火器等。在利用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做实验时,教师必须在做实验前向学生讲清楚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第十一条 图书室、机房等场所严禁吸烟及私自使用明火,下班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关好门窗,确保安全。

第十二条 加强用电安全检查,必须经常对校内的用电线路、器材等进行检查,如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维护、确保安全。

第十三条 办公室内严禁使用明火,禁止烧电炉、热得快、电热毯等电器,点燃蜡烛、蚊香,严禁私拉乱接电线。不准私自接用任何家用电器。

第十四条 对因无视防火安全规定而造成不良后果者,要从重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学校教职工宿舍不准带入、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一旦发现上述物品,将予以代管、没收或上缴公安部门。

篇3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例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除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它有温雅个性,憨态可掬,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祖国而可爱,祖国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以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使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的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等等。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篇4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掌握学生预习的“学情”,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备课过程中,只见教材不见学生,只研究教材不研究学生。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上,多是以教材为中心。无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教师必须以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所以说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符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并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对学生自身条件做实质性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摸清学生的底子,搞清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心兴趣、学习内在需求等学生学习中的意向性问题,才能便于我们在教学中郑重考虑这些问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已达到的水平状况,使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再停留在“零”的基础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学中的重复无效劳动。

其次,教师要善于细化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使教学环节精细化。作品需要细读,体现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教师要细化教学目标,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到各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上。力求使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能在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系列中充分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为此,教师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认真研究单元教学目标,弄清单元教学目标中各目标要求的层次、类别及关系。有系列地、有重点、有计划地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与细化。并且要充分发挥自我潜能,调动学科组的优势,将课时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到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准确地找出对应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科学地将教学目标的各训练点的层次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进而密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接合点,以便借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教学步骤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就有了更具体清晰的目标计划,进而在教学中通过贯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达成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让每个学生都能钻得进去、读得出来,既能高屋建瓴,又能细致入微,达到宏观目的和微观摄取的协调统一。

第三,教师要掌握细读的原则和方法,博采众长,细化文本,教出个性。完成选取和确定与达成目标相关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之后,教师就要细化教材、细化文本,通过取舍、增补、渗透、留白等教学技巧,制定可预期、可计划、可控制的教学具体内容和文本解读思路。

我们知道,“文本”是一种编织体,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不同的“文本”具有完全不同的“能指系统”,与课文不同,它更强调“原生价值”,教学中需要教师精益求精,全面细致,才能充分领悟文本基调的底气,这是完成细读的基础。“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教师要学会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

篇5

一、激发学习动机,扫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

不少小学生惧怕写作文,作文中存在着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等普遍性现象。学生阅读量少,造成其写作知识面狭窄,感到写作文困难是必然的。因此,为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教师要精心备课,设计训练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养成习惯,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课时,教师重点让学生围绕菜园写了父亲开荒、填土、育肥的主要事例进行阅读。熟读之后,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写好一个人物,就必须选择和人物相关的典型事例,这是写好一个人物的前提。之后,让学生练笔写自己身边的人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扎扎实实地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地由“怕”写作文转为“爱”写作文,并产生强烈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二、以读促写,从阅读教学中迁移、转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前阅读文章,预习课文。“文不读熟不开讲。”学习课文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把这当做“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之后,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出感情。例如,胡雅冬老师上《“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时,从题目入文,采用深情地读课题,自读课文,闯三关读生字词,有滋有味地读词,默读课文找脉络等多种形式激兴发趣,层层目标引读文,保障学习目标的实现。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运用。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同时,学生也能在阅读和写作两种学习中实现互补,形成良性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的许多训练都可以迁移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一箭双雕。

三、诵读课文,仿写内化

郭沫若所说的“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就是我们提倡的仿写。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根据课文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模仿写句子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一句时,可引导学生感悟这句话的优美和句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模仿写出类似的句子。

(二)模仿写段落

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可结合一些课文的特点,依据小学生认识规律,选择与小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模仿,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四年级《猫》《白公鹅》这两篇课文里分别有描写猫和鹅外形特点的句子,这些句子分散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里。学了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文本的句子进行构段训练,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猫和鹅的外形特点。当学生掌握方法后,我再让他们用这种观察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也为以后的成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模仿写思路

我们小学的课本中安排了很多思路清晰、明了的课文,而且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就应该努力抓住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例如《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詹天佑》《父亲的菜园》等课文,都是写人的课文,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这些课文上完后,我们可让学生仿照课文写写家乡的名人、身边的熟人。

四、勤说多写,激发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说话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但一到写作文时却思路不明,条理不清,不知道说什么、写什么。因此,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让这样的学生先说后写,即在平时就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想到的、说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写作文时,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平时积累的素材通过语言叙述,边说边写。为此,我们建立了小组,在每天第一节课的课前十分钟让每组选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演讲,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事情讲出来,可以是自己的见闻,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改变的小故事,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还可以是所学课文的续编……只要是学生想说的就可以。周而复始,学生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写什么,降低了写作难度,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总结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一)仿写有些课文的结构很有特色,对学生写作时谋篇布局、安排结构,很有借鉴意义。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仿写课文的语言。有些文章语言优美,描述生动,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其语言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改写教师可以改换课文的人称,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改写文章,重点描写出心理变化;可以转换课文的文体,如将古诗改写为现代文等。

(三)扩写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能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部分,让学生对课文全文或局部进行扩写。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文言文。

(四)续写学生可以续写结尾,可以补写情节,还可以改编课文情节。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把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机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良好的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在重视课内语文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6

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当,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教材的掌控目标不明确,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对教材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仅仅按照大纲的教学要求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书中的知识,而没有结合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所讲解的内容。(2)目前很多小学生对教材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譬如大部分学生除了能够读写词句之外,对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等,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师很少根据教材的内容举一反三,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思维局限在教师的“标准”要求范围内。(3)朗诵教学成为教材掌握的主导形式,古训“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俨然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打理念,大部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被朗读的时间所代替,在朗读之前没有具体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没有有效指导,在朗读之后也没有评价反馈,使得朗读指导机械生硬,而不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教材内涵。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合理掌控,是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针对目前教材的掌控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教材掌控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正确认识教材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材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运用教材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正确认识教材的教育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1)在应用教材的时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先对教材透彻研究,通过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思想内容等,并查看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以便确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2)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班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接受能力、智力水平和差异等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对教材的施教方法进行量身定制的设计,让教材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学生,并结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教学的目的,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找出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4)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某些对教材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适当表扬,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多,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学质量方可得到进一步提高。关于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有如下几点:(1)引导学生领悟基础知识的掌握规律。譬如拼音的平舌和翘舌发音规律,形声字的前后鼻韵规律等。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填写声旁相同形声字的声母和韵母,让学生辨识音节的发音规律。笔者认为,通过让学生增强基础知识的辨析能力,可以减少死记硬背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2)基础知识的巩固方法。在了解基础知识的掌握规律之后,设计课堂的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巩固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譬如课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生字和句子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参加战斗的影像资料片段,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生字和句子。(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在提出复习的要求之后,引导学生检查已经掌握的教材基础知识,并根据教材要求展开小组交流和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和复习的效率。

三、改善阅读的习惯

篇7

一、常规教法脚与投掷方向的角度

动作要领:(以右手推铅球为例)

正对投掷方向,高姿站立。右手持、握球。预摆前,上体伸展,左臂自然前伸,作为最后用力的初次肌肉体验。身体先向投掷方向反向转体 90度并稍前倾,提高腰部肌群的扭转效果,重心落于左脚。预摆开始,左脚内侧蹬地,腰部肌群带动上体反向转体270度,形成重心向右脚平移的双支撑的超越器械技术,提高支撑反作用力效果。预摆结束瞬间,左腿支撑,右腿开始快速蹬伸发力,通过展髋、挺胸、振臂、伸腕、拨指将球弹出。

1、预摆结束后右脚与投掷方向成120~140度,为了追求侧背弓以及蹬撑的效果,大多数运动员往往采取碾地、扣膝,但是此时运动员的重心落于右腿前脚掌部位,根本形不成背弓动作,碾地动作不充分,下肢的蹬伸技术与转髋展体技术衔接不上,最后形成侧背弓用力,工作距离大大减少,即使勉强收拉右腿继续完成动作,也只是利用了躯干和上肢的转动惯量。

2、预摆结束后右脚与投掷方向成90~110度,运动员的重心落于右腿前脚掌部位,碾地、扣膝、转髋、展体,充分利用了下肢的动量传递及躯干和上肢的转动惯量。

缺点:本人在实践中发现,大多数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是模仿体验,时间一长,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右前脚掌、右踝、右腿及腰部肌群非常疲劳,破坏了自下而上的爆发式用力效果。

二、新教法脚与投掷方向的角度

预摆结束后右脚与投掷方向成 60~80度,运动员的重心落于右腿前脚掌部位,碾地、扣膝、转髋、展体一气呵成,充分利用了下肢的动量传递及躯干和上肢的转动惯量。

优点:由于脚与投掷方向的角度减小,大大缩短了右脚蹬伸时间,提高了动量传递的效果,促进超越器械,保证不间断用力直接作用于铅球上。

从生物力学意义上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1、预摆前,上体伸展,左臂自然前伸,作为最后用力的初次肌肉体验。

2、预摆开始时腰部位扭转效果的准确控制,为大幅度转体奠定了基础。

3、预摆结束瞬间,增加右腿支撑反作用力,使蹬地效果明显。

通过身体扭转和超越器械等方式将预摆时身体获得的动能储备起来,在最后用力阶段配合双腿、躯干用力和投掷臂的快推动作,作用与铅球,提高出手速度。

4、既可原地推铅球运用,也可作为背向滑步的过渡技术,提高动作的连贯性。由于提高支撑反作用力效果,加大身体扭转的程度,提高了出手速度。最后用力时,对腿部力量的要求较高。

篇8

【关键词】 地方院校;独立学院;数学专业

【中国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序号332)和衡阳师范学院教改课题NJY201401.

数学专业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各项相关改革不断深化,许多地方高师院校依托母体学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吸引优质社会资本,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以下简称独立学院)发展较快.为适应社会需求,很多地方高师院校的独立学院也同时开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由于独立学院依托母体的教学资源,因此,母体和独立学院数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相同,授课教师也相同.一些教师不了解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没有对母体和独立学院数学专业的学生加以比较,因此采用同样的教案上课,上课的侧重点基本没变化,从而导致独立学院数学专业课上课效率低,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怨声载道.为了更好地开展独立学院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地方高师院校母体和独立学院数学专业的学生加以比较,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一、生源不同

生源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区别.由于高校合并和重组,很多二本院校升级为重点本科,二本院校大大减少,因此地方高师院校作为二本院校录取分数线也不低,录取的学生一般要超过二本分数线二十分左右甚至更高.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一般比母体的录取分数线低二三十分甚至七八十分.因此,母体数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比独立学院数学专业的学生强,母体数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也要比独立学院数学专业的学生高,独立学院的学生有70 % 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没有草稿纸和笔记本,而过度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学费很高,很多家庭贫困而没办法上二本的学生无力支付三本高昂的学费,只得舍弃独立学院,选择读学费低的高职高专.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来自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他们一般有着还算不错的家庭背景,很多还是独生子女,因此一般怕苦畏难,稍显娇气,急功近利,喜欢走偏门.这就使得独立学院数学专业的学生不喜欢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推理,畏惧证明题,而偏爱需要技巧的计算.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母体数学专业学生一般能自觉努力学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老师的教学下逐步习惯证明推理题,慢慢适应计算教学到推理教学的过渡,从而最终能适应实变函数、抽象代数和拓扑学等这类纯推理课程的教学.而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本身数学基础就不是很好,中学阶段就把证明题视为拦路虎,所以,进入大学学习数学分析时也只能学习简单的证明推导,稍微难点就没办法学习,只能绕过这些复杂的证明与推导.当碰到实变函数、抽象代数和拓扑学这些课程时,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这类课程,只有少数学生能完全跟上教学进度,大部分学生边学边丢,到课程的最后阶段已经忘记前面所学的知识,上课近似于听天书.

二、定位不同

在地方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中如何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改革人才培养的途径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课题,参见\[1\].因此,根据生源和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办学目标是开办数学专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的数学专业和独立学院的数学专业的目标定位都是: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若干实际问题,数学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数学教师.从大的方面来说,目标定位是相同的,但二者又有区别.独立学院在录取学生时比母体学校要低一个档次,生源的差异性决定了独立学院不能盲目追求数学理论水准较高的研究型或学术型人才,因此,母体数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独立学院的学生只需要具备“一定的” 数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在技能层面、操作层面上比母体数学专业的学生要求更高.准确而言,独立学院设置数学专业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一定的数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高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即是具有职业倾向性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母体数学专业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

三、职业规划不同

地方高师院校母体和独立学院的数学专业都是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学,行业是数学教师,层次上重点是初中,也兼顾小学与高中.但是,在开放的就业体系中,就业竞争对手增加,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市场萎缩,过量供给的师范毕业生群体的专业和层次结构存在失衡现象,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参见[2].同样地,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学生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部分学生放弃寻找教师类的工作,一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选择到信息、软件等行业就业,一些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通过考研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些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因此,地方高师院校母体和独立学院的数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大体都分为四类:考研、当老师、考公务员和计算机类工作.

但是,独立学院与母体数学专业学生来源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又有所不同.由于,二本的学生大多学习习惯好、学习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因此选择考研的学生比独立学院的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好,有着较好的社会背景,自身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多方面的优势促使很多学生会要选择考取公务员,或者选择自我创业,因此,独立学院选择考公务员或自主创业的学生要比二本的多;独立学院数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不怎么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强,喜欢学以致用,因而独立学院选择去公司就职的学生比二本的多;选择当老师的学生二本比独立学院多.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和新专业的兴起,传统的师范专业必然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数学专业要想在地方高师院校中占据重要位置,必须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特色.虽然都是数学专业,但是二本和它的独立院校在生源、目标定位和职业规划等方面不同,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加以比较,了解学生的特点,熟悉二本和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和学生职业规划,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撰写教案,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罗李平等.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人才的创新培养与实践[J].数学教学研究,2010(4): 83-84.

[2]赵慧君,杨清溪.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形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23): 82-83.

[3]吴骏.地方高师院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现状的调查[J].咸宁学院学报,2010(2): 86 -87.

篇9

[关键词] 约束;激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96-03

当人类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增多,人们获取信息的种类、范围亦迅速增多,这带来一个后果,即人们更加偏爱生动有趣的碎片化信息。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阅读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1];而且课外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结构不合理[2]。同时,大学本科教材体系日益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一般来说,学生只要基本了解教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该门课程考试。总之,在很多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阅读了课本(包括部分课程的学习指导书、习题集);这与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应当在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提出明确的课外阅读要求,这是增加和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扩展课堂内容、增加学生获取系统信息的有效手段。

1 基于课程教学的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思路

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根据课程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阅读范围(包括学术著作、一般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或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相关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展开阅读和研究。二是明确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以课堂讲授为基础,以课外阅读来增强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三是对于教学方式进行必要调整,即将单纯的课堂讲授改为“课堂讲授+课外阅读指导(答疑、讨论)”。四是对于学生课程学习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即将原来的闭(开)卷考试改为“期末闭(开)卷考试+课外阅读内容和效果考核”。

通过上述改革,以期实现如下目标:其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再限于课本,将教学内容延伸至相关专业著作、论文和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倾向,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其四,使学生的学习由单纯的课堂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性、研究性、讨论式的主动学习。

2 学生阅读情况及其分析

2011~2012学年度,笔者在进行《旅游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每人阅读5篇学术论文(或1本专业著作)的要求,并于学期末逐一进行了考核。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平均阅读7.08篇(以阅读1本著作折合10篇论文计),总体完成任务要求的141.6%,完成阅读任务最好的班级完成任务的185.2%,完成任务最差的班级完成任务的111.8%;263名学生中,仅有2人未能完成阅读任务(占学生的0.76%)。具体阅读情况如表1所示。

从学生阅读的范围来看,涉及到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旅游研究的绝大多数领域,41%的学生成系列地阅读了诸如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会展经济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但对于旅游统计学以及旅游研究中涉及数量研究的论文较少涉猎。

从学生阅读的文献来看,学生阅读了包括《旅游学刊》、《城市规划研究》、《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论坛》、《旅游研究》和《旅游管理》(复印报刊资料)等主要旅游类研究期刊,还阅读了包括《浙江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兰州大学学报》、《金融研究》、《经济评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东南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等大量的知名学术期刊;部分学生阅读了诸如《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亚当斯密)、《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选择与成本》(布坎南)等经济学著作和《旅游管理》(尼尔利珀)、《生态旅游》(Weaver)、《中国旅游研究》(戴斌)、《旅游策划创意攻略》(吕志镛)、《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吴必虎)、《旅游项目策划》(杨振之)等旅游研究类著作;甚至还有2名同学阅读了北京联合大学石美玉教授的博士论文。

从学生的阅读效果来看,全部学生都按照要求作了读书笔记,从笔记及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情况来看,总体优良率为65.78%,合格率为99.24%。第二学期期末,笔者对学生阅读意愿和感受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205份,收回204份,有效问卷203份。统计结果如图1。

图1表明,学生阅读意愿明显增强,明确表示“不会”的学生由69.96%下降到7.39%。虽然明确表示“会”的学生比例也由30.04%下降到25.61%,但67%的学生表示“可能会”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阅读学术论文。实际结果肯定是,67%表示“可能会”的学生分化为“会”、“不会”,即便只有其中50%选择“会”,那么,实际选择阅读论文的学生比例超过50%。有1.48%认为阅读论文收获“大”、4.93%认为阅读论文收获“比较大”的学生,选择了今后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不会”阅读论文,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缺乏阅读相关论文应有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而“读不懂”,产生了对于学术论文的畏惧情绪;二是因为对于理论问题没有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学术论文,感到收获“大”的占59.61%、感到收获“比较大”的占38.92%、感到收获“不大”的占0.98%、感到收获“无”的占0.49%;前两项合计为98.53%,后两项合计为1.47%。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绝大多数感到课外阅读具有较大的收获;少量的学生感到收获“不大”或者没有收获,其实与其自身的学习兴趣不大、习惯不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 学生的主要收获和阅读存在的主要困难

3.1 学生阅读学术论文的主要收获

1)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第一,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仅仅学习课本的不足;第二,使学生了解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认识,增强了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爱好读书、“爱上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第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学术论文的神秘感,让学生意识到依靠自己能够读懂学术论文;第四,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认为“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旅游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基础”;第五,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认识到“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要全面观察、仔细分析,辩证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了科学的严谨和学习科学所需要的态度。

2)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第一,扩展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了解了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决方法”;第二,使学生对于许多特定问题(诸如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会展经济、国际旅游岛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并且,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3]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自身独特知识结构的形成;第三,帮助学生了解了学术论文的结构、数据收集方式、处理方法和写作方法,为今后撰写毕业论文以及学术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第一,增强了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不少专业术语不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解决了大部分问题。部分学生学会了通过网络信息识别文献,如有同学通过中国知网()发现石美玉教授论文下载量很大,而引发兴趣,阅读了石美玉教授多篇论文;第二,帮助学生锻炼阅读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对专业性问题从多方面论证的思考方法”,“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找到了理性认识旅游经济发展的途径,“在科学方法、在数据、在事实的帮助下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

4)增强了教学、教育效果。通过阅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增强,课程学习的内容得到了深化和扩展,且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进一步地,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应该说,学生通过阅读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提升,与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相比,教学、教育效果要好很多。即便那些自此以后几乎不再自觉阅读学术论文(著作)的学生,其记忆也是深刻的,笔者对于毕业生的回访中显示了这一点;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结合课程学习进行学术论文(著作)的阅读是一个较高水平学习的开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会自主学习的有效机会,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特别是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意识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学生因此开始大量阅读学术期刊(著作)而十分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

3.2 学生阅读学术论文存在的主要困难

1)学生查阅资料中,存在资料不足的问题。第一,尽管图书馆已经拥有一定量的旅游期刊,但复本不足,当较大量的学生需要阅读时,数量不够。部分学生不得不选择较为一般的期刊、甚至个别学生选择非学术期刊进行阅读。第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术术语不理解,图书馆拥有的相关工具书的品种和数量均不能满足需要。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个经常性的困难是经常遇到各种经济、管理模型不理解,其原因在于学生高等数学知识不够。

3)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缺乏及时的指导。由于未能建立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沟通渠道和机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指导。

4 学生阅读指导的改进

4.1 学生阅读资料不足问题

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来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从中国知网来看,主要的旅游类期刊基本能够在出版后一个月内上网,学生可以阅读到最新的研究论文;同时,通过中国知网,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查到特定期刊、特定主题的论文,极大地方便学生的阅读。

4.2 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指导问题

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应当及时加以解答或及时与学生进行探讨,需要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解决,如有条件时建立助教制度。另外,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举行答疑和读书心得交流会或者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讨论,解决大部分学生阅读中的疑难。

4.3 学生阅读过程的控制(激励)问题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难的是坚持,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激励),才能使大部分同学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研究。应当对于阅读过程进行必要的检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5 结论

前述结果及耿春红等、张海燕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急切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约束[4,5]。以课程学习为主导,运用课堂教学的约束力,以课堂教学内容的加深和扩展为直接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建立起一个学生课外阅读的约束―沟通―激励机制,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改善学生的阅读结构,能够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针对性、系统性、丰富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捷.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5-57.

[2]杨冬梅.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3):93-94.

[3]丁源溟,周庆元.课外阅读指导的反思与前瞻[J].中国教育学刊,2003,(6):38-41.

篇10

【关键词】 苯磺酸氨氯地平;复方卡托普利;高血压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amlodipine benzenesulfonate (Am) and compound captopril (Co) on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Am group to take Am 5 mg daily and Co group to take a piece of Co daily. Increasd the dose to 10 mg and two pieces from the fifth week in Am group and Co group respectively if patients could not achieve effective standard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8 weeks. Compar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fore and 4,8 week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hanges of DBP, SBP after 2~8 weeks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Adverse effects had been observed. 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to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wo groups after 4,8 weeks treatment(P>0.05); DBP and SBP were obviously dropped after two weeks treatment(P0.05). Conclusion: Am has definite effect on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light adverse effects.Am is an optimal means of treatment on hypertension.

[KEY WORDS] Amlodipine benzenesulfonate; Compound captopril; Hypertension

苯磺酸氨氯地平(amlodipine benzenesulfonate,Am)为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1],复方卡托普利(compound captopril, Co)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本文分析并比较了Am和Co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8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坐位舒张压(DBP)95~112 mmHg(1 mmHg=0.133 kPa),收缩压(SB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选前停用降压药2周以上,停药期间每日8时服用安慰剂2片,血压仍达到入选标准,即进入本试验。Am组每日8时服用Am (北京赛科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904002)5 mg, Co组每日8时服用Co(常州制药厂,批号:09021613) 1片。若4周后仍未达到有效标准者,则两组剂量从第5周起分别增加至10 mg和2片,疗程8周。分别于服安慰剂的第1、2周及治疗开始的第1、2、3、4、6、8周上午9~11时,用台式水银柱袖带血压计测坐位右上臂血压3次,DBP以消失音为准。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时检查患者身高、体重、血尿常规、血小板、空腹血糖、血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心电图,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1. 3 疗效判断标准

按卫生部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显效:DBP下降≥10 mmHg 并降到正常,或DBP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 mmHg ;有效:DBP下降未达10 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 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Ridit法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Am组和Co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1.3%、79.5% ,治疗8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4.9%、81.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尿酸检查以及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变化。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治疗前Am组和Co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DBP及S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2.3 不良反应

Am组2例轻度头痛,1例轻度下肢水肿,但未影响继续用药。Co组4例出现干咳,1例出现轻度恶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的现象。

3 讨论

Am为钙离子拮抗剂,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用药后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后负荷)降低,从而可使血压降低。本观察显示在降压幅度上Am治疗后2周舒张压降低的差值和4周收缩压降低的差值均明显大于Co, 提示Am降压作用比Co强,且具有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长,降压作用平稳起效和缓的特点[2,3],可减少因血压波动对重要脏器的损害。因此,Am应该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高血压药物。

参考文献

1 邬占慧,李伟辰,冯毅.马来酸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58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12(3):67.